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范文

2023-09-19

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范文第1篇

民主集中制是毛泽东同志党的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同志一直倡导要在党内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那样一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建党以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内涵,发展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内容,创新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式方法,党内民主不断得到扩大。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领导制度,也是党最重要的组织纪律和政治纪律。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运用。民主集中制的民主,就是党员和党组织的意愿、主张的充分表达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集中,就是全党意志、智慧的凝聚和行动的一致。

民主集中制的内容最主要的是广大党员干部耳熟能详的“四个服从”,即: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答案补充

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发扬党内民主,才能活跃党内生活,发挥每个党员和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提高每一个党员和党组织对党的事业的责任感;只有充分发扬民主,使各种意见、思想都充分表达,各种情况都充分反映出来,才能实现正确的、有权威的集中。如果没有民主,不了解下情,情况不明,不充分搜集各方面的意见,上下不能通气,只由上级领导机关凭经验或不真实的材料决定问题,那就难免产生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也就不可能实现统一认识,统一行动,不可能实现正确的集中。

因此,党必须经常从党内民主生活中把党员和党组织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及时、如实和全面地反映到党的领导机关,经过分析研究,把正确的意见集中起来,加以提高和系统化,作出正确的决策和指示,再传达到下级组织和党员之中,同时注意搜集下级组织和党员在落实决策和指示过程中的反映,不断丰富和完善所制定的政策,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推进党的工作。

答案补充

(2)集中是民主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党内民主必须在党内的集中指导下进行,必须受党章和党的纪律的约束。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发扬民主,但是同时需要集中。如果只讲民主,不要集中,党内的民主或者将流于议而不决的空谈,或者会导向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这样不仅实现不了真正的民主,而且会使党变成一盘散沙,因而也就谈不上党的组织统

一、思想统一和行动统一,党就不会有战斗力,就不能

成为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核心。

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范文第2篇

(1)是否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能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把实现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同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是否坚决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为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3)是否站在改革的前列,维护改革的大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4)是否坚决执行党的决议,严守党纪、政纪、国法,坚决做到令行禁止。

(5)是否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艰苦奋斗,廉洁奉公,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民主评议党支部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有哪些评议中应注意些什么

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范文第3篇

我们下乡调查,我们参观了他们的中学。一栋三层楼的教学楼和几间教师住房互相对峙,两座建筑之间便是简陋的黄泥操场??这也是孩子们唯一的活动场所。这就是芬水中学给我们此行留下的第一印象。据了解,在湘乡地区比这更破旧更贫困的学校还有很多,这所中学只是所有贫困学校的一个缩影。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以及在学校给当地小孩上课,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的眼睛里满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期盼。听到的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村里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一些客观现实又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跃南村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80%的家庭将孩子的教育费用作为自己未来几年内的最重要支出。在资金比过去有了保障之后,我们支持农村教育以不仅仅是财力上的帮助,还应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观念上的帮助。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当地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很多,这些问题存在的同时,也决定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结构失调,教学质量严重滑坡。

我所调查的中学,共有老师35个。其中20岁?25岁的老师占总比例的25%,28岁?45岁的已婚老师占总比例的55%,临进退休的老教师占总比例的20%。民办教师占总比例的80%,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老师还不到总比例的20%。绝大部分教师不会英语,不懂微机操作,带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老化,很多学校不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全面开课,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我在给当地学生上课时发现,他们几乎是不说普通话的,就连上课回答问题都是用家乡话,我问他们老师上课时说的是什么时?他们告诉我,很少有老师说普通话。我们在进行培训时,他们学校正好有一名英语老师在给一些学生进行补课。那个老师在进行英语发音时竟然也是一口的乡音!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老化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主要有教师队伍的进口、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师的待遇、现行教育用人机制、经济社会的发展等问题。

目前,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由于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比城市教师低,工作条件也比城市差,因此,有文凭、素质高的教师都奔向大城市,致使农村中青年优秀教师流失严重。中青年优秀教师的外流直接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失调,具体表现为民办教师、教师年龄偏大的比重较大,正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不多。这种现象在当地学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民办教师、老教师知识层次低,缺乏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这使得他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能“照本宣科”,所传授的知识也明显跟不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正因为如此,才会有50%的村民把本地农村教育问题归结于教师素质差。

(二)教育消费负担过重,儿童失学仍然存在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得知,目前教育消费已成为一些农村家庭的最大负担。调查显示,除有极少数的家庭无人上学外,有40%的人表示占到了家庭纯收入的26%--50%,有50%的表示占到了家庭纯收入的51%以上。而在教育支出占到了家庭纯收入51%以上的家庭中,有10%的家庭超过了100%,也就是说,这种家庭为了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必须靠亲戚朋友资助或借债。农村家庭教育消费负担过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农村家庭实际可支配收入相当少。二是教育费用有明显增加趋势。我们在当地村民访谈时,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告诉我们,不少孩子才初中毕业,因家庭负担不起学费,早早地出去赚钱谋生了。而且,这种现象在农村比较普遍。

(三)教学设施落后,办学条件较差。

从调查中我们得知至少有一半的村民认为农村教育问题主要在于学校教学条件差。的确,从整体上看,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少农村中小学既没有电脑、语音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没有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场所。虽然全国小学统一都要开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但很多农村学校因为缺乏师资或者设备不齐全,这些课程基本都是形同虚设,即使开设了这些课程,也只是走走形式。在我们给孩子们上课时,孩子们既然告诉我们,他们从小到大从来就没有接触过音乐、美术、舞蹈、电脑这些课程。这些在我们看来非常普通的课程,却是农村孩子的心里唯一的向往。 但即便如此,农民们告诉我们对下一代的智力投资是必不可少的。很明显,这投资也是有在读子女的农民的主要负担。从调查可以看出,粗略估

算一下,就可知道培养一个高中文凭的毕业生要3万多元,这对于当前这个村子的农民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几年的汗水都不一定换得到。 但他们并没有埋怨,他们表示:就算教育费用再高,他们也一定要让子女完成学业。因为他们深知没有知识(或者说没有文凭)在如今的社会是越来越行不通了。就像他们自己,大多是小学文化程度,外出打工好一点的工作都找不到,只能到工地、矿井当劳工,这些地方的劳动条件很差,生活很艰苦。虽然他们自己不说,可家人都知道,他们在那些地方干活是拼了命的。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很简单,子女能好好学习,将来学有所成。虽然他们自己的生活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很艰难。但对于子女的要求,他们大多都给予满足。被问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回答:现在的困难只是暂时的,等孩子们完成了学业后情况就会改观了。这短短数语听起得如此轻松,可知他们流了多少的汗水?而这一切,作为子女的又有几人能真正了解呢?

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都很想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当我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许是还是学生的他们尚未明白我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是一直以来伴随他们左右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己将回到自己的家乡。

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爷的聊天当中,老人告诉我们他有两个儿子去了城市,小儿子和小儿媳妇在教书,在谈到孙子时,老人很自豪的告诉我们,他的大孙子刚在一所省重点高中考了前十名,以后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我问老人想没想过让儿子、儿媳或者孙子回家乡支援家乡建设,老人说: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来。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点好日子!

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

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

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

二、解决的途径

(一)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制,改善农村教学环境,提高农村整体素质. 这对减轻农民负担,培养农村人才,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小康具有长远意义。

(二)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农村网络化、信息化.

城市拥有信息、科技、文化等无形资源的优势,而这些城市先进文明,目前没有充分辐射到广大的农村,造成了农村信息资源的匮乏,使农民难以增收,制约着农村的发展。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关键在于推进农村网络化、信息化,极力架设城乡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城乡信息资源共享,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在城乡信息“高速公路”的带领下,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发展。

(三)从源头上拓宽教师入口渠道,逐步淘汰现有不称职教师,建立合理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要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落实“科教兴区”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来抓,积极培养高水平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建设一支符合新世纪发展的合格的教师队伍。从选拔、培养、保障、管理、激励等方面,建立一套确保师资队伍建设顺利推进的工作机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教育上去了,就大有希望。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农村教育影响广泛,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同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之所以能得到大面积推广,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农村富余劳动力之所以能大量向沿海地区和城镇转移,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数以亿计受过义务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作为基础和支撑,农村普及义务教育有很大成绩,功不可没。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等,都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对广大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农村全面“普九”,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在尽量地多点去做,多点去体会。的确,"实践才是最好的导师",要获得人生的知识,就必须亲身去实践、去行动。我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逐步了解社会,磨练自己,增长才

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范文第4篇

1 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据美国有关部门统计, 美国今天社会财富的90%以上都来源于80年代以后的青年创业者。这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经济发展, 创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原动力, 中国的富强非常需要这样一种企业家精神。未来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寄望于千千万万有创业潜质、创业勇气, 而且不断提高创业技能, 积累创业经验的创业者。

2 国内创业教育的现状

2.1 创业教育目标认识模糊

有人认为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出企业家, 创业教育就是要创造就业岗位, 通过创业教育人人都可以创业。其实这些观点是有偏差, 甚至是错误的。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素质为目的的“创业通识教育”。通过一系列创业课程的学习揭示创业的一般规律, 传承创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使其具备将来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特质。“创业职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高级阶段, 只通过几门创业课程的学习就成为成功的企业家是不现实的, 也不是创业教育初衷。

2.2 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当前的创业教育依然游离于“国家教育体系”之外, 主要形式是针对大学生开设几门创业方面的选修课程, 传授一些创业理论知识, 条件好的设立了创业教育基地, 开展了一些创业实践项目, 但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应该惯穿于国民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 形成以创业教育制度建设、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创业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和实施等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体系, 只有具备较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才能保证创业教育长期有效的开展。

2.3 创业教育覆盖面小

目前, 国内的创业教育主要还是在部分高校大学生中开展, 但由于创业教育师资缺乏等因数, 即便是开展了创业教育的高校, 也只有少部分大学生接受了创业教育的熏陶, 精英化趋势明显。进一步普及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校门以外社会青年的创业教育, 不仅要依靠高校, 同时也需要更多的社会组织和培训机构加入创业教育行列, 进一步扩大创业教育覆盖面, 使想学习创业教育的青年得到优质的教育机会。

3 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3.1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 国内创业教育方面的教材还主要是从国际劳工组织那里翻译过来的一些教材, 尽管做了一些本土化处理, 但还有待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完善。另一方面, 优秀的创业教育课程不应是几本创业方面教材的简单组合, 而应该是一套与不同年龄段, 与不同专业相协调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他能将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教学要点“嵌入”到必修课程中。

而在创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 创业教育已经贯穿于一个人的整个成长过程。比如在美国影响广泛的青年成就组织为小学生设计了4种课程, 讲解最基本的商业概念和知识;针对初、高中学生开设了理财课程, 开展学生公司项目, 提供见习实习机会;针对大学生开展了事业起航、商业职业道德、领导力论坛等项目, 着力做好创业准备和领导能力培养。再如国际劳工组织将创业教育分为创业启蒙教育、创业通识教育和创业专业教育三个不同的层次, 并有相应的课程体系加以具体实施。

3.2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 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很少, 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是专职从事学生工作的和带学生社会实践的老师。这些老师缺乏创业实践经验, 同时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创业教育培训, 很难把实际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带进课堂, 讲的明白, 讲的透彻, 使创业教育理论课又变成了“纸上谈兵”索然无味。

因此, 要培养更多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 必须使师资培训方式更为科学化和规范化。如组织更多批次的师资培训班, 鼓励学校派遣教师到创业一线去兼职, 甚至可以有计划地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开展创业实践。同时, 也可以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做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 构建开放的教师队伍。以便让学生从老师那里感受创业的体验,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业的实战能力。

3.3 创业教育模式要创新

创业教育课程的特点一般要求采用小班教学, 这样便于组织和管理。创业课程的课堂可以在教室, 可以在报告厅, 可以在实习基地, 也可以在企业等;创业课程的讲授可以是老师, 可以是学长, 可以是企业领导, 也可以是某领域的专家等。创业教育成果的考核可以是考试, 可以是论文, 可以是答辩, 也可以是创业项目报告书等。总之, 创业教育不应拘泥于传统教育模式、教育习惯, 而应致力于把创业课程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课堂到社会的互动链条。只要是有利于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各种教育模式, 都可以创新, 可以尝试。通过创新教育模式营造浓厚的创业教育氛围, 激发青年学生的兴趣和激情, 使其积极投入到创业教育事业中, 并成为创业教育的主体之一。

3.4 创业教育资金要有保障

随着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需要更加稳定的资金来源以保证创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创业教育研究、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创业项目实施等都离不开强大的资金作为后盾, 创业教育经费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对此, 可以借鉴国际上一些国家解决创业教育资金不足的成功经验。一方面是政府直接为创业教育拨款, 比如英美等国政府, 为提高国内的创业水平, 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在创业教育方面都已经投入巨额的资金;另一方面可以从社会机构和组织获得资金支持, 比如银行的低息商业贷款、债券式的创业启动金、企业或公益性组织的捐赠等。

3.5 社会力量要积极参与

随着创业教育的广泛深入开展, 国家鼓励青年创业的政策也不断出台。比如在2008年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如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不收费, 针对符合创业条件的学生提供贷款等等, 有力的支持了大学生创业。但由于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 使创业青年对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不知或知之甚少;知识单一和无社会阅历, 使创业青年对鼓励创业政策的理解不透, 甚至根本不理解, 这些都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帮助和支持。

关注青年创业、宣传青年创业、帮助青年创业, 要成为一种社会的氛围。创业教育绝对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 也是政府、企业和社会方方面面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比如政府不仅要制定创业政策, 还要通过有效途径发布创业政策并提供解释;企业可以参与到创业教育的实践中来让创业青年接触企业, 了解社会, 实践创业;社会创业教育机构提供一些咨询服务创业教育需要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

3.6 加强创业教育科学引导

现在,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 明确表示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但是大学生创业失败率仍然非常高。据统计有95%以上大学生创业者创业没有成功, 造成后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 加强创业教育科学引导意义重大, 积极倡导先就业再创业, 不提倡大学生毕业就创业。通过就业到企业中学习了解企业管理的流程, 了解相关市场的运作等等, 减少创业的盲目性, 增强创业的自信性和主动性。

总之, 创业教育应该贯穿整个教育链条, 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领导, 使创业教育不应该是留于形式的一阵风, 更应该落实在实实在在的创业教育工作中, 使创业教育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因此, 创业教育除了教授创业创新相关的商业知识, 同时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品格培养、人格塑造, 使其成长为能够创造财富, 并推动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的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栋梁。

摘要:近年来国内创业教育发展势头良好,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从创业教育目标、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覆盖面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国内创业教育的现状, 指出了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及其解决策略。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现状,创业教育实施

参考文献

[1] 锁冠侠.浅谈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12:14~15.

[2] 郝志.加强创业教育, 以创业带动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6) :79~82.

[3] 李胜贤.关于高校开设KAB创业课程的理论探讨[EB/OL].中国创业教育网, 2009-02-28.

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范文第5篇

1 社会发展需求的机遇

当前职业技术人才是社会需要最广泛、受教育群体最庞大的人力资源队伍。发展职业教育, 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的需要。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担负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责和任务, 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技能、努力创造各类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以劳动、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为重要特征的第三产业成为吸引劳动力的重要部门, 而我国目前新增就业岗位大部分由第三产业提供。2002年, 我国4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的第三产业比重分别超过或接近50%。国民经济的增长, 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未来几年我国急需技术应用型人才会显著增加。例如, 到2015年, 我国的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应达到1∶1。按照这个比例, 护士数量在2001年128.7万人的基础上还需增加103.6万人, 即平均每年增加11.5万人。因此, 建议2003~2010年我国护理教育的年平均招生数量应在15万左右[1]。随着市场对护理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 各类护理专业的职业学生招生人数会不断增多。另外由于我国制造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且要求技术不断更新和提高, 这样就需要有一大批高级技能人才。据国家人事部统计, 为适应国家制造业战略的实施, 今后我国机械工程技术和电子工程技术等领域的的专业技术人才会不断增多。

2 信息技术普及的机遇

当今社会,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不断改进教育教学, 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2]。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的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 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开创了新的革命, 出现了多媒体教学、虚拟教学、数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网络教育把课堂扩大到全世界, 延伸每个家庭, 甚至到达任何一个学习场所, 为职业教育的广泛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信息教育中, 教学媒体由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教学过程由教师讲解说明的过程转变为通过情境创设和问题探究等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1994年起,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积极开展现代远程中等职业教育, 设立省级远程教学中心130多个。2002年, 教育部建成“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门户网站, 面向全社会提供职成教育信息服务。2005年国家审核批准交通部等有关行业部门成立“远程职业技术学校”, 开展现代远程学历职业教育。

3 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

我国最近几年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大幅度增加, 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迅速。2002年, 全国教育投入总量达到5480亿元, 比2001年增加842亿元, 增长18.2%, 比1997年增加2948亿元, 增长116.4%。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连年提高, 不断取得新突破。教育投入的大量增加, 促进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学校数量迅速增加, 以及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据预测, 到2010年, 全国18~22岁学龄人数为1158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按低方案20.6%计算, 高校在校生人数将达到2388万, 每年增加近70万人;按23%~27%的中、高方案计算, 在校生人数将在2680~3174万, 每年增加110~190万人。其中, 一半以上为高职生。到2020年, 全国18~22岁学龄人数降为8375万人。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提高, 高等教育入学率将会大大提高。按低方案38.3%计算, 高校在校生人数为3209万, 按52%的中、高方案计算, 高校在校生人数将达到4366万[3]。高等教育的发展, 为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师资力量和智力源泉, 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指导和师资保障。

4 教育政策导向的机遇

近些年国家的政策导向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004年, 国家教育部等七部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教育政策的提出和实施, 为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2005年11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 教育部周济部长提出,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要达到800万人以上, 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相当, 高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要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2008年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一是办学规模要继续扩大。国家把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作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在去年扩招的基础上, 今年再扩招20万, 总体招生达到820万;二是要在改革方面有新的突破, 切实通过改革创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大提高。下一阶段, 要采取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 进一步开拓思路, 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 并在全国全面推行;三是加大投入,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各地要根据实际需要, 切实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提高职业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例, 保证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生均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相应增长努力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条件保障[4]。

5 金融危机出现的机遇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而职业院校在经济衰退中表现出比较乐观的姿态, 即职业教育的优势已经体现出来。金融危机使得许多企业陆续裁员, 更加注重企业运行的成本和开销。企业招聘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需要更高的成本和开销, 这就为职业技术人员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只要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对待遇要求合理, 有熟练的技能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在短时期是可以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岗位, 甚至其稳定性超过本科生。金融危机会造成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 而企业对简单劳动力需求会减少, 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会增加。金融危机使得许多农民工纷纷下岗, 这是由于其缺乏必要的技术技能, 而这正好为职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更多的施展才华的舞台。调查显示, 金融危机发生后, 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率直线下滑了25个百分点, 而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就业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5]。由此可见, 金融危机的出现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一次良好机遇。

6 农村状况变换的机遇

2006年, 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在全国取消农业税, 使得中国农民彻底告别“皇粮国税”。农村政策的实施使农民年人均增收大幅增加, 使更多的农民有能力供自己和子女接受更多的教育。目前农村学生是职业教育的主力军。随着农民经济状况的普遍改善, 农村的职业教育学生生源市场会不断扩大。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使得大量的农民务工人员失业返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指出, 在一亿三千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 总量来看有15.3%的农民工现在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按照15.3%这个数量推算一亿三千万外出农民工中, 大约有两千万的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了。大量农民务工人员失业返乡, 是由于其文化素养太低, 几乎没有任何职业技能, 在金融危机的裁员形势下很难就业。通过金融危机的影响, 农民务工人员会有所领悟, 会逐渐形成“先学艺后挣钱”的指导思想。因此, 农村职业教育的规模会进一步扩大, 而职业教育发展又面临更好的机遇。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 培养大批新型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的职责, 是当前职业教育的真正意义。全社会都要重视职业教育, 让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到基础性作用。职业教育的教师应抓住当前的良好机遇, 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导向和信息技术的条件, 借助高等教育的发展的力量支持, 努力改善以农村为主的职业教育水平。职业教育院校要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努力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实干精神的管理机构和具有治学严谨和业务过硬的师资队伍。职业教育院校应从当前社会需求出发, 明确学校定位和大胆改革创新, 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业务水平, 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以实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飞速发展, 已经取得不少成就, 而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本文论述当前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需求、信息技术普及、高等教育发展、教育政策导向、金融危机出现和农村状况变化等方面面临的新机遇。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遇,金融危机,农村状况

参考文献

[1] 焦烽.基于实践教学模式的护理课程改革应用及效果评价[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2] 范如涌.项晓乐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9) .

[3] 蔡泽寰.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6 (2) .

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范文第6篇

一、搭建学习交流平台、网络资源的共享开放

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 需要有一个专业人士进行恰当地引领。对处于不同发展期的教师而言, 专业引领的作用有所不同, 对于新手走向称职型的教师, 专业引领的重点在于激发新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将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物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 对教学实践进行及时的回味和总结, 以便更好地把握教学规律;对于教学风格磨练期的教师来说, 专业引领的重点在于引导教师及时总结、提炼自己的教学体会, 进而升华为教学理念, 奔向教学独具魅力的研究型教师;对于教学风格升华期的教师来说, 专业引领的重点在于激发教师的自我意识, 进一步细化专家型教师的努力目标, 及时进行必要的知识更新和观念转变。

因此, 有必要建立学前教育专业研修网络, 建立学前教育资源库, 通过专家讲授、朋辈交流、案例教学、观看优秀公开课视频等等, 让我们的老师充分了解当前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掌握有关方面的政策、动态、研究成果, 拓宽教育视野, 进一步掌握学前教育理论, 更新学前教育观念, 掌握先进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风格的形成。

二、组织竞赛活动

组织校内校外的公开课竞赛, 让我们的老师观摩学习交流。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很多益处, 既可以获得心理支持, 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 也可以获得新想法。同事毕竟是教学信息和教学灵感的巨大源泉之一, 同行之间的及时交流, 不仅可以通过分享材料和课程资源, 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 而且, 作为一个集体, 可以获得比个人努力更多的教学业绩。当教师集体参与时, 教育改革会更成功。同时, 与同事合作可以鼓励我们试验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当然, 我们需要展示给学生:在说合作很有益时, 我们也在力行自己所倡导的教育信念。

三、开展教育科研, 形成教育研究、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具备科研意识、知识与能力是所有专业人员的共同特征。因此, 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 必须强调教师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学前专业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现为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 会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看似平常的教育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索, 善于从中发现问题, 会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判断和反省, 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教育研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则是对新的教育问题、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探索和创造的能力。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必备的一种能力, 教师只有在自我教育实践中, 不断学习, 不断自我思考、审视、判断、总结, 才能不断调整教育教学过程, 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 使自己不断获得专业成长与成熟。

教师教育研究、反思的意识和能力不会自然获得, 必须以教育科研活动为中介环节。学校开展教育科研, 不是让教师脱离实践专门搞研究, 而是根植于教育过程中, 结合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的一种特定的“教育教学研究”, 研究的过程也就是教育教学的过程, 是将“所倡导的理论”向“所采用的理论”转化的过程, 研究的目的是改进教学,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增加到时幼儿园实践的机会

学校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到幼儿园实习, 我们的老师更应该常去, 在我们了解了儿童的前提下, 才能帮助学生了解儿童、解读儿童, 增强实践性。

五、教师的继续学习和培训

是否具有终生学习的习惯和意识, 对教师是否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起到十分重要作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断学习相应学科的新知识、新方法, 不断丰富自己对相应学科最新发展的认识, 不断完善自己的学科观, 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核心工作。

教师需要有他们自己的的发展计划, 这些计划体现了自己的兴趣, 体现了教师所理解的自身不足, 体现了最适合不同人的教学风格, 但有其局限性。学校领导更应该关心教育, 关心教师的成长, 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各种类型级别的培训机会。若能如此那中等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一定会迅速成长起来, 最终获得理想的专业发展。

摘要:通过参加重庆市中等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培训的50名学员交流讨论, 分析出当前中等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成长中的困惑, 提出了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一些具体对策。

关键词:专业成长,困惑,策略

参考文献

[1] 1刘晓明, 王丽荣.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辛天海.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问题及对策.

[3] 教育部“新课程实施与实施过程评价”课题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就、问题和对策—部分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问卷调查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12期.

上一篇:企业税收征收标准范文下一篇:电子商务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