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教学论文范文

2024-02-24

诗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文 有效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3.037

古诗文不管是在语言表达还是写作方面都独具风格,让人类感受这种传统文化的特别之处。如何发挥古诗文的教育作用,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也成了教师比较关注的问题,有效的教学途径是关键。只有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古诗文里包含的内容传达给学生,才算完成古诗文教学。

一、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重视古诗文讲解,忽略阅读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在古诗文教学中,比较重视对古诗文的讲解,但是对于阅读却很少进行。阅读也是学习古诗文的一部分,没有阅读,古诗文的学习是没有灵魂的。讲解之后如果没有进行阅读,那么古诗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不可能很好地传递给学生,所以必须要重视阅读,这样才能让古诗文发挥最大的作用,帮助学生学习和发展。

2.阅读不够深入,理解出现偏差

阅读也是有技巧的,不仅现代文阅读需足够的技巧,古诗文依然需要有技巧支撑。比如圈点勾画就是阅读古诗文的关键;注重对一些重点词汇的理解和阅读;对重点文段的阅读和背诵等,这些都是进行古诗文学习的有效方式。由于一些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没有进行深入阅读,仅仅是走马观花,导致阅读收效甚微,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所以学生应该深入阅读,并且适当运用一些阅读技巧,这样才能在无形中提升他们的能力。

二、如何有效进行古诗文阅读教学

1.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

进行古诗文阅读的基础是要对古诗文有一个大概了解,这样才能确保阅读有效果。如果对古诗文不了解,那么阅读也不会有任何作用。所以教师要首先让学生了解古诗文的大体内容,写作背景等,阅读效果就会随之提高。

比如在学习《使至塞上》这首古诗的时候,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只有了解了作者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才能更加深入的明白作者通过这首词所表达出来的意思。这是王维奉命到边疆去慰问将士的途中完成的,记录了塞外风光。并且这其中还有作者情感的变化,这些都需要阅读汇总才能体现。所以讲解是关键,通过讲解,让学生对古诗文有一个大概了解,之后再进行阅读就会感受比较深刻,对于作者的感情表达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学习这首词之前,通过多媒体视频播放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塞外风光有了簡单的了解之后,就会带着自己的这份了解去阅读王维的这首词。词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景物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巧妙地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描述出来。王维在写词的时候非常擅长写景,而且这首词也确实发挥了它的特长,通过看似简单的语言,描绘出非常震慑的场面。单看一个“孤”字可以理解成孤独,王维用这个字主要表达的是景物的那份孤独,偌大的沙漠景物非常单调。描写完景物的单调之后,又用“直”描绘景物的那份坚毅,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对比。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能放弃。王维当时被调至边疆,在边塞生活中遇到各种排挤,产生了孤独寂寞的悲伤之情。但是他并没有自我放弃,被沙漠的雄浑景色感染,使自己的精神得到了升华和净化,从而产生了慷慨豁达的情怀。

2.开展各项阅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想要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中来,就需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兴趣。阅读也是一样的,古诗文有时候可能会枯涩难懂,一些人不愿意去阅读。各种阅读比赛是增强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通过比赛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他们也会逐渐爱上阅读。

比如在学习《诗经》二首之后,可以组织学习进行阅读比赛。这次阅读比赛完全是检验学生对诗经内容的理解,感受其中描绘的美好爱情,以及熟悉赋、比、兴等艺术表现手法。所以在课后组织阅读比赛是很有必要的,是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开展阅读比赛的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首先应该寻找一些真正能够对学生产生吸引的内容。例如,初中学生对于奖品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学生喜欢的奖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古诗词阅读比赛。阅读比赛完成之后,教师还应该及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表扬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另一种是成绩虽然不优秀,但是积极参与活动,而且学习热情比较高涨的同学,教师也应该对这类学生进行表扬。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只要付出努力会带来一定的回报。将古诗词比赛与学生的喜好联系在一起,设置一些学生喜欢的奖品,利用奖品对学生进行激励,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利用课外时间拓展阅读范围

古诗文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初中课本,在课外依然有很多可以阅读的东西。阅读是提升语文能力的关键,在阅读中学生才会发现文字的魅力,才会通晓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扩大阅读范围,让古诗文影响学生,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比如可以给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诗经》《论语》等文学著作。通过对这些古诗文的阅读,他们不管是在语言表达还是古诗文的学习方面都会有一个质的突破,实现一定程度的发展。

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到核心素养方面的发展,在开展古诗词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结合古诗词的内容为学生传递正能量的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愚公移山》这篇文言文的时候,可以先带领学生通读全文,用白话文对其进行翻译。智叟笑话愚公,阻止他移山,因为智叟认为,就算愚公用残余的岁月,也不会让最后的结果产生变化。愚公回复智叟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母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最后,山神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地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帮助愚公搬走了大山。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文言文片段,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为什么愚公最后可以获得胜利。在外人看来,愚公之前所有的举动都非常愚蠢,但是愚公却没有放弃,他相信总有一天可以把山搬走。教师要利用这一思想,让学生学会坚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想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愚公的这种行为傻吗?为什么愚公最后如愿以偿将大山搬走了呢?”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更能够增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遇到困难不能退缩,只要坚持下去,结果就一定不会很糟。

4.让学生尝试教学

在传统的阅读课堂上,大都是教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在讲台下听课。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之后,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抵触心理,所以考虑到古诗词学习的难度,教师应该适当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转换,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开展古诗词学习。例如在讲解一些难度较低的古诗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在课堂上讲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文。例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上尝试对这首曲进行分析讲解。因为这首曲只有简单的几句,所以会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可以让学生对每一句进行分析,联系课文给出的注释,对这首曲的内容进行讲解。很多学生最开始讲解时会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研究古诗词。教师要对小组内的学生进行合理的任务划分,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

古诗文阅读是语文中比较重要的一环,通过阅读古诗文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还能提升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进而提升整体语文素养,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积累。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积极帮助学生进行阅读,教给他们正确的阅读方式,不断提升他们的语感。

参考文献:

[1] 鲁彦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有效教学初探》,《青海教育》2019年第5期。

[2] 郑娇艳《初中语文古诗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索》,《环球慈善》2020年第1期。

[3] 赵文焕、罗茂东《增强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8年第7期。

诗文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也是新课改下三维教学目标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情感升华、道德熏陶、美学赏析和意志品质塑造的重要途径。我国的古典诗文承载着我国五千年深厚文化,它们以抒情之美、技巧之美来感染、陶冶人、震撼每一个人,教师利用古典诗歌作为审美教育的模本,对于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无疑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

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文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一定教学策略,通过对古典诗歌的深度剖析,从内容、形式及所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审美观念的塑造,以实现学生美学和情感的共鸣,帮助学生陶冶情操、舒缓心境、健全人格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讲究吟诵策略,引导学生形成审美直觉

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最为直接的方式那就是引导学生吟诵。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这足以说明吟诵的重要性,吟诵的过程也是学生感受力培养的过程,学生多读才能品味古典诗歌的真正寓意、情感表达和美学韵味。学生对古典诗歌吟诵的过程就是审美鉴别和借鉴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的吟诵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感悟和理解程度。

对于吟诵,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因材施教,做到具体学生具体分析,并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方法,采取多元化的吟诵方式,如领读、齐读、范读、比较诵读、诵读等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尽显学生个性。其次,教师一定要给足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吟诵。再次,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吟诵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深入到古典诗歌当中,体会它的情感悦动,从而尽情领略诗歌中独特的艺术美。如在学习杜甫的《登高》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齐读、对比吟诵等诵读方式,让学生领会到这首诗歌的美学所。

二.把握诗歌内涵,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中进行学生审美的教育最为重要的目标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领悟诗歌的意境,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学生对古典诗歌学习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有效的把握诗歌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如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一词,教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在有效的把握诗歌的大意后,让学生懂得“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所阐述的离别无限愁苦,一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道出作者的万般无奈和无限痛苦。对于类似这种古典诗歌,具有深远意境,丰富内涵的,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来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感受到诗歌中的凄美故事和场景;学生如果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经过老师引导思考他们就能感悟到诗歌中的美学所在。

三.学会引导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对古典诗文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所谓“诗缘情”,“诗言志”,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了作者的不同情感,所以在学习古典诗文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学会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文的学习和鉴赏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文历经历史的沉淀,其中所饱含的有价值的资料举不胜举,所传递给学生的正能量也是不可估量的。

读韩愈的《师说》,要让学生明白“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学习《论语·季氏篇》中的《季氏将伐颛臾》,让学生明白“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的意境;读屈原的《离骚》就必须让学生了解作者报效国家的一片赤诚之心,体味作者对理想的积极追求和对腐朽反动气力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新课改下探究古典诗歌中的美育和德育路径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中国古典诗文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非常的多元化,资源也非常的丰富;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也对高中生有极大的触动;在写作手法、情感表达形式和作品的载体选择上都十分的恰当和确切,通过优美和舒畅的路径展示了华夏五千来来的文明,运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教育可以说是功效卓著,效果极佳。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准备,认真探究学情、教情和教学内容,就能使我国的古典诗词更加光彩夺目。

王正权,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诗文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程明明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大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富有民族色彩的古典世界,是文学、艺术的中国特色;小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人精神的底子,是价值观、人生观的中国特色。

教师备课时常把教学重点放在文学常识的掌握、古诗词翻译、以及背诵默写,忽略了古诗文整体的韵味和美感。学生在被动记忆掌握的情况下,缺少独立思考的空间,丧失了对古诗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习惯上把一篇诗文肢解成单独的字、词、句,进行分步讲解。使文章变成了掌握语文知识的唯一载体。把很有美感的古诗文变成了咬文嚼字。学的乏味无趣,久而久之,对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整个过程是程式化的,其弱点在于教师讲的的太多,学生感知的太少,教学手段是“口耳相授”,课堂上缺乏美感,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厌学古诗。与此同时学生学古诗的渠道也仅限于课堂,课余时间他们不会去主动学习古诗。

针对以上问题,今后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更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我觉得首先得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

一、诵读,要读出情感。针对这一问题的存在,我们需要解决的重点是:古诗文教学不只是传授文学知识,关键是把古诗文中的意蕴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要改变考什么教什么的教学理念,从鉴赏古诗文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

情是古诗文的魂。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情,并产生共鸣,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比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在预习中,学生读的第一感受是有气势,那么此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尽力去读出气势来,由此就带来问题:气势从何而来?气势如何表现?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源泉。在教学中,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那声情并茂的诵读,更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产生生动的联想和情感的共识,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古诗文水平的目的。

二、注重课外延伸。古诗文的学习是光靠课堂是不够的。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可以利用晨读前5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诗。不在讲的如何精细,理解即可。能够品析名句更妙。这样不但使学生慢慢体会到了诗文的精妙,也积累了写作素材。也可以举行古诗文诗会仿写古诗文等等,以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诵读是学习古诗词最传统也最有效的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加之古诗词本身具有的韵律性,所以反复的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诗词本身具有的内蕴才能被更好的理解,而诗词的美感也才能被更好的体味。

2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应该灵活运用。但都很重视学生的自主意识,老师都尽力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自身,从上课效果上来看,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实能够通过这样的锻炼得以提升。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小组合作学习的道路要继续在摸索中认真走下去,并且应根据不同的课型灵活运用,力争变生搬硬套为不着痕迹,使模式转化成习惯。

诗文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只重灌输不重学生个人感悟,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做法还普遍存在。上课时老师一字一句地翻译,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学生充当的是记录员。学生对文言文越来越没有兴趣,有的甚至认为文言文枯燥无味,读起来乏味。这种现象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由于这种弱化,导致了教学目的上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严重削弱,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极为不利。

当然,我也曾试着采取很多做法,做了很多改变,先将一点心得交流如下:

一、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参与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文言文与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词语、语用、词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重视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缩小。

1.以故事传说导入课文。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想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

2.以成语、名句导入课文。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义、引申义及出处,增强学习《醉翁亭记》、《曹刿论战》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成语如:温故知新、愚公移山、因势利导等,正是这些有生命的词语能有效地鼓舞学生求知的热情。

二、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于是,文言文教学,教师讲什么,如何讲很值的一提。

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语﹙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做到因文施教。

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可直述规律,如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词性的变化,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如何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使之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

再次。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读书,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的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为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话用等卡片,摘抄一些词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反复诵读,读出美感

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读多了读熟了,就能增强语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古诗文的语言规律、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为此每教一篇文言文,都应采取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激励学生反复诵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说话能力,读出“文言之味”。诵读的过程是由口入心的过程,就是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例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的“使人谓”、“寡人”等词语,足见秦王对安陵君态度的轻傲,要读得稍重些:“安陵君其许寡人”,体现秦王的盛气凌人,要读得缓慢而重浊,表达出表面上是询问、祈使语气,骨子里是威逼、强迫的语气,不易不行,非易不可。通过阅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到课文的人物性格和中心意思。

诗文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以写促学,古诗词教学实效

“以写促学”是由王初明教授在革新外语教学时提出来的,它是建立在满足学生情感需要之上的一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写出自信,写出表达能力,获取成就感,它使学生开阔思路,提高自信,克服恐写心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指出的是,王教授倡导的“写”是指英语写作,通过写作来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笔者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尝试的“写”包括更广泛的内容:圈点批注、名句或片段赏析、缩写、改写、扩写、续写、仿写、评写、创作等,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动笔、多动脑的好习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经过实践,我深感“以写促学”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是一种有效的、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一、问题提出的简要背景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语文学科既要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又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教育。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流传下来的多为千古佳作,它不仅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价值,也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资源。然而,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现状却是不尽人意,教师花了大量时间在诗词教学上,尝试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但是成效甚微核心期刊目录,尤其是在考试中,学生在诗词鉴赏部分失分的现象非常普遍,他们感觉无从下手,不是看不懂诗词的意思,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写、不知道如何切合题意的表达。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学习古诗词真是朗读容易,口头表述很难,书写更是难上加难了。

传统的语文诗词教学都遵循着听、说、读、写的顺序,“以写促学”是反其道而行之,把“写”放在了首要地位,把“写”作为突破口,鼓励学生动笔,通过这种自内而外的文字表达,激发学生自外而内的信息吸收,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提高语文诗词教学课堂实效。

二、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实施“以写促学”的理论基础和条件

(一)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其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老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可见,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以写促学”正是反映学生对阅读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动有效体验的表现。

(二)弗拉维尔的元认知理论

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是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学习时,学习者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解决问题。“以写促学”正是体现了把学习教给学生自己把握的元认知理论。

(三)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原则和要求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高中语文教学应遵循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相结合的原则;《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遵循“先学后教”的次序。“以写促学”正是这种符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原则和要求的教学方法,它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高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高中阶段正是由少年期转向青年成熟期的过渡阶段,他们开始要求自立,尝试独立思考,自主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已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视野日益开阔,思维体系日益完善,善于接纳新的事物。同时,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学习的目的性、独立性逐步增强,对学习的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改善;他们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学习策略,在课堂教学之外,能够较为自觉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

三、“以写促学”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一)明确“写”的要求和目的

新课标对中学诗词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理解作品的思想摘要经过思考,从诗词的艺术表达、思想内涵、作者观点等角度去“写”,或赏析核心期刊目录,或评价,或感悟,或创作,在“写”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思考丰富个体的情感世界,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上好“单元导语课”,做好“写”的准备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采用的是单元教学,每个单元都设置有单元导语,虽然只有短短几百字,却是对整个单元起到导航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利用好单元导语,无疑是给学生上了一堂“入门课”。因此,在进入古诗词单元教学之前,带领学生学习单元导语,感知单元内容,明确单元主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相关诗篇和作家的资料,为开展“以写促学”自主学习活动做铺垫。

(三)采用多种方式、循序渐进的开展“写”的训练

1、圈点批注。圈点批注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文学鉴赏、批评的重要形式,它直入文本,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阅读者理解、思考、感悟的点滴,学生容易并乐于接受。在学习古诗词的初级阶段,我带领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践行“写”,即在初步感知诗词时,通过查找资料,注上诗人的代表作品、诗歌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圈出不认识的、难懂的或是重要的、精彩的、感受最深的字词句;在书的空白处写出诗词的大意等。为了避免学生自主自发的圈点批注流于形式,我会指导学生学会用一句话来点评概括诗词大意,部分学生概括如下:

诗经《氓》——遇人不淑

王维《山居秋暝》——山中人乐秋

柳永《雨霖铃》——伤离别

通过圈点批注及一句话点评,让学生首先对诗词的内容有一个大体的认知,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诗词赏析。诗词的赏析是 “以写促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要花大量时间和功夫去训练的。教师要先教给学生鉴赏诗词的必备常识,比如古代诗词常见题材的分类、常见的表现手法、常见意象的含义、常见的思想情感、常见的诗词风格等,让学生心中久远而陌生的诗词变得熟悉生动起来。同时,教师要做示范,教给学生写赏析的一般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写”的恐惧心理,鉴赏诗词可以参照下面五个步骤:诗词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描绘的意境—表现的手法—表达的感情,以《山居秋暝》为例,先找出这首诗歌的意象:空山、新雨、明月、松、清泉、竹、浣女、莲、渔舟,接着从意象特点来把握诗的意境:秋山如洗,清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清泉流,浣女归核心期刊目录,渔舟从,营造了空灵澄静的意境,再来看诗歌运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先仰视后俯视,动静结合;浣女喧哗,渔舟轻摇,视听结合,以声衬静,如此清秋佳境,闲情雅趣,怎能不令人流连陶醉,忘怀世事,作者因景生情,表达了归隐之乐。

3、缩写。缩写要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篇章,在教篇幅比较长的叙事诗时,比如《氓》、《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我常常要求学生将原诗缩写短篇小说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作品理解能力、材料筛选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4、续写、改写。续写、改写都要求对原作品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对培养学生联想、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很有帮助,事实上,想象的过程本身非常有趣,很受学生欢迎。对一些内容充实、人物个性鲜明的古诗词,可设计题目让学生扩写、续写或是改写,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如在教《静女》时,针对这首古诗题材生动、语言活泼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续写题目《和静女十年后的约会》,让学生想象十年后和静女约会的情景,大家热情高涨,大胆奇特的想象给课堂带来不少欢声笑语。

以上列举的均是运用现代文为的载体的写作训练方法,主要适用于大多数没有良好古文基础和诗词爱好的学生,而名句扩写、仿写以及对作家作品的深入评写则是在诗词教学过程中更高层次的写作训练方法。

5、名句扩写、仿写。在诗词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学生无论是否拥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和古文基础,对于诗词名句发自内心的喜爱几乎是所有学生共同特征,这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文化共鸣。作为教师,必须抓住这一特征,充分利用“名句”效应提升学生的诗词学习兴趣,而名句扩写、仿写训练则是我在诗词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名句扩写、仿写,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在充分领悟原诗词思想意境的基础上,将自己置于最喜爱的名句框架中,学习运用古诗词的格律押韵等艺术形式对原句进行扩写、仿写,用于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审美情怀的古诗词模仿写作训练方法。诗词扩写、仿写不仅局限于教材,也鼓励学生对教材以外自己喜爱的诗词名句进行扩写,从诗经、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散曲,中华诗词歌赋的千古华章任由驰骋。

如学生以广州亚运为题材扩写、仿写的习作:

庚寅亚运感怀

昨夜星辰昨夜风,海心秋月共霓虹。一城烟火终寂寞,十里花船游梦中。半纸浮生悲娼女核心期刊目录,满帘盛世采薇翁。

酒无知己同归醉,风有雌雄各自空。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文学社团或举行各种级别诗词写作比赛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诗词创作和评比的平台,更进一步激发学生扩写、仿写古诗词甚至进行诗词创作的积极性。

6、深入评写。中学阶段入选教材的古诗词都是历代的名家名作,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鼓励学生评写这些优秀文学作品或是文人品性,不但可以增强其理解鉴赏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更可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学中,我会根据所学的诗词篇章,每周布置学生写一篇评论,如在教《诗经》时,让学生写《<诗经>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在教《蜀道难》时,让学生写《从<蜀道难>看李白》,在教《短歌行》时,布置学生写《我看曹操》,在教《赤壁赋》时,让学生写《苏轼在赤壁》等,通过评写,巩固“以写促学”的教学成果。

总而言之,“以写促学”丰富了“读”与“写”的内涵,在“写”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读懂了内容,还学会了理解和表达,这种教学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而且陶冶了学生性情,有利于增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效。

参考资料: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皮亚杰著王宪钿,《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9月版

3、《元认知理论》,引自百度文库

4、郑超,《以写促学—英语写长法的理念与操作》,科学出版社

5、史丹,《以读促悟,以写促学》,引自中国知网,《学生之友》2010年12期

上一篇:愉快教学法论文下一篇:比赛教学法论文

热门文章

诗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