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范文

2023-09-21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我国对高素质创新型模具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等学校实施模具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高等学校模具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并实践了基于典型案例分析的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调查和总结。

关键词:高等本科院校;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

现代工业产品零部件的60%~80%,都是依靠模具成形,模具已经成为机械、电子、汽车、家电、通讯、航空航天及国防军工等领域产品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是实现少、无切削或近净成形的重要工艺方法。模具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产品的制造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1-2]。尽管我国的模具工业近年来在不断发展,但模具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在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技术方面。模具工业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掌握先进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人才,而模具技术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责无旁贷的职责。因此,近几年,不仅高职院校,国内很多高等本科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模具设计制造专业课程,争取为模具工业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一、高等学校模具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大连理工大学是国内最早成立模具研究所的两所高校之一,先后开设了“精密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高分子模具设计原理”、“模具概论”、“塑料成型技术”、“模具制造工艺”等一系列模具设计制造专业课程,并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在模具教学和科研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模具专业人才。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发现,尽管包括我校在内的高等本科院校模具专业和模具课程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由于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致使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不能满足我国模具工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教学和实践脱节,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的讲解,实践教学内容不足,缺乏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融通,致使学生不能对知识进行全面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无法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2)缺少形象生动的案例教学,教学方式过于僵化。尽管有些高校也引入了“案例教学”,但很多情况下更接近于“举例说明”,案例往往是辅助要点的讲解,学生不能对整个模具设计案例进行有效地掌握,致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

(3)授课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缺乏互动式的讨论和双向式的交流,以及自主式和合作式学习,学生研究和分析问题的兴趣、习惯和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4)过于注重课堂教学,缺少课外、实物演示和生产现场教学环节。模具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凭课堂的讲解,会导致学生缺乏模具实物的认识,不能产生对模具三维空间实体的想象力,进而导致整体教学效果较差。

(5)考核方式陈旧,多数高校的模具课程仍然是期末笔试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评价方法单一,忽视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知识和问题的主动研究和分析思考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不能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模具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基于问题和研究,把教学、科研、实践在人才培养中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研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知识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统一,学生从理解和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探索和研究式的主动学习,并在这种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训练思维能力、发展个性[3-5]。模具专业课程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即包括模具结构设计与优化,也包括模具制造工艺理论和方法,它不仅是多学科领域知识的综合,更需要有实践环节的真实体会。因此,通过选用典型案例,来映射模具课程内容的所有关键知识点,将知识的具体应用和应用过程中的分析以及分析中需要研究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再结合实践进行研究型教学,对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和主动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基于上述分析,对模具系列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打破传统的以模具成形理论基础→模具成形工艺→模具成形零件结构工艺性→模具成形设备→模具设计→模具制造为主线的知识灌输型课程讲解体系,以若干个典型模具设计和制造案例为研究对象,在课程初期即给出典型案例,以案例引发的问题为引导,循序渐进和由浅入深地展开课程基本内容的讲解,重点突出每部分内容的关键知识点,以模具设计和制造过程的分析方法为主线,将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融为一体。

(2)从模具成形制品设计和制造问题的分析入手,按照实际模具设计和制造过程和方法,以模具的功能结构模块和设计制造知识为重点,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形成以模具功能结构为对象的若干知识点。然后从模具设计和制造整体优化的角度,研究功能结构设计和制造的合理性,提高学生对模具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模具设计师应有的把握全局的素质和能力。

(3)采用研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围绕授课内容提出能引发讨论和发挥想象力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分组讨论,给出模具设计方案。然后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设计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归纳总结出关键知识点并重点讲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同时,教师通过介绍模具设计和制造研究领域国际前沿的一些热点问题,结合教学内容,引出该领域科学问题的研究方法,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思维与主动探索过程中学习知识。

(4)针对模具课程的特点,采用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网络、现场实物并用的多介质、多手段教学方式。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选择相应的授课方法和手段。建立课程的动画、视频和网络资源库,将课程内容形象化、简易化和趣味化,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切实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要点。

(5)研究新的课程考核方法。模具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工程应用性,传统的通过一张试卷的考试方式存在明显弊端。现在我们尝试采用了多元化的考核办法,把重点放在平时的考核中,分阶段、分内容、分知识点进行考核,再以不同的加权平均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考试中增加了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内容,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探索和创新。

三、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

实施的教改课程包括“塑料模具设计”、“高分子模具设计原理”、“模具概论”、“精密模具设计”、“塑料成型技术”等模具设计制造方向本科生专业课。以“塑料模具设计”为例,采用了典型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为了确保课堂的教学质量,制定了典型案例分析教学实施计划,按照计划编制了具有模具设计课程特色的教学大纲,将原来的知识原理讲解为主的教学计划转变为以典型案例为主线、逐步引出知识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修改和完善。实践的内容包括:

(1)典型案例的分析与选择。注塑模具种类很多,各类注塑模具的设计既有共同点,又具备自身的特点,因此,必须对各类塑料模具设计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选择合理的教学案例。尽管塑料模具种类繁多,但按照模具结构分类,可分为两大类即单分型面的二板式模具和多分型面的三板式模具。当塑件中存在侧孔或侧向凸凹时,模具又需增加侧向分型机构,而浇注系统的设计尤其是浇口形式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注塑模具结构及其复杂程度。因此,我们选取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浇口形式作为典型案例,即直浇口、侧浇口及点浇口:

① 案例1:直浇口式单分型面二板式注塑模具。这类模具又可分为不带和带侧向分型机构的直浇口式二板式注塑模具两类。模具一模一腔,模具结构简单,装配图和零件图简单易懂,模具功能零件齐全,适合在授课初期作为典型案例讲解。

② 案例2:侧浇口式单分型面二板式注塑模具。这类模具又可分为不带和带侧向分型机构的侧浇口式二板式注塑模具两类。模具可以一模多腔,模具结构与案例1相似,但成型零部件的结构复杂,适合在授课中期作为典型案例讲解。

③ 案例3:点浇口式三板式注塑模具。这类模具又可分为不带和带侧向分型机构的点浇口式三板式注塑模具两类。模具可以一模多腔,多分型面,由于需要顺序开模,自动脱凝料,模具结构复杂,适合在授课后期作为典型案例讲解。

三类典型案例根据不同的授课阶段,由浅入深地引出,既保持了授课知识的整体性,又让学生容易接受,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2)根据典型案例,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整合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加减,而是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下的重新调整与组合。根据典型案例,将授课内容整合为模具总体结构设计、浇注系统设计、排气系统设计、温度调节系统设计、脱模机构设计、成型零部件设计和侧向分型机构的设计等几个功能模块。每一部分功能模块都结合典型案例讲解,便于学生对授课知识点的理解。

(3)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及动画,制作用于教学的模具实物。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对教改实施效果有很大影响,结构合理、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对原有多媒体课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增加了很多动画内容和图例。另外,还准备了30多件模具实物,为同学们在课堂上演示。

(4)基于典型案例,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通过实践和探索,以新的教学思路组织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积极参与对话、讨论、辩驳,形成“教师陈述问题,学生多人猜想反驳”的“对话共同体”课堂模式。重点章节的讲授由传统的教师一人单讲改为学生上台合讲,形成了“猜想与反驳”的课堂讨论气氛。主要讲述章节,教师首先简要介绍今天的知识点和问题,然后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的多种可能性,然后在随后的教学中逐步将学生心中的疑问给予解答。教学手段上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放映动画,引用图例和演示实物,产生了一种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课后为学生布置思考题。

(5)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中期,设置1-2学时的参观实习环节,通过成形加工和模具制造的生产实习和教师现场讲解,使学生对模具企业生产与管理模式、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模具结构、模具加工设备和模具加工的工艺过程等知识有较全面的感性认识,为下一阶段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6)改革课程考核方法。采取了期末笔试、大作业和口试答辩相结合的方式。笔试中注意了试题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知识点,注重了对学生模具设计基本原理和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期末大作业是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重点,对考察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考核根据模具课程的特点,结合典型案例,选择了一个带有侧孔的方形壳体塑件作为考核对象,分别让学生们设计三类注塑模具即带侧向抽芯机构的直浇口二板式注塑模具、带侧向抽芯机构的侧浇口二板式注塑模具以及带侧向抽芯机构的点浇口三板式模具,要求学生画出模具装配图并采用答辩的方式给出大作业最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既让学生们系统地掌握了塑料模具设计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取得了很好的考核效果。

四、教改效果与展望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学生对校改实施效果的反馈信息。问卷调查涉及学生对授课方式、教学计划安排、课件和动画及实物演示、典型案例的选择、实践教学、教师授课水平、考核方式、校改效果总体评价等17个问题,并采用了无记名的方式,收回问卷118份。在学生认同度调查数据中,95%的学生对此次教改效果非常认同,5%的学生基本认同,他们一致认为案例式研究型教学方法对于提高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应用能力给予了很大帮助。

通过基于典型案例分析的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后,需要对这种全新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期望未来能够形成一种适合高等院校模具专业课程特点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为我国模具工业的振兴与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祁红志. 模具工业的发展与模具专业群的建设[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44-47.

[2] 刘全坤,王成勇,刘传经. 模具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重点[J]. 模具工业,2011,37(5):1-4.

[3] 郑伦楚,徐晓军. 论高校研究型教学的阶段性模式与深度推进策略[J]. 中国大学教学,2011(2):18-20.

[4] 刘冰,陈厚,倪文莉. 以科学本质为基础的研究型教学新思路[J]. 高等理科教育,2011(3):74-78.

[5] 籍建东. 研究型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 职教论坛,2011(5):43-45.

[本文工作得到了大连理工大学教学改革基金“基于典型案例分析的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研究”的项目资助]

[责任编辑:文和平]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范文第2篇

1中等职业学校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教学备课的主要特征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备课上不但有一般学科备课的特点, 而且同样还有专业课的专业特点, 只有熟悉了中职专业课老师备课的特点, 中职专业课教师的备课才会更加有效。

1) 专业实践与专业理论有机统一。中职专业课课堂教学具有专业实践与专业理论有机相统一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备课时专业教师除了要对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非常清楚外, 还应该对该专业所涉及的专业实训技能熟练掌握, 以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为例来讲, 专业老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钣喷等实体结构, 还要考滤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步骤与方法以及实训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2) 教学性和职业性相统一。中职专业课针对的行业和职业不同, 其课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也会有很大的差距, 专业教师在备课前、备课中就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现代企业生产制度、生产流程、学校的实际教学设施设备、专业计划等具体情况对专业教材做出相应的修改和编排, 而在备课过程之中, 专业教师需要有教学性和职业性相统一备课的基本规范, 以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为例, 专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学生学习的规律、学习的环节、教师的教法, 而且还要融入汽车制造厂、汽车维修厂、汽车检测站等实际情况, 为学生进入企业工厂作好铺垫。

3) 差异性和共同性相统一。当前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入学校门槛相对较低, 这些刚进中职学校的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素质修养差距较大, 具有一定差异性。中职专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当注意差异性和共同性的掌握, 不但要对一个班学生的差异性深入考虑, 而且还要考虑到一个班学生上课的同一性, 以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为例, 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的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的学生普遍都是在初中阶段成绩中下、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 或者存在偏科的状况, 专业课老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要考滤他们的差异性, 也要考滤到他们的共同性。

2中职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教师有效备课的措施

教师备课通常情况下是一种结构化的行为过程, 专业教师应该遵守一定的规则和步骤才能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教师在备课的时候, 应当把学生的“学”当成备课过程中最基本的出发点, 基于这一原则, 专业教师应当注意三个方面的事项:一是中职学生到底“学什么”, 即要给学生做好目标定位;二是学生应当“学到什么程度”, 即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到什么程度, 三是学生应该“怎么学”, 即备课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技巧、步骤。

中等职业学校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专业教师备课应当考滤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以职业岗位标准作为中职学生对专业的职业要求。

职业岗位标准主要是基于岗位分类及岗位工作内容基础上, 制定相对应标准对岗位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进行管理和控制。职位标准不仅是上岗人员从事职业岗位的依据, 也是用工企业在员工使用上的基本依据。为企业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大批合格有用人才, 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也是重要的任务。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对职业标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两方面。理论知识方面除了机械基础、发动机结构、底盘结构、电气设备结构、电工电子基础外, 还包括专用工具使用和一般工具的使用, 文明生产安全操作规章制度等。实际操作方面除汽车二级维护作业、发动机总成检修、底盘总成检修、电气设备总成检修外, 还包括汽车各零部件、汽车各总成的简单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技能。

2) 在备课过程中要融入生产过程和企业岗位对本专业的要求。

以汽车维修方式来分, 汽车汽修企业的维修方法可以分为就车修理法和汽车总成零件更换修理法。就车修理的方法一般来说生产的规模比较小、生产的效率不是很高, 采用此法修车的多为承修车型较为复杂的修理厂。汽车总成零件更换修理法生产批量大、效率较高, 但需要一定的零件总成作周转用, 用此办法维修车辆的多为维修车型和送修企业单位单一的大中型汽车技术服务公司。就作业方式而言, 还可以分成综合维修法和专业分工维修法。综合维修作业方法对工人的技术上的要求是比较全面的, 然而工人的熟练程度是比较难提高的, 生产的效率通常较低。小型的汽车维修企业通常会运用综合维修法, 较大型的现代汽车技术服务公司和某车型的4S店则一般会采用专业维修分工法。所以老师在专业备课的时候应当熟悉汽车维修的要求和汽车维修的工艺流程, 将这些融入到备课过程当中, 让学生在将来能更快适应维修企业实际的需求。

3) 了解清楚学生的学习基础, 明确教学对象情况。

中职学生是专业教学的主体对象, 专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当明确教学的主体对象, 备好学生的学习基础。在备课过程中尽可能地关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热点问题, 对教学的有效性应当加以关注。专业教师必须放弃以往的灌输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我们的教学观念也应当随之改变, 专业教师要树立为中职学生有效学习服务的思想, 要将传统的重点备教材转换到重点备教学对象即中职学生上来, 立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来备好课。

4) 教学的关键是备好专业课程标准。

作为中职学生专业课程领域的基本规范和专业课程实施的前提, 专业课程标准是专业教师备课过程中应当把握的重要问题。中职专业教师备课的基础是专业课程标准, 专业老师应当掌握这项基本的能力。专业任课教师在备课的时候, 应当非常熟悉中职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课程的标准, 掌握中职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课程体系及重要内容, 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备好本专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知识点, 实训操作的技能、技巧、方法等。除此之外, 中职专业教师备课应当体现其专业的本质特性即行业性、职务性、岗位性、服务性和技术性, 突出对学生的实际技能训练的备课, 以促进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 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摘要:对中职汽车专业的教师来说,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备好课。所以, 中职专业教师必须正确认识有效备课在中职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从中职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课备课特征作为切入口, 谈谈中职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怎样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职,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备课,有效

参考文献

[1] 陈留庚.新课程背景下备课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管理, 2012, 5 (05) :112-113.

[2] 林汉成.集体备课低效现状及反思[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0, 1 (01) :78-79.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范文第3篇

1.什么是装备制造业

目前,世界其他国家包括国际组织都没有提出“装备制造业”这个概念。“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可以说是我国所独有。它的正式出现,见诸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日报》,1998年12月10日研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第1版。)制造业的核心是装备制造业。对于装备制造业,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尚无公认一致的定义和范围界定。通常认为,制造业包括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工业的总称,即“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又称装备工业,主要是指资本品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电子和兵器工业中的投资类制成品,分属于金属制品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装备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装备制造业7个大类185个小类。

2.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中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装备制造业无论从管理机制、技术创新能力,还是从企业规模、竞争实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2.1组织结构不合理

1、企业规模小,大企业规模也不大 长期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重外延、轻内涵,投资分散、重复布局十分严重,且多数企业按“大而全”和“小而全”建设,致使装备制造企业规模普遍很小,即使所谓“特大型”和“大型”企业规模也不大。

2、长期以来中国重大工程项目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和制造分属不同部门,严重地影响了国内技术装备成套供应体制和能力的形成。

3、国内金融业参与装备制造业的投资、组合的渠道受到众多限制和约束,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解决装备制造业的改组。

2.2技术结构不合理

1、自主开发能力低。由于企业规模小,研究开发能力薄弱,致使自主开发能力差,技术创新能力低。高新技术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借助引进外国的技术。

2、企业还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国不仅研究开发经费和人员少,同时分布极不合理。研究开发经费和人员主要集中于研究机构和大学,企业还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

3、设计和制造技术能力不强。现代化的设计以综合和系统的观点,从市场、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集合材料、工艺、控制、系统、工程等方面,开发设计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产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中国装备制造业受人才、技术、投资、设计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制约,设计和制造技术能力普遍不高。

4、产品结构不合理。中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许多产品严重供应不足。中国装备制造业也多致力于铺摊子,扩大生产能力,而对提高企业素质很少关注,传统和大路货产品生产能力猛增,致使不少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供过于求,企业效益不好。与此同时,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新产品生产能力又严重短缺,致使国外机电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在中国国内市场上的份额已达30%。除为基础产业提供的重大技术装备多数源于进口外,某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进口份额也已占国内市场的50%以上。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石油化工装备、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要靠进口。装备制造业主要产品的技术来源50%以上依靠从国外引进。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差,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长。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一方面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装备;另一方面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相关政策不完善,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大量技术装备进口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一国不可能包揽本国所需的全部装备,但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从国外买不来、也买不起的,必然是通过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得以实现工业化,而且只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才能成为工业化强国。

3.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装备制造业为什么要发展?第一是形势发展的需要。近两年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呈现出重化工业发展的趋势,但大量的投资趋向于产业链中靠近能源原材料的初端,出现了钢铁、氧化铝、水泥等行业投资过热的情况,由于大量地消耗能源,造成环境污染,致使大家对中国工业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进行了很多争论。其实,真正体现一个国家的实力,在产业链上带动性强的,是装备制造业。

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如美国、日本等都非常重视发展本国的装备工业,并有极其完善和有效的振兴办法。我国要打造自己的竞争力,必须振兴装备工业。第二是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必须改变。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建国五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仍处于被动状态,自主创新能力弱,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总体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因而发展装备制造业成为进入新世纪面向"十一五"的中国装备工业主旋律。

3.1继续深化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

加大“改制、改组”力度,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国际竞争力。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必须首先通过改制、改组,激发企业活力。加快企业产权多元化的进程,加强企业激励机制与制衡机制的建设,真正激发起企业的活力。围绕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强项进行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与重组。打破部门、行业保护,加大企业间重组、并购力度,建立起大装备制造业体系;按照全球化和专业化生产的思路,大力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一大批强、精、专的中小企业集群。压缩过剩的、落后的生产能力,加大严重亏损、没有发展前途企业的破产、退出力度。

3.2加强中国调控与市场指导

对于与中国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紧密关联的重大装备及应用工程项目,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由国家出面组织优势和有效资源,通过改制、改组、改造及组织科技攻关、装备研制和工程示范,力争实现重大突破和跨越。

3.3做好规划引导,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为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国家应做好规划引导,在资金、资源、技术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优秀人才,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鼓励形成在国际上知名、各具特色的若干装备制造业集中地。

3.4坚持技术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

促进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积极引进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关键装备技术、配套零部件生产技术,并努力消化、吸收与创新,最终实现国产化,带动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转换升级。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大自主开发和自主创新的力度,使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由引进技术型向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型转变,进而走向自主创新型。

3.5提高系统和总成套能力

破除传统的分割体制,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与重组,在大力提高单机技术水平、质量和性能的同时,高度重视装备系统成套能力的提高,组建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装备承包公司,形成几家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实力的装备总承包商或大供应商。

3.6转变技术创新模式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明确一批关系到装备制造业长远发展的技术研发重点。切实加强中国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紧密跟踪世界制造技术的前沿,有重点地开展研制攻关,力争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及制造业应用领域掌握一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高效协调、符合国际惯例的“产学研”一体化体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3.7继续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重视提高熟练技术工人的比例。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制造业仍可充分发挥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并在吸引直接投资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保持竞争优势。提高制造业熟练工人的比例,培养造就数千万掌握制造业高技能技术的人才队伍,将是中国装备制造业保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3.8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范文第4篇

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目的

(一) 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

院校的学习并不是纯理论学习, 也不是纸上谈兵, 最终是要让学生将专业知识和能力真正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教师在实际教学的开展中, 要为学生树立全局的意识, 并让学生明白理论的学习还是为实践操作服务的, 实践也是对理论检验的唯一途径。这种情况下在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教学中, 院校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全局意识的强化, 让学生对理论以及实践进行客观的看待, 在自身学习上要进行合理的规划。

(二) 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机械自动化是涉及到设计、制造一体化的理工专业, 考察的并不仅仅是学生的操作能力, 对学生在机械自动化方面的设计能力也是有着一定的要求。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进行强化, 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同时也是让学生学习并且掌握到更多设计方面的技巧和原则, 让学生在机械设计方面具备更强的设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院校开展机械自动化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为行业以及企业输送机械自动化专业的专业人才, 尤其是应用型人才更是各行业的需求。在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要让学生在机械自动化方面具备更强的工作能力。教师要对理论以及实践进行合理的分配, 包括在内容以及课时的方面, 都是要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实践以及自主练习的机会, 并且让学生可以具备更强更充足的专业知识, 让学生实现全方位的发展。

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一些院校在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对专业课进行合理的安排, 导致学生在机械自动化的的操作中难以顺利适应。实际上如今很多的院校是在理论方面展开重点的教学, 忽视了实践操作方面的一些锻炼, 但是在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实践操作是不可忽视的。理论学习的时间比较长, 但是忽视了时间的锻炼, 这样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效果就会不够理想。这种方式是院校比较传统的一种授课方式, 这不仅是让学生在机械自动化的实际工作中没有足够的动手能力, 越是会让学生无法对机械自动化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行充分的运用。这就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如今行业真正需要的是在机械自动化方面真正具备应用能力的人才, 这种人才培养的偏差, 会让学生在就业方面竞争力不足, 对学生长远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另外就是从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上看, 长期的理论学习会让专业学习变得非常枯燥, 对学生的兴趣就会造成一定的打击。让学生感觉到机械自动化的课程是非常枯燥的, 难以产生机械自动化学习的积极性[1]。

(二) 教学的方法单一

为了让学生在机械自动化的实际学习中保持着不错的积极性, 并且具备扎实的操作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师就要注意在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 这是现阶段专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一种要求, 让学生可以经过机械自动化的实际学习, 在知识的掌握以及应用上更加全面。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授课的效率实现提升, 并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但是在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中缺乏实践的锻炼, 这是无法达到理想中授课成果的。在机械自动化的实践课程中, 适当增加一些理论的渗透与讲解[2]。

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 这也是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的合理思路, 师生关系对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效果是有着直接影响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师生关系的合理建立, 促进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高效开展。师生之间进行更加密切的交流, 教师可以从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不同阶段, 对学生有深入细致的了解, 这样对教学方案就可以及时进行修改和补充, 让学生更加任认可专业的学习, 不断加强自主学习。

(三) 实践教学的内容严重不足

机械和自动化这是现阶段国内产业发展中非常中的两个专业, 因此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是院校非常关注的问题。院校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不断输出在机械自动化方面专业化的人才, 满足行业和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 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已经提出很多年, 但是在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中落实的情况还是有些不足。院校的教学授课模式并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改变的, 很多的问题也是不断暴露出来, 所以教师在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中也要不断面对新的问题。因此院校在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方面取得什么样的效果, 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都是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且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的开展对相关的课程也有多层面的影响, 实践课程现阶段在机械自动化的实际教学中比例是严重不足的, 这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有着一定影响的。

三、创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的措施与方法

(一) 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阶段设置合理教学方案

从现阶段机械和自动化领域实际的就业情况以及国家在机械自动化教学的改革情况上看, 院校如今面临的挑战就是要培养出具备一定动手能力以及实践经验的一些技术型人才, 这是与以往在院校教学中不同的地方, 仅仅是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因此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学生, 在机械自动化教学的开展中, 需要将学生作为机械自动化教学的主体, 在课程的安排上要适当减少理论的比例, 对实践课程的比例进行适当的增加, 结合学生在机械自动化学习的不同阶段, 在实践以及理论方面设置出合适的比例, 这一点对机械自动化教学的实际开展是有着直接影响的。

根据每个阶段对理论以及实践课程进行适当的安排, 这是机械自动化专业教学开展的实际需求, 也是教师要进行的重点工作。院校需要结合机械自动化教学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 教师在机械自动化教学的实际开展中要适当从其他院校中的一些学习情况以及教学经验中进行借鉴, 在机械自动化教学的实际开展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理解接受能力有一个合理的评估, 将学生作为机械自动化教学的真正主体。另外就是院校需要结合学生在机械自动化方面的动手实践能力, 作为日常教学以及考核的要点, 让学生可以在院校中对机械自动化进行学习的同时, 也是意识到自身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实际学习需求, 是否要对动手实践方面对自身的能力进行锻炼, 从而让师生之间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 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机械自动化教学开展中, 一些知识点是比较分散的, 这对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是有着一定难度的, 机械自动化一体化教学强调的将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整合, 然后结合机械自动化一体化教学的需求, 对知识点进行重新的规划, 这样学生在机械自动化一体化教学的模式下, 就会对自身的学习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规划, 对知识体系的高效建设是有着一定优势的。学生可以在机械自动化的实际学习中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然后在学习计划上就会更加有把握, 各个课程之间可以充分联系起来, 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另外就是在机械自动化一体化教学的实际开展中, 教师需要将实践课程作为其中重要的环节, 在机械自动化一体化教学中实践的锻炼也是不可缺少的, 理论和实践实现充分的结合, 也是一体化教学的一种特点, 是教学开展的重要要求。这种新型的模式可以让专业人才更好地满足实际的需求。

(三) 企业和院校开设订单班

院校在机械自动化教学中与实际生产接轨, 与企业之间实现深度的合作, 然后从正规的企业中找到一些专业化的知识, 给院校的订单班传授一些真正在机械自动化实践中可以应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订单班中的学生, 可以在学习期间到企业中参与顶岗实习, 这对学生来说是强化自身实践能力的一种非常难得的方式, 参与到实际项目的开展中, 对自身的理论进行实践验证。

四、结论

总之, 从机械自动化教学的实际情况上看, 很多的问题还是客观存在的, 在这种局面下院校就要加强对各方面的改善, 提升教师的实际专业能力, 并促进课程体系的完善, 加强实践课程的比例, 促进学生在机械自动化方面职业能力的提升, 院校需要在机械自动化教学中不断改进以往的问题。

摘要:为了满足实际行业发展的需求, 院校开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但是现阶段来看, 院校在专业教学中还是有着诸多的问题, 要想实现对专业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就要在教学策略上做出更加合理的安排, 并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成长。本文分析的是在专业教学中, 如何实现教学的创新。

关键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软件开发与应用 (上) ——以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8, 20 (10) :57-62.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我国机械制造行业也在不断发展。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密不可分,机械设计离不开机械制造,而机械制造必须依靠机械设计,二者结合才能使制造程序更加流畅。可以说,机械设计是机械制造的前提,优秀的设计可以提高制造机器质量,确保机器性能。因此,探究机械设计技术与机械制造技术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制造行业而言非常重要。本文简要阐述了机械设计的技术分析以及机械制造的技术分析,并对二者关系作出分析。

关键词: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

引言:

机械制造业是我国的核心行业,其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进步和社会建设,必须通过技术性的措施来完成行业的转变。由于我国在机械制造业方面的起步较晚,并且设计和技术都不是很成熟,所以导致目前的机械制造业发展并不是特别迅速。为此,今后应对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技术进行广泛的分析,不仅要健全设计体系和技术体系,同时应积极加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此来完成更高水平的机械制造成果。

一、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以及发展方向分析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从不同方面分析,机械制造业可以从管理、设计以及制造工业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机械制造的管理。计算机管理制度对于机械制造业而言,是一种未来发展的方向。组织体制与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营造出最新的JIT、AM、LP以及CE等管理理念。在我国,这种管理机制还是比较匮乏的,只有很少的机械制造企业进行这样的管理。因此,我国应该加强机械制造的管理机制。第二,机械制造的设计。工业发达国家都会采用先进的设计方法,并且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应用,让更多企业开始了无图纸的机械制造。然而,在我国,则缺乏这种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或者是这样的技术应用并不广泛。因此,在这一技术层面上,我国需要努力与发展。第三,机械制造的工艺分析。机械制造以高精度、高精细加工作为其发展的趋势。最新的技术,如微型加工、纳米加工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等等。这些技术都属于高端的加工技术,在工业发达的国家,这些技术应用较为广泛。而在我国,以上技术应用不多,还处于一种未开发,甚至是未普及的状态。因此,这些高端的技术在我国有待加强。综上所述,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很多技术都有待开发或者是普及。但从技术层面上而言,相对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则有更大的发挥潜能。

二、机械设计技术分析

机械设计是机械制造的前提和基础,对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具体流程、操作以及问题解决都有一定的知道与规划,因此机械设计对机械制造而言非常重要。机械设计过程中设计到很多领域以及学科知识,随着社会发展,对设计技术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机械设计所应用到的层面也越来越广泛,下面将从机械设计的规划、方案、技术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对机械设计的技术进行具体分析。

1.初期规划设计分析

机械设计的初期规划设计流程和操作与计算机软件需求分析设计非常相似,都是在设计之前就要对机器性能以及具体设计要求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并整理数据得出相关重要结果和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所设计的机器应该具备哪些功能和特点,怎样确保制造流程更加便捷高效等等。机械设计的初期规划是机械设计的基础,是机械设计如何进行的引导和约束条件,也是机械制造工程的约束条件。

2.方案分析

在机械设计过程中,方案设计是在初期规划基础上对机械设计构想的具体实施,机械设计的方案设计是机械设计的关键,是机械设计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在方案设计过程中所要注意的问题也要多于机械设计其他环节,方案设计还要克服设计创想与设计实践之间的差距,避免设计方案的不可实施,确保机械制造安全有效。这就要求设计方案要同时考虑到机械制造的创新技术和机械自身性能及要求两个方面,二者相互渗透,缺一不可,这样才能确保机械设计的设计方案可实行、有創新。机械设计中的方案设计主要包括工作原理运用、机械结构认识、运动方式设计、零件设计与选取、制图以及检查等方面,这些因素构成了机械设计中方案设计的具体流程。

3.技术设计分析

机械设计中的技术设计是整个设计过程中的灵魂,对于技术层面的要求最为严格,该流程主要是针对设计图纸的具体计算与核对。在技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及相关人员还应将总设计图纸与设计草图进行认真比对并分析,避免出现严重错误,对每个设计环节以及设计部分都要进行严格审查,一旦出现错误或者漏洞,设计人员及工作人员要及时处理并做好校对工作。可以说技术设计环节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全面掌控,要求最高,审查也应该最为严格。

三、机械制造的特点

1.贯穿生产的整个过程

所谓的先进的制造技术就是指包括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还有现代的管理系统等方面的技术,同时也包括产品的设计、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等方面的应用。机械制作技术在不断的吸引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技术中精华部分进行了改造,使它们能够得到融合。促使机械制造技术能够更倾向于信息流、物质流等。

2.面向工业应用

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并不是仅仅是制造过程的本身,它还涉及到许多的方面,从产品的设计,加工以及售后服务等等方面的所有内容,使它们构成有机的整体。在对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进行应用的时候,应该注意其产生的最好的效果,而且其目标也是为了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3.市场竞争的三要素

在以前一个新产品上市之后,就会有更多的相同功能的产品紧随着其上市,这样就会造成了企业想要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话,就必须要增加其产业量的状况。随着经济的发展,其转变为由时间、质量以及成本组成的三要素。先进的机械制造将这矛盾的三要素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把它们进行了统一。

四、主要的机械制造工艺

当代机械制造的技术覆盖范围非常广,包括焊、钳等。而现代机械制造的焊接技术主要有:埋弧焊焊接技术,即在焊剂表层下靠燃烧电弧来完成焊接的焊接技术;电阻焊焊接技术是指将待焊接的物体牢牢压在正负两极之间,再接上电源,依靠电流经过被焊接物表面以及周边能够发热的效应,将其熔化,使它和金属融为一体的压力焊接工艺;螺柱焊焊接技术,就是使螺柱的一端和管件或板件的表面紧紧连接在一起;搅拌摩擦焊焊接技术就是在焊接时,除了焊接用的搅拌头,其余焊接消耗性材料如焊剂、焊丝等都舍弃的焊接工艺;气体保护焊焊接技术,即用电弧来发热的焊接技术。

结束语

本文对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进行讨论,目前的工作已经相当突出。伴随着相关技术和设备的进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势头还是比较积极的,很多方面都告别了之前的问题,工作人员的素质也获得了一定的提升。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定期对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展开分析和总结,找出其中的不足,了解各方面的技术发展趋势和设计要点,健全固有的机械体系和设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宝香,柳成.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的技术分析[J].煤炭技术,2013,(4);

[2]彬锋.机械制造的质量运维分析与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7:76;

[3]刘超.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研究[J].河南科技,2013(6);

[4]孙珏.现代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的相关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0:167;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范文第6篇

2018年6月21日,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消灭“水课”、建设“金课”的概念。2018年11月举行的“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要消灭‘水课’, 打造有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吴岩表示:“‘水课’就是低阶性、陈旧性的课, 是教师不用心上的课。‘金课’可以归结为‘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1]。

本文以某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为例, 分析梳理了各个课程的特点, 以“金课”思维对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

二、现有课程体系分析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一般分四大类, 分别是公共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实训课、选修课, 如表1所示为某高职院校该专业具体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属于高职新生入学后的过度课, 旨在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 本文不对公共基础课进行分析研究。

专业技术课中《机械制图》课程是学习用图样准确的表达机械产品的结构、尺寸、精度、技术要求等内容的学科, 通常以手工绘图为主;《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包含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加工方法 (铸、锻、焊、切削加工等) 、加工机床等内容;《CAD制图》课程主要是学习制图软件AutoCAD;《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主要学习各种类型电路、电子设备、电子原理等内容;《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主要学习液压与气动元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主要学习基础力学、常用机构、机械原理等内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主要学习标准化与互换性基础知识、机械零件的尺寸测量与精度检测等内容;《可编程控制器应用》课程主要学习PLC控制原理、编程及应用;《机械加工设备基础》课程主要学习机床的基本知识、原理、结构及性能等;《CAD/CAM软件 (Pro/E) 》课程主要学习三维制图、仿真软件Pro/E;《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主要学习各类常用传感器的原理、特性及应用;《工业机器人控制及应用》课程主要学习机器人的结构、位姿描述和齐次变换, 轨迹规划, 操作臂的控制等;《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主要学习机械加工工艺、机床夹具设计、装配工艺等内容;《单片机技术及应用》课程主要学习单片机的控制原理、编程及应用;《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主要学习FANUC数控系统的编程与加工操作。实训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对应开设, 部分课程未开设实训课程。

该课程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一) 课程设置不合理

如《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加工设备基础》及《机械制造技术》4门课课程内容重复过多, 《CAD制图》、《CAD/CAM软件 (Pro/e) 》、《CAD/CAM软件 (CAXA) 》及《CAD/CAM软件 (UG) 》4门课程体现出同一类软件课开设过多。《工业机器人控制及应用》课程内容不符合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岗位特点。

(二) 课程目标定位有偏差

表中所示课程体系是按照“即懂机又懂电”来定位的, 专业技术课及实训课中电子类课程占比太大, 机械类课程占比不足, 从课时量上也没有体现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应有的特色。

部分课程内容陈旧, 符合“水课”标准, 如《CAD/CAM软件 (CAXA) 》等。所设课程没有涉及到制造与自动化领域前沿学科, 如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方面的课程未及时开设。

(四) 理实一体化教学未在课程中体现

该课程体系的设置将课程和实训分开进行, 先设置理论课, 在理论课结束后再进行集中的实训, 这样的设置方式不符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三、“金课”思维

吴岩表示:“金课”首先要求课程能够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三位一体”, 其次是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的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的探究性和个性化。本文将之称为“金课”思维, 如图1所示, 在此基础上探索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四、课程体系重构

基于前文的“金课”思维, 本文对某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 如表2所示。其中《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课程主要学习机械原理、常用机构、机床简介等内容, 将制造类专业软件精简为AutoCAD与UG NX两种并在第1学年完成学习, 增加了《3D打印技术与应用》、《智能制造技术》课程, 根据课程将《CAD制图》等7门课程设置为理实一体化课程。实训课程中删除了理实一体化课程的集中实习, 增加了下厂实习。

五、总结

本文提出利用“金课”思维重新构建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并分析了某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基于“金课”思维进行了课程体系重构的尝试。当然, 课程体系的重构只是消灭“水课”、打造“金课”的起点, 要实现消灭“水课”、打造“金课”目标, 还需详细研究每门课的教学大纲, 创新优化教学方法, 在政策、组织、机制等方面的保障下深入探讨。

摘要:本文提出利用“金课”思维重新构建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并分析了某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基于“金课”思维进行了课程体系重构的尝试。

关键词:金课,课程体系,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 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 2018 (12) .

[2] 陆国栋.治理“水课”打造“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 2018 (9) :23-25.

上一篇:六年级奥数题及答案范文下一篇:现代科技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