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2023-05-20

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面对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背景,黔西北地区虽然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凸显了与新时代公共需要不相适应的困境或不足,其中强化推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黔西北地区的发展是助力该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举措之一。

【关键词】 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黔西北地区;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穿青人、革家人和亻革家人文化遗产的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批准号:71864007)的阶段性成果。

伴随社会的高速发展,文化在区域发展中凸显了强势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国各个省市县来说更具有很强的发展驱动作用。本文就如何推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黔西北地区发展进行思考,以求抛砖引玉。

一、文化

(一)文化的解读。文化是人们改造自然、适应社会所产生的结晶,是人们劳动关系及其物化的“产物”以及社会发展的逻辑过程及其状态。尤其是新时代的文化,是新时代的人们延续历史、规划未来、建设社会、满足自我需要的“产物”,或者说,新时代的文化是人们实现自我及其“公共梦想”的过程及其状态。新时代的文化是伴随人的产生出现的,并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文化及其特色。伴随21世纪的高速发展与高质量运行,人们对新时代的公共需要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基于此,文化从历史与现实的视角被时代赋予了更多的期待,不难看出,文化具有综合性的功能。

(二)文化类型的划分。文化类型的划分,在目前理论界是众说纷纭,即根据不同的视角,文化具有不同的类型。基于现有文献可知,文化类别的划分主要有:从文化发展的逻辑来看,我国的文化包括了政策性或文献性文化、规划性文化和执行性文化以及完善性文化等;从文化的规范性来看,包括规范性文化及非规范性文化;从文化所属的领域来看,文化包括了政治领域的文化、经济领域的文化、军事领域的文化、科技领域的文化等;从族群来看,包括了俄罗斯族文化、朝鲜族文化、汉文化、苗族文化、穿青人文化、布依族文化、革家人文化等;从文化的不同层面来看,包括个人层面的文化、组织层面的文化(即中央层面的文化、省级层面的文化、市级层面的文化、县级层面的文化和乡村级层面的文化)、制度层面的文化(含社会制度等)、中华民族整体的社会心理与群体文化等等;从价值偏向取来看,文化包括有优秀文化和非优秀文化;从国家或地区层面来看,文化有中国文化、美国文化、英国文化等;从不同的时间维度或时代划分来看,包括了历史性文化和现代性文化;此外还有其他类别的文化形式。

(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当下,我國文化在新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文化事业取得高质量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优秀传统文化高效延续、新时代文化的高质运行与协调发展,特别是高效延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国情有机结合,并协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助力社会主义中国实现民主、文明、富强、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二、黔西北地区的基本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黔西北地区的基本概况。黔西北地区即毕节试验区,就是今日的贵州省毕节市。毕节试验区是1988年6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建立的“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至今其整体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形成了极具本土特色性质的区域社会发展模式——毕节模式[1],得到了很多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尤其是近年来实现了脱贫摘帽的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和区域整体经济发展得到了可持续的提升,为该地区——黔西北地区的教育文化、政治体育等方面的运行与发展夯实了基础,尤其是为黔西北高职院校的教育、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条件。

(二)黔西北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历史上黔西北地区相对落后,尚未受到中原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辐射,或者中原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对黔西北地区来说,其发展辐射相对较小。从另外地理学的角度来看,黔西北地区在地理上仍旧处于我国西部地区,地理上的劣势导致了生产力的低下,相继导致整个区域的发展受到极大制约,当然在建立新中国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实现了地理位置上的缩小和生产力的协调发展,但是与生俱来的滞后性区域生产力是难以摆脱的“瓶颈”,这必然为区域化的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制约或影响。

二是黔西北地区是世界(尤其是我国)岩溶喀斯特山区的典型地区,其天生的泥石流、石漠化等地质灾害问题频繁出现,极大地损害了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极大地削弱该地区高质量发展。同时该区域的山文化区域凸显了多民族团结与融合发展的文化圣地,但是历史形成的族群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地区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协同化动员、推进,即相关政策的执行成本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说高一些,不难看出,一定程度地影响了该地区整体区域的高速发展。[2]

三是黔西北地区即毕节市作为我国西部地区贵州的一个地级市,其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出现了历史性的记录或全面实现了脱贫任务,但是其经济等相关指标仍旧相对落后于我国发达地区的同级城市,同时也是落后于贵州省内的贵阳市、遵义市等很多地区。基于构成区域的各部分之间都是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因此,发展相对落后的经济必然影响黔西北的城市发展、农业农村发展、文化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等区域整体的方方面面。诚然,一定程度地影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黔西北区域整体发展。

四是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不大,尤其是在前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中,以文化为指标的发展绩效在其区域整体发展中的比例相对于遵义市等相关地区来说可谓“微乎其微”,或者在挖掘现有优秀的革命文化、民族特色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不够,进一步来说,有待于进一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区域整体发展的融合。例如,黔西北地区(尤其是高职院校)现有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及其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极少,尤其是涉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学等相关专业的博士、硕士极度欠缺,在理论界和应用界拥有著名的研究者、管理者“寥寥无几”,极大制约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区域整体的高质量协同发展等等。

三、考量之后的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黔西北地区即毕节市基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规制,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关于“推进我国优秀文化融入黔西北高质量发展”等相关方面的制度,力求制度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全面性以及可操作性。根据各个县市区的具体情况差异化地进行试点或重点推进,善于从“实验”或“试验”中进行总结,不断进行规制的完善和落实,确保落地生根。

(二)提升队伍实力。踏踏实实地向贵州省内发展较好的地区学习,着力提升队伍实力,尤其是在高度重视、充分利用人才、大量提拔人才、实实在在关心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量且高薪引进博士、硕士,从事业、感情、工作等方面留人;着力用好人才,从战略高度和当前工作需要或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推进工作,抓实推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黔西北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加大外源引借。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各部分之间是交互联系的。作为黔西北地区,不能“闭门造车”或“苟安于现状”。基于此,黔西北应在全力利用内部资源的条件之下,加大对外源性资源的利用,“取他山之石补己之短”:其一是通过制度上的参考或借鉴,进一步推进区域内在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为各项工作的推进夯实制度化基础和规范化平台;其二是充分利用外在的人力资源补充黔西北地区的人才短板,即便是不能全职引进,但是可以争取柔性引进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天天来工作,但求重点性地、间断性地进行短期工作或指导发展”,尤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区域整体发展等等;其三是在考量还债能力的基础上向外借贷资金,助力黔西北地区内生发展;其四是强化外源性的相关项目的引借或落地研发,通过前沿性项目或实实在在项目的研发或推进等方式,促进黔西北地区人才队伍实力的提升,为推进文化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夯实基础。

(四)充分利用中央特殊政策等资源。主要是深入研究毕节试验区与生俱有的“中央性特殊政策”——中国农村综合试验区等中央特殊性相关政策、贵州省相关政策中的“方方面面”“福利待遇”,充分地利用、全面地用足、着力地用好中国农村综合试验区等中央特殊性相关政策、贵州省相关政策,进一步释放特殊政策的政策效应,切实地助推毕节试验区及其各县市的高质发展,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黔西北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性条件。

(五)打造文旅典型。充分利用毕节现有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或文化遗产,作为发展的资源或平台进行大规模的开发,或者说,因地制宜地推进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歷史或民族文化及其遗产在经济中的发展,尤其是把本土现有优秀的、传统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民族文化注入当地区域整体社会发展中,千方百计地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及其遗产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实现特色文化及优势文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全力打造文旅协同发展的典型。

(六)培育文教亮点。毕节市的各个高职院校做实“本校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黔西北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等相关方面的培养方案及其具体计划”的实施、完善等工作,促进文教融合发展,确保教育教学成效;创新或开发并立项、研究一批相关方面的课题;编制、出版一批相关方面的书籍等成果,撰写并公开发表相关论文;开展相关方面的技能比赛;把本土现有优秀的、传统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民族文化注入当地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中,从理论上融入学生学习中,从实践及案例的列举、解读上摆实事讲道理,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等,千方百计地打造文化教育亮点。

参考文献:

[1]杨泽龙,马启民.毕节模式的涵义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9).

[2]杨泽龙.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落后的人文研究:以毕节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12).

作者简介:

黄文碧,女,贵州金沙人,贵州省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学士,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教育学。

杨泽龙,男,贵州织金人,贵州理工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社会发展模式、文化遗产数字化。

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与思想沃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与传承传统思想精华和文化智慧的基础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繁荣。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更应该深刻把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关系,发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强音。

言论集锦

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小说、影视,还是音乐、绘画,不论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琅琊榜》《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热映,还是各种国风音乐、国风漫画的流行,都体现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特点。它们既不是简单照搬外来文学艺术的观念、形态、样式和手法,也不是原封不动地袭用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审美,而是植根当下、植根现实、植根当下现实中人们的情感与体验,既体现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文化的特点,也体现了现代人类文明、人类文化和人类艺术的共性。

——《人民日报》2020年7月21日

少年心声

崔春旭: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传统戏曲、音乐、舞蹈、书画正在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挥毫泼墨、吟诗诵词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了更加迷人的光彩,传统文化也更可游可感可知、更好懂好听好读。

徐纪灵: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穿汉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而且许多卫衣、T恤、大衣等现代服装也与汉服元素结合,变得很有“味道”。汉服不仅是唯美的传统服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云锦、苏绣、湘绣、妆花、香云纱这样的非遗工艺,以及敦煌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的艺术珍品,均成为现代汉服设计的灵感来源。

吕宇轩: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民的关注,国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国风新潮流”。不仅有《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上线吧!华彩少年》《登场了!洛阳》等文化类综艺节目涌入观众视线,更有众多文创产品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比如大雁塔形状的雪糕、故宫主题笔记本、汾酒冰箱贴等。每次看到这些,我心中的民族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

素材之林

《典籍里的中国》:跨越时空的对话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自播出就赢得了社会广泛好评。

《典籍里的中国》运用电视化、通俗化表达,让“遥不可及”的文化典籍变得“触手可得”,让“高冷”的历史故事在电视里“活”了起来,更加深了人民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从《尚书》到《天工开物》,从《史记》到《本草纲目》,一本本典籍不仅关乎科技、医药、历史和文化等方面,更是先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这档节目的出现,不仅让典籍“活”在了藏书馆里,更“活”在了年轻人的心中。

《典籍里的中国》把图书馆里的典籍搬上电视,采用今人和古人相遇的方式,跨越时空界限,实现舞台对话,为受众营造“沉浸式”的视听体验,让我们在惊喜和感动之余,品味历史之厚重,感受典籍之伟大,汲取文化之营养。

——摘自《光明日报》2021年7月14日

“奇妙游”游过历史,游向未来

2021年,河南卫视的几档中国节日系列特别节目频频出圈。这一年河南卫视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和感动,从春节的《唐宫夜宴》到清明的《纸扇书生》,从端午的《洛神水赋》到七夕的《龙门金刚》,再到中秋的《鹤归来兮》《墨舞中秋帖》,还有重阳的《有凤来仪》和《逍遥》。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的每个节目都彰显出强烈的文化自信,让大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河南卫视这一系列策划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如果说河南卫视“奇妙游”做对了什么,那或许就是:向传统要资源,向现代要技术。毋宁说,丰饶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根本,现代技术的呈现是提味的佐料。

从本质上来说,一切创作都是经验的创作。从古至今,所有的文化作品都是层累的经验的叠加。“奇妙游”系列中的“经验”,就是丰富的传统文化,通过现代技术的加工,老的经验迸发出新的光芒。它们既传统又现代,既经典又流行,既有厚重的古意,又有活泼的气息。传统文化与现代技艺,经节目制作人员之手,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不惑于一时的流行,不目迷于他人的热闹,坚守中华文化本位,苦心布局,精心钻研,河南卫视终于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爆款”之路。

——摘自《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4日

教師总结

中国有句话叫“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意思是要善于将传统翻新,在持续创新中,让传统开出时代之花。在“向前看”“向外看”的时候,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我们脚下的土地,在我们的历史丛林深处,恰恰有取之不尽的文化瑰宝。与其向外实行拿来主义,不如就地取材:这里有上古传说,有诗书礼乐,有秦砖汉瓦,有唐诗宋词。史之意蕴,书之意趣,思之惬意,乐之迷人,俯拾皆是。

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命;继承弘扬;新时期

一、研究背景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与高速增长的GDP和日益发达的经济不相适应地,中国社会出现了人与自然关系恶化、人与人关系对立、人的精神生活空虚以及“国强文弱”“物阜德缺”的不平衡现象。[1]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侵蚀不断,市场经济促生了道德沦丧、腐败堕落、人情淡漠、迷心逐物等毒瘤,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信礼智勇”全面遗失,国人自古以来所崇拜的“君子”也销声匿迹。这无一不反映了我国关于人文教育的缺失,特别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遗漏。针对这种现状,教育部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于2014年3月下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概括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个层面的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2] 成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是人类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承者。[3]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成人教育的作用和角色是不可忽视的,要充分发挥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融入每个公民内心,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

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教育的参与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傳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2]与此同时,成人教育具有鲜明的文化功能,它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并更新与创造新的文化,使成人不断优化生存环境、优化生命存在的重要载体。[4]

(一)成人是社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规定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今天”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人口中成人人口的比例高达四分之三以上,而在校学生的比例不足四分之一。如若将完善优秀传统教育的任务只寄托于在校学生的身上,恐怕无法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历史重任。而不能忽略的是,成人支撑着社会发展的主体部分,成人教育占据着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成人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最不可忽略的一种教育方式。于1997年召开的第五届世界成人教育大会上,《汉堡宣言》曾经非常明确地指出,如今的时代,成人教育已不仅仅是一种权利,它更是通往21世纪的“关键”,“它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对培养有素养、有知识的公民,对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消除贫困、促进扫盲和保护环境都能够做出重要的贡献。”[5]由此可见,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但是成人教育的一种责任,更是成人教育内涵的一项本质要求。所以,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努力发挥成人教育的引领作用,使之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等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全民族共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型社会,共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

(二) 成人是未成年人的思想引领者,行为示范者,因此,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又决定着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明天”

1.在家庭中父母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可谓是首要的,甚至要超过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宋庆龄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时期,大部分是生活在家庭里,而这正是孩子们长身体、长知识,培养性格、品德,为形成世界观打基础的时期,父母每一个言行举止都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同样道理,如果父母不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不认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很难使青少年建立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普通学校教育的教师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他们是否能够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能否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与人生态度,一方面,直接决定了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也间接影响了青少年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其自身品格素质的程度。教师身上同时肩负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今天”和发扬的“明天”,因此,对教师本身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

3.社会环境中的成人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未成年人社会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期间社会中的成人不经意间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给未成年人带来重大的影响。文化社会学认为:“文化是人社会化的重要变量,它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人们对身份,地位的认同他,它可造就人们的心理和人格,可以带给人们经验、知识和技能。最终使生物人变成社会的合格成员。”[6]因此,不管从成人自身的社会化出发,还是从成年人影响下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出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人自身的活动是造就社会氛围的首要因素,一个国家成人的文化素养决定着社会的文化氛围,而社会的文化氛围作为一个大教育环境则直接影响了青少年儿童的文化素养,也就直接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未来。

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期成人教育的重要使命

放眼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文化软实力已然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阵地;立足中国国情,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已成为当务之急。以促進成人全面发展、不断优化自身存在为主旨的成人教育,无疑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新时代的重要使命,倾全力而为之。[7]

(一)成人教育必须切实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要搞好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级政府到教育主管部门、办学主体,都要充分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把它摆上紧迫的工作日程,认真加以实施。

1.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国成人教育之所以能在新时期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各级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发挥了重要的引导组织作用,这一点得到了国外教育专家的一致首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科林·N·鲍尔认为:“在中国,有三方面的因素促成全面教育这一重大进步:政策上对教育的有力而持久的重视、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保证和用革新方法解决问题。”在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中,各级政府应该继续发挥好统一领导作用。

各级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在抓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要发挥“火车头”作用,须从三方面抓起:(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建立健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2)给予政策支持。要制定切合本地实际的、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参与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措施。(3)完善评价和督导机制。研究制定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更多地融入到教材中去,纳入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去,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

2.各办学主体必须认真实施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人学校作为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1)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2)全力支持和组织好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话剧表演、观看纪录片等;(3)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进入教学大纲,增加其在各级各类考试中的比重;(4)提高师资水平,打造一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

(二)利用一切社会资源,扩大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范围

社会中可以用来进行教育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善于发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对公民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人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有很强的自学和自我教育能力,他们可以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自主加工,以达到将外界信息内化为自身文化知识或道德品质的目的。利用这一特点,将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转化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遍及社会角落,成人走到哪里都可以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熏陶、启迪。真正地建立一个处处可学习、时时可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使成人在一系列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培养家国情怀、学会社会关爱、进行人格修养。

1.扩大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硬件方面的支撑。将公路、城市街道和小区的路牌标语设置成反应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诗词;在宣传栏中张贴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报;设计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挂历;出版贴近生活的挂图、读本等;在广播系统中播放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词;定期在城市和农村社区播放能够突显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的电影纪录片等;使成人免费参观更多的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和名胜古迹等,进行文化熏陶;创建优秀传统文化期刊专题;组织成人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以及如读书会等专题活动;借鉴西方国家的大学推广教育,将高校的师资力量下移,成立地方讲座委员会,聘请高校专门教师走出大学为普通成人大众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讲座。

2.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体系。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特色网站,在网站中开设趣味性专题栏目;播放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公益广告;设立传统文化电视专题频道、专题节目等;拍摄播放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纪录片;开发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载体并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游戏等。

(三)进行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有合理规划

1.德行优先,以引导成人公民“学会做人”为起点。“国无德不立,人无德不立”,德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前提。习近平在山东曲阜考察期间说:“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学会做人,学会明辨是非善恶,有强烈的道德主义感,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要将德行教育放在优先重要的位置,从引导成人“学会做人”开始进行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重点抓好社区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区是成人共同生存、相互学习、频繁交往、密切接触的区域性环境,是最基本的社会结构组织。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学习型社会这一目标的提出,社区已成为成人教育活动的重要领域。社区成人教育对社区文化环境具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承担着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繁重任务,负有把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工作落实到基层、普及到群众的重要职责。为了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切实提高成人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社区成人教育应把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重点加强社区成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使成人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修身立己、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等优良传统,进而实现成人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有效转化,实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形成优良美德的有机统一。

3.注意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衔接。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将二者割裂甚至是对立起来的方式使不可取的。在实施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与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家庭中双亲和孩子之间对于传统文化学习内容的交流,而且也可以激发成人父母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另外,要充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及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作用,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与体验,在此过程中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阐释。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成人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发展一样,都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但是在成人教育中“重理论文凭教育,轻文化内涵培养”的倾向似乎更加严重。然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除了学习理论上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用正确的心态对待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是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简单地复制到大脑,而是要将其所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内化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将“仁爱共济,立己达人”内化为对社会、对他人的友好与关爱之情,将“正心笃德,崇德弘毅”内化为提高自身修养的原则,将“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求同存异,贵和上中”等一系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在实施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阐释,鼓励成人在生活中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精神,切实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人。

参考文献:

[1] 杨丽萍.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语境与推进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4):222-227.

[2]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教社科[2014]3号,2014-03-26.

[3] 雷丹.试论成人教育的人文价值[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5-16.

[4] 叶忠海.成人教育学原理[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49.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会议的最后报告[J].北京成人教育,1998(12):12-15.

[6] 谭宏.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的探讨[J].重庆高教研究,2015(1):80-88.

[7] 朱涛.论新时期成人道德教育[A].朱涛.成人教育:历程·思考·探索——朱涛成人教育研究论文自选集[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248-258.

[责任编辑 金莲顺]

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2、浅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

3、融合本土传统文化开拓德育新思路

4、爱国主义背景下让传统文化走进特教的校园

5、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延续传统文化精神

6、中职班主任在管理班级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策略研究

7、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和应用研究

9、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模式创新

11、基于民俗传统文化背景下小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探索

12、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中的研究

13、浅析传统文化在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14、职高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之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思政教学的融合探讨

16、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

17、以学生传统文化社团为切入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18、书法教育: 融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19、利用本土传统文化开展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开发策略研究

20、让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堂

21、抓好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传统文化

22、试析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渗透探究

23、传统文化教育在技师学院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

24、关于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融合探究

2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究

26、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27、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

28、基于文化自信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院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

29、传统文化角度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措施选择

30、传统文化元素插画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31、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32、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

33、小学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思考

3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思考

35、如何借助小学古诗词教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36、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

37、传统文化和小学语文的渗透融合策略分析

3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专题学习设计研究

39、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浅析

40、小学美术教学之中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分析

41、风格、符号文化认同:德国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具设计中的交融

42、探究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4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渗透性教学思考

44、基于大观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45、修匠人之心,扬传统文化

46、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47、徐梓: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增进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传统文化的素养

48、幼儿园主题活动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多点融合

49、浅析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2、德育哲学在新时代的转型

3、议德育课程体系中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4、构建高校大德育体系简论

5、韩国道德教育特色及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6、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

7、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思考

8、高职院校德育审美化探析

9、加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0、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

11、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探讨

13、价值观教育是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

14、发达国家学校德育的实践及其启示

15、红色文化对在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功用浅析

16、“书写”教育与当代大学生主体精神成长

17、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18、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形似而神散”

19、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20、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21、传统文化教育在中职德育课中的渗透

22、以德育教育促进青少年价值观的正向发展

23、坚守德育课程改革初心

24、“隆都地域文化+德育”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25、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

26、中日学校德育目标比较分析与启示

2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的现实困境与具体路径

2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转化:内涵与途径

29、试论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30、高校公共课程的问题与评价价值取向的改进

31、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内地西藏班德育工作的优化路径

32、龙江特色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中的实现模式构建

33、浅析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34、开采传统文化这座德育“富矿”

35、以美润德,以德载美,尚美育人

36、在中职学校德育课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37、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生养成教育影响的研究

38、高职院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39、用中华传统文化夯实学校德育根基

40、基于初中德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分析

41、关于艺术院校学生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思考和体会

42、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的文化德育与德育文化探析

43、浅谈高职语文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有效途径

44、浅析中学德育工作中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5、秉承优良传统 开创美好未来

46、国外高校德育社会化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47、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与现实要求

48、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的当代价值

49、浅谈大学德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上一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下一篇:传统节日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