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

2022-10-12

第一篇: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

人才的培养引进及使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XX区现有各级各类人才3479人,其中中共党员832人;研究生学历的27人,大学本科学历的456人,大学专科学历的1204人,中专或高中学历的1762人;高级职称的42人,中级职称的481人,初级职称的1570人。我区的的人才队伍在为推动全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我区经济总量小、基础薄弱,人才匮乏,以及传统观念影响等方面的原因,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个别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对人才的合理使用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选拔管理方面,与上级的要求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三、由于财力有限,人才工作、生活条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科研经费、住房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四、乡村优秀科技人才的选拔工作力度还不够大,步子还不够快。

五、对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还不够充分,尚未形成浓厚的社会气氛,在具体政策的落实上还不够得力。甚至还有不少干部群众心存疑虑,对引进人才工作持有偏见。

六、在人才开发方面,统一规划还不够细致,统一管理方面也缺少过硬的措施。与经济发展的结合还不够好,引进和挖掘当地潜力脱节、项目和人才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脱节、项目和技术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有人才,但缺少载体,找不准载体,有些人才利用不好,造成闲置浪费;另一方面,一些急需的人才非常缺乏,引进非常难,同时,又过分依赖引进,忽视了对“土状元”的使用。

八、人才和技术开发的深度还不够,仅仅停留在与高校有联系,与专家有联系,与某某人才有联系,到底怎样立足本地区情,充分发挥引智优势,闯出自己的路子来,缺少深层次的研究,缺少过硬的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着重采取以下对策:

一、牢固树立符合人才发展的新观念

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是事业之本,发展之基。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当今时代,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增长,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的产业比重显著上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所面临的国际和地域之间人才争夺战更趋激烈。如果我们没有顺应时势要求,及时转变观念,采取应对之策,就可能在人才竞争中陷于被动,从而丧失发展机遇。

要树立人才资源开发的观念。我们要充分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把潜力变为现实,把潜在资源变为现实优势,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已成为关系当今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开发的观念,在“开发”二字上下功夫,做文章。要高度重视对本地人才的开发利用,特别应当注重对青年科技人才和乡村科技人才的开发,加快培养熟悉本地情况、适合本地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加快人才科技知识和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要制定政策,激励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实现投资渠道的多元化,逐步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的收益率,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要树立按市场机制合理配置人才的观念。人才的需求信息在市场中反应最灵敏。各类人才可以在广阔的空间选择职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用人单位也可以在丰富的信息中,找到需要的人才。这样供求双方都会满意。市场是人才供需的晴雨表,哪一类人才缺了,这种人才就成了急需人才,教育培训部门就应该根据市场行情调整培养计划。相反,哪一类人才多了,就应该缩小培训规模,这就是通过市场调节人才供需,反映的是价值规律。只有通过市场,才能把各类人才,配置到最合理、最能创造价值、最有效率的地方。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和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人才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进入市场,促进人才智力与资本、项目等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避免人才浪费。目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一方面人才积压,另一方面人才又不足的现象,都与人才配置市场化程度不高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我们要破除人才“单位、部门所有”观念,知人善任,广纳贤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入世后的新形势,加快发展人才市场,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功能,促进人才流动,做到资源信息共享,实现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要树立人才竞争国际化的观念。要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意识,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人才的需要,多渠道、全方位培养开发各类人才,由单一的党政人才培养开发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多元人才的培养开发拓展;由单一的公有制单位人才培养开发向全社会人才培养开发拓展;由本地人才培养开发向外地、国内以及国际人才培养开发拓展。因此,我们要有面向全球、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制定相应对策,开发利用好人才市场和资源,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以培养高层次急需人才为重点,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综合运用人事部门的职能优势,采取有效的培养、吸引措施,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一要改进和完善专家培养管理办法。继续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和吸纳人才的主体作用,为用人单位开发人才资源提供政策支持,做好服务工作。要打破身份和所有制界限,探索非国有单位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办法,抓紧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二要加大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要抓住当前全市“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良好时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和吸引各类人才前来创业,为人才的创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四要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培养开发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的专门人才,大力开发乡土人才,继续做好乡镇科技副职和村级科技人才的选聘和管理工作。五要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结合《2001-2005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要求,编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长期规划,建立责任明确、分级负责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资源共享、运行协调的继续教育网络体系;扩展继续教育的投资渠道,促进国家、集体、个人、外资等多元投资格局的形成,探索按照市场规律开展继续教育的具体办法。

第二,以应对入世挑战为契机,全面提高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入世的挑战,最为直接、最为突出的是对政府管理制度和行为方式的挑战,政府的管理制度要靠公务员制定,政府行为要靠公务员运作,因此,说到底入世的挑战是对公务员队伍素质和能力的挑战。就目前状况来说,我们的公务员对世贸组织和世贸规则还知之较少,懂得国情、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掌握世贸组织规则的复合型公务员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我们要把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作为当务之急,努力提高他们的依法行政能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当前应当重点加强对世贸组织、外经外贸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等的培训,努力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要通过举办专题培训、外出学习、函授讲座等多种有效形式,切实提高公务员适应形势,依法行政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继续推进人事制度建设,促进人才的合理使用

人才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体制和制度的竞争。我们要紧紧抓住改革不放松,继续推进人事制度和体制的创新。

第一,健全完善公务员制度。按照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精神以及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的要求,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干部“四化”方针,完善激励机制和选人用人机制,努力在“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方面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竞争上岗制度、选拔录用制度,探索建立和推行任前公示制、考察预告制、试用期制、部分职务聘任制、诫勉谈话制和离岗培训制等制度,规范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建立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

第二,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推行聘用制为突破口,以建立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为重点,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推行聘用制要突出抓好科学设置岗位、严格聘用程序、依法签订聘用合同等环节,规范聘用操作程序,把推行聘用制与岗位管理结合起来,切实转变用人机制。

深化职称改革,积极推行执业资格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适合当前实际情况的、比较科学合理的公务员收入分配制度。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结合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实行分类管理,执行不同的工资制度和不同的管理办法。

第三,加强对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增强企业人事工作活力,更好地吸引和使用优秀人才;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竞聘上岗、考核、培训的指导意见,促进企业人事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积极培育并管理好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提高国有企业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关心企业需要,总结推广企业人事人才工作经验,主动为企业提供人事人才服务。

四、大力推动人才市场建设

人才市场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事制度和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人才中介领域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人才市场建设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第一,健全人才市场机制。进一步打破人才部门、单位壁垒,促进用人单位和人才两个主体进入市场;要变政府办市场为政府管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人才市场环境;完善人才市场的供求、价格和信息机制,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探索建设与其他要素市场相贯通的人才市场的有效形式,建立人才配置与资金、项目、技术等多种要素配置相结合的贯通机制;努力发展高层次人才市场,把高级人才的市场配置与各项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做好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市场的整合联手,引导他们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经营发展道路;要健全完善包括人才评价、咨询服务、开发培训等内容的中介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提高人才市场信息化水平。建立人才市场信息定期发布制度是提升人才市场功能的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完善信息定期发布工作,使之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提高人才市场信息利用与开发程度,盘活人才信息资源,促进统一的人才市场信息网络的形成。

五、创造条件,为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创造良好环境

强化宣传措施,努力形成“全社会尊重知识,人人尊重人才,人人皆知求才若渴,人人有责引进人才”的浓厚气氛,从战略高度出发,真正解决好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适当待遇留人的问题,狠抓具体政策的落实工作,为人才开发工作创造良好环境。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全面贯彻好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搞好督促检查,切实解决知识分子实际困难。要积极参与人才竞争,努力创造条件,吸引外地人才和智力积极作出贡献。

第二篇:县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才工作进入了新境界、新阶段。作为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县一级,由于经济、文化等条件相对落后,在人才“争夺战”中处于劣势,制约着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因此,强化县域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近年来,我市积极组织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

有效的措施办法,收到良好效果。但是,从经济全球化、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来看,我市的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总量不足。人才总量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民整体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到2003年底,我市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三支人才队伍及其他人才共计35300多人,约占社会总人口的3.6,与全国2005年预期目标6.3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二是结构不优。一方面,专业结构不合理。教育、卫生两大系统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的75,而农业技术、企业经营管理、信息通讯、金融保险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城乡人才分布不合理。绝大多数专业人才集中在城区,乡镇特别是偏远乡镇,人才严重短缺。三是素质不高。突出表现在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全市各类人才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17.6,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仅占2.5。全市33家大中型企业中,主要负责人第一学历大本以上的只有8人,研究生学历的仅1人。四是流动不畅。表现为市内外、行业间、城乡间存有政策壁垒,人才流动仍不够畅通。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间,有编制限制;企业与企业间有企业自己制定的“土政策”,束缚着人才的自由选择;市内与市外有人员调动宏观控制的限制,等等。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认识不到位。市委、市政府对人才队伍建设很重视,但具体到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程度不同地存在优秀人才作用得不到发挥甚至受排挤的现象。二是体制不理顺。在管理体制上,地域、部门条块分割,缺乏上下衔接、协调统一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三是政策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选拔、流动的地方政策、部门政策多,相互欠衔接,有的甚至只从本单位、本企业利益需要出发制定政策,限制了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四是机制不健全。主要是缺少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有效机制,人才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平等、开放、科学、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要实现县域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科学高效地开发利用好人才资源,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实现五个突破:

(一)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在完善宏观调控方面实现突破。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充分发挥党委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能,搞好统筹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县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对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专门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要作出前瞻性、整体性安排,并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和工作措施,指导各级各部门立足实际抓好落实,坚决克服在人才引进、使用方面的随意性和片面性,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提高人才利用的整体效能。

(二)创造良好氛围,在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方面实现突破。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要建立和完善市级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畅通互信渠道,通过他们及时了解各类专业人才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通过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对各类人才的宣传力度,提高各类人才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三)唱响吸引、留住、用好人才主旋律,在完善激励政策方面实现突破。一是要对现有人才政策进行全面清理,取消那些过时的、不合理的等妨碍人才成长的地方性政策、部门“土政策”。二是要围绕培育发展地方性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研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像由财政投资建设硕士、博士村,向高层次人才免费赠送住房,为其子女入学入托最大程度地提供方便;建立市级有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基金,对各类有功人才进行重奖;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启动“归故里建功立业”工程,吸引鼓励大学毕业生特别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回家乡工作;成立专家顾问团、咨询组,让他们参与市里的重大决策等。三是要注意保持政策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让各类人才吃上“定心丸”,调动他们扎根基层长期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性。

(四)搭建自由竞争平台,在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实现突破。要建立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规范基础性人才市场,发展专业性人才市场,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高新技术人才市场和农村人才市场建设;要提高人才市

场的信息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实现人才市场由集市型向信息网络型转变,逐步实现全国联网,信息共享;要加强人才市场管理,建立健全人才市场许可证制度和年审制度,制定人才中介服务标准和评价指标,促进人才中介服务规范化。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疏通三支队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

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保证人才流动的开放性和有序性。

(五)建立完善人才分类管理体系,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实现突破。要根据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人才管理的不同特点,建立和完善分门别类的人才管理体系,使人才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激励真正体现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人才在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合理分布。要大力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抓紧培养发展县域经济紧缺的各类人才。通过高级技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大力实施县乡村实用人才工程和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激励农村实用人才快速成长。

第三篇:国有企业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2-05-15 13:51:02来源: 《中国人才》 作者: 王臻良 跟贴2条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一、有企业人才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日,笔者对湖北省部分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的人才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的情况看,国有企业在人才开发上存在以下问题:

1.人才总量不足,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缺乏

在被调查的65家企业中,在岗职工总数为327635人。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101260人,占总人数的30.9%,具有高级职称的9483人,占总人数2.8%,具有高学历(研究生)和高级职称的仅有556人,平均1000人中不到1.7人。这556人只分布在其中的31个企业中,另外34个企业则无一人。这说明,有的企业高层次人才高度集中,大多数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缺乏高层次人才。某企业利税过亿元,近900名专业技术人员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者没有一人。从抽样调查的情况可以看出,全省国有企业中,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的状况十分突出。

在65家企业十万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中,从学历上看,具有研究生,本、专科学历的分别占总数的1.1%、9.6%、9.2%。学历结构(研究生、本科、专科)为1:27:63。从职称看,具有高、中、初级职称的分别占总数的9%、42%、49%,职称结构(高级、中级、初级)为1:4.5:5.2。由此可以看出,学历结构、职称结构都不尽合理。65家企业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有31111人,高级职称的有9483人,分别占在岗职工总数的9.4%和2.9%。全省所有国有企业,这两个比例可能更低。

2.国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难,结构性流失严重

调查数字显示,65家企业中流入16981人,流出5820人,流入大于流出,似乎不存在人才流失现象,实际上,理工类、高层次人才流失较为严重。(1)从职称结构来分析,流入高、中、初级人才分别是1

59、170

9、15113人。流出高、中、初级人才分别为

322、217

6、3322人。对比可以发现,高层次人才流出为流入的两倍多。(2)从学历结构上分析,流入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分别为1

18、80

22、4399人,流出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分别为136人、2666人、1636人,本科、专科生流入的多,研究生流出的多。(3)从两者结合的角度来分析,同时具有本科学历和中级职称的企业人才流入519人,流出1217人,流出是流入的2.3倍。

其次,从企业人才流向来分析,流向国外和省外的为2478人,占流出人数的43%。从流向国外和省外的企业人才的学历层次来分析,研究生90人,占流出研究生人数的66%;本科生1425人,占流出本科生的53%;大专生963人,占流出大专生的59%。可见,流出人员素质一般较高,尤其是流向发达地区的人才。调查还发现,凡从企业考出去的研究生,只有极少数回原企业,绝大部分一去不复返。由此可见:国有企业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普遍存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难的问题。

二、影响国企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

1.国有企业人均收入偏低,待遇定位不准。

从被调查的两千多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月均收入和家庭住房来分析,100-2000元的366人;2000元以上的只有70人;月均收入1000元以下的1566人,占78%。有住房人数1728人,占86%,但人均20平方米以上只有788人,占39%。这说明,我省企业的中、高级人才,收入水平较低,住房条件不很宽裕。过去国有企业在医疗、住房、子女安排方面的三大优势已不复存在。远离大城市的企业普遍反映,企业附属单位(学校、医院)的改革分离不利于企业稳定和引进人才。

在调查中还发现,有的企业虽然出台了不封顶的奖励办法,但因企业经济效益差等因素,兑现很难。由于受工资政策框框的限制,国企靠待遇留人很难做到。调查显示,85.5%的人认为,"工资低、住房少、福利待遇差",严重影响企业人才的稳定,成为高素质人才外流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所有影响人才外流的因素中排第一位。

企业普遍反映,企业高工不如教授,"国企干部"社会地位不高。部分同志觉得,在国企工作没有发展前途,在国企干光荣的概念也没有了,企业中层干部的思想也不稳定,从被调查人员今后的打算来看,想脱产学习,出国深造,流动到机关事业单位,调其他企业或外地发展的807人,占40%。考虑到这一问题的"敏感性",一些被调查者可能会隐瞒自己的真实流动意愿,实际上想调出国企的人更多。

2.认识上的差异和管理体制、用人机制的影响。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人事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51.8%的人认为,人才资源价值在国有企业不能很好体现,对此很不满意;50%的人认为,保护人才政策,培养、激励政策都有待完善;51.6%的人认为,目前人事管理制度不能适应当前生产经营管理的现状。

企业评职称往往易陷入"论资排辈、唯学历论"、不重视现实表现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误区,调查反映,"企业改制首先要改革人事制度"。有80.8%的人认为,体制、机制问题严重影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成为企业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3.人才自身因素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比如,以前人们崇尚"干一行爱一行",现在却是"干一行,学两行,看三行"。现在人们更看重自己的职业前景,发展机遇和创业机会。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对目前工作、生活现状的评价回答不满意的占55.1%,满意的仅占3.9%。企业人才普遍感到缺乏创业机会,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43.5%的人对创业机会不满意,满意的只占6.1%。只有13.2%的人对才能发挥情况感到满意。

国有企业的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并非一个组织的行为,而应当是一种全社会的、由相关组织机构协同参加的战略行为。因此,它在许多层面上都涉及到政策和法律问题。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许多新的人才问题的出现,导人相应的新法规和新政策,以规范企业的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新行为模式将成为必然。

第四篇: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地提出:“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竟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这为我们进一步开创企业技能人才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企业必须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人才问题是关系企业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企业高技能人才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企业效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要得到长远的发展,不能忽视以下存在的问题。

1.人才的成长环境不理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仍存在偏见,“重管理、轻技能”的观念严重影响了技能人才的成长。同时,受到传统成才观念的影响,企业内有一种很不好的导向,即一名技能工人一旦崭露头角,就会被提到并不一定适合他的管理岗位,这往往使技能人才队伍始终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另外,很多国有企业用人身份界限没有完全打破,“干部”和“工人”之间的身份差别严重影响了技能人才的积极性,许多青年人不愿意从事技能劳动,从事技能劳动的人员队伍也很不稳定,难以形成高凝聚力的技能人才群体。

2.企业缺少培养技能人才的“毛坯”。过去技工学校招生要求生源要达到一定的高考或中考成绩,人员素质相对较高,很多人就有可能被培养成技能人才。现在随着高等院校大量扩招,成绩好、素质高的人员选择去高等院校就读,技工学校为了保生源,在招生时成绩不是主要的,只要愿意就读的统统录取到学校,造成技工学校学员素质相对较差。技工学校是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打基础,但由于生源起点低,学校培养的难度也大。学员虽然能够从学校顺利毕业,但不论从理论和实际讲大都不具备技校毕业生的能力。技能人才的培养,没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不行的,加之这些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后,一般很难安下心来学习技能,而高等院校毕业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心只想往管理或专业技术方面发展,也不能安下心学技能。由于不安心在技能岗位,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及单位的培养,技能提高不理想。企业急需培养技能人才,而又缺少可以培养成技能人才的基础人才,即技能人才的“毛坯”,这一现状严重制约了企业技能人才的尽快培养。

二、企业做好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

1.努力营造技能人才成长新环境。企业应根据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政策、制度、措施等层面着力,抓紧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激励机制,为想干事、能干事的高技能人才创造一个成长快、使用好、待遇高的良好环境。不同技术复杂程度的岗位,待遇不同,

引导工人树立“上岗靠技能,分配靠贡献”的新观念。在技能人才的使用上,尽可能发挥其所长,使其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壮大竭尽全力。如:云锡公司在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方面做得非常好,即高级技师可执行副处级岗位工资,技师可执行副科级岗位工资,同时还可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执行津贴。由于有好的激励机制,技能人才中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极高,申报参加技师考评的积极性也激发起来,通过参加技师理论考评、实际强化训练,他们的技能水平得以大幅提升,而高超的技能可为企业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2.加强员工技能提升的培训。企业应结合生产工艺的要求,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岗位练兵等多种方式,对技能岗位员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把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作为提升员工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如:云锡公司每年推行的岗位练兵制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技能人才的办法,这一制度为技能人才搭建了成才平台,对技能人才培养收益很大。几年来开展的岗位练兵活动,员工技能得以大幅提升,在不同岗位涌现出许多优秀技能工人。特别是公司对获得第一名的选手给予颁发一次性奖励金,同时授予“首席操作工”荣誉称号,并组织到青岛等地参观学习,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的做法,更是激发起大批技能岗位上员工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3.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企业要不断加大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和培训的力度,对确实掌握高超技能,能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改革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被单位采纳运用,但本人不具备学历或履历年限条件的,企业应放宽条件给以破格申报,这样才能把真正有能力的人才选拔出来,以充分调动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职业技术学校在考评时也应注重实际,严格把关。可采取校企联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其无论理论和实际都能够真正具备高级技工能力,毕业后将所学所得用来服务于企业。

综上所述,要真正解决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还需要技工学校办学理念的转变,要建立起技工学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理念,不能只为生源而招生。企业应把技能人才的培养放到议事日程上,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努力,乃至社会的关注,多方面、多渠道来解决好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把企业需求及时反映在办学战略中,使之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五篇:企业人才招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企业家天地 2008年 6月 □黎永忠/文摘 要:人才是 21世纪最具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人力资源也逐渐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从我国企业当前的现状来看,企业人才招聘无论是在程序上还是在操作上都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指导,对企业人才招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进一步对提高企业人才招聘工作的绩效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人才招聘 问题 对策

一、引言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根本是人才的竞争,吸引、选择和保留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招聘作为人力资源获取的第一环节,在企业中显得尤为重要。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招聘工作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吸引到合适的人才,意味着企业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一旦招错了人,将会给后续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尽管各类人才充斥着企业招聘的市场,但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或是应聘者找不到合适的企业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因此,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就现今我国企业人才招聘工作常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力图提出对策以提高企业人才招聘工作的绩效。

二、企业人才招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1)招聘缺乏长远规划、无科学合理的规范流程。很多企业招聘基础工作薄弱,缺乏动态的、系统性的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在招聘前,没有对本企业人员进行综合评定,不作深入分析,没有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出一个合理的用人规划,包括所需的人员结构、层次、类型、要求和条件,以及数量和轻重缓急,“拿来主义”的人才要么因人定岗,要么人才资源浪费,完全违背了企业因岗定人的市场规律。另外,许多企业缺少完整的招聘程序,没有把招聘看成是个循环和程序化的过程,往往使招聘过于盲目而无秩序性。以为招聘就是收简历、筛选简历、面试和把人员安排到用人部门了事,而忽略了招聘的准备工作,如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分析、职位描述、招聘流程的设计、招聘后的效果评估、成本核算等。在人员招聘中,很多企业组织实施不力、操作程序不规范,经常是经验取人、以貌取人为主,没有一个合理、规范的操作流程,从而在客观上造成了对应试者的不公平,不尊重,损坏了用人单位的企业形象。致使“招到的人不合适,合适的人招不到”的结果。(2)对所招聘岗位认识不清晰,招聘标准不合理,手段不科学。招聘者对空缺岗位缺乏必要、充分的分析,不清楚其工作职责、工作内容、目标,在招聘中无的放矢,工作流于盲目,且选聘缺乏标准,主观感觉成为用人之道。一个岗位的任职条件应包括:学历、经验、知识和技能、能力、个性特点等,大部分企业对前面三项内容把握较好,对后两项内容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掌握。由于如上所述的对招聘岗位的任职条件的认识不足,缺乏合理的标准,很难保证能为企业招到所需的人才。(3)招聘人员及招聘队伍的非专业化。很多企业的招聘人员缺乏必要的组织和培训,且招聘人员的职业化水平普遍较低。在招聘过程中,招聘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招聘的质量,应聘人员通常根据招聘人员的素质来形成对应聘公司的初步印象。由于招聘人员缺乏必要的组织和培训导致的招聘活动组织的不严密,将产生各种不利于企业的负面信息,并将其传达到人才市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形象,而且,这种现象很容易扩散,给企业造成难以想象的损失。(4)招聘面试安排不合理,缺乏必要的测试,导致信息不对称。目前很多企业对应聘者的甄选方法较为单一,仅采用面试一种手段来考察应聘者是否适合所应聘岗位,甚至是“相面式” 的,不根据岗位要求设计有针对性的测试方案,而把应聘者的形象、气质、谈吐作为其应聘成功的关键,仅招聘者的主观好恶及对应聘人员

的感觉,甚至以招聘者个人某些行为的好恶来取舍。事实上,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和素质是很难“相”出来的,这种意义上的面试主观性太强,且效率和质量低下,很难为企业招到合适的人才。同时,在招聘市场上,求职者掌握私人信息,而招聘方只能根据公共信息进行判断,故求职者处于信息的强势而招聘方处于信息的弱势,从而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仅靠单一的招聘手段不能解决。(5)招聘渠道狭窄,没有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储备体系。一些企业招聘人刁才仍然是就地招聘,或通过熟人介绍,或家属、子女、亲友。这种招聘很容易形成员工的裙带关系,或家族式的人际关系,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通过这些形式招聘的普通员工或管理人员很难为企业注入活力,提升企业素质,达到胜任和发展企业的目的。很多企业只顾眼前利益或当前工作,没有战略的眼光。对人才储备建立重视不够,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做人才储备工作,一般都是现缺现招。通常的做法是一次招聘结束,未录用人员的资料立即就处理完毕,从而使招聘工作一直处于被动式的救火状态,不能主动进行合理的人才储备、人才配置。这种与现代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存在严重脱节 企业人才招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论坛?? 企业纵横127 企业家天地 2008年 6月的现象,在大部分国内企业中普遍存在,急需解决。(6)招聘缺乏适当的成本预算和效率度量。尽管许多企业在招聘工作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仍然找不到合适的人员,或者是招来的人员就离开了企业,使得招聘成本越来越高,招聘效率越来越低。盲目地增加招聘投入并小能保证一定会招到合适的人员,更关键的是对当前效率低下的招聘作过程进行反思和修正,建立起完善的成本预算和控制体系,对招聘工作流程进行有效的度量,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改善。

三、提高企业人才招聘工作绩效的对策(1)做好工作分析工作,健全人力资源规划和招聘规划,编制招聘预算公司在招聘时,一方面应向求职者提供岗位的详细描述和胜任本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等方面要求;另一方面在公司人员面试、筛选、评估过程中,利用科学的测评工具作为考评应聘人员素质、水平、技术和业务实力测评手段,如心理测试。一般情况下,企业选聘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大多是由于缺少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和招聘规划造成的。企业经常会出现人员不足的现象,企业经营战略计划经常因为人员到位不及时而推迟或改变计划。如果人力资源管理无法做出适当的规划,企业将被迫在一些事件发生后而不是之前做出相应的反应,这种反应因为不是主动性反应,所以很难预防。根据各部门年度人才需求计划,编制年度招聘费用预算。人力资源经理有了预算,考虑问题时就会有全年性的设想,进而更好的规划有利于企业将来发展的人员招聘工作,而不至于处在临时救急的状态中。(2)确定员工的胜任特征,明晰工作岗位,确定招聘标准不同的企业,招聘的理念及对被招聘者的胜任特征要求是不同的。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周围的竞争环境特点来确定员工的胜任特征。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员工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当企业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时,他的员工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快速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员工才能很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对面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最好招聘前就能具体描述出理想人选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招聘标准,这项工作同时需要与用人部门的主管一起讨论,细化到学历、性别、年龄、专业经验、业绩、性格气质、健康、工作环境背景、家庭情况、薪酬水平等。(3)对招聘人员进行必要培训,选择合适的招聘人员,建立良好的招聘队伍招聘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招聘技能,这样才能在招聘过程中客观、公正地评价应聘者,避免由于主观性而产生选择性知觉、晕轮效应、刻板

印象等,从而导致错误的接受。招聘人员应能做到坦诚相见,在招聘时招聘者应把发展前景、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实事求是地向应聘者做客观的介绍,以职业顾问的身份站在应聘者的角度分析其到本企业工作的利弊、发展机会以及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等供应聘者权衡,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对本企业感兴趣的人,因而要提高招聘工作的有效性,必须对招聘人员进行必要的科学培训。(4)拓宽招聘渠道,组织有效的面试目前,企业的招聘渠道包括内部招聘、招聘会、校园招聘、人才中介机构、报纸电视、网络招聘、内部员工招聘等多种,对于企业来说招聘渠道不存在最优和最劣之分。企业要根据所处行业的特点、环境、招聘计划等实际因素来进行综合考虑以选择符合公司要求的招聘渠道,从而尽量在预算范围内快速、高效、便捷的招到合适的人才。首先,面试的环境尽量营造独立、封闭、安静、舒适确保面试过程不被工作、外来人员、电话等打扰,以保证面试的效果,使应聘者能正常发挥出其真正的实力,使招聘工作更公正、有效同时也体现了对应聘者的重视和尊重。其次,要客观、科学、公正地选聘人才,要以事先制定的职位说明书和工作说明书为依据。第三,采用结构化面试,提高面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运用相应的测评工具测量求职者的心理特征。(5)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规范人才档案管理、建立必要的人才储备信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上说,企业与员工是平等的,企业要选择合适的人才,员工也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企业。因此,这种选择是双向的。企业选择员工,员工也在选择企业。而这正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是现代企业管理新理念的体现。当今我国企业人才招聘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才档案管理不够规范,这对应聘者以及用人单位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因此采取必要的手段和规定来规范人才档案的管理是势在必行的。此外,招聘实践中,经过层层筛选、面试,常会发现一些条件不错且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因为岗位编制、企业阶段发展计划等因素限制无法现时录用,但确定在将来某个时期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作为招聘部门,就应该将这类人才的信息纳人企业的人才信息库(包括个人资料、面试小组意见、评价等)不定期地与之保持联系,一旦将来出现岗位空缺或企业发展需要即可招入,既提高了招聘速度,又降低了招聘成本。总之,企业人才招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活动,招聘工作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样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里,中国的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必须重视对人才的招聘,认真地做好招聘前的准备工作且有效地组织面试,提高招聘的有效性。但我们也要明白,企业人才招聘既受到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的制约,又受到一国政府政策法规的规范,同时还与一国的传统和文化有关,因此一方面产生不完善的现象是正常的,我们必须能够正视不良现象的产生,而不是去回避;另一方面又要积极地去思考解决这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改善企业人才招聘工作。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商学院论坛?? 企业纵横12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热工技术员工作总结下一篇:人大办工作三年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