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范文

2023-05-20

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文化自信;艺术教育

0 前言

红色文化一般是指具有坚定信仰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伟大的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实践积累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带有鲜明的爱国主义底色[1]。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能够在各个歷史时期为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提供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积淀。但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加快了文化和信息的传播,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碰撞,使得社会经验较少和定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和艺术的时候尤其困惑。高校肩负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培养大学生艺术创造力的重任,应当在继承发展红色文化内容的同时创新宣传红色文化的艺术形式,引导、增强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自信的认同以及红色艺术创作的理解,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合格的后备军。

1 高校弘扬红色文化的价值

弘扬红色文化,创新红色艺术形式,对于高校的思想和艺术教育以及大学生的道德培养与艺术能力提高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弘扬红色文化,是对革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利于发扬革命精神,创新其艺术表现力,促进师生将文化、艺术与生活相融合。挖掘红色文化可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是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在高校宣传红色文化有助于让大学生坚定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引领力。

1.1 发扬革命精神,传承和保护革命文化

高校弘扬红色文化,选取和挖掘具有较强震撼力和感召力的事件及精神,将红色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和课堂教学,使教师和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革命精神的重要意义。教师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内容的教育教学,实现了自我学习能力、艺术创新思维和艺术理解感知力的提高,学生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而引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内涵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积极探索。而且弘扬红色文化本质上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以教育的形式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提高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率,更能有效地使大学生将传承和发扬中国革命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2 创新高校艺术教育形式、内容,增强高校思想、艺术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借助红色文化中的历史事件、革命精神、价值追求及人民立场等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革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对文化内容的理解和对艺术形式的创新,同时也大大提升了高校艺术和思想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此外,在红色文化相关思想与艺术教学中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可以避免思政课程的枯燥、空洞,通过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将思想、艺术教育内容变得更加鲜活生动。红色文化使高校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创新性和感染力,激发了大学生理解文化内容和艺术形式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从思想层面转化为爱国的实际行动[2]。

1.3 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促进高校文化建设

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发掘本校自身的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校园文化外显和内在的提升,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和特色文化的建设,提升学校的影响力。一方面,将高校自身红色文化的物质内容与校园文化的外在环境载体相结合,能够体现出具有红色历史特色的校园建设;另一方面,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容融入高校的思政课程,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更能体现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内在精髓,形成高校特有的红色文化标识,提升高校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1.4 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精神引领力

近些年由于互联网和全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网络及媒体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对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产生消极作用。在高校育人实践和大学生艺术创作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可以于大学生的思想建设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高校通过向大学生宣传具有政治色彩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红色文化理想信念和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自觉抵御资本主义错误思想和西方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蚀[3]。此外,红色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坚持正确的信仰,培养爱国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塑造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2 高校红色文化传承发扬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高校红色文化及其艺术创作的应用机制尚未完善,对红色文化内容理论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开发和研究还不充分,加之各种错误思潮对大学生产生冲击,导致红色文化在育人实践环节还存在一些难题,需要高校、国家等多方面协作解决。

2.1 红色文化研究不足,开发利用不充分

由于各地的历史条件和文化保护政策不同,各高校的红色文化保有量和资源利用率也大不相同。部分高校建校时间较短,自身的红色文化资源相对匮乏,对于红色文化的研究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一些高校虽然具备大量红色文化资源,但未能将其与大学生的艺术教育以及艺术创造相互结合,高校对红色文化的研究过于浅显和表面,大多还停留在理论研究和拓展方面,未能更好地融入高校育人的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也没有将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自身的历史、文化有机结合[4]。多数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只是照本宣科,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实践活动不够生动,导致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和实效性难以提升。

2.2 高校红色文化应用机制不完善,教育缺乏创新

部分高校对于红色文化重视不足,红色文化的应用机制不完善,主管部门不明确,权责划分不清晰,硬件设施不够,人力和财力支撑不足,无法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度的开发和科学的宣传。高校对于开发红色文化的课程建设意识不强,课程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关于红色文化的实践活动也未能使学生充分融入,未能产生深远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更是大大降低。而且少数高校在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时没有结合红色文化自身发展规律,也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真正需求和思想特点,所以教学内容刻板,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少对于红色文化资源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没有将红色文化创造性地融入高校的课程建设和育人实践中,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甚微。

2.3 错误思潮的冲击,存在红色文化认同危机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西方错误思潮蔓延,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对高校红色文化的弘扬以及社会主义艺术形式的发展带来了直接的挑战。弘扬红色文化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优势,没有与创新艺术形式相结合,因此红色文化的网络宣传和影响力不强,没有占据网络话语权。各种错误思潮不断冲击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削弱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容易造成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真实性和重要性产生怀疑,导致其信念信仰和政治立場动摇。红色文化宣传力和影响力不足,加之大学生的课外生活被大量过分娱乐化的网络信息占据,因此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注意力和关注度不够,进而产生了红色文化的认同危机,导致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信仰的缺失[5]。

3 红色文化在高校传承与发扬的实现途径

针对红色文化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继续深化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丰富艺术教育的内容和文艺创作的各种形式,提升大学生对红色艺术资源的敏锐性感知和多维理解力。

3.1 深化红色文化内容研究,整合红色文化艺术资源

高校要深入研究红色文化,力图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开发,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要完善红色文化开发和保护机制,建立专门的研究团队,创新保护技术和开发利用模式。要对红色文化相关教育资源和艺术形式进行有效的整合创新,从而使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更系统科学,形式更丰富具体。面对红色文化缺失现象,要立足学校实际加大挖掘和整合力度,使大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内涵以及红色艺术的表达力,加强红色文化校本课程的系统化建设[6]。要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与艺术创作,找到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整合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结合点,充分利用高校自身以及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实践育人活动。

3.2 创新高校红色文化应用机制,改革教育教学方式

高校应创新和完善红色文化应用机制,将红色文化以及相应艺术形式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提高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率。首先,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和创新社会主义艺术内容和形式,对高校艺术教育进行内容创新和方式方法的改革,实现红色文化的精神和价值内核与原有教育内容的匹配和结合,发挥主题教育优势。开展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宣传宣讲、专题演讲、话剧表演等活动,丰富高校艺术教育方式,注重高校红色文化内涵和理论教育与文艺创作这一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推动教育方式改革。其次,通过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革命精神、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高远的理想信念和艺术为人民的价值取向,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增强其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3 加强价值引领,增进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

高校应当注重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培育价值共识,深化红色文化认同,增强大学生对文化传播与艺术创作的责任意识,使大学生认识到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性。要通过各种红色文化相关的艺术表达,使大学生树立红色文化艺术自信与精神认同,培养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正确认知,让大学生深刻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7]。要引导大学生用实践的思维和艺术的眼力看待红色文化,要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不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将对红色文化的感悟内化于心,并且外化于大学生的实际行动中。

3.4 发挥网络优势,加强红色文化网络传播

生产力的发展催生了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信息传播的范围不断扩大,且速度和质量都得以快速提高,高校可以抓住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机,找到红色文化传承、发扬与现代化传播媒介的切入点,实现红色文化传播的网络化、多样化、便捷化。高校要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相关网络课程以及艺术创新的研究开发,推动大学生思维创新优势与红色文化艺术形式网络宣传的深度融合,培养以大学生团队为主体的新媒体团队,提高红色文化网络传播效率和信息传播质量。在将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与网络新媒体等传播媒介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传播的形式主义。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应生动形象,注重生活化,避免过于政治化,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以提高大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于红色文化的网络宣传应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注重红色文化内容资源本身,根据红色文化自身特点和新媒体应用规律,创造出既能体现教育实效又能满足大学生内在精神需求的高质量作品。

4 结语

高校通过弘扬红色文化发扬革命精神,传承优秀文化,并以此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从而促进高校文化建设。通过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高校艺术内容以及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弘扬红色文化的伟大精神来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但对红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不足,应用机制不完善,导致高校传承红色文化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大学生也缺乏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和认同。针对这一状况,高校应该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对红色文化艺术创造的研究,创新艺术教育的应用机制和教育方式,从而提升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力,同时灵活运用网络资源优势以提升红色文化网络宣传力,形成多方合力共促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体现,而高校又是坚守大学生信念信仰、丰富大学生思维和创新艺术形式的主阵地,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秦在东,庄芩.论增强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1):44.

[2] 李艳.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39.

[3] 舒醒,叶桉.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6):146.

[4] 黄慧.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72.

[5] 崔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4):96.

[6] 韦红霞.红色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91.

[7] 檀江林,项银霞.高校红色文化传扬平台的优化与模式构建[J].教育探索,2017(6):63.

作者简介:苗新蕾(1998—),女,山东聊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保护利用、红色资源、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研究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最为艰苦的革命环境中不断形成的,它也是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记录了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红色资源既包含物质文化资源又包括非物质文化资源,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纪念馆、博物馆、历史文化遗产、革命精神、道德思想、政策制度、红色风情等。近年来,从我国发掘的现状来看,红色文化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而且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很容易吸引大量的人群,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红色文化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涵盖,它不仅体现了当前社会的状况,同时也充分展现了过去人们的经历以及更多的历史。所以,为了可以使文化之间相互连接,促进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今天我们有必要保护利用红色资源,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让更多的文化可以一直延传下去。

一、保护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首先,在保护红色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加强对于红色旅游景区的建设,一方面可以让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我国文化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建设红色旅游景区时,应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景区的安全性与承载力,避免更多的资源受到超负荷的破坏。例如,在景区内,应不断完善标语标识、护栏、休息等各个区域的安全设施建设,加强对于景区环境的保护。此外,还应不断优化旅游路线,方便人们出行。其次,加强红色资源的管理体制建设既可以开发市场主体,还有利于社会经济建设,统筹资源合理配置,促使红色资源有效的开发与利用,以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在完善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使景区不断融入社会,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提升红色资源的利用。同时在景区内还可以建立博物馆、展览区等,提高红色资源的使用价值,让人们更多地了解红色文化,从而使其得到弘扬与继承。此外相关部门也应积极配合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各方面对其进行保护,将社会发展与红色文化有效结合,在不断提高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可以使得红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将其责任落实到每个人,从而使红色资源得以有效保护的同时,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二、运用媒体力量,弘扬红色文化价值

在新媒体背景下,借助现有资源进行弘扬红色文化,不仅可以加强人们对其重要性的关注,还有利于体现红色文化的价值所在。通过媒体进行宣传,能够有效的加强人们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首先,我们可以建立红色文化的网络专用宣传平台。借助网络的特点,加大对于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一方面可以促使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拓展红色旅游产业,让更多的文化得到传承。此外,借助网络数字化技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红色资源信息,让人们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感受红色文化的内涵以及意义所在。新媒体作为当前比较广泛的一种宣传平台,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工作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其文化进行了解,同时通过互动的环节,还可以方便网友之间的交流学习。利用媒体拓展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不仅可以快速的传播,还可以增强人们之间的互动性,加大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既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也让更多的人们对红色文化有所了解,给他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因此,运用媒体力量,保护红色资源,加大对其影响力宣传力度,从而弘扬红色文化的价值。

三、创新文艺作品,展现红色文化气质

红色文化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历史的创新,同时也给后人在文艺作品创作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艺作品本身就富有极高的感染力,是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其知名度的形式之一,一方面挖掘了更多的红色资源,另一方面还拓展了红色文化对于当前社会的影响力。红色文艺作品体现了古人的创作技术,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在宣传红色文化的過程中,应找准定位,从人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创作出具有感染力的作品,从而吸引更多的人群。比如在电影、电视剧、书画、戏剧等作品中体现其特点,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不同的艺术风格,结合时代的发展,创作出更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文化作品。对于红色文化作品的创新,要充分具备文化特色,在提高品牌知名度的同时,不断挖掘作品内涵以及特色价值,使时代精神可以从中有所提现,从而提供更多的红色文化正能量,吸引更多的人群,展现红色文化气质。

四、总结

总之,红色文化作为当前人们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有力的证明了历史的价值导向,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从而有效的丰富了红色资源的利用。把红色文化一代一代的传下去,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红色文化展现了整个的革命历程,丰富了红色遗产,让每一项文化遗产都得到了传承。保护红色资源,加强红色教育,推进红色文化遗产工作的落实,对其进行长远的规划并加强保护措施,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加大其对社会的影响力,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打造一批富有内涵和吸引力的红色文化基地,还可以充满人文关怀,让红色文化真正深入人心。保护利用红色资源,发挥其优势,让红色文化遗产焕发勃勃生机,吸引更多的人群,从而有效的促使红色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陈始发,李立娥,齐耀祖.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的历史考察[J].理论视野,2014(08).

[2]张泰城,张玉莲.红色资源研究综述[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3]挖掘红色资源 弘扬红色文化——在莘县“平原红色文化长廊”规划论证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 [J], 丁龙嘉

(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党校 150020)

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依托于独特的红色文化,因此,具有无可替代的旅游意义,相比较其他自然与人工风景区而言,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更能带给人心灵上的启迪,给人以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培养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言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景区对游客的吸引作用,也制约了红色文化的传播,需要引以高度重视。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旅游

红色文化旅游由于其在爱国主义精神方面的教育意义,使其在旅游领域占据着独特地位。但是近两年,随着红色景区不断的扩大开发以及过度宣扬红色文化等现象的不断出现,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而且旅游景区的功能开发较为单一,加之其地理位置的偏僻与地理环境的区位弊端,也对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形成了不小的阻碍。接下来,笔者主要谈论一下我国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为我国红色文化旅游的持续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一、中国红色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一)红色旅游产品内涵不够,参观方式静态为主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红色旅游景点在进行产品设置时,不能很好突出产品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对红色文化认识不足,且对当地民风民俗挖掘尚浅,无法将红色文化与当地风俗文化进行很好地结合,使得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在展示红色文化时显得突兀且呆板,不具备独特之处。加之景区带领游客参观红色旅游产品的形式过于单一,大都局限于利用红色名人故居、红色文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参观方式,游客只能远远进行观看,或者听取导游程序化的讲解,极易使游客产生疲劳感,最终对景区的口碑传播形成不良影响,也很难吸引游客实现故地重游。而且,一些景点设置的红色旅游产品并不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使得游客在进行参观考察过程中无法获得红色文化体验,因此降低了游客的参观热度。比如,一些景点会将红色名人生前使用过的东西作为景点展出项目,但是并没有赋予其过多的文字说明,更加没有带有文化内涵的故事叙述,游客在看到这些红色名人用物后,并不能产生过多心灵上的触动。

(二)红色旅游景区缺乏综合功能

我国当前的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总体缺乏综合性,只是单纯突出红色文化景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没能对景区进行进一步的良性开发,使得景区建设缺乏活力。游客在景区内只能接收到一些与红色文化有关的旅游信息,相应的餐饮娱乐设施缺乏,无法彰显景区深层次的旅游价值,因此景区能够吸引到的参观人群主要以学生为主,且多是由学校统一进行安排,无法真正显示出景区对学生个人的吸引力,更无法吸引到非学生人群主动前去参观,最终造成景区的经济收益偏低的现象。红色景区的建设虽然不应该过多渗入商业性因素,但是在红色景区的外延,建立一些供游客休闲娱乐的设施,可以有效增强游客的游览体验。

(三)红色旅游景区所在地区位条件差且经济薄弱

我国的红色景区一般都坐落于偏僻的山村中,这是由于当时我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革命政权”的道路指向所决定的,所以导致了当前红色景区地域环境较差的现象,而且经济基础薄弱,景区的开发和治理落后于其他非红色文化旅游地。虽然红色旅游地主要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主,但是过于艰苦的旅游环境以及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于吸引游客来说还是会存在较大的阻碍作用。景区没有实现有力的开发,也就不能实现其带动景区周边发展的功能,最终会导致景区的发展与周边区域的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别,削弱游客的游览体验,

(四)红色旅游景区管理者尚未完成角色转换

在我国,红色文化旅游区由于其独特的属性特征,只是在发挥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发挥其教育功能,因此,多数红色文化旅游区域并未作为旅游资源面向全社会开放,因此也未对红色文化旅游区域进行相关开发,没有将其作为地区经济效益的创收项目。所以,多个管理部门对于红色旅游景区的定位尚未明确,不知如何对其进行角色定位,因此,诸如旅游局、文化部以及文物部门对于管理红色文化景区的角色转换未能实现良好准确的完成,这也影响了对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管理以及红色旅游景区的持续性发展。

(五)红色旅游资源缺乏有效保护

近些年由于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旅游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旅游景区的发展也因此被激发,我国的旅游业呈现出炽热的发展态势,但是在旅游景区在寻求进一步发展的当下,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却未能表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这主要是由于红色旅游景区无法向其他景区一样实现高度娱乐性和盈利性,因此,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对于开发红色旅游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当地管理部门以及群众缺乏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没有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适当的维修与保护,致使红色旅游资源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比如,在一些以窑洞作为红色文化标志的红色文化景区,由于窑洞在当地存在的普遍性,使得当地政府或者居民对于窑洞的保护工作存在懈怠,没有定期对窑洞进行检查与修复,因而使得窑洞遭受到自然与人为破坏,变得破败不堪,使得其参观考察的价值消失,最重要的是随着窑洞的逐渐衰败,其本身负有的红色文化象征也会大打折扣。这种对待红色旅游资源不作为的管理方式,会严重红色文化景区的后续发展,很可能会使红色旅游景区失去红色文化载体,最终归于普通。

二、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措施

(一)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相结合

红色文化旅游作为一种具备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特殊旅游项目,在对其进行开发建设时必须要保证其红色文化的正宗性,不能为了攫取旅游效益而以牺牲文化建设为代价,最终使得红色文化旅游的意义与价值被泯灭。对红色文化旅游活动的建设应该在保证完整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文化呈现形式,使其与当前时代的发展特色相结合,也与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向贴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红色文化走入人心。另外,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应该秉承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略对生态文明的建设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承担,相反,作为红色文化的积聚地,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更应该以身作则,为全国的旅游景区做好模范作用。比如,当前手机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载体,那么在进行红色景区建设时,可以在景区陈列的物品上面设置二维码,游客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了解有关陈列物品的相关信息,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改变了原来那种依靠导游进行讲解的单一模式,使得游客的参观自主性增强,还有效实现了生态景区建设,减少了景区内通过发送宣传单来宣传景区文化的纸张浪费。

(二)全面、系统、协调的综合开发

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具备文化与旅游的双价值,更应该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开发的综合性。比如,红色旅游地区多坐落在偏僻的山区,虽然其经济发展受限,但是也正是由于没有过多的经济建设的干预,使得红色旅游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所以,红色旅游地区可以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旅游建设,努力实现对景区的综合开发建设。对于红色景区的综合开发还可以基于当地的文化特点来进行,比如,对一些红色景区来说,其防空洞建设在战时为军民发挥了重要的保护功能,那么,景区便可以基于这一文化特色,定期举办防空洞演戏活动,通过模拟战时情景来让游客体验战争时期的生活状况,激发游客的爱国情感。

(三)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

对于红色文化地区来说,想要得到快速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国家的政策支持,最主要的是当地相关部门能够自行发现本地区的红色文化旅游优势,进而依靠政府的带领,通过对景区的开发建设、吸引资金投入以及相关宣传,拓宽本地区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格局,使红色文化旅游朝着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不断延长红色文化旅游的产业链,延长红色文化旅游的生命周期,最终实现红色文化旅游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对于红色文化景区而言,在保证红色文化景区健康化运营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景区周围进行产业化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游客提供能够满足其需求的设施及场所,让游客在参观之余能够得到身心的放松。由于红色景区多坐落于偏僻的山村中,没有得到及时的开发治理,虽然景区可以依靠红色文化获得相应的盈利,但是红色景区却没有发挥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的功能,其影响的辐射范围仅限于景区范围内,因而也就将红色景区的长足发展禁锢到一个固定模式,无法真正扩大景区的影响力。所以,红色景区当地政府应该正视红色景区对于带动地区发展发挥的重要功能,不仅要重点开发景区,还要对景区周边区域实现同步开发,可以通过生产制造红色文化的衍生品来凸显红色文化特色,实现红色文化地区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发展。

(四)加强对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管理

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监督管理,因此,当地的各部门应该明确红色文化景区的基本属性,明确自身的管理责任,依法对红色景区进行管理和保护,制定相关管理条例与保护措施并严格执行。对于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管理不仅要重视景区的经营管理,还要加强对于红色景区纯洁性的管理,确保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红色文化的真实性,避免出现对红色文化进行捏造或者随意更改红色文化现象的发生。除此之外,对于红色景区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应该责任到单位甚至个人,以防止在管理工作出现问题时各管理部门间相互扯皮推诿状况的发生。对于红色景区当地政府而言,也要结合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制定相适应的红色景区管理条例,以便于红色景区的发展能够有据可依,对于景区的管理监督工作也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三、结语

想要实现红色文化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使其不断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就应该明确当前红色文化景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问题找出解决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红色文化景区的发展能够实现可持续性。红色景区的发展必须依托于一定的红色文化,但是在建设景区时,必须保证景区依托的红色文化的真实性,避免对一些红色文化进行人工加工,失去真实性的红色文化也不能实现长久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椿陶.井冈山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6).

[2]黄文胜.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J].生态经济,2014(11).

[3]石仲泉.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和苏区精神[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4(04.

[4]刘正芳.试析政府促导红色旅游的着力点[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5(03).

[5]贾浩华,张英明,方淑婷.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增加[J].党史文苑, 2015(16).

[6]苟自钧.深度开发旅游商品 拉长我国旅游产业链[J].经济经纬,2014(04).

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1)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

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2)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人之师。

2、孟子

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孔颜。

3、屈原

(1)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2)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

(3)志洁行廉,忠君爱国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4)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

4、项羽

鹿野舟沉王业兆; 鸿门半碎霸图空。

5、项羽、勾践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6、荆柯

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

7、司马迁

(1)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2)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8、苏武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9、王昭君

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10、诸葛亮

(1)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2)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3)伯仲之间见伊吕;先生有道出羲皇。

(4)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宗臣之遗像,万古清高。

(5)功在朝迁,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辨襄阳南阳。

(6)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11、陶渊明

(1)醉眠多似陶彭泽;句法参同李翰林。

(2)质而绮,真而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12、李白

(1)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2)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3)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4)长安市上酒家眠,醉后敢将天子傲;采石矶头明月好,当年犹说谪仙归。

(5)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6)神仙诗酒空千古,明达江天贮一楼。

(7)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

13、杜甫

(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2)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3)歌咏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

(4)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5)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

14、白居易

(1)风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匀留江山别离情。

(2)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

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15、苏洵父子等

(1)一门三父子;峨眉共比高。

(2)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3)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司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其源。

16、范仲淹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17、沈括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18、辛弃疾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19、李清照

(1)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2)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花。

(3)载酒江湖,人比黄花瘦;校碑栏槛,梦随玉笛飞。

20、文天祥

(1)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2)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法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列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21、岳飞

(1)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可至南渡;

罪名莫须有,忠冢栖霞山,长留人愿,国魂几时北来。

(2)万里留长城,南渡朝庭从此小;一抔留古墓,西湖烟水到今香。

(3)奈何铁马金戈,仅争得偏安局面;至今山光水色,犹照得一片丹心。

22、史可法

(1)数点梅花亡国恨;二分明月故臣心。

(2)万点梅花,尽是孤臣泪;一抔故土,还留胜衣冠。

(3)死含瑶草千秋恨,魂傍梅花万古香。

23、蒲松龄

(1)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2)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24、孙中山

(1)英雄作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2)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事。

25、鲁迅

(1)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2)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26、韩愈

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

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

27、苏轼

公是孤臣,明月扁舟留句去; 我为过客,空江一曲向谁弹。

28、于谦

(1)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自分一腔抛热血;

竭肱股之力,继之以死,独留表白在人间。

(2)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雪浪;

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心伤两地风波。

29、陆游

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红色文化教育是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党史国史、公民道德教育的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知性——体验式教育,具有教育对象全民化、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内容丰富化、教育价值多元化等特点。红色文化教育的特质内在地规定了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即在本体论意义上,实行发展性评价与科学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评价机制上,实行顾客导向与专业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在评价方式上,实行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评价标准上,实行多元评价与核心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关键词 红色文化教育 教育评价 评价原则

紅色文化教育是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党史国史、公民道德教育的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知性——体验式教育。在新时期,对于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促进与提升红色文化教育也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在国家层面上,教育部和中央党史研究室合作共建,于2013年7月在复旦大学、嘉兴学院、井冈山大学等8所高校设立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它们成为了红色文化教育研究的核心基地;在社会层面上,众多高校、社会机构纷纷成立各种红色文化教育组织与研究团体,通过办学、办刊等多种形式将红色文化教育与研究推向了新高潮。

1 红色文化教育研究概述

学界已从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从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等多角度对红色文化教育内涵、价值功能、运行机制等进行了积极有益的研究与探讨,并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但也有研究者尖锐地指出: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目前的相关研究还处在初始阶段,研究内容较为空泛,对红色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研究得不够深入,尤其是对红色文化教育中“为什么要开展教育”、“教育内涵是什么”以及“如何开展教育”等问题,分析得不深、研究得不透。[1]这个评判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事实上,学界对于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及其运行原理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细致研究,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在红色文化教育质量方面的重大研究成果较少,也未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育评价体系。

实践表明,红色文化教育的“有与无”的问题已初步得到解决,而红色文化教育质量的“好与坏”的问题已逐渐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重上井冈山,首次明确提出“红色基因教育”。此前他曾多次指示要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国史和优良传统教育,“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这就提出了红色文化教育质量这一重大问题。此外,2017年1月19日公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发挥教育评价对科学育人的导向作用”。[3]在当代中国,尤其是在红色文化资源富聚的江西、湖南、陕西、浙江等地区,红色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红色文化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因此,进行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研究,既合乎国家教育改革的目标方向,也是教育现实的迫切需要。

2 红色文化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红色文化教育是一种直接以红色文化为教育内容、以弘扬革命文化与革命精神为主旨的开放性教育方式,它与传统的学校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价值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别,有着自身独特的教育魅力。

2.1 教育对象全民化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与全国人民合力谋取民族独立与革命胜利的历史见证,它承继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精神,因此,红色文化是一种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在此意义上,红色文化植根于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之中,对当代社会中的每个中国人来说,它都是一种极好的历史观照,人们可以在接触、体认红色文化过程中学习历史、感受历史、启迪人生。因此,红色文化教育的对象可以是每一个不忘革命历史的中国人。从教育实践来看,青少年学生、党员干部、军人以及其他各类有教育需求的人群构成了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对象。从根本上而言,红色文化教育不设门槛,没有过多的知识水平、年龄身份等的限制,它真正向全体中国人开放,其教育对象来自社会各阶层,其教育影响可以辐射整个社会。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说,红色文化教育就是一种向着中国人、为了中国人、造就中国人的德性教化。

2.2 教育形式多样化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历史遗产,具有物质的、信息的、精神的等多种存在形式。因此,红色文化资源也就可以分为物质类、信息类、精神类这幾种形态类型。物质类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革命遗址、革命旧址、红色器物等;信息类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革命标语、红色歌曲、红色典籍文献等;精神类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4]正因如此,在运用不同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时,就必须依据不同载体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以我国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实践为例,高校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促进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面向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进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对于物质类红色文化教育,高校大多是与革命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加强合作,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专业实习、见习以及社会实践基地;对于信息类红色文化教育,高校多是通过开发红色教育专题网站、推广红色微博微信、举办校园红歌大赛等形式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与宣传;对于精神类红色文化教育,高校多是设立专门红色文化研究机构、开设红与色文化专栏、举行红色文化主题论坛与讲座等形式来深入推进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此外,对于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文化水平的教育对象,所采取的具体教育形式也是不同的。

2.3 教育内容丰富化

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近现代中华民族争取独立的英雄史、共产党人争取革命胜利的奋斗史,也包括蕴含其中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道德传统,其核心内容涉及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宗旨、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5]在这些教育内容中,既有客观的历史知识,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发生与进程等;也有主观的个体精神体验,如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的体会与认识。在内容载体上,传统的学校教育多以学科知识体系的方式呈现,主要进行学科教学;而在红色文化教育中,教育内容并没有专业的知识体系,也没有固定的知识载体,主要进行的是实践教学。如此丰富的教育内容,在赋予了红色文化教育独特而灵活的魅力的同时,也对红色文化教育的教学与组织管理提出了挑战。

2.4 教育价值多元化

红色文化教育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就个体价值而言,红色文化教育更多的是一种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有助于个体的励志成人,其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的精神世界为对象的教育活动。在个体思想道德发展过程中,红色文化教育具有思想导引、道德示范、心理优化、审美熏陶的功能。[6]就社会价值而言,红色文化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健康发展的价值,具体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管理价值、生态价值等五方面价值。[7]事实上,红色文化教育价值具有相当的主观性,不同的教育者对于红色文化教育价值的取舍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教育对象对于红色文化的教育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因此,红色文化教育难以像传统学校教育那样可以客观化考试进行标准化的衡量。

红色文化教育以上这些特点构成了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认识论基础,它们决定了红色文化教育评价在评价机制、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与传统学校教育教育存在重大差异。因此,红色文化教育评价不能照搬传统学校教育评价的经验与方法,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首先建基于对红色文化教育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之上。

3 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

红色文化教育既有知性的历史知识教育内容,也有注重个人体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这种知性——体验式的教育特质决定了红色文化教育评价必须立足于教育的全面性,不能偏废某一方面,这就构成了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对于当前的红色文化教育的评价机制,有研究者批评其过于僵化和简单,片面强调教育外部因素的评价,而忽略了教育的过程与效果,导致红色文化教育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实效。[8]有鉴于此,我们需要确立科学、全面的红色文化教育评价原则,这是有效推进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基础。

3.1 发展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发展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能够促进人的健康发展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发展性的评价原则要求红色文化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在接受相应教育之后在知识与身心方面等有所发展,在知、情、意、行、信方面有所突破。科学性的评价原则是针对红色文化教育丰富的教育内容和多元化的教育价值而提出来的,它要求红色文化教育要选取恰当的教育内容,尊重历史事实,实事求是,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进行历史呈现与评述,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为了发展而发展,更不能为了达到情感体验教育的目的而编造历史情节、过度煽情。

发展性评价与科学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是对红色文化教育在本体论意义上提出的要求。由于红色文化教育没有传统考试与就业的压力,因此,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主要目标就是学生的发展,注重教育与引导相结合。坚持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原则,需要坚持以下基本要求:其一,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以动态评价为主。我们要从多个角度来关注学生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前后在知识、思想、行为水平上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否与学生的初始期望相吻合。其二,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红色文化教育本身的体验性的特点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亲身体会与感悟,而不是简单地依据一份学习心得、自评报告就对学生进行贴标签、定性。其三,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以纵向评价为主。我们可以横向对比是否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同龄人在各方面的差异性,但更要注重评价学生的成长性,分析和把握其在过去与现在的成长程度。科学性的评价原则则力保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是真实的、客观的、正向的。将发展性与科学性相结合起来,才能够确保红色文化教育评价本身的价值与其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3.2 顾客导向与专业导向相结合的原则

红色文化教育是一种兼具服务性与专业性两大属性的教育形态。其专业性指的是红色文化教育所提供的部分教育内容是专业化的人文历史知识,所提供教育的方式更是专业化的,需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与教育教学规律。其服务性指的是红色文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教育服务活动,而非知识生产活动;它通过教师、红色文化资源、教学活动等向学生提供一系列教育服务,包括小组教学、团队体验等主体服务以及衣食住行、后勤保障等社会服务,红色文化教育需要通过教育的全过程来满足学生的需求与愿望。红色文化教育的直接服务对象就是学生,全民化的教育对象也就成为了红色文化教育的顾客,因此,红色文化教育评价需要遵循顾客导向。

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顾客导向要求从学生这一顾客的角度出发,以学生顾客的需求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来审视红色文化教育质量与成效,进而更多地从服务属性的角度来评价红色文教育工作。由于紅色文化教育对象具有全民性,教育对象来源于社会各阶层,教育认知水平差异极大,教育需求与期望也不相同,这就要求红色文化教育能够依据教育对象的特点与实际情况,灵活安排适当的教育活动,切实服务于学生顾客的需要。在红色文化教育评价中,主要考察的就是学生顾客对所提供的教育服务的满意度,而不是像传统学校教育那样依据考试成绩或就业率来进行质量评判。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专业导向要求我们从可行性、操作性、最优化的维度来评价红色文化教育对于满足顾客教育需求的情况。可行性、操作性、最优化的原则指涉的是红色文化教育本身及其评价的专业化程度,要求红色文化教育评价必须充分考虑教学人员、红色文化资源、教学活动、时间安排、空间场所等教育要素配置的便利化、经济化、实效性。坚持顾客导向与专业导向相结合的评价原则,有利于紧紧抓住红色文化教育质量的核心,完善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机制。

3.3 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如前所述,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极为丰富,并以个体性的教育体验为其教育特色。这样一种以改善学生的精神生活与内心经验为旨归的体验式教育是难以进行统一的量化评价的,也缺乏一套如传统学校教育那样客观公认的学科、专业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红色文化教育价值的主观性也来源于教育对象的全民化,这些教育水平不同、教育背景各异、教育需求多样的学生顾客对于同样的教学活动将会有不同的教育评价。此外,对于学生在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发展性往往是隐性的,或者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因此,对于红色文化教育中那些有着内隐倾向、个体体验色彩浓厚的教育部分,往往只能实行主观评价。同样地,红色文化教育中也有着许多客观化的教育内容以及诸如教学设施、师资状况、教育资源等现实的、显性的教育核心条件,这些教育内容与教育资源情况则可以运用量化的手段进行客观评价。

坚持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要注意两点:其一,要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定量分析主要是从有与无、多与少的角度来对教育过程与结果进行判断;定性分析主要是从好与坏、高与低的层次来对教育过程与结果进行评判。在红色文化教育中,人员、资源、信息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其中的教学人员数量与构成、教学课程门类、教育基地数量、教育媒体使用频率等形式性内容,可以进行数量分析与评价,没有充分教育资源支撑的红色文化教育是难以长期发展的;而对于其中的师资水平与能力、学习效果与评价、教学组织管理绩效、教学设计水平等实质性内容,则需要进行性质上的分析,对于同样的教育资源,若能加以创造性使用,也能取得很不错的教育效果。其二,要将自评与他评结合起来。自评是学生对自身在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的体验以及教育机构对教育教学运行质量内部控制的主体评价,自评虽有利于进行自我教育,但因利益相关、感情色彩而容易偏于主观;他评是其他教育相关者对红色文化教育质量的外部评价,他评多因较少利益纠葛而往往偏于客观,但有时不够准确。将主、客观评价结合起来,有助于相互补益、扬长避短,从而保证整个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3.4 多元评价与核心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红色文化教育的多元评价原则,指的是在红色文化教育评价过程中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这一评价原则主要源于红色文化教育价值多元化、教育内容的丰富化、教育形式多样化的教育特点。教育实践证明,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多种评价方法的合理使用、多种评价标准的平衡,有利于获得全面、准确的评价信息,以做出科学的教育判断。红色文化教育的核心评价原则,指的是在红色文化教育评价过程中要进行真实性评价,以学生评价为核心。学生学习效果是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逻辑起点,也是评价的核心要素,学生的真实发展是评价的核心标准。[9]核心评价是整个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灵魂,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多元评价则是核心评价的补益,以防教育评价的单一与僵化。

红色文化教育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包括学生、教师、教学组织者、教育管理者、教育同行以及社会各界相关人士,在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中,充分体现红色文化教育相关者的教育诉求。其中,学生评价应该受到格外关注,学生是红色文化教育的最终承载者和体现者,学生是教育评价的第一主体。红色文化教育的评价方法是多元的,既有自评,也有他评;既实行量化评价,也进行定性评价。在这些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中,学生的自评与学习评价,应成为红色文化教育评价关注的焦点。将多元评价与核心评价结合起来,既能适应红色文化教育多元性、丰富性的需要,也能保证时刻将评价的重点聚焦在红色文化教育的核心问题上。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中,“后真相”逐渐成为一种教育趋势,“后真相”即为客观事实对公众舆论的影响力小于情感和个人信仰影响力的情况,学生顾客的需要与感受将越来越在教育评价中占据重要地位。

红色文化教育评价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基本原则的确立是整个系统工程的重要基础。通过遵循科学发展的评价路向,保持顾客导向与专业导向的一致性,兼顾多元评价与核心评价,实现主客观相统一的评价原则,最终确保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全面有效。评价原则确立之后,接下来就要进行精细的评价指标衡量、评价体系的建立等问题的探讨。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肖灵.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13.

[2] 习近平三年十一次接受红色基因教育[EB/OL].http://news.china.com.cn/ 2016-02/04/content_37732759_4.htm.

[3]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

[4] 张泰城.论红色文化资源[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5(1):5.

[5] 葛丽华.红色文化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12:6.

[6] 李霞,曾长秋.论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求实,2011(5):93.

[7] 陈世润,李根寿.论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15.

[8] 薄存旭.我们需要怎样的红色文化教育[J].教学与管理,2010(10):44.

[9] 肖绍聪.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评价的特点与规律[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5(4):66.

上一篇: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下一篇:幼儿园教师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