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行业发展分析范文

2023-09-19

农药行业发展分析范文第1篇

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国民的消费水平也随之不断增强, 因此致使国民对于食用的瓜果蔬菜等绿色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度的标准提出了高要求。根据现代社会的调查发现, 由于瓜果蔬菜在生长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使用到农药产品, 尤其是其中涉及的有机磷农药的成分更是占据到了大约80%, 有机磷农药的使用虽然能够使瓜果蔬菜避免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 但是另一方面也严重的影响着人民的身心健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能够检测和应用化学方法对生产出来的瓜果蔬菜中的农药残留度进行分析, 同时化学分析方法是常规性, 也是最有效的检测方法。

1 农药残留研究的现状

在现代农药检测的进程中, 对于农药中残留的有机磷的检测的一般方法大约有速测方法、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而在农药残留的检测和化学分析技术的过程中, 由于农药残留检测的种类复杂多种, 化学反应不同等现象, 致使目前在现实生活中的有关农药检测的技术还是不够成熟。

2 农药残留检测的相关化学方法

2.1 速测方法

就整个有关农药残留检测的过程中, 最常见的速测方法主要有免疫分析法、化学速测法、酶抑制法等等。而化学速测方法具备着方法简单、安全性高的特点, 快速的在现代信息技术中推广开。但是化学速测方法用于农药残留的检测的技术时的缺点是化学反应的灵敏很弱, 技术方法使用的过程较为复杂, 使用范围具有很大程度的局限性。其中主要的化学原理是通过产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来检测农药中的有机磷的成分, 运用水解反应中出现的产物和需要检测的残留物进行相互反应和作用, 最终由化学反应出现的变色现象来检测和判断是否农药残留[1]。

2.2 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是常应用于检测瓜果蔬菜中残留的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有机氯、氨基甲酸酯等各种纷繁复杂的农药残留成分的方法[2]。目前, 大多数的农药残留量的检测采用的都是气相色谱法, 具备检测反应灵敏度高、分离速度快, 以及其可以很容易的分析出复杂的农药残留成分, 因此气相色谱法的实际使用的范围较为广阔, 涉及的领域也很多。常常运用在农药残留成分的质量微小、容易气化之中进行检测和分析。同时, 此方法对于检测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有机氯这三种农药成分而产生的化学反应是不会分解农药的残留。另外, 由于进行气相色谱法是需要配备专业的机器设备, 而且机器的购买成本昂贵, 甚至对于机器使用的人员的专业要求也是极高的, 而这又是及其不利于农药残留检测的。

2.3 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在农药残留物检测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位置, 主要针对的是不容易气化和一经受热容易分解的一些需要分离检测的和分子质量较大的农药残留成分, 并具有检测速度快、检测的稳定性强、可重复使用等优势[3]。运用专业的荧光检测器以及柱后衍生系统来检测和判定其中氨基甲酸酯类的农药残留成分, 但液相色谱法也存在着在划分复杂的农药样品时, 其选择性和灵敏度没有气相色谱法的效果明显。

2.4 其他的化学方法

对于食品的农药残留的检测不仅需要精密的检测仪器和专业的技术人员, 而且还需要选取科学的、合理的化学方式。目前, 应用于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的主要方式还有诸如免疫分析法、酶抑制法、薄层色谱法等, 这些分析方法虽然有着经济成本低、操作方便、简单等优势, 但是其化学反应的灵敏度低, 反应现象不明显, 难以检测和判定农药残留量。

3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的加深, 使得人们对于食品安全和健康度的要求也日益增加。同时, 对于绿色食品不仅仅需要纯正的原汁原味, 而又要符合现代人的健康要求指标。在现今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下, 对于农药残留物的检测需要采用符合实际的化学分析方法, 并根据不同的情况, 采取不同的化学方法来检测。通过运用科学的化学分析方法来检测瓜果蔬菜的农药残留量, 并分析其方法的各自特点, 以此来监测和保证食品的安全问题, 提高人们社会生活的质量, 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结合当前社会科技的发展进程, 以及各种检测技术和化学方法的应用和实施效果, 未来需要开发合适检测多种农药成分、反应灵敏度高、适用范围广等新的检测技术, 而这将会是开发有关农药残留检测新的化学分析方法需要面临的新课题。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经济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由此促使着国民的消费水平提高, 对绿色消费的环保意识开始增强。而农药残留便开始成为国内食品安全中最为关注的重点方面, 因此检测和控制农药残留的化学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农药残留,化学分析,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 邱萍.化学计量学用于食品中有机农药残留量分析的研究[D].南昌大学, 2006.DOI:10.7666/d.y929099.

[2] 金茂俊.农药残留检测的荧光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2009.

农药行业发展分析范文第2篇

1 重庆市蔬菜农药残留现状分析

在新一轮的菜篮子工程建设中, 重庆市的蔬菜生产规模快速增大, 总产量居我国特大城市前几位。全市蔬菜初步形成武隆为重点的高山蔬菜生产带, 以涪陵、潼南为重点的渝遂高速公路沿线优势蔬菜产业带, 万州、石柱为重点的三峡库区加工蔬菜产业带。初步建立市级核心基地县保障重庆主城区, 专业基地乡镇保障区县城, 专业村社保障镇的蔬菜供给保障体系。

近年来, 重庆市蔬菜不但自给率逐年提高, 而且还远销国内外, 如武隆的蔬菜远销香港, 潼南的萝卜远销东北, 涪陵的榨菜甚至跨出国门。

1.1 重庆市蔬菜主要农药残留现状

调查显示蔬菜外销份额有限, 除采后储藏、加工、运输和销售环节大有可为外, 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农药残留的问题[1]。

数据显示, 重庆销售的蔬菜在生产上使用农药共有7大类:杀虫杀螨剂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16种农药近110多个产品;杀线虫剂有溴甲烷等3种农药的10个产品;杀虫剂有抗蚜威、氯氰菊酯等50多种农药的近140个产品;杀软体动物剂有甲硫威等3种农药的10多个产品;杀菌剂有百菌清、甲霜灵等31种农药的近140多个产品;除草剂有百草枯等11种除草剂的近60个产品;植物生长调节有2, 4-D、多效唑等8种近30个产品。共计近120种病虫害防治农药、除草剂和植物生产调节剂的近520多个产品。

蔬菜基地现场调查统计结果表明, 目前生产上主要使用的农药品种有:烯酰吗啉、百菌清、吡虫啉、啶虫脒、多菌灵、氟吗啉、甲霜灵、抗蚜威、中生菌素、甲基托布津、速克灵、阿维菌素甲维盐、甲霜铜、甲霜灵、杀毒矾、青虫菌液剂、颗粒体病毒类、哒螨灵、苯醚甲环唑、苦参碱、蛇床子素、印楝素、阿尼卡、螨虫清、氯虫本甲酰胺等。

1.2 主要农药残留的检出情况

在重庆市范围选择了武隆双河镇仙女山基地、九龙坡区白市驿镇基地、潼南区桂林街道蔬菜基地、铜梁区的吕俸镇蔬菜基地和平滩镇青杠村蔬菜基地、江津区麻柳乡蔬菜基地、支坪街道真武蔬菜基地、先锋镇麻柳村蔬菜基地、龙华镇梁家村蔬菜基地、璧山县的七塘镇蔬菜基地和潼南区太安镇蔬菜基地采集普通白菜、芹菜、大白菜、甘蓝和莴笋、豆类等生鲜蔬菜样品共计354个, 检测参数100余项, 检出结果详见表1。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农残的检出次数为217次, 检出率约为64%。

2 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2.1 自然环境

重庆常年气温较高, 尤其是冬季气温较高, 给病虫害越冬提供了比较有利的气候条件, 使蔬菜基地的土传病害日趋严重。豇豆、普通白菜、生菜、韭菜、芹菜等叶菜都能在重庆周年或多茬栽培, 也是历年蔬菜质量存在隐患的主要品种。

2.2 农药滥用现象突出

基地建设过程中过分注重蔬菜种植品种, 追求基地特色, 相对单一的反复种植, 进一步加剧了土传病虫害。生产者为了保证蔬菜产量和商品性, 农药防治必然是首选措施。病虫害的高发期, 不但用药频率高、混合种类多, 少数农户还信奉“重病还需猛药”的错误观点, 想当然地超范围、大剂量使用农药。对于豇豆, 极个别农户一般从花期开始1~3 d打药1次, 最长间隔也是仅6~7 d就用药1次, 根本无法保证安全采收;一些诸如小白菜的叶菜从幼苗开始用药不断, 也是造成蔬菜农残问题突出的原因之一。

另外, 部分农民不知道如何有针对性的科学使用农药。比如我们在同一样品中检出多种类农药残留, 表明蔬菜生产中一些基地存在滥用农药现象。农药使用不当包括:农药品种使用不当、农药稀释浓度不当、农药使用时机及频率不当、农药器械选用不当等。采摘时间不当, 没有达到安全间隔期即采摘上市, 造成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由此可见, 农药残留在蔬菜中普遍存在, 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 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已成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检测结果看, 例如氟虫腈防治水稻二化螟和卷叶螟效果很好, 但是其对环境极其不友好, 所以早在2009年10月1日, 除玉米等部分旱田种子包衣剂外, 在我国境内停止销售和使用用于其他方面的含氟虫腈成分的农药制剂, 但实际生产中仍然存在使用此类制剂现象。这种现象表明:违禁农药监管不到位, 对农民使用农药知识普及度有限。依据现场调查农民使用的农药情况, 可了解农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了假冒伪劣农药或复配农药造成样品中检出超限的禁用农药。

2.3 基地农药检出种类差异大

检测结果表明, 各基地种植习惯与施药习惯存在较大差异, 不同蔬菜种类的不同品种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2]。各级例行检测的结果还不能全面反映蔬菜的实际质量安全情况, 各级部门例行监测的农药参数有必要依据试剂调研及实际生产情况作适时调整, 保证各级例行监测结果真实反映当地农户蔬菜种植施药情况, 为蔬菜质量安全控制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结论和建议

农药残留是重庆市蔬菜质量安全的风险因素, 根本原因还是蔬菜生产中存在农药滥用和违规使用, 以及农药的科学使用普及和违禁农药监管等工作不到位。造成蔬菜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农药使用不当、化肥使用不合理以及环境污染。

加大科技投入, 进一步立项研究蔬菜病虫害种类、发生与发展规律, 掌握防治适期, 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的药剂进行有效防治, 提出科学、合理和易于推广应用的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 同时积极开发节约资源与环境友好的新型高效生物农药应用于生产, 改变当前农药低效与滥用现象, 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蔬菜质量安全问题。同时应该加强对农药流通和经营的监管,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的查处力度[3]。

摘要:概述近年来重庆市生鲜蔬菜主要农药残留现状, 分析重庆市蔬菜主要农药残留的检出结果, 探讨造成农药残留问题突出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生鲜蔬菜,农药残留,成因,改善建议,重庆市

参考文献

[1] 柴勇, 刘保国, 陈朝轩.重庆市蔬菜农药残留动态变化及质量安全风险评估[J].中国蔬菜, 2007 (6) :9-12.

[2] Zhi-Yong Zhang, Xian-Jin Liu, Xiang-Yang Yu, etal.Pestiside residues in the spring cabbage (Brassica oleracea L.Var.Capitate) grown in open field[J].Food Control, 2007, 18 (6) :723-730.

农药行业发展分析范文第3篇

1 水稻种植农业应用现状

1.1 农药资源浪费

某地区中近1/2的农耕面积中为水旱田, 在这一区域中种植有各种各样的作物, 且病虫害现象较为严重, 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遏制可能影响到整个区域中的作物产量。所以区域中的农民选择定期大量喷洒药物进行控制, 通过调查发现试剂使用的农药仅占试剂喷洒农药的70%左右, 这一数据说明大量的农药被浪费。

1.2 农药的使用方法不当

由于区域中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 无法掌握科学的农药使用方法。而农药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非常多, 农民没有注意到方法不当可能对农业无产生的不良影响, 单纯地想通过喷洒农药控制病虫害。很多农民长期选择相同的农药进行喷洒, 长期以来区域中的病虫害可能产生强大的耐药性, 一旦对某种药物免疫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还可能发生药物残留, 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1.3 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农药喷洒之后作物会吸收一部分, 而病虫害吸收的部分更少, 遗留下来的农药在喷洒过程中进入田间, 降水之后这些有害物质会渗透到土壤中, 还可能深入到更深的内层中进入湖泊中, 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在农业生产中, 不但要关注产量与质量, 还应当重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改善现有的生产模式, 维护生态环境, 提升农业生产的价值。

2 农药减量增产技术试验

2.1 试验场地

此次试验选择的试验场地具有地势平淡、土壤肥沃的特点, 且种植田地非常集中, 水源也充足, 基地中没有杀虫灯措施。

2.2 方法

本区域中, 8月初为化螟卵孵化的盛期, 8月中旬为稻叶纵卷叶螟1龄的高峰期, 在这一阶段中使用浓度为50%的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对虫害进行预防, 药物的使用量为160 g/hm2使用对水喷雾。由于稻叶纵卷叶螟的基数相对较低, 因此采取适当减药的方式进行干预。于9月10日使用浓度为30%的本米甲环唑·苯环唑进行治理, 使用量同样为160 g/hm2。

同时, 设置对照组, 区域中选择的药剂、用量和喷洒时间由农户自己决定, 分次给药。第1次时间为8月5日, 通过三唑磷对二化螟进行防治;第2次给药时间为8月15日, 使用丙溴磷对稻叶纵卷叶螟进行防治, 于8月25日使用井冈霉素对纹枯病进行防治, 于9月15日使用三唑磷与噻嗪酮对水稻穗期的病虫害进行预防。

对两块试验田中8月15、25日及9月5日的二化螟、稻叶纵卷叶螟以及稻飞虱等病虫害进行调查, 于10月对2块试验田的产量进行评估。

2.3 结果

对2块试验中的水稻病虫害进行调查和分析, 发现试验田中二化螟的枯鞘率为4.5%、平均为1.4%, 而对照组试验田中的枯鞘率为12.2%、平均达到4.1%;试验区中稻叶纵卷叶螟的出现率为5%、平均约为3.1%;对照组试验田中稻叶纵卷叶螟的出现率为27%、平均为6.5%, 试验区中稻飞虱的虫量约为300~500头/百丛、对照组区域中为1 200~1 400头/百丛;试验区中水稻田纹枯病的发生率为11%、平均发生率为2.5%, 对照组试验田的发生率为17%, 平均为3.8%。综合分析各种结果, 可见试验田的病虫害防治效果明显由于对照组试验田效果。而试验田中的施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试验田, 在很多研究中发现稻叶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较差, 主要原因在虫害的发生时间较长, 多次施药均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 但是在本次研究中使用一次氯虫苯甲酰胺就能够获得良好的成效, 且持续的时间长。

两组的水稻产量对比:于10月对试验区与对照组产区中的水稻产量进行对比, 试验组的平均产量为7 423.52kg/hm2, 对照组试验田平均产量为6 683.86 kg/hm2, 两组之间的差异较大, 试验区较对照组高出11.08%。

3 结论

降低农药产量, 提高水稻产量是农业生产中长久的追求。但是大量调查研究发现, 我国水稻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量过大、使用方法不对的现象非常严重, 从而造成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不佳。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具有高效、低毒性以及持续时间长、杀虫范围广等特点, 不但对二化螟与稻飞虱等虫害进行控制, 对于常用药物难以防治的第四代稻纵卷叶螟同样具有良好的效果。有资料提示, 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的使用时间得当、使用方法科学的情况下, 能够在防治病虫害的基础上增加水稻产量。常用的毒死蜱、三唑磷、井冈霉素等药物防治的病虫种类非常单一;同时, 由于在我国的使用时间较长, 很多地区中的病虫都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 导致防治效果不佳。此外, 有专业研究技术人员根据大田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追踪指导用药, 根据稻田中病虫害的实际发生实际选择高效用、低毒性的农药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和药量。但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大多数在种植过程中凭借个人的经验, 基于大致的病虫害预测进行用药, 结果往往是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期, 不但效果不佳, 还造成大量的农药与人力资源浪费。

根据调查结果, 本示范区中共用药3次, 平均使用量为600 m L/hm2, 而对照组区域中共用药5次, 平均用药量为15.15 L/hm2, 节省的农药费用超过400元/hm2, 防治成效却远远高于对照组区域, 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摘要:农业是我国发展的根本, 农业生产的结果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随着国家对“三农”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 农业问题也受到广泛的关注。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促使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成果, 但是由于农药喷洒的不规范, 水稻病虫害现象也越来越严重。针对南方地区水稻种植中农药喷洒现象, 提出有效的农药减量增产技术措施, 为水稻种植提供合理的依据。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 卢仲良, 孔学梅, 袁文龙, 等.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5) :89-89, 93.

[2] 成燕清, 刘雪源, 张宗泽, 等.环洞庭湖双季稻区农药减量使用效果研究[J].作物研究, 2011, 25 (5) :445-450.

农药行业发展分析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4例病例为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我院收治的重度有机磷中毒的患者, 其中, 男60例, 女54例, 年龄17~68岁之间, 平均 (35.17±6.78) 岁。患者中毒物质:乐果31例, 敌敌畏38例, 敌百虫29例, 甲拌磷16例, 均为口服中毒。患者临床症状:呼吸衰竭33例, 浅昏迷26例, 深昏迷19例, 休克11例。患者入院接受治疗时间均在6h以内。经检查, 所有患者血浆胆碱酯酶活性均低于30%。

1.2 方法

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 3组患者之间一般情况、病情、严重程度、接受治疗时间等无明显区别, 具有可比性。

3组患者都给予综合治疗, 清除患者体内的毒物, 为患者进行洗胃和导泻, 并给予利尿、呼吸机支持, 及予以相同的支持治疗。

在此基础上, I组患者采用常规血液灌注治疗 (HP) , II组患者采用血液透析治疗 (HD) , III组患者采用血液灌注联合血液透析治疗 (HP+DH) 。血管通路采用颈静脉等大静脉, 留置双腔导管, 采用肝素进行抗凝。血流量在150~200mL/min。

1.3 观察指标

观察各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天数, 各组患者经过所有治疗后的死亡率。并对各组患者血浆CHE活性和使用阿托品的量进行统计。观察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数据处理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 (均数±标准差) 表示, 即 (x-±s) ,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当P<0.05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组患者经过治疗后。Ⅲ组患者与I组、II组患者相比, 苏醒时间早、呼吸机使用时间短、患者住院天数少、死亡率低。经统计学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III组患者与I组、II组相比, 血浆内CHE活性升高幅度大、阿托品使用量少, 经统计学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I组与II组相比, 患者的苏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和死亡率, 无明显区别, 经统计学分析,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的血浆CHE和阿托品使用无明显区别,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表2。

整个治疗过程中, 3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 共出现12例血压下降, 经过补液治疗后逐渐恢复。其中I组4例, II组5例, III组3例。组间对比, 无明显差别,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有机磷农药是一种脂溶性毒物, 患者中毒后, 病情发展迅速, 病死率较高。其主要对人体的损害, 是由于有机磷进入人体后, 会与人体的ChE结合[1], 形成较为稳定的磷酰化胆碱酯酶, 这种酶几乎无活性, 无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2]。大量的乙酰胆碱堆积, 会引起各种神经系统症状, 严重的还会导致患者呼吸衰竭、循环衰竭, 引起患者死亡。

血液灌注治疗, 是指通过体外循环, 使得血液经过吸附装置, 进而将血液中毒素吸附。这种方法采用高分子的聚合树脂和活性炭[3], 可以用于毒物脂溶性强、蛋白结合率高、分子量较大的情况。而且, 血液灌注治疗, 设备简单, 操作便利, 已经在临床治疗有机磷中毒中广泛使用。

血液透析, 是对人体肾功能的模拟, 通过扩散等方式, 清除体内毒物, 包括中小分子、炎症介质等[4]。其置换速度较慢, 患者体内的微环境会相对稳定, 不会引起对心脑血管的损害, 尤其适用于已经出现多器官脏器衰竭的患者。

当患者经过血液灌注和血液透析时, 可通过活性炭很好地清除毒素和堆积的物质, 从而减少阿托品使用, 缩短患者的治疗经过。从CHE的活性恢复程度, 就可看出, III组患者明显高于I组和II组患者。这是因为, 血液灌注治疗与血液透析, 弥补了相互的不足。治疗过程中, 不但能通过血液灌注清除有机磷毒物的残存[5], 还能通过血液透析, 减轻患者的水肿情况, 恢复患者的肝肾功能[6], 防止多脏器衰竭并发症的发生。而减少呼吸机使用的时间, 也能很好地避免由于长期使用机械通气而引发脑水肿等情况。

我院在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 采用血液灌注治疗和血液透析治疗2种方法结合, 其结果证实, 患者的治愈率高。死亡率明显降低, 38例患者中, 仅有2例患者死亡。与单独使用上述方法相比, 患者的死亡率降低20%以上, 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此外, 在进行治疗时, 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 避免出现并发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和凝血的征象, 及时调整肝素的使用, 控制血液灌注和血液透析时间。医护人员要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灌注联合血液透析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临床价值。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14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 3组患者都预先给予相同的综合治疗, 在此基础上, I组患者采用常规血液灌注治疗 (HP) , II组患者采用血液透析治疗 (HD) , III组患者采用血液灌注联合血液透析治疗 (HP+HD) 。观察各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天数、死亡率。对患者血浆CHE活性和使用阿托品的量进行统计。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III组患者与I组、II组患者相比, 苏醒时间早、呼吸机使用时间短、住院天数少、患者死亡率低、患者血浆内CHE活性升高幅度大、阿托品使用量少, 经统计学分析, P<0.05。患者发生不良情况较少。结论 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 可采用血浆灌注联合血液透析治疗, 患者死亡率低, 生存率高。

关键词:有机磷农药中毒,血液灌注,血液透析

参考文献

[1] 姜如辉, 史晓丽, 刘卫国.序贯性血液净化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J].广东医学, 2010, 31 (2) :210~211.

[2] 李广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抢救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39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9, 16 (3) :183.

[3] 李勇坚, 刘万杰, 罗勇.血浆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20例[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9, 25 (13) :2084~2085.

[4] 金传奉.血液灌流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56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08, 48 (42) :47.

[5] 徐敏.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救治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8, 15 (6) :341.

农药行业发展分析范文第5篇

从农村出来的人,对这个现象肯定不陌生:农民打完农药后,随手就将包装瓶、包装袋一丢,之后,这些废弃物的“命运”不是田里埋,就是河边躺,要么随风飘。事儿看起来虽小,但日积月累,数量却颇为可观,对土壤、水体的污染更是不容小觑。当然,如果要回收处置,也绝对不算一桩轻松活。

2015年,浙江省出台专门办法,在国内率先推进全域性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无害化处置。2016年,浙江投入1.5亿元专项资金,回收了5024吨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达82%,其中无害化处置4701吨,处置率超过93%。浙江是怎么做到的?其间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破解的?笔者对此展开了采访。

政府要主导 财政需支持

浙江历来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尤其是2013年启动“五水共治”重大战略部署后,全省上下对污染重拳出击。在整个体系中,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首次被写入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文件,由此提上议事日程。

尽管此前北京、上海、广西等省区市曾展开过此类探索,而在浙江的余杭、鄞州等地2009年以来也探索出了比较可行的实践经验,但要在全省范围内铺开,国内尚未有成熟经验。浙江尽管整体经济实力雄厚,但仍有一些欠发达地区。倘若没有政府主导和财政支持,要推进这项工作,困难可想而知。

2015年,浙江省正式出台办法,明确了政府扶持、企业主体、市场运行、属地管理的原则,并提出建立以“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扶持”为主要模式的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体系。

如何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笔者盘点发现,考核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工作被纳入了“平安浙江、五水共治、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示范省、土壤污染防治、打造整??田园建设美丽农业”等考核内容后,大大发挥了“指挥棒”的作用。到2016年年底,浙江省所有涉农县(市、区)均出台了具体实施细则,并落实了专项资金。

浙江省农业厅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正式全面推开前,还在21个县(市、区)进行试点。具体承担这项工作的是浙江省植保检疫局,在分管副局长何春龙看来,毕竟农药废弃包装物的回收处置属于“准公益”,需要政府综合力量推一把,而顶层设计的厘清,再加上考核杠杆的强化,实际上解决了行政力量的问题。否则,光靠单个农业部门,根本难以运行。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对于具体如何运行,在浙江,省里只有两点要求:一是必须建立回收体系;二是必须严格规范运行,实行无害化处置。至于到底怎么回收,浙江允许自由发挥,总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过,为了让各地有经验可循,浙江主推了余杭和鄞州两种模式。

余杭的做法主要是有偿回收,在全省起步最早,经验最成熟,运作也最规范。笔者了解到,当地回收的标准为:100毫升、101~300毫升、301毫升以上的废弃农药瓶分别按照每只0.2元、0.5元和1元回收,农药包装袋则以50克为上下分界线,分别按照每只0.1元和0.2元回收。每年光回收农药包装的补贴,财政就投入300多万元。

谁来回收?谁来运输和处置?杭州市余杭区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固定回收点设置在全区165家农资经营网点,由3家储运单位定时、定区域归集到专用仓库,最后运输到专业的固废处置环保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

因为有了经济效益,很快,遗弃在田间地头的农药袋和农药瓶都被捡去换钱。甚至起初,还有不少外地的废弃农药包装物也流通到了余杭境内。对此,该区设计了专门的防伪标签,要求农资经营网点在售卖农药时贴上。不过,随着“余杭经验”的推广,这种现象也慢慢得到遏制。现在,温岭、上虞、义乌等不少地区,均采取了有偿回收的方法,成效都十分显著。

另一种做法,是宁波市鄞州区所采取的规模场户自行收集和散户由村保洁员收集相结合的方式,将农药废弃包装物送至乡镇集中收集点后,再交由专业的环保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置。为了推进这项工作,鄞州区把基本农田保护激励资金与农资包装废弃物回收相挂钩。能否享受,还得看回收率怎么样。此外,对大户来说,一旦回收率不达标,除了不能与这一奖励结缘,还将很难享受到其他各类农业扶持政策和评优认证。当然,对保洁员也有具体考核。

“余杭模式和鄞州模式,很难说孰优孰劣。在全省推广过程中,我们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围绕收得上来、处置得了和运行得规范,因地制宜,大胆探索适合于不同地区、富有特色的高效回收处置模式。从实际情况看,各地确实也探索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何春龙说。

笔者了解到,除了上述做法,诸如浙江海宁、东阳、奉化等地,充分发挥供销系统农药经营网络全、设施装备好的优势,由供销社组织实施回收和处置,建立了农资统一配送与废弃包装物统一回收相衔接的模式,效果也非常好。

收回来 更要减下去

据统计,截至目前,浙江共建有县级收储中心191个,固定回收点则接近1.8万个。2016年,全省回收的农药废弃包装物超过了5000吨,回收率超过8成,其中93%以上得到了无害化处置,基本告别了随便扔、靠风刮、沿河漂、田里埋的历史。

另一方面,浙江从源头抓起,通过农药减量,从而实现了废弃包装物总量的减少,其主要做法就是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以及绿色防控的融合发展,并大力推广高效环保农药和农药减量技术。

何春龙介绍说,近3年,浙江的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每年以100万亩的速度增长,去年达到了702万亩。与此同时,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全省建起800多个绿色防控示范区,示范面积达88.4万亩,落实农药减量技术应用面积1455万亩。2016年,浙江化学农药使用量同比减少6976吨,下降幅度超过12%。

笔者采访发现,由于整个运作体系的建立,再加上层层考核和经费保障,在浙江绝大多数的涉农县(市、区),农药废弃包装物的回收处置已经基本走上轨道。不过,许多基层官员也提出,毕竟现在农药产品是市场大流通,要解决一些深层次难题,需要在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各地同下一盘棋,按照“谁生产谁负责、谁销售谁回收、谁使用谁送回”的机制,落实农药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的主体责任,以此来推进市场化运作,才是真正的长久之计。

农药行业发展分析范文第6篇

农药理化性质测定及农药产品各项物化参数、毒性和生态毒理数据,是农药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农药是化学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WSSD)”要求, 2010年全球都采用GHS(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 Globally Harmonized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and Labelling Of Chemicals,缩写为GHS)。GHS是用于定义和分类化学品而制定的一种常规、连贯的方法,并通过标签和产品安全数据单向各环节传递信息制度。GHS的目的是通过提供一种能共识理解的国际制度来表述化学品的危害,提高对人类和环境的保护;为没有相关制度的国家提供一种公认的制度框架;减少对化学品的测试和评估;为国际化学品贸易提供方便。我国是WSSD赞同国。在农药方面,我国农业部将其要求修订在《农药登记管理资料规定》中的《农药产品安全数据单(MSDS)》,2010年还颁布实施了《农药理化性质测定试验导则》。为此,不仅农药原药和制剂登记时,企业需要提供“农药理化性质”检测报告,并且今后农药生产运输尤其出口农药产品都必须符合国际GHS要求。这标志着我国农药的安全管理已逐步趋向于国际规范化。

根据农药理化性质对农药进行探索性分类,系统梳理理化参数项目。将农药原药类和制剂产品按照物理形态分固、液、气三类。其中理化影响较大的主要有:闪点、爆炸性、腐蚀性、易燃性、蒸气压、水溶性、分配系数、化学稳定性等项目。值得一提的是有效成分、原药和母药之间的最大差异是纯度,一般对高纯度的产品要求提供蒸气压、分配系数和水解等项目;对微生物和植物源等农药,大多数经发酵、培养或提取等工艺生产的主要是母药及部分特殊用途(卫生和杀鼠用等)的母药,建议按一般制剂要求其物化参数;根据农药制剂的物理状态、产品组成等要素,对固体产品可按成形、不成形、可燃或易挥发类的剂型细分类,液体按水基类和油基/有机溶剂类剂型细分类,气体产品较少。

农药原药的理化性质可以说是相对固定的。通常可用理化参数如熔点、沸点等来鉴别是否是该物质,农药制剂产品的理化性质是相对不固定的,它与制剂的配方关系很大。农药制剂的理化性质除与制剂中使用的原药有关外,主要与添加物如溶剂、助剂、乳化剂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农药制剂产品的理化性质可以根据需要,在一定的范围进行调整,达到所需要的目的。因此我们在研制生产农药制剂时,可以利用农药制剂的上述特性,通过提高农药制剂中的溶剂、助剂、乳化剂等的安全性,来提升农药产品的安全性。

山东省农药科学研究院理化测定中心近年来对农药产品的理化性质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测试,测试样品来自全国23个省市和地区,并对农药理化测试中的相关问题和测试数据,按类别分析、梳理。就农药物理性质的安全性而言,影响农药产品安全性的因素较多。从理化测试数据分析来看,爆炸性、可燃性、腐蚀性对安全性的影响较小。影响农药产品安全性因素主要是易燃液体农药。不仅是乳油,就如水乳剂、微乳、可溶液剂及使用了有机溶剂的产品,都存在易燃的问题,因为我国农药制剂产品大都使用含苯类、甲醇等溶剂。这类溶剂不仅闪点低,易燃,对作物和食品也非常有害。因此,有必要控制液体农药产品中的闪点技术指标。这不仅能提高农药产品的物理安全性,同时又能控制低闪点的苯、甲苯、二甲苯、甲醇等有害溶剂加入量,使农药产品安全性获得多方面的提升。

随着我国对环保、安全和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法律法规规定或标准出台,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农药乳油中有害溶剂限量》标准,就是为了达到控制农药乳油中有害溶剂的限量。乳油是一个历史悠久,应用很广泛的制剂品种。我们可以从农药产品的安全性考虑,使用安全性高的溶剂替代危险性较大的芳烃类溶剂和极性溶剂,配合使用易降解的表面活性剂,开发生产和推广环境友好型乳油,如高沸点重芳烃溶剂油(C10~C14),闪点在62~110℃;白油(C16~C31),深度精制后的矿物油,闪点(开式)164~223℃;用植物油提炼精制的副产物经环氧化的植物油酯化溶剂;二价酸酯(DBE)是二元酸酯混合物等。

由于农药制剂产品的理化性,存在不固定性。同品种产品,不同企业所用助剂、溶剂的不同,理化指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建议:在农药登记管理中强化理化性质指标的管理,设定理化性质限制性指标,如对低闪点,低沸点的含有有害溶剂农药制剂产品加以限制;用技术限制性指标控制农药产品的安全性,而不是用政策和行政手段限制某类制剂品种的使用,并在农药商品的标签上公布与安全性相关技术指标,让消费者对使用农药商品的安全性有知情权,同时也便于公安消防和工商商检部门进行安全性管理,引导和促进农药产品的安全生产和使用,保障食品安全,促进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珠心算教学教案范文下一篇:质检院宣传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