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行业监管工作计划范文

2023-08-26

环保行业监管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4月2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再次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保健食品监管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就目前保健品行业频发的欺诈营销、夸大功效等乱象提出了更明确的规定。

种种措施表明,我国保健品行业监管正在日益收紧,保健品市场正在得到净化,保健品行业也将更加有序地步入快车道。

保健品注册备案制实施一周年,食药监再次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保健食品监管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外松内紧”的保健品监管

2016年3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并于同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管理办法》规定,使用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以外原料的保健食品以及首次进口的保健食品(属于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保健食品除外)必须通过产品注册,并由审评机构统一组织现场核查和复核检验;而对于使用的原料已经列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和首次进口的保健食品中属于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保健食品应当进行备案。也就是说,保健食品使用的原料只要属于食药监总局发布的保健食品原料目录范围,就不再需要注册,转而实行备案制。符合备案的保健品在向食药监管理部门提交备案材料后,备案材料符合要求的将当场备案,发放备案号,并将备案信息表中登载的信息在其网站上予以公布。

此次《管理办法》做出的最大改变是,过去保健品要注册,需要三年以上,保健食品进入市场的周期过长,企业负担较重。而注册与备案双轨制实施后,备案时间仅需三个月,产品入市周期大大缩短,有利于推进保健食品种类数量的增加,价格也会随之有所下调。

此外,《管理办法》还对保健食品上市产品的管理模式、保健食品注册程序、命名规定和违法行为处罚做出了规定。在命名方面,管理办法规定保健食品名称不得使用虚假、夸大或者绝对化,明示或者暗示预防、治疗功能等词语;明确不得使用功能名称或者与表述产品功能相关的文字;规定同一企业不得使用同一配方,注册或者备案不同名称的保健食品,不得使用同一名称注册或者备案不同配方的保健食品。为有效推行注册备案制度,《管理办法》还强化了对保健食品注册和备案违法行为的处罚。

中国品牌研究院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以往国内保健品监管是“内松外紧”,保健食品市场的准入门槛很高,建厂和产品上市等都要获得行政许可,审核比较难。改为注册制与备案制双轨并行后,和过去相反,变为了“外松内紧”,只要企业的备案资料没问题,再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就可以入局。一旦企业产品出现违规,或将面临比之前更加严厉的处罚。

保健食品行业监管新规再细化

保健食品行业是我国食品行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促进我国健康服务业和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行业,已列入“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但与人们的期望及购买情况相对应的是,保健食品产业在经历了一段“野蛮生长”期后,尽管国家一直在完善监管措施,加强监管力度,行业内依然存在质量良莠不齐,夸大宣传、混淆概念等乱象。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创始人史立臣表示,保健食品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生产层面,以往监管上往往存在一定空白,有些企业的保健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并未按照注册和备案的要求去做,保健食品中所要添加的原材料并未足量添加或生产工艺和过程不符合标准;二是在保健食品整个销售过程中的监管缺失,有些销售人员既不是医生也不是营养师,却由这些人进行营销;三是对保健食品在宣传上的监管力度不够,虽然目前国家新《广告法》已经实施,并且也有一些保健食品企业受到了相应的处罚,但处罚力度并不够,与企业的高额利润相比,几十万的罚款显然不足以使其引以为戒。

记者梳理国家食药监2016年以来的保健食品抽检结果发现,保健食品非法添加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感官指标、理化指标、检出有害重金属不合格等问题也比较集中,不合格名单中甚至包括汤臣倍健、江中药业、吉林敖东、无限极、红牛、桂林三金等知名保健品生产企业或药企。

今年4月,食药监总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保健食品监管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简称《意见》),针对目前保健品行业集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出了更明确的监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保健食品的基本定位,严格保健食品原料管理,提出普通食品不得使用仅可用于保健食品的原料。强化保健食品功能声称的科学依据审查,严格保健食品标签标识和广告管理等。

朱丹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发布的《意见》与之前已经出台的相关规定相比更加细化,更加精准地对接了现在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尤其在逐渐步入老年化社会的背景下,选择保健食品的人群规模越来越大,服用保健品人的年龄越来越早,《意见》的出台使保健食品的消费市场这块蛋糕在做大的同时得到更好的监管。

明确保健食品基本定位

保健食品是區别于药品和普通食品的一类特殊食品,包括补充正常膳食营养素供给不足的膳食补充剂和声称具有促进人体健康功能的食品。具有明确的食用量和食用方法、适宜和不适宜人群,不能替代正常膳食、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不能替代药物。普通食品不能声称保健功能。

新规亮点

研究制定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原料目录是实行备案管理的保健食品原料的信息列表,包括原料名称、用量、对应的功效以及生产工艺等技术要求,以实现标准化备案、标准化生产。严格注册产品原料安全性、有效性审评,严禁使用成分不清、标准不明、功效不确切的原料。普通食品不得使用仅可用于保健食品的原料。

强化功能声称科学依据的审查,功能声称应当具有充足的科学依据和判定标准。原则上,保健食品功能声称应经人体食用验证。根据科学共识、科学依据充足程度和人体食用验证情况,在功能声称用语中增加描述性的限制性用语,科学引导消费。保健食品之外的其他食品,不得宣称产品的功效。

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标注的内容应当与注册证书或备案信息的内容一致。规范保健食品标识管理,客观反映产品功能信息,避免标签说明书误导宣传,指导消费者科学选购。保健食品应当明显标注特殊标志,产品名称不得以保健功能命名。修订完善保健食品广告监管法规制度,明确证书持有人的广告主体责任,清晰界定广告违法宣传行为,加大广告监管和处罚力度,依托信用体系实行联合惩戒。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及广告中应当重点提示“本品不能代替药物”。普通食品不得声称产品功效。

环保行业监管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摘 要:自财政部颁布新企业会计准则以来,我国各行各业相继实行新准则,其中包括银行业。实行新准则后,银行业开始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银行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同时,银行业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削弱也加大了监管部门对银行业监管的难度。旨在探讨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业监管的影响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研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银行业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公允价值;金融资产;金融监管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银行业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为其主营业务,具有利息相关人涉及广泛和风险防范至关重要的特点。其广泛的宏观性、社会性和巨大的外部性导致银行业的倒闭将会导致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波及金融稳定与社会和谐。目前,我国正在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要求其严格履行职责,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的金融服务,努力朝着绿色、健康的方向发展。

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以后,银行业开始广泛执行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大大增加了银行业业绩的波动性,加大了对银行业金融监管的难度。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资源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价格。公允价值是当前市场价格的及时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银行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同时也削弱了银行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市场形势良好的情况下,公允价值可以反映银行持有的金融资产在当前和未来的获利能力,增加投资者的信心,优化银行的财务状况。反之,当市场形势恶劣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将加剧银行业的财务困境。公允价值的“反馈性”和“顺周期性”加剧了银行业损益和资本的波动,使得金融监管面临挑战。

次贷危机发生后,国内外金融监管机构更加积极地探索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对银行业监管的方式和途径。巴塞尔委员会、欧洲银行监管委员会、香港金融管理局、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均已经要求银行在计算核心资本时,将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扣除。巴塞尔委员会还专门发布了《银行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使用公允价值方法的监管指引》,以加强对银行业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监管,维护金融稳定。

2 银行业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公允价值计量在银行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计量上。据统计,银行金融资产占全部资产比重约为十分之一。银行业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实施公允价值计量后,金融资产的波动性将直接反映到银行的财务报表中去,使得银行的资产规模和营业利润产生较大的波动。并且,公允价值计量实行盯市制度。在市场情况良好的情况下,公允价值使得银行业绩趋于利好;在市场情况恶劣的情况下,公允价值使得银行业绩趋于恶化。由此而产生的“顺周期”效应对银行业影响颇大,这种现象在金融危机时期尤为明显。

(1) 扩大银行规模和业绩的波动性。

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金融资产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均应采用公允价值模式。银行经营过程中交易的大部分衍生金融资产都被归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一类,按要求应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银行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取得时的成本计价,各个资产负债表日也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对银行资产规模不会产生影响。而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由于公允价值采取的是盯市制度,只要市场环境发生变化,金融资产的成本就会随着变化,因此银行资产规模的波动性变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金融资产的价值变化以公允价值变动随意的模式出现。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直接被计入所有者权益。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利润表的波动性也要比历史成本模式下大。

(2) 加大银行信贷顺周期风险。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存在顺周期效应。当经济形式良好的时候,公允价值计量会提高金融资产的价值,产生正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使得银行资产规模和营业利润都有向好的趋势。而当经济形式恶劣的时候,公允价值计量会降低金融资产的价值,产生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使得银行资产规模缩小,营业利润加速降低。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资产规模和业绩施加的同向强化作用导致银行的信贷业务也产生顺周期效应。经济形式利好时,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宽松,投资者收益预期良好,信贷投放力度偏大,信贷风险增加。经济形式利空时,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谨慎,导致潜在优质客户被排除在授信名单之外,不利于银行的长期发展。

(3) 加剧银行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困境。

银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银行间财务报表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会减弱。一是金融资产分类不同导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财务报表中的列示不同。例如,某银行支付20万元购买某项金融资产,该金融资产购买后可以进行以下三种归类: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则要按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将其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交易性金融资产”项目。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这种会计处理方式可简括为“有赔有赚”;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要按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将其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这种会计处理方式可简括为“不赔不赚”;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则在资产负债表日要计算本会计期间因持有该项投资而实现的利息收入。这种会计处理方式可简括为“只赚不赔”。二是公允价值估值过程中涉及人为因素过多,不同估值方法产生的公允价值计量差异削弱了财务报表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公允价值的内涵有三个层次,一是按照活跃市场的价值计量,二是按照相似资产的市场价值计量,三是采取估值技术。在我国,由于各银行间金融资产差异甚大,公允价值计量的前面两个层次难以满足,所以通常要采用估值方法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这就导致人为因素在资产定价中占据很大比重,使得各银行间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可比性降低,提供的财务报表信息的可比性也随着降低。

3 金融监管视角下合理使用公允价值的对策和建议

尽管公允价值计量会增加金融监管的难度,但是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它能提供给投资者更具相关性的信息。修改或放弃公允价值计量只是特殊情况下防范金融风险加剧的权宜之计,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强化金融监管并适时校正监管规则乃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的长久之策。基于考察如何在利用公允价值的相关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优化对银行业的金融监管,本文试图提出如下的建议。

(1) 改善银行监管体系,创新核心资本监管模式。

考虑到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资本产生的波动性影响,监管机构在核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时,要充分考虑公允价值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核心资本变动的影响;适当调整核心资本的范围和权重,剔除公允价值的影响,建立监管机构和银行间监管资本和会计资本的联系;加强对银行内部控制的监管,提高银行内部管理机构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视程度,对信贷风险的防范意识。

(2)加快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和宏观审慎管理,建立逆经济周期监管体系。

加快建立逆周期监管体系,推动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和宏观审慎管理。动态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覆盖率、差别化流动性比率等方式都可以帮助银行防范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监管机构应该考虑将上述指标纳入对银行的监管体系中。与此同时,监管机构应指导银行建立货币信贷逆周期调整机制,避免银行在经济形势良好时过度放贷和在经济形式恶劣时过分紧缩银根,破坏金融稳定。

(3)完善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加强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

为解决银行财务报表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问题,各银行应该完善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加强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当银行相关资产或负债项目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时,公允价值计量必须依赖估值技术。同时,由于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对严格的公允价值估值程序的运用,监管部门、银行自身和专家学者应该加强合作,尽快完善公允价值的估值标准,建立更加细致的公允价值披露制度,以提高银行间财务报表的可比性。

参考文献

[1]孙丽影,杜兴强.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管制安排[J].会计研究,2008,(11).

[2]尹带平.商业银行公允价值的运用现状和完善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5).

[3]王艳林,刘向伟.公允价值计量、金融稳定和金融监管改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2).

[4]彭珏,毕茜.金融资产已确认未实现损益会计处理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08,(7).

[5]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环保行业监管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主要工作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1.制订安全监管清单明确监管职责

印发了《市区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区农业行业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清单>及<农业行业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人职责>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我区农业行业监管责任和监管职责,进一步加强了对农业行业安全工作的清单制和责任制管理。

2.召开专题会议精心组织安排

一是召开局党委(扩大)会议三次,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关于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并结合部门职责和工作实际,专题研究贯彻落实措施、下步工作打算,安排部署相关工作,要求分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认真抓好落实;

二是组织局属相关单位和7个镇农业服务中心有关人员,召开了全区农业行业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央、省、市、区安全生产相关文件精神,安排布置了农业行业安全工作。

3.严格落实值班值守制度

进一步完善了农业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值班值守制度,坚持做到领导带班和全天候无缝值班值守,及时收集处理农业行业安全信息。

4.组织开展农业安全生产大检查

印发了《关于印发<市区农业行业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从7月20日起至2020年10月10日,集中近三个月时间在全区深入开展农业行业安全生产大检查,以期全面摸清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落实责任,认真整改,彻底排除重大安全隐患,进一步提高农业行业安全生产水平。

(二)认真履职,加强监管

1.认真履行部门职责

组织局属部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认真履行《区农业行业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清单》各项安全监管职责,建立完善安全责任体系,认真贯彻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工作部署,制定《农业行业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认真抓好隐患排查、登记、整改以及重大隐患公告公示、跟踪治理、整改销号工作落实,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2.抓好涉农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

加强对涉农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的监督检查,指导并督促企业制订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责任清单》,使企业切实做好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教育培训等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抓好隐患排查整治和治理纠正违规违章行为,建立隐患排查治理登记台账,做到设施、设备、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符合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制度的要求,依法依规组织生产经营。

3.加强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的监管

以消除安全隐患为抓手,加强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把风险化解在事故之前,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严防各类事故发生。

(1)强化农机安全监管

一是加强了农机监理信息管理。

建立了农业机械安全监管台账。二是加强了对拖拉机安全监管。强化对拖拉机及驾驶人员牌证管理,开展了拖拉机安全检查、安全隐患排查、驾驶人员安全教育等以及警监联合执法查处拖拉机违章行为等安全监管工作。三是抓好变型拖拉机专项整治工作。制定了变型拖拉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开展调查摸底并建立台账、组织开展集中整治。截止目前,全区现有注册“变拖”27台,计划年底注销报废“变拖”9台,到2022年实现“变拖”全部清零目标。四是强化对农机企业安全监管。对农机经营场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型农业机具等安全隐患进行了排查、治理,对部分重点企业的农机安全开展了暗访10次,发现安全隐患3处,责令整改3

处。五是认真抓好对调元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检查督导。安排专班采取听汇报、查资料、看现场、蹲点位等方式,定期对联系镇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督促两个乡镇及时整改。

(2)加强水产渔政安全监管

一是全面落实渔业安全生产责任负责制,加强渔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

二是抓好隐患排查整治,严厉打击渔业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规生产经营。三是加强渔业安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完善渔业水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规范事故统计、上报和分析。四是做好灾害天气预报,发布防灾减灾技术指南,做好应急预案和抗灾减灾物资储备。

(3)加强农村能源安全监管

一是开展沼气使用安全宣传。

开展送安全下乡活动,加强农村户用沼气使用安全宣传,发放宣传资料300余份。二是加强农村户用沼气安全检查,重点检查输气管路是否老化漏气,出料间盖板是否盖好,并张贴警示标志,督促农户及时整改。三是加强对集中供气沼气工程安全监管。对略坪、金山等集中供气工程等进行了安全检查,指导督促建立安全生产制度和事故应急预案、张贴安全警示标识、设置安全消防设施、运行管理记录等。

(4)加强农产品检测机构安全生产监管

一是完善管理制度。

修订完善并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易制毒品管理制度、废弃物处理制度。二是完善配套实验室设施设备。进一步配套完善专门的化学品保管室及专用药品柜、气瓶柜,配备消防灭火器材、通风排气设施、应急喷淋设施。三是加强操作人员安全管理。对实验室技术人员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培训,操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必须穿戴防护器具,严格落实实验室相关操作规程。

(5)加强农资安全监管

一是督促农药经营企业履行安全责任,建立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安全风险排查整治,落实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的安全防范措施,杜绝引发农药安全事故。

二是指导督促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做好农药安全使用管理,防止发生农药中毒事故。三是严格执法,重点查处无证经营农业投入品、违规销售禁限用农药、假冒伪劣农资等。

(6)加强生猪屠宰和饲料兽药安全生产监管

一是指导督促企业完善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制度,制定应急预案、粉尘防爆安全措施及定期巡查(检)规定,明确管理机构和责任人员,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档案。

二是督促企业配套完善安全生产设施设备,重点配套完善消防、用电、制冷等安全设施设备并落实专人管理。三是督促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标准《饲料加工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程》的各项要求,做好粉尘防爆工作,严格落实消防要求。督促企业加强对饲料兽药生产中需要安全管控的原辅料物质(如浓酸、强碱等高腐蚀性物质,亚硒酸钠等危化品,油脂等易燃易爆物质)的安全管理。四是指导督促企业加强人员安全生产管理。制定安全生产岗位职责,落实全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加强对企业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和岗位操作规程培训,国家规定需持证上岗的特殊岗位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

(7)加强农业园区及休闲农业安全监管

一是指导乡镇做好辖区内现代农业园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二是指导、督促区内市级和区级现代农业园区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建立安全工作台账,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三是将现代农业园区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工作纳入现代农业园区认定评价体系。

(8)加强涉农项目安全监管

加强了对涉农工程项目的安全监管。督促相关施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对养殖场、高标准农田、小农水、新村建设、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涉农项目的安全管理,尽量减少一般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9)加强消防安全管理

组织安排局属各部门加强对办公场所及行业领域火灾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特别是对重要部位、重点区域进行消防隐患排查,对排查发现的隐患和问题,及时落实整改。

4.认真抓好汛期安全生产工作

一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协作,建立完善的汛期灾情预测预报和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发生险情时能立即启动预案快速处置,科学施救,将灾害减少到最小。

二是因机构改革,及时调整了市区农业农村局2020年防汛抗旱领导小组,制订了《市区农业农村局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三是认真落实汛期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做好汛期隐患排查整治。四是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

二、存在问题

(一)对行业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对农业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有待加强。

(三)部分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设施设备有待完善,对从业人员的管理有待加强。

三、下步打算

(一)抓好《区农业行业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清单》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抓好《区农业行业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方案》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对农业行业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使从业人员树立牢固的安全生产意识观。

(四)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操作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操作水平。

环保行业监管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1 化工行业安全监管重要性

对于安全管理来说, 其指的是运用现代安全管理原理、方法和手段, 分析和研究各种不安全因素, 从技术上、组织上和管理上采取有力的措施, 解决和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 防止事故的发生[2]。对于化工企业来说, 由于其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安全生产隐患, 加强安全管理尤为重要。

一方面, 加强化工企业安全管理, 对于确保化工企业员工生命安全, 维护化工企业员工切身利益具有重要影响。不但要加强化工企业整体的安全生产规范管理, 而且要提升企业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以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关心底层、关怀大众”的工作环境。

另一方面, 加强化工企业安全管理, 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化工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组成, 其生产安全稳定运行, 对于社会秩序维护、经济效益实现等具有显著影响。确保化工企业安全生产, 避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可以有效的降低由于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问题, 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

此外, 加强化工企业安全管理, 有利于化工企业自身和谐稳定安全生产环境的创造, 对于化工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降低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有利于化工企业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 对于确保化工企业自身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 化工行业安全监管现状问题

尽管, 国家相关部门和企业自身不断加强安全管理力度,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在整体上化工行业安全监管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具体有:

首先, 安全生产认识不到位。企业比较重视经济效益发展, 而忽略安全生产, 安全意识淡薄, 整体安全投入不足, 安全生产隐患难以消除, 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因素。

其次, 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由于人员流动性较大, 企业未严格落实从业人员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大部分以厂级安全教育为主, 未进行车间和岗位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尤其是岗位操作规程的培训未严格落实。

第三, 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一是企业未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二是企业未对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导致相关制度相同虚设。

第四, 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整体偏低。由于大部分化工生产企业环境不好, 导致企业招聘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生产操作过程容易根据经验判断, 习惯性违章作业, 易造成生产安全事故。

3 化工行业安全监管改进对策

针对当前化工行业安全监管现状问题, 为提升化工行业安全监管质量与效率, 可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

3.1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 加强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 增强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同时, 国家应对加大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安全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给予鼓励和支持, 尽可能实现机械化换人, 自动化减人, 提高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

3.2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督促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做到“五落实五到位”。一是企业必须落实“党政同责”要求;二是必须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三是必须落实安全生产组织领导机构, 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 由董事长或总经理担任主任;四是必须落实安全管理力量, 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配齐配强注册安全工程师等专业安全管理人员;五是必须落实安全生产报告制度, 定期向董事会、业绩考核部门报告安全生产情况, 并向社会公示;六是企业必须做到安全责任到位, 企业要保障生产经营建设活动安全进行, 必须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管理制度、生产经营设施设备、人员素质、采用的工艺技术等方面达到相应的要求, 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条件, 应当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等内容, 企业应当建立相应的机制, 加强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 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七是安全投入到位, 保证安全生产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八是安全培训到位, 落实好企业“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 鼓励管理人员及全体职工积极自觉学习相关的业务知识;九是安全管理到位, 层层安全管理协议, 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十是应急救援到位, 企业应配齐相关应急处置人员及设施设备, 确保企业应急救援工作能够快速有序的进行。

4 结语

总而言之, 化工行业安全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环境安全甚至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应充分结合化工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特点, 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 提升企业、员工安全防护意识, 确保化工行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内化工行业发展规模日渐扩大, 与此同时由其引发的环境安全、社会安全、公共安全等事故数量也日益增多, 引起了社会和人们的广泛关注。基于此, 国家加强了化工行业安全监管力度,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改进。本文在介绍化工行业安全监管重要性基础上, 就当前其存在着的安全监管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化工行业,安全监管,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郭凯黎, 化工行业安全监管问题研究[J].科技论坛, 90.

环保行业监管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金融改革深化,我国金融业态正在持续深度重构。监管部门继续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在梳理银行业最新监管政策和趋势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启示进行简要分析。

一、国内银行业监管政策新进展

1.扩大银行业对内对外开放,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

一是优化完善行政许可事项管理,统一中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标准。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对中资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的管理,在许可条件和程序上最大限度实现中外资银行监管标准一致性。二是积极推进机构主体市场化,稳步开展民营银行试点。首批获准筹建5家试点银行,分别是前海微众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温州民商银行、浙江网商银行、上海华瑞银行。三是加快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强化其政策性职能定位。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审慎发展自营性业务。四是《存款保险条例》开始征求意见,存款保险制度破冰。

2.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持续加强和改进银行业监管

一是创新资本工具,拓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开展优先股试点,推动直接融资发展和企业兼并重组,支持和指导商业银行开展资本工具创新,拓宽资本补充渠道。二是开展定量影响测算,完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框架。规范商业银行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法人和集团层面、各附属机构、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确保其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规定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达标要求时限;进一步明确存贷比计算口径,以适应资产负债结构多元化发展趋势,完善存贷比监管考核。三是加强市场约束,规范商业银行全球系统重要性评估指标信息披露的最低要求。四是实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统一部署开展国内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自评估和外部评估工作。

3.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一是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着力解决小微企业倒贷(借助外部高成本搭桥资金续借贷款)问题,完善和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服务,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二是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指导商业银行改进绩效考评制度,设立存款偏离度指标,约束存款“冲时点”行为,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三是支持区域发展。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方案支持上海自贸区金融发展以及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促进沿边金融、跨境金融、地方金融改革先行先试,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对外开放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4.推动银行业公司治理体系改革,建立制衡有效、激励兼容的运行机制

一是促进商业银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有效防范风险。二是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三是强化上市公司监管,保护投资者权益。改革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规范上市公司现金分工,增强现金分红透明度;规范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股东、关联方、收购人以及上市公司的承诺及履行承诺行为;修订完善上市公司章程和股东大会规则指引;加强规范公开发行证券并上市的公司(包括银行)信息披露;在上市公司中开展员工持股计划实施试点。

5.规范银行业务管理和业务创新,加强银行业务风险防控

一是加强同业业务管理和规范。增加同业业务透明度,限制发展不合理的同业业务,推动开展规范的资产负债业务创新。二是规范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督促银行开展理财业务事业部制改革。三是规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管理。要求根据客户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结果推荐保险产品,加大力度发展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保险产品。四是规范商业银行保理业务经营行为,督促商业银行妥善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五是规范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保障各参与方合法权益,防范支付风险,维护市场秩序。六是规范银行办理结售汇业务,明确银行办理即期结售汇业务和人民币与外汇衍生产品业务的市场准入与退出、监督管理等要求。

6.规范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加强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

一是规范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建立科学有效的服务价格管理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充分披露服务价格信息,保障客户获得服务价格信息和自主选择服务的权利。对商业银行基础金融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管理,公布具体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二是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遵循依法合规和内部自律原则,构建落实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体制机制,履行保护银行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义务。

7.持续完善相关会计标准,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致性

一是修订和完善会计财务制度。整合原先分布在各项会计准则中关于产品成本要素的内容,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信息化;规范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区分及优先股、永续债等金融工具的相关会计处理。二是修订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编报规则,适应石油和天然气行业、银行业扩展分类标准的实施要求。三是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修订一系列细则并发布解释,提高企业财务报表质量和会计信息透明度,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

二、监管政策变化新趋势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持续深入,商业银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一是放宽金融业准入,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进入使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支付结算等方面面临新的冲击;统一中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标准和开展民营银行试点,也使商业银行同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二是,健全资本市场体系,改革股票发行注册制度、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对商业银行传统的间接融资模式产生冲击。三是,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可兑换持续推进和即将落地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必将使我国金融环境和生态发生巨大变化,将对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利差和规模扩张获得盈利高速增长的传统模式产生严重冲击。

2.银行业监管规则接轨国际标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能力要求不断提高

监管机构参与国际银行业监管改革,构建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银行业审慎监管框架,对商业银行尤其是系统重要性银行在资本管理、流动性管理、信息披露、风险管理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更高的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各方面经营管理能力要求不断提高。

3.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商业银行风险防控压力上升

在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盈利增速明显下降、生息资产增速放缓、净息差有所下降、资产质量压力上升。问题突出行业的企业短期内较难摆脱经营困境,这些企业不良贷款的增长将导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惯性下滑、信贷成本有所上升;房地产价格下行压力增大,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增加;平台融资集中到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违约风险有可能明显上升,商业银行拨备压力和风险控制压力进一步增加。

4.金融机构改革持续深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水平和透明度稳步提升

监管机构继续推动银行业公司治理体系改革、强化上市公司监管和信息披露,推动商业银行完善治理结构,探索建立规范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现代化金融企业制度。

5.监管压力和市场竞争推动银行转型,商业银行业务创新风险加大

银行业所面临的市场机制和经营环境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监管标准的提高和竞争压力的增大加快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和发展转型的步伐。在利润压力、监管套利等因素作用下,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同业业务和中间业务,尤其是理财、信托等融资性表外业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投融资需求,但也蕴藏一定风险。一些商业银行存在表内资产表外化问题,将资金投向宏观调控限制行业和领域,或将不良资产从表内转移至表外,导致信贷风险透明度降低;一些商业银行利用同业、理财等业务短借长贷,在一定程度上绕开了贷款规模限制,规避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

6.银行基础金融服务价格标准透明化,商业银行市场化产品和服务定价难度增大

根据服务的性质、特点和市场竞争状况,商业银行服务价格分别实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价。银行基础金融服务具有一定的普惠性质,其政府指导和定价标准趋于透明;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其它产品和服务价格不再由监管部门统一设定,银行间的产品和服务价格竞争将更加激烈,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权。如何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精准定价,以在争夺客户资源的同时保持良好的收益,成为商业银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商业银行的应对建议

1.以客户为中心,加快经营模式转型和发展战略转变

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将从根本上改变商业银行盈利主要依靠发放贷款的模式,加快商业银行由传统商业信贷银行向综合服务的现代化金融企业转变。商业银行需“以客户为中心”,加快业务经营转型,通过强化架构建设、客户分层管理、营销服务体系、结构调整等措施,依托信息化、集约化和差异化管理,打造特色核心竞争优势,实现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成为资本集约型的跨地域和多种金融领域的专业综合金融提供商。

2.持续加强完善内部治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和信息透明度

商业银行需持续加强内部治理和风险管控,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执行、制衡和激励机制,把公司治理的要求落实于日常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之中,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如提升资源配置与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和精细化成本核算;强化多层面、多维度的关键绩效的综合评估;建立与价值管理导向相符合的长效考核评价机制等。另外,还需遵循新的会计标准,按规定披露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3.建立更加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与自身风险管控能力相适应的业务发展规划和运营模式

商业银行需根据业务管理办法和自身经营管理实际,建立健全相关内控制度和操作流程,严格审查资金去向和风控措施,建立风险“防火墙”和代偿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建立更加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先进的风险管理量化技术为支撑,通过强化经济资本管理、内部资金管理定价等手段,实现从管理风险到经营风险的转变。

4.依法合规进行业务创新,严防风险传染和蔓延

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业务创新的力度和速度,以提升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扩大市场占有率。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但也可能成为滋生风险的温床。商业银行需把握住法律或政策的红线,加强业务创新的风险控制和防范,防止风险传染和蔓延。

5.整合信息资源,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差异化定价能力

在整合商业银行内外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引进数据挖掘和大数据运用专业方法和工具,建立前瞻性的业务分析模型,深入挖掘客户的内在需求,开展“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向客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金融服务和创新产品,推动业务发展模式转型,提高在市场竞争中对风险、产品和服务进行科学合理定价的能力。

上一篇:安全环保消防工作计划下一篇:企业生态环保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