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村建设论文范文

2024-03-12

新乡村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农村信息化不是让农民去买计算机,而是把农民需要的信息及时送到他们手里,并让农民知道怎样利用这些信息,这才是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了不断迈向这一目标,河北省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让信息进村的办法。

河北省藁城市目前已建立了9个农业快易通科技服务站。

河北省安平县郭西村农民赵国良对村里既能购买农资,又能咨询农业技术的服务大厅十分信赖。村里人都说,这里的农资不仅质量有保证,而且价格不贵,碰到一些不懂的农业技术问题,还可以让这里的技术员帮忙解决,所以许多和赵国良同村的人都会来这里。不仅如此,如果遇到了技术员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在这里通过电话向专家咨询,或者上网查询。

遵化市平安城镇的食用菌专业户们更是将电脑请进了大棚,他们每天都会通过当地的“北方食用菌网”了解食用菌的市场行情和养殖技术。

如今,河北省所有的行政村都已经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并利用电话开通了信息服务热线。通过利用电视拓宽信息传播渠道,组织实施农技电波入户工程,被农民誉为“送到炕头上的信息快餐”。同时结合电脑、农业科技服务大厅等农村信息服务模式,总结出“三电一厅”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了推广。

在河北省安平县,通过政府对1045户农村家庭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十分强烈,其中关心农业科技信息的占84.64%、农业政策信息52.42%、职业技术培训信息51.94%、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44.36%、气象和灾害预报信息36.21%, 而且,50.17%的被调查农户对生产技术信息、47.32%农户对农技培训信息表现出较高的购买欲望。

但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是,有61%的农民不知道从哪里获取信息,35.51%的农民对信息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他们获得信息的方式和手段还比较传统,除了口头传播,主要是电视、广播等,虽然信息可以通过农技人员和亲朋好友等进行传播,可是并没有得到权威信息的渠道。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所以老百姓不知道市场在那里,农业生产十分盲目。

河北省信息产业厅信息化推进处处长胡克说: “信息化不是让农民去买计算机,而是怎样把农民需要的信息及时送到他们手里,并让农民知道怎样利用这些信息,这才是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作为农业大省,河北省现有农村人口4281万人,将近占总人口的70%。为了将农业信息传到农民手中,河北省尝试了很多探索,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三电一厅”和特色网站。为了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信息服务,“十一五”期间,河北省计划重点培育2000个乡村信息服务站,9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四个一”标准(即每村有一套信息服务设备、一处信息服务场所、一名专兼职信息员和一系列信息服务制度)。

“三电一厅”遍地开花

9月13日,记者来到河北省藁城市,这时,公路两旁大片的玉米地已经成熟,长势喜人的玉米预示着又一个丰收的季节即将来临。据藁城市农业信息中心主任高吉魁介绍,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达53.5万吨,完成农业增加值3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60元。藁城农业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的农民越来越讲究科学种田、按市场需求种田了。在这其中,“三电一厅”功不可没,如今,这种“三电一厅”的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已经遍布河北全省。

所谓“三电一厅”就是将电视、电话、电脑和科技服务厅进行“捆绑”,向农民提供农业科技、生产、市场等信息的全方位服務模式。“其实‘三电一厅’这种模式也是最近几年才搞起来的,我们根据农民的需求,不断增加新的服务模式,逐渐探索出了这一模式。”在谈及“三电一厅”模式由来的时候,高吉魁这样告诉记者。

为了更方便广大农民咨询农业信息,2004年3月,就在藁城市农业局大楼的一层,他们投资建成了集多功能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厅,就是这样一个108平方米的科技服务厅。

服务大厅包括7个服务区: 农业专家咨询服务区、农技触摸屏查询服务区、名优特色农产品展示区、即时信息发布区、农技科教片放映区、农业科技书刊阅览区、农业信息网上查询和发布区,可以向广大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真正成了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的“超市”。

农业技术员邓玉刚是这个大厅的一位种植业咨询专家。据他介绍,平常来这个服务大厅咨询的农民每天都有近百人,多数都是来了解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信息。“除了能够提供一些农业技术之外,我们还能提供许多有用的市场信息,由于这些信息具有权威性,所以老百姓还是比较相信服务大厅的。”邓玉刚说。“对于那些值班专家没办法解决的问题,这里还有书籍、光盘可以查询,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电脑上的农业快易通及专家服务系统查询。”高吉魁补充说道。正是这些或传统或现代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切实为农民解决了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的各种困难。

在农业科技服务厅,一本《农业快易通智能热线号码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高吉魁解释说,这是藁城农业的“快易通”,通过这样一个农业智能电话查询系统,不仅使农民可以“听技术”,还能够直接转入农业专家坐席,让农民与专家直接对话。目前,已经有9万多册电话号码簿免费发给了已安装电话的农民。

如今,藁城市的农业“快易通”已建立了可容纳10万条信息的资料库,把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农业机械、食用菌等产业在日常生产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归纳成了10000问。据高吉魁介绍,农民只需要付比市话费还低的费用就可以进行技术咨询。同时,藁城市农业局还配备了3 部“快易通”服务车,由专业技术人员携带便携式速测设备和小包装农资,现场解决农民急需的技术问题,被农民亲切地称作农业科技服务的“110”。

马邱村果农赵利永、任明俊就在农业信息中心的指导下,通过“一站通”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上网发布信息,与50多家果品商户建立了业务联系,他们贮存的果品由原封不动发展到卖得俏,其他果农看了好不眼红。现在这个村已有10余家果农在相关农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安装了微机上网,实现了果品的网上交易。

为了使信息服务直接延伸到乡镇级别,更好地为基层农民提供服务,藁城市目前建立了9个农业快易通科技服务站,这种服务站除了具备服务大厅的全部功能之外,还重点进行农资产品的销售。藁城市兴安镇葛庆堂站长在20世纪70年代就是这里的农业技术员,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2004年5月,在政府的支持下,葛庆堂建立了兴安镇农业快易通科技服务站。

相对其他农资销售店,显然这里的“科技含量”更高,葛庆堂介绍说: “我们这里虽然以农资销售为主,但是还可以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同时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些农民碰到了病虫害,甚至会拿着苗跑到葛庆堂的服务站咨询,让他看看是什么虫害,如何解决。这时候,葛庆堂多数情况下都能够依靠自己的技术给予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葛庆堂还会将症状记到一个本子上,通过打电话找专家或者上网等方式寻求解决。“这个工作日志将问题的现象和诊断过程、诊断方法都记录了下来,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问题发生的规律总结出来,这样也有利于及时预防和治疗。”葛庆堂一边翻着手中的工作日志,一边说道: “前两天,我们碰到了一种从没见过的病害,问专家,专家也不清楚; 我们就上网查,后来在网上找到了相关图片,上面还介绍了用什么药来治。”

另外,对于新的优良品种和农药,葛庆堂还会首先在自家的地里尝试,毕竟地理环境不同,品种选择也不同。如果自家的效果好,葛庆堂就会主动推荐给周围的农户。通过这种方式,葛庆堂已经推广了四五个优良品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也给他的农资经营带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葛庆堂颇有感触地说: “虽然最近几年各村都有了农资站,但还是会有很多农民跑上几里路到我们这里买东西,因为他们觉得我们这里的东西质量有保证,而且价格也不贵,还能提供信息服务。”

如今,“三电一厅”的模式在河北全省已经全面推开,服务站更是遍地开花。在安平县,类似的服务站已经建立了40个,并选择3~4个乡镇完成“一村一个信息员”的一期培训,同时选择有条件的农户和已建立的科技进村服务站对“三电一厅”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进行示范。准备在2007年加强“三电一厅”工程的宣传和完善,完成制片中心、50个科技进村服务站的改造和建设,实现“一村一个信息员”示范乡镇的二期培训和其余乡镇的一期培训; 2010年完成“三电一厅”工程的全部建设和经济效益的评估,并基本实现“一村一个服务站、一村一个信息员”的目标。在遵化市35个乡镇中,目前已经有28个建立了服务站,在继续推广“三电一厅”的基础上,遵化市已经开始了“进村入户”的尝试。

但“三电一厅”仅仅是承载信息服务的载体,要想为农民提供切实的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必须对那些农民真正需要的信息进行整合,并且要能够更加快捷、方便地传送到农民的手中。如今,河北省“三电一厅”的建设仅仅覆盖到了乡镇一级,许多偏远农村里的农民都觉得大老远跑过去十分不方便。遵化市农村经济局信息中心主任高进勇也认为,“三电一厅”更多的是起到一种示范带头作用,不可能真正实现进村入户,必须要寻求一种经济实用的方式,打通最后一公里。

针对农村电视普及率高、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早在1997年,藁城市农业局就成立了藁城市农业科教制片中心,在电视台设立了固定的农业专题节目——《藁城农业》,将农民最为关心的生产技术、市场动态、价格行情、供求信息等,通过收集加工制成专题节目,在电视台播放。截至目前,共播出了515期,拍摄累计1.6万多分钟素材,建立了比较丰富的农业声像资料库。“平时,我们一般都是做一些技术指导类、科普类的节目,在农忙或者出现病虫害的时候,我们还会及时邀请一些专家进行解答,有时候上午制作完片子,晚上就播出了。”藁城市农业局制片中心的吴立谦介绍说。

1999年,藁城市又成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建立了藁城农业信息网站,设立了“藁城市情”、“名特产品”、“市场价格”、“供求热线”等专题栏目。形成了上下联通的计算机服务网络,为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提供信息支持。

特色网站显神通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近5年,可是“中国丝网网”的站长毕连纳回想起来自己当初创业的经历依旧是激情澎湃。毕连纳在2001年接触到了电子商务,当时还是丝网厂厂长的他就萌生了在互联网上将丝网推销出去的想法。就在每年的老同学聚会上,毕连纳和几个同学说起了这个想法,最后几个人一起商定由毕连纳投入资金,几个同学投入技术,帮助毕连纳做网站,这样一来他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安平县隶属河北省衡水市,是国家命名和中外驰名的“中国丝网之乡”、“中国丝网产业基地”和“中国丝网产销基地”,丝网业是安平县第一大特色支柱产业。截至目前,丝网生产已遍及全县所有乡镇及周边市县300多个村庄,全县各类丝网企业小摊点达1.7万多家,从业人员12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多。

随着丝网产业发展的日趋旺盛,许多丝网生产企业发现,生产制造环节是整条价值链中利润较低的环节,而采购和销售往往能給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鉴于这种考虑,许多企业都将采购和销售搬到了网上,通过在网络上收集和发布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降低了成本。

记者随后采访了一个当地规模较大的丝网厂,更加证实了信息化在这里的应用程度。“如今,我们这里上规模的丝网企业网上的业务成交量已经占总成交量的30%,”该丝网厂信息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不仅如此,我们还购买了专业的财务管理软件,将企业的进销存都管理了起来。”

随着“中国丝网网”的名气不断上升,如今网站已经达到了收支平衡,“现在投资期已经过去,以后的回报将会越来越大,正因为看到了这样的前景,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大投入,为用户提供更加完善、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毕连纳对网站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下一步,我们计划实现真正的电子商务,为客户提供一个网上交易的平台。”

在毕连纳看来,这样一个平台就像是一个网上的丝网大世界,世界各地的人不用到安平,在网上就能进行交易。在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中,丝网网不仅要实现网上下订单和网上支付,还要加入视频功能,让客户直接通过网络面对面交谈,让客户能够直观地看到他们想要的产品。“如果发展理想的话,我们再过两年就能够实现这些功能了。”对于网站功能的拓展,毕连纳显得非常乐观。

毕连纳还计划和当地的网通公司合作,将网通公司针对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需求而推出的集通信、办公、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服务平台,并将其搬到丝网网上。“到时候,我们还可以给在网站注册的会员提供这样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毕连纳解释说。这种模式类似于当下日渐盛行的ASP平台模式。

从政府层面来讲,下一步,安平县也将在应用系统支撑平台的基础上,全面改造和整合“中国丝网网”、规模企业的网站和服务热线,加强面向企业的情报信息服务,以规范、引导丝网行业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2006年,初步完成“丝网通”服务热线、中国丝网门户网站、丝网信息服务等建设,并选择丝网前20名的企业进行丝网情报信息服务试点; 2007年,进一步完善功能,并在综合实力前50名的丝网企业中推广丝网情报信息服务。

不过,许多中小丝网企业或个人对这种网上交易的方式依然存在怀疑,有些传统的丝网企业主对这种网上下订单、网上支付的交易方式并不认同。“网上交易的信息一旦泄漏出去,到手的生意就会被人抢走了。”这个丝网加工厂老板的担心不无道理,“而且,那些大的丝网企业有钱在网上做广告,我们又做不起,网上信息量这么大,即使把我们的信息放上去,也不会有人看到。”

毕连纳对于人们这样的顾虑也十分理解,他向记者解释说: “我们只是将各家各户的联系方式放在了上面,不论对于企业还是客户,都是平等的”。不过毕连纳也承认对于那些有能力做广告的企业所得到的机会更多,但同时他也认为,不是所有的业务都需要大的企业来做,许多小规模的企业也能接到小的、简单的订单,同样也有生意做。

而对于交易的安全性,毕连纳告诉记者: “这方面不存在问题,因为就网站本身而言,仅是提供一个客户和企业沟通的桥梁,而不会对他们进行监控。”不仅如此,丝网网对于市场行情也不做相应的分析和预测,以免对企业有所误导。“我们仅仅是将现实的信息传递给企业,由企业自己来做决策。”

与“中国丝网网”类似,遵化市的“中国北方食用菌网站”也是由个人投资建起来的,事实上,恰恰是这种兴起于民间的特色网站,才是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遵化市平安城镇是食用菌生产的大镇,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是食用菌专业户,一座挨一座的大棚已经成了平安城镇的一大特色景观。现在,该镇共建大棚1523个,年制菌棒3500万棒,产量35000吨,产值700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食用菌之乡。平一村的靳素伶是当地出了名的食用菌大户,至今已从事食用菌生产8年的时间,每年生产菌棒1.8万棒,年创效益2.5万多元。原来,靳素伶为养好香菇,不仅积极向本村有经验的养殖户学习,还自己购买了食用菌书籍,一有空就潜心钻研,摸索规律。

如今,随着信息来源渠道的多元化,许多像靳素伶这样的养殖大户都将计算机买到自己家里,甚至安装在了田间地头,农民也逐渐学会了利用网络了解信息、发布信息,从过去的不懂、不会用,到现在已经开始一点点了解、接受并运用,许多已经形成企业规模的养殖户还制作了自己的网页。“我们的北方食用菌网,正是针对遵化的食用菌产业和农民的需求做出的特色网站,所以老百姓对此非常喜欢。”高进勇说。

如今,许多类似的网站都渐渐走上了经营的路子,鸡泽县的“中国辣椒网”最初也是为了服务于大型辣椒企业而建的,可是随着网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辣椒网”也开始走上了经营的道路,他们对于企业会员收取一定的费用,而在网站注册的个人会员则是免费的。“目前我们的普通会员已有上万人,企业会员将近200个。”中国辣椒网的郝小旺说。

不仅如此,这些特色网站在经营的同时,也在为普通的会员或农户提供着相应的服务。普通农民通过网站可以了解到种植养殖等农业技术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市场信息。中国枣网总经理刘玉峰介绍说: “依靠网络,原来农民了解不到的信息可以在农村里有电脑的农资店里了解到。对于老百姓不明白的问题,还可以由农资店店長汇集起来,通过电脑寻找到解决方法后,然后直接通过村里的大喇叭给农民广播。”面对农村电脑普及率低的状况,刘玉峰还创办了《枣乡科技》杂志和《中国枣业报》,让那些没有电脑的农村也能够了解到最新的信息。

农民使用触摸屏查询系统

如今,在河北省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农业特色网站,这些特色网站为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推动作用。胡克认为: “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网站建设,而是要利用特色网站带动县域经济信息化建设。”

因为在河北,许多县已经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地方产业集群,这些产业对一个县的经济发展已经起到了支撑性作用,而在品牌推广和经营上,这些特色网站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是看到了这些网站的市场前景和服务本领,政府也渐渐参与到了特色网站的建设中来。“政府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协调工作,比如我们的网站可以和政府联合挂名,这样一来,网站的权威性就有了很大的提高。”郝小旺说。

把信息送到炕头上

在9月26日的第十届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上,专家咨询区人头攒动,许多来自周边地区的农民就农业生产方面的诸多问题向专家进行咨询。来自河北固安县柳泉镇西内村的杨仕芳主要经营蔬菜大棚,每年都能有八九千元钱的收入,这次来廊坊就是特地向专家请教蔬菜的病虫害防治。

在记者问到他是否想通过买台电脑利用网络的方式了解这些信息时,杨仕芳显得有些无奈:“我们也不愿大老远跑到这里来,可是咱经济条件不允许,买不起电脑,再说买来了也不会用,不知道怎么去了解信息。”

沧州市张官屯乡的王凤霞也向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苦恼,她种了30亩棉花,每年纯收入有三四千元,虽然也有购买电脑的想法,可是现在她对电脑的需求还没有那么迫切。当记者告诉她河北省政府下一步将重点开展信息化的“进村入户”建设时,王凤霞显得异常高兴,“那真是太好了,因为我们虽然想了解信息,可还是没有这个经济条件”。

生猪业是安平县第二大特色支柱产业。目前,安平县拥有年出栏商品猪10万头以上规模猪场1个,万头以上规模猪场16个,养猪专业村80多个,养殖小区34个,形成“一龙、十强、百村、万户”的龙型生产格局,2005年仅生猪业就为农民人均增收500多元。但农民对生猪的市场行情却不是很了解,通过上网,他们了解到今年全国的生猪价格将呈下跌趋势。通过这样一个信息,农民对于养猪规模、销售时机、饲料价格等都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把握。

另外,相对已高达76.80%和58.56%的固定电话和移动手机拥有率,电脑的拥有率仅为2.68%,而且利用电脑获取涉农信息的农民很少。鉴于这种情况,安平县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借鉴“三电一厅”的模式,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据安平县信息化办公室主任王立军介绍,目前仅在涉农信息服务上,安平县已有660个用户得到农业短信服务,5个中介组织、18个龙头企业、40个村和1189户农户与农业信息中心实现联网; 已初步建立了35个科技进村服务站、5个动物防疫站和农业信息采集点; “安平粮食在线网”通过网上收集信息,向农民发布粮食购销等市场信息; “金钥匙”和“七彩荧屏”等电视栏目定期播放农业专题片、致富信息和典型案例等。

针对“进村入户”问题,高进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遵化市总共有600多个行政村,每个村建一个‘三电一厅’是不现实的。可如果能给我20万元,我就可以利用阳光宽带解决信息化进村问题,就这么简单!”

高进勇之所以敢这么说,也有着他自己的考虑: “‘三电一厅’要想普及到村,政府投资太大了,如果利用‘阳光宽带’,很容易就能够解决进村问题。”他所说的“阳光宽带”就是利用机顶盒,将电话线和电视机结合在一起,通过一种比较便捷的方式,以较低的成本使农民享受到互联网的信息服务。高进勇给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每个行政村的村委会都有电话、电视,而每个机顶盒只需要700元左右,其中政府补贴300元,村里再出300多元就可以了。

相对这种简易的上网方式,遵化市农村经济局信息中心还充分利用传统的方式使信息进村入户。“每到某样农作物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都会及时将相应的解决方法印成简报,发放到各个村。”高进勇说,“而且,我们还专门在农村开展了相应的培训,提高农民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这一点与王立军不谋而合,他们的做法是选取一部分比较积极、对信息化需求迫切的农民进行培训,让他们在村里起到一种模范带头作用。“一旦他们用好了,就能带动许多身边的人利用信息化。”王立军说。

对于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刘玉峰则认为,要用“计划生育”的理念指导农业网站的建设,农业网站应优生优育,不以数量论成绩; 从感情上对农民朋友高看一眼,从接受信息化的能力上要低估一点; 在农村应倡导“三电一店摸喇叭”模式: 三电指电脑、电视、电话,一店指农资店,摸指触摸屏,喇叭即农村大喇叭。

在第十届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上,专家咨询区人头攒动。

应该说,有些农民对信息化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只要他们认为信息化有用,并且能够给他带来收益和效益,他们就能运用得非常好。所以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一定要投资小、方便实用、见效快,农民是耗不起时间的。

采访手记:发动群众是农村信息化根本所在

河北省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上,走的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路子。“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跟我们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参与是密不可分的。”河北省信息产业厅信息化推进处处长胡克说。但他同时也强调,发动群众才是推动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所在。

在“三电一厅”的建设上,以农资销售为主的服务站便是“三电一厅”模式市场化运作的尝试。安平县郭西村服务站的史同乐本来就是在当地经营农资的,在安平县依托现有农资店推过服务站的过程中,史同乐的农资店由政府出资配上了电视、电话、电脑,还通了网络,这样一来,不仅让史同乐的农资店生意火了起来,也大大减少了政府的投入。郭西村村民赵国良说: “买这里的东西,我们心里踏实。”

另一方面,2001年建成的河北远程教育网以开发与中小学各学科同步的教学资源为主,通过远程卫星通信,可以让偏远农村的孩子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但随着河北省政府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快,河北远程教育网不仅要承担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引进,同时还在开展党员教育、农村科技、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信息传递。

业务的拓展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后台资源的整合,如果仅仅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没有丰富而实用的后台资源,开展综合教育信息的发布只能是镜花水月。“信息网络建好之后,信息服务一定要跟得上,而且信息必须是权威的。”胡克说。而要保证信息的权威性,除了要从省市级的层面来做,还必须要发挥各地农业部门、科技部门的作用。毕竟,对于不同地区,由于水质、土壤等地理条件的差别,有的地区适合种水稻,有的适合种蔬菜等等,这些都需要当地部门开发相应的信息服务,这也是农业生产向精细化方向发展的必然需求。

基层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离不开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廊坊市林业专家杨福亨多年以来一直从事林业技术的研究,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考察,对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理解非常深刻。杨福亨认为,由于农村相对比较落后,农民的文化素质也较低,不会从大量的信息中去分析,再加上农业分散经营的形式,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不能仅从技术方面着手,一定要进行信息的整合。

基于这种现状,为了更好地为各地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廊坊大华夏神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特意开发了电话语音服务系统和触摸屏查询服务系统,结合“三电一厅”等方式,将农民切实需要的信息及时地传递下去。

可是不论是“三电一厅”、远程教育网,还是专家系统都不过是政府的一厢情愿,要想让信息化真正发挥作用,还必须要让广大农民乐于接受这些方式。单靠政府投资帮助农民购买不现实,也不可靠; 如果全靠政府帮忙,资金投入太大,即使帮助农民买来了电脑,还存在如何使用及维护的问题,政府不可能一管到底。而且,不要钱的东西农民也不会太珍惜。所以信息化的推广关键还是要通过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手段,让农民切实理解到信息化所带来的好处,让他们主动去了解和接受信息化。鉴于农民经济条件的限制,政府要在前期推广时投入一定的资金给予支持。(丁常彦)

新乡村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一、基本情况

三堂街镇荆竹界村是2008年由虎形、荆竹界、观音阁三个村合并而成。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761户,3174人,其中有劳动力1980人,党员103名,“五保户”26人,贫困户20户,特困户23户,残疾人176名,这部分人占全村人口的16%。

全村尚有5公里村主道没有硬化,有3公里通组公路需要改造。有5个组没通自来水,人畜饮水比较困难。村里低压线路需要全面改造。有4个组适合种植水果,有2个组适宜种植蔬菜。村境内的虎形水库库区,风景秀丽,适宜发展垂钓生态休闲业。

我村属于贫困山区,人口多,耕田少,全村占地面积5728亩,其中水田1847亩(其中调作田75.5亩),旱土500亩,山林3181亩,大部分青壮年男女劳力全靠外出打工谋生。2010年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800元。

二、工作目标和思路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强班子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水果、蔬菜并举,发展休闲产业,提高村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的思路,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科学扶贫,全面、协调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建设,把荆竹界村打造成远近闻名

1的“水果村、蔬菜村、生态村”。

三、主要措施

(一)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1、抓好村级班子建设。选优配强村级班子,选派1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积极稳妥地做好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规范村“两委”工作职责和工作关系。

2、建立健全村级配套组织。健全妇代会、团支部、民兵营、计生协会和治安协调组织,充分发挥这些组织的职能作用。

3、积极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搞好学习,提高本领,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特别是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加大对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执行政策、依法办事、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的能力,尤其是提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二)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并重,努力改善村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1、加固维修灌溉山塘8座。全村有山塘13处(虎形一小型水库除外),蓄水面积81亩,灌溉面积1108亩。其中虎形水库东西干渠需要清理污泥,预计资金6万元。另千工坝水库东西干渠维修全长2600米,需要投入资金14万元。

2、供电线路增容改造。由于村民及建设项目用电量增加,现有120KVA变压器及线路严重供电不足,造成村民生产,生活困难,需要新增160—200KVA变压器一台,并配臵相关的电力线路。

3、荆竹界地段集贸场迁移。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周边汉寿县、三堂街等地区的农民每月逢

二、逢七进行农贸赶集,每场最多达2500余人次,严重影响交通,村民生活。

4、实行困难户危房改造补助政策,全村需要危房改造共计有6户,按每户补助标准为3000元。

5、农村生活饮用水建设,推进安全饮水建设。新建饮水管道5千米,计划从千工坝水库上游实行引水工程,共计投资需32.8万元。解决6个组256户,623人的人畜饮水问题。

6、村级公路拓宽硬化,从90年代初期,通村公路已修建7.8公里,其中水泥路面硬化1.5公里,还有6.5公里需要水泥路面硬化投入。

7、推进村部建设,对原村小约206个平方米的房屋先予以购买,然后进行翻修、改造,添臵办公桌椅、远教设备等。

(三)坚持种植为主导,养殖、垂钓休闲项目相结合的方针,全力发展基础产业

1、出口优质水果种植基地,村集体种植出口“南丰蜜桔”150亩,平均每户300株。

2、无公害特种蔬菜种植,主要是发动村民种植救心菜、紫背天葵、土人参等高效、高产特种蔬菜。目前湖南市场空缺,前景十分看好,村集体以品种引进和农民技术培训为主。

3、大力发展养殖业,主要以牲猪、鸭、土鸡、山羊养殖为主,重点是培植专业大户、通过大户带动村民增加收入。

4、有效探索虎形水库垂钓生态休闲产业。探索搞好虎形垂钓生态休闲项目的宣传推介及招商引资工作,支持项目投资商积极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四)坚持以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社会建设

1、通过资助贫困学生入校学习,选送有志青年出去学习及组

织群众现场学等方式,切实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培训,重点是加强水果、蔬菜、养殖技术的培训,有效提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2、积极开展“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村民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开展结对扶贫及送温暖活动,引导、支持特困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3、与村部建设同步搞好村卫生室的建设。

4、积极抓好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努力创建安全文明村和计划生育先进村,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新乡村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一、现状分析:

我村美丽乡村建设依托本地地理地貌,充分发挥本村自然环境优势,结合本村地理实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经济实用、惠及万家为目的,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缩小城乡差距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目标,以创新农村管理为动力,以城市理念建设农村,以市民观念塑造农民,努力实现居民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网格化,设施城镇化,服务公共化的目标,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定位与规模:

某某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偏东北5.5公里处,南与、村相邻,北与村接壤,西邻青垦公路,村东邻近东青高速公路,交通便利。2016年全村650户,2150口人,均为汉族,耕地面积1900亩。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谷、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以及梨、苹果等水果。

三、村庄建设:

我村美丽乡村建设依托本地地理地貌,充分发挥本村自然环境优势,结合本村地理实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经济实用、惠及万家为目的,主要完成以下工作目标。

1、建一个高标准城市化新农村,大力推进土地整理项目进程,加快乡村道路硬化速度,体现一个“美”字。目标要求:

(1)村庄建筑风格新颖,整齐一致; (2)基础设施配套; (3)绿化面积达标;

(4)文体活动场所标准,健身器材齐全。

(5)硬化村级道路1—3公里,形成两干五支大小循环的交通新格局。

(6)田园方格化、路渠网格化,大力推进观光农业进程。 (7)更治一条河道,建一处村民休闲、散步、观光、赏景两用场所。

2、大力发展路旁、渠旁植树及闲散地观光片林,体现一个“绿”字。目标要求:

(1)路旁、渠旁植树5000株以上,成活率达到90%; (2)农户房前屋后植树3000株以上,成活率达到90%; (3)绿地2000—3000平方米。

3、加强环境整治力度,体现一个“净”字。目标要求: (1)清理一条主渠,全长2公里; (2)解决处理无序乱堆乱放;

(3)配置垃圾桶、池30—50个(处); (4)配齐保洁员9名,垃圾车一辆(人力); (5)建垃圾中转站1处,垃圾掩埋场1处。 (6)建一处污水处理池。

4、装配路灯30—50盏,体现一个“亮”字,目标要求: (1)安装要整齐; (2)高低要适宜; (3)美观大方。

5、加速网格管理建设进程,体现一个“便”字。目标要求: (1)建设主网格信息员4外,网格管理员1名。 (2)建立村民信息库;

(3)配置电脑、打印机各一台。

(4)全面掌握村民疾苦、要求、建议和意见。

(5)及时化解村民之间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上访,杜绝治安和刑事案件的发生。

四、村容环境:

1、村容整治。结合农村环境现状,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全面覆盖,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并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村容村貌整洁有序。大力支持工业产业发展,鼓励创业。强化生态文明宣传,转变农民传统观念,提高农民节能环保意识现村内建有垃圾中转站1处,,污水集中处理点1处。

2、绿地建设。改善村庄环境,对村内的所有街道进行绿化及围村林建设,植树4800棵,草皮3200平方米,绿化争取达到“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广场公园化”的水平。

3、生态环境。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等项目整治。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产业发展:按照“农民增收生活美”的要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提升休闲观光旅游层次,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做精农业特色产业,以精细、节水、设施、观光、循环农业发展为抓手,发展花卉种植产业。依托某某村交通便利的优势,鼓励创业创新,一批优秀企业家诞生。我村全面完成土地集中整合工作,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快速向龙头企业规模有序流转,推动工业产业上规模、出效益。

六、公共服务: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体现一个“全”字。目标要求: (1)建一个高规格的便民服务大厅; (2)全面完成公共服务设施; (3)完善服务制度; (4)代办各类证件; (5)全方位服务于民。

七、乡风文明:

深化精神文明创建,为弘扬社会正气,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按照孝、诚、爱、仁的分类标准,在村内进行登记评选,将道德典型的照片和事迹张贴在四德榜上;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成立红白理事会,统一规范婚丧礼仪标准和流程,婚事提倡新办,自觉抵制豪华车队讲究排场,力求婚礼仪式俭朴、氛围温馨;丧事提倡简办,严禁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切实减轻群众婚丧负担,树立勤俭节约、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尚。

八、村务管理与长效机制:

做好村财务管理、村集体决策制定、民主监督等各项村务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村民的作用,以村镇建设规划为依据,密切结合现状、历史、环境、资源等条件,本着突出实效、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鲜明、节约土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的原则,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实事求是,充分调动村民自主自愿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不断改善农民生活环境质量。

九、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村委会成员负责“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指导、协调和落实。各司其责,加强联动,合力推进,为“美丽乡村”创建提供组织保障。

2、加大资金筹措。按照政府前期主导、群众自主参与、社会多方支持的共建共享原则,争取上级专项资金,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农民收入的提升,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

新乡村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马王街道办事处有行政村14个,2008年以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把村级办公阵地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程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来抓,科学规划,扎实推进,确保质量,较好地改变了基层组织办公无场所、活动无阵地的问题。目前,全街道14个行政村,5个村对原有的村委会进行了升级改造,9个村新建了村办公阵地,10个村建成有村民健身活动广场,累计投入190万元,新建的村办公室都已达到标准化要求,通过了上级部门的验收。

村级办公活动场所,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促进村级规范化建设、提升村级工作水平的前提,是增强党支部战斗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也是贯彻落实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长效机制的必要物质条件。2008年以来,经过几年的马王街办已全部解决了村无办公活动场所的问题。如何管好、用好村级办公场所?如何充分发挥了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阵地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下。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村级组织工作。基层组织担负着直接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村级办公场所建成后,及时对阵地进行规范,通过各种途径配齐所需设备,将村两委公工作职责以及村务公开制度、民主议事制度、“三会一课”制度等统一制作上墙,推进了村两委会工作的规范化。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以制度的形式规范财务公开和政务公开;实行“一事一议”,保障群众的知情权、选举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是开展各种活动,增强支部凝聚力。定期召开村务公开会,公布村级政务、财务情况,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使公开会成为了干群的“连心会”;定期召开党员干部会,集中学习,开展活动,使农村党员干部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增强了党员干部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促使党员干部发挥作用;定期召开村民议事会,了解民情、集中民智、解决民难,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是强化服务职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求村干部在村办公室里集中办公,实行轮流值班措施,值班期间主要负责落实上级工作部署,接待上级,处理村内有关事务,维护村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方便群众办事。建立值班记录、值班台帐和民情通报制度,公布村干部值班轮次、时间、联系电话,确保村民“随时可以来,来了有人办,办了能满意”,既方便了群众,又增进了干群关系。

二、提高党员群众素质,发挥教育培训作用

充分利用村级办公场所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根据不同对象进行分类施教,制定教育培训计划,科学合理设置培训内容,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完善党员学习制度。通过组织农村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重要思想和国家十二五规划,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提高了村支两委干部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了把握、宣传农村政策的能力;通过深入学习农村土地经营、农业生产、乡村规划、财务管理、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让广大村党员干部掌握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有关法规和程序,引导他们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强化民主意识,自觉把加强党的领导、扩大基层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推进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民主化、法制化、规范化;通过组织广大农村党员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制和破除邪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促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二)完善党员培训制度。定期开展“三会一课”,规范党组织生活的时间、内容和形式,组织党员集中学习理论科技、政策法规、实用技术等。按照上级有关精神,把大规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列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分级培训,制定培训规划,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务求培训实效,邀请专业老师到村对农村党员普遍进行理论培训和农村使用技术的培训。

(三)完善党员电教制度。健全电教播放网络,设立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教育电教站,各村建立起电教播放点14个,利用农村党员现代教育网络有计划组织党员群众每月不少于6小时学习,了解中央精神和政治理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实用技术。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的要求,我们利用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充分发挥各种组织的积极作用,实行民主议事、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一是民主管理。按照有关规定,健全村党支部、村委会,以及治保、、调解、妇联、共青团等村级组织,切实加强村支两委班子建设。明确各自负责人的职责,理顺各自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村干部的岗位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坚持民主集中制,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完善党员民主议事制度,党支部定期报告工作制度,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村委会向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制度,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等制度。

二是民主决策。决策前,组织村民提出决策意见,使形成的决策真正体现大多数村民的意愿;执行决策中,领导村民委员会落实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形成的决议,并组织村民代表会议监督重大事项的落实,确保决策落到实处;执行决策后,及时总结决策的落实情况,纠正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将执行结果予以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三是民主监督。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代表村民对村级事务进行管理,对村民关心的重大事项和热点问题进行监督,并将监督情况向村民公布。在村级组织阵地醒目的地方,办好村务公开栏,对村级财务收支,宅基地安排,计划生育,公益事业发展等按时按要求公开,做到常规工作定期公开,重点工作适时公开。在公开后注意听取村民的反映、意见和建议,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做出解释,对群众的要求要给予答复,对大多数群众不赞成的事要坚决纠正。

四、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发挥文化宣传作用。

依托村级活动阵地,加强农村党员学习教育,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村民观看各类电教片。建立新农村建设宣传点,充分利用村广播、电视等,宣传党和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使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各种惠农、支农政策,增加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宣传村内优秀党员、致富能手的先进事迹,号召群众向他们学习,形成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宣传村内的好人好事,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普法宣传活动,提高广大村民的道德素质,增强村民的法制意识。建立村级图书室,免费向村民提供党报、党刊、农村实用技术的查阅,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建立文体活动室,组织群众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采取自编自演、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农村的新生活、新风尚。

五、促进群众致富增收,发挥便民服务作用

一是建立实用技术教学点。经常聘请专家、致富能手到村级阵地为党员群众讲课,开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病虫害防治等农村种植和养殖技术。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积极作用,邀请专业大户交流致富经验,用身边的典型教育群众、感化群众、带动群众。

二是建立农村政策咨询点。充分利用村级办公活动场所,为广大农民解释党和国家在农村的粮食直补、税费减免、合作医疗等方面的各项惠农政策,把政策原原本本交给群众、落到实处,确保执行政策不走样、不缩水、不出现偏差,使广大农民真正从政策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是建立民事纠纷调解点。充分发挥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及时化解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

新乡村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情 况 剖 析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党的十七大以来,XX村认真领会贯彻我党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精神,加强先进性教育,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XX村在党组织建设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一是加强班子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完善村级各项制度,规范村干部工作行为。坚持“三会一课”和“一事一议”制度,做到工作有力,公开透明。

二是加强教育管理,增强队伍活力。坚持规范的组织生活和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并重,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和村级民主议事等制度,扎实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双创双争”和“红色七月”展播活动。2009年建成远程教育电信模式终端接收站点1个,认真落实远程教育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合作共建任务,配备投影仪和音响设备1套,实现了远程教育站点的规范化运行。探索创新“支部+远教+实践基地”的学用活动新模式,积极引导广大党员

群众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党员的致富带富能力。同时,坚持把学习培训与文化娱乐相结合,集中播放了一批先进人物事迹片、爱国主义教育片和电影、戏曲、小品等节目,丰富了党员群众文化生活。

三是开展创先争优,提高服务水平。紧紧围绕“创先争优”的活动主题,以开展“一诺三评三公开”为工作措施,在创先争优中实现了干部作风转变,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积极开展“五好文明户”评比活动,创建村党员服务站和便民服务室各1个,以社为单位建立便民服务点6个,确立了规范化服务标准,落实了首问责任制、情况报告制和岗位服务制,进一步完善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同时,将村干部工作实绩、服务业绩与民主评议、评优选先相结合,强化监督检查,有效激发了村干部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工作热情。

四是提升能力素质,推动科学发展。坚持把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质作为引领全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化定责问责,创新培训手段,丰富培训内容,健全关爱帮扶机制,着力在服务群众、产业发展、综治维稳、干事创业中提升村干部领导和服务发展的能力。结合本村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劳务输转三大产业开发实际,采取集中培训、专题辅导、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将经济发展、班子建设、结构调整、农村社会维稳作为培训重点,市、县、镇党校以及涉农

部门培训村党员干部12场(次)。近年来,全村新建蔬菜大棚160座,发展菌菜种植5户、药材贩运4户、建筑业27户500人、餐饮服务16户、养殖大户20户1200多头(只),劳务输转167人,硬化村社道路4.8公里,有效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899元。

在党组织建设推进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党员干部素质不高。具体表现在:

一、对党建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发展党员工作不够规范,

三、后备干部的培养重视不够,

四、党组织活动与中心工作结合不紧,应对新情况的能力较弱。

2、部分党员由于动迁和工作原因不能及时参加组织活动。银杏沟村部分党员居住较远,交通不方便,导致这部分党员不能及时参加组织的活动;部分党员因为工作关系,不能离岗参加组织的活动,导致部分党员的组织生活参与率较低。

3、是党员年龄结构偏大,年轻党员发展力度急需加强。由于我村大部分党员都是50、60年代入党的老党员,另外每年企业退休党员转入较多,而年轻人在外工作较多,导致党员队伍年龄偏大,老龄化问题严重,开展活动时部分党员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参加组织活动。

4、农村党员教育模式陈旧,方法简单,组织学习培训

的收效不大。具体表现在教育培训的规范化、制度化较差,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被动性,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系统利用率不高。

5、日常管理松散,“三会一课”开展难度较大,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不及时。

6、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不够,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领导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还有待加强。

结合上述总结的做法和出现的问题,下一步工作准备着重从以下几点进行开展:

一是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加强党员的组织活动,克服存在的困难,在已有的基础上,增加党组织的活动次数,充实内容、丰富形式,让所有党员都能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保证党员的组织活动参与率,加强党员的先进性学习,进一步强化党组织建设。

二是正确引导农村新生力量,拓展发展青年积极分子入党渠道,使广大青年方便接受党组织的培训,不断壮大农村党员队伍;加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力度,解决基层组织建设后备干部补缺问题。

上一篇:英语学术论文下一篇:平民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