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理论范文

2023-09-22

现代化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字:生态设计 现代景观设计 以人为本 自然 资源

现代景观设计的含义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我国现称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景观也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

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因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以往的造园相比,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包括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宗行为心理三个方面的内容:

1、视觉景观形象是大家所熟悉的主要从人类视觉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实体景观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2、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深入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态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创造令人舒服的良好的物理环境。

3、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环境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活动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元素对于人们景观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通过以视觉为主的感受通道借助于物化的景观环境形态,在人们的行为心理上引起反应,即所谓:鸟语花香、心旷神怡、触景生情、心驰神往。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三境一体——物境、情境、意境的综合作用。

生态设计的含义“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参照西蒙·范·迪·瑞恩和斯图亚特·考恩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它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而日益清晰,从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的新和谐工业村,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生态城市以及可持续城市。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生态设计不是某个职业或学科所特有的,它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之广,包括建筑师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生态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简单地说,生态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对于每一个设计,我们需要问:它是有利于改善或恢复生命世界还是破坏生命世界,它是保护相关的生态结构和过程呢?还是有害于它们?

景观设计与生态景观的生态性并不是新鲜的概念。无沦在怎样的环境中建造,景观都与自然发生密切的联系,这就必然涉及到景观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只是因为今天的环境问题更为突出,更受到关注,所以生态似乎成为最时髦的话题之一。如果我们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那么,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的核心。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

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现在,在景观行业发达的一些国家,生态主义的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沦文和图纸上的空谈,也不再是少数设计师的实验,生态主义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师内在的和本质的考虑。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了后两者,占据了首要位置。

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景观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对场地生态发展过程的尊重、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对场地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倡导,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

现实中存在的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谈到生态设计人们往往进入一个误区,只要一提起它,人们就会想到绿化:大片大片的绿地、树木。仅此而已,别的想什么生态系统观了,全面的价值观,人与自然的和谐谈得很少。设计方在介绍自己的作品以及我们在评图中也往往只看重绿化率,其他相关的生态设计思想很少关注!这就导致了在我国的当今城市景观设计中我们见得最多的是大片大片的城市广场绿地,千篇一律。也没有考虑到各地的土壤、气候条件。

从大连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就挂起了一股“大草坪”风。现行的从国外引进草中的草地,既不耐踏只能看,失去了在其上边进行活动的功能,又消耗大量的浇灌用水。尤其是干旱少雨和水资源紧缺的地区问题更严重。而且草地的生态效应很少甚至是负面的。近几年出现的这个热那个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普遍特征,那就是种植的都是单一品种,强调的都是景观效果。为此,专家指出,要防止盲目跟风、重走弯路,首先要在观念上走出误区。植物的作用具有多功能性,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有造氧、遮阳、除尘、降噪以及吸收废气、保持水土、增加湿度等功效。各地在制定绿化方案时,除了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气候、土壤环境的树种,提高造林成活率外,还应该根据各地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突出某一方面的功能。比如,南京素有“火炉”之称,绿化时就应有针对性地选择遮阳效果好的阔叶树种,而不是赶时髦大种草坪。同时,南京还是有名的化工城市,化工污染严重,这就应该多种吸收有害气体能力较强的绿化品种如夹竹桃、银桦树等。同时还应多种吸附灰尘能力强的树种。

重人工造林绿化,轻天然植被保护,这也是当前造林绿化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在我国绿化造林中,我们常看到有些地方嫌天然生长的林子不好看或者树种经济价值不高,毁掉后种上人工林,专家们认为,从生态保护角度看,这样做完全是舍本逐末。例如,我们在公路绿化时,常常是每隔十多米种一棵树,看起来整整齐齐的。而在英国,他们的做法与我们有很大差别。那里的公路两边混合生长着各种植物,不讲究整齐划一,完全是一副自然生长的状态,透出一种浓浓的野趣。

在绿化管护方面,我们的日常做法中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更新的观念误区。我们常看到勤劳的园林管理人员在认真地打扫落叶,清除杂草,其实,这完全是多此一举。落叶看起来是无用的废物,掉在地上还影响美观,实际不然。生态环境专家认为,落叶对环境有多种益处,它覆盖在泥土上,晴天可以减少灰尘扬起,雨天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为一些昆虫提供庇护场所甚至可成为蚯蚓等的食物,落叶腐烂后还可成为树木等的肥料。冬天,金黄色的各种形状的落叶还成为一种景观。国外专家早就提出过“勿扫落叶”的呼吁,如今这一做法已成惯例,他们只打扫掉落在人们常行走的硬质路面上的落叶。不提倡清除杂草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人认为树下的杂草有碍观瞻,把它们拔得光光的。殊不知这样一来,泥土裸露在外弊端更多,晴天容易起灰,雨天容易产生泥浆。人们常说西方发达国家环境干净,一个月不用擦皮鞋,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去过国外的人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那就是国外城市任何地方都看不到裸露在外的泥土,各种各样的草把每一小块土地都覆盖得严严实实的,不起眼的小草起到了大树起不到的作用。还有一个需要更新的观念就是如何看待践踏草坪。在我们国家不少城市草坪旁都竖有“禁止践踏草坪”的告示,不能踩踏草坪似乎成了一种常识和社会公德。这一点,国外的做法与我们完全相反,他们认为草坪就是给人踩踏的,人们在草坪上活动、休闲,可以放松心情,还能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激发起一种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专家们认为,观念差距的背后是技术上的差距,国内的草坪品种和管护水平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造成我们的草坪不耐踩踏,这方面急待提高

景观规划中应遵循的生态设计原则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这些原则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于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作“生态设计”。

一、以人为本体现博爱

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它使城市环境充分容纳人们的各种活动,而更重要的是使处于该环境中的人感受到人类的高度气质,在美好而愉快的生活中鼓励人们的博爱和进取精神。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创造出满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间,如运动场地、交往空间、无障碍通道等。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随着发生变化,城市景观设计应适应变化的需求。

西蒙兹自称是尝试着把所看到的精彩的景观规则设计作品提炼为基本的规则理论。如中国的天坛、圆明园;日本的龙安寺:法国的香榭丽舍大道等。作者以精炼而富有诗情画意的文笔描绘了人们置身其中的体验。结论是“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人们规划的是体验——首先是确定的用途或体验,其次才是随形式和质量的有意识的设计,以实现希望达到的效果。场所、空间或物体都根据最终目的来设计,以最好的服务并表达功能,最好的产生所欲规划的体验。”这里所说的人们,是指景观设计的主体服务对象。规划的是他们在景观中所欲得到的体验,而不是外来者如旅游者,设计师和开发商的体验。但这一点很容易被忽略。设计师和开发商会将自己认为“好“的景观体验放在设计中强加给景观真正的使用者。例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所强调的生活真实性就是指当地人而言的。

在景观规则设计中,设计师对主体服务对象-使用者-的充分理解是很必要的。西蒙兹认为,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人首先具有动物性,通常保留着自然的本能并受其驱使。要合理规划,就必须了解并适应这些本能,同时,人又有动物所不具备的特质,他们渴望美和秩序,这在动物中是独一无二的。人在依赖于自然的同时,还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改造自然,所以,理解人类自身,理解特定景观服务对象的多重需求和体验要求,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

人是可以被规划、被设计的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人是可以被认识的,所以,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景观中的体验是可以预测的,什么样的体验是受欢迎的也是可以知道的。人的体验是可以被规划的。如果设计师所设计的景观使人们在其中所得到的体验正是他们想要的,那么就可以说,这是一个成功的设计。

二、尊重自然显露自然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古代人们利用风水学说在城址选择,房屋建造,使人与自然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参考榜样。今天在钢筋混凝土大楼林立的都市中积极组织和引入自然景观要素,不仅对达成城市生态平衡,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其自然的柔性特征“软化”城市的硬体空间,为城市景观注入生气与活力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儿童只知水从铁管里流出,又从水槽或抽水马桶里消失,不知从何处来又流往何处;在全空调的办公室中工作的人们,就连呼吸一下带有自然温度和湿度的空气都是一件难得的事,更不用说他对脚下的土地的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和植物种类有所了解。

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的支持系统也往往被遮隐。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及变电站都被作为丑陋的对象而有意识地加以掩藏。自然景观及过程以及城市生活支持系统结构与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因此,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让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后溪流的暴涨、地表径流汇于池塘;通过枝叶的摇动,感到自然风的存在;从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变化;从自然的叶枯叶荣,看到自然的腐烂和降解过程。

显露自然作为生态设计的一个重要原理和生态美学原理,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越来越得到重视。景观设计师不单设计景观的形式和功能,他们还可以给自然现象加上着重号,突显其特征引导人们的视野和运动,设计人们的体验。在这里,雨水的导流、收集和再利用的过程,通过城市雨水生态设计可以成为城市的一种独特景观。在这里,设计挖地三尺,把脚下土层和基岩变化作为景观设计的对象,以唤起大城市居民对摩天大楼与水泥铺装下的自然的意识。在自然景观中的水和火不再被当作灾害,而是一种维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所必需的生态过程

自然生态系统生生不息,不知疲倦,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其需要提供各种条件和过程,这就是所谓的生态系统的服务。自然提供给人类的服务是全方位的。让自然做功这一设计原理强调人与自然过程的共生和合作关系,通过与生命所遵循的过程和格局的合作,我们可以显著减少设计的生态影响。

三、保护资源、节约资源

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砖瓦厂的废弃材料,砾石作为道路的基层或挡土墙的材料,或成为增加土壤中渗水性的添加剂,石材可以砌成挡土墙,旧铁路的铁轨作为路缘,所有这些废旧物在利用中都获得了新的表现,从而也保留了上百年的砖厂的生态的和视觉的特点。

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德国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中众多的原有工业设施被改造成了展览馆、音乐厅、画廊、博物馆、办公、运动健身与娱乐建筑,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公园中还设置了一个完整的230km长的自行车游览系统,在这条系统中可以最充分地了解、欣赏区域的文化和工业景观,利用该系统进行游览,可以有效地减少对机动车的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高效率地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一些景观设计项目,能够通过雨水利用,解决大部分的景观用水,有的甚至能够完全自给自足,从而实现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在这些设计中,回收的雨水不仅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还用作周边建筑的内部清洁。拉茨设计的德国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钢铁厂的历史信息,原工厂的旧排水渠改造成水景公园,利用新建的风力设施带动净水系统,特收集的雨水输送到各个花园,用来灌溉。柏林波茨坦广场的水景为都市带来了浓厚的自然气息,形成充满活力的适合各种人需要的城市开放空间,这些水都来自于雨水的收集。地块内的建筑都设置了专门的系统,收集约5万平方米的屋顶和场地上接纳的雨水,用于建筑内部卫生洁具的冲洗、室外植物的浇灌及补充室外水面的用水。水的流动、水生植物的生长都与水质的净化相关联,景观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态的原则之中。

尽管从外在表象来看,大多数的景观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绿色,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观,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的。设计中应该多运用乡土的植物,尊重场地上的自然再生植被。自然有它的演变和更新的规律,从生态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一些设计师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在设计中或者充分利用基址上原有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个框架,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这也是发挥自然系统能动性的一种体现。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 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 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现代化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比较研究

一、引言

先進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实现自身力量的重要手段,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只有努力发展先进文化,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地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开展先进文化建设,创新文化理论,最终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二者虽然形成时期不同,却保持了党文化建设的先进性与连贯性。同时基于不同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针对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内涵有了新的突破和提升,达到了新的境界和高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一致性

(一)二者都坚持文化指导思想的一元性

文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不论是在新民主主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中都始终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性,即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而且还影响着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和整个过程。〔1〕

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是正确的,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真正地掌握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预见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明确文化发展的先进方向,才能制定出文化建设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使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建设永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二者都强调党的领导是文化建设的关键

坚持党对文化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是文化建设先进性的根本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因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关键,而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的胜利也关键在于党的领导。

新时期,要继续保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继续坚持党在文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提高党在文化创新上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加强对中国先进文化的领导和传播。可以看出,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都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视为先进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和关键因素。

(三)二者都指出文化统一战线是文化建设的法宝

统一战线作为我们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在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毛泽东同志指出:“在中国,文化革命,和政治革命同样,有一个统一战线。”〔2〕文化统一战线的创立,不仅在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文化革命的统一战线在新时期先进文化建设中不但没有放松,而且得到了充分肯定和大力加强。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事业和对外关系的发展,我们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一些领域出现道德滑坡现象,封建文化和腐朽文化侵蚀着人们的思想,甚至出现信仰危机的警报;农村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城市社区文化尚不完善,文化事业受到诸多消极因素的严重影响。同时,国外反华势力与国内敌对分子相互勾结,分裂祖国,阻挠统一,在意识形态领域发起了强势进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继续取得文化建设的成功,广大文化工作者不仅联合内部各条战线,而且联合其它各条战线的工作者,不断加强思想宣传,提高思想境界,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共同加强文化建设的堡垒,巩固和加强了文化统一战线,使社会主义文化继续沿着先进的方向发展。

(四)二者都遵循文化继承、发展和文化借鉴的正确方针

任何文化要发展不仅要继承传统文化,也要学习借鉴外来文化,即要处理好文化上的“古今中外”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要注重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求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外国文化的学习借鉴必须结合起来,既要汲取积极合理成分,也要摒弃和抵制消极落后的因素。毛泽东同志关于文化继承、发展和文化借鉴的思想为新时期文化建设中处理古今中外文化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解答和正确的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是开放的,能够吸收全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借鉴外来文化,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继续坚持文化继承、发展与文化借鉴相结合的方针,汲取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营养,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先进文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一)提升了文化建设的目标

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的是一大批信仰共产主义理想,愿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英勇奋斗的斗争者、革命者。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为新民主主义政治斗争服务的,因此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爱国热忱,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斗争。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不仅是大批怀有共产主义理想的接班人,更需要广大有知识有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了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党确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即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四有”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对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要求。作为社会主义新人的素质要求和标准,这一目标更为具体、更为完整、更为科学。

(二)拓展了文化建设的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毛泽东同志从“文化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为经济和政治服务”的思想出发,强调新民主主义文化要服从于革命斗争的需要,这一要求符合当时的客观形势,也确实对推动革命斗争的胜利起到了相当大的效用。然而,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具体实践中,文化的作用和功能更多的被强调为意识形态性质和思想政治功能,人们更加看重的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功效,能够更好的激发和号召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信心,而其科学文化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正是由于当时党在文化建设上的这种功利性态度,使得当时的文化建设成为单一的思想建设,除了革命文化之外,其他的文化形式都被忽视和排斥,从长远看,这种做法和模式是违背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了适应经济、政治发展的新形势,党立足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技术,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更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丰富了文化建设的内涵

新民主主义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都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的特点,但其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的内涵却存在差别。

从民族性角度看,二者都主张民族文化的平等和独立,要求文化的民族形式和内容,对民族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和方针。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3〕 可见新民主主义文化反对帝国主义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奴役和压迫,主张建立的是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民族文化,强调的是文化的斗争性、革命性,突出的是文化的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反对帝国主义在文化上的霸权主义,主张实现民族繁荣、国家富强的民族文化,强调的是文化的独特性、发展性,不仅凸显文化的民族精神,同时也坚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展现出更高的层次和内涵。

从科学性角度看,新民主主义文化“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对文化内容的科学性提出了严格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除了要求文化内容的科学性,还强调指导思想的科学性、提倡文化建设的科学精神。

从大众性角度看,新民主主义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都强调人民大众是文化建设的源泉、主体和服务对象。新民主主义文化强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4〕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的人民大众则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以及擁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它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实现人民大众的发展为目的,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众性涵盖的范围更广,服务目标更高。

结语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两大文化理论创新成果,其文化建设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果把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看作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第一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则是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基础上实现了第二次飞跃,二者继续坚持了党先进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参 考 文 献〕

〔1〕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8.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9.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责任编辑:谭文富〕

现代化理论范文第3篇

要让校长做校长该做的事,就必须给校长松绑。首先要建立校长负责的相关制度,理顺行政与校长的关系,迫使校长们按教育规律、市场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来办职业教育。其次主管部门要按照相关政策和文件拨足经费,让校长们不要担心教师的工资、日常的开销等问题,才能潜心思考管理和发展。第三,校长的考核要与学校的考核挂钩,让社会评学校、学生评教师、教师评校长,通过机制的约束来推动校长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和谐管理。

(江苏省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马永祥)

现代化理论范文第4篇

绿蚂蚁物流服务平台,为您搜集了现代物流的基本分类体系。

在当今的电子商务时代,全球物流产业有了新的发展趋势。现代物流服务的核心目标是在物流全过程中以最小的综合成本来满足顾客的需求。

现代物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紧密结合;

2、现代物流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统一;

3、电子商务物流是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的结合;

4、物流设施、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的社会化、共同化也都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模式的新特点。

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五大组成:

1.条码技术

2.EDI技术

3.射频技术(RFID)

4.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5.GPS技术

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使物流行业重新崛起,美国的物流业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已远远超过了仓储、分拨和运送等服务。物流公司提供的仓储、分拨设施、维修服务、电子跟踪和其他具有附加值的服务日益增加。物流服务商正在变为客户服务中心、加工和维修中心、信息处理中心和金融中心,根据顾客需要而增加新的服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观念。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发展的主要特点:一是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己初露端倪,这说明我国物流活动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加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二是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走出以企业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发展第三方物流,已是中国物流业发展当务之急;三是专业的物流起步较晚,中国物流商城才上线,还处于发展阶段。2011年6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工作,会议结果一致认为我国必须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并在会上提出八个方面来促进物流的健康发展,同时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开展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促进中国物流的发展。

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 ,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

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是需要特别装置,需要注意运送过程、时间掌控、运输型态、物流成本所占成本比例非常高的特殊物流形式。[3]冷链物流与国外的差距

众所周知,冷链物流与其它行业物流最大的区别和特点就是“冷”,而我国冷链物流就是不“冷”,消费者买回来的冰冻肉解冻后却发出隐隐臭味。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高博轩认为,除了技术跟不上之外,冷链运输成本高、行业缺乏诚信机制也是主要因素。

冷链运输成本高。冷链运输的成本较普通运输成本高昂,如果使用全程冷链物流体系,食品企业物流成本达产品销售额的50%~70%,而采取土法保温或常温运输方式,物流成本只有20%。在利益驱动下,大部分食品企业选择常温运输或者在普通车上放冰柜等非标准保鲜方式。缺少专业大型的配送中心,冷链物流面临断链现象。

行业缺乏诚信体制。冷链物流运营体系中各个运营环节的商家都存在不负责任的行为。认为食品从生产地到低温物流冷库、冷链运输再到消费者手中,中间只要冷库的温度达标,冷藏运输过程达标,就可以保证食品的质量。有些供应商没有把货物按照相应的温度来储存,还有一些第三方物流商在运输低温食品时,该用冷藏的不用冷藏,用了冷藏的不达标现象屡屡存在。一旦出了问题,都相互推卸责任。[4]敏捷物流

敏捷物流(Agility Logistics)亦称敏捷供应链(Agile Supply Chain.ASC),多数的中国物流公司将敏捷物流称为“途途物流(wuliuku)”。敏捷物流(途途物流)以核心物流企业为中心,运用科技手段,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消费者用户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快速响应的、无缝化程度较高的功能物流网络链条之中,以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

军事物流

军事物流指用于满足军队平时与战时需要的物流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保障军事行动的胜利。这一点和地方物流以成本或是服务水平为目标明显不同;物品种类的特殊性:主要包括武器装备、弹药、医疗设备、军队生活用品等。物流活动的保密性、实效性。多数情况下由部队用自有运输、仓储设备在军用机场、码头、车站完成物流活动。所以,军事物流和民用物流实际上是一个统一的大系统。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物流又称网上物流,就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旨在创造性的推动物流行业发展的新商业模式;通过互联网,物流公司能够被更大范围内的货主客户主动找到,能够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拓展业务;贸易公司和工厂能够更加快捷的找到性价比最适合的物流公司;网上物流致力把世界范围内最大数量的有物流需求的货主企业和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公司都吸引到一起,提供中立、诚信、自由的网上物流交易市场,帮助物流供需双方高效达成交易。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客户通过网上物流交易市场找到了客户,找到了合作伙伴,找到了海外代理。网上物流提供的最大价值,就是更多的机会。

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给全球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使物流具备了一系列新特点: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以及绿色物流。

云物流

采用第三方物流,结成战略联盟,促进物流一体化,电商和物流的合作已经形成了轻公司轻资产模式、垂直一体化模式、半外包模式、云物流云仓储模式。 电商与物流两个行业可以用“唇齿相依”来形容。物流行业,无缝衔接的战略合作或许是最佳结局。这样既能发挥各自优势,也能兼顾彼此的利益。[5]特征

服务特征:物流服务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物流服务的专业化与综合化;物流服务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管理特征:物流管理方法的现代化;物流管理目标的整体化;物流管理组织的网络化。

技术特征:物流基础设施的系统化与网络化;物流设备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物流产业的信息化与电子化。

经济特征:物流产业发展的成熟化;物流投入产出比的稳定化;物流企业的效益的最大化。

绿蚂蚁网上寄件、快递查询、快递网点查询、物流信息一应俱全

点点鼠标快递员就上门,发件更省心,快递短信追踪,查询运单更方便

现代化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控制理论;学习策略;学习方法;

学习心得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中,伴随着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 相互渗透,出现了横向科学。作为跨接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具有横向科学特点的现代控 制理论已成为我国理工科大学高年级的主要课程。 从经典控制论发展到现代控制论, 是人类对控制技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经典控制论限 于处理单变量的线性定常问题, 在数学上可归结为单变量的常系数微分方程问题。 现代控制 论面向多变量控制系统的问题, 它是以矩阵论和线性空间理论作为主要数学工具, 并用计算 机来实现。 现代控制论来源于工程实际, 具有明显的工程技术特点, 但它又属于系统论范畴。 系统论的特点是在数学描述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有的强有力的数学工具, 对系统进行分析 和综合。系统特性的度量,即表现为状态;系统状态的变化,即为动态过程。状态和过程在 自然界、 社会和思维中普遍存在。 现代控制论是在引入状态和状态空间的概念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状态和状态空间早在古典动力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5O年代Mesarovic教授曾提 出“结构不确定性原理” ,指出经典理论对于多变量系统不能确切描述系统的内在结构。后 来采用状态变量的描述方法,才完全表达出系统的动力学性质。6O年代初,卡尔曼(Kalman) 从外界输入对状态的控制能力以及输出对状态的反映能力这两方面提出能控制性和能观性 的概念。这些概念深入揭示了系统的内在特性。实际上,现代控制论中所研究的许多基本问 题,诸如最优控制和最佳估计等,都是以能能控性和能观性作为“解”的存在条件的。 现代控制理论是一门工程理论性强的课程,在自学这门课程时,深感概念抽象,不易掌 握;学完之后,从工程实际抽象出一个控制论方面的课题很难,如何用现代控制论的基本原 理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则更困难,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 对现代控制理论来说,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将实际系统抽象为数学模型,有了数学模型, 才能有效地去研究系统的各个方面。许多机电系统、经济系统、管理系统常可近似概括为线。 正文: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总结 学习心得 从经典控制论发展到现代控制论,是人类对控制技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现 代控制论是用状态空间方法表示,概念抽象,不易掌握。对于《现代控制理论》这 门课程,在刚拿到课本的时候, 会认为开课的 内容会是上学期学的自动控制理论基础的累赘或者简单的重复, 更甚至我还以为是线 性代数的复现呢! 根本没有和现代控制论联系到一起。但后面随着老师讲课的风 格的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发现和自己想象的恰恰相反,老师精心准备的 ppt 课件,向我们展示了现代控制理论发展过程,以及该掌 握内容的方方面面,个人觉得,我们不仅掌握了现代控制理论的理论知识,更重 要的是学会了掌握这门知识的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对以后学习其 他知识及在工作上的需要大有裨益,总之学习了这门课让我受益匪浅。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中,伴随着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各学科之间 相互交叉、 相互渗透,出现了横向科学。作为跨接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具有 横向科学特点的现代控制理论已成为我国理工科大学高年级的必修课。 经典控制理论的特点 经典控制理论以拉氏变换为数学工具, 以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为 主要的研究对象。 将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变换到复数域中,得到系统 的传递函数, 并以此作为基础在频率域中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确定控制器的 结构和参数。通常是采用反馈控制,构成所谓闭环控制系统。经典控制理论具有 明显的局限性,突出的是难以有效地应用于时变系统、多变量系统,也难以揭示 系统更为深刻的特性。 当把这种理论推广到更为复杂的系统时,经典控制理论就 显得无能为力了,这是因为它的以下几个特点所决定。 1.经典控制理论只限于研究线性定常系统,即使对最简单的非线性系统也 是无法处理的; 这就从本质上忽略了系统结构的内在特性,也不能处理输入和输 出皆大于 1 的系统。实 际上,大多数工程对象都是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尽管人们做了很多尝试,但是,用经典控 制理论设计这类系统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 2.经典控制理论采用试探法设计系统。即根 据经验选用合适的、简单的、工程上易于实现的控制器,然后对系统进行分析,直至找到满 意的结果为止。虽然这种设计方法具有实用等很多完整,从而促使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对 经典理论的精确化、数学化及理论化。优点,但是,在推理上却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效果也 不是最佳的。综上所述,经典控制理论的最主要的特点是:线性定常对象,单输入单输出, 完成指定任务。 现代控制理论的特点 它不仅描述了系统的外部特性, 而且描述和揭示了系统的内部状态和性能。 它分析和综 合的目标是在揭示系统内在规律的基础上, 实现系统在一定意义下的最优化。 它的构成带有 更高的仿生特点, 现代控制理论以线性代数和微分方程为主要的数学工具, 以状态空间法为 基限于单纯的闭环,而扩展为适应环、学习环等。较之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 对象要广泛得多,原则上讲,它既可以是单变量的、线性的、定常的、连续的,也可以是多 变量的、非线性的、时变的、离散的。现代控制理论具有以下特点:1.控制对象结构的转 变 控制对象结构由简单的单回路模式向多回路模式转变,即从单输入单输出向多输入多输 出。它必须处理极为复杂的工业生产过程的优化和控制问题。2.研究工具的转变 (1)积 分变换法向矩阵理论、 几何方法转变, 由频率法转向状态空间的研究; (2) 计算机技术发展, 由手工计算转向计算机计算。3.建模手段的转变 由机理建模向统计建模转变,开始采用参 数估计和系统辨识的统计建模方法。 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目的 经典控制理论只研究一个输入输出变量,且固定参数的定常系统。

我们都十分重视专业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非常看重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必要性,但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如何实现两者的全面提高,如何两者平衡是我们关注的。在我们的学习课程中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运用课程知识,提高能力。

现 代 控 制 理 论 报 告

现代化理论范文第6篇

课程的上课地点定在桂花岗校区,虽然每个周末都要挣扎着6点钟起床,接着坐一个小时的车赶着去桂花岗校区上课。但,却也非常值得。首先,亲爱的沈老师第一次给我们上课,既是很有原则,也是很和蔼的。一整天连上四节课,本以为会很闷很累。没想到老师把课讲得形象生动,课程内容丰富。全程听得聚精会神,生怕错过了一丁点。一整天下来,全程精彩。没上课前,原以为自己会在课堂上打瞌睡,没想到一整天的课讲完了,竟还意犹未尽。不得不说,亲爱的沈老师的讲课水平非常的高。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重点是我们都学进去了,理解了,也记住了。还有令我们非常感动的一点是,沈老师坚持黑板板书讲课。相对于PPT教学,沈老师通过黑板让我们真真正正地学进去了,深刻地把建筑技术的知识要点记在了脑海里,效率高多

1 了。

既然写的是课程心得体会,我觉得对建筑技术的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也重中之重。首先,第一章绪论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的含义,二是建筑技术包含的学科内容。重点是建筑技术学科包含的领域囊括了建筑设计、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生态建筑、节能建筑及绿色建筑等学科(如图1)。

图1 建筑技术导图 图2 建筑构造组成

这些课程的引导,对于我今后学习好建筑技术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其中,建筑构造中的六大件是基础、墙柱、梁板、门窗、楼梯和屋顶;结构四大件分别是墙、柱、梁和板(如图2)。建筑物理包含了光学、声学和热工学三方面。

生态建筑、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是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生态建筑简称ECO,ECO是Eco-build的缩写,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

2 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现实中的案例有:杨经文设计的那亚大夏(见图3)、德国的“三升房”(见图4)等。

图3 那亚大夏 图4 德国“三升房”

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采用新型墙体材料,采用各种措施达到节能标准的建筑,涉及众多的技术领域 ,主要内容有:(1)建筑节能设计和应用 :必须提倡建筑师的节能意识,发挥节能建筑设计在建筑节能工作的基础和决定作用,重视建筑节能 “先天不足”的方案设 计对以后实施建筑节能所带来的投资浪费。(2)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太阳能建筑的推广 和应用将可以有效地节约常规能源并且无污染 ,热舒适条件好;同时夏季供冷的通风新技术和地热的推广和应用将可以节约空调耗能,改善城市环境。(3)建筑围护结构改善:建筑围护结构是能耗 的主要途径,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规 ,

3 控制围 护结构的热工指标 ,提高窗的气密性,并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建筑材料,达到轻质、保温隔热、廉价的目标。 (4)注重设备节能问题 :在建筑总耗能中, 空调 和照明设备消耗占 60% ~ 80%,提高设备运行节能 措施对建筑节能贡献巨大,必须解决设备效益、系统节能控制、使用操作节能等问题。(5)物业管理和使用操作节能:节能建筑在物 业管理方面的节能措施也适用于集中管理的居住建筑,而且必须强化使用。如在欧洲的BedZED项目(见图5)中,我们看到设计师将废物、阳光、空气和水充分利用,与现代人、建筑物一起进行永续的对话。

图5 欧洲BedZED项目

绿色建筑是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 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 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 ,对环境的影响最小 。从本质上讲,绿色建筑是一种建筑设计思维方式绿色建筑的实施,意味着必须调整现在具有破坏性的生活方式,使之能与脆弱的生存环境保持一种平衡;另一

4 方面,建筑师必须以绿色的观念对待所有的设计元素,充分利用已有的成果,以创新的精神来研究新的技术措施,使建筑作品与环境更为和谐。

接着第二章讲得是的我国建筑项目的七个基本程序:申报书、上级批复、方案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施工阶段以及交付使用。这一章的主要内容讲得是施工图所包含的种类,主要包含了建施图、结施图、水施图、电施图、暖施图、空施图以及设施图。第三章讲得是楼梯设计(概念、画图方法、设计程序)。这一章的重要内容包含了交通构件、楼梯分类及楼梯设计中相关的构件数值设计。重点讲了楼梯踏步设计,国际通用踏步尺寸和变化公式。楼梯宽度设计,B值依人流而定,楼梯平台宽度设计。

最后,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获益良多,不仅仅学习到了建筑技术的知识内容。还在课程感悟中,对今后的学习研究方向有了初步的确定。将来要做一个好的建筑师,建筑设计做好的同时,建筑技术也要做好。除了和建筑相关的,关注社会发展,对社会有所贡献,对社会有用同样重要。课程就要完结了,比想象中要快。心里还意犹未尽,我渴望学到更多知识。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我会努力学习好,学好的同时,用好!

最后,感谢亲爱的沈老师!

上一篇:公司疫情防控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市场研究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