农业机械科技论文范文

2024-02-17

农业机械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农业科技是突破资源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在回顾浙江省宁波市近十五年来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体举措的基础上,总结其成效和制约因素,结合区域资源现状,从“人、财、环境”三个角度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提交宁波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沿海地区推进现代农业可持续较快稳定增长提供指导。

关键词:农业科技;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现代农业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众所周知,农业科技创新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市场机制无法保证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因此,如何在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农业科技发展规律(生物规律)基础上,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力、科研机构的技术驱动力和市场(农户、企业)引力,成为农业科技创新成败的关键。宁波是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工业化和城镇化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受“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资源约束,现代农业发展明显滞后,成为经济发展短板。如何借助科技的力量缩短差距、提高农业生产率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为此,宁波市委市政府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的环境,联合宁波市农办、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整合长三角地区涉农科研院校中坚力量,组织实施重大(重点)农业科技专项,协同攻关,取得了显著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基于此,本文通过梳理近十五年宁波市在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举措和做法,总结其成效,剖析制约因素,结合区域资源现状,从科技创新的“人、财、环境”三个角度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宁波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沿海地区推进现代农业可持续较快稳定增长提供指导。

一、具体举措与做法

自2001年以来,根据农业技术创新战略目标,宁波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为构建“三位一体”(科研、教育、推广)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供保障。

(一)協同创新,加快农业科技发展方式转变

首先,针对现阶段宁波农业科技现状,依托“两院三校十中心”( “两院”指宁波市农科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三校”指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十中心”指宁波市稻麦育种中心、航天育种试验研究中心、宁波市水产苗种繁育中心、国家海洋技术转移宁波中心、宁波市畜牧工程技术服务中心、禽病诊疗研究中心、宁波市创汇蔬菜工程技术中心、林特良种技术开发服务中心、林特良种繁育工程技术中心、生态农业工程技术中心等),协同攻关,促进传统优势农业产业实现技术升级,在良种培育、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重点突破。其次,支持科研院所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给予五年500~1 000万元经费支持;引导农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给予20万元科技经费补助。再者,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对列入省、市重点实验室的由财政一次性补足100万元和40万元,逐步形成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开发体系。

(二)创新产、学、研模式,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

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探索适合本区域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模式。一是“院地合作”模式,即依托科技特派员,以项目合作、人才培训等方式,把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植根农村,形成“专家(及团队)+公司+农户”的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为先进科技服务于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导航”;二是科技园区带动模式,按照“核心区—专业园”的“一区多园”建设模式,促进农业创新资源集聚和有效配置,充分发挥园区的科技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星火示范基地转化推广模式,按照“企业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以培育和壮大地方特色产业为目标,以83家星火示范基地的技术核心区为载体,辐射带动周边产业,推动整个产业基地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2014年转化推广应用技术305项。

(三)科技特派,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科技特派,为广大农民提供农村政策、农业生产动态、农产品供求和市场价格、农业科技、灾情、疫情等农业信息服务,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宁波已选派自然人科技特派员1 102人、法人和科技特派员团队133个深入农村一线,覆盖全市11个县(市)区每一个村镇,实施各类科技开发项目348项,引进、推广农业农村适用新技术812项,农业新品种767个,7 236户农民实现增收,解决了20 603人就业,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四)培育和扶持发展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

实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全面落实农技推广制度,逐步构建基层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农业综合服务中心131个,跨乡镇专业性区域站4个,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多元化的科技研发推广机构。

(五)搭建平台,为农业技术有效传播提供便捷途径

一是搭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平台。组织专家、技术人员成立科技培训团,以及选送优秀农民赴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修培养等方式,培训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科技干部,培养专业户和农村致富的带头人。二是建立农业科技信息平台。以“便民、高效、优质”为服务宗旨,通过农技110、星火12396科技服务热线,与农业专家就农事、病害等进行交流沟通。三是搭建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农业公共服务资源,搭建以现代农业展示区、农产品检测区、数字化信息区、科技培训服务区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131个,跨乡镇专业性区域站4个,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合力推广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

二、主要成效

(一)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初步建成了以“两院三校十中心”为依托,以农业科技型企业和现代农民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慈溪、象山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显现,促进了农业创新资源的集聚和有效配置,促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推动“园区—企业—农户”的协同发展,提高了区农业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能力,促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作为农业技术与农户需求对接的桥梁——农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民营农技机构的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基本满足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宁波特色瓜菜产业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宁波慈溪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宁波鄞州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先后获批国家级创业链、创业基地和创业培训基地,为宁波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动力支持。

(二)农业技术储备能力明显提高

关键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其中“甬优系列”水稻、“慈抗3号”棉花等6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级品种审定;宁海土鸡1号、“慈蚕1号”蚕豆等21个品种通过了省级品种审定(认定)。区域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库(包括种子基因库、微藻种质库、微生物菌株库、鱼贝类精子库)技术水准领先于国内同行水平。农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达到新高,其中授权发明专利达94项。农业科技成果突出,累计39项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种养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4.67%。

(三)农业优势产业技术体系逐步形成

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和推广,使得全市农村经济基本形成了以创汇蔬菜、榨菜、蔺草、水果、竹笋、茶叶、花卉、水产品、生猪、畜禽等十大农产品为主导产业;以杂交稻制种、瓜菜工厂化育苗、水产全人工繁育为主要特色的生物苗种繁育技术体系;以水产品、果蔬、竹材为主要特产资源的加工技术体系,农产品加工率达60%以上;以海水饲料加工、生物活性物质利用、生物农药、生物有机肥开发为主要特色的农业生物技术体系,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有22家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其中余姚天邦、慈溪海通2家公司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被列为国家认定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鄞州开诚等5家农业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四)农业质量安全水平有提升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业规模化、企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为实施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迅速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了“三品一标”农业发展(“三品一標”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性指标。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考核指标中,“三品”认证农产品产量比重达到40%以上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50%以上为全面实现现代化),“主要食用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比率”达到60.37%,排名全省第一。据宁波市绿色食品办公室《宁波市“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专题报告》数据显示,慈溪市“三品一标”在宁波各县市区处于领先水平,其中无公害农产品数量、绿色食品认证数量以及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分别为273个、65个、2个,占宁波的30.7%、32.7%、33.3%,居宁波首位。

(五)新型的农技推广体系初步建成

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农技需求为目标,以整合资源、提高效能,强化公益性职能、发展社会化农技推广队伍为原则,以优势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农机水利事业为依据,全市建立起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农技指导员为骨干,责任农技员为基础,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为补充的服务直接、联系紧密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目前,全市基本完成了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聘用首席专家92名,农技指导员556名,责任农技员927名。876名农技人员参与各类科技服务活动,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517期,培训农民3.13万人次,培育新型农民1 820人,培育科技示范户3 700余户。有371名大学生享受农业领域创业就业补助,118个乡镇(街道)建成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六)要素产出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生产增效显著

在2002—2014年期间,劳均农业增加值(即劳动生产率)以年均14%幅度快速增长,从2002年11 225元/人提高至2014年达53 830元/人;每公顷粮食产量稳定在5 500公斤/公顷(2013年为5 469公斤/公顷,2014年为5 800公斤/公顷)。同期,每公顷种养面积产值(即土地产出率)则从29 540元/公顷提高至125 465元/公顷,年均增幅为10.28%;资本产出率(农业增加值与农业生产资本投入的比例)保持在180%左右,达到并超出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150%的水平(2014年为180%,其中农业为290%、林业为191%、牧业为80%、渔业为142%、服务业为159%)。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从2000年5 069元/人增长到2014年24 283元/人,年均增长11.84%,已连续十余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三、制约因素

虽然宁波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科技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偏低、投入结构不合理

一是虽然宁波农业科技经费投入能基本满足省委明确规定“各地科技三项经费中用于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工作的比例必须达到1/3”的要求,但科技三项经费基数低,从而导致农业科研和推广经费相对不足。二是因为计划单列市得不到省政府相关经费支持,从而农业科技投入总量长期偏低。三是由于部门条块分割的问题加上财政预算科目设置不尽合理,导致农业科技投入十分分散,造成了重复浪费和效率低下等问题。

(二)农业科技发挥效用所需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与现有人力资源冲突

一是农技推广队伍不能满足当前产业发展需求,突出表现:(1)年龄老化现象普遍,这些农技专员虽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2)专业结构失衡,79.3%的专技人才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人才严重短缺。二是农业从业者素质偏低,影响农业技术需求与应用效果。目前,在宁波市市区及各县市务农的农业劳动力大都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占26%,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8%。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不仅影响其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认知与了解,而且影响采用与效果,进而影响购买需求,最终导致认知少→了解少→采用少→采用效果差→购买少或不认知→不了解→不采用→不购买的恶性循环。

(三)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科技配置不平衡

目前,宁波种植业和畜牧业中产值亿元以上的产业链有15条,其中,慈溪蔬菜、鄞州蔺草、余姚榨菜等产业年产值均在10亿元以上。然而受限于昂贵的资金投入,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无法实现新的突破,从而使得很多农业龙头企业只能止步于传统的产品市场,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徘徊。与此同时,产业行业协会发展缓慢,科技研发创新能力仍较弱。

(四)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系统间集成与融通

宁波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基本覆盖农业全产业链。但由于各系统间缺乏协同与集成,信息化应用“碎片化”现象严重,如生产领域中的信息化,缺乏与农业基础设施、农机装备技术和农艺的深度融合。同时,各部门按自身需求仅对生产中的某一阶段或过程进行“监管”,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消费者、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与反馈不畅,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造成农业科技源头创新与实际应用的脱节

农业科技中的有效科技成果和综合性成果推广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成果浪费现象严重,对农业的贡献率不高。據统计,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为70%~80%,而宁波仅为65%左右;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一般为60%~80%,宁波市平均转化率只有40%,与世界农业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相反,熟悉市场环境和需求情况的农业科技型企业实力薄弱,主体地位尚未确立。

四、政策建议

(一)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激发创新动力

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资金投入,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提高资金供给水平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第一,要强化政府投入的主体作用。各级政府首先要严格执行《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保证支农资金增长速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把农业技术推广作为支持的重点,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科技推广预算支出,两项经费投入额度务必达到科技三项经费1/3的要求。第二,在原有经费落实的同时,根据农业科技创新现时发展需要,适当增加农业科技三项经费基数,达到并逐步超过国家平均水平。第三,积极吸纳民营资本,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不断完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信贷担保机制,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风险补偿机制,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等多种形式参与投资发展农业科技事业。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科技不断进步。

(二)整合社会资源,开创产学研合作新局面

实践证明,产学研是促进自主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有效途径。因此,充分利用已经搭建的“两院四校十中心”科研平台,由市科技局牵头,联合农业局、质量监督局等相关农口部门,继续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工程,瞄准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难题,以及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共性问题实施重点攻关依然至关重要,但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技术的市场需求以及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产生的效益,选择和激励农业科技园区或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参与研发和试验,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广,以点带面,并给予相应主体物质奖励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待遇。

(三)搭建桥梁,不断充实农技推广人才队伍

人是第一生产力。在当前农民文化知识相对薄弱、对农业技术理解有限的情况下,农技推广队伍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因此,针对当前农技推广员专业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的弊端,突破原有框框,定期或不定期地选拔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到农业类大学或相关专业进行在职培训,以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同时队伍的力量,搭建沟通交流桥梁,为农业科技切实植入农村提供保障。同时,通过赋予行业协会必要的管理权限和职能,给予相应政策扶持,引导行业协会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四)共建共享,助推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

互联网改变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投资模式,也为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实时管控提供了条件,实现精准农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因此,搭建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势在必行。同时,辅以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以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网络系统为支撑点,提供从网上交易、拍卖、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等功能,打开农资产品的销售空间。借助于自媒体应用大众普及特点,拓展农技110、农民信箱功能,开通微信公众号,以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供求为出发点,融合科研、推广、教育于一体,有步骤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解宗方,李海现,李锦辉.农业科技创新模型及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9):290-293.

[2] 叶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农业科技创新[N].科技日报,2014-01-20.

[3] 科学技术部专题研究组.国外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典型做法与经验借鉴[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4] 贾敬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5] 杨艳红,王义辉,张咸益.浙江省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95-297.

[责任编辑 吴高君]

农业机械科技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围绕主导产业,构建科技人员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观念新、生产技能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科技示范户,从而提高了广大农民科技应用能力,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该文主要介绍了肥西县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的一些经验和措施。

关键词:农业科技入户;科技创新;成效;肥西县

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根据安徽省农委有关文件精神,肥西县种子农药管理站在肥西县上派镇三岗村、三河镇木兰村、官亭镇张祠村等3个村开展了农业科技入户服务,制定了《科技入户示范实施方案》,在县农委的精心组织领导下,于2014年3月初开始分别在上述3个村组织实施“包村科技入户专项服务”,根据示范村的主导产业,确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推进技术入户,实施物化技术补贴。笔者现将肥西县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的有关情况和措施介绍如下。

1 领导重视,成立组织

肥西县委、县政府对科技入户工作十分重视,分管农业副县长非常重视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多次关心和支持科技入户工作,并成立科技入户工作领导组和专家组,领导组组长由县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担任,县农委、县畜牧水产局、县林业局、县财政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在县农委。组建成立科技入户专家组,专家组组长由具有高级职称的农业科技人员担任,专家组成员由技术指导单位选聘农业科技人员担任,并于县、乡镇、村三级分别确定了负责人、联络员。选定农业科技专家和技术指导员,合理选择农业科技示范户,每个技术指导员负责联系10个科技示范户。

2 制定方案,重在落实

科技入户组织技术指导单位,认真研究制定了《科技入户示范实施方案》,认真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多次组织农业专家、技术指导员认真学习文件精神,研究实施方案,抓好组织落实,重点围绕主导产业,确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上派镇三岗村主导产业为苗木花卉,主推品种为桂花、香樟、广玉兰、腊梅、红叶石楠、紫薇、美人梅以及鲜花、盆景等,推广应用设施栽培、无土栽培等。三河镇木兰村主导产业为水产养殖,主推品种为优良草鱼、鲢鱼、鲂、鲤、鲫等一般性经济鱼类,推广鳜鱼、斑点叉尾鱼、大口鲶、黄颡鱼等名优鱼类,推广应用常规精养、名优鱼类养殖、稻田养蟹、稻田养虾和稻田养鱼等。官亭镇张祠村主导产业为果蔬菜,主推品种为优质甜油桃、优质蔬菜等。推广应用甜油桃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推广应用设施农业栽培技术、反季节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等。

3 推广技术,入户服务

组织农业技术指导员对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指导、咨询和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品种、技术、农资、信息和政策等。技术指导员经常进村入户指导,对技术服务和生产情况跟踪记录和指导服务,及时帮助示范户解决生产实际难题。在生产关键季节、关键技术环节,随时接受科技示范户的技术咨询,及时编印发放技术资料、科技明白纸等,进行技术指导到生产现场,做好对科技示范户的技术培训,同时填写好《技术指导员手册》、《科技示范户手册》,及时反映技术指导服务情况和科技示范户的意见及建议。

在上派镇三岗村苗木田间,受田地气候异常、旱涝不均的影响,苗木病害发生频繁,技术指导员走村串户现场指导农户进行田间管理、防涝和抗旱,指导病虫害防治。针对苗木重阳木斑蛾、国槐尺蛾、樟网蝽等害虫发生量大,石楠白粉病、桂花生理性病害而落叶的现象,及导编印了病虫情报,指导农户适时防治。桂花为三岗苗木的主要品种,春秋季节常出现叶片脱落现象,影响了销售,技术指导员通过细心调查研究,发现是因缺乏铁元素引起的叶枯病,并根据病因对症下药,指导苗农使用硫酸亚铁粉末兑水喷洒叶面,每7d喷施1次,连喷5~6次,有效地防止了桂花树大量落叶;并推广使用了新式低压电动喷雾器,提高了喷洒效率,受到了三岗群众的认可。官亭镇张祠村通过实施科技入户,指导10户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示范户,带动200户发展瓜果菜生产,确定了以油桃、大棚蔬菜为主导产业。建立并完善了油桃协会,新建了瓜菜协会。水果主推四月红、红太阳系列、黑珍珠等优质甜油桃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蔬菜主推设施农业栽培技术、蔬菜育苗及大田栽培技术,推广名特优品种、新型肥料、无公害生物农药及生产资料应用。官亭镇张祠村示范孙义银发展大棚蔬菜1 334m2,其中秋延黄瓜面积667m2,产量2 500kg,产值10 000多元;秋莴笋面积667m2,产量2 500kg,产值10 000多元,合计产值20 000多元。

4 宣传交流,规范实施

充分利用科技入户专项内容加强宣传,交流信息,编发农业科技入户技术资料,召开现场会,利用宣传栏、报刊、电视等多种渠道宣传农业科技入户。认真按照科技入户示范村实施方案规范运作,建立领导组、专家组责任制,建立科技入户工作定期报告制度,建立技术指导单位、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责任制,建立农业科技入户联系信息网,提高工作效率。每个技术指导员培育和指导10个科技示范户,每个科技示范户带动10个农户,辐射全村农户,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建立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管理档案,实行科技入户工作政府给支持,部门给服务,专家开“处方”,财政给补贴,农民得收益,把一些先进的主推品种、主推技术等优先提供科技示范户和广大农民。例如,官亭镇张祠村农户孙道广发展大棚蔬菜1 334m2,其中秋延辣椒面积667m2,产量1 750kg,产值9 000多元;大棚秋延芹菜面积667m2,产量3 000kg,产值6 000多元,共计产值15 000多元。

5 加强扶持,合理投入

加强对农业科技入户专项计划的投入,合理安排农业科技入户专项经费,多渠道、多途径筹集项目经费,项目经费主要用于建设农民科技书屋、科技示范户补贴、技术服务补贴、项目培训、资料、宣传、车旅费等。在3个示范村建立农民科技书屋,配置彩电、VCD、光盘、录音带、科技书籍等。对每个科技示范户给予物化技术补贴,包括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科技书籍和技术资料等。

通过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在3个村培育和选就30个科技示范户,并带动辐射600个农户,实现了“以户带户、以户带村”,提高了广大农民科技应用能力,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示范带动效果。同时,建议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继续给予重视和支持,继续深入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服务新农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

6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在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作中还存在着农业科技入户工作领导监督体系不够健全,农业科技入户范围较小,经费投入不足,少数地区农业科技入户有名无实等问题。因此,要加强领导和管理,加大农业科技入户投入大度,加快农业技术直接到户,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能,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为农民送技术、送信息、送放心农资服务;同时,建议上级领导各有关部门继续给予重视和支持,继续深入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服务新农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

(责编:张宏民)

农业机械科技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基于农业科技人才科研成果多且成果类型丰富的特点,利用统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我国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综合竞争力及其概况分布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因子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综合评价方法可以客观地反映我国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综合竞争力现状。

关键词 农业科技人才;综合竞争力;评价;分布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7.065

Key words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Evaluation;Distribution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人才作为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的主体,已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性和基础性资源,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1]。科技人才评价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科技管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促进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保证科技人才质量的关键性工作,也是我国当前科技人才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2]。

科技人才评价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大类,定量评价包括单指标评价与多属性评价两大类:第一类是单指标评价,包括简单指标评价(如CNKI文献量[3]、专利申请量[4]等)和复合指标评价(如H指数[5]、AR指数[6]等);第二类是多属性综合评价,包括模糊综合评价法[7]、因子分析法[8]、BP神经网络法[9]、灰色关联度分析法[10]等。

单指标评价方法因其指标的单一性而不能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的综合情况,而多属性综合评价方法可以综合考虑评价对象的多个方面,能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的综合状况。因而,基于农业科技人才科研成果多且成果类型丰富的特点,该研究根据构建的加权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統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我国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综合竞争力及其力及其地区、机构、学科、职称分布进行了评价分析。

1 评价对象及数据来源

1.1 评价对象确定 基于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获取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两个学科的期刊列表,利用Web of Science的SCI数据库获取2008—2016年2个学科全部期刊载文数据,通过发文量(≥50)、作者名和机构名规范,最终遴选到105位中国学者作为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综合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对象。

1.2 数据来源 该研究以Web of Science的SCI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读秀电子图书数据库、IncoPat科技创新情报平台和公共网页等作为数据源,通过作者名与机构名识别、检索式构建、检索策略组配等过程获取105位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期刊、专利、专著文献数据和学术荣誉、学术获奖信息,并根据对象名、机构名、学科领域等对获取的数据进行规范和清理,构建数据集合。

2 农业科技人才综合竞争力评价

基于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学术卓越性、学术创新力4个层面,构建农业科技人才加权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SPSS 20.0和Excel软件,利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因子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我国105位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综合竞争力及其地区、机构、学科、职称分布进行了评价分析。

2.1 综合学术竞争力评价 105位农业科技人才的综合评价值及排名如表1所示,通过分析发现:

(1)X1~X10 10位学者的综合评价值超过0.5,可见这10位农业科技人才的综合竞争力很强。

(2)综合评价值排在首位的学者是X1,排在末位的学者是X105,两者综合评价值的差高达1.911,可见105位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之间的综合竞争力差距很大。

(3)105位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中综合评价值高于0的学者有45位,占总学者数的42.857%;综合评价值低于0的学者有60位,占总学者数的57.143%,可见,105位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中高综合竞争力的学者占比较小。

2.2 农业科技人才地区分布综合分析

该研究将综合评价值高于0的学者作为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对比分析了105位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与45位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的地区分布及占比情况(表2)。

105位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共分布在江苏、北京、山东等19个省和直辖市,表明105位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分布较分散。其中,江苏省(26位)、北京市(17位)、山东省(11位)在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拥有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最多,且三者占比之和在50%以上;其次,广东省(9位)、浙江省(9位)、四川省(7位)、陕西省(6位)在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拥有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较多,四者占比之和接近30%。

45位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共分布在12个省区和直辖市。其中,江苏省(15位)和北京市(9位)在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拥有的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最多,两者占比之和为53.3%。其次,浙江省(5位)、广东省(4位)、江西省(3位)、山东省(3位)在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拥有的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较多,四者占比之和为33.3%。另外,湖北省(1位)、湖南省(1位)、辽宁省(1位)、陕西省(1位)、上海市(1位)、天津市(1位)拥有的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较少。

对比45位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在105位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地区占比中发现,在湖南省、辽宁省的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中,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占比最高,达到100%;其次,在江西省的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中,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占比较高,为75%;另外,在江苏省、浙江省、北京市、天津市的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中,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占比均超过50%。

对比发现,45位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与105位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地区分布排名基本一致,可见,该研究的评价结果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农业科技人才的综合竞争力情况及其地区分布,可信度较高。

2.3 农业科技人才机构分布综合分析 该将综合评价值高于0的学者作为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对比分析了105位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与45位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的机构分布及占比情况(表3)。

105位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来自24个高等院校和2个国家级科研院所。其中,江南大学(14位)、中国科学院(11位)、南京农业大学(10位)、中国农业大学(10位)在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拥有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最多,且四者占比之和在42%以上。其次,浙江大学(8位)、华南理工大学(7位)、四川农业大学(7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6位)在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拥有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较多,四者占比之和在38%以上;另外,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机构分布排名与地区分布排名一致。

45位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来自13个高等院校和2个国家级科研院所。其中,江南大学(8位)、南京农业大学(5位)、中国农业科学院(5位)、中国农业大学(5位)在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拥有的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最多,且四者占比之和为51.1%。其次,浙江大学(4位)、中国科学院(4位)、华南理工大学(3位)、南昌大学(3位)、中国海洋大学(2位)在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拥有的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较多,四者占比之和为35.6%。另外,渤海大学(1位)、华中农业大学(1位)、南京师范大学(1位)、上海交通大学(1位)、天津科技大学(1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位)拥有的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较少。

对比45位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在105位高層次农业科技人才的机构占比中发现,在南昌大学、渤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的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中,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占比最高,达到100%;其次,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中,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占比较高,为83.3%;另外,在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的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中,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占比均超过50%。

对比发现,45位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与105位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机构分布排名基本一致,可见,该研究评价结果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农业科技人才的综合竞争力情况及其机构分布,可信度较高。

2.4 农业科技人才学科分布综合分析

该研究将综合评价值高于0的学者作为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对比分析了105位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与45位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的学科分布及占比情况(表4)。

将105位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研究领域进行学科归类与合并,主要分为畜牧水产学、动植物生理生态学、食品科学、植物保护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作物科学等六大学科。105位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中从事食品科学研究的最多,共44位,占比41.9%;其次,从事作物科学(19位)、畜牧水产学(17位)和植物保护学(16位)的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较多,四者占比之和为49.5%;而从事资源与环境科学(5位)、动植物生理生态学(4位)的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较少,两者占比之和不到9%。

45位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分布在6个学科领域。其中,从事食品科学(24位)和作物科学(10位)的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最多,且两者占比之和为75%;其次,从事资源与环境科学(4位)、畜牧水产学(3位)、植物保护学(3位)的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较多,三者占比之和为22.2%;而从事动植物生理生态学(1位)的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较少。

对比45位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在105位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学科占比中发现,在资源与环境科学的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中,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占比最高,为80.0%;另外,在食品科学、作物科学的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中,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占比均超过50%。

对比发现,45位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与105位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学科分布排名基本一致,可见,该研究的评价结果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农业科技人才的综合竞争力情况及其学科分布,可信度较高。

2.5 农业科技人才职称分布综合分析

该研究将综合评价值高于0的学者作为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对比分析了105位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与45位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的职称分布及占比情况(表5)。

105位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中,职称为中级的农业科技人才仅有1位,其余104位均具有高级职称,且在104位具有高级职称的农业科技人才中,拥有教授、研究员正高级职称的农业科技人才达到100位,而拥有副教授、副研究员副高级职称的农业科技人才只有4位,这表明这105位农业科技人才的学术地位均较高。

45位高综合竞争力科技人才均是正高级职称,表明这45位农业科技人才在传统的学术评价机制中同样得到认可,可见,该研究的评价结果与实际吻合,可信度较高。

3 结论

该研究利用统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我国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综合竞争力及其概况分布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发现,X1等10位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综合竞争力排在前列;105位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综合竞争力差距很大;105位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中高综合竞争力的学者占比较小;江苏省、北京市是拥有高综合竞争力科技人才最多的地区;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是拥有高综合竞争力科技人才最多的机构;从事食品科学的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最多;高综合竞争力农业科技人才均拥有正高级职称。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因子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综合评价方法可以很客观真实地反映我国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综合竞争力现状。

参考文献

[1] 曹宏霞. 我国科技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论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 贺德方.基于知识网络的科技人才动态评价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6):47-53.

[3] 吴小文,文雯,牛丛丛,等.文献计量在科研创新人才评价中的研究进展[J].江苏科技信息,2017(26):17-19,28.

[4] 姜军,武兰芬.基于专利分析的中美纳米技术领域人才分布比较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6,34(4):84-88.

[5] 许新军. h指数在人才评价中的应用:以经济学领域高被引学者为例[J].情报杂志,2008,27(10):22-24,30.

[6] 金碧辉,ROUSSEAU RONALD.R指数、AR指数:h指数功能扩展的补充指标[J].科学观察,2007,2(3):1-8.

[7] 周欣娟,李良松,漆勇方.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图书馆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构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4(9):217-221.

[8] 李良成,杨国栋.基于因子分析的广东省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0):51-55.

[9] 续艳艳,姚俭.因子分析和BP神经网络在区域人才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33(2):130-133.

[10] 王洁方.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多阶段综合评价权重优化[J].華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6):15-17.

农业机械科技论文范文第4篇

“十一五”时期,农科院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围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瞄准“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部分研究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综什实力位居国内一流的省级农业科技强院”这一奋斗目标,坚持”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这一上作主线,抓好“创建国家农业科技黄淮诲区域创新中心、建成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完成800亩试验地的变性拍卖和2000市新试验地的购置建设”这三大历史任务,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各项事业又快义好发展。

“十一五”时期,全院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相当繁重艰巨,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着力解决好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推动科技事业发展迈卜新的台阶。在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举措上,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 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006午1月在京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是我国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科学技术盛会,会议发出了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令,充分体现了竞和国家对科技工作特别是自主创新丁作的高度重视。省八届十一次全委会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奋斗目标,我院作为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创新是我院科技事业发展后劲之所在、核心竞争力之所依,前途命运之所系,是我院的首要任务。必须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坚持以科研为中心不动摇,加强创新队伍、创新平台、创新文化建设,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不断取得突破,用科技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建设,为我省建设生态省、畜牧大省、园艺大省和农产品加工大省提供强大的科技原动力。

(二)更加注重社会公益职能的发挥

牢固树立“服务全省及区域农业和农付经济发展”的宗旨意识,把为农服务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力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和应用,坚持不懈地为“三农”提供新品种、新成果、新技术,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科技服务。将我院的发展与全省7000多万农民的利益紧密相连,与省委、省政府的主要工作和关注的焦点保持一致,在解决食物安全、生态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方向作出我院应有的贡献,不断提高我院为农服务的水平和效益。同时,在服务“工农”的过程中不断壮大我院的实力,强化我院的衬会公益性地位,提升我院的社会影响力。

(三)更加注重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

改革足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没有改革就没有我院今天的大好局面,“十一五”期间,我院将处在改芦的攻坚阶段,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省委、省政府提出力争用二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改革任务。目前,《关丁省届事业单位分类实施意见》等六个配套政策文件已经正式印发,有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财政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领导人员选拔仟用制度改革方面的配套文件正在制定中。这一次改革是伞面,配套的综合改革,我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适应这种变革,按照省里的部署要求扎实推进改革,加快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四)更加注重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进一少扩大对外开放,对于伞院科技事业发展至关重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农业科技工作必须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开阔的发展思路,必须坚持开放办院,努力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什-切实加强国际层面的开放,上出去引进来,充分引进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项目、资金,吸引海内外人才以各种方式为我所用,积极实施与斗际机构和国外科研教学单位的高位嫁接和高端合作,联合建设专业研究中心或研发基地。大力加强同内层面的开放,进一步深化与院校的合作,全面实施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和各市农科院所的合作,借助一切外力推动我院科技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五)更加注重推进院所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院所,既是科技强院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强院建设的重要保障。今后五年,继续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大力营造和谐的内外发展环境。正确处理好济内济外听、强所与发展相对困难所的关系,在立足各单位自我解决问题、自我发展为主的基础上,采取促强扶弱带中间的有效措施,对济外所、对发展相对困难的所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形成各单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强所更强、中间所加快发展、相对困难所跨越式赶上。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干部职工的根本利益。

二、2006年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确保“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推进农业科技强院建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做好今年的工作,还对于我们顺利争取其余4年每年1.5亿元的财政资金,完全彻底地抓件发展机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全院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落实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闩标和工作思路,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按照建没国内一流的省级农业科技强院的目标,加强科研学科、人才队伍、基础设施、院所文化建设“四大建设”,通过落实纪要、总体改革、迎接院庆促进工作”三个促进”,站在新起点,抓住新机遇,珍惜好形势,采取新举措,增创新优势,推动全院各项事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2006年是狠抓落实的一年,全院有六大上作重点:1、建设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大楼):2、山尔街农业生物资源中心建设;3、800亩试验地的生性工作:4.南紧基地和2000亩新试验地的购置及建设;5、实施我院总体改革:6、实施“十一五”科技事业发展规划。围绕工作重点,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着重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狠抓项目项工作。认真学习领会《关于国家科技汁划管埋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国家和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向。抓住“十一五”科技技划眉动年的重要时机,科学谋划项目立项工作,紧密跟踪国家和省科技立项动态,认真分析自身优势,加强院内外的联合,提前做好项日储备,努力拓宽项日申报渠道,提高项目申报的针对性和命中率,实现立项项斗数量和层次“两个提高”,项目立项情况总体好于上年。

实施好学科建设,这是提高我院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重要举措-学科建设要注意二点,一是要与院总体改革相结合,转合资源,市组机构,

优化方向,二是要突山特色和优势,在巩固提升四大作物育种等传统优势的同时,紧扣国家和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农业科技发展优先主题,紧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农业科技的需求,紧扣我省组织实施的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工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土撑体系建设下程,进一步凝炼研究方向,力争在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畜禽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下与保鲜贮运、农业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改善、食物安全与札准化技术等领域,培育形成在省内外叫得响的新的特色和优势;三是要强调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常规技术不能丢,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研究要加强。通过学科建设,实施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战略,形成一批优势学科,造就一批创新闭队,建设一批创新基地,推出一批创新成果。根据以上要求,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方案,邀请国内知名科学家和科拈管理专家给予科学论证后全面实施。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继续积极争取承担国家和省有关条件建设类项目,做好农业邪区域性质检中心、农业部奶牛DHI测试中心的争取工作,搭建高水下科技自主创新平台。建设满足农业科研需求的智能化温室群。尤其是要按照“国内一流、国际接轨”的原则,加强高水平重点实验室建设。“省作物与畜禽品种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我省集中力量建设的有突出优势的12个重点实验室之一,今年要通过积极度工作,进一步提升实验室综合实力,为争取列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创造条件。

抓好在研项日实施,加强重大成果培育,自主创新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创新成果上,换言之,获得科技成果的数量和层次是衡量一个科研单位自主创新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无论是建设农业科技强院,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区域创新中心,还是搞好为“三农”服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部迫切需要我们尽快取得一批有影响的重人科技成果、切实抓好在研,在建项日的实施,保证项目经费专款专用,提高项目实施质量、抓好“鲁棉研15号”、“抗病矮化甜樱桃砧木新品种”,“鲁禽1号、3号肉鸡配套系”和“智能化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等重大成果的报奖工作,积极争取申报获得国家和省高等次科技成果奖励。同时要继续做好“济麦20”和“鲁单981”等重大成果的培育工作,为我院持续获得高等次成果奖匡做好储备。

(二)扎实服务社会主义靳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成为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昭示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我省是农业大省,省委、省政府提出安按照“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内农业人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由抓好农村经济向城乡统筹、工农联动、城乡联动转变。作为省级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是我院责人旁贷的光荣使命。要进一步创新成果转化模式。完善推广体系,提高眼务质量。在继续搞好常规推广服务工作的同时,争取省里支持,从我省遴选几个条件合适的典型村,作为院地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义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综合我院科技、成果、人才等各方面优势,对试点村庄的发展规划制订、农业结构调整、农民素质提高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科技眼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三)转变科技产业发展思路

在科拈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科技产业工作的重要性口益凸显、国家和省已明确提出建设以企业为丰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从发展趋势看,同家科技计划、项目、资金向企业或产学研联盟投入的比例将仑小断提高。在这种新形势下,对于企业建设和科技产业工作我们办能加强、不能削弱。

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对科技产业发展思路进行适当调整。实现科技产业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小再铺新的摊子,将着力点放在现有科技产业的内部挖潜、提质增效上,努力将现有半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加快重点产业项闩建设进度,泰卞公司生物制品GMP午问必须及早通过验收,尽快投产,早见效益。进一步加强对科技产业工作的领导,建立“产权清晰,札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科学规范管理企业,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深入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与利用开发,尽快实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转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充分用好科技产品开发基金,承接科研创新后期工作,加速科技新产品的研发。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切实加强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和运营。继续抓好国家产业化项目的争取。认真筹备、适时召开全院科技产业工作会议,研究出台调动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积极性。促进产业加快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

(四)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要结合学科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面向国内外广泛招募创新人才,特别是要更多地引进高层次、高水平,复合型的顶尖人才和特色人才,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起一个学科、形成一个优势。启动实施“杰出农业科技人才计划”,分一二三级面向海内外招聘学科领军人物。抓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岗位的遴选申报。认真兑现对高层次和有突出贡献专家及争取承担重大项目人员的相关激励政策,积极营造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环境,使各类优秀人才能够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按照人事合《事业单位公丌招聘人员暂行规定》,做好2006年度毕业研究生等新进人员接收上作。在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加快建设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和科技产业人才队伍,实现三支队伍协调发展-结合事业单位改革,下决心选拔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化的精干人员充实院机火管理队伍,引进一批懂经营、善管理、职业化的高水平管理人员充实科技产业管理队伍。

(五)高水平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科研设备和种质资源,在引进的基础上,花更大的力气做好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引进用好国外人才智力,支持科技人员尤其是中青年科技专家赴国外深造。按照国家发改委和省委的部署,重点加强与委内瑞拉的科技合作,将我皖的亢进科技成果按照国际通行规则,有条件地支援委方农业发展。切实加强与独联体国家的科技合作,在我省与独联体同家科技合作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争取与独联体国家在农业生物领域建守联合实验室。更多地争取国际无偿援助、国家和省引智及国际合作等项目,切实把项目实施

好。进一步建设好山东省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园,使之成为全省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的样板和窗口。

在省院合作的大框架下,继续保持与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的良好合作势头,扩大合作成果。探索与有关高校或单位联建研究生院或培养基地,共同培养研究生的路子。主功与省内外有关高等院校沟通协商,适时建立全面合作关系。积极创造条件,选择有条件的市属农科院所成为我院分院,并切实研究机制,使具真正成为找院分院,为构建全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扑好基础。

(六)加强财务计划和国有资产管理

从今年开始省财政每年给我院增拨1.5亿元专项资金。如何落实用好这笔资金,是对我脘财务计划管理下作的一次重人考验、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围绕全院中心上作,合理规划,科学预算,提高统筹人资金、运作大项目的能力,抓好资金争取与落实、投资控制与管理、同资监管与运营三项重点工作。院职能部门要跟上做工作,在确保年度正常的事业费比上年有所增加的基础上,确保1.5亿元财政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且要切实管好用好,提高聚财理财用财水平。越是在资金供给趋好的形势下,越要更加注重增收节支工作,切实把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严肃财经工作纪律,坚决杜绝在花钱方面大手大脚、奢侈浪费的现象,该花的钱一定要花出去、花好,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也不能花。充分发挥圮检监察部门的作用,借助社会专业审计和内部审计力量,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资金使用的全程审计监督,发现问题从严处理、绝不姑息。进一步规范院属各单位财务及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尽快实现国资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健全制度,严格执行,堵塞漏洞,确保财务规范运作和同有资产保值增值。充分发挥好院会计中心的结算、核算、监督、服务四大职能,完善会计委派制,进一步发挥会计中心在财务监督方面的作用、院发展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近期个面完成,从快报济南市有关部门审批,继续做好节水、节电、节地等资源节约上作,降低管理运营成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管理高放型院所。

(七)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

坚持发展依靠人、发展为了人。在我院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水平,将改革发展的成果与职工共享,尽早打通桑园路东段和华山路,完成发展核心区路网建设。加快桑园经济适用房小区建设进度,使购房的同志能够早日乔迁新居。进一步做好治安保卫和安全生产工作,提高职工的安全感。建立宿舍区保洁队伍,搞好生活区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关注干部职工的身心健康,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关心支持幼教和小学教育事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干部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着手调研医疗费超支、住房换购等问题。

(八)进一步加强执行能力建设

推动找院科技事业又快又好发展,迫切需要加强“三个体系”建设,形成用民主科学的决策目标体系来凝聚力量,用责权明确的执行贞任体系来提高工作效率,用严挤高效的考核监督体系来检验工作实绩的科学管理机制。

要进一步推进执行责任的具体化,完善主办负责制和首问责任制,做到工作主体清晰、责任明确、权责一致。在全院推行“赢在执行”的管理理念,注重加强执行力建设。所谓执行力,就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橾作能力。它是一个组织(单位)竞争力的核心,是把决策层的思想、思路和制定的发展战略、规划转化成为现实效益、成果、业绩的关键。“三分战略、七分执行”,执行力的强弱事关事业发展的成败。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执行力有三个核心:人员、战略和运营,通俗地讲就是用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将事做正确,这三条是我院今后管理工作的重点。

加强作风建设是提高执行力的市要环节。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到现场找答案”,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在实干中认识规律,把掘规律。运用规律,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折不扣地将上级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坚定不移地完成任期目标和各项上作任务,实现上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有质的飞跃。

农业机械科技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目的 对青海省科技评估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分析,为其科技创新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估为例,对科技评估的一般程序、方法、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实践分析提出完善科技评估工作建议:建立健全第三方科技评估机制,逐步转移政府评估职能;结论 评估指标构建时应重视各方参与,保证评估指标的科学合理性; 建立一套评估与部门管理相结合、多渠道应用评估结果的有效机制,以评促管充分发挥科技评估的作用; 加强评审专家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家的智库作用。

关键词:科技创新 青海 科技评估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指标体系

科技评估作为一项专业化的活动,能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是政府管理部门了解科技活动基本情况、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增大科技投入产出效益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科技评估工作已经制度化,并融入到科技计划管理的各个环节。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在积极开展科技评估活动,许多发达省市的科技评估体系已初具规模,全国的科技评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近年来青海省综合实力显著提高,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科技投入作为科学创新的物质基础,省级财政每年都对科技投入大量资金以促进科技创新。以2015年为例,全省财政科技投入4.12亿元,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20亿元,共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01项[1]。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保障科研活动质量,改善科技计划管理水平,增强青海省科技项目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各地科技创新评估的成功案例,结合青海省当前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开发符合该省省情的科技评估体系,为推动青海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 青海省科技评估实践基础

2008年,青海省科技厅印发《青海省科技计划(课题)概预算评估评审暂行办法》[2],明确规定要对科技项目进行经费预算评估评审,对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以及组织开展经费审计和绩效考评等工作。2009年,青海省科技厅发布《青海省基本科技计划管理暂行办法》[3]和《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管理暂行办法》,这些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对申报的科技项目实行专家评审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立项审批制度,同时要对项目的实施加强监督和评估。2009年,青海省科技厅、省经济委员会和省财政厅三部门联合发布《青海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办法中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组建评审、考核评估、验收等作了明确规定,制定了包括组建期和運行期在内的整套考评体系。2009年,青海省科技厅和青海省财政厅联合发布《青海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同年,青海省科技厅发布《青海省重点实验室评估办法》 ,2013年,青海省科技厅发布《青海省重点实验室评估实施细则》 ,这些文件规定“青海省重点实验室评估实行定期评估,具体的评估工作由省科技厅组织相关专家或者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实施。评估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对排序在20%的确定为优秀实验室,给予重点支持。对评估不合格的重点实验室,按照评估意见限期整改”。2013年,青海省科技厅印发《青海省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方案(暂行)》 ,对科研机构的创新绩效评估做了相关规定。

2 青海省科技评估实践概况

青海省开展科技评估工作以来,相继设立了一些专业的科技评估机构。目前,从事科技评估的专业机构主要有青海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评估中心、青海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青海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等几家科技评估咨询机构。从青海省目前已开展科技评估活动来看,评估的对象主要有:科技计划评估;科技项目评估;科技成果评估;科研机构评估;科技人才评估;科技创新平台评估等。从评估阶段来看,具体包括:科技成果的评估;科技项目的立项评估评审、中期评估和验收;科技计划的评估,如青海省“十二五”评估,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的可行性论证,青海省“123”科技支撑工程项目执行评估及绩效评估;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估;科技创新平台评估,如重点实验室评估、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估;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评估;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考核评估;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评价工作等,见表1。

随着青海省科技评估范围的逐步扩大,评估程序走向规范化,评估方式不断调整优化,青海省科技评估的指标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如青海省科技项目的立项评估、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估、重点实验室评估、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估等都制定了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为青海省科技评估工作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

以青海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工程中心)评估实践为例,完整的评估体系包括评估方法选用、程序的确定、评估指标的设计及权重划分、评估标准的制定等。作为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水平技术人才集聚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评估的目的在于加强工程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提高工程中心对科技成果的工程转化能力,确保资金的有效投入。

2.1 评估内容、程序及方法

2.1.1 评估内容

包括工程化能力与水平、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依托单位效益与影响三个方面。

2.1.2 评估程序

评估流程如下:提出评估需求——评估准备——评估分析与综合——评估结果。

具体评估过程包括:(1)明确评估的目的,设计评估方案以及制定评估指标;(2)各工程中心依托单位提供相关考评材料;(3)组织相关行业领域专家召开评审会,会上组织各单位负责人就工程中心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答辩,与会专家结合答辩情况及相关材料进行评估打分;(4)相关部门根据专家打分结果,对参与评估的工程中心进行排名。

2.1.3 评估方法

在综合考虑各种评估方法的准确性、适应性以及合理性的基础上,采用专家会议评估打分和指标体系相结合的评估方法。

2.2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

2.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⑴ 全面性原则。评估指标应完整全面的反映工程中心的运行及发展情况,以保证评估结果的真实有效。

⑵ 一致性原则。评估指标的制定应结合工程中心的发展方向,保证评估目的与其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⑶ 定量性原则。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免评估工作中出现的主观随意性[11]。因此,评估指标应尽可能量化,并为各指标合理分配权重系数。

⑷ 科学实用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科学合理,能够充分反映个工程中心的实际水平。同时,指标要简便、实用、可操作性强。

2.2.2 指标及权重的确定

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估的关键。在评估指标的具体设计中,根据对工程中心各方面的研究调查,对工程中心的工程化能力与水平方面的评估,从其研究方向与定位、研究开发能力以及科技成果产出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对外开放与运行管理方面的评估,以其开展国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吸引国内外人才,基础设施开放服务以及规章制度建设和运行管理等为主要依据,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对外开放交流和运行管理进行评估;对依托单位效益与影响方面的评估,主要从依托单位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以及对本行业领域的影响和作用两个方面进行评估。

具体的工程中心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括3个一级指标,即“工程化能力与水平、对外开放与运行管理、依托单位效益与影响”,7个二级指标。此外设置加分项,包括“高端人才”、“知识产权”、“首台套设备和工艺”和“大型仪器设备”4项指标。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作用大小不同,赋予的权重系数不同,经过综合考察,权重分配比为6∶3∶1∶2,在实际评分中总分按120分计,其中加分项20分。具体的指标及相应的权重如表2所示。

2.2.3 评估细则的制定

为了使专家打分过程中对评估指标的度量标准趋于一致,降低人为因素对评估结果的影响,针对每个指标制订了具体的评分细则。以“工程化能力与水平”的二级指标“研究开发能力”为例(设定该指标的分值为32分 ),相应的评估细则如表3所示 。

2.3 评估结果及其应用

通过评估及讨论,对专家打分排名在前15%的工程中心给予滚动支持,对运行情况较差的工程中心提出整改意见,对不按规定期限和要求提供相关评估材料的或无故不参加评估、不符合青海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运行管理要求的单位取消工程中心资格。评估结果对工程中心的了运行情况、完成效果与影响、经济效益、组织管理的有效性等进行了很好的评判,为后续的平台建设、资金支持、管理和调整定位提供了依据 。

3 提高青海省科技评估能力的建议

面对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科技创新活动日益复杂化、多元化,评估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以往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法面临挑战甚至失效。为了更好地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发挥科技评估在科技创新管理工作中的服务支撑作用,该文结合青海省科技评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完善相关评估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3.1 评估主体方面

该省当前的科技评估工作是在省政府的主导下展开的。评估活动基本上都是由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组织和管理,在评估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评估方式、评估对象以及评估内容的选择上受到很大程度的行政干涉,严重违背了科技评估的独立性、公正性、客观性原则。为此,政府应逐步转移评估职能,委托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减少对科技评估的具体管理,将工作重心放在制定政策、调整计划、加强监督、强化管理和优化环境等职能上。同时,进一步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第三方科技评估体制机制,在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有效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同时,推行政府问责制,强化监督管理,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

3.2 指标构建方面

青海省的评估指标的设置多数都是由行政作导向,自上而下进行的,主要参考的是管理部门的意见和专家咨询意见,而评估客体参与性不足,容易出现评估指标选取不合理,导致评估结果失真的情况。因此,政府管理部门在指标设置中应当重视与评估各方的沟通与交流,统一理念,明确评估方向,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3.3 评估结果的运用方面

目前,虽然各单位都开展了评估工作,但尚未有单位通过评估为管理提供好的建设性建议,更多的只是分析评估指标然后得出评估结论无异常,对评估结果的运用多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没有引起各参与单位足够的重视。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要做到评估分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确保评估质量;二是积极探索和建立一套评估与部门管理相结合、多渠道应用评估结果的有效机制,以评促管充分发挥科技评估的作用;三是建立评价结果反馈与监督机制。相关部门要在评价工作结束后,将评价情况、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及时反馈给被评价单位,并督促其落实整改,以增强评价工作的约束力。将评价结果反馈与整改作为评估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即形成“決策——管理——评估——结果——反馈——整改”的评估模式。

3.4 评审专家队伍建设方面

专家评议作为主要的评估方法之一,评估专家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评估质量。目前青海省已初步建立了科技专家库系统,评估专家主要从专家库中抽选。但由于我省专家资源比较匮乏,存在行业覆盖不全面、专家结构不合理、数量不足等问题,挑选的专家在评估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对评估内容把握性不足的情况,从而影响评估质量。此外专家库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缺乏完备的管理手段,如专家信息更新不及时,缺乏专家信用评价体系等。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我省科技专家库建设工作,通过多渠道、开放式地征集和选取的方式扩充专家库,同时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完善专家库制度,充分发挥专家的智库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旭,李光强.2015年青海省科学技术发展报告[M].青海:青海省科学技术厅,2016:3-4.

[2] 青海省科技厅.青海省科技计划(课题)概预算评估评审暂行办法[Z].2008.

[3] 青海省科技厅.青海省基本科技计划管理暂行办法[Z].2009.

上一篇:国际政治经济学论文下一篇:种植效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