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肺部感染流行病学范文

2023-09-16

重症肺部感染流行病学范文第1篇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 Vo1.28 No.1 Feb.2009 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控制 赵继英

(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河南开封475001) 关键词:l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8例,男28例,女l0例。年龄8~78 岁,平均42.3±2.11岁。风心二尖瓣狭窄4例,肺癌 9例,食管癌8例,_苹= 颅脑外伤17例。本组并发吸 入性肺炎3例,导管脱}H 1例,纵隔气肿2例,气胸1 例。 2 护理

2.1 气管切开常规护理

[占j定导管的纱布带要松紧适当,以能容纳一手指 为度,导管与呼吸机管道相连后适当支撑管道,不把 重力 于导箭,以免压迫气管而造成坏死。切口周围 的纱布要每口2次定时更换,保持清洁干燥。若使用 金属带套导管,其内套管每日取出煮沸消毒2次,气 管切开导管拔除后应注意窦道分泌物的清除,经常更 换纱布.使窦道逐渐愈合。 2.2 吸痰技术

使川机械通 者,吸痰时应两人合作,与呼吸机 呼吸同路连接处 消毒后脱开再吸痰,吸痰时由浅而 深,禁忌一插到底,以免将气道外部的痰带人气管。 拔出气管套管或气囊放气前要充分吸净口腔内和咽 部分泌物 。根据报道.气管切开的患者有69 出 现胃内容物误吸,并常在气管切开后72 h内发生。 2.3 气道的护理

气管切圩患者应充分湿化气道,每4 h注入湿化 液.每8 h行雾化吸入 。还要根据患者El腔pH值 选用口腔清洗液。 2.4 定时做痰细菌培养

文章编号:1672—7606(2009}O1 0076 01 取带有橡皮塞的无菌试管l根,消毒橡皮塞后, 插入两根l2号无菌注射针头,1根接负压引流瓶,1 根接吸痰管,将深部痰液收集到无菌试管中送检细菌 培养。如检出有致病菌,湿化液内加敏感抗生素,每 日3-4次,气道内连续使用3 d后再做痰培养。 3 讨论

ICU 内肺部感染是指进入ICU 72 h后发生的院 内感染。它发生于有基础疾病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免 疫受损,多为机会性致病菌引起,多数耐药。在医院 获得性感染中,肺部感染占15 ,仅次于泌尿系感染 居第2位,但病死率却高达25 ~50 居首位””]。 ICU病人因基础病更为严重,使宿主防御功能严重 受损,多个易感者集中相对窄小的空间内,发生感染 的机会比其它病房增加2~10倍,而且耐药菌的耐药 程度更加严重。因此,对ICU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 要求护士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度的责 任心,本组病例因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了 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发生,使患者恢复顺利。 参考文献:

El;王萍.气管切” 病人的护理进展[J].t{t华护理杂志, 2006,41(6):556 558.

E2]芦良花,孙明明,孟辉.气管切开两种湿化法效果比较 [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5):336.

重症肺部感染流行病学范文第2篇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外科ICU 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脑外科ICU 168例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肺部感染发生率51.2%。年龄≥60岁、昏迷≥3天、气管切开、频繁吸痰和雾化吸入、机械通气、吸烟史、营养状态、空间面积使用不足为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结论 强化ICU工作人员培训教育;正确认识肺部感染,护士发挥多重角色作用;加强ICU病房管理和感染监测,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和操作程序;加强呼吸道管理措施,减少不必要的吸痰、雾化吸入,合理吸痰;合理使用床位空间面积预防交叉感染,教育和指导患者的健康行为。重视ICU患者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避免和控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强病房管理、改善ICU工作环境是降低肺部感染行之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

肺部感染;相关因素;护理对策

Pulmonary infection in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ICU and clinical nursing strategy

XU Yan-hua, YU Mei-ding.Department of cerebral surgery, Shanghai Changzhe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econd Military Surgeo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Objective To explore causative factors of pulmonary infection in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ICU and clinical nursing strategy. Methods 168 consecutive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ICU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infection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pulmonary infection was 51.2%. Age, lost of conscious, tracheal incision and tracheal intubati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sputum aspiration frequently and atomization inhalation, smoking history, nutritional status and insufficient space were the main causes of pulmonary infection in neurosurgery ICU.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working staffs in neurosurgery ICU, management of ICU and respiratory tract, regime of degermation and isolation and operational procedure of aseptic technique and correcting the recognition about pulmonary infection could degrade the incidence of pulmonary infection.

[Key words] Pulmonary infection; correlation factor; nursing strategy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现代危重病医学发展较为完善的治疗核心场所,是医院观察、收治危重患者,集中而有效维持生命活动,进行强大生命支持的治疗单位。我院脑外科ICU 是以收治急性脑血管病、颅脑外伤(损伤)、脑外科手术为主的护理单元。肺部感染是医院获得性感染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是在ICU 患者中,因病情危重,神志不清,各项侵入性操作多,其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患者。因此,开展ICU 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了解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护理对策,达到有效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笔者对ICU收治的168例患者可能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了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了预防的护理对策,结果如下。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3~7月脑外科ICU患者168例,男102例,女66例;年龄9~81岁,年龄≥60岁为116例。住院天数2~88天,ICU天数2~10天。昏迷者106例,气管插管56例,气管切开52例,机械通气22例。有吸烟史76例,有鼻饲营养90例。病床使用面积不足者42例。为解决呼吸道清理无效护理诊断,每日行雾化吸入、及时吸痰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1.2 诊断标准

参考2000年制订的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部感染诊断标准[1]。

1.3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择可能与肺部感染有关的11项相关因素:年龄、吸烟史、营养状态、神志状态、误吸窒息、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氧气和雾化吸入、频繁吸痰、病床空间面积,进行单因素分析。

2 结果

168例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的有86例,占51.2%,其中昏迷患者占37.7%,且与昏迷持续时间呈正相关,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8分者呈负相关现象。误吸窒息为肺部感染的极高危因素;有吸烟史、年龄≥60岁、营养状态(鼻饲营养、未鼻饲营养)为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雾化吸入和频繁吸痰为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床空间面积不足造成交叉感染是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各种类型患者在86例肺部感染患者中占百分比见表1。表1 86例肺部感染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3 讨论

脑外科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神志不清或颅脑外伤,病情进展迅速,存在护理诊断——呼吸型态的改变、呼吸道清理无效,并且各项侵入性操作较多,氧气和雾化吸入,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使气道与外环境直接相通,特别是在易患因素年老多病、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降低情况下,细菌很容易进入并存留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2]。因此,强化脑外科ICU工作人员培训教育;加强病房管理和感染监测,严格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呼吸道管理措施;重视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避免和控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改善ICU工作环境对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极为重要。

3.1 相关因素分析

上述资料结果表明。

3.1.1 年龄≥60岁,营养不良,昏迷≥3天,吸烟史均为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

患者年老多病各器官功能呈进行性、退行性变化特点,机体活动力减低、对外界环境适应力减退;营养不良不能满足机体正常生理需要,使免疫能力下降,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神志不清或昏迷状态使各种生理反射减退或消失,如吞咽和咳嗽反射,不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长期吸烟史改变了呼吸道黏膜、肺泡、肺内环境,造成长期慢性不显性损害。

3.1.2 侵入性操作如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均为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上述侵入性操作呼吸道正常防御机制被破坏,使气道与外环境直接相通,造成了致病微生物或条件致病菌很容易进入并存留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

3.1.3 误吸窒息为肺部感染的极高危因素

胃内容物返流、口咽部分泌物等误吸入肺,胃内容物的化学刺激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破坏;定居在口咽部细菌下移入肺等均造成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侵袭肺泡引起肺部感染。

3.1.4 ICU工作环境和病床所占空间面积不足同样是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

病房环境的严格管理和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护理人员配置、病床所占空间面积不足,增加了院内交叉感染机会,使病原微生物从病人到病人、或工作人员到病人的直接感染以及通过空气、物品间接感染。

3.2 护理对策

3.2.1 强化ICU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正确认识和重视院内感染,发挥护士多重角色作用[3]

护士在医院感染预防中角色分别为教育者、管理者、执行者、监控者、研究者、学习者。强化护士的培训教育,不断加强护士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护士职业素质教育,主动学习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掌握预防院内感染的新知识、新技术,提高院内感染预防水平。

3.2.2 加强 ICU病房管理,保持工作环境洁净

工作人员进入ICU要更衣、换鞋、戴口罩、洗手。每日定时开窗通风,室温20℃~24℃,湿度50%~60%,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有效的空气消毒,紫外线灯照射每日2h以上,同时紫外线灯管定期检测其输出强度。地面和患者物品使用0.5% 过氧乙酸消毒液喷洒或擦拭2次/d以上。对患者分泌物和排泄物进行随时消毒,转出ICU患者进行终末消毒制度。合理使用ICU空间面积,除必要抢救器械和用具外,保持环境宽敞洁净,病床使用面积达15m2 以上,ICU 病室1~2人为宜。合理调配护理人员数量,护士:床位为3~3.5:1,避免护理操作中的交叉感染发生。行政护士要坚持每周2次作空气细菌培养,治疗桌面的细菌检测并登记。真正做到专人负责,定期消毒,定期检查,定期监测。

3.2.3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强化消毒隔离制度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护理,吸痰技术及静脉输液严格在无菌技术操作下进行并按操作规程执行;各种呼吸治疗装置超声雾化机、吸痰器、吸氧装置应严格消毒、灭菌处理;人工呼吸机回路每48h消毒1次;雾化器、湿化瓶每次用后消毒,吸氧管每日更换。一次性导管、吸痰管、换药盒用物不能重复使用,及时销毁处理。

3.2.4 加强呼吸道管理,减少不必要雾化、吸痰,合理吸痰

首先正确掌握抽吸的方法及技巧[4]。气道分泌物的抽吸不作为常规操作,当患者出现气道分泌物潴留的表现时,才有指征抽吸。对神志清楚患者,护士要教会病人有效的咳嗽、咳痰清除呼吸道异物痰液;如遇确实无力咳出或无法排除或昏迷患者可抽吸痰液。抽吸时应特别注意选择合适吸痰管和患者体位。对气管切开患者以听诊为依据确定痰液位置适时吸痰,根据痰液的性质选择恰当方式吸痰[5]。对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办法,使用密闭吸痰三通管在密闭环境下不间断机械通气进行吸痰,避免了气管插管与呼吸机的断开增加的污染机会。

3.2.5 加强基础护理

对于危重症患者尤其是GCS昏迷评分≤8分、机械通气病人加强基础护理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有效措施。一般脑外科病人取头高15°~30°卧位,头偏向一侧,有利于口腔分泌物排除;吞咽困难、昏迷者行口腔护理,减少定居口咽部的菌群数量,防止细菌下移种植;根据病情变换体位、翻身、拍背有利于痰液的吸引和排出。经鼻腔吸痰后用生理盐水棉签搽洗清理鼻腔。气管切开护理应及时更换无菌敷料,行气管切开护理。床单位保持清洁干燥无皱折污染,及时清理皮肤分泌物和排泄物,保持皮肤清洁防止压疮的发生。

3.2.6 医护人员有效洗手消毒,切断医源性传播途径

大量流行性病学调查证实,工作人员的手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因此,医护人员进入ICU时必须洗手,进行各项操作前后均要洗手,无菌技术操作中注意手的消毒,护理每位患者前后要洗手,不可前后对不同病人实施同项操作,或进行不同部位技术操作。同时要对ICU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经常性细菌监测,2次/周进行登记,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控制方法,以切断传播途径控制肺部感染的发生。

3.2.7 合理抗生素应用和营养支持

重症肺部感染流行病学范文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7例病人中, 男性32例、女15例, 平均年龄78.8岁, 平均住院日18.5d;主要表现为发热伴咳嗽、咳丝状白粘痰、纳差乏力及精神萎靡;胸部影像仅1例表现为左肺下叶团块状病灶、右上叶实变合并双侧少量胸腔积液, 其余病例胸部影像均无特异性表现。47例中合并脑血管病及后遗症反复住院23例, 慢性阻塞性肺病18例, 2型糖尿病15例, 中度以上贫血、长期应用激素9例, 实质器官肿瘤8例。

1.2 痰培养结果

痰培养酵母样菌12例、白假丝18例、光滑8例、热带假丝4例、克柔3例、曲霉2例。12例痰培养前院内外均未应用抗生素, 2例入院后给予单一抗生素, 其余为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

1.3 治疗及转归

肺部真菌感染一旦诊断成立, 便给予规范治疗。包括基础疾病及诱发因素的治疗和抗真菌治疗。本组患者7例使用伊曲康唑、1例应用卡泊芬先静静滴后改为氟康唑口服;其余应用氟康唑静滴后口服;其中28例治愈 (临床症状消失, X线检查肺部病变消失, 痰培养连续3次阴性) , 8例好转 (临床症状改善, X线检查肺部病变吸收好转, 痰涂片未找到真菌) , 11例死亡, 病死率23.5%。本组患者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2 体会

近年来肺部真菌感染有增加的趋势, 已成为住院患者感染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老年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常不典型, 一旦发生, 往往病情重、疗程长、预后差。国内尸检报告中, 深部真菌感染的患病率已上升到11.3%, 肺部真菌感染占50%~60%, 而白色念珠菌约占57%~90%。通过本组资料, 我们发现高龄、身患多种基础疾病反复住院治疗、合并有COPD及糖尿病、反复应用广谱抗生素及激素易并发肺部真菌感染。

诊断与治疗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提高对呼吸道真菌感染的认识, 尤其对高危人群, 出现纳差、腹胀、乏力、低热和痰液粘稠呈丝状, 体检口腔黏膜有白斑或黑毛舌, 胸部影像学无特异性改变;原有感染经足量抗生素治疗病情有所缓解, 但迁延不愈或病情持续恶化, 体温持续不退或退后复升、病情仍恶化者, 应高度怀疑合并有真菌感染;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 院外应用广谱抗生素, 往往混合有真菌感染[2], 此时应及时送检痰液以确定病原菌。 (2) 在抗真菌治疗时我们要掌握好一个升降原则, 即抗生素要尽可能降档使用, 根据药敏选用窄谱抗生素, 避免滥用和频繁更换抗生素, 以减轻机体对真菌感染的压力;同时根据药敏结果, 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 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 选择给药途径。 (3) 加强对住院慢性病患者的口腔护理。我们发现, 意识清楚者予以5%碳酸氢钠 (SB) 三餐后漱口, 对意识不清者予以SB口腔护理, 可以减少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 减轻感染的严重程度, 缩短抗真菌治疗的疗程。最后重视基础疾病的治疗。尽可能缩短糖皮质激素应用时间, 适度应用营养支持治疗, 增强机体免疫力, 对免疫力低下者, 可注射胸腺肽等提高免疫功能。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住院时间, 对于应用抗生素1周以上的老年患者, 必要时可口服氟康唑等预防真菌感染。

摘要:目的 总结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对我科近3年来明确诊断的47例肺部真菌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肺部真菌感染多见于老年患者, 合并有多种基础性疾病, 全身营养状况较差;大部分发病前有应用抗生素史;住院病死率较高。结论 临床医师必须提高对肺部真菌感染的认识, 及时进行相关检查特别是分泌物的培养和药敏实验;在抗感染治疗时应尽可能根据药敏实验选择窄谱的抗生素。

关键词: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 Rangel-Frausto MS, Wiblin T, Blumberg HM, et al.Nationao epide-miology of mycrosessurvey:variation in rates of candida blood-stream infection due to candi-daspecies in seven surgical ICUs and six neinatal ICUs[J].Clin Infect Dis, 1999, 29 (2) :253~258.

重症肺部感染流行病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肺部感染;原因;护理

肺部感染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笔者对本院神经外科46例重症颅脑损伤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

1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3年2月~2006年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209例,GCS评分≤8分。其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46例,发生率为22%。男33例,女13例,年龄1~69岁,平均(45±3)岁。呼吸机辅助治疗28例,气管切开26例;感染发生时间为入院后4~26 d,平均(12±1) d,意识障碍持续5~62 d。采用无菌技术操作经负压引流,将深部痰液收集到无菌试管中送检,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2结果

2.1细菌培养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14株,鲍氏不动杆菌11株,大肠埃希菌8株,肺炎克雷伯菌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阴沟肠杆菌4株,表皮葡萄球菌2株,真菌2株,其中混合感染7例。

2.2预后

针对细菌敏感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结合局部和全身治疗,采取有效地护理防控措施,6~11 d肺部感染愈合,除因基础疾病严重死亡13例外,其余全部治愈出院。

3感染原因与预防措施

3.1感染原因

①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气管黏膜纤毛失去屏障保护作用;反复负压吸痰损伤气管黏膜;空气未经滤过湿化直接进入下呼吸道。②呼吸机管路污染:呼吸机管路中的冷凝水是细菌的主要繁殖地,特别是未按照规定每日进行管路消毒的机器,细菌的平均浓度可高达2×108 CFU/L。当患者移动体位或医护人员移动管路时,使带菌的冷凝水直接进入下呼吸道。③吸痰操作或吸痰物品未达到无菌要求。

3.2预防措施

①清洁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清洁,特别是对气管切开的患者,持续的洁净空气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每天用1%~2%的次氯酸钠室内湿拖地两次,为使重症监护病室空气净化达标,在室内安装负离子空气消毒机,每天定时对病室进行密闭式空气消毒,消毒后再打开窗户通风。每月定期进行空气培养1次。②呼吸道的管理:对受伤后即有呕吐的患者,应立即清理口腔内滞留物,对气管插管的患者吸痰时要达到一定的深度,人为致患者咳嗽反射使深部气管、支气管内的误吸物进入主气管内,易于吸出。③呼吸机管路的管理:本组带机>72 h的病例中有6例患者为同一种菌株感染,因此对长期带机的患者应每天消毒更换呼吸机管道,发现管道中有冷凝水时应随时倾倒。④气管切开的护理:气管切开后由于失去了呼吸道加湿滤过作用,带有菌尘干燥的空气直接进入下呼吸道,是导致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

做好气管切开后的护理:①用生理盐水或3%碳酸氢钠溶液口腔护理2次/d,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患者用0.1%的醋酸清洁口腔。用过的物品用2 000 mg/L爱尔施初步浸泡消毒。污染敷料单独包装后焚烧。深度昏迷的患者及时吸净口腔分泌物,每2小时翻身扣背1次,促进痰液引流。②气管套管口持续用灭菌生理盐水或乙醇纱布覆盖。③气道内分泌物的吸引,严格无菌吸痰,床边备无菌吸痰盘,每次吸痰时做到一杯一管一手套。吸引气管内与口鼻腔分泌物的导管分开。维持气道通畅,吸痰时采用合适的吸痰管,吸痰管的外径应小于气管内导管内径的1/2,插入长度不超过20 cm,吸引负压不超过300 mmHg。无菌操作手法正确,吸引管插入气管时不作吸引,在吸引管到达深度后,一边吸引,一边将吸引管往上提拉,转动退出。每次吸引操作持续时间不超过15 s,吸痰过程中应观察患者是否有缺氧表现,吸痰频率根据分泌物多少而定,通常30 min~2 h吸引1次。分泌物黏稠难以吸出者,每天超声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促进痰的排出。通常每次用生理盐水20 ml+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5 mg,3~4次/d。为使痰液容易吸出,我们经常在吸痰前向气道内滴入3~5 ml生理盐水后再吸引。严重缺氧者在吸引前适当增加氧流量。④吸痰时动作要轻柔,负压吸力不应过大,本组病例有4例气管切开后6~14 d,在吸痰过程中发现褐色坏死黏膜组织。⑤气管套管内套消毒2~4次/d,一般视痰量及痰的黏稠度决定消毒的次数,痰液多且黏稠度高的患者每天气管套管内套消毒4次,反之常规每天消毒2次则可。为使气管套管内套的痰痂容易去除以保证消毒效果,我们将内套管先在水里煮5~10 min后进行清洗,清洗干净后再进行消毒。每个气管切开的患者必备两个同型号的内套管,一个摘下来消毒时,另一个给患者套上,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缩短内套管离体时间,以免引起外套管结痰痂,使内套管套回困难或增加感染的机会。⑥消毒切口周围皮肤、更换敷料每天1次,必要时随时更换污染的敷料。如果纱布上分泌物颜色变绿,应排除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时做分泌物的培养和药敏试验。⑦鼻饲管的护理:鼻饲量<250 ml/次,鼻饲时抬高床头30°~45°。鼻饲过程中注意观察有无呛咳、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情况,如发现呛咳、呼吸困难等误吸现象,立即停止灌注,并立刻吸出鼻腔及呼吸道的误吸物。用瓶装营养液能全力时,注意滴速不能太快,500 ml能全力维持在6~7 h滴完,如果速度太快,则部分患者不能消化吸收,会出现腹泻现象,一般营养液的温度控制在38~40℃。可采用营养液专用滴注器。

重症颅脑损伤中并发症是致死的主要原因,而肺部感染又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从本组病例显示,发生肺部感染的因素很多,预防控制也相对困难,更需要医务人员增强预防感染控制意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加强呼吸道管理,及时做分泌物培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持清洁的环境,做到早期预防、及时处理,从而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李春会.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7):133,170.

[2]仇蓉,夏既英.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常见并发症的因素分析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6):189-190.

[3]赵淑兰.重型颅脑损伤院内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探讨与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3):73-74.

重症肺部感染流行病学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外科ICU 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脑外科ICU 168例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肺部感染发生率51.2%。年龄≥60岁、昏迷≥3天、气管切开、频繁吸痰和雾化吸入、机械通气、吸烟史、营养状态、空间面积使用不足为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结论 强化ICU工作人员培训教育;正确认识肺部感染,护士发挥多重角色作用;加强ICU病房管理和感染监测,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和操作程序;加强呼吸道管理措施,减少不必要的吸痰、雾化吸入,合理吸痰;合理使用床位空间面积预防交叉感染,教育和指导患者的健康行为。重视ICU患者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避免和控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强病房管理、改善ICU工作环境是降低肺部感染行之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

肺部感染;相关因素;护理对策

Pulmonary infection in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ICU and clinical nursing strategy

XU Yan-hua, YU Mei-ding.Department of cerebral surgery, Shanghai Changzhe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econd Military Surgeo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Objective To explore causative factors of pulmonary infection in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ICU and clinical nursing strategy. Methods 168 consecutive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ICU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infection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pulmonary infection was 51.2%. Age, lost of conscious, tracheal incision and tracheal intubati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sputum aspiration frequently and atomization inhalation, smoking history, nutritional status and insufficient space were the main causes of pulmonary infection in neurosurgery ICU.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working staffs in neurosurgery ICU, management of ICU and respiratory tract, regime of degermation and isolation and operational procedure of aseptic technique and correcting the recognition about pulmonary infection could degrade the incidence of pulmonary infection.

[Key words] Pulmonary infection; correlation factor; nursing strategy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现代危重病医学发展较为完善的治疗核心场所,是医院观察、收治危重患者,集中而有效维持生命活动,进行强大生命支持的治疗单位。我院脑外科ICU 是以收治急性脑血管病、颅脑外伤(损伤)、脑外科手术为主的护理单元。肺部感染是医院获得性感染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是在ICU 患者中,因病情危重,神志不清,各项侵入性操作多,其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患者。因此,开展ICU 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了解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护理对策,达到有效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笔者对ICU收治的168例患者可能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了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了预防的护理对策,结果如下。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3~7月脑外科ICU患者168例,男102例,女66例;年龄9~81岁,年龄≥60岁为116例。住院天数2~88天,ICU天数2~10天。昏迷者106例,气管插管56例,气管切开52例,机械通气22例。有吸烟史76例,有鼻饲营养90例。病床使用面积不足者42例。为解决呼吸道清理无效护理诊断,每日行雾化吸入、及时吸痰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1.2 诊断标准

参考2000年制订的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部感染诊断标准[1]。

1.3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择可能与肺部感染有关的11项相关因素:年龄、吸烟史、营养状态、神志状态、误吸窒息、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氧气和雾化吸入、频繁吸痰、病床空间面积,进行单因素分析。

2 结果

168例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的有86例,占51.2%,其中昏迷患者占37.7%,且与昏迷持续时间呈正相关,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8分者呈负相关现象。误吸窒息为肺部感染的极高危因素;有吸烟史、年龄≥60岁、营养状态(鼻饲营养、未鼻饲营养)为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雾化吸入和频繁吸痰为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床空间面积不足造成交叉感染是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各种类型患者在86例肺部感染患者中占百分比见表1。表1 86例肺部感染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3 讨论

脑外科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神志不清或颅脑外伤,病情进展迅速,存在护理诊断——呼吸型态的改变、呼吸道清理无效,并且各项侵入性操作较多,氧气和雾化吸入,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使气道与外环境直接相通,特别是在易患因素年老多病、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降低情况下,细菌很容易进入并存留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2]。因此,强化脑外科ICU工作人员培训教育;加强病房管理和感染监测,严格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呼吸道管理措施;重视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避免和控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改善ICU工作环境对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极为重要。

3.1 相关因素分析

上述资料结果表明。

3.1.1 年龄≥60岁,营养不良,昏迷≥3天,吸烟史均为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

患者年老多病各器官功能呈进行性、退行性变化特点,机体活动力减低、对外界环境适应力减退;营养不良不能满足机体正常生理需要,使免疫能力下降,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神志不清或昏迷状态使各种生理反射减退或消失,如吞咽和咳嗽反射,不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长期吸烟史改变了呼吸道黏膜、肺泡、肺内环境,造成长期慢性不显性损害。

3.1.2 侵入性操作如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均为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上述侵入性操作呼吸道正常防御机制被破坏,使气道与外环境直接相通,造成了致病微生物或条件致病菌很容易进入并存留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

3.1.3 误吸窒息为肺部感染的极高危因素

胃内容物返流、口咽部分泌物等误吸入肺,胃内容物的化学刺激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破坏;定居在口咽部细菌下移入肺等均造成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侵袭肺泡引起肺部感染。

3.1.4 ICU工作环境和病床所占空间面积不足同样是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

病房环境的严格管理和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护理人员配置、病床所占空间面积不足,增加了院内交叉感染机会,使病原微生物从病人到病人、或工作人员到病人的直接感染以及通过空气、物品间接感染。

3.2 护理对策

3.2.1 强化ICU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正确认识和重视院内感染,发挥护士多重角色作用[3]

护士在医院感染预防中角色分别为教育者、管理者、执行者、监控者、研究者、学习者。强化护士的培训教育,不断加强护士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护士职业素质教育,主动学习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掌握预防院内感染的新知识、新技术,提高院内感染预防水平。

3.2.2 加强 ICU病房管理,保持工作环境洁净

工作人员进入ICU要更衣、换鞋、戴口罩、洗手。每日定时开窗通风,室温20℃~24℃,湿度50%~60%,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有效的空气消毒,紫外线灯照射每日2h以上,同时紫外线灯管定期检测其输出强度。地面和患者物品使用0.5% 过氧乙酸消毒液喷洒或擦拭2次/d以上。对患者分泌物和排泄物进行随时消毒,转出ICU患者进行终末消毒制度。合理使用ICU空间面积,除必要抢救器械和用具外,保持环境宽敞洁净,病床使用面积达15m2 以上,ICU 病室1~2人为宜。合理调配护理人员数量,护士:床位为3~3.5:1,避免护理操作中的交叉感染发生。行政护士要坚持每周2次作空气细菌培养,治疗桌面的细菌检测并登记。真正做到专人负责,定期消毒,定期检查,定期监测。

3.2.3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强化消毒隔离制度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护理,吸痰技术及静脉输液严格在无菌技术操作下进行并按操作规程执行;各种呼吸治疗装置超声雾化机、吸痰器、吸氧装置应严格消毒、灭菌处理;人工呼吸机回路每48h消毒1次;雾化器、湿化瓶每次用后消毒,吸氧管每日更换。一次性导管、吸痰管、换药盒用物不能重复使用,及时销毁处理。

3.2.4 加强呼吸道管理,减少不必要雾化、吸痰,合理吸痰

首先正确掌握抽吸的方法及技巧[4]。气道分泌物的抽吸不作为常规操作,当患者出现气道分泌物潴留的表现时,才有指征抽吸。对神志清楚患者,护士要教会病人有效的咳嗽、咳痰清除呼吸道异物痰液;如遇确实无力咳出或无法排除或昏迷患者可抽吸痰液。抽吸时应特别注意选择合适吸痰管和患者体位。对气管切开患者以听诊为依据确定痰液位置适时吸痰,根据痰液的性质选择恰当方式吸痰[5]。对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办法,使用密闭吸痰三通管在密闭环境下不间断机械通气进行吸痰,避免了气管插管与呼吸机的断开增加的污染机会。

3.2.5 加强基础护理

对于危重症患者尤其是GCS昏迷评分≤8分、机械通气病人加强基础护理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有效措施。一般脑外科病人取头高15°~30°卧位,头偏向一侧,有利于口腔分泌物排除;吞咽困难、昏迷者行口腔护理,减少定居口咽部的菌群数量,防止细菌下移种植;根据病情变换体位、翻身、拍背有利于痰液的吸引和排出。经鼻腔吸痰后用生理盐水棉签搽洗清理鼻腔。气管切开护理应及时更换无菌敷料,行气管切开护理。床单位保持清洁干燥无皱折污染,及时清理皮肤分泌物和排泄物,保持皮肤清洁防止压疮的发生。

3.2.6 医护人员有效洗手消毒,切断医源性传播途径

大量流行性病学调查证实,工作人员的手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因此,医护人员进入ICU时必须洗手,进行各项操作前后均要洗手,无菌技术操作中注意手的消毒,护理每位患者前后要洗手,不可前后对不同病人实施同项操作,或进行不同部位技术操作。同时要对ICU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经常性细菌监测,2次/周进行登记,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控制方法,以切断传播途径控制肺部感染的发生。

3.2.7 合理抗生素应用和营养支持

重症肺部感染流行病学范文第6篇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外科ICU 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脑外科ICU 168例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肺部感染发生率51.2%。年龄≥60岁、昏迷≥3天、气管切开、频繁吸痰和雾化吸入、机械通气、吸烟史、营养状态、空间面积使用不足为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结论 强化ICU工作人员培训教育;正确认识肺部感染,护士发挥多重角色作用;加强ICU病房管理和感染监测,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和操作程序;加强呼吸道管理措施,减少不必要的吸痰、雾化吸入,合理吸痰;合理使用床位空间面积预防交叉感染,教育和指导患者的健康行为。重视ICU患者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避免和控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强病房管理、改善ICU工作环境是降低肺部感染行之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

肺部感染;相关因素;护理对策

Pulmonary infection in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ICU and clinical nursing strategy

XU Yan-hua, YU Mei-ding.Department of cerebral surgery, Shanghai Changzhe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econd Military Surgeo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Objective To explore causative factors of pulmonary infection in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ICU and clinical nursing strategy. Methods 168 consecutive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ICU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infection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pulmonary infection was 51.2%. Age, lost of conscious, tracheal incision and tracheal intubati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sputum aspiration frequently and atomization inhalation, smoking history, nutritional status and insufficient space were the main causes of pulmonary infection in neurosurgery ICU.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working staffs in neurosurgery ICU, management of ICU and respiratory tract, regime of degermation and isolation and operational procedure of aseptic technique and correcting the recognition about pulmonary infection could degrade the incidence of pulmonary infection.

[Key words] Pulmonary infection; correlation factor; nursing strategy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现代危重病医学发展较为完善的治疗核心场所,是医院观察、收治危重患者,集中而有效维持生命活动,进行强大生命支持的治疗单位。我院脑外科ICU 是以收治急性脑血管病、颅脑外伤(损伤)、脑外科手术为主的护理单元。肺部感染是医院获得性感染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是在ICU 患者中,因病情危重,神志不清,各项侵入性操作多,其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患者。因此,开展ICU 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了解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护理对策,达到有效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笔者对ICU收治的168例患者可能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了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了预防的护理对策,结果如下。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3~7月脑外科ICU患者168例,男102例,女66例;年龄9~81岁,年龄≥60岁为116例。住院天数2~88天,ICU天数2~10天。昏迷者106例,气管插管56例,气管切开52例,机械通气22例。有吸烟史76例,有鼻饲营养90例。病床使用面积不足者42例。为解决呼吸道清理无效护理诊断,每日行雾化吸入、及时吸痰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1.2 诊断标准

参考2000年制订的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部感染诊断标准[1]。

1.3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择可能与肺部感染有关的11项相关因素:年龄、吸烟史、营养状态、神志状态、误吸窒息、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氧气和雾化吸入、频繁吸痰、病床空间面积,进行单因素分析。

2 结果

168例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的有86例,占51.2%,其中昏迷患者占37.7%,且与昏迷持续时间呈正相关,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8分者呈负相关现象。误吸窒息为肺部感染的极高危因素;有吸烟史、年龄≥60岁、营养状态(鼻饲营养、未鼻饲营养)为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雾化吸入和频繁吸痰为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床空间面积不足造成交叉感染是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各种类型患者在86例肺部感染患者中占百分比见表1。表1 86例肺部感染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3 讨论

脑外科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神志不清或颅脑外伤,病情进展迅速,存在护理诊断——呼吸型态的改变、呼吸道清理无效,并且各项侵入性操作较多,氧气和雾化吸入,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使气道与外环境直接相通,特别是在易患因素年老多病、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降低情况下,细菌很容易进入并存留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2]。因此,强化脑外科ICU工作人员培训教育;加强病房管理和感染监测,严格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呼吸道管理措施;重视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避免和控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改善ICU工作环境对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极为重要。

3.1 相关因素分析

上述资料结果表明。

3.1.1 年龄≥60岁,营养不良,昏迷≥3天,吸烟史均为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

患者年老多病各器官功能呈进行性、退行性变化特点,机体活动力减低、对外界环境适应力减退;营养不良不能满足机体正常生理需要,使免疫能力下降,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神志不清或昏迷状态使各种生理反射减退或消失,如吞咽和咳嗽反射,不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长期吸烟史改变了呼吸道黏膜、肺泡、肺内环境,造成长期慢性不显性损害。

3.1.2 侵入性操作如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均为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上述侵入性操作呼吸道正常防御机制被破坏,使气道与外环境直接相通,造成了致病微生物或条件致病菌很容易进入并存留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

3.1.3 误吸窒息为肺部感染的极高危因素

胃内容物返流、口咽部分泌物等误吸入肺,胃内容物的化学刺激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破坏;定居在口咽部细菌下移入肺等均造成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侵袭肺泡引起肺部感染。

3.1.4 ICU工作环境和病床所占空间面积不足同样是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

病房环境的严格管理和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护理人员配置、病床所占空间面积不足,增加了院内交叉感染机会,使病原微生物从病人到病人、或工作人员到病人的直接感染以及通过空气、物品间接感染。

3.2 护理对策

3.2.1 强化ICU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正确认识和重视院内感染,发挥护士多重角色作用[3]

护士在医院感染预防中角色分别为教育者、管理者、执行者、监控者、研究者、学习者。强化护士的培训教育,不断加强护士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护士职业素质教育,主动学习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掌握预防院内感染的新知识、新技术,提高院内感染预防水平。

3.2.2 加强 ICU病房管理,保持工作环境洁净

工作人员进入ICU要更衣、换鞋、戴口罩、洗手。每日定时开窗通风,室温20℃~24℃,湿度50%~60%,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有效的空气消毒,紫外线灯照射每日2h以上,同时紫外线灯管定期检测其输出强度。地面和患者物品使用0.5% 过氧乙酸消毒液喷洒或擦拭2次/d以上。对患者分泌物和排泄物进行随时消毒,转出ICU患者进行终末消毒制度。合理使用ICU空间面积,除必要抢救器械和用具外,保持环境宽敞洁净,病床使用面积达15m2 以上,ICU 病室1~2人为宜。合理调配护理人员数量,护士:床位为3~3.5:1,避免护理操作中的交叉感染发生。行政护士要坚持每周2次作空气细菌培养,治疗桌面的细菌检测并登记。真正做到专人负责,定期消毒,定期检查,定期监测。

3.2.3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强化消毒隔离制度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护理,吸痰技术及静脉输液严格在无菌技术操作下进行并按操作规程执行;各种呼吸治疗装置超声雾化机、吸痰器、吸氧装置应严格消毒、灭菌处理;人工呼吸机回路每48h消毒1次;雾化器、湿化瓶每次用后消毒,吸氧管每日更换。一次性导管、吸痰管、换药盒用物不能重复使用,及时销毁处理。

3.2.4 加强呼吸道管理,减少不必要雾化、吸痰,合理吸痰

首先正确掌握抽吸的方法及技巧[4]。气道分泌物的抽吸不作为常规操作,当患者出现气道分泌物潴留的表现时,才有指征抽吸。对神志清楚患者,护士要教会病人有效的咳嗽、咳痰清除呼吸道异物痰液;如遇确实无力咳出或无法排除或昏迷患者可抽吸痰液。抽吸时应特别注意选择合适吸痰管和患者体位。对气管切开患者以听诊为依据确定痰液位置适时吸痰,根据痰液的性质选择恰当方式吸痰[5]。对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办法,使用密闭吸痰三通管在密闭环境下不间断机械通气进行吸痰,避免了气管插管与呼吸机的断开增加的污染机会。

3.2.5 加强基础护理

对于危重症患者尤其是GCS昏迷评分≤8分、机械通气病人加强基础护理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有效措施。一般脑外科病人取头高15°~30°卧位,头偏向一侧,有利于口腔分泌物排除;吞咽困难、昏迷者行口腔护理,减少定居口咽部的菌群数量,防止细菌下移种植;根据病情变换体位、翻身、拍背有利于痰液的吸引和排出。经鼻腔吸痰后用生理盐水棉签搽洗清理鼻腔。气管切开护理应及时更换无菌敷料,行气管切开护理。床单位保持清洁干燥无皱折污染,及时清理皮肤分泌物和排泄物,保持皮肤清洁防止压疮的发生。

3.2.6 医护人员有效洗手消毒,切断医源性传播途径

大量流行性病学调查证实,工作人员的手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因此,医护人员进入ICU时必须洗手,进行各项操作前后均要洗手,无菌技术操作中注意手的消毒,护理每位患者前后要洗手,不可前后对不同病人实施同项操作,或进行不同部位技术操作。同时要对ICU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经常性细菌监测,2次/周进行登记,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控制方法,以切断传播途径控制肺部感染的发生。

3.2.7 合理抗生素应用和营养支持

上一篇:中央直属事业单位名单范文下一篇:中组部干部三局魏丽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