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心理环境研究论文范文

2024-05-19

德育心理环境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学校构建幸福德育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上进行改革,科学地进行幸福的德育教育,使德育变成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幸福观、体验幸福、培养幸福能力的过程。多关注青少年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内在精神的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教育全过程。创新学校特色的德育教育模式,推动农村学校德育教育水平的提高。

学生成长导师制是基础

学生成长导师制采取“四导”策略,即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每学期至少对所有学生单独谈话两次以上,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和学习状况及行为上的细节表现,通过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肯定。该模式是以学生班级为单位,配备德才兼备的教师担任导师,每位导师负责一个小组,起到“导心”“导学”的作用,并建立相关的配套制度和印制学生成长导师工作手册。同时学校不定时对导师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一是通过向学生或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二是组织相关部门对导师工作手册进行检查,把导师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考评,从制度上保证导师制工作落实和推行,成为构建幸福德育的基础。

体验课程是保证

首先,学校开展的每一项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心理素质去设计每一项活动方案,以有利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其次,学校根据我国国情,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素质能力状况,通过重大节日纪念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培育学生民族精神。再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科技艺术等各项活动,如生生、师生篮球赛、学生棋王争霸赛、书画赛等活动。最后,学校成立了校园文化俱乐部,创办校刊,成立社团,办班级“图书吧”“活动台”。组建科技苑、书画苑、鹿鸣社、体健社、蓝天乐团等社团,增强学校活力,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品牌,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和乐校园文化是精神粮食

围绕和乐精心设计学校标志 学校各种标志是校园精神的外在显性的反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因此,无论是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的确定,校刊的编辑,还是校园建筑的布局创意,校园雕塑,教室、宿舍、食堂的文化布置,都要精心设计、安排,充分体现和乐校园文化内涵。

和乐校园文化建设的培育注重多样性、有效性和长期性 学校通过升校旗、戴校徽、唱校歌,围绕和乐开展科技、体育、文化等多种形式活动。而且要求长期开展,每项活动要有延续性,切忌“表象化”“临时化”,使其深深烙于每个师生员工的思想上,体现其行动上。

和乐校园文化必须重视群众性和整体性 和乐校园文化主要是通过全体师生员工的言行展示在社会公众面前的,注重提升全体师生员工的个体素质,引导每个人重视学校的整体形象和声誉。不断提高个体与外界沟通、传播和乐精神的能力。

和乐校园文化注重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三合力 将社会、家庭及其他相关因素综合地考虑进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此“三位一体”形成的合力,可形成相互影响的和乐校园文化,学校可将和乐校园文化传播至社会和家庭。惟其如此,才能使和乐校园文化在发展中充满生机和活力。

坚持不懈的开展塑造和乐校园文化的教育活动 一是新生入学教育,通过校训、教育理念等学校标志性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体验和乐校园文化的精髓,萌生爱校之情。二是树立学校先进典型人物,大力宣传优秀德育标兵、校园之星等模范事迹。三是营造和乐校园文化氛围,无论是学习区、生活区、活动区的环境文化布置,还是班级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社团文化、体育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都要倡导和乐校园文化这一主流文化。四是举行毕业典礼,在学生即将告别母校之际勉励学生珍惜学校荣誉,并传承和乐校园文化,发扬和乐校园文化。

学生自我管理是有力措施

学生自我管理是幸福德育的有力措施,也是学生在学校实现幸福感的终极目标。学生成立了学生各种自我管理组织机构,如学生会、校园文明督导队、护校队等。学生组织机构的建立便于学校管理,学校可以从机构中了解更多的学生信息及管理中的漏洞和不足,及时对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其二有利于发挥学生参预管理的积极性,学生有了发言权,可提出积极的意见和建议,学校会变得更加民主、和谐,学生的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其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自我管理要有明确目的: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学生。机构成员应受到全校师生的监督,在服务中应起表率模范带头作用。成立学生自我管理机构必须注意几点:一要选用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二要对机构成员学生加强指导。三要组织机构成员学习和培训。四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去管。五明确组织机构及成员的职责、目标和任务。

幸福德育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把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放在受教育者当中,培育健全的人,培养有教养的人,培育精神幸福的人。

(作者单位: 福建省尤溪县台溪中学)

德育心理环境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目前存在认识上的障碍、方法上的欠缺、软硬件的不足和作用的偏差,要克服以上困难,需各方面提高二者融合的意识,规范对心理咨询的管理,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辅导模式,尤其在高校内部要以高校德育目标为指导设置心理指导课程;建立心理档案,找准德育的切入点;加强团体心理咨询;开展心理测验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建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网络平台拓宽德育途径;加强心理咨询培训造就新型的德育工作者。

关键词:心理咨询;德育;融合

中圖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把心理咨询引入高校德育领域,实现两者的结合和发展,是新时期高校教育的新举措。理论和实践都表明,两者的融合无论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还是促进心理咨询的发展都是有价值的。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在实现两者融合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困难。

一、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存在认识上的障碍

目前,对高校心理咨询和德育融合存在一系列认识上的障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为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自成体系,心理咨询并不等于德育,两者在理论依据、具体任务、内容、采用方法和运作机制上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心理咨询在高校德育中难以运用。二是德育问题心理化和心理问题德育化。长期以来,由于心理问题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人们又过分强调政治,往往把一切心理问题都看作是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问题,对人的素质要求上只重视思想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很多人把心理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没有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德育化。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随着心理咨询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有些人又过分夸大了心理咨询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咨询应该完全代替高校德育,由此导致德育问题心理化。三是大学生对心理咨询认识模糊。虽然大学生是素质较高的一群,但是不少大学生由于缺少心理学常识,对心理咨询是做什么的不清楚,对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咨询也不太明确。面对心理知识的宣传,许多同学谈之色变,认为凡是关注心理健康的同学都是有心理障碍的,是神经病、精神分裂等等,不知心理咨询与自己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有何关系。

二、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存在方法上的欠缺

由于认识上存在障碍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不少高校还没有把心理咨询工作完全纳入高校德育体系,没有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有的高校虽然开展了对新生的心理普查,但没有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仅仅满足于应付检查,没有把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及采取有效措施作为对大学生教育的关键环节来抓。心理咨询的方法在高校德育中尚未得到广泛的运用。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但由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未把心理健康教育切实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与素质教育之中,仅仅满足于应付教学评估。

三、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存在软硬件上的不足

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的融合过程中的问题,可以从高校心理咨询的机构和人员构成两个方面反映出来。从机构现状来看,有关资料显示,心理咨询机构在全国高校的设置情况不平衡,中西部高校稍差,东部高校较好。由于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多属非正式机构,稳定性较差,往往随领导的重视程度,组织者、骨干人员的调岗或精力因素而出现波动。心理咨询机构的挂靠单位因学校而异。在成立心理咨询机构的高校中,有的挂靠在校医院卫生所,有的挂靠在两课教学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有的挂靠在院系,如心理系、教育系、政治系等,当然也有将心理咨询中心独立编制的高校。从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的高校的实际情况看,目前的日常心理咨询工作也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从从业人员现状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由德育人员、心理学人员、医务人员等方面的人员构成,还处在初步形成的过程中,队伍不稳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高校德育的发展要求。同时由于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国外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都必须有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工作博士以上学位,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相比之下,国内的从业人员还远远不能满足这种要求。

四、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中存在作用偏差

由于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融合的不当,影响了高校德育的效果,心理咨询对高校德育作用的不足就凸现出来了。德育目标应是心理咨询要实现的目标,因此,高校在开展心理咨询时,必须以高校德育目标为导向。但在高校心理咨询过程中,由于过分注重个人的发展,出现了心理咨询的目标偏低、境界不高,甚至庸俗化倾向的问题,给心理咨询的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同时也给心理咨询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带来阴影。因为在心理咨询活动中,部分咨询员没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把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活动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没有将解决大学生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问题相统一,没有给他们指出更高层次上努力的方向。他们认为,高校心理咨询就是通过对大学生不良认知、不良行为、不良心理的疏通引导,为大学生提供缓和、化解矛盾,消除心理问题的心理学知识的信息,着眼于大学生个体的自然属性,只强调大学生内在的需要和本能的发展,而没有考虑社会的要求。他们的工作只注意了大学生对信息内容的可接受性,而忽略了内容的思想性,这样的心理咨询工作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大学生只能暂时感到心理的轻松、舒适,当再次面临矛盾冲突时可能还会产生新的心理问题,并且还会使大学生产生强调自我,倾向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出现以社会利益为重还是以个人利益为重的冲突,在育人方向上与德育相背离。

实践表明,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结合,无论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还是对促进心理咨询的发展都是有益的。但是由于我国心理学起步较晚,将心理咨询运用于高校德育的时间较短,二者融合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少的。根据以上困难,笔者提出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融合的对策如下:

(一)提高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相结合的重要性认识

德育工作者尤其是各级领导首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心理咨询对加强德育、改进学生工作的意义。一是把心理咨询作为思想教育、学生工作的一项必要工作来对待;二是要认识到心理咨询是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又不仅仅只是途径,它更是一种思想观念,将深刻地影响到德育的改革;三是要认识到心理咨询不仅仅是为了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心理咨询最终是为了帮助人自强自立,开发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和人生质量,达到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因此,在高校,心理咨询是必要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是重要的而不是次要的,它是学校教育与管理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二)规范对高校心理咨询的管理

高校心理咨询是高校德育的组成部分,为促进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的融合,就要加强领导,规范对高校心理咨询的管理,完善德育体系。首先,政府教育工作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高校心理咨询的领导和管理,积极支持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肯定其价值,明确其地位,并要求或鼓励各校积极开展这一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其次,各高校应把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来抓。加强咨询基本设施的建设,包括落实机构建制、人员配备、活动经费、咨询场地、必要的量表和设备、工作量的考核、报酬计算以及提供参加业务进修的机会等,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予以实质性的投入。高校德育工作者应熟悉心理咨询工作,要实行高校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加强咨询员的培训、考核。应通过多种形式,如培训班、学术研讨会、自学、实践等方式来培养咨询员,达到国家教委文件所规定的逐渐培养一批既掌握德育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又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方面专业知识的高校心理咨询教师骨干,促进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朝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目标。同时,应把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情况作为学校思想教育、学生工作乃至整个学校办学状况的考核指标之一,从而有力地推动这一工作。

(三)构建学校和家庭及社会相结合的辅导模式

加强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的融合,应该加强心理咨询、心理卫生的宣传、普及工作,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辅导模式。高校心理咨询既是高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大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应是高等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结合教学工作过程,管理者要结合管理工作,渗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内容。在日常德育工作中,要注意区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要善于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咨询,及时主动地与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和教师合作,给予产生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以必要的帮助。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实施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只有大众了解科学,才能理解科学,才能真正受益于科学。积极进行心理咨询原理的科学普及、心理咨询的宣传,消除德育工作者、家庭和社会对心理咨询的误解,营造一个有利于心理咨询在高校德育实施的环境,对心理咨询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四)构建高校内部心理咨询与德育的融合模式

1.以高校德育目标为指导设置心理指导课程。普及心理知识,拓展德育的内容,其主要形式是开设心理指导课。作为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相结合的心理指导课或心理卫生课或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纯心理学课程,是以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为载体,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问题与心理障碍问题作理论分析和实际指导,以达到陶冶心情、排忧解难、启迪人生、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

2.建立心理档案,找准德育的切入点。大学生心理档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心理诊断测量后,对其测量结果进行记录、整理、分析,并分类保存,以便查找利用的所有材料的总和。它客观、真实地记录了每一个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智力发展,而且对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可以借助于心理评鉴工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进行心理普查,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对那些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或有明显个性缺陷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进行必要的行为矫正。与此同时,在不违反保密原则前提下及时和系部进行沟通和联系,更明确地把握大学生各阶段的心理状况,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使高校德育更有成效。

3.加强团体心理咨询,重视反省意识在德育中的作用。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下为其成员提供心理咨询与帮助和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和一系列的心理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行为方式,以提高生活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高校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相结合,能够促进德育与心理咨询的融合。高校心理咨询在目标上与德育的主张是一致的,但高校心理咨询不主张学生必须接受社会规范,而是通过个体或团体活动中学生之间的互动、分享,促其自我反省,达到教育目标。比如同样是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团体心理咨询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比较、交流不断地内省,来澄清自己的价值观,了解他人的价值观,调整自己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通过活动自己认识自己的反省意识,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肯定学生的价值、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基础上实现的。它的成功之处在于,一是使学生不再排斥德育的内容,二是使他们认识到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品德教育不再是虚无飘渺的说教,而是和我们每个人的工作与生活、成长与发展息息相关的、具体而又实在地存在着的。因此,心理咨询中这种由于反省意识带来的效果给我们的德育工作者以启示。德育工作要取得效果,必须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给予积极的无条件关注,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促使学生在德育活动中通过互动、反思,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

4.开展心理测验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心理测验是通过对一部分人的有代表性的行为的分析,对人的某些心理特征进行数量化的推论,从而区分出不同的人的心理特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教育的任务是为了促进自我教育,而教育与自我教育都离不开对人心理的把握。心理测验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对那些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或个性缺陷明显的学生,平时多加注意,进行必要的疏导矫正。对那些有潜在自杀倾向或可能患心理疾病的人群应给予更多的关注、爱护,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援助。了解学生气质特征、性格类型,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以便使思想工作建立在更符合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

5.建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网络平台拓宽德育途径。当前,随着网络的发展,各大高校纷纷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网络平台。我们的德育必须占领网络这块阵地,筹办符合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发挥网络优势,把握好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的主阵地。心理咨询的根本原则是保密原则。咨询人员要对来访者的身份材料及咨询内容严格保密,这不但是职业道德问题,更是保证心理咨询能够存在下去的基本条件,来访者如果感到自己的身份会被别人知道以及自己的咨询内容在被肆意泄露的话,就会对心理咨询失去信任,从而不再进行咨询。而网上交流是匿名性质的特点正好吻合了学生们的保密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理压力,因而使心理咨询工作网的建立更加可行。首先,制作心理健康教育网页,开辟和完善关于心理健康的专题介绍,让学生在校园网上浏览心理保健常识,使学生通过校园网进行简单的心理测试,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其次,有效利用校园BBS,在上面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关注和探讨自身的身心全面发展。众多校园BBS己成为大学生聚集的重要网上空间,要利用好气氛,引导者可以以一般网民身份参加某一话题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以健康的心态、清晰的舆论观点引导、影響网民心态。最后,专家定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由于采取匿名的方式,非见面的空间中交流少了许多礼节约束和心理思想负担。同学们往往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隐私,有利于拉近彼此的心理和思想距离。可以说网络咨询将成为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方向。

6.加强心理咨询培训造就新型的德育工作者。教育能力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现实基础。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变化,对教师的思想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了解学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知其“心”,才能恰当运用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也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了切实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加速培养一批既掌握德育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又懂得一定心理咨询方面专业知识的德育教师队伍,是实现心理咨询和德育相结合的关键。比如各高校可以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心理知识的培训,各系辅导员可以与心理咨询中心保持经常的联系,在坚持心理咨询保密性原则的前提下,做到发现有行为异常的学生及时向咨询中心报告和协助咨询中心做好个别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康复工作,并运用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处理某些德育的问题。

心理咨询与德育有机结合,并与德育保持一致的方向,这是中国高校心理咨询所处地位和所承担的职责决定的,也是中国高校心理咨询特色模式的显著特征。心理咨询对德育发展的价值、对德育工作者的启示不仅在于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一种新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态度将深刻影响德育和德育工作者。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本土化了的心理咨询及伴随其发展起来的心理教育,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将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汤宜朗,许又新.心理咨询概论[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

[2]周之良.德育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樊富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

[4]程虎.心理咨询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J].兰州学刊,2003,(6).

[5]孟庆良,周家瑛.心理咨询是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方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5,(3).(责任编辑/ 王建国)

德育心理环境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速度逐渐提升,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使用也逐渐广泛,在教育教学领域这种以信息科技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使用也逐渐成为人們推崇的教学方式,它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全面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于智慧校园的理解,充分发掘智慧校园环境下小学德育教育的作用,从而全面提升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学质量。为此本文结合当前智慧校园环境下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通过分析现阶段智慧校园环境下,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措施和方式,以求全面提升智慧校园下小学德育教育的质量,发挥教学优势,实现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实现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智慧校园;小学德育教育;路径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管理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通过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加快道德引导,才能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的高效发展。

一、加快校园综合建设,增进德育教育的涉及范围

对于小学生来说,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学校的学习中度过的,作为学校来说,为了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就应当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将德育教育与校园文化宣传充分地结合起来。在当前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的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学校的教学氛围和文化设施之中。为了有效在学校中建立起系统的德育教育氛围,让德育教育与当前的学校教学环境充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德育氛围相对浓厚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规范自己的行为,推动德育教育的学习质量。在智慧校园的教育下,教师可以通过智慧校园系统这项信息化软件系统实施德育教育,从而确保德育教育的教学有效性逐渐提升。另外,作为小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设备,在学校的各大教学空间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宣传播报。例如在学校的教学楼门口等地方对德育教育的相关故事内容进行展示播放,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的可操作性,在不同的区域发布不同的内容,例如在学校门口放置针对家庭的德育教育相关内容,在教学楼放置关于学校的德育教育相关知识,在操场边也放置有关于社会的德育教育相关知识。或者在不同的区域每天滚动播放相同的德育教育内容,从而增加德育教育的覆盖率。智慧校园系统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全面应用,德育教育就会渗透在小学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并且根据当前的社会现状能够及时地进行内容的调整,进一步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宣传质量,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优化。

二、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德育教育作用发挥明显

针对当前小学教育教学内容,教师应当做好小学德育教学内容的全面开发,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教学方式和教学措施,一方面发挥出德育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增强小学德育教育在当前小学教学内容中的全面渗透,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在传统的小学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都是通过课本知识的宣贯和教学,增强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记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不能亲自进行实践练习,导致对德育教育的理解相对缺失。在很多德育教育的课本中,所讲的优秀人物与学生本身之间的联系过远,学生对于德育教育课本中的优秀人物实际的理解能力不足。在智慧校园系统的应用,教师通过网络资源的全面应用,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于德育教育的认识,加快进行德育教育方式的改革创新,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内容的全面优化,有效地适应当前学生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德育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升。例如在进行《寻根》相关知识的讲述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根”所涉及的三个故事通过影视作品展现的方式提前发送到家长的手机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收集相关的数据内容,然后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分析,探究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根”和“魂”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加深对于德育教育的认识。

三、积极开展德育活动,实现德育知识有效分享

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全面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实际想法,有效的德育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德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增进学生的参与感,同时也引导学生强化对于德育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在当前智慧校园的影响下,小学的德育教师主要是通过信息网络的方式开展小学德育教育,不仅有效提升了德育教育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全面促进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实现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

总结:在智慧校园的引导下,小学德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系统软件进行优化教学,不断深入探索多种德育教育的教学方式,全面加快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全面增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另外在教学中充分结合实际的教学现状,进一步增强德育教育的教学质量,发挥德育教育教学优势,将智慧校园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充分应用起来,从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全面培育,实现学生学习质量的全面提升,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新一代信息技术助推智慧校园建设的探讨[J]. 杨文,董国芃,丁康健.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9(01)

[2]智慧校园环境下小学德育教育途径探析[J]. 徐璐.  小学教学研究. 2018(33)

叶小丽  龙川县老隆镇维嘉学校 广东省

德育心理环境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本文从中职学生的特点出发,分析学生内在的思想、背景即心理因素,再对现今中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行问题进行阐述,最后结合本人的一些思考对中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以及相关途径进行论述。

关键词: 中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变革,社会对于中职毕业生逐渐提高。而这就给中职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于中职学生个人素养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要求。提高重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不进能够让学生明确的正确道德观,并且还能够提高中职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将在在社会上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从现今你的角度来看,中职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着一些毛病,使中职德育教育课程得不到有效的深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相关的心理健康、人文素养还停留在书面学习上,其无法得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我们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深入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将处理这些问题摆在实际的任务当中,确保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落实。

一、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中职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其内在的个性比较鲜明。造成这种状况发生的不仅仅在于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其自身的思想、背景、心理方面的因素。

1.思想方面

中职学生其实没有好坏之分的,只不过是学生缺少正确的观念认识,对于未来发展没有什么理想。同时,有些学生的依赖性比较强,对于物质的享受过多的追求。九儿就只让他们的生活态度发生偏转,致使一些不良习惯的发生。

2.背景方面

在背景方面,学生是氛围家庭背景与知识背景的。中职学生的家庭大多都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他们的父母想要让孩子尽快的去进入社会,或者抱有这“学一门手艺”的思想。大多中职学生的家长会将自己的行为意识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往往就会让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同时家长也大多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缺少正确的德育心理教育。这就让不少学生缺少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发生错误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知识背景中,中职学生的自身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一部人往往跟不上学习的进度,对于主要学科缺少应有的兴趣。同时,学生对于自己的知识学习没有一个有效的目标,他们的学习属于一种“应付”的状态,没有一个有效的学习目标导向。此外,中职学生虽然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怎么“感冒”,但是他們的动手实力都比较强,喜欢上真正动手操作的实践课堂。

3.心理方面

基于年龄的原因,中职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属于比较叛逆的,在一些情况下其心理容易出现激动、消沉等心理因素。同时,现在的网络较为发达,他们也容易被网络上的一些低俗信息吸引,让他们无法有效的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久而久之会出现一些心理健康失真的现象。

二、中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行问题

1.德育教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在实际的德育教育中,一些教学理论的开展,大多都不能和中职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联系在一起,这让学生不能够与自身联系在一起,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失去应有的效果。同时,在中职的德育教材中,其内容都是以好人好事和正确的向上精神为主,但是在具体的学习中,由于其内容与现实社会文化的脱节,这些事情没有任何的说教意义。教材内容的陈旧,主要是由于现今社会变迁过快,并且一些主流思想、主流意识都在发生着变化,学生体会不了书中内容的实情实景,无法体会其中的教育意义,也是情有可原的。

2.教学方式过于传统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过于传统的,无法和现今的教育理念教育思路相结合,在很多时候教师的教学都是口头上的教学,对于教学方式的创新缺少重视,没有将现行的社会话题与德育教育相结合。造成学生忽视德育教学内容或提不起学习兴趣,这极大的限制学生对道德价值的理解,同时禁锢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维。德育教材的形式也较为单一, 主要以传统德育教科书为基础,新内容和新的德育知识涉及较少,无法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极大的削弱了德育教材的价值和作用。

3.教学目地不明确

我国中职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教学目地模糊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学目地没有突出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同时个人素养和德育关系的联系较少,没有把社会本位为主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德育目标相联系,这就引发了学校德育内容与社会现象的不一致,社会利益与个人义务相违背,在这种观念下中职学生的德育心理教育必然产生不同程度的缺失。

三、中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教育途径

1.对中职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

中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影响,因中职学生还处在心理未成熟阶段,自控能力和主观意识相对薄弱,应试教育下容易形成自卑心理,试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怎能树立自身的职业规划。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通过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认识自身专业的特点和工作性质,树立职业感和职业理想;其次,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理解自身将要从事工作的社会价值;再次,形成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目的、有计划的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自己的职业自信心。

2.德育教育中的法律学习

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借助法律的知识来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现今,中职教师在进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时,要强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这可以使学生更为严谨的面对社会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同时能够极好约束自身行为,使学生形成依法从事日常活动的好习惯。法律意识的渗透还可以启发学生对社会价值的理解,让学生多参与社会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规范社会行为等。

3.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中职学生对金钱观、政治观、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的理解还存在不足,这就需要借助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来实现。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社会经济的相关知识,树立正角的经济观,并且通过社会经济现象来理解政治和社会理论,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可采用读剪报的方式来讲述社会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强化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结语:总的来说,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其不仅对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还对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中职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合现有信息、现有手段着重对学生进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马晓旭.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培养中职生健康人格[J].现代职业教育.2016(05)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县职业高级中学校 047199)

德育心理环境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西咸新区秦汉中学是清华附中在陕西地区的第一所分校,采取寄宿制管理模式,秉承“为领袖人才奠基”的育人使命,以“视野、深度、审美、情怀”为育人理念,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核心思想指导教学。秦汉中学在寄宿制学校德育工作及学生管理方面有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的管理经验,尤其是班主任在德育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班主任全程参与德育,细化校园人文环境管理

在寄宿制学校,集体管理对学生习惯的养成和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过多地讲究规矩会导致很多个性化的问题难以处理,尤其是一些细节性的事务根本不能单纯地依靠规矩来解决,对于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而言,他们身心发展迅速,有时极为兴奋、斗志昂扬,有时情绪低落感到迷茫,渴望独立自由,又希望被关注获得温暖。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熟悉每一个学生,时刻关注他们的身心变化,通过细微、零碎的事情向学生传递问候,细致、耐心地对待学生。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既要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又要有爱心和耐心帮助學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及时传播正能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度”。对于处在叛逆期的学生要采用灵活的教育方式,随时关注学生的变化,及时和家长沟通交流,通过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寻找恰当的切入点,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想,这样就能有效化解学生的迷茫和消极情绪。

在秦汉中学,学生见到老师就像见到亲人一样,师生关系相当融洽。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也很丰富多彩,篮球赛场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大礼堂文艺汇演精彩纷呈。学校更多的是撒下优秀理念的种子,让学生自己播种,在班主任的耐心疏导和学生的辛勤努力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二、发挥自主学习的效能,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班主任在组织学生活动时,要提前制订明晰的规则,确保学生能在活动中获得相应的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聪明才智,通过小组合作集思广益,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班主任还要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自主评价体系。另外,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反思活动流程和活动意义,获得更深入的认知体验。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记录活动体验,并整理成有纪念意义的成长档案,此举可以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秦汉中学虽然是寄宿制学校,但学生在这里并不会觉得生活枯燥无味,学校每学年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在“促进一带一路,弘扬丝路精神”春季趣味运动会中,每个班级都要自主设计一套完整的运动会方案,这时班主任都会让学生自主设计具有丝绸之路文化元素的服饰,编排有班级特色的舞蹈或情景剧,以此展示自身对丝路精神的感悟。在活动之前,班主任带领学生设计活动策划方案,详细讨论各个环节的实施要点,通过场景设置和情景剧将班级特色和丝路文化理念融入其中。通过这些活动,班主任可以从中发现有表演天赋和文艺特长的学生,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也能从中得到锻炼,从而收获更多的快乐。

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进行校外研学,出行前班主任会耐心讲解研学活动要准备的各种物品,组织学生收集研学所需资料,并对学生进行出行安全教育。在参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植物园时,班主任带领学生记录不同类型植物的地域属性和根、茎、花、果、种子等特征,并将许多植物做好标注登记入册;昆虫馆里有好多物种都是学生不曾了解的,他们异常兴奋地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总之,寄宿制高中在城市教育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应将更多优秀的育人理念传递给学生,促进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工作强度和压力相对较大,这就要求他们要掌握科学的德育方法,明确德育工作方向,全部身心投入其中,用爱心和耐心引导学生成长,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

德育心理环境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高中生是民族的希望,高中生德育问题是新世纪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年来,高中德育教学工作者一直积极开展对高中生德育问题的教学改革研究,不少专家和学者呼吁:伴随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非常有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高中德育工作中。依据这一现实背景,对心理健康教育与高中德育工作的融合尝试做几点研究。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中德育;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高中德育工作的融合早已显露端倪,例如: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中,就涉及消费心理与影响消费因素之间的关系,绝妙地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融合。作为一门使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发展为根本教育目标的学科,在高中德育工作当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广大高中德育教学工作者究竟应当如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加强教师综合素质,提高队伍水平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引导者和激励者,在培养学生优秀思想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这些教育目标能否顺利达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职业水平、道德素质、性格气质和行为特征,无一不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试问:一个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不高、对心理健康教育为何物一问三不知的教师,如何促进德育工作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融合?

德育教师是实施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责任人,我在以往的听课实践当中发现:负责思想品德授课的教师要不是对德育工作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合方面的意识缺失,要不就是有融合这两种工作的意识,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知识和经验的缺乏,没有融合这两方面工作的能力,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为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融合,非常有必要开展针对高中德育教学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我建议学校定期组织专业座谈会,邀请资深心理健康专家来校讲课,丰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出于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座谈研究之需要,学校可以开展学习评选活动,进一步激发全体德育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活动的积极性。

二、创设优良文化环境,提供教育条件

正如哲学上所说: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校园对学生思想品德养成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校园文化环境实质上集中反映了学校的主体文化精神,学校应当根据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积极创设优良的文化环境,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融合提供工作条件。

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是相当有必要的,长期以来,很多学校一直在口头上说如何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结合,但是不愿意在实际行动上下工夫,舍不得花费资源用于心理健康咨询室的建设,这对思想品德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带来了一定阻碍,这一陋习必须予以转变。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后半段,升學考试压力、未来职业选择压力、家庭生活压力、人际交往压力逐渐抬头,建设心理咨询室,正是期望为学生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提供场所。德育教师可以与心理咨询师积极沟通,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和德育活动。例如:举办“青春期心理卫生”“考前心理压力大释放”“热线电话免费打”等活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问题,学习、生活、就业、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发挥家庭教育力量,培养良好性格

教育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者共同构成的,家庭教育同样是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分割的一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谈举止、亲情感化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众多专家和学者都积极呼吁“家校互动”,强调家庭教育资源在教育活动当中的動员作用,我认为开展高中德育工作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这一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应当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力量,从学生家长入手,联动“家校力量”,全面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

例如:每学期开学伊始,学校可利用家长会这一契机,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知识,寻求学生家长对这方面教育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为进一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融合工作的可针对性,教学工作者可以制定问卷资料,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进行调查,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有特别需要的学生,教师应当上门家访,与家长面对面沟通,详细就学生相关教育问题进行沟通交流。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同样是新世纪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当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同高中德育工作融合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多,本文只是我结合自身教学与管理实践所提出的几点粗浅见解。具体在教学管理实践当中,如何促进这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依旧有待诸位教学工作者携手探讨。

参考文献:

[1]傅勇.浅析影响我国德育教育效果的若干因素[J].新余高专学报,2011(1):120-122.

[2]曹家胡.现代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分析[J].新课程(中旬),2015(2):12-14.

上一篇:空间建筑送风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森林采伐农业生态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