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范文

2023-09-21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范文第1篇

1 体育锻炼的意义

1.1 满足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

大学生处在即将面临就业的重要时期, 学习和工作压力巨大, 其身心的健康发展需要体育锻炼, 这正如日光、空气、水对生命的意义一样不可缺少。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空间广阔, 内容丰富, 形式自由和多样, 能吸他们的参与。同时, 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基本上都是户外进行, 能充分利用自然力因素, 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正常成长, 改善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提高大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和发展身体素质以及对客观环境的适应能力, 取得动态平衡, 有利于增进健康, 增强体质。

1.2 为大学生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能将体育课教学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应用于体育活动的实践。通过复习、巩固课堂知识, 有利于促进体育课的改革与发展;体育锻炼, 有利于促进《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实施。大学生在校从事体育锻炼活动, 是终身体育的组成部分是打基础的阶段, 课外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评能力, 提高大学生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1.3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丰富课余生活

按作息制度中安排的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等, 是大学课外体育锻炼基本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使得一天的学习生活有规律有节奏的运行, 具有科学性, 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积极意义。作息制度中安排的体育活动, 将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交替进行, 使大脑得到积极性休息,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这是符合科学的。同时, 课外体育锻炼有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 是课外文化娱乐活动组成部分, 它可以排除杂念, 陶冶学生情操, 充实其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 可以使大学生保持热情乐观、欢快、精力充沛, 使学生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

2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影响

2.1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的影响

人体的生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 如遗传、营养和运动等因素。就体育锻炼而言, 体育既能能促进机体骨生长, 提高和改善大学生的心肺功能, 有利于为大学生从事有氧活动的能力提高奠定一定的基础。除了心循环系统外, 运动对改善学生的神经系统结构、功能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这就有利于身体得到全面的协调。因此, 对于大学生来说, 每天至少锻炼1小时, 适当地参加体育活动和合理的运动负荷, 有利于身体健康。

2.2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不可忽视研究课题之一, 关系到成长和学习, 是学校教育者非常重视的教育领域。大学生处于学习的紧张氛围之中, 紧张、焦虑随时可能影响到其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则是较好缓解学生紧张、焦虑的手段之一, 也是解除由于学习压力而产生的不良情绪的有效手段。对于大学生来说, 情绪、心理健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参加体育锻炼和有活力的娱乐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这主要是因为体育锻炼是人体在大脑皮层主导下的随意运动, 它主要是以人的心理活动为中枢, 以人的肌肉效应活动而告终的一种反射。同时, 体育锻炼还能提高大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意志品质, 促进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的形成。

2.3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性格和身体素质影响

我国大学生中, 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逐渐成为这一学习群体的主体。独生子女症开始成为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中任性、个性畸形、动手能力差等现象便成了这一症状的主要特点。这些问题是我们教育不容忽视的和必须解决的任务。体育锻炼作为机体的直接锻炼手段, 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动作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团结协作, 培养他们具有宽容的博大胸怀;同时具有培养学生活泼、善于交际的良好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这些个性的形成, 为大学生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对身体素质而言, 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直接效果是使身体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协调性和灵巧性, 增长了跑、跳、投的能力。

3 加强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具体措施

3.1 根据不同类型的大学生, 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

大学体育教育应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 合理科学的进行教学。在实践过程中, 应对体弱多病和急躁型的大学生多选择慢跑等强度小、持久性的运动项目;孤独性格的学生, 应选择篮球、拔河等人数参与较多的集体项目;对胆怯型的学生, 选择滑冰、平衡木等活动项目。其次, 那些缺乏信心型的大学生, 应选择公开激烈的活动, 利用比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与此同时, 大学生在体育锻炼参与和学习时, 应注意培养他们正确的身体姿势, 全面锻炼身体各个环节, 注意肌肉发育的均衡性。

3.2 加强对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自信心培养

大学是要培养学生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最好平台, 课堂上所学内容是为了今后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获得的基本运动技能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练习才会真正体现体育教育的价值。学生只有平时多锻炼, 体育锻炼的技能和运动能力才能掌握的越熟练和提高。因此, 学生将体育课堂所学习的体育锻炼项目在日常的锻炼中经常加以应用和实践, 自觉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3.3 加强对大学阳光体育实施开展监督力度和经费投入

大学应进一步加强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锻炼的通知》的文件精神, 成立专门的阳光体育实施监督管理部门, 对学校进行阳光体育实施开展情况进行全程跟中、监督、管理和评估。上级部门在各种考评中, 应将学校阳光体育工作开展情况作为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容, 充分发挥评估机制的导向作用。保障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 让体育锻炼真正走向每一名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 相关政府应加大对体育专项资金的投入, 进一步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锻炼”提供完善的条件。

摘要: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发展、体质及心理等方面的健康发展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和效果, 提出一些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体育锻炼,大学生,身心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 尹小俭.关于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专题研讨, 2006 (2.)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范文第2篇

2、探索儿童心理健康规律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3、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4、发展人文通识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5、重视游戏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6、体育教师应适时调适心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

8、如何做好营林造林工作

9、利用民间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10、浅谈有效利用田间野趣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11、亲子游戏的价值及指导策略

12、提高中学生的自我表露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13、关注“灰色”群体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14、构建自主发展德育模式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5、教研引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16、高校田径教学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分析

17、教育视野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18、体育游戏中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9、体育与健康课程需要发展性评价

20、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谈学校教育创新

2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22、校园足球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23、尊重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4、浅论以制度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2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6、学习科学发展观在教学中的实践

27、丰富游戏形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8、游泳训练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解析

29、浅谈有效的美术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30、创设良好环境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31、开展普通高中艺术特色教学(歌唱教学方向)以促进中学身心健康发展的实践研究

32、论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支持作用

33、倡导生物课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4、强化学校体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35、关于卫生职业院校德育的思考

36、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7、小学美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创新能力发展

38、利用建构游戏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39、如何更好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40、音乐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41、论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42、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3、强化幼儿园安全管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44、健康之行,利用体育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

45、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46、关注高校贫困生群体的精神家园,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47、多维视角下现代社会保障本质研究

48、户外体育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49、艺体结合促进大班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实践研究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范文第3篇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关于健康的概念指出: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 而不是单纯的指疾病或病弱。也就是说, 它不仅涉及到人的心理, 而且涉及到社会道德方面的问题,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 社会良好适应, 四方面构成健康的整体概念[2]。

飞速发展的21世纪, 人类社会凸显出政治的多元化、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信息化的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职业人提出了巨大的心理挑战, 给职业人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心理健康对人的整体健康意义重大。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 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保证和动力。

1 职业体能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影响

1.1 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骨骼、关节和肌肉是运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3]。进行职业体能训练, 能加强骨组织的新陈代谢, 改善骨的血液供应, 对骨的生长发育、形态结构和机能发生良好的变化;系统的职业体能训练, 可以使关节的牢固性、灵活性、伸展性和柔韧性都得到提高, 关节的活动范围扩大, 承受能力和运动能力加强, 以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同时, 使得肌纤维增粗, 肌肉横截面积增大, 肌肉收缩能力增加, 改善骨骼肌的供血功能。可见, 进行职业体能训练能够使肌肉变得结实、健壮、匀称有力, 收缩力强, 运动持续时间长。

1.2 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心肺功能, 即心肺耐力, 是指人体的心脏、肺脏、血管、血液灯组织的功能, 与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以及代谢物的清除有关[4]。进行职业体能训练尤其是耐力方面的训练, 对心脏有良好的影响作用。可以使心肌收缩蛋白的含量增加;心肌中毛细血管大量增生, 循环血量增加;心肌纤维变粗, 心壁增厚, 形成心脏运动性肥大, 心脏收缩有力;同时也能改善血管壁和血管的分布状况。职业体能训练可使动脉管壁的中膜增厚, 平滑肌细胞和弹性纤维增加;使骨骼肌的毛细血管分布数量增多, 使血液与组织器官进行交换的能力增强。因此, 增个身体的血管系统结构改善, 弹性好, 机能提高, 直接有利于人体承受最大运动负荷时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代谢物质的还原和消除灯技能能力的提高, 最后有利于体能能力的提高[5]。从而也减少各种心血管性疾病的发生。

1.3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职业体能训练对呼吸系统的直接作用, 表现在呼吸肌收缩能力的增加。呼吸肌随着训练的作用逐渐发展得强壮有力, 呼吸功能随之提高。肺活量是其主要的反应指标, 经调查显示, 一般男子肺活量为3500mL, 女子为2500mL左右, 而进行一段时间的体能训练后男子可达5000mL, 女子可达4000mL左右。肺泡的弹性增加, 气体交换与储存氧气的能力增强。有训练基础的人, 呼吸系统的神经调节中枢得到改善;在安静情况下呼吸深沉而平缓, 呼吸频率可降至每分钟8~12次 (一般人为12~18次/分) 。

1.4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神经系统是人体主要的机能调节系统,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 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的。进行职业体能训练, 可以对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产生良好的影响, 从而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准确性, 使大脑皮层兴奋性提高, 注意力集中;使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更为平衡, 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增强, 从而可以承受较大的刺激和精神压力, 有效预防各种神经性疾病。职业体能训练可以有效地消除因用脑过度而引起的各种疲劳, 缓解人体紧张情绪, 提高生命活力;与此同时, 也可以提高视觉、听觉、位觉、本体感觉既触觉等感官的功能。

1.5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人体各器官的机能, 一方面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另一方面也受内分泌系统的条件。内分泌系统是由人体某些腺体或组织细胞分泌的各种类型的激素来加以调节和控制的。身体运动程度越高, 肾上腺皮质的体积越大, 功能越强, 对冷热的适应能力和抵御病毒能力均强于一般人。在紧张状态或危急关头时, 有锻炼者的肾上腺分泌速度快, 应激水平高。职业体能训练还能促进人体胰岛素的分泌, 维持人体正常血糖平衡。

1.6 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职业体能训练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身体运动可以加强肾的过滤和尿生成机能, 提高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器官肌肉的弹性和排泄机能。此外, 职业体能训练对人体的生殖系统、淋巴系统也都有良好的影响。

2 职业体能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在“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的传统目标外, 还提出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有所拓展的新目标。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 这两个目标提醒我们要注重体育对心理健康促进和社会化促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职业体能作为体育的分支, 其人文价值、教育和娱乐等多种功能可以说是与时俱进的。职业体能训练融入了职业之中,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对人所产生的心理和精神上的效应是积极向上、正面而深刻的。职业体能训练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 振奋精神, 陶冶情操, 从精神、心境、情感、意志和思想等方面影响着人们的职业生活。通过运动的过程, 情感得到升华, 痛苦得以减轻, 愤怒得到宣泄, 心态得到平衡, 这些都是职业体能的独到之处, 也是体育文化的神奇和魅力所在。

3 职业体能对人体适应能力的促进作用

适应是指在环境长期变化影响下, 人体的功能和形态发生相应的持久性变化, 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 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平衡受到破坏, 体内各种功能重新进行调整, 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平衡, 这就是适应过程。人体适应能力是人的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人们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能力。根据各种职业环境和条件的特点, 进行职业体能训练, 使之发生方向较高机能水平的转化, 从而在原有体能训练的基础上重新获得相对平衡, 有效的改善和提高机体对特定职业的环境适应能力。

4 职业体能对人智力的促进作用

职业体能对智力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人的智力首先是大脑和中枢神经新系统的机能。良好的体质, 特别是健全的神经系统, 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现代科学已经证实, 一个人智商的高低, 与大脑的物质结构和机能密切相关。进行职业体能训练, 能保证大脑的能源物质与氧气的充足供应, 使大脑神经细胞发育健全。另一方面, 职业体能训练中获得活动场所进一步扩大, 受到诸多外在因素 (如天气、场地、车辆) 的干扰, 运动动作也大量增多, 学习态度、动机、注意力、情绪、意志、自觉性、纪律性等等, 给大脑和神经系统提供各种刺激信息, 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活动的强度、协调性和灵活性。通过体育活动, 可以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灵活的思维力、良好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5 结语

职业人参加体育活动, 进行专门体能训练, 有利于补偿机体活动的不足, 促进新陈代谢, 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 并有利于机体的工作状态, 以保持充沛的精力, 提高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职业体能是使人身心俱健、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的有效途径, 从而有效的增强身体素质。

摘要:当今社会, 由于职业多元化的需要对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 即对职业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每一个想获得成功的职业人都必须关心和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注重开发自身的身心潜能。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 对此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认为职业体能的发展对人体各大系统均有着全面而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职业体能,健康

参考文献

[1] 梁仕国.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加强高职实用性体育训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27 (8) :75~77.

[2] 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6~8.

[3] 李世昌.运动解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67.

[4] 胡振浩, 张溪, 田翔.职业体能训练[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52.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范文第4篇

1、上级相关文件

2、社区简介。

3、健康促进社区/申报表

4、成立主要领导参与的健康社区/村工作协调机制(工作小组),并有职责分工。

5、健康促进社区/村工作实施方案。

6、制定健康促进社区/村的规章制度和相关措施。

7、倡导全体居民参与健康促进社区/村建设的公开承诺书

8、制定健康促进社区/村的规章制度和相关措施。 二.环境建设

1.建设无烟环境。(含建设无烟环境方案,制度及措施,主要公共场所及醒目位置禁烟标识,开展禁烟相关活动的资料,标识、宣传、活动等相关影相资料等)

2、自然环境整治(整治方案,整治活动影相资料,整治后整洁环境影相资料,不能有露天的垃圾堆或垃圾)

3、健康教育(健康设施(

3种以上)、免费体检场所及设备、健康活动室及其活动器材、健康阵地、健康文化活动中心、宣传栏、橱窗、横幅等影相资料)

4、健康活动室(有电视机、DVD。提供5种以上健康折页,有身高体重计、腰围尺、壁挂BMI转盘、膳食宝塔图等设施,有控油、限盐等支持工具展示,室内设有相关的宣传内容、管理制度及相关措施等,影相资料)

5、健康阵地(相关设施,室内设有相关的宣传内容、管理制度及相关措施等上墙的影相资料)

6、健康文化中心(相关设施,室内设有相关的宣传内容、管理制度及相关措施等上墙的影相资料) 三.活动开展

1、健康文化活动中心开展活动情况

2.开展健康素养促进互动,活动形式至少3种。 3.组织开展健康家庭评选。 4.健康生活方式知识讲座。

5.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宣传活动小结。 6.主题宣传日宣传活动。

7.举办2次以上健康为主题的特色活动。 8.开展健康管理签约式服务。 9.群众健身活动团结及活动。

10.社区/村居民健康知晓率75%,健康行为形成率65%,农村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70%,健康行为形成率60%。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范文第5篇

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在世界上发生率约为20%, 所占的伤残调整寿命年为12.3%。[2]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提供的一份资料表明:中国大陆18岁以下未成年人当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0%。据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16所大学学生10年中辍学原因的分析, 1982年以前主要为传染性疾病, 而1982年以后则为精神障碍。并且, 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

然而, 由于我国目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大多体现在心理问题与临床症状的描述上, 整体策略和措施的探讨也多限于学校层面, 本文将研究范围扩展到政府、学校、社区与民间等层面, 对优化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模式进行多渠道分析。

1 拥有政府的政策支持与经费资助

政府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是政府的纲领性文件、政策性法规等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与监督作用。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 中国政府需加快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方面的专门的立法工作, 从而为中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和监督机制。同时, 由于心理卫生教育属于预防科学, 具有公益性, 缺乏经济收益来源, 所以需要政府扶持。中国政府应尽可能地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方面拨付专项经费, 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资金投入, 从而使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在具备专门的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得以顺利、有效地开展。

2 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在中小学校中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推广心理辅导已成了世界教育改革的新趋势。而中国需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首先, 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组织机构, 为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保证。其次, 培养一批由专、兼职人员组成的心理健康专业辅导员, 为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提供师资保证。同时, 学校应克服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各种消极倾向, 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注重学生的包括心理健康在内的全面素质的培养, 多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将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融入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区别。

另外, 学校还应积极引进国外学校心理辅导的研究成果;举办有关心理辅导的培训班;配置心理保健医生和邀请心理学专家不定期地为学生做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或报告;创办一些普及心理辅导知识的刊物以及互动性强的心理咨询网站;设立预防、咨询与治疗相结合的三级“危机干预”系统等。

3 加强社区教育体系建设

生活在社区的所有青少年, 他们的发展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紧密相关。[3]积极推进社区教育, 是推进中国两个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 也是促进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国的社区建设与社区教育应具备以下条件。

3.1 拥有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政府的重视对于树立现代教育思想的地位, 促进民众思想观念的转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政府的投入与支持, 更是一种实质的推动。当然, 政府的重视源自于政府官员对于社区教育在提高民众素质、推进社区良性发展等方面所起作用的深刻认识。

3.2 建立专门的机构和专门化的队伍

社区教育的广泛、有序地开展离不开一些专门的机构与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 他们熟悉社区教育的特点和基本规律, 善于挖掘社区教育资源, 捕捉社区教育需求, 长于组织各种社区教育活动。

3.3 设立相对集中的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基地

相对集中的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基地 (如中小学校等) 有利于自然形成社区活动的中心, 为社区教育项目的组织、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还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益, 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3.4 争取社会各界和民众的积极参与

社区教育如果没有各界、各阶层人士的积极参与及其资助, 也就失去了存在、发展的基础。因此, 需要社会各界对社区教育观念的广泛宣传, 同时社区教育成功典型的示范作用也是缩短社区教育从“自然形式”发展到“自觉形式”这一过程的“催化剂”。

4 重视社工及其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中国应加快社会工作的立法进程, 制定专门的包括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在内的社会工作的法律法规, 为青少年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依据。同时, 应将青少年工作纳入社会工作体系, 以青少年的个体需要作为青少年工作的出发点, 建设一支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提高青少年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以完善中国社会工作体系的建设。

另外, 也应将志愿服务纳入专门的立法体系, 建立专门的志愿机构或组织, 争取党和政府、工商企业、社区组织、社会团体等的广泛、持久的社会支持, 充分发挥卫生、教育、司法、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有关社会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 互相配合, 齐抓共管, 使各社会团体承担更多促进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工作的社会责任, 以完善中国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志愿团体及志愿人员应配合政府部门, 募集社会资金, 发挥志愿服务的扶助功能, 尤其是为儿童青少年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资金、行为及心理的帮助。同时, 引导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从而促进青少年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

摘要:本文在借鉴西方国家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模式和运作方式的基础上, 将研究范围扩展到政府、学校、社区与民间等层面, 对优化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模式进行多渠道分析。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优化

参考文献

[1] 赵山明.公民健康素质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5:52.

[2] 王坚杰, 张洪波.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6 (3) :208~210.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范文第6篇

我校从决定争创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后,我们认真学习并研究了《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实施方案》,校领导和全校教职员工更加理解健康促进工作的深远意义。一年多来,学校在市教育与卫生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更新观念,统一认识,知难而上,不断努力,并将争创工作的总体思路和要求融入学校素质教育之中,把“健康促进学校”的创建工作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紧密联系起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突破口,以各项规章制度为保障,以加强检查评比为动力,勇于开拓,务实进取,为争创工作的深入实施扎扎实实地做了一些工作:

一、建立工作网络,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有序、全面地推进,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德育处、教导处、总务主任、少先队、卫生保健教师为组员的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职责分明、分工明确,校长全面负责创建“健康促进学校”的工作。为使这项工作走向正轨,不流于形式,学校专门设立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实施小组。负责制订工作计划、研究创建措施、明确人员职责、健全规章制度、检查实施情况等工作。从而保证了此项工作的规范、有序、持续的开展。

二、制订健康政策,完善保障体系

为了使学校的健康促进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学校健全、完善了一系列的健康促进规章制度,努力构建创建工作顺利开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1.合理安排课表

学校从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确保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每天在校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2.切实制订制度

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健全、完善了一系列的健康促进规章制度。包括创建工作例会制度、师生体检制度、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管理制度、控烟制度、卫生室工作制度、学生行为规范评比制度、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学生常见病定期上报制度、食堂卫生管理制度、食品卫生定期检查制度等。

3.健全应急机制

为确保教师和学生的人身安全,学校建立了一系列的工作预案,包括学校传

染病和食物中毒工作预案、学生伤害事故及其它事件工作预案、处理消防及校舍发生险情时工作预案等。

三、开展全员培训,夯实理论基础

为了使健康促进的理念根植于每个参与者的心中,学校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地组织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了学校健康促进的相关培训,提高思想认识,夯实理论基础,提高实践能力。

1.专门培训与交流学习相结合

学校一方面安排分管领导和保健教师参加市教育和卫生部门组织的培训,再对全体教工进行二级培训;另一方面还经常与兄弟学校进行交流学习。

2.集中学习与自我学习相结合

学校一方面利用升旗仪式、集体晨会、专题讲座、教工大会、广播站等形式,组织师生进行集中学习;另一方面还要求师生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橱窗、学校小报等资源进行自学。

3.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

学校除了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外,还通过召开家长会、发放告家长书等形式对家长进行相关的培训。

四、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旧校翻建之时,学校标准建设,建筑和设施严格按国家规范和卫生标准投入,所有教室均配有14盏日光灯,学生课桌椅全部是新的。配有男女水冲洗厕所。学校配备了多媒体微机室、体育室、乒乓室、卫生室、音乐室、舞蹈房等多个高标准的专用教室。学校克服资金困难,添置了图书,使学校图书室藏书达36000余册,全部实现微机管理,26个班级均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学生将家庭部分藏书带进班级,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学校食堂按《宿迁市学校食堂卫生达标建设要求》完善设施。办学条件的进一步完善,为提高我校现代化办学水平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五、注重“三风”建设,培育和谐环境。

学校培育、弘扬国学文化,把国学文化的熏陶、日常行为的规范、校园活动的引领有机地整合起来,努力创建适合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人文环境。

1.不断优化校园环境,切实发挥其隐性教育的功能。

我们十分注意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做到整体规划,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先后完成了学校“三风”铜字上墙,楼道上,一幅幅精美的照片,六幅大型彩画,充分展现了屠小人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国学文化,实施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凝聚着屠小师生的智慧和汗水。教室悬挂着学生自己的绘画作品和格言,更是挂出了学生的自信,展示了学生的才智。

教室的窗台上,绿意盎然,鲜花朵朵,美不胜收。蘑菇亭下,学生们休闲娱乐,一片欢声笑语。校园里碧绿的草坪,,飘香的桂树,大自然的美静静地在校园里流淌,这难道不是一个无声的绿色课堂?

每一处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每一处都承载着屠小人怡情、养性、厚德的良好愿望。

2. 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积极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学校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总体要求为目标,注重制度建设,推行自主教育,加强检查评比,并把检查结果与文明班级的评比挂钩,切实规范教师、学生的健康行为,努力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努力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学校关爱校园里的弱势群体,为困难学生建立了档案卡,并按不同的困难情况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各种帮困活动。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开展“一帮一”活动,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养成乐学、善学、勤学的良好习惯;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开展“陋习纠正”活动,关注、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帮助他们尽快改掉陋习;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通过减免杂费、免费供应午餐、免费赠送学习用品,师生开展“一帮一”“爱心捐助”等活动,帮助他们走出贫困的窘境。

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建立心理咨询卡,热情、负责地接待需要提供心理帮助的学生,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早日走出心理误区,从而健康、愉快地成长。

学校切实开展控烟活动,制订了控烟制度,努力成为“无烟学校”。 4.追求学生的多元发展

学校以“务本”理念为指导,利用地域优势,挖掘具有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框架,形成了国学文化。

六、加强信息沟通,形成共育氛围

学校突破了狭小的校本主义“象牙塔”,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与社区、家庭进行健康信息的交流与沟通,积极探索三位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形成共建、共管、共育的社会大环境。

1.学校与社区

并定期开展消防教育。例如:参观消防中队,观看消防表演等。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学校聘请派出所的民警定期来校进行法制宣传与教育等。另外,学校也定期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和为社区提供健康促进服务。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到附近居委会、福利院等地方进行义务劳动,为孤寡老人送温暖,为社区活动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运动设备、活动场地等。

2.学校与家庭

学校通过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不定期组织“家校活动日”、发放告家长书、寒暑假教师进行家庭普访等形式,与家长交流学校和学生的相关信息,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家校一体,主动、积极地为学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3.社区与学校。

学校积极争取有关单位的支持,维护学校周围的良好环境不受污染。行为养成,花开校园,家校联系,与时俱进。

七、开展健康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从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知晓符合年龄特点的健康知识,掌握相应的健康技能,对其将来一生的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1.实施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通过“五个有”的落实(有课程、有教材、有教案、有教师、有评价),努力提高健康教育课的课堂效益。健康教育开课率100%,健康教育知晓率达95%以上,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达90%以上。

2.拓宽教育教学渠道

学校利用校园网、宣传画廊、黑板报、广播站等宣传阵地,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专项活动、开设专题健康讲座、观看健康宣传片、发放健康宣传资料、进行健康知识测试等活动,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3.重视卫生检查评比

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班级的环境卫生、学生的个人卫生、广播操、眼保健操等进行检查评比,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健康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目前我校学生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达95%以上,眼保健操的正确率达90%以上。

八、开展健康服务,提高总体水平

在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的基础上,学校还会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有目的、有重点地为师生提供基本的健康服务,保障并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

1.对师生实施健康检查

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了健康档案(建卡率为100%),并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全体教工的常规体检二年一次,女教工的妇科检查二年一次;学校对全体学生进行一年四次的视力检查、一年二次的体重检测,另外每年对

一、

三、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体检。一轮体检结束,卫生保健老师还对师生总体的健康检查资料进行及时的统计,并作相应的分析。对体检中发现异常、疾病的则及时通知教师或家长,并督促其及时治疗。

2.切实开展常见病的防治

学校遵循“预防为主,习惯培养为重”的原则,每年制订常见病的防治计划和措施,每确立重点监测的项目,家校联手,切实有效地开展常见病的防治工作。

3.积极开展传染病的防治

学校遵循“预防为主,严堵源头为重”的原则,重点抓了晨检、特殊从业人员定期健康检查、隔离消毒、患者隔离治疗等工作,还健全了学校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工作预案,切实保障师生的健康和安全。至今为止,学校未发生过传染病流行或食物中毒的事故。

4.对学生实施计划免疫

学校积极推行常规计划免疫接种人人过关、计划免疫一律凭证入学的政策,目前我校学生常规计划免疫接种率100%、计划免疫凭证入学率均达95%。

上一篇:网店推广范文下一篇:学生表扬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