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教育论文范文

2024-03-12

平民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笔者以话语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对近十年来中国网络语言变迁轨迹进行了考察,对蕴蓄其中的民意表达意涵做了研讨。2000年以来,中国广大网民的网络话语行为汇集成网络流行语后能够形成强大的口碑效应,产生巨大的传播势能。发源并成熟于网络的表达样式通过人际与影视文化传播迅速向日常生活渗透,对大众生活用语与思维方式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话语集合效应来自网络话语行为的多个环节,如论坛发帖灌水、使用聊天工具进行的人际沟通、共同参与某个热门活动讨论等等……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话语;民意表达;特质

中国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是2000年以来的网络现象。2002年,网络上开始出现现在仍在流传的“偶”、“斑竹”、“灌水”、“弓虽”等流行用词。发展至今,经过时代的磨合与种种事件的催化,网络流行语已在形式与内容上渐臻成熟。“年度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流行语基础上经数据统合而成的网络流行语排行。作为民众认可的、识别率高的网络热门用语,通过人际与影视文化传播迅速向日常生活渗透,对大众生活用语与思维方式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年度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民众主要的网络话语行为,显示了多层面的民众精神结构与意识表征。其中的民意表达意涵与倾向尤为值得关注。笔者主要选择排名前十的“年度网络流行语”作为样本加以分析。其中,2001~2008各年度研究样本来源于论坛和网站转载率高、网友普遍认可的流行语使用排行。2009年样本源于《2009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盘点》(艾瑞网行业新闻2009年12月14日;2010年年度研究样本来源于《新闻晨报》(2010年11月24日)。

话语分析法是本文具体采用的研究方法。“话语分析”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步,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哲学、人类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精髓”。[1]那么,何为话语?必须坦言,话语作为术语在话语分析中使用十分混乱。本文无意更无法穷尽话语的定义,在此仅对本文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该词加以说明。本文关注具体的话语过程及其社会意涵。因此,话语在本文中被限定为社会环境中人际交往所使用的言语行为或者个人发表言论的工具。它通常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存在于社会活动中。话语分析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多元化的价值层面。本文的话语分析方式更接近于诠释学的理解,即将研究关注投入在具体的话语过程及其社会意义的建构上。对于大历史进程中的语言实践或者整体意象以及纯语言学方面的工作仅作必要涉及。

一、时代语境下透视网络流行语现象

现今中国的城市生活已经全面迈进媒介融合的大时代。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作用不再单一地、明显地有所标示;全媒体环绕下的社会与人群正迅速地被传媒的综合力量所深刻影响。在此种传媒语境下,探讨任何社会现象或问题都应将目光投射到复杂多变的整体生活的真实上去。明晰社会文化生活的实质与否,决定着研讨传播现象的有效性。网络语言现象既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同时也是反映与集中展示的所在。本文将从传播学视角切入该社会现象,作出概括性的梳理。

(一)年度网络流行语的类型与结构

网络流行语通常是该年度众多网民广为使用并传播的语言。2000年以来,网络日渐成为中国一般民众意见集聚与传播的主要渠道。网络语言历经十年变迁,发展出特有的表达方式。其中,最基本的文字类型发展出网络自造字系列,如“囧”等火星文;图文表情类发展出形形色色的有情节的短片式表情;网络书写体式发展出特有文体类型,如咆哮体等。以内容出处而言,网络流行语“一种是源于新闻事件中当事人的原话,比如‘躲猫猫’、‘欺实马’、‘很黄很暴力’;一种是网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来的,例如‘被XX’、‘杯具’、‘楼歪歪’;还有一种是从热点事物的既有名称中衍化而来,如‘蜗居’、‘潜伏’、‘微博’等。[2]从词语结构上看,“网络热词大致又分两种:纯属戏谑逗乐的,偏向针砭讽喻的,前者如‘囧’等火星字,后者以‘欺实马’、‘被XX’为例。[2]网络流行语产生于网民口口相传而形成的“口碑效应”,无论是在论坛发帖灌水,还是使用聊天工具时进行人际沟通,亦或是大家共同参与某个热门活动,都能够产生一定的话语集合效应。很多情况下现实中的新闻事件也同样会成为互联网上使用频率高发的语汇,因此,网络流行语的来源渠道是开放且多元化的。

(二)年度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演变

年度网络流行语大部分衍生于舆论话题热点、成型于如“猫扑大杂烩”、“天涯论坛”等大型综合讨论社区。部分网友先就身边之事或某帖子、某新闻迅速进行短暂的讨论,形成压倒多数的意见后,产生持久的效应,被其他人甚至媒体转引、传播,造成较大影响。其生成可简括为自发讨论——形成亮点说辞——迅速广为传播——最终定型(经媒体改造或简化)的系列过程。这一过程的发声并非线性移动,而是在各个环节的交织共进。比如在网友自发讨论时就有可能有媒体的参与,而媒体的参与同时也是在为该讨论造势,从而使形成于这一讨论的某些亮点说辞成为关注度极高的网络表达。这其中既有如“囧”这样以单个汉字的个体形象与人的情绪相关联性一炮而红的,也有从关注度较高的影视作品中摘录下来的经典名句,更存在某些无名网友独家创造的语录体。这些都反映了网络社群的集中意见或集体情绪,代表了时代性的“大众想法”与“共识”;作为社会语境下的一种心理暗示,其构架和内涵是较为复杂的。在话语构词方式与意见表达方面,近十年来的“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具有代表性,也反映出的网络受众的意识观念的转变。仅以2003~2010年排名前三的网络流行语内容加以分析,可见网络流行语的变迁。网友对网络语言的使用越来越倾向于“原创性”、“草根性”而非直接传播影视剧台词或摘录新闻媒体的报道用词。

2003~2010年排名前三的网络流行语(根据各年度流行语排行整理)

回顾网络流行语的演变历程,从最初网友利用拼音、外语进行简单的造字游戏,到逐渐与社会各方面热点问题相联系。网络覆盖了几乎所有的社会层面,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开始不约而同地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对网上流行文化的制造与追捧潮流中去。

二、年度网络流行语的话语特质:显现民众力量

首先,应当指出,网络话语所显现的民众力量并非都是关切现实社会的矛盾与发展的,网络流行语也并不等同于传统社会语境中的公民意见表达。网络流行语的话语虚拟性、民众传播中的娱乐色彩始终都是网络话语本质的一部分。这种现象并不是因为当时的论坛里缺乏有力量的新话语的注入,也不是因为当时国内没有重大新闻事件。一般的娱乐调侃性话语能够压倒更具现实价值的热词的原因与当时的网民素养和传统媒体的参与度的关系更大,但也说明了一般网民对于流行语的选择仍然是以娱乐为主的。这也就可理解今天的“微博”信息超载。人们以为“微博”很给力、无数人开始“围观中国”时,还是有大多数人将兴趣与力量投注到“神马才给力”,这样的“造词运动”上去。而这种心态与造星、追星的心态难道有实质的区别吗?笔者以为,在早已“娱乐至死”的时代,这才是常情,这才是公认的社会情绪的表达。而这种倾向使得网络话语不可摆脱与现实生活的裂痕,这种与生俱来的“虚拟性”才是网络话语的本性。同时,也应看到,部分网络流行语并非只为喧哗取闹于互联社区,它们能够得到认同的原因来自于自身的舆论倾向性。在传统媒体上的“串烧”使用,让很多流行语触发爆炸式效应甚至左右某事件的进程,影响政府决策。网络流行语的“传唱”简单快速,迅速融入大众生活,影响大众的价值观和意见表达。网络流行语汇聚起的沉郁的民间力量显示了它的舆论意义。对新闻热点事件的持续关注、对国计民生重大议题的热切讨论都以流行语的方式获得越来越多的力量。这是民众意见表达的精华所在,是中国老百姓的心声。尽管它高度浓缩甚至语焉不详,但是“你懂的”,那种或“明曲折实直白”的说话方式、那种或戏虐调侃却焦虑怨怼的曲折表达与中国的多元文化都是契合的。“我爸是李刚”、“草泥马”、“算你狠”、“花你钱”的诙谐与反讽中显现的平民智慧;“囧囧有神”、“躲猫猫”、“楼歪歪”的百姓伤痕都让网络流行语映射出当下中国民众的所思所想、所愿所求。可以说,“网络话语涵盖了对现实中幽暗面的抨击,对政治、文化伦理失节的焦虑,对权利‘增肥’的吁求,又有对市场逻辑下公共空间中物欲泛滥、道德滑坡的忧心,对文明建构的期许等等”,它们是“普遍化的现实愤懑,或寂寞无味的文化表情;同时它与意识形态脱缰,以自由解构的精神瓦解着正统腔调的严肃性,挑战权力阶层的话语霸权。因而大众化、颠覆性,网络热词兼而得之。”[2]

三、结语: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

截至2010年上半年,中国网民人数已突破4亿大关,而且手机网民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达到2.77亿人。[2]网络流行语借助网络媒体与手机等新媒体的传播速率更加迅猛,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亦愈加深广。从新近上映的电影《里约大冒险》的翻译中便可窥见这股潮流。该片的中文译制大量选用网络流行语,让中国观众瞬间找到贴近感;在整体语言风格方面,该片也处处充满网络痕迹,诙谐、调侃都不缺乏,如“不该派猴子去办鸟事”等,引发观众会心笑声与强烈共鸣。这些现象都反映了中国当下的社会存在,是当代中国人心理的真实映照。这些多元化思想、多民族语言、多阶层智慧的融合集聚成人民的集体记忆。现阶段,中国网民已经将目光更多地投诸自身,开始在网络世界里发挥个人的魅力和创造性。于是,未来的网络舆论潮流也必然不能为一两个社会事件所左右,而是集众人之智,创造出属于网民自己的世界。对之进行有利引导,让这个开放空间的话语讨论不受不必要的束缚而更加自由、让民众发声、让观点浮现,让这个社会的管理者听到并思考,这才是网络流行语的话语生命力所在。因此,网络话语要避免因过度娱乐与无聊导致无奈空洞的“集体失语”,网络语言、网络文化的传播不应该陷入被动的漩涡。

参考文献:

[1] 胡春阳.话语分析:传播研究的新路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佘宗明.媒介视域下的网络热词和媒体话语变迁[OL].人民网, 2010-05-14.

平民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一名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孔子在生活和教学中的言行进行记录,编纂了《论语》,其中对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了详尽的记录和描述,对后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现代意义的解读,对于指导我们当前的素质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论语》 孔子 教育思想 现代意义

一、有关孔子及其历史教育地位的总体概述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率先打破了私塾的贵族教育模式,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先河,并且提倡“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也就是进行大众化的教育和全民的普及化教育,孔子办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和为国家管理培养人才,从而构建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孔子主张教育使用“文、行、忠、信”四种科目和“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注重学生的智育、德育和美育的全面发展;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进行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孔子推崇“尊师重教”的思想,并且相信“教学相长”的真理;孔子还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循序渐进”、“扣其两端、举一反三”等有效的教学方法,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古代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更是闪烁着现代教育的光芒,对现代的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思想启示。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育思想的本质都是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和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特点,培养学生的个性;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高校的人性化教学和人性化关怀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论语》是对孔子思想的重要概括和总结,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作品,本文我们将对《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探讨,从而指出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二、对《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现代意义的解读

(一)孔子的言传身教和师德典范的教育思想

回忆孔子的一生,孔子对于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身教来实现的,另一部分则是通过对于古代文献的学习来传授各种技艺性的知识,但是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言传身教。孔子一直强调作为老师只有自己端正才可以教育学生,这在《论语·子路》中有所体现:“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段话也充分说明了教育工作者只有正己才能正人的道理和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在《论语》中,曾子还提出了正己的办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只有通过这样的途径增长才干知识,提高思想觉悟,才可以对学生进行真知教育。在《论语》中,孔子还提出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的至理名言,这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不断进行自我学习,做到教学相长,不耻下问,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论语》中有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并解决,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孔子不仅是这样说的,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做的,《论语》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曾经师从师襄、老子、郯子、长弘,并且都态度谦恭有礼。正是孔子的这一言一行,以身作则的习惯,对于自己学生也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在孔子众多的弟子当中,有很多才能突出的学生:德行方面表现比较好的有仲弓、闵子骞、颜渊;语言方面比较好的有宰我、子贡;办事方面比较有才能的就是冉有、子路等。孔子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在孔子死以后,孔子弟子们在埋葬孔子的曲阜城北泗水岸边以父亲之礼为其守丧三年,其中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丧6年。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广大教育职业者的重要道德特征体现,这也是社会对于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和规范。孔子言传身教的典型事例为当代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教师做到了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可以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才是最有利的教育途径和力量。反思我们现在很多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都是高校研究生毕业,思想还不那么成熟,总感觉自己是高学历,就把自己高高在上的捧起来,分割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对学生颐指气使。其实一个人的能力的大小和年龄是没有绝对的联系,教育工作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德行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妄图通过一个教师的称号就赢得他人的尊重是一种盲目的错误思维。

(二)孔子的因材施教和特长发展的教育思想

基于学生不同的资质和特点进行有所区别的教育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教育方法,这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特色培养”。在《论语·雍也》中,孔子有云:“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那些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讲述一些高深的道理,对于那些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就应该讲述一些比较浅显易懂的知识,这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在《论语·先进》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次,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了同样一个问题:“听说了一件事情,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对于孔子这样的回答,学生公西华就感觉迷惑不解,孔子解释道:“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对于同样的问题,因为学生的性格不同,孔子就采用了不同的回答,说明孔子非常重视学生的不同人格特点教育。在《论语·颜渊》中,孔子对有关学生问“仁”的回答也是不尽相同,其中有这样的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怒,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纫。”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知识情况和思想境界来做出的具有针对性的回答。颜渊是孔子的大弟子,已经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言谈举止都要合乎礼的规范;仲弓对待他人不够尊敬,不能体谅他人,所以孔子教育他要忠恕,要能将心比心推及他人;司马牛因为脾气急躁,喜欢乱说话,所以孔子就告诫他要做一个仁人,就需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樊迟是那种比较鲁钝的人,所以孔子对于他的仁就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爱人。孔子对于四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了深浅不同的回答,但又都符合仁的概念和要求,这样还可以让学生克服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孔子所提倡和坚持的“因材施教”原则在当今的高校教育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当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具体的要求和教学方法会有所改变。要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对待学生就应该像孔子那样平易近人,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学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弥补学生的不足,发挥其优势,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三)孔子的诱导启发和积极主动学习的教育思想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亦不复也。”这里的“愤”就是指学生在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的积极思考,急于解决但是又想不通的矛盾心理。这时候教师就要对学生思考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启发,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这也就是所谓的“启”。要想弄清楚事物的本质,就需要进行举一反三的思考,但盲目的思考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需要教师适时的提问和指导,这样学生才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孔子对学生启发性教育最为明显的体现是对学生子路的教育,孔子经常针对子路的好胜心强和自负才高的特点进行启发式的教育。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孔子启发子路不要不懂装懂,为了好胜心而害了自己,应该实事求是。另外,对于颜渊的好学孔子进行了称赞,颜渊对于老师所讲的一切问题都耐心地听,没有任何的怀疑和疑虑,很愚钝的样子,但回去以后一个人进行深思,往往也会有所发现,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颜渊可以“闻一而知十”,子贡是自愧不如。

现在教育理论也非常重视教和学之间的关系,不仅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更加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只有真正实现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和和谐发展,才能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孔子所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正是我们现代教育中的可以借取的地方。

三、结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作,是对孔子和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重要言行的记录,其中包含了孔子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的高校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孔子教育思想,可以指导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提升现代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焦玉莉 阮巧玲 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内涵及其重要启示[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0

[2]李晓斌 试析孔子德治思想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

[3]王世农 刘庆宏 试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时代意义[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4]朱东根 论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平民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在当今社会,我们直呼信仰的缺失,人性的冷漠,而吴斌,一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却带给了我们一种震撼。他用他美好的生命诠释了作为一个公民最朴素的信仰——责任。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提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显然吴斌属于前者。在中国五千年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有横刀立马、挥斥方遒的各路枭雄,但更多的事默默无闻却又尽职尽责的平民百姓,他们才是社会的基石,是推动历史发展的车轮。而在吴斌的英勇事件发生后不久,网上爆出一条令人十分愤怒的新闻,杭州某医院的一位实习护士虐待婴儿,从网上给出的照片中可以看出,这位实习护士拼命摇晃婴儿脆弱的头部,还称孩子是“2B孩子”,并在熟睡婴儿鼻头贴猪鼻子。这样的行为,充分暴露了她人格的扭曲。美与丑总是不和谐却执拗地在一起并存着,这就是这个社会的真实缩影。各种为了以博位出名、不劳而获为目的的炒作和事实,使得“世风日下”。但吴斌却用平常人的姿态,以不平凡的举动在告诉我们,即使世界从来都有丑恶,但也从来不缺美好。

我们常说我们没有感动,看到社会上太多的道德、价值和良心的缺失,但是吴斌的英勇为我们的社会带来了一丝希望,我们在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是尊重生命,什么是勇于担当,什么是爱岗敬业。在这样和平的年代,人们不必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对人类、对社会充满感恩,充满希望,便是让世界变得美好的最佳原料。对于吴斌的离开,潘维这样写道:“今天,整个杭州只有一位司机;今天所有的事情连同西湖的水光都只是乘客;今天,司机用生命把客车停靠在岁月的宁静里;今天,离开的是死亡,留下的事责任、爱与伟大的平凡;今天,叫吴斌。”

平民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电影大师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令人敬仰。追寻大师足迹, 电视工作者同样能从电影艺术中汲取养分。回归到电视新闻本身, 小津安二郎的“平民视角”无形中能够带来许多启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坚守“平民视角”、立足民生情怀, 已经成为电视新闻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本土故事”必须具备的业务素养。

“平民视角”——是讲好“本土故事”的关键

“真实的故事最精彩、百姓的故事最生动”。对于电视新闻工作者来说, 讲好“本土故事”, 就是通过镜头和文字展现出与本地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各种新闻事实。曾经有新闻学专家指出:新闻报道能否被受众注意和重视, 新闻事实与受众是否接近是一个关键因素。所谓接近, 指的是新闻事实与受众的关联度, 其关联度越高, 受众越关心, 新闻价值也就相对越大, 反之则越小。由此可见, 要想把“本土故事”讲好、使新闻报道被广大受众所接受, 就需要为受众提供其认同的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换句话说, 就是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来对待每一个新闻事实。只有立足“平民视角”,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才能够找准与受众心理的连接点。我所工作生活的江苏省兴化市是全国闻名的三农大市, 粮食产量和淡水养殖产量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前几年, 针对不少农民反映大型农具无处安放的情况, 本台记者深入部分乡镇进行采访, 从介入新闻事件的第一时间, 就尝试着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看待问题的起因、现状, 在最后完成的新闻评论作品《谁来为大型农机具安个“家”》中, 记者努力做到文稿的口语化、生活化。正如新闻开头的记者现场同期:“大垛镇管阮村村民吴兴荣最近遇到了一件烦心事, 他新购买的农机具因为无处安放, 只能停放在路边, 遭受日晒雨淋, 看到部分零件已经生锈, 他别提有多心疼了......”, “在吴兴荣的指引下, 记者走进管阮村的大小巷道, 不时能够看到停放在村民门前屋后的大小农机, 村民们告诉记者, 由于无处安放, 农忙时, 就任由这些机械风吹雨淋, 农闲时, 就盖块油布, 搭个简易的木棚, 遮挡一下风雨……”文稿以拉家常、聊天式的表达娓娓道来, 在探寻解决问题的渠道时, 记者又适时跳出角色局限, 力求采访中不带观点、保持客观公正, 正如文稿评论部分中所写的那样:“一边是农户们的强烈期盼, 一边是政策法规不可动摇的红线, 给农机具安个“家”当真就这么难吗?在走访和交流中, 记者发现, 要想给大型农机具安个家得跨过三道门槛。第一是场地制约。相对于其他公共设施来讲, 大型农机具功能多、马力大、占地面积也更大, 在如今的村庄中很难找到如此规模的空闲场地。第二是资金缺乏。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 农民购买大中型农机具的热情空前高涨, 但相关的管理政策还不配套, 尽管有农机购买的补贴资金, 但却没有对建设农机停放场地的政策性配套补贴资金。第三是农机合作社管理问题。近年来虽然我市也先后成立了多家农机合作社, 但大都处在起步阶段, 要想实现大型农机具的集中作业、统一管理、高效运作, 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不过尽管面临资金少、用地难的现状, 但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 我市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仍然没有放弃尝试探索, 他们在寻求一个既符合法规要求、又符合农村实际的利益平衡点......”, 文稿通篇概括简洁, 又带着生活的具体语境, 在传播新闻事实的同时, 拆除了媒介和观众之间的界限和戒备, 使新闻报道产生与观众的情感互动。

“平民视角”——需要放下摄像机的“身段”

提到赴基层采访, 许多记者都会不约而同地说“下基层”, 这个“下”字, 其实就是自上而下“俯视”的一种潜意识, 从本质上说, 这种思维模式与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是相悖的。近年来, 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改“下基层”为“走基层”, 这正是对新闻工作者新时期的新要求。在我们兴化电视台持续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中, 记者们发回了一系列接地气的新闻报道, 相继开设了《走基层·在一线》、《走基层·迎新春年味浓》、《走基层·我体验》、《走基层·春运中的坚守》、《走基层·赶着春光勤耕耘》等多个新闻专栏, 这其中不仅有“基层见闻”、“基层发现”这样的见证式报道, 也是蹲点日记式的调查和思考, 这些新闻作品无一不是记者放下了摄像机“身段”拍摄而来的。在“放下身段”的过程中, 记者们普遍发现:群众的语言十分鲜活、幽默, 非常值得习惯于使用书面语的记者们学习。群众的形象格外真实、生动, 非常值得习惯于在会场内“奔波”的记者们好好拍摄、展现……正如本台记者发回的电视新闻长消息《瞧一瞧咱们村的“美德善行榜”》中, 昭阳镇南阳村村民汤银龙说道:“家财万贯不一定是真正的幸福, 家庭和睦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 才是真正的幸福, 我也希望所有家庭都能像我们家一样, 和谐美满。”同样在电视新闻长消息《十里村的“百姓大舞台”》中, 临城镇十里村村民老翟这样说道:“千句万句并一句, 就是说, 看一场戏, 少打一次麻将, 多一份祥和, 多一份快乐。”在新闻专题《董北“老船长”的石斛梦》中, 戴南镇董北村党委书记张文德的一席即兴同期令人振奋:“终点永远是起点, 要真正把我们村打造成远看像林园, 近看似花园, 生活在乐园的一种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在新闻评论《树和人的“握手言和”》中, 野行新村一位居民的采访格外精彩:“锯树?郁郁葱葱实在让人下不了手;保树?居民们的烦心事儿亟待解决……”

放下了“身段”, 记者采访拍摄的视角不一样了, 以前都是从上向下的俯视, “你们在做什么、你们为什么这么做”……当身段放到与基层百姓平等的位置上时, 就会用心来体会“他们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不单单是生硬地反映情况, 而是设身处地为被采访对象着想, 时时刻刻想到“我们能够为他们做点什么、我们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

“平民视角”——挖掘时政新闻的创新潜力

“平民视角”绝不仅仅局限于民生新闻中, 时政新闻报道同样需要立足“平民视角”, 努力增强亲和力和感染力。长期以来, 许多时政新闻报道之所以得不到普通观众的认可, 就是因为这些报道往往只从领导和部门工作的视角出发, 原文照搬材料、内容空洞无趣, 从而形成了“工作总结式”的报道样板, 群众在看这些新闻时找不到与自己的联系点, 自然就激发不了观看的兴趣。如果换种报道方式, 以平民化的视角来报道时政新闻, 就能够有效挖掘时政新闻的创新潜力。比如本台记者前不久在报道一位领导来兴调研的新闻时, 就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省建设厅副厅长徐学军来兴调研建筑业发展情况》, 这本是一条普通群众毫不关心的时政新闻, 但记者一改传统的报道模式, 没有过多描述领导活动的细节、甚至没有提及领导调研中所提的要求, 而是从普通群众感兴趣的内容来切入:“走进兴化农村商业银行办公大楼的施工场地, 没有一丝灰尘;草皮、绿树覆盖着工地的四周, 建筑材料有序堆放, 工地负责人告诉我们, 这些都是争创鲁班奖最基本的一些要求……”记者在采访开始便迅速找出了新闻事件中的关键点——“领导实地调研的农村商业银行大楼正在争创鲁班奖, 而鲁班奖在兴化建筑史上尚属空白”。由此为切入点, 在让领导成为新闻“配角”的同时, 将新闻主题和价值无限放大, 通过后期剪辑, 记者还巧妙运用了领导在现场的同期声, 权威阐述了鲁班奖创建的必要条件, 让受众在观看这条新闻时既有强烈的现场感, 又能从中找到未知的兴趣点, 从中有所收获。在今年初本台记者采写的一条新闻特写《“打擂台”擂响奋进战鼓乡镇发展按下“快进键”》中, 市领导同样成为“配角”, 这原本是市委市政府部署新年度经济指标考核方案的一次动员会议, 但记者的新闻嗅觉在现场展现的淋漓尽致:新的考核方案中创新性的提出了乡镇园区间结对打擂台比拼的概念, 记者当即将这一“新闻由头”作为报导的着力点, 将现场所有领导的发言同期声摄录采集完整, 在后期的制作剪辑中, 有选择的将不同乡镇和园区领导的表态发言进行整合, 比如新闻现场的同期中, 戴南镇镇长刚刚说道:“今天的会议, 既是一次理清思路、指明方向、鼓劲加压的动员会, 更是一个结对手、下战书、打擂台的演武堂。我们将燃烧起二次创业、再振雄风的激情和斗志, 主动接受挑战, 续写戴南新传奇……”紧接着, 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在表态中便强调:“争先进位超戴南, 全面实施追赶跨越三年行动计划, 2017年, 确保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戴南和全市平均增幅30%以上……”这种大胆的新闻叙述方式在确保真实性的前提下, 无形中放大了新闻事件的核心聚焦点, 实现了电视新闻中难得一见的“蒙太奇”效果, 时政新闻的现场感、可看性也随之大大增强。

其实, 时政新闻中的许多信息都是群众所关注的, 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往往偏重于政策性, 很难与老百姓产生共鸣, 因此, 在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方式时, 必须突出“平民视角”, 站在普通群众的立场来发现、表达新闻内容。也许, 一个不经意间的细节、一个“兴趣点”的捕捉、一段人性化语言的描述, 就能让整篇时政新闻鲜活起来。

摘要: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以“平民视角”而显著。“平民视角”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 也是讲好“本土故事”必须具备的业务素养。记者需要放下摄像机的“身段”, 在传播新闻事实的同时, 拆除媒介和观众之间的界限和戒备, 使新闻报道产生与观众的情感互动。从普通群众的立场来发现、表达新闻故事, 挖掘时政新闻的内涵, 努力增强亲和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本土故事,平民视角,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王娇.浅谈小静安二郎与他的作品[J].电影评介, 2013.5.

[2] 陈佳子.永恒之“无”——评小静安二郎的电影艺术[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6.

平民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1 奢侈品的传统描述及特征

为了将奢侈品的“贵族化”和“平民化”概念加以区别, 首先阐述传统意义上的奢侈品。奢侈品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 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 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风格设计上彰显贵族风范;质量最优;制作工艺精湛;产品数量稀少;精心挑选的销售渠道、精确的市场定位;价格高昂;产品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产品时尚, 引领潮流。

1.2 奢侈品的传统营销策略

奢侈品的传统营销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制造距离感和营造珍稀感。营销者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价格, 制造商品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感, 使传统意义上的奢侈品成为高价的代名词。奢侈品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用高昂的代价换取特殊的体验。在荣誉价值大于实际价值的奢侈品领域, 通过价格杠杆, 使实际消费者有一种贵族般的荣誉感。二是展示顶级精湛工艺和质量。奢侈品的材质在同类产品中堪称顶级, 其制作过程复杂、各项指标苛刻、制作工艺精良, 可以用超乎寻常来描述。只有建立在这种材质和工艺基础上的产品, 才可能称之为奢侈品。三是呈现独特的文化传承。任何奢侈品品牌都有其他品牌无法取代的内涵, 表现形式不但在于品牌的高质量, 而且传承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每一个奢侈品品牌的背后都传诵着令人叹服的文化故事。世代相传的价值扩张, 使得拥有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奢侈品就是经典文化的传人。

2 新视角中奢侈品的平民化及其营销策略

在瞬息万变的新时代, 改变视角看问题往往会带来一种全新的感悟。在只有贵族拥有的领地里划出一块平民的田地, 其产出往往是令人惊叹的。在奢侈品的营销领域, 亦是如此。

2.1 引入奢侈品的平民化及其营销的适当性和必然性

2.1.1 奢侈品的平民化及其营销的适当性

在谈及奢侈品的平民化及其营销之前, 首先要明确何为平民化的奢侈品。平民化的奢侈品应当定义为:适当价高、品质保证、文化背景更多时尚元素的优质产品。又可称之为:亚奢侈品、准奢侈品、过渡性奢侈品。为何要提适当价高, 是因为这些奢侈品将面对大众消费者, 过高的价格、太大的距离感会泯灭刚刚兴起的消费冲动。为何要提品质保证, 是因为消费者对消费品市场的最大担忧仍是产品质量。为何要提文化背景中的时尚元素, 是因为目前的国内消费主体, 对高端消费品的历史文化传承并不十分苛求, 一种时尚元素的加入, 哪怕是奢侈品牌名称的“西洋化”, 都能使消费者支付高额的费用。如近期出现的套牌奢侈品现象, 一些国内厂家在国外注册了所谓的奢侈品牌, 由于有很好的产品质量和价格优势, 同样能够在一些消费领域中赢得市场。

为何引入奢侈品平民化营销这一概念,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奢侈品定位过窄, 随之而来的营销理念和策略不适应当今消费现状, 尤其是在发展迅猛的国内消费品市场。现实生活中, 不光是少数贵族以及白领阶层对奢侈品感兴趣, 一些“灰领”甚至“蓝领”都对奢侈品抱有兴趣并逐渐成为奢侈品消费的生力军。这些群体对奢侈品的理解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奢侈品的概念, 他们需要新的解释和定位。二是奢侈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只靠极少数贵族的支持显然不具有可持续性。只有引领众多平民奢侈品消费者才能做大消费品市场, 扩大基础性消费群体, 反过来促使奢侈品产业的适时发展。

2.1.2 奢侈品的平民化及其营销的必然性

奢侈品的平民化及其营销是我国奢侈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主要原因有:一是现实动因来自于扩大内需的迫切要求。在当前的经济调控政策中, 以及“十二五”规划纲要里, 国家都提出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针政策, 扩大内需要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 既然对扩大内需进行了战略上的定位, 就必须坚持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强调要以增加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 通过扩大最终消费需求, 带动中间需求, 有效吸收和消化国内生产能力, 形成发展新优势。在这种政策效应下, 我国经济增速明显回升。平民化的奢侈品, 几乎包含了市场上绝大部分的大众商品和服务。这类奢侈品的消费主体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消费群体, 既有低收入者, 也有高收者, 而更多的是中等和中高收入的消费者。扩大这类奢侈品的消费, 是我们扩大内需的努力重点。平民化的奢侈品, 大都由国内厂商生产提供, 因此, 该类奢侈品消费的扩大, 市场容量增加, 能从多方面有利地促进国内经济的良好运转。二是平民化奢侈品产业的发展是平衡进出口贸易的客观需要。在解决进出口贸易的平衡问题中, 扩大国外奢侈品的进口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如果我们还将奢侈品的范畴和营销策略定位过于传统, 那么奢侈品的市场规模将不会扩大, 就不可能起到平衡进出口贸易的作用。只有变化视角, 更新理念, 扩大奢侈品的产品定义, 增大消费群体的数量, 通过基础性指标的改善, 方能达到目的。

2.2 奢侈品平民化的营销策略

在奢侈品平民化理念下的营销策略必须在传统理念基础上有所改变。在适应大众消费的市场营销方面, 经营者的营销策略, 应在以下两方面有所突破:即在奢侈品销售渠道选择和价格制定策略这两个方面, 使之适应大众消费的实际需要。

2.2.1 销售渠道选择

渠道策略是整个营销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产品从企业转移到消费者的途径。渠道的选择对于产品的促销、定价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平民化的奢侈品营销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旗舰店。旗舰店通常是坐落在城市最昂贵的地段, 代表某品牌最高级别的品牌展示。在旗舰店中, 消费者可以找到比较全面的商品。它的主要功能为:通过产品的陈列、店铺的装潢等各方面要素来实行与消费者的沟通、展示品牌的价值。平民化奢侈品的销售渠道完全可以沿用品牌旗舰店的形式, 但服务理念应以减少与消费者的距离感为最终目标。店中店。店中店主要位于百货商场内, 其销售人员属于品牌企业, 管理、物流以及员工的费用完全由生产者提供。同时, 在全球范围内, 同一品牌的店中店一般有着相同的品牌形象, 其目的是让消费者熟悉品牌价值。许多平民化的奢侈品牌也在大型百货商场里拥有自己的展示店, 其完全可以利用属于大众消费的店中店为品牌服务。超市店。超市店做为平民化的营销场所, 是不可忽视的。在购买奢侈品的渠道方面, 美国等发达国家消费品市场, 几乎人人都有能力购买某些奢侈品, 导致奢侈品随处可见, 常常被戏称为“民主化的奢华”。在超市里, 人们甚至也可以买到最顶级的食物类奢侈品。在我国, 要想让传统意义上的奢侈品在超市落户, 似乎还很遥远。但是作为一种平民化营销方式, 笔者认为可以尝试推广。

2.2.2 价格制定策略

在通常情况下, 奢侈品包括平民化的奢侈品, 不会出现太大的产品价格波动。但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 奢侈品的价格并非一成不变。事实上, 奢侈品尤其是平民化的奢侈品, 其售价会随着所在地区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而有所波动。所有产品都有寿命, 奢侈品也不例外。平民化的奢侈品在营销过程中必须及时把握产品寿命和产品之间的对应关系。在产品的导入期, 其实际价值和价格应成正比, 并保持相对稳定。在产品的成熟期, 消费者的需求趋于饱和, 且随着竞争者的不断涌入, 利润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此时应迅速调整价格策略, 及时降价促销, 以价格变化应对实际消费需求的变化。现在许多平民化奢侈品都在大型百货商店设立特惠中心和特惠展柜, 这也是一种不错的价格制定策略。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奢侈品这个曾经远离大众消费者视野的贵族产品, 正慢慢渗入我国市场, 并为众多消费者所青睐与追捧, 中国成为奢侈品消费大国已成现实。而奢侈品的营销众人确各执己见, 但在大众消费者的心目中, 奢侈品就是一种贵族产品, 其营销理念也多半为“贵”设计、为“贵”制作、为“贵”适用、为“贵”服务。笔者并不反对这种理念的传承, 但为了奢侈品产业的更好发展, 我们能否变化视角, 以一种“平民”视角看待奢侈品以及奢侈品产业的发展。通过平民化的市场营销, 促进奢侈品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奢侈品,营销,平民化

参考文献

[1] 赵忠秀, 朱明侠, 张小琳.奢侈品管理概论[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87~101.

[2] 王兰.理性看待奢侈品消费与扩大内需的关系[J].学理论, 2010 (26) .

[3] 王冬梅.奢侈品的营销策略及启示[J].现代商业, 2010 (33) .

[4] 沈坤.中国奢侈品营销的未来[J].现代营销 (学苑版) , 2010 (6) .

上一篇:新乡村建设论文下一篇:农村义务教育论文

热门文章

平民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