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政治功能范文

2023-09-19

德育的政治功能范文第1篇

第一,构建新型政治文化。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政治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作用,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没有体现现代民主精神的新型政治文化作为动力支撑,很难建构起牢固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厦。失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首先必须构建新型政治文化,充分发挥政治文化的基本功能和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中国各族人民的正确选择。想并为人们所认同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体系。在构建新型政治文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传统在政治文化现代化中的作用,重视在走向政治文化现代化过程中,传统对政治文化变迁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本土政治文化与外来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既要反对全盘西化论,又要反对国粹论;既要正确认识西方政治文明与西方霸权主义的关系,又要正确区分政治现代化与西方化的概念,既要立足于本民族的特点,又要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同时还应该自觉防止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从而构建出新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体系。

第二,积极培育市民社会。现代国家政治发展的规律表明,市民社会的强大、繁荣和成熟,能够培养和深化民主价值文化,把市场经济对政治发展的要求转化为现实,直接推进民主进程。首先,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经济领域加大市场取向的改革力度,建立完善、成熟的市场经济,巩固市民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为市民社会的成长壮大奠定物质基础。其次,培育社会中间阶层,鼓励社团的组织的发展,加快市民主体的形成和扩大,为市民社会的发展奠定社会基础。各类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既可以缓和国家与社会、个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防止它们的激化,同时又能实现国家与社会间的

相互平衡,对国家产生一定的权力制约,保护市场经济的运行不受更多的直接干预。最后,充分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发挥国家的政治推动力,促进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共生共强。

第三,努力扩大基层民主。新时期我们要把发展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作为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全面实施,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为发展民主政治奠定坚实基础。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培育农村基层民主文化,坚持向人民群众灌输民主意识、民主观念、民主行为和习惯,提高对扩大基层民主的思想认识,不断增强民众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参与意识,把民主的思想和原则从理论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当中。其次,要理顺政治关系,维护当地民众的权益,保证国家政策得到妥善落实。

要认真处理好民众和基层自治组织之间关系,自治组织来源于民众、授权于民众、服务于民众,其决策权和管理权与民众分享并受到民众的监督。处理好基层自治组织和基层政权的关系,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处理好基层党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保证基层自治组织能力的发挥,维护执政党的良好形象。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而党的建设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根本保障。

在民主政治建设上,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德育的政治功能范文第2篇

一、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现状分析

(一) 高校对德育在宿舍文化建设中所处地位认识不够全面

随着大学管理社会化的推进、流动教室的实行和网络课堂教学的开展, 宿舍成了大学生唯一固定的学习和生活的场所, 也成了大学教育的第二空间。若说教室是大学生求知的圣殿, 那宿舍则是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处事、学会生活的演练场, 宿舍文化耳濡目染的改变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理想平台。然而绝大多数学校未深刻重视宿舍文化的育人作用, 仍然将宿舍管理定位为高校后勤工作, 没有将德育渗透进宿舍管理当中。

(二) 宿舍文化建设过分强化制度管理, 缺乏创新和特色

长期以来, 许多高校在宿舍文化建设中故步自封, 推行固化的, 甚至僵化的原则条例, 对寝室管理甚为苛刻, 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 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也较为缺乏。90后大学生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 有着较强的主体性意识, 更加追求个性的发展, 寻求自我价值的满足, 这与学校重管理, 轻教育的模式相矛盾, 从而导致宿舍文化建设的效果大大削弱。

(三) 手机电脑等新媒体对宿舍文化建设的冲击

目前, 在信息社会化的大背景下, 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交际渠道和娱乐休闲、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 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逐渐被网络所取代, 网络和大学生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手机电脑等新兴产品大量涌现, 带来的不仅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 随之而来的还有日新月异的网络文化, 这些都对宿舍文化产生了冲击。网络文化不经筛选和甄别便涌现在大众的视野里, 引起了大学生行为观念和思想方式的变化。大多数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中, 不愿与人交流, 形成自娱自乐的封闭世界, 与舍友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 也影响了宿舍德育功能的落实。

(四) 宿舍文化活动缺乏深刻内涵, 忽视了育人功能

大学生的课外活动仅仅停留在表层上, 重于形式, 轻于内容, 缺乏深刻的文化内涵, 无法达到宿舍文化的德育作用。作为宿舍文化重要的表现方式, 宿舍文化活动一方面是为了丰富宿舍成员的课外文化生活, 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活动, 将自身的实践感悟和体会内化为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充分发挥其隐性德育的功能。

(五) 过度重视高校宿舍物质文化建设, 忽视了精神文化的熏陶

宿舍物质文化是宿舍文化的基础和外在的标志, 是宿舍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宿舍精神文化是宿舍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 是宿舍文化的核心[2]。许多高校却把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浪费在物质文化建设上, 忽视了处于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 忽视了宿舍的德育教育, 导致高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严重不协调。

(六) 宿舍管理机制不健全, 管理人员良莠不齐

目前, 高校对宿舍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社会人士、退休职工、学校教师的家属等, 整体素质都普遍堪忧, 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个人能力、言谈举止、品德修养都有待改善, 且没有经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和指导, 在面临宿舍管理中的问题时, 无法进行行之有效的交流沟通, 更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宿舍管理缺少有效的考核机制, 无法实现管理育人的效果。

二、如何更有效的发挥宿舍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

(一) 合理定位德育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宿舍文化建设状况不仅体现了一所高校的文化底蕴, 也展现了这所高校的综合实力。传统的高校宿舍管理经验将宿舍管理归于后勤行政事务, 而现阶段, 随着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宿舍文化教育的作用日益突出。高校应积极的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 对宿舍文化的作用进行重新定位, 客观准确的看待宿舍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将宿舍管理划入高校德育工作的范畴。同时立足于本校宿舍文化的具体现状, 打造出一套完整的宿舍文化管理体制, 充分激发宿舍管理人员和大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其自主进行宿舍文化建设, 逐步打造体现素质教育、科学创新, 并富含特色的高校宿舍文化理念。

(二) 转变高校宿舍管理模式, 从制度管理向文化引导转变

针对高校宿舍管理模式僵化, 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的现状, 高校首先应建立完整具体的宿舍管理制度, 明确分工, 实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其次, 宿舍管理针对的是在校大学生而非社会人士, 不能一味的照搬规章条例, 应按照以人为本的观念, 形成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尝试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形成制度化的沟通交流模式。最后, 应加强宿舍文化的教育引导, 给予宿舍组织管理人员更多的自主权, 赋予宿舍文化建设更多的活力, 使他们能自由的处理宿舍文化建设中产生的各种冲突。同时加强宿舍文化氛围对学生德育的熏陶, 丰富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内容, 努力将宿舍管理从制度管理转变为文化约束和引导, 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三) 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宿舍德育建设

高校可以积极地顺应网络文化的新趋势, 大力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宿舍文化建设, 创办校园网络平台, 建设多样的网络文化项目, 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共享性。如创办主题互动活动, 手拉手爱心捐赠活动, 网络在线听书, 阅读感言评选, 文明宿舍评选活动, 网上宿舍设计展示等等。这些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活动不仅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升有所帮助, 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大学生的德育。

(四) 加强宿舍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完善宿舍管理机制

高校首先应对宿舍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系统的培训, 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建立高效的工作考核和管理机制。另外吸引那些政治素质好、专业基础扎实, 思想作风良好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加入到宿舍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 使他们以学生宿舍为平台开展德育教育, 合理的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并加强宿舍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尽快形成一支大型的宿舍管理专业人才队伍, 组织他们满腔热情的投入宿舍文化建设,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和宿舍管理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切实解决学生的问题, 帮助建立起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 从而增强宿舍文化的德育作用。

摘要: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文化环境, 高校宿舍文化通过相应的物质载体和精神氛围, 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有着巨大的育人功能, 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探讨宿舍文化所具有的德育作用, 阐述如何将德育工作渗透进大学宿舍文化建设中, 从而更加高效的发挥其德育功能。

关键词:高校,宿舍文化,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周英.现代化背景下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 2014 (09) .

德育的政治功能范文第3篇

1 中职德育课的目标

2008年中职德育课进行了新一轮课程改革, 现在开设的课程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 每门课都发挥着各自的德育功能。其具体目标如下。

1.1 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通过学习, 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 择业观, 创业观及成才观, 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学性, 做好适应社会, 融入社会和就业, 创业的准备。

1.2 职业道德与法律目标

通过对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学习, 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 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 陶冶道德情操, 增强职业道德意识, 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 树立法治观念, 增强法律意识, 成为懂法, 守法, 用法的公民。

1.3 经济政治与社会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1.4 哲学与人生目标

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问题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2 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德育课的必然性

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极端个人主义, 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也开始蔓延, 这是极其有害的。因此, 在中职政治课中教学中, 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坚持个人利益, 集体利益, 国家利益相统一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国家利益。在新形势下, 大力倡导奉献精神, 通过感化, 帮助中职生分清荣辱, 增强知荣明耻的意识, 自学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2 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根本要求

作为中职生, 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 只有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 才能提高自己竞争力, 才能提高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则要求中职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协调, 均衡发展, 其中德育领先。因此, 只有加强德育教育, 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2.3 知识经济时代的时代要求

21世纪是信息时代, 各种技术日新月异, 生产力水平空前发展, 它要求社会从业人员有更多的创新能力, 更好的协作精神更诚恳的合作态度。中职生将是各条战线的劳动者, 今天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 对于国家建设, 经济发展, 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因此, 我们要本着对社会, 对国家, 对民族负责的态度, 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挑战, 参与, 协作精神, 把今天的中职生培养成能够担负时代重任的人才。

3 中职德育课的教育方式

德育课的教育方式与其它的课程有不同之处, 它重在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3.1 加强政治教师师德修养, 发挥政治教师表率作用

政治教师在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治教师是德育课教学内容的传授者, 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人格, 作为政治教师应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 在仪表仪容, 言谈举止, 待人接物等方面都应是学生的楷模。在工作中, 政治教师应有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敬业精神, 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无私地奉献于教育事业, 让学生从自己的的身上受到启迪。俗话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政治教师一定要帅先垂范, 既“言传”又“身教”, 这样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

3.2 在德育课教学中, 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德育课本身就是说理性很强的一门课, 如果教师照本宣科, 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 是不会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特点, 对学生进行教育。新编教材改变了过去理论式的编排, 增添了很多趣味性的内容, 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把理论的东西通过一些浅而易懂的实例表达出来, 这样学生易于接受。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对学生教育效果更强, 更好, 德育功能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4 拓展现行德育课教材的内容, 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思想教育

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不只是通过教材发挥出来的, 它存在于社会现实中, 这就要求教师开拓视野, 打破教材的界限, 从社会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

4.1 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 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教师应要求学生从自己, 从现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比如, 有的学生不讲卫生, 有的学生爱讲脏话, 有的学生生活习惯差, 针对这些,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有的放矢, 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使他们认识到不良习惯给自己, 给他人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养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成为不可服视的重要方面。

4.2 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

学生在校对时事政治了解很少, 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穿插对时事政治教育, 使他们了解国际, 国内在事, 这实际上也能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比如2009年我国举行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活动, 通过这一教育使学生充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009年7月新疆发生的叛乱, 最后被平息。这一教育使学生懂得维护祖国统一, 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总之, 中职生作为特定的教育群体, 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正在形成,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课的功能, 对他们今后成长, 成才具有深远意义。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加强对中职生德育教育刻不容缓。文章通过德育课的目标, 开设德育课的必然性及德育课教育方式论述了德育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课,功能

参考文献

[1]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汇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

[2] 职业道德与法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6.

[3] 职业生涯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6.

德育的政治功能范文第4篇

高职数学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理工和经济管理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高职数学基础知识, 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及专业知识、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突破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发言提到,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灵活化生产, 树立追求精益求精, 增加品种、提高品质、打造品牌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这表明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德育功能是指德育活动自身所具有的功效和作用, 是德育的价值实现方式。

二、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现状分析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一丝不苟”、“耐心、执着、坚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热爱工作”、“爱岗敬业”等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联系, 这些素质直接影响着对“工匠精神”的培养。由于大多数高职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缺乏主动性, 缺乏艰苦奋斗和钻研精神, 遇到困难缺乏解决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锲而不舍的毅力, 这些都增加了学校培养“工匠精神”的难度。高职学生缺乏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高职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和积极学习的想法但缺少坚定的信念和自律意识而不能长期坚持。对于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 一些高职学生认为是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为实现人生目标做准备;另一些高职学生认为是为掌握一技之长, 为将来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当学习遇到困难时, 往往会轻易的放弃自己独特的梦想和目标, 或者另外寻求新的打算, 缺乏坚持到底、契而不舍的精神。

三、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现实需求

(1) “工匠精神”是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内在支撑。在过去的十几年中, 中国制造业一直在不断发展, 总体规模大大提高,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在超过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 中国有220多种产量在全球排名第一。但是, 中国制造业的缺点也很明显:中国产品的精品率严重滞后于规模扩张, 关键核心技术严重缺乏, 知名品牌企业数量不是很多, 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严重, 制造业成本快速上升,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要素供给能力接近极端。产业国际化程度低, 生产性服务业支持不足。在创新和质量方面, 制造业与包括欧洲和美国在内的发达工业国家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总的来说, 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庞大但并不强劲。为了使我们的制造业更强大, 我们不仅需要加强科技创新, 增加研发支持和完善产业支撑体系, 还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内部支持因素—“工匠精神”。只有放弃急躁, 脚踏实地, 专注于提高质量、设计、细节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中国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构建品牌战略, 让中国制造更加自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走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的内生动力, 是成功实现中国外贸发展模式从“数量”向“质量”转变的必由之路。 (2) “工匠精神”是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的现实需要。“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 对从业者的职业生涯来说非常重要。培育他们的“工匠精神”, 会使将来的劳动者具备高素质的技能、缜密扎实的科学精神、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健全完美的人格力量。这些潜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还可以影响学生未来专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更决定着未来中国制造业的水平和高度。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人可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并取得成功。企业在招聘人才时经常强调“爱心奉献, 严谨负责任, 勤奋工作能吃苦耐劳, 有一种或多种特殊技能”。可以看出, 爱岗敬业, 专注严谨、负责任的职业态度或精神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高职教育是培养市场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在塑造学生职业精神的过程中, 如果能加强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将极大地提高高职学生人力资本的附加值, 促进他们的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在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 员工的职业精神变得越来越重要。高职学生作为准职业人士, 应该认识到, 具有强大的职业精神, 良好的“工匠精神”和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是他们进入社会、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 (3) 数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进行数学训练具有培养“工匠精神”的作用。“工匠精神”, 无非是三个要求: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 一以贯之。数学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方面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学校德育工作不仅是班主任和思想政治教师的任务, 各科教师必须进行协作。学科德育是素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有明确的规定:“数学教学是最容易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并要通过数学训练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可见, 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不仅是必需的, 而且是可行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挖掘教学过程与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德育因素, 将德育融入数学教学。数学是集理论、工具和能力于一体的基础学科,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科学的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随着科学技术、经济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受到各专业学生的重视。

四、基于高职数学德育功能的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1) 挖掘高职数学课程蕴含的“工匠精神”资源, 实行课程育人。以人为本, 德育先行。积极开拓德育的第二课堂, 从大德育观出发, 确立学科育人主阵地地位。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育人主渠道, 以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为有力补充, 将各门课程、各个单位作为一个系统看待, 发挥整体作用, 各自从各个方面, 运用不同手段,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根据高职数学课程的特点, 充分挖掘数学课程蕴含的显性的和隐性的“工匠精神”资源, 将“工匠精神”内容有机融入到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等精神的培养, 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思想品质。

传统德育课倾向于片面化地重视思想政治类学科作用, 忽视和削弱了其他学科的德育功能。大德育观的一个重要意义, 就是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 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 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 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 进一步确立学科育人的主体地位。突出教育的整体德育功能和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 实施全科育人。

充分挖掘数学课程蕴含的内在“工匠精神”, 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 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工匠精神”寓于学科教学之中, 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数学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细致、卓越、突破创新的教育, 实现学科有机渗透“工匠精神”。深入挖掘提炼、系统整理高职数学学科蕴含的“工匠精神”因素, 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 (2) 高职数学训练可以培养“工匠精神”。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 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特有的抽象性, 很多学生感到数学很枯燥。如果你想学好数学, 你需要付出更多的脑力劳动。如果学生不喜欢数学, 对数学没有兴趣, 就不会刻苦钻研数学, 就会害怕数学甚至讨厌数学, 那要学好数学是很困难的。反之, 如果学生热爱数学, 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钻研, 克服重重困难去弄懂学会, 自然就能够学好数学。所以数学的训练其实有一种爱岗敬业的熏陶。数学是非常严谨的一门学科, 数学学科的一个特点——精确性, 导致数学学科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精神。牛顿曾说过:“在数学中, 最微小的误差也不能忽略。”当我们学习数学时, 我们应该有一种谨慎细致、一丝不苟的态度, 精益求精, 追求卓越, 严格要求自己, 才能避免犯更大的错误。数学里面的一个正负号、一个小数点, 如果弄错, 就会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数学的结果, 与标准的结果有一点点差别, 就是错误的, 这是由数学的精确性所决定的。数学家王元说过:“我们 (研究数学) 要有雄心壮志, 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 无所畏惧, 敢于攻关, 还要在具体工作中一丝不苟, 踏实苦干, 惟有这样, 才能做出应有的贡献。”数学是一门追求极致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 数学总是用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因为在数学方面, 对唯一的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学习数学使我们接受严格的逻辑规则, 拒绝模棱两可的解决方案, 只接受可以通过现实验证的结果。正是它的“苛求”, 学生才能够在学习中培养出追求极致的思维方式。数学追求最实用的结论, 最少的条件, 使学生形成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精神。 (3) 寓“工匠精神”于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教育。中国优秀的传统数学文化, 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血脉和筋骨之一, 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和来源之一, 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初心和底气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本来就蕴含了爱岗敬业、执着专注、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勇于挑战、自我超越、推陈出新等“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历史上有很多中国著名的数学家, 弘扬着中国的“工匠精神”, 传播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下面的例子就是其中之一。祖冲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伟大科学家。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数学、天文学、历法以及机械制造等领域, 著名的贡献是使圆周率在世界上第一次精确到了小数点后的第七位, 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直到15世纪阿拉伯的数学家才将圆周率精确地计算到这一程度, 祖冲之的计算比其他国家早了一千多年, 这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的。因此, 可以看到祖冲之对科学研究的精益求精、突破创新、超越前人的科学精神。

五、结束语

“工匠精神”是一种体现职业道德, 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职业精神;它也是一种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个人成长进步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

摘要:“工匠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灵魂和精神标杆。高职数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 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本文在分析了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现状的基础上, 探讨了高职学生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提出了挖掘数学课程中显性和隐性的“工匠精神”因素, 进行数学训练,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教育等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高职数学,德育功能,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 陈海军.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20 (02) :40-42.

[2] 李晓杰, 李庆霞.工匠精神的数学解读及对辅导员工作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 (06) :158-160.

[3] 刘小勇.略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德育功能开发与运用路径[J].职大学报, 2017 (05) :92-94.

[4] 廖金萍.试析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28) :93-94.

德育的政治功能范文第5篇

一、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不仅能够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而且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颖的内容及方法载体, 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文化根基和精神保障。

(一)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国人民在社会实践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 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资源。

新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我国带入了互联网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加强与网络的融合与发展, 实现了自身的途径创新。但思想政治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力的开发仍然处于被动阶段, 未能充分挖掘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优秀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教育功能,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深刻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方法, 并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相结合, 从而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能够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 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途径, 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综合进步和发展。

(二) 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全面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才能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将学生培养成能为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味着当代中国要实现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 这就要求新时代建设者要实现更高层次的全面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当前, 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 就要不断突破自我, 实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等方面的全面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历史的积淀和升华, 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寻求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 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根基,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用丰富的传统文化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促进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实现传统思想的传承和升华,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和创新, 为我国受教育者综合道德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而实现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进而满足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一) 价值导向功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经过了历史的检验, 具有其独特的时代价值和理论意义,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创新的根基和遵循的根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见证, 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积淀, 为中华民族塑造了共同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 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自身教育内容相结合, 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 并将其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在两者的融合创新中实现价值理念的升华和发展, 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二) 民族凝聚功能

中华民族是崇尚团结、爱好和平的民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情感, 民族“大一统”思想深深融入了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由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无论身在何处, 都会很自然地对祖国具有亲切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这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感, 是中华民族爱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就要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 进一步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文化并将其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中, 潜移默化的强化受教育者的爱国情怀, 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三) 精神激励功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传递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人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奋斗历程, 体现着中华儿女百折不挠、英勇奋斗的情感思想, 正是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中, 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才得以传承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 强大的理论支撑, 多样的教育方法;能够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感受蕴含其中的民族精神, 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自强不息、英勇奋斗的精神品格, 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形成新时代建设者特有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品质, 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的精神支撑。

三、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一) 科学认识, 取其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形式, 但由于传统文化有其特定的历史局限性, 需要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 实现自身的提升和发展, 就需要科学认识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传统文化中经历过时间和社会实践的检验而保留下来的, 能够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效发展, 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促进社会发展的优秀文化的总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受了时代的考验,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在中国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功能。要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就必须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 辩证的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作用。既要看到落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 针对落后文化的影响特点和作用方式, 有针对性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 从而有效去除落后文化对社会及人发展的迫害作用, 又要充分肯定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及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从而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改革提供强大的理论资源和方法指导。

(二) 充分挖掘, 古为今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精神源泉, 更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充实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 实现自身新的进步与发展, 真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精神源泉, 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继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通过传统文化分享、传播等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正直善良、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受教育者树立积极向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这一德育资源, 为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方法指导, 为其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实践”、“注重陶冶教育”、“注重内省”、“注重情感教育”等方法都值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借鉴吸收、完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充分挖掘传统教育中的优秀教育方法, 更要充分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因此, 要在学习中国优秀文化中优秀教育方法的同时,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特点,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三) 不断创新, 与时俱进

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众多, 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方式表现出来, 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和进步。一方面:网络是当代社会交往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平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宣传,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用创新的网络形势表现出来, 让受教育者身临其境, 在欣赏、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提高受教育者自身的文化自觉性。明白中华文化的由来、形成过程, 内在结构、基本特征、发展趋势等, 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促进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不断丰富文化宣传形势, 引导受教育者主动自觉地吸纳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过举办专家讲座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受教育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通过引导受教育者参加文学名著导读、文学作品欣赏、专题论坛、学习座谈交流、文化宣传展示等文化活动, 将传统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也可以通过组织受教育者观看有关传统文化主题的电影、电视纪录片、录像资料等, 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和精神熏陶, 以多种有效途径引导受教育者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和学习热情, 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思想、道德综合素质, 从而打下坚实和丰厚的文化基础和思想道德基础, 从而培育出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浩瀚而深远, 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发展力量源泉和文化基础,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不仅要重视科技创新, 更要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本遵循, 并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 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相关链接】

要真正重视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 就必须切实重视公民的人格培养。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当看到这一点。但是, 以往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把力气花在了正面的、显性的教育上, 花在外部灌输上, 而很少从人格的和人的心理的角度来深化思想政治工作, 使思想政治工作失去日常化和潜移默化的效应。

因此, 必须在人格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来一个根本的转变,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优势和效益。这里仅从人格培养的角度提出几点应当注意的方法, 以引起大家思考:必须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进行人格教育。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外部灌输就是社会教化的过程, 人的自觉性过程是个体内化的过程。只有外部灌输, 而不注重于社会个体内在化了多少人格要素和思想观念, 人格培养就是一句空话。中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从小培养人的自觉性, 并主张通过“修养”建立自觉意识, 这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有效方法。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全体中国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与时代潮流相结合, 实现了自身内涵的丰富与发展、方法的创新和变革, 形式的与时俱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不容小觑, 同样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过程中, 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也得到丰富和发展, 因此, 二者相互促进, 相互提高。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新的进步和发展, 需要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实现自身的创新和发展。

德育的政治功能范文第6篇

一、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作用分析

首先, 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弥补高校一些制度管理中的不足, 更加凸显柔性管理和灵活管理。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时一般习惯采用制度管理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规章制度管理, 明确要求学生按照有关规定学习, 但是更多的是限制学生的行为。这种制度管理的缺点就是灵活性和柔性不足, 线性管理特征明显[1]。而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使得学生的管理更加完善, 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制度化的管理, 还能够加强对写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以生为本、突出柔性特质;其次, 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帮助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实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2];最后, 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生管理水平, 维护高校的正常管理秩序, 缓和师生之间的关系, 对于推动高校的长远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实现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建议

1、实现服务、管理和教育的结合

实现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求教师在进行学生管理时能够把握三点, 即服务、管理和教育。首先, 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应该要树立服务意识, 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 从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 以强化学生管理的效果和作用, 提高学生管理的水平;其次, 管理人员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强制性管理。虽然我们强调过于制度化的管理对提高管理水平并不利, 但是也不能有的放矢, 完全放弃制度管理。在适当时期采用合适的制度化管理仍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管理的效果;最后, 要求管理人员能够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3]。对大学生的管理不能一味采用感性管理, 而是要实现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结合, 因此要求管理人员能够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将学生当成教育的对象, 以充足的耐心、细心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 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才是提高学生管理质量、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 要求高校学生管理人员能够从服务、管理和教育等方面着手, 切实实现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实现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还要求管理人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能够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着手, 要切实了解每一位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转变管理理念, 主动关心每一位学生, 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学生管理的作用, 提高学生管理的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也是学生管理中的主要对象, 高校管理人员在进行建立学生管理预警机制时就需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 充分尊重、爱护学生,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管理服务, 保证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例如, 高校可以对每一位学生都建立独立的档案库, 定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如学习情况、家庭状况以及心理发展状况等等[4]。发现学生情况异常的, 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多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尽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便利。

3、利用家庭教育的力量进行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还可以结合家庭教育的力量来达成。家庭教育在学生管理以及发挥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环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生活态度以及其他方面的需求等, 因此高校在建立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以及发挥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时可以从这方面着手, 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 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5]。例如, 在就业预警过程中, 高校不仅可以从学生方面进行思想的引导, 还可以主动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告诉学生家长学生选择的专业的市场发展前景以及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 为家长推荐学生将来的就业发展和努力发张。这样, 家长教育就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督促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与学生就就业的发展前景进行探讨。与学校管理不同的是, 家庭教育中学生更加容易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因此可以为学生的就业预警提供更加有效和直接的信息, 从而进一步实现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学生管理水平以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有着积极的作用, 高校应该学会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将制度化管理和学生服务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切实作为以学生为中心, 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 高校还需要从家庭教育着手, 结合学生家长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和预警工作, 有效发挥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维持高校的正常秩序、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等有着重要意义, 高校应该要加强对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视, 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发挥他们这些功能。本文先就功效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作用和意义进行分析, 然后就应该如何发挥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具体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陈二祥.论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 02:111-114.

[2] 张晓君.浅析民办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科技经济导刊, 2016, 18:139+137.

[3] 郭瑜, 张芳芳.论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赤子 (上中旬) , 2016, 17:60.

[4] 胡佳.浅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 05:132+141.

上一篇:考试后的感想范文下一篇:施工技术交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