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范文

2023-08-29

学科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学 中

作者单位:余庆县和平小学 作者:余亚书

联系电话:13984522358

浅谈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的渗透

贵州省余庆县和平小学:余亚书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将来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劳、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里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而小学语文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则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促进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我们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篇目中都蕴含着法制教育,只要适时的挖掘,就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优美的文字所吸引。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内容之后,注意引领学生思考小鱼在乎什么?小男孩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相关条例,让学生知道:保护野生动物,有时不仅仅出于对动物的喜爱和对生命的珍惜,更是一种法定责任。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

教育好下一代,不光是使他们学到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教育好他们如何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在小学阶段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法制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要学法、守法、用法,用法律

学科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摘 要: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还是法制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因此,对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教育,决不能忽视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从生物学科出发,从教材法制渗透点分析到课堂渗透落实方法等进行阐述,说明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进行法制渗透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只要老师重视自身法制知识的累积,并能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在组织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渗透方法,就能在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之间找到融合点,实现对学生的法制渗透。

关键词:生物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基础工作。《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可见,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及教师的法定责任。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呢?我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是这样进行法制教育渗透的:

一、加强自身学习,熟悉教材涉及的相关法律知识

教育者一定要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相统一。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因此关注环境方面的素材是非常多的,同时对人类的健康生活也涉及较广泛,而这些内容都具体有渗透法制教育的契合点。在《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一书中,列举了很多的渗透点,比如在讲到《水中生活的动物》时介绍水域环境的保护时,就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漁业法》;在《陆地生物的动物》中谈到动物栖息地的保护时,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相关的规定……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作为学科法制渗透的实际执行者,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法制意识。我们要认真钻研每一个法制渗透点,熟悉每一个涉及的法律知识点,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用简单形象的方式合理地向学生渗透,向学生解释,实现对学生的教育。

二、创设教育契合点,有效引起学生的共鸣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的事例、生活的现象分析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1.针对生活现象,营造讨论氛围,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我在讲到水域环境保护以及动物栖息地保护时,展示了我国多个知名水域被污染的图片,首先从视觉上给学生以震撼,然后利用身边的实例引导学生讨论,认识生活环境被污染的严重后果,这时,我再以“对立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对破坏环境的谴责,这时法制渗透时机成熟,我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条款,看到学生脸上写满认同的表情,我知道学生已经实现了自我教育。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课中,我设计了三组图片:多姿多彩的生命—多舛多灾的命运—捧在手心的宝贝。学生随着图片的转换,从惊奇喜悦到无所适从,从短暂的沉默到愤怒:“伦敦是雾都,北京是沙都……”“那只角羚那么小,他们真是太没有人性了!……”“老师,难道没有什么办法惩治一下这些人吗?”我及时给予学生明确的答案:有!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相关法律,把对动物资源的保护提升到了法律的层面,用强制性的手段来惩治违法之人。“对!就该严惩!”“太好了,看他们还那么嚣张!”学生感受到了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可了法制存在的必要性。

2.关注时事,充分感受法律对自己的重要性:近年来关于食品安全的事件频频曝光,因此在讲到《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这一节时,我更多引用了大量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案例,如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给我们生活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学生看到这些耳熟能详的食品,了解到“三聚氰胺、瘦肉精”等对人体产生的严重危害,内心受到巨大的冲击和震撼。这时,我抛出问题:面对这些食品问题,我们什么权利受到了侵害?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自然而然地应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相关内容来解答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树立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基本意识,又教会了学生要自觉抵制不安全食品,珍惜健康、珍爱生命。

“知法而守法、学法而用法。”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只要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环境,善于运用生活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调动起学生的真实感受,让学生明白掌握必需的法律知识的重要性,然后以适合学生的方式适时渗透,并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实现学科教学与法制渗透并举。

学科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校法制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目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青少年学生依法保护自己正当权益的能力比较弱,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比较淡薄。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一些学校学生违纪现象突出,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据统计数字表明,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并表现出了犯罪年龄下降、团伙犯罪和暴力犯罪现象突出等特点。总之,学校的法制教育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作为教学第一线的初中政治教师,让学生成为一位知法、守法、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公民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的具体做法,与各位同仁共勉。

第一、身为政治老师的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 政治教师必须明白:要成为政治课堂法制教育渗透的传播者,自己必须具备有较高的法律意识和较强的法制观念,掌握较多的法律、法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政治课堂法制教育渗透的任务。因此,政治老师平时首先要自觉进行法律知识学习,要熟悉了解法律知识,尤其是与教材 1

内容相关的法律条文。其次,要加大教研力度,加强师与师之间,课与课之间的交流和探讨,互相启发,扩大自身的法律层面。只有自己先懂法,才能在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特点制定出课堂法制渗透教育的工作计划,才能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慢慢地渗透法律知识给学生。

第二、创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形式,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功夫。 提高青少年参加法制教育的兴趣,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思想,运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深入浅出,以案说法,以法治理,以德育人,把法与德讲到青少年的内心深处。我在教学中力求形式新颖,运用“法制天地”“法制园地”“法制长廊”“法制漫画”“法治现场”等形式,进行多类型、多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创建青少年维权活动,组织参与学校制定的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保障制度。同时开展“模拟法庭”教育,让青少年自己扮演“法官和当事人”,在法制实践中提高青少年法律素养,帮助青少年,时刻提醒青少年,树立正气,改掉恶习,分清“真、善、美”,提高思想认识,在直观现实的法制娱乐中得到教育,受到启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积极挖掘与教材内容相符的法制生活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结合时政,加深学生对法制知识的理解。

思想政治课的灵魂就在于其鲜活的时代性,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结合时政热点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体验生活,关注社会万象,也可以提高认知、辨别、判断、参与社会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紧跟时政的步伐,时刻关心国内外时政热点,并适当地引导学生联系课本知识来分析时事。例如,在讲到《消费者合法权益》时,就可以引 2

用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损害了婴幼儿的健康这一事件,帮助学生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法制教育方面的时政要在科任老师的指导下有效的和本课要讲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把时政热点作为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个窗口,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懂得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法制教育。

创设情境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设置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中的“依法纳税”时,创设情景引入一些企业和一些明星的偷漏税行为,帮助学生树立纳税人意识,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偷漏税行为是可耻的,要受到法律处罚。在这个地方向学生普及税法的有关知识,让学生懂得纳税人的义务和权利,教育学生以后成为企业经营者或明星时要主动、自觉依法纳税,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联系实际,让“法”融入学生心中。

政治课堂法制教育的渗透,如能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将所见所闻,发生在身边的小事,结合相关的法律进行有机的渗透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明白“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许多学生喜欢在校外食杂店、摊贩购买一些“三无”食品,而大部分学生却对“三无”食品了解甚少,这样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十分不利。针对这一现状,课堂上我就联系身边这些实例,有机地进行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条款的渗透教育。通过学习,后来学生在食杂店购买食品时再发现食 3

品已过期等情况,学生就懂得要求店主给予退款;店主蛮横不肯退款,学生也会利用所了解的《消费者权益法》打电话投诉,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又如在讲到《违法行为》这一课时,便可以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得出结论。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偷了一辆电动车想要低价出售,而你正需要一辆电动车,你是买还是不买?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同学说:“便宜东西干嘛不买?!”有的说:“偷来的东西不能买,买了就是帮助小偷销赃。”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教师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可出示相关的法律条文对他们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因为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行为,直接帮助了犯罪分子逃脱罪责或得到非法利益,干扰了司法机关查处赃物,给社会带来危害,属违法行为,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么一说,同学们都明白了购买赃物是违法行为,纷纷表示不能贪图便宜购买赃物,而且表示如果发现别人有销赃的行为要举报到有关部门。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第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扩阔学生学法的空间。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教学的手段也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及时地、广泛地了解各种信息,同时也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鼓励或组织学生积极收看、收听涉法影视、广播节目。如电影、电视剧、法制专题节目、光盘、网络视频等,在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结合的立体型、多感官的具体法律情景中学法、悟情、导行,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第五、鼓励学生参与课前的预习准备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政治老师要尽可能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在上“我国的宗教政策”前,我提出有关要求,提前一星期布置学生分组搜索、寻找与教材相关法律内容、文章、图片、实物等,然后让学生精挑细选把它们展示在班里,如此对学生开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的活动,鼓励学生学习科学,相信科学,反对邪教,珍惜生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不断开展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真正融入到政治课堂教学情境之中,积极参与讨论,主动辩论,成为自觉接受法制教育的小主人。

第六. 要把握法制教育在思政教学中渗透的时机,讲究法制教学渗透的艺术和技巧。

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渗透的相关知识,才能找到法制教育的契机。法制教育的渗透不能由教师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要创设情景教学,选择时机渗透,因材因时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把思想政治课上成法律课,简单地向学生灌输法律条文,简单地宣读机械式的口号;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讲究法制教学渗透的艺术和技巧,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因此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的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法律已经广泛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思想政治课堂可以用于渗透法制教育 5

学科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面对众多孩子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现实,有关专家学者和家长发出呼吁:“中小学生处于危急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构筑新的‘希望工程’势在必行。”

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问题历来十分重视。

1988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对学生道德情操、心理品质要进行综合培养与训练”。

1990年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少先队全国代表大会的祝词中阐述了培养青少年心理素质的重大意义。江总书记说:“要锻炼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地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成为父母、老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成都十二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就是以学生现有的心理素质实际为出发点,挖掘学生心理潜能,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以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的教育活动。

从1994年8月开始,成都十二中以强烈的时代意识和责任感,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进行了大规模、全方位的心理素质教育。
建立专门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机构

现行中学教育实践中,人们也在关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但由于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机构,使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在较多的中学处于一种相对分割和封闭的状态。

有些学校根据《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将此项工作划归政教处负责,但由于心理素质教育的专业性和政教处工作人员角色转换的困难性,常常使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处于一个“四不像”的尴尬境地;也有些学校尝试由体卫处或教科室兼管此项工作,但又因为这些机构工作的内涵并不与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完全吻合,很容易导致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冷落,使之流于形式。这些显然都不利于将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摆在应有的地位。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是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实施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监护,也非常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密切配合。

基于这种认识,1994年11月21日,成都十二中在学校建立起一个既能直接对学生施加心理教育影响,又能协调全校各方面教育力量来共同完成心理素质教育任务的专门机构——成都十二中心理辅导中心。

心理辅导中心的建立,成为全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问题监护工作的中枢,为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问题监护工作的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证。

中心采用了一切可能的形式,对学生直接施加心理影响:

如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开设心理课程,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实施心理干预等,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烦恼,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改善与提高。

为了使中心的工作做到规范化、科学化,专门制定了心理辅导中心的章程及工作规范。章程规定了心理辅导中心在整个学校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中的性质与地位。

十二中校长王志坚亲自兼任心理辅导中心主任,直接参与心理辅导中心大政方针和主要工作的策划、协调与指挥。学校为心理辅导中心提供了组织、时间、场所、人员、经费等一系列有利的条件。

为了保证中心工作的正确方向和高质量,十二中聘请了西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希庭教授,国内知名的心理咨询专家、华西医科大学的刘协和教授和成都大学的张粹然教授,美籍华人、临床心理咨询专家张忆家博士及四川省教委、成都市教委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担任顾问,还聘请了来自四川教育学院、华西医科大学的六位心理学、教育学、临床心理学工作者担任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教师。

中心建立了工作接待制度、例会制度、会诊制度,明确规定了自身的工作职责以及如何与政教处、教务处等部门协调配合的方法。

中心的日常工作主要有:组织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的正常开展,研究心理素质教育深化的方法,做好学生心理监护工作;编辑《心灵之友》小报,向学生宣传心理学知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组织对有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全校教职工的心理素质教育水平;参加“四川省中学生心理健美工程”协作组的活动。

中心所作的协调配合工作:一是体现在与教务处的配合上,即与教务处和各教研组就学科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进行合作,提供理论指导与资料保证;配合教务处落实、协调《中学生心身指导课》的设置及教学安排;承担和组织青年教师在学科渗透心理素质教育问题上的部分培训工作等。二是体现在与政教处的配合上,即通过政教处为班主任提供关于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方法的资料;协助政教处向班主任布置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监护;协助班主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那些由于心理问题而引起的学生发展受阻的现象,中心为班主任提供做好他们工作的理论与技术支援;协助政教处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授一些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知识,使其科学地、有意识地配合学校教育,共同做好培养学生心理素质、预防产生心理问题等方面的工作;协助政教处、班主任培养班级“小辅导员”,对不列入课表开设《中学生心身指导课》的班级,以讲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和学习方法的训练,为建立健全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学校其它教育机构——教师——家长——学生”的心理问题五级预防体系打下基础。
建立并完善中学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系列和内容系列

不可否认,我们目前的中学教育工作,也在通过班级、团队活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某些学科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某方面的心理素质,或进行一定的心理训练。但是,从整体上看,这些教育影响同心理素质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相比,是远远不够的。而实施心理素質教育需要的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超前性的优势,以保证学校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影响系统化、序列化、组织化。因此,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据教育科学理论和心理科学理论,构建并逐步完善符合中学生心理特征的、适应现代社会人才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目标系列和内容系列就成为十二中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十二中提出的心理素质教育总的宗旨是: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增强适应能力。

结合十二中学生的实际,他们将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确定为促成学生的“四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

他们认为:

当代中学生不仅应当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应当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不仅要学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自己学习;

从小要有创造的意识,知道应该如何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去丰富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诸如与人相处的技巧等重要的人生内容,学会如何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

在“四个学会”這一总体目标下,学校又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各年级的学习特点,分别制定了心理素质教育的年级目标。

初一: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加强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的指导。

初二:帮助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问题,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初三: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源”,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和升学观,进行应试心理的辅导与训练。

高一;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友谊观;为学生的文理分科提供咨询帮助。

高二: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文理分科后的学习生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科学人生观。

高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升学观,正确对待高考,形成正常的应试心态,掌握科学合理的应试技巧。

在确立中学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系列之前,十二中通过对学生的心理普查结果分析,参考有关的理论文献,确定了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一共包括八个方面:

(1)学习心理教育。包括智力健康教育、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育、考试心理的调适和训练、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教育等。

(2)健康情感教育。包括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形成稳定平衡的心境;了解感情活动产生、发展、形成、表达的规律,初步培养健康的高级情感;学习并掌握“制怒”的方法,培养幽默感等。

(3)坚强意志教育。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创设一定教育情境,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等。

(4)人际适应教育。包括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愉悦地接纳自己;形成学生的博爱意识与行为;教会学生正确地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使学生打扮得体、举止文雅;学习各种社交技能。

(5)反应适度教育。包括正视现实,正确对待现实;认识挫折的双重性,增强学生的自制力;提供多种情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向上,不断进取。

(6)青春心理教育。包括性心理教育;性道德心理教育;性审美心理教育;性法制教育。

(7)升学与择业心理教育。包括升学考试前后的心理教育;升学与职业选择指导;职业心理准各教育。

(8)健全人格教育。包括认识自己的气质类型与性格倾向;培养良好的性格,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学会心理的自我调适。

经过实验,十二中确定的各年级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初一:学习适应教育,学习方法指导,集体主义教育,人际关系教育;

初二:青春期教育,学习策略教育,主体意识教育,人际关系教育;

初三:择业与升学教育,应考心理辅导;

高一:学习适应教育,学习策略教育,主体意识教育,人际关系教育;

高二:社会责任感教育,人生观教育;

高三:升学与择业教育,应考心理辅导。
心理素质教育进入课堂教学

十二中通过两种方式将心理素质教育引入课堂。

1.开设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

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十二中所设置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包括《中学生学法指导课》和《中学生心身指导课》。它们在目标任务上各有侧重,在内容安排上各有特点。

《中学生学法指导课》重在对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过程各环节的指导,包括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高效率地学习、记忆规律、记忆策略、思维策略等。

《中学生心身指导课》重在对学生中学生活的适应、青春期发育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指导,包括适应教育、挫折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交往技巧训练等。

《中学生心身指导课》是十二中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门新兴课程,对此,他们作了比较多的探索与思考:

一是目标的确定。十二中在确立中学心理素质教育目标系列的同时,提出了把“四个学会”贯穿在(《中学生心身指导课》中,面向每一个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素质得以改善与提高,探索成功的《中学生心身指导课》教学模式应该达到的具体目标。

二是针对当代中学生身心发展加速、青春期萌动、独立意识增强、情感和意志相对脆弱、男女生发展不平衡等特点,根据当前中学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教学内容多等特点,精心设计了《中学生心身指导课教学大纲》,使《中学生心身指导课》的教学有章可循。

三是注重对课程内容的具体设计。将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科的基本原理,心理调整、心理训练的基本技巧与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等多方面的需要紧密结合,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卫生学、美学等学科的知识,使学生在一个全新的情境下来接受、学习心理学的基本常识。

四是通过比较研究,确定《中学生心身指导课》与高校心理学课的不同特点。

五是通过教学活动研究,基本上形成了《中学生心身指导课》的特色。《中学生心身指导课》上课主要以班为单位,每一节课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多采用综合课型和开放教学的方式,将诗剧、小品、故事会、情景法、角色法、讨论法、设想法、演讲法等方法结合在一起,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全方位地让学生感知信息,在老师精心设置的情景中完成认知矫正、人格塑造、心理调适等。

六是通过抽象概括,基本形成了《中学生心身指导课》的课堂教学结构,即“引入话题——创设情境——展开讨论——树立样板——联系自我——反馈矫正——总结深化”七个环节。

引入话题:即利用学生的来信、咨询中所接触的学生关心的话题、新闻报刊中比较具有震撼力的实例等方式,引入所要讲授的课题。

创设情境:通过小品表演、投影录像、讲故事、听音乐、唱歌等方式,创设一定的思维情境或营造某种心理氛围。

展开讨论:由教师根据引入话题和情境创设阶段所呈现的问题来提问,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树立样板: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或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用其他正面人物的事迹、话语,从正面来树立样板,引导学生的行为方向。

联系自我: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来分析自身的情况,形成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认识,任课教师常常将这一环节作为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来处理。

反馈矫正: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联系自我,学生肯定会暴露出一些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对这些问题作出及时的反应,为学生们提供有利于其心理调整的反馈信息。

总结深化:以名言警句的方式将课堂中所涉及的浅显道理理论化、哲理化,以期从理论的高度去指导实践,最终转变为学生的行为和能力。

2.通过其它学科教学进行渗透。

十二中十分注重调动各学科老师自觉学习、研究心理学理论与教学心理,了解并把握学生的认知、情感发展水平,根据自身教学内容的特点,深挖教材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因素,并采用不同的方式,结合自身的学科教学任务来融汇和体现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学意图。

十二中先后有20多位教师投入到学科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来。老师们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与自身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先后完成了有关论文、经验总结30多篇,由心理辅导中心汇编成《学科渗透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两集,基本上形成了全校教师、各科教学都关心、实施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的新格局。
拓宽师生之间的心理交流渠道

要成功地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把以前那种单纯立足于传授知识而进行的课堂内外师生的心理交流,转变成为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消除学生心中的症结而进行的、双方都积极主动的、全方位的师生心理交流的格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十二中不断地拓宽师生之间心理交流的渠道,使师生之间心理交流的整体效应得以增强。

1.建立心理咨询室。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实现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的一体化。

如果说,把心理素质教育引入课堂教学属于群体教育范畴的话,那么,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辅导就是属于个别教育最典型的范畴。

国内外中学心理素质教育实践证明:心理咨询工作在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中承擔着重要的角色与任务。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来访者认清自己的问题所在,提高其应付挫折和各种不幸事件的能力,使之能够自强自立、自己面对和处理人生中的各种问题,从而使来访者产生某种转变,促其健康地成长。通过三年多的心理咨询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十二中确立学校心理咨询的主要任务是:

第一.诵讨心理咨询.提高教师、家长及领导的教育水平与能力。

第二,依据心理学原则和方法,对求询者进行学习、适应、发展,升学、择业的指导帮助,对有心理障碍和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分析、疏导、调理和矫正,从而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改善和提高心理素质。

第三,通过心理咨询活动来实施和加强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深入了解求询学生在学校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困难、冲突和挫折,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处理好人际关系,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同时也为学校教育内容、方式等方面的改进提供可贵的参考。

十二中主要进行了如下的研究、实践工作。

一是在充分讨论、认真修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三张晤谈咨询用表,即:《成都十二中心理辅导中心接待记录卡》《成都十二中心理辅导中心个案申请登记卡》《成都十二中心理辅导中心咨询晤谈提纲》。

二是对三张表的使用程序、使用方法及范围作了一定的规定。

三是经常利用工作例会时间、晤谈咨询的空隙时间,交流、切磋晤谈咨询的各种技巧。

四是逐步形成晤谈式咨询、电话热线心理咨询、“心灵信箱”信函咨询以及会诊制度的操作规范。

五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并坚持了晤谈场所与时间便利性原则、晤谈中发现问题后主动出击的原则和小范围内情况通报的原则等一系列学校心理咨询必须遵循的原则。

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们严格遵守心理咨询工作职业道德,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即便在接受我们的采访举例时,也是用某某同学来指称。

2.扩大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范围。

中学的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双向交流的活动过程。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班风的好坏与学生同教师的关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不少学生的心理障碍是由于“师源性”问题即教师的某些行为引起的。

十二中十分强调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扩大与学生的交流范围,增加交往、交流的频率。在交往过程中,老师尽可能多地以朋友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与学生构建一种新型的良师益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在交往过程中去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和意图。
提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适的机会与场所

教育科学理论和心理科学理论都十分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卓有成效。与各学科的知识教学相比,心理素质教育更加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调适。

十二中十分注意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调适的机会与场所。

1.开设“心理素质教育图书阅览角”,开展读书征文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自觉积累心理学知识与经验,

学校图书馆开设的“心理素质教育图书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具有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自我教育能力,这是学校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

为了配合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十二中学校图书馆购置了近万元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订阅了十多种有关心理知识方面的报刊,开设了“心理素质教育图书阅览角”,举办了“让我们来帮助你”心理素质教育专题图书展览借阅活动,组织了“步入青春——暑假心理知识读书征文竞赛”活动,进行了高97级、初97级学生心理学知识小论文评奖活动,出版了名为《开端》《硕果》的学生自我心理教育的小论文集。

2.编撰《心灵之友》小报。

辅导中心于1995年10月开始出版《心灵之友》小报,每月一期,面向全校师生,介绍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和学习方法等内容,介绍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进展情况。由于《心灵之友》小报在形式上生动活泼,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受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3.建立心理松弛训练室,进行团体辅导。

学习、借鉴欧美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地中学心理素质教育的经验,针对重点中学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生活压力较大的特点,十二中建立了心理松弛训练室,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的训练。

4.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试。

自我教育、自我调适的一个前提是学生必须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状况。十二中先后采用了《CPQ》《MHT》《SCL-90》等国内通用的心理量表以及自制问卷“影响学牛学习因素的问卷调杳袁”、“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家长问卷”等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试。
建立健全学校对心理问题的有效监护

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一方面要从整体上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则必须重视学生不良心态的疏导和心理障碍的消除,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此就需要对学生不良心态和心理障碍的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及时干预、及时矫正,能否做到这一点是学校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是学校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难点与焦点。为此,十二中做了以下工作:

1.尝试确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不少专家、学者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论述,结合国内某些中学的先期研究和成都十二中学生心理普查的结果分析,心理辅导中心制定出要达到的初中生、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A.智力发展正常,对学习有一定信心、耐心和学习动力;

B.有朝气,乐观开朗,能懂得并正常表达所体验的各种情感;

C.有一定的行动自决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一般情况下能控制自己;

D.性格发展正常,热爱集体,富有同情心,公正诚实,谦逊大方,不内向或外倾;

E.对集体活动热情,兴趣广泛;

F.能正确认识并接纳自己,有自尊、自爱之心;

G.初步了解青春期知识,与异性同学接触比较自然,对性诱惑有一定的抵制力;

H.会择友,与同学、老师关系和谐;

I.初步适应社会;

J.独立性较强,有一定的“成人”意识。

(2)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A.智力发展正常,对诸多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B.情绪比较稳定协调,基本上能保持较好的心境;

C.行为目的比较明确,有一定的自制力、调节力,有克服困难的恒心与毅力,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D.兴趣广泛,中心兴趣突出且稳定;

E.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较强的学习自主性;

F.能正确认识并接纳自己,自尊自重;

G.对生活有较大热情,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的精神面貌,有正义感;

H.乐于交往,人际关系良好;

I.了解高中男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异性同学有广泛友好的接触;对性诱惑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J.面对现实,并以积极态度适应环境。

2.确定心理问题监护的内容。

通过三年名的晤谈咨询.他们认识到!中学牛的一部分心理失衡、行为失常的现象有较强的情境性和时间的短暂性,往往随着情境的变迁、时间的流逝,这些失衡的心理与行为就会趋于正常;但由于中学生年龄的限制,生理心理发育均未成熟,加上各种竞争的影响,因而必然存在不成熟、乃至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果不及时给予监测、发现、诊断和矫正,任其发展,天长日久,就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为日后的发展留下隐患。为此,他们在咨询过程中,注重在理论文献的指导之下,加强对来访者的甄别,确定心理监护的对象与内容。

从内容的角度来看,他们特别重视观察、诊断学生的情绪状态是否适合学校生活,学生是否显得特别压抑,学生是否处于亢奋或挫折的心态,学生是否已有某种心理上的病态;同时,注意严格区别医学问题与心理问题,对于那些属于神经内科的问题与精神问题,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责任在于发现,而不在于从根本上解决。

从对象的角度来看,注意通过咨询、会诊的方式,分清楚来访者所诉情况及其程度,如属于轻度症状的问题,主要给予当面化解、消除;属于中度状态以上的,就被确定为心理辅导中心的监护对象;如属于重症患者,如神经症、精神分裂等情况,则由心理辅导中心的特聘临床心理学专家诊断、鉴定,或建议送医院治疗,或由特聘老师处方并矫治。

3.逐步建立心理问题监护制度。

为保证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监护工作科学、规范并落到实处,他们建立了成都十二中心理问题监护制度,对心理辅导中心的地位与作用、职责与工作方式,政教处、教导处、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其他教职工的职责以及监护内容、监护的形式与措施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构建验证、推广的运行机制,为更多的中学生服务

为了使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与背景,为了使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成果具有更强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为了使更多的中学生受益,在协作组顾问、四川教育学院教育研究所所长姚文忠教授的建议下,1995年3月,由十二中倡议并发起,四川省九个地、市、州首批14个中学共同组成了“四川省中學生心理健美工程”协作研究组。

1997年11月14日,也就是我们到十二中采访的第三天,协作研究组在隆昌县黄家中学召开第七次研讨会。我们当即改变行程,赶到黄家中学。

我们发现参加协作组研讨会的34所学校中,既有城市学校、也有农村学校,既有重点中学、又有一般中学,既有普通中学、又有职业中学,既有汉族中学、又有民族中学。如此的结构,一方面说明各校都在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也说明成都十二中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是他们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动作用。

十二中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还先后赴重庆八中、绵阳科学城一中、泸州六中、泸县二中、内江白马电厂子弟校、隆昌黄家中学、宁南一中等校,考察、指导这些学校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具体操作。

学科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摘 要:文章从构建学生的生物科学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探究能力,塑造学生的生物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方面对初中生物学课程的科学课程性质进行了分析。深刻理解初中生物学课程的科学课程性质,有助于一线教师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课程;科学课程性质;主要表现

作者简介:毛硕,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陕西 西安 710119)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了解初中生物学课程在科学课程性质上的表现是深刻理解其科学课程性质的重要一环。

一、构建学生的生物科学知识体系

生物科学发展至今日,研究成果已经汇集成一个巨大的生物学知识体,这个知识体包括事实、概念、原理、定律、假说、理论、模型等不同形式的知识,而且正在迅速地、爆炸式地增长。构建学生的生物科学知识体系是初中生物学课程在科学课程性质上的首要表现。初中生物学课程所构建的生物科学知识体系根本上取决于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与重要概念。

1. 课程内容决定了知识体系的内部格局。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分设“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等10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又下设若干个二级主题,具有环环相扣、缜密有序、主次分明的特点。该课程内容的制定打破了“教学大纲”时代一直延续的“学科中心论”课程内容制定取向,是一次符合时代需求、学生发展需要的大胆突破与勇敢变革。因为知识是依托课程内容而呈现的,所以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决定了初中生物学课程所构建的生物科学知识体系的组织方式与结构层次,为该知识体系确定了内部格局。

2. 课程目标与重要概念决定了知识体系的外部界限。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级课程目标,即总目标、具体目标与内容目标。总目标提纲挈领地指出初中生物学课程旨在让学生获得哪些发展。具体目标则是从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对总目标进行进一步明确与具体阐述。内容目标则更细化、更明确、更详实地指出某一、二级主题所对应课程内容的学习应该使学生获得哪些发展。从总目标到具体目标再到内容目标,层层细化的课程目标为知识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

新课程标准基于十个一级主题,精选并表述了五十个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这五十个重要概念处于初中生物学课程所构建的生物科学知识体系的中心地位,包括了对生命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学科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初中生物学课程目标与重要概念决定了初中生物学课程所构建的生物科学知识体系的广度与深度,为该知识体系划定了外部界限。

二、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思维过程

人们在探索和认识生物世界时,基于已有知识对外界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等的过程,即生物科学思维过程。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最基本的生物科学思维过程,贯穿于整个生物科学思维活动,其他生物科学思维过程都是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生物科学思维过程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依靠系统而长期的实践才能获得。初中生物学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生物科学思维过程的发展。下面以分析、综合、比较三种思维过程为例进行说明:

1. 分析思维过程。分析是将生物学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将整体的各种属性分解出来的思维过程。在初中生物学课程中有许多学习内容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例如,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普通光学显微镜有哪些结构各有什么功能,神经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等等。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够得到较为充分的训练,进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分析思维能力。

2. 综合思维过程。综合是将生物学对象的各个部分或特征联系起来并建立整体性认识的思维过程。初中生物学课程中也有许多致力于发展学生综合思维的学习内容。例如,学生在完成对植物细胞结构、动物细胞结构的学习后,对细胞生活需要物质与能量、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组织等问题的学习,就是综合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过程。又如,学生在完成对肺内气体交换、血液、血管、心脏结构与功能等内容的学习后,对体循环与肺循环的整体学习,就是一个由分析思维到综合思维的发展历程。

3. 比较思维过程。比较是将生物学对象加以对比,来确定它们间的异同点及其他关系的思维过程。比较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在初中生物学课程中经常涉及,如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体循环与肺循环的比较,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比较,细菌和真菌的比较,人体三道防线的比较,等等。

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初中生物学课程对学生生物科学思维过程的培养是潜移默化、贯穿始终的。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课程内容的呈现、编排,处处体现着初中生物学课程对学生生物科学思维过程发展的关注与推动。

三、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探究能力

1. 课程标准高度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義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初中生物学三大课程理念之一,“科学探究”更是初中生物学十大课程内容主题之首。不同于自然科学领域中的“科学探究”,在初中生物学课程中“科学探究”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探究能力,是将科学探究引入初中生物学课程的目标之一。

2. 教科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依靠。在初中生物学课程中,主要依靠学生完成教科书中设置的学习栏目来实现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为例,几乎所有学习栏目都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推动作用。这也正是“科学探究”主题渗透于其他九大课程内容主题的集中体现,更是“倡导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例如,“想一想,议一议”栏目对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等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往往有不错的促进作用。又如,“实验”栏目对学生“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与“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往往有较好的推动作用。

在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众多的学习栏目中,有两个学习栏目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其核心作用,即“探究”与“技能训练”。每学期学生都要完成3~4个“探究”栏目,3~6个“技能训练”栏目。“探究”栏目在内容选择上具有以下特点:①探究对象贴近学生生活,种子、鸟、小鼠、蚂蚁、花生等探究对象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②定性探究与定量探究共存,探究活动中既有定性探究,如“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又有定量探究,如“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③探究难度逐步增大,例如七年级上册的三个探究活动中,第一个探究活动“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在教科书上给出了完整的探究方案,第二个探究活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则给出了部分探究方案,而第三个探究活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只给出了一些提示和资料,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制定探究方案。探究难度逐步增大不仅表现在探究方案是否需要学生自己制定上,还表现在后期的探究活动对学生各方面探究技能的要求明显高于前期的探究活动。“技能训练”栏目在内容选择上则具有以下特点:①全面广泛,对初中生物学探究活动所需的探究技能均进行了专项训练;②由浅入深,前期的技能训练相对简单,而后期的技能训练则难度加大,对学生数学功底、语文功底都有一定的要求。

总之,培养学生生物科学探究能力是初中生物学课程在科学课程性质上的又一重要表现。

四、塑造学生的生物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课程标准确立了清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确立了清晰的课程目标:①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②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③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④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⑤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2. 教科书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深刻演绎。在落实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上,初中生物学教科书编写组做出了许多切实有效的努力:

(1)在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有大量的插图或背景图,色泽鲜明,栩栩如生,意境深远,引人入胜。这些图画形象、灵动、传神地展现了自然生命美、科学技术美、生命伦理美以及科学史话美。这些插图或背景图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乐于探索生命世界的情感。

(2)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设置了不少类型多样、涉猎广泛的实验活动、探究活动、调查活动、设计活动、制作活动等。这些活动的设置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很有助益。

(3)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有些章节的设置,可以说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集中发力”。例如第三单元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能帮助学生提高环保意识,了解我国的绿化状况,增强改变祖国生态环境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又如,第八单元第三章《了解自己,健康生活》能有效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4)在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设置了许多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栏目,包括“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家的故事”“生物学与文学”“生物学与艺术”“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这些栏目对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例如,“科学家的故事”栏目中《我国科学家与北京猿人》一文能充分唤醒学生对我国古人类学科研工作者的崇敬之意,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古人类学的兴趣与动机。又如,“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中《血液透析和肾移植》一文能引起学生对肾功能衰竭病人的关爱之情,对器官捐赠公益事业的崇敬之情,同时能强化学生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最基本看法与倾向性,对人的一生都有深刻的影响。学生在结束初中生物学学习后或许许多生物学知识、技能都会渐渐淡忘,但在生物学课程中所受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却能如一颗种子般在心中生根发芽,受用一生。科学崇尚理性,但科学教育不是纯理性的工作。生物学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结合学科内容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五、结语

相较于旧课标,《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增加了对课程性质的说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相当比例的初中生物学教师与初中生对生物学课程性质的归属有错误认识,认为生物学是“人文学科”。对初中生物学课程性质的错误认识会使师生在教与学的态度、方法等的选择上与课程标准相差甚远,使学生在结束初中生物学学习后难以收获课程标准期望的学习效果。反之,深刻理解初中生物学课程的科学课程性质,则有助于一线教师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

[3] 刘恩山,汪忠.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王有智,欧阳仑.心理学基础:原理与应用[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5] 胡继飞.生物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6] 李高峰,吴成军.初中生物学有效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郝 婵

上一篇:学科渗透法制工作计划下一篇:校园法制教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