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教学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06

人才培养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阐述湖南省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湖南省汽车产业技工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湖南省汽车产业技工人才培养相关对策,以期为汽车产业技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工业革命;汽车产业;技工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1 前言

汽车产业是现代工业的缩影,从科技角度考量,汽车产业集中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及制造业的综合实力;从经济角度考量,汽车产业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产业角度考量,汽车产业是一个相对成熟而又对制造工艺有着极高要求的行业。相对其他行业而言,汽车产业对技工人才需求量大、要求高。湖南省是一个以汽车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制造业大省,在工业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湖南省汽车产业技工人才培养现状,开展相关的对策研究至关重要。

2 湖南省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湖南汽车产业飞速发展,上汽大众、北汽集团、广汽菲亚特、广汽三菱、众泰、比亚迪、吉利等整车生产商纷纷落户湖南,新车销量不断攀升。汽车产业成为湖南省继电子信息、新材料、工程机械后的又一支柱产业。资料显示,2008—2016年,湖南省汽车产量由10多万辆增加至近70万辆,汽车制造业规模工业企业数由2008年的200多家增加到近300家。

湖南省汽车产业供给端不断发力、优化的同时,消费端也异常火爆。截至2019年8月2日,湖南省民用汽车保有量达786.2万辆;驾驶人数量达1173.1万人,居全国第10,湖南省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大省”。与此同时,与之配套的汽车后市场也呈井喷之势。此外,湖南省的新能源汽车业也呈产销两旺之势,比亚迪(长沙制造基地)和北汽集团(株洲制造基地)的新能源汽车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处于新能源汽车的第一方阵。

3 湖南省汽车产业技工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湖南省汽车产业技工人才培养也在不断提升,但相对于汽车产业的发展步伐,人才培养的步伐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总的来说,湖南省汽车产业技工人才培养是喜忧参半。

培养现状

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提前谋划布局。早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省发改委等机构就开始针对湖南省汽车产业的发展需求进行调研,对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行预测,筹划建立四大汽车人才培养基地,并将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作为汽车技工人才培养基地进行扶持;省劳动厅在全省范围内积极建立汽车行业技工人才培养基地;省教育厅主动增加汽车专业的招生人数。

2)汽车专业招生火爆,社会认可度极高。近年来,汽车专业招生火爆,各职业院校纷纷增开汽车方面的专业,不但招生的人数大幅增加,开设的专业也不断拓展,由原來的单一专业汽车维修与运用拓展到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汽车故障诊断技术、汽车美容与装饰服务、汽车构造、汽车及配件营销与销售实务、汽车查勘定损与理赔、二手车鉴定与评估、新能源汽车、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等10余个专业,覆盖汽车前、中、后市场。

3)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更新,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职业院校是我国最具危机意识和改革意识的机构,汽车行业的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湖南省汽车行业的职业院校也在不断地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提高实验实训室的品质,探寻更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构建校企深度融合模式,努力对接行业、企业,组建汽车技工人才培养基地。

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湖南省汽车行业技工人才培养呈现上下联动,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互动的局面,取得很大成效,缓解了湖南省汽车行业对技工人才的需求。但放眼未来,湖南省汽车产业技工人才培养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人才培养质量落后于新技术的发展。根据本课题组前期调研可知,湖南省汽车产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相对于未来需求还需进一步提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职业院校只看到数量的增加,没有意识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远远落后于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汽车职业教育呈现“产销两岔”的趋势。

2)人才培养方向过于狭窄。汽车行业覆盖前、中、后市场,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汽车人才培养更多是针对汽车后市场的维修板块,培养方向过于狭窄。在汽车行业,需求量最大、就业品质最高的是汽车制造板块,但湖南省目前开设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不多。此外,针对新能源汽车、车联网方面的汽车人才培养远远满足不了未来的发展需求。

3)相关政策不够科学。调研发现,湖南省教育部门的部分政策阻碍了汽车技工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以湖南省的“两考”(技能抽考和毕业设计抽查)政策为例,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取得好的排名,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两考”政策进行,技能抽考政策使得高等职业院校不敢创新专业发展,毕业设计也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高等职业教育本属于高等教育范畴,这两项政策却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变成应试教育,阻碍了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

4)人才培养基地投入不足。在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新技术、新工艺将不断进入课堂中,实验实训设备也将不断更新换代,教师的知识结构也需不断提升。目前对人才培养基地的投入不足以支持人才培养基地的更新换代,亟待政府加大对汽车技工人才培养基地的投入。

4 湖南省汽车产业技工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基于以上调研、分析,本课题组认为,提升湖南省汽车产业技工人才培养品质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积极推动汽车产业技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在汽车产业技工人才培养基地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深化校企深度融合机制改革创新;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车联网、新能源汽车;积极推动职业院校及汽车行业技工人才培养基地管理模式创新、评价模式及评价手段创新;积极推动职业院校汽车专业群建设,围绕汽车产业链、职业岗位群、学科基础构建汽车专业群。

主动实施汽车产业技工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改革  主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强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广泛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信息网络教育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改变教学传播媒体,提高教学质量;加大推进基地的资源库建设,提升慕课、微课的品质;紧跟汽车行业的先进技术,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纳入课堂教学中。

重构汽车产业技工人才培养基地  重构汽车产业技工人才培养基地应从多个方面着手。一是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汽车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与更新迫在眉睫,亟待政府的资金投入;鼓励职业院校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给予一定的政策自由度。二是职业院校要改革汽车产业技工人才培养基地的管理模式,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即政府要从硬件上予以支持,职业院校要在软件上予以改革。

合理推动相关行政部门施政水平的提升  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相关行政部门与管理部门的努力。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期,相关行政部门与管理部门出台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很好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然而,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关行政部门与管理部门的施政水平与管理水平跟不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出台的一些措施无法有效促进职业的发展,甚至影响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因此,要合理推动相关行政部门施政水平的提升,进而促进汽车产业技工人才的培养。

探索汽车行业高技能基地引领产业发展的路径  汽车行业高技能基地引领产业发展更多是一种新技术的孵化、筛选、推广和运用。很多专家和学者对汽车行业高技能基地引领产业发展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引领产业发展就是高新技术的攻关。这种认识过于狭隘。汽车行业高技能基地要积极对接行业、企业,通过共建行业、产业标准,承担、组建、共建政府重点实验室来引领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臣华.“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2):368-369.

[2]沈言锦,张坤.“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7,37(10):58-61.

[3]张力.《中国制造2025》下县域制造企业的升级之路:以T县大车配行业为例[J].现代交际,2019(21):89-90.

[4]沈言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芙蓉工匠培养对策研究[J].中國教育技术装备,2017(16):141-142,145.

[5]刘建军,郭瑞玲,黄俊芳.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我国汽车产业认证新需求分析[J].中国汽车,2019(5):53-58.

[6]沈言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成人教育,2016,36(11):48-51.

[7]胡晶晶.“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高职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J].汽车维护与修理,2019(8):22-24.

[8]沈言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构建职教体系新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9):13-17.

[9]辛会珍.基于中国制造2025汽车制造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10):245-246.

[10]沈言锦.高职院校实施项目式开放性考核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3):51-52.

[11]潘华清.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J].汽车维护与修理,2019(4):52-53.

[12]沈言锦.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研究[J].学理论,2015(7):133-134.

人才培养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要求学生需要树立更加扎实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在日常的工作过程里面有着更强的适应能力。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也是一个不断改革的过程,要培养出具备实践应用能力的物流人才,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综合素质更高的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

随着当前社会条件的变化与发展,特别是网络商贸活动日益活跃,这些都促进了国内的物流供应链条的发展。很多年轻一代的工作者都投身于物流管理专业之中,也有很多高等院校或者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很多高等院校已经将培养专业型的应用人才培养纳入到院校的专业体系之中。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涉及面非常广,由于物流行业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相对比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之中,物流管理专业也需要面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1 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要求学生需要树立更加扎实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在日常的工作过程里面有着更强的适应能力。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物流管理知识,还应该掌握一些创新性的知识,特别是要涉猎一些相应的学科知识,如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法律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所以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要具备实际的应用性,就需要树立一定的培养目标,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的人才。当前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的目标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当前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物流管理方面的专业基本知识,特别是一些基本的理论,如物流管理工作中普遍会涉及到的供应链条、库存优化和管理、仓储的日常管理、物流管理信息化等一般的工作,都应该在日常教学当中帮助学生逐渐形成。

第二方面,要帮助学生建立起物流管理方面的职业技能。因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一定要具备专业的应用技能,特别是在日常的运输和采购等方面,要具备专业化的技能,才能够在日常的物流管理工作之中逐渐组织和管理好各项物流要素。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而言,要学会逐渐形成物流管理方面的方案设计和成本核算等,要具备更加综合性的技能,并且运用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技术,以此更好地参与到物流管理工作之中。

2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流管理教學改革路径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物流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不能够仅仅停留在日常的理论教学里面,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样才能够最终帮助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逐渐树立起自己的综合素养,以此更好地参与到岗位工作中。因此,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下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应该注重从专业知识的培养的角度着手,更深入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联系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际,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教学培养改革路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方面,要注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具体化,真正体现出专业知识的差异性。因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也是一种管理学科的教学,但是不能够将物流工作的特性消除,应该在管理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物流管理知识的教学和培养。因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针对物流管理工作实践的技能教学和知识培养,这就需要专业教师将抽象的知识联系日常的物流管理实践内容进行教学,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物流管理综合知识,这样才能够真正帮助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认知物流管理的基本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论结合实践进行工作。

第二方面,要注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学设计科学化,注重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因为很多高等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实际上是一种理论性相对比较强的教学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于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和教学上的忽视,这样就很难调动学生的广泛参与性,缺乏真正投入到日常实践的综合能力,这样的物流管理学生进入到岗位工作无疑都只能够纸上谈兵。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高等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分析,在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单向灌输情况。专业学科的教学要注重理论分析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学生不要仅仅死记硬背物流管理方面的理论,要灵活运用各种具体知识,更好地结合自身的理论知识分析物流管理过程当中的问题。

第三方面,要注重物流管理教学中的方法多样化。因为高等院校的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当中还是有着求知欲较强,好奇心也比较旺盛的状况。所以,高等院校的物流管理教学,应该注重日常过程中和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相结合,特别是在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上,教师要更加注重,避免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特别是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不能够仅仅是依靠教师的理论分析,还应该充分联系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模拟实践工作当中发挥自己的才华,或者是以课题研究等方式,让物流专业的学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参与其中,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从而调动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此更好地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让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真正具备应用型的技能,进而具备更成熟的物流管理知识。

3 结束语

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际上是要培养出具备更扎实理论基础的人才,这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逐渐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之中,运用物流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发展决定了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也是一个不断改革的过程,要培养出具备实践应用能力的物流人才,需要在教学当中进行调整,促进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不断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伟杰.案例教学法在物流专业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6(26).

[2]陈晓婷.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华夏教师,2016(07).

[3]林纯.案例教学法在独立学院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教资料,2015(15).

作者简介

高琦(1983-),女,河南省开封市人。硕士学位。现为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作者单位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121

人才培养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客观要求;而行政管理专业因其自身专业特点,在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更将发挥着其他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基于此,本文从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等方面,就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这个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一、引言

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在这种背景下,不论是在科技创新方面,还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都特别需要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当前,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各高等院校,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在各专业中开展持续、系统的教学改革。为有效促使学生职业适应性得到提高,并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行政管理专业,这个具有较宽就业面和较强应用性的专业,更应在教学目标、教学观念、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刻而又系统的教学改革。正是基于此,以下就从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等方面,就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这个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转变教学观念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进行知识和技能传递,大力提升学生各项综合素质,让高校所培养的学生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能快速获得并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最终实现其人生价值,这就是当今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行政管理这个专业而言,在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所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一定要把有效提高学生理论素质和业务技能作为其教学核心,所设计的教学内容,都要围绕着引导学生实施自主学习这个目的来操作。在教学理念方面,一定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转变:第一,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转变;第二,把以传授理论为主向培养技能为主进行转变;第三,把以构建学科体系为导向向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进行转变。

三、关注社会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行政管理专业在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来不断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成长。这样才能让所培养的学生,确确实实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相吻合,并确保他们能够快速与工作环境相适应,有效缩短岗位适应期。因此,高校要想方设法促进学生发展,这是实现高等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个途径来有效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建设和发展行政管理专业,一定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需求,密切跟踪不同组织和行业对行政管理专业具体所需的人才数量、所应达到的层次要求和能力结构特征等,特别是对行政管理专业从业者所提出的具体条件和要求,基于这些,再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定位,把具有自身特色、与区域发展要求相一致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来。

四、调整课程结构,重构教学内容

高校在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设计学生所应具有的知识、能力时,一定要把适应实际生产需要作为目标、把培养实践技能作为主线,以此来实施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并完成课程结构的设置。基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来重构反向课程,这是有效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在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特色及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在此基础上来优化本专业课程体系,对于那些理论类课程的比例,可适当地予以压缩;而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应予以有效强化,此外,对于选修课程的比例,也应予以适当增加。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把专业基础知识与当前行政管理实践结合起来,并关注行政管理理论最新研究结果,以此来把“基础、实践、前沿”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构建起来。

五、重视师资建设,优化教学方法

做好师资队伍建设,这是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更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应用型师资队伍。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在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加强本校教师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第二,采取外派教师顶岗或挂职;第三,聘请那些具有一定行政管理经验的社会人士来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这些方式来切实增加本校教师的实践经历,在此基础上并积极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教学方法上,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一定要主动转变那些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把那些诸如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积极引进到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教学课堂上,以此促使行政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改善。

六、结束语

总之,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不仅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所要实施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各类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各项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推进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基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能够切实做到把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作为其教学核心,与时俱进不断地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并能结合社会发展的最新状况有效充实教学内容,这不仅可有效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而且也有利于提高高校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树杉.应用型本科教育:地方本科院校在21世纪的新任务[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01).

[2]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要义、目标趋向与根本指向[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04).

[3]张磊.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2.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人才培养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为了顺应当今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需求模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具有高行业素质和强敬业精神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

0 引言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当前旅游企业对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对于人才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越来越重视,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是整个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不但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教育的发展,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创新型的旅游专业人才,提高旅游业的接待水平,同时也能为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目前,大多数旅游院校在旅游专业的学科培养结构中均开设了实验课,旨在培养能够适应社会所需的、具备旅游业从业基本素质与操作能力的旅游管理专门人才。就目前而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1.1旅游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不但能够进一步巩固深化理论教学内容,还可以检验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旅游教学实习层次包括教育实习以及专业实习。教育实习主要包括校内试讲和校外实习两个阶段。在教育实习的整个过程中,旅游院校要安排经验丰富的带队教师跟随实习的学生长驻实习基地,以便对学生的教育实习活动进行及时的帮助和指导。旅游专业实习是指通过专业见习、校内实训、企业实习和综合实践等模式获取旅游专业技能和培养从业素质的实践教学方式。目前专业实习项目一般包括基础性的旅游认知实习和综合性生产实习(例如饭店综合实习、导游综合实习、旅行社综合实习、旅游景区实习等)两大类。此外还有各具特色的各类专业课程实习,例如旅游地理实习、旅游文化实习、旅游历史实习、旅游市场营销实习、旅游规划实习、旅游策划实习,等等,不一而足。

1.2旅游教学实训

旅游教学实训是另一种实践教学方式,主要包括实验室层级的基础技能训练、模拟中心层级的模拟操作训练和岗位层级的基地实训等,按照主要实训课程门类可分为餐饮、客房、前厅、烹饪、导游、专业外语实训课程等。实训方式既可以在校内实验室、实验基地进行(例如摆台实训、模拟导游实训等),也可以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学生通过亲身接触旅行社和旅游景点、主题公园及各大宾馆酒店可获得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同时,在实训中可以了解到相关的旅游知识,不仅开拓了视野,而且拓展了知识面。

2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2.1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在教育观念、理论研究及投入等方面与社会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目前的实践教学已经跟不上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所使用的教材多年不变,某些已经随着科技的发展失去原有价值的内容。仍然在我们旅游实践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某些正在转化为新的知识体系的科学前沿的知识,却不能进入实践课堂。规划型、探索型课程设计比例较低,综合型、应用型训练偏少,知识应用的功效比较差。在实践教学条件方面,由于经费投入不足,造成实践设备陈旧、落后,功能单一,这种情况远不能满足当今飞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需求。

2.2实践层次较低,学生能力培养受限

实践内容不能紧跟社会发展,创新动力不足。学生按教师给出的题目和布置的任务去完成没有任何创意的实践课程,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2.3实践教学内容缺少细化目标

学生在短期实习过程中,有许多东西要学,在主导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应把具体内容细化,使学生实习更有针对性。例如在饭店实习,由于实习饭店不希望学生常换岗,学生在一个岗位上往往一干就是4~5个月,缺少对其他部门、其他岗位的了解,实习效果就大打折扣。

3 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对策

3.1充实校内实训基地,培养创新应用能力

校内旅游实训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手段,主要进行模拟实验教学和仿真实训教学。可以设立模拟客房、模拟餐厅、模拟导游等实训室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能够完成中餐实训项目、西餐实训项目、调酒实训项目、客房实训项目、模拟导游实训项目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训项目等。

3.2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创业精神

校企合作教育是旅游专业进行实践性教学的极具活力的手段,而且可以实现校企双赢。进行校企合作教育,一是让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旅游公司的管理和运作,从而不断地用实践来充实教学;二是让学生参与旅游企业(饭店、旅行社和风景区等)运营管理服务的具体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开辟产、学、研相结合的新途径:三是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体系,聘请企事业专家和行业成功高级管理人才走向讲台,参与校内教学。通过企业优秀管理人员和基层服务人员向学生介绍旅游企业员工的职业要求和在旅游企业中的成长过程等,塑造坚实的专业思想。

3.3加强实践教学评价,确保实践质量

作为一种新型的鉴别学生实践优劣的方法体系。通过科学的评价技术、严密的测评过程和客观的评分标准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判。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形成过程中,要运用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评价、带队教师评价、实习单位同行评价、实习单位顾客评价、实习单位上级评价等方法构建全方位评价机制,通过实习报告的评价、事后实践能力的考核、全角式的跟踪调查、实践专项答辩等方法对学生在实习时的工作态度、钻研精神、实践效果、操作水平等一系列表现进行横向考核与纵向评价。

3.4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

旅游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本专业教师不光具备广博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加强旅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由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普遍开设时间较短,教师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应通过各种途径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例如:有计划地派教师外出进修,到全国知名的酒店、旅行社或风景名胜管理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规程和服务标准,实现融教师和技师为一体的“双师型”素质的目的。

人才培养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 酒店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式教学

我国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和酒店企业人才需求之间仍存在比较严重的错位。目前,国内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基于高职院校设计,针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导致我国酒店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开设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而言,有必要结合自身的定位和发展特色,积极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酒店管理高等教育与行业发展深度融合。

一、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院校开展本科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而言,高等院校应明确自身定位,综合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型大学以培养战略性人才为主,学生应具备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进行酒店管理理论创新,掌握酒店行业和酒店企业发展的宏观问题,能够胜任酒店的战略管理工作。应用型大学则应注重酒店运营型人才的培养,实现酒店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落地问题,在教学中将酒店服务意识、服务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学生不仅要掌握酒店管理理论及其在酒店企业的具体应用,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能够在酒店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等运营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二、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基本途径

(一)国际化教学

现代酒店具有很强的涉外性质。酒店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与外国顾客交流的语言能力,而且有必要熟悉各国文化和风俗习惯差异,提供能够满足各个国家顾客需求的服务。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酒店(如万豪、希尔顿等)进入中国,对酒店管理人员的国际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酒店企业对国际酒店管理人才需求日益增长。为适应酒店企业人才需求,国际化办学应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基本模式。一方面,可通过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等方式提高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我国高等院校可尝试与瑞士、英国、美国等国家具有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优势的院校进行合作,通过课程相互认证、国内外院校承担不同教学阶段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国际化交流,培养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的酒店管理人才[1]。通过国际化办学,实现酒店管理教育与国际接轨,使学生掌握国际酒店行业的管理和运作模式,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思维方式,能够与国际性多元文化相融合,具有较强的国际沟通能力。同时,可提高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进一步影响学生对酒店职业的认同感和从业意愿。

(二)产学研结合

从人才培养的宏观层次來看,产学研结合是我国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三者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市场经济下,人才培养不能“闭门造车”,要放到教育、科研和经济相结合的大环境中考虑,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学研结合指企业、学校、科研机构三个子系统进行资源共享、功能整合及深度合作,形成以“教育性”为核心价值的“三重螺旋”式教育系统[2]。人才培养应遵循产学研三方面相结合原则。通过产、学结合,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酒店行业市场脉搏,了解酒店行业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资源,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通过产、研结合,有助于教师的科研工作指向酒店行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使科研真正服务于社会;通过学、研结合,高等院校教师带领学生进入酒店管理研究的前沿,提高学生的前瞻性思维和能力;通过产、学、研三者结合,高校利用自身的人才和智力优势为企业提供支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和企业反哺学校,使高校人才培养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三、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法探讨

(一)课程设置

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首先要体现管理学科的基本特点,强调知识的交叉性、综合性。因此通识课程模块中的素质教育课程涵盖范围应尽可能广泛,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美学、文学与艺术等多个方面,以构造学生全面发展的知识基础。基础课程应包括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管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必修课程包括旅游学概论、酒店管理概论、酒店运营管理等核心必修课程,以及酒店餐饮管理、酒店前厅管理、酒店客房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财务管理等其他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可包括酒店收益管理、酒店服务管理、酒店成本控制、酒店工程管理等,旨在鼓励学生拓展专业相关知识,以适应不同个体的兴趣和管理特长。专业选修课程还应适当增加一定的创新创业课程。实践课程包括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三个环节,也可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特点,设置酒店管理实训课程,着重提高学生的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方法

结合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创新性、实践性强和综合素质要求高的特点,高校可通过互动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方法,实现学生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统一。

1.互动式教学

我国现行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授课、学生听课是绝大多数课程教学的表现形式。这种方法虽然有一定的好处,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识别并记忆知识点,但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和沟通能力的提升,长此以往容易陷入思维惰性。而互动式教学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从“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者”,教师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营造自由、和谐、愉悦的互动情境[3]。在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通过设置问题进行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中,积极思考并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则主要发挥引导作用,关注学生发挥想象力,对不同观点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解读,及时给予学生信息提示和反馈,从而促使学生不断探索未知领域,提高教学效果。

2.项目式教学

项目式教学法是在课堂中通过完成项目任务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教师将一门或多门课程中的知识点融入项目中,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项目,并以项目完成的质量来评定课程的学习效果。酒店管理相关课程大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以往的教学模式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使得学生缺乏创造性和实践能力,这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课程应形成“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参与项目研究的计划制订、信息搜集、方案实施、成果展示及评价整个过程,在合作与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高等院校应与酒店企业共同实现产学结合的项目式教学模式,体现为学生的项目题目来源于企业实际案例,学生在项目调研工作中得到企业的支持,同时学生的项目作业能得到企业反馈。

四、结语

传统而守旧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必须结合自身定位和社会实际,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方法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切实改革创新,不断与酒店行业接轨、与国际接轨,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我国高等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参考文献:

[1]王丽平,高耀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及其一致性建构[J].江苏高教,2019(7):40- 47.

[2]李力,沈雅雯.我国旅游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解析,2011,4(1):120- 126.

[3]童晓晖.产学研合作教育理念的生态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 2010(6):63- 65.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式教学法在旅游营销学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粤教高函〔2016〕236号)。

上一篇:课程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