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论文范文

2023-03-02

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文章从俄罗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出发,阐述了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发展定位与特色,并提出了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外语;路径

大学通常分为研究型、学术型,教学型、应用型,不论何种类型的大学,都应有超前思维和战略思维,在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同时确定自己的方向。大学的意义在于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创造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化内涵。大学在凭借其知识、思想、智慧、人才和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1]。“任何一所高校的办学模式实际上都是由多种具体模式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不同构成要素或要素间不同的排列次序与空间配置,使各种模式显示出不同的功能,适应不同的条件与需求。”[2]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及创新型人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驱动,中国在2014年提出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半数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众多普通本科院校的共性选择。我们可称之为高等教育的“应用型”转向。与此同时,中国的紧邻、战略合作伙伴——俄罗斯参考欧洲国家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本国经济发展需要大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现实,大力开展应用型学士培养计划, 预计2018年前,应用型学士毕业生应当占(大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数的 30%—40%以上[3]。这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应用”转向有很多契合点,两国应用教育合作有很大空间。

工科的特点在于应用,外语专业培养的也多是语言应用人才,将来主要从事语言服务行业,工科院校的外语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方能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教育改革的总体需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185所理工科大学设有外语专业[4]。如何与文科院校外语专业、外语类大学的外语专业竞争?工科院校的外语专业将以什么特色赢得社会的认可、生源的选择?这是每一个外语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俄罗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俄国有许多教育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19 世纪俄国政府强调教育优先,并立法保障全民教育;用“预防教育”代替“修正教育”;19世纪60年代俄国政府试图取消体罚;19世纪末教育界提出取消中学的计分制,以此向生命教育的方向推进……[5]当前的俄罗斯也非常重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高技能人才。2005年以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创建企业型大学”是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政府鼓励大学创立企业,与公司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研发。2009年俄罗斯联邦公布了培养应用型学士培养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开设的专业主要包括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化学和生物技术等优先发展的专业领域。这些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实践、生产实践等课程要占总学时的 50%及以上,生产性实践知识的教学由企业派出经验丰富的高学历人员承担,确保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些办学经验都能给我国高校“应用”转型提供了一些借鉴。针对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发展,俄罗斯高校外语“专业化”课程设置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二、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发展定位

专业发展的方向必须要“依据以国情和校情为基础、以学科发展为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6]进行选择,一旦确定,要坚持自己的方向,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外语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应用型专业,在应用型理工科大学里求得生存和发展应该利用好“理工”的特长,培养懂得理工科基础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是专业生存与发展的路径,更是市场所需、国家战略所需。

以地处哈尔滨的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其俄语专业起步较晚,依托中俄合作办学的基础于2007年创办俄语专业。为了整合所有的俄语师资力量,俄语专业置于国际教育学院统一管理。面对省内诸多强大的竞争对手,如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黑河学院等或强大或有特色的俄语办学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的俄语人充分思考和调研,发挥本校工科特色,依托对俄教育合作的基础,将俄语专业的发展定位为:依托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优质的教师资源,充分利用工科院校长线专业矿业及机械等学科特色平台,结合本省市的地缘优势,深入开展“3+1”(中外双校园)模式培养,培养以外语为特长,并向工程技术领域交叉学科拓展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7]。这一专业定位充分考虑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的地缘优势,结合本校的工科特色專业,努力培养文科专业里的工科人才、工科专业里的外语人才。这个经验值得国内同类院校借鉴。

三、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发展特色

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发展一旦结合本校理工科的特长专业,就能确立与文科类、综合类院校外语专业不同的人才培养特色,这些具备双专业知识背景的毕业生就业出口会比仅懂外语的文科毕业生更加畅通。理工科院校的外语专业与本校工科特长专业结合可以产生两套培养模式:“外语+工科辅修专业”和“工科专业+外语二学位”,构成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发展特色。

(一)外语+工科辅修专业

“外语+工科辅修专业”,即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学生以外语学习为主,并辅修1门本校的工科专业。学生用四年的勤奋努力,结合学习过程中各种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打造出“工科外语人”,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经贸、矿业、机械、材料等方面的翻译工作。

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在宣传方面,外语专业的招生简章上突出学校的“外语+专业”培养模式,使学生填报志愿时就做好学习两门专业的心理准备。外语专业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选修1—2门相关专业基础课。若与本专业课程冲突的,可以采取自学选修课基础理论教材,每学期必须完成一本(无上限)专业基础课教材的自学或选修。在校期间可选修6—8门基础理论课,在学习外语专业的同时,学习一门工科专业的入门知识。工科专业可为外语专业学生配备专任教师,讲述入门、导论知识,以概论的方式介绍知识面;如果不具备配备专门教师的条件,应适当降低考核难度,以开卷或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学生考核通过,获得该专业的学位证。那么该生毕业时就是双学位,具备更多的竞争优势。

同时,还应优化外语专业的课程结构,完善“外语+工科辅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利用外语进行科技和商务沟通的能力。如黑龙江科技大学开设了“经贸俄语”、“国际贸易实物”、“科技俄语阅读”等课程,专门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的俄语训练,新增设的科技和经贸类课程可辅助二学位的学习。

(二)工科专业+外语二学位

目前,我国的英语教育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到学生进入大学,英语的语言基础已经很扎实,如果大学期间仅将英语作为公共必修课,修满学分就放弃,与国家而言是十几年教育资源的浪费, 于个人而言是时间和智力的巨大浪费。这些学生若能辅修英语专业的二学位,进一步提高外语语言水平和应用能力,将是对个人第一专业的有力补充,正如俄罗斯著名语言学家A.A. Pыбкиная所言,“外语不只是大学本科教学中需要应该掌握的一门课程,还是职业开拓技能的手段”。掌握外语,才能在地球村里,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或国际竞争。

小语种以俄语为例,我国开始俄语专业的高校约140多所,在校生约2万名,主要是零起点学生;全国开设公共俄语教学的高校约120所,在校生近1.2万。这1.2万名学生多数从中学开始学习俄语,具备较扎实的俄语基础。进入大学后,他们主修的专业是非俄语,如果充分发掘这部分学生的外语潜力,每年从公共外语的学生中挑选外语能力强的同学辅修外语专业第二学位,培养“专业+外语”的学生,充分发挥外语专业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既可发展俄语专业的二学位,也是对国家人才培养的巨大贡献。

再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俄语专业为例,他们尝试与理工科专业实现相互开放选修课,即向外语专业学生开放选修课的学院,其学生也可以来选修俄语专业课程,实现他们的“工科专业+外语二学位”,提高理工科院校学生的外语能力,强化其“应用型”特质,增加其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外语专业还考虑为本校优势理工学科的优秀学生开设零起点第二外语课,或英语提高班,便于他们以后出国深造或扩展其未来就业面。目前国家留学基金委为国内各层次的学生提供多种赴国外留学的项目,可以鼓励“专业+外语”的优秀生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赴国外留学的机会。

四、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发展路径

确立了发展方向和专业特色,具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还需要多方面资源配合。教学环节的完成离不开教师、教材和教学法,师资转型与能力提升、教材建设跟进,教学方法调整是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发展特色的保障。

(一)提升教师素质与能力

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和学术水平十分必要。“应用型”大学急需“双师型”教师来培养“职业性、专业性、基础性”的复合型人才。外语专业的教师通常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局限于语言学的理论和应用,缺乏工科知识背景。而工科专业的教师外语水平也不足以直接教授学生学习专业外语。

高校“应用”转向过程中,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双师型”队伍是重要任务。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1)选派有意愿学习的教师去相关工科专业听课学习,3—4年培养2—3名懂得相关知识的教师,可以讲授《科技外语》,可以在基础课上向学生渗透工科思维方式、工科简单知识。(2)选派教师深入语言服务企业培训,获得市场服务的应用经验。(3)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专家做高校的兼职教师或学生实习、实践的导师。充分利用大学期间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真正去锻炼动手能力、应用能力。

(二)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即课本,课本是教学之本。教学改革的基础是教材建设。以传统学科分布、知识架构为导向编写的教材,不能满足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教学需要。目前还缺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配套的成熟教材。理工科院校的外语专业可以考虑结合自己的校情自编讲义,逐步推广。针对“外语+工科辅修专业”方向的学生,应适当压缩语言课理论教学的内容,提取核心知识点、语法结构、篇章知识、修辞知识精讲多练。同时将语法讲解的实例更换为科技语体的例子,增加学生相关专业术语的外语表达、科技外语句型的积累和训练,形成自编讲义,再逐步向市场推广。针对“工科专业+外语二学位”的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实际语言水平结合其工科专业的相关词汇、科技语体的材料编一套简明外语教程,为学生未来去国外进一步攻读学位奠定语言基础。俄罗斯专家 H.Д.Гальсков认为,“在专业材料的语言学习中,学生的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都获得了成功。‘专业化’外语课程是专业知识和社会发展方向的有效结合”[8]。

(三)创新教学方法

外语知识的学习更多在于学生的勤奋训练,曾经有外语教师说,“外语不是教会的,而是學会的”,意思是单靠教师课堂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内化知识,必须靠学生勤奋的“听、说、读、写、译”的训练。而“外语+工科辅修专业”的学生则会更加辛苦,因为他们每学期必须完成一本以上基础理论课教材的自学和选修,在打外语基础的同时,还要学习一门工科专业的入门知识,所以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媒介学习十分重要。目前MOOC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从美国发起席卷全球,也为学生学习第二、第三专业创造了便利条件。

互联网时代是信息高度发达,知识容易获得的时代,这个时代对每一位教师既是挑战,也是机会。教师职责的重心已经从知识专递转向开发学生的应用能力、教会他们学习方法为主。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进程与状态,教学方式也更加多样化,教师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以在网上写作业,教师可以在网上批改和答疑。网上的教学“过程”跟踪有利于检测学生的训练质量。

工科院校的外语教师可以尝试把相关专业术语和句型渗透到精读课里,督促学生积累工科外语词汇,每日给学生一个专业术语、一句科技语体表达式。外语表达由教师教授,汉语内涵及专业外延让学生查阅,再轮流在课堂上讲授,这就是所谓的“翻转课堂”,变“教师教”为“学生学”,以学生为中心。阅读课、翻译课也都可以采取类似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社会在进步、技术在发展,社会职业需求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不少职业成为过眼烟云,更多职业在市场竞争中扑面而来。但是无论何时,语言服务这个行业都不会消失,应为语言是文化沟通的基础,只要世界存在多样的语言,就必然需要从事语言服务的人才。机器翻译永远不能完全代替人工翻译。中国的外语人才很多,但是既精通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却是市场急需的。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结合本校优势专业,形成自己的“外语+工科辅修专业”和“工科专业+外语二学位”的特色,将会处于教育竞争市场的不败之地。因为国家经济发展永远需要工科长线专业的人才,如矿业、机械、电子、材料等。以俄语为例,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有地缘优势,双方的合作与发展也需要略懂这些专业的俄语人才,培养文科里的工科人才,工科里的外语人才是21世纪工科院校发展的亮点。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培养人才,永远是正确的方向。人尽其才,才是“人才”,否则也失去教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振天,吴景深.如何缩短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N].光明日报,2014-11-25.

[2]董泽芳.现代高校办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分析[J].高等教 育研究,2002,(3).

[3]杨刚要.俄罗斯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经 济研究导刊,2015,(23).

[4]甄艳华.理工科院校如何办好外语专业[N].光明日报, 2008-10-22.

[5][俄]科兹洛娃,奥夫钦尼科夫;顾俊玲译.19世纪俄国 政府在普通教育领域的倡议[J].黑河学院学报,2016,(3).

[6]张丽娜.高校办学模式基本问题探析[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6).

[7]黑龙江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俄语专业2014版培养方案 [R].2014.

[8]H. Д. Гальскова.Coвpeмeнная Meтодика обучения иностранному языку:Посо-бие для учителя[M].M:AP КТИ- Глосса,2000:165.

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由于中学物理课时量少,思维抽象,教材和公式繁多,因此中学物理是中学课程中比较难的科目。对此很多学生颇为头疼,作为老师工作量也是很庞大的,特别是在作业批改方面很痛苦。学生苦学,老师苦教,那怎样才能高效率的学习,是学生成绩大幅度的提高呢?通过作者本人几年教学实践和教研体会,总结出了以下经验,希望有助于提高中学物理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中学物理 课堂管理 经验

一、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原因

我总结物理课堂出现以上的现象主要是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老师的教学方法,批阅数量很大的有着重要的原因。首先,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目标不明确,每天疲于应付,学习积极性差,性格孤僻情绪波动比较大,学习不是主要的精力集中地方,导致上课效果不佳。其次,学习能动性较差,不能够主动的学习,学习方法不佳,很大部分学生把物理的学习看成是死记硬背和大量做题的过程,完全不能在物理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有兴趣的学生会在课堂中就把知识点掌握的很好,特别是在实验时,不动手,以为只要知道了结果就好,对于创新型的题目束手无策。在课后不能进行主动的归纳和系统的复习,知识点一知半解。再次,老师在物理教学中教学的方法不正确,总体说来是因为课时量少,教学进度过快,很多的知识点知识灌输,导致了学生课堂上听课效果不佳。最后,由于物理教师所教班级多,做作业批改的强度很大,老师备课时间大量的消耗,上课准备不充分。

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推广减负增效

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下手,在教师方面,教师要经常和学生做沟通,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明白学习是学生生涯中的关键,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这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的言传身教,另外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自我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使学生会学习爱学习。另外,教学观念要更新,教学的方法要优化,特别是教学管理方面要下足了功夫。

在优化教学管理中,特别是要分析学生的特点,学生具有“三好”的特点即好奇、好问、好胜。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一点,进行课堂管理,所以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要应用能够吸引眼球的例子加以导入,最好不要用课本里提供的例子,因为大部分学生是提前预习过的,所以要另外找例证。设计问题情景要力求体现四性:挑战性,引起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能力挑战;趣味性,富有趣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开放性,解题思路灵活多样,问题的答案不一定惟一;差异性,关注个体差异适合各层次学生由浅人深作出回答。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当然教师也要学会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善于总结不同的问题找出共性的问题给予统一的解答。好胜是学生非常可爱的心理特点,这一特点可以是课堂的气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课堂上可以进行分组竞赛,进行分组讨论,特别是对一些有争论点的问题,这样这样更好的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从而更好的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在应对作业批改时,教师要精选题目,针对不同知识掌握程度,分发不同习题,在课堂上进行批改,可采用互换作业本的方式,这种做法要求老师对习题先前进行细致的讲解,让学生进行互换批改,在批改时要画出错误的地点,签上姓名,确保批改的质量。应用这种方法,不仅解决了批阅数量过多的问题,减轻了批阅负担,对部分作业能精批细改,也能全面了解作业问题(如作业质量、对阅情况、缺交人数问题等),及时指导,同时在批改时的相互商讨能促进学生对作用问题的讨论,达到深化巩固、减负增效的目的。

三、总 结

要想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应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人手。一方面,老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用风趣的语言和幽默感来吸引学生,同时注重提高自身素养,热爱教学,关爱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等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及学生学习物珲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等,从而使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钟才兰.再谈素质教育,学校如何发挥作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1(06)

[2]刘蓉. 论数学研究性学习[J]. 新西部(下半月). 2008(09)

[3]王增彥,王智霞,李平蕊.注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体系之浅见[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04)

[4]刘杨,刘成坤.浅谈(高三)班主任教学管理中的几点创新方法[J]. 科技与企业.2010(01)

[5]徐达明.班主任工作四字经[J].商业文化(学术版). 2010(12)

[6]王雯.基于素质教育的职业美术教学方法的创新[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08(03)

[7]胡江城.从师生关系异化现象看素质教育[J].管理观察. 2008(23)

[8]罗亮.农村课改问题浅议[J].大众商务.2009(16)

[9]吴来胜,刘从山.关于基础教育阶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7(04)

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2006年,广西中小学实验室装备通过了“实验教学普及县”验收,验收标准依据教育部1993年颁布的《中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和《小学数学、自然教学仪器配备目录》(以下简称“旧目录”)。2006年10月,教育部新颁布了《〈中小学理科装备规范〉等四个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新标准”),广西现执行的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要求与教育部新标准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位于中越边境地区的部分县(市、区),由于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及经济水平、自然条件的制约,教育发展起步晚、底子薄,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本文拟通过对我国教育技术装备新标准与旧目录的对比分析和对中越边境地区部分县(市、区)的中小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抽样调查,厘清当前制约广西中越边境地区中小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发展的问题及原因,以期为推进广西中越边境地区中小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发展有所助益。

新标准与旧目录的对比分析

一、实验教学功能用房面积增加

通过对新标准和旧目录所列中小学实验教学功能用房进行比较发现,新标准要求的各类实验教学用房面积都比旧目录面积要求的有所增加,下面以一所标准样本学校测算。

1.新标准基本要求的初中校均实验教学功能用房面积比旧目录基本要求增加了305 m2,小学校均实验教学功能用房面积比旧目录基本要求增加了95.1 m2。

2.新标准规划建议的初中校均实验教学功能用房面积比旧目录规划建议增加了382 m2,小学校均实验教学功能用房面积比旧目录规划建议增加了139.95 m2。

3.如果初中学校规模超过“每年级4个平行班,每班50人”小学学校规模超过“每年级4个平行班,每班45人”的基本规定,则实验教学功能用房的配备数量,配备面积需求也应随之而增。

二、实验教学仪器品种增多

通过对新标准和旧目录要求中小学教学仪器的总品种、基本(必配)品种和选配品种比较分析,并按学科进行了统计,新标准与旧目录在中小学教学仪器品种方面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异。

1.新标准大量增加了教学仪器的品种。

初中教学仪器总品种在新标准与旧目录中分别为1 186种、796种, 新标准比旧目录增加了49%,其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分别增加了82%、82%、27%、23%、117%。小学教学仪器总品种在新标准与旧目录中分别为287种、206种, 新标准比旧目录增加了39%,其中数学、科学分别增加了71%、30%。[1]

2.新标准增加的教学仪器品种大部分属于选配范畴,并且新标准的基本配备品种与旧目录的必配品种基本持平。

中越边境地区中小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此次对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A、B、C等3个县15所中小学校(6所初中9所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情况的抽样调查采用问卷方式,抽样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按好、中、差分布选定,问卷根据教育技术装备要求分为实验教学功能用房情况、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情况、图书馆(室)建设情况、师资情况四部分。

1.实验教学功能用房情况。

表1显示,除初中仪器室(理、化、生)、小学仪器室(科学/自然)用房面积情况有半数以上达到新标准基本配备面积要求的以外,其余各项实验教学功能用房达标率均不足50%;样本中小学实验教学功能用房达标率从大到小依次为:仪器室(理、化、生、科学/自然)、实验室(理、化、生)、准备室(理、化、生)、药品室(化)、实验员室(理、化、生、科学/自然)、科学教室(科学/自然)、药品室(生)、培养室(生、科学/自然);与新标准中小学实验教学功能用房的基本间均面积要求相比,经进一步测算,6所初中样本学校实验教学功能用房共有缺口面积1 290 m2,9所小学样本学校实验教学功能用房共有缺口面积921.9 m2。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中越边境地区初中、小学拥有实验教学功能用房条件偏差,与教育部新标准要求相比差距很大,达标率普遍不高。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边境地区的部分农村中小学校位于“边、山、穷”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同时,由于城市中小学校教育资源相对优越,致使农村优秀学生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大量进城择校读书。[2]进而出现城市中小学校生源的快速增长,学校校舍普遍不足,各类功能教室短缺严重,许多原有的专用功能室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被迫改成了普通教室。二是由于学校经费紧张, 难以添置必要的实验器材和设备,原有的实验器材和设备数量也相当有限,种类偏少,而且有些器材和设备陈旧老化或由于管理不善已经不能使用,因此,有的学校出现实验课少开或不开,甚至把实验室挪作他用。

2.理科实验教学仪器配备情况。

表2显示,按新标准中小学理科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品种最下限配备,样本中小学校理科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达标率均不足50%,达标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生物实验教学仪器、物理实验教学仪器、化学实验教学仪器、初中数学教学仪器、小学数学教学仪器、小学科学教学仪器;小学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生均缺口金额要大于初中实验教学仪器生均设备缺口金额,依据新标准中小学理科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品种最下限配备金额计算,6所初中样本学校理科实验教学仪器生均缺口金额1 510.62元,9所小学样本学校理科实验教学仪器生均缺口金额1 989.6元。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中越边境地区初中、小学教学仪器和器材达标率低,缺口金额很大,无用、重复购置现象严重,原因如下。

首先,边境地区部分县(市、区)财政经费不足,在教育技术装备方面的投入非常有限;其次,经费投入不均衡,忽视了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导致边境地区部分中小学校出现强校更强,弱校更弱的不均衡现象;最后,缺乏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在远教项目的推动下,信息技术装备取得了长足发展,而常规仪器设备配备由于受到“一费制”的影响,各学校公用经费紧张,许多学校只能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仪器配备投入非常有限,甚至停滞不前。

3.图书馆(室)情况。

表3显示,按新标准中小学图书馆(室)的低类(二类)配备要求,样本初中学校的人均藏书量基本达标率不足50%,样本中小学校各种报刊及工具书、教学参考书种类均达不到基本标准,达标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人均藏书量(小学)、人均藏书量(初中)、各种报刊及工具书、教学参考书种类(初中、小学);按照上述低类(二类)配备要求核算,6所初中样本学校人均缺口图书12.5册,校均报刊种类缺口共有26.67种,校均工具书、教学参考书种类缺口共有116.17种,9所小学样本学校人均缺口图书5.25册,校均报刊种类缺口共有51.89种,校均工具书、教学参考书种类缺口共有70.44种。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中越边境地区初中图书生均册数达标率均不高,边境地区初中、小学学校拥有的工具书和教学参考书种类缺口突出,藏书的复本率偏高,残书、旧书占有多數,图书更新率低。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生均藏书量不足,图书投入经费有限。有些中小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图书馆建设往往被放在次要的位置。甚至有限的图书馆投入还被挪用,这使中小学图书馆藏书量严重不足。其次,图书陈旧、藏书结构不够合理。由于经费不足,许多图书馆的图书没有更新、图书剔旧工作更无从谈起。有些学校为了通过“验收”,凑足图书册数,大量购进便宜图书,复本书量过大。

4.师资情况。

由表4可以看出,边境地区小学实验教师及图书管理人员的专职队伍比例偏低,尤其小学专职实验教师配置不足;边境地区样本中小学校实验教师及图书管理人员具有高级职称人员不足,初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不足5%,业务能力普遍偏低。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在边境地区中小学校中,现有教学仪器、电教、图书管理等部分专职教师,许多人只是“半路出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年龄较大的“照顾人员”。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知识培训,缺少实践操作经验,一部分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专职教师地位待遇偏低(在职称评定中,专职教师往往处于劣势,校内结构工资大多低于平均数),致使部分专职教师不能安心本职岗位,一有机会就脱离专职队伍,造成了现有专职教师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的局面。

结论和建议

抽样的15所中小学校地处广西中越边境地区,长期封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使人们形成了传统的保守观念。边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该地区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但在教育技术装备中所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方面,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中小学校领导对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够,中小学校教育装备的配备不完善,实验仪器及图书资源也很匮乏,这些不利条件严重制约着当地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小学校教师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当前的教育装备,没有掌握实验教学仪器如何有效地运用在新课程要求的实验教学上,实验仪器和图书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工具、认知工具、探究工具的功能也没有得到发挥,学生仍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状态。

针对以上中越边境地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面临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学校领导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先导和动力,因此转变教育者的观念是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的首要任务。如果拥有权利的部门领导的思想没有发生转变,那么改革很少能够真正发生,尤其是在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今天,校长对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的认识和行动是非常关键的。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保障,是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都要充分认识到提高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把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学习新标准,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大力推进实验室和图书馆(室)的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

二、建立经费投入长效机制,积极推进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

多渠道筹措经费是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的根本保证。首先,保证政府的投入。各级政府要设立教育技术装备的专项资金,实行“倾斜政策”,加大对教育技术装备薄弱学校的投入,完善中小学实验设施和条件,建立相应的教育奖励机制;其次,要努力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不断扩大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个人出资办学,在教育技术装备上尝试与社会、企业联合办学的模式,增加对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最后,走“内涵”式自主发展道路,从本校实际出发,深入分析、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每年拿出一定的经费,补充、更新和逐步完善教育技术装备。

三、开展面向实验教师及图书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和管理水平

在培训前应进行培训需求调查,通过收集、分析各种信息判断相关装备部门和学校对培训的需求,从而为培训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等做决策参考。针对目前中小学实验教师得到培训机会不多的现实情况,可以采取分级培训的形式,应对市、县(区、市)级装备部门及学校领导和实验教师及图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分别掌握教育技术装备中心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再由他们将其培训内容传播到基层各学校。

四、加强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督导和评估,切实发挥教育装备的综合效益

要把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纳入督导评估范围,运用评估手段改善和加强中小学技术装备的建设与管理,发挥教育装备的综合效益。尤其是实验教学活动,要采取多种形式建立适应新课程的实验教学指导体系,强化对学校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和监督考核,建立健全实验教学操作考核、评价制度,加大对实验室的开放力度,逐步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教育基础薄弱,教育技术装备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在学校中推进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受到理念、政策、体制结构、历史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如何通过推进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实现边境地区教育技术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尤其值得广大教育装备工作者去探索和思考。■

(作者单位:广西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參考文献

[1]吴金洲.2006年发布的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浅析[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2): 59

[2]韦悦珍.突出实践特色 大力推进边境地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J].广西教育,2009(1)

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学校管理教师队伍管理机制一、前言

学校,是一个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组织,教师作为学校的发展之基、竞争之本、提高之源,对学校的发展进程、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教师管理历来是学校必须长抓的重要课题之一。而今天的教师管理就要以和谐为目标,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思想到行为,从教师的语言到行动,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教师的个人需要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潜能。

管理是动态的过程,管理的有效性是管理者、被管理者、环境三个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如何创新学校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这是学校管理者必然要实践并思考的重大课题。学校是培育人的地方,首先就应该要与时俱进,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发展,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学生和教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师观。其次,要遵循规律,制度管理是基础,民主管理是治校之本,过程管理是治校之魂。强化学校教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管理,规章既具有强制性,又具有自律性,不仅能提高管理效率,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校长负责制应该和教职工民主管理有机结合,所以应该大兴教科研,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实施骨干教师带动战略,支持并帮助教师参加市、县、乡、校等各级各类优质课、电教课竞赛活动,观摩、研讨、教改活动。

有些学校是相对比较偏僻比较落后的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明显弱化,老年教师偏多,而教学管理的目标是做好教师的梯队管理,就制度、人文等方面,改变和提高现有的学风和教风及教研水平,使学校发展成为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推行素质教育和谐发展的特色校园。

二、创新学校管理,以教师为本,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校管理者的素质决定着学校发展的结果,而学校管理者——校长的管理能力直接管理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影响着学校的发展。以教师为本的管理要寓激励于管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现代社会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的权力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使管理呈现出“服务”的价值观。学校最根本的构成就是学生和教师,是以人为基础的教育服务机构,学校的一切的发展都要以人为本,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当今学校管理追求“管理即服务”的现代境界。针对学校,教师资源的丰富和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缩是要始终定位于人的和谐发展,始终把人放在管理的中心位置。要尽可能关注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在学校管理中要追求人文关怀,不搞专制,允许有不同声音,重视在领导和员工、教师和学生、学校和家庭之间架设心灵的桥梁,加强沟通,促进理解。千方百计增强亲和力,形成凝聚力,产生向心力,激发生命力。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在实施制度化管理的同时,要坚持人性化管理,强调人情化关爱。注重营造教职员工之间志同道合、彼此尊重、相互信任、团结协作、宽松温馨的工作氛围,努力形成平等、和谐、富有人情味的人际关系,真正做到全校上下政令畅通,部门之间团结协助,师生员工心和气顺。只有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下,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才会更好地实施,和谐校园的构建才得到落实,共同发展的希望才有可能。

部分学校师资力量还有待提高,所以在现在这有限的教师资源的情况下,人性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的管理更需要是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以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办学质量。在教师参与层面,教师发展是推动学校发展、实现育人目标的主要动力,学校领导集体的核心任务是为教师的发展搭台铺路。作为校长,就应该要引领团队致力于建构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服务机制,以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改革中常会有从上而下,过多过滥的现象产生,使得教师只能被动接受,工作量激增,心理负担加大。第一,学校管理中,可结合学校的实际,通过主体性的教育实践,使学生成为主体性的学习者,使教师成为主体性的自我劳动价值的创造者。实现这一转换,除了在理性上提升教师和学生自我认识之外,在操作上还可明晰“为谁而学,为谁而干”,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教学参与者的自我超越,实现人的自我价值新创造。第二,可创造教师自我发展的专业氛围,首先要构建和谐的学校文化和促进社会关系正常化。领导与教工的关系是事业伙伴、同志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是合作搭档、朋友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家长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人格平等、同窗学友的关系。学校可通过坚持民主与尊重,改变评价方式、减轻心理负荷等人本化管理策略,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管理。第三,以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来突出学校的办学形象,发展教师个性化。学校管理要认识到“大师者,精深于学问之本体者也”的思想,给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空间和帮助。

三、创新学校教师管理机制,建设自由团结的学校组织

现代学校只有站在新起点,谋求新发展,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推行大部制改革,才能使运行机制更顺畅,团队凝聚力更强,工作作风更务实,才能建设出具有独特文化的特色校园。

在教师管理机制中严格教学质量同时应建立教师的学校主人公意识。在要求教师教学教学质量的管理中,首先,建立科學有效的教师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进行全面、全员、全程管理,创新常规管理方法,利用课余充足的时间对教师工作进行总结、批评和奖励并进行教师专业提高学习;强化过程管理,将过程督导与结果评比相结合;其次,加强教师平时任教水平及任教态度的监管,可将期中抽查与期末统考相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深入关注学生成绩与关注教师业务素质提高相结合;第三,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要求教师的教学达到理念要“新”,备课要“深”,授课要“实”,教法要“活”,活动要“勤”,作业要“精”,要求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的目标,并在教学研讨中进行改进和深化,将教学管理的重心指向课堂,加大课堂巡查力度,落实常规教学,使常规教学管理实现制度化、经常化,可多进行互相听课、评课的教学取经活动,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再互相学习和改进中集体提升到新的高度上;第五,加强从教行为的规范管理,对教师讲台上的仪表、仪态严格要求,要求教师对考试、阅卷工作严格要求,使其操作规范。在建立教师学校主人公意识中,可建立激励机制,以人为本,重视教师地位,做为师资较为缺乏的农村学校,对于教师的激励制度显得格外重要,可进行关怀激励,赋予感情的投入,与其进行感情交流;榜样激励,开展名师、师德的评比,促使每个教师都专心于教学工作中去;奖励机制,奖励是一种正刺激,可是当给与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批评激励,批评是一种负刺激,可对教师发公函但不公布,指出问题和合理建议;民主激励,让教师都参与到管理中,参与决策,并在一定程度采用教师建议,使教师心理产生满足感,因而积极的为学校建设做出贡献。

另外,对于部分学校现在亟待解决的是师资的问题,学校教师中老年教师偏多,青年教师较少,虽然近两年新教师逐渐分配进4人教师队伍中,但仍不足以弥补师资空缺,而使得教师年龄断层,所以为了将学校教学质量提高上去,在教师的管理中就需要采取依靠老教

师,鼓励新教师的原则,使所有教师都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中。因此对于教师的管理和激励就是学校管理的重点,而首要任务就是对这些教师进行人性化管理,稳定老教师的同时、激励新教师。在学校管理上注重细节、形成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刚柔相济,人文与制度相结合的现代管理理念,结合校情,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适当的将老教师纳入到管理层中,激励老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和管理辅助工作中去,同时为青年教师搭台子、铺路子,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以“专业引领,名师点拨,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共同成长”为策略,采取老教师与新教师结对子,以师徒形式,对青年教师进行教育理论、教学技能、教学研究的“传、帮、带、导”,促使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在教学质量的保证上,狠抓教学常规管理,以强化过程管理为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突破口,实施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为支撑点,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在学校管理团队的带动和影响下,在教学上,不管是已有几十年工龄的老教师,还是刚刚进入本校教学的新手,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形成不把第二天的课备好不休息,不把当天的作业批改完不休息,不把课后反思写好不休息的习惯,抓“过程”、重“落实”,实现长足的进展教育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以教师为本的管理关键就是在对人性和教师职业的科学理解基础上,以教师的发展为核心,看准每个教职工的优势和利用这些优势,努力发掘每一个教职工的独特的价值,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不同点,然后加以激励和弘扬,把教师的工作潜能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实际效能,成为推动学校各方面工作进步的积极力量。

学校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学校管理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对学校管理的探索也永无止境,教育形势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学校管理者不断探索管理规律,不断创新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当今学校管理应该做到以人为本、以校為本、个性化、开放性思想结合,坚持科学发展观,采取破旧与立新、传承与创造相结合的管理措施,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学校整体运行效率,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杜运亭.创新学校管理,建设现代化学校[J].北京教育,2003.

[2]德鲁克?彼得.沈得华译.个人的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石玚,李雯,王绪池.学校管理的规范与创新[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4]金绍荣.创新校本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湖南教育(教育综合版),2008.

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特殊教学学校 普通学校 区别

学校教育起源很早,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以学校形式存在的特殊教育的历史却很短,只有二百三十多年,在我国还不足一百四十年。但是,纵观这短短二百多年的发展,世界特殊教育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不论普通学校,还是特殊教育学校,都以教书育人为最高宗旨,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地方,对学校管理而言,两者具有很多共性的方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学校管理的共性特点,对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质量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指导、借鉴作用,应予以重视。但是,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在遵循一般意义上学校管理的原则、方法、规律等的同时,必然存在其管理方面的特殊性。因此,更应对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做深入的思考和揭示,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应立足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实际情况,办出特色,以尊重并满足于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为宗旨。

一、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与普通学校管理的共同点

首先,在学校管理的理论基础方面,无论特殊教育学校还是普通学校,都应反映学校管理的基本规律,都是管理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一般认为,学校管理原理的构成因素有目标、原则、过程、方法等,很显然,以上因素也是构成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基础理论部分。

其次,如果把学校看作是一个不断适应外在环境需求的有机体,那么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在组织目标的制定与达成、组织机构的职责划分与运作、组织制度与文化的建设等方面,两者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再次,从学校管理对象的构成要素看,两者都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学校管理就是对以上要素的合理组织、运作,实现管理效益(率)最大化、达成学校管理目标的过程。其中,人是学校管理活动中最具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因素,要做好学校管理工作,首先要紧紧抓住人这个核心因素。学校管理中人的因素主要有:学校领导及其他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学校管理重视人的因素,尊重人的需求,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最终服务于人、服务育人,使人获得发展,这是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共同的追求。

最后,从学校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看,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有着基本一致的工作内容,都包括教学工作管理、德育工作管理、体育卫生工作管理、劳动技术教育管理、总务后勤工作管理等。

二、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殊性

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殊性主要决定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为各类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这里主要指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和智力残疾的学生。以上特殊儿童具有与普通儿童共性的方面,如作为儿童的发展的共性,即在身心发展的生理基础和基本规律方面两者是一致的。但是,正如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所指出的,具有第一性缺陷和第二性缺陷是特殊儿童共有的特点,这是特殊儿童不同于普通儿童的特殊的方面。第一性缺陷是指特殊儿童生物学的损伤或缺陷;第二性缺陷是由第一性缺陷派生而来的缺陷。如盲童视觉器官的损伤是第一性缺陷,而盲态、缺少形象表象等一系列行为、心理的缺陷则是由第一性缺陷派生出来的第二性缺陷。各类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特点无不与以上因素密切相关。特殊儿童具有的第一性缺陷和第二性缺陷,使他们在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方面,情绪与行为问题方面,甚至包括生活自理方面等,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在教师、教材、教法、课程设置、教学仪器设备、校园文化、学生评价和校园建筑等方面的特殊要求或特殊考虑,进而决定了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与普通学校管理在方方面面的“同”中有“异”。这些“异”即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点之所在。

首先,在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理念方面,应充分彰显平等、关爱、参与、共享的理念,应尊重差异,维护每个学生生命个体的价值和尊严,应时刻牢记一切为了学生的管理理念,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平等、博爱、接纳、和谐、自强、自立的校园文化。

其次,在校园无障碍环境方面,特殊教育学校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不仅设计了适合特殊儿童成长发展的无障碍的校园物理环境,更重视创建平等、接纳、尊重、参与等有利于特殊儿童健康、自由成长的支持性心理环境。

最后,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以及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等方面,特殊教育学校有其独特性。特殊教育学校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贯彻潜能开发与缺陷补偿辩证统一的思想,在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关注其缺陷的补偿,更强调因材施教、个别化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了许多有针对性的课程,如聋校的律动课、沟通课,盲校的定向行走课等等。同时,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以上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与普通学校管理的关系来看,两者既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又有所不同。特殊教育学校在管理实践中首先应注意,认识并强调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不同之处,不是为了绝对地突显差异,而是为了更好地尊重差异,最终满足差异化的需求。所以,应辩证地看待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与普通学校管理的关系,实事求是又不失创新地分析、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上一篇:音乐教育论文下一篇:公共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