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素养范文

2023-09-21

化学学科素养范文第1篇

2、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究现状及趋势

3、运用“5E学习环”教学模式培养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4、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模型建构

5、基于生活情境创设落实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6、高中政治课堂学科素养培育模式分析

7、浅析有效提升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学生课堂主导性策略

8、改进电解水实验教学培养化学核心素养

9、基于教师学科素养提升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10、浅谈在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的精细化融合创新

11、化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研

12、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13、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培育的教学

14、“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

15、核心素养下初中化学教学优化策略

16、依托化学核心素养 构建高效化学课堂

17、基于化学学科素养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8、化学核心素养下的高三化学教学探析

19、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制订教学目标

20、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等职业教育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21、新高考下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2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探讨

23、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4、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的化学课堂教学研究

25、化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26、关于化学核心素养培育的微观思考

27、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初探

28、对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

29、割裂与弥合:物理教学理念与行为透视

30、城乡学生的家庭数字鸿沟与学科素养差距

31、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32、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化学实验复习教学研究

33、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优化创新的策略

34、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应适度“去学科化”

35、关于“赞赏化学意识”培养的思考

36、立足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37、核心素养下化学教学优化策略

38、核心素养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9、浅谈核心素养在高一化学课堂中的体现

40、浅谈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41、试论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策略

42、化学实验下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

43、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策略探讨

44、刍议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活动评价

45、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的现状与特点

46、智慧云背景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转型的前瞻思考

47、探究式教学:异化实施效应的外显与启示

48、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展望

49、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策略

化学学科素养范文第2篇

摘 要: 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素养教学模式逐步被引进高中课程教学。近年来,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历史课程是一门知识点复杂、内容繁琐的社会性学科,通过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课程。本文主要围绕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教学方式实现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变革,在不断培养学生历史文化意识的前提下,全面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中历史 课程教学 学科素养 教学方法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应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身心特点为主。学科课程的本质性成分是学科素养,学科素养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学习历史课程。历史学科素养借助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使学生获得意识、知识和能力等;其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个性化心理品质,对历史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历史素养的基本要素有知识、能力、意识和价值观。“课标”明确规定:“普通高中的历史课程学习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

20世纪末以来,人文素养的缺失和人类社会的精神危机不断引发人们的担忧,希望人文精神复归的呼声日益高涨[1]。教学功能全面发挥,为提升人们的人文素养,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考纲”明确规定:“历史课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考察学生的学科潜力和学科素养,坚持历史观,通过学科分析和思维手段,解决出现的问题。”命题的设置要新颖,不应拘泥具体的表述模式,要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将古今中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掌控历史发展动态。

学生要具有对历史问题思维的习惯。教师要传授学生正确思考问题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这种方法,更好地思考历史问题。“背景分析法”和“过程分析法”是历史思考的基本方法,此外,“历史结果分析法”和分析历史的“三分法”也是历史思考的方法。“背景分析法”:此种方法是一种基本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对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历史背景的基本要素有文化、思想和政治等,在历史背景的前提下,让学生做出总结。当教学出现历史背景时,教师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到讲台上分析历史背景。“过程分析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过程,是一种基本的方法,学生总结自己掌握的历史情况,分析和总结历史阶段。“影响分析法”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历史结果,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提出思考问题:历史事件的性质如何;历史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历史事件的结果是什么;胜利原因和失败原因。分析历史的“三分法”: 历史事物的“背景”、“过程”、“结果”是该分类方法的构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学生学会和掌握“三分法”,这种分析方法将有助于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是分析的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利用历史方法对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有效思考,并在坚持历史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理念。

二、学科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借助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

历史意识超越时空限制,也是对历史方式的思维,基于丰富的历史知识,能够分析和综合复杂的历史材料,是事物在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借助历史规律和历史启示更好地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和展望未来,形成有关文化、自身、民族和国家等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历史素养下要求的历史意识有思考问题的角度和习惯、学习历史的价值有明确的意识等。“课标”明确规定:“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阐述了人类历史进程,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有助于学生较好地发展,让学生清楚学习历史不是片面为了升学,是有着重大的意义。”[2]历史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提升学生能力。学科素养是学科课程的立足之本,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在高考历史试卷中频频出现。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文学修养,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后,学生才能够好地把握国家的政策动向,也就是说阅读历史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明智,此外,历史的资政功能得以体现。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历史的真正原因不在于其了解历史事件,也不是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直观阐述,而是让学生参与到历史教学的活动中,感受不同的历史情况,营造厚重的历史氛围,感受历史人物的想法和心态,在缓慢学习中形成对历史的认识,让学生阐述历史事件,了解和掌握社会方法,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在后续的学习中形成对社会历史的观察、分析和思考等的经验,指引学生思考历史问题,思考和研究党建重大的历史现象和事件,比如区域研究、全球经济化等。

(二)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决定学习素养。“课标”明确规定:“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前提下,要通过阅读或者多种渠道,掌握历史信息;分析、综合和比较相关历史信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考纲”将其定义为四种功能,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对试题提供的问题要能进行完整、准确的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要能够有效地辨别历史事件,能给出自己的历史解释,通过分析,得出历史结论,针对历史现象,要能够提出自己的历史观点;然后是描述和阐述事物,对历史事件的特诊进行描述和阐释,挖掘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规律,给出正确阐述;最后一点是论证和讨论问题,通过归纳、比较和判断的方式,针对历史问题,提出不同观点,采用引用、借鉴和批评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能够对历史问题和观点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这四项能力当中,第一项是实质性前提条件,能够认识、分析历史现象和问题;第二项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借助历史概念和历史实践等特征和主要分布等解决存在的问题;第三项能够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主要通过描述或者是解释历史事件实现;第四点是对历史的观点和看法,借助归纳、比较和判断等方式,把握历史规律和现象。高中历史课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促进智力发展。

三、结语

历史素养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后天努力的结果。课堂教学和探究的实践应用为学科素养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应以日常生活为前提条件,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丰富历史常识层面,以此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通过改变落后的历史教学方式,借助材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不断促进学生形成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形成较高的历史素养。当前高中学生学科素养的探索还处在尝试阶段,有待完善,研究学科素养在高中阶段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培养为实际教学提供理论借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济锋.高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21):149.

[2]周国华.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3(7):21-22.

[3]雷平.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4(12):184-185.

化学学科素养范文第3篇

音乐学科测评的方式如下:一是学习性测评。主要按照教育部“基础指标”要求, 对中小学生在校内应参加的音乐艺术课程学习的出勤率、参与度和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兴趣小组、艺术社团和各类艺术活动的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二是学科性测评。主要通过学期、学年学科性考试考查考核, 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音乐等艺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知识以及掌握和运用基本技能的情况, 了解通过艺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后相关的艺术欣赏和表现能力的发展水平。三是发展性测评。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参加校外艺术学习、参与艺术实践的情况 (主要指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 学习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 欣赏高雅的文艺演出和展览等) 和在学校现场测评 (包括校级艺术活动) 中展现的某一艺术项目的特长 (包括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戏曲等) 以及参加区县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展的各类学生艺术比赛 (展演) 活动获奖情况, 了解学生的艺术特长和优势。

为了更好地迎接各级的测试工作, 我区在市教委的领导下, 在区教委德体艺卫科的统一部署下, 组织抽查了8所小学, 区教科所初等教育研究室统一命制书面测试题, 分发给区属各小学, 由学校自行组织测查。对应各项指标, 各学校反映出来效果总体不错, 优生率达80%以上。

其中, 一所乡镇小学校还参加了市级测评, 抽测的是五年级的一个班级, 抽测人数53人, 最高分是95, 最低分30, 平均分58。虽然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测评, 孩子和老师都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对乐理、乐器的理解认识等基本音乐素养掌握不够, 学生主动参加课外音乐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不够。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抓课堂教学和深入进行核心素养的研究, 力求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就可以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

二、以测促教, 整体提升教学水平

在市级测试中, 采用了重庆市现代教育与文化发展研究院承担的项目“重庆市中小学生音乐素质测评系统研究”的一个测试平台。这个平台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将改变传统的音乐课教学考试的方式方法, 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学生音乐素质综合测评, 并对测评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而大数据一词对于现代人是一点不陌生的, 它的核心价值就是通过对基础数据的处理、整合、分析, 让数据说话、发声, 展现研究案例的全貌。为了更科学地展现学科特色, 一般采用听力题, 这也是充分考虑到音乐学科是听觉的艺术的性质。这样, 通过学生的聆听体验, 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出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这样的测试方式, 恰好是我们教学中较容易忽略的。这样的测评方式统计出来的数据更加科学和具有借鉴意义, 将测评反映出来的结果运用于教育教学管理, 测评反映出来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可以让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 也利于改进教育教学水平。所以说, 测评对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为今后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 也越来越多地提出培养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立足课标, 培养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呢?首先, 要充分抓住音乐课堂, 从学科的性质, 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抓起, 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 聆听体验是贯穿音乐学习的重要的过程和方法, 仔细地听, 就像读书一样,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多听音乐多感受, 对音乐要素的理解, 对情绪情感的表达等都已经很充分的感知了。通过实践创新去充分演唱、演奏、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在音乐学习中, 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发展。其次, 利用区域、社区及学校的社团活动, 如在元旦、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节日和学校举办的艺术节, 让学生走出课堂, 登台出演独唱、合唱等文艺节目, 甚至走出校门参与区域、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 让学生得到锻炼, 促进学生的音乐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自觉性。最后, 我区几所学校还建有乡村少年宫, 也要充分利用好, 开展好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促进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相信在学科核心素养整体提高的状态下, 我们的音乐教学质量、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的提高也会透过测评反映出来。

音乐是多元的、无国界的, 音乐文化需要传承, 相信我们的艺术教育会越来越好。音乐学科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是审美教育, 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 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 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 激励人的精神, 温润人的心灵。对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共同育人。

摘要:测评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育学业水平的检测中。本文探讨了测评的目的和意义以及促进教育教学, 整体提升教学水平。

关键词:测评,目的和意义,提升

参考文献

[1] 百度网络。

化学学科素养范文第4篇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观点, 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 它还是在事先划定的情景当中, 通过合理化利用各种优质的心理社会资源, 最大程度满足各种现实需要。林崇德教授的研究团队研究认为:所谓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从根本上来讲, 就是指学生需要掌握与具备的, 可以较好的适应当前学习需要, 能够切实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与优良品格。

为了与具体学科产生关联, 我国学者又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丰富了核心素养的观念体系。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主导概念。经过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研究和思考, 提出了美术学科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即创意实践、美术表现、图像识读及审美判断。

在核心素养时代, 教育目标发生改变, 教学关注点也发生转移。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中, 审美判断, 创意实践, 和文化理解, 这三个素养, 美术学科不能完全包含, 也涉及到其他学科, 音乐、语文等学科, 会涉及审美方面的素养。几乎所有学科都要培养学生的创意或者创造力, 文化理解也被一些学科列为核心素养。这些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并非分裂的, 是综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 五个学科素养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

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是重要的教学观念的变革, 美术核心素养不仅仅重视知识与技能为主的培养, 而且还特别注重对学生价值观及情感方面的培养, 注重知识掌握以及学习方法的应用。针对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美术教育, 其教学宗旨及目标就是借助各种美术教学资源, 美术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亲密互动, 对学生的上述能力与素养进行培养。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学生是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的对象, 而教师为其积极参与者。教师有意识地通过学习、研究等途径, 提升对美术核心素养的认识, 意识到美术核心素养在美术学习中的作用。研究美术核心素养与学生学习需求间的关联性, 开展美术课程教学设计与指导, 为基础美术教育服务。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素养结构分析

所谓小学美术教师素养, 从根本上来讲, 就是在教师引导、鼓励下, 以核心素养本位为核心内容的美术教育能力。对于教师而言, 其需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 拥有良好学科核心素养, 除此之外, 也要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等。这些素养内化为具体美术教师能力, 进而形成了美术教师素养结构。

美术教师应当具备专业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成长为学生美术学习的引路人。所谓图像识读, 从基础层面来分析, 即为对各种特征实施整体性、全局性观照, 比如肌理、色彩及造型等。对图像的内在和外在特征都要进行研究, 积极的引导学生, 使其以一种主动姿态去探索图像当中所隐藏的历史、文化等。针对美术表现来讲, 其实就是运用传统材料、技术和绘画语言创作形象符号。

所谓审美判断, 从基础层面来分析, 即为美术教师对美进行感知的能力, 也包含对美的分析以及评价方面的能力;针对美术教师来讲, 需以一种积极姿态引导中学生, 形成一种良好的、充满内在价值的审美判断能力, 且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语言、文字, 或者是图像、声音等, 对自身的审美感受进行诠释与表达, 借助于美术的方式与方法, 美化自身所处环境与生活。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 尝试各种美术作品的创作, 并且在实际创作过程中, 与现实生活保持紧密联系, 针对物品与环境开展与实用功能相符的创意、创作, 并通过草图、模型给予实现。文化理解是美术教师带领学生立足于文化角度, 对美术作品及与之相对应的美术现象进行细致观察与理解。

基于教育教学能力层面来分析, 针对美术教师而言, 其不仅要拥有高效应用知识技能方面的能力, 而且还需具备融入社会方面的能力。教师应具备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尊重学生, 使学生在获得美术核心素养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并达到美育效果。美术教师应具有终身学习能力, 理解美术学科知识, 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学习和创作。教师发挥教学活动组织者作用, 开展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共同协作, 创造快乐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学生发展。

四、小学美术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现阶段, 基础美术教师培养的目标不清晰, 美术教师普遍对美术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深入, 所以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实现核心素养的全方位转向。

1、美术学科素养的提升

针对美术教师来讲, 其需要根据实际需要, 持续向学生传授满足其身心特点的美术知识与技能, 帮助学生掌握与美术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 具备扎实的美术表现能力, 以及丰富的美术鉴赏知识, 掌握科学、规范的教育知识与教学方法, 深入、全面了解国内、外在美术教育方面的最新发展动向, 拥有从事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的能力。

2、教育教学素养发展

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是从事学校美术教育活动的工作能力, 在教研过程中, 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具有多方面的组织能力, 以保证美术教育和教学工作有效进行。掌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实践能力, 善于了解个性和美术学习心理的观察能力。

3、美术教师教育教学培训

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同时, 针对大部分美术教师对美术核心素养理解不够深入等问题, 强化了美术教学专业的培训。开展教材与方法的研讨、个人艺术实践与总结等专题培训。进行美术课堂教学研讨, 提升了美术教师对现代美术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加速教师的成长。

4、美术教师职业发展的保障

美术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系统, 首先要建立可行的教师教育发展机制。国家、地方和学校需要设立教师教育的管理和服务机构, 协调政府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学校与教师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支持教师创新教学, 组织教学培训、教学交流活动, 进一步拓宽美术教师视野, 形成教师教学交流的平台。加强美术师范类教育, 强化美术教师培训, 系统培养美术教师的核心素养能力。

摘要:美术学科素养是小学美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基石, 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转变观念, 具备相应的美术学科素养、教学素养这些素养相互影响和有效形成小学美术教师核心能力。

关键词: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小学美术教师,素养结构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2] 尹少淳.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J].美术观察, 2017 (4) .

化学学科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改进;化学实验;科学素养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33

目前的初中化学教学,由于受着很多方面的影响,教师还不太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还不太重视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本文就以沪教版初中化学第四章第一节“燃烧与灭火”为例,谈一谈如何通过改进化学演示实验、改进分组实验、改进家庭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正确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而且对培养学生能力,实验探究的思路指导都具有重要意义。课本上有许多安排的演示实验不够严谨,产生的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污染。这时就需要我们化学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以更加环保,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本第99页“练习与实践”第2题中的实验:通过铜片上的红磷、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而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来验证燃烧的条件。但是该实验白磷燃烧时产生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会逸散,造成空气污染。鉴于此,笔者设计了如下实验改进。

其中倒扣的小烧杯的作用就是防止五氧化二磷逸散造成空气污染。尽管只是在铜片上罩一个小烧杯,但是弥补了该实验的缺陷。让学生感到实验的改进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初中生学习化学要具备的科学素养之一。

二、改进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教授曾指出:“化学既要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要培养学生精神和品德。”在化学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学习这一节时,笔者在课前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实验来探究灭火的原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设计的成果,比一比哪组设计的新颖、简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戊)原理:拍打纸箱,冲出的气流带走热量,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通过五组同学的课外自主设计和创新,使课堂高潮此起彼伏。不但掌握了灭火的原理还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初中生学习化学要具备的科学素养之一。

三、改进家庭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家庭实验是利用家庭中的现有资源来完成的探究教材中的实验的一种形式。它具有简单、方便、易操作等特点,但是却被广大一线化学教师所忽视,而家庭实验能够实现从理论知识向实际运用的转化,能够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去解决实际问题,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解释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而寻找替代品完成家庭实验的过程,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是一个提高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激发科学情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

在学习燃烧的条件前,我布置了两个家庭小实验:一是打开煤气后,调节空气阀门,一会调大,一会调小,观察火焰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二是用扇子扇炉子和烛火,观察着火现象,分析原因。学生听到通过家庭小实验来完成问题,情绪非常高涨,认真在家里做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在第二天化学课上同学们踊跃发言,得出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条件:与氧气的量有关。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完全燃烧的必要性。实验虽然简单,但是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亲自去经历,感受了化学的神奇的魅力,学生的学习情感得到了升华。

在课堂上,我又改进了一个蜡烛的先熄灭而后复燃的小实验,让学生再次感受灭火的原理和燃烧的条件,如下图所示。

(学生己)原理:用嘴吹,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只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而此时,迅速凝华的石蜡蒸气即白烟的温度还不是太低,通过打火机的及时点燃,又使其温度达到了着火点,所以看到了蜡烛又复燃的奇观。

当熄灭的瞬间,火苗沿着白烟重又点燃蜡烛,学生一片惊奇声。然后,我又让好奇的同学上台演示,一拨一拨的同学演示以后,课堂再次高潮。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大大提高了科学素养。从某种程度上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是初中生学习化学必备的科学素养。

总之,我们化学教师要多动脑筋,以实验为载体,以课堂为主阵地,多实行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教学模式,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改进一些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家庭实验,逐渐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雍世伟.例谈家庭小实验在导入新课中的独特魅力[J].化学教与学,2015(1)

[2] 杨秀杰.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4)

化学学科素养范文第6篇

摘 要:目前,化学学科发展迅速,对其他学科和社会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日益凸显,但却处于被冷落、被边缘化的境地。本文从教学、教材、考试等方面,分析了化学学科吸引力不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明确提出化学教育要重视实验教学。

关键词:化学学科;化学教育

当今化学学科的发展已经实现了由定性到定量、由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从简单实验描述到理论解释的顺利过渡。目前,除了研究传统的新反应、新方法、新物质的合成之外,化学工作者的研究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拓展,研究内容实现了跨跃,并且各种新的仪器发展使得化学工作者的研究手段日益多样。化学学科在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疾病控制、能源问题解决、环境治理,乃至孕育新生产力的发明创造和发展,加强国防、增强国内安全的新材料、新技术等方面,化学正在发挥着关键作用。化学对生物和新材料等学科或领域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日益凸显,化学与生物、环境、能源等学科的关系从未像今天这么密切过。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化学学科却面临着学科声誉不佳、吸引力不强、后继相对乏人的窘境。人们总是将化学与化学灾难、环境污染、恐怖威胁等负面因素联想在一起,这使得化学成为了新世纪的怪物,导致化学逐渐被冷落、被边缘化了。有些省份的高考也干脆撤销了化学科目的考试,在过去二年中化学科目考试也从各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中取消了。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势必会造成化学学科的人才队伍匮乏,学科发展难以为继。尽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化学工作者不会也不去宣传自己的学科、不重视化学教育、不为化学学科的发展大声疾呼、不注意培养后来者也是主要的原因。由于篇幅的关系,在这里仅对目前化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化学学科的魅力在于其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以及复杂多变。化学现象的复杂多变十分贴近我们日常的生活,具有很强烈的实在感和现实感。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将微观和宏观世界之间巧妙结合,使得物质结构和化学变化可以用简明扼要的、有严格语法规则的化学语言和具体而且富有想象力的符号来描述和组合。通过发挥科学的想象力,将已知与未知的世界联系在一起,从而将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反应的主要特点,可以或多或少地做到“尽收眼底”。如果在日常的化学教育中对具体的化学物质不进行介绍,也不进行实地观察或进行实验,化学学科就会成为一种也许只对考试有用的符号游戏,使学生失去了对化学体系的实体感,也就体会不到学习化学的兴趣。目前,许多中学和大学的化学教材中只局限于验证对某个问题所做的解释或理论,而忽视了对化学体系的全面观察和分析,给学生的印象也许是知识的堆砌过程。化学教育如果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做一般性的描述阶段,还不能认为是在学习化学(指化学学科),更不能成为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甚至是一种效率很低的方法。这将无法启动学生的探究欲和创新欲。而后者却是科学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是造就未来人才的关键。

现行的化学教材普遍存在大量的化学计算以及各种简单元素、单质以及化合物简单性质的教学内容。实际上,书中相关pH、溶度积、缓冲容量及其他一些复杂的化学平衡体系的计算,算出来的结果和实验测定结果相差悬殊,但是我们却连篇累牍在化学教材中加以介绍,并作为重点进行考试。而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化学工作者绝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化学合成、结构测定和光谱解析、研究新化合物的状态和性能等方面。除去做必要的量子化学计算外,利用光谱计算某些组分的含量和推导反应动力学方程,以及常规的分子量、化学式量和产率计算等才是日常做的计算工作。至于复杂体系的化学平衡状态,理论计算也许在书写论文时会有人加上一笔,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更相信用适当的实验方法所测得的结果,而不只是计算的结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把物质的化学运动与物理运动的学科差别把握好,并且不能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以及不能摆脱高考为便于评分而偏爱各种各样的计算的影响,只能在教育过程中以数学计算来代替真正的科学理性,那么,化学学科的衰落以及失去其应有的魅力就可以理解了。

分子的化学结构在化学学科和化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代表了从化学式到化学结构式的发展过程,而且正是这个过程使得化学工作者对于化学物质认识得以飞跃。对于初学者来说,化学结构使得分子由原来的“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微观粒子变得生动具体。但是,近年来的化学教材喜欢介绍以量子力学原理为基础(以一系列近似为前提)而推衍出来的一些结构理论和图形(又加上一系列近似),而这些对在大学学习化学专业的学生或有志于涉足化学领域的人才能准确理解的内容吓住了许多初学者,使得他们望而却步。不能否认,这些理论代表了近50年来化学结构理论成果,也是未来化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对于初学者和非化学爱好者而言,却难免有“阳春白雪”之嫌。很多中学生在学习电子云的概念后,常常反映有一种如同坠入万里云雾中的感觉,只能通过强行记忆来学习这些知识。因此,如何编写教材并介绍哪些化学知识内容,成为我们化学学科是否能吸引更多学生加入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此外,目前在各类化学教材、教学和考试中,“精心设计,布满陷阱”的各种习题,可谓五花八门。我们不去讨论这些题目是否符合化学规律,其答案是否合乎实际,至少对于学生加深对化学的理解和要求起到了分散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的负面作用,使学生认为化学知识的获得更多依赖于背诵和强行记忆。应该明确,基础化学教育应强调化学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学习化学时可能要用到不同程度的计算和记忆,但是不可能只有通过计算和记忆来学习化学,而是由化学学科的性质和它的发展现状所决定的。

化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是由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评价等组成的。要解决当今化学教育面临的学科吸引力不强、学科内容陈旧、学科教育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等问题,我们必须在课程体系设计,特别是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内容等方面下工夫。考虑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化学学科对自然科学中众多实验学科的支撑作用,以及国外在化学教育方面已有的成功实践,我认为对于像化学这样一门仍然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尤其是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应更多地从实验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化学学科,建立起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出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如果化学课程中的所有内容,至少是主要内容,都由学生亲手通过化学实验做一遍,不仅学时不允许,即使对于化学系的学生,也是不必要的。主要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受到前辈教育家和科学家们从人类几千年文化中精心挑选、精心组织过的文化遗产和科学技术的教育与熏陶,从而迅速地成长。

基础教育阶段的化学教材应以更加贴近生活为特征,更着重于使人们理解化学的作用。化学不仅使人们能够更全面的认识客观世界,提高与改善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使之更为和谐,而且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之一。化学基础知识及有关的科学思维与工作方法,将有利于某些创新理念的提出和实现。

[责任编辑:夏鲁惠]

上一篇:初中教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古代关于爱情的诗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