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训练范文

2023-12-28

技能训练范文第1篇

我首先向参加本次板书大赛的各位班主任老师、以及支持和关心本次大赛的各位领导及科任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你们所付出的辛劳表示由衷的敬意。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推进玉泉河南小学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我们于本月组织了教师板书设计技能大赛,本次大赛获得了圆满成功,我代表大赛的组织者特总结如下:

回首整个赛程,各级领导精心策划,参赛的班主任老师积极准备,为确保评审的专业化和科学性,在评审中,采取科任教师和领导评审、打分综合评定的方式,不管是工作人员,还是选手、评委小组,都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精心设计每一个步骤,真正确保了比赛的公平公正和公开,通过此次比赛,同志之间的互相观摩、学习,让我们看到了自己身上更多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充分发挥参赛选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一批青年教师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已经逐渐成长起来,书写美观大方,文章线路清晰,主次分明,大多都能抓住主旨,看形式主要是分为两类板书:1是画图示意;2是文字概括。这也是当初我们出题的意图。板书太重要了,既要有艺术性,又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深入研究教材,互相学习,不断研究如何巧妙科学的板书。不断继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成为真正的基本功过硬、有较高语文素养的小学教师。

技能训练范文第2篇

摘要师范生作为今后教师队伍中的主力成员,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地理也可亦不例外,地理师范生对其地理学习影响甚为明显的便是其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又以其中的区域认知思维最为关键。本文针对区域认知思维这一名词的内涵做出深刻解析,并就组成区域认知思维的多项思维元素,在文后立足于人才培养方案、学科课程协作、综合性实验设置、师范技能训练等角度,发挥高校多方面优势对培养地理师范生的区域认知思维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地理师范学生 区域认知思维 组成要素 策略

Regional Cognitive Thinking of Geography Normal Students and its Training Strategies

FAN Hangyu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eijiang, Sichuan 641100)

在教學理论持续更新的影响下,立足于现代社会诞生的教学理论更加倾向于教学工作中有效促进学生形成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对比,最为显著的区别点之一便是空间性或称之为区域性,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地理课标》)中就明确提出在中学地理课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当前中学地理的课程改革无形当中对高校的地理师范生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地理师范生的教育需要重视区域认知思维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确保地理师范生能够立足于地理事物与现象结合其“空间—区域”背景,将地理环境间的特征、差异、原因等进行全方位揭示,并自觉在教学工作以“空间—区域”作为出发点,为自己的学生理清和解决各种地理问题。同时,区域认知思维作为现今地理教师必备的基础专业素养,也是其教学能力得以持续优化的关键。故此,本文立足于区域认知思维的内涵、组成要素分析,探究了培养地理师范生的区域认知思维的有效措施,有助于地理师范生教学工作的优化与完善。

1区域认知思维的内涵与水平解析

《地理课标》中提出“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来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由于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人们在认识地理事物与现象时,常将其所在的地理环境分解为不同尺度与类型的空间区域加以认识,是一种独具地理学科特色的思维方式和能力。[1]而区域认知思维则是学生在进行区域认知时生成的一种具体的思维方式,其倾向于对地理事物与现象的空间格局进行认识时,能够对具体的空间—区域进行尺度上的解构与认识,并能够对空间—区域内各项要素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由此,我们可将区域认知思维进行要素水平层次的划分为区域要素思维、区域尺度思维、区域变化思维、区域综合思维。同时,由于对地理师范生的培养是属于高等师范院校体系下对未来地理教师的教育,其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关注度较高,因此对地理师范生的区域认知思维加入区域认知教学力,以满足地理师范生在区域认知思维上更高层次的要求。

2区域认知思维体系的组成要素分析

2.1区域要素思维

理清要素是地理学家研究地理问题的基础途径。针对区域要素思维的理解,可以有两种方式的解读。从“区域”角度来解析,则可从构成某一区域的空间要素进行分解,地理学家常将区域的空间结构分解为点、线、面三类结构要素,[2]例如区域地理中时常出现以居民点、交通线、地貌面组成的专题地图。从“要素”角度进行解析,则可按“要素”的属性将其分为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例如造成黄土高原区域水土流失的原因就可从区域内植被、降雨、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耕作制度、过度放牧等人文要素两方面进行该区域的认知。由此,我们可将区域要素思维理解为人们在认识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过程中,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其空间结构与要素属性分解为不同的影响因素,并以此来解释地理事象发生、发展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形成区域认知思维的基础。

2.2区域尺度思维

单就“尺度”一词而言,在地理学上,其是指地理事物与现象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量度。[3]按照时间与空间两类不同的量度,我们可将尺度分为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由此,我们可以将区域尺度思维理解为人们在认识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地理规律将其类化在不同的时间间隔与空间范围内进行认识的思维方式,区域尺度思维按时间与空间两种属性可划分为时间尺度思维与空间尺度思维。例如,在时间尺度思维上,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时间的早晚顺序将生物发展和岩石形成与地质年代对应,并以此为基础来认识地球演化过程就较好的体现了这一时间尺度思想;在空间尺度思维上,例如将地球的气候在全球范围尺度依据气候特征于陆地范围内进行了热带气候区、亚热带气候区、温带气候区、亚寒带气候区、寒带气候区的划分,并以此为基础来认识地球的气候就较好的体现了空间尺度思想。在高等教育阶段也有同样的体现,例如在“地质学基础”的学习中,依据时间标尺对地壳演化进行了细致的学习;例如在“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的学习中,依据全球空间尺度与国家空间尺度对其所在空间范围内的地理事物与现象进行详细的剖析。从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运用尺度思维进行区域认知培养是中学地理教育与高等地理教育普遍采用的,促进学生形成区域认知的教学过程,并且过程中蕴含了较为丰富的区域尺度思维。同时,在《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也曾提出,“地理学者以不同的尺度来界定区域,从本地和国家一直到大洲和全球。[4]”由此来看,区域尺度思维是区域认知思维形成的基础要素,是满足后续思维形成的关键。

2.3区域变化思维

由于在不同尺度的区域之下,其内的物质循环、能量交换、信息流动时刻发生,因此区域内的动态变化是区域能够存在的本质属性。具体来讲,区域内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是由区域影响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扰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必然造成区域地理环境整体的演化,这就要求学生对区域的认知不能是静态与孤立的认识,而应该是动态与联系的认识形成区域变化思维。由此,我们可将区域变化思维理解为在认识区域地理事项过程中,能以动态与联系的观点来认识形成区域演化的思维方式。对于区域变化思维理解,一方面,从构成区域的要素相互联系角度,要求能够揭示区域要素相互间的作用机制;另一方面,从区域要素演化角度,能够深化对区域的认識则必须理清区域动态演化的过程。例如,在我国农业区域的学习中,对主要粮食作物的区域认知普遍印象是“南稻北麦”,但伴随着生产要素与条件的变化,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分布出现了显著的变化,稻谷生产由传统产区包括浙江、广东、广西一带向黑龙江、吉林、江西等地转移,而小麦则是更进一步向河南、山东、河北和安徽等传统主产省份集中,[5]若仍然以“南稻北麦”典型印象进行我国农业区域的认知,势必会造成学生在面对现实地理问题时产生误解。由此来看,区域变化思维是形成动态性区域认知思维的根本。

2.4区域综合思维

在区域认知的教学中,通常采用区域内要素分析与区域间要素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但地理事物本身是相互影响与联系的整体,造就区域内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要素不是孤立的,区域与区域之间也不是孤立的,地理学家正是通过对区域的研究,揭示其相互间的普遍属性与普遍规律,最终把握地球的整体地理环境变化规律,并以此来保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并且《地理课标》在提出区域认知的同时,又提出“综合思维”,并指出其是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综合思维的形成需要区域知识的积累,而区域认知的形成需要综合思维的统整,两者之间是相互支撑与影响的。由此,对于区域综合思维的理解,我们应融合综合思维,其是在具体的区域背景下学生运用整体性思维、综合性思维的观点来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

2.5区域认知教学力

教学力是指教师的教学能力,区域认知教学力并不是区域认知思维中的一环,而是在地理师范生的教育背景下,要求学生具备开展区域认知思维的教学能力。若地理师范生的教育落后于中学地理课程改革,不仅会导致师范毕业生就业困难,亦会影响中学课程改革的进程。因此,对地理师范生来说,大学阶段的教育除了要培养他们区域认知思维,更要培养其日后走上教师岗位的区域认知教学力,这种教学力既是他们形成区域认知思维的驱动力,也是区域认知思维能力的溢出。同时,这也是高等院校的地理教育与中学阶段地理教育的不同之处。

3地理师范生的区域认知思维培养策略

3.1地理师范生培养方案的有效衔接

随着《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的发布,国家从规范层面对师范生在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与自主发展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等院校师范生的教育进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阶段。各所大学都积极研制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西南地区几所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读,反映出一些普遍问题,一是与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存在衔接问题,二是对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形成的地理核心素养延伸度不够,这不利于学生在完成高中地理学习之后进入大学阶段于地理学科上更精进的学习。因此,在高师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应结合《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与《地理课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既要满足地理核心素养更进一步的要求,又满足教师职业能力的需要,而区域认知思维作为地理核心素养下的一环,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具体来说,我们可在方案内,教学实践能力中的掌握专业知识与学会教学设计中予以体现。

3.2把握思维水平,多课程协作助力成长

相对于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而言,大学阶段的地理师范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区域认知思维能力,因此对其区域认知思维的培养应把握循序渐进原则,做好区域认知思维水平的调研工作,例如通过入学问卷调查、入学测试等形式确定其在区域要素思维、区域尺度思维、区域变化思维与区域综合思维上水平,为后续课程提供进阶思维培养的依据。同时,有效利用专业课程较多这一优势,进行多课程协作教学。地理科学专业的部分课程如“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等课程相互合作能较好促进学生区域要素思维的成长;“测量学与地图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课程相互合作能较好促进学生区域尺度思维的成长;“地质学基础”“全球变化”“地貌学”等课程相互合作能较好促进学生区域变化思维的成长;“综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课程相互合作能较好促进学生区域综合思维的成长。最终学生通过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形成的思维方式运用于自然与人文地理实习之中,促进学生形成高水平的地理实践力。

3.3提高综合性实验比例,促进思维锻炼

目前大学阶段的教学资源较高中更为丰富,尤其是地理学科专业,除常备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地理师范生的教育普遍配备有如气象学、土壤、地理信息技术、遥感等地理实验室,为区域认知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利用专业地理实验室创设的地理实验项目,可分为地理验证性实验和地理综合性实验,地理验证性实验主要是为验证某一地理认知而进行的实验,该类实验在高中阶段部分学校也有相应的开展,对学生的区域认知思維成长影响较小。而地理综合性实验是利用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解决相关地理问题的实验,在此类实验过程中学生能进行学科知识、能力与思维的综合运用,有助于将课程学习中获得的思维方式投射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强化练习,因此,我们可提高综合性实验比例并以此来促进区域认知思维的锻炼。

3.4强化师范技能训练,提升区域认知教学力

目前师范技能训练课程较为薄弱,一般被安排在师范教育大三时期,且不同的技能训练并未区分,多数学生选择知识结构性较强的自然地理部分进行教学,对区域地理及区域认知模块内容关注度较低,导致师范技能训练阶段并未形成区域认知教学力,进入教育实习阶段后不能正常完成区域地理模块的教学任务。针对这一问题,在师范技能训练中可将训练要点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等模块,分阶段进行强化训练,在提升区域认知教学力的同时,促进多方面教学力的成长。

4总结

作为地理教师基本专业素养之一的区域认知思维,也是地理师范生培养中的重点内容,师范院校需要在掌握其组成要素的前提下,从人才培养方案、学科课程协作、综合性实验设置、师范技能训练几个方面入手,培养与提高师范生的区域认知思维。

基金项目:内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项目“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研究”(编号:JG202023)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丁继昭,袁孝亭.地理空间结构思维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 2020,40(04):102-107.

[3]张家辉,袁孝亭.国际地理课程标准对尺度思想的关注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09):61-65

[4]于淼,蔡安宁,毛广雄.从《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看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06):4-5.

[5]柴玲欢,朱会义.中国粮食生产区域集中化的演化趋势[J].自然资源学报,2016,31(06):908-919.

技能训练范文第3篇

“三笔字”书写技能训练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一章 “三笔字”书写概论> 第一节 汉字的规范标准与意义

一、汉字的规范标准

汉字是中国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历史长

河中,汉字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汉字经历各种书体演变之后,在唐朝逐渐走向成熟,

为北宋方块活字印刷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后,汉字书写逐渐走向规范化。

汉字的规范就是统一汉字的形体标准,每一种文字都有统一的形体标准,这就是正字

法。正字法就是指汉字的形体标准的使用规范,即使用文字的规范,也是汉字规范化的结

果。汉字规范的标准是: 1.简化字以 1986年 10月经国务院批准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

为准。(该表共收简化字 2235个)2.异体字中的选用字以 1955年 12月文化部和中国文

技能训练范文第4篇

培训时间:2013年11月23-24日

培训人员:工厂厂长、制造业生产总监、生产经理、车间主任及生产制造主管各生产组组长等

【培训课程说明】

产品品种越来越多,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市场环境下,生产部生产压力越来越大:客户要求交货期更短,更准时,且价格更低,品质更好。制造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生产效率、成本控制与管理能力的竞争。卓越、有效的生产管理能力。

车间是制造型企业的中心,车间和制造部门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成本、交货期”各项指标的完成,伴随着微利时代的到来和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的今天,车间管理在企业中将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 车间主管既要带领团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又要有效地管理生产现场的进度、质量、成本和人员。如何进行车间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如何协同其他部门共同处理现场的各种问题。这已成为中国企业车间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和重视的职业化技能。是一种从技术到管理实现一体化、系统化的飞跃。要成为优秀的企业,企业领导必须重视车间管理人员这群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

而车间管理人员常常面临:

l、工作做了不少,每天也忙忙碌碌, 管理好象还是理不出头绪,如何有效的推进车间管理工作?

2、主管要改善,老板要降本,生产现场如何有效发现问题,持续改进?

3、品种多,计划变化频繁,生产任务忽高忽低, 如何提高生产车间柔型,有效的保证生产进度?

4、生产过程不稳定, 机器故障和产品质量问题常常发生,如何有效的控制提高质量和提高设备利用率?

5、现场很多事情需要依靠下属和同级部门共同努力, 可是经常是出了问题后,人人相互推脱,事情一误再误,如何有效的与他人沟通和协调,如何激发下属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内容系统完整、注重实际运用、两天的精心研修,与您共享车间管理的奥秘!

【培训目的】

l、明确现场干部的角色定位,掌握车间日常事务管理及人员管理的精髓

2、学习有效掌握生产进度,控制制造成本的方法

3、学会发现和挖掘问题,掌握用简单工具解决各种车间复杂问题

4、学习沟通,团队意识及如何有效执行

5、学习基本管理手法有效管理下属

6、掌握了解后80与90后员工的方法及途径

7、掌握后80&90辅导员工的方法

8、了解学习如何做一位有影响力的的领导者。

培训内容大纲:

第一节:车间主管的角色认知与职责

1、车间主管的职责与作用

2、车间主管的正确观念与心态

3、车间主管应该怎样教导和培育下属

4、现场必须管理之事项

5、生产现场管理目标设定

6、工作委派与督导

7、员工心目中合格的生产主管

8、班组长心目中合格的生产主管

二、车间主管的人际关系沟通与协调

1、人与人相处的方式

2、人际关系的种类

3、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4、认识自我,欣赏和尊重他人

5、人际关系之“道”

6、沟通的意义和障碍

7、良好沟通的原则

8、如何与上司沟通和相处

9、如何与同事沟通和相处

10、如何与部属沟通和相处

三、车间主管如何培养部属员工

1、激励部属工作意愿

2、有效的领导必须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

3、要真心关心和爱护自己的部属

4、能带出优秀部属的主管才是好主管

5、工作的计划与跟踪

6、培育部属的最佳方法

7、培训有效性

8、工作表现评核的跟进与检讨

9、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生产主管如何进行时间管理

1、时间管理的意义与重要性

2、时间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五、现场品质管理

1、品质的意识

2、现场品质管制的主要原则

3、PDCA循环

4、如何拟定计划

5、决定达成目标的方法

6、如何实施——教育、训练

7、工作实施

8、如何调查

9、查检要因

10、如何处置

11、再发防止措施

12、质量控制中的标准化

六现场成本控制

1、你的企业是否每天在“烧”钱

2、企业存在的现象

3、成员仪容不整

4、设备布置不合理

5、设备保养不当

6、物品随意摆放

7、通道不畅

8、什么是浪费

9、凡是超出增加产品价值所绝对必需的最少量的物料、设备、HR、场地和时间的部分都

11、工厂中常见的八大浪费

12、不良、修理的浪费

13、加工的浪费

14、动作的浪费

15、搬运的浪费

七、现场目视管理

1、目视管理及目视管理的作用

2、减少语言文字传播的误解

3、代替繁琐的说明

4、易建立共识

5、用在工作管理中,可有效传达工作中的相关讯息

6、目视管理的应用范围

7、目视管理的实施重点

8、制定目标

9、从5S开始

11、确立物品放置方法的标示

12、确立并标示基准用颜色协调

八、交期保证--生产计划与JIT实务

1、怎样制订生产计划

2、生产计划与销售计划的关联。

3、怎样按计划安排生产

4、JIT生产的长、中、短期计划的制订

5、JIT生产计划如何应付订单的随时增减变更

6、JIT生产计划是唯一能解决订单频繁变更的生产方式

九、现场设备管理

1、设备出故障是不正常的

2、要成为能操作机器设备的操作人员应具备的四种能力

3、要成为能操作机器设备的操作人员的四个阶段

4、自主保养的范围

十、现场问题分析与解决

1、异常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考点

2、问题处理的分析方法及解决问题方法

3、挖掘问题的类型和问题的再认识

4、问题改善的思考步骤

5、生产现场管理偏差及纠正。

6、生产现场管理思考方式参考

十一、打造高效执行力

1、执行难的原因

2、执行力为何缺失的原因与剖析

3、个人与集体的目标是否一致

4、各自做得好不等于全体做得好

5、培养员工良好的习惯

技能训练范文第5篇

1 口译教学

口译教学法的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的口译技能意识为主。口译教学中应采取相应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这些技能包括口译准备技能、听力技能、表达技能、记忆技能等。通过训练使学生了解口译工作的特点及对译员的素养、技能要求, 并有意识地不断提高这些技能。 (1) 认知储备阶段:在言语理解的认知过程中, 语言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对言语输入进行感知、领会、摄入与综合。当前输入的言语要与记忆中储存的有关信息整合, 才能得到理解。如果学习者不曾朗读过一个词, 那么在他的认知结构中就不会存有该词的声音资料, 他就不可能迅速准确地把听力材料中所感知到的内容与认知结构中的相关资料相互联系, 自然就无法理解上下文的信息含义。 (2) 联想阶段:如果学生没有相关信息储备, 在接下来的联想阶段他就不可能迅速准确地把听力材料中所感知的内容与认知结构中的相关信息资料相互联系。英语单词的音、形、义是相互依赖的整体, 所以在习得词汇时一定要有多种感觉器官一起参与联系, 加强对大脑的刺激, 提高记忆的效率。 (3) 自主运用译语的阶段:口译教师要加大信息的输入, 提高学生英语表达的自主化程度。要想译出清晰、准确、地道的英文句子, 最好的方法莫过于透彻了解和掌握英语族人的思维方式, 再进行有效的模仿。长期不懈的模仿和记忆, 能够提高讲话的速度和表达的自如性, 建立心理优势, 排除焦虑情绪。

2 口译中学生的主要障碍

(1) 理解障碍:学生在这个阶段中碰到的一个困难就是听力造成的理解障碍。虽然口译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听力水平但毕竟口译课中的听力训练不同于听力课中的听力训练。在口译课中, 听懂从唯一的目的变成了口译过程的一个程序, 学生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听懂原文, 并对之消化理解、分析、重新组合。因此, 学生无法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单纯的听这个行为上, 这无疑对学生的听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阶段中还有另一个因素同样甚至更令学生感到困惑, 那就是文化差异。口译就是交流, 是跨语言的活动, 同时也是跨文化的活动, 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2) 记忆障碍:在教学中, 笔者经常听到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听懂了, 但就是记不住, 这是什么原因?应该怎么办?”在口译活动中, 可以将记忆粗略地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容记忆;另一种是文字记忆。专业译员在翻译活动中, 都努力将词语同意思分开, 忘掉原话的用词, 而记住原语所传递的意义, 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但是, 有时候某个观点与讲话人其他观点之间没有自然的联系, 在口译中应当复述它的时候则很有可能把它漏掉。 (3) 表达障碍: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学生在这个环节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试图进行词与词的对译。遗憾的是, 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很多学生甚至老师的注意。他们认为逐字对译出来的句子虽然听上去比较生涩, 但毕竟还能够传达出讲话者的原意。然而, 事实上, 这个习惯的危害性非常大。

3 口译技能训练方法

(1) 步开展口译口语训练。口译口语即翻译口语, 换句话说就是译语表达。译语要涉及文化背景、专业知识和百科知识等等。把汉语口译成英语, 译员的译语表达必须符合英语表达的习惯。英语口语好, 是译员的基本条件, 但不一定能做好口译, 因为口译受到原语的制约, 译员不能凭个人的好恶讲英语, 只能忠实地传达原语所表达的信息内容。同时, 口译受时间限制。译员如何才能将口语优势转化为流畅的口语呢?这就需要口译技巧训练, 达到译语像“自由”口语一样流利。 (2) 培养学生记笔记的能力。在连续传译中, 口译内容可达到一两千字;再加上复杂的语法结构、生僻的专业术语等等信息, 有时会超出人脑的短时记忆负荷, 而笔记则可以成为译员记忆和表达的好帮手。笔记训练的宗旨是帮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 在表达时起提示作用。口译笔记不是课堂笔记, 具有很强的个性。记录的多少完全因人而宜, 没有一定的规律, 但有些信息如数字、专有名词、特殊词汇、话语的开头和结尾等则是不能遗漏的。学生可以动用各种符号、代号、缩写等等形式, 但是切忌临场发明新代码, 在课堂训练中, 教师可以抽取学生的笔记利用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施进行对比分析和讲评。 (3) 口译课堂训练场景的设计。口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口译训练最终归结为综合各种技能的训练。因此, 如何设计口译课堂的场景十分重要, 应使课堂有一种紧张的气氛, 有口译现场的压力, 但又要使学生做到翻译前不怯场、不紧张、自信。教师应树立学生的信心, 做学生的榜样。例如, 选取长度为3~5分钟的中英文发言、演讲材料, 让学生模拟发言、演讲等场景, 这是一种很好的“热身活动”。切忌把口译课上成“填鸭式”教学, 即以教师为主, 向学生讲授有关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者的地位, 应该开动脑筋, 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局面。比如, 可以模拟与外宾会面、领导人会晤、商务谈判、记者招待会、研讨会等现场, 这样就至少有三位学生参加, 其他同学要认真听, 把同学的错误记下来。模拟活动结束后, 先让同学讲评, 最后由教师总结讲评翻译过程中所犯的技巧性和语言性错误, 在必要的情况下要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 教师在口译训练中起着示范性、指导性作用。 (4) 加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在正式隆重的场合下做到举止大方, 思路清晰, 表达流畅, 胆大心细, 灵活应变, 拥有健康的心理适应能力。

4 结语

口译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技能训练课, 口译中口语的美、文体的雅、用词得体固然十分重要, 但鉴于口译过程的迅速、紧迫、灵活的主要特点, 口译训练绝不能像笔译教学那样咬文嚼字, 为了受训者译文的高雅、得体而忽略了训练其最主要的记忆、灵活性、专业知识等方面。语言功底和文化背景知识也是一个合格口译人员所不可缺少的, 口译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广博的兴趣, 拓宽知识面, 为进行口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口译 (又称传译) 是一种翻译活动, 顾名思义, 是指译员以口语的方式, 将译入语转换为译出语。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和各方面交流日益频繁, 市场需要大批优秀的口译工作者。因此, 各高校英语专业均开设了口译课。本文将探讨口译课上的几种训练方法。

关键词:口译,英语专业,技能训练

参考文献

[1] 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 吴冰.现代汉译英口译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杜, 2004.

上一篇:影像诊断学下一篇:数字影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