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06

课程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背景下,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存在教师对课堂互动秩序管理不严谨,对学生整体均衡发展关注不足,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科学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开展,不符合当下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对此,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互动式教学,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整体的新课程适应能力,建立新课程教学适用的学生考评体系.通过多种措施强化教师对学生学习管理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从而落实好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

1 物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管理中的问题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以来,传统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发生不同视角的创新和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新课程教学的深入.但是随着新课程教学的开展,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管理问题.研究当前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管理中的问题并探索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势在必行.

1.1 对课堂互动秩序管理不严谨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后,大部分教师本着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大量的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的环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但不容忽视的是课堂秩序管理面临着新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教师对互动时间把握不准.高中生本身自制力差 ,调查显示小组讨论过程超过三分钟,部分小组讨论的内容就会脱离课堂.部分教师对物理新课程要求理解不准,机械地认为小组讨论时间越长,问题探讨的更深入.其二,教师对学生自主发言缺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并不等同于在课堂上采取放羊式管理模式,对学生意见的尊重也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毫无点评的肯定与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讨应建立在教师正确引导的基础之上,如果以放任式管理代替开放式学习难免会导致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

1.2 对学生整体均衡发展关注不足

新课程下物理教学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法、实验论证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形式毫无疑问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应用能力有重要意义.但部分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础差异化表现的管理.对物理基础扎实,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新课程教学无异于如虎添翼,能够发掘学生的潜在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但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而言,如果缺乏教师必要的知识引导和基础铺垫,往往对新课程教学方式不知所云,适应性差.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教师在开展自主学习时没有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忽视了因材施教,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指导不足.另一方面对物理实验现象缺乏必要的总结和理论解释,高中物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特别是涉及到天体运动、磁场、电场等方面的知识时,如果死板地强调自主学习,可能会导致南辕北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均衡发展.

1.3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不科学

物理新课程教学是我国素质教育大形势下的产物,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现有的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虽然基本实现了教学手段、教学思路、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和突破,但对学生素质的测评仍以卷面成绩为主.众所周知高中物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对物理实验、现实应用的要求也很高.然而在现有的学生素质测评体系中并没有体现对物理实验、动手能力的考核.从总体上讲这无异于换汤不换药,考核内容必将会决定教师的教学方向和学生的学习重点.考核单一就会导致物理教学的单一.用新瓶装旧药的方式从本质上讲只是流于形式化的新课程教学,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学路径的改革.

2 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管理路径

物理教学涉及到很多物理实验,因此,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共同努力,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兴趣入手,正确引导学生逐渐喜欢上物理课.

2.1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开展互动式学习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强调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对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力的塑造.在新课程教学下,高中物理教师应扮演好自己的引导者角色,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鼓励学生互动讨论、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应负责好对课堂秩序的管理,对讨论学习过程的监督.一方面,小组互动应在教师既定的问题下开展,并由教师限定时间,要求每个小组给出一个主观意见,以此督促小组讨论集中于课堂问题上.另一方面,对自主学习下学生给出的意见进行有区别的点评.对有创新、有思想的观点予以表扬,对无关问题,漫无边际的观点予以否定.从而构建鲜明的课堂评价体系.有助于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带着问题思考,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2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整体的新课程适应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发掘个别学生的学科特长和学习潜力,更要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而言面临的是不同的挑战,教师也应在教学中区别对待,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可以按照学生的物理基础分为A、B、C三类,A类是自主学习能力强,对知识应用灵活的学生;B类是基础知识扎实,但思维拓展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C类是物理基础差,难以跟上自主教学步伐的学生.在设立课堂讨论小组时应将三类学生合理搭配,实现以优带劣,共同进步.同时教师在进行实验总结或课堂知识讲解时应全面考量班级整体的接受能力,避免出现学生两极分化现象.

2.3 建立新课程教学适用的学生考评体系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一教学目标不仅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体现在学生考评系统中.只有建立真正的素质至上的测评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新课程的教学意义.其一,高中物理理论知识的得出很大一部分都基于物理实验,因此应将对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考察纳入测评体系当中.以此提高学生和教师对高中物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其二,将学生平时课堂表现纳入期中考核范畴.例如新课程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思考问题的创新度等都应作为综合评价学生素质的要素.

总之,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并不成熟,解决好当前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管理问题对进一步开展物理新课程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好、定位好自身在学生学习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既要当好引导者,也要当好管理者,进而保证物理新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

课程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美术教学要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理念,追求“有效教学”,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要不断进行改革,实现美术教学现代化。文章对中学美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以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学美术;存在问题;教学对策;教学质量;审美素养;人文素养

美术是一门艺术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自主探究、思考,才能不断积累美术学习经验,提升美術学习质量。然而,有些教师的美术教学局限于课本,没有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能力进行有效拓展和延伸,导致学生视野不够开阔,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针对以上问题,教师需要注重开展研究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融入素质教育理念,不仅要传授美术知识,还要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把美术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美术学科的育人功能。

一、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落后

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习惯于运用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开展美术教学,完全忽视学生的美术学习需求。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学习美术知识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也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教学过程脱离三维目标

在中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学过程存在脱离三维目标的问题。部分教师没有把三维目标融入美术课堂教学,让学生机械地学习教材内容,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堂上缺少有效的师生互动交流,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审美素养的培养。

3.教学内容缺乏灵活性

在中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存在缺乏灵活性的问题。部分教师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只是照本宣科,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中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结构

要提高中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合理分配美术教学资源,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因此,教师要注重美术教学目标的多维化,科学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提前准备好美术材料,为学生预设美术过程,把激发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作为美术教学目标,注重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构建美术教学活动内容,把教学活动内容划分为知识载体、形成能力载体。在知识载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熟悉美术知识,掌握相应的美术技能;在形成能力载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内化美术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明确化与具体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设定的美术教学目标一定要具体、明确,不仅要体现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美术基础知识,还要对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水平进行预设,让美术教学目标具备较强的弹性与可操作性。除此之外,教师要注重美术教学内容的重组与选择,由以往的“用教材”,向“教教材”“组织教材”过渡。教师只有对美术教学内容进行全面了解,才能更好地控制教学过程,把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认知水平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构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难点,提升学生美术学习能力,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有效运用美术教学媒体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学美术教师要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有效运用美术教学媒体,实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给予学生更为丰富的视觉感受,增加美术课堂教学容量,这既能提高学生参与美术学习活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还能为学生构建融洽的美术学习氛围。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美术教学,实现美术知识的具体化、形象化。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能力,精心选择图片、视频,调动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在追求美术素材精美化的同时,教师要注重美术素材的多元化,让学生在探究美术知识的同时,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提升审美素养和认知能力。同时,教师需要科学选择运用教学媒体的时机与技巧,学会在创设美术教学情境过程中运用教学媒体,为学生设定形象、具备情绪色彩的学习场景,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美术知识,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学科综合素养。除此之外,在解决重难点美术问题时,教师需要运用媒体教学。媒体教学具备较强的直观性,能够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探究美术知识,掌握美术学习技巧与规律,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3.在美术课堂中运用有效提问策略

要想提高中学美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改变以往美术教学中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美术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此,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兴趣爱好设定教学内容,并运用有效提问策略,这样才能构建高效的美术课堂。课堂提问不仅能活跃教学氛围,还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实现美术课堂的互动交流。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心情放松,思维活跃,能更加专注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中。课堂提问能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问题的设计,多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层次性的问题,让不同学习水平、认知能力的学生,都能够更全面地掌握美术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感悟。在学生的提问中,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美术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提高美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4.注重实施高效的美术课堂评价

要提高中学美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注重实施高效的美术课堂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调整、重构美术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美术学习质量。教师也可以通过美术课堂评价检测教学效果,从而反思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精练、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检测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否流利、学习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达成学习目标,从中获得信息反馈,以调整课堂教学节奏,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构建高效美术课堂。教师要科学评判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成果,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目的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互相评价的方式,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相互借鉴与学习,获得理想的美术学习效果。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的评价,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以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結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美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把学生的美术学习需求、认知能力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冰.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美术单元化研究型教学目标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24).

[2]许诚.中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9(10).

[3]夏云鹏.美术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刍探[J].成才之路,2018(20).

[4]李梦媛,乔延菊.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4).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iddle School Art Teaching

Li Xiangqin

(Xinhe Middle School, Suwu Town, Minqin County, Gansu Province, Minqin 733399, China)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art; problems; teaching strategies; teaching quality; aesthetic quality; humanistic quality

课程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现代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管理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管理学专业学生未来更好的成长与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管理学专业大学生应当具备的五种主要关键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共享能力、释疑质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探究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学生 关键能力 管理学课程 探讨

前 言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理念发生深刻转变,建立以“大学生全面发展,迎合社会发展需求”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已经成为众多高校的共识。管理学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专业课程,也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走入社会提供保障。

管理学专业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关键能力

管理学是现代高校常规专业,现代管理学主要包含企业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会计学、运筹与管理、旅游与酒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等各种细分专业。不同的专业所对应的教学重点不同,对大学生的教学要求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从共性角度看,现代管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必须要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团队合作、表达共享、质疑释疑、创新思维等关键能力。管理学课程教学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已经成为现代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

1.自主学习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各种管理学的新知识、新理念不断涌现。因此,管理学专业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终身学习理念,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管理学专业发展的需求。管理学专业大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各种管理学课程的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提炼和自我评估等。

2.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是现代管理学专业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另一个关键能力。管理工作本身就需要很多人的參与,具备较强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更容易在管理岗位上作出业绩。故在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要培养管理学专业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生之间共同开展学习、探究等工作,建立紧密的合作团队,以更好地参与管理学课程教学。团队合作中,各成员之间相互借鉴、相互竞争,可以极大提升管理学课程的学习效率。

3.表达共享能力

表达共享能力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主要包含口语表达共享能力、书面表达共享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编辑与上传等。高校管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表达共享能力,是指能够借助口语、文字、网络等各种文化载体清晰完善地阐述自己对管理学课程学习的收获,能够把一些有价值的感悟、研究成果等形成各种文本与他人共享。这样的大学生不但能够更好地传递自己的想法,也能更好地聆听、理解和借鉴他人的共享理念。

4.质疑释疑能力

质疑释疑能力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管理学专业大学生要能在学习、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独立地开展问题原因的思考与分析;二是能够结合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价值的方法、对策等。管理学专业大学生必须要能洞察各种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

5.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对高校管理学专业学生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要求。管理学专业大学生应当具备以下创新思维能力:一是专业创新思维,能够创新性地学习本专业知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本专业知识;二是社会创新思维,能够不断考察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能创新解决措施;三是前瞻性创新思维,能够科学预见未来管理学专业发展的前景,提前制订各种应急方案等。

从总体上看,在管理学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各项关键能力中,自主学习能力是核心,团队合作能力与表达共享能力是关键,质疑释疑能力是更高的要求,创新思维能力是根本保障。

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传统,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现象比较常见

我国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类似,也存在教学方式过于传统的问题。大多数管理学课程采用传统课堂讲授方式,未能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不能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表达共享。很多高校管理学专业教师侧重于对学生管理学知识的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念,缺乏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过程。2015年,山东经济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对本专业在校大学生调研显示,69.52%的大学生认为本专业教学方式传统,不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与成长。部分管理学专业毕业生反映进入工作岗位后,发现很多在校学习的管理学知识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存在明显落差。总之,教学方式传统带来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已经成为制约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首要问题。

2.教学手段单一,现代信息化教学工具应用相对较少

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学手段单一,现代信息化教学工具应用相对较少,也是制约该专业大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问题。尽管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在管理学专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但是,应用效果并不明显,大多数教师把多媒体教学设备当作辅助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附带工具,并没有真正构建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新型管理学课程教学体系。同时,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也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完善,需要高校管理学专业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应用。总体上看,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管理学教学手段有所创新,但是教学手段单一问题仍然突出存在。

3.评价机制欠缺,忽视对学生关键能力维度指标的考核

评价机制不完善,这是影响管理学专业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客观因素。我国当前高校在管理学专业的大学生评价考核中,仍然侧重于学生知识水平的考核,侧重于终结性评价。在这种评价机制下,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的记忆、期末考试不挂科等更为关注。不少管理学专业学生反映现有评价考核方式限制了自己的专业成长空间,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开展也产生不利影响。如2016年,我国某知名管理学专家与北京几所高校的管理学专业大学生进行直接对话,该专家从最新的管理学理论、信息出发提出了几个具有较强专业性的问题,参与对话的二十几名大学生没有一个人能够清晰无误地回答上述问题。经调研发现,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质疑释疑能力与创新思维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除此之外,高校管理学专业一线教师缺乏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意识,不能制订科学有效的关键能力培养方案,这也是要重视解决的问题。

构建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目的的

管理学课程教学新模式建议

1.构建以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方式

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必须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真正建立以推动学生关键能力发展为主的新型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管理学创新思维的塑造。可以借鉴西方国家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前先对各种管理学课程内容进行预习,标记自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与教师、其他同学一起探究共享热点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对管理学课程学习的一些全新理念。在课下作业中,教师要安排更多团队合作的开放性作业,提高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兴趣。同时,也要重视管理学实践教学,让学生把自己的管理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之中。

2.打造以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为目的的信息化教学平台

信息化教学平台是培养管理学专业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技术条件。高校管理学专业教师应当重视信息化、数字化教学工具的使用,构建真正的信息化、数字化教学体系。首先,构建信息化、数字化课堂,借助多媒体、网络等信息化工具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合作学习和质疑释疑等关键能力。其次,要构建网络化教学平台,让管理学专业学生能够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及时查询课程教学信息、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学生之间还可以实现各种学习资源的共享,开展更加灵活的合作学习。

3.制订以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为主要指标的评价机制

立足学生关键能力发展实际,创新制订评价机制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客观条件。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应当围绕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创新评价指标,建立关键能力考核体系。要重视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过程性评价,通过制订关键能力培养档案等方式开展具体的过程性评价考核。在终结性考核评价中,也要设计更多关键能力的考查题目,了解学生是否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真正提高了管理学专业关键能力。要让学生参与自我关键能力的评价考核工作,构建“学生+教师”双主体关键能力考核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胡昌送:《突出发展学生关键能力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19期,第46-47、51页。

[2]郭广军、刘兰明、龙伟、陈长江、方建超、游新娥:《新形势下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定位与培养体系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5期,第22-28頁。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陕西咸阳

课程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该文从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目标的确定、分层教学目标的展示和学生的选择、分层教学任课教师课前指导与学生预习、分层教学课堂教学管理、课后分层指导等层面研究了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流程,研究表明分层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基础化学 分层教学 流程

随着高职高专招生难度的加大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近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未能达到学校期望录取分数线的“计划外”学生人数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面对的必然是一群参差不齐的学生。以该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类专业近年来的招生情况为例,一个约40名学生组成的普通班级,其高中阶段选择理科的学生约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二,而在这些理科生中高中阶段选择化学的大约只占了其中的一半,由这样学情的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在大一一开始就统一进行化工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统一教学,可想任课教师教学的实际效果。如何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合格的面向企业、面向行业的化工类专业人才,就显得的尤为重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充分优化学生的个性,是摆在每一个高职高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模式在这一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专业基础化学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它是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学情和教学任务而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同时学生根据自身对中学阶段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化学能力的掌握结合自身的需求自主选择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并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的过程。教学双方有计划、有目的地不断提高层次要求,其特点是层次变动性和分层自主性。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学生,使得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所要采用的教学模式应具有时代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不可能墨守成规的去照搬已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特殊性,就必需对原有的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加以反思、进行研究,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正是对新形势下教育新理念加以思考的而应运而生的。

1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目标的确定

基础化学课程是根据化工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规定而开设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培养从事化工生产、环境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生产、分析检验等行业的人员所必备知识体系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的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基本实验技能,熟悉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和今后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该课程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教学,又有一定的实验技能的训练。该课程是高职高专化工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程服务、生产服务。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常见物质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熟悉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原理及实验方法;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化学反应能量、化学反应方向等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熟悉物质的相平衡以及相平衡知识在化工生产、化工分离技术方面的应用;掌握化学实验基本常识和化学实验基本技能;了解物质检验技术和方法,建立产品分析质量意识。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的班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基础化学分层教学,需要达到上述教学目标。

2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目标的展示和学生的选择

经过入学前三周的入学教育、军训之后进行的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前期摸底考试,任课教师把确定的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目标进行下达,公示于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班、分层教学的自主选择,每个学生需将自主选择的教学目标和分层班级汇报给老师,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自主选择加以指导,防止学生在选择时自我降低要求和盲目扩大要求。当然,任课教师要允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选择标准,尤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分班、分层教学再组织学生进行摸底考试,再次分班、分层实施教学。

3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任课教师课前指导与学生预习

教师在每节课之后告诉学生下次课的教学任务,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查阅资料,积极进行课程的预习。配合基础化学课程的题库和基础化学课本,学生积极进行预习。对于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对于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任课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课前指导,以期克服后续学习的困惑。任课教师具体的指导,可以在基础化学课程的精品课程网站进行答疑指导,可以通过聊天工具进行指导等,不断扩大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方面的作用。

4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课堂教学管理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每堂课教学可以用60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该次课的教学目标,课堂上任课教师多媒体配合板书进行知识的讲解,对于实践环节,可以在理实一体化的实训中心进行上课。课堂的余下的时间可以进行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对基础薄弱学生的辅导。对薄弱学生的辅导可以采用个别化指导的方法,有目的地对分层班级的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达到同一教学目标。同时,课堂上,任课教师可以多出些题目要求学生在黑板上进行结果的展示,不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知识的运用。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的知识点多、杂,学生往往不知道怎么应用知识,不知道学习的知识的实际应用,这些都要求任课教师多举例,扩大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5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课后分层指导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课后分层指导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的指导。采取多种方式和形式进行指导,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锻炼技能。

经过两年的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该院实行分层教学的化工类专业,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比分层教学之前的教学效果要好,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更牢,对技能的掌握更扎实。

参考文献

[1] 毛辉.高中化学自主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1):178-179.

[2] 吴声文.分层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0,22(2):95-98.

课程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借鉴生态学原理,结合笔者的化学新课程教学实践,阐述了生态化课堂环境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维度提出了构建化学生态型课堂的初探策略。

关键词:化学学科课堂教学生态化环境构建

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进程中,人类开始面临全球性的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物种灭绝等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越来越显得重要。为此世界各国都提出了关注生态、持续发展的理念。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全人类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养成良好的生态世界观,而这些都有赖于生态教育体系的建立和生态教育的全面展开。

一、化学生态课堂的涵义

化学生态课堂即化学生态型课堂,就是要从生态学及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用生态的眼光审视化学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营造生态化的学习环境,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充满活力、开放、互动、和谐的课堂。德国心理学家勒温(Lewin,K)在“场理论”中提出行为公式:B=F(PE)(注:B=行为,P=个人,E=环境),意思是行为是人和环境的函数,可见环境对于人的活动是何等的重要性。

化学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环境组成的微观生态系统,课堂中各要素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课堂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是一个特殊的微观生态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融洽, 直接制约课堂上师生的活动状态,影响“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不应是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而应是在自然、和谐、健康、积极的环境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活动。本文拟从化学课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维度就如何构建生态化的化学课堂作一初步的探究。

二、构建化学生态课堂的初步探究

1、化学生态课堂的自然环境构建

教室是课堂生态主体进行信息和能量交换的场所,优雅的室内环境能给师生带来良好的情绪体验。比如,在教室内放上几盆绿色植物,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能帮助师生消除化学课堂上的紧张和疲劳;在教室一角养一缸金鱼,当看到这些鲜活的生命时,能减轻初三学生面临中考的压抑感;在墙上布置一些具有班级文化特色的材料,如开设一个化学手抄报栏目,能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这就是说,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传统的行列式座位编排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合作和探究学习。因此,化学课堂上座位的编排要根据具体的课型来定。如果是以讲授为主的化学课,则可以按行列式编排座位;如果是以小组合作或实验探究为主的化学课,则可以按圆桌式编排座位;如果课堂上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则可以让学生的座位相对集中,以便能够从较好的视距获取教学信息。

2、化学生态课堂的人文环境构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演绎生命的舞台——化学课堂,其气氛是否和谐,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教学过程是否愉快,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益。生态化的课堂就是要以营造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基础,以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关系为前提,在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师生在双边活动的交流中获取知识,共同成长。

2.1 营造和谐氛围,构建愉快课堂

首先,教师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幽默的言语,渊博的学识,丰富的表情,迷人的微笑,都能使学生喜欢上教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旦学生喜欢上老师,他们便会喜欢上这个老师所教的课。不良情绪不利于造就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不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上课之前,教师要特别注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微笑着走进课堂。

其次,教师要剔除有色眼镜,怀有博爱之心。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对学困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光用成绩来评判学生,要尊重学生,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从教师的关心与尊重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信,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2.2 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互动平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知识的建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完成的。通过创设情境可构筑师生互动平台,如在教学中,可开展一些比赛,面向全体学生分层设计一些问题情景,创造一个人人参与的环境和取得成功的机会,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享受获得成功的快乐。如在介绍了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后,笔者在黑板上写出六个符号表达式,让学生将其改写为化学方程式,比比谁完成得又快又好;再如课堂上让学生抢答“金属之最”“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猜谜语”,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2.3 巧用生生互动,促进合作交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态位”,由于发展水平、生活背景及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创建分层教学和合作学习的环境,可以激发全体学生的智慧。

如在学习保护空气这一内容时,笔者让学生根据空气污染的来源交流保护空气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措施。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到的知识各抒己见,如:少开车;工厂废气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少用煤;使用太阳能;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做燃料;少放烟花爆竹;加强大气监测;不焚烧垃圾;植树造林;种草皮增加绿地面积……生生互动为学生提供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学生发言的机会大大多于师生互动,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情感交流。同时,教师在生生互动的组织和参与中,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实现了共同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

[2]吴林富.教育生态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171.

[3]刘知新等.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0.

上一篇:课后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人才培养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