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学论文范文

2023-03-12

现代化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中职生物学科在整体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社会对于人才的具体需求,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整体教学能力,提高中职生物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物教学;动手能力;中职;策略研究

引言:中职学校要明确自身开办的根本宗旨,学校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就业,提高学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满足社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科目必须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进行发展,切实的为社会培养出应用型人才。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所以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还要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一、提高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措施

1.1理论知识联系实际

中职生物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要进行有效的结合,教授的内容不能过分的脱离课本,但也不能不与实际接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实际应用和实践活动,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未来就业当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革新,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和完善,融入新时代新颖的观念和教学方式。教师在讲解一些有关于生物知识的理论知识时,需要应用生活当中的一些真实情况,有效地将书本当中的内容还原到真实生活当中。通过模拟一些生活当中的场景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以此来增强生物这门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生物学科所讲解的理论知识很多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当中,学生学习到这些知识之后,会给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进而会更加理解生物课堂当中所讲解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生物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将实际生活和理论知识进行结合,只有自身做到了观察生活当中的生物知识,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当中去学习生物。在生活当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关生物知识的素材资料,教师要善于将生活当中的一些现象还原在生物课堂当中。将生活当中的现象引入到生物課堂当中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差异性,选择彼此之间共同存在的生活现象,也就是学生们也都熟悉的一些生活现象,这样在讲解的过程当中,学生才会更加理解教师所讲内容,进而就可以引起学生们的共鸣。

除此之外,将生活实际和理论知识进行结合时还要注意难易程度,应该选取难以程度适中的例子来进行指导讲解。如果所选取的事例过于简单,就无法起到启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作用,如果选取的事例过于复杂和困难,在无形之中就打消了学生对于生物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降低了学生对于生物的学习兴趣。总而言之,生物教学课堂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需要和生活接轨,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参加生活实践,主动的去观察生活当中所存在的生物知识,这样才可以使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真正的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简单举个例子,利用显微镜对切片进行观察,让学生自己动手从完整的植物当中准备所要观察的切片材料,观察切片之前所滴试剂要由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材料的准备一直到观察切片结束,整个实验流程都是为了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1.2融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为了有效的提高生物教学整体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需要积极引进现代化的生物教学手段。中职学校生物学科在整体教学过程当中,需要与时俱进对技术理论进行整体更新,对生物学习奠定好夯实的理论基础。调动起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日常课堂教学当中融入全新的、与时俱进的知理论识。为了更好地将生物理论知识展现给学生,需要引入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以此能够将生物理论知识更加立体化和全面化的展示给学生,制造出一个更加清晰的三维图像,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对生物实验过程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在现代生物教学过程当中,数字媒体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提升生物教学的治理,需要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这也有利于中职学校生物学科的教学改革。学校应该积极的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总结,让学生融入的实践教学当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社会实践,从而才可以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3加强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课程本身就离不开实验,其中有许多章节都需要通过实验才可以得到结论,如果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简单讲解上,是无法对知识进行真正掌握的。所以中职生物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重实验教学的开展,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整体动手操作能力。在生物实验当中不断地去进步,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调动起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对实验实训教学进行加强,可以对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不断的巩固和加强,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对实验课进行设置时,一定要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内容布置,从实践出发,了解学生课程内容的学习顺序,通过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正确地融合在一起。过于简单的实验可以省略不计,最好是增设一些实验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内容,在整体实践的过程当中,还要注意生物理论知识之间的连贯性和融合性,通过系统性的实验来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中职生物学科本身就需要大量的实验课程进行辅助,仅仅是遵循实验指导书上进行生物授课,是无法调动起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整个课程设置也缺乏新鲜感。生物学科当中所设置的一些实验,大多数都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在开展的过程当中,大多数都是由老师进行系统性的演示,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进行一个完整的实验。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保证学生可以对整个实验流程进行熟悉掌握,但是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学生只是简单的按部就班地遵循教师的实验流程。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并没有自己去思考实验的流程为什么要这样设置,这就使得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对于这些固守实验流程的实验课程内容,需要与时俱进转变为让学生自己对课题进行研究,以小组为中心进行不断地实验和讨论,最终可以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刻的掌握。在实验流程反复的操作之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不断地巩固和强化,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当中,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就业范围,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水平。对生物实验教学管理进行有效的规范,为中职学生学习生物学科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高效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资源,对中职学校的生物实验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确保实验室的相关设施条件有所保障,实验室的一些规章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确保生物教学可以得到正常开展。

1.4加强生物课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

在实验教学当中,教师经常会采用演示实验作为教学的主要策略,自己动手操作给学生演示一遍或者是用多媒体播放一遍实验的操作流程,学生观看一遍不如自己动手操作效果好。这就需要教师将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在观看实验的过程当中,会觉得任何生物实验都是非常简单,但是一旦自主操作时就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究其原因,学生没有实际动手操作过生物实验,自身的实验能力有所欠缺,观看实验时只需要用到眼睛,但是自己动手操作时就需要眼睛、耳朵、鼻子和手互相的配合。比如说在使用显微镜时,需要学生掌握抓握显微镜的正确方式,灵活的对低倍镜和高倍性进行选择,如果选择不当就会出现观察不到实验物体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学会如何对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进行调解,也是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经常会遇到的难点。这些问题光依靠生物教师理论上的讲解是不能解决的,需要让学生们在实验当中亲自动手操作。中职学校在丰富生物学科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动手操作能力的实绩考核,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以考察理论知识的試卷,并没有实际的对学生的生物动手能力水平进行评估。传统的考核方式使动手操作能力被忽视,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水平,需要积极地对有能力进行考核,并且对考核方式还要进行及时的改革。

二、加强生物课外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措施

生物学科本身是非常注重实践运用的生活化,许多科学理论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当中的应用科学,生物科学最高讲解方式就是将生物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将生物实验教学变得生活化,以便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更容易接受,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生物实验过程当中,一定要合理的渗透生活化的场景,建立生活化教学情境,采用一些生活用品来展开实验。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初期,就树立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生活。比如说,在介绍细菌的过程当中,通过融入酸奶制备实验,可以将酸奶制备和细菌繁殖进行融合。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制备酸奶,可以根据每个学生对于酸奶口味的喜好制作出不同的酸奶,这也是将生物知识进行生活化运用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安排学生对日常植物进行观察,既可以的实现对生物实验教学的生活化,还可以激发学生们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日常教学当中,要时刻灌输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理论,注意对生活中生物现象的教学。

中职生物教学在开展的过程当中,在进行系统性的实验之后,需要对整个实验的流程进行最后的实验报告总结。学生们在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的过程当中,需要对社会实践报告进行最后的总结撰写,切身在社会调查数据中深度了解社会的发展情况。中职生物教学在开展的过程当中,需要实施大量的实践调查活动,在整个调查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学生是实践调查的主体,主要就是为了调动起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科目必须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进行发展,切实的为社会培养出应用型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革新,通过模拟一些生活当中的场景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以此来增强生物这门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生物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将实际生活和理论知识进行结合,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当中去学习生物。生物教学课堂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需要和生活接轨,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参加生活实践,要注重实验教学的开展,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整体动手操作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水平,调动起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大力.浅谈在中专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5(3):197-198

[2]郭变.对中职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探讨[J].教育.2016(11):111

[3]潘劲松.中职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思考[J].中国文房四宝.2013:167

[4]唐根山.中职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J].学子:理论版.2015(22)

[5]刘长青.如何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5).

[6]黎国清.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J].考试周刊,2008,(36).

现代化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化学;现代生活;技术

首先,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用到化学制品。“民以食为天”,我们吃的粮食离不开化肥、农药这些化学制品。1909年哈伯发明的合成氨技术使世界粮食翻倍,如果没有他发明的这个化学技术,那么世界上就有一半的人得不到温饱,那么世界上就多了一半的人的生命面临危机了。加工制造色香味俱佳的食品就更离不开各种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防腐剂、香料、色素等,多是用化学合成方法或化学分离方法制成的。

如果没有合成纤维的化学技术,那世界上大多数人就要挨冻了,因为有限的天然纤维根本就不够用。我国1995年的化学纤维产量为330万吨,其中90%是合成纤维。何况纯棉纯毛等天然纤维也是棉花、羊毛经化学处理制成的。再有就是合成橡胶,少了合成橡胶,世界上60亿人口又有多少亿人要穿草鞋过冬啊?合成染料更使世界多了一道多彩缤纷的亮丽风景线。所谓“丰衣足食”,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没有化学,就没了保证。

再看我们住的房子,石灰、水泥、钢筋,窗户上的铝合金、玻璃、塑料等材料,哪件不是化学制品?离得了铝合金的木制的窗户,也离不开化学制品油漆;就算不用玻璃吧,像一些贫穷人家用的尼龙布甚或用的报纸,不是化学制品又是什么?还有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牙刷、牙膏、香皂、化妆品、清洁用品等无一不跟化学沾边,都是化学制品。

出了门,我们踏在水泥铺成的街道上,看到的是钢筋水泥做的高楼大厦,用以代步的是各种塑料、玻璃以及各种合金做的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还离不开汽油、柴油,各种汽油添加剂、防冻剂和各种润滑油。如此种种,都是化学制品。现代人类根本无法离开人造化学品,我们每天24小时都被人造化学品所包围着。

其次,我们的健康长寿也与化学息息相关。体内某些化学元素平衡失调时,就会导致某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1965年和1981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蛋白质和核糖的形成是无生命到有生命的转折点。自此我们人类对自身的了解有了新的突破,为我们人类对生命和健康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正是有了合成各种抗生素和大量新药物的技术,人类才能控制传染病,才能缓解心脑血管病,使人类的寿命延长25年。人类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各种营养品和药品。如果没有这些化学药品,世上不知有多少人要受病魔的折磨,不知有多少人会被病魔夺去生命。

从以上看来化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带了一些危害,有些化学品可以通过食物链,对动物和人体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危害,研究表明,约有140多种化学品对动物有致癌作用,确认对人的致癌物和可疑致癌物约有40多种。人类患肿瘤病例的80%—85%与化学致癌物污染有关。致畸、致突变化学品污染物就更多了。但也有一定的坏处,因此提醒大家在使用和制取化学用品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危害。

总之,现代生活与化学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不管是生命本身作为一个过程,还是生命得以维持所必须依赖的外在物质条件,都离不开化学。没有生命还有化学,没有了化学就绝对不会再有生命存在。化学是生命存在的支柱,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学科,在人类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化学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在不久的将来,化学在食品、环境、能源等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化学为人类源源不断的提供新材料、新知识,大大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化学还将为人类的健康长寿提供愈发关键的帮助。

(上接040页)会的角度出发,巧选活动形式。如,《课本剧表演赛》中,由于时间限制,决定了表演的只能是部分人。怎样让其余同学做评委,对表演作出书面及口头评论及打分。

五、优化结构,让学生“全程动”

为确保学生在活动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处于“动”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工作以外,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活动方案,优化活动课课堂结构。如在《我能行》这节活动课的程序设计中,先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情境,继而“选评委”抢答案掀起第一个小高潮。在汇报“发现别人优点”时,由于每人都想知道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会磁石般地吸引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虽然要求较高,但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紧接着安排了一个带有竞赛性却轻松愉快的“表演”,则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最后的“评选‘班之最’”,每一次宣读“我们班最……的……同学”都会引起热烈掌声,从而将活动推向了高潮。这样的课堂结构,自始至终都让学生们处于活跃的“动”中,效果自然显著。

现代化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介绍了“有机化学及实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一些做法及心得,指出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关键是深化精品资源建设,特点是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发展在于协同创新。

关键词:有机化学及实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共享;协同创新

“有机化学及实验”课程从2003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开始[1],经过有机化学教学团队近十年的建设,顺利实现转型升级[2],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上线接受社会的评价。总结近十年的建设体会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

一、深化精品资源建设是关键

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关键是结合课程的特点建设精品资源。包括深化教学内容和改革课程体系,研究教学方法,探索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研制课程教学的新资源。

1.深化教学内容建设

(1)引入学科发展的新内容。“有机化学及实验”是技术基础课,在引进学科发展新内容时要有选择,既要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又不能增加课程的教学学时数。

有机化学课程引进了下述新内容:①有机化合物旋光性的螺旋理论——结构与旋光性的关系。国内外的有机化学教材中都没有解决有机化合物产生旋光性的原因,我国化学工作者提出有机化合物分子的螺旋结构使分子产生旋光性[3]。将这一观点引入教学,填补了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旋光性的空白。②邻基参与反应——某些反应分子构型保持。邻基参与反应是1942年提出[4]、近年被有机化学工作者所共识,把这个反应引入教学,纠正了对某些反应的构型、构型保持的错误解释。③LDA低温反应——实现羰基化合物交叉缩合反应。一直认为两种羰基化合物交叉缩合是没有合成意义的,近年发现强碱LDA在低温下先与一种羰基化合物反应,然后加入第二种羰基化合物,实现了两种羰基化合物选择性地交叉缩合[5],变成了一种重要的合成方法。④科研新成果——酚羟基快速醚化。笔者科研专利成果,酚羟基在适当的溶剂中,可以在室温下,高转化率、高选择性、快速地被醚化[6],增添了教学新案例。⑤室温离子液体——多用途的新化合物。室温离子液体的概念很早就被提出来,一直没有引起化学工作者的注意,近年来其合成、反应、应用都发展很快,是有机化学教学的新案例。⑥有机氟化合物——有特殊性能的卤化物。有机氟化合物是近年有机化学研究的热点领域[7],其性能特殊,有特殊用途,引进教学拓展了卤烃的性质。⑦双氧水——绿色氧化剂。随着绿色化学的发展,发现双氧水能氧化多种官能团化合物,有的已实现工业应用。因此引入用双氧水替代污染严重的重铬酸钾作为氧化剂的教学案例。诸如这些内容的引入保持了教学内容鲜活性,又没有增加学时数。

(2)全面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内容。有机化学一直重视石油加工及其化学,而忽视煤、生物质加工及其化学。我国煤储量多于石油,近年来,煤加工生产有机化学品发展很快;生物质是绿色化学品来源,生物质炼制工程包括生物柴油、天然有机化合物的转化等。增加这两方面的内容,体现了《21世纪有机化学发展战略》所提出的有机化学的定义[8],也体现了有机化学发展方向。

(3)引入反应控制的基本概念。动力学控制/热力学控制是高等有机化学的内容,将这一概念引入有机化学,既提升了教学内容,又简化了一些繁琐的解释,如共轭二烯的1,2-加成与1,4-加成、芳烃的定位规律、迈克尔加成反应规律等的解释。

(4)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的使用。过去用鲍林提出的抽象的共振杂化体表示离域体系,如烯醇负离子的结构和性质,学生很难理解;现在使用可视化的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表示,很容易理解离域体系的稳定性和反应性。

(5)简化一些叙述性的内容。如各类官能团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不再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不仅加深了对物理性质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2.研究课程新体系

新体系把有机化学课程分成三部分,基础知识(或称概论)篇,主干内容篇,前沿交叉知识运用篇。

将分散在整个课程的各章节的化合物的结构与基本性质、命名、同分异构体、结构表征(四大谱)等内容集中,构成课程的基础知识篇。好处是提高了课程的基础,为后续课程内容学习做铺垫,节省学时,集成了知识模块。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卤代烃、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构成有机化学的主干篇,主要介绍各类官能团化合物的结构与反应。其中通过(2n+2)个π电子规律将具有芳香性的芳烃和杂环化合物组合成一章,由加成-消除反应机理将羧酸及羧酸衍生物融合成一章,卤烃/金属有机、含氧/含硫化合物、含氮/含磷化合物分别组合成一章,天然化合物分散到相应的章节中。组合结果强化了课程内涵联系,缩减了篇幅,节省了学时。糖、氨基酸蛋白质、类脂核酸、有机合成基础为前沿交叉知识应用篇,改用反应原理为主线组织课程,知识连贯顺畅,内容容易理解,前两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反应得到了巩固、应用和深化。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体现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及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科学。课程的起点提高,内容深化,学时减少,体现课程的基础性,符合认知规律,为自主学习留有空间。

3.研究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式教学方法起源于问题式教学的方法(PBL),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只要是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课堂单一教学形式向以图书馆、实验室、科学实践多种教学形式转变,以灌输的方法向以启发、引导、研究等多种方法转变,以“一次成才”为目标向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转变的教学都属于研究式教学方法范畴。不同的课程会衍生出多种形式,有机化学教学团队探索实践了多种教学模式,其中包括:

(1)研究式讨论课。基本做法分六个步骤:教学设计、提炼问题、公布问题、集中讨论、教师总结和提炼新问题等。多数学生对研究式教学模式是积极参与和支持的,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知识构建的引导者。不仅训练学生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环境、与人沟通合作及协调各方面关系的综合能力。

(2)对比迁移式教学方法。对比迁移式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将已学的知识在变化的情景中对比分析并加以运用,以实现掌握新知识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特别适合有机化学课程,例如:以反应规律为主线将烯烃的知识迁移到二烯、炔、小环烷烃,芳烃的知识迁移到杂环化合物、酚、芳胺、芳酸等,卤烃的知识迁移到醇、醚、环氧化合物,醛酮的知识迁移到羧酸及其衍生物,醇醛酮的知识迁移到糖等。每组前面的内容精讲、细学、讨论深透,后面的内容粗讲、引导讨论,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探索出“重点讲解-对比讨论-提高终身学习、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机化学教学新路子。

4.探索与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

依据课程体系的特点和当代大学生学习的特点,本课程实施大课化小课的考核方式,采用闭卷和开卷两种考核形式。大课化小课考核也可以期中考核50分,期末考核50分,考过的内容不再特意考核,促使学生把精力放在平时知识积累上,减轻学生的负担。闭卷考核增加主观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展示知识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弄清概念,从课程整体高度掌握知识体系。开卷式考核是一个包含所学过大部分内容的合成题目,给学生较长的时间,查阅资料,相互讨论,写出报告,完成考核。组织集中交流典型的试卷,相互借鉴,是一次复习深化过程。

5.研制课程教学新资源

配合研究式教学,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研制出版了一批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的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

(1)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四套立体化教材:“十一五”国家规划有机化学立体化教材(《有机化学》第2版、《有机化学学习指导》、《有机化学课堂教学软件》2.0版和《有机化学电子讲义》,共四部),其中《有机化学》第2版被评为2008年精品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十一五”国家规划有机化学实验立体化教材(《有机化学实验》第4版、《有机化学实验助教性课件》2.0版、《有机化学实验助学性课件》附在书后,共三部),其中《有机化学实验》第4版获得大连市优秀科技著作一等奖;双语教学示范课用书立体化教材(Organic Chemistry、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s,共二部);校际联合编写工科基础化学系列课教材中有机化学立体化教材(《有机化学简明教程》、《有机化学简明教程学习指南》、《有机化学简明教程电子教案》,共三部)。

(2)研制新世纪“有机化学网络课程”,获国家优秀网络课程荣誉称号。这是精品课程之前的工作,“有机化学网络课程”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也是精品课程顺利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础。

二、共享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特点

1.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队伍是关键

有机化学及实验现有教学师资队伍包括六名教授、四名副教授、两名讲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其中一人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者,两人为辽宁省教学名师;一人在国外教学进修过一年,负责电子资源建设和网上传输技术处理;一人负责国家双语示范课教学;五人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授过课,直接学习的有机化学教师上千人,录制了一批授课实况。优秀的教学队伍保证了课程能够实现共享。

2.基本资源系统丰富,适合网络传播

课程介绍、教学日历、教学大纲、课程结构、重点难点解析、习题作业、课程总结、试卷、重要参考资料(网络链接,纸质资料目录)、讲课录像等资料齐全,网上传输流畅。除此之外,还提供了有机化学及实验课程特有的基本资源:实验教学录像,实验整体安排要求讲课录像(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授课录像),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的制备与应用授课录像(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授课录像),有机化学双语教学部分录像(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授课录像),2005年、2008年二次出版的电子讲义(高教出版社免费赠送)和开放实验教学等资源介绍。

三、协同创新建设教学资源

协同创新是指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要求,研制拓展资源。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研制了下述新资源。

1.研制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库

研制了有机化学教学常用的近500个化合物的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每个化合物有8种分子模型,并用于教学,既是教学新内容又是教学新手段。在国外,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用于教材编写仅限于近十年几本流行的优秀教科书,用于教学也仅是几所名校。将静电势能图模型的彩色标改成黑白色标,用于纸质教材可降低印刷成本。

2.研制模拟计算实验

随着教育教学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现代化学教育发展趋势是从单纯动手实验转向动手实验和模拟计算实验两方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为此,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研制了一批模拟计算实验,经少数学生试用效果较好。

3.校际联合编写工科基础化学系列教材

参考“化工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用)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指导性培养规范”(草案)的要求,大连理工大学(有机化学)、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浙江大学(分析化学)和北京化工大学(物理化学)联合研究编写了工科基础化学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后,经过2年使用,反映很好。有机化学教学团队负责编写有机化学立体化教材(共三部)。其中《有机化学简明教程》是按精品课程研究的新课程体系编写(学时数为60左右),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贯穿全书。

参考资料:

[1]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 教高[2003]1号.

[2]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 教高[2011]8号.

[3] 尹玉英,刘春蕴. 有机化合物分子旋光性的螺旋理论[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4] S. Winstein et al. J. Amer. Chem. Soc. 1942, 64: 2780.

[5] Graham Solomons T W. Organic Chemistry,9th Ed[M].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2008.

[6] 高占先等. ZL 2007 1 0158795.9(2008),申请号201110097447.1(2011),申请号201110233332.0(2012)[Z].

[7] Kirsch P. 当代有机氟化学——合成 反应 应用 实验[M].朱士正,吴永明译.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8]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 21世纪有机化学发展战略[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余大品]

现代化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针对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其积极性、主动思考进行了研究,提出加强和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的认识,合理调整和安排教学内容,板书式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和基于问题式教学法的形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化学 教学方法 “三本”院校

生物化学是生物学的分支,是一门运用化学、物理、生物学和生理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研究生命物质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为生物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

生物化学属于多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诸如生物学、药学、食品、医学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在专业课之前学习该课程。生物化学具有课程体系庞大、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各种代谢途径复杂枯燥等特点,又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和影响日趋频繁,在学习中与其他课程之间联系广泛,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感到难以理解和记忆,难度较大。尤其是三本院校的学生,自身理论基础不够扎实,课程的学习难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和技巧,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变填鸭式学习、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生化授课时用到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

一、加强和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的认识

生物化学课程通常设置在大二,也就是在学习了四大化学(基础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等基础课程知识之后进行学习,这阶段学生还没有接触到专业课,对于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学习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容易造成学习上的忽视。因此,在生物化学课程开始授课时,应加强绪论的介绍,给学生们介绍什么是生物化学,主要研究什么内容,与其他学科之间有哪些联系,并尽量贴近日常生活和该专业的生产多做举例说明,强调生物化学课程在今后专业课学习中的重要性,以此来引起学生的重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合理调整和安排教学内容

生物化学内容繁多,体系庞大,在有限的学时内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在授课之前对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和安排。生物化学体系一般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静态生物化学,第二部分为动态生物化学,第三部分为功能生物化学。在授课时,教学结构不必一尘不变,可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授课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例如,糖类、脂类的基本内容很多教材通常是放在第一章和第二章,在进行第二部分糖代谢和脂代谢学习时,学生常常不能很好的将前面学习的基础内容与后面学习的代谢内容相联系,容易造成前后内容学习的脱节。基于这种情况,可将糖类、脂类的基础内容分别移到糖代谢和脂代谢章节之前学习,一方面既有利于学生对糖、脂组成和结构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对这两大生化分子代谢途径的理解和记忆。

三、板书式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传统教学中,板书是必不可少的。生物化学的理论性很强,各章节概念、原理的文字较多,这部分内容都做成多媒体课件,容易造成课件中文字太多、字体过小,学生看的眼花缭乱,若讲授速度过快,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和做笔记,课件就翻到下一页了,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对于概念、原理等文字性的内容,可采用板书式教学,做到讲授要有系统性、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板书层次分明,使学生能够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

当然在生化教学中,除了板书式教学之外,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是教学手段的一种重要补充。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各种手段,可把生物化学课程中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抽象的教学内容用图片、动画等形式加以展示,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明。通过对学生多种感官综合刺激,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有利于加强其对知识保持长久记忆。比如,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酶分子组成和结构、代谢途径、遗传信息结构与调控等内容,具有结构式复杂抽象、化学反应式较多、代谢途径通路较长且相互联系紧密,板书式教学学生学习时缺乏直观感,难于理解和记忆。采用图形、Flash以及影音形式讲授,更为直观明了。

四、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生化教学中,学生最反感的就是填鸭式教学,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学习被动,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开小差,知识不能理解死记硬背,通常是考完了就忘记了,难以达到课程学习的预期目的和教学效果。如何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引起学习的兴趣?关键还是在于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参与其中。教学时,应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老师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总结者。下面就两种常用教学方法进行总结。

(1)参与式教学法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主张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在接受知识的同时,适当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教”中,如批改作业、上机辅导、答疑、课堂讨论等的教学方法。在采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在讲授之前,可针对要讲授的重点设立几个思考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再经过教师讲解逐步引入新的知识,相关知识点讲解完后,可以请同学回答之前设立的问题,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总结,积极参与到教学的环节中来。

(2)基于问题式教学法

基于问题式教学(problem?鄄based learning,PBL)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PBL倡导让学生通过自学、研究、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综合思考能力的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在教学中,针对教学的部分重、难点,除了采取传统讲授法外,还可采用基于问题式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提前1-2周对实施PBI教学法的章节提出2-3个能包含教学目标并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通过小组合作,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和总结。教师组织课堂集中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发言,最后再由教师对相应的知识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补充,并对本次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作课堂总结。

五、结语

在生化课堂中,教师不能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合理安排和调整教学内容,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参与式教学法和PBL教学法相结合,使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泼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生化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能在生产和生活中得以运用。

参考文献:

[1]陈桂平.生物化学课程多种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5):284-285.

[2]王旭辉, 梁丽.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高校教学中应用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27 (9):29-31.

[3]刁毅, 李勇, 郑毅.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探讨[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28(3):124-125.

现代化学论文范文第5篇

1 不同学习方式的合理选择

自主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角色, 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但是, 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选择自主学习的方式, 即使同样的内容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讲也不能一概而论。在课堂上, 根据学科特点、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科知识的内在脉络, 教师可以首先指定一定范围内的内容, 让学生进行小范围的自主学习, 经过多次训练, 当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自主学习能力后, 再逐步放开对学习内容的限制。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学生之间的竞争关系, 采取学生之间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的任务。

1.1 自主学习方式的使用

在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中, 部分概念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主要在思路上给学生点拨, 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小结、比较。对于有些属描述性、难度较低、学生易于接受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例如, 《硫酸工业制法》的教学内容繁多, 但难度不大, 且学生又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教师可以考虑让学生在网络教室或学生电子阅览室自学完成。

1.2 合作学习方式的使用

对于实践性比较强、解决方法存在分歧的内容可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 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对于难度较大、学生独立探索存在较大困难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解决。答案相对宽泛的内容、需要学生完成大量操作性活动 (或者需要观察、描述大量实物并总结) 或需要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观察、思考、判断的时候,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 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提高学习效率。在日常的教学中, 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分工合作参与单元复习、总结或命题、合作批阅习题等合作性学习活动。要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怎样思考, 并通过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获得情感体验, 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3 探究学习方式的使用

化学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科学, 要善于从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周围环境和工农业生产中寻找探究性课题。化学探究性实验、化学研究性课题、化学科学史、有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及现实生活中的化学问题都可以作为探究活动的课题。化学科学发展史中的经典实验, 诸如纯碱的发明、金属钾的发现、C60的发现等, 凝聚了科学家超人的智慧, 闪烁着创造思维的火花, 这为我们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发现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例如, 对居里夫人发现钚、镭的设计, 首先可设计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推测其性质, 然后引导学生沿着居里夫人发现钚、镭的思维足迹, 寻找科学发展的历史线索, 创设阶梯式问题情景, 展开讨论: (1) 除了铀具有放射性外, 是否还存在与其类似的放射性元素? (2) 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推算出的矿石中含铀量的放射性要强4~5倍, 根据钚元素的含量和矿石组成, 讨论可能的富集和鉴别方法。 (3) 沥青矿的放射性比铀、钍、钚要强得多, 推测在沥青矿中, 还可能含有的新的放射性元素, 并根据镭的性质、含量探讨出鉴别和富集方法。

2 三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作为三种不同的现代学习方式, 强调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反映了不同的学习价值倾向。三种学习方式之间互有交叉、相互联系。首先, 自主学习需要合作、探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会遇到很多问题, 这时就需要经过独立探究来解决;当自己经过探究尚不能解决问题时, 就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 当被求助者也不能解答该问题时, 可能就要分工协作, 共同探究, 解决问题。其次, 探究性学习也离不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从组织形式上看, 探究性学习有个人探究和集体探究之分, 个人从事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 集体探究学习就是合作学习。再次, 合作学习也需要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小组的成员都要各负其责, 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因此, 可以说是一种集体的自主学习,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学习问题, 如果个体经过独立探究不足以解决问题, 就要与小组成员共同探究来解决, 这又属于集体的探究性学习。

总之, 三种学习方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根据三种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 可以将三者的关系表示如图1所示。

也就是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首先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如果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 就鼓励个人开展探究性学习;如果个人研究还不足以解决问题, 就开展小组或集体合作的探究学习, 直至把问题解决。

3 结语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 都一定是自主学习, 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 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三种不同的现代学习方式有其局限性和发挥作用的前提, 在中学化学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往往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某一种或几种学习方式, 或者是将三种不同的学习相互结合, 相互交叉, 以达到化学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摘要:现代学习方式的典型代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主要学习方式。这三种方式各有其鲜明的优点, 但是也有其局限性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本文以中学化学的课堂教学为例, 探讨了三种现代学习方式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模式。

关键词:合理选择,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教育研究, 2004 (11) .

[2] 陈莲丽.对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的浅析[J].贵州教育, 2004 (5) .

[3]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化学安全论文下一篇:化学化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