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音乐论文范文

2023-09-06

中国古典音乐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音乐赏析;教学;小学音乐教育;欣赏

音乐不是实物,欣赏也并非具象,将如此抽象而虚无缥缈的概念传输给小学生将会是教学的攻坚克难部分。但同时,小学生经历少,没有音乐糟粕的熏陶,对新事物接纳能力强,从小对学生音乐欣赏的培养将深刻影响学生未来对艺术和美的欣赏与接纳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情操。而对于老师而言,在教学中具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掌握学生年龄特点,激起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教育进程必将事半功倍。

一、音乐欣赏对学生音乐学习的意义

自政府发表文件提出:将德智体美教育作为教育重要方面。对于小学生教育工作来讲,基础学科的教育重要性不如艺术学科。小学生年龄尚小,心智尚未成熟,审美尚未培养完全,容易被家庭或社会氛围带偏。从小对学生音乐欣赏的培养将深刻影响学生未来对艺术和美的欣赏与接纳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情操。

以交响童话为例,从故事本身入手,将音乐转化为丰富而有趣的图画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具体的了解到音乐背后的内涵,张开想象的翅膀。为欣赏交响童话主题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此外,一个好的音乐氛围将影响学生的成长环境。试想,一个校风差,学风歪的学校里,如何开展良好素质教育?又如何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从音乐这个小的点做起,以点带面,进而带动整体。创造一个良好而美丽的校园风尚。经常播放富有时代意义和精神的作品如《让我们荡起双浆》、《一个真实的故事》、《闪闪红星》等。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熏陶,激发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敬爱之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如何将欣赏融入教学

(一)以欣赏为线,贯穿唱歌、乐理与基本技能

音乐教学重在欣赏,欣赏作为中心内容,占据教学主导地位。因此,在教学中,以欣赏为前提,通过乐器、歌唱、演奏等形式,给学生的认知带来新的体验。同时,将基础知识融入音乐本身,加以引导学生欣赏学习。将会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例如欣赏歌曲小白船的时候,不单单只是对单一乐曲个体进行播放。而是加入动画,多媒体等其他新奇因素,以来增加动画性激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二来多元素结合,理解与感受也将更加深刻。节奏、速度、起伏、情感的多方面融合,是学生更加投入到音乐所展现的情境中,加深对旋律的印象,更好感受音乐之美。

(二)引导学生欣賞,从感情认识到理性知识

从感觉抓起,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相对于直接教授刻板的基础知识,先感受音乐实属更好的选择。不仅仅对于小学生,对任何学习者而言,由简到难,由易到难才是学习之道。此外,感受所带来的兴趣是无价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喜欢这门艺术,想要去更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想要学习理性知识的欲望,基础知识将不再刻板,而是学习爱好的铺路石。学习也将会充满乐趣。

(三)发挥学生创造性,感受美、创造美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在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感受他人作品的同时,激发学生独特本身创新性与创造能力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不同的创造体,音乐这门艺术才能经久不衰,愈发美丽。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步了解艺术产生的情感,感受到了艺术的美,而这些所有学过的、看过的、听过的都将成为学生宝贵的财富,为学生的创造性埋下伏笔。教师是学生创造力萌芽并发展的园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创造音乐的机会,引导学生将想象力转化成具体可见的实体。不仅仅是学生对音乐欣赏能力的飞跃,更激发学生创造的动力,并让学生明白,艺术不是天花板不可触及,任何人都可以去创造、去感受。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绝不能只停留在传统模式,改革创新,用最新的思想与那些稚嫩而新鲜的孩子们碰撞,亦师亦友,用最具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以最贴近孩子思维方式的教学模式,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最适合学生特点、浅显易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融入到教学,不断更新教学模式,为更好的将欣赏这一艺术能力为学生所理解并掌握。写无止境,教无定法,只有不断求新探索,才能不断完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可以引导和激发的。一堂音乐课,教师如果能科学地、充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做到愉快教学、轻松学习,学生就一定能在广阔的音乐天地驰骋,我们的音乐课也会更加具有意义。

参考文献:

[1]韩文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07):11.

[2]朱尧鸿.音乐欣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及应用分析[J].新课程,2021(30):73.

[3]李霖.从教育目标看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人文价值[D].西南大学,2020.

[4]王金金.多媒体应用于小学音乐欣赏教育的解析[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3):4-5.

[5]熊睿.基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中国古典音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现代社会,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使之得以保护和发扬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关键词:民间音乐 传承 发展

一、民间音乐概念综述

民间音乐是最具有民族文化性、社群参与性、乡土本色性的文化艺术总成,其韧发于民间、取材于民间、成长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可谓中华民族音乐之滥觞。几千年来。民间音乐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沿革中。始终保持以口头的传承方式在民间艺人之间薪火相传。并在传播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流变。民间音乐表达了基层社群的心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层社群的基本生活原态。成为人们精神生活领域所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中国民歌的形式丰富多样,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各有区别、各有特色。例如,汉族民歌多以四句一段为主,但陕北、晋西北以及内蒙古地区也有以两句一段的民歌,藏族的“谐”体歌亦多四句一段。汉族民歌除七言体以外,又有五言、六言、八言甚至以上的诗句,与之对比。纳西民歌则多为五言。在韵脚方面,汉族民歌强调尾韵押韵。蒙古民歌则多押头韵。侗族民歌则多押腰韵,不一而足。从风格来看,傣族民歌尚明丽清新。汉族民歌因南北地域环境不同而有所区别。南方较为含蓄婉约,北方则较为粗犷豪放。

尽管民间音乐因其自身起源与发展环境不同。存在种种不足。但作为劳动人民心声的反应,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内在的、积极向上的、昂扬奋斗的精神面貌。受历史条件和传承方式的影响,民间音乐在技校拓展方面表现的较为缓慢,但经过千百年来人民群众的加工与锤炼。其艺术水准和表现力却日臻完美,很好的展现出一个前进发展的过程。不可否认,民间音乐已经成为全人类文化艺术成果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其在净化心灵、涵养情操、提升品位、塑造人格等方面展现出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二、民间音乐的本源与特征

正如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反映了人类物质生产的客观需求一样。民间音乐从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产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同时也伴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得以传承和发展,民间音乐反映了基层社群的集体智慧。是人类社会物质实践所衍生的精神产品。实践具有永恒性,因而民间音乐也内在的承继了物质实践的永恒性与发展性。由于民间音乐的传承主要以口头为主。因而又具有流变性和应时性等特点。正因其这种流变性和应时性,是民间音乐更加真实客观的反映出各时代、各地域、各民族、各群体的生活实际。

民间音乐具有鲜明性与自然性的特点,其含义有二,其一真实,其二浑然天成,民间音乐这一特色的形成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创作模板与传播方式本身即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其二。民间音乐所要表达的意思或思想感情乃是基层社群自然且真实的流露:其三。表现载体亦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表达方式率真自然:第四,作为表现兴师动众额语言来源于自然生动的口语。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民间音乐的发展状况评述

(一)“现成思路”、“现成格局”现象表现突出。民间音乐唱词中,相同的词语、相同的艺术处理手法。往往会被反复运用:戏曲剧种、说唱曲种中普遍存在唱腔的雷同与结构音乐表现手法单一等特征:一个地区内部旋律运动的模式、乐段结构以及润腔方式的也存在同一性。

(二)表达技巧缺乏系统性或统一性。民间音乐不乏高超的表现技巧,但受历史背景与传承方式的影响。这些技巧的探讨与改进亦仅存在于口头中,始终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使这种技巧本身传承受阻。

(三)发展进度较慢。民间音乐起源远远早于专业音乐。但其发展进度却远远慢于专业音乐。专业音乐不仅有书面的词曲书谱,而且其传播和交流与民间音乐相比更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更具有可操作性空间。而这恰恰是民间音乐自身所欠缺的。

民间音乐因得不到及时的总结、整理。发轫于基层社群的民间艺人亦如流星般一闪而过,而留不下成熟的作品。有些民间音乐品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便过早地衰败了。再加上民间音乐缺乏充足资力、物力、人力的支持,其在历史流变中始终呈现出一种自生自灭的消极状态。

四、如何传承和发展民间音乐

(一)加强对民间音乐传承的教育和研究

民族的才是世界。民间的才是普适的,我国是一个有着多种民族、广阔地域的历史文明古国,民间音乐承继了中华民族的新鲜血液乃国之瑰宝。因而如何把我国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民族音乐传承下去。是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责任。也是国家教育所肩负的重要的责任和义务。要保护和拯救民间音乐。需从学校教育入手。大力加强各级学校中的民间音乐教育,使其成为收集和传承民间音乐的重要载体和通道。同时,要加强对民间音乐拓展教育。重视民间音乐理论研究,积极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教育和各个级层的理论研究。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和民族音乐基础理论薄弱的问题,

(二)加强民间音乐宣传、推广和普及力度,提升其综合影响力

我国民间音乐的品类和构成内容都是极其丰富的。它有赖以自豪的音色特质、混响特质、语言特质和结构特质,同时又起源于人民的现实生活之中。因而与劳动人民具有根深蒂固的感情基础,要使国人普遍了解民间音乐丰厚的文化蕴含和艺术功底,提高艺术审美欣赏能力。除了通过媒体的积极宣传与大力引导外。还需国民普遍参与和共同支持。例如,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由普及到提高、由专业到非专业、由学校到社会团体等模式广泛开展民间音乐的推广与普及活动。在普及中实现民间音乐精华的传承。此外,通过媒体和文体活动传播民间音乐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渠道,社区和学校都可以开展。例如通过校园的广播、文艺汇演等活动,让更多的社区居民、老师学生等接受民间音乐的熏陶。形成参与面更广,教育效果更显著的整体氛围。时间长了,机会多了,孩子们、老师们的兴趣、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

我国的民间音乐文化丰富多彩。构成我国文化艺术的独特景观。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容不得我们沉浸在丰富多彩、涵养深刻的文化景观中,我们已然进入了一个对民间音乐的文化进行发掘整合的时代。这种发掘整合工作必将有利于拯救濒危的民间音乐文化、音乐现象,有利于他们的进一步传承。应当指出,对于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文艺工作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正是由于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各方面的考察与研讨等工作。我们才能依然听得到那些历史已经很遥远的音乐。比如纳西古乐。福建南音,潮州音乐等等。在突飞猛进的崭新的时代面前,我们觉得欣慰。因为我们有些古老的民间音乐文化被发掘与保护了起来,并且在世界上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当然我们的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而不能因为有了一点点成绩而固步自封。只要我们每一个国人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我们的民间音乐文化也就多一些艺术生命力!讓我们共同期待与努力!

参考文献:

[1]邓光华.中国民族音乐欣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郭小刚.民间音乐发展现状与大众社会心理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06).

[3]邓薇.民间音乐传承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08,(04).

[4]杨光东.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定位及特征新解[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04).

[5]武敏.谈湖南茶陵本土民歌的保护与传承[J].艺术教育,2011,(09).

[6]刘畅.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传承[D].东北师范大学,2007.

[7]丁宁.探究中国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0,(05).

[8]方光耀.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当代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

作者简介:

杨硕雅(1956—1),男,壮族,广西省南宁市上林县人,广西上林县文化馆,大专,中级职称,从事民间音乐艺术创作及研究。

中国古典音乐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风景园林;植物造景;文化意蕴;启示

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虽然融合了多元文化和时代特征,但是仍然可以从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中得到启发。不管是站在历史的角度還是现代造园的角度,挖掘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精髓,从手法特点和文化意蕴等各方面进行探究,并且能将其应用到现代造园实践中是十分有益的。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所体现出的造园理念、文化内涵可以给现代风景园林建设带来更加深刻的启迪。在现代园林发展中发扬与继承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方法与特色,融入时代文化思想内涵,实现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特色的融合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

1 造景手法

对于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基地条件,园林建造者使用的植物造景手法存在很大的差异。深入探究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手法,将其融入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将有助于提升园林植物景观的质量。

1.1 以植物为主题和主景

在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营造过程中,园林建造者常以植物本身为主题和主景,重点表现植物的色泽、香气、姿态和韵味。例如,苏州拙政园中的远香堂以荷花为观赏主景、十八曼陀花馆以山茶为观赏主景、苏州网师园中小山丛桂轩以桂花为观赏主景等。另外,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重视色彩协调感,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进而深刻表达园林的内涵。例如,苏州网师园内的树木叶色多变,有淡绿、浓绿、深绿、黄绿、蓝绿等,丰富的叶色反映着园林的生机和繁荣,也见证着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巨大变化。

1.2 植物与建筑相搭配

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都有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的传统,常用的方式是以被烘托的建筑为中心。合理的植物造景可以对建筑物进行良好的修饰,建筑构图也更加艺术,既能突出建筑的主题又能够增添环境的美感。例如,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古建筑古朴厚重,种植几株青葱的芭蕉或竹,能够获得粉墙黛瓦、淡雅宁静的水墨画效果。

1.3 植物与山石相搭配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假山种植多模仿自然山川或山水画,但假山尺寸较现实山川峡谷的尺寸要小得多,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较大的自然景观就必须考虑所用植物的规格,选择植物宜少而精,以获得最自然的效果[1]。例如,南京瞻园中的南假山以女贞、玉兰、枸骨等作为背景,旁边栽植几株树形低矮美观、姿态古拙且生长缓慢的品种,如黑松、鸡爪槭等,地面多植书带草、铺地柏等低矮茂密的草本植物,与水相接处多植迎春、芦苇、箬竹等枝条细长的植物,整个南假山植物配置层次丰富,自然和谐。

1.4 植物与水体相搭配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景与植物搭配时布局常以水池为中心,在自然式驳岸内种植一些枝条疏朗的植物,如迎春、玉兰、鸡爪槭、垂柳等,大中型乔木作骨架层,如垂柳、香樟等,中间层选择碧桃等垂枝型植物,下层选择迎春等低矮垂枝型植物,突出植物层次感。越靠近水面,植物越低矮,枝条伸向水面,形成相映成趣的画面,如临自然意境[2]。

2 文化意蕴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园林植物造景深受其影响。数千年的园林植物景观是一个有生命的载体,其积累的文化意蕴常常带有浓厚的历史氛围与民族特色。

2.1 体现审美价值

在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营造过程中,设计者既要立足于全局,又要注重细节,所选植物应符合人的审美标准,表现颜色、姿态等多方面的美感,在视觉效果最佳的位置摆放或种植,形成靓丽的风景[3]。例如,在以梅为主体的园林景观中,搭配一些菊、竹及兰草等,这样既能突出梅的高洁美丽,又不会使园林整体景观单调。

2.2 代表崇高品德

我国古代造园家具有高雅的志趣,因此他们常常在营造植物景观时赋予植物人格特色来表达思想意志,也是园林景观中一种文化意蕴的重要体现。松柏苍劲古雅,四季常青,能在严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巅,象征坚贞、气节和理想。这样的品格为古典园林构建了一种沉重而凝练的园林氛围,在北方皇家园林植物配置中还体现统治阶级的稳固和经久不衰。牡丹具有国色天香的美誉,代表典雅端庄的气质;菊花深秋吐芳,不畏风霜,代表坚强高洁的君子气节;蜡梅不畏寒冷,傲雪怒放,常被比喻刚毅和永不屈服的性格。

2.3 表达哲学思想

在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文人墨客会用哲学思想诠释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意义,例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在四季变换的植物景观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4]。此外,中国古典园林建造者还用松柏、翠竹等表达四季变化,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文化意蕴的生动体现。

2.4 彰显民族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以自由的方式打破了规则和设计的局限性,不受规则约束但也不超出其规范,讲究神韵美,追求自然、景物的和谐共生[5]。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景观配置常选用梅、兰、竹、菊等,而国外却很少见,也充分体现了植物造景的民族特色。

3 应用现状

随着时代变迁,植物造景不再仅限于复制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而是在其基础上融入时代文化思想内涵和社会发展需求,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其涉及内容愈加广泛,涉及生态、可持续、资源保护等方方面面,应用也更倾向于对自然生活的回归和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在营造植物景观过程中,园林建造者继承先辈们的智慧,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让园林景观变得有层次、有亮点、有活力。当今很多新中式风格住宅的园林景观中融入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造景形式,营造出诗情画意的居住环境,例如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的三盛·璞悦湾地产项目,在园林景观中再现古典园林场景,如水月洞天、汀兰水榭、兰亭闲居、尊雅之堂、水屿岛居等,园林植物与山石、水体等巧妙搭配,加上现代光影与声响效果,营造出返璞归真、悠闲养性的园林意境。另外,在风景名胜区、大型公园、广场中复刻经典园林植物景观的现象也很常见,如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中谐趣园复刻江南私家园林寄畅园,人们徜徉在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雅致园林中流连忘返。

在现代植物造景中融入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方式,深受现代造园家的青睐,造园实例屡见不鲜,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应用进展在造园理论与造园实践中不断推进,对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继承与发展影响深远。

4 对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启示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由于受到时代、阶级等条件限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现代植物造景设计中,园林工作者应注意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对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持辩证的态度,研究并学习相关领域中的优秀经验,以便能适应新时代园林景观植物配置的需求,为现代园林植物造景领域注入新的能量。

4.1 构建生态和谐

步入新的生态文明时代,以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为借鉴进行现代园林植物造景需要融入生态科学思想并作为现代景观设计的重点内容之一。园林工作者应以生态科学理论为指导,充分了解植物特性,尽量选用环境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的植物,应用和展现本土植物的特色,并适当引进外来植物,驯化野生资源,培育新品种,尽可能避免种间、种内竞争,以实现植物景观的长远效果。为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生态效益,还应将加强绿化效应作为主要手段,提高植物景观带来的环境效益。

4.2 倡导以人为本

古代的园林大多是皇家贵族、文人雅士等极少数人意志的体现,在以人为本方面可以说做到极致。虽然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受众层次不一样,但是受众主体都是人,“以人为本”的精神归属定位是一致的。现代景观大多面向群众开放,为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的游赏空间,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应合理规划布局植物,充分发掘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通过营造意境留给游客以遐想的空间,使每个人都能够获得独一无二的游览体验,以人为轴心,学习人体工程学、心理学、行为学知识,融入现代人们的生活。

4.3 结合现代科技

近年来,科技迅猛发展,新工艺、新技术的出现为现代园林植物景观建设带来便利,植物造景手法增多。园林建造者可以运用大数据、节能新技术等改变传统植物景观设计理念,促進造园实践与新技术融合,使得现代园林空间结构同中国古典园林般灵活多变。如运用光影技术使得植物造型变得动感十足,运用声控技术使得植物更加生机勃勃,园林景观也大放异彩。

4.4 彰显中国特色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弘扬中华文化、彰显中国特色是中国园林植物景观永葆活力、蓬勃发展的精神动力。园林建造者要培养民族自豪感,对于过分追求视觉效果的园林景观,应在行业内普及科学性的造园理念,改善多数植物景观工作者“崇洋媚外”的工作思想,从而真正实现园林景观植物配置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仍处在发展阶段,在园林植物景观的建造水平和规划能力上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在借鉴他国先进技术与设计思想的同时,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同时时刻牢记自身优势,创造出适合我国的现代园林植物造景形式。

5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植物造景形式,是现代园林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园林景观建设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园林工作者要深入挖掘中国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将其造园精髓应用到更广阔的现代风景园林建设中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结合新技术和社会发展需求,为现代园林发展注入文化、生态新元素。同时,要以理性的思维、艺术家的画笔、诗人的浪漫营造美感与内涵并存的植物景观作品,创造符合当代气息的园林佳作。

参考文献:

[1] 王磊,汤庚国.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J].林业科技开发,2003(5):71-73.

[2] 修蕊.园林植物造景原则与设计初探[J].中国科技纵横,2010(20):142-143.

[3] 沈林,杨颖瑶.园林植物造景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程序[J].现代园艺,2012(10):108-109.

[4] 刘丛禹.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初探:以南京瞻园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8):111-112.

[5] 马潇潇.浅析江南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意境美[J].大众文艺,2017(17):87-89.

(责任编辑:赵中正)

中国古典音乐论文范文第4篇

一、中国古代音乐史中所包含的美学观念

中国的古代音乐史中包含着大量的名篇佳作, 不泛有《乐记》和《溪山琴况》等。其中中国音乐美学的分期早在20世纪末期便已经形成了明晰的体系。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都有各自特征的美学意境。其中, 萌芽发展的初期、百家争鸣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等等, 都具有各自的美学特色。然而, 不管什么时期的美学观念, 中国古代音乐史中都包含着“和”的美学思想特征, 求“和”的中国美学观最早是从儒家美学思想中提出来的。在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思想中对中国音乐中的美学下了明确评价与观念, 即“平和”。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与演进, 这种“平和”的美学观逐渐被后世的音乐学所崇尚, 直到现代化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仍然尊崇这求“和”的美学观。宋代的周敦颐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有这独到的见解, 周敦颐在儒家音乐美学中主张的“平和”观中进一步主张“谈和”, 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追求音乐美学观众的核心价值, 从而更好的感悟音乐之美、发展音乐之美以及传承音乐之美[1]。周敦颐的这种音乐美学观实际上是对儒家音乐美学观念的一种辩证继承, 是对中国古代音乐史中美学观的一种发展和创新。将周敦颐的美学观念发挥到极致的音乐形式是中国的琴乐, 琴乐是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 其各个音调之间无不彰显着中国风的神韵美。古琴的音乐是古代文人墨客修身养性的重要音乐形式, 其弹奏往往与古诗词相融合, 并在与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结合下发展并传承下来。因此, 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只有古琴具备自己的美学著作-《溪山琴况》。

二、音乐美学在中国古代音乐中的重要价值

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中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即钟磬音乐时代、歌舞伎音乐时代和戏曲音乐时代。这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中的戏曲音乐形式对后来我国音乐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流行音乐的崛起才对其影响力进行了削弱。自进入21世纪以来,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世界多样化的音乐形式交流, 中国音乐在多元化的音乐形式冲击下逐渐降低了传统音乐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 这是音乐生存环境的变化导致的。笔者认为, 倘若要中国传统古典音乐在现代化音乐交融的历史时期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关注, 就必须让音乐的创造者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中去, 充分将中国古典音乐中的美学思想表现出来[2]。此外, 音乐的表演者作为音乐形式的直接表现元素, 亦要注重演奏情感的流入, 包括动作、表情和神态等, 都能激发人们的审美意向。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运用心灵去感悟, 唯有以审美和修身养性的心理去感受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音乐形式才能体验到那种美学的价值与意义。因此, 中国音乐历史与音乐美学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中国古典音乐是我们的“老祖宗”传下来的艺术文化之一, 我们在陶醉于现代流行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亦要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然而, 在这个音乐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传承中国古典音乐中独具的美学思想任重而道远, 其不仅要培养一批传统音乐的表演者和继承人, 更需要一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同者和支持者, 唯有如此, 才能促进中国古典音乐美学在古典音乐流派中源远流长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音乐史与音乐美学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音乐学教育中主要是以时间为主干线进行历朝历代的音乐形式研究, 然而, 在各个时期内的不同音乐门类中亦存在着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各个音乐表现形式的不同使得音乐思想、音乐机构和音乐理论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为此, 倘若要充分了解中国各个时期的音乐史, 便需要从不同的乐器材料进行着手研究, 将音乐形式出行的背景原因进行深化分析, 并找出相应时代的社会大背景。从而更好的了解古代音乐史, 并挖掘其相应的本质规律。音乐美学的研究与发展主要以某个音乐流派或音乐形式本身为出发点, 从音乐作品本身进行发散研究。例如, 让我们在研究《声无哀乐论》时不仅要明确该音乐的组织形式, 更好了解其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唯有将二者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发展音乐美学。除此之外, 音乐美学的研究还要设计到创作的表演到欣赏等一些列的环节, 并将各个环节中所涉及的人文因素深化探讨[3]。

在不同的音乐角度与把握音乐美学能够理清音乐史与音乐美学之间的关系, 在相同之处要运用音乐美学发展音乐历史, 而音乐历史又能促进音乐美学的研究与欣赏。为此, 中国古代音乐史与音乐美学之间是相互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

四、结语

中国古代音乐史与音乐美学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两个音乐分支, 其中, 中国古代音乐中存在着广泛的音乐美学元素有待挖掘。我们需要在欣赏古典音乐之美的同时感受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魅力, 并认识到音乐史与音乐美学之间的重要关系。

摘要:我国音乐学教学中领域中, 中国古代音乐史与音乐美学实质上是音乐教育领域的两个重要学科, 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中不断完善与修正自己, 并推动着我国音乐学的不断发展。为此, 本文就当前中国古代音乐史与音乐美学的发展分别作出论述, 并理清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史,音乐美学

参考文献

[1] 张霞.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与音乐美学的思考[J].黄河之声, 2013, 02 (04) :65-66.

[2] 李娜.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与美国音乐“人文”关怀的教育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6, 12 (20) :272-273.

中国古典音乐论文范文第5篇

拯救天下是传统儒学和当代宪政主义的共同情怀,但在实现路径上儒家却以少数君子为依托,宪政则以万民为寄所。

当下国内的各种诉求归根结底多是权利诉求,我们正处于一个为权利而奔走的时代。在这个对权利和权力认知双重觉醒的新时代,如何继承和发扬已然笼罩我们数千年之久的儒家传统文化,委实让吾国与吾民纠结不已、焦虑不堪。

众所周知,本土儒家代表人物蒋庆先生树起了“儒教宪政”的大旗,志在西方自由民主宪政之外开辟一条具有中国历史特色的儒教宪政之路。对蒋庆推崇备至的秋风先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认为传统的“华夏-中国治理史”经验足以证明传统中国本系宪政体制,后人只是对此不曾觉悟罢了。儒家文化及中国历史的本来面目真如蒋庆和秋风所阐述的那样么?儒教到底能为我们今日之宪政建设提供何种本土资源,我们又该如何吸取儒学政制肝年来的失败教训呢?

窃以为,《为了人的尊严——中国古典政治哲学批判与重构》一书对此等疑问作了有论有据的回应,值得所有关心中国宪政建设之同仁学习参考。此书系著名宪法學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的最新力作,重点探究了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格尊严的思想脉络,为读者重新认识和解读中国古典政治哲学提供了全新的思维视角。拜读是书,我们不难领会古典文化厚重的道德资本,同时又深感对儒家进行制度上的祛魅是何等的时不我待,否则当代中国之宪政建设难免会重蹈千年来儒家失败历史之覆辙。

道德资本是吾国古典政治哲学留给吾民的宝贵财富,是今日宪政建设之时务必重视、须臾不可废弃之政治思想菁华。因为贯穿儒、墨、道三家道德资本的主线是人格尊严,而西方宪政理念不正是发轫于^格尊严之思想源泉么?西方宪政体制极尽限制权力、保障权利之能事亦不正是为了捍卫人之人格尊严么?

由是观之,在道德伦理观念上,我国古典政治文化与近代以来的西方宪政体制并无冲突,相反,彼此之间可谓是心有灵犀、曲通暗合。既然在道德资本上中西互通、旨趣相投,那缘何在实践发展道路上中西差别如此之大呢?几千年来的中国专制政体可是彻底站到了西方宪政体制的反面,何以如此?又何以至此?

反思并解答此等疑问,乃此书之重要意蕴。作者认为,无论是儒家还是墨家都不信任平民百姓的判断能力,尤其是判断政治是非之能力,道家和法家更是自不待言。拯救天下是传统儒学和当代宪政主义的共同情怀,但在实现路径上儒家却以少数君子为依托,宪政则以万民为寄所。对平民百姓的不信任和偏见及对君子的厚爱,使几千年来政治在我国始终是精英之事,而非孙中山所言的众人之事。排斥民主和大众参与,此诚儒家政体最终沦为君主专制之原因。

尽管孔孟君主仁政寄情甚深,但无论如何,孔孟从来没有明确主张统治者应该出于尊重人的内在价值而施行仁政,人民仅仅是被同情和怜悯的客体而非政治之主体,仁政不过是同情和怜悯人民的仁慈之政。这种缺乏人民的主体性参与而仅仅依赖君子仁人内在因素的仁慈之政是可遇而不可求,它缺乏外在的制度约束与保障,其结果往往会走向仁政反面的暴政。我国历朝历代历史不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么?

没有对以儒家为代表的古典政治文化的制度祛魅,还天下臣民以权利和自由,那21世纪的我们注定难以走出中国历史的循环套。道德资本固然重要,但它只是目标而不是手段。没有手段,再高尚的目的不过是乌托邦。“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所谓世事,就是众人之事,就是政治制度。我们唯有对传统政治哲学中的制度进行大胆祛魅,才能真正接受“应世事”的西学,真诚地服膺并接受西方着眼于权力制衡、分立的宪政制度。一句话,《为了人的尊严》告诉我们,在继承中国古典政治哲学中的道德资本时,我们万万不能忘了对其制度架构予以祛魅。

编辑 叶匡政 美编 黄静

上一篇:古筝音乐论文下一篇:摇滚音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