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当今世界的经济范文

2023-09-16

中国在当今世界的经济范文第1篇

国际经济法亦为狭义的法律的一种, 它具有法律普遍存在的缺陷即僵硬性、不确定性、空白性, 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都可见一斑。而国际经济法调整的范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它是跨法域的, 社会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根据马克思法律观点可知, 不同的经济基础上有着不同的法律制度, 而这些法律制度的起因、基础甚至渊源都是不同的, 那么国际经济法作为一个全球范围内有着约束力的规范, 自然研究的入手点与方法与一般的法律规范不同。

首先, 国际经济法保护的法益有特殊性, 它是不同国家或主体以协商为主各自的妥协或共求的利益, 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自主性, 在一定程度上, 国际经济法不完全的体现法的价值, 因此, 要求国际经济法与国际政治紧密结合进行研究。

其次, 国际经济法与世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因此对国际经济法的研究更应当侧重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一面, 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研究, 这样的研究对于国际经济法的实用性意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

综上可见, 国际经济法不仅要结合法的缺陷进行探讨, 避免过于僵硬赋予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还要限制赋予的这一权利, 还要结合国际政治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进行综合研究。

二、国际经济法与社会的关系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 以经济为基础而产生不同的法律规范。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仅是国家内部的调整与发展, 随着当今信息与网络的发展, 各项硬件的不断推进, 使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与发展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在全球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里解释一下何为全球调控, 即在全球范围内, 各国为寻求共同经济利益, 而进行的与自然等客观资源有关的互相交易行为。

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可知, 全球调控是一国经济发展至瓶颈最有效的解决途径, 国际经济法恰恰是规范这一途径的法律, 因此当今社会中, 国际经济法对于规范世界个主体之间的经济行为是直接的、有效的规范。它对于推动全球调控, 资源的优化配置, 各国个主体的共赢起着基础的关键的作用, 因此国际经济法在当今社会应当作为一门重要学科进行研究与学习。

而国际经济法的产生也是世界经济不断融合一体的产物, 由于全球调控的需求而产生, 因此各国各主体也在不断地寻求一个平衡点使国经济经发能够更合适于当今的经济发展, 从而推进共赢。

三、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形势

随着2015年乌镇的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 标志着世界经济又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在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交易, 无一不在改变着当今经济发展。而一些传统的经济交易中的组成部分也是稳定不变的, 如运输方式等。

在这些变化中我们可以窥探经济发展形势一二。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传统交易的空间限制。在这种限制被打破的情况下, 对国际经济法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因为交易越来越便利, 而法律则应当越来越严密, 才能在这种自由随意的交易状况下保护其目标的法益。

这种改变对于国际经济法也有一定改进作用, 在交易越来越便利的今天, 可以省去很多传统的交易方式, 这样在国际经济法的规范中也可以对此删繁就简, 更有利的保护其目标法益, 也能促进主体更好更便捷的应用国际经济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而对于不变的部分则依旧保持国际经济法原本的规定, 如交易贸易术语等。

四、国际经济法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

国际经济法作为法律中的一种, 它具有一般法律所具有的作用, 首先是对国际经济贸易行为的指引作用, 依据国际经济法的规定进行贸易, 是符合大局或者本国利益需求的, 对经济贸易有积极的指引作用;除此之外还有消极的指引作用, 简而言之就是禁止性规定, 者从侧面禁止了贸易主体进行一些贸易。

其次是对国际经济贸易的促进作用。当贸易被规范化之后即获得真正的贸易自由。让正当的贸易有法可依, 使交易者更能信任彼此从而促进贸易的进行。

再者是对国际贸易的评价作用。促进合法的, 符合各国利益的贸易, 抵制改进有损双方或世界利益的贸易行为, 能让贸易行为有据可循, 有法可依, 能更好的保护双方利益以及国家利益。

最后国际经济法能加速世界经济的融合与一体化进程, 使世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从而使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一步发展。

五、国际经济法发展展望

根据当代的经济发展形势, 国际经济法能够顺应发展潮流, 及时针对当今经济特点进行调整, 从而更加实用。亦能扩大应用范围, 加入更多国家, 争取在法律上实现实质公平, 从而减少贫富差距, 促进各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维护世界经济和平。最后能够使国际经济法脱离政治控制独立与各国各主体之间, 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打破隔阂, 促进经济全球化, 促进全球资源调控, 使世界经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摘要: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可知, 全球调控是一国经济发展至瓶颈最有效的解决途径, 国际经济法恰恰是规范这一途径的法律, 因此当今社会中, 国际经济法对于规范世界个主体之间的经济行为是直接的、有效的规范。国际经济法能促进各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加速世界经济的融合与一体化进程, 使世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各国得到共赢, 从而使世界物质文明进一步发展, 促进精神文明进一步发展。使国际经济法脱离政治控制独立与各国各主体之间, 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打破隔阂, 促进经济全球化, 促进全球资源调控, 使世界经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在当今世界的经济范文第2篇

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典型特征,是我国正面临着“全球背景下的转型”。这一特征,使得我国在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现状上,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趋势,也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背景。”这一深度和广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价值重建和文化转型,导致了我国在经济、思想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开放多元格局,“多元价值选择已成为当代中国价值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和延续的,每一个时期都会产生新的文化特质,特别是在现代文化传播中,封闭的,单一的文化类型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密集的文化群落, 每一个民族不可避免地都面临着多元文化的格局。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各民族的根本文化精神和历史个性依然在群体的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等深层结构中保留下来,形成文化认同并影响着文化发展的未来可能性。多元文化观念的树立,昭示着文化将走向和谐。

当今世界,全球化空前地拉近了各个国家,各民族之间的距离,以国家为单位的政治经济方面的互动引发了不同文化体系间的近距离接触,每一个民族在发展自身文化的同时,都在有意无意地进行着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人们对本己文化和异己文化的异同之处不断加深着理解和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彼此间一方面在寻找共同话语,放弃和改变一些观念和行为方式以达到求同存异;一方面又在加固这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以求民族文化有存在的根基。

文化的区域间融合,有利于地区文化阵容的强强联合。上海世博会所反映的区域文化,从一定层面上说,是具有这种有利趋势的。寻根溯源,区域文化机制

可以反映其经济现状和社会现状。上海世博会融合的多元文化,要能够充分反映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从多角度探寻经济发展的副动力。经济发展的现实存在推动着这一主观因素的发展,同时文化的不断渗透融合又能够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趋势。文化渗透经济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说电视文化就跟经济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用来工作之余娱乐的快餐文化便是文化经济运作的突出体现。

文化需要人作为载体而薪火相传,而文化得以进行传承的工具则当首推教育。教育在整个文化背景下不断的改革深化,并形成了具有独自释义与内涵的教育文化。教育文化是文化定义下的一个外延,它在教与学过程中凭借经验总结而形成新的知识亮点,从而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教育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又是通过文学、艺术、自然学科的自我实践而实现的。传授者和受传者在传达知识信息的同时,也传达了一定容量的带有个人思想认识的信息。本源信息和个人信息,传达着信息和受传者信息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差异,它们彼此之间通过一定的批判辩证最终而逐渐融合,这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定义。教育文化凭借其雄厚的软实力在经济、政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值得提醒的一点事,中国当今的教育制度还不是很理想,教育制度的弊端在教育文化的圈环下留下了阴影,也因此给通过教育获取人才的社会留下了阴影。教育形成的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文化它需要通过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间接反映出来。

娱乐文化所主宰的广大青年人群,由于特殊的社会背景和人文背景,性格尤为脆弱,并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在复杂的时代环境下,各种信息错综交织,青年面临的文化取向日渐困难。如何从像是电影的低俗文化中脱身,寻求净化品性的优秀文化,而不趋向于流俗、在共性中丧失个性,是一个教育机构以及社会机 2

制所应共同关注的问题。社会启蒙与家庭启蒙具有相等的作用,社会的多元因素可以在青年人群大脑思维之中创造一个磁场,文化的引力大小决定了其行为趋向。在这一过程中,多元文化的主旋律主宰了青年人群的日常生活,可以视作一个时代的流行元素。但这种流行该怎么引导,并能够在浩繁盛大的社会舞台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是在文化机构和政府部门的行动上,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行政命令对文化市场进行彻底的清理整顿,文化机构以及文化团体也应该实行内部思想行为上的杜绝,不能利用媒体的自由性任意发放有损城市形象的信息。

中国在当今世界的经济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联网发展;特性;用途;物联网发展趋向;中国物联网

(一)物联网发展起源

1990年物联网的实践可以追溯到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Networked Coke Machine。2005年 11月17日,国际电信联盟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首次阐述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一词便从此诞生。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发表“感知中国”讲话,也将物联网的发展首次提升到国家层面。从此我国物联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开发达到了高潮,自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开始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二)物联网特征

物联网是万物相连通的,具有全面感知,稳定传输,智能处理的特性。

1-全面感知

因为物联网连接对象的是物,物通过物联网的平台与其它物体相?B。因此,物联网需要有能够感知物的性质,方可授予物智能,从而实现对物的感知,这性质也是物联网的最大特性之一。

2-可靠传输

物联网通过前端感知层收集各种信息,还要通过传输网络将感知的各类信息进行及时传输。

3-智能处理

通过物联网中各种传感器设备可以对信息实现远程获取,对物流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在流通中的物体内安装内置芯片,系统就能够实现实时监控物体运行的状态,且在智能处理的整个过程中,都可以实现各环节信息共享。

物联网融合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使每个物体都能“说话”,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直接交流。此外,实现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对象之间的联系,有助于人类社会与物质世界的有机结合,使人类能够更精细、更动态地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能力。

(三)物联网用途

①物联网与云计算的融合

(1)单中心,多终端。此类模式分布范围的较小,各物联网终端(传感器、摄像头或3G手机等)把云中心或部分云中心作为数据/处理中心,终端所获得信息、数据统一由云中心处理及存储,云中心提供统一界面、分级管理等功能,对日常生活提供较好的帮助。主要应用在小区及家庭的监控、某些公共设施的保护等方面。

(2)多中心,大量终端。多中心、大量终端的模式较适合区域跨度加大的企业、单位。有些数据或者信息需要及时甚至实时共享给各个终端的使用者也可采取这种方式。这个模式的前提是我们的云中心必须包括公共云和私有云,并且他们之间的互联没有障碍。这样,对于保密性要求很高的事情,就可以较好地达到保密要求而又不影响信息的传播。

②物联网制造业

物联网制造业以传感终端设备制造业为主,可细分为传感产业、RFID产业和智能仪器仪表产业。传感设备的高智能性与嵌入式系统密切相关。设备的高精度离不开集成电路、嵌入式系统、微能源等基础产业的支撑。一些计算机设备和网络通信设备也是物联网制造业的一部分,目前在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

(四)中国物联网

物联网的建设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建立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体系,掌握核心技术,建立应用系统,是现实需要。2010年1月《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3.84亿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28.9 %,IP v4地址达到2.32亿个。面对中国信息产业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发展空间,中国正在抓住机遇,为在国际物联网发展中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做准备。

目前物联网在概念上成为讨论的热点,但是公众缺乏对物联网本质上的认识。我国由于在物联网方面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同时在多种因素的鼓动下,公众容易盲从,对物联网可能产生系列的错误理解。我国物联网刚刚起步,需要一个整体统一的战略部署和规划,以便进行顶层设计和明确物联网产业的定位、发展目标。

(四)物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几年是中国物联网相关产业以及应用迅速发展的时期。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随着物联网关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产业链的不断成熟,物联网的应用将呈现多样化、泛在化的趋势。未来物联网是开放和共享的,各国之间的联系将更为密切,各国物联网很难独立于世界物联网之外。我国物联网的建设也是如此,只有与其它国家物联网进行合作互联,才能更好地发挥物联网的作用。

因此,在未来的物联网不单单只是人与人之间连接的平台,也不仅仅是一条产业链,在一定程度上,它更是国与国之间连接枢纽,在物联网这一媒介的作用下,各国之间的联系将更为密切,各国物联网很难独立于世界物联网之外。我国物联网的建设也是如此,,只有与其它国家物联网进行合作互联,才能更好地发挥物联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宁焕生,张彦.RFID与物联网-射频、中间件、解析与服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徐东英,中国电子标准化所.物联网标准制定最新进展

中国在当今世界的经济范文第4篇

70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70年快速发展。并由“一穷二白”升级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造福了自己的人民,更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因此,加强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经济发展概述

我国21世纪的经济是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扩大规模的模式,我国的经济在全球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对中国本身和世界的经济有着很大的影响。现如今的中国走着改革开放的道路以及持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渐在世界领头,并且在世界活动制定规则时有着越来越高的话语权,不管是从物质产出,还是从对世界发展做出的有效意见等方式,都表明了我国对世界经济做出的伟大贡献。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当中排行逐渐提升,并已然成为当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工业国、第一外汇储备国、第一货物贸易国等。然而,中国并不想在世界谋取经济霸权这一位置,也不把自己经济发展的模式输出到全世界,但是,中国可以倡导全世界以国际经贸规则发展自己的国家,使全球化治理方式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文主要对中国经济发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下面将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意义

(一)在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之间寻求平衡,凸显国家主体性

现如今世界倡导全球化“普遍主义”,从根本上来看,他的意思就是把西方的文化全部应用到全球发展中来。但是,全球化并不是西方化,如果一味地把西方的标准照搬到各自国家的发展中来,那么,一定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全球化发展是有利有弊的,它可以使每个国家的经济生产控制在全球范围内,同时也可能会打击本地市场。虽然现在全球化提倡市场经济以及自由贸易,不可否认,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本地市场的经济效率,但是自由贸易也要有一定的时机方能完成。全球化的普遍主义对国别之间的差异考虑不周,忽略了每个国家经济发展是否处于不同层次。但是,在融入整整40年的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并没有一味地跟随全球化普遍主义,而是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最适合自身的经济发展趋势,逐渐地对自身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利用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使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了解到自身特点后,首先从苏联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失败上寻找原因,接着又剖析拉美等国家越来越发达的原因,之后我们在发展导向上不再秉着全球化就是西方化的思想。如果不先对自身进行深刻的反思与理解,一直秉着全球化就是西方化的思想,那么这个国家必然会走向西方化的道路。

(二)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

我国之所以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主要因中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依据当前数据分析,我国16到59岁的人口数已然高达90199万,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中,拥有高等教育以及专业技能的人也高达一个亿,同时在2017年,我国研究生毕业有57.8万名,普通本科毕业生有735.8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高达496.99万名。不仅如此,在我国之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每一年都会有更多拥有知识技能的人员,将为我国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发展,提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简政放权的方法,为民众创业不断提供动力,我国也在不断深入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将在不久会呈现出改革红利的情况。现如今,我国的经济结构、经济效率、经济质量等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中,我国也正在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前进,在未来能够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越来越多的帮助。我国现在正处于不断扩大消费规模、结构的道路上,从而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更好的力量。并将在2020年实现所有脱贫工作目标,国内人均生产总值(GDP)也将会提高将近30%。现如今,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大于10000美金的人数超过了1.5亿[1]。这些人员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这都会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条件。

(三)减少了世界贫困人口

中国现在正处于努力使自身脱贫的阶段,同时我国也特别支持其他国家实现脱贫,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到现在,中国已经向166个国家以及国际组织捐助了高达4000亿人民币,有5000多个脱贫项目施于援手,派60万人员向有贫困的地区以及国家施于援手,甚至帮助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的目标。当前,全世界有八亿人口的贫困人员,仅非洲地区就占其中一大半。现如今,中国与非洲一直保持着脱贫领域的合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真诚的帮助其他国家实现脱贫的目标。而我国农业部通过举行农业培训,并持续向非洲等国家提供援助,输送农业技术人员。中国向非洲农业投资高达十亿美元,中国企业招聘非洲人员高达1.5万人,向当地10万农民传授农业知识。向非洲各国人员示范农业项目300多个,为非洲脱贫项目的发展提供动力[1]。现如今的世界,各个国家都面临着一定的贫困问题,这世界上仍存在着贫困这一大问题。所以,我国有着很好的脱贫制度,根据我国脱贫的知识经验,对于世界的脱贫有着巨大的帮助。

三、展望中国对世界经济的新贡献

(一)从时间维度延续和升级经济增长动能

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口红利的现象逐渐消失,同时,我国的二元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完善[3]。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高速发展从根本上需要提高生产率的问题,比如适者生存的生存环境、技术不断创新、人力越来越多这些因素都为我国经济全面快速发展提供动力,同时,改变以往的密集集中制劳动力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我国经济生产率。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诸多的对于提升世界整体经济水平而已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并不断由最初的处初等阶段不断向高等阶段发展。

(二)从空间维度延伸改革、开放、发展和共享的逻辑

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跨越了刘易斯曲折点,但是在沿海部分地区还存在着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从而致使一些劳动力集中的地方失去了占上风的位置。但是我国中西部有着相应的条件,所以我国产业结构还是有成为国内版验证模型的优势。与此同时,中国有意向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地区发展经济,这样做的好处,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制造业持续保持最佳。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得越来越不好,劳动密集织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占优势,所以这些劳动密集制产业需要向国际版“雁阵模型”转变,也就是说,可以在劳动力丰富的周边国家或者非洲等地区实施制造业的生产。我国提倡的一带一路建设等同于国内版“雁阵模型”,同时也说明了我国提倡的阶梯性发展是有效的[4]。

(三)以共享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进行,利用市场机制来降低本身的收入分配的改善效应将会减小。由于我国处于向创新型转变的阶段,所以我国产业之间的资源分配也正在向经济主体之间转换,一直在以适者生存的观念前进,由于创新性机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国政府需要对各部门重新进行分配,使其具有保护的作用;向更加高的地方前进,与发达国家进行一定的竞争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在发展,同时,也应该在某些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进行互补;由于我国现在的改革开放道路实施的越来越高,同时也越来越深入,这也从一定的情况下减小了“帕累托定律”发展的空间,在经济发展发道路上想要得到一些利益可能会越来越不易[5]。正在这个时候,我国更应该坚持改革开放的观念不变,秉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使共享经济在实施得越来越好,从而使改革开放更进一步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亦持续增长,并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更多的贡献。为了更好地保证我国经济的发展需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需求,而我国并与世界发展相同步,在加强贸易工作的同时,增加投资并加强协同合作,实现经济的更快发展[6]。通过中国经济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创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世界经济。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 不仅体现了中国智慧以及科技的力量,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对于世界经济发展而言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不但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有效发展, 同时能够缩减贫富差距, 更好地维护世界经济秩序, 并更好地丰富了世界经济理论。基于此, 本文主要对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世界意义进行了有效的分析, 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世界意义,分析

参考文献

[1] 蔡昉.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意义[J].财经界, 2019 (19) :34-37.

[2] 郭金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鼓舞全世界-试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J].国际公关, 2019 (03) :15.

[3] 欧阳峣.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及其世界意义[J].经济学动态, 2018 (08) :28-38.

[4] “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举行[J].新西部, 2018 (22) :93.

[5] 张永森, 陈启清.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8 (05) :51-53.

中国在当今世界的经济范文第5篇

作者:刘斌

来源:《法制博览》2014年第10期

作者简介:刘斌,男,汉族,扬州大学法学院2013级法律硕士研究生。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127 【摘要】二千多年来儒学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作为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的法律,更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本文正是从儒学思想影响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比较我国与西方的不同,了解传统的文化对中国的法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以便为法治中国的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儒家法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法治建设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华夏五千年,源远流长。中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在思想上,尤其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对当今的中国法律和法治发展影响深远。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法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也是众多纷纭,莫衷一是。但仔细研究发现各自观点,发现他们之间是有相同因素、共同特征的。没有本质的区别。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在某些层面,儒家思想可以说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了。可见,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是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例如三纲五常,就是一种法律。法律赋予家长管理的权利,将束缚人的思想行为从家庭开始。不过,这与我们目前的中国法治建设的目标相背离:法律应该让人民尽力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不必对臣民如家长般照顾。①

(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具体来看有如下特点: 1德行并施,以德为主

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一直以道德的教育为主,而刑法处于辅助的地位,社会关系的调整德育才是根本,刑法只是工具。道德的教育从家庭开始,孩子的教育更是以教育做人为开始。即所谓“德主刑辅”:德教者,人君之常任也,而刑罚为之佐肋焉。修身、治国、平天下,首先人必须要有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服众,才能出仕为官。有学者甚至认为,无法分清哪是法律,哪是道德。可见,法律与道德的融合关系之深。古代有“为政以德”的思想,要求统治者重视德育,反对苛政。刑法只能处罚已经发生危害的事实,而德育却能够阻止危险行为的

龙源期刊网 http:// 发生,即“止邪于末形”。儒家思想坚决主张先教而诛,强烈反对不教而诛的刑法。在这方面可以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但从历史长河发展的演进而看,这种思想限制了法律的发展,使得法律一直就是政治和德育的附随而已。 2皇权一统,天下无双

皇权是最神圣的、最权威的。“朕即法律”,古代帝王位于是权力金字塔的顶峰,掌管一切生杀大全,具有至高无上的独尊帝位。在封建社会能够存留下来的思想,无不以维护皇权正统为要旨,即使不愿意涉及政治的,也只能回避这个问题。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更是极力的维护皇权,通过三纲五常,来束缚人的思想,确保大家对皇权无二心。在法律上更是对处罚皇权的行为处以最重的刑罚。“十恶”罪名,是违反封建皇权统治与纲常伦理的大罪,一旦触犯,便处以极刑,且不适用封建的“议、减、赎、当、免”等减免刑罚的制度。在传统法律文化中,法律是帝王的“治民之术”而已。从犯罪人的主观出发,考虑行为的主观恶性。法律的出现主要是用于制裁那些不服从教化的人 3以礼统法

中国古代的法律中,以“礼”治国②,更深早于孔子的思想,后来的儒家思想,其实就是对“礼”的维护。西周时期,周公制定礼,维护周朝统治,周末以后礼乐崩溃,孔子周游列国希望“礼”能重建。儒家思想对礼进行概述和升华。例如,子产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③又如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公,类之纲纪也”。④传统礼法主张“君君、臣臣、夫夫、子子”的等级秩序,维护封建纲常伦理和封建宗族制度。在“礼”的作用下,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保护规范的是整个集体的利益,不重视个人的利益,当个人利益触犯集体时,就必须受到惩罚。当然,“礼”并不排斥法律,儒学重要思想代表人之一的荀子更是提出了“隆礼”与“重法”的主张,到了汉代,董仲舒、贾谊提出了“礼法并用”的主张⑤。从中国传统的法律来看,礼与法虽然并用,但礼是主导地位的,违反礼的罪行要比一般违法犯罪受到的处罚要重。“法”必须要以“礼”为纲。后者在定罪量刑上也起着主导的作用。

二、中国传统法文化与中国法治发展的关系

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法治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是在儒家法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冲突的过程中实现的。

(一)传统法文化对法治发展的局限性

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形成是经过千年的积累和完善,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的。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其对当今法治的进步贡献是受限的。一方面,其思想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影响着当今很多人的价值评价,虽然中国改革开放多年来,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大有改观。但是思想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是被西方法律思想强行打破和侵入的,距离今天方才百年历史,如果要求中国走上向西方高度民

龙源期刊网 http:// 主文明的法治国家,要求中国用十几年的时间来完成,无异于痴人说梦了。目前由于中国的法治进程才刚刚起步,其中有现代法治思想,有用千年积淀的文化思想,造成了如今导致区域法治发展的多元性、多样性的形态。使的我们难以对付和招架。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法精神就很难得到我们整个民族的认同。因此,传统文化应该放弃,而主动接受基于工业文明而来的西方法律。⑥

(二)当代中国法治发展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冲击

从汉武大帝北上驱逐匈奴建立大一统帝国开始,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文明、最强大、最富饶的帝国。法律上更是具有先进性。⑦到了近代,西方通过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西学东渐开始了。其以巨大的冲击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传统农业宗法社会原来的发展方向,使之在多少有些屈辱的方式中被迫转型,向一个未可知的现代社会过渡,而今天,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追求市场经济的社会势必要去改变传统法律文化中限制人身束缚的内容,以便利于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活力有赖于建立起保护法律权力的环境,而这种法治环境在发达国家往往被视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⑧同时经济追求最大化利润,在追求利益上是排除道德的,利益越大,越敢背离道德。因此,市场经济下改造传统并不能全是有益于的改变,有的反而企图毁掉传统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一面。这时候每个立法者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懂得何时取舍,懂得如何去利用传统法律文化思想,不能在区域法治发展的外表下,行的是不利于社会和谐的一面。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国当前法治发展的思想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法治发展的消极不利思想

“礼”和“德”作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基于其产生的根本经济基础,我们就不能否定,它在当今对于法治发展消极的一面。

第一,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重礼轻法,以道德为中心的泛道德主义思想。泛道德主义是指伦理国家应当以道德教化为主要手段,达到自我约束的状态,法律只起到了有限的次要作用。用礼让来调节社会矛盾,调整人际关系,夸大道德教化功能,轻视法律的作用。

第二,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泛刑主义思想。泛刑主义指所有的法律都具有刑法的性质,几乎所有法律关系领域都可以用刑罚手段来调整,甚至在现代人看来完全应由道德来调整的行为,也往往被刑罚所覆盖。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法即刑,刑即罚,法律即暴力,它是且仅仅是镇压的工具,这样泛刑主义传统在现实社会中也时有体现,直到今日,有些人仍然认为违反法律,就一定追纠刑事责任。

第三,中国传统法文化中坚持“人治主义”思想。人治主义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力主“人治”高于“法治”,其核心思想是反对确立法律的最高权威,它确信只有让国家的治理者,尤其是最高统治者握有不受或不完全受法律限制的权力,才能建立起合理的社会秩序。

龙源期刊网 http://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区域法治发展的积极有利因素

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法律文化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至今对于人的影响都是深远和深刻的。

传统法律文化追求“和谐”思想,重视“德治”的思想。人应与自然和谐,应与人之间和谐。法律一直追求“天人合一”的状态,这是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最求的一种积极的精神境界。“社会关系之所以不和谐根本原因是利益协调的问题”,⑨中国传统法文化将和谐定位为法律的价值,在立法上的表现就是以严格维护礼确定的和谐局面为出发点,在法律的实施中也以维护礼所确定的“和谐”为目的,“和谐”成为法的出发点和归宿。用礼来分配利益,评判法律的好坏,不是看正义、自由和效益,而主要是看法律在法治国家中,把国家和谐是否安定有序作为评判的标准。对于“德治”的思想。古人认为应“以德服人”“政者正也,子率以正,熟敢不正”“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⑩在儒家看来,法治近于霸道,与道德相比是较低一等的统治方式,因为法律主要是通过人对惩治的恐惧而起作用的,是对外在力量的屈服,是强迫与被迫的结果。而德治则是人的内心感化,通过道德力量改造和净化,从而消灭邪恶,这才是理想的治国方式。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是中华民族自古的传统美德,对于当前区域法治来说,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也是应有之义,而市场经济需要诚实守信。而这就是传统美德的内容。德治思想,其核心是指规范人们在社会中为人处事的法则。是依靠“良心”办事,修身齐家必须有良心,良心好坏是评价一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

四、走东西兼采、德法并施的中国法治发展之路

东西方文化法律有着明显的传统的差异,从历史角度来看,西方的区域法治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提出的“城邦文明”思想这对后世西方法律文明演进有着深远的影响。○11西方法律强调法律的客观,反对主观归罪,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法律的有效性,制定客观标准。它又有消极一面是单一性,只用法律来调节社会的矛盾。无情理性,造成了很多合情不合法,合法不合情理的问题。复杂性,由于所有矛盾都有通过诉助于法律,使得司法成本很高。中国传统法文化坚信人之初,性本善,相信“人作为价值的主体是很主动、很自觉地”,○12坚信人具有自我觉悟,自我行善的可能,人的行为可以通过教化与感化矫正,因而人的行为调节应当主要通过道德的形式而非法律的形式与此不同,西方法文化主张法治在治理国家的依据与标准上,它以法律为唯一的根据,在价值取向上,它强调客观意志,强调普遍有效的行为规范。西方文明主张性本恶的理念,西方文化把个体作为社会的本位。而每个个体又是有欲望的独立的,追求利益的个体,人与人之间处于对立矛盾的,在追求个体利益的过程中,人们之间必须发生利益的冲突,彼此利害冲突的个体不具备教化,感化自我调节的可能性,必须受一种客观意志的规范约束。另外,“自然科学最求的是规律,历史研究追求的是形态”○13于是,必然排斥德治而选择法治。西方选择法治之路,在某种程度是对人性丧失信心的必然结果。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法律的世界不再单一,有了相互借鉴和取长补短的可能。而将道德充分与法治结合起来,才是未来中国法治发展的真正之路。和谐社会,需要德法并施的历史要求,法治是主导,德治是补充,强调以德治国和以德育人,法治与德治相结

龙源期刊网 http:// 合,是对我们党治国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深化发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法治发展的需要。

注释:

①姜涛人之图像与刑法实质解释[J]政法论坛,2013(3)

②开篇即云:“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及”纯粹是道德的规劝,却视为法律

⑤[M]徐超,王渊明译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5 ⑥郝铁川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 ⑦[美]波罗肯尼迪

⑧[美]波斯纳为经济发展构筑法治框架[J]陈炜恒译经济学家,2003 ⑨张敏杰利益关系的调整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浙江社会科学,2005(3)

○11姚介厚柏拉图的城邦文明论和理想国的设计[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中国在当今世界的经济范文第6篇

进入21世纪以来, 世界舆论对当代科技革命的认识出现多样化。其中, 也出现了焦急悲观的观点, 认为十几年科技创新没有太大作为, 甚至有的描述当今为科技革命“沉寂的春天”。也有期待论者, 认为正在孕育着一场大的科技革命。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自世纪之交至今, 我们已经身置于创新时代。科技创新和革命的发生、标志, 与上世纪前、特别是与18、19世纪大不相同。实质上, 从上世纪末到现在乃至今后若干年, 人类社会一直处在汹涌澎湃的新科技革命浪潮中。当今的科技革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某项重大科技突破为标志和某个领域的突起为代表, 而是众多学科、领域全面持续系统创新为特征。科技多领域、多学科、全方位的创新风起云涌, 百舸争流;重大发现和发明、重大科技成果如雨后春笋竞相涌现;各类创新浪潮此起彼伏, 前浪推后浪, 汹涌澎湃;新技术、新产品加速更新换代, 为人们工作社会带来的变化日新月异……如果说19世纪之前一个科学发现和技术重大发明, 如荒漠的报春花或雪天的腊梅那样引人瞩目, 可当今的众多科技创新成果虽鲜艳绚丽, 但当你置身于姹紫嫣红、群芳争妍的大花园中,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在现代化初期, 人类社会如同乘木舟航行, 对每次科技革命浪潮都感到明显的颠簸冲击, 如今我们乘着现代化巨轮航行, 在浪潮激荡、波涛汹涌中快速前进, 反而习以为常。“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科技进步推动着人类社会加速发展。站在岸边的高峰, 我们才会体验到科技惊涛拍岸的壮观, 体验到科技创新浪潮的波澜壮阔, 体验到大浪淘沙的惊险。

1 当代科技创新主要特点

1.1 多学科、多领域竞先并进

自上世纪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后, 科技革命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以单独一个学科和技术领域的突破为标志, 二是众多学科和技术的全面突破。或许某一科技成果刚刚引起世界的轰动, 过不了多久, 另一学科的重大成果问世则成为热点。交替领跑, 竞相突破, 万花竞放, 争奇斗妍。信息革命浪潮方兴未艾之时,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大浪扑面而来, 纳米科技奔流浩荡, 新能源创新更是汹涌澎湃, 新材料科技成果接续不断, 还有空间科技、海洋科技等等创新接踵而至, 即便是所谓经典、传统学科、领域, 也青春焕发, 蓬勃发展。这就是知识社会、创新时代的特征。再以工业化社会初、中期的眼光, 以机械式、还原式的认识论来评判当代的科技创新已经过时。

1.2 学科间交叉融合互动

可以说, 当今各学科间没有不交叉融合的, 重大的科技突破都发生在交叉融合之中。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成为当今各个学科的基础, 新材料成为许多学科不可或缺的支撑, 纳米技术逐步成为众多学科的手段。没有先进的计算机、传感器技术、现代光学, 就没有基因组学、蛋白质学的现代重大突破, 也没有纳米技术的快速进展。没有生命科学的理论支持, 没有新材料的众多新成果支撑, 更没有信息技术的惊人进步……

1.3 发现发明持续深化演进

无可非议, 蒸汽机、内燃机、苯、发动机、电动机、电报、电话等的发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里程碑, 但是, 谁又能否定当今互联网络、作为现代网络终端的手机的不断创新普及其地位和意义要比以上成就逊色呢?与近代科学早期发现和工业化初期的发明不同的是, 当今每一项发现、发明其复杂程度、难度要比过去大得多。即便一些理论 (严格讲是想法) 是前几十年提出, 一些应用前几十年就开始, 可其功能的演进提升却似乎没看都尽头, 一直在持续、接力创新。同为计算机, 当今与上世纪40年代产品可谓天渊之别;同称为互联网, 今日的互联网与上世纪70年代的“互联网”发生了多大的质变啊!可是, 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科技创新在本世纪能达到顶峰而终结吗?回答肯定是否定的, 人类智力发展无止境, 信息技术发展也无止境, 在这漫长的征程上需要持续的创新。又有谁敢说人类基因图谱的完成的价值比克里克、沃森发现DNA螺旋结构的价值小?但是到破解生命的全部密码, 掌握每个基因或蛋白质的功能并控制它在上百年的时间内能完成吗?光电转换原理发现和光伏电池、太阳能发电装置都发明出来了, 但是若要光伏发电比火力发电成本更低、更为便捷甚至多数取代之还需漫长的岁月……

所谓“革命”, 即为“突变”。社会革命, 多指靠武力暴动进行的权力更替。科技革命, 指科学发现和技术重大发明引起的人类生产力的飞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在科技多领域空白、学科很不健全、科研开发仅是极少数人的活动、生产力相对落后、社会变化不显著的大背景下, 一个重大科技成果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里程碑标志十分明显, 人们称之为科技革命。而今在创新成为社会发展、文明前进的主动力的社会背景下, 科技进步表现为“持续系统创新”, 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科技革命”。

1.4 多技术集大成系统创新

如智能电网以先进的网络和通讯技术、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为基础, 以电网设备间的信息交互为手段, 以实现安全、可靠、经济、节能为目的的先进的现代化电力系统。这里基本包括了从电力、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软件、网络、通讯等在内的多学科的先进技术集成。是一个庞大的创新系统工程。

新一代网络, 融无线、光纤、移动接入等于一体, 通讯、计算机、图像交换、数据交换等多媒体功能和内容成一体, 各种终端设备于一体。虽然单项技术看并没有多耀眼的创新突破, 但集成起来, 却成为改变世界的大创新成果。

还有“物联网”、航天器、现代飞机和舰船等, 都是重大系统集成的创新成果。

1.5 全球网络型的创新组织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中国和日本等6个国家的16个基因组中心参与了这项计划, 投资30亿美元。

是迄今我国参加的规模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ITER计划吸引了包括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等世界主要核国家和科技强国共同参与。投资上百亿美元。

大型软件的研制往往通过网络把工作在几十个国家的成千上万名科学家、工程师协同工作。如基于Linnux操作软件的开放式软件的开发, 许多互不相识的编程专家或爱好者在网络参与, 俨然是虚拟的科研组织。

1.6 贯穿研究链条纵向创新

理论创新成果还没等期刊登载出来, 就延伸成为新技术, 申请专利, 转化成产品或服务进入市场。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的边界日趋模糊, 甚至融汇一体。如, 功能基因的发现, 在较短时间内就注册为发明专利, 或进入市场交易, 或继续进入生物药物的开发。智能理论的突破, 很快演化成新的器件、软件或系统。纳米科技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商品化呈现一体化模式。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表现出复合型、全能型的创新素质。

另一种模式是不同类型、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科研开发人才组成的创新团队, 形成了沿着创新链接续创新的组织或虚拟型团队。

2 人类文明进步对科技创新的8大需求

科技革命与人类文明进步相互促动。科技革命为加速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人类文明进步需求又对科技革命产生了强烈拉动力。

2.1 提高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科技进步推动着工业化, 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 同时也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对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人类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提出更高、更为迫切的需求。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今后科技创新首位的紧迫任务。比如, 清洁能源特别是新能源技术, 低碳经济关键技术, 自然资源的替代和节约利用技术, 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技术等, 上升为科技创新更加突出战略地位, 而相关技术的创新必须依赖于科学的重大突破作为支撑。

2.2 提高健康水平的需求

SARS、禽流感、H1N1甲型流感等各类突发全球性流行病, 艾滋病, 心脑血管、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 精神类疾病等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使人们的忧患意识日益增强, 对依靠科技创新战胜各种疾病、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的期待日益强烈。如何探明各类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 变化和传播规律, 早期快速检测诊断技术, 防治办法和相关新药的研制等, 都成为科技创新的优先目标和重大使命。

2.3 提高认知能力的需求

人类对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和认识客观世界的强烈愿望是科学研究和发现的强大精神动力。随着先进科技手段的不断创新,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不断提高。然而, 对一些科学家们长期致力而真理尚未真正揭示的一些基本问题, 如宇宙演化, 特别是宇宙中暗物质、暗能量、反物质的探秘, 地球演化规律, 生命起源和演变规律, 意识的本质, 物质结构调控等。虽经过多年探索取得可喜进展, 但认识还局限在较浅的层次。随着现代科研手段、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探测和感知等技术的提升, 加之系统性创新、网络式的研究等模式的运用, 增强了科学家们在这些基本科学问题取得突破的信心和强烈兴趣。

2.4 提高精神文化水平的需求

不断提高精神和文化需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规律, 是比物质生活更高层次的需求。特别是如何有效缓解当代社会的快节奏变化和激烈竞争带给人们的心理压力, 提高人们精神健康水平, 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结合创作出更多时代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产品和服务, 如何满足更多人们参与文化艺术创作、参与互动的愿望, 如何以更便捷、生动、强感染力的形式加快文化的传播, 满足人民用文化艺术形式的情感交流和社会交际等等, 这些知识社会的需求, 将加速该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新文化的繁荣。

2.5 提高工作效率和舒适的需求

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永恒的主题。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就是要在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 更加节省体力和脑力, 使工作条件更加舒适。这包括工业、农业、办公、交通及其他服务业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 安全性进一步增强, 机械和信息设备对体力和简单脑力劳动替代过多、更加广泛。同时, 家庭信息化、自动化的程度更高, 生活更加方便、舒适。

2.6 提高竞争能力的需求

无论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 还是一个区域乃至国家, 科技创新能力在竞争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加突出。经济全球化更加剧了竞争的激烈化, 对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倒闭压力。经济的竞争前移到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 从产品和工艺技术开发的竞争进一步前移到应用乃至基础研究的竞争。企业与大学、独立科研机构间的合作更加紧密, 范围更加广泛。企业、政府、社会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强度不断增加, 对创新的支持和激励力度加大, 技术的变相垄断和壁垒更变本加厉, 这必然变压力为动力加快创新节奏。

2.7 提高安全保障的需求

国家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创新实力。当今信息化战争实质上在促进这军事高科技的竞赛。军事高科技的创新仍是当今科技发展最为前沿和活跃的领域, 覆盖了几乎所有当代科学和技术前沿。另外, 如何提高交通、生产、社会安全的保障度, 提高对地震、飓风、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预测、预防和抵御能力而减少损失, 都对加速科技创新提出迫切需求。

2.8 拓展活动空间的需求

不断拓展活动空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直追求。特别是当科技进步带给人们的希望不断增大、地球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 拓展活动空间的欲望更加强烈。各种运载工具的性能将不断提升, 新的手段和工具将不断发明使用。人类在地球活动的空间将更加广阔、更加快捷便利, 向远空、远海、深海、其他星球逐步扩展。

3 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

3.1“4个替代”

3.1.1 新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

以先进核能、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将逐步取代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 在能源机构中所占比例快速增加。新能源除了具有清洁、永续利用等优点外, 今后科技创新方向主要聚焦在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可靠性。其成本有望降低到低于化石能源, 而且使用更加便捷、安全。热核聚变的商业化应用的步伐将加快, 前景乐观。

3.1.2 新材料对自然矿石基材料的替代。

米科技的不断突破和快速进展, 为多种性能新材料的开发研制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和广阔途径。各种新材料对传统金属、非金属材料的替代越来越多。生物技术的创新发展, 正在引发化工产业的革命, 可再生的生物原料替代化石原料, 生物催化取代高温高压的化学催化, 将制造出更多合成新材料。新型复合材料对金属材料的替代范围更广。信息技术将为新材料设计提供更先进手段。

3.1.3 集成化便捷式电子产品对各类专用电子产品替代。

信息化社会中电子信息产品在普通人生活中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的集成化和便捷化将是重要创新方向。有线网络与无线移动网络, 电视、广播、计算机信息网络等融合为综合的信息网络。多功能、多媒体的综合便捷的信息装置, 作为可移动、逐步人机一体化的网络终端, 将集成多数办公、家用电子信息产品功能, 融现代的电话、传真、电视、广播、DVD、电脑、GPS、信用卡和各种电子证件、其他智能工具的功能于一体。网络的传送速度、信息容量、安全可靠性、介入的便利性将大幅度提高。

3.1.4 生物类药物及治疗对化学合成药物主体地位的取代。

基因治疗和基因类的药物将更加普及临床应用, 所占比例逐步增大。现代生物技术将使传统植物药物的效能进一步提升, 中医药等传统医疗和药物将焕发新的生命, 化学合成药物所占比例逐步减少。

3.2 向“4深”拓展

3.2.1 向深度空间的拓展。

更多功能的空间站将得到发展, 并进入到实用阶段。对月球、火星及其他星球的探测取得更快进展, 开放利用空间资源将迈出新的步伐。远程、更大承载力的空间运载工具得到进一步发展。

3.2.2 向地球深层的拓展。

包括超深钻探、科研和资源的开采利用等。

3.2.3 向深海的拓展。

几千米甚至更深的深海海底及岩层资源、环境的探测研究, 可利用资源的开发等。如同现在太空中运行的空间站那样, 多种功能的“深海空间站”将得以发展等。

3.2.4 向物质深层结构拓展。

在进一步研究物质深层结构及分子、原子、电子间运动、相互作用规律的同时, 更加注重对深层微观机制, 特别是分子、原子、电子等的调控, 以对物质性能进一步发现和利用。

3.3 4个更加注重

3.3.1 更加注重技术的经济和普适。

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性能价格比和应用的普适性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导向。很多新产品一上市就有很好的性能价格比, 吸引了大批用户群。如ipad电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以低价上市一下就吸引了各国大批用户。再以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电动汽车为例, 目前研究开发的重点聚焦在如何将成本降低到与火力发电和燃油汽车一样低, 而且应用便利、可靠、安全。这不但是设计技术开发问题, 而且有赖于基础研究的突破。

3.3.2 更加注重功能的提升和便捷化。

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推进, 电子信息产品、家用电器、汽车、机电一体化设备、办公和医疗设备等, 多功能性、智能性 (“傻瓜”性) 、可靠性等性能大幅提升, 多项技术和功能的集成化越来越高, 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对办公、家庭、医疗、娱乐等方面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各类产品更方便摆放、携带、操作。

3.3.3 更加注重绿色节能。

无论是生产设备、交通工具、各类工作设备、工艺装备, 还是家用电器等日用品等, 绿色、环保、节能将是最重要的技术指标和技术创新重点。无论是传统装备、产品的升级换代, 还是新产品的研发, 都将突出绿色、节能问题。更为重要的方向是系统化的绿色节能技术, 如一个家居、一栋楼房、一个小区乃至一个城市为单元的绿色系统工程等。

3.3.4 更加注重人性化和多元化。

科技新产品越来越进入普通人的工作和生活, 科技新产品的人性化、个性化和多元化将成为创新重点方向之一。特别是与工作生活直接相关的各类产品, 人性、个性化既是消费者的新需求, 也是开拓扩展市场的一个法宝。因此, 量身定做的研发、设计、快捷智能制造的需求将大大增加。

以上四点都是市场机制和人们需求共同作用的牵动, 技术的创新发展首先为了满足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精神和文化需求。然而, 解决这些问题, 仅就技术本身改进难以实现, 必须从科学理论创新、基础研究突破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4 创新对人类社会的主要影响

4.1 驱动人类从工业 (后工业) 社会向知识社会的重大跨越, 创新成为人类最具主导性的活动

以蒸汽机和纺织等机械发明和应用、钢铁冶炼等发明为代表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将人类从农业化社会带入工业社会, 而一次次科技革命浪潮, 特别是以网络为龙头的信息革命推动人类从工业社会向着知识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与工业社会相比, 知识社会的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主导要素都将发生革命性变化。知识和人才资源取代自然资源的主导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成为主导型产业, 知识成为资本构成中具有决定性的要素, 创新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主导社会活动……社会结构呈现扁平化、网络化的特征, 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虽然从事创新的人才在总人口中占小比例, 但是他们主导的价值创造和社会进步, 掌握着竞争的主导权。

4.2 推动着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进步

知识社会是生态文明较为发达的社会。科技创新将为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的矛盾提供有效手段。特别是清洁能源占据能源的主导地位, 节能、低排放、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产业结构整体更低碳化, 绿色发展不仅成为社会共识, 而且在技术和政策上形成了有效的实施机制。清洁汽车、绿色建筑等技术的普及更好地建立起绿色生活模式。污水处理、固体垃圾处理、碳捕捉和储存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生态环境有望明显改善, 困扰人类的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解决的技术可行性明显提升。我们生活环境质量将与经济水平同步提高。

4.3 加速主导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

无论是传统的制造业、材料产业还是电子信息产业, 产业技术都面临着大的技术更新换代。虽然如知识服务业、软件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物产业、研究开发和科技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将迅猛崛起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扩大, 但任何传统产业都不会成为夕阳产业而会通过技术更新换代焕发生机活力。同时, 这将进一步加速产业的全球化转移。技术更新换代往往是发展的又一个分水岭, 有的国家抓住机遇跨越发展、迎头赶上、后来居上, 而有的差距会拉的更大。

4.4 加速人、物品、资金流动的信息化和全球综合信息网络的形成

全球信息化程度将大幅度提高, 并向几乎每个行业、人们工作和生活各个领域覆盖。生产、办公、社会服务、家庭等信息化更加普及。全球信息网络不再是目前狭义信息的交流和服务, 随着物联网的建立健全, 各种信息采集的包括遥感、摄像在内的传感器网络, 把物资流动、人员流动情况全部自动转化为可以处理、传输、控制的信息, 综合性的信息网络, 把现实世界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 综合网络成为知识社会最主要的基础设施, 整个社会都在网络上运行, 人和物都转换成网络上的“比特”, 世界不但是“平的”, 更是网络的。这将对整个社会结构、社会运行和管理、人际关系、人们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将带来重大冲击。

4.5 创新力的差距决定着发展的差距

未来社会从发展变化看实质是创新型社会。创新无时无处不再发生, 推动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世界变成动态的世界, 今天的先进和优势不一定说明未来仍然拥有。日益激烈的经济、军事、政治竞争, 战略制高点无疑是创新能力。各国之间的差距主要是创新能力的差距。知识产权及技术优势成为遏制发展、行使霸权的工具。国际事务的话语权、主导权主要被创新强国所控制。创新能力薄弱在国际竞争和重要事务中被动受气的局面难以改变, 甚至国家主权和安全面临威胁。

4.6 人类工作生活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特别是电子信息产品的普及率越来越高, 成为大多数人的必需品。网络除了遍及城市外逐步覆盖乡村, 人们的工作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是普通人们更加注重科学生活和保健。汽车、高速列车、飞机成为大众化交通工具。信用卡等各种电子证件快速普及。人们的居住更加讲究生态环保, 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人们食品安全和营养的意识不断提高。

4.7 研究开发正在成为独立的知识型产业

无论是制造类企业还是服务企业, 更加注重把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加强。更多的企业研发将向应用基础或基础研究前移, 投入到前端的研发经费逐步增多。随着知识社会到来, 研究开发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类产业迅速壮大, 作为营利性的企业, 许多与制造也分离, 有的从大学或政府资助的科研机构中脱离出来, 逐步成为知识产业的有生力量。从美国的数据看, 研究开发产业年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他产业, 成为最朝阳的新兴产业。

4.8 研究开发的全球化快速推进

研究开发全球化呈现多元化的推进模式。除了政府间的国际合作、大科学工程国际合作外, 全球信息网络的发展和服务业外包的推进升级, 促进了跨国公司研究开发机构全球布局, 形成网络。充分吸纳本地人才资源, 又有利于适应当地市场的技术需求。这种水平化的技术转移, 成为科技全球化的普适模式, 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新亮点。

5 当今科技创新的几个亮点

尽管科技创新全方位、多领域的突破, 但是对当今世界影响较大的主要集中在信息、新能源、生物、空天、纳米等科技领域。基础研究更加活跃, 重大成果不断涌现, 为技术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

5.1 覆盖信息化地球的网络世界正在形成

世界正在进入信息网络全民普及的时代。全球综合便捷信息网络的形成, 标志着信息技术发展达到又一新的高峰, 是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又一个新的重大里程碑。全球综合便捷信息网络作为信息领域科技创新的主线和纲领, 统领一系列重大创新的开展。

全球综合便捷信息网络建设是众多信息技术创新集大成的巨大系统, 它几乎把前几十年来所有信息技术的创新成果有机集成在一起, 又对若干重大技术的创新提出新要求、产生新推动。涵盖了超级计算机, 网络, 传感器及遥感, 软件, 人工智能, 现代无线和有线宽带通讯, 搜索引擎, 微电子, 物联网, 云计算等等。这是知识社会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与当今的互联网不同的最大特点是:无所不在, 人人可用, 无事不包, 可取所需。即:像手机一样便捷的终端, 新上市不久的ipad就是这类终端的一个雏形, 互通无线和有线网覆盖每个角落, 处处可使用;因为价格便宜, 比现在的手机普及率还高;网上运行的内容十分丰富, 除了现有的信息、通讯、娱乐、办公、商务等所有功能外, 地理信息、物流信息、人的动态信息、各种信用卡功能都包容进去, 就如现实物质世界基本数字信息化进入了网络中。就像一个随身便捷移动的办公室、居室, 让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得到个人所要的内容, 可以让你称心如意地方便使用。无疑, 这标志着人类真正进入信息社会的较高级阶段——称心如意便捷的网络社会。

一是网络的融合, 也可以说是人、计算机、物品三者的有机结合。除了目前的互联网、通信网、电视及广播网、各类业务网融合外, 还要与物联网融合。二是传输方式的融合, 即有线的光通讯、无线及移动传输的融合, 满足宽带、大容量、高速、移动传输和随处接入的要求, 特别是突破无线宽带大容量高速传输和接入技术, 保证随处可上顺畅的信息高速路网。三是各类媒体和内容的融合。包括数字、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的信息表达形式;适于得到各种需要的网络内容, 智能化程度高;方便并且保密的交互功能;甚至一些遥控的特殊功能。

5.2 清洁能源的创新形成新浪潮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发展低碳经济、清洁能源特别是可再生等新能源科技的创新摆上各国政府和跨国公司战略的突出位置。能源技术正在经历着大的更新换代, 大步迈向清洁能源时代。清洁能源成为科技创新的热点。

能源科技创新聚焦四个重点方向, 一是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清洁应用;二是新能源正在加速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三是大幅降低新能源成本以大范围商业应用;四是节能和安全。未来几十年世界清洁能源将呈现三足鼎立的结构:1/3的清洁化石能源, 1/3的可再生能源, 1/3的核能。各国纷纷将发展新能源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发达国家为了占据新能源的技术优势及未来经济制高点, 围绕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展开了激烈竞争。

太阳能技术创新进入高速发展期。目前太阳能利用技术主要有太阳能热电技术、太阳能热水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三大技术。2009年世界光伏发电安装容量2000万千瓦 (2万兆瓦) 。创新的重点主要围绕实现太阳能发电的潜力和优势, 提高光伏材料的高转换效率, 把发电成本降到与火电持平。如果把多晶硅和单晶硅光伏电池作为第一代, 以薄膜电池为代表的第二代光伏太阳能电池正在加紧开发并逐步投入生产。薄膜光伏电池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是玻璃衬底上的硅晶薄膜电池, 包括非晶、微晶、多晶的硅晶薄膜电池;二是硫族化合物类的薄膜电池, 包括铜铟硒、铜铟镓硒 (硫) 、碲化镉等薄膜电池;三是有机半导体的薄膜电池。第三代光伏电池的研究正紧锣密鼓的进行。

风能稳步发展。2009年世界风电新增装机为3000万千瓦左右, 总装机量达到1.5亿千瓦, 增速保持20%以上。海上风电逐渐成风电发展的热点领域, 尤其在欧洲, 4—10兆瓦风机将可能是未来海上风机的主流。

智能电网创新形成美欧中日等群雄逐鹿格局。智能电网已被提高到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技术整合的高度, 除了大大提升输变电技术外, 可以自动调解电力的峰谷, 节能功效甚为显著。再之, 智能电网可以大幅度提高电网的安全程度。其三发展智能电网的目的之一是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大规模并网的基础, 包括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集中接入和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应用两方面。

电动汽车处于大规模、高速发展的前夜, 电动汽车时代快步来临。虽然世界各国在电动汽车研发和示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是在技术路线选择上还是存有较大的分歧和争议。锂离子电池技术是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的竞争热点。燃料电池也在曲折中取得新进展。

先进核能发展进入新一轮热潮。第三代核能电站加紧建设, 以高温气冷堆、快中子堆为代表的第四代核能示范电站正在建设中。国际热核聚变研究取得新进展。随着新一轮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热潮的到来, 碳捕集与封存技术“ (简称CCS) 成为了新能源技术中的热点, 正在加速商业化应用。

5.3 生物繁花正在变成产业硕果

以转基因、干细胞、动物克隆、人类基因组、合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生物芯片等科技创新为标志,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如火如荼地在世界范围内开展, 生物技术产业化呈加速度之势推进, 超出科学家、经济学家的预料。尽管生物技术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功不可没, 但是生物技术产业成为取代信息产业成为带动新经济增长的龙头, 远没有人们预测的乐观。

世界首个“人造生命”在美国诞生, 这是在基因组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合成生物学的最新成果, 它将成为非常强大有用的生物学工具。通过转基因动物来生产的生物药物, 陆续进入市场。基因组学进入实用化阶段, 如今基因组测序技术更加便捷、准确、迅速、成本十分低廉。新一代测序仪作为普通科研和检测仪器已商业化应用, 基因组学测序的费用从几亿美元降低到10万美元, 甚至有望降低到千美元以下。在运用到治疗疑难疾病方面, 如癌症基因组学研究取得多项进展。2009年, 有多个新的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被发现。生物克隆技术大量实际应用, 干细胞研究向市场化迈进, 生物制药公司进军干细胞治疗疾病领域。美国各生物制药公司开始通过与大学或研究机构合作, 抢占这干细胞治疗这一新市场的前沿阵地。生物芯片日益普及化。

5.4 空间技术成为创新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太空成为展示综合创新力的广阔舞台, 成为创新大国争夺的焦点。在信息化战争的条件下, 制太空能力成为军事势力和战斗力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太空成为夺取军事优势的战略制高点。随着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信息产业的发展, 空间资源如地球资源一样, 变得愈来愈紧缺。向深空进军拓展、提升空间平台及其载荷的功能成为空间科技创新的重点和热点。

2010年4月, 美国研制的空天飞机X-37B成功发射升空。空天飞机是多种先进技术集大成的高科技产品, 是当代具有标志性的创新成果。其创新的奥妙之处在于它的动力装置。它具有许多其他航天器无法比拟的优点:它飞行速度快, 是现代高技术作战飞机飞行速度的6—12倍;重复使用率高。空天飞机可作为侦察监视与预警平台、空间武器发射平台, 还可用于反卫星或在轨服务。它的问世打破了世界军事平衡, 将加剧空间科技创新竞争。

深空星球探测再度升温, 火星、月球成为各大国探测热点。地球定位和导航卫星系统竞争激烈, 形成了美、欧、中、俄四个系统竞争格局。空间因特网路由技术成为目前发展重点, “宽带全球卫星通信”系统建设进展顺利。各种卫星功能不断提升, 作为军民多种应用平台的作用更加增强。

5.5 纳米科技默默支撑其他创新

纳米材料多元化快速进展, 是目前世界纳米科技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和竞争的热点, 碳纳米管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

基于纳米电子学的纳米器件成为各主要国家研究的重点。用纳米技术制造芯片, 可以突破场量子效应的限制, 使芯片的集成度再提高上千倍, 计算机运行速度和芯片效率可提高百万倍。纳米光电子器件可使光通讯速度、信息容量提高几个数量级。将会驱动电子信息技术的又一次革命。

纳米生物学和纳米医药热点纷呈。纳米制造学和微机电技术成果得到更广泛应用。

纳米科技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越来越紧密, 加速了科技突破和创新的进程, 以其茂盛的绿叶滋养着花红果硕。

上一篇:在工作中增强四个意识范文下一篇:智慧公安研判系统开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