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辅导情绪问题论文范文

2023-10-31

学生心理辅导情绪问题论文范文第1篇

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发达, 往往难以准确地说出来他们的内心感受, 而是通过退缩或激烈的情绪表现出来。儿童有乐观、自信、勇敢、好奇等正面情绪, 也有自卑、害羞、妒忌、愤怒、紧张、焦虑、哭泣和忧郁等负面情绪。幼儿所有或正或负的情绪表达, 都是不压抑情绪的表现。情绪表达的各种面貌都蕴藏着情绪转化的可能性。唯有正视情绪表达的所有面貌, 健康的情绪发展才有可能。

1 接纳与倾听——帮助孩子渲泻负面情绪

首先, 建立一个有安全感的心理环境。情绪无所谓对错, 只有表现的方式是否被社会所接受。幼儿的情绪发展若要健全, 有赖于周围的成人建立正确的情绪知识及正确对待幼儿的方式。要学会欣赏幼儿情绪表达的多面性, 冷静、理性的解释并不足以引发孩子对他人感受的觉察, 而应塑造出一种安全、温馨、平和及完全被接纳的心理情境, 使身处其中的幼儿较自由、开放地进入同伴的情感世界, 认识及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 表达自己的感受, 使某些原本正常的情绪感受不因压抑而变质, 也能为某些不愉快的情绪感受找寻正当的出路。当孩子陷入负面情绪时, 我们所能做的, 除了陪伴他, 就是要做到“共情”, 即“我知道, 你很难过”或“是啊, 这样的事的确让人生气”, 若孩子有激烈的哭闹行为, 要允许并倾听他发泄心中的愤怒与挫败感, 待他情绪平和下来再和颜悦色地加以劝导, 决不能用尖利的甚至恶狠狠的语言去恐吓孩子, 如“再哭, 大狼来了”;“再哭, 你一个人到墙角去反省”等恐吓性语言是必须防止的。这样做或许一时也能奏效, 但要知道这会造成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不良后果, 使孩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对我们抱有畏惧感和不信任感。幼儿早期触觉较为敏感, 多与幼儿肌肤相亲, 如拍拍幼儿的小脑袋、拉拉幼儿的小手、抱抱他、和他说几句悄悄话等, 都让幼儿对我们产生深深的亲切感和依恋感。

其次, 引导幼儿表达情绪。一个人如果要保持心理的健康, 把情绪表达出来很重要。幼儿最需要支持的时候不是他取得进步的时候, 而是他不成功乃至失败的时候, 嫉妒、自卑、气馁的情绪会缠绕着他们幼小的心灵, 如果得不到适时的引导, 这种情绪便会蔓延, 以至终生。“说出来”的方法为幼儿缓解心理压力提供了支持和帮助。所以成人可通过多种方式为幼儿提供机会诉说自己心中的感受, 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一定要让幼儿有表示不满、生气、愤怒的机会, 而不是总对幼儿说:“你要坚强, 你要勇敢, 你要谦让, 好孩子不哭”等。如, 在幼儿因争执产生愤怒、悲伤等情绪反应时, 教师能够支持鼓励他们充分表达各自的感受, 耐心倾听他们对争执的解释, 将有利于幼儿及时疏泄消极情绪, 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矛盾, 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倾听孩子是一门要求非常之高的艺术, 美国幼儿教育专家帕蒂·惠芙乐在《倾听孩子》中做了很系统的关于倾听技巧的解释, 她在“倾听者须知”一节里讲道:“倾听孩子, 既不意味着你认可他的情绪, 也不意味着你纵容他, 你只是在帮助他摆脱不良情绪。”为此, 首先要“靠近孩子, 轻轻地搂住他, 让你们的目光相接”, 之后“和蔼地请孩子把烦恼告诉你”, 这期间, “孩子可能只是大哭不止, 好久也说不出一个字来”, 她“先是宣泄悲伤, 然后, 在能够消化那些必要的信息之后, 再谈谈那些让她悲伤的事。哭在前, 谈在后, 然后是新的认知——这就是一般的规律”[1]。

2 理解与关爱——帮助幼儿保持正面情绪

首先, 成人在协助幼儿的情绪管理上, 不仅仅要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 更要注重引导幼儿学会正确认识各种情绪, 学会自己调节情绪以及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成人自己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用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去感染幼儿, 当孩子出现情绪波动时, 成人要从旁应给以关注、鼓励、支持和帮助,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形成良好的情绪氛围, 同时也教育幼儿不怕失败, 使幼儿也能正确看待失败, 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第二, 要真正做到尊重孩子, “我们要尊重孩子, 平等地对待他, 即使不允许他做的事情, 也要以平和、商量的口气, 给他讲道理, 任何反抗都来自于地位的不平等, 来自于卑微感, 我们尊重孩子, 孩子就会自尊、自信, 相信自己能够克服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2]第三, 我们要给孩子探索世界的自由, 不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 一个行动自由的孩子, 内心才能做到平静, 当面对一些困惑和失望时, 也能够平和地接受。“玩”是幼儿的天性, 因此, 成人可多带幼儿游戏, 在笑声中密切与孩子的关系, 解除孩子的紧张情绪, 教一些孩子喜欢的且容易接受的歌曲、诗歌、故事、舞蹈, 这样既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又可以利用这些游戏活动转移幼儿不良情绪, 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地生活、学习。由于幼儿还不具备完善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所以运用转移注意力, 开展运动、绘画、游戏等活动对幼儿疏导、缓解消极情绪是有积极作用的。

其次,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因素, 他们的教养态度和方式时刻影响着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 要克服幼儿的情绪问题, 建立正面情绪, 必须家园配合, 才能达到目的。家庭因素和不良的养育方式、对小孩过度保护或过分严格苛求、态度粗暴等都可能使儿童发生情绪障碍。家庭生活内容的丰富与否也会影响幼儿情绪的正常发展。家庭生活单调乏味容易使孩子产生消极情绪, 反之, 丰富的家庭生活内容能使幼儿生活得快乐、满足, 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 因而有利于初步的情绪调控力的培养。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儿童成长的模版, 因此, “和谐的婚姻关系是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最大的爱”。在家庭生活中, 合理的膳食搭配能为大脑提供维持正常情绪状态所需要的营养元素, 在很大程度上, 这也有利于幼儿的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

第三, 应大力提倡幼儿积极交往。社会交往是建立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 与同伴的交往也是儿童的根本需求之一, 它对于克服幼儿的负面情绪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应多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条件以及宽松愉快的交往氛围, 使幼儿由被动变主动, 由与同伴交往扩展到与成人交往, 最终参与社会环境中的交往, 从而获得自信。但幼儿交往是有其敏感期的, 在中国蒙特梭利专家孙瑞雪看来, 儿童的交往敏感期往往要在四岁以后才会到来[3], 在此之前, 儿童之间的交往要在大人的引导之下才会发生, 此时父母、老师对待儿童交往的态度将决定之后儿童之间交往的模式, 如, “等待”意识的建立, 幼儿园里的玩具与设施有限, 当两个小朋友都看中了一架秋千, 就要由先坐上去的孩子先玩, 后选择的孩子此时就需要等待, 不能谁的要求更强烈就满足哪一个, 等待意识将成为今后儿童交往一个非常重要的人际规则, 它关系到平等和秩序。又如“分享”, 这属于一个重要的物权概念, 当一个孩子不想和别人分享他心爱的零食或玩具时, 成人不能强迫或劝说他分享, 这会让他感觉自己的东西不是由自己支配的, 就会无法明确所有权的概念, 从而也无法真正发自心底地与人分享, 分享一定要在孩子自愿时发生, 同时在明确“我的东西我来支配”的前提下发生。有了明确的物权认知, 并了解了等待的人际规则之后, 儿童的交往就会少有许多焦虑, 而增加自尊和自信。

幼儿具有获得安全、关爱、尊重、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只有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 幼儿才会形成良好的心理感受, 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是幼儿成功调控自我情绪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努力让孩子确信——“我是被爱的, 我是有价值”的, 这是应对儿童一切情绪问题的根本。

摘要:调控幼儿情绪对促进其个性、心理的发展极为重要, 本文旨在研讨幼儿情绪问题的表现及应对方式, 建议通过接纳与倾听帮助幼儿渲泻负面情绪, 通过理解与关爱帮助幼儿保持正面情绪, 促使幼儿在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过程中逐步建立稳定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幼儿心理,教育方法,情绪,问题

参考文献

[1] 帕蒂·惠芙乐.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9.

[2] 小巫.给孩子自由——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7, 5.

学生心理辅导情绪问题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心理调试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Zhang Jing guides a teacher: Zhao Lin Long

就业是每个人所面临的重大抉择,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大学生的理想与追求有明确的目的性,但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挑战与机遇,因而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调查显示,关于就业的焦虑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即将毕业的学生之中,大一至大三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一心理问题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并对需要的帮助的同学进行合理辅导。

1 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教育部门公布的消息,2004年是中国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从2002年的145万猛增至212万人,其中仅北京地区的研究生、本专科生就达到11.2万人,增幅为26.4%。因扩招而受惠的这200多万年轻人开始为校园生活后的就业而担忧。就业困难对个人、家庭和政府形成压力。[1]

在2002年末到2004年初的招聘高潮期间,规模超过万人的大型招聘会在全国各大城市纷纷举办,探讨就业问题的相关专题也成为各个媒体、网站最受关注的部分。人头攒动的招聘会上,被誉为“天之骄子”的中国大学生却充满荒火与不安,“金榜题名”时的自豪已经荡然无存。拿着精心准备的简历,奔波于各个招聘会场,接受形形色色的考试和面谈,大学生们还未迈出校门就已备尝生活的艰辛。在四川程度的一个招聘会上,一大学生沮丧地表示:“至少要发出20多份简历才可能得到一份工作。” [1]

2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表现

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高等教育的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毕业生就业择业方式的变化、就业机制的障碍、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的脱节,导致大学生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的差距越来越大,毕业生们在求职中表现出各种复杂心态和矛盾心理。

2.1 逃避心理。在安康学院大学生阶段性心理问题的调查问卷中显示:你希望毕业后有何打算? A.考研 B.就业 C.公务员 D.出国留学。46%的学生觉得毕业后应该就业,想继续深造考研的人有44%,有考公务员意向的同学有26%,想出国留学只有5%。可知,想继续深造的人数多于想就业的人数,与此同时公务员热也在大学生中刮起。由于害怕找不到工作而把希望寄托在继续深造上面,继续深造并不是适合每个学生的,有的时候继续深造只是成了一个不去找工作不去面对现实的借口,考研,出国留学,都是暂时性的逃避心理。

2.2 焦虑心理。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面对职业选择,同学们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或职业期望过高,只求好单位;或希望尽快落实就业单位,急于求成;或心存侥幸,幻想不付出努力而获得称心的工作;或为即将到来的困难忧心忡忡;不少大学毕业生时常焦躁、忧虑、困惑、恐慌等,这是典型的焦虑心理。

2.3 失落心理。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总会诱发挫败感,失落感。

2.4 矛盾心理。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心理冲突,因而产生种种矛盾的心态:他们希望自主择业,但又不愿意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竞争的勇气;胸怀远大理想,却不愿正视眼前现实;重事业、重才智的发展,但又在实际价值取向上重物质、重利益;对自我抱有较充足的信心,但在遇到挫折之后,又容易自卑;既崇尚个人奋斗、自我价值实现,又有较强的依赖感等等,是的许多大学生在择业中十分迷惘困惑,形成心理上的矛盾冲突。

2.5 嫉妒心理。择业中的嫉妒心理使得自己与他人关系疏远,人际关系逐渐冷漠,从而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因此,择业中的嫉妒心理有很大的危害性。

2.6 攀比心理。在就业工作中,由于每个人的能力、性格、生活背景、所遇到的机遇的不同,因而在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但有的同学争强好胜,虚荣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以至于形成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忽视对自我缺乏客观认识,而不考虑实际情况,盲目攀比。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碰壁。

2.7 从众心理。将多数人的意见当成评价自己的依据是从众心理的一个特征。当一个人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做出与周围的人相一致的行为时,他就会觉得,他便容易为这个群体所接受,他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这个群体,因而便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其实,这种从众行为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自己的兴趣与特长,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独立意识。

2.8 自卑心理。一些大学毕业生自我评价偏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能力等,对自己缺乏自信。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得缩手缩脚、言行拘谨,甚至悲观失望、不思进取,不敢参与市场的激烈竞争,从而错失良机。

2.9 自负心理。有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价过高,择业条件苛刻,形成自负心理。他们往往自我评价过高,高估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有的大学毕业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

3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调适

3.1 认清就业形势,正视就业现状。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正处于相当严峻的形式。只有正视就业压力,大学生才会迫使自己积极行动起来,这种压力可以变成动力,增强大学生的进取心。

3.2 自觉地有意识地适应社会。在新的环境中,要主动调整生活节奏,要尽快了解环境,进入角色,要适应环境与创造环境相结合,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3 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远离传销。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体发展、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切记远离传销组织。

3.4 转变就业观念,勇于去西部和基层就业。要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要建立新型的就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勇于去西部和基层(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和创业。

3.5 主动捕捉机遇。学会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 ,主动出击,不能犹豫,也不要害怕失败,应有敢试敢闯的精神。

3.6 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提高自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坦然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3.7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有个良好的工作心态与生活心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尽快消除陌生感,促进熟悉新的环境,保持有个良好的工作心态与生活心态有利于增进集体团结合作。

3.8 勇于创业,寻求多途径就业。要有准确的观念与思路,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规划与定位选择灵活的就业方式。

4 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4.1 高校方面。 高校是大学生们朝夕生活、学习知识的地方,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它是学生们走向社会重要的一个职业生涯的过渡期。因此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离不开高校的指导。建议学校通过以下方面改善多学生就业心理:

(1)学校要积极开展校园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开展就业课程指导、政策服务、心理辅导等,定期举办就业座谈会,正确引导毕业生的价值观就业观,正确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并帮助毕业生们走出择业误区,建立正确的积极地就业观保持良好就业心态。

(2)学校应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根据社会需要人才方向开设相关专业,并在教学模式中让同学定期参加课程实习,让同学们学以致用。学校应与有关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毕业生就业实习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与帮助。通过见习,帮助青年学生增加工作经验,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市场就业竞争能力。

(3)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创业大赛等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培养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同时学校应该丰富校园文化,开展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技巧训练,包括择业,面试,人际关系,礼仪等。

4.2 社会方面。 政府的采取什么措施对于大学生就业至关重要,因此政府在对待大学生就业方面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为大学生就业排忧解难。

(1)政府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如免税或者减免较多费用。大学生自主创业有一定的潜力,大学生思维广阔,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问题,还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其让大学生为了饭碗放弃专业而委曲求“职”,不如启动新的制度,激励他们自主创业。政府应设立专门基金,为大学生们自主创业创造良好条件。

(2)政府应调宽合作政策,引来外资,鼓励企业创造就业岗位,从而提高就业机会。如中小型企业需要大量资金,他们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对中小企业吸纳大学生的,政府可出台更为直接的补贴办法,为他们改善资金问题,要求他们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大学生就业问题。

(3)政府应按劳动力市场需求建立大学生就业培训机构,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就业技术,并建立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就业机制。

4.3 大学生自身方面。 笔者认为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心理问题时,自身调节极其重要。

(1)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优点与缺点,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计划。大学生就业“难”,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大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刚出校门,不要幻想着有太高的薪水,过高的职位,要有虚心上进的意识,从基层做起,不断努力,积极进取,才能增加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最终达到自己期望中的高度。

(2)要提高各方面的技能,如职业技能,生活技能,人际交往职能,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在学校期间,应该多参加学校团体活动,培养自身团队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目前,用人单位来高校挑选毕业生时多愿意选择学生会干部或者社团领导,是因为看中了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

(3)要勇于不拘一格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创业。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并不少,在社会新增就业岗位满足不了大学生需求的今天,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紧张的就业形势。但是,目前大学生创业还多是停留在敢想不敢做的阶段。既然有想法就要去实践不要因为害怕可能遇到的困难就放弃。所以要想创业就要有吃苦精神,要有坦然面对挫折,不断积极进取的精神。

对于就业问题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高校,政府,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正视这个问题的存在,通过开展就业课程指导、政策服务、心理辅导等环节,以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江,从2500元降到1500元 毕业生对工资期望大降.北京现代商报,2004.1.9.

[2] 韩翼祥.常雪梅. 大学生心理辅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学生心理辅导情绪问题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精神科;住院护理;心理;情绪;临床分析;回顾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上的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积极开展精神病症的治疗和护理,也显得尤为重要。长春市康宁医院近年来对收治的精神病科住院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心理变化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进行回顾分析,并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长春市康宁医院精神病科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的44例病历完成的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0例(45.5%),女性24例(54.5%);年龄最小的17岁,年龄最大的79岁,平均年龄(49.8±7.8)岁。按年龄段划分:17~19岁的2例,20~29岁的12例,30~39岁5例,40~49岁21例,50~59岁18例,60~69岁21例,70~79岁9例。住院时间最短的12d,最长的31d。

1.2 方法:本文在心理学理论临床应用基础上,结合精神病专科常规护理,依据精神疾病的治疗期间的演进规律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变化,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问卷设计按否认反抗、动摇缓解、忧郁好转、自我设计分4大类16小项心理情绪,分别在住院第1天、第5天、第10天和出院前1天由护士通过交流沟通和观察填写,每位患者只记录表现最为强烈的2项情绪表现,就是说44例患者,记录总数为88项。

2 讨论

以往对精神病患者多采取封闭式管理,既不够人性化,效果也不一定好。目前在不少大型专科医院,除特殊患者外(如老年痴呆症患者等),开放式病房已成为主流管理方式。与此同时,患者的安全管理也面临着新的课题,我们希望通过强化医院管理、规范医疗诊治方案、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等手段加以解决。临床实践中,通过精神检查可知,其实很多的患者都需要进行精神上的护理治疗和心理干预。只是多数患者没有转入精神科进行专科治疗,只是在其他科室进行了处理而已。有文献报道,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出现精神障碍。而临床收治的精神科患者以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焦虑障碍及抑郁障碍等最为常见。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学者认识是基本趋同。在精神科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要结合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进行,这个是很重要的。我们在护理期间,根据患者心理情绪变化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在否认反抗期,大多数精神科收治的患者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情况,认为自己很健康,没有精神疾病,故在态度上有否认和反抗情况。对周围的事物,只要有与疾病治疗有关的都持否定态度,并有可能出现反抗的手段。这个期间,在患者的护理上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要熟悉患者的病情和社会关系以及自然情况,尽可能从侧面了解患者的更多情况等,除非因治疗需要,不能涉及患者隐私,以此为后面的心理护理打下基础;②尽可能创造良好的氛围,以降低外部环境的改变带来的不利干扰,使患者自身感到有一定的安全感。

在动摇缓解期,患者经过了系统治疗,加上身体上所反应的病症症状有所好转,在心理上有所动摇,表现为对自己的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心理上处于波动,对自己以前的认识有所怀疑,首先对医护人员产生的好感,此期间为心理护理的最佳时间,也是后续护理能否成功的关键。在这个期间,对患者的护理要注意以下幾点:①尽可能扩大患者的接触和活动空间,通过鼓励患者间交流,加强患者的关系,增加就医环境的安全感;②加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感情交流,特别是在护理中,护理人员有有意识的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双方的交流和互动,取得患者的进一步信任;③一定要避免恶性刺激。包括来自患者内部和外部的刺激均不能出现,保证患者在稳定中渡过这一时间,否则容易引起患者恶化,或者彻底让患者失去对疾病的信心。在忧郁好转期,患者开始重新理智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疾病,心理活动较单调,情绪低落,心理压抑。此期护理要点:①让患者明确自己的身份。此期间,一定要明确给患者指出其患者身分,当前的职责就是配合医院的治疗,这也是护理人员角色转变的一个过程;②力求患者心理上的适应。虽然经过治疗和护理后,但此时患者的调节能力还较弱,不能很好地适应各种变化,包括内部外部的利害关系分析等,可能会致患者产生情绪上的痛苦趋势;③帮助患者建立和恢复好各种人际关系。包括患者家属、单位、同事、朋友、同学等入院前的各种关系,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和条件,恢复各种人际关系。与此同时,还应该让患者在医院通过参加一定的活动,建立一定的病友、医患等种种短期的人际网络。

在自我设计期,患者的精神症状己基本消失,药量减到维持量,处于观察巩固阶段。但内心斗争却非常激烈,常陷入一种自我设计的矛盾心境里。在这个阶段,护理工作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引导患者正确完成自我设计。当患者提出问题同护理人员商量时要正面处理,护理人员不能回避,也不要回避;②引导患者正确看待困难。如有的患者有良好的主观愿望,但其愿望基本不可能完成,这种情况下,就要及时采取疏导措施或者报告主治医师或者患者家人,共同帮助患者完成。

本文结果显示,在否认反抗期,有心理情绪41项,平均41/88项;在动摇缓解期,有心理情绪79项,平均79/88项;在忧郁好转期,有心理情绪的76项,平均76/88;在自我设计期,有心理情绪的179/88项。说明通过接受治疗,患者心理变化明显,越接近治疗后期,患者心理想法更多。

参考文献

[1] 赵艺,林琳.浅谈人际沟通在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8(16):1467

[2] 蔡珊.精神科护理风险与对策[J].当代医学,2010,16(20):137-142

学生心理辅导情绪问题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读懂职校学生心理,是职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阶梯,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逻辑起点。做积极职业教育实践的“有心人”和开拓者,职校教师要走近转型发展大局,走进学生心理世界,走秀教育改革创新,走出消极教育误区,走向积极教育实践,走入校本行动研究,走心卓越教育人生,加快实现消极职业教育向积极职业教育的转变。

【关键词】职校生;积极职业教育;心理

【作者简介】崔景贵,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副院长,校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

一、读懂职校生心理:积极职业教育实践的逻辑起点

读懂学生是当下职业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读懂学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起点和开端,只有真正读懂学生,才能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读懂职校生心理,主要是读懂心态、读懂心智、读懂心灵、读懂心力、读懂心结、读懂心声,尤其是要读懂特殊特别的青春期,读懂00后的语言、思维和文化,读懂职校生的个性特征和自我意识,理性认识代际间的心理冲突。只有读懂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立独行方式,读懂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职业倾向,读懂学生的社会交往和情感态度,职校教师才算真正读懂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未来。

读懂学生心理是职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功。在一些教师的眼中,职校学生也许是不求上进、不够成熟、不谙世事、无聊无助、消极颓废或另类异常的群体,一些职校教师总习惯于用成年人的目光去看学生。其实学生的心理世界是一个变化变幻而多元多样的复杂系统,他们或许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缺的,他们应当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现实的境遇是,许多职校教师不愿意去研读,或者自以为是地推断臆断,认为没有人能够比自己更懂现在的职校生。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学生、全面读懂学生,或者认识得相当肤浅。没有读懂学生的消极教育表现主要是:急功近利、实用至上的教育观念,毁人自尊、伤害人格的教育语言,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师生关系,简单生硬、严厉严酷的教育管理,忽视个性、无视差异的学生评价。跟不上时代前行的教育步伐,读不懂职校学生的心理感受、需求和状态,职校教师自然就不可能做好职业学校教育。

读懂职校生的心理,职校教师也就掌握了打开学生心门或心锁的“心”钥匙,才会真正理性“认识”学生,了解问题学生的特殊表现是“因何而起”,个别学生的异常反应是“何以如此”。只有读懂了学生,职校教师才能因时而化、因势利导和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的认知思维、职业能力、情感态度、人格特征等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充满生机活力,教育管理服务才能务实高效。

读懂职校生心理是追寻积极职业教育的实践诉求。读懂职校生心理,就是要读懂现代职业教育的精髓和实质,读懂这个转型升级的特殊时代和注重质量提升的职业教育大局,全面理解和把握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新挑战和新变革。现代职业教育要让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就是要求摒弃、抵制和拒绝传承消极职业教育,倡导、实践和深化真正卓越的积极职业教育。积极职业教育是一种追求理想的教育信仰和实践范式。积极职业教育从职校生的各种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入手,其主要目的在于促使职校生的积极品质不断增长,并使职校生所具有的积极力量(包括潜质潜力和智能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如自信、乐观、希望、善良、感恩、责任等品质。积极职业教育主张从积极认识职校生存在的各种问题入手,主要目的在于帮助职校生自主解决困扰自身发展的各种心理问题,如自卑、无助等。

二、用心读懂学生:树立积极理性的职业教育学生观

(一)了解与理解00后职校生。职校教师必须了解00后职校生,了解时代的教育变化。生活在信息时代的00后职校生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书,每一位教师只有潜心研读,才能理解职校生的“十万个为什么”,才能发现职校生的优点和潜能。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要关心00后职校生的情感世界和心理轨迹,把握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脉搏。当教师不能理解学生的言行时,应三思而后行。读懂职校学生,就要学会积极地倾听与沟通。让我们自觉走近他们,和他们沟通,进而深层次地理解他们,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造宽松的教育环境。

(二)尊重与信任00后职校生。教育引导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教育无痕更需要宽容尊重。职校教师应尊重职校生生命发展过程中的独特规律,尊重学生的成长需要,尊重学生的各项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倡导心本管理是引导问题学生的积极心理策略,如无限关爱、充分尊重、相信潜能、赞赏鼓励、希望期待、宽容耐心和坚持不懈。当然,职业教育不能没有批评和惩罚,但越是批评与惩罚学生,越要尊重职校生,用唤醒其自尊的方式引导职校生不断进步。

(三)欣赏与期待00后职校生。欣赏学生的优点是向学生学习的主要条件。职业教育是一个独特的大舞台,职业学校是一个全新的起跑线,我们始终期待着00后职校生会有更加积极而精彩的出色表现。激励赏识教育是解决职校生问题行为的积极策略,而不是搬用沿袭惩罚、训斥与奴化的消极教育方式。我们应以积极的思维、欣赏的目光和无限的期待迎接00后职校生自主融入社会,自信地走向未来。

(四)热爱与鼓励00后职校生。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给予积极的鼓励。职校教师既不能对职校生过分放任纵容,也不能使职校生生活在缺乏温暖和关爱的教育环境之中。

面对00后职校生,职校教育工作者需要一种宁静致远、理性平和的教育心态,需要一种忘我无私、奉献大爱的执着精神,需要认同理解、接纳欣赏的积极态度,而不是捶胸顿足样指手画脚、品头论足般说三道四。职校教师要树立积极的学生发展观,善于从积极职业教育的视角,读懂青春期、心理需求、问题行为、语言文化、师生关系和生命状态,走进心灵、理解心态、启迪心智,学会做学生需要的“精神关怀者”和“重要他人”,坚持走“科教融合、教学相长”专业发展之路,积极践行“助人自助、阳光心灵”“从心出发、用心而为”的教育理念,努力做真心理解学生、追求积极卓越的职校好教师。

学生心理辅导情绪问题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地方高校合并之初,学生管理方面出现了诸多新的问题。更新管理观念,实事求是地针对问题找出对策,有助于缩短磨合期,加快学校整体事业的发展。本文试图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探析地方高校合并后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对策。

关键词: 高校合并 学生管理 问题 对策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为了更加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重大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一大批高校走上了合并之路。一些地方高校为实现区域资源的共享和办学层次的提升,也纷纷抓住有利时机进行重组与合并。这些高校合并之后,一方面实现了学科设置更加优化、竞争优势明显增强和教育资源得以共享的初衷,另一方面也给学校的建设与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学生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心,受合并的影响颇为明显,管理过程中难免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如何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做好合并后的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一条适合校情的学生管理工作途径显得尤为迫切。这就需要对合并后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找出可行的对策,从而使学生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一、地方高校合并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对合并的地方高校而言,每一校区基本都是未合并前的一所学校,不同高校多年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管理方法,合并后不可避免地会给学生工作带来一些制度、管理方面的难点问题。学生管理工作作为反映学校管理效率和提高学校声誉较为重要的环节,在新形势下如何克服困难,实现各校区的统一、协调发展,其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尤显突出。

(一)不同学校的管理模式不同,不利于合并后的统一管理。

合并地方高校的前身一般都是规模不大的专科类院校,有的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条件和学校性质,形成了自己的学生管理模式,以及与其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合并后,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各校区原来的管理模式都被打破,各种资源被重新调整组合,在学生管理的制度、方法上都出现了差异甚至混乱的局面,一时难以达到实质性的统一和有效的结合。学校师生特别是从事学生管理的人员在心理上容易沿袭专科院校办学思路下形成的工作方式、思维定势,不能很快融入到新的管理模式中。而新的学生管理理念尚未完全成熟,学生管理人员如果缺乏对学校具体情况和发展态势的了解,则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管理工作将难以顺利进行。

(二)学生管理队伍参差不齐,不利于其管理水平和能力的发挥。

合并后学生管理人员队伍表面上得到了壮大,但不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的结构、素质的差异,以及合并初期造成的部分管理岗位的调整和人事的调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管理队伍的不稳定性。有些管理人员管理思想单一,管理方式方法都难以与时俱进,业务技能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管理的整体水平就会打折。还有的管理人员因合并后岗位的调整,不能迅速适应新的角色,对学生的熟悉程度和学生工作的现状也难以准确把握。各分校区由于地理位置因素,容易产生纪律涣散、人员松散、团队意识淡薄的问题。部分学生管理人员自认离核心校区较远,存有苟安思想,对学生日常管理松懈,或者认为目前的状态是暂时的,很多事情得过且过,对自己不能高标准、严要求。在理论上也不能深入研究,形成学生管理方面的科研成果较少;在实践中不能从大局和长远角度思考学生管理,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三)校园文化融合不深入,不利于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效能。

校园文化是高校育人的基本环境,蕴涵着学校传统、校风校貌、学风学纪、人文风尚等丰富的内涵,体现着学校发展的文化进步程度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地方高校合并前,经过多年的办学历程和文化承袭,各校都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合并后凸显出了校园文化的差异性,在校风、学风建设,传统,人文等方面难以步调一致,校园文化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实质性的融合,同样的工作方式往往收到的结果不同。如果缺乏文化的指引和人文关怀,则极易造成师生文化的断层、思想的波动和情绪的变化。处理不当,将直接影响学生管理效能,容易使学生管理陷入事倍功半的境地。同时,校区的分散客观上造成不同校区的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动力、价值取向、心理调适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合并初期,部分学生的归属感不强,专业思想不稳定,失落感明显。这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四)校区分散及管理成本提升,不利于合并后的沟通交流。

学生工作讲求实效性。地方高校合并后,客观上造成了多个校区的分散,校区的分散进而造成各校区间信息勾通、师生沟通等方面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管理效率。一些院系也不能整建制地在一个校区,往往一个校区要兼容不同学院、不同年级、多个班级的学生,容易出现多重管理,重复工作,不利于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和网络。很多上级部门和平级部门制定下发的各类通知、办法等文件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即便使用网络办公的方式,一些文件、通知可以在网上查收,但由于各校区的配套设施不同,仍然存在着信息不畅的问题,有些紧急文件甚至逾期才收到。对于学生管理工作者来说,为了及时向学生传递上级信息,配合有关安排各种活动,需要在几个校区间来回奔走,造成管理成本的提升。

二、地方高校合并后学生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高校是培养人、塑造人,是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地方,学生的管理工作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解决合并后带来的一系列学生管理上的问题,探求相应的管理对策,势在必行。

(一)建立适合校情、统一发展的学生管理模式。

地方高校合并后,除地理位置的分离外,要求其他都必须统一,学生管理工作也必须在各校区是统一的。我们需要集中原来各个学校学生管理方面的长处和特色,进行优势互补,形成比单一校区更具活力的学生管理模式。

一是统一管理理念和奋斗目标,建立“一个大学”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这里强调的是“统一”,应建立统一的学生工作领导班子,实行统一领导。将原来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合并到统一的学生工作部门,全面负责和管理全校多校区的学生管理工作,及时整合完善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去粗取精,形成适应合并后学生管理工作的统一的规章制度。

二是建立适合校情的学生管理模式。针对合并后面临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实施“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比较妥当。“条块结合”,是指根据学生管理工作内容的不同而定位核心校区和分校区的性质,进而采取相应的条式管理或块式管理。“条式管理”意即建立一种以校学生工作处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部门,各二级学院学生科为主要的学生管理工作单位,在校学生处的统一规划部署下共同开展学生工作。“块式管理”意即各分校区有校学生处的派出机构或人员,负责所在校区的学生工作,以加强分校区的学生管理。

(二)建设素质过硬、工作高效的学生管理队伍。

学生管理是对在校大学生的全方位管理,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管理中亟待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以应对学生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一是要加强学生工作机构的建设,强化其组织协调功能,把学生管理工作放到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理顺学生管理系统各个部门、各层次、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关系,建立健全责任制,做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责、权、利相统一,为学生管理提供组织保障。

学生心理辅导情绪问题论文范文第6篇

2、西方心理分离的研究回顾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析:问题与对策

4、论心理契约中不可或缺的暗示沟通

5、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

6、大学新生焦虑状况研究综述

7、“绩效工资”改革背景下的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研究

8、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初探

9、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建设现状及展望

10、国内心理脱离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11、关于东莞市范围内高校心理咨询室利用率的调研报告

12、高校艺术生常见的异常心理及应对策略

13、人民银行心理减压服务工作研究

14、新形势下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连续性的几点思考

15、青少年学生心理求助影响因素综述研究

16、布哈林的社会心理思想与当代启示

17、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8、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

19、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20、“灾后师生心理重建”子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21、浅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22、浅谈高校心理教师的职业成长

23、国外心理弹性研究的发展

24、学生自治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25、基于网络时代背景下心理性作文的研究

26、国内外苗学中的心理视角研究综述

27、党校(行政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析

28、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现状与对策

29、在线文本情感分析技术及应用

30、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路径探索

3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32、疫情期中小学心理援助服务调研分析及对策建议

33、国内外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比研究

34、对《心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35、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研究综述

3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37、心理边界视角下新生代员工离职管理建议

38、积极心理学在区域中小学、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39、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40、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思考

41、新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

42、独立学院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思考

43、“理解人性”:人本主义与心理教育范式

44、从抗疫心理援助看中国心理学的分化与整合

45、儒家道德思想在高职学生心理保健中的借鉴意义

46、我国教师心理健康实证研究综述

47、国内心理理论研究综述

48、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关于初中“优等生”心理障碍的归因与对策的研究》研究报告

49、关于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助人自助模式的思考

上一篇:成本收益机制开放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攀缘植物园林绿化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