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教学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06

课后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9月27日上午第三节课,我在1306班上了一堂英语公开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短语be from 和句型Where are you from?同时会用be from和Where are you from?自如进行问答,教学过程是通过单词来展开的。在本节课中,我设置了互问互答,声声传递还有课堂游戏等一些活动,较为符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

公开课后,教委的两位领导、陆主任以及初中部全体英语老师都参加了这节课的评课,几位老师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点评,使我受益匪浅,我不仅获得了不少的经验以及教学方法,而且还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现分析如下:

1.课前的复习表演占用了一部分时间,起初设计时,主要是为了对Topic 1进行一下复习,让他们利用学习过的内容,设置家长会的场景来进行人物介绍。效果平平,而且并不符合目前新课标的有效课堂这一要求,今后在课前的活动设置上,我会更加注意这一点,做到真正的有效课堂。

2.导入部分,所占用时间过长,学生均已掌握良好,这时应该对于该节课进行深入挖掘以及对学生的听说有再进一步的提升,最终,导致学生回答问题缺乏主动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今后,应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设置问题应难易适中,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和开口说英语的能力。

3.师生互动活动开展的还不错,但生生互动方面有所欠缺,今后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和学生对话。设置场景,让学生融入情景,从而真正的学以致用。

4.在教学目标的设置这一部分,冯老师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要求我们今后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合理,并且整节课结束后,一定要完成设置的教学目标,这才真正使学生学有目标。

在十一放假期间,我认真的学习了新课改革的内容,对于公开课有了新的认识,一堂成功的公开课,教师具备熟练驾驭课堂的能力,标准的语音语调,有益于开发学生心智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上,教师们除了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

手段外,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处理好了教学的各个环节,既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有高潮迭起的中场,还有画龙点睛的结尾,更有开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升华。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注重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

一堂好的公开课包含些许的不确定性,我们应该乐意向这些不确定性开放。每一个具有创新教学理念的教师都知道,这些不确定性很可能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它们本身就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今后应从深处入手,全面更新课堂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大胆的在课堂外积极探索教材教法,在课堂内充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狠抓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深化“教学设计”,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丝不苟地完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和课后反馈或自我点评等一系列的课堂教学工作,为公开课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如果每一节公开课都能贯穿着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设计,让课堂乐意向着不确定性开发,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那么英语公开课一定会在新一轮的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发挥大功率动力引擎的推动作用。

通过本节公开课,以及课后的及时评价,我深深地感到,教学永远是一门无止境的艺术,无论怎样构思教学,总要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因此,备好课绝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我们充分了解教材,了解学生,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地考虑好每一环节,这样每一节课才会是高效率的。

从现在开始,我要认真的学习我校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及早的熟练掌握各种课型的基本模式,从而达到高效课堂,使学生目标明确的进行每堂课的英语学习,提高每一位同学的英语成绩。

课后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二、反思的作用和意义(反思的目的是什么),

三、反思中的存在问题(态度、方法、内容方面),

四、如何进行反思(反思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我们反思什么?反思的基本方法和基本途径、怎样提高反思能力),

五、反思撰写的方式。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反思,简单地说就是回过头来思考过去的事,从中总结经验或教训。我们这里所说的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过去或对过去经历的“过电影”。而是一种思维方法、一种学习方法、一种研究方法、一种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途径。反思,指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再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对自己经验的总结与提升,从而达到自己的人格、个性及至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它实际上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

(1)它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活动(即思考)

教育教学的反思就是对自己曾经历过的某个教育教学行为、性境进行的审视与思考,并从中悟出一些有内涵、人价值的东西,获得一些经验或教训。

(2)它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反思的对象)

这里的“物”,特指教学实践的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媒体和教学组织)。 (3)具有自觉性(自愿的、有意识的) (4)具有技巧性(反思的方法和途径)

二、反思的意义和作用(反思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教育教学反思不断探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升教育教学的合理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反思过程中,把“学会学习”和“学会教学”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程度,努力提升自己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逐步成长为学者型教师。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1、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受益。

教学反思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改革的成败在教师。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做课程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把自己的创新推向更高的层次,才能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才能不断提升课堂质量,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提升自我发展,让自己受益。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华东师大叶阑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没有反思的经验,只能是狭隘的,片面的,肤浅的,甚至是偏执的不足的经验;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经验的积累,只能做教书匠,而不是成之为师。能够不断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它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从而不断的修正解决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三、反思中的问题

1、不愿反思(观念方面的问题)。

态度问题——消极的人生态度和工作态度。今朝有酒今朝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消极人生态态度和工作态度,致使部分教师不愿反思。另一方面有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反思的重要意义,就认为自己工作几十年,教材滚瓜烂熟,不用反思。这样违背了新课改的要求,认题上出现问题。

认识问题——没有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意义。

2、不会反思(方法方面的问题) 意识问题——没有养成反思习惯 技术问题——缺乏有效反思方法

3、形式反思(内容方面的问题)。意识方面:为了应付各级各类上级主管的检查,不少教师在课后随意胡乱画上几句,或者句句从网上下载一段,文不对题,东拼西凑,蒙混过关,就万事大吉的现象普遍存在,我们称这种反思为形式反思,这类反思缺乏深层次思考,百害而无一利。

态度问题——应付各级的检查。 认识问题——缺乏深层次思考。

四、如何反思

1、树立反思意识。

没有反思意识,不愿反思所有的什么方法、途径都将变成一句空话,只有当教师认识到反思的意义和它的重要性,把反思当做一种自觉行动时,教师才能主动反思,才能从灵魂深处去思考问题,提高反思质量,得到反思之目的。反思更多的不是求诸于外,而是求诸于内,在求诸于内中改变自我。

2、了解教学评价反思的内容。

教学反思,“思”什么?“思”之要有物。这里的“物”,特指教学实践的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媒体和教学组织)。教师经历教学实践后,总会产生一些难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自问”来梳理。

一问:“特色”是什么?教学的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的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含于教学评价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突出,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材处理上,看教材特点的把握,知识联系的沟通;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学习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问:“精彩”在哪里?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精彩的教学片断。精彩的教学片断,给人的感受是深刻的,给人的启迪是深远的。它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运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等。

三问:“偶得”有哪些?教学的偶得是指教学过程中得到的意外收获。意外的收获,往往源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顶牛”,教师如何“处理”;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对;面对学生阴错阳差的“歪答”,教师如何引导;面对学生无所用心的“沉默”,教师如何对待,等等。对学生思维火花的捕捉:比如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往往能使我们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问:“缺失”在何处?再完善的教学预案也难免有疏漏之处。教师上完一节课之后,总会或多或少地感慨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这就需要教师从教学的全过程中去耐心查找:哪一内容处理不恰当;哪一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活动组织不得力;哪了实验演示不清晰;哪一重点突出不明显;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合作落实不到位;哪一交流时间不充分;哪一语言评价不得体,等等。

3、掌握基本方法。 教学评价反思的基本方向 ①实施教学的思路

教学假设——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习效果。 ②评价反思的思路。

学习效果——学的行为——教的行为——教学设计——教学假设。

学习效果:看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否培养了。 学的行为:看学生的参与程度,知识获取的情况。

教的行为: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目标的把握、知识的联系与串通;教学方法、实践活动安排、板书设计等等方面进行评价反思。

教学设计:主要看教师教学理念、目标设计、教具选择、导课与教学过程、作业安排等设计是否合理适当。

③反思过后再提高新思路(反思的目的是为了再提高)。 新的教学假设——新的教学设计——新的教学行为——新的学习行为——新的学习效果。在“新教学假设”时,反思“我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在“新的教学设计”阶段,反思“我以前是怎么办的”,在“行动”阶段,反思“这样做是否可行”,在“总结”阶段,反思“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不停的追问,能使研究更深入,更持久,逐步提升自己教育教学水平。

4、提高反思能力。

多读书、多学习,丰富理论功底,为反思实践寻救 理论的支撑。 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才能站在理性的高度去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看到行为背后那些有价值的东西,反思才有深度,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多参与、多研讨,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中提高反思实践能力。 专家的对课堂教学的点评和理论的引领会起到“画龙点睛”、“豁然开朗”的作用,让我们放开眼界,开拓视野。与同伴的交流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和思考,能够相互学习,共同分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多思考、多动笔,强化反思意识,在自主实践中提高反思能力 强化反思意识,养成反思习惯,对自己的教学和别人的课堂多问几个为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随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不仅锻炼了文笔,锤炼了思维,也会不断丰富实践经验,提高理论水平,反思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五、教师教学评价反思撰写的方式

教学评价反思,怎样写?写无定式。这里的“式”,特指反思撰写的方式。教师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听课笔记中写反思,常用的形式一般有四种:旁注、点批、总评、串析。

旁注。旁注就是在教案或听课记录旁边的空白处写反思。旁注的重点是教学的“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由某一句诱导的提问、某一个知识的展开、某一处操作的安排、某一道练习的设计„„所引发的点滴感受,及时用简要的语言真实地记下来。坚持旁注,有利于教学感悟的积累。

点批。点批就是在教案环节的中间处写反思。点批的重点是教学的“片断”: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令人难忘的东西,或典型的经验,或深刻的教训,或得意的做法,或失落的感悟,进行深层次的剖板。坚持点批,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

总评。总评就是在课时设计或听课记录的结尾处写反思。总评的重点是教学的“整体”: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回顾,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预案的可行性,教学过程的合理化„„从多个角度去透视教学实践。坚持总评,有利于教学风格的形成。

串析。串析就是在章节设计的结束处写反思。串析的重点是“归纳”:对一个阶段积累的教学反思进行系统的归类、比较、分析,从多个特殊的现象中疏理出共同的本质。坚持“串析”,有利于教学经验的提炼。

课后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1.人类活动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

答:三个基本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这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所以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

2.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特征:

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3. 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基本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又一轮新的管理循环。创新在这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4.分析管理二重性的基本内容。

答: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管理性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是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5.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答:有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6.分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目标。

答: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方法:归纳法、实验法、演绎法。

第二章

1.理解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的主要内容,并思考对现代企业经营有何启示。比如,中国古代法制思想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现代企业做到这几点才能在企业中得人心,每个人都积极做好自己的工作,企业工作效率才会提高。“明法、一法”明法是法律公布于世。一法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请综合分析斯密与巴贝奇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

答:斯密认为日用必需品供应情况的好坏,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这个国家的人民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技巧和判断力的高低;二是从事游泳劳动的人数和从事无用劳动人数的比例。巴贝奇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认为分工可以减少支付工资这一好处。

3.科学管理理论为什么会在19世纪末的美国产生?泰罗为什么要研究并提出科学管理理论?其理论的实质是什么?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谈谈科学管理理论对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的启发。

答:因为当时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也逐步走向垄断的资本主义。单凭经验进行生产和管理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剧烈争夺的局面了。泰罗认为单凭经验进行管理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必须加以改变。实质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内容: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4.理解法约尔关于经营和管理的概念及其管理原则。

答:概念: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1.技术职能2.经营职能3.财务职能4.安全职能5.会计职能6.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原则:1.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命令5.统一领导6.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7.人员的报酬要公平8.集权9.等级链10.秩序11.平等12.人员保持稳定13.主动性14.集体精神。

5.解释厄威克的管理理论综合概念图。

答:厄威克认为管理过程是由计划、组织和控制三个主要职能构成的。他强调,科学调查和分析是指导一切管理职能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与主要职能能相适应的三项指导原则——预测、协调和指挥。他还归纳出了管理的间接目标:秩序、稳定、主动性和集体精神。

6.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行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人际: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3.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行为:

1.需要层次理论2.双因素理论3.X、Y理论4.Z理论。

7.理解管理科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

答:管理科学派: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为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决策理论学派:1.管理就是决策2.决策氛围程序性和非程序性决策。

8.新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理解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原则的变革。 答: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员工将比资本和土地等自然资源更为重要,知识将成为创造财富的最重要的资本,人本思想将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变革:1.对等的知识联网2.集成的过程3.对话式的工作4.人类的时间与计时5.建立虚拟组织和动态团队。

9.理解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

答:一阶段: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经济责任制和利改税为主要内容。二阶段:以推行各种经营责任制,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主要内容。三阶段:以理顺产权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

第三章

1.什么是系统?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管理者可从系统原理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特征: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1.要铭记整个企业是是个整体,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2.研究动态原理,才能预见系统的发展趋势,掌握主动3.从开放性原理出发,努力从开放中扩大本系统从外部吸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4.能动地改变环境5.把许多普通的东西综合为新的构思、新的产品、创造出新的系统。

2.如何理解责任原理?责任原理的本质是什么?管理者可从责任原理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这些部门和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相应责任。一: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办法是明确每个人的职责1.职责界限要清楚2.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3.职责一定要落实到每个人。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1.权限2.利益

3.能力这三个质检单关系应遵守等边三角形定理。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3.何谓“以人为主体的管理”?又如何实现“以人为主体的管理”?

答:人本原理就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

职工参与;三: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使任性的到最完美的发展;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4.何谓效果、效率和效益?人类一切活动为何要遵循效益原理?

答:效果:是指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由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效益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从社会和经济这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5.管理有效性的实质是什么?管理者如何追求自身工作的效益?

答:管理有效性的实质是:公正、客观。

管理者在追求自身工作的效益时要做到:1: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2: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题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3:追求局部效益必须同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4: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5:建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

第四章

1.在管理道德方面,尊在哪些基本观点?各种观点的要义和区别何在?

答:

一、功利主义道德观,这种观点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二、权力至上道德观,能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

三、公平公正道德观,管理者不能因种族、性别、个性、个人爱好、国籍、户籍等因素对部分员工歧视,而那些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

四、社会企业道德观,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

五、推己及人道德观。

2.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答:1.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

2.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3.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及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 4.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5.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6.具有自律的特征。7.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向导。

3.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有哪些?

答:1.到的发展阶段 2.个人特征 3.组织结构 4.组织文化 5.问题强度

4.管理者可以采取哪些办法来改善组织成员的道德行为?

答: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2.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 3.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 4.设定工作目标 5.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6.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7.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 8.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

5.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 2.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 3.社区福利投资 4.社会慈善事业 5.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第五章

1.管理的法律方法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有何特点和作用?如何正确运用?

答:内容:不仅包括建立和健全各种法规,而且包括相应的司法工作和仲裁工作。实质:实

现全体人民的意志,并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代表他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实行强制性的、统一的管理。特点:严肃性、规范性、强制性。作用:1.保证必要的管理秩序 2.调节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3.使管理活动纳入规范化。各种法规要综合运用、相互配合。

2.管理的行政方法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有何特点和作用?如何正确运用?

答:内容: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实质:通过行政组织中的职务和职位来进行管理。特点:1.权威性 2.强制性 3.垂直性 4.具体性 5.无偿性作用:1。行政方法的运用有利于组织内部统一目标、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能够迅速有力地贯彻上级的方针和政策,对全局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2.行政方法是实施其他各种管理方法的必要手段

3.行政方法可以强化管理作用,便于发挥管理职能,使全局、各部门和各单位密切配合,前后衔接,并不断调整它们之间的进度和相互关系。运用:1.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行政方法的本质是服务 2.行政方法的管理效果为领导者水平所制约 3.信息在运用行政方法过程中至关重要 4.行政方法的运用由于借助了职位的权利,因此,对行政下属来说有较强的约束力,较少遇到下属抵制,这种特点可能使得上级在使用行政方法时忽视下属的正确意见和合理要求,从而容易助长官僚主义作风,不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3.管理的经济方法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有何特点?如何正确运用?

答:内容:是够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各种不同经济之间的关系,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管理方法。实质:围绕着物质利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与劳动者个人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特点:1.利益性 2.关联性 3.灵活性 4.平等性运用:1.要注意将经济方法和教育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2.要注意经济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不断完善 3.不要迷信重奖重罚的作用,防止以罚代管的倾向。

4.管理的教育方法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如何正确运用?

答:内容:通过教育,不断提高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专业水平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实质:教研室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从德、智、体诸方面施加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运用:教育方法是管理最好的方法。1.专业式教育 2.情景式教育 3.启发式教育 4.互动式教育。

第六章

1.什么是决策?决策的原则和依据各是什么?

答: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原则:1.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1)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2)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制定所有可能的方案(3)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2.现实中上述这些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依据:要求管理者在决策之前以及决策过程中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

2.组织重大决策大多是追踪决策。何谓追踪决策?与初始决策相比,其特点是什么?管理正在进行追踪决策时要注意什么?

答:随着初始决策的实施,组织环境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下所进行的决策就是追踪决策。特点是:非零起点决策。应该仔细研究好初始决策,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更改、发展。

3.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之间有何区别?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之间有何区别?

答:战略决策是在组织中最重要,具有长期性和方向性。战术决策属于战略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决策。业务决策时日常工作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作出的决策,牵涉范围较窄。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例行问题,非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例外问题。

4.决策的理论有哪些?

答:

一、古典决策理论

二、行为决策理论

三、回溯决策理论。

5.决策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决策过程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

一、诊断问题,识别机会

二、识别目标

三、拟定备选方案

四、评估备选方案

五、作出决定

六、选择实施战略

七、监督和评估影响:

一、环境

二、过去决策

三、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

四、伦理

五、组织文化

六、时间。

6.何为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如何利用它来进行企业经营决策?何谓政策指导矩阵?它有何特点?

答:大部分企业都有两个以上的经营单位,每个经营单位都有相互区别的产品—市场片,企业应该为每个经营单位确定其活动方向。(1)把企业分成不同的经营单位。(2)计算各个经营单位的市场占有率和业务增长率。(3)根据其在企业中占有的资产的比例来衡量各个经营单位的相对规模。(4)绘制企业的经营单位组合图。(5)根据每个经营单位在图中的位置,确定应选择的活动方向。从市场前景和相对竞争能力两个角度来分析企业各个经营单位的现状和特征,并把它们表示在矩阵上,据此指导企业活动方向的选择。可以更明确的分析出各个经营单位的优劣式,进行扬长补短,把各个经营单位的职能发挥到最佳。

7.确定型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和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各有哪些?

答:一(1)线性规划(2)量本利分析法二决策树法三(1)小中取大法(2)大中取大法(3)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第七章

1.简述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答:计划既是决策所确定的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行动目标和方式在时间和空间的进一步展开,又是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活动的基础。性质:1:计划工作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2: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基础3: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4: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

2.理解计划的类型及其作用。

类型:(1)从时间长短分类: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2):从职能空间分类: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

(3):根据涉及时间长短及其范围广狭的综合性程度分类:战略性计划、战术性计划。

(4):根据计划内容的明确性标准分类:具体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5):根据程序化程度分类:程序性计划、非程序性计划。

作用:(1)为组织成员指明方向,协调组织活动;(2)预测未来,减少变化的冲击;(3)减少重叠和浪费性的活动;(4)设计目标和标准,以利于控制。

3.解释孔茨与韦里克的计划层次体系的基本内容。

答:1.使命 2.目标 3.战略 4.政策 5.程序 6.规则 7.方案 8.预算。

4.计划编制包括哪几个阶段的工作?

答:

一、确定目标

二、认清现在

三、研究过去

四、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

五、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

六、制定主要计划

七、制定派生计划

课后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1.课程论是依据对社会需要,学生心理特征,学科系统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2.语文科自1904年单独设科。

3.我国古代课程与教学论的著作有《学记》,(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读书作文谱》。西方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4.孔子的教育内容根据《论语》概括出来:文、行、忠、信;礼、乐、射、御、书、数是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是孔子教学的主要教材。 5.课程论成熟的标志就是1918年博比特出版的《课程论》。 6.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他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合,包括为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7.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三大课程流派:(1)学科中心课程论(2)人本主义课程论(3)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8.现代课程论的基本概念是: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定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9.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10.教学论包括:(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来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理论传统,代表作有苏联教学论专家达尼罗夫编著的《教学论》(2)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代表了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代表作《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3)认知教学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心理专家布鲁纳和奥苏贝尔,布鲁纳的“发现法”是认知教学的代表。(4)非指导性教学。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是情感教学的代表。 1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问题等。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12.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连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变现为三个方面(1)物质性的(2)活动性的(3)关系性的 13.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变现为三个层面:一是环境性的,二是活动性的,三是关系性的。 14.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而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15.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16.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管理、研制、应用三种类型。(1)语文课程与教学管理实践。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行政组织领导,二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的行政管理,三是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组织实施。(2)语文课程研制实践(3)语文教学应用实践。

1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

二、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

三、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黎锦熙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教学法》

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

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六、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 18.教学法的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侧重于研究教学的实践技能;教学论的特点是理论性和指导性,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追求的是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教育学的基本特点是教育性和方向性,是运用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从特定的侧面用特定的方法,来完成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发展的育人任务。 19.从“语文教育学”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本质的回归。“语

文教育学”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学—语文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两个不同的逻辑顺序显示:“语文教育学”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个性完美发展的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终极目标是通过实践过程达到的,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它的实践过程。从强调终极目标到强调实践过程,是自身本质的回归。

20.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既要研究教又要研究学,既要研究具体操作问题又要研究基本理论问题,既要研究教学又要研究课程,既要研究现实又要研究历史和预测未来。 第二章

1.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2.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特点是: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3.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写字。《千字文》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百家姓》相传为北宋人所编。《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 4.“五经”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

5.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6.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有三大经验:一是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二是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三是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7.识字教学的经验: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集中识字阶段的识字量以2000字左右为宜,“

三、百、千”三本书结合起来,单字在2000字左右。2)韵文化,便于朗读和朗诵。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三字经》是把伦理教育与识字教学结合的最成功的例子,最能显示语文的独立社会价值的是《百家姓》。4)联系日常生活。5)激发儿童的兴趣。 8.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脱离语言实践,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的问题。2)教学内容问题。3)教学方法问题。

9.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语文教育。又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划分为近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和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最突出的有语文单独社科、“国文”名称出现和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这三件大事。

10.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

11.蔡元培1992年创办爱国学社,梁启超1906年前后创办长沙女子学堂,就将这一学科临时称为“国文”。 12.语文教学中的变化,是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并逐步占据了主要地位。1920年该国文科为国语科,白话文进入语文课程,标志着具有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的确立。 13.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是区别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根本标志,代表了语文教育发展的真确方向。

14.“国语”的基本性质就是标准的口头语言和用标准的口头语言写成的现代文。

15.现代文教学逐步取代文言文教学,是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形式上的变化;以“传道”为主变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是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本质上的变化。 16.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接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

第三章(全日制义务教育)

1.课程性质与地位: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他在几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2.课程的基本要求: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初中》 3.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4.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5.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6.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1)人是3500个左右常用的汉字2)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二)阅读:背诵优秀的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写话: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1)背诵优秀诗文50篇2)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使用冒号、引号。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2)背诵优秀诗文60篇3)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四学段(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1)背诵优秀诗文80篇2)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写作: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 第四章(普通高中)

1.课程性质: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课程基本要求: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3.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4.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

5.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系列1:诗歌与散文;系列2:小说与戏剧;系列3:新闻与传记;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系列5:文化论著研读。 第五章

1.语文教学设计是以教育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客观需要,制订语文教学规划。《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集中体现了当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2.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造能力的关系,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3.确定教学目标:1)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4.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2)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3)适应社会需要。

5.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2)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的,可理解的。3)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4)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条件。5)要有具体表现程度。6)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6.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2)语文教学中发展治智力的原则。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7.自主学习,是同“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相对而言的。特征: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8.合作学习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而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要素: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4)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的途径。

9.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习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0.单元教学的基本特点:传统语文的基本特点是文章选编,现代语文教材的基本特点是单元组合。随着语文教材编写体例的变化,单元教学逐步成为最基本的教学结构形式。单元教学就是把体裁、题材或表达方式等方面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篇课文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教学阶段。

11.板书图示的基本功能是用简明、醒目的板书、图表和形象,勾勒出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进行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的训练,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板书主要内容有文章结构提纲,人物形象提纲,情节发展提纲,写作方法提

纲,景物描写提纲,知识讲解提纲,训练要求。板书图示的主要形式有书写、表姐、图示等。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书写必须符合硬笔书法的基本规则。首先要做到字体规范化,工整、流利、醒目、美观等。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画能力,并逐步形成系统的教育工艺。3)版面设计的能力。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难点、疑点等,来设计版面的形式、结构、顺序等。要做到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结构完整。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板书图示的美感要素:1)简洁美。能够对课文的内容特别是复杂课文的内容作高度概括,做到语约义丰,以简驭繁。2)含蓄美。简练和概括,使一切板书形式中都具有很多“空白”,能给学生以思考和想象的余地,产生一种回味无穷的含蓄美。3)缜密美。能够展示课文内容特别是繁杂课文内容的内部结构和逻辑关系,显示出一种谨严、缜密的总体美。4)映衬美。板书常用位置排列,色彩区别等方法,将具有对比或类比性质的方法显示出来,相映成趣。

14.教案的主要内容有单元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 第七章

1.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至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一)阅读感受力 二)阅读理解力 三)阅读欣赏力 四)阅读评价力 五)阅读迁移力 六)阅读创造力。

3.写作教学的任务:

一、育人训练

二、积累训练 一)观察与感受生活 二)广泛涉猎读物

三、思维训练 一)善于想象与联想 二)深入地思考问题 三)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四、语言训练 一)准确生动 二)简明得体

五、简明训练 一)审题的能力训练 1.准确理解文题含义 2.弄清写作的要求 二)立意能力的训练 1.正确2.深刻3.新颖 三)选材能力的训练 1.真实2.典型3.新颖 四)谋篇布局能力的训练 五)运用表达方式能力的训练 六)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 七)修改文章能力的训练

六、文体训练

七、写作速度训练。

4.写作训练方式:一)单项作文训练 二)命题作文训练 三)供材料作文训练 四)想象作文训练 五)话题作文训练 六)研究性作文训练 七)自主作文训练。

第九章

1.口头语言主要特点是有声化和情景化,书面语言的主要特点是符号化和规范化,书面语言较之口头语言是更为高级的发展形式。口头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是学习和发展书面语言的基础和背景,能够不断丰富和促进书面语言的学习和发展。书面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是学习和发展口头语言的继续和提高,能够规范和指导口头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2.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1.口语交际的态度 1)耐心专注地倾听 2)自信负责地表达 2.语音识别力 3.话语记忆力 4.话语理解力 5.话语评判力 6.口语表达力。

3.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方法:一)听讲 二)诵读 三)复述 四)答问 五)讲述故事和见闻 六)专题演讲 七)即席发言 八)讨论或辩论 九)创设生活场景。

4.综合学习的主要特点:一)整体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有三个层次:首先是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综合,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最基本的层次。较高层次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是各个学科的综合。最高层次是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是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综合。综合性学习立足于学生个性的整体发展,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二)自主性。语文教学的其他四个领域即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三)开放性。学习目标不以获得知识为唯一目标,而以语文素养和人格力量的整体发展为目标。

5.综合性学习目标的特点:一)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与体

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在综合性活动中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综合性学习评价的一大亮点就是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由过去“一把尺子”的评价变为“多把尺子的评价”。四)强调过程和方法。五)教学评价的重点是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6.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一)与综合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方式是探究性学习。二)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三)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教学资源。1)从当地文化中选取资源。2)从时事材料中选取资源。3)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源。四)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五)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别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是顺应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体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是唯一途径。

7.综合性学习一般有三种形式:1)综合语文课程的各个领域,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2)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机整合。3)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五)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7.语文教师的转换:

一、教师角色的隐喻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二、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

三、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

四、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1)与学生的合作 2)与其他教师合作 3)与家长合作 4)与教育管理者合作 5)学会合作的三大技巧(倾听、交谈、沟通)

五、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1)语文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的精神 2)新课程为语文教师的创新提供了良好得条件 3)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自身的创新潜能 4)语文教师的创新体现于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8.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1)单相交流方式 2)双向交流方式 3)多向交流方式 4)综合交流方式。

9.语文教师的能力提升:

一、语文教师应提升处理教材与设计教学的能力。1)确定教学目标的能力 2)确定教学结构的能力,教学结构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指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内容的相互联系。纵向结构指教学环节的教学结构,包括学生的预习、导入讲解或讨论,作业布置、小结等各个环节,也就是主体的呈现,主题的展开、主题的完成。3)选择教学策略的能力。

二、语文教师应提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1)教学语言能力—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应:规范、正确、得体。2)课堂组织能力—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小组学习的正确形式。

三、语文教师应提升评价学生学习的评价能力。1)设计练习的能力 2)处理作业的能力 3)综合评价的能力。

四、语文教师应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五、语文教师应提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1)是它的物质形式,它的基础设施等 2)是它蕴含着的人类高级智慧。

10.导入方法:1)释题入手,步步深入(释名物、释题意、释结构)2)联系旧课,以故引新 3)制造悬念,引起注意 4)故事引入,激发情趣 5)描绘形象,引入联想 6)演示练习,激荡思维 7)精于设问,循之善诱 8)比较异同,变换角色。

课后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1 为什么要写“课后小结”

(1) 写好“课后小结”, 是一种对教学过程的自我反思, 带有自我诊断, 自我提高的作用。通过反思教学实践中的练习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 检查和记录备课中疏漏使以后的教学更具有合理性和针对性。

(2) 写好“课后小结”可以及时总结经验, 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 发现问题, 找出原因及其解决的办法, 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 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可以通过定期分析整理, 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再来指导实践, 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从而促进教学向最优化方向发展。

(3) 写好“课后小结”, 既积累教学经验又促进了教学改革。一节课中的成功之举, 失败之处, 教学灵感, 教法创新, 以及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都是我们进行教学总结的好材料, 这些材料积累多了, 从中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成败, 从而可以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实践依据。

2“课后小结”记什么

(1) 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中达到预先设想的目的, 即在场地器材的布置, 教学情景的创设, 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感到满意, 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记录下来。如:在进行耐久跑练习时, 以往本人一贯的教法是, 规定学生在标准的环形跑道上跑4~5圈, 教师则不时用哨声或大声吼叫等方法提醒和督促学生跑动, 课堂气氛十分沉闷, 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后来, 本人尝试了另外一种教学方法, 即运用反复接力跑来进行耐力练习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每组4人, 练习方法多种多样;以男女混合接力为例:每组男女学生各两人, 两个女生分别站在400米起点和200米起点, 男生跑400米交接棒, 女生跑200米交接棒, 循环进行4~5轮。这样激发了学生练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的练习热情很高,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绝大多数学生的耐力素质提高较快。教师也教得轻松, 教得愉快。

(2) 记教学灵感。

把教学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教学过程中的灵感有时会在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中突现, 是课前难以预计和创设的。例如:在对高中女生进行仰卧起坐的教学时, 练习的方法大多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次数。这种方法学生缺乏主动性, 因此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后来,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 男生的足球滚到正在做仰卧起坐练习的女生的身上, 这个女生生气地就势双手抓住球, 快速地弓身将球掷了出去。见此情景, 我灵机一动, 于是, 一个仰卧起坐加双手抛掷传接软排球的练习产生了:学生两人一组, 相距4~5米, 一人双手持球于头顶上方, 仰卧于垫上, 练习时快速地起身将球掷给另一同伴, 同伴接球后, 将球抛回, 重复练习。这个练习对发展仰卧起坐中的“坐起”速度有很好的练习效果。这种忽来灵感的教学方法,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锻炼了身体素质, 学生也乐于接受, 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3) 记失败之处。

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 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练习手段或疏忽之处记录下来,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应当吸取的教训。例如:50米跑的练习中, 为了追求练习效果, 我临时决定改为追逐跑, 第一组我安排了八对学生, 快到终点时, 第四跑道的两名学生稍领先, 前者见将近终点, 便向内拐去并减速, 第三跑道跑在前面的学生来不及避让, 踩到了前者的脚, 刹那间两人都失去重心几乎同时摔倒在地, 第三跑道的后面同学也来不及“刹车”, 也相继绊倒在跑道上。因对教学方法的考虑不周全, 造成了这次伤害事故, 通过课后小结记下几点教训: (1) 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对教学方法的考虑要周全。 (2) 追逐跑时人数不宜多, 对学生强调分道跑。 (3) 保持两人的合适距离, 把速度相近的两个学生安排在一组。 (4) 追逐的过程中以触摸为准, 不必捉住或超越。这样的教学细节很重要, 若考虑周全一点也很容易完成;但很多时侯教师总是忽视。记录下这些教训与经验, 对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4) 记学生在练习中的创新学习方法和练习中的问题。

记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学习方法, 练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以及学生不易掌握的动作难点, 或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独到的见解等。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准备活动时, 本人发现有一组学生在引导人的带领下, 学练起流行的街舞动作, 其他组的学生则对此显示出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出现这一现象使我深深感受到知识开放时代的体育活动的内涵, 以及年轻一代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速度。正是由于这一发现, 从而促使自己去了解“街舞”, 进行自学自练, 自我提高;同时发现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缺陷, 并根据这些因素, 将自己所学的街舞动作进行整理归纳, 有选择地改编了若干动作, 运用于课堂教学, 使自己所教班级的全体学生对“街舞”这一社会体育有了一次亲身体验, 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教学收效十分显著。

3“课后小结”要注意什么

(1) 首先课后小结要写“实”。写课后小结, 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种形式或一种负担, 相反, 应该把它视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 记录的内容必须真实, 对今后的教学有促进作用。

(2) 课后小结要“快”。要及时写, 只有及时才能把教学问题、安全问题、本人的课后心得如实地记录下来。否则, 随时间的推移将会逐渐淡忘。

(3) 课后小结要写“深”。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做好记录外, 还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的不同情况, 结合教育学、心理学、运动学等教学理论进行分析, 从而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一个人或许工作20年, 如果没有反思, 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作为教师, 要写好课后小结, 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和得失, 是积累教学经验、认识教学规律、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 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具有可行性、合理性和创造性, 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些喜欢反思, 并且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 也会成为高人一筹的教师。

摘要:本文作者根据多年来的经验总结出了如何写好体育课“课后小结”来进行“反思教学”, 并详细论述了写好“课后小结”来进行“反思教学”在体育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上一篇:思政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课程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