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范文

2023-09-19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范文第1篇

但是一谈到实践教学, 都会想到走出校园, 走向社会, 参与社会活动, 参观调查, 这种实践教学实施起来, 有很多困难, 首先是实践资金缺乏, 尤其是最近几年高校扩招, 造成本来就不多的实践资金更显贫乏, 第二是实践资源有限, 而学生人数众多, 不管是社区, 企事业单位, 还是专门的实践基地, 都很难接待如此众多的来访者。第三是教学组织困难, 思想道德修养课都实行大班教学, 每位教师要面对几百学生, 组织起来也是相当困难。

鉴于实践教学目前所面临的困难, 很多研究者都提出了解决的途径, 比如, 建立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 成立以分管教学的校领导为主的领导机构, 并由教务处、学生处、公共理论教学部以及后勤各部门互相配合的运行机制。也有人提出了将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联手, 增强实践教学的目的性, 或者与目前高校在假期组织的学生实践活动如“三下乡”活动、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活动结合起来, 可以使有限的教学资源、资金和时间等得以综合利用。

虽然以上谈到的这些听起来似乎可以解决目前的困境, 但实际上真正这样运作的学校很少, 因为费时费力费钱, 短时间内又不能见成效, 大部分高校对此问题的重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表面上, 问题得不到真正的解决。基于此, 笔者认为应该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应对这种困境。

现在普遍认为实践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实践教学就是区别于传统的课堂讲授, 走出校园, 参与社会活动, 而广义的实践教学则是除了理论讲授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 既可以在课堂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笔者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实践教学可采用广义的理解, 这门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该课程所涉及的大部分内容都与大学生息息相关, 学生只有将课堂上所学到的、所理解的知识消化吸收, 并外化于自己的日常行为之中, 这门课才算是有意义, 比如学生仅仅知道“理想”的概念, 而自己并没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并为之而努力, 那就没什么意义。再比如, 社会公德, 只知道社会公德的内容而不去践行它, 那学它又有何用?所以笔者认为, 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特征与内容, 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实践教学的方式, 不仅可以避免上述社会实践教学中的一些困难, 而且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课堂实践教学主要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进行自我教育,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这要求教师在自我定位上, 不要将自己定位于一个道德的宣讲者, 高高在上, 而应定位于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的, 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 这样学生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试举几例如下所述。

课堂演讲。这种方式不仅活跃课堂气氛, 更能增强学生挑战自我的信心。因为这门课都是给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开的, 很多学生从来都没有站在讲台上讲话的经历, 所以刚开始进行课堂演讲的环节时, 敢于站起来的学生不多, 但通过笔者的一再鼓励, 大多数学生都能克服胆怯的心理, 勇敢的走上讲台, 虽然讲话时有的语无伦次, 有的脸发红, 手发抖, 但课后问他们的感受时, 他们都觉得很兴奋, 因为他们超越了自我, 也增强了信心。以至于以后再有课堂演讲的机会时, 学生都是争先恐后上讲台, 笔者不得不限定每人发言的时间, 以便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从胆怯到争先恐后, 这就是一种可喜的变化。

组织辩论赛。笔者就课程相关内容出一个辩题, 如, 大学生谈恋爱问题、道德问题、考研与就业等主题, 宣布辩论的赛程、规则, 其余工作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 包括选出辩论主席、辩论参赛者、评委、记时员、点评人员等环节都在各班学生干部的组织下完成,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做一些指导性工作, 最后对活动进行总结性点评。这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作用很多, 首先,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参加辩论的选手在准备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资料, 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而且在准备过程中, 同学们又能互相帮助, 取长补短。其次锻炼的选手口才、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锻炼组织者的组织协调能力, 最后, 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的理解。由于参加辩论的选手必竟是少数, 为了调动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不使辩论赛变成少数学生的活动, 笔者特别强调了辩论赛的结果将影响各班的平时成绩, 这样大多数同学都愿意积极的投入到辩论赛的准备工作中, 为自己班的选手出谋划策, 另外在赛程上特别安排了学生向选手提问的环节, 增加大家的参与性。实践证明这种形式的课堂实践不仅活跃课堂气氛, 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为学生活跃的思维、幽默的语言、默契的配合, 还有学生自己的点评往往超出老师的想象, 成为一种深受学生喜欢的实践方式。

观看录相。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播放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也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教师首先要对播放的视频资料作精心的选择, 不仅要紧扣教材, 更要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播放视频前, 要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的去看, 边看边思考, 看完后要么做课堂讨论, 要么写出观后感。例如, 笔者在讲社会公德部分时播放了一段央视新闻调查《文明的呼唤》, 播放之前提出两个问题让大家思考, 看完后, 同学们纷纷站起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通过观看、思考到形成自己的观点, 不仅有助于思维方式的锻炼, 更能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年轻的学生们思维活跃, 勇于表现自我, 任何一个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都不会轻易放过, 所以应尽可能多的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其他还有案例教学, 形象生动, 选择一些时代感强、内涵丰富的案例, 或者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道德紧密相关的典型案例, 进行剖析,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 可以激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总之, 不同形式的课堂实践教学为这门课增添了活力, 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更能深刻领悟所学的内容, 对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重要的意义, 但传统意义的实践教学实施起来有很多的困难。因此, 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方式, 加强课堂实践教学环节, 不仅可以避免上述困难, 更能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1] 秦红岭.思想道德修养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反思[J].求实, 2006, 1.

[2] 李志强.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范文第2篇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1) 一般衡量教学是不是有效有两个标准, 一个是教, 一个是学, 教是指老师传授知识给学生, 学是指学生学知识, 两者缺一不可, 并且两者必须同时皆有才能够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有的老师教得特别好, 把自身所学都传授给学生了, 但是学生自己却不愿意去学, 那么老师相当于是对牛弹琴, 学习变得没有一点意义。因此, 不管是老师教学方面, 还是学生接收知识方面, 都必须同时具备才能够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得到一个升华。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课程相对于理论知识来说比较多, 但是大多数都来源于生活之中, 能够让学生接收到知识的课堂, 是必须跟上社会时代的, 贴近潮流并且能够走进学生的生活。在进行教学时, 老师们可以多用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进行讲解, 但是这点是很少有老师能做到的, 因此, 课堂没有了生活的味道, 这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课程没有效率的原因之一。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理论知识性很强, 具有很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所以, 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对理论知识正确、系统的认识, 并且能够通俗易懂得讲解给学生, 这也是意味着老师们要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培训。只有让老师把知识道理学到了精髓, 才能让学生领悟到其中的含义。老师首先要示范和以身作则才能成功的引导和帮助学生的人生方向。思想的形成是来自课堂教学的熏染, 并且是来自学生的自我品味和觉悟的。老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深度和厚度,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理性的思考, 不管是对于社会还是人都有一个新的认识。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存在的创新性研究

(1) 从“灌输”到“引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在思想引导方面应该遵循时效性的原则, 比如在媒体交流中争议性比较强的热点话题, 教育工作者要抓住事件的关键点, 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进行阐述, 最后将问题引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教育基础》的理论学习中去, 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时, 可以从中找到共同的话题。从学生的潜意识入手, 悄无声息的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其次要引导学生在网络上要正确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也可以适当的加入到学生的问题探讨中去, 了解学生的心理, 比如可以浏览学生博客, 在发现学生的困惑和问题时, 积极引导学生, 在发现学生正能量的一面是给予一定的鼓励。

这样才能真正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2) 从“说教”到“对话”。传统的责备式和强制性的思想灌输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开放式的教育环境的要求了。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已经无法实现学生对思想引导工作的要求了, 所以教育者们要把传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育方式从“说教”转变为“对话”才能够使得相关的教育工作能够让受教育者个体以及思想实现发展与升华的双重价值。仅以理论教学为例, 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认知与概念讲述层面上, 而要重视学生的内在需求, 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 提倡平等教育观念, 注重师生的相互交流, 双向互动, 在一种开放、坦诚的氛围中,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 彼此分享各自的观念, 将认识阶段获得的思想观念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3) 从“被动”到“主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由“被动”的教育行为转化为“主动”参与文化管理的合法性不容置疑。如开展校园网文化生态的营建, 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和宣传思想工作协同, 精心组织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发挥网络特色, 加强与学生的直接交流, 消除“群体极化”效应的滋生土壤, 通过聚焦放大正面声音, 唱响价值观主旋律, 使每个参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传播的受教育者都能汲取正能量, 获取好信息, 找寻到高尚的精神皈依。

三、结束语

从学校出来之后就需要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去发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 要是一个学生能够在课程的基础上, 然后再在社会上自己去感受, 这个也是比较困难的, 只有学生自己比较有心愿意去学习, 才能更好的去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真正意义, 并且能够很好的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 我国的小康社会形制的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随着其社会进程不断的探索和改善的过程中, 对社会存在个体在学习、认识、实践、就职等一系列的成长历程里, 企业者或者说是工业进程需求, 使得在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需求从单一专业化转向综合型、复合型、创新型的职业素养人才需求提高;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毕业过程中的综合质量考评是通过人体所处环境即社会化和职业素养上进行的。因为这样的供求关系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成为院校的公共必修课, 而其中学习和运用的相关知识也在学生的道德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各个人体客观意识主体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创新性研究进行分析。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创新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端.依法治国视域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嬗变与重构[J].高教学刊, 2017 (08) :51-52.

[2] 岳金玲.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效果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2017.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基本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 (08) :162.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范文第3篇

1 更新教学观念

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在于教学观念的更新。在教学实践中, 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 从根本上说, 都是教学观念的体现。因此, 教学观念不转变,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性便无从谈起。从目前的情况上看, 高校的“基础”课教学还未真正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一方面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繁杂, 未能很好地贴近当今时代的特点, 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并且比较侧重于强调其政治功能, 对青年学生的人格发展关注不够。同时,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习惯于“照本宣科”, 没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来不断地调整、开发和创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局限于利用课堂对学生传授理论知识, 把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现实指导的应用课完全当作单纯的知识教育课来进行教授。这种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使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缺乏认同感, 这样, 他们就很难将一定社会的道德法律观念、规范自觉地转化为自我的品德和行为。同时课程的考核, 也仅仅局限于考核学生在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 学生只要靠死记硬背就完全可以应付了, 造成了学生“平时不学、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完就忘”的学习状态。因此, 要提高“基础”课教学有效性,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首要任务。

2 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 可以改变过去按章、节、目顺序照本宣科、逐一讲授的模式, 采用专题化的教学模式。在讲授过程中, 教师不应该只注重理论的讲解, 而应该使理论与社会、学校, 尤其是大学生自身的实际联系起来, 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理论学习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来设计教学内容, 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作为自己设计教学内容的出发点, 而不应以自己是否擅长或以抽象理论的灌输作为出发点。只有把自己设计教学内容的出发点搞端正, 确立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 才能收到实际效果, 而且对于理论讲述部分学生也乐于接受。

3 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 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和角度出发,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应该改变过去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 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 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演讲、辩论、案例教学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激发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也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一些视频或图片资料, 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具有的直观性、丰富性和生动形象性等特点, 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此外, 应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讨论课、辩论赛、表演课等实践活动需要宽松自由、个性化的学习情境, 这要求教师给学生创造大量发现学习、研究学习、自主学习的机会, 重视、尊重每一个学生, 鼓励他们发挥想象, 也可选一些题目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 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教材理论的理解, 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法律意识。

4 完善课程考核模式

考核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检验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式。“基础”课设置的目的是培育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这就要求考评考核应不同于一般专业课, 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 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提升精神境界, 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知行统一。在考核的形式上应做到多种方式的结合。设置考试目标, 应突出对思维方式的考核, 加大实践考核内容, 实现考试实效性与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统一。改革考试方法, 可实行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各50分。平时成绩考核:社会调查报告或小论文20分;平时课堂表现 (讨论、小演讲等) 10分;学生思想道德实际表现 (可征求班主任和辅导员意见) 10分;考勤10分。期末成绩考核:题型为辨析 (10分) 、材料分析 (20分) 、论述 (20分) 。这样考试比较灵活, 注重学习过程及学习行为与状态的考核, 更注重实效性, 能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

总之, 好的考核模式不仅有利于保证考核评价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还有利于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和行为, 激励和鞭策学生不断地进步。

5 高校应更加重视“基础”课的教学

目前, 各高校虽然都已经意识到了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性, 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过分注重专业课教学、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 (包括“基础”课) 的现象。例如,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课时, 往往采用大合堂的形式, 一、二百人在一个教室内同时上课, 这必然会影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而且这种现象会使学生形成一种思想政治课不重要的错觉。所以, 学校加强对思想政治课 (包括“基础”课) 教学的重视也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另外, 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内形成一种崇尚道德修养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内心形成对道德修养的认同感, 这也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总之, 提高高校“基础”课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工程, 要把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应该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德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需求状况不断深化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提高其教学有效性, 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主导作用。同时把“基础”课的教育教学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并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 从而吹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号角, 使我们的大学生奋勇承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法律意识的一门政治理论课。但在教学实践中,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门课程存在实效性不强的现象。如何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考核模式和学校的重视等,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钟万林.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7 (4) :23.

[2] 高中和.新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 (4) :27.

[3] 雷雅珍.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6.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范文第4篇

一、慕课概念分析

迄今为止, 学术界并没有为“慕课”一词进行明确界定, 对其概念也没有达成共识。慕课是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的中文所写, 其本意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简单看来, 慕课概念并没有存在任何不妥之处, 但从严格意义上来看, 其在内涵界定方面还存在极大问题。比如, 如何理解大规模, 如何理解在线与在线和离线之间的冲突, 如何区分开放状态下的受众群体。部分学者认为慕课并不是一种在线课程, 也不是处于开放状态下的, 其不可能是大规模的也不会颠覆高等教育, 更不会取代教学。慕课有可能成为本科阶段拿学分的课程, 但其是由老师制作的并且其不能够被随意下载, 其受众群体是特定的, 有可能会改变高等教育格局。慕课在现今条件下, 会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二、慕课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政治法律素质, 几乎所有高校都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了思修课。慕课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创新思修课的教学理念, 利用网络平台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 为学生提供线上微课程教学, 让学生自主把控学习进度, 改变思修课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其次, 慕课能够重新编排思修课的课程内容和授课时间安排, 并重新搭配其授课形式和互动环节, 能够让司法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灵活有趣, 创新其课堂教学方式。再者, 慕课能够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改变思修课讲解方式, 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情境帮助学生弄清楚相关知识难点, 解决关键性问题, 使教学主体更加明确。此外, 慕课能够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均匀分配, 并引入新的线上教学模式, 既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又能够缓解教师资源紧张的局面。

慕课为思修课教学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相比较传统思修课教学模式, 慕课的教学时间较短, 在极少的时间规定内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引力, 对于教师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二是慕课是一种时间、空间都十分自由的线上教学模式, 其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律性, 而当前学生的自控能力与慕课教学模式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还存在一定挑战。三是慕课教学模式在线上线下教学之间还存在协调问题, 慕课需要教学团队在师生交流和时间安排上都必须高度协调。四是在教师职业素质方面还存在挑战, 慕课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备高水平的职业素质, 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 以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

三、慕课背景下如何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式

1、确定教学重点

在慕课背景下分析思修课课程教学的关键是确定教学重点, 为了明确教学重点与教学要求, 充分发挥慕课教学效果, 需要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并对这二者进行准确定位。不管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还是在慕课背景下, 都要将线下教学作为思修课教学的主体, 而将线上作为其辅助, 正确认知并处理好线上线下的地位和关系。在思修课实际教学中, 线下教学居于主体地位, 是开展教学工作的重点, 线上教学属于从属地位, 是提升教学效果的辅助工具。线上教学的目标是利用思修课向学生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修课的其他理论知识, 而其实践技能的传授必须依靠线下教学。只有这样, 才能在慕课背景下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和法律素质。

2、健全教学保障

有效的教学保障是在思修课中落实慕课教学模式的前提, 慕课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性和自律性, 其是落实线上教学的保障。为了提升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建逼真的教学故事情境,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提升其学习的自主性。在慕课背景下开展思修课程教学还需要强化对线上教学的监督, 开发在线提问, 信息确认以及手机提示等教学保障程序来丰富其监督手段, 提升慕课教学监督技术并保障学习的自主性。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在慕课背景下开展思修课教学的核心因素, 在编排思修课教学内容时要系统考虑知识内容的完整性和时间安排, 合理切割相关知识内容。比如在学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这一部分内容时, 可以将其教学内容分割为“理想信念”、“如何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如何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等内容。其次, 在编排教学内容时要厘清课程逻辑关系, 遵循由简到难的逻辑顺序, 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比如, 在学习“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这一部分内容时, 可以先从法律概念入手, 带领学生探索法律发展历程, 然后向学生介绍我国的法律, 宪法和其他法律部门, 最后再讲解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细分学生对宪法、法律、法治体系的认知,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法律的认知。

四、结束语

为了适应慕课教学需要,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明确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地位和关系, 做好慕课教学保障并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以发挥慕课教学的积极作用。

摘要:慕课是一种新型的填补碎片化生活的互联网教学方式。将慕课理念置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能够帮助教师明确教学重点, 并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自主学习平台。文章围绕慕课的概念展开, 分析其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并探索其课程教学措施, 以深化慕课理念。

关键词:慕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红文.慕课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探索[J].理论观察, 2016, (03) :162-163.

[2] 张瑞.慕课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探索[J].钦州学院学报, 2016, (02) :33-36.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范文第5篇

学生们经历了高考,迈进高职院校的大门,他们的学习兴趣往往易在专业课程上产生,因为这些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全新的,有的甚至听都没听过,自然易引发兴趣以及探究欲望。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虽然课程名称看起来是新的 ,但思想政治类课从初中学到高中, 大学生们自然把它划为“老面孔”,难以产生更多的兴趣。那么作为教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去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对本门课产生兴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呢?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握入门,激发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里讲的入门是指两层含义,一是指第一次课,二是指每次课的导入。

对于多数学生把以前思政课形成的枯燥、说教的刻板印象迁延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现状,教师的第一次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产生兴趣的教师。有多年上课经验的老师都知道,不管什么课程,上第一次课学生的注意力总是很集中的, 即使老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并不太多样化,他们的注意力仍能保持较长时间,因为毕竟有一定的新鲜感。那么作为教师就应抓住这一大好时机,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觉得这门课还有点意思,明白学习本课的意义,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动机。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使没有兴趣的学生产生兴趣,已有兴趣的学生提升到乐趣,教师在每次上课时还应重视课程的导入,在上课之初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尽快激起学生对本门课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想学、要学的念头。具体导入方法有:激趣、设疑、体悟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还备社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多样化,留住学生的兴趣

“灌输式 ”是高校 思想政治 课的传统 教学模式 , 而“满堂灌”、“一言堂”是这一模式的典型特征。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日益强调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背景下,要想使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保持长久的兴趣,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合时宜。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给学生“老一套”的感觉,否则就会削弱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原有的兴趣也会丧失殆尽。笔者认为除了传统讲授法以外,教师还应多尝试以下方法。

2.1 课 堂讨论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许多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一些问题也是大学生日常关注的焦点。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们往往会自发地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因势利导,以组织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关内容教学。

2.2 教 学体验法

教学体验法是课堂讨论法的深化,更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体教学模式的一种实践探索。今日的大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选择学生容易把握且容易引起兴趣的教学内容,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一个主题内容,让他们自己组织教学过程,然后分别在全班展示,最后评选出优秀小组。

2.3 情 景模拟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一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传统讲授法往往让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枯燥乏味, 从而对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情景模拟则易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创造与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场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知识、感悟理论。比如案例教学、模拟法庭、角色扮演等。

另外,为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提升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教师还应多设计一些课堂活动让锻炼学生。如辩论、演讲、表演等。体现“做中学”“学中做”。

教学手段可采用录音、视频、投影、挂图等多种辅助手段,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这样,学生的兴趣自然会与日俱增、旷日持久。

3在实践教学中,延伸拓展学生的兴趣

2005年 ,中宣部、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明确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课是理论课的延伸 , 是理论学习的具体化和深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所以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利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思想政治课有用、有价值,从而真正爱学、要学这门学科。

实践课的形式与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安排,常见的有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名人故居、走访先进人物、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法律咨询以及庭审旁听等。

这些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都能强化理论学习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以及对自身行为方式选择和把握的能力,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更加稳定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这种兴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摘要:思政类的课程总是易被学生冠上枯燥、说教的标签,导致他们学习兴趣低下,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本文从三方面介绍了提升大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兴趣的方法。从而使学生乐学、爱学。

上一篇: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下一篇:诉诸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