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作品论文范文

2023-03-18

中国艺术作品论文范文第1篇

一、中国传统动画视觉艺术风格的本质

随着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 动画事业也在稳步发展的同时进入了新领域, 但不管动画如何变化发展, 也不管其形式如何复杂繁琐, 在制作动画时, 最具视觉艺术感的内容应该是其风格, 因为只有风格的存在能够把人视觉意识从一个角度向另一个角度转变, 变熟悉角度为特殊角度。人眼观察作为传播动画视觉的重点, 眼睛作为每个个体的视觉器官, 不管是在情感认知上, 还是在行为认知上, 眼睛都起到先导作用, 人接受信息的主要器官主要在于眼睛, 眼睛自然属性对人接收信息的范围有决定作用, 而人的社会属性则对其吸收并加工信息的结果有决定作用, 主要包括民族、环境、文化圈等, 因此产生了差异化的视觉风格。

二、中国传统动画的多元化角度分析

对于中国传统动画而言, 可从以下角度和层次进行分析:第一, 内容与题材均较为严肃。与国外动画相比, 中国传统动画从内容上来看, 通常具备教育意义和政治性特点, 正义打败邪恶等。可见中国传统动画相对严肃。第二, 正统的卡通形象。在卡通形象设计方面, 中国传统动画均表现为正统和规矩, 尽管也有《三个和尚》中的卡通形象, 但不乏非常正统的设计, 如哪吒、小号手、葫芦娃、蓝猫等, 当然这些卡通形象设计比较严肃, 对应的剧情也较为严肃。第三, 幽默感较为含蓄。在中国传统动画中幽默感含蓄是主要特点之一, 因受到儒教思想的长期禁锢, 我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正统教育, 仅在语言上体现出幽默感, 在动画中通常是通过语言可以引人发笑, 在形体上很少有幽默元素的体现, 这也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情感相符合, 不会轻易用形体表现自我。例如:在《过猴山》这部动画中, 仅有语言形式的幽默, 少有形体形式的幽默。第四, 淡薄的商业意识。传统动画的制作多是由国营企业进行, 不会涉及到商业盈利问题, 而当前动画作为一种盈利手段, 在市场中占一定份额, 我国动画制作起步相对较晚, 因此受到制约, 并未建立起产业化发展规模, 加上我国传统动画主要是艺术观赏目的和教育目的, 影响着其商业价值, 如《山水情》, 其作为经典的动画作品, 取得了艺术层面上的奖项, 但在经济层面却难以有效运作。第五, 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在我国, 传统动画要求极高的艺术性, 动画创造极其严谨。例如:《九色鹿》、《大闹天宫》等动画将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出来, 如京剧艺术、绘画艺术等, 均具有较强的民族风格特点。第六, 民族性特点比较强。中国传统动画不管是在题材方面, 还是在内容方面, 均与民族特点相关, 很少涉及到国外故事。

三、中国传统动画视觉艺术形式的可观性

中国动画风格十分鲜明, 充分体现了民族风格。尤其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一大批艺术家们创作出了非常多经典的中国动画作品, 剧本构思新颖、美术观赏性极强, 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

中国动画作品表现形式凸显动画视觉效果。比如, 中国传统动画的代表作之一《小蝌蚪找妈妈》, 运用水墨画的形式演绎, 呈现了浓厚的视觉艺术氛围, 蕴含的民族风格是动画领域的里程碑,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另外, 中国传统水墨动画佳作还包括《山水情》、《牧笛》等, 其中《山水情》用动画的形式勾画出优雅极致的风景,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体验, 不管是初春的万物复苏景象、盛夏芳草宜人的景象, 还是深秋枫叶飘零的景象、寒冬漫天雪花的景象, 哪一种景象都给人以丰富、怡人的情感体验, 这部动画片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我国水墨画的独特风格。《牧笛》这部动画片的诞生促进了民族风格的发展。尽管整部影片无对白, 但后期通过高胡、板琴、箫、扬琴、二胡等多种乐器将故事核心内容表达的淋漓尽致, 让人们在无对白的情况下看懂了故事发展, 在音乐中观赏者的心情也随主人公情绪变化而变化, 从焦急到担忧最后欢快, 最终趋于平缓, 将叙事和音乐完美结合。从这三部水墨动画可以看出, 动画内容的民族性越强, 其群众性越坚实, 同时越符合国际性要求。

中国动画作品创作题材丰富。比如《大闹天宫》这部动画片作为中国传统动画的代表作之一, 不管是在场景设置方面, 还是在形象设计和用色方面, 均从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借鉴经验, 如年画等, 同时在动画中还融入了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 将孙悟空这一生动、灵活的形象展示给观众, 赢得了观念的广泛认可, 其形象也深入人心, 至今被人所传扬。再比如《哪咤闹海》于1979年诞生, 为彩色宽银屏动画开创了先河, 先后获得最佳美术片奖、优秀影片奖以及青年优秀创作奖等。一经问世, 其就以雅致的风格和鲜艳的色彩获得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在这部动画片中, 鲜明性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这部动画片是从古典文学作品中取材, 但其立意及其主题均与原著不同, 可见当时动画制作人充分发挥了才智。《哪咤闹海》以闹为中心, 正义和邪恶的力量非常突出, 给人以史诗感。在《三个和尚》这部动画片中, 愈雅于俗、寓巧于拙、寓神于形, 在外形上, 三个和尚设定的高矮胖瘦各有差异, 在表情上, 三个和尚分别设定了活泼和灵活、安静和木讷、憨态可掬的三种形象, 整部动画片以柔和色调为主, 极具中国传统色彩特点, 三个和尚不同颜色的设定关系着人物性格, 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 同时也有对国外表现手法的吸收, 在民族风格发展中作出新尝试, 取得良好效果。

四、结语

传统民间艺术的应用使动画具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 中国动画的发展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之中才能获得创新的动力, 这就是中国传统动画的视觉艺术风格。不管是国外动画的视觉风格, 还是中国传统动画的视觉风格, 从本质上来看, 都是要让受众者体会到动画的艺术魅力, 对不同地域和国家的动画作品进行体会与感受, 使人类知识层面得到拓宽, 从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摘要:动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形式, 从广义上来说, 动画是“画出来的运动的艺术”。自从19世纪末科学技术发展电影问世之后, “画出来的运动的艺术”被搬上了电影屏幕, 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视觉艺术——动画。随着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的出现, 尤其是当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多媒体在动画影片制作之中得到了广泛而充分的应用, 使得动画艺术风格的内涵越发深厚丰富。与此同时, 中国传统动画的视觉艺术风格也更加鲜明。本文从中国传统动画的多个层次和角度出发, 对其视觉艺术风格进行剖析, 针对中国传统动画视觉形式的审美艺术价值做研究探讨。

关键词:中国传统动画,视觉艺术风格,价值

参考文献

[1] 郑珊珊.数字媒体语境下中国传统动画艺术视觉文化表现研究[J].艺术品鉴, 2015 (10) .

[2] 吴向阳.造型艺术与影视动画视觉呈现风格的契合[J].戏剧之家, 2015 (09) .

[3] 乔德基.试论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视觉艺术的创建[J].艺术品鉴, 2015 (12) .

[4] 杨磊, 靳明.论影视动画场景的视觉艺术[J].通俗歌曲, 2015 (05) .

[5] 李鹏飞.论有民族特色的动画视觉艺术[J].商情, 2013 (04) .

中国艺术作品论文范文第2篇

刘云娥 高级工艺美术师,祖籍江西省都昌,1962年生于瓷都景德镇,陶瓷绘画世家,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在陶瓷艺术氛围中对陶瓷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识了众多民间艺人,在与老艺人们的探讨和自己不倦的求学精神下,陶瓷艺术创作水平不断提高。

在创作中,她把传统艺术手法和现代陶瓷艺术审美相结合,使自己进入一个崭新的艺术天地,逐步走出自己艺术境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的许多作品在国内外获奖,深受新老客户的青睐,作品远销世界各地,深受收藏家们的欢迎。

电话:13879802926

中国艺术作品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三元关系的明示——推理交际行为。它包括原作者—译者、译者—译文读者两个交际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译文读者的期待和接受状况作出估计,遵循最佳关联原则,即让读者在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杨绛作品《洗澡》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其英译本在再现原作审美效果方面体现了最佳关联性。

关键词:最佳关联 交际意图 语境效果 《洗澡》

一 翻译中的最佳关联

1991年,E.A.Gutt发表了论文《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几乎可以刷新人们对翻译的认识”。翻译是“三元关系”的明示——推理交际行为。翻译的全过程涉及三个交际者: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翻译是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它不只是代码转换和传递信息,关键的是传递交际者的意图。

理想的译者应该使译文起到一种“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激活译文读者对原文语境的认知图式,增强读者对原作意图的感悟和共鸣。译者首先应该从原文的语音层、句法层、语义层和语用层等各种交际线索中推断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并对目的语接受者的认知语境作出正确的假设,从而选择恰当的译文,努力使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原文作者意图传达给译文读者的有明示意和暗含意,译者应明确译出原文的明示意,原文的暗含意在译文有时需明示,以补充译文读者所不了解的信息。但有某些信息不宜明示,因为读者可以通过适当的努力获得关联性。

Nida的“功能对等论”强调译文的信度,追求译文的风格、意思和文体与原文达到最接近、语言表达最自然,但是他并没有考虑交际中的最佳关联性。Newmark认为Nida的“功能对等论”对译文读者想得太周到了,不管原文难易如何,都要把一切弄得轻松明白。如果按照该理论,舍弃一些难懂却宝贵的语言文化信息,使原文的审美效果失真,则十分遗憾。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应该花点工夫,查查字典和百科全书。Newmark认为,最明白的译文不见得是最好的译文。所以,在所有译文中追求最大关联是不切实际、不可能的,译文和原文只是在相关方面等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追求的不是最大关联性,而是最佳关联性,即读者通过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二 《洗澡》英译本中最佳关联性的体现

小说《洗澡》出自钱钟书夫人杨绛之手,描述了解放后知识分子在第一次思想改造中的心理改造历程,以幽默机智的笔调和语言揭示了知识分子的人性百态。小说中语言妙趣横生,比喻丰富,人物描写栩栩如生。施蛰存对《洗澡》评价极高:“在一群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作家的作品中,要找一本像《洗澡》那样语文流利纯洁的作品恐怕很不容易了。《洗澡》给我的印象是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作品最大特色是语言凝练含蓄,字里行间充满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表达,给读者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国内流通的英译本译者为梅珠迪和史耀华。从关联理论角度评价该译本,可以发现它在再现作品的审美效果方面基本上符合最佳关联的原则。

这部小说语言风趣生动,凝练丰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寻求在审美效果方面的最佳关联。根据关联理论,原文作者意图传达给译文读者的有明示意和暗含意。译者应对原文进行歧义的消解、指称的确定和命题内容的充实,从而译出原文的明示意。原文的暗含意在译文有时需明示,因为原文作者与原文读者所共享的信息,并不一定被译文读者所了解。译者需要一定的努力,激活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填补空缺。

例如,在《洗澡》中,作者为了表达含蓄委婉的讽意,使用了一些褒义词和中性词,其内在的贬义和讽刺意味需读者自己领会。中文读者由于与作者认知环境相似,很容易便能领会这种隐含的贬义。但是,这些词如果直译为英语中对应的褒义词和中性词,却不能引起对方读者相同的联想,读者很难甚至不可能通过推理努力得到足够的语境效果,误解就会由此产生。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对这些暗含义进行明示处理。

例1 余楠有意“睦邻”……

Determined to play the neighbor card…

例2 好在余楠有他的特点,不怕给别的女人抢走。

Luckily,Yu Nan had his own peculiarities.She wasn’t worried about other women stealing him away.

在例1中,“睦邻”很容易使中文读者认识到是反话,暗指余楠拉拢邻居。但如果直译为“befriend his neighbors”,译语读者则不易察觉这是反话。因此译者把它译为“play the neighbor card”则把作者的讽刺意图明朗化。同样道理,例2中的“特点”是中性词,直接译成“characteristics”也不容易让译文读者联想到贬义,而“peculiarities”指的是一个人身上怪异的性质或怪癖,语篇意图则十分明朗。

在小说中,杨绛多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拟物、反讽,等等。她运用语言炉火纯青、驾轻就熟,充分发挥了中文语言的优点。但是,生动的语言经过高度凝练,恐怕只有熟悉中文的读者才能心领神会。对于对中文陌生的译文读者来说,则需要适当的帮助,需要译者对某些信息进行明示,才能明白作者的潜在用意。

例3 ……(他)以主编的身份结交了三朋四友,吹吹捧捧,抬高自己的身价。他捧得住饭碗儿,也识得风色,能钻能挤……

Armed with the title of editor,he cultivated some friendships,spread a bit of flattery,built up his status.He clung tightly to his position,kept a finger to the wind,knew how to worm his way and how to push.

在这里,原作者表现了知识分子曲意逢迎、见风使舵的媚态。在译文中,译者添加了“Armed with”这个词组,表明了余楠把主编的身份作为自己社交的工具和武器,并把“吹吹捧捧”的内涵色彩明朗化,翻译为“flattery”。把“能钻能挤”译为“worm his way”,准确并鲜明地表现了知识分子如同蛀虫般的钻营丑态。这一显化处理使得译文显得鲜活,批判色彩十分明朗。

例4 行色匆匆,不及面辞,只一瓣心香,祝余楠伉俪白头偕老,不负他“愿作鸳鸯不羡仙”的心意。

Alas,time pressed them cruelly and she must forego the pleasure of bidding farewell in person.Still she wished to extend her heartfelt wish that Mr.and Mrs.Yu Nan would taste the joys of growing old together,and that he would never relinquish his desire to“cherish the constancy of Mandarin ducks and never envy the immortals.”

原文读者看原文后会心一笑,明白作者的用意在于讽刺和幽默。但如果照字面翻译,译文读来就比较平白乏味,不能恰当反映作者的交际意图。译者通过感情色彩词的显化处理,能收到原作者预期的审美效果。“cruelly”,“forgo the pleasure of”,“taste the joys of”这些词都是译者添加的富于感情色彩的用词,通过这些褒义词的添加能彰显胡小姐对余楠的挖苦和嘲弄。

无可否认,译者有必要提供与译文读者最相关的语境假设。但是,在文学翻译中,必须把握一个度。有某些暗含义如果得到明示,就会失去原有的美感,不能发挥读者的想象,抹杀了解读的可能性。文学作品中有些暗含意和空白,是不需要明示的。它的艺术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未明示的暗含意的存在。这些暗含,在关联理论中被称为“弱式暗含”。尽管这时译文读者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却可以享受到文学作品特有的含蓄美,从而获得更大的语境效果,以获得最佳关联。但是,隐化处理的前提是它不会形成译语读者的理解障碍或引起误解。

例5 他对胡小姐说,家事早有安排。

He told Miss Hu the family question was settled.

例6 ……那个洋官的职位是“老板”照顾胡小姐的。

That foreign job offer was the“Boss”taking care of Miss Hu.

从以上两句的翻译看来,译者都没有把作者的暗含意图翻译出来,目的是让读者读懂作者的弦外之音。例如,“家事”是指离婚的事。余楠和胡小姐偷情是见不得光的事,加上知识分子说话总是含蓄,因此翻译时不宜作明示,译为”the family question”则为最佳。“照顾”一词用词暧昧,实指胡小姐与“老板”非比寻常的关系。翻译中也不宜挑明,译为“taking care of”则最佳。

例7 宛英不禁又记起老太太病中对她说的话:“阿楠是‘花’的——不过他拳头捏得紧,真要有啥呢,也不会。”

Wanying couldn’t help remembering what her mother-in-law said during her final illness,“Ah Nan is a bit of a ladies’man,but don’t worry,he’s tightfisted.When push comes to shove,it’s not in him to take the plunge.”

在例7的翻译中,“花”字的提出含蓄并耐人寻味,读者需联系下文才会明白它指的是男子用情不专。译文中同样作了隐化处理,不点破“花”的真正内涵,只把它翻译成“ladies’man”。这种说法在英语文化中也没有,读者需读到下文才能领会它的意思。这种处理很好地保留了原文含蓄和幽默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会意的时候能掩卷一笑。

三 结语

关联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对源语进行解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它判断译文标准是最佳关联性。译者应该通过研究原作者的认知图式,努力使自己的认知语境趋同于作者的认知语境。然后,作者应考虑处于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认知能力的读者,考虑如何对译文作出调整,以使读者通过作出有效努力和推理努力以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获取最佳关联性,领会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和信息意图。译者必须考虑到译者付出的处理努力与其获得的语境效果是否相称,如果读者十分费力才能获得语境效果,那么他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或者放弃对作品的理解。

在再现作品的审美效果方面,对于作品中的暗含意可作出显化或隐化的处理。译者应恰如其分地对某些暗含意作隐化处理,使读者通过有效的推理想象领会作品中的多重解读意义或欣赏作品特有的含蓄美。但如果解读所需的努力和认知语境超过了读者的能力范围,译者应挺身而出,对其作出显化处理。

注:本文系五邑大学2007年校级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A200726。

参考文献:

[1] 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现代外语》,1999年第3期。

[2] 赵彦春:《关联理论与翻译的本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3] Nida,Eugene A.& Taber Charles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

[4] 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5] Gutt,Ers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Basil Blackwell,1998.

[6] 施蛰存:《施蛰存说杨绛小说〈洗澡〉》,《名作欣赏》,2004年第6期。

[7] 杨绛,梅珠迪、史耀华译:《洗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8] 孟建钢:《关于翻译原则两重性的最佳关联性解释》,《中国翻译》,2002年第5期。

作者简介:陈彦华,女,1981—,广东新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文学翻译,工作单位:五邑大学外语学院。

中国艺术作品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舞蹈艺术;审美特征;作品赏析;舞蹈动作;情感

人类文明发展形成了很多艺术形式,舞蹈艺术形式是其中一种,且发展十分长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舞蹈艺术可以说是一种人体动作艺术,通过人体有规律、有组织的动作,将日常生活、自然状态进行融合与演练,表现出不同的思想与情感。舞蹈艺术是一种将形、音、态结合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因此,掌握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提升舞蹈作品的赏析能力,对促进当代人类的精神文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有着深刻意义。

一、舞蹈艺术简析

文学作品能够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舞蹈艺术品也能表达出舞者内心的情感与思想。通常情况下,编舞教练在设计舞蹈动作时,更注重艺术作品的美感以及艺术形式的传达,这就需要舞蹈表演者将作品中的灵动力、感染力、情感等通过舞蹈的步伐、动作以及神态眼神等传递给观舞者。但有时舞者无法正确领悟舞蹈艺术所表达的内涵,导致情感无法与舞蹈作品的内涵产生共鸣,使舞蹈艺术作品的表现不够生动,不能积极调动观舞者的情绪,进而无法真正展示出舞蹈艺术作品本身的魅力。情感宣泄不是全面艺术表现,所谓的情感宣泄,更多时候是人类无法把控自身理性的表现,情感表现不能与艺术情感表现混为一谈。[1]比如,某个人在十分愤怒的时候,可能会做出很多出格的事,严重时可能还会使人丢掉性命,这种类似的情感表现必然不是舞蹈艺术的情感表现。

数据调查表明,在人类世界中,十分之四的信息以声音为传播媒介,十分之一的信息将词本身的内涵作为传播媒介,剩下十分之五的信息是将肢体语言作为媒介。肢体语言在人类的生活中往往占据着更重要的地位,在艺术界,舞蹈这种艺术最能体现出人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与思想层次,舞者仅仅通过几个简单动作的展示就能与观舞者产生情感共鸣,也可以说这种艺术表现方式是具有艺术情感表现的高级艺术。因此,舞者必须不断调整自身状态,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能与舞蹈作品本身的内涵达到一致,不断改进表现形式并与内在情感进行交流,表达作品所产生的真实意义,更优美地展现出身体语言信息,为观看者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舞蹈艺术中,夸张的美、文雅的美、素淡的美都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这些美可以形成链条一样环环紧扣的艺术固有模式。

二、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动作性

舞蹈艺术作品是通过表演者的面部表情以及肢體语言将舞蹈艺术品的含义表达出来,这样的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要想保证舞蹈艺术品的完整性,还需要人声伴奏、乐器伴奏等一些声音的融合,才能将观舞者的情绪带到高潮。[2]不仅如此,舞蹈动作编排与步伐安排也同样重要。舞蹈教练在编排时应选择美感高级、能够直击人们心灵与审美视觉的舞蹈动作,利用饱含思想与情感的优美舞姿,将生活的美好之处表达出来。大多数舞蹈动作的灵感来源于人们平时生活的动作,还有一些是对动植物形态的模仿。然而,因为舞蹈动作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很多简单动作不能被直接拿来使用,舞蹈艺术需要灵动又规矩的舞姿,在动作上有更严格的要求。根据一连串配合默契的动作将舞蹈形象更直观地表现出来,一方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正确将情感传达给观众。总而言之,动作性是舞蹈艺术审美中最重要的艺术特征,通过动作的传达,观众能更立体地感受到舞蹈艺术的魅力。

(二)时空性

人类肢体构成的不同优美姿势与线条共同成就了舞蹈艺术的魅力,所以舞蹈艺术必须包含一定的时空性。时空性更详细地说是一种特殊的三维立体形态,存在于时间中,也为舞蹈的展现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3]有了一定时间和空间的条件支撑,舞蹈表演者才能实现整个舞蹈艺术的展示,综合性也就有了一定的发展,使观众能够通过直观感知,了解舞蹈艺术之美,最终在情感上有了归属。

(三)抒情性

舞蹈艺术最初来源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与活动,人们在生活与活动中融入了多种程度不同的情感。舞蹈表演者通过较强抒情性的舞蹈将人类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利用肢体语言进行传达,将舞蹈中真实的含义抒发出来,促使观众产生共鸣。因此,舞蹈演员在展示舞蹈作品时,不能只是机械性地完成舞蹈动作,必须灵活地将舞蹈色彩积极表现出来。[4]

(四)节奏性

要想将舞蹈艺术完美呈现给观众,需要表情、动作以及节奏三方面的配合,三者缺一不可。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动作与表情可以提高观众的视觉感受,音乐与节奏可以提高观众的听觉感受。另外,舞蹈动作的编排也是根据节奏调整的,所以说舞蹈艺术非常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就是节奏性。

三、作品赏析

作品赏析实际上就是对舞蹈作品的分析与鉴赏方法。作品赏析不仅要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与意图,还要结合不同舞种的地域特点进行分析,深入舞蹈作品的题目语言,使作品更加贴近舞蹈主题,同时结合舞蹈音乐和当下时代特色对舞蹈进行赏析。[5]民族舞代表作如《黄土黄》《雀之灵》等,芭蕾舞代表作如《四小天鹅》《茉莉花》等,儿童舞代表作如《让我们荡起双桨》《荷塘月色》等,舞台剧代表作如《白毛女》《宝莲灯》等,这些不同种类的经典舞蹈艺术作品,能够让观舞者较全面地理解舞蹈作品的意义与艺术审美特征。

近年来,我国文艺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哪种艺术形式都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不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问题,如我国舞蹈行业商业氛围越来越浓厚。一些舞蹈创作者只追求作品的数量,不更新创作技术,降低舞蹈表演标准,导致优质舞蹈作品越来越少,舞蹈艺术水平原地踏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舞蹈专业人才与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从不同角度着手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从舞蹈创作角度看,舞蹈艺术作品的展示实际上就是舞蹈演员通过舞蹈动作、表演技巧,在音乐节奏的烘托下,在合适的氛围中,将情感表达出来。同时,舞台的设计、音乐节奏、舞蹈本身的历史背景等都对舞蹈艺术作品呈现的整体效果有着重要影响。[6]舞蹈表演者必须精进舞蹈动作,不断完善自身的舞蹈表演技术,通过不断加强自身舞蹈能力与审美能力,进一步提升艺术形象的真实性,促使艺术作品足够吸引人们眼球。从普通观众角度看,舞蹈艺术欣赏通常情况下被认为是一种高端精神享受,不同的人观看同一作品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感悟。在欣赏优秀的舞蹈作品时,观众应该具备一定程度的综合艺术素养,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舞蹈知识,还应该对与之相关的文学、音乐、历史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加强自身的观舞体验。舞蹈动作已经不能作为观众赏析舞蹈的唯一标准,情绪共鸣、感官共鸣等也逐渐成为观众评价舞蹈作品的标准。一些不能带动观众情绪的舞蹈作品,以及一些观众不能轻易理解的舞蹈作品,不符合当代观众的艺术审美。

综上所述,要想保证舞蹈艺术形式在多样化的艺术行业中占据稳定的地位,相关艺术工作者必须强调艺术审美的特征与价值,提高作品的赏析能力,在艺术作品中寻求共鸣,为后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舞蹈艺术作品提供思路,在追求数量的同时也应该优化作品质量,促使舞蹈作品在动作呈现、节奏配合、情感表达方面都更加精进。这样才能将我国的艺术水准推到更高层次,对我国其他行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为经济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艾乐.舞蹈艺术审美与作品赏析:评《舞蹈家自我修养》[J].林产工业,2019(8):66-67.

[2]黄大广.新媒体环境下舞蹈艺术的审美与发展研究[J].北方音乐,2019(3):237-238.

[3]张维.浅谈采茶舞蹈的艺术审美与文化传承[J].福建茶叶,2018(1):66-67.

[4]冯铄.美术作品欣赏对大众审美能力的塑造研究[J].艺术品鉴,2019(12):66-67.

[5]蒋小刚.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传承分析[J].明日风尚,2018(23):117.

[6]盖化雪.浅谈舞美设计的艺术表达方式[J].明日风尚,2018(10):68.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中国艺术作品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改革开放以采,思想开始解放,文艺创作开始多样化起来,而其中表现人、关注人、关注人物心灵表现的人文主义创作思潮尤为突出,警察题材影视创作在众多的题材中开始显现,警察题材电视剧能够受到如此欢迎,一是具有强烈的悬念感;二是通过对警察人生、命运和心理的独特思考,显示时代的警侦文化;三是其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使然。

关键词 警察题材 观众审美心理 编写创作 社会角色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开始解放,文艺创作开始多样化起来,而其中表现人、关注人、关注人物心灵表现的人文主义创作思潮尤为突出,警察题材影视创作在众多的题材中开始显现。仅电视剧而言,《便衣警察》一剧的诞生,以后延伸到今天拍摄的并还能给人们留下一定印象的警察故事,譬如《天网》、《永不瞑目》、《大雪无痕》、《12·1大案》、《永不瞑目》、《刑警本色》、《重案六组》、《红色康乃馨》、《绝不放过你》、《公安局长》、《较量》等电视剧有力地佐证了一个民间的文化理念,即“警察片”的故事性强、受众性广、娱乐性大。尤其是电视连续剧《便衣警察》一炮走红,为警察题材电视剧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其主题歌《少年壮志不言愁》至今传唱不衰。其中那句歌词却一直指引着日后国内警察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有奉献有牺牲,“金色盾牌,热血铸就”。

警察题材电视剧为何能够受到如此欢迎,且至今不见衰减之势?电视受众的感受非常重要。

从电视观众审美心理而言,它具有以下审美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悬念感。在每一部警察题材电视剧里,都是以侦破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案件为主要表现内容,都程度不同地设置悬念,而随着故事的不断演绎中,刻画或智勇双全或阴险狡诈的各色人物。观众和读者陶醉在这种跌宕起伏的故事当中,随着案情的一步步明朗。他们开始紧绷着的心逐渐放松,极大地满足了观赏需求,完成了一次愉悦的审美体验,解密的悬念给予了明众深切的观赏期待,促使观众产生迫切的观赏心理。

二是紧凑的而又具有不确定性因素的情节设置。这种设置逻辑缜密。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却环环相扣,强大的吸引力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使得观众有强大的兴趣去跟随剧情发展。

三是剧情的陌生化。刑侦片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在客观上迎合了一般民众的好奇心理,这种客观性也正好符合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欣赏者求新、求奇,正是推动艺术创作不断获得新的表现对象和表现手法,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四是符合受众民族的审美文化心理。中国民众自古就接受儒家的道德规范教育,有所谓的“仁义礼知信”五常之道,这显然适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所有关系。而中国人一贯是按照这种审美文化标准行事,并信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观。警察题材小说涵盖了公安侦破、法制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崇尚侠义、除暴安良,反映了最基本的区分善恶、惩恶扬善的可贵因素,它的故事结局和主题,往往契合了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同时也满足了当今人们一般的心理安全需求,迎合了现代观众的欣赏趣味。

同时,警察题材电视剧中体现出来的记实的美学追求带给电视受众们的是一种与其他文艺题材完全不同的的感受——真实。

在众多警察题材电视剧中,呈现在观众面前是一种严格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它的材料来源均是在一线发生的个案。因此,作为这类题材的电视剧,它的一个美学追求。无疑就是记实美学。利用纪实手法营造曲折、危险、心惊动魄、真实的“正在进行时”,是警察题材电视剧记实的特点,这个特点,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接近日常生活,更容易把自己融入到社会当中去,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之对照。这种美是非常质朴的,自然的,真实的。这不仅要求创作材料、剧情的真实,也在很大程度上考验拍摄者的技巧使用,1993年,《九·一八大案》第一次采用纪实的手法,以其非职业演员的选用、长镜头拍摄的技巧,成为公安题材影视剧拍摄手法的一种尝试与突破。紧随而来的,是《中华之剑》、《中国大案录》、《中国刑警》、《世纪大追捕》、《12,1枪杀大案》等纪实片相继问世。也因此引起一次大的警察题材电视剧收视狂潮,收视率迅速提高。

“寻找英雄”的心理因素也是电视受众喜爱这类题材的原因之一。早些时候,以《英雄无悔》为代表的公安剧,高大全的正面形象居荧屏主流,黑恶势力只不过是一窝人见人打的老鼠形不成气候。到《黑洞》、《黑冰》。正邪力量发生了明显倾斜。“精英”罪犯与“弱智”警察被后来许多同题材的剧纷纷效仿,以至观众有些把握不住方向。好在随后不久,荧屏中的正面形象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正邪双方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比心智、比胆识、比毅力的正邪对抗,比较成功的作品包括《荣誉》、《公安局长》、《征服》、《绝对控制》等优秀电视剧。从受众角度来看,这也代表了人们寻找英雄、追求英雄、得到英雄的变化轨迹,也体现了人们对警察角色的定位:只有英雄,才能更好地佑国安邦护民。才有更为和谐社会的出现。这也是普通民众的呼声。

音乐家舒曼曾经说过,艺术有三个死敌:平庸,千篇一律和粗制滥造。对生活保持全面性的好奇,乃是伟大创意人员成功的秘诀。难在创意,成在创意。在挫折、艰难和困境中凸显顽强执著的警察精神,弘扬符合时代风尚的英雄主义气概,体现作为社会人的人本价值。是许多公安题材电影创作人员着力追求的目标。通过警侦片给予观赏者不同角度的教化,是警察题材电视剧创作者的工作宗旨。电视的艺术创新仍然是中国警侦题材电视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创作者希望通过对警察人生、命运和心理的独特思考,藉艺术个性特征明显的表现形式投射在电视上,以显示时代的警侦文化。

根据这十多年的投入效果来分析,警侦文化通过电视剧得以传播,目的看来已是达到了。不仅有助于对我国司法机关工作和形象的正面认识。由于一小部分司法人员的失职与腐败。社会大众对我国的司法工作是存在不同程度的负面认识的。一些优秀警察题材电视剧的播放。在很大程度上矫正和提高了观众的认识,对提高观众对社会正义的信心,对生活、社会、人生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二是这类题材电视剧内容丰富,反映的生活面广阔,有助于扩展观赏者的社会视野和观察深度。譬如《国家权力》、《黑洞》、《重案六组》这些电视剧,下自一般的小刑事案件,大至省市领导层的腐败内幕,综合起来,就能让观众对当前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情势等方面的认知。获得既深且广的角度,所传达出的社会信息非常丰富,提升了广大观众对社会情势的知情权,加强了他们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意识,积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与认可,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警察题材电视剧究竟应当宣扬些什么?警察电视剧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这已成为摆在创作者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涵盖的阴谋、暴力、悬念、戏剧性、正邪对抗以及穿插的各种层面的情感问题成为“看点”的情况下。是将犯罪分子的狡黠与残忍以及犯罪手法描绘得惟妙惟肖,抑或是将刑侦人员的侦破过程巨细无遗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以达吸引观众之目的而陷入一种怪圈?艺术来源于生活,但也应高于生活。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警察题材电视作品的创作关键还在于创作者的价值取向与道德取向,如何看待受众的审美心理及想法,怎么将警察的形象更好地体现出来,如何更加精益求精,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以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是他们应认真思考的,也是他们应担负的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丹纳曾说:“每个形势产生一种精神状态,接着产生一批与精神状态相适应的艺术品。……时代的趋向始终占着统治的地位。”

警察题材电视剧的走红,除了以上原因,主要的是它在社会中所起的角色所然,还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更是社会的前进与法制进程的不断前行决定的。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对于宣传、教育、感化、启蒙这种自上而下的使命感看得非常重。宣传、教育、感化、启蒙民众是党的喉舌的重要社会使命。中国电视剧是如此,警察题材电视剧更是如此。

如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22集警察题材电视连续剧《荣誉》讲述的是由于中原市发生了一系列恶性案件,原公安局长郝钢被罢免,从小城调来的林敬东临危授命,走马上任。林敬东知道。要想让这一切成为过去,首先要树立公安的形象,他需要一场胜利让中原市一万多名公安民警恢复自信。就在这时,大元公司发生了两名女职员被歹徒绑架,面对众人不信任的目光,林敬东知道,这对自己是机会,对中原市的一万多名公安民警更是机会。于是他亲自了解案情,部署破案。他告诉手下民警,“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荣誉是警察的脸,更是警察的命。于是,中原警察为了荣誉,和劫持人质的歹徒展开一场斗智斗勇的战斗……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智慧与阴谋的比试。正是在这一系列警察与罪犯的较量中,林敬东和其他干警一道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警察的荣誉。因工作失职被免职的原公安局长郝钢。为了揪出警察内奸,同样为了警察的荣誉而光荣牺牲。

与近年来众多的公安题材电视剧相比,《荣誉》有着自己的特点,就是整个主题非常鲜明,政府喉舌的功能在其中完美体现:“在困难面前我们没有什么可说的,因为我们吃的是人民的粮食,穿的是公安的制服,就应该为了警察的荣誉而战!”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就是政府的队伍。就是保护人民的队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他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他们?!

诸如此类的剧还有很多,《公安局长》等就属此类。

而前段时间刚刚播放的电视剧《交通警察》将交通警察支队长孙立伟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交通警察形象搬上了电视荧屏,通过描述他的人生遭遇、喜怒哀乐,把万千世界的精彩复杂浓缩于一体,努力把私人情感与普世大众情感、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联系起来,从而尽可能折射出整个社会和时代的大风貌,传递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促进社会与家庭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内心的和谐,它的主旋律是和谐社会,积极健康向上的。它带给观众审美愉悦的同时传递了一种力量,感召人们手挽手、肩并肩,带给生命火样的温暖。

表现人文精神,表现社会前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影片,自然会受到百姓的喜爱。

更重要的是,警察题材电视剧的走红,受到百姓的喜爱,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社会法制建设和法治建设不断前行。随着警察题材电视剧的大面积铺开,为建设平安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制氛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那么,还有什么理由,让我们不爱警察题材影视作品呢?

上一篇:艺术创造过程论文下一篇:传统民间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