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教育之危机范文

2024-02-24

论中国教育之危机范文第1篇

一、中国写意油画的现状和油画在发展中的问题

1) 中国的写意油画在当代探索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探索过程中, 使中国写意油画多样化和多元化, 油画家表达着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 再结合西方油画的表现技巧和结构意识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相结合, 以一种动态的视野, 形成更具本质特征和更抽象的意象, 色彩强烈、激情饱满。部分创作者更看重将自己的内心意象有效表达出来, 传递自己的看法。但是在近几年发展中, 许多人都一味地借鉴和模仿中国传统写意油画, 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借鉴理解的角度都不相同, 有一部分人简单模仿文人意味, 并没有理解到其中真正含义, 在绘画效果上杂乱无章, 部分作品已经省去了油画的特色, 使作品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 失去了原来的韵味。2) 在发展写意的过程中, 写意已经成功渗入到西方油画中, 而油画开始进入我国时, 写实风格成了主要表现手法, 因此写实油画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写实油画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目前人们虽然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作品, 但是有更多的缺少创作美感的作品, 艺术作品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 我们只有通过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 去体会该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和文化底蕴。中国画的风格是以形写神, 先掌握住对形的描绘技巧, 那么对神韵的表现也就简单了。因此要绘画出一幅神行兼备的画, 必须要有扎实的绘画功底, 还要注重意境表达。我们要运用中国传统文化, 合理将写实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技法相融合, 开发属于我们自己的有特色的表现手法。

二、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

1) 精神和写意是绘画中的重要部分, 而国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画种, 写意画就属于国画里面的一种。中国传统绘画力的写意画有着非常重要的地方, 也是东方绘画中具有特色的艺术表达方式。写意又称粗笔, 属于国画中的一种, 写意画不拘于形态, 重点突出物象的内在精神和与众不同之处。写意作为一种表达手法, 所表现出来的感觉不能刻意去展现出来, 而是要在创作中有感而发的韵味和独特的感受, 在画中要有一定的美感, 还要形神兼备。2) 中国的写意油画也体现了真实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油画写意精神是吸收了西方油画绘画技巧, 油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西方油画的优点并再加工。中国画的写意是随心的, 主要展现气韵, 西方的油画主要科学的表现物体的具体形式。中西方油画表达的不同, 也体现了中西方写意性油画不同。

三、中国油画在写意精神上的表现

1) 中国油画气韵生动, 给观赏者营造了独特的意境, 从创作者的笔画线条, 能够看到油画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文化修为。通过油画中特别的形状色彩, 和观赏者的主观意识, 能够使油画创作者和观赏者之间形成某种情感上的交流, 是观赏者更加能够体会到油画作品中的韵味。因此, 韵味是油画作品中的精神和灵魂, 支撑着整幅油画作品的气质和质量。一幅画的气韵可以看出创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思想, 以及作者个人的文化素养, 还可以看到油画作品中的格局和气势。2) 中庸思想在中国油画写意精神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绘画和书法创作过程中, 也体现了中庸思想。在中国传统绘画中, 创作者一般很少使用鲜艳的色彩, 和强烈的明暗对比, 这样才能表现出深远淡泊的意境, 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祥和平静, 给人舒适自然的感觉。而这种传统的绘画表达方式也影响着中国的油画家, 在创作油画过程中, 为了使画面的写意效果更加明显, 创作者一般采用暗色, 也不会对进行明显的明暗对比处理, 使画面的色彩和整体气质表现和谐。除此之外,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国油画和西方油画的不同之处有对黑色的理解和运用, 西方油画认为黑色给人一种阴冷的感受, 很少使用到黑色, 只有在阴影处理和特殊效果下才会使用。但在中国传统绘画中, 尤其是水墨画对黑色的运用较为广泛, 中国油画家认为在写意油画中加入黑色能够提升画面结构, 更能表达写意效果和意境。3) 油画进入我国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深受西方油画的创作技法和精神的影响, 使中国油画在表现形式上更加富有生命力。毛笔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用之较多, 用毛笔作画, 在创作过程中, 能够将中国传统水墨画和书法之间的灵感彼此相通, 使水墨画更具有表现力, 而中国油画在创作过程中, 也很好地借鉴了这种绘画技巧, 这样可以使油画的绘画技法更加丰富, 也让中国油画展现出了一种特殊的美感, 这样不但能够运用到中国传统画的写意精神, 还让油画作者的情感获得宣泄。

四、写意精神在中国现代油画中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画都是由写意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绘画中写意能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创作技法融入到西方油画创作中, 西方油画在创作上有和中国传统写意精神相似的绘画类型, 如抽象画派, 突出了画面的意境, 让创作者的思想得到很好的展示。在绘画过程中, 画面的图案和色彩是最直接的情感表达, 中国油画也非常注重写意精神, 西方的油画注重绘画技法, 而中国油画也吸收了西方油画的优点, 并添加了自己的特色, 把西方的绘画技法和中国的文化理念相结合, 能够使油画在中国生机勃勃。

五、结束语

中国油画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多年的历史, 中国油画已经开始名族化本土化, 写意油画逐步成为中国油画的主流, 写意油画能够丰富油画中的内涵和突出画面主题, 能够促进油画艺术的繁荣发展, 只有不断挖掘本土文化, 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绘画技巧融入到油画中, 才能使中国油画繁荣发展, 也能体现中国油画艺术价值。

摘要:油画是西方的传统绘画, 也是西方绘画主要表现形式, 大约在17世纪就进入中国, 中国油画不但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 同时也把中国传统文化加到油画作品里。这样中国的油画不但有西方油画本身的绘画技巧和表达方式, 同时也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中国油画是多元性的, 油画中丰富的技法和翰墨意趣, 使中国油画的写意精髓极强。

关键词:写意精神,中国油画,形式

参考文献

[1] 韩路.论中国油画的写意精神[J].短篇小说 (原创版) , 2014, 12:113-114.

[2] 库伟鹏.论中国当代油画的写意精神[J].艺术科技, 2016, 05:159.

论中国教育之危机范文第2篇

中国真正的危机叫制造业危机,根本不是金融海啸,金融海啸只是让问题更严重了。

中国为什么成了出口导向的国家,因为地方政府的两大政策,第一个是抓建设拉动GDP,另一个叫做招商引资。抓建设拉动GDP,就是地方政府通过修桥铺路等途径,由钢筋水泥堆砌起来了的GDP。这就是为什么2008年我国GDP当中有57%的组成都来自钢筋水泥,居民消费被压缩到只占GDP的35%。2009年的情况更糟糕,全年GDP当中有67%组成都是钢筋水泥。

因此,中国成为消费力严重不足的国家。对比一下,其他国家的消费占GDP的70%~80%,可见我们经济的发展有多么扭曲和畸形。

我国地方政府疯狂地招商引资,至于招商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劳工剥削,地方政府基本上不管。大力招商引资的结果就是我国产能大幅度扩张,2008年的产能已经高达GDP的70%,但2008年我们只消费了35%的产能,剩下35%消费不了的产能怎么办呢?只有出口给外国人消费,因此不得不以出口来消化产能过剩,通过出口拉动了中国的经济。

问题是,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是借钱的超前消费,简称“泡沫消费”。只要是泡沫,就一定会破裂,而金融海啸就造成了美国泡沫消费的爆破,从而打击了我国的出口,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

所以到了2009年,我们的制造业更辛苦了,不仅有投资经营环境的恶化,还有产能过剩。因此,大家更不想投资了,大量制造业资金进入楼市、股市,所以从2008年11月份开始,中国的股市领先全世界回暖。为什么?制造业不想干了,把钱都拿去炒股。2009年年初开始,楼市也回暖了,为什么?制造业不想干了,把钱都拿去买高档楼盘,又去买汽车、奢侈品,所以,中国经济看起来回暖,其实是制造业不想干后造成的泡沫现象。

中国经济生病了,第一个病是投资经营环境的恶化,第二个病就是产能过剩,而生病的必然结果就是发烧,但是,我们这个感觉良好的民族把发烧解读为回暖。

当初,我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发烧现象,2010年第一季度经济状况终于证实了我当时的观点,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3月底首度承认中国失业人口高达2亿,而不是统计局所谓的2000万。这个失业数字也是我2008年9月份在上海宝钢演讲时做出的预测。现在回过头看,如果政府能够重视我当时的预测,今天情况也不至于如此恶化。

2008年年底和去年,我们又犯了严重的错误,那就是政府仓促之间连续开了六大“虎狼之药”,包括农业改革、医药改革、四万亿、十大产业振兴方案、汽车家电建材下乡、2009年六成银行信贷投入基建。

农业改革和医药改革都没能治疗我们经济的两个病,而剩下的四大“虎狼之药”表面上是拉动了内需,实际上是利用了明天的产能过剩,消化了今天的产能过剩。以四万亿为例,四万亿基本投资在中西部的基础建设上。以高速公路为例,建好了之后基本没有车在上面跑,而没有车跑的高速公路统统叫做产能过剩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建好之后,由于不需要钢材水泥,因此把这两个行业打回原形成为产能过剩。

这六大“虎狼之药”没能治愈第一个病,却使得第二个病——产能过剩更严重了。既然病更重了,那么发烧就应该更严重。这个持续发烧就是来源于去年剩下的四成信贷借给以国企为主的短期信贷。这些国有企业所面临的两个病解决了吗?没有。既然没有解决,他们突然拿到这么多的银行信贷,他们会干什么,炒股还有炒地皮,所以更多钱进入股市、楼市,就造成了更严重的发烧。

讲到最后,你发现股市受到三笔资金的冲击:第一笔资金,制造业资金;第二笔资金,国企手中的信贷资金;第三笔资金,逃避通货膨胀的避险资金。这三笔资金进入股市,又造成股市的发烧现象。

楼市呢?制造业资金首先进入,逃避通货膨胀的避险资金不敢进入实体经济,接着进入楼市,这两笔资金叫做投机性资金,基本上冲击高端楼盘,所以造成了股价和楼价同时涨的泡沫现象,而且是高端楼盘拉动。这就是我们中国2010年的一大危机——资产泡沫化。

论中国教育之危机范文第3篇

我国的56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之中相互依存、共生、凝聚、分散最终汇聚成了一个无法分割也不容分割的整体——中华民族, 在此之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拥有极其丰富文化资源与地域条件。以北京舞蹈学院现行教材为例 (汉、藏、蒙、维、鲜五大民族, 其中汉族囊括东北、江西、山东、安徽、云南五个地区的舞蹈样式, 教材的收编共计九大舞种教材) 。以种类样式纷繁的汉族民间舞为例, 我们无法寻找一种具有极高概括性的艺术形式对整个汉族民间舞进行定性与表达, 不同的舞蹈形式体现了该地区人民发展的实际状态与心理诉求, 东北秧歌之中所传递的“泼辣逗趣”、赣南采茶中的“灵巧秀丽”、“山东秧歌”中的“大气内敛”、安徽花鼓灯中的“灵动活泼”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信息的结构完善、教学体系的逐步确立与社会大环境的更迭, 今天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无疑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高。也有人认为原存在的教材已然显得过于片面与狭隘, 会出现以少概全的教学局面。但是在笔者开来教材维度的切入并不单单只是一种横向面的外扩而更应是一种基于平面后的纵向深挖, 从对单一训练的切入到不同地区同一民族的整体形式的立体化把握, 在笔者看来这才是提升现存教材的理想型学科发展思路。

中国民族民间舞随着历史的沉浮、文明的演进、时代的更迭, 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历经着起落兴衰, 至今仍然存在, 始终表现着鲜活的生命力。当我们将职业化的舞蹈教学与民间的舞蹈传承相对比是不难发现自然的传衍过程之中对于“规范性”与“整齐度”似乎没有那么强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之中笔者会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纠正调整, 希望在组合的完成中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诚然,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体系与原生根性民族民间舞的认同及功能诉求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笔者在前文中提及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强调的是一种“居中调和, 达到平衡”的状态, 在教学形式之中通过艺术性来弥补原生舞蹈之中的草根性与审美形式的缺乏, 同时民间原生舞蹈又在文化归属性上限制了教学形式对于脉络的尊重。在教学形式之中我们应该对“整齐”、“规范”、“统一”等概念进行一个灵活的掌握。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之中“规范”是为了更加强调中国民族民间舞风格性的手段, 而这一手段是为了能够凸显该民族该地区的情感诉求。

当我们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之中阐释者用现代舞的方式来对其“解构”时, 的确能够得到很多创新的素材以及形式, 这样的方法或许更为适合舞台化民族民间舞作品的构建, 但是在教学体系之中, 中国民族民间舞赖以生存的风格性以及审美价值很容易在西方现代舞的通用框架之中淹没掉。在笔者看来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性源于其所特有的文化归属与文化认同, 现代舞的融入会在一定程度上将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体现出“平面化”与“碎片化”。

在上文中笔者所阐述的起始只是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中现下所存在的部分问题, 而这些问题起始正凸显出我们对于整个民族体系把握的不全面与对自身文化归属感、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认识的不够彻底。这样一种自身文化归属感、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是一种建立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生态大环境之下的功能、价值与定位的认同与思考。在广袤无垠的中国大地之上, 每一个民族民间舞者越过现实与虚幻的鸿沟, 将自己与观众带领到一个“天、地、神、鬼、人”的世界, 而正是在这个世界当中孕育了各式各样的民族民间舞。每一位职业舞者在背负历史之中回头展望历史的痕迹, 民族民间舞的文化自觉还是源自于扎根在人舞的朴素连接之中。笔者确信, 前行的道路必然充满阻碍, 但是当我们对自身文化充分认同, 做到相应归属, 能够坚守自身文化所在立场的自觉自信时, 始终保持着文化开放与文化警惕的状态, 将一腔热血抛洒于神圣的教育事业之中, 一定能为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播撒希望的种子, 献上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力。

摘要:源远流长的中国民族民间舞, 随着历史的沉浮、文明的演进、时代的更迭, 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历经着起落兴衰。本文主要立足于与共和国文化建设同步发展的“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构建”中现行状况下的脉络分析及问题分析。一方面笔者通过“舞蹈文化比较”的观念与方法, 期望能够实现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甚至将作用与影响衍生至整体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学科建设, 在现下的状况之中能够体现出创新意义与实践效能。

论中国教育之危机范文第4篇

每一种教育思想的萌发,都来自于对现实的不满、思考和反反思。二十世纪末,语文教育遭遇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抨击,甚至至说到语文教育“误尽苍生”。为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壮士断腕,不不再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专注语文的人文性教育。但是,随着语语文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化,人们逐渐意识到“改革”走偏了,在改革革的过程中,人文性覆盖了工具性,语文学科的性质模糊化,“泛语语文”现象越来越严重。课堂上,很多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让同学们们讨论琐碎的、没有价值的问题,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1]1]。针对语文教育改革出现的问题,韩军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出了自己的“新语文教育”的观点。

1“新语文教育”内涵的阐述

韩军“新语文教育”理论的提出,离不开韩军开阔的阅读视视野,《读书》、《新华书摘》、《哲学研究》、《二十一世纪》、《中国思想想史》、《西方现代哲学》、《西方哲学史》等语文学科相关的书籍,都都为“新语文教育”提供了思想的沃土。早在1993年的1月,韩军军在《语文学习》上发表《限制科学主义,弘扬人文精神》,是语文界界倡导“人文精神”的第一人。1999年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反对对“伪圣化”》,引起较大反响。二十一世纪初 ,在语文教育大讨论论的背景下,韩军在《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新语文教育”论纲》》,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并阐述了“新语文教育”的内容。

2000年 ,韩军对“新语文 ”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 , 将其定定义为“秉承五四新文化精神的教育,是建筑在‘语言即人、即存存在’的哲学观上的,以‘说真实的个性的话’为价值论,以‘用语言言立人的精神’为语文教育终极目标的本体论,以‘举三反一’为语语文教育的总体操作论的语文教育观”。套用梁启超先生的话来来说就是———欲新一国之国民, 必新国民之精神, 欲新国民之精精神,必新国民之语言。新语文教育的原理是,向着精神着意,向向着语言着力,必从能力得益[2]。

2“新语文教育”源流的追溯

既然被称之为“新”语文教育,就必然存在“新”处 。何谓谓“新”? 《说文解字》:“取木也 ,入斤新声”。即草木被石斧和石刀刀砍断后, 其上端重新萌出芽和蒂的意思。“新语文教育”认为,“传统”的往往是“新”的 ,“新”往往是“传统”的螺旋式上升 , 是是“否定之否定”后的复归。韩军的新语文教育之 “新”,则是距今今九十多年前的“五四”“新文化”之“新”,新是回归,新是连续。新新语文教育,延续五四“科学”精神,主张“求真”;延续“五四”“民民主”精神,主张“自由”、“个性”发展。“真实、自由、个性”正是新新语文教育的精神“晶核”。也就是说,新语文的“新质”就是承续续“五四”新文化 ,以主体的人为核心 ,通过语言 ,立精神、扬个性、做真我。韩军“新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奠基性”的“精神教教育”,是通过“语言”奠定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真实自由的个性性精神。总结近百年的语文教育史, 韩军认为能影响语文教育有有三股思潮,即文以载“道”、文以交际、文“道”合一,韩军认为语文教学实践的曲折,是人们不能正确认识“文”和“道”的关系,但是韩军从社会文化的视角鸟瞰语文教育,坚信:语言即人,即精神。

3“新语文教育”实践的亮点

3.1“真 实自由 ”的价值论

韩军的“新语文教育”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追求人的真实自由的个性精神,强调人间化、平民化和生活化;充分尊重人的尊严,包括人的生命尊严(精神尊严、灵魂尊严)和人的生活尊严(精神自由愿望、个性愿望、多元愿望);在封闭的中国语文教育中扩展人性的基本的生存空间。韩军指出人文精神应贯穿语文教育自始至终,这也是韩军“新语文教育”理论主要价值之所在。

韩军认为当今语文界最迫切的是教学回归到人文的本义,让师生回归人性本真,即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做真实、自由、个性之人。这正是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实质,令人扼腕的是,却被迫人为的中断了很久。韩军呼吁“时下中国,请暂不要给人文添加其他含义,师生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最迫切”。教师课堂上讲真话,学生做到在口头“我口说我心”,在笔头“我手写我心”,师生不虚伪、不矫揉、不造假、解放人性精神,灵魂自由舒展,这就是目前语文教育中最大、最迫切的人文,也是人文之本义,更是语文教育之本。上语文课,师生均能身心自由、真诚、平等相待,与文本、与学生,真心沟通、真情交流,这就是人文。

韩军执教《大堰河,我的保姆》,课堂上,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说出心中所想, 针砭时弊。有几位同学这样说:“匾上‘公正廉洁’,匾下贪官横行”、“匾上‘明镜高悬’,匾下徇私舞弊”、“黄世仁名号‘世代为仁’,实际为富不仁”,韩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说真话,并且真话会得到老师的支持和赞赏,所以学生敢于说真话、乐于说真话。

令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韩军老师教学鲁迅《药》时,同学们的表现。韩军老师意识到生活在现代北京城的学生对鲁迅不感兴趣,或者对《药》不感兴趣,便决定先让学生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216页那个‘窸窸窣窣’现在不用了吧? 怎么鲁迅净用冷僻字! ”韩军答:“已经不属于常用字。”又有人问:“21页‘古□亭口’那个大方框,干吗不直接写出来? ”韩军老师故意说:“我也不知道,可以作为问题留下来,待会大家讨论。”诸如此类的小问题,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提出不少。由此可见,韩军老师的课是能说真话的地方, 学生能把自己内心的想法没有顾忌的表达出来, 就连对鲁迅一类权威的不满也能直截了当地在课堂上当众说出,由此印证,韩军老师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已经养成“真实自由”学习语文的习惯。

在韩军老师的一堂作文课上,一位学生的作文是这样写的,“要问当代中学生最需要什么 ? 异口同声 :自由。我也一样。 但往往最向往的事, 就越难以得到———我的自由时间是每个星期天的下午,且时间也不少,掐掐指头,都可以算,整整五个小时。我来到的当然是寝室,关上门,打开窗户,带上我的眼镜,望着远方,因为我除了喜欢看书、聊天以外,那就是发呆在个人世界里思考,现在我正在进行,看见了川流不息的车辆,看见了永不停息的人来人往,我羡慕,我眼红,我迫不及待,我要一双翅膀,我要飞翔,不仅仅是在水平地面,而是往万里晴空。我拉回了思绪,不由自主的开始发呆,想象美好的未来,我坐在高科技控制的超能室,全神贯注的敲打着键盘,摆弄着鼠标。”韩军老师的点评是:“你是一个非常独到的有自己独特个性和想法的孩子, 听了你的作文,我也被打动了。由于应试教育,你们承受了太多的压力,太多课业压力,太多的精神压力,非常同情你,不但你们这里的学校是这样的,其实全国的中学大体都是如此的,都差不多,童年就是作业,童年就是考试,的确太残酷了。而你今天的作文,能够表达真情实感,不正是一种抒发吗? 怎样才算好文章,感情真挚,由衷而发,就是好文章。 [2]”这一段作文是学生真实自由表达想法的证明,学生写出了“缺少时间自由呼吸”的真实想法,同时韩老师也对这种想法给予认同, 也非常真实的说出这是全国中学生的现状,而不是镇压同学的这种想法,让同学们在语文课合理的抒发内心的这样郁闷之情,很好地贯彻“自由真实”的“新语文”价值观。

3.2“立人为本 ”的本体论

韩军意识到语文教育忽略了学习的主体“人”,提出应该摒弃以知识为本位,确立“以立人为中心,从精神上立人,立个性自由的人,人立以利于创造”。“五四”大师如鲁迅、蔡元培等提倡的新文化的主旋律是“立人———立现代人,立人———从国民精神上立人,立人———立个性自由的主体之人”,唱主角是“个性的人”、“人的精神”,然而主旋律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施下去 ,韩军认为现在是接续“新”的时候了。以立人为中心的新语文教育就是要开拓学生的精神自由空间,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要发现未知世界的创造欲望。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明确地把教育和人的生命发展联系起来, 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育向人的本体的回归。素质教育也明确提出了“人”的重要地位,这也证明了韩军“立人为本”的正确性。

韩军的一堂作文课上有一段是这样进行的:

师:刚才开课时,我问大家喜欢什么,现在我再问大家,你自己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生1:考上大学。

生2:本学期评上三好学生。

生3:有一台最高速的电脑。

生4:考一百分。

师:愿望都非常好,但我觉得,你们的愿望还太小。难道就没有想过,获得诺贝尔奖,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没有想过当联合国秘书长,主持联合国会议;当奥委会主席,组织一次又一次的体育盛会……

生5:当比尔·盖茨。

师:对呀,也可以呀。至今还没有一个中国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身份,站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至今还没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国际性组织中担任主要职务。至今我们虽然发射了飞船,成为世界上除美国和俄罗斯之外,第三个掌握宇宙飞船技术的国家,可是我们还没有实现载人飞行。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神舟号宇宙飞船能够载人飞行,在保证绝对安全的情况下,你们是否愿意乘上它,做中华民族的第一个宇航飞行员?

生(齐):愿意。 [2]

接着是韩老师对学生写登上宇宙飞船的作文指导与点评。上述这段作文课的对话,无不给学生带来强大的精神震撼,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很出色、很伟大,鼓励学生有远大的目标,唤起学生的求知、自立的欲望,在精神层面达到立人的目的。

立人,从精神上立人,“精神”是人的最基本的确证,是人性的基点,是人的充分性,人有了“精神”,就充分证明了人。韩军老师有一节课,主题是“照片记录中国之痛”,一节课用七张照片,分别是青藏高原上修青藏铁路的人、抗洪时解放军站在泥浆里、70岁老太太在地震后无语落泪、七八十老太打捞台风击沉的渔船、雪花下菜摊旁中年男人和小孩、矿坑下安全帽上矿工的遗言,还有一幅是遇难旷工葬礼的照片,通过这组照片,韩军老师让学生感受到了太多的精神内涵,铁路工人的艰辛奉献精神、抗洪解放军的牺牲精神等,都给学生心理带来极大的震撼,也在学生的精神层面给予正面的引导,凸现韩军老师的“立人为本”的本体论。

3.3 “举三反一 ”的操作论

五四后,中国语文在操作上大都遵循“举一反三”方法论,每本语文教科书二三十篇文章作为“例子”,老师带领学生对“例子”进行细致地拆分、讲解、练习,以让学生达到会模仿、繁衍语言的目的,前面课文的讲解拆分即“举一”,后面让学生遵照例子、繁衍语言即“反三”。

韩军先生重视知识、语言的积累,他认为语文教育不是仅凭一本教材、在一个封闭的教室中、在一位语文教师的“苦心调教”下,精讲几篇课文的情况下就能完成的。语文的学习不仅需要学生有增大阅读量的兴趣、打破封闭单调的教室,还要复归生活,不断地由阅读一本小书发展到阅读众多大书, 学生要纵身跃入语言的汪洋大海涵泳,这样才符合语言的学习规律,因为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言语“例子”的反复碰撞、反复刺激下,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己内部的知识, 正如“厚积而薄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语需要成年累月的积累,学生才会文思泉涌。“举一反三”的思路,实际就是一种完全科学化、理科化的路子,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的路子:重分析,轻感悟;重理解,轻积累。但是“举一反三”与“举三反一”不是对立的,在语文的学习生活中,“举三反一”是语文教育的根本,“举一反三”是语文教育的辅助,两者相互配合才能更好的进行语文教育。

韩军主张,举三为本,又不弃举一,他的新语文教育:

(1)大胆调配时间。初中 、小学 ,2节或3节 ,学课本(举一),弃“深、细、透”解 剖 ,求粗通文意 ,不求甚解 ,每节完成2000字 ;节或2节,学生自读课外书(举三),按正常速度350字/分钟自由阅读。

(2)莫执迷课本。初中与小学 :课本与课外书 ,时间各占一半 ;高中:弃课本,采用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史记》、《中外散文百篇》“四大名著”等做教材。如此,语文教育必展翅腾飞,数以亿计的中国学子的光阴不再在语文课上浪费。[5]

韩军老师主张语文教学应重在积累, 讲究阅读与吸收的数量,广泛大量的获取语言文字,语文课要上成读书课、抄书课、诵书课,上成语言文字课,而不是听书课和做题课。《大堰河,我的保姆》虽安排在初二年级,韩军老师却用一节课的时间讲完了本属于高中教材的诗。韩军老师在教的过程中,只找准几个典型的句子,如“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等,以此为基点进行教学,并没有详细的拆分讲解课文, 而是从几个重点的句子中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揣摩品味,让学生不断的读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拓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培养。

韩军老师执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举三反一”的语文学习方法比较突出。一方面,运用对比分析、炼词、炼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比如引用《三国演义》片头曲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英雄人物和风流人物的对比,引导同学们理解英雄人物和风流人物的涵义与区别;通过“樯橹”与“强掳”的对比及所表达的效果不同,积累词语的表面和深层涵义,提高学生更加准确的运用词语的能力;让学生对“多情人”和“神游人进行思考和回答, 更好的把握苏轼创作时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韩军在教课的过程中,不断补充、拓展历史知识,比如“散文八大家”、“赤壁真伪考”等。

韩军老师的语文课堂,教材已不再是单纯的“教材”,而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辅助性的素材,就像一块跳板,或者是一座宽大的桥梁,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4]。

摘要:语文教育倡导“人文精神”进行时,韩军应时而作,提出“新语文”概念,意在弘扬人文精神,追求人的真实自由的个性精神,对语文教育的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本文就新语文的价值论、本体论、操作论探究“新语文”的“新”处。

论中国教育之危机范文第5篇

上个世纪末,俄罗斯媒体爆料了一篇惊人的政治遗嘱,据说它的主人是最早在俄罗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革命家普列汉诺夫。该遗嘱预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知识分子的队伍比无产阶级增加得更快,在生产力中的作用跃居首位。“布尔什维克”将依次遇到饥荒危机、崩溃危机、社会经济危机和意识形态危机,最后政权瓦解,这一过程可能持续数十年。

可以肯定该文出自一位对马克思主义颇有研究的理论家之手,而且他的思想偏向社会主义运动中的“社会民主主义”一翼。对此件究竟是不是普列汉诺夫的遗笔,俄罗斯学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现在看来,“否定说”占据比较有利的地位。我也认同否定说。理由除了遗嘱原件早佚,抄件传承无序,一些用词非20世纪初叶所有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那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不对未来做任何带有具体时间的预测。

所以我们也不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给出带有时间的预言,而只是分析它的现状,谈论我们的看法,并一般性地给出方向性的预言。因为我们自觉是马克思主义者,虽然是尚不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

第一、中国的房地产价格是虚高的,尤其表现在一线城市

此点无论用“租售比”还是“房价收入比”来衡量,都只能得出肯定的答案。比如一般认为良性运行的房地产市场,租售比为1:200到1:300,房价收入比为4至6倍。我们看北京的情况。现在北京五环内新盘均价已达3万,一套两居面积80平方米,总价需240万,而月租金不过4000元(略高于市价)。假设房主是一对夫妇,他们年收入合计12万元(略高于北京平均职工工资)。可以得到

北京的租售比为1:600,房价收入比为20倍。都远远落在可以接受的区间外。有人指出,中国并不征收不动产税,而相当于不动产税的部分以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金的形式被一次性包含在房价之中。所以中国的租售比、收入房价比较国际为低、高,是合理现象。我们不同意这种说法。例如,美国征收不动产税,除纽约较高外,其他州的税率都在1%至3%之间。如果我们用2%计算,按中国的土地使用权70年,那么税收合计为原始房价的1.4倍。也就是说中国的房价应该除以2.4计算租售比和房价收入比。校正后的租售比为1:250,房价收入比为8倍强,也都称得上偏离正常区间。须知日本东京房地产市场崩盘时房价收入比不过9倍。

何况,美国的房屋连带有土地所有权。中国的只是70年的土地使用权。70年到期后,绝对不会无偿延续,因为法律上国有财产是不会白白给人的。或者要再次征收土地使用权转让金,至少要加收不动产税(或费),其税率未必会低于美国。实际上,国家有关部委正在考虑起征“物业税”,谁说中国的房价包括了相当于不动产税的部分呢?比起土地使用权,更值得的担心的还有建筑物寿命,近日《中国日报》援引住建部副部长的话称,我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25至30年,一些发达国家建筑寿命很长,像英国达到了132年,而美国也达到了74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性价比之差,可见一斑。

有日资咨询公司报告披露,上海房价约为东京的1/2至2/3,而上海单位国土面积GDP产出值及工业产出值都只有东京的1/4。

美资投资公司GMO报告也认为:上海和北京黄金地段的商业房地产租金,估计大体上与纽约相同,尽管曼哈顿的人均产出是中国大都市的4倍之多。

第二、房价虚高的原因

有学者认为,中国房价较世界离谱的原因,是所谓“刚性”需求。这是腐见。在市场经济中,本没有什么“刚性”不“刚性”的需求。你没有钱,哪个开发商愿意卖房给你?哪怕你妈想在自己的房子里寿终正寝,哪怕你老婆哭着喊着要套“婚房”。所以,我们说没有现实消费能力的需求不是真正的需求。大贼任志强是有名的“刚需”吹鼓手,但近日他变口说,房地产好比鱼翅,鱼翅再贵也不是泡沫。那么鱼翅在副食品中算“刚需”吗?前后逻辑不能一贯,是骗子最大的特点.GMO报告说,中国大城市自有房者已占人口的70%以上,北京住宅建成的速度超过了人口增速,而今年以来房价还在飞涨,显然不是所谓“刚需”拉动的。房价虚高的原因,我们认为首先在于社会巨大的贫富两级分化。如我多次引用的资料,关机构在2009年发布了中国3000家族财富榜总榜单,3000个家族财富总值16963亿,平均财富5.654亿。套用一句楼市中人的口头禅,叫“穷人知道自己有多穷,不知道别人有多富。”考察印度、俄罗斯等贫富差距同样很大国家的情况,发现孟买的房价高者也要6万人民币左右每平方米,莫斯科的房地产均价约为25000元每平方米。

有钱人的钱自然不同穷人的钱,有钱人的钱名为资本。资本最大的特性就是食利性,就是追求高利润。在中国,近年来,制造业都不如楼市升值之离谱,而股票市场则风险巨大,楼市实是一个获利巨丰风险很小的投资标的。GMO报告称,最近已出售的房产有五分之一空置。我估计,投机者拥有房地产所占比例还远远高于此数。200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是9.37亿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大约为6.6亿平方米,如果以90平方米一套计算,则可知共销售了733万套住宅;若以每套住宅住两人计算,至少需要1460万城镇新增人口去消化那些房子。然而事实是我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不到1300万,其中约半数以上的700万人进了城中村。综合考虑,剩下的600万人中大概100万人要租房住,再加上300万人为改善居住环境买了二套房。可知每年新增自主性购房者不可能超过800万。换言之,房地产市场中至少40%的购房面积,属于投机。据当局有关部门介绍,新建住房开工(按建筑面积计算)在去年前11个月上涨了16%。2010年住房建设预计将再上升20%。如此房屋数量和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房地产市场中的投机因素也就越来越强。反正得来不费吹灰之力,富人哪把钱当钱!“家教甚言”的刘芳菲(音)买了房马上有王益帮还贷,她们还会在乎什么租售比,什么理性投资吗?我国房市已进入调整期,但不会崩盘。一是房地产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政府不允许房价崩盘。2000年以来,我国房地产投资一直占GDP5%以上的份额,2006年、2007年更是连续两年超过10%,是事实上的支柱性行业。并且,房地产业的产业链条很长,对相关的建材、钢铁、水泥、家居等行业有着很强的拉动作用,关系到整个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时,从目前的政府财政收入来看,根据国土资源部公报数据,2004年-2006年,全国土地出让金分别为5894亿元、5505亿元、7677亿元,2007年1月-11月为9130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接近20%,卖地已经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源泉。加上房地产开发环节的营业税及其附加、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直接税费,两者合计约占财政收入的27%,若考虑相关建材、建筑等行业,贡献的收入就更大了。甚且,如果房价崩盘,可能会使房市丧失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并引发我国的金融危机和社会动荡。故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不希望房价下跌幅度太大、太快。

二是我国房价价格偏离幅度不大,决定来其跌幅有限。由于我国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住房条件不断改善的阶段,房价收入比应该比国际上通常的6-8倍要高。参考日本和香港的历史,我们认为,我国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将在10-12间达到高位平衡。对于二线城市,由于其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城市配套等方面与一线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我们认为二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在8-10倍的范围内是较为合理的。而目前,我国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在15左右,除深圳偏离正常价格上限约40%外,北京、上海偏离的幅度并不大,这也决定了其调整幅度有限。考虑到收入增长因素,上述一线城市的房价偏离幅度将逐步收窄。假设房价不跌,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10%,北京、上海的房价在2009年将进入合理区间,深圳的偏离幅度也将回到20%以内,而目前深圳的房价总体已下跌约30%左右,已进入动态的合理区域。二线城市中,部分城市房价过高,同样存在调整需求。根据我们测算,2007年四季度,杭州为16,与一线城市差不多;武汉为11,天津为11.5,处于较高的价位;重庆为7.8,处在合理范围内。由于二线城市中各个地区的差别较大,难以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但总体上来看,房价偏离的幅度同样不大,考虑收入增长情况,房价将在09年进入合理区域。

三是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未变坏,支持房价的诸多因素仍然存在。我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10%以上,明年也可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人均收入增长率也不会降低;同时城市化和人口因素也未恶化。这就决定了我国近期对住房的需求不会波动太大。同时,我国的金融机构、房地产商和已购房者也不会允许房价调整幅度太大。故这段时间出现了房地产商和金融机构联合向政府呼吁“救市”的传闻。

四是从我国历次的房市周期和其它国家的房市周期来看,此轮调整的时间大概为两年。从我国90年代以来的几次房市周期来看,我国房市的调整时间大概都在两年左右,如1993-1997年的周期中,95-97年为调整期;1998-2003年的周期中,02-03年为调整期。此外,从国际上的历史经验来看,日本的六十年代中期和七十年代中期,美国的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末,以及香港的九十年代中期,房地产市场出现的短暂调整,都是两年左右的周期。

因此,可以判断房价的总体调整幅度不会超过30%,调整时间大约在两年。

2.我国房市中长期供应仍然偏紧,未来的发展前景趋好.

虽然短期内,房地产市场因为价格过高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使供给大于需求,但从中长期来看,供应依然偏紧。从需求来看,我国目前城市化率约为45%,正以每年1%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保守估计,每年有约1300万人口进入城市,按目前人均27平米计算,这部分需求约3.5亿平米。我国目前存量住房约160亿平米,以平均使用50年计算,每年折旧拆迁量约为3.2亿平米。此外,目前城镇人口已接近6亿,改善性住房需求按0.5平米/人/年计算,这部分需求约3亿平米,上述几项总需求接近10亿平米,而2007年的竣工量只有5.8亿平米,缺口巨大。从房地产的具体开发数据来看,近几年来,全国商品房竣工面积与销售面积之比一直呈不断下降的趋势,2005-2006年,竣工销售比约0.87,2007年下降至0.76,供不应求情况严重。商品房开工面积、施工面积与销售面积之

比也一直下降,土地购置面积也未相应增长,近三年来明显低于销售面积,这显示未来几年供应紧张的局面难以得到缓解。从四大一线城市来看,其情况基本类似,但2007年新开工面积与销售面积之比只有0.91,因此,在价格得到适当调整后,供不应求的情况将会继续出现。

从决定我国房市的长期因素来看,这些因素不仅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而且在未来会进一步发挥其作用。这些因素包括:

一是人口因素。即随着人口的增加,对住房的需求就会增加,从而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这个因素可以从人口的发展史和住房史可以看出。我国20世纪80、90年代的婴儿潮在本世纪初开始步入工作,他们会释放出巨大的购买力和需求,从而刺激我国房地产的发展。而本世纪初我国的婴儿出生量还在高位运行,故预计到2030年间,我国每年新增的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口都会较多,从而对住房的需求也会在高位运行。

二是收入因素。即随之人们的收入的增加,特别是收入跨越某个范围后,人们对住房的结构、住房大小、舒适度、环境等都会改变,从而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这个可以从许多关于一国人均收入与房地产业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中找到答案。根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人均GDP在1500美元时,房地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当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6%到8%时,就可以确定为主导产业,而当占GDP总量的10%到12%时,之后增长便趋于平缓。基于上述判断,2004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500美元,而中国房地产业增加值也逐步占到GDP总量的5%到6%。因而我们可以判断,当前我国已进入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期。另外高盛公司的研究报告则显示,从现在起,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的中国中产阶层人口将快速增长,这种状况会持续到2035年左右,中产阶层人口将达到14亿左右,直到2050年。这可能转化为持续的购买力,从而促进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

三是城市化因素。即随着一国城市化的发展,房地产业也会得到很大的发展,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一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对城市化与房地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论界有一条著名的“纳什姆曲线”。美国城市地理学家纳瑟姆所提出的“纳瑟姆曲线”认为: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包括两个拐点,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时,第一个拐点出现,代表城市化发展进入势头极为迅猛的高速阶段;之后,当城市化水平超过70%之后,出现第二个拐点,代表经济发展进入超于平缓的成熟阶段。根据数据统计,2005年中国城市化率为42.99%,预计到2020年会达到60%,在此期间城市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意味着新增城市人口1300万,房地产行业无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而且,城市化的过程也是收入增加的过程,从而也是我国住房结构升级、环境优化和舒适度不断改善的过程,这也会促进我国房地产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以上这三个因素综合分析,可以得出我国的房地产业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并且可以维持较长时期的较快发展。

3、我国房市其它方面的趋势:

我国房地产市场其它方面在未来会发生以下变化:

(1)价格会逐渐趋于合理。

随着泡沫不断得到挤压、行业竞争的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进一步成熟以及购买者理性的增加,我国房市未来的价格会逐渐趋于合理,房价收入比进入一个可维持的空间。

(2)供需结构会得到优化。

一是高档住宅的比重会有所下降,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比重会上升;二是供求失衡的状态会有所改善,供求的匹配程度会得以提高。

(3)市场秩序会逐渐改善。

在竞争的压力和政府的监控下,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行为会逐渐规范;各种中介组织也会逐渐的发育、壮大和成熟起来,其行为也会得到规范;相关制度建设也会逐渐得以改善。

(4)市场集中度会得以提高.

随着拿地、政府调控、行业竞争的加强、银行贷款的收缩等原因,一

些实力不强的中心房地产商或被淘汰出市场,或被其它大的房地产商兼并收购,从而市场集中度会得以提高。

(5)政府行为会得以规范.

随着政府自身制度建设和监管的加强,随着公民主权和民主的推进及法制、舆论的建设的完善以及产权的明晰,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在土地交易、城市拆迁、项目开发等过程中的腐败等机会主义行为会逐渐的得以规范。总之,我国房地产市场在经过此轮调整后,会进入到把一个健康、繁荣、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论当今中国房地产现状

论中国教育之危机范文第6篇

虽然理论界开始客观冷静的研究金融危机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但至今仍没有就其定义达成共识。目前普遍被大众接受的一个定义是: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 (The Financial Crisis) , 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 (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 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1]经济危机带来悲观的预期, 带来货币的贬值并带来了恶劣的经济萧条。

金融危机的类型可以划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而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也就是说, 货币危机、债务危机和银行危机经常同时发生, 并且彼此间互相“促进”, 进一步加剧各方的危害力。在金融危机下, 预期货币贬值, 金融资本外流, 各大银行信贷紧缩并遭遇挤提至纷纷破产, 最后挽救经济的重担落在政府头上, 从而使得政府面临债务危机。这三座大山同时压在国家经济上, 势必造成经济落入大衰退中。

2 当代金融危机的特点

最近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呈现出了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同的特点, 这种新特点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运行形式上显示出的差别, 是当时代金融危机所特有的时代特征。

2.1 超周期性

传统意义上被大家所熟知的金融危机都具有周期性, 其爆发紧随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是有据可循的。但自从凯恩斯主义盛行之后, 政府的干预日益增强,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矛盾积聚已久并被长期抑制, 等到量变积攒为质变的时候, 金融危机开始大幅度的爆发开来, 此起彼伏并经久不断, 甚至脱离了经济运行的轨道。

2.2 国际游资横冲直撞

游资是指追逐高额利润而经常在各金融市场之间流动的短期资本, 它具有投机性强、流动性快、倾向性明显的特征。目前在全球货币市场上以银行短期存款或其他短期存放形式存在的游资数额极其庞大。[2]巨额游资之所以产生, 主要原因在于金融自由化的趋势。具体地说, 一是外汇管制的放松, 为世界游资乘虚而入开了方便之门;二是由金融创新引起的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的相继出现, 大大地加快了货币资金的移动速度。

虽然游资对调节国际间的资金余缺和活跃金融市场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巨额增长的游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世界性游资的横冲直撞, 冲击汇价而引起外汇市场的大起大落, 造成外汇储备的大增大减, 推动股市的大升大降并增加了各国货币管理当局稳定经济的难度和影响该国宏观调控的预期效果。

2.3 泡沫经济泛滥

泡沫经济, 是指在信用上升阶段出现大量相对过剩资金, 这些资金集中涌向个别收益高、见效快的行业如证券业、房地产业等, 引起资产帐面价格直线上升, 又吸引更多资金涌入, 从而导致市场中的资产价格严重背离基础因素规定下的基本价格的形成。泡沫经济是现代信用经济的产物, 是价格背离价值由价格运动自身的规律所决定的。

最为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最近的美国次贷危机, 泡沫经济使美国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引发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 金融机构信用下降甚至破产, 银行的巨额坏帐严重威胁其信用能力, 引起金融市场的紊乱, 同时也危及自身的稳定, 引发金融机构频频破产。我们很清楚的看到, 泡沫经济期间, 股票、房地产业因高额利润吸引金融机构大量投资, 而泡沫经济崩溃后, 也正是股市和房地产价格暴跌, 银行损失惨重。

2.4 全球性

随着全球经济链条日益紧密, 能源价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严重失控、大国经济明显衰退诱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 其传导的速度、影响的深度可能远远超过以往的世界经济危机。还是以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为例, 美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和投资市场的开放性, 吸引了不仅来自美国、而且来自欧亚其他地区的投资者, 从而使得需求更加兴旺。面对巨大的投资需求, 许多房贷机构降低了贷款条件, 以提供更多的次级房贷产品。这在客观上埋下危机的隐患。不仅是美国, 包括欧亚、乃至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 均参与了美国次级房贷衍生产品的投资, 金额巨大, 使得危机发生后影响波及全球金融系统。

3 金融危机的防范策略

3.1 强化金融监管

为使金融监管落到实处, 必须建立层层关防。第一道防线是金融制度。只有准确而严格的金融制度, 才能为实际金融操作提供根本的保证, 否则就会因制度性金融风险引起制度性金融危机。第二道防线是金融政策。政策的制定, 既要明确方向性和针对性又要有灵活性和弹性,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收到实效。第三道防线是金融业务。金融业务是金融运行的主体和主题, 各种业务之间总是相关的。只有实现金融业务的体系化和有序性才能增强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第四道防线是金融监管。监管要求做到规范化、高效化和国际化三者的统一, 这是防范集中性金融风险的必由之路。第五道防线是金融信息。迅速、及时而有效的信息是金融决策的必要条件, 金融信息的集中化是金融预警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支柱。

3.2 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

目前我国存在的金融危机的隐患, 主要是旧体制下过分依靠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所造成的。事实证明, 要真正拥有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着重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尤为重要。我国金融业要在市场体系化建设上进一步深化改革, 就必须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 整顿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从组织形式上确保中央银行职能的转换从运行和管理机制方面改造现有的国家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进一步深化外汇和外债管理体制改革, 保持汇率政策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并在法律和制度上加以保证。

并进一步在此基础上, 充分发挥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按国际惯例规范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的运作方式。事实证明只有深化改革, 真正实现信贷资金的商品化、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商业化、宏观调控方式的间接化, 才能从根本上奠定预防和抵御来自各个方面的金融危机的基础。

3.3 注重经济结构调整, 实现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宏观经济运行的波动起伏往往是金融危机的诱因, 而造成宏观经济运行大起大落的深层原因一般为一国投资的失调和经济结构的失衡。进入90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加快, 不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其生产的高速增长和国际开放程度的提高, 致使经济发展过热, 不良债务巨增, 对外贸易逆差扩大加上经济调控机制的落后, 经济失衡的矛盾逐渐显露, 甚至爆发了金融市场的风波。以上问题在我国也不同程度地有所存在。因此, 我国必须继续坚持贯彻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 注意结构性投入的合理性, 引导企业增加产品尤其是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创造有利条件。

3.4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的一种制度, 保险所需的资金要逐年积累, 需要靠所有的银行及合作机构在每年的收入里拿出部分钱上缴给保险基金, 从而使基金逐年滚动积累。除此之外, 还要有专门的人员来管理存款保险公司, 保证基金的保值增值和安全性。存款保险制度既保障资金的安全, 又能让存款人清楚知道自己受保障的范围是有限的, 需要主动识别银行的风险, 从而有效防止银行业危机的产生。

当前, 我国金融业正在逐步对外开放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呈现出越来越活跃的态势, 由此带来的金融风险也就日益变大此次有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反映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很多深层次问题我国金融也仍然存在潜在的危机。因此, 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对于构建我国金融系统的“防火墙”有着重大的意义。

摘要: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 金融危机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甚至是“恐惧, ”归结起来, 从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到墨西哥金融危机直至近几年的美国次贷危机, 每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必然伴随着经济的衰退与失业的加剧, 并进一步紧随经济全球化的脚步迅速席卷世界各国。如此般具有频繁性、广泛性、传染性和严重性的金融危机究竟是什么?应当如何防范?本文将就此展开以求揭开金融危机的神秘面纱。

关键词:金融危机定义,特点,防范

参考文献

[1] 卢文莹.金融风险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6.

上一篇:廉政谈话谈心记录范文下一篇:立足岗位发挥优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