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商务交际论文范文

2023-09-16

跨文化商务交际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不同的国家, 地区, 民族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 世界正呈现出一种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发展趋势, 能够有效, 得体的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已经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求。改革开放后, 中国的众多高校纷纷开设了“飒英语”“商务英语”等课程, 都旨在培养既通晓外语又精通国际商务的复合型人才。由中英双方合办。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负责命题, 阅卷颁发证书的BEC考试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肯定。同时, 文化是语言的重要特性之一, 没有文化的语言仅是一种“死语言”商务英语是以适应职场生活的语言要求为目的, 内容涉及到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商务英语课程不只是简单地对学习者的英文水平、能力的提高, 它更多地是向学习者传授一种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工作心理, 甚至是如何和外国人打交道, 如何和他们合作、工作的方式方法, 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等, 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包含在文化概念里的。

2 商务英语地位及内涵

商务英语是国际商务知识和英语语言教学有机结合的一门专门用途外语专业。基于英语专业教学角度“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 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基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既有较扎实的英语听, 说, 读, 写, 译的语言综合运用交际能力, 又能熟练地应用经贸专业知识和技能, 从事经贸和其他涉外企业事业的管理和实务工作的应用型, 创业型人才。也就是说要培养从事商务, 对外贸易的人才, 这也就意味着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要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和传统习俗, 价值观, 经营习惯等等, 从而提高交际的和交际策略, 进而避免在今后的对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造成误解和冲突, 而进行有效, 得体的交流。

商务英语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基础语言知识、商务技能和商务文化。 (1) 基础语言知识:英语的语言水平是基本的要求。帮助学习者切实提高英语水平才能满足这一要求。商务英语的教学还是以语言为主, 教授给学习者如何在商务领域中运用英语是教学目的, 我们首先解决的是学习者的语言水平问题。要教给学习者在商务活动中必备的英语词汇, 在合同、谈判、签约、定购、信函等商务环节的英语运用技巧等。 (2) 商务技能:商务英语的课程是在提高学习者语言水平的基础上, 进行商务方面的学习培训。所以除了英语语言这方面的学习, 商务英语还包括一些特别的, 称为特殊商务技能, 包括商务会议、商务谈判、商务计划的撰写等。 (3) 商务文化:商务交际是发生在具体商务交际情景中的交际, 在商务领域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速, 各国企事业单位的跨国、跨文化的交往活动日益频繁, 因此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商务英语需要一个文化和价值的认同和提升。

3 商务英语教学下的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 (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内容, 商务英语的学习者尤其要注意跨文化交际中本国和异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注意文化信息等值。商务英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商务文化, 从语言的角度来说,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和掌握都应该以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为基础。从商务的角度来说, 文化因素体现在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各个方面。包括商业礼仪、商业习俗、商业文化等,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可以影响甚至可以决定商务活动的成败。

4 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等方面来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沟通交际能力。

4.1 改革课程设置, 加强教材建设

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 要反映时代要求, 具有前瞻性, 是学校教学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就商务英语而言, 其课程设置要以《大纲》为指导, 在学习初期阶段, 要以锻炼学生的基础语言功底为重点, 在中后期则应该系统开设商务类的课程, 如国际贸易和跨文化交际等课程。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形式, 是实施教学的基础;它应体现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探究性的特征, 因此, 教材的选用是很重要的,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 就是为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只有学习反映高密度、全方位的多元文化信息的语言材料, 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会发生质的变化。由于社会文化是与商业文化息息相关的, 所以商务英语教材应多反映社会文化, 不仅要考虑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因素, 还要把文化的内容渗透到教材的语言材料之中。而且还要根据所学语言的特点, 多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案例, 使其反映文化特征,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2 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加大师资培养的力度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 作为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要广泛了解商务英语的相关背景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 拓宽知识面, 提升商务文化素养;不仅要增加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还需不断丰富自身的异国文化背景知识, 有意识地提高自己传授异国文化知识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建立一支能用途语言和文化教学的师资队伍, 以适应今天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课堂上, 教师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导人跨文化理念, 使学生深刻理解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 提升学生商务文化素养, 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商务礼仪方面的知识, 提高语言形式的正确性, 重视语言应用的得体性。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经济不断发展和文化交往愈发频繁形势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迫切需要。

4.3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商务英语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只需要起辅助的作用。教学方法要具有灵活性, 趣味性, 可以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模拟商务环境, 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并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5 结语

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 并应该熟悉文化下的各种语境商务英语教学应同文化相结合已成为共识,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必须正确地把异国文化因素融入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提高文化应变能力和商务文化素养, 并且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处理商务的综合能力, 即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畅进行。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 还要了解交际方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思维模式特点, 理解和和尊重他方的文化, 认识其文化特征, 了解文化的差异性、文化的复杂性、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协同以及文化融合等对商务交际的影响, 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内容, 商务英语是国际商务知识和英语语言教学有机结合的一门专门用途外语专业, 贯穿在商务活动及商务环节中, 是商务活动成功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商务英语教学的基本特点出发,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 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加以讨论, 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培养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 钱敏汝.跨文化的经济交际[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

[3] Sue Robbins.新视野商务英语[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4]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跨文化商务交际论文范文第2篇

一、中西文化差异

(一) 时间观念的差异

“时间就是金钱”这句名言出自西方科学家、外交家富兰克林的《给年轻商人的忠告》一书中, 外国人把时间看得非常珍贵, 他们习惯于做事情有精准的规划和安排, 并且非常守时。在西方, 需要和别人约见时必须事先预定好时间、地点, 并按时赴约, 即使在需要家庭医生问诊时都需要提前预约。但中国人对时间观念不敏感, 随意性比较大, 有些时候约定好的事情因为突发状况也会随时改变, 这样的时间观念让西方人非常不理解, 因此在一些国际商务交往中产生误解。

(二) 餐饮习惯的差异

“民以食为天”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对美食爱好的态度。中国菜追求“色、香、味、形、器”俱齐, 菜肴又分为四大菜系, 把美食放在举足轻重的地位, 过于追求美味, 但往往忽略了营养均衡。另外, 中国人并不太喜好甜食和巧克力作为零食, 往往自己研制了很多中国特色小吃, 也是令人垂涎欲滴。而外国人更注重的是营养搭配, 把“色、香、味”排在第二位。他们喜欢新鲜食材, 清淡饮食, 例如:沙拉, 五分熟的牛排等等, 而中国人对这种食物很难接受。另外, 餐桌文化中西方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商务活动中, 中方喜欢圆桌筵席, 把酒、菜肴放置中间, 并且会点很多菜, 追求菜的品质的同时也以菜的数量表达对客人的重视, 筵席过程中, 敬酒让菜, 显示出和谐, 礼貌、热闹的气氛。西方人更偏好优雅的就餐环境, 点适量的菜肴, 与邻座的客人轻声交谈, 达到轻松、安逸的就餐环境。在西餐中, 西方人不提倡大肆饮酒, 只会品尝少量红酒, 小酌怡情, 而中方筵席上, 酒是必不可少的, 甚至中国的酒桌文化会促进商务洽谈的成功。

(三) 思维表达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 生活方式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的思维表达方式的差异。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 常常用“哪里”, “应该的”, “还需努力”, “你夸奖了”等表达自己对别人赞扬的回复, 显得客气有礼貌。另外, 中国人长幼尊卑分明, 不管是交际中还是谈话中, 都会把长辈或地位职位高的人放在前面, 主动按长幼、职位高低来安排打招呼、握手的先后, 同样会用“您”、“您老”, “请上座”等敬语称呼, 而自己会用“鄙人”、“寒舍”来形容自己。但在西方国家由于文化和风俗的影响, 更强调个人至上, 个人独立性和自信, 所以在英语中并没有过多的敬语和谦语, 一般只有you和I的区别, 表示你我, 用“Thank you”回复别人的称赞。所以, 在商务交际中, 西方人常会因为中国人的谦虚和鄙己感到不解。西方人强调交际务实, 既要有礼仪, 也要实事求是, 不提倡过分谦虚客套, 不赞同过分的自谦。

另一方面, 中国人很愿意了解别人的辛酸苦辣, 愿意充当一个倾听者和开解者, 并没有把隐私看得很重要, 所以经常会在第一次见面时拉家常, 去询问别人的生活及家庭状况。而西方人注重个人隐私, 讲究个人空间, 不愿意多提及自己的事情。这样的思维方式差异, 在国际商务交际中的也会引起一些误会。

除了以上阐述的几点中西方文化差异, “价值观差异、消费观差异、用语差异”等也是文化差异中的一些重要因素。如何把这些差异转换成促进成功国际商务交际的重要途径呢?

二、中西文化差异转换为国际商务交际“润滑剂”

(一)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国际商务交际已经非常频繁, 一个成功的交际谈判者, 需要正式谈判双方的文化差异、及时了解不同国家的谈判风格, 才能及时的纠正商务交际中的不必要的交际错误, 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争取自己的利益。另外配合运用现有的有效信息里, 充分去了解商务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 做出对应的策略, 及沟通模式, 获得双赢。

(二) 文化差异是双赢的突破口

成功的商务交际是获得双赢。有时文化及价值观的差异反而是达成协议的有利一面, 它能使得双方找到满足双方利益的解决方案。由于文化的差异, 一方看重的东西恰巧是另一方认为无所谓的条件, 而对方觉得价值千金的东西我们却觉得一文不值。比如, 对方爱古玩瓷画, 而我方更喜欢吹拉弹唱, 那么你我容易互相协调, 交换心爱之物, 交易就轻而易举的完成了。所以在国际商务交际中, 替对方着想, 从对方的根本利益出发, 了解文化差异变成了促成商务交际的重要途径。

(三) 选取通晓对方文化背景的谈判人

国际商务交际的核心就是交际双方的谈判人, 谈判的效果怎样, 往往和谈判人的知识积累, 心理素质及沟通技巧有很大的关联。商务交际谈判涉及的因素和内容相当复杂和广泛, 谈判人除了需要熟练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 如市场营销、金融管理、国际商法、商务礼仪, 谈判者对对方文化的了解程度也是对谈判人的评价的重要因素。所以, 选取既可以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又深入了解对方文化背景的谈判人会使国际商务交际谈判事半功倍。

摘要:中西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交往和谈判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文化间的碰撞也与国际商务活动的成功率, 以及商务谈判的顺畅性有直接的关联。了解和合理运用中西文化的特点, 解除国际交际中的误解, 会进而有效的促进国际商务活动的成功。

关键词:中西文化特点,国际商务交际,有效的谈判,交际双赢

参考文献

[1] 吴美清, 王明霞.跨国文化礼仪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8, 17 (18) :226-227.

[2] 孙相凝.论国际商务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J].学理论, 2010 (07) :121.

[3] 李宏岳.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0, 26 (01) :44-48.

[4] 谭小辉.中外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礼仪[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19) :322.

[5] 李相敏.刍议国际商务中的文化差异[J].商场现代化, 2007 (30) :28-29.

跨文化商务交际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随着国际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商务英语信函逐渐成为人们在经济领域内的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本文从信函的格式、遣词造句、跨文化涵养等方面分析了商务英语信函写作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商务英语;信函;写作

有人认为,只要多读英语文章,有一定的英语写作基础,就能写好商务英语信函。其实不然,古人云:“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商务信函大多是约定俗成地形成了一定的惯用格式,同时,对遣词造句的方式等也有一定的要求。根据数年来从事商务英语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信函书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点要清晰,语言要准确

要使客户从商务书信中较容易地理解信函所要表达的准确含义,就应该清楚地阐明文章的主要观点,每一个观点应分置于独立的自然段,将一项项事由交待清楚,使得整篇书信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脉络清晰,观点鲜明,使阅读者一目了然。

信函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具体地说,书写英语商务信函时应当做到:语法正确、语句通顺、用词得当、拼写无误、打印规范。这样才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让客户对你个人和公司都充满信心,进而达成共识,促成业务合作。

二、信函格式要规范

英语书信的写法与汉语书信的写法有一些明显区别,应特别加以区分。英语书信通常包括下面几个组成部分:信端、信内地址、称呼、正文、结束语、签名、附件以及再启等。

第一,信端(Heading)。信端即信头,一般包括写信人的地址和写信日期。一些正式信函的信端还包括发信人或单位的电话号码、电报挂号、电传、传真和邮政编码等。 西方国家中有些信端甚至还有单位负责人的姓名、职务和职称等。信端的目的是使收信人一看便知道书信来自何处,何时发出,便于复信和查阅。用一般的信纸写信时,信端应写在信纸的右上角,若字数较多,可从信纸中间或偏右的地方写起。若字数较少,可适当多向右移一些,使整个信端的重心落在右上角。

第二,信内地址(Inside Address)。信内地址是收信人的姓名和地址,写在信纸的左上角,从信纸的左边顶格开始写,低于写信人地址和发信日期一二行,但应与信端的书写格式保持一致。其顺序是:先写收信人姓名、头衔和单位名称,占一二行,然后写地址,可占二至四行。

第三,称呼(Salutation)。对收信人的称呼应自成一行,写在低于信内地址一二行的地方,从信纸的左边顶格开始写,每个词的开头字母要大写,至于末尾处的符号,英国人用逗号,但美国和加拿大英语则多用冒号。称呼用语可视写信人与收信人的关系而定。

第四,正文(Body of the Letter)。这部分是信函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传递中心思想,表达发信人的意愿、建议和要求。书写正文时应使用完整的句子且层次分明。一封商业信函一般包括四个部分:开头、细节、对应和结尾。

第五,结束语(Complimentary Close)。结束语是写信人表示自己对收信人的一种谦称,只占一行,低于正文一二行,从信纸的中间或偏右的地方开始写。第一个词的开头字母要大写,末尾用逗号。结束语视写信人与收信人的关系而定,如写给机关、团体或不相识的人的信,一般用: Yours (very) truly, Yours (very) faithfully, Yours (very) sincerely,等等。

第六,签名(Signature)。信末的签名一般低于结束语一二行,从信纸中间偏右的地方开始写。若写信人是女性,与收信人又不相识,则一般在署名前用括号注上 Miss, Mrs.或 Ms.,以便对方回信时知道如何称呼。有的还在署名后写上自己的职称、职务或头衔。

第七,附件(Enclosure)。信件若有附件,应在左下角注明 Encl. 或 Enc.。若附件不止一个,则应写出2(或3,4,5等)Encls.,如Enc: Resume ;Encls: Grade Certificate.

第八,再启(Postscript,缩写为 P. S.)再启部分用于补叙正文中遗漏的话,一般应尽量少用,正式的函件中更应避免使用。

三、遣词造句要注意礼貌用语

随着全球经贸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国际贸易的竞争日益激烈。礼貌用语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营造一种尊重对方、寻求合作的气氛,使对方乐意与我们合作,从而有助于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因此,要让遣词造句突出礼貌性,在书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多用IY的表达方式来尊重和赞美对方。将自己置于对方的立场上,从对方的利益出发,充分尊重、体谅和赞美对方,尽量使对方受益,使对方感到自己的重要性。这种做法在英文中称作“You-attitude”,其特征是在行文中多用第二人称代词you和your而少用第一人称代词I,we,my和our,例如:

(1)I think that you did a good job in selling our products.

(2)You did a good job in selling our products in your area.

第一句虽合情合理,但没有完全采取对方立场。用“我认为”这种句型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对方的荣誉感,使人感到不是自己的工作出色,而是别人给自己的赞许。第二句则以对方为中心,读起来比第一句更让人感到舒服,充分体现了礼貌原则。但是,在批评别人时,用we来代替you(单数),可达到消极礼貌的目的。

2.多使用肯定性词汇来表达积极的情感。在商务交际中,不可能事事令人称心。既有好的、积极的事情发生,也有不好的、消极的事情发生。如果写信人总是强调消极的一面,使用否定性的词语,只会给人不愉快的暗示,使对方垂头丧气,把事情往坏的方面想,有时甚至觉得事情比想象的还要糟,因此在措词时应尽量舍弃否定性的词语而选用肯定性的词语,肯定性的词语强调积极的方面,给人愉快的感觉。在商务信函写作中pleasure,pleased,glad,appreciate等有积极的感情意义的词语应不断使用,如“Your immediate attention would be appreciated.” “We are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goods have been dispatched today.”

3.使用委婉和弱化的语气否定对方或提出要求。在商贸洽谈或函电中,如果选用直接的否定词往往会给人一种说话人过于自信,不给对方留有磋商的余地的印象,往往引起对方的不悦或反感。因此,常采用转换角度弱化语气的方式,如在否定句前加上““I am afraid” “I don’ t think” “I am not sure”等,能降低语气的强硬度。如“We’ re afraid that an error was made in execution of your order No. 23. (抱怨)” “I don’ t think it is wise for either of us to insist on his own terms. (还盘)” “It’ s unwise for either of us to insist on his own terms.”

四、文化差异要了解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过程是跨文化交际。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因此,在书写国际商务信函时必须了解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书写过程中消失,同时在目标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说:“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英汉文化差异分布于许多方面,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意积累。

1.对颜色的理解差异。蓝色在中国人心中往往会想到“蓝蓝的天空白云飘”。而蓝色在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在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如在中国,红色预示着喜庆,但在英语国家,他们视“红色”为残暴、不吉利,红色意味着流血。

2.对数字的理解差异。在中国大吉大利的数字是“9”和“8”,而在英语国家的人心目中的“7”相当于中国人的“8”。“7”对于英语国家的人们而言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投掷中以“7”为胜利。商标还有Mild Seven、7-Eleven(连锁店)。但在我国,“7”是个普通的数字。13在西方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其原因就是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避免使用“13”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13”没有这种文化含义。

3.对传说中的动物dragon(龙)的理解差异。在中国人心中dragon是吉祥动物,而在西方国家它是表示邪恶的怪物。因为,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还有“泼妇”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语国家人们心目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所以,在书写国际信函时就要特别注意这些文化方面的差异。

五、回复信函要及时

给买家信函的回复,要注意迅速及时。因为买家通常只看最先收到的几封回复,从中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若对方没有在尽快的时间内收到回信,就会认为你对他的业务不重视,进而影响业务关系。因此,一定要及时给对方回信。即使一时无法满足或回答对方所提出的要求或问题,也应当及时回信予以说明,并请求对方的谅解。

商务英语信函是否得体,即观点是否清晰、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格式是否正确,遣词造句是否礼貌,是否注意到中西文化差异,是否符合英文表达的习惯,直接影响到收信人对写信人的第一印象,从而影响到企业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写好商务英语信函在对外交流中至关重要。在日常商务活动中,要写好商务英语信函,还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商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广东省粤东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王振槐.国际商务写作[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6.

[2]蔡勇等.实用商务英语书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3]张迪等.实用英语教你写商务信函[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4]戚云方.新编外经贸英语函电与谈判[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朱守锂

跨文化商务交际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西方交际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 文化适应

中西方文明在数千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价值、理念、信仰、传统习俗。文化理念上的差异形成了中西方人群不同的言行方式,导致了交际障碍。为保障交际的顺利进行,消除跨文化障碍,我们综合文献,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总结,然后提出中西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建构方式,希望以此为依据帮助交际者克服文化困难,顺利地与其他文化圈的人士交流,帮助他們走向国际、了解世界。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话语沉默现象

中西方人群对沉默现象具备不同的态度。西方人不提倡在交际中保持沉默。在他们看来,沉默违背了“量的原则”,体现了交际主体的敬畏、尴尬、对抗、害羞及对话兴趣的缺乏、表达能力的缺失和人际关系的困惑。沉默让他们感到不安。在西方人眼中,清晰的话语表达是最恰当的信息传递方式,凡事应该直抒畅言,因此在多数场合,西方人会主动发话,并积极而主动地利用言语填补“交际空白”,避免沉默。相比而言,中国人更重视情境因素,对沉默的接受度较高。在很多场合下,中国人把沉默视为交际中关键而必要的言语技巧,他们“惜字如金”,讲究此地无声胜有声。这就导致社交中较为常见的“沉默现象”。

Gudykunst(1996),Park 和Kim(2008)等人针对中西方人群的交际行为研究证实了上述差异。这些研究发现,欧裔美国人把言语表达视为重要而有趣的行为,他们鼓励说话,避免沉默,主动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观点。同时,他们乐于把话语视为控制社交场面的方式。然而,中国人和华裔美国人把沉默视为自我控制的方式,他们乐于利用沉默回避不愿意参与的话题。这些研究同时认为,作为典型的反应型交际者,沉默是东方人对他人言论反应温和的体现,能避免冲突。同时,“沉默”也是艺术,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性别关系和上下级关系等)的重要技能。在这样的交际场合中,不同情境下的沉默具有不同的意义,既体现了反对、批评和不满,又表示了默认、尊敬、满意和接受。总体而言,中、日、韩等高语境中的社会成员倾向希望信息通过委婉、保守与含糊的方式传递,“沉默”是重要的实现方式。

2.话语的精确性

中西方人群对话语精确性的态度有所不同。西方国家属于低语境的社会。在低语境的社会环境中,言语形式(符号、词汇、短语和句子)的精确性高于语境的提示作用。人们倾向以口头言语为媒介,利用清晰的编码传递信息。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之间为了明确表达意图,较少考量对方的身份和角色等语境因素(Park,Kim,2008)。西方人普遍认为,一方面说话人应清楚地表达意义,另一方面,听者应主动通过询问与试错验证自己的理解(祝吉芳,2010)。西方人追求言语精确性的原因主要来自西方社会注重逻辑思维方式(李瑾,2013)。他们讲究语言结构及言语事实之间的关系,注重信息的数量化,这些特点都构成了言语明确性的基础。西方人主张凡事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应以数据和现实直接呈现。同时,西方文化也是“行动的文化”。西方人希望借助客观事实和科学“行动”使生活舒适、方便。上述原因都导致西方人的话语精确性。

中、日、韩等东亚国家处于高语境社会,社会成员对话语精确性的要求相对不高。他们经常使用间接的符号,利用简洁的词汇、术语、短语和句子,进行模糊和暗示性的表达。这种高语境特点的交流方式含蓄而委婉,有利于维护人际关系,但需要交际者花费一定时间熟悉话语环境。该话语特点与高语境社会成员倾向的思维方式相关。东亚文化注重形象性的思考方式,这导致社会成员习惯于质性思维,这便促成言语模糊性与不确定性。间接而模糊的话语具有隐喻性,我国社会成员擅长在交际中意会他人话语,依据情景和经验理解他人话语。总体而言,模糊言语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持社会和谐,但交流效率应提高。

3.话语夸张性

中西方人群在夸张性上具有差异。Gudykunst(1996)及Park和Kim(2008)等人的研究发现,西方低语境交际者乐于经常性地利用生动、幽默而夸张的语句彰显自己的观点,渲染气氛。同时,他们喜爱利用丰富的表情与姿势辅助言语的表达。西方人群的夸张性表达与他们的个人主义倾向有较大关联,在个人主义意识的引导下,他们乐于张扬自我,具有强烈的个人表达欲望。同时,他们在交际场合中也具有强烈的“控制欲”,必然导致他们借夸张表达吸引他人的注意。

相比而言,在高语境社会中,交际者在交流中更内敛,不以过于鲜明和夸张的语言词句表达观点。同时,夸张的表情与大幅度的动作往往被认为是不稳重的表现。同时,社会成员的人际敏感度高,交流时更强调谦虚与谨慎,不过度凸显自我。因此,中国人忍耐力强,推崇自我克制,交际中的话语夸张性相对不高(祝吉芳,2010)。

4.自我评价

自我褒扬的风格凸显了个人的成就、能力和自我满足感。Ting-Toomey(1988)指出,低语境交际者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乐于自我褒扬。西方人渴望对个人的认同和欣赏,试图通过褒扬自我体现自身的价值。他们普遍相信,褒扬自我的行为不应受到环境和人际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西方人乐于自我褒扬的特点与他们历来崇尚个人名利的传统密切相关。

与西方低语境社会不同的是,在高语境社会环境中,交际者不会高调评价自我,而倾向自我贬损的谈话模式,这表现为言语克制、迟疑、谦虚及自我批评,等等。中国人在交际中能体恤他人的感受,并乐于褒扬他人的成绩和资历,较少炫耀自我,给别人留面子。这些言行具有利他主义特点,有利于维持人际间的和睦状态,减少矛盾。

5.中西方指代称谓的差异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言语中指代称谓的不同。首先,中西方的第一人称称谓存在差别。中国人在很多场合下喜爱利用“我们”来称呼自己,以体现群体价值,多数西方人仅用第一人称单数“我”指称自己。由此可见,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强于西方人。

其次,中西方的家庭称谓具有较大差异。汉语具有相对丰富的家庭称谓语(如,汉语中的“堂兄”、“表兄”等),主要原因在于悠久的中国历史和大家庭宗法观念促进了这些家庭称谓的不断发展和积累,逐步形成了目前复杂的家庭称谓语系统。相对而言,西方社会人口的流动频高,家族宗法观念的淡薄,因此他们的礼貌称呼系统更简约。

再次,中西方人群在社会尊称上具有差异。我国社会成员重视利用尊称称呼他人(如,使用“师傅”称呼劳动群体、利用职级称呼单位工作人员,等等)。在社会交往中,合适的称呼能使交际顺利进行,而不恰当的称呼会造成对方的不快,妨碍交际的顺利进行。相比之下,西方人社会结构意识弱,社会称呼相对简单,在职务称呼上更随意。上述差异反映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社会价值观。

6.中西方的言语叙事结构和内容框架差异

一般而言,西方人的言语为线性特点,中国人的言语具有“构型”特点,即前者具有直白性,倾向优先提出观点,后者则优先铺垫,然后在此基础上推出观点,强调营造情景与气氛。根据我国学者贾雪睿(2009)的观点,西方人的话语直白性体现在三段式话语中,即导言部分、主体部分和结语部分。“导言”用于提出观点,概述要点与概念;主体部分则对论据等进行详细而具体的描述,并进行论证和推理;在最后的结语中,说话者对观点和要点进行回顾,并予以评价。综合而言,这样的话语叙述方式把主要观点放在话语之初,是反高潮式的话语结构,属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直接叙事法,这有利于实施高效率的交际行为,有助于听话人迅速进入状态,得到关键信息。从本质上看,直接叙事法是典型的线性风格,内部联系紧凑,话语细节的逻辑性较为严密,具有显著的连贯性。同时,线性风格的言语拥有较强的理性,具有较强的事实依据。相对而言,中国人的话语风格呈现明显的圆周式话语结构,重视前期铺垫的作用。在这样的风格影响下,中国人在说话之初,会精心构建语境的信息,而非直接发表见解。他们的话语常常经历“起、承、转、合”等四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起”为开端,“承”为发展,“转”为高潮,“合”为收尾(贾雪睿,2009)。由于这样的话语注重铺垫与气氛的营造,因而具有较强的剧情性。

二、依据中西方差异特点,构建中西方交际能力模式

中西方人群相互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广泛接触与交流,但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交流障碍,形成了交际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围绕具体的文化差异点,设计跨文化交际能力素质模式,提出适用于中西方人群之间交际的能力要素,以对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起到引导作用,消除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根据上面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分析,建议以“促进交际者的适应”为焦点设计该模式,引导交际者积极调整交际风格,以适应对话者的文化特质。因此,中西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设计应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该模式应以上述中西文化差异点为基础和依据,充分纳入这些文化点。这样交际者就能参阅中西文化的典型特点,充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体现,以便在交际时能提前预判对方的言行特点,并适当调整自己的言行习惯,让对方能适应自己的言行特点。比如,我们在听取西方人的话语时,认识到西方人的谈吐具有夸张性,这是他们张扬个性的需要,因而,我们对此予以相应的理解,不应感到诧异。又如当我们向西方人表露观点时,我们应适度减少沉默的频度与程度,以免造成西方人的不解与尴尬。

其次,该模式应有助于中西交际双方在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形成跨文化的经验与能力。因此,模式的设计应含纳个人适应表现及环境互动因素,并以之为跨文化能力的重要影响因子,如:行为适用性、心理健康度、文化身份及文化距离,等等。具体而言,我们在设计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时应把中西文化的差异点置于这些因子的框架之下,引导跨文化交际者以这些因子为导向,在认知文化差异的同时对自己的行为适用性、心理健康度等进行调整,并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身份及自身文化与对方文化的距离,在真实的交际体验中消除跨文化的差异。

再次,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应该具有反馈的机制。因此,我们在模式的设计中,应加入“适应良好”和“适应不良”等两个维度。在“适应不良”的维度中进一步导入“个人差异”的各种变量,根据个人的性别、年龄等提出改进措施。在适应良好的维度中,我们应进一步提出方法与建议,帮助交际者总结经验,强化交际者的适应性。

本文探讨了中西方的交际文化特点,并依据中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跨文化能力的影响因子及反馈机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素质模式的建构提出了设计思路。诚然,跨文化交际能力素质的提高不仅需要理论的引导,更需要交际主体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应该是一种促进文化适应的动态模式,有助于交际者在体验中依据模式调整自己,不断适应。

参考文献:

[1]Park, Y. S. & Kim, B. S.. Asi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cultural values and communication styles among Asian Americ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J].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2008,14(1):47-56.

[2]Gudykunst, W. B.,Matsumoto, Y.,Ting-Toomey,S.,Nishida, T.,Kim, K.& Heyman, 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self construals, and individual values on communication styles across cultures[J].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96(22):510-543.

[3]Ting-Toomey, S.. Intercultural conflict style[M]. In Kim,Y. & Gudykunst, W. (eds.) Theor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1988:213-235.

[4]賈雪睿.中美交际风格比较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5]李瑾.文化溯源:东方与西方的学习理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祝吉芳.碰撞下的跨文化交流:中西文化对比研究[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0.

跨文化商务交际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为适应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要求,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颁布,时代对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相关政策文件和时代发展需求,以“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课程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指出“跨文化发展”课程存在的重要性,并结合当下现实状况,总结和讨论已有学者关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研究理论,来探究“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教学设计以及实际课程落实的具体方法,从而达到培养能适应新时代的、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进而推进各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相互尊重与理解。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设计;一带一路;

一、引言

广西充分发挥与东盟各国文化相近、地缘相邻的独特优势,牢牢抓住中国—东盟合作“黄金十年”和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重大机遇,积极推进与东盟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形成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教育国际化格局。为适应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因其“异国文化知识、使用外语”等“国际化”的特性已成为高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国际交往能力人才的最佳载体。

在教育部制定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跨文化交际学定位非常明确,属于专业必修课,核心主干课程,该课程有助于学生在海内外有效、顺利地进行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工作,适应不同文化环境, 减少文化冲突, 跨越交际障碍, 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发布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年版),新标准突出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三项基本技能。因此,该课程的设置十分必要。

上世纪 70 年代,跨文化交际活动的研究学科——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出现在美国,随即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引起关注,掀起研究的热潮。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跨文化交际策略的研究与探讨广泛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各个领域,其中就包括了第二语言教学领域。第二语言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按照学习、教学环境,基本可以分成两大类:目的语环境和非目的语环境的教学活动;按照教师与学习者文化背景关系,基本也可以分成两大类:教师与学习者文化背景相同与不同的教学活动。这两种分类方法的分类结果相对于某一具体的教学活动而言,既有所区别,也存在重合的可能。总的来说,不管是哪一种教学环境,教师与学习者来自于不同的文化群体,包括学习者自身来自于不同的文化群体,都是第二语言教学活动的主流形式。所以,第二语言教学活动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教师与学习者都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者。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汉语热”国际大背景下的一个新兴的第二语言教学专业,其培养形式从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已经形成比较系统的培养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其教学对象与教学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就教学对象而言,学习者从以传统意义上来自“友好国家”的学生主体到目前来自于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从单纯的留学生到目前各种非学历的汉语学习者;而教学环境也从国内走向海外,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孔子学院”“汉语中心”,包括国外许多大学设立了汉语专业。教师与学习者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对于想要以“汉语国际教育”为职业的从业者来说,其职业活动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基于此,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教育阶段,跨文化交际学相关课程就已经成为其培养方案中的重要专业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及树立开放的跨文化交际态度等都起到重要的启示和强化作用。但是,目前跨文化交际学相关课程在形式上表现为《跨文化交际学》这一门独立的

专业课程,其教学目标则只是局限于对于学生——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师,自身教学素养的一种提升,而没有把它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多层次的探讨。其结果是,学生对于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的学习缺乏全面认识,对其重视不足。所以,对跨文化交际学相关课程进行再设计,充分体现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密切关系,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语言教学领域应用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关键所在,同时也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当下“跨文化交际学”的课程设计思路

(一)教学层面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厘清培养模式

课程的开展始终都是要为培养目标服务的,故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制定,之后便因围绕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与教学计划以及后期课程的考核办法。“跨文化交际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的为特定的学生群体制定培养计划,构建适宜的培养模式。

2.制定教学内容,规范课时安排

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选择教学內容,并依据课程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本身特点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我们在研究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当前的课程内容进行调查,总结现有课程内容的优点与不足,制定符合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在制定好教学内容之后,需要规范合理的课时量,以期完成教学内容。

3.教材选择多样化

在教材选择方面,选择适用性强的外语教材与东盟国家小语种教材。“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在国外发展较为成熟,一些前沿性、权威性的文献多为英语著作,故我们需要编选出适宜本课程的外语教材或指定原版外文材料,在讲授重要理论及概念时,建议以汉英双语授课,这样可避免由于中文翻译不准确或不统一引起的误解或歧义。学校在针对东盟某国家开展该课程时,也需编选或指定当地国家的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

4.改进教学方法

跨文化交际更多的是用语言进行交际,因此鉴于学生的外语水平能力,目前的“双语教学”多指在课堂上利用两种语言( 汉语和英语或汉语和东盟小语种) 进行教学的方法,而不是全外语教学。由此可以增强学生的外语语言适应能力。此外,还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专业、外语基础以及接受能力,施加不同水平的教学,跳出课程的固定范式灵活的教学。

(二)施教主体层面

1.教师准确把握课程培养目标以及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应具有双语教学能力、专业理论水平,此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实践经验。当然,教师并不需要对所讲的各个国家文化都有切身体验或为该领域的专家,但是由于该课程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它研究的对象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文化现象,任课教师必须关注最新研究动态,不断阅读国内外跨文化交际学最新研究成果,收集最新案例,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以便更有效地促进教学改革。

2.教师跨文件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如果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相关内容作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教育的主轴,全体专业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在打破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与语言教学设计类课程的边界,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的整和才有切实可行的前提。这样,跨文化交际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就不仅是个别教师的工作了。没有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样重要的课程再设计工作就没有了进行的基础。所以,如何让所有的专业教师从各自专业出发,最后在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汇合,是进行这一教学改进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与基础。同时教师要规范双语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英语或小语种作为工具语言的地位,要做到用外语备课,用外语板书或制作PPT授课,用外语提问。并鼓励学生用多种语言进行回答,创造“第二语言”的课程环境。

3.优化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方面,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应具有双语教学能力、专业理论水平,还应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实践经验,以及相关的“异文化”明锐度,从不同文化中寻找相同之处,再从共性中提炼总结个性。再者,任课教师必须关注最新研究动态,不断阅读国内外跨文化交际学最新研究成果,收集最新案例,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4.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和保障

要进行教学改革,势必会大量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的学习时间,相关领导和教學部门应在教师的待遇报酬、职称晋升、课时安排、助教支持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照顾和保障,同时想方设法大力宣传,使教学改革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四、结语

在当代这一多文化、多语言的后现代社会,跨文化交际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主流的交际方式。研究者们愈来愈重视交际文化的差异以及交际策略的探索。同时,跨文化交际研究也让我们对自我的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思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正处于这种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地带,而汉语国际推广也日益成为中国软实力不断提升的重要方式与渠道。如何充分探索跨文化交际研究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是我们不断推进该专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再设计,从短期来看,确实会带来诸多具体工作中的挑战和压力,但是从长远来看,确实可以充分体现跨文化交际研究在第二语言教学领域的重要价值。如何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主线,进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教育课程的再设计,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崭新而有价值的工作。当然,要打破长期形成的培养模式,并非易事。它涉及到教学人员、教学资源等的重新安排、组织与配置。但是我们认为,其关键还是在于我们对跨文化交际研究对于第二语言教学活动的价值的深刻认识。如果没有这种认识的改变与提高,自然无法进行这种课程之间的重组。一旦认识到位,相应工作也就容易展开。即便遇到各种具体的困难与问题,通过一定时期的努力和工作,进展是一定会出现的。或许打通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与教学设计类课程的边界不是唯一的操作方式,在具体操作中,也许还有其他选择,这也有待我们继续的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Kulich,  Steve  J.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Communic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P2-8. 顾力行,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国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P2-8.

[2]冯晓英.基于“5C”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模式探究[J].海外英语,2021(22):137-138

[3]  Hall, John Kelly,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anguage and Cul-ture[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ch Press, 2005, P69-123. Hall, John Kelly,语言文化教学与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P69-123.

[4]寸碧滢,常家烁.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高职院校英语公共课教学策略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2):185-186+191.

[5]莫敏英.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课程教学设计中课程思政融入的思考与探索[J].校园英语2021(48):13-14.

[6]李熙,张树彬,张晓欣.“一带一路”国家商务交际文化对经贸类院校外语教学的启示[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4):93-96.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2020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设计的探索”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0XJYB23 负责人:覃婷婷,参与人:卢维、蒋艳平、王艳芳。】

作者简介:覃婷婷(1990—),女,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职务:专职辅导员,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

跨文化商务交际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中西方交际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 文化适应

中西方文明在数千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价值、理念、信仰、传统习俗。文化理念上的差异形成了中西方人群不同的言行方式,导致了交际障碍。为保障交际的顺利进行,消除跨文化障碍,我们综合文献,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总结,然后提出中西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建构方式,希望以此为依据帮助交际者克服文化困难,顺利地与其他文化圈的人士交流,帮助他們走向国际、了解世界。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话语沉默现象

中西方人群对沉默现象具备不同的态度。西方人不提倡在交际中保持沉默。在他们看来,沉默违背了“量的原则”,体现了交际主体的敬畏、尴尬、对抗、害羞及对话兴趣的缺乏、表达能力的缺失和人际关系的困惑。沉默让他们感到不安。在西方人眼中,清晰的话语表达是最恰当的信息传递方式,凡事应该直抒畅言,因此在多数场合,西方人会主动发话,并积极而主动地利用言语填补“交际空白”,避免沉默。相比而言,中国人更重视情境因素,对沉默的接受度较高。在很多场合下,中国人把沉默视为交际中关键而必要的言语技巧,他们“惜字如金”,讲究此地无声胜有声。这就导致社交中较为常见的“沉默现象”。

Gudykunst(1996),Park 和Kim(2008)等人针对中西方人群的交际行为研究证实了上述差异。这些研究发现,欧裔美国人把言语表达视为重要而有趣的行为,他们鼓励说话,避免沉默,主动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观点。同时,他们乐于把话语视为控制社交场面的方式。然而,中国人和华裔美国人把沉默视为自我控制的方式,他们乐于利用沉默回避不愿意参与的话题。这些研究同时认为,作为典型的反应型交际者,沉默是东方人对他人言论反应温和的体现,能避免冲突。同时,“沉默”也是艺术,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性别关系和上下级关系等)的重要技能。在这样的交际场合中,不同情境下的沉默具有不同的意义,既体现了反对、批评和不满,又表示了默认、尊敬、满意和接受。总体而言,中、日、韩等高语境中的社会成员倾向希望信息通过委婉、保守与含糊的方式传递,“沉默”是重要的实现方式。

2.话语的精确性

中西方人群对话语精确性的态度有所不同。西方国家属于低语境的社会。在低语境的社会环境中,言语形式(符号、词汇、短语和句子)的精确性高于语境的提示作用。人们倾向以口头言语为媒介,利用清晰的编码传递信息。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之间为了明确表达意图,较少考量对方的身份和角色等语境因素(Park,Kim,2008)。西方人普遍认为,一方面说话人应清楚地表达意义,另一方面,听者应主动通过询问与试错验证自己的理解(祝吉芳,2010)。西方人追求言语精确性的原因主要来自西方社会注重逻辑思维方式(李瑾,2013)。他们讲究语言结构及言语事实之间的关系,注重信息的数量化,这些特点都构成了言语明确性的基础。西方人主张凡事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应以数据和现实直接呈现。同时,西方文化也是“行动的文化”。西方人希望借助客观事实和科学“行动”使生活舒适、方便。上述原因都导致西方人的话语精确性。

中、日、韩等东亚国家处于高语境社会,社会成员对话语精确性的要求相对不高。他们经常使用间接的符号,利用简洁的词汇、术语、短语和句子,进行模糊和暗示性的表达。这种高语境特点的交流方式含蓄而委婉,有利于维护人际关系,但需要交际者花费一定时间熟悉话语环境。该话语特点与高语境社会成员倾向的思维方式相关。东亚文化注重形象性的思考方式,这导致社会成员习惯于质性思维,这便促成言语模糊性与不确定性。间接而模糊的话语具有隐喻性,我国社会成员擅长在交际中意会他人话语,依据情景和经验理解他人话语。总体而言,模糊言语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持社会和谐,但交流效率应提高。

3.话语夸张性

中西方人群在夸张性上具有差异。Gudykunst(1996)及Park和Kim(2008)等人的研究发现,西方低语境交际者乐于经常性地利用生动、幽默而夸张的语句彰显自己的观点,渲染气氛。同时,他们喜爱利用丰富的表情与姿势辅助言语的表达。西方人群的夸张性表达与他们的个人主义倾向有较大关联,在个人主义意识的引导下,他们乐于张扬自我,具有强烈的个人表达欲望。同时,他们在交际场合中也具有强烈的“控制欲”,必然导致他们借夸张表达吸引他人的注意。

相比而言,在高语境社会中,交际者在交流中更内敛,不以过于鲜明和夸张的语言词句表达观点。同时,夸张的表情与大幅度的动作往往被认为是不稳重的表现。同时,社会成员的人际敏感度高,交流时更强调谦虚与谨慎,不过度凸显自我。因此,中国人忍耐力强,推崇自我克制,交际中的话语夸张性相对不高(祝吉芳,2010)。

4.自我评价

自我褒扬的风格凸显了个人的成就、能力和自我满足感。Ting-Toomey(1988)指出,低语境交际者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乐于自我褒扬。西方人渴望对个人的认同和欣赏,试图通过褒扬自我体现自身的价值。他们普遍相信,褒扬自我的行为不应受到环境和人际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西方人乐于自我褒扬的特点与他们历来崇尚个人名利的传统密切相关。

与西方低语境社会不同的是,在高语境社会环境中,交际者不会高调评价自我,而倾向自我贬损的谈话模式,这表现为言语克制、迟疑、谦虚及自我批评,等等。中国人在交际中能体恤他人的感受,并乐于褒扬他人的成绩和资历,较少炫耀自我,给别人留面子。这些言行具有利他主义特点,有利于维持人际间的和睦状态,减少矛盾。

5.中西方指代称谓的差异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言语中指代称谓的不同。首先,中西方的第一人称称谓存在差别。中国人在很多场合下喜爱利用“我们”来称呼自己,以体现群体价值,多数西方人仅用第一人称单数“我”指称自己。由此可见,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强于西方人。

其次,中西方的家庭称谓具有较大差异。汉语具有相对丰富的家庭称谓语(如,汉语中的“堂兄”、“表兄”等),主要原因在于悠久的中国历史和大家庭宗法观念促进了这些家庭称谓的不断发展和积累,逐步形成了目前复杂的家庭称谓语系统。相对而言,西方社会人口的流动频高,家族宗法观念的淡薄,因此他们的礼貌称呼系统更简约。

再次,中西方人群在社会尊称上具有差异。我国社会成员重视利用尊称称呼他人(如,使用“师傅”称呼劳动群体、利用职级称呼单位工作人员,等等)。在社会交往中,合适的称呼能使交际顺利进行,而不恰当的称呼会造成对方的不快,妨碍交际的顺利进行。相比之下,西方人社会结构意识弱,社会称呼相对简单,在职务称呼上更随意。上述差异反映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社会价值观。

6.中西方的言语叙事结构和内容框架差异

一般而言,西方人的言语为线性特点,中国人的言语具有“构型”特点,即前者具有直白性,倾向优先提出观点,后者则优先铺垫,然后在此基础上推出观点,强调营造情景与气氛。根据我国学者贾雪睿(2009)的观点,西方人的话语直白性体现在三段式话语中,即导言部分、主体部分和结语部分。“导言”用于提出观点,概述要点与概念;主体部分则对论据等进行详细而具体的描述,并进行论证和推理;在最后的结语中,说话者对观点和要点进行回顾,并予以评价。综合而言,这样的话语叙述方式把主要观点放在话语之初,是反高潮式的话语结构,属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直接叙事法,这有利于实施高效率的交际行为,有助于听话人迅速进入状态,得到关键信息。从本质上看,直接叙事法是典型的线性风格,内部联系紧凑,话语细节的逻辑性较为严密,具有显著的连贯性。同时,线性风格的言语拥有较强的理性,具有较强的事实依据。相对而言,中国人的话语风格呈现明显的圆周式话语结构,重视前期铺垫的作用。在这样的风格影响下,中国人在说话之初,会精心构建语境的信息,而非直接发表见解。他们的话语常常经历“起、承、转、合”等四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起”为开端,“承”为发展,“转”为高潮,“合”为收尾(贾雪睿,2009)。由于这样的话语注重铺垫与气氛的营造,因而具有较强的剧情性。

二、依据中西方差异特点,构建中西方交际能力模式

中西方人群相互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广泛接触与交流,但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交流障碍,形成了交际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围绕具体的文化差异点,设计跨文化交际能力素质模式,提出适用于中西方人群之间交际的能力要素,以对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起到引导作用,消除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根据上面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分析,建议以“促进交际者的适应”为焦点设计该模式,引导交际者积极调整交际风格,以适应对话者的文化特质。因此,中西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设计应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该模式应以上述中西文化差异点为基础和依据,充分纳入这些文化点。这样交际者就能参阅中西文化的典型特点,充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体现,以便在交际时能提前预判对方的言行特点,并适当调整自己的言行习惯,让对方能适应自己的言行特点。比如,我们在听取西方人的话语时,认识到西方人的谈吐具有夸张性,这是他们张扬个性的需要,因而,我们对此予以相应的理解,不应感到诧异。又如当我们向西方人表露观点时,我们应适度减少沉默的频度与程度,以免造成西方人的不解与尴尬。

其次,该模式应有助于中西交际双方在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形成跨文化的经验与能力。因此,模式的设计应含纳个人适应表现及环境互动因素,并以之为跨文化能力的重要影响因子,如:行为适用性、心理健康度、文化身份及文化距离,等等。具体而言,我们在设计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时应把中西文化的差异点置于这些因子的框架之下,引导跨文化交际者以这些因子为导向,在认知文化差异的同时对自己的行为适用性、心理健康度等进行调整,并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身份及自身文化与对方文化的距离,在真实的交际体验中消除跨文化的差异。

再次,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应该具有反馈的机制。因此,我们在模式的设计中,应加入“适应良好”和“适应不良”等两个维度。在“适应不良”的维度中进一步导入“个人差异”的各种变量,根据个人的性别、年龄等提出改进措施。在适应良好的维度中,我们应进一步提出方法与建议,帮助交际者总结经验,强化交际者的适应性。

本文探讨了中西方的交际文化特点,并依据中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跨文化能力的影响因子及反馈机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素质模式的建构提出了设计思路。诚然,跨文化交际能力素质的提高不仅需要理论的引导,更需要交际主体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应该是一种促进文化适应的动态模式,有助于交际者在体验中依据模式调整自己,不断适应。

参考文献:

[1]Park, Y. S. & Kim, B. S.. Asi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cultural values and communication styles among Asian Americ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J].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2008,14(1):47-56.

[2]Gudykunst, W. B.,Matsumoto, Y.,Ting-Toomey,S.,Nishida, T.,Kim, K.& Heyman, 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self construals, and individual values on communication styles across cultures[J].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96(22):510-543.

[3]Ting-Toomey, S.. Intercultural conflict style[M]. In Kim,Y. & Gudykunst, W. (eds.) Theor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1988:213-235.

[4]賈雪睿.中美交际风格比较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5]李瑾.文化溯源:东方与西方的学习理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祝吉芳.碰撞下的跨文化交流:中西文化对比研究[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语言与文化关系论文范文下一篇:毕业历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