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工业设计论文范文

2024-05-06

中国文化工业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中国的现代室内设计,既非要丢弃历史、丧失传统,也绝非要全盘西化,室内设计应是一个强调历史延续,倡导民族性,赋予文化内涵,中西结合,以中为主,古今结合,以今为主的设计。文中就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探讨,以期设计出具有中国传统韵味的现代室内空间。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室内设计

一、中国传统文化解读

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始终贯穿设计的发展,并伴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对现代室内设计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其充满鲜活生命力的源泉。这不仅体现在设计的内容灵感来源于文化的启迪,更重要体现在风格上的延续。不论我们承认不承认,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并渗透于我们的周遭环境。早在氏族社会的居室里,已经有人工做成的平整光洁的石灰质地面;新石器时代的居室遗址里,留有修饰惊喜、坚硬美观的红色烧土地面;即使是原始人穴居的洞窟里,壁面上也绘有兽形和围猎的图形。也就是说,在人类建筑活动的初级阶段,人们就已经开始对文化给予了关注。

而现代社会中,则更多的体现了传统设计艺术的魅力。每一次观念的更新都会带来设计风格上的更新。更新设计内容是人类形象把握世界的方式,而且是一种基本的、纯化的方式。在中国一个整体意义的室内形象通常是由许多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单位所组成,他们之间的结合不是简单的并列与罗列,而是通过一种共同的内在秩序将它们融为一体,最终达到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可以说,传统文化中的室内设计是一种民族的习惯,是一种血脉相连的纽带,是一种留在中国人心中不可磨灭的痕迹。

二、儒家思想室内设计的应用

1.儒家中庸思想。儒家思想是以孔孟思想为代表,其核心思想内容体现在了中庸思想上。儒家思想比较重视“天人之和”的哲学理念。这种哲学理念使得越来越多的室内设计,开始注重回归自然,效仿山水,使用人力营造出室内自然之美,最终达到“虽由人作,宛如自然”的天人合一境界。儒家的中庸思想,也应用到了装饰设计中。比如对一个家居室内来说,如果不做任何的装饰,就会显得消沉、空旷如果雕琢过分又会显得俗腻。所以恰到好处的装修就会爽心悦目,既能够鼓舞精神,又能够端正心态,克制欲望。

2.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理念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反映在室内设计中:一是注重内外环境和空间的联系,在传统的“四合院”中,对外是封闭的而对内是敞开的,庭院与周围大厅、走廊、居室等既是通透的又是相隔的。二是将自然景物引入到室内中,许多居室的门窗不仅能够起到采光与通风的功能,多数还起着“借景”的功能;三是追崇“宛自天成”的境界,多倾向或推崇淡雅、自然、朴实的风格,在室内装饰中砖雕、木雕和石雕应用也很广泛,都比较偏爱材料的自然纹理和本色相同。

3.儒家人文意识思想。在中国的古代,人文意识较为集中的表现为重道德、敦教化和注人伦,并且会以儒家倡导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最高标准,中国的室内设计在装饰内容和载体上,也大多具有教化意义,比如雕刻、匾额、铜镜、楹联、壁画、书画、文房四宝等,其中匾额、楹联最有特色,既可以从形式上供人欣赏,又可以从内容上起到警世、自勉、点题和烘托等作用。

三、道家思想室内设计的影响

1.在家居用品的布置方面,往往多是“成套”设置的。在中国旧时的中式风格中,运用在家居用品的布置方面,往往多是“成套”设置的。而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中式风格受到道家自然觀影响,多表现为更加尊重每一个个体自身的价值,以“个别”和“单独”形式独立的出现,总体增加了整个室内装饰风格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2.讲求“整齐”和“对称”,以体现封建等级的种种观念。在中国旧时的中式风格中,空间设计布局方面,多讲求“整齐”和“对称”,从而体现出封建等级的种种观念。而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中式风格则受到道家自然观的影响,不仅仅是拘泥于形式,更多的是更加尊重每一个空间本身的价值,现代中式风格根据现代建筑空间功能划分的不同,以及按照两室一厅、三室两厅、复式楼或别墅等建筑的格局不同,使得中式风格的运用可以是更加的“自由、不规则”,从而表现出更多的方式和魅力。

四、传统装饰陈设与现代居室环境的融合

1.简洁的室内界面与传统装饰图案的融合。传统室内设计中装饰纹样非常丰富,且富于变化,但就整体装饰布局而言,多在局部的、重要的部位进行富有变化的重点装饰,而大面积的背景是非常简洁的,室内门窗、梁枋、家具、陈设等是装饰的重点之处,而大面积的素墙则使众多的装饰统一于一个主格调中。因此,虽然着重装饰部位的装饰图案在室内设计中达到了无物不饰、无饰不巧的程度,但并不显得繁琐和过于累赘。在现代室内界面设计中,可以借鉴传统室内装饰布局形式,运用大平面、大块状的造型语言,使界面设计在造型感上追求拔地而起、简洁有力的感觉,创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在平静规正的立面构图上,设计几处传统装饰纹样,如冰裂纹、万字纹、横竖格纹、十字纹、雷龙纹等,以形成“动与静”的节奏对比,并用以唤起人们潜意识中对传统风格的记忆,形成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设计语境,这是传统室内装饰陈设与现代室内环境共融的基础。

2.传统家具陈设与现代室内环境的融合。现在的室内环境流行趋势是重装饰而轻装修,也就是说,现在的人对于家具、陈设品的作用越来越重视。虽然现在的家具种类如天上繁星,但洗尽错华之后,现代人对传统的怀念也体现在了对传统样式家具的选用上。传统家具与传统建筑能很自然的融合为一体,而现代居室设计中,可以用敦厚稳重、淳朴古拙的传统家具与室内界面上的几何纹样及传统花窗、门楣相呼应,也可以用变异的家具设计造型与中国现代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相协调,变异的家具由于汲取了传统家具的造型元素和文化符号,并借鉴现代家具的人体工学和尺度,同时与板式家具、实木家具的生产工艺相结合,因而既保持了传统家具幽雅清秀的艺术效果,又具有现代家具的简约风格和功能。

【参考文献】

[1]马建华.中国传统纹样与现代室内装饰设计[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4.45.

[2]王莉.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在室内景观中的运用[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29.30.

中国文化工业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每个宗教除了本身的释义和哲学思想外,都有其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几千年的佛教发展历史,在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同时,形成了其特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风貌和美学价值,以其神秘与博大吸引着越来越多现代视觉设计师的日益关注,独具风格的传统图形符号启发着现代设计师们从中汲取素材引用到更广泛的设计领域之中。由佛教传统图形图案延伸出的设计元素,也成为中国设计界特有的标志,佛教中蕴含的艺术价值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艺术 图案 艺术设计

一、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

佛教艺术是随着佛教的诞生而产生的。与世间一般的审美角度和审美范畴不同,佛教的审美角度和审美范畴几乎是全方位的,例如“十方三世”,即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为十方;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仅四字便简要概括了一切时间和空间的观念,而它的审美范畴也几乎是无所不达的。其实佛教美学无所谓创立,它就蕴藏于佛法之中。

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早期的中国佛教,特别是在西域地区,佛教造像多为小乘艺术,由无数的小乘经典佛教故事画通过高昌传到敦煌,所以早期的敦煌洞窟多为小乘思想,例如,宣扬“因果轮回”、“善恶报应”,经过累世成佛等。

佛教到了唐朝时期有一大飞跃,大乘佛教开始在全国流播,由以往对印度佛教的吸收与消化,创造出中国式佛教艺术。最具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壁画和龙门石窟,其中莫高窟壁画佛像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内容丰富多彩,造像总体精神面貌已具有中国式特色。在这些视觉形象中,最基本的是纹饰。佛教纹饰,是对各个佛像的经历、法器、功德等作装饰的图案,纹饰的种类颇多,动物纹样、植物纹样、人物故事纹样等。

二、佛教装饰纹样概说

(一)西汉末年佛教装饰纹样

佛教自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植物装饰纹样也随之而来,在与中国传统的植物纹样相互碰撞与融合中,产生了许多富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新颖的、具有特色的植物纹样。正如《云冈石窟基本装饰纹样——引言》中所说:“佛教艺术产生之始,就伴随着强烈的美术装饰意味和画面布局中的纹样式样创作。这种装饰意味一方面来自宗教本身对特定纹样的崇拜和热爱,另一方面来自于具有社会性的人(创作者)对美感的追求和自身的审美取向。而这种审美取向往往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创作者所处的环境的直接介入。”

(二)南北朝时期佛教装饰纹样

总体上来看,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纹样装饰艺术大致可概括出以下特点:一是大量吸收,一些外来的植物装饰纹样的题材和形式甚至直接引用。二是此时在佛教植物装饰纹样的题材和内容上,花卉元素增多,是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三是产生了对思辨智慧追求的时代审美特征,反映了当时战乱频繁的社会背景。

(三)隋唐时期佛教装饰纹样

隋代在佛教的发展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南北朝时代装饰纹样的特色、题材和内容在隋代得以延续,不过也不难发现,趋于向民族化风格发展的传统纹样在这一时期已经逐渐开始,缠枝式组织的纹样增多,显现出优美与灵巧的发展趋势,用活泼的忍冬、莲叶、人物组合替代了盛极一时的忍冬纹。题材方面也有摆脱前一时代比较单一的趋势。

唐朝是我国佛教艺术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同时也是植物装饰纹样的转折时期。确立以人为本的主体地位,以审美主体为中心的审美对象也由此诞生,可以表达愉悦心情的花卉题材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植物装饰纹样当中。卷草纹是唐代最受欢迎的植物装饰纹样之一,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优美的线条而受到人们喜爱。作为佛教象征物之一的莲花亦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多与其他花卉元素组合出现,从而演变出了独具特色的宝相花纹样。唐代植物装饰纹样造型更趋于写实,与当时世俗装饰纹样雍容华贵的风格完全一致,体现了唐代的整体审美取向。

三、佛教文化与当代艺术设计

(一)设计中的佛教文化元素

“设计”是一个大范畴的概念,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独立学科。设计如果单从其构成形式、构成法则、形式美感、审美需求等手段上寻求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其他文化、其他艺术形式的认识与理解也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心所在。佛教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等方面,是其文化的精髓。作为文化的精神财富部分。赵朴初认为“佛教的核心思想是缘起论……人类是一个因果相续,自他相依的整体。”这些说明了由人到物,由物到人相依的整体性,恰恰符合了设计系统观的整体性理论。

(二)佛教装饰纹样在设计中的应用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至今已两千余年,大多佛教图形符号都已烙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成为现代设计当中用来表现传统文化的元素之一。

1.莲花纹样。佛教把莲花视为圣洁、崇高、吉祥之物,受到了极大的尊敬与爱戴。传说释迦牟尼降生便走七步,而且“步步生莲”,可以说莲花是与佛教形影不离的重要题材之一。莲花纹也以其优美的造型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受到了众多现代设计师的喜爱,成为了最具代表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元素之一。

2.忍冬纹样。忍冬,又名“金银花”。忍冬纹装饰大量运用于早期的石窟寺中,隋代以后数量逐渐减少,唐代后几乎消失。在装饰形态上,主要有单列式延续、环形、波线型等,其主要结构线都是以S形的基础上变化。忍冬纹在中国古代装饰图案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同时在现代设计中也给中国装饰艺术注入了催化剂。

3.龙形纹样。龙是护法天龙八部中之第二部,因此在佛教装饰题材中,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云冈石窟、莫高窟中都出现了大量的龙文装饰,如天人乘龙、九龙灌顶等。同时,龙也是中国传统典型装饰内容,具有民族代表性,因此,龙形纹样成为当代设计师们追捧的装饰元素也是理所应当。

(三)佛教文化影响下的视觉设计

1.商品设计中的佛教元素。现金,当代设计师已经逐步认识到运用传统佛教装饰元素来表现中国形象符号的重要性。联想笔记本电脑的宣传广告海报,主体形象由产品和佛塔组成,“以牲灵之技而工者”作为广告语。佛塔的特点就是,其用料之精良,结构之巧妙,技艺之高超,远远超出了古今文人墨客的笔端。笔记本电脑的影子化为佛塔倒映出来,显而易见意在诠释商品就如佛塔那样,以牲灵之技而工者为前提,具有精湛的工艺造型和良好的性能,将商品的卖点充分展现出来。设计者将两个本无联系的事物巧妙的联系起来,主观上是以销售产品为目的,客观上则启发了众多设计师对于佛教文化元素上的新思维。

2.佛教文化在视觉设计中的审美价值。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佛教是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必修课。中国古代美学艺术论中的“意境”和“境界”,美感论中的“妙语”,艺术创作中的“神思”、“现量”等等,正是这些美学范畴才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主干,而这些理论当中,恰恰包含了很多佛教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点,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读不懂佛教文化,就很难真正的读懂中国美学。

四、佛教文化中的装饰设计对其精神传承的作用

佛教的美学本不是刻意去建立的,它是在其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若合自然独特的心境与意境之美,外在的声色本不关己,山是山而水是水,执色者泥色。因此我们知道,佛教对于美学的态度是在超越中而肯定的,不以表象之美为美,不滞于美的思考,可以看出,佛教对于美学的态度是积极的。

佛教文化的形成,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有着巨大的贡献。原始佛教崇拜中的图形符号,与现代标识有着不谋而合的文化功能和思想理念,也可以说是现代标识设计的雏形。当代平面设计界的大师靳埭强就主张把中国传统佛教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西方的设计理念中去,并强调融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他的作品呈现出超乎寻常的视觉错位,引发并表达出宁静而致远的语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设计领域中很好的诠释。佛教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渗透,对当代艺术设计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该怎样在佛教艺术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含有中国特色传统的精髓文化,并将这些文化更好的在现代设计中发扬,是值得每一个当代设计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范鸿武.云冈石窟选址研究[M].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1(03)

[2] 谢燕凇.传统图形和现代平面设计[M].艺术·生活,2002(06)

[3] 郭小维.现代平面设计的创意性与审美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2

作者单位:

大连大学

中国文化工业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中国近代工业经济一直以来在世界上地位比较低,因为清政府的闭关自守,保守落后,致使中国近代企业的萌芽比较晚,在明代末期曾有过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清政府的强势入主使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遭到了惨痛的扼杀,直到清代中晚期才有所发展,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工业才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工业经济的特点为:

一、家庭副业手工业一直比较活跃;

二、官府手工业自始至终相当发达;

三、集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前店后坊模式比较普遍;

四、合仗制具有近代企业萌芽的某些特征;

五、民间手工业生产者有土地投资偏好;

六、工置的身份变化比较大;

七、工匠技术的传授主要通过父子相承或兄弟相承。

如果从时间上来说,它的特点主要有:

一、 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出现了一些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

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的工业经济进入了“黄金时期”。

中国文化工业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现阶段对于我国航天工业文化的研究, 大多是围绕航空事迹的中国航空事件记录, 但也有其他关于航空企业文化, 或是工业遗产保护的内容, 笔者将内容大体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一、专门探讨航空工业文化的事件事迹

如《中国航空工业老照片1-10》 (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编辑, 航空工出版社, 2015) 是一个关于中国航空工业60年的照片解读的历史事件和事迹的记录, 通过老照片和事件人物都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每一步发展, 具有重要的人文历史价值。《百年航空》 (周日新编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5) 中则是将国内外从古代的飞行试验探索到现代的军用航空, 民航运输, 飞行表演, 甚至到未来航空都有涉足《神鹰凌空:中国航空史话》 (孟赤兵、李周书编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3) 也关于中国航空事迹, 还有关于香港澳门民航事业, 中国航空体育, 民航企业的一些事件的记录。也有全部文字概念整理类的《中国航天文化》系统介绍了航天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追溯了航天文化的渊源和形成过程, 研究了航天文化的内涵和体系, 总结了航天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成果。其中《中国航空工业大事记1951-2011》 (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编, 航空工业出版社, 2011) 关于中国航空工业的历史记载较为全面, 记录了1951年至2011年中国航空相关的详细历史记录同时航空工业出版社也出版了包括航空工业各专业史, 航空重点型号的专题史, 航空相关企事业专业史, 航空人物传记相关内容例如《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年鉴》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编, 航空工业出版社, 2015) 这些书籍都是现有的关于中国航空的发展和事件人物记载的纪实类文献。出版方式和内容形式也并非单一的文字记载, 也有类似《邮票图说中国航空史话》 (宋绪纶编著, 科学普及出版社, 2013) 这种通过邮票来解读中国航空历史故事的方式。

二、探讨航空企业相关的文献资料

关于航空企业文化, 主要是关于航空企业建设的具体性建议, 或是航空企业文化建设的定义类, 又或是关于航空企业文化同其他技术方面的应用。

《中国航空企业文化严谨历程与未来发展方向》 (刘洪德等,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 中, 大致对中国航空工业企业文化演进的三个阶段的问题和现状分析总结了我国航空工业企业文化的特色。《以文化创新助推航空工业发展》 (曾菊敏, 航空工业信息研究, 2007年第1期) 中分析了航空企业文化建设的背景和要求, 提出创新型航空企业的文化建设与规律。《加快建设国际一流航空企业》 (金壮龙, 求是杂志, 2014年9月) 中更是从实际出发, 对我国民用飞机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现状也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根植于行业文化的企业品牌建设》 (郭绍延, 中国物业管理) 也从实际出发结合中航大北的企业定位品牌分别对企业形象、质量、诚信文化进行分析来对企业品牌建设。《航空企业管理的文化困扰与创新》 (任重, 国防科技工业, 2004.11) 中对航空企业的文化困扰的方面, 提出文化创新的三点建议, 也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航空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也有《航空工业企业文化对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影响》 (乔丹, 2012年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分会学术交流会, 2012) 中将企业文化同数字档案馆相结合。

三、航空工业文化相关

航空工业文化是存在各个方面的教育, 生活, 经济等, 在《关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航空文化旅游中心的思考》 (谢威, 旅游文化, 2015年第8期) 中主要就丝绸之路同西安航空文化资源相结合, 也对西安的航空旅游文化也提出建议, 将旅游业与航空文化产业相结合。《航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竞争力分析及实施途径》 (史亚洲,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6年7月) 中也对陕西省的航空文化产业相关进行分析, 并提出来航空演艺, 航空出版, 航空影视, 航空传媒, 航空旅游五个航空文化产业方向实施路径。《对促进航空文化传播中媒体渠道体系建设的思考》 (师炎等, 管理观察, 2014年8月) 中通过对航空文化传播不广泛片面等问题对从航空企业制度这一角度出发对航空文化传播渠道建设提出建议。也有《西安航空大世界主题公园项目市场定位研究》 (柯媛媛, 2015年) 这种对于航空主题工业的具体应用研究。《再塑航空文化, 助力金湾区航空文化产业发展》 (周严等) 中针对珠海航空文化产业发展提出构思。《简析干校航空文化的传播——以西安航空学院为例》 (李文杰) 将高校航空文化传播同学校建设校园环境相结合, 将航空文化同高校联系到一起。

从以上的分类中可以看出, 航空工业文化是一个广泛的课题内容, 与之相关的内容发散的领域也各有不同。我国现阶段关于航空工业文化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第一, 关于航空事件事迹的记录是有迹可循并且是相对较为完善的了, 但是此类书籍受众群体大多存在与成年人中, 是比较单一且受众范围还是对航空感兴趣或有目的性的想要了解航空文化事件的。内容和形式相对枯燥单调。这也同时存在与航空工业文化内容传达的文章研究中, 大多大同小异。第二, 关于航空工业文化的具体案例或实际应用研究较少, 大多相关内容都是泛泛指出, 也和缺少实际关于航空工业文化案例有关。关于我国航空工业文化传播或研究只存在与一些有航空历史相关地区或高校。第三, 关于航空工业文化与航空制造业或其他航空内容联系也不够紧密, 如同各自为政, 航空工业文化也要与航空相关方面都融会贯通才可以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总之, 无论是航空工业文化或是工业文化在我国的案例研究都是不完善的, 虽然相关种类内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很多不足。我们需要结合实际, 并且认识到航空工业文化对于航空业, 国家综合实力等的相关性, 传承发扬航空工业文化, 用更真实贴切的案例让更多人了解航空工业文化, 同时也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培养更多的储备人才。关于航空工业文化的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前瞻性和历史性。

摘要:中国航空事业现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同时对于航空工业文化的研究却不是很多, 文章主要就航空工业文化相关的文献研究概况做一阶段性综述。

关键词:航空工业文化,航空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 史广峰.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 (1) , 89-91.

中国文化工业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1、反应人与自然环境间的多样化关系

“中国山水文化内容丰富而历史久远。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山水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人化的山水, 是积淀在山水中的文化。”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生活的过程中, 利用大自然馈赠的条件, 所形成的人文理念, 它是人们在自然山水的生态环境下, 凝聚出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中国山水文化所体现的主导精神是人与自然山水的协调。最初人对山水的崇拜体现着人们由宗教信仰而延伸出对大自然的崇拜。佛教道教寺院均选择坐落于山林飞瀑间的神秘幽静之地, 隐没修身, 齐心养性。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歌颂山川河流的古诗词。山水之美, 不仅凝聚了自然与人文, 更是历史推进的结果, 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不断演化, 从而延伸出的多样化产物。更显示出中华民族对山水与人文的不断尝试和探究。

人们通过认识自然到利用和征服自然, 再到现当代对自然的开发, 是人们与山水之间建立起的新的文化关系。而庭院景观设计中追求的“山水即自然”, 作为连接人与自然的媒介, 为人们创造一个回归自然的私密安静的空间。

2、艺术间的相互作用

同为艺术, 山水文化艺术和庭院景观设计艺术有诸多相似和相通之处。在山水文化中, 山水艺术创作颇多, 文人墨客为增长阅历, 四处游历写出的书画同文的山水游记;触景生情, 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语言与书法艺术, 所形成的搭配园林景观建筑的楹联;而中式庭院景观中处处映射着文学、绘画、宗教等艺术的影子。

3、文化内涵的共性与传承

山水文化与中式庭院景观具有相同的精神理念。山水文化中影射着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是物质与精神的凝聚。其内涵中包含着佛儒道家等思想, 以及反应在《周易》《老子》等传承经典著作中, 深厚理性的哲学思想和人对自然的认识, 是中华民族对山水自然的运用和改造, 是智慧和需求的体现。而中式庭院景观中, 空间意境的表现, 是继承了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的核心, 将建筑与植物、山水等景观有机融合。又将孔子的山水论与“梅兰竹菊”的形象比喻道德品格, 为使用者提供视觉以外更多的精神享受。

二、影响内容及其结果

1、中式庭院设计原则和方法

1) 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通过整体的构思与构图, 需要在有限的范围里再现自然美, 打造天人合一的庭院景观。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如当地建筑装饰材料的选用;季节性植物的搭配;水景要本着利用原始地形的高低变化去营造。在水资源匮乏地区, 可以建造虚拟水体景观。

2) 与文化的结合

中式庭院设计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设计延伸和表现方式之一, 传统的古典园林是由文人、画家、造园工匠等营造的景观, 通常以匾额、楹联、石刻等书法文学形式, 表现对文化品位的追求。通过对画理和画法的形式造园, 如把握景观的比例与尺度、小中见大、虚实、动静、远近高低、曲直线条的对比, 障景、框景、借景、漏景等构造手法。它所依据的哲学思想“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通过打造和还原自然, 呈现出幽静、雅致、含蓄、端庄的庭院景观。

3) 可持续发展

中式庭院景观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 继承和发扬传统园林景观的特色, 使中式庭院景观的升华, 需要做到神似胜于形似,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才能达到人文与生态,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保持人与客观自然因素的和谐状态, 保护具有价值的历史文化景观, 继续思想、意识和文化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4) 新材料新能源的运用

现当代的科技产物直接影响设计的发展, 除了技术问题, 新材料的应用和组合, 如合金、钢材等金属材料、防腐木、塑料、纳米材料等, 为现代中式庭院景观提供了优良的创造性设计条件。多功能水净化装置, 可以杀菌过滤和去除人工湖水的浊度;科学的排水系统可以保障庭院景观的自然流畅;声光电的应用可以丰富庭院空间的色彩和层次, 提供良好的实用功能。

2、空间功能和围合方式

传统的中式庭院大多为半封闭或全封闭式。有北京四合院类型的, 座北朝南, 四方围合, 再分为内外两层院落。有江南的私家园林 (写意山水) , 再利用“三层三远”的景深构图设计。还有岭南园林以生活享受、实用、游乐为主, 采用内收型和扩散型相结合的空间组合。

3、绿化和水景

中式庭院中植物的配栽, 本着四季有景可赏, 步移景异的原则, 采用浓密种植的手法, 修剪植物的形态, 合理配搭乔灌草木呈现多层次景观, 还可以搭配现代先进技术的立体栽培, 来表现庭院的变化与生命力。水景多以人工池塘呈现, 挖池堆山, 再配合种植水生植物, 如:芦苇、荷花、菖蒲, 营造庭院中神秘幽静的气氛。

4、园路设计与铺装

本着美观和实用的特性, 组织和联系庭院中的各个空间, 有序的引导业主游园, 可以利用石板、方砖、鹅卵石等铺设成带有中式韵味的图案纹样, 或通过彩色透水混凝土、水磨石、嵌草砖、透水砖、生态混凝土等铺装材质, 结合庭院游园休憩的不同功能, 来变化设计形式和区分空间特性。

5、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不仅是庭院中的点缀, 更是画龙点睛的神韵体现。中式庭院中除了廊架、花架、座椅 (石凳、草墩) 、篱笆这些基本设施外, 增添些许趣味性功能小品, 如棋盘桌、竹筒、水井、种植有浮萍的水缸、雕塑等, 能够提升庭院景观品质, 丰富其环境意境。

三、中式庭院景观设计的内涵和意境表现

1、艺术性

中式庭院中将传统园林的古典美融入到现代庭院景观中, 使人们的生活舒适自然, 具有休憩和游览的观赏价值。所蕴含的工艺构造细腻丰富, 将诗歌神话, 宗教自然通过书法绘画的形式, 附着于庭院景观中, 陶冶人的情操。“绘画乃造园之母”, 绘画中的构图手法, 色彩搭配, 美学中形式法则, 无一不影响着中式庭院的设计表现。

2、文化性

文化与人的衣食住行紧密相连, 是持续继承、创新与发展的过程。通过山水文化中, 对宗教、文学、艺术、历史和风俗的相互影响, 去适应时代的要求, 发展山水文化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打造文学趣味, 将庭院中的每个局部景观都赋予它所代表的意义与内涵。用象征性表现的方法传达自然山水的无限意境, 体现庭院景观这个微观世界里的无限遐想。

3、山水文化与中式庭院的整合

中式庭院的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实用功能, 更要注重意境的营造。让人们享受在诗情画意的庭院中生活。诗画中的意境相对主观, 而庭院景观的意境营造需要考虑实体空间的物质因素, 以具有中国特色的亭、廊、台、水景等古典元素为主, 搭配绘画诗词等, 提升景观效果,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利用掇山、叠石、理水等设计手法体现山水大美。

将山水文化的多样性与壮丽恢弘的气韵结合中式庭院景观中, 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设计手法相互统一, 相互融合。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变化, 中式庭院景观的设计, 通过继承和发扬山水文化的历史积淀, 进一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观念, 形成独特的中华民族传统庭院特色。从而进一步美化人们的生活空间和生态环境。

四、结语

有文化积淀的设计才深刻有内涵, 才能打动人心, 走的更远。随着人们的审美意识, 和对生活舒适性的体验要求越来越高, 在继承传统中式元素和特点的设计基础上, 中国山水文化赋予中式庭院的意义也就越来越重要。未来中式庭院景观设计的发展要发扬传统与现代的契合方式, 重视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追求, 应立足于现实的新高度, 结合美的建造规律, 将山水文化中的民族性、继承性、时代性、创造性统一起来, 打造稳重、素雅、清幽、富有韵律和底蕴的中式庭院景观。

摘要:如何创造出更好的“空间、人、文化”和谐一体的中式庭院景观设计, 成为我们探讨山水文化对中式庭院景观设计影响的重要体现。提炼山水文化的精髓, 设计集合大自然的美和人工美, 从而营造出更加意境悠远的中式庭院景观。

关键词:山水文化,中式庭院,景观,设计手法

参考文献

[1] 章尚正.中国山水文学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7:1-271.

[2] 郑国铨.中国山水文化导论[N]上海: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2:3.

[3] 计成.园冶[M].第一卷“兴造论”重庆出版社.2009.07

[4] 张纵.园林与庭院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版社.2004.

中国文化工业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近几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成为了境外媒体涉华报道的重点。尤其是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命题”作为全会的议题,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文化强国”的目标之后,境外媒体对我国文化建设的报道更是一路升温达到高潮。外媒的报道是折射国际社会对我关注面的“三棱镜”。因此,总结和分析外媒对我文化体制改革报道的特点和趋势,将有利于我国外宣媒体在新形势下找准海外受众的“兴趣点”,妥善回应外部关切,为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外媒报道特点

根据新华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对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英国广播公司(BBC)、新加坡《联合早报》、日本《产经新闻》等30多家境外媒体最近一年多来涉华文化报道的调研结果,自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外媒对我文化体制改革报道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网络监控以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几方面,相关报道的特点如下:

一是普遍对“文化强国”战略对中国内政外交的意义持肯定态度,认为加强文化建设对内有利于提振文化产业,促进软实力建设,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抵御欧美文化的渗透和侵蚀;对外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吸引力,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巩固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大国地位。

二是大量报道中国加强软实力建设的政策举措,普遍表示注意到中国政府的努力,但认为我软实力建设的效果差强人意。一些媒体批评开办孔子学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中国加强软实力建设的措施是自上而下的政治手段,因而得不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有的媒体提出中国建设软实力应多发挥民间力量,让民间人士发挥自身的文化自觉和创新,提升中国软实力。

三是普遍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构筑抵制欧美文化“防波堤”以及应对民众的道德危机,维护中共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但不少外媒却明确表示对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究竟是什么表示困惑。

四是对电影业、图书业以及创意产业等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政府对为整顿和扶持文化产业而出台的新的政策法规高度关注。外媒一致认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的文化产业将迎来“黄金五年”。

五是将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加强网络监管联系起来,认为六中全会聚焦“文化命题”的实际目的是为了在换届之际,加紧对媒体和互联网的控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同时,外媒还高度关注中国网络空间一些批评中共控制网络的言论,并炒作“言论自由”等人权问题。

新形势下我外宣媒体面临的新任务

以上可以看出,境外媒体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仅“兴趣浓厚”,而且关注面非常广泛,涉及到了该领域的各个方面。其相关报道既有客观、理性的一面,也因受意识形态不同,文化背景、新闻价值取向相异以及对中国缺乏了解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不少歪曲、不实的内容。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我国文化外宣报道提出新要求的大背景下,如何主动出击,利用国际舆论对中国文化建设高度关注之契机,加大报道力度,消除外媒对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认识的盲点,同时吸纳外媒报道中合理的建议,完善我文化外宣报道中的不足之处,是我外宣媒体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相关理论和政策的学习,把握正确的报道方向。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继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单项改革之后所作出的又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决策。而外宣媒体肩负着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形象的重要使命。因此外宣媒体在向海外介绍我文化体制改革相关政策和举措时,至关重要的一点便是使自己的报道基调和方向同中央的精神保持一致。这就要求外宣媒体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文化改革发展的主线,深刻理解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任务,深刻理解和把握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二,必须结合海外关切加大对文化体制改革相关内容的对外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从境外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目前国际社会对我“文化强国”战略很感兴趣。因此外宣媒体应该以此为契机,大力宣传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路线方针、政策宗旨以及产业发展情况,充分回应海外关切。而且,要改变传统的“传播者本位”方式,充分重视不同国家乃至同一国家不同观众群在历史、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以海外受众对我文化体制改革最感兴趣的话题为出发点,进行议题设置。对于国际社会对文化体制改革中无知、曲解、误读乃至敌意的方面,要分门别类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报道,认真探寻合适的题材以及报道方式,消除或减少国外受众对中国的不良印象。比如,针对外媒指责中国控制网络无视言论自由的不实言论,要有理有据进行驳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外延,要加强宣传,全面阐释;就外媒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关注点,要大量报道,充分回应。

第三,在报道手法上注重人文色彩,在报道内容上强调平衡性,努力提高中国文化的海外“亲和力”。外宣媒体在对外宣传我“文化强国”战略时,无论是涉及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都面临着究竟该如何让海外受众理解和接受具有东方色彩的文化价值观的问题。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以人为重点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因为现实生活中人的故事是最能打动境外媒体和国外受众的。比如,在向海外受众解释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外宣媒体不能采用对内报道常常运用的通过大段的排比句式,简单化、概念化地阐述某一理念的方式,而是要从具体人物的具体事迹入手,通过人的故事来展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而树立中华民族的美好形象。另外,我们在报道内容的选取上还要注意平衡性。一些外媒曾建议,中国软实力建设应多重视民间的力量,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外宣报道。我们应重视和吸纳民间蕴含的丰富外宣资源,在报道中既重视中央和地方政府宣传内容的传播,也要给民间渠道以充分的出口,既要有主流的言论,也要有边缘的声音,这样才能增加我们文化报道的平衡性,提高报道在海外受众中的公信力。

第四,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当前网络媒体,尤其是微博和一些移动新媒体以其庞大的受众群、空前的传播力和惊人的发展速度成为许多公众热点事件的发源地和散热器,受到国际舆论界的高度关注。一些西方国家甚至将网络作为对我国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的“新阵地”。这既对我文化外宣报道构成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会。外宣媒体要深入研究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整合各类网络媒体的宣传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传播的便捷性、互动性以及草根性等特点,着力构建集传统媒体形式和新兴媒体形式于一体的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对外报道体系,做好新形势下的文化外宣报道。

(作者来自新华社对外部)

上一篇:家庭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现代农业发展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