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

2024-05-17

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管理涉及的范围很广,最核心、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心理管理旨在发挥人的主动性、挖掘人的潜在能力,是管理的重中之重。心理管理是一种隐形管理,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具有隐形性、间接性、能动性、客观性、暗示性和后象效应,管理者必须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应用管理心理学知识,尊重职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从而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整体效能。

关键词:心理管理;隐形管理;积极性;潜力;效能

一、心理管理的含义

心理管理就是管理者遵循人的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借助各种媒介,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保持良好心态,以实现组织目标而实施的管理。[1](P.10-11)心理因素是人从事某项活动的基本动力,良好的心态能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挖掘出人的无穷潜能,提高活动效率和团队效能。消极的心理状态和心理体验则阻碍个人潜能的发挥,束缚人们创造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管理者管理才能的发挥。

二、心理管理六个方面的特征

心理管理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心理管理具有自身的特征和作用,它是一种隐形管理,具有隐形性、间接性、能动性、客观性、暗示性和后象效应。

1.心理管理具有隐形性。心理管理不同于显性的日常管理,它一般不下达专项的管理文件,也没有单独进行心理管理的直接行为方式,而是主要通过管理者的管理意识、管理说平、管理方式、管理方法等作用于被管理者,从而影响被管理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讲,不论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方式如何,心理管理总是潜伏在管理活动中,伴随着管理活动的始终,在管理过程中起着无形的作用。

2.心理管理具有间接性。因为心理管理没有单独的直接的行为方式,它必须借助于其他媒介才能得以间接实现。这种媒介可以是具体的管理指令、文件、计划、会议、措施、金钱等,但更多的是管理者或领导者自身的思想水平、言谈举止、人格品质、工作作风、方式方法、心理状态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管理是一种间接的干预,或者说是一种间接的“指令”。

3.心理管理具有能动性。人是有智慧、有情感、有思想意识的、具有能动性的高级动物,人可以对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进行主动的选择,心理管理作为潜在的隐形管理,它影响着人们对自己行为对象和方式的选择,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行为起着发动或制止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管理有较强的感染力、号召力、渗透力、推动力,能激发被管理者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努力做好工作,并在良好心态的支配下,产生良好的系列行为反应倾向甚至行动。反之则会阻碍向上的心智、削弱人的主观能动性,限制其创造才能的发挥,降低团队或组织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效能。

4.心理管理具有客观性。心理管理虽然不是外在的显性的管理,但是它却始终伴随着管理而客观存在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受到客观存在的心理管理的影响,作为管理者或领导者,不应怀疑心理管理的真实性,而应更多地思考怎样实施良好而有效的心理管理,利用客观存在但又隐性的心理管理,实施有效的组织或团队管理,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达到更高的管理效能。

5.心理管理具有暗示性。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激发人的内在动力,挖掘其潜在的能量,消极的心理暗示则反之。心理因素是人从事某项活动的基本动力,管理者在制定政策,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心理管理的积极暗示作用,对被管理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互动甚至提升,用有效的先进典型或者榜样示范来暗示被管理者奋发向上,最大限度地调动整体的积极性。

6.心理管理具有后象效应。后象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原指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要保留一个短暂时间的现象。同原刺激性质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同原刺激性质相反的叫负后象。心理管理的后象效应是指心理管理对被管理者心理的影响并不随着管理者管理活动的终止而消失,它会继续对被管理者心理产生作用。如果被管理者认同管理者的管理,就会心情舒畅地去完成任务,甚至还会“爱屋及乌”地自愿去做并不属于自己份内的工作,即使加班加点也任劳任怨。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管理中一支重要力量,其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特殊角色[2]使得高校辅导员群体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使得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特别作为隐形管理的心理管理,成为很多高校管理者关注的重点。高校管理者或领导者对辅导员队伍实施管理时必须关注辅导员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有效的心理管理,真正调动辅导员内在的积极性,发挥心理管理六个方面的积极影响,充分发挥辅导员群体的潜能,提高作为大学生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辅导员群体的真正影响力。

三、建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效心理管理的途径

1.建立高校辅导员团队的生态模型。一个队伍或者团队的发展必然需要组织的支持系统,作为高校管理者或领导者,对辅导员团队整体工作效能负有主要责任。一个有效团队的生态模型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断地受到外界的影响,同时又和其他团队或者整个组织环境发生不间断的互动。从生态学角度看有效团队的生态模型,它至少具有四个方面的意义:第一组织是否将对团队发展的重视体现在相应的制度规范中(如报酬制度、培训制度等);第二团队的目标设置是否和组织策略相匹配;第三组织是否已形成了鼓励团队发展的文化氛围;第四组织是否及时地提供了团队发展所需的技术支持。高校依据中央16号文件规定的要求配备辅导员,辅导员团队在各高校管理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团队,这个团队管理得是否有效、是否生态关系到该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水平,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人才培养事业的长远发展。

2.了解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情绪管理。美国成人教育家卡耐基经过调查研究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取决于他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靠的是他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美国资深学者丹尼尔•戈尔曼1995年的著作《情绪智力——划时代的心智革命》,提出用“情商”作为成才指标似乎更为确切合理。在成功的诸多因素中,“智商”的作用只占20%,情商则占到80%。作为高校辅导员,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真正了解自己的情绪,随时注意反省,也可以通过别人的反馈来了解自己,来判断自己的情绪状态,在了解自我情绪状态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恰当地表达情绪,对自我情绪加以合理的调控。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对于缩短人际距离、消除彼此间的隔膜、增强人际吸引具有重要的作用。

3.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心理健康管理。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这一概念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是指没有心理疾病,更指出了心理健康的最本质的含义,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个人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高校辅导员队伍在“高进、严管、精培、优出”的原则指导下进行管理,在选聘和培养的过程中,一般都具备智力正常,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具有健全的人格,情绪和情感稳定并能保持良好的心境,有健全的意志和协调能力,其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等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个人潜能的发挥及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可以说心理健康逐渐成为一个高校辅导员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4.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激励管理。激励,意为激发、鼓励。在心理学上,激励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及通过某种外在的或内在的刺激,使人维持兴奋的积极状态。在管理学上,激励指的是通过各种外部或内部的刺激,激发人的工作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潜能,使人能够朝组织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管理活动过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激励管理有多种途径,比如参加培训、专题研修、访问进修、选派出国、设立专项课题基金、职务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充分尊重辅导员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肯定其阶段工作成绩,为其进一步更好的发展创造条件等。

四、心理管理对高校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启示

心理管理作为一种隐形管理,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2004年中共中央16号文件实施后的五年来,中央和国家教育部先后颁布和制定了17个专门的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法令、法规、制度等,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明确高校辅导员要向职业化、专家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国家教育部首批21个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每年会举办不同主题的研修班,专题研讨会,評选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设立辅导员专项课题研究等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更好地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心理管理,作为高校,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特别是:

1.重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高校要认真解读并严格执行中央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实施细则,将关系到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或规定保障好、落实好、执行好,体现辅导员职业发展良好生态。

2.重视高校辅导员的自身发展。高校管理者或领导者要从心理管理的角度,重视辅导员心理需要,

重视辅导员自身发展的需要,给辅导员职业归属感。同时高校辅导员自身也要重视自己的修炼,培养健康的人格,实现自我的最大发展,提升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职业价值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颜世富.心理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中共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3]苏东水,彭贺等.中国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周来顺]

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中国电视剧批评伴随着电视剧的诞生经历了孕育与成长的阶段,《渴望》与《围城》在1990年的并起,表现出强大的社会效应和审美效应,为中国电视剧批评提供了走向成熟的机遇。关于电视剧艺术形式的独立,电视剧批评与文学批评的关系,电视剧改编,伦理批评的持续繁荣,电视剧产业化发展,电视剧的受众研究和类型研究等问题,都由此日益得到学界的关注。中国电视剧批评在21世纪新十年迸发出勃勃生机,同时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诸多困境,这种历史的回顾与梳理将为此提供一些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电视艺术;电视剧批评;艺术作品;独立品格;批评模式;主体意识

从《敌营十八年》(1980)到《渴望》(1990)、《围城》(1990)这十年,不仅中国电视剧创作经历了新时期最为重要的发展阶段,电视剧批评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孕育与成长。虽然中国的电视剧诞生于1958年,但是,经历了早期直播电视剧和改革开放最初十年的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进入真正的全面繁荣阶段。“叫好又叫座”的《渴望》与《围城》恰好在1990年并起,表现出强大的社会效应和审美效应,为中国电视剧批评提供了典型,提供了走向成熟的机遇。这两部电视剧里程碑式的相遇,结结实实地给观众提出了一个问题:今晚看《渴望》,还是看《围城》?这也是批评家们一再凝神思考的问题。

《渴望》被定位于家庭伦理剧“苦情戏”模式的开端,强有力地带动了中国家庭伦理剧绵延不断的出现;其导演郑晓龙2007年推出的同类电视连续剧《金婚》,也掀起了一轮收视热潮。《围城》则被列入了现实主义情节剧的序列,但同样展现了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同样从重大题材回归日常生活;就其所达到的审美高度而言,即使处在21世纪回眼望去,也是中国电视剧的精品之作。如果说《围城》以其作为电视剧精品的艺术价值不可忽视,那么,《渴望》则以其掀起强烈而广泛的社会反响而不可低估。这两者各自凭借着充分的理由,不仅在当时倍受批评家瞩目,而且至今还令学界回味无穷。

一、电视剧的文学之源

《围城》的文学文本,多年来历经了关于象征主题、知识分子形象和女性形象、语言的讽刺幽默与隐喻、版本的更迭与翻译、文化批判价值,以及同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等轮番不断的考量。即使是改编成电视剧文本的《围城》,也在出现十年之后依然被追溯为具有“现实主义美学形态”和“自觉的人文主义倾向”①。20世纪90年代的很多文章虽然以电视剧批评为名,其实还是停留在小说分析层面上,还是文学批评的视角,或者可以说,追求把电视剧批评“拔升”到文学批评高度,以文学批评的准则为准则,来对待电视剧批评。这与钱钟书小说的深厚积淀大有关系,其所形成的强大磁场不易摆脱,但也是电视剧批评的主体意识不明晰所致。这样,尽管有意识地进行电视剧批评,也是把从文学到电视剧的改编问题作为《围城》的主导议题。即使谈到原创电视剧《渴望》,其所具有的文学品格,也被追溯为“征服观众的最主要原因”。②

中国电视剧诞生之初,确实就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1958),就是根据许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因此,关于电视剧的改编问题,在电视剧批评的萌芽阶段已经受到了关注。电视连续剧《围城》并非首开改编文学名著的先河,但却是扛鼎之作。从1982年的《西游记》、1985年的《四世同堂》,到1987年的《红楼梦》,这些改编电视剧与文学原著互相生发的艺术现象,在当时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1986年,《光明日报》特别开办了“关于电视剧改编古典文学名著的讨论”专栏。《四世同堂》、《红楼梦》在21世纪新十年被再度改编,通过相距20多年的两轮批评热潮的跨世纪洗礼,我们可以更清晰地透视文学名著改编为电视剧的现象所带来的种种艺术问题。其中,“忠实于原著”显然一直就是各种批评话语关注的焦点。不管何人从何种视角讨论改编问题,回顾五十年来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史,“真诚严肃地面对名著,对历史、生活和艺术上充分的储备和准备,更少商业干扰,是最初改编作品成功的主要因素”。 ③

关于如何理解电视剧改编文学作品要“忠实于原著”,仲呈祥早在1990年就提出,应该界定为在“忠实于对原著的题旨和灵魂的正确理解,忠实于原著主要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意蕴指向”的同时,“忠实于电视连续剧所特有的审美规律”,“忠实于改编者自身的审美优势和个性”。④这篇文章发表之时,正是《围城》播出的前夕。钱钟书的看法也是如此。他把从小说到电视剧的改编形象地阐释为从“诗情”到“画意”。⑤钱国民访谈《围城》导演黄蜀芹,也直接指向改编问题,分析了从小说“诗情”到电视剧“画意”的成功转换,即文学“想象”与电视剧“具象”的关系。⑥《围城》的电视剧批评大都拘囿在小说中心主义的语境中,也与改编者的出发点密切相关。孙雄飞坦言,选择把《围城》改编为电视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出于对“惊世之作”的崇拜,二是出于对“中国有这么一部有趣的小说”的广而告之的目的。⑦这两个缘由都没有逃脱当时以电视剧传播文学的时代大氛围,文学还在掌控着电视剧这一方兴未艾的艺术形式。因此,最初的电视剧批评难以超越并独立于文学批评,就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了。

与此同时,1990年恰恰也是电视剧的改编姿态发生变化的一个节点。这之后关于改编电视剧的批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电视剧批评的独立地位,开始逐渐确立起来。《围城》的知识分子众生相,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有些文章就非常关注电视剧对这一方面的表现,剖析电视剧演员独特的“这一个”,对方鸿渐、孙柔嘉、苏文纨等角色在电视剧中的演绎,进行了细致的解剖。萧乾就盛赞电视剧《围城》能够运用媒介自身的优势,“借环境描绘内心”,注重小道理小动作。⑧编导、演员都撰写了大量文章进行自我心理的解剖和艺术技巧的探讨。台前幕后的那些花絮,虽然不能归于电视剧批评,但也为推动电视剧和电视剧批评的独立提供了更多可资引证的内容。

黄郭静2008年对《围城》文本进行的传播学研究,很能说明改编的价值。论者关注其在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果方面的变迁,提出《围城》经历了从20世纪40年代的政治批评、20世纪80年代的审美批评到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批评,即从主导文化文本、高雅文化文本到大众文化文本的变迁,传播效果从有限到适度再到强大。⑨其中,第三阶段就是指由于《围城》电视剧文本的广泛传播,推动了文学文本传播的大众化。现在学界关于电视剧改编的讨论,依然热度不减,但已经从文学凌驾于电视剧之上,转变为二者接近于平等的对话。如今生机勃勃的“影视同期书”现象,显然为电视剧与文学的相生互动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当然,学界也不免焦虑于电视剧的市场需求和艺术规律对于文学的介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恰恰证明了电视剧已经取得独立的艺术地位,电视剧批评中对于文学的考虑已经跃升到新的高度。电视剧从文学的附庸到凌驾于文学之上,这种变化值得学界深思,且已经到了致力于电视剧和文学平等对话的时刻。

二、电视剧与文学、戏剧、电影“分家”

在中国第一篇电视剧批评,即赵玉嵘《电视剧浅议》(1964)⑩一文中,就已经谈到了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独立性问题。戚方1986年在《电视艺术的崛起和腾飞》一文中明确指出,电视剧最大的优越性“就在于它在反映、表现错综复杂的事物运动上的巨大可能性和灵活性”。20世纪90年代的电视剧批评,开始全面寻求电视剧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立性,但还停留在强调其通俗性、娱乐性的层面。在“有意思”与“有意义”之间,凭借电视剧以娱乐功能为主的理由,说服自己要选择前者。《渴望》“一飞冲天”式的收视狂潮,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与探讨。由于这之前学界还在争论电视剧是“电影”还是“戏剧”,《渴望》导演鲁晓威也就仍然在一定程度上纠结于电视剧的归属,徘徊于戏剧和电影之间,但最终坚持以电视剧的形式完备性,郑重宣布电视剧已经“自立于艺术之林,不必跟在其它艺术门类(特别是电影艺术)后面爬行了”。《渴望》作为原创电视剧在收视率上的绝对胜出,更是在客观上推动了电视剧走向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道路。当然,电视剧的这种自觉,不仅需要电视剧自身发展的推动,同时也需要电视剧批评的推动。

关于《渴望》的贴近生活、以情动人的讨论,甚至延伸到写诗、写新闻,乃至职业道德教育等领域。这些如今看来根本无关于电视剧批评的随感文章,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被严肃地纳入对《渴望》的批评,恰恰形象地说明了当时电视剧批评尚未划清疆域的状况。但是,学界在这种客观情势下已经充分意识到电视剧走向独立的必要性与必然性。杨健平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渴望》如何引发了街谈巷议的公共领域的建构,达到情感宣泄与心理修复,以至审美提升的最佳社会效应。其中,尤其强调了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独特影响方式,即唤起社会群体共时性的艺术欣赏与审美交流,并由此重新审视与评价自己的生活,“开始了一种美学意义的自我观照”。

陈昌本指出,正如电影继承并突破了话剧的表演体系,电视剧也在逐步突破电影的表演体系,确立自己的艺术表现方式——“兼有了话剧与电影各自的表现优势”,“寻找到了‘自我’”,即艺术风格活泼亲切、摄录制简捷、追求情节真实、表演自然和语言生活化。刘帼君专门从表演特性的角度,把电视剧与戏剧加以区别,尤其强调室内剧的表演兼容了戏剧和电影之所长,追求日常生活性和交流亲切感,“排斥表演的舞台味和剧场化”,“程式化最弱”,更需要演员由内而外的自然生发。王光从艺术上和思想上概括了《渴望》的成就之后,也特别强调这部电视剧“通过创作手法的精心运筹和表现技巧的合理调度,使电视艺术终于摆脱了对电影的抄袭和对小说的依赖,有了个性,找到了自我,进入了自己的角色”。关于《渴望》在电视剧发展史上的价值,仲呈祥形象地指出,这部剧标志着“电视剧到了与电影离婚的时候了”。独立的审美体系,独立的制作方式,如此深入家庭,如此牵绊人心,于是,电视剧这一艺术形式此时在人们的头脑中建立起独立的形象。

另外,尤其是叙事学方法在电视剧批评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运用,蕴含着电视剧批评家希望透过这一能够“平等地”剖析各种艺术形式的方法,无论是文学、戏剧,还是电影、电视剧,达到表明电视剧这一新兴艺术形式与传统艺术形式拥有了平等地位的目的。这种努力看似矛盾,也确实以拉近电视剧与其他艺术形式距离的方式,模糊了电视剧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批评疆域,但在本质上还是最终推动了电视剧和电视剧批评的独立发展。从辩证的角度来看,电视剧的追求独立决不是单方面的作为。遭遇到电视剧挑战的其他艺术形式,为了自身的存在价值也在不断地寻求其独特性,不断地创造各种艺术形式共生共赢的空间。

三、伦理批评方法的全面繁荣

关于电视剧《渴望》与《围城》的批评,在20世纪90年代各有侧重,前者重在为什么引起全社会的轰动,后者重在为什么改编得有价值。在今天看来,社会批评模式得到了充分的演练,虽然也论及了语言特色、剧本结构等问题,但狭义的文本批评并没有得到学理性的展开。尤其面对热播的《渴望》,伦理批评、政治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这些社会批评模式都出场了,其中,伦理批评不仅最为醒目,而且成为另两种批评的内核,得到了极为充分的展开。1991年1月21日,《孔子研究》在北京孔庙特别举办了“《渴望》伦理思想座谈会”,随后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同样出于伦理批评的考量,早期的大量批评文章都很在意分析《渴望》中的女性形象,也大都采取了女性视角,指出刘慧芳、王亚茹等人物塑造的得与失,但还不是女性主义的学理性分析。到了21世纪新十年,女性主义批评趋于成熟,《渴望》也自然被纳入分析范围。

尽管学界和观众当时就充分认识到《渴望》在情节设计、人物塑造方面的种种不足,但还是把《渴望》推向了中国电视剧的顶峰——这里最主要的力量就在于“《渴望》情结”的伦理层面,即对“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渴望”,或者如同《渴望》主题歌中所言“渴望真诚的生活”。即便一些批评家主观上要进行审美批评,实质上也是在进行伦理批评,广泛讨论了《渴望》中生命价值的高扬,因善而真而美的追求,以及剧中人物“可赞乎?可学乎?”的问题。就在当时,学术界就已经认识到,“广大平民百姓有兴趣参加《渴望》评论,恐怕第一位的思考已不是这部大陆第一出室内剧对电视剧带来的种种冲击,也不会是常规的艺术分析、成败得失的评论,而是以各种社会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评价剧中的人物”。其实,当时学界的批评本身也很难从伦理批评的漩涡中抽身出来,这与《渴望》本身的艺术定位,及其所处社会思潮的裹挟都是分不开的。

即使在21世纪的新十年,伦理批评仍然在中国电视剧批评中占据着重要位置。2009年的“《蜗居》现象”就是明证。一方面,《渴望》掀起的当代家庭伦理剧热潮,虽然遭遇了历史剧、军旅剧等一波又一波的挑战,但至今也没有完全衰减;另一方面,电视剧这一艺术形式“嵌入”家庭生活的现实状况,也决定了伦理批评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维度。但是,仅仅拘囿于伦理维度开展电视剧批评,显然不是一种理想的研究状态。曾庆瑞就明确指出,目前的电视剧评论“相当大、相当多、相当普遍的表现是,只从社会学的意义上,只从社会认知功能、教育功能方面,去就题材、主题、思想、人的性格和命运等等问题做文章,而不涉及或很少涉及电视剧的种种艺术成分,这是残缺不全的”

四、电视剧产业化的初步思考

孟晓云《〈渴望〉幕后》一文,坦言《渴望》可能称不上艺术精品,“《渴望》的意义在于一种新的尝试,中国第一部大型室内连续剧的产生,使电视剧有了独立的品格,或者说,他们已寻找到一条少投入、多产出,利用电视技术优势,周期短、成本低,质量好的独特生产道路”。这显然是在强调《渴望》对于电视剧产业化发展的开创价值,同时也揭示出电视剧追求独立品格的社会客观需要,即大幅度降低制作成本和制作周期,多快好省地解决电视节目匮乏的问题。这其中既蕴含着译制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1980)、《血疑》(1984)、《女奴》(1984)、《诽谤》(1984),以及港台电视剧《上海滩》(1980)、《万水千山总是情》(1982)、《昨夜星辰》(1988)等热播所带来的挑战,也蕴含着中国电视剧自身发展的强烈“渴望”,即打破电视剧“小电影”的拍摄格局,推动电视剧产业的迅速繁荣。

《渴望》作为电视剧产业化发展的开创性的成功范例,探索出一种“集结创作生产”的创作方式。20世纪90年代有关批评中所谓《渴望》的基地化、工厂化、电视化,其实就是电视剧产业化和家庭化的问题。当时为此欢呼鼓舞或者总结经验的文章,数量颇为可观。电视剧的电视化或者家庭化,关注的是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独立性;电视剧的产业化,则是关注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商品的独立性。在电视剧产业化热潮全面推进的今天,不管学界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渴望》的开创地位显然无法否定。无论是剧本写作的集体方式,编导摄录的紧密配合,还是播出发行的市场运作,这些有组织的专业主义生产环节,显然在现实意义上把电视剧推上了产业化的道路。然而,即使认可电视剧的商品属性,也不能否认电视剧的艺术属性。如果说,《渴望》之际的电视剧发展应该为产业化欢呼的话,面对进入21世纪之际的中国电视剧的繁荣兴盛,学界对此的反思就很有必要了。

作为文化产业合法性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曾尹之争显然是关于电视剧产业化反思之旅的突出代表,贯穿了21世纪新十年中国电视剧批评的发展历程。曾庆瑞强调发展中国主流电视剧,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完美统一。尹鸿更重视解读中国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格局,即主旋律化和娱乐化的殊途同归。曾尹两位学者的立场显然各有侧重,呈现出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但都认同中国电视剧集艺术事业与文化产业于一身,而且已经进入电视剧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也都不否认电视剧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电视剧究竟应该向何处去,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

五、电视剧批评:作为艺术批评

在《渴望》与《围城》的收视之战中,《渴望》似乎以遥遥领先的收视率大获全胜,但实际上这种胜利并不完美。对于《渴望》艺术表现上的很多可探讨之处,就是编导和演员们也屡屡提及。《渴望》编剧之一李晓明为此曾经明确表示,如果说《围城》是吃不饱的饮食精品,那么我们目前大量需要汉堡包,即“格调不那么高、构思不那么严谨、制作不那么精美、但还好吃、有营养、好消化的食品”。然而,《渴望》在艺术层面上依然有值得借鉴之处,关于《渴望》的批评也脱离不了艺术的审视。

在这两部电视剧热播尘埃尚未落定的1991年,就有若干批评文集争先恐后地出版,集中反映了社会各界的看法。其中,除了有关管理层、演职员和观众的反响之外,也呈现了批评家们的艺术观点。高鑫撰文专门探讨《渴望》的审美特征在于,因其长可以细腻抒写人生命运,因其连续可以反复渲染人间真情,唤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仲呈祥指出,《围城》严肃精雅,《渴望》大众普世,各有位置,处于互补关系,不能扬此抑彼。

关于电视剧的艺术批评,创作、文本与接受是最重要的三个环节,即编导演研究、电视剧文本研究和受众研究。对于编剧、导演、演员的研究早就存在,这也是电视剧批评最为自然的切入点。此时的这类批评,总体上还是借助访谈获取的资料,直接描述编导演与电视剧作品相关的心路历程,对于其间的艺术考虑有所揭示,但还是描述为主,缺乏系统的学理分析。至于文本研究,关于《围城》的批评就特别集中在改编和表演是否符合文学原著的韵味上,关于《渴望》则把关注投入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设计是否合理上。

受众研究的兴起,可以说是学界欣喜地发现了电视剧这一艺术形式巨大的社会价值的结果。其中,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批评方法扮演了主要角色。解玺璋最初就在《〈渴望〉旋风——群体精神的一面镜子》一文中,系统地阐释了社会群体心理问题,即饱经离乱之后渴望获得安全感和稳定感。“《渴望》热”的产生,最经常被推崇的原因就是契合了受众的审美期待,包括平民意识、切近生活、细节真实,等等。此后的批评也一再提及《渴望》应该归为日常生活叙事剧,具有平实美,以及口语化、大众化的通俗语言形式,等等。这实际上也都是关于《渴望》的现实主义风格的讨论。

孙五三以抽样调查的方式对《渴望》来信观众的基本情况、来信内容及崇拜程度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着重探讨了观众来信的内在意义,详细考察了受众的偶像崇拜、职业崇拜与认同式崇拜,同时客观地指出观众来信只是代表了局部受众的反映。对于《渴望》而言,可以说受众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艺术创造。大量的观众来信不胜枚举,不仅在总体上反映了对《渴望》的高度赞赏,其中还包含了很多精彩的艺术见解。从接受角度撰写的最为有趣的一篇批评文章,却是以“小说”的方式重构了王亚茹这一女性形象在《渴望》前史和后史中的心路历程,即与刘慧芳的故事迥然不同的另一个“关于女人命运的通俗故事”。这种《渴望》之外的故事,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续集畅想曲,而是以解构《渴望》的方式重审“《渴望》现象”,很是令人警醒。《渴望》中关于知识分子命运的隐喻,当年就有《为丑陋的“老九”》一文,在哲学层面剖析了这部电视剧的反智主义倾向。这种力透纸背的思考,也直接反映了受众心理的一个重要侧面。

电视剧的类型研究,也开始得到关注。很多文章都强调《渴望》体现了浓郁的“京文化”色彩。相对于《四世同堂》的改编老舍京味名著,《渴望》应该说是中国第一部原创型的京派电视连续剧,但此时的京腔京韵完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言人——其参照的对象不是中国的其他地域文化,而是20世纪80年代大量外国电视剧占据荧屏所传播的外来文化。这种民族韵味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赞赏。吴迪撰文提出《渴望》运用了通俗剧的叙事模式,即“具有伦理特征、相对简单化的人物,二元对立的矛盾冲突、张弛有度的延宕过程和基本生活化的语言对白”。其中的具体探讨以否定性批判为主,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叙事学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的方法也有所尝试,逐渐从与电影、其他室内剧或者其他电视剧进行简单的比较,发展到随着学术领域自身的进展,在比较之中交叉运用各种批评方法。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有文章从女性电视剧的角度切入,运用格雷马斯的叙事动素模型比较刘慧芳与《女人三十》(1998)中的潘悦,指出刘慧芳的形象实际上承载了男权主义的意识形态内容,女性主体价值已经被“抽空”或者遭到了“置换”。普泛意义上的文化批评,在后来的批评文章中有所展开,除了常常与叙事学方法融合在一起的女性主义批评,还有神话-原型批评方法的运用。其他艺术维度的分析也有所介入,比如对电视剧音乐的研究。

现在看来,仅仅就20世纪90年代而言,关于《围城》的电视剧批评显得单薄和文学化,《渴望》在热播之后的热议也大多流于浅白的层面。然而,这也正是中国电视剧批评真正的全面起步阶段,相关文章在整体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电视剧批评走向独立的坚实步履。由于《渴望》特有的开创地位,其批评文章的数量也远远超出了《围城》,上述讨论随之显示出同一倾向,即对于《渴望》的阐述比重较大。无论是《渴望》的高调出位,还是《围城》的低调蕴藉,这两部作品都在如今的学界不断地被提起。正是《渴望》和《围城》所共同构建的中国电视剧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独立品格,造就了中国电视剧批评的独立品格。围绕这两部电视剧所开创的批评维度,已经较为全面地折射出我们今天所思考的中国电视剧的社会角色、文化身份、意识形态立场和艺术审美使命,以及批评家的价值标准、理论素养和学术姿态等问题。中国电视剧批评由此走上了较为理性的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陈娟娟)

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班级的建设发展就如同团队的发展一样,需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Tuckman 和 Jensen(1977)提出了团队发展阶段模型,认为团队的发展可能经历五个阶段,即:团队形成阶段、风暴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和解散阶段。本文将班级看作一个团队,将从这五个发展阶段来探讨相应的班级管理策略。

关键词:团队 发展阶段 班级 管理策略

通常,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来进行。班级主要指在学校中,由一群目标一致、组织机构健全、成员相对稳定并共同接受一定的规章制度约束的分级别的学生所组成的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级作为学生成长的摇篮,需要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培养目标,凭借一定的载体和方式,让学生通过班级学习知识,在班集体中逐步社会化,培养社会角色、确立社会价值观,为以后进入社会、成为社会人做好准备。因此,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恰当地运用班级管理策略来引导班级的发展与建设。

班级的建设发展就如同团队的发展一样,需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Tuckman 和Jensen(1977)提出团队发展阶段模型,是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得出的团队发展理论,他们认为团队的发展可能经历五个阶段,即团队形成阶段、风暴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和解散阶段,并且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所需完成的任务。本文基于团队发展阶段模型的观点,把班级看作一个团队,结合有关心理学知识来探讨班级的管理策略。

一、班级初建,指挥式领导树立威信,形成集体凝聚力

团队发展阶段模型认为,团队的组建期主要是管理者根据一定的技能和条件来挑选成员。形成初期,团队成员之间了解不深入,每个人都尽力给团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时需要团队领导者以指挥或告知式领导团队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而对于一个班级而言,组建阶段就是一个班级的刚形成时期,班级的管理需要结合实际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制定策略。

以中学阶段为例,这个时期的学生可能存在一些特点:生理上处于青春期,身体发育快,生理的变化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态度和情绪;对新环境、新集体感到陌生和不适应,可能会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存在渴望与人交往的开放性与自身内心封闭性的矛盾。刚进入初一或高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陌生感,尤其是师生间存在着距离,在开学之初,学生通常对教师保持有敬畏之感。作为班主任,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在这段时期内树立威信,成为学生心中的权威人物,以利于班级管理。此外,为了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树立信心,这一阶段班主任要主导班级管理,采取“指挥式”策略,领导学生建设班级内部框架、确定班级目标和班规,直接告诉学生要做什么、如何做,促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调整不良情绪,融入新的集体,初步建立起集体凝聚力,引导班级步入正轨。

二、经历风暴,运用教练式策略处理班级内部矛盾

风暴阶段又称为激荡期。随着实际工作的开展,团队成员的各方面差异开始展现,矛盾、冲突也随之而来,这一阶段主要存在着人际冲突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协调和解决,团队可能将一直停留在形成阶段或风暴阶段,团队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可以看出风暴阶段是团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同样存在于班级发展中。

处于风暴阶段的班级,存在的矛盾或冲突可能是多方面的,表现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加上中学生情绪波动大、不稳定等特点,这些矛盾存在着扩大、恶化的趋势。所以,这一阶段是班级管理工作中艰难而重要的时期,需要班主任采取教练式管理策略,即,从班主任完全主导的专制管理向逐步放松并支持学生自己管理的方式转变,主要工作是培养出合适的班级干部,像教练一样教会班干部管理班级。此外,在处理班级内部冲突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心理学中的强化理论,当学生的某些行为得到了强化,他们就会更多地产生这些行为。所以当学生出现良好的行为时,要多给予鼓励和表扬等正强化;当出现不良行为时,要有选择地给予负强化或适度惩罚,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三、步入规范,参与式管理促进班级凝聚力发展

如果上一阶段的矛盾得到协调处理,团队就进入到规范阶段。这个阶段团队运作正常流畅,分工明确,能团结起来有效解决问题。团队领导者通过参与式领导让团队有更多自主权,成员之间开始相互包容差异,调适个人行为,并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制定出一套共同遵守的规范。

班级建设也是如此,步入规范阶段,班级管理呈现规范化态势,班内形成了共同目标,制定了所有学生都认同的规章制度,教师、班干部能依据制度处理事务,集体凝聚力不断增强。这个阶段班主任的管理策略为参与支持式策略,要更多地放权给班干部和普通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以支持为主,进一步树立起班干部的威信。这一时期,对学生要多鼓励,通过表扬与赞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使他们不断努力和进步,营造出融洽的班级氛围,提升集体凝聚力。

四、执行阶段充分发挥团队精神,让学生自管自治

通常而言,并不是每一个团队都能走到这一阶段。表现为团队运行良好,自主管理,没有任何冲突,也不需要外部监督。如果一个班级进入到这一阶段,基本到了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班级形成良性的发展,集体凝聚力强,每位学生都对班级充满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如果达到这个阶段,表明班级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班主任可以信任学生,将管理和监督的权力都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真正自主、自立的班级主人。这时的班主任是非常轻松且富有成就感的。当然,要使班级发展到这一阶段需要前面阶段的铺垫,同时需要师生努力与周围环境的共同促进。

五、解散阶段,处理情绪并帮助学生规划未来

在团队发展阶段模型中,解散或休整阶段意为团队完成了既定的任务、面临解散。这一时期往往伴随着对分离和结束的焦虑、悲伤等情绪。而在班级的发展过程中,学生会面临升学或毕业,这就到了班级的解散阶段,这时班主任要着重处理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离愁别绪,帮助学生规划未来,树立正确的认识。

总之,班级就像一个团队,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特点,班主任需要审时度势,把握阶段特征,合理采取管理策略,促进班集体正常有序发展,而且注重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玉洁.中学班级管理理论与实务[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0.

[2]迟毓凯.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

[3]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

[4]Tuckman, Bruce W. & Jensen, Mary Ann C. Stages of Small-Group Development Revisited[J]. Group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1977(4).

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一、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困境探微

(一) 网络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使得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在国家的支持下我国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但是受到诸多负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一部分农村地区, 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的网络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例如在西北地区的很多乡村依旧没有网络,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所以, 就目前发展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实践中, 农业信息化网站建设不够完善, 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缓慢, 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 专业化人才与技术匮乏

虽然在“互联网+”计划的大力推动与支持下,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是从现阶段农村电商市场的反馈情况来看农村电子商务的从业人员无论是知识结构额还是整体格局上都无法达到相关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继续发展。导致这一困境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专业人员的定位不够准确, 没有为农村电子商务培养与输送高精尖的人才;另一方面, 相关部门针对农村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技术支持力度不足, 导致大部分从业人员的知识获取都是通过自身的学习与摸索, 使得技术水平与知识水平提升速度比较慢, 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对于人才与技术的需求。

(三) 农村物流体系进程缓慢

众所周知, 电子商务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健全完善的物流体系作为支撑。虽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农村地区的物流体系正在不断地完善,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 农村地区的物流体系依旧不够健全。在很多地方, 物流只能到乡镇, 而不能进入山村,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 开创全新农村电子商务形式

农村电子商务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新生力量, 是推动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加快农村电商发展的过程中, 最大的支持动力就是农村信息化建设, 无论是电子计算机还是终端智能设备都是关键组成部分。基于此, 在继续推进我古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过程中, 当务之急的事情就是要进一步加快农村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 可以结合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情况, 为农民群众推广智能手机、电子计算机等网络终端设备, 从而强化农村网络布局,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农村网络的建设工作, 加快农村地区的网速、降低资费, 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群众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积极性, 为农户开设网店销售特色农副产品提供便利;其次,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与电商平台以及电商协会等社会组织积极合作, 尽快搭建“智慧农业”平台, 从而为农户的决策带去专业指导与支持, 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再次, 要将农村电商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 通过社会化媒体积极宣传惠农政策以及农业供求信息等, 使得农户可以动态性的把握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动向, 进而促使农户走进电商平台, 通过互联网销售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最后, 政府部门组织企业业主深入农村进行讲座, 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深入认识电子商务, 进而推动农村电子商务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的发展, 有效规避市场信息脱节的现象。

(二) 推进人才技术创新

在进一步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实践中, 加快人才与技术创新步伐是核心所在。从人才创新的角度来看, 一方面要鼓励电子商务专业技术人才走进农村, 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地方自主创业, 从而为农村电子商务人才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 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持续发展, 为农村电子商务带去新技术、新理念;另一方面, 要加大对广大农民群众的培训力度, 各级农业服务部门一定要结合区域内部的实际情况, 定期组织农户学习电商理论知识, 深入农村、走进农民, 为其带去最前沿的信息咨询、最实用的操作技术, 从而提高农民群众的技术水平, 壮大农村电子商务的人才队伍。在技术创新上, 需要引导农村电商了从业人员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知识技术水平, 进而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与此同时, 农业技术服务部门要积极推进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生产出质优价廉的特色农产品, 为农村电商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商品基础。

(三) 加快农村物流体系发展进程

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推动农村物流的发展, 加大农村物流企业的扶持力度, 促进农村物流体系的不断完善, 另外可以鼓励引导农村自主建立第三方物流体系, 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希望文章的阐述可以使得相关部门以及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义, 实事求是的总结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与时俱进的转变发展理念, 结合农村电子商务的特点积极探索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路径。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在“互联网+”计划的推动下, 电子商务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极大程度的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今,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如火如荼, 加快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本文以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为研究视角, 从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困境出发, 探讨农村电子商务的创新路径。期待为推动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稳定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创新

参考文献

[1] 田群芳, 孔晓霞.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创新路径[J].现代商业, 2018 (09) :25-26.

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项目管理是进行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业主作为建筑市场的主体和主要投资方,在工程施工阶段加强项目管理,对确保工程质量,节约建设成本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业主方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与任务,阐述了加强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对业主在工程施工阶段实施项目管理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业主;工程;施工阶段;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一种科学高效的管理法,应用于工程建设中可以有效地保证工程质量、缩短工期、提高投资效益。业主是建筑市场的主体和主要投资方,应对建设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全过程管理,而建设项目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工程施工阶段业主采用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意义十分重大。工程业主既是工程项目的所有者,又是工程项目的决策者和实施者,业主对工程项目建设负有全面责任。因此,业主在工程施工阶段实施项目管理十分必要。

1.业主方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与任务

业主方项目管理是业主根据项目管理需要,成立项目部,组成项目管理人员,按照建设工程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依据各类合同文书,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以确保工程质量,达到预期建设目标。

1.1有效控制投资目标

投资目标简而言之就是“花尽可能少的钱,办尽可能多的事”,就是通过对项目总投资目标的控制,确保项目总费用不超过批准的预算,这其中包括资源规划、费用估算、费用预算和费用控制等。业主对工程项目投资管理负有重要责任,包括审核批准拨付合同范围内的财务管理;审查监理相关情况;上报相关审批材料;审查竣工决算等。通过行之有效的控制,确保投资目标的实现。

1.2科学控制进度目标

进度目标指的是项目动用的时间目标,也即项目交付使用的期间目标。进度控制的最终目标是确保工程项目按预定的时间启用或提前交付使用,是对工程实施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顺序、持续时间及工作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等预先计划并付诸实施,并跟踪计划与实施过程间的差距,及时进行修正、调整,确保进度目标的实现。

1.3确保项目质量目标

项目的质量目标不仅涉及施工的质量,还包括设计质量、材料质量、设备质量和影响项目运行或运营的环境质量等。质置目标包括满足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规定,以及满足业主方相应的质量要求。加强各类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查,强化材料、设备进场的质量控制,加强对监理工作的督查等,是确保项目质量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项目的投资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之间是对立统一的,业主要通过科学、高效的管理,统筹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力求利益最大化,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2.业主在工程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对策

在实行建设监理工程项目中,业主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积极创造施工的基本条件和外部环境工作方面,依据工程项目各类合同的规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督促工程项目参与各方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投资、安全等目标进行管理,确保工程项目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2.1高标准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要顺利推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必须要高标准做好施工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业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法规,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资质施工企业及项目经理,与相关建设单位、监理机构签订相关合同。业主要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和业务内容,组建项目部,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制度,明确岗位分工和职责,配齐配强相关管理人员。搞好施工单位进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施工单位创造良好开工、施工环境。

2.2搞好施工单位协调配合

工程施工阶段是一项系统工程,参建单位多、人员繁杂,日常工作管理任务重,因此,搞好施工参与各方的协调配合显得十分重要。业主可以将质量、进度、投资控制,合同管理等相关工作委托监理单位组织实施。但对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文明施工等日常工作业主必须亲自组织协调,业主应监督相关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和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施工与活动,确保施工单位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和谐施工。

2.3强化对工程监理的管理

业主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通过加强对工程监理的管理,实现对工程施工质量、进度等的有效监管。尤其在工程施工阶段,业主要进一步强化对工程监理的管理,通过选择合适的监理单位,严格审核项目监理机构及人员配置,认真审查项目监理规划,督导监理合同的执行。工程监理制度下的业主和工程监理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业主往往委托监理工程师(工程监理)实现对工程承包商的监督和管理,形成业主与工程监理的委托代理关系。业主强化对工程监理的管理,应当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科学选择监理单位。业主可以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直接委托的方式科学选择监理单位,严格对监理机构相关资质、能力、信誉等方面的审核,把好施工监理“入口关”,确保选择信誉好、管理上层次的监理机构进行工程监理。二是严格进行监理规划审查。监理规划是用来指导项目监理机构全面开展监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业主确定监理单位履行合同的主要依据。业主重点审查项目总体目标是否与合同目标一致,工程投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控制措施是否得当,合同管理、信息管理措施是否落实,组织协调方式、方法和内容是否齐全,监理工作流程是否合乎标准。三是认真督导合同的执行。业主督促监理单位履行合同,是确保实现投资目标重要保障。业主督导合同的执行,重点检查项目监理对工程进度是否进行了有效控制,工程质量是否达到质量目标的要求,投资控制是否科学有效等。

3.结语

工程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业主应当搞好宏观协调与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施工内外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督促工程参与各方认真履行职责,确保工程目标的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王晓东,张文轩.业主浅谈监理如何做好施工阶段的规范化监督管理[J].基建优化,2007,(5).

[2]PM I Standards Committee. 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 ledge [M].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1996.

[3]王艳,黄学军等.工程质量监控的博弈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5).

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工程造价是一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影响工程选价的是工程施工前的设计阶段,设计阶段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中原材料费用、机械设备费用、人力资源费用的支出,也关系到施工企业的成本与效益。所以,设计阶段的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关键词:工程;经济;造价

1 引言

工程造价是指一项工程从设计规划、初期预算、工程建设、整理完成的全部过程中的投入资金。因而导致工程建设中资金投入的损失、浪费现象非常严重,不仅对工程建设有着严重的影响,也直接影响着企业效益。笔者就工程建设项目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与研究,并提出解决的方案,供大家参考。

2 目前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与经济相脱节,缺乏工作协调

目前,国内的工程建设项目,工程规划设计与工程造价预算是分开的,可以说两个是独立自主的工作体系,规划设计只要按照客户的要求以及实地考查的结果,进行工程的的图纸设计,而工程造价预算,却是在图纸设计完成以后,根据设计的图案,考虑工程建设所需的原材料、机械设备、人力资源,完成最后的造价预算。

2.2 目前设计费用的计算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工程建设项目设计取费的标准通常都是采用“按照设计概算总造价的百分比计取”的形式,就是说假设一个施工项目设计预算为1000万元,那么,设计单位就可以从中抽取百分之五,就是50万元做为报酬,如果设计概算总造价越高,那么设计单位的利润与获益就越高。

2.3 施工企业对设计招标重视程度不够

施工设计招标是设计阶段的重要工作,好的设计可以为施工企业带个巨大的收益,而设计招标,正是为工程施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人们对设计招标的组织经验和重视程度还不够,对设计招标的积极作用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边设计,边准备,边施工”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一些施工企业,仅仅为了缩短几十天的工期而放弃设计招标,而有的企业则因为照顾关系而直接发包设计任务。

3 在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措施

3.1 选好设计单位,确定设计风格与水平

在工程建设施工设计时,施工设计单位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工程建设的质量,而设计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施工企业的效益与施工成本。众所周知,每一个设计单位都有自己的不同风格,而每一个设计单位对不同的项目的设计同样也有不同的习惯与风格,设计出来的作品不可能完全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所以选择一个好的施工设计单位是控制工程造价的第一步。

3.2 加强设计过程控制

在工程建设的施工设计时,应当加强对設计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在设计出图之前,根据不同的设计阶段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图纸在技术上的合理性、施工进行的可行性、工程造价上的经济性进行有效评审,从各个不同角度对设计图纸进行全面的审核管理工作,力争使项目的设计方案达到最优化,将设计图纸存在的错、漏、碰现象消灭在设计阶段,避免因设计考虑不周或失误给施工带来变更,造成经济损失,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3.3 采取合同措施,明确奖惩制度

在以往的施工设计中,设计人员因为不用对工程施工的成本与效益负任何责任,所以在设计时,他们没有任何的心理压力与责任压力,相应的,他们认真不认真,得到的待遇与尊重都是一样的,所以,在以往的施工设计中当常常会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但是现在,针对设计人员经济观念淡薄、责任心不强的情况,施工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一项工程设计明确责任人,并与之牵订合约,如果出了问题,必须要负法律与经济责任,同时可以在设计合同经济条款上,增加设计变更及修改的费用额度等限制性条款。

3.4 鼓励优化设计

前文所述,工程建设的施工设计是整个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设计人员的要求也非常高,所以,设计人员应当不断学习,并且注重结合实际,与时俱进,了解工程建设的最新动态、最新技术、最新法规,不断的优化与改良工程建设的施工设计。 对在运用价值工程原理进行设计方案综合评价、优化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予以适当的奖励。

3.5 合理安排设计周期

在工程建设项目特别是地产建设项目的设计运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个怪现象――在工程设计阶段设计的周期过长,而导致后期没有修改的时间,更为奇怪的是,设计单位在前期都十分悠闲,而后期去在加班加点的赶图,连夜赶出来的图纸设计往往都不能保证设计的质量与水平,而施工单位常常会出现,一边边施工一边设计的窘境。施工图设计的质量对工程的顺利施工和成本控制关系很大,但时间的紧迫性将会限制设计师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和解决,给工程留下遗憾和隐患。

4 结语

通过科学的管理,合理的规划,工程建设的设计可以为企业节省更多的成本,同时提高企业的施工效率与企业收益,做好设计阶段的管理工作,可以使工程造价的结构更为清晰,预算更加科学有效。由此可见,如果要想真正做好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就必须在工程设计阶段就做出各项管理工作,抛弃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积极推行设计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大力提高工程设计水平,合理的控制工程的造价。

参考文献:

[1]应莉洁. 论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及造价控制方法. 论城市道桥与防洪[J]. 2010(8).

[2]钟其祥. 浅析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 山西建筑[J]. 2010 (9).

[3]于国栋. 加强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黑龙江科技信息[J]. 2007(9).

上一篇: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油气井测试计量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