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类型范文

2023-04-24

散文类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普通教育 类型教育 职教20条 同等重要地位

[作者简介]彭振宇(1972- ),男,湖南永順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4)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2017年教学研究项目“湖北省行业组织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548,项目主持人:彭振宇)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是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指导意义的重要论断,必须深刻理解并深入推进,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地位,切实促进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笔者从哲学、理论、政策、现实等不同视角,谈谈对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认识,就教于方家。

一、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面临的现状

(一)党和国家空前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2006年,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期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出台,第一次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6月16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给出了“教育体系基本框架示意图”,从这个示意图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并列平行,在顶层设计上,已经初见雏形,但还没有明确提出。2014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批示,从三个方面深刻回答了“职业教育是什么”“职业教育怎么办”“职业教育为什么”,其中提到的“四合”(即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深刻揭示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基本的办学和教学规律,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2019年2月,国务院出台“职教20条”,首次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具有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地位,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可以说达到空前的高度。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职教20条”的颁布,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被明确提出,一大批重要的职业教育政策文本密集出台,翻开了新时代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二)中国职业教育的双重二元结构

整体上来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呈现一种双重二元结构。第一重二元结构是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呈现出二元相对独立发展的态势,这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的“教育体系基本框架示意图”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从体系建设的角度而言,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正在从小“h”结构向大“H”结构转变,职业教育由原来的层级概念逐渐向类型概念转变。也正因为这种二元结构,职业教育在与普通教育的比较参照中,处于明显不利地位。第二重二元结构是指中国职业教育内部从整体上看也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见右上图1)。这种二元结构,对职业教育发展来说,既是现实和特点,也是困难和障碍。这种职业教育双重二元结构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统筹协调难度大,增加管理成本,工作效率低,无法形成合力;二是政出多门、条块分割,不利于国家职业教育事业整体发展;三是资源内耗严重,各自为政,缺乏全局视野,不利于国家资源集中使用,延缓职业教育改革步伐;四是不利于国家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整合,加剧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拖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五是不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自身建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校职业教育与其他形式职业教育之间的统筹规划。

(三)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偏差

如果以1999年大扩招为分界线,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可以明显分为两个阶段:1999年以前的20年为一个阶段,人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普通教育的一个学历层次,即中专学历,属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的低层次;1999年大扩招之后的20年为另一个阶段,人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弱势教育,层次低、地位低、质量差。归纳起来,目前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偏差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教育性质认识有偏差,认为职业教育是考不上大学的人才接受的教育,类似于社会上的民办培训机构,有些人甚至认为职业教育具有成人教育性质;二是对教育地位认识有偏差,认为职业教育地位不高,不如普通教育那么体面;三是对教育质量认识有偏差,认为职业教育培养质量不好,没有入学和毕业门槛,什么人都可以上,怎么上都可以混毕业;四是对教育作用认识有偏差,认为职业教育学出来没什么用,学历文凭含金量不高,找不到好工作。

二、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多维审视

(一)哲学视角审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内涵

1.关于职业教育是什么。一种教育类型之所以是类型而不是层次,最根本的一条,是这种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且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内在规律(即体系性)。从教育自身的规律性来说,职业教育具有与普通教育不同的内在规律。普通教育按照认知规律,依据从简单到复杂、高深的学科逻辑,重点在知识的传授创新;职业教育则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依据从门外汉到技能高手、技能大师的工作逻辑,重点在技术技能传承创新。

根据人才分类理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分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大类,其中应用型人才又分为技能型、技术型和工程型三类。因此,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来说,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从总量上来说要多得多。按照二八理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约占到整个社会需求总量的80%,对研究型人才的需求则只有20%。普通教育更多的是从提高国民基本素质、文化水平的角度,按照学历层级不同,根据学科分类要求,培养具有相应学历水平的学术型人才。职业教育则更多的是根据职业分类要求,从更好地满足社会各行各业不同层次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需要的角度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换句话说,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自身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需要不同学历层级、不同专业的职业教育与之相对应,包括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教育,以便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从哲学的角度来回答职业教育是什么,按照“属+种差”的逻辑学定义规则,我们认为,职业教育是指按照职业成长规律,面向人人,以职业技术技能为教育内容,通过产教融合的培养方式,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一种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本质特征就在于技术技能传承创新。职业教育的初心就是围绕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培养足够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2.关于职业教育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历史的角度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客观来说,职业教育的历史要比普通教育的历史长得多。普通教育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的传承创新,从知识的抽象提炼开始,与人类理性思维的发展程度密不可分。这种思维能力提升的标志性事件,就是语言和文字的诞生。而在语言和文字诞生之前,技艺传承更多的是通过动作和行为,而不是借助语言和文字来完成的。人类通过实践劳动,在原始部落和家庭内部,通过动作示范或手把手教的方式,完成生产生活技艺的原始传承。这就是职业教育的原始雏形,也是传统学徒制的起源。人们在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包括人本身)的过程中,产生职业教育的需要,生产生活的技艺经过不断传承创新,代代相传至今。

时至今日,人类社会经过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化社会的漫长演进,逐步向智能化社会迈进,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和专业化。在经历了漫长的前学科发展阶段之后,职业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就是现代职业教育的诞生。现代职业教育对于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可以预见,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职业教育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像中国这样历史悠久、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均衡,正在经历社会转型升级的大国,职业教育在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改善民生等方面,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理论视角审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征

理论上来说,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最为显著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跨界性。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天然具有教育的特征,具有教育的共性。但是,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它又不仅具有教育的特征和属性,还具有人力资源的属性,与产业界、经济界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跨界性,就决定了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不能用对待普通教育的方式来对待职业教育,必须站在经济运行、产业发展、民生就业的高度来看待职业教育,通过综合性的政策工具和制度措施来引导职业教育发展。

第二,职业性。所谓职业性,是指职业教育针对某个(种)特定职业(群)展开相对较为系统的教育。职业针对性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根本属性,也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普通教育围绕学科知识进行教育,职业教育围绕职业技术技能进行教育。这种职业针对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根据劳动就业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来适时调整自身的教育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第三,多样性。一是层次的多样性。职业教育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在普通教育的不同层级中也包含职业教育内容。在目前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阶段,必须坚持职业教育的多样性,以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形式的多样性。职业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不能把职业教育与学校职业教育直接画等号。职业教育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学校全日制教育,还有企业培训、继续教育、技能培训、半工半读、周末班、夜班、自我培养等多种方式。三是功能的多样性。不能把职业教育与学历职业教育简单画等号,职业教育除了具有培养学历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功能外,还有多样化的非学历教育职能,如技术技能研发、职业培训服务、社区服务、创新创业教育、产业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服务等。

第四,终身性。随着人类科技进步,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越来越趋向自动化、智能化,对工作能力和生活品质的追求都在日益提高,终身从事一个职业或在同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的情况将越来越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2011版》中,对“学习”和“教育”等概念进行了重新诠释。学习作为一种个人行为将越来越倾向于个体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为弥补自主学习的不足,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将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和更舒适的环境来满足这种需求。传统的教育形式、教育环境、教育手段和教育工具,都将面临巨大改变。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具有终身性特征。它将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够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支撑个体和社会發展。从职业启蒙到专业教育,再到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将伴随人们的终身。

第五,普惠性。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需求量巨大、普及性的教育,是一种“面向人人”的教育,具有公益性、普惠性特征。这跟当前“双高”创建并不矛盾。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并不排斥高端发展、高质量发展。发展普惠性职业教育并不意味着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甚至以低端为定位。如何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办好普惠性职业教育,对于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职业教育而言,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三)政策视角审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经验

从职业教育政策的视角审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们可以把职业教育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1978年)。为了摆脱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受英美教育影响的局面,这个时期的职业教育政策主要是在党的领导下向苏联学习。以1952年院系调整为标志,一大批专科学校、中专学校应运而生,职业教育处于恢复和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主要作为普通教育的一个层次,即中专学历教育而存在。但是,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成果,在无休止的政治运动,以及随后到来的“文革”中几乎消耗殆尽。

二是改革开放以来(1978—1999年)。这个时期的职业教育政策以拨乱反正,恢复“文革”期间受到重创的职业教育为主。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下,职业教育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可以称作中国职业教育的“黄金10年”。那时候只有初中阶段最优秀的学生才有资格报考职业院校,如果能够考上国家重点中专,就会取得国家干部身份,成为家庭的荣耀,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空前高涨。1995年前后,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就业政策由国家包分配向市场主导的双向选择转变,职业教育受到极大影响。初中阶段的优秀生源不再青睐职业教育,转而参加普通高考,投向普通高中。职业教育逐渐走向滑坡,发展面临困境。

三是1999年大扩招以来(1999—2017年)。伴随1999年大扩招政策的全面实施,职业教育迎来一个重大政策机遇期。随着“三教统筹”“三改一补”政策的落地,一大批优秀中专通过资源整合升格为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迅速萎缩。中国统计局官網上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从1998年的430所发展为1418所,增长3.3倍,占整个高等教育高校总数的52%以上。而中等职业教育(仅指普通中专学校)学校数从1999年高峰时候的4109所,缩减到2018年的3346所。

四是党的十九大以来(2018年至今)。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9年新春伊始,职业教育就进入政策密集发布期,重大政策一个接一个推出,并首次提出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论断,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发展迎来新时代。

一般而言,政策文本都是相关利益主体博弈、妥协的结果,而不是具有理想化倾向的学术研究文本,因此难免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有学者研究指出,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逻辑从动力、趋向、过程及话语四个方面来看,政策文本与职业教育实践还存在差距。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每当政策制定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时,职业教育就能够得到较好发展并赢得社会尊重和认可。由此可见,在中国这样一个行政主导色彩浓重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制度、政策对于改变和提升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重要地位的极端重要性。

(四)现实视角审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尴尬

从现实的角度审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地位不如普通教育重要的表现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法律层面方面的不完善。从法律层面来说,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还远没有达到与普通教育并重的程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立法的角度而言,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远未完善,199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某些条款已经不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亟待修订完善。国家层面的配套法律制度体系还不健全,基本上还处于用行政文件(政策文本)代替法律文本的阶段。二是从执法的角度来看,“一法三决定”①的贯彻落实执行还存在各种问题和不足,很多国家层面的制度政策没有在省级及以下层面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各省落实步调、落实程度不一致,导致全国各职业院校发展出现极大的省际差异和校际差异。

2.财政投入方面的不平等。充足的经费保障是确保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体现职普同等重要地位的重要方面。相对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的国家财政投入非常少。以2019年5月公布的370所高职院校预算数据为例,从地区分布上看,全国高职院校预算排名前六位的省份分别是:北京、广东、湖北、浙江、江苏、山东,校均年预算经费为2.4亿元;从高职院校个体排名看,全国排名前10位的高职院校中,广东有5所,占比50%,其中预算最多的学校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年预算经费超过17亿元,预算最少的学校仅有406万元。②这样的经费预算数据,即便是与一般普通本科高校比,也有巨大差距。以教育部公布的75所部属高校2019年预算数据为例,在已公示的30所普通高校中,清华大学年预算经费近300亿元,高居榜首,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紧随其后,预算经费近200亿元,最少的湖南大学也有45亿元。③从数据对比中可以明显看出,高职院校最“富有”的学校,其预算经费在普通高校的经费预算列表中也只能排在65名以后,更不用说一般普通高职院校了。

3.招生就业方面的不合理。长期以来,不合理的高考招生录取制度是制约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高考总分750分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录分数线通常只有150~200分,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高考平均各科成绩只有30~40分。这样的生源质量,如何与普通高校录取分数为500分以上的生源相比?如何有效组织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就业方面来看,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更为严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找工作时的学历歧视,很多单位招人都有第一学历的门槛限制,中专、大专,甚至不是名校本科毕业的文凭都多少会受到歧视;二是就业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城市落户、职务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也有多种歧视性规定;三是劳动歧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在福利待遇方面有身份差异,同工不同酬。

4.体系建设方面的不通畅。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的“教育体系基本框架示意图”,作为类型教育,就应当是并列平行、平等互通的关系。但事实上,在高中阶段,中职教育明显不如普通高中;在高等教育阶段,高职教育明显不如普通高等教育。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流动容易,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流动困难。从老百姓的普遍选择上来说,有机会上普通高中就绝不会选择上中职学校,有机会上普通高校就绝不会选择高职教育。基于普通民众自由选择的现代教育体系(教育“立交桥”)还并没有完全建立,职业教育“断头路”“天花板”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发展建议

由于特殊的国情和历史现实原因,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要达到与普通教育并重的目标,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耗时长、涉及面广的庞大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论证、循序渐进。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笔者认为应当在以下四个方面持续发力,才能久久为功。

(一)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土壤”培植工作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在教育领域有向外国学习的传统。进入 21 世纪后,职业教育领域主要学习德国经验。遗憾的是,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很多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整体上来看,效果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们不具备德国那样的“社会土壤”。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必须认真总结反思。因此,我们学习德国、美国、澳大利亚,不能只看见那些显性成果,如模式、概念、具体制度等,更应该关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隐性因素对于其职业教育模式形成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如发展历史、文化传统、民众基础、法治环境、政治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民族精神等。德国的“双元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澳大利亚的“培训包”、美国的“社区学院”等,都是这些国家历史和国情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机械地学习他们的概念和具体模式,不仅无法学到其精髓,还很容易“南橘北枳”学走样,消耗、浪费大量社会资源,得不偿失。因此,对我国而言,应当加强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土壤”培植工作,加快國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本土化研究进程,创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土壤”,更新社会观念,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促进职业教育认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建立全国征信系统,培育契约精神和诚信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引导全社会树立大职业教育观,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二是完善法治环境,严格执法检查,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弘扬法治精神;三是完善行业协会制度,赋予其职业教育标准制定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监督职能;四是建立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和职业能力标准体系,构建与普通教育并行互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五是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遴选发布制度,逐步培育产教融合发展的社会氛围,促进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二)通过完善立法、严格执法,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地位

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大背景和大趋势下,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要取得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地位,从根本上来说,还得依靠法律制度。这主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加强职业教育立法工作,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把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把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社会作用、社会功能等,以法律文本的形式明确、固化下来,而不是依靠行政文件或国家领导人批示的方式来体现。要尽快修订出台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系列法律文件,及其配套的相关劳动人事制度、就业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另一方面,要加大职业教育执法检查力度。好的法律制度,需要严格执法来体现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来弘扬法的精神。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除了立法不完善之外,在执法层面的问题主要有两条:一是有法不依,如“一法三决定”的某些条款和目标至今没有执行到位;二是执法不严,职业教育在很多时候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缺乏惩戒激励机制。2015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同志主持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行19年以来中国首份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报告指出,职业教育存在与社会实际需求不匹配问题。对职业教育重要性认识仍然不足,职业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多方面需求,职业教育经费稳步增长机制不够健全,教师队伍还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企业办学的作用未能充分有效发挥,职业技能培训难以满足需求。

(三)通过制度政策倾斜,引导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

制度政策具有强大的社会导向作用。人们对制度政策的指挥棒作用深信不疑。职业教育之所以备受歧视、地位低下,与制度政策方面的歧视性安排密不可分,如中/高招录取制度、经费投入制度、用人就业政策、劳动预备制度等,亟待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引导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真正让职业教育“香起来”“亮起来”“忙起来”“强起来”“活起来”“特起来”。制度政策推进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特点,就当前而言,具体建议主要有五条:一是增加职业教育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中职、高职生均拨款制度;提高中职免费入学补贴标准,在高职院校生均拨款1.2万元基础上,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拨款标准持平并同步同幅度提高;增加职业院校经费预算额度、重大财政专项额度和奖励性拨款额度,大力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二是改革职业教育招生录取制度,建立分类分层指导机制。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招生录取制度,对普惠型职业院校,采取宽进严出政策,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对高端优质职业院校(如高职“双高”学校和优质校),采取严进严出政策,优先选拔优质生源,提高职业教育美誉度。三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劳动待遇。在就业、创业、落户、职务晋升、职称评聘、人才流动等方面,取消学历门槛限制,福利待遇与技能等级挂钩。四是完善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奖励机制,加大奖励力度。对各行各业具有扎实职业技术技能的精英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加大奖励力度。五是建立对产教融合型企业考核激励机制。对通过考核的企业给予重奖或大额补贴,加大对产教融合不力的企业警告和处罚力度。

(四)因地制宜,“一省一策”,强化省地两级统筹发展职业教育

由于中国各地发展存在显著的区域不平衡性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经济发展呈现出东部、沿海、中心城市相对发达,中西部、内陆、边远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现象。历史和区域对比性研究显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达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职业教育就越发达;职业教育越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也越快,形成良性循环。反之,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往往也发展不好;职业教育发展不好,经济发展也会明显受到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就现实状况而言,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在落实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政策方面,常常反应迅速,步子较大,成为职业教育强省,而中西部地区省份则相对反应迟缓,步子保守,印证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程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据此,应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国家宏观制度政策基调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因地制宜,“一省一策”,促使有利于职普同等重要地位的地方制度政策出台。一是允许各省出台符合本地实际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政策,刺激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推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职业教育制度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目标,形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格局。二是强化省地两级统筹,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自主权,将各地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与地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推进、同步检查,将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地方政府“一把手”工程,与地方发展目标考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

总之,面对职业教育发展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期,只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根本特征,上下齐心,真抓实干,以改革的办法破解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和困难,就一定可以实现职普同等重要地位目标,高质量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职业教育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一法三决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②数据来源于高职发展智库《2019年高职院校预算大公开:最高17亿!》, http://www.zggzzk.com/redianzixun/shownews.php?id=254.

③數据来源于壹学者《中国最有钱大学排名:钱哪来的?花在哪儿?》,https://chuansongme.com/n/2955887045822.

[参考文献]

[1]董仁忠.“大职教观”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

[2]李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变迁逻辑及未来展望[J].继续教育研究,2018(11):93-98.

[3]彭振宇.国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与趋势[J].职教论坛,2015(27):92-96.

[4]时冉.中国首份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出炉,强调面向市场和社会需要办学[EB/OL].(2015-06-29)[2019-05-26].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629/c70731-27225512.html.

散文类型范文第2篇

1、什么是视觉?

视觉就是我们用眼睛所看到外界周围的事物。视觉成熟最重要的是焦距。通过眼 睛观察形状、大小、甚至文字。

2、出现视听失调的原因?

婴儿期爬行不足。在婴幼儿期间,听觉对大脑的成长影响最大,早年的幼儿听觉

较弱,所以受不了太高、太大的声音,祖父母带大,环境噪音太多,父母脾气大,经

常大声责备,都会造成幼儿为了保护声音对大脑的刺激便会在听觉上形成一层自我保 护膜,养成拒绝听别人讲话的习惯。

视觉统合不佳主要表现:看书时容易漏子、掉字、写字时,偏旁部首容易写错、

不会做计算、学了就忘、抄错题、甚至不认识字。

二、听觉统合失调

1、什么是听觉?

声波作用于听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并引起听神经的冲动发放传入信息,经各级听觉中枢分析后引起的感觉。音变的能力来自触觉。听觉区的讯息深入大脑的潜能记忆区中,因此听觉的音变能力,对人类的潜意识影响很大,在心理上也产生很大的作用。

听觉统合能力不佳主要表现:对别人说的话听而不见、丢三落

四、经常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

三、嗅觉统合失调

1、什么是嗅觉?

嗅觉是人类感觉神经中最多也最复杂的器官,嗅觉能协助我们用鼻子灵敏的认识 环境,进而保护自己。

嗅觉失调的表现:如无法味到花的芳香、不能闻出某种气味等。

四、味觉失调

1、什么是味觉?

味觉失调会直接影响到人的生活品质。味觉也是婴幼儿期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能

力。舌头的味觉相当复杂,前面甜的,中段哭的,旁边酸辣的。必须让食物留在嘴巴

里较长的时间,才能感觉发出各种味道,味觉教育需要有相当的耐心及时间。

味觉失调的表现:无法用舌头尝出各种味道,不能尝出酸、甜、苦、辣。

五、触觉失调

1、什么是触觉?

身体皮肤组织接触外界的一种感觉。

2、什么是触觉失调?

触觉失调就是人对外界的感觉出现的与别人不一样的现象。它分为触觉敏感和触觉迟钝。 触觉敏感:就是说对外界的微小变化产生一种过激的反应。(这样的孩子的脑神经抑制困难,才导致触觉过分敏感,对任何信息都有反应,大脑经常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自然无法集中注意力,心烦气躁的。他们穿着的衣服质料不同,或环境有微小的变化时,都会忙着做出不舒服的反映处理,于是最重要的学习信息就很难传入大脑了。

触觉迟钝:就是排斥新事物,不能接受新事物,依赖旧的事物。(由于一再排斥新的信息,便需要加强旧的信息,于是就很依赖他们已经熟悉的旧的事物。这样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更渴望被接触,所以也比较粘人。他们经常固执于某种行为上,特别喜欢强烈又熟悉的旧的感觉,如:偏食、吸吮手指,触摸生殖器,咬人等。)

3、触觉失调的现象有哪些? 现象有:容易分心、常会左顾右盼;脾气暴躁,尤其对亲人特别不好,喜欢强词夺理;不喜欢到陌生地方或人多的拥挤场合;偏食和挑食,不喜欢吃水果和蔬菜等;害羞,碰到陌生人特别紧张,会结结巴巴的说不出来话;内向爱独处,不喜欢到户外玩,怕人多的地方,朋友少,沉默寡言;看电影或电视的时候,容易兴奋,受感动,并喜欢尖叫;怕黑,到暗处一定要有人陪,晚上拒绝出门,讨厌独自在屋里;换床铺便无法入睡,甚至被子、枕头都必须是固定的;清理鼻子和耳朵时,常显得情绪非常不稳定;喜欢粘特定的人,并且非常需要对方的拥抱和溺爱;睡觉的时候喜欢咬被角,抱棉被、衣服和玩具;喜欢吮吸手指,咬指甲、不喜欢别人帮忙剪指甲;不喜欢被抚摸脸部,讨厌洗脸、洗发和剪发;有人协助穿衣服、穿袜子和拉袖口,常会特别的紧张;不喜欢别人由背后接近,常有严重的不安全感;经常到处碰、摸、动个不停,对毛料和布织料特别排斥或特别喜欢;虽喜欢和人聊天,却不喜欢有肌肤接触的勾肩搭背行为。

4、触觉敏感的危害?

触觉敏感的孩子常常会衍生前庭觉不足,好动不安的毛病,本体感也会扭曲,情绪化及笨拙现象。

5、强化触觉训练的原则

触觉是感觉刺激中分布最广,信息最频繁的,我们几乎不断地在接受触觉刺激,包括晒太阳,吹风,洗澡,游泳以及玩沙,玩土,玩水都是非常重要的触觉刺激。因此,触觉游戏在日常的生活中随处都可应用。 在皮肤上的各种刺激,会协助决定触觉来影响身体的反应,有时使用毛刷来减少触觉防御的现象,也许先用前庭刺激,再加上刷子的互相调节,治疗触觉防御泛滥的效果更好。

触觉敏感或迟钝主要表现:黑怕陌生的环境、允手、咬指甲、爱哭、爱玩弄生殖器官、过分依赖父母、过分紧张、过分碰触某种东西、有强迫性行为、个人表现缺乏自信、语言行为动手动脚、惹事生非、爱惹别人、偏食、暴饮暴食、不能考虑别人的感受、情绪不稳定等。

六、前庭觉统合失调 ⒈ 什么是前庭?

人的脸部正前面的各个器官如耳朵、鼻子、眼睛和嘴巴所接受到的信息。透过脑干前边的前庭神经核,进入大脑的功能区。这个器官所接受的信息称为前庭信息。 ⒉ 前庭神经核的功能?

① 过滤、筛选、重组身体各部分接受的信息。 ② 感受外界的动态和静态信息,对自身起平衡作用。

⒊ 前庭觉失调就是我们的前庭神经核对我们的前庭信息和身体各部分接受的信息不能进行筛选、过滤和重组的能力及不能感受外界的动态和静态信息,使自身无法达到一个平衡的作用。

4、前庭觉发展不成熟,身体便会反映出以下各种现象:重力平衡的能力不稳定,平衡感明显不良;运动企划能力差,严重时无法正确、有效操控肢体;空间感的判断经常失误,对环境的知觉多多少少都有障碍;肢体做交叉动作时有困难,左右手交叉活动时,无法有效地控制,即双侧协调障碍;视觉统合不足,眼球运动有困难,眼球无法控制视觉移动;很难双手或双脚合并做相同的动作,如同时举高双手,或双脚并拢前、后跳动有困难;词汇体系发展不佳,词汇使用经常错误,词句组织短而混淆。

5、强化前庭觉训练的原则:

人类所有的感觉器官中,前庭觉是最敏感的,这种信息能否顺应环境,也是肢体得以灵活操作最重要的因素,前庭觉随时提醒我们头和身体的方向,使我们能清楚的接收到视觉信息,如前庭觉不佳,视觉很难跟随移动的目标,眼肌肉和颈部神经也产生信息反应不良的情形,眼球的移动变得不平稳,常会以跳动的方式抓住目标,造成孩子阅读、玩球、划线的困难。

此外,前庭觉会将信息由脊椎体神经体系传达到身体各部位,通知肌肉必须做收缩和运作,以适应环境的需要,同时,也会将肌肉和关节信息传到前庭神经核及小脑,形成身体、神经、大脑功能的互动,是人类探索环境,适应环境的最重要基础。

如果这方面功能不佳,便无法达成感觉统合,孩子便会常常跌倒或撞墙,动作显得笨手笨脚,甚至害怕行动,更会造成感觉信息严重扭曲,而影响到身体的协调行动能力。 前庭觉失调的表现:

1、多动,虽好动,但平衡能力比较差。

2、原地打转容易眩晕或打晕。

3、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上课不专心。

4、畏高或者不怕高

5、走路容易跌倒

6、调皮任性、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

7、出现语言发育迟缓、说话词不达意、说话表现困难

七、平衡觉失调 ⒈ 什么是平衡?

① 定义:练习身体协调与地心引力的协调的能力。

② 分析:我们的神经体系在活动中,发展出一种与地心引力协调良好的能力,指挥我们的骨骼和大小肌肉。支撑住我们这个有重脚轻的倒三角架构。这种良好的协调能力就是平衡能力。 ⒉ 平衡感包括:手眼协调。上下肢体的协调。全身的协调。

⒊ 平衡失调的主要现象:穿裤子困难,拿筷子,拿汤勺不协调,不会吹口香糖,舌头操作不灵活,不能很好的将水倒入口中。写作姿势不正确,心烦气躁,生活不能自理。登高时会极度紧张,身体屈成弓形,大肌肉发展不佳,以至坐无坐相,站无站相,坐时常会趴在桌子上,或以手扶额。

4、强化平衡感训练的原则:由平衡感不足引起的肢体运动协调不良,以及过动不安,可借助加强平衡感的相关运动使其恢复正常。 强化平衡感的活动应注意以下几项原则: 不局限于平面,并兼顾上、下立体性的运动,甚至达360度的旋转。 需注意动、静状态的平衡

以高速活动强化原始反射的统合能力,以促使身体和地心引力的协调,保持倒三角形身体架构的安定性。例如,回转、上下或左右摇晃等运动,都有助于前庭体系的发展,对安定与平衡能力也具有很大的作用。而大小滑板、大弹力球、旋转盘、平衡台、跳床、吊缆系列等都是非常适合的教具。

平衡觉失调的表现:走路时容易跌倒、不能向其他的孩子一样翻滚、骑车、跳绳等。

八、本体觉统合失调 ⒈ 什么是本体觉?

本体觉就是人类对自己身体的了解和操控,人体充分利用和支配自己的关节,肌肉,肌腱。韧带和骨骼等身体部位的收缩与拉伸,所产生的一种固有的信息。如:我们不用镜子也可以用手摸到自己的眉毛、耳朵、鼻子等;不用大脑判断也能根据环境做出合乎环境需要的行为和动作,如:跨越水沟、栏杆等等。 ⒉ 什么是本体觉失调?

本体失调会造成身体协调不良,包括双侧协调、手眼协调及身体感官的自然协调。 ⒊ 本体失调的现象?

现象有:眼睛看不到东西时,几乎无法做出正确的动作;身体的无意识行动自律失常,随时处在焦虑和紧张中;环境适应困难,经常会重复错误的学习;笨手笨脚,经常碰伤或撞伤;爬楼梯常常会特别紧张;小肌肉的操作经常受阻,无法完成精确性动作,拿笔、拿筷子困难;固有感觉和听觉处理常有障碍,造成方向和情报来源判断严重错误。

⒋ 本体觉失调的原因?

出生的那一刹那,除了皮肤触觉神经体系的强烈刺激外,更重要的是大小关节信息和大脑皮质层及中枢神经的联系。关节信息会带动大小肌肉的活动,让我们不靠视觉也可以了解身体各部分的活动方式,因而了解身体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并做出正常的反映。剖腹产的胎儿由于缺少了这个关节信息的学习过程,出生以后缺乏活动的话。便也会笨手笨脚、胆小、怕事等。 ⒌ 强化本体感训练的原则:

本体感觉活动的设计要顾及进行高速活动时的平衡能力,以及与原始反射相关的感觉统合,以促进身体和地心引力的正确协调,以及长时间保持安定姿势的能力,让幼儿在动作训练上能够自动有效的掌握动静之间身体神经的动作,并增强对身体各部位的认知。

文字、图形模仿、翻筋斗、转身跳等,可以促使筋肉在高度紧张和放松间变化动作;

模仿动物或他人的动作、躲避球、捉迷藏等童年游戏,则有助于身体形象和运动企划能力的形成; 拼图、接龙、连点线成形的游戏,有助于空间视觉的健全;

趴地推球、投篮、在跳床上投接球、滑板上拍球、或大滑板配合投掷球或推开障碍物游戏,对视觉空间和运动企划的协调帮助很大。

散文类型范文第3篇

(一)实词使用不当

1、单音词和双音词选用不当。有的地方该用双音词,就不应该用单音词;有的地方该用单音词,就不必硬把单音词加以双音化。例如:

这儿的河流,流程都不太长,但水量很丰,流势很急。(“丰” 应改为“丰富”或“大”为好。)

大坝拦挡住河水,一个人工湖形成了。(“拦挡”应改为“挡”)

2.选错近义词:有些词的意义相近而又有些细微的差别。很容易用错,选词时仔细斟酌。例如:

雨滴和汗水混大一起,他们的衣服湿透了。(“雨滴”改为“雨水”)

3、代词用错。例如:

我们明明知道先进单位的缺点,却不认真地帮助它,反面毫无原则地掩盖它,这是不负责作的表现,(句中第一个“它”指“先进单位”,而第二个“它”却指“先进单位的缺点”,第一个“它”应改为“这些缺点”)

(二)虚词使用不当

最容易用错的虚词介词连词。

1、用错介词(最容易用错的介词是“对”、“把”)例如:

谷神星这个名词,可能对我们不太熟悉。(句中的“对”弄错了对象,应当是“我们对谷神星这个名词可能不太熟悉”。)

每个介词有自己的范围,“向”表示方向,“对”表示对象,“在"表示时间地点情况等。

2、用错连词。例如:你知道我也十分爱好吹笛子,而且吹得很槽。

(句中“而且”表示递进关系,但是前两句没有递进内容,应把后句改为“而且知道我吹得很糟。”)

3、助词使用小当。助词使用不当,主要是结构助词使用不当,例如:

他们是我们乡第一个上名牌的大学的学生。(名中的“的”过多,“名牌”后的“的”可以删去)

(三)成分残缺

句子成分可以省略、省略总是明确的,而且可以把省去的词语补出来。

但是必要的成分不能欠缺,否则句子结构不完整。

1、缺主语。例如:

通过学习,使找提高了认识。

由于曹雪芹所处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小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2、缺谓语。例如:

我们识别足非的能力。

中国人民止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 强国。

3、缺宾语。例如:

大会提出”情况变了怎么办”

北京市百货大楼从市场需要出发,不断矿人商品。

4、缺定语,这种语病较为少风,但也还是没有,例如:

让大学生自谋职业,让大学生们自己去开拓生活,实在是个好办法。

(句中的“开拓”不能直接支配“生活”,中间应加个定语,如“新的”、“自己的”之类,不仅“开拓……生活”是如此,类比一下,”开拓……世界”开拓……境界”、“开拓……局面”、“开拓……天地”、“开拓……领域”等无不如此。)

(四)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例如:

中学则代的那些问学的愉快笑容和爽朗的歌声,至今还在我的耳边回响。我的身体、业务水平比一年前提高了许多。

2、动宾搭配不当。例如:

清明前后,xx部队派了800多人次,参加郊区植树劳动。我们应该接受大家的意见,改进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

3、定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例如:

在通往机场的大街两旁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群

4、状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例如:

只要稍微深思一下,就会理解这个问题。

5、补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例如:

司马文华的立场站得很牢固,感情也表现得很丰满。

6、主宾搭配不当。例如:

只靠关卡压,而不做思想工作,不给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是一种极不负责的工作态度。

7、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例如:

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8、一个成分内部的相关成分搭配不当。例如:

同时,那些水平优越,译文精美的译本身也成了我国文苑中珍宝。

(五)结构混乱

1、语序不当

a、成分次序不当

多项定语次序不当。多项的正确次序一般可按以下次序排列:

a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

b、指称或数量的短语

c、动词或动词短词

d、形容词或形容短语

e、名词或名词短语。另外,带“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例如:

一位优秀的有20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

正确次序:国家队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年多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篮球(名词)练。

多项关语次序不当,复杂状语排列大致为:

a、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

b、表时间或处所的

c、表语气(副词)或对象的(介宾短语)

d.表情态或程序的。另外, 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在中心语前。例如: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的)交谈。

正常次序: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休息室里(处所)都(范围)热情的(情态)同他(对象)交谈。

B.分句次序不当。例如: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在勇的革命烈士, 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正确次序: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复句中分句之间有先后轻重、缓急、大小、 因果等关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排列分句。

C.词序不当。例如:

王亲切地走到我跟前。向我说“要当心! ”(“亲切地”应移到“说”前。)

思想和语言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改为“内容和形式”)

2、前后脱节。例如:

《水浒传》,景阳岗上武松打虎的事是大家都知道的。 (句中“《水浒传》”同后面脱节,应把逗号改为“中”)

3、格式杂糅。一句话说到半截,又变成另一种说法, 造成两种说法的杂糅。例如:

我校同学1991年的人情消费比1988年的平均花费相比, 增加了近一倍。(句中“比......相比”是两种格式, 一种是“同.....相比”,一种是“比......增加”,可选用一种格式。)

(六)重复多余

1、重复。重复大都是粗心大意造成的。例如:

a.他能评上三好生的原因是因为他努力学习,热心为集体服务而评上的。

b.玲玲用不干净、没有消毒的纸擦伤口,结果伤口发炎了。

(a的主语里有“评上”,谓语里也有前后重复,后边的“而评上的”可删掉。b的定语“不干净”和“没有”消毒在语意上重复,这里只用一个就行了。)

2、成分多余。例如:

他举起右手,用手从头上摘下帽子,用手拿在手里, 吹了吹帽子上的尘土。

听了小宋的介绍,我在心里真是由衷地感谢李芳。

(七)词类误用

各类词都有各自的语法功能、规范用法。 不按照词类的语法功能和语文习惯乱用词类,叫词类误用。 词类误用有下面几种:

1、名词误用。例如:

每次查房、会诊之后, 李大夫总是耐心地指导她怎样把病历写得完整、条理,清晰,告诉她怎样诊断疑难疾病, 怎样自理特殊病人。

我们永远记忆周总理谆谆教诲。

2、动词误用。例如:

那是一个多么感动的情景啊!

思维这个词,可以分广义和狭义两种使用。 (“使用”改为“用法”或“使用方法”。)

3、形容词误用。例如:

只有迅速提高科学文化水平, 我们才能相称大好形势的要求。

他的简简单单的两句话顿时增加了我们一种无可名状的沉重。(改“沉重”为“沉重感”。)

(八)不合逻辑

1、更替概念。例如:

在会上,大家都谈了自己对学校的看法,看来, 大家的希望不一致。

(句子前边用了“看法”后边换成了“希望”包含在“看法”当中,那就应当把“看来”改为“不过”。)

2、前后矛盾。例如:

我断定他大概会考上大学。

夜,寂静无声,只有雨滴在嘀嘀嗒嗒地响着。

3、判断不成立。判断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断定, 如果断定不了,判断就不成立,这个判断就不起作用。例如:

a.青年从正是世界观形成的时期。

b.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植物的主要产区。

(a的“青年人”不是“时期”,二者不能组成一个判断。“青年人”可改为“青年”,最好改为“青年时期”b的“红壤”是一种土壤,不是“产区”、“红壤”要改为“红壤区”。)

4、多次否定引起混乱。例如:

难道能否定这次讨论会没有取得很大成功吗?

尘土太厚,这又怎能不让卫生检查团的人不皱眉头呢?

市场经济的大好形势鼓舞着画家和文艺工作者为人民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 (“文艺工作者”为大概念不能与小概念“画家”并列。)

他的书籍里装满了书。有文艺书、历史书、政治书、画片、杂志等。(“文艺书”为大概念,不能与下面小概念并列。)

6、包含正反两方面意义的词语配搭不当。

“好坏”、“高低”、“是否”、 “多少”这一类词兼有正反两方面的意思, 这类词语只能和含有正反两方面意义的其它词语搭配,如果只顾一方面,而忽视了加一方面, 就会造成判断不当的错误。例如:

能否做好教学工作, 决定于老师有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思想。(前面“能否”为两个方面, 后面“有”只一个方面,不配搭。)

对科技人员强调专,是不是可以忽视他们的红呢? 还要不要他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世界观呢? 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是不是”“要不要”包含着两个方面, “是肯定的”只是一个方面,前后不配搭。)

7、条件关系用错,条件结果关系颠倒。

在复合判断中,有充分条件判断、必要条件判断、 充要必要条件判断、相容的和不相容的判断。在使用这些判断中, 要恰当运用,否则就会产生错误。例如:

只要刻苦努力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取得好成绩, “刻苦努力学习”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条件关系用错。)

陈小宇同学今天没来上课,一定是病了。 (没来上课的原因较多,不一定是病了判断条件不充足。)

只有提高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才能提高群众的觉悟, 实行责任制。

(条件和结果颠倒)

8、强加因果关系

一件事的产生,总是有它的前因后果。 如果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情说成有因果关系,那就是强加的。例如:

我厂今年重视了产品数量,所以产品质量下降了。 (产品质量下降的原因并不一定是“重视了产品质量”, 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在前一阶段外语学习中,由于我重视了读、写练习, 因而忽视了听、说能力的训练。(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九)复句常见的语病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例如:

如果作者的想象超出了实有人物的行动,使事情过于夸大,反而可能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应把“平常”改为“就”。)

缺关联词语。例如:

他虽然是个工人,平常喜欢音乐,作曲很在行。 (应把“平常”前加“但是”)

错用、滥用关联词语。例如:

这本书初版已重印了好几次,因此最近又经过修订再版。(应把“因此”删去。)

关联词语位置不对,例如:

尽管天气如此变化多端,天池是一片沉静。渺渺湖水, 却清彻如镜。(应把“却”放在“天池”后。)

(十)歧义句

歧义就是一句话可有两种以上不同的理解, 歧义一般是由下面几种情况引起和形成的:

1、多义词引起歧义。一个句子里有某个词是多义的, 这个句子可能成为多义句。例如:

这本书是黄色的。(“黄色”可指颜色,也可指色情而言。)

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想”可指“回忆”,也可指“打算、希望”。)

2、多音词引起歧义。句子中某个词是多音的, 那么在书面表达时就可能有歧义。(口头表达不一定出现歧义。) 例如:

这个人好说话。(“好”可读“hao4”,指爱好,喜欢; 也可读“hao3”是“易于、便于”的意思,但书面反映不出来,故存在歧义。)

这人头发长得怪。(“长”可读“chang2”,指长度大;也可读“zhang3”是“生长”的意思。书面也有歧义。)

3、同音词引起歧义。汉语中有许多同音词, 这种同音现象使一些句子在口头表述时可能产生歧义。 (书面表达上没歧义)例如:

这是致癌物质。这是治癌物质。(“致、治”都“zhi4”听起来有不同理解,口头表达有歧义。)

产品全部合格。产品全不合格。(“部、不”都读“bu4”,听起来意思正好相反。)

4、结构划分不同形成歧义。同一个短语或同一句话, 在语法结构上划分不同就会产生歧义。例如:

89全国高考题:“我要炒肉丝”。(“炒肉丝”, 可理解为动宾结构“炒肉丝”也可理解为是一菜名,是一个名词。)

咬死了猎人的狗。 (此短语可理解为动宾结构“咬死了猎人的狗”,也可理解为偏正结构“(咬死了猎人)的狗。”)

5、语义不明引起歧义。说话中某些词或短语语义不明确,也会引起歧义。例如:

北京图书馆收藏着著名学者章太炎的书。 (加点短语可指章太炎所著的书,也可指章太炎所收藏的书。)

开刀的是他父亲。(“开刀的”可指医生,也可指病人。)

6、指代不明出现歧义。例如:

孩子们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 十分高兴。(“有说有笑,十分高兴”可指孩子们, 也可指李大伯。)

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 手里提着一个黑色提包。(“提着黑色提包”的可指“张原”,也可指“老人”。)

语序

1、 语序,是指各级语言单位在组合中的排列顺序如:

合成词、短语、单句、复句、句群等语言单位中组合单位的排列顺序。语序不同,语法关系、表达意义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例如:

①虚心一心虚。学生回答一回答学生。(词、短语的不同组合,语序不同,语法关系、意思就不同)。

②A他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杜会主义需要改革开放。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改革开放是他指出的。

(单句的不同组合,A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政策,b则强调“他”的作用。)

③A他品质很好,学习成绩也非常好。b他学习成绩非常好,品质也很好。(并列复句的不同组合,改变语序后意思基本不变。)

④A今天是星期天,你或者学习,或者帮助我做些家务。b今天是星期天,你或者帮助我做些家务,或者学习。(选择复句的不同组合、改变语序后意思基本不变。)

⑤A他不但学习好,而且品质也好。b他不但品质好,而且学习也好。(递进关系复句的不同组合、语序变与不变都突出强调了后句。)

⑥A他虽然有病,们还是坚持学习。b他还坚持学习,虽然有病。(转折复句的不同组合,a突出强调了后句,b更突出强调了前句。)

⑦A你如果能克服这此缺点,学习是能够搞好的。b你学习是能够搞好的,如果克服了这些缺点。(假设复句的不同组合,a突出强调了后句,b更突出强调了前句。)

⑧A只有解决了水源,这个村的农业生产才能搞好。b这个村要想把农业生产搞好,只有解决水源(有条件复句的不同组合,a、b突出强调的都是条件的重要。)

⑨a、无论天气多么恶劣,他都按时到达岗位。b、他都按时到达岗位,无论天气多么恶劣。(无条件复句的不同组合,A突出强调了后句,B更突出强调了A的后句。)

⑩A因为虫害严重,今年棉花减产了,B今年棉花减产了,是因为虫害严重,(因果复句的不同组合,A突出强调了后句,B句也强调了后句。)

⑾a小明非常聪明,老师一讲,他就懂。小钢比不上小明。B小钢比不上小明。小明聪明,老师一讲,他就懂。(句群的不同组合。句群突出强调的是中心句。各类句群组合关系不同,突出强调的中心句也不同。句群中句与句的关系与复句间分句的关系大同小异,分析时参照复句的分析,本题是解说句群,这样的句群一般把被解说的中心句放在句首,所以A突出强调的是“小朋聪明”,B突出强调的是“小钢比不上小明(聪明)。)

单句内各种句子的特殊次序,如主谓倒置、定语、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则分别突出强调了谓语、定语、状语、宾语。一般说来,前置或后置什么,就突出强调了什么。

2、选择语序的基本原则

①符合逻辑事理。一些词,短语、句子的意义往往有轻重、强弱、大小等差别,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有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这些现象反映到语言中,直接影响语言各组合部分语序。如下题:

把三个短语填入下边一句话的空格处,恰当的填法是:

A、促人猛省B、催人进取C、引人深思

这是一本好书,它能____________。

应按C、A、B顺序填写,因为这样的语序合乎逻辑事理。

②合乎语法习惯。如“制造”不能说“造制”。“东南西北”不说”北西南东”,“腰酸腿疼”不说“腿疼腰酸”等。

散文类型范文第4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语文语法的相关知识。

2、掌握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等相关知识。

3、提高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短语的类型及结构。

2、掌握短语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语法在汉语的学习中并不陌生,想要学好语文,就必须了解并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我们知道句子是由短语构成的,短语可以分为几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语文语法知识中的短语。

(二)课前测试

1、“父亲和母亲“和“父亲的母亲”意思相同吗?

2、“我们老师”和“我们的老师”意思相同吗? (请同学们思考几分钟,可以相互交流)

教师小结:要分析这两个例子意思的异同,同学们需要弄清楚什么是短语。现在我们来学习短语。

(三)短语相关知识了解

1、定义:短语是词与词的组合,也称词组。

2、词与词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组合成不同的短语,如:学校管理 管理学校。也可以借助不同的虚词组合成不同的短语,如:父亲和母亲、 父亲的母亲。

3、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主谓短语。

(四)短语具体分类及结构

一、并列短语

词和词之间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彼此地位平等.

1、类型

⑴名+名文化教育今天或明天(名词短语)

⑵动+动调查研究愿意并实行(动词短语)

⑶形+形光辉灿烂庄严肃穆(形容词短语)

⑷代+代我和他这样那样(名词短语)

⑸数量+数量四面八方千秋万代三斤五两(名词短语)

2、并列短语一般前后可以互换位置. 例如:工厂 农村 我 你 他

但有些并列短语是不能前后颠倒位置的,因为它有一定次序. ⑴时间顺序:春、夏、秋、冬

⑵大小顺序:省、市、县

⑶年龄顺序:老、中、青

⑷逻辑顺序:继承和发展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 ⑸语言习惯:男女老少金银铜铁油盐酱醋

3、并列短语一般要求词性相同,但个别也有不同. 例如:姐姐和我(名词+代词) 勤劳 勇敢 不怕苦(形+形+代)

二、偏正短语

1、前偏后正:“偏”修饰、限制“正”. ⑴定+中(名、代),如:(祖国)大地(一朵)茶花(前进)的步伐

⑵状+中(动、形),如:[很]好看[独立]思考[慢慢]地走

2、旧语法:“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新语法:统一为“的”.

三、动宾短语

动宾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关涉与被关涉的关系.动词+宾语.宾语是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的. 例如:消灭敌人放下包袱丢下它发展生产进行斗争 骗取信任恢复平静爱热闹下决心有幽默感像珍珠

四、补充短语 A、动+补

动补短语中的补语不能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 例如: 看清楚、去一趟、拿起来、引在脑子里、跑得快、走的急 B、形+补

以形容词为中心时它的后面只有补语,因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 例如:机灵得很 密得不透气漂亮极了

五、主谓短语

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 主语可以回答谓语“谁”、“什么”;谓语可以回答主语“怎么样” 结构形式:A名+动 B名+形 C代+动 D代+形

例如: 觉悟提高 思想解放 阳光灿烂 心情舒畅 特殊主谓短语:名词做谓语. 例如: 今天星期三 明天国庆节 他中等身材

六、复指短语

两部分组成,语法地位一样,所指内容相同,意义上有复指关系,结构上是同位关系,在句中做同一成分. 例如:

首都北京 厂长老王 华罗庚教授 他自己 咱们学生 母子二人 鲁迅先生 美丽这个词春秋两季 封建统治阶级枣地主 我们每一个人

复指短语都是名词性的,中间一般不能加入虚词;加后意义有变化. 例如: 我们渔民,我们的渔民.一些复制短语中间可以加入指量短语,如:我们渔民,我们这些渔民.

七、方位短语

由名词或动词加上方位词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时间. 例如:

井冈山上 月光下 他们之间(名词)

吃饭以前 改革中 回收之间(动词)

树林东边 操场上(处所)

六十分以下 三十岁以上(范围) 开会以前 一年以上 解放后枣(时间)

八、量词短语

由数词或指示代词加上量词组成.

1、数量短语:一个、二斤、四里、三次、一回、三只、一碗、两包

2、指量短语:这种、那种、这堆、这次、那回.

九、介宾短语

由介词加上后面的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组成. 介加名、介加代、介加名词短语 例如:

为人民(服务) 对群众(说) 从现在(起) 关于课堂纪律问题

当黎明到来的时候按规定(办理)把大门(推开)

十、“的”字短语

定语用结构助词“的”名词短语,有很多可以省去后面的中心词,进而构成“的”字短语,它的性质和作用与其他名词短语相同. 类型:

1、名词+的 这本书是哥哥的.

2、代词+的 这本书是我的.

3、动词+的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吃的、穿的、用的好多了. 在冰场上滑冰的是一位姑娘.

4、形容词+的红的是花、绿的是草 十

一、“所”字短语

“所”加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 例如:

所有 所想 所需要 所认识 所忆 所闻 所作 所图 “所”字短语一般不独立使用. 练习:

语文短语结构练习

一、比较判断短语类型

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描写景物()市场繁荣() 景物描写()市场的繁荣()我的弟弟()表达的见解()

二、指出下列短语的结构

风俗习惯()变化规律()整修一新()废寝忘食() 前程远大()襟怀坦白()挥手之间() 辛勤耕耘() 销售计划()色彩缤纷()激动不已()禁止吸烟() 打扫干净()最后一次演讲()

1、选出全是主谓短语的一组 (

) A 资源丰富调查研究 B 心胸宽广勇敢坚强 C 品质高尚实现理想 D 感情强烈精力充沛

2、下列短语中与“露珠晶莹”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

) A.科学技术 B.坚持真理 C.会议结束 D.宇宙飞船

3、下列各组短语依次与短语“秘密通道、深入研究、庄严肃穆、腰肌扭伤”结构相同的一组是 (

) A战斗里程慈祥目光红得耀眼前途无量 B蔚蓝天空相差很远巍然高大红日东升 C最后一课美丽温柔比他胖点战果辉煌 D 光辉业绩纷纷议论美观大方路途遥远

4、找出下列每组短语中不同类的一个,把序号填入括号里:

①A一群孩子 B短篇小说 C仙山楼阁 D乡间生活 (

) ②A单纯真诚 B我和老师 C我的旅途 D报刊书籍 (

) ③A特别美丽 B花红柳绿 C豪华住宅 D复习资料 (

) ④A多么伟大 B踱来踱去 C思想感情 D悬崖峭壁 (

散文类型范文第5篇

 1.误用介词或动词“使”,导致句子成分残缺

如:通过这次班会,使大家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修改方法:把介词或动词“使”删去。

 2.由复杂的偏正短语做句子成分,容易把中心语丢掉。

如:国家、社会、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修改方法:补全缺失成分。

国家、社会、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病句类型二:表达不合事理  1.前后不一致。

如:她清秀的容貌和美妙的歌声不时浮现

在我的眼前。  2.自相矛盾。

如: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的放慢了速度。  3.关系颠倒。

如:由于生产很快搞上去了,大家的积极性也就大大提高了。 病句类型三:搭配不当

1.句子结构复杂,修饰成分过多,造成成分之间语义搭配不当。

如:必须造就千百万有社会主义觉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科学技术队伍,并成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2.当某个或某几个成分包含两项以上的意思时,往往由于照应不周、顾此失彼而造成搭配不当。

如:党和国家决定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所以今年大学继续扩招。

病句类型四:语序不当

 语序不合理,会使句子表意不明确、不合事理或产生歧义。

如:他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全校拔尖,而且在班里也名列前茅。 1.文汇报、妇联、卫生局等6个单位,日前联合发起评选“优秀护士”。 2.他曾精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 3.教练员正确的指挥,是决定这场球赛胜败的关键。 4.有些科学家判断,在宇宙中有生命的星球不少于两万个。 5.凡在科学研究上有成就的人,大都是埋头若干的人。

6. 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增强他们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 7. 在考试之前,我们要事先做好各种必要的准备工作。 8. 大、中、小学生书包到货,欲购从速。

9. 开学以来,我班同学都能准时到校,基本上无一例外。 10.我们高兴地看到,小刚和小明的妈妈都来了。

11.他一个人独自沿着刚刚用厚瓷砖铺成的江滨大道散步,悠然自得。 12.爱迪生一生有无数发明,他为人类创造了巨大贡献。 13.我有信心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经过父母的帮助,学习成绩会提高的。 14.孔繁森那崇高的品质,怎能不使人不受到深刻教育? 15.我们将来希望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16.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老师们正在努力改进教学质量。

17.在优裕的家庭里,子女觉得一切得来容易,因而所以难以和长辈沟通。 18.这届美术比赛,作品的质量比以往历届高。 19.田野里盛开着绚丽的鲜花和茁壮的幼苗。

上一篇:散文欣赏下一篇:周国平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