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理论论文范文

2023-03-18

新闻传播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新闻专业主义的建立和发展充满了波折,好不容易从政党报刊中突围,现在又有迷失在商业化浪潮中的迹象。涉及到国内传播时由于种种因素的约束,基本还是有章可循的,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却常表现出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

陆晔和潘忠党认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内容包含: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基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而不是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①

而国际传播的基本内容为:一是对本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关于国际事务的政策、立场、观点、主张等的传播;二是对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内政外交各个方面的传播。国际传播的根本目标可概括为:塑造国际形象,维护国家利益。②

将以上新闻专业主义与国际传播的内涵作比较,即可发现两者天然的冲突。新闻专业主义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的道德主义倾向。它作为一种价值理念,自觉地脱离政治权力、意识形态以及经济等因素的束缚,免于政治和市场的控制,以公正客观为其职业道德理想,以服务公众为其最高目标。而国际传播由于和国际关系密切相关,和政治、经济等因素不可能完全切割,媒体站在国家利益或是政府政党利益层面,很有可能操纵事实,与新闻专业主义报道事实为公众服务的目标相悖。

国际传播偏离新闻专业主义的因素

国际传播偏离新闻专业主义的因素有多种,有主观故意的,也有无意或客观因素造成的。由于政治博弈的需要,事实经常被操纵。国际传播中,记者的成长环境、价值观和被报道国家往往大不相同,导致文化差异,形成偏见,也会造成报道偏差。有些国家国内矛盾重重,为转移国内视线,就会将矛头对准中国,是中国过度的需求导致某些物品价格暴涨,是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廉价鞋帽、纺织品使得美国产品竞争力下降,崗位流失;以及日本新加坡公园里小区内健身设施丢了,也臆断被盗卖到中国了,因为中国对铁的需求量大。

在国际报道中容易流露情绪化倾向,偏离新闻专业主义。这常常是因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国内对跨国公司的报道常有这种倾向。

国际传播偏离新闻专业主义的方式

进行议程设置,造成为己所用的拟态环境。人们倾向于关注大众媒介报道的问题,并依据媒介对各种问题的重视程度而确立自己看待事物的优先顺序。比如前阵美日媒体对中国食品安全的炒作,让人觉得“中国制造”统统不行了,其实据统计中国产品出口到美国欧盟的合格率达到99%,在日本中国产品不合格比例甚至小于美国产品。但由于政治需要,中国产品的质量安全就这样被推上“风口浪尖”,其实美国日本存在比这重要得多的议题。

国际传播媒体惯于采用框架内报道的方式对受众施加影响。受众不可能亲身经历、亲眼看见所有的事情,新闻媒介提供的信息就成为形成认知的主要途径,而媒介对于信息的选取和编辑就形成了一个提供给受众的框架,就好比摄影师的取景镜头,在一片风景中确定自己的角度、光线与构图,呈现自己想要表现的内容、思想与过去。③在框架内报道,带着有色眼镜,凡是涉及对象国的报道都套入既有框架内。

在实践操作中,新闻专业主义的客观性法则也被操纵。这种操纵方式采用编辑手法,媒体记者通篇采用事实,似乎很客观,找不到一处虚构的事实,但在写作中巧妙组合事实就流露出记者想要表达的观点。看一下法新社对俄国女记者安娜·波里科夫斯卡娅遇害的报道,消息开头介绍记者遇害事实,中间为相关背景,最后说该记者由于对车臣的报道引起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普京扶植的车臣政府的猜忌,波里科夫斯卡娅还是普京的反对者。结果读者就给引导得出一个结论,普京很可能是记者遇害的幕后主使者。普京上任后,调整俄罗斯的内政外交,渐渐脱离西方的掌控。西方也不想看到一个强大的俄罗斯,这样一份报道的出台也可以想象。

渐渐兴起的全球化传播或可部分缓解二者之间的矛盾

国际传播和新闻专业主义的矛盾似乎是不可调和的,但全球化传播或者可以缓解两者的冲突。

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与发展,相比较有以下特点:全球传播更立足于全球性,而非国与国之间的“国际”性;传统的国际传播中,传播主体主要是国家社会及其代表以及各种政府间国际机构,而在全球传播当中,传播主体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包括跨国活动团体、跨国企业和众多个人;在传统的国际传播中,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多边关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在全球传播中,许多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和平和发展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等,都是全球传播中的世界性议题。④

如此看来,由于全球传播以上特点的存在,或许使得传播更能接近于新闻专业主义。尤其是在全球传播中,人们关心的对象与范围已不再局限于本国和本民族,而是作为“地球村”的一员而思考和行动,这样国际传播或者能从维护民族国家利益的思维中跳脱出来,而以大部分民众的利益为念。关于美越战争的报道就是成功的案例,媒体最终摆脱了政府立场,选择报道真相,从而促进了战争的结束,成功地实现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

但不可忽视的是,全球传播同样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是否能在国际关系和新闻专业主义之间保持较理想的平衡,仍是个疑问。

注释:

①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J],《新闻学研究》(台湾),2002年第7期

②④刘继南等著:《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2页

③李希光 周庆安主编:《软力量与全球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63页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总结了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数字化、互动方式多样、个体化的特征,并对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关系的变迁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针对新媒体传播新闻方式对新闻概念更新、新闻审核工作以及记者专业能力的影响,提出了促进新闻行业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主体关系;新闻传播;

随着以网络数字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为新闻传播的主客体提供了紧密沟通与交流的便捷通道,也拓展了新闻传播的受众。如今,制造新闻的主体与接受新闻的受众都已经从传统媒体中划定的清晰界线中走了出来,每个人都可以作为新闻传播的主体或客体发挥作用,这种新闻传播主客体上的转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应运而生,但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也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结合传播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着眼于新闻传播未来发展,是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研究中的热点课题。

1. 新媒体时代主要特征

1.1 互联网数字化

数字科技高速发展,不但带来了现代科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催生了互联网时代的高度数字化,如今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由互联网连接起来的数字型社会中,我们所熟知的新闻事件,几乎都是互联网新闻媒体传播平台发布的第一手资料,因此互联网数字化是当今新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人原本就是社会性动物,互联网数字化为我们搭建起了人与人之间更广泛地社交圈,而且互联网匿名特性也很好地保护了所有用户的隐私,深处互联网数字化福利中的所有人都更加关注新时代中的新闻传播媒体,相较于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而言,互联网数字化新媒体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具人性化和符合人们的喜好与内在需求。

1.2 互动方式多样

在过去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传统的纸质新闻媒体传播方式受到接收、阅读不方便,缺少受众评价反馈信息以及覆盖面相对狭小的限制,导致了传统新闻传播范围小,影响力不足,新闻传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在新媒体时代提供的新闻传播方式中,新闻传播媒体利用网络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的特点,使制造和传播新聞的主体可以通过平台与新闻传播客体进行亲密互动,双方进行交流互动,了解各自的评价与看法,提高新闻传播的有效性与真实性。

1.3 个体化趋势

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相比,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更加注重个体需求与个性化。新闻通过纸质媒介传播并没有甄别读者的差异性,对于有着不同需求的人来说,报纸上的新闻大多是对自己不会产生任何收益的“无用新闻”。新媒体时代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可以收集和分析每个用户的实际需求与个性化特征,形成针对个体的新闻推荐方案,上传新闻的人可以根据内容选择不同的投放板块,读者则可以在另一端自有选择板块内容,无论是新闻制作者还是阅读者都能做到有的放矢,减小对无效新闻内容的获取,提高新闻获取效率。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主客体能都找到自己需求的内容与板块,个体化趋势的形成也是未来新媒体新闻传播不可逆的一大特征。

2.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关系变迁

近代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传播方式里的新闻传播者与读者受众关系基本处于固化状态,新闻传播者基本上掌握了主动权,读者只能被动的接受,两者各自独立,而到了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者不再是一种具有特定专业知识的人群,普通的读者也能够掌握主动权,传播者与读者的关系由对立变成了统一,形成一种正向循环,不断推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2.1 新闻传播者与受众关系变迁

在传统的媒体时代中,推动新闻活动开展的主要推力就是社会分工与工作事业性质,新闻的发现与及时进行文字编写转述,依靠的都是一群受过新闻媒体学专业训练的职业新闻传播者,普通人缺少专业文字功底,几乎难以编写出能通过新闻刊物审核的省市新闻,这也就导致了非新闻相关专业人士几乎无法胜任传统新闻传播者的角色,两者也就几乎不存在互换角色的可能,这也就形成了传统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者与受众的对立状态。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中的新闻传播媒介由报纸变成了如今遍布整个互联网的新闻传播软件,人们只需要轻触即可完成新闻的阅读与评论过程,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新闻的发布不再强调专业人士的参与,而是为了符合当代快节奏的生活需要,鼓励普通人通过通俗易懂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新闻推广与传播,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新闻传播者与受众的对立关系,逐渐变迁至如今新闻传播者与受众相统一的关系,大家已经几乎不再关注传统媒体的单向主导传播方式。在对当代新闻阅读者的获取方式进行调查时发现,绝大多数人是通过自己的手机、电脑进行网上冲浪的方式接受到最近发生的新闻,这种变化完全改变了传播者、受众的关系,也证实了两者对立统一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2.2 新闻传播者与受众拥有平等话语权

传统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者以从业者的角度为新闻集团服务,所筛选与编写的新闻文稿往往是站在符合公司及少数人利益的角度出发,绝对不会触碰红线,除了国家权威新闻媒体以外,读者与受众们只能洗耳恭听,难免会收到一些假新闻的影响。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以往由传统纸质媒体垄断的新闻市场,并且无论是新闻传播者还是受众都按照各自的想法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当中,互换角色并交流想法,而且为了契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平台也会采纳能引起共鸣的新闻素材,这个过程极大地促进了新闻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对话的平等性。

2.3 新闻受众的话语权增强

新媒体时代中新闻的传播与推广依赖的是广大的群众基础,互联网不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新闻阅读方式,而且也带来了更为剧烈的同业竞争,新闻的传播只要不触犯法律与道德底线,几乎没有门槛限制,这就导致所有互联网中的新闻媒体平台会极为重视新闻阅读量与评论区的留言板块,新闻受众的阅读感受以及建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媒体的发展方向以及新闻素材类型的选取,所以说新媒体时代中新闻受众的话语权得到了空前的增强。

2.4 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化

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已经不受重视,新媒体特有的没有专业限制的传播方式,吸引了所有群体的关注,有各种其他专业技能的新闻传播者以自己的方式去发掘及制造新闻,博取广大群众的共同关注,新闻工作者们共同开发新媒体的功能,并发展出了一批以直播生活新闻、热点新闻解读以及利用新闻传播专业知识的新闻传播者,生活中新闻传播者的影响无处不在,甚至推动了新媒体新闻传播的常态化发展,这种发展模式脱离传统新闻传播模式。多样化传播方式自成一派,新闻传播主体依据自己的个性与能力传播时,也附带了强烈的自主意识,为新闻行业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与强大生命力,从根本上优化了新闻平台的运营、管理模式,,实现多样化发展。

3.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关系变迁的影响

3.1 更新新闻传播理念

首先,重新赋予了新闻新的定义。新闻专业中传统新闻理论对新闻定义非常复杂,即要具有实时性、准确性、客观性的明显特征,还需要具有可传播性与价值显化性。新闻的传播本质与发布公告是相类似的,但是传统新闻传播较为格式化并有一定专业性。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新闻本体内涵,既能够附带新闻传播者对于新闻的主观评价,而且新闻的互动性更为强烈,一段社会性新闻往往会激发人们的讨论,不仅能实时发布新闻消息,而且从长期来看,也能帮助受众留下深刻印象,综合别人的意见形成自己的看法,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更像是社交网络的一种沟通与交流而不是单向的挑选与接受,使得新闻圈子用了小众、社群化的相关特点,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观与公开透明。相对于传统新闻传播的保守与刻板固化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另外,激发公众的意识觉醒。对于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传统的传播会避免掉对背后深层次的内容进行讨论,导致大众对于新闻的敏感度降低,新闻意识也会减弱,现实中面对新闻事件的发生,社会群体中就会出现沉默螺旋效应。而新媒体时代提供了多样化的新闻交流与讨论,避免了大媒体平台控制舆论走向等问题,同时,网络传播方式中如果发生有掌控“多数意见”的评论发生影响到新闻发布者时,新闻发布者可以采取各种对应的措施来减轻群众的舆论压力,弱化新闻理论。

3.2 对新闻审核工作的影响

在很长的传统媒体新闻传播活动中,负责新闻发布的审核工作都是媒体平台的工作人员或专业负责人、编辑等进行过程管控,至于新闻内容也全部由他们的主观评价进行取舍,新闻读者与受众们所看到的新闻内容与感想,很多时候都具有一定的被动属性。新媒体传播方式则彻底颠覆了这一过程,读者与受众的踊跃参与,使得新闻的内容与传播途径有了很大的自由度,从侧面来说更具理性与客观性。新媒体传播方式中,由于传播途径的巨变,猛烈的冲击了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格局,新闻读者更能够亲自参与到新闻制作、传播的全过程,决定内容走向与传播方式,受众逐渐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充当了主角。以往仅凭一些以专业鉴定新闻内容为职业的审核工作者决定新闻内容的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可见,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关系的变迁让新闻审核工作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新老媒体转换过程中,受到新闻传播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化,一定程度上也为新闻审定提升了难度级别,倒逼受众强化新闻审定能力。一部分人认为当前新闻的传播依靠的仅仅只有网络新闻平台的发布功能,新闻审定人的作用可以忽略,事实上,互联网新媒体中包含了数据与信息量十分巨大,信息繁杂,处理非常繁琐,这不仅要求新闻传播者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新闻信息时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还要求能将复杂信息统筹整合运用的技能,来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对应的新媒体平台负责审核专业人士,更需要执行更加严格的审核标准,才能发挥自身的作用。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主体关系变迁还增大了新闻审核工作的难度,主要包含一下几个方面:一方面,互联网带来的主体多元化,随着互联网终端包括日常使用的手机、电脑等的应用与普及,让所有人都有机会第一时间发掘或者转发身边的新闻事件,一些人为了吸引其他网民的关注,可能会制作故弄玄虚的内容传播谣言,这也导致新闻审核工作的难度与工作量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新闻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及时与便利性,会迅速的在社会中引起广泛关注,新浪、微信、QQ等信息发布平台更是每日平均发布上千条新闻,群众基础条件加速新闻的广布,这时新闻审核人员的工作更突显出极端重要性。最后,由于互联网更新迭代十分迅速,导致现如今我国仍未有正式法律条文约束互联网新媒体新闻的传播,导致新闻内容审定的重任更多的压到了新闻审核专业人士身上。

3.3 对媒体记者的影响

传统媒体传播新闻过程中,记者承担了新闻现场的转述工作,与传统新闻定义所述类似的是,记者主要是用写实的方式对现场突发情况进行紧急报道,同样缺失了与受众互动的环节,缺少批判与继承,也就避免不了传统媒体记者进行垄断型新闻的报道,然而新媒体时代出现了许许多多在现场以口语化、聊天的方式进行报道的非媒体人,他们主要以短消息传播资讯,内容上也没有严格按照新闻写作要求描述,却获得了更加广泛的社会认同。这就需要媒体记者更加深入尋常百姓生活中,以贴近群众的范式来提升自身能力。

3.4 对主流新闻媒体平台的督导作用

当前新媒体时代为主流的背景条件之下,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传播行为不仅受到广大群众的监督,而互联网透明度也让监管平台能够迅速响应并督导主流新闻媒体平台的稳定运行,降低网络新闻传播不良行为的发生率,同时能及时补救新闻传送事故。例如,近期新疆棉花事件,国外编造涉疆涉独的虚假新闻信息,发布在国外主流媒体平台上,国内网民义愤填膺,有理有据地回击国外不良信,外交部也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对国外舆论进行回应,最后迫使国外发布假新闻的主流媒体平台公开道歉,说明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主体关系的变迁能够督导主流新闻媒体平台,确保新闻的准确性。

4. 结语:

随着我国进入互联网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关系的变迁,逐渐消除了新闻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线,极大地影响到了新闻传播理论、新闻审定工作、媒体记者业务能力等方面,利用新媒体进行新闻传播,应充分认识到这种变迁带来的深度影响,从而助推新闻行业的健康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李发.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J].新闻研究导刊,2015,(6):190-190.

[2]陈勤.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J].西部广播电视,2015,(10):44.

[3]肖琳婕.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J].新闻研究导刊,2015,(8):216-216.

作者简介:董素青,河北保定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电视和新媒体研究。

新闻传播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网络新闻传播途径得以开辟与发展,其相较于传统新闻传播途径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优势,即网络信息海量性、网络新闻时效性以及交互性等,这不仅有效满足了当前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而且还有效地推动了新闻媒体的发展。然而,网络新闻的发展也使得舆论得以出现,其出现严重影响了网络新闻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国家社会安定与和谐。因此,需要加强对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引导与管理,由此保证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真实性,进而促进国内网络新闻传播途径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新闻;舆论引导;管理方法;实施途径

本文主要对当前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特点与优势进行叙述,并且结合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现状而探讨加强引导舆论的必要性与意义,从而针对这些舆论现象提出有效的管理对策与建议,由此保障网络新闻传播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以满足广大观众的基本需求,赢得相对较高的点击率,进一步促进网络新闻媒体的发展。

一、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以及其优势

网络新闻传播是基于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媒介而实现的,相较于传统的新闻传播途径而言,网络新闻传播具有以下几项特点及优势,现本文将这些方面内容进行阐述:

(一)基于信息化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使得整体新闻传播速度更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相较于传统新闻的传播速度而言,网络新闻的传播速度明显更快了;同时,在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网络新闻传播的广度也更加广泛了。

(二)网络新闻传播融合了大量媒体的优势。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融入了大量媒体的优势,例如:广播、报刊以及电视等媒体传播形式,并且应用了多媒体技术来丰富自身的生动性以及直观性,例如:声音、文字、视频、图像以及动画等,从而使得整个网络新闻传播更具有生动性以及直观性,由此为广大网络新闻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大大提高了新闻内容的说服力以及感染力。

(三)网络新闻信息海量化。传统的新闻传播受限于版面的报纸,而当前的网络新闻传播不仅不受限于版面,并且其庞大的信息内容不受到节目容量以及播出时段等方面的限制,从而使得广大网络新闻观众随时随地来对其信息资源进行检索与浏览。

(四)网络新闻具有很强的交互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对新闻的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新闻传播途径已不能够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而伴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网络新闻传播途径得以产生,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途径,而且其较强的交互性是传统新闻传播途径所无法比拟的,由此满足了广大新闻观众的个性化需求,并且赢得了其对网络新闻的青睐。新闻观众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将自身的观点与建议传达给媒体方,使得媒体方能够借鉴他们的观点,从而使得新闻观众在互动的过程中满足其基本需求。

(五)网络新闻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网络新闻诞生于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其借助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即可对其自身新闻信息进行制作与传播,这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除此之外,网络新闻还有效省去了排版的印刷与拍摄的制作,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闻制作与传播速度,由此提升了整体网络新闻的时效性,相应地,网络新闻的信息量也会逐渐增加。

(六)网络新闻设置的超链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需求。从网络新闻传播模式来看,其所设置的超链接是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超链接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需求,使得观众能够根据自身的阅读、浏览喜好而选择超链接,由此为其提供富有个性化的服务,满足其基本需求。

二、加强引导网络新闻传播中舆论的必要性以及意义

一般情况下,网络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形成舆论,往往新闻舆论是社会舆论的组织者与反映者,其对舆论有着引导的作用。在传统的新闻媒体活动中,由于其新闻传播具有单向性的特点,往往能够引起舆论的高度重视,并且将舆论作为重点强调内容。因此,在当今的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舆论的引导依然作为重点强调内容。本文将引导网络新闻传播中舆论的必要性以及意义进行叙述:

(一)有利于控制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不良言论。根据分析网络新闻传播特点来看,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观众的主体地位得以明显提升,使得新闻传播方的主导性逐渐减弱,以至于观众渐渐参与到新闻信息传播中,即其可以自由地在网上发表评论,甚至发布新闻;同时,还可以与其他人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沟通与交流,正是因为网络交流的身份具有虚拟性,以至于其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意识逐渐缺失,致使一些不良言论肆意传播。

(二)有利于引导观众掌握正确的网络新闻信息。虽然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海量,但是正是因为如此,观众对新闻信息的传播真实性以及可信性逐渐下降。根据相关调查报道了解到,不少网络媒体为吸引大量的观众,则不惜代价在网络信息平台上大肆渲染,甚至将道听途说的信息也发布于网络,以至于媒体的正确导向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最终使得虚假新闻信息对观众产生误导,造成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网络新闻海量信息的传播为观众提供了更多选择,相应地,对观众的选择方向也带来了考验。

(三)有利于国内社会安定与和谐。当国家的经济繁荣昌盛、科学技术水平先进、国力强盛,则国内网络新闻传播的广度将会随之增加,网络新闻传播也将迅速地国际化,而这方面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国民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但是其也会被国际上的各种反动势力想利用,从而进行“西化”、“分化”、“反华”的宣传,最终不利于国内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三、加强引导网络新闻传播中舆论的相关有效途径以及建议

(一)完善与健全立法。通过完善与健全立法来对正确引导舆论方进行保护,并且对网络新闻传播信息内容进行限定。正确引导公民在享受知情权的同时,还需要遵守保密法规,履行其保护国家秘密与公民秘密的义务。另外,相关法律部分需要加快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传播法,并且对网络舆论的行为性质以及责任认定进行明确规定,必要时可以实施网络实名制度,针对其中违规的责任人进行依法追究,从而使得网络谣言在源头上得到有效遏制,保证网络新闻信息点传播的安全性,保证新闻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

(二)增强网络新闻信息发布者的自身综合素质水平以及其职业道德。由于网络新闻信息发布者大多数是以年轻人为主,其相应地缺乏严格的新闻基础理论的训练,缺失信息真实性的意识,最终导致不良言论肆意发展。因此,需要针对网络新闻信息发布者进行加强网络新闻信息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并且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使其职业道德的水平由此得到提升,进而为网络新闻信息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有效的保障。

(三)制定一套完善的网络新闻审稿制度。由于我国国内网络新闻信息的发布缺少审稿环节,以至于新闻信息的制作流程随意,加上一些网络新闻媒介以及新闻工作组缺乏一定的责任心,盲目地争抢发稿时间,对所要发表的新闻信息没有进行严格审稿与校对就开始发稿,最终导致网络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大大下降。因此,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网络新闻审稿制度,并且严格贯彻与实施审稿措施与审稿制度,从新闻制作过程中避免产生虚假类新闻,从源头上确保网络新闻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从而为广大观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以获得他们的信赖。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以及其优势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并且将加强引导网络新闻传播中舆论的必要性以及意义进行了分析介绍,最后,本文还针对社会舆论管理方面提出了几点有效的对策以及建议,从而正确引导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舆论,大大提高网络新闻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以获得广大网络新闻信息观众的信赖与支持。另外,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叙述能够为相关研究学者以及新闻舆论引导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中珍,高鲁青,丁帅,李娟娟.网络媒体的发展与科技期刊出版的探讨[A].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文集[C].2013.

2. 陈可.我国网络广告的现状、问题和趋势分析[A].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12.

3. 薛英军,李霄鹏.流式媒体技术及其在电视台的应用实践[A].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首届中青年优秀科技论文集[C].2011.

4. 王永盛.传统出版业应如何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挑战[A].科学评价促发展 品质服务谋共赢——第九届(2011)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1.

5. 周斌.网络民主背景下电子政务建设路径探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

6. 朱理.在控制与自由之间达致创新——读莱斯格教授的《思想的未来——网络社会中公共资源的命运》[J].北大法律评论,2012(05).

7. 齐卫平,陈朋.网络公共论坛:虚拟空间中的协商民主实践[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

(作者单位:哈尔滨体育学院)

新闻传播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获得广泛应用,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新媒体盛行提供了技术支撑,尤其在5G时代来临的大背景下,其更是为新闻媒体发展提供了契机,媒体融合成为了行业发展必然趋势。本文主要针对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的创新路径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相关领域以些许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创新路径

【作者简介】严雪:吉林省长春市人,硕士, 新闻编辑, 研究方向:纪录片创作。

5G技术为新媒体发展提供了契机,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在5G技术发展下,在传播路径和形式方面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5G技术具有设备连接性强、延时性低、耗能量低以及传输效率高等优势,其能够提升新闻信息的传播质量和效率,因此,电视新闻节目也要迎合时代发展潮流,以5G技术为支撑,加速拓展融合传播的新路径和新渠道,发挥电视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满足当代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 5G技术概述

5G技术指第五代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属于蜂窝移动技术,基于4G技术而不断完善和丰富。5G技术与4G技术相比较,在传输速率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通过实验测试表明,5G技术的传输速率为4G技术的100倍,5G技术的响应速度更快,在服务范围方面也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成为了通信时代的引领技术。同时,5G技术还具有设备接入便捷、安全性高、储存空间大、运营成本低等优势,为电视节目的融合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2. 5G技术对电视新闻节目传播带来的影响

2.1 消极影响

随着5G时代的来临,电视新闻节目承受的压力不断增加,在移动网路技术的支撑下,互联网新闻节目已经逐渐成为行业主流,更多的受众更加倾向于使用网络获取新闻信息,电视新闻的阻碍和压力更大,而想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获取生存与发展,则需要改变以往节目的原有形态,传统发展模式逐渐废弃。在5G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受众的智能设备不断更新,尤其是5G智能手机,其价格也不断降低,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也更加便捷,不在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例如央视主打新闻节目《新闻联播》,其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内播出,各个地方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都需要在固定的时间段转播该节目,促使《新闻联播》节目可以在竞争中获取优势,但是在5G技术的支撑下,公众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可以利用不同方式、通过不同渠道观看新闻节目,可以实现特定软件、特定终端以及特定时间收看,为电视新闻带来巨大生存压力。同时,在5G时代下,各种新闻节目层出不穷,节目与节目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竞争尤为激烈,电视新闻节目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和公信力,但是面对互联网技术,一些新媒体大量涌现,其在互动性、娱乐性、多元化方面都更胜一筹,电视新闻需要积极转变自身的创作理念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2.2 积极影响

5G时代的来临对受众的工作、生活以及学习带来了巨大便捷,其主要体现在智能网络和智能手机等方面,公眾只需要具备一台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完成节目收看,不受地点和时间的制约。在此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在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方面也呈现多元化,互联网成为其传播的重要方式,相比较新媒体新闻,电视新闻无论在内容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占据一定优势,以5G网络作为新的传播平台,可以扩大新闻节目在社会和公众心中的影响力,促使电视新闻具有功能性、及时性以及多元化特征,满足当代受众的收看需求。5G移动网络与4G移动网络存在本质区别,其信号接受能力更强,画面也更加清晰、信号更加稳定,用户可以利用5G网络完成高质量的节目收看,提升电视新闻在互联网传播中的质量。同时,在5G时代下,更多的智能终端不断涌现,例如平板电脑、智能电视以及智能手机等,受众可随意使用终端设备完成节目收看,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电视新闻节目基于互联网特点开展节目创新,促使节目内容更加贴近受众生活,满足其精神诉求。

3. 基于5G技术下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路径分析

3.1 赋予内容智能化特征

基于5G技术下的新闻节目,要在积极引入和应用新技术的同时,坚持和秉承“内容为王”的制作原则,根据受众需求和时代发展,制作出传播社会正能量、正确价值观引导的文化产品。新闻节目是电视媒体的重要节目代表,其具有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的作用和价值,在开展新闻传播中,不仅要将真实的新闻事件还原给受众,还要加强价值观念的引导,体现节目的权威性和引导性,并且积极探索优质而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树立新闻节目的社会地位和权威价值,进而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5G技术具有传输效率高、安全性强、容量大以及兼容性强等特点,通过5G技术可以为新闻节目有效传播提供广阔空间,进而提升节目制作效率和质量,帮助从业人员快速的获取新闻信息和新闻线索。例如在发生新闻事件后,通过5G技术可以快速掌握事件进程,并且利用5G技术开展跟踪报道,在提升新闻节目时效性的同时,还可以及时更新获取的新闻信息,将主流价值观渗透到节目中,进而起到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3.2 突破以往的技术壁垒

5G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乡村和城市的距离,更加便于5G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电视新闻节目要应用5G技术中,为了避免单一技術的局限性,要注重合理应用其他配套技术,例如AI技术,将其引入到节目中可以为受众呈现不同的画面,带给其与众不同的视觉体验,同时,AI技术还可以将视频、图片以及文字等素材有机融合,利用合理的融合加工和整合编辑,进而提升新闻形式的多样性和全面性,突破以往的技术壁垒。

3.3 新闻传播路途多元化

5G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提升节目直播的清晰度和高效性,拉近受众和媒体之间的距离,以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收看需求。同时,5G技术所具备的延时性低和传播效率高的优势,也为电视新闻进行传播渠道拓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电视直播、短视频、移动直播成为了传播主流,受众可以结合自身需求以及时间安排自主选择各种收看方式,实现新闻传播路径多元化。首先,电视直播作为新闻节目最传统、最主要以及最常见的传播路径,在5G技术的支撑下,用户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完成节目收看,在清晰度方面具有显著的提升,可以带给受众更好的收看体验;其次,5G技术的发展也为移动直播提供了可能,其可以满足各种高清信号的直播,甚至能够以多角度、多屏播放的方式,满足节目传播的需求,例如在2019年国庆节,我国举办了盛大的建国70周年庆,在整个节目直播过程中,其在现场画面传递中应用了5G技术,用户可以用各种终端完成节目收看,节目延时性较低,流畅度更高;最后,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短视频成为当代受众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方式,5G技术的诞生,更是为短视频制作和传播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在此背景下,新闻节目通过短视频进行传播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新闻从业者利用短视频,可以将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符合当代受众的阅读需求,同时,在新闻报道加工中,从业者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信息加工,不需要使用复杂设备,将短视频上传到指定平台,用户可结合个人兴趣自主观看。

3.4 应用VR、AR技术

在5G技术的支撑下,VR和AR技术获得广泛应用和快速普及,在以往受到通信技术的制约和影响,数据加载速度较慢,基于接收终端的多样性,导致VR和AR技术难以全面普及和推广,即使用户在使用相关技术中,也存在体验感差等问题,5G技术可以充分满足用户使用VR技术的需求,画面清晰度和观看体验良好,在长久观看下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因此,在电视新闻制作和传播中,要发挥5G技术的优势,积极引入VR和AR技术,满足当代受众的多元化需求。例如在70周年庆阅兵仪式上,在传播新闻节目中就采用了VR技术,将报告致敬、吹奏号角以及标兵就位等环节,清晰以及直观的展示给受众,当国歌响起、国旗升起的那一刻,阅兵队伍向着我们迎面走来,整个画面精致而华美,带给受众以良好的观看体验。因此,在电视新闻传播中,从业者要立足于5G技术的优势,积极引入现代技术,发挥第二屏效应,强化节目的体验感和感染力。

3.5 体现节目平台性特点

5G技术为各个领域的融合提供契机,看似没有任何关联的领域在5G技术的牵引下开始尝试融合,因此,基于5G技术的这一特点,电视新闻节目也要迎合当代受众的精神需求,尝试与其他领域进行融合创新,促使画面更加精美、内容更加丰富。例如将大数据技术融入到新闻节目制作中,从业者通过大数据技术发现近期受众关注的焦点以及热点问题,进而进行新闻内容制作,可以确保新闻节目更加贴近受众生活;又例如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节目制作中,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内容的播出效果进行数据分析和效果预估,帮助从业者发现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内容调整。

4. 总结

总而言之,在5G时代下,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和传播也要突破以往的固化模式,迎合时代发展和受众需求进行大胆创新,提升节目制作质量以及传播效率,将5G技术作为推动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发挥新闻节目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为当代受众提供优质的精神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倩.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的创新路径[J].新闻文化建设,2020(02):79-81.

[2]侯金金.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的创新路径[J].科技传播,2020,12(01):61-62.

[3]吴信训.5G时代仍然至关重要的电视新闻[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9(03):133-142.

[4]张勇.技术创新潮流下电视媒体融合的探索与未来[J].中国有线电视,2019(07):763-765.

[5]杨建民.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创新与发展探究[J].传播力研究,2019,3(20):94-95.

[6]谯金苗,漆亚林.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的创新路径[J].电视研究,2019(06):4-6+10.

[7]延文章.浅谈5G技术在电视4K直播中的应用[J].数字传媒研究,2018,35(11):55-58.

新闻传播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广播新闻传播中,微博和微信的优势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分析这两大新媒体平台在广播新闻传播中的优势,进一步探讨了其具体应用,认为通过吸收微博和微信的精华,巧妙利用,可以凸显广播新闻的权威性,彰显媒体的公信力,使得广播新闻能够收获更多的听众。

【关键词】广播 新闻传播 微博 微信

目前,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响下,各种网络新媒体的涌现使得新闻的传播速度更快,类型更加丰富,人们通过手机就可以阅读海量信息。特别是微博和微信几年间就迅速占领了新闻传播高地,使人们的阅读进入了碎片化时代。广播新闻若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就要善于吸取新媒体的优势,并结合自身特点,创新发展,为听众带来更多的惊喜,提高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本文围绕广播新闻传播中微博微信的优势,探讨其具体应用。

一、微博与微信概述

2007年,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带有微博色彩的社交网络——饭否网。2009年8月,互联网公司新浪推出了社交软件——微博。微博的内容组成比较简单,主要包括图片和文字,用户随时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和电脑端实现信息的即时分享。如果出现突发事件和一些重要事件,通过微博还可以实现直播,使用户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感知和体验信息传播的快捷性。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個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人们通过微信可以发送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等信息,大大丰富了人际交流。用户可通过多种方式添加好友、关注公众平台,还可以将有趣的内容分享给好友。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依赖微信发送信息,并通过微信衍生了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成为许多人青睐之地,许多品牌、企业、个人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和提供服务。

二、广播新闻传播中微信和微博的优势分析

1.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提高传播影响力

微信和微博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变宽、速度变快。广播新闻传播需要借鉴这种优势,使新闻信息的获取与传播更加便捷。

(1)对重大事故进行现场直播

在微博上经常看到突发新闻,这些新闻往往并不是由官方新闻机构和记者提供,而是由现场人员在微博上发布文字和图片,并通过转发传播从而迅速扩散。这些信息的提供者可能是每一个玩微博的普通人,他们借助微博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直播,将所见所闻发布出去。而新闻媒体记者却常常做不到在第一时间深入到所有突发事件的现场,特别是一些重大的事故、灾难现场,这时就可以利用微博获得第一手信息。广播新闻记者可以结合微博上的新闻素材,通过核实,进行整理后,以媒体途径进行报道。

例如:2010年2月,网友使用新浪微博直播了中国登山队在印度尼西亚脱困的整个过程,图文并茂,十分详细。印度尼西亚距离遥远,媒体记者不可能立刻到现场进行报道。利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通过核实后再进行系统整合,就可以及时发布整个事件的详细经过,形成完整的新闻,以供大众及时了解。此时,微博不仅仅是一种社交工具,还是一种重要的新闻信息获取渠道。

(2)制造舆论影响力

微博作为大众喜闻乐见、利用率高的社交网络媒体平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社会影响力不可小觑。利用微博对某一事件持续跟踪,不仅有助于了解整个事件,还可以使需要帮助的人得到相应的帮助、需要澄清的真相得以昭彰。

与微博类似,通过微信的广泛传播同样也可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比如,一封求救信、一张触及心灵的照片、一段令人沉思的视频,在朋友圈中分享、传播,都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微博和微信都具有引发社会性新闻事件的潜力,这是因为这二者普及程度较高,影响力也很大。2011年,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于建嵘收到了一封帮忙寻找自己孩子的求助信。随后,他开通了微博,并发布了让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的倡议,消息通过不断转发,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纷纷转发该条微博,越来越多的网友关注这一事件,还有许多志愿者积极响应。

2.拓展新闻传播广度并提高新闻质量

时至今日,微博与微信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年之间对社交和新闻的传播影响颇深。凭借微博微信的效应,大量的自媒体应运而生。微信支持文字、图片、视频,可以多人语音和视频,而且正在从社交信息平台拓展到资讯平台。微博微信不仅拓展了新闻辐射的广度,同时在新闻质量上也有显著的提升。

(1)获得更多用户

微博与微信的新闻传播范围广泛,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同时注册使用门槛低,既可以获得更多的用户,又能够打破传统广播地域限制。而微博中众多的用户,他们经常关注最新的新闻动态,为广播电台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使广播电台收获更多忠实的粉丝。

(2)与听众形成互动

广播电台注册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之后,可以与听众形成线上互动,还可以进行语音采访,有效提高用户的黏性。电台要善于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与微博推送消息。

(3)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

微信公众号使得广播的收听更加方便,无需下载电台软件。广播与微信相结合可以为在线用户提供新闻文艺等各种节目,为用户提供更加周到便捷的服务。

(4)降低通话成本

微信使用几乎是零成本,在无线网络下其发送信息是免费的;即使是移动网络,其流量耗费也较小。广播电台可以充分利用微信低成本交流的优势,与用户进行互动,通过微信进行文字和语言交流,这与打电话相比,不仅降低了通话成本,也更加方便沟通。同时,用户喜欢哪个节目还可以直接关注,而不必像传统方式那般必须要打热线电话,提高了广播电台与用户交流的便利性。

三、广播新闻传播中微博微信的应用分析

1.合理借鉴和筛选新闻

对于广播新闻传播而言,为了获得高质量新闻,需要合理借鉴微博内容,筛选适合节目的素材,进行整理编辑。在微博中存在着大量鱼龙混杂的信息,需要广播新闻编辑记者进行合理筛选和借鉴,并且要具备新闻的甄别能力,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2.提高媒体权威性与公信力

广播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不仅发展时间长,而且具备很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而微博微信由于发布的门槛很低,有些人为博眼球而散播谣言和虚假新闻,整体可信度相对较低。大众迫切需要有官方的、可信赖的媒体来澄清网络信息、答疑解惑,而这正是广播机构的职责所在。

微博微信新闻绝不可以拿来就用,对于广播新闻人员而言,一定要站在媒体的角度上,保持高度的媒体自觉性,在确保微博微信内容真实的前提下,以客观、理智的声音去报道和评论。相对于微博和微信而言,广播媒体的公信力更高。比如:在新浪微博中曾经广泛流传的“金庸去世”假消息,依靠微博微信迅速传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利用了官方电台的权威,在官方微博微信上及时辟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引导听众发现正能量

广播新闻传播中在应用微博微信时,还要多多关注正能量,积极引导听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对受众身边新闻更应充分报道。接地气的新闻才是受众感兴趣的新闻。同时需要对相关负面报道进行合理控制,积极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使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积极乐观。

4.吸引公众积极参与互动

广播新闻开设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之后,需要充分结合社交媒体的特点,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加强与听众的互动。在报道重大新闻时,广播媒体可以专门开设相关内容专题,设置热点话题,方便受众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事件的进展,并产生积极评论的兴趣,实现即时互动。

为了充分挖掘微信的优势,新闻广播媒体要培养一批强大的微信编辑团队,具有敏锐的嗅觉,善于在短时间内挖掘最有趣、最有吸引力的信息,立刻进行编辑和整理,确保听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听到精华部分,配合主持人,实现节目顺利播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广播新闻传播的微博和微信平台具有独特的优势,融合了当代新媒体的精华,使得广播新闻展现出无限生机。随着新闻行业的不断发展,广播新闻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充分结合微博和微信的优势,并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得广播新闻得到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谭舒:《基于大数据的广播新闻内容生产创新》,《新闻界》,2017年第4期。

2.黄杰:《微视频对新闻传播效力的促进作用研究》,《科技传播》,2016年第1期。

3.侯洪波:《微信带给广播新闻的变革与传播策略》, 《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11 期。

4.毛伟男、王子然、陈浩:《新闻传播中手机二维码的应用研究》,《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15期。

5.付国华:《 新媒体让广播更具竞争力》, 《青年记者》,2014年第35期。

6.印楠、米博强:《浅析微信公众平台在广播媒体中应用的利弊》,《 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第6期。

7.郁大历:《传统媒体的机遇和挑战》,《西部广播电视》,2015年第10期。

8.陈静:《广播新闻传播中微博微信的应用》,《 新闻研究导刊》,2014年第14期。

9.魏文利:《新媒体在对台广播传播中的应用分析》,《中國传媒科技》,2012年第12期。

10.刘鲁川、孙凯:《社会化媒体用户的情感体验与满意度关系——以微博为例》,《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年第1期。

11.王晨旭、管晓宏、秦涛、周亚东:《微博消息传播中意见领袖影响力建模研究》,《软件学报》,2015年第26期。

(作者单位:河北廊坊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聂巧)

上一篇:新闻传播核心论文下一篇:营销专业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