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书法教案范文

2023-06-28

硬笔书法教案范文第1篇

1、古诗词三首

2、桂林山水

3、记金华的双龙洞

4、七月的天山 语文园地一

第二单元

5、中彩那天6*万年牢

7、尊严

8、将心比心 语文园地二

第三单元

9、自然之道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1、蝙蝠和雷达

12、自然的启示 语文园地三

第四单元

13、夜鹰的歌声

14、小英雄雨来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语文园地四

第五单元

17、触摸春天

18、永生的眼睛

19、生命生命 20、花的勇气 语文园地五

第六单元

21、乡下人家

22、牧场之国

23、古诗词三首

24、麦哨 语文园地六

第七单元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6、全神贯注

27、鱼游到了纸上

28、父亲的菜园 语文园地七

第八单元

29、语言两则 30、文成公主进藏

31、普罗米修斯

32、渔夫的故事

教学进度:

时间 教学内容

第1 –3周 第1单元

第4 –5周 第2单元

第6 –7周 第3单元

第8 –9周 第4单元

第10 –11周 第5单元

第12 –13周 第6单元

第14 –15周 第7单元

第16 –17周 第8单元

第18 –20周 全面复习

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2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 自学生字,熟读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第1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 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读、背三首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 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 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 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 胜:超过)

3. 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 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 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 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桂林山水(2个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范读课文。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1.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5)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学生试背。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3.朗读比赛。

要求: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全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让学生读给老师或同学老师听,恰似给疲劳的学生注入了兴奋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气氛瞬间进入了高潮。与老师或同学一对

一、面对面的交流,其效果不言而喻。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待人接物、语言交际、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真可谓一举多得,设计绝妙。)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围绕教学单元目标,读写结合。让学生悟出写作方法。)

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美如画)

3、学生齐读最后一节。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对于《桂林山水》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方能领悟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2.说一说,仿照第

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3.记金华的双龙洞(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一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

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

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就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练习课文编提纲。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内洞)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2.路上见闻3.外洞4.由外洞进入内洞5.内洞6.出洞)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4、七月的天山(1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直接揭题: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学生自学

带着过度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引导读通

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合作学习

你觉得 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 和 老师、同学交流。

◆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硬笔书法教案范文第2篇

1、古诗词三首

2、桂林山水

3、记金华的双龙洞

4、七月的天山 语文园地一

第二单元

5、中彩那天6*万年牢

7、尊严

8、将心比心 语文园地二

第三单元

9、自然之道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1、蝙蝠和雷达

12、自然的启示 语文园地三

第四单元

13、夜鹰的歌声

14、小英雄雨来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语文园地四

第五单元

17、触摸春天

18、永生的眼睛

19、生命生命 20、花的勇气 语文园地五

第六单元

21、乡下人家

22、牧场之国

23、古诗词三首

24、麦哨 语文园地六

第七单元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6、全神贯注

27、鱼游到了纸上

28、父亲的菜园 语文园地七

第八单元

29、语言两则 30、文成公主进藏

31、普罗米修斯

32、渔夫的故事

教学进度:

时间 教学内容

第1 –3周 第1单元

第4 –5周 第2单元

第6 –7周 第3单元

第8 –9周 第4单元

第10 –11周 第5单元

第12 –13周 第6单元

第14 –15周 第7单元

第16 –17周 第8单元

第18 –20周 全面复习

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2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 自学生字,熟读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第1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 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读、背三首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 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 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 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 胜:超过)

3. 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 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 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 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桂林山水(2个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范读课文。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1.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5)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学生试背。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3.朗读比赛。

要求: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全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让学生读给老师或同学老师听,恰似给疲劳的学生注入了兴奋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气氛瞬间进入了高潮。与老师或同学一对

一、面对面的交流,其效果不言而喻。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待人接物、语言交际、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真可谓一举多得,设计绝妙。)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围绕教学单元目标,读写结合。让学生悟出写作方法。)

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美如画)

3、学生齐读最后一节。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对于《桂林山水》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方能领悟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2.说一说,仿照第

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3.记金华的双龙洞(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一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

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

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就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练习课文编提纲。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内洞)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2.路上见闻3.外洞4.由外洞进入内洞5.内洞6.出洞)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4、七月的天山(1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直接揭题: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学生自学

带着过度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引导读通

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合作学习

你觉得 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 和 老师、同学交流。

◆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硬笔书法教案范文第3篇

书法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书法的内涵与外延 教学难点:书法的内涵与外延 教学方法:讲授 具体讲授:

一、什么是书法?

狭义而言,书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

2、 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以来的书法理论,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与其他文艺理论一样,书法理论既包括书法本身的技法理论,又包含其美学理论,而在这些理论中又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比如关于书法中如何表现“神、气、骨、肉、血”等范畴的理论,关于笔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论以及创作论、品评论等等,都是有着自身的体系的。

二、为什么要学习书法? 首先,书法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它以汉字为载体,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美学等方面,又与音乐、美术相通。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继承这一传统,练好中国书法。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使学生增长很多知识,达到知识与技能共同提高的功效。

其次,书法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书法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欣赏和喜爱。汉代的杨雄曾说过:“字为心画”,即书法是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美的书法能通过形象而又抽象的线条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并能够陶冶人的人格和性情。练习书法实际上是习字者用眼睛感受美,用练习探求美,用心领悟美,用手创造美的过程。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还说:“我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所以说,学习书法是美育的有效手段。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容美丑是先天的,但字写得美却可以靠后天努力而获得,字是人的另一个仪表。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许多人喜欢在家中挂一幅书画作品以增加点书香,这不仅是装饰,也体现个人的品味,同时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怎样学好书法? 临摹与创作是学习书法最重要的两个阶段。从古到今,几乎没有一个书法家不是从“临摹-创作-再临摹-再创作”这样循环反复的过程中艰难地走过来的。学习书法先临摹后创作,先继承后创新,这是最起码的程序和方法。临摹重在技术训练,掌握古人书法作品中的技法规律;创作重在艺术体悟,领略古人书法作品中的艺术韵味。没有扎实、认真、刻苦的临摹,创作只是一句空话;但没有创作的追求,临摹也就失去了动力和意义,只有临摹和创作相结合,既注重技法练习,又注意艺术体悟,才能百尺杆头更上一层。

临摹是书法专用语,是学习任何一种书体所必须使用的基本方法。学习书法离不开碑帖,离不开临摹,只有对古代优秀碑帖心追手摹,才能掌握各种书体的基本技法(如用笔、结字、章法、韵味等),也才能体会古人书法作品中的精妙所在。

四、文房四宝

1、笔

毛笔在我国产生和运用的历史悠久。据《说文解字》称,笔在燕国称“弗”,吴国称“不聿”,楚国称“聿”,秦国称“笔”。据文献记载,蒙恬造笔,现在出土的文物足以否定这个传说。最早的毛笔实物是在河南信阳长台关二号楚墓出土的战国早期楚笔。1954年在长沙左家公山楚墓出土了战国中期兔毫笔,笔杆是竹制的。湖北荆门也发现了楚笔。

在中国古代,毛笔的制作可以说是费尽心机。凡是动物身上的毛,几乎都采集用来制作毛笔,诸如兔毛、羊毛、马毛、鹿毛、獾毛、狸毛、鼠须、虎毛、狼毛、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猪毛、鸡毛甚至胎毛、头发、人须等等。动物毛之外,也有选取植物原料来制作毛笔的,如竹丝、茅草等都被用来制笔。

按照笔毫的软硬程度,可以分为软毫、硬毫与兼毫。兔毫、鹿毫、狼毫、鼠须等属于硬毫,兔毫是用野兔毛制作的,上好者以紫黑色兔毛做成,称紫毫。狼毫用黄鼬毛制作,是常用的硬毫。、

按照笔毫的长短,将毛笔分为长锋与短锋。长锋笔蓄墨量大,短锋笔弹性较好。长锋羊毫笔比较常见,短锋笔多为硬毫。按照笔的大小,还可以分为抓笔、斗笔、提笔以及联笔、屏笔等等名目,最为简单的分法将笔分为大楷笔、中楷笔、小楷笔和圭笔。

2、墨

墨的使用与毛笔同时或稍早。1980年,在陕西临潼姜寨村出土的研杵、石盘、水盂和黑红色的氧化铁化石被认为是使用原始墨的雏形。按照墨的原料,可以分为油烟墨、松烟墨、混合墨等。按照制墨对象和用途,可以分为普通墨、贡墨、御墨、自制墨、珍玩墨、礼品墨、药墨等等。按照墨的外表装饰,可以分为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按照墨的外形,可以分为方形墨、长方形墨、圆形墨、椭圆形墨、不规则形墨等。按照墨的颜色,可分为黑色墨和黄墨、朱墨、红墨、白墨、棕墨、蓝墨等彩色墨。

3、纸

造纸术是中国人民贡献于世界文明的四大发明之一。纸的使用不仅影响着书法风格的变化,而且还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按照造纸的原料,可以将纸分为麻纸、竹纸、皮纸、混合纸浆纸、还魂纸。按照产地,可以分为宣纸、蜀纸、高丽纸等等。按照生熟程度,宣纸又可以分为生宣、熟宣、半生熟纸。生宣吸水性强,熟宣不吸水,半生熟纸界于二者之间。当代书法练习者多使用毛边纸、元书纸,创作多使用生宣和半生熟的色纸。

4、砚

砚的历史悠久,砚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工具。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砚台为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战国末期石砚。按照砚的质地,可以分为石砚、陶砚、木砚、瓷砚、铜砚、铁砚、玉砚等,其中,石砚与陶砚最为常见。按照产地,又可将石砚分为端砚、歙砚、苴却砚、洮河砚、贺兰山石砚、青州砚等。端砚为砚中极品,产地在广东端州(今广东肇庆)按照形状,可以把砚台分为长方形砚、圆形砚、凤字形砚、龟形砚、箕形砚等等。 所有这些砚台中,以石砚最为常见,性能最好。佳品石砚石质细腻滋润,易发墨又不损笔。好的石砚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还具有观赏价值。

第二课时 执笔、运笔、用笔

教学目标:让学生正确的执笔、运笔、用笔,能有正确的写字姿势 教学重点:用笔训练 教学难点:用笔训练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具体讲授:

笔法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精华,也称为用笔,指运笔用锋的方法。笔法是书法技法的核心,是第一位的。没有笔法,根本谈不上书法。要讲到笔法,首先不能忽视的还是执笔问题。

一、 执笔法(结合学生训练)

执笔是书法用笔的前提和基础。一般而言,近代书法家比较推崇的是唐代陆希声所传的“五字执笔法”。所谓“五字执笔”,指用“擫、押、钩、格、抵”五字来说明的执笔方法。由于这种方法要用到五指,所以又称“五指执笔法”。现当代书法家沈尹默对此有详细的解说。他认为,所谓“擫”,就是用大指肚子紧贴笔管内侧,相当于吹笛子时用指擫住笛孔。所谓“押”,是指用食指第一节斜而俯地出力贴住笔管外侧,和大指相配合,把笔管拿稳。所谓“钩”,是在拇指、食指已经捉住笔管的时候,用中指弯曲如钩地钩住笔管外侧。所谓“格”,用无名指用甲肉之际紧贴笔管,用力把中指钩向内的笔管挡住,而且向外推。所谓“抵”,是用小指放在无名指下面,帮助无名指来挡住中指向内钩的力。五指执笔,应使五指配合得当,切忌用力过大。执笔的深浅高低,因人因时而异,不可过于偏执。

二、 运笔(结合学生训练)

一般讲到运笔,有指运、腕运、肘运、全身运笔诸说。 所谓指运,就是用手指运笔。用手指拨动毛笔,这在写不太大的字的时候常常用到。要使指运而腕不知,指、腕配合无间,堪为上乘。 运腕被很多书家津津乐道。运腕的基础是悬腕。所谓悬腕,就是使手腕悬空。运腕,就是用悬空的手腕带动毛笔进行书写。悬腕看似困难,但是如果坚持下去,两周便会见效。有的人采取枕腕法来代替悬腕。所谓“枕腕”,就是用左手枕在右手下面书写。我们认为,这种枕腕法只能在书写小字的时候偶尔为之。至于有人说,先用枕腕,熟练之后慢慢地就悬起来了,纯属无稽之谈。

腕悬起来之后,手肘怎么办呢?古人有一种所谓“提腕法”,用手肘放在桌子上,手腕悬起来写字。当然,如果写小字,提腕也还是可以的。这种方法把手肘紧靠桌面,手肘成为一个支点,书写起来很不灵活、方便。因此,一种解决办法就是悬肘。等到把肘也悬起来了,就可以用悬在空中的腕和肘密切配合,挥运毛笔,写出得心应手的作品来。

至于全身运笔说,前面已经提到,我们不能把这种说法与玩杂耍似的全身晃动等同起来,如要用全身之力,也只能是暗运,切忌做简单理解。如果手指、手腕、手肘甚至整个身心都围绕毛笔而有机配合,那么,写出来的字定会不差。当然,这种配合要有机而自然,不能机械、僵化、支离破碎甚至故作姿态。

这几种运笔方法,与身体部位密切相关,而每种运笔产生的效果又有所不同。不论书写还是欣赏,揣摩古人书法中的运笔方法,都是提高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用笔(结合学生训练)

1、中锋和侧锋

中锋用笔指笔杆垂直纸面,使笔锋在点画中间运行的用笔方法。侧锋是指笔锋偏在笔画一侧的用笔方法。中锋与侧锋是一组对偶范畴。书写时,在转折和起笔收笔时可以不断用到侧锋,而笔锋应该不断调整到中锋状态。小篆纯用中锋写出,而楷书、行草书则多用侧锋。有人看到中锋在小篆中的重要性,就强调笔笔中锋,否定其他书体笔法的丰富性,有所偏颇。反之,有人看到行草中有很多侧锋,就无一笔不侧,全用侧锋横扫,也是偏激之法。古人所谓“中锋取劲,侧锋取妍”之说突出了二者的辨证关系。

2、藏锋与露锋

藏锋是指笔锋藏于点画中不外露,与露锋相对应。.与“藏锋”相反,“露锋”是指朝笔画行笔方向下笔,笔锋外露。藏锋和露锋主要体现在起笔和收笔上。一般而言,藏锋用笔写出来的点画形态是圆浑的,而露锋用笔写出来的点画形态则是尖锐的。起笔时的藏锋就是 “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比如写横向笔画,就是先向左行笔,藏住笔锋后再往右行笔;写竖向笔画时,先往上行笔,把笔锋藏在点画内部再往下行笔。依此类推,所有的藏锋都是用此办法。收笔处的藏锋,就是在笔画末端沿着笔画行笔相反方向提笔收锋,形成一个圆浑的点画形态,这种用笔又叫“回锋”。起笔时的露锋是朝着点画行进方向直接下笔,形成的点画形态呈尖锐状。收笔时的露锋也是顺着笔画行进方向逐渐提笔轻收,点画尾端尖锐如针。一般俗称的“垂露竖”是藏锋收笔,而“悬针竖”则是露锋收笔。

3、提按

指毛笔在运行中的升降运动。提按使点画有轻重之分和粗细之别。苏东坡有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他认为,书写中的提按就如行走中脚的起落,刚提起就要放下,才放下又要提起,只有这样,行走才有意义,书写才会成功。

4、节奏

用笔节奏是指用笔中的速度快慢。书写速度直接影响书写效果,书写时的节奏也是用笔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而言,由于速度、节奏带来感染力的作品多为行草书,而楷书、篆书、隶书则可以以比较接近的速度、比较单调的节奏来完成。但是好的书家写篆书、隶书、楷书时也能有行草的意趣。

5、 笔势

以上用笔方法,除了提按有毛笔在空间上的上下运动之外,其他几种用笔几乎都是在平面上的运动。而笔势强调的是毛笔在空中的运用,就象水电站必须依靠水的落差产生的势能来发电一样,书法的效果也需要笔尖在空中的落差来达到生动的效果。书法史上,越是生动的书法作品,空中用笔就越多。练习时,可以将毛笔提起,在空中寻找落点,一旦找到 ,便如老鹰捉小鸡一样,下笔迅猛快捷,落纸写出点画。

四、 姿势

书写的姿势对于练习写字非常重要。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能保证书写自如,减轻疲劳,提高书写水平,而且还能促进少年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预防近视、斜视、脊椎弯曲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必须引起重视。 正确的写字姿势是:上身坐正,两肩齐平;头正,稍向前倾;背直,胸挺起,胸口离桌沿一拳左右;两脚平放在地上与肩同宽;左右两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纸,右手执笔。眼睛与纸面的距离应保持在一尺左右。

第三课时 楷书横与竖的写法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楷书各种横、竖的基本形态,并能正确地书写 教学重点:横、竖的起笔与收笔的训练 教学难点:横、竖的起笔与收笔的训练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具体讲授:

一 、横的写法 (结合学生训练)

方笔、圆笔的起笔方法是各种书体和各种笔画的基本运笔方法之一。此关一过,以后不论写行书还是草书,其方笔、圆笔也都以此法人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要先学楷书的缘故之一。

1、圆笔横的写法

以颜真卿《勤礼碑》和柳公权《玄秘塔碑》中的“三”字为例,它们的上横部是典型的圆笔横画。它的书写方法如下:

①向右上逆锋起笔;②提笔圆转;③中锋向右行笔;④提笔圆转;⑤回锋收笔。

为什么要逆锋起笔且要回锋收笔?因为写横画中锋运笔如果不逆锋起笔和回锋收笔的话,写出的横画两头是尖的,古人将它称为“枣核”,就不完美、不含蓄。

2、方笔横的写法

以柳体“一”字和颜体“五’字为例。它们是典型的方笔横画(见图一)。书写的方法如下(见图二):

①切笔直下;②提笔;③折锋后中锋行笔;④向右上提笔;⑤顿笔;⑥提笔、圆转收笔。

切笔直下,就是起笔时直接下笔,没有逆锋的动作,应该说方笔的棱角处就是露锋的一种表现。切笔就是把笔锋直接切入,古人称之为“欲横先坚”。

这时实际上笔毫是倒下去的,笔锋在上,笔肚子在下,如果直接右行写横画,势必出现偏锋,所以紧接着就是提笔,这个在切笔直下处原地提笔十分重要,它是使笔毫转变成中锋运笔的关键。说“提笔”是下一步运笔的关键,也是中锋运笔的前提,提笔以后是折锋右行。所谓折锋,是指笔锋毫面的折换。譬如切笔直下是用“南面”的笔毫,提笔折锋后用“东面”的笔毫中锋书写横画。折锋也是转换成中锋运笔的一种手段,古称为“翻折”。

3、 横的主次

横画有主笔、次笔的区分。如柳体的“三”字的底横即为主笔,其他的横画为次笔。我们将横画主笔和次笔作一比较就会发现:主笔长、次笔短,主笔重轻起伏大,次笔变化小。尤其是起笔、收笔,主笔强调,次笔马虎。譬如,主笔横画的收笔,与次笔相比多一顿笔的动作。

4、 横的势

横画除了有主次之分外,还有态势的变化。它不是平直如尺,而是有一定的斜势和俯仰的态势变化。不同的字和不同位置的横画其态势也各不相同,因字而异,不可生搬硬套,须掌握其一般的规律。

a、横的斜势

横画是有一定斜势的。如果每横都平直无变化,那么这个字必然僵硬死板,缺乏生气。因此,颜真卿、柳公权及历代众多楷书大家的作品中的根画都有一定的斜势。一般横画的斜势都是以左低右高的形式出现。这与从古到今强调写毛笔字要用右手执笔有关。因为以右手手腕为圆心、以手掌为半径写一横画,必然会出现左低右高的现象,并形成带有一定弧度偏势的横画。因此,这一横画的态势是自然的,是右手握笔的必然结果。

一般楷书横画的倾斜度往往与水平线呈5度左右的夹角。正因为这左低右高的斜势,使字体形成略微左倾的态势,从而产生一些动感。

b、横的俯势

以柳体“三”字的底横为例,横呈中间拱、两头低的态势,叫俯势,也叫“覆势”。“覆”,底朝天往下盖的意思。也就是说,其态势像是一只底朝天的盘子。如果在“三”字下横底部画一直线,就会发现横的两端基本呈水平状态。这就告诉我们“三”字下横虽有斜势,且中拱,但支撑点仍然是很平稳的。

c、横画的仰势

与俯势相反的是仰势。柳体“三’字的上横就是仰势。它的中间呈微微的凹陷状,好像一只能承接雨露的浅盆。柳体字在一个字里如果出现两个以上的横画时,往往仰势的横画在这个字的上方,平势的横画在中间,俯势的横画在下面或底部,但主笔根画一般均为俯势。颜体横画也有此特性,不过不若柳体那么明显,相对而言,颜体横画趋于平缓。

二、 圆笔竖的写法 (结合学生训练)

竖画还有悬针与垂露之分,二者的区别在于收笔方法不同。这里先用悬针竖来说明圆笔竖的写法。圆笔竖和圆笔横的道理一样。例如:颜体“介”字最后一竖,柳体“用”字的中竖都是圆笔起笔,收笔出锋的称为“悬针竖”,其写法为:

①向左上逆锋起笔;②提笔圆转;③中锋向下行笔;④逐渐提笔;⑤出锋收笔。

这种收笔出锋的竖画虽称为悬针竖,但并非出锋处如针尖一样锋利,逐渐提笔到锋尖处行笔须慢一些。在提笔出锋的时候,笔向空中提起要往相反方向(往回)收笔,这叫“空收”或“意回”,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悬针竖收笔出锋处的锋尖不过于尖细,而是比较厚实。然而,收笔也不能太秃,如果不是笔锋离开纸面以后才空回,而是在笔锋尚未离开纸的时候就往回收笔,那么悬针处就会变成以后将会说到的“垂露”了,这是悬针和垂露的区分处。古人常告诫我们在写悬针竖时要“笔笔送到”,也就是说要靠手臂、手腕的运动,使笔杆始终保持与纸面接近垂直的状态,逐渐将笔提起,一直送到锋尖处,这就是“笔笔送到”。千万不能手腕枕纸,仅靠手指的拨动,快速地一扫而过,若用这种方法写悬针,出锋处势必虚散不聚或尖细薄滑,成为病笔。

第四课时

撇与捺的写法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楷书各种撇、捺的基本形态,并能正确地书写 教学重点:撇、捺的起笔与收笔的训练 教学难点:撇、捺的起笔与收笔的训练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具体讲授:

一、撇的写法(结合学生训练)

练好了悬针竖画,如果将它倾斜45 度再适当加一点弧度就成了撇。撇有短撇、长撇之分。

1、 短 撇

短撇又称平撤,与水平面相比其倾斜角度较小,长度较短。短撇有几种情况:

a、方笔短撇

方笔短撇的上方有释尖露出。是直下起笔所至。颜体“仁”字、柳体“何”字的单人旁短撇是明显的方笔短撇。其写法是:

①直下侧锋起笔(欲撇先斜);②提笔;③顿笔折锋;④中锋向左下行笔,并逐渐提笔;⑤出锋收笔。

b、 方头短撇

在短撇起笔上方有明显的方角,叫方头短撇。柳体“生”和颜体“无”(无)字的短撇是方头起笔,其写法与方头坚的写法有类似之处:

①逆锋向上;②折锋右行;③向右下顿笔;④提笔;⑤顿笔折锋;⑤向左下逐渐提笔出锋。

c、圆笔短撇

圆笔起笔的短撇叫圆笔短撇。柳体“乎”和颜体“彭”字的短撇是圆笔起笔,其书写方法与圆笔竖画相类似:

①向上逆锋起笔;②提笔向右下圆转;③顿笔;④向左下逐渐提笔;⑤出锋收笔。

2、 长 撇

长撇又称斜撇,比短撇细长些,倾斜的角度也大些。长撇一般又有三种情况,一为直撇,一为孤撇,另一种是特殊的柳叶撇。

a、直 撇

直撇的特点是纤细而又挺直,与悬针竖相似,只是角度不同罢了。柳体“者”和“人”字的长撇都是直撇。它们除了有粗细的不同外,都是方笔起笔。方笔长撇的书写方法:

①直下向右下起笔;②提笔;③略顿笔折锋;④中锋向左下行笔;⑤逐渐提笔出锋。

直撇挺直,没有弧度,显得刚劲锋利如一把长剑,但锋尖处又很结实,不能如鼠尾。 另外,直撇的起笔也有圆、方之分。

b、弧 撇

弧撇与其他撇不同的是弧度的变化,直撇是直行,弧撇有弯曲的弧度,在逐渐提笔的过程中同时要不断地改变运行方向。

c、柳 叶 撇

顾名思义,“柳叶撇”的形状如柳树的叶子一般呈两头尖的状态。柳体“教”字右旁反文的长撇即为“柳叶撇”、它的写法很简单:

①直下起笔;②中锋行笔并逐渐按笔;⑤逐渐提笔出锋。

柳叶撇是顺锋而行,不必调节笔锋,但要注意笔毫适度提按。由于它两头均有锋芒,故显得十分爽利,极有精神。

二、捺的写法(结合学生训练)

楷书捺画是隶书的波磔(Zhe)演化而来,也是楷书八种笔画中最难写的一种。它有粗细变化、弧度变化、起伏变化,所以难写,练习时尤其要注意其要领。

1、 竖 捺

竖捺又称立捺,是由左上向右下运笔。例如柳体的“大”和颜体的“夭”字的捺脚便是竖捺。书写方法如下:

①逆锋起笔(若是捺画与撇画重叠,可以直下起笔;如果写“入”字,捺画完全独立,起笔必须逆锋);②提笔圆转;③向右下逐渐按笔;④提笔聚锋;⑤按笔渐提出铁。

学写捺画时要参照字帖的弧度变化,按笔到捺画最宽处,突然提笔,使铺开的笔毫弹性回复一下,重新聚拢,再将笔按到原来铺开的位置,然后再逐渐边提笔边向右下行笔,最后出锋收笔 。

2、横 捺

横捺又称“卧捺”,即“走之”。横捺比竖捺更难写;因为它的弧度有起伏俯仰的变化,稍不留意即会出错。柳体“之”字的方典横捺是这样写的:

①逆锋左上(与上一笔撇画顺势而下相连接)②顿笔;③提笔折锋;④向右下逐渐按笔;⑤提笔聚锋;⑥顿笔再渐提出锋。

横捺与竖捺的不同之处,除了角度不同之外,还有弧度的不同。竖捺右上与左下的弧度趋势大致一样,而横捺的上孤与下弧的变化不完全一样,上弧与坚捺较接近,下弧先俯后仰,略呈波形,而且不同的弧度变化要在一笔之内完成又不能修描,所以难写。

第五课时

楷书点与提的写法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楷书各种点、提的基本形态,并能正确地书写 教学重点:点、提的起笔与收笔的训练 教学难点:点、提的起笔与收笔的训练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具体讲授:

一、 点的写法(结合学生训练)

“点”是楷书笔画中最小、最不起眼的笔画,但不要小看,它是非常重要而且变化很多的一个笔画。

1、露 锋 点

“露锋点”顾名思义在点的左上部有一露锋的锐角,这也是点的主要表现形式。如颜体和柳林“太”字的点,都是露锋点。其写法如下:

①向右下直下起笔;②逐渐按笔;③提笔(笔锋提至中心处);④自右向左圆转收笔。 露锋点均有尖锋,起笔无须回锋(回锋就是藏锋点了),故应直下起笔。如果写点仅有起笔、按笔下行而没有③、④两个动作,点的下方容易出现折木现象,故须提笔让锋尖在折木之处圆转收笔。

2、藏 锋 点

藏锋点是将点的起笔处的笔锋藏起来,故又称圆点。如颜体“令”字的点和柳体“并”字的右点,不是直下起笔,而是逆锋向左上起笔,然后提笔圆转,再向右下逐渐按笔,其他步骤与露锋点相同。

3、相 向 点

面对面的两点,称相向点。颜体“孫”(孙)字中“小”的两点和柳体“宗”字的下部两点是相向点。相向两点的右点写法与露锋点相同;左点写法却不能一概用露锋点的写法去生搬硬套。这与竖画垂露的收笔方向相同,故左点的收笔方向应该是从左住右收。 其写法:

①向左下直下起笔;②逐渐接笔;③提笔;④自左向右圆转收笔。

4、出 锋 点

点,有腹有背,圆弧部分为背,近乎直线的部分为腹。出锋点与露锋点的态势大致相似,只是在露锋点的腹部多出一个锋尖即为出锋点,如柳体“丘”字中间的一点。写法如下:

①向右下直下起笔;②逐渐按笔;③提笔;④自右往在再向中收笔;⑤顿笔;⑤逐渐提笔出锋。 点的出锋与撇和悬针竖的出锋一样,要注意笔笔送到。有的出锋点的出锋处在点的上部而不

在下部。如颜体“充” 字的上点,与一般的出锋点的写法也不相同:

①逆锋向左上起笔;②提笔圆转;③顿笔渐按;④提笔折锋;⑤向左渐提出锋。此点没有提笔圆转的收笔动作,毛笔下顿铺毫后笔锋在④处笔腹已在点的底部,这时提笔,笔尖仍在④处,然后折锋,向左渐提出锋。所谓折锋,就是将圆锥状态的笔毫,分为东、西、南、北四个面,如果下顿的是“南面”的笔毫,那么提笔后折换成“西面”的笔毫,然后再稍顿渐提出锋。这时笔毫方向与运行方向仍保持一致,故还是中锋运笔。

5、呼 应 点

呼应点位置态势与相向点基本一致,只是在左点的腹部多一个出锋的锋尖,右点与露锋点完全一样。柳体“其”字的左右两点就是呼应点。其左出锋点的写法:

①直下起笔;②逐渐按笔;③提笔;④自左向右再向中圆转;⑤典顿笔;⑤逐渐提笔向右出锋。

6、 水 三 点

三点水边旁就是“水三点”。如颜体“江”字、柳体“海”字的三点水,形态基本相似,第

一、二点均为露锋点,第三点为左出锋点,露锋点和在出锋点的写法上文已述过。要注意的是每一点的向背、角度及位置的变化,第

一、二点均面向左下,第三点面向右上且有出锋。这三点的位置一般呈弧线排列,而非直线。其角度第一点比第二点略大,相应来说,柳体比颜体的角度大。第三点的出锋部位柳体点比颜体略高些,但它们出锋所向,均与下一笔画的起笔处相近。

7、火 四 点

“火四点’即 “四点儿”。如柳体“然”字下的四点古代篆书写成“火”,这也许就是“火四点”之名的来历。。火四点一般情况下左边第一点和右边的第四点面向里背朝外,形成向内合抱的态势。这就符合组字八面拱心的基本规律。书写时,火四点要讲变化,不可机械照搬,颜体和柳体就不尽相同。总之,在书写时要注意点的向背之势及呼应关系。

第六课时

楷书折和钩的写法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楷书各种折、钩的基本形态,并能正确地书写 教学重点:折、钩的起笔与收笔的训练 教学难点:折、钩的起笔与收笔的训练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具体讲授:

一、折的写法(结合学生训练)

1、横折竖

横与坚画的连接叫横折竖,其连接处称“折”。如柳体“口”字及颜体“言”字下“口”的“折’即上横与右竖的相连处。柳体“口”和颜体“言”字都是方折,其写法为:

①中锋右行;②向右上提笔;③顿笔;④提笔换锋;⑤顿笔;⑤中锋下行。 实际上第②步至第⑤步就是边锋方笔竖面的写法,横折竖画就是横画结束、坚画另起重写的结果。为了使横画中锋变成竖画仍处于中锋状态,必须有一个提笔换锋的动作。

2、竖折横

竖与横画连接称为竖折横。竖与横的连接形式不同,写法也不同。 ①中锋下行;②提笔自左向右收笔;③顿笔折锋;④向右中锋行笔。

3、折的其他形式

折画的形式较多。如“玄’字既有撇折点,又有撇折挑;“子”字是挑折撇;“女”字是撇折长点;‘郎”字左边是横折竖与竖折挑,布部是横折撇。折画的写法虽略有不同,但原理是一样的,前一笔画结束,后一笔画必须换锋再写,使其笔笔中锋。

三、 钩的写法 (结合学生训练)

钩是一种常见的笔画。钩有竖钩、横钩之分。在书写方法上,无论是竖钩还是横钩,都是竖画或横画与点的出锋相结合。因此,钩的书写亦是竖画、横画与出锋点的连写。

1、 竖 钩

其写法为: ①中锋下行;②提笔;③自右向左圆转;④顿笔;⑤逐渐提笔向左上平出锋。 因竖钩是竖画结束再写点的出锋,所以注意事项可参照点的出锋。

2、 横 钩

横钩,最典型的就是秃宝盖头的第二画。写法为:

①中锋行笔;②向上提笔;③逐渐按笔;④提笔;⑤自右向左圆转至近中处;⑥顿笔;⑦逐渐提笔出锋。其③-⑦即右出锋点的写法。其注意事项可参照出锋点。

3、戈 钩

戈钩的书写难度相应来说比竖钩大一些,主要是戈钩的弧度变化及下行的位置不易掌握。颜体“武”字与柳体“成”字的戈钩写法大致相同,只是出锋方向略有不同,其写法为:

①中锋向右下行笔;②提笔;③自下往右上方圆转;④顿笔;⑤逐渐向右上方提笔出锋。

4、心 钩 心钩写法与戈钩相近,只是弧度略大,接近于平写。颜体“愍”字、柳体“悉”字均有心钩。心钩有两种写法,基本程序是一致的:

硬笔书法教案范文第4篇

第一课 写字姿势与铅笔执笔姿势

一、 导入新课

1.小朋友,我们现在是小学生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要学习很多新的知识,这些知识需要通过读书写字来获得。因此,我们从小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十分重要。 请小朋友说说为什么要注意正确的写字姿势,再说说不注意正确的写字姿势的后果。

2.说说保护视力要做到哪些。 3.小结。

二、 看图说话,明确正确的写字姿势的要求。 1.看图 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说说他们的写字姿势是怎样的。 3.请全班学生照着练习。

写字姿势要端正,两臂平放桌子上,眼睛与练习本的距离为30-35厘米。握笔姿势也要正确,手离笔尖一寸。比杆往斜后方倾斜。

4.老师巡查,点拨,纠正。 5.巩固练习。 说说写字姿势的要点。

同座位或练习小组练习,互相提示,互相帮助,教师不断地予以表扬鼓励。 读《写字姿势歌》。

四、 总结。

1.强调写字姿势要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表演学得好的学生。 2.强调不仅在学校要做到这些,回家也要做到这些。 3.要求学生回去后请家长检查写字姿势。

第二课 笔顺规则

一、出示学习内容:笔顺规则

1.今天我们来学习汉字书写的笔顺规则。

汉字的笔顺规则主要有七种,跟老师读一读以下规则:从上到下、先撇后捺、从外到内、从左到右、先外后里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贴板书) 2.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这三个规则:从上到下、先撇后捺、从外到内、 从上到下:比如写“三”字,(老师范写)就要遵循从上到下的书写规则,我们一起来书空。我们还学过哪些字是从上到下来写的?如:

二、

五、六

先撇后捺:比如写“八”字,(老师范写)就要遵循先撇后捺的书写规则,我们一起来书空。我们还学过哪些字是先撇后捺来写的?如:人、个、大

先横后竖:比如写“十”字,(老师范写)就要遵循先横后竖的书写规则,我们一起来书空。我们还学过哪些字是先横后竖来写的?如:下、土、

3.齐读笔顺规则

二、学生练写

1、请同学们注意做到“三个一”(眼离本子有一尺、胸离桌子有一拳、指离笔尖有一寸。)开始写。

(一二三,坐端正,五六七,放下笔。)选一些好和差的作业展示、点评。

2、学生练写。点评。

第三课 横的写法

教学目标: 1.掌握横的写法。

2.正确、规范地书写含有横的汉字。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横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写字姿势

二、学习横的写法 1.师边讲解边示范:

起笔稍重、行笔向右较轻,收笔略向右按一下,整个笔画呈左低右高、向下俯势的形态。

2.学生练习书写笔画。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4.描一描,写一写 二 、三 、工 5.比一比,改一改

三、总结,小组内评一评谁的字写得漂亮。

第四课 竖的写法

教学目标: 1.掌握竖的写法。

2.正确、规范地书写含有竖的汉字。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横的写法,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习竖的写法 1.师边讲解边示范:

垂露竖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垂直向下较轻,收笔稍重。

悬针竖的写法同垂露,只是收笔时由重到轻,出锋收笔,笔画出尖。 短竖,写法同垂露竖,只是笔画较短,短竖要写得短粗有力。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3.描一描,写一写 个、开、

十、丰、口、土 4.比一比,改一改

三、总结,小组内评一评谁的字写得漂亮。

第五课 撇的写法

教学目标: 1.掌握撇的写法。

2.正确、规范地书写含有撇的汉字。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撇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横、竖的写法,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习撇的写法 1.师边讲解边示范:

斜撇的写法是,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左下行笔,收笔时出尖。 短撇,写法同斜撇,只是笔画较短。

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大半部分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

2.学生练习书写笔画。

三、书写汉字

1.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书写这些汉字时要注意什么?

九、不、无、牛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3.描一描,写一写 人、火、用、月、生 4.比一比,改一改

四、总结,小组内评一评谁的字写得漂亮。

第六课 捺的写法

教学目标: 1.掌握捺的写法。

2.正确、规范地书写含有捺画的汉字。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捺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撇写法,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习捺的写法 1.师边讲解边示范:

详细讲解:捺画粗细分明,书写难度较大。 捺有斜捺和平捺之分。

斜捺,下笔较轻(轻落笔),向右下由轻到重行笔,行至捺脚处重按笔,然后向右水平方向由重到轻提笔拖出,收笔要出尖。

平捺,写法同斜捺,但下笔时先要写一小短横,然后再向有下(略平一些)方向行笔。 2.学生练习书写笔画。

三、书写汉字

1.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书写这些汉字时要注意什么? 人、天、大、禾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3.描一描,写一写

大、木、这

4.比一比,改一改

四、总结,小组内评一评谁的字写得漂亮。

第七课 点的写法

教学目标: 1.掌握点的写法。

2.正确、规范地书写含有点画的汉字。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点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撇、捺的写法,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习点的写法 1.师边讲解边示范:

点画在—个字中就如同人的眼睛一样重要,是一个字的精神体现。 点画有右点、左点、竖点和长点之分。

右点,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下行笔,稍按后即收笔,不能重描,一次成画。写点关键要有行笔过程,万不可笔尖一着纸就收笔。

左点.写法基本同有点,但行笔方向往下略向左偏一些,收笔时要顿笔。 长点,是在右点的基础上变长,行笔应慢一些。 2.学生练习书写笔画。

三、书写汉字

1.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2.描一描,写一写 少、头、文、雨 3.比一比,改一改

四、总结,小组内评一评谁的字写得漂亮。

第八课 提的写法

教学目标: 1.掌握提的写法。

2.正确、规范地书写含有提画的汉字。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提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撇、捺的写法,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习点提的写法 1.师边讲解边示范:

提画写法是,下笔较重,由重到轻向右上行笔,收笔要出尖。提画在不同的字中角度和长短略有不同。书写时应该注意区别。

2.学生练习书写笔画。

三、书写汉字

1.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2.描一描,写一写 虫、江、习、北 3.比一比,改一改

四、总结,小组内评一评谁的字写得漂亮。

第九课 横平竖直

教学目标:

1.掌握横、竖两种笔画在汉字中的书写方法。 2.在书写汉字时做到横平竖直。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汉字书写中横平竖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左右结构和包围结构汉字的书写规则,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习横、竖的书写方法 1.出示汉字:十

请小朋友观察:写“十”字时横、竖要做到什么? 2.老师讲解、示范:

字中的横画,尤其是长横,要写得平稳,不能太斜。字中的长竖及中间的短竖,要写得正、直有力,端正稳定。

三、书写汉字:

1.出示汉字:立 再 千 刚 百 可 井 真

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书写这些汉字时要注意什么? 立:上点居中,中间点、撇对称,下横长而平稳。 再:三竖画直而正,下横长而平稳。 千:短撇略斜,横长偏上,竖长、居中。

刚:竖向笔画排列均匀,竖钩的竖画要长而有力。 百:字形略小,要注意横平竖直。 量、真:字形较长,横画紧凑均匀。 井:横、竖皆向中靠拢,要写得横平竖直。 可:竖钩的竖画正、直,“口”略小。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5.描一描,写一写

注意横平竖直 苗 问 共 什 才 虫 6.评一评,改一改

四、总结,小组内评一评谁的字写得漂亮。

第十课 独体字与上下结构

教学目标:

1.掌握独体字与上下结构的汉字的书写规则。 2.正确、规范地书写独体字和上下结构的汉字。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独体字与上下结构的汉字的书写规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笔画的写法,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习独体字的书写规则 1.介绍独体字的书写规则

独体字,笔画一般较少,书写时应注意笔画均匀,长横要平,长竖要正,字形要端正。

2.出示汉字:自 午 长

3.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三、学习上下结构字的书写规则 1.介绍上下结构字的书写规则

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应注意上下对正,互相靠拢,横画排列均匀紧凑,不能写得太长。

2.出示汉字:春 星 草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硬笔书法教案范文第5篇

课时: 1节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 教材分析:

中国书法是一门以文字为素材的抽象的线条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历代书法大家、名作迭出。课本以书法的发展历程为线,以历代书法名作为面,综合叙述了文字的各体发展,向学生讲授时以文字、书法发展和书作的年代发展分别向学生讲述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字体。书法发展历经甲骨文、金文、秦篆、汉隶(章草)、魏碑、唐楷,至唐朝中国书法的各种字体、书体均已出现。另外,课本还对书法的表现形式有所阐释。为提高学生对书法的认识水平,特意让学生做一简单练习。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教具准备:

有关的文字各体作品、名家书法幻灯、书法练习的各种用具。 学生用具:

毛笔、毛边纸、墨、报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的第 8课我们曾经对中国画题款艺术作了介绍,了解到书法在画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这节课我们将对中国书法艺术作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二、新授: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提问学生:哪一件书法作品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

1、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1 ( 1)古文字系统

甲骨文——钟鼎文——篆书(打出古文字各体幻灯)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冶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 2)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打出今文字各体幻灯)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 ,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汉末时的曹操就非常欣赏当时书法家梁鹄的作品,章草兴于汉章帝年间,故名。以上所讲的几种字体均属于古文字系统,是一个以象形为主的初级的书法阶段。狂草(连绵草)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这几种是今文字系统的典范(请学生自己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2、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 1)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 。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 2)今文字(在讲授之前请学生说一下自己对古文字形式特征的认识?自己都见过哪些今文字?) 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 , 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后者气象挥弘,郁勃纵横,体格凝重,雄浑遒密是方笔的典型;唐楷(因唐朝在楷书成就最高故名)中的 《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高简、清雅秀丽,《颜氏家庙》骨力遒劲、庄严端悫、静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

2 时期的不同特点。《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课本还选取了“草圣”张旭的狂草作品《古诗四首》,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行草作品《虹县诗卷》,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勇于创新的大书法家,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然后自己再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作品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姿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4、简单的点画练习: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3字以上)。 作业要求:

1、从线的力度,

2、字的结体,

3、墨的浓淡干湿,

4、字间的位置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的临摹。练习以前请学生谈一下自己对作业要求的理解,然后教师进行当场示范演习并侧重于前两项的要求,学生明白作业要求以后再进行作业练习。

从学生中选取优秀的书法作品进行点评,点评以优点为主,适当的指出影响学生作品进一步发展不利因素(如用笔方法、用笔习惯等)。

三、小结:

根据板书简述本课内容,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中国书法艺术》的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汉字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面孔和灵魂是中华文明之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美的艺术特征是对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不懂中文的老外也能美观地感受到汉字及中国书法的独有魅力也能直观地体会到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延续性。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设计特色 对典型书法家及作品的认识和欣赏受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二、教材分析

1历史专业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课标要求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

3 发展脉络。

2本课内容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属于《历史必修Ⅲ》第二课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古代书法艺术。伴随古代中国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程中国人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也不断演进学习本课达到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增强对祖国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优秀思想文化遗产。

三、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浙江省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已省略了中国汉字基本构造内容除课外自学书法的同学外较少受到中国书法的薰陶。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对于中国基本字体的辨别 对书法的精神内涵的体会 3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看书同伴间的讨论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以文字、画面及有关声像资料使学生得到有关古代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初步体验古代书法艺术的各种形式认识其丰富内涵。相互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取长补短。 教师注重直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把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及综合媒体结合起来展示古代中国的精美书法艺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的情绪。 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充分发挥学生书法艺术方面的潜力利用讨论、现场创作和学习体验等形式给学生提供发挥和展示才华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多姿多彩的风貌培养学生体验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生活内容培养内心的艺术情操。 通过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学习观察体验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增强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行书为代表的五种常见的中国字体鉴赏

教学难点 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学模式典型书法家的介绍和其代表作欣赏 教学手段 文字、画面及有关声像资料视频讨论、现场创作和临摹体验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了解王羲之、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家

2教师的教学准备 对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等书法名家的了解查代表作、创作背景及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 了解班级擅长书法同学以备课堂使用 了解语文课《兰亭序》的学习情况。

4 3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u盘和ppt课件书法爱好者自备书法用品 这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分几个环节具体说明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及师生交互活动。 共四个环节

环节①故事导入 皇 “一字千金”

环节②了解、欣赏、体会 王羲之及“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颜真卿及“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环节③合作学习 概述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五种常见的中国字体

环节④现场创作和学习体验 故事导入传说典故“一字千金”的由来 西安碑林内有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件隔代合写一碑的奇事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竟然写了200年后的唐朝文章 怪事自有根由这座《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玄奘和尚从印度带回的佛经由他精心译成后请唐太宗作序文再加上太子李治作述记玄奘的谢表。此碑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当时朝廷要把它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体来刻碑。

长安洪福寺高僧怀仁知道此事后感到佛教界的光荣因此下决心承担此任。怀仁和尚到处寻觅用时20余年终于按序文把王羲之的字一个一个地搜集起来成了这块王羲之字体的《圣教序碑》。 传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请朝廷贴出告示谁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金一千。这就是“一字千金”的由来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称作《千金帖》① 了解、欣赏、体会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人。祖居琅琊今山东临沂西晋末年南迁后定居在会稽山阴今浙 江绍兴遂为绍兴人。

王羲之故居位于绍兴城内蕺山脚下的戒珠寺。在绍曾任会稽内史官至右 军将军所以世称王右军。在他任职期间薄功名利禄为人耿直关心百姓 疾苦是一个务实为民的清官。同时时常以作书养鹅为乐。晚年辞官隐退后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卒年59岁葬于嵊州市金庭镇瀑布山。王羲之7岁拜师于女书法家卫夫人和叔父五广勤学苦练后又遍学李斯、钟繇、蔡邕、张昶等书法家并博采众长自辟蹊径自成一体。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据说在梁武帝曾收集他书一万五千纸唐太宗遍访王书得三千六百纸到宋徽宗尚保存二百四十三纸。现传世墨迹寥若晨星真迹无一留存。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他的行书名品《快雪时晴帖》唐钩填本现为台湾故宫慱物院收藏。《快雪时晴帖》与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并为稀世之宝合称“三希稀”乾隆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三希堂”。

王羲之书法中影响最大是《兰亭序》也是书法史上一段千古传奇的故事 在他去世前8年也就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曲水流觞也称之为曲水宴42位名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羽觞停在谁的位臵此人就得赋诗一首倘若是作不出来可就要罚酒三觥。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曰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这时众家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 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 《兰亭序》是一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优美散文诗内容为永和九年岁在暌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

5 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日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设计学生齐读或老师诵读 视频欣赏《兰亭序》原文行共字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翌曰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其中凡相同的字写法都各不相同。个之字笔法、结构都变化不同。整个作品笔飞墨舞气象万千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② 。唐太宗李世民十分喜爱王羲之的书法后来唐太宗得到《兰亭序》真迹令书法家临摹。其中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柳公权等摹本最好。唐太宗死后《兰亭序》作为随葬品葬入昭陵从此人间流传的就只是唐人的摹本了③。

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视频欣赏颜真卿及“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过渡中国书法艺术除了行书外还有其它同样优美的书法字体。 合作学习 阅读资料课前印发给学生 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脉络商-清 产生于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笔画均为单线条瘦挺有力时露锋芒。布局多为纵行行款错落大小变化疏密有致。这些最早的汉字遗迹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章法、结字三要素。尤其是从甲骨文的结字看已体现出线条美、单字造形的对称美。因此甲骨文的出现奠定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基础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的产生。

商周时期出现的金文或称“钟鼎文”整齐且笔画粗壮起笔、收笔及运转比甲骨文圆润曲直变化丰富。成熟的金文外形偏长每字的大小匀称各部分讲究呼应与配合。《毛公鼎》、《散氏盘》是其代表作。从金文遗迹看书法的艺术性已逐渐丰富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毛笔开始在书法上广泛应用。毛笔表现力丰富特别是内蕴的笔法技巧构成了以后中国书法的重要要素——书者的情性、审美趣味、用笔技巧等 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为官方文字。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从李斯的《泰山石刻》看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 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关于隶书的产生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断》说“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程邈因罪入狱在狱中整理隶书三千字得到秦始皇赞赏舎免其罪并封为御史。此为传闻虽不足为信但是秦代隶书出现已成定论只是秦代隶书还多有篆意。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汉代隶书笔画平直结构简便顿挫明显尤其是碑刻精妙绝伦。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显得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隶书在书法艺术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人们在使用文字时总是希望文字好认一些写得简便一些尤其在事务急迫繁忙之时更是如此。同时在由篆到隶的演化中由于毛笔快写和笔法发展的缘故草书便产生了。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说“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书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这一时期草书含隶意较多笔画往往还带有波磔宇与字之间无牵挂称为“章草”。

三国时期汉字书写发展为真书阶段真书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书体一般认为它是汉字发展史上的正

6 体是“楷模”因此一直流传至今。其字方笔直势渐占主导地位横笔尽量少作或不作燕尾笔势撇捺亦不向上挑出并缩短长度。钟繇被尊称为“楷法之祖”。东晋王羲之正、行、草各体皆精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是这一时期的精品。 《宣和书谱》中说“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之间行书存焉。”即隶法解体后写得近于谨严些的就成了真书楷书写得近于奔肆些的就成了草书介乎真、草之间的就是行书。至此汉字的几种书写形式均已产生写字也不仅仅在于实用美感和享受也成为发展的动力书法艺术进入成熟时期。 唐代博大气象所形成的唐人激越的胸襟和心态在书法艺术上体现为洒脱奔逸、恢宏宽博的气势。唐代书法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楷书今天仍有“学习楷法从唐入手”的说法。其代表作有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它们或壮美森严刚正厚重体现郁郁盛唐气象或骨力劲健、均匀而瘦硬体现书者“心正则笔正”的书法意念。有唐一代我国书法艺术进入全盛时期。

宋以后字体已无大的建树和突破仅在原有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风格以发挥个性为主。宋代由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统治者重文轻武书法成为文人普遍爱好的一项艺术随意挥洒的行书尤为盛行。著名的是宋四家苏东坡的书法书卷气极浓给人以超脱世俗之感黄庭坚的书法体势异常开张以特别紧密或特别疏松作巧妙对比在豪宕中不时露出韵致米芾因其生性倜傥不羁以顿挫为含蓄结构矫侧练达神采淋漓蔡襄的书法也有新意。 元代书家、画家集于一身者居多书家不事丹青尤可画家则决不可不习书法。中国画有题跋文款即始于元代这对后世的书法绘画艺术的影响极为深远。 明初几位皇帝如朱元璋、朱棣都喜爱书法。国家设有中书科凡能书者授官中书舍人在内阁中办理文书。但是明人书法基本上为元代书法的延续没有大的突破。 清代是中国书法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书坛渐成“帖学”和“碑学”二水分流的局面导致了书法流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分化。

合作回答 1 归纳出中国书法的主要字体及主要特征。

答从中国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经过秦始皇时的小篆发展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最后形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 小篆创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楷书也称真书、正书形成于汉末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开始盛行于晋代它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2 欣赏辨认书法作品

擅长书法同学挂出事先准备好的五种常见字体代表作品供同学欣赏辨认。 现场创作和学习体验 擅长书法同学现场书法表演发动同学学习体验

九、板书设计 王羲之

五种常见的中国字体小篆草书行书

颜体、欧体、柳体

十、作业设计

1、汉字演变的脉络是 A A、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B、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篆书 C、金文---甲

7 骨文---篆书---隶书---楷书 D、甲骨文---金文---楷书---篆书---行书

2、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的书法家分别是 A A、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B、欧阳修、颜真卿、柳公权 C、欧阳询、颜真卿、柳宗元 D、欧阳修、颜真卿、柳宗元

3、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的字体是 C A、小篆 B、行书 C、楷书 D、草书

4、北宋四大书法家指的是 B A、颜黄米蔡 B、苏黄米蔡 C、苏柳米薛 D、赵蔡苏黄5汉字电脑化美术字库中国传统书法价值

一、课后反思

1教法特点 了解典型人物创设情境感悟历史。

2活动特点 能发挥学生书法艺术方面的潜力利用讨论、现场创作和学习体验等形式给学生提供发挥和展示才华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不足之处 现场氛围的营造还有待提高

4值得讨论的问题一字千金典故与吕不韦出入较大

上一篇:法制教育教案下一篇:胡同文化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