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

2023-01-08

第一篇: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

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当代经济形势分析

2007年3月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标志着完全以发达经济体为主导的全球化旧格局已渐入迟暮;在未来的全球发展中,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可望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值此战略转型的关节点,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更应静观其变、平心静气、小心翼翼。

一、中国经济增长开始结构性减速

认真分析20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实绩及其变化趋势,可以发现,自2008年开始,中国连续30余年的高增长便已基本结束,国民经济落入一个新的次高速增长的平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经济减速是经济增长结构发生变化的结果,是一个发生在实体经济层面上的自然过程,我们无法通过政策调整来改变它。

过去30余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比重迅速提高,第三产业份额缓慢增长。这对应的是我国的工业化过程。这一进程的本质,就是大量的劳动人口和资源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第一产业即农业、种植和养殖业等,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第二产业即制造业和建筑业转移。由于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远高于第一产业(在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农业的10倍),这种转移便意味着经济整体的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因之加快,此即“结构性增速”。但是,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第二产业已趋饱和,劳动力和资源开始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移。然而,研究显示,中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制造业(在劳动生产率最高的上海,前者只相当于后者的70%)。基于这样的差异,当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和资源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之时,中国经济整体的劳动生产率必将下降,由之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必然下滑。 潜在增长率构成未来我国现实经济增长的基准。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实验室的预测结果,2011~2030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将会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二、经济减速不可怕,关键要提高效率

断定中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时期,虽然听起来不那么令人振奋,但考虑到结构性减速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新的压力、动力、机遇和空间,这一变化是值得欢迎的。

过去30余年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但是,30余年高速增长波澜起伏,其间还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的增长也付出了不可忽视的代价,结构失衡、产能过剩、效益低下、环境污染等,

便是其中最显著者。如此等等,使得中国百姓享受到的经济增长成果大打折扣,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更难得到与GDP增长率同步的提升。这些代价,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水分”。

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水分”,主要体现在投入产出的效率降低上。

从投入看,以GDP来衡量,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极为巨大。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相当于GDP一半的高投资以及接近GDP10%的净出口支撑着的,仅此一端,便使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位居世界前列。如果把生态环境等外部影响也视为“投入”,我们为增长付出的成本更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12年的测算表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约相当于GDP的8%。2005年以来,这一数字虽不断下降,但到2011年,仍然在4%左右。若扣除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我国的真实经济增长速度便仅有5%左右。

从产出看,对于我们这种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中是否存在水分,关键要看投资能否形成有效供应。如果投资变成“胡子工程”甚至是“豆腐渣工程”,与这部分投资对应的增长率就是“水分”。更有甚者,一些投资固然形成了现实生产能力,但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形成规模巨大的流通库存,并进而迫使业已形成的生产能力长期闲置。与这样一些流通库存和过剩生产能力相对应的产值,同样构成经济增长的“水分”。近年来,我国产能过剩形势日趋严峻,传统产业的产能大面积过剩已是痼疾,就是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增长势头也令人担忧。统计显示,当前我国产能利用率平均已低于80%,有些产业甚至低至70%。按照85%~90%系正常水平的国际标准,我国目前的产能利用率已接近危险水平,有的行业已进入破产的境地。应当说,产能过剩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健康发展的“死荷重”。

将投入和产出对比起来分析,便形成评判经济增长效率和质量的综合指标。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指的是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既定的产出,或以既定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近年来,在增长至上的激励机制下,各地对增加投入普遍高度重视,但很少顾及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更忽略了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效益联系。这样做的必然结果,就是伴随着经济增长率的高悬,我国的经济效益提高缓慢,甚至有所下降。我国增量资本产出比的数据,清楚地刻画了这一变化的轨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增量资本产出比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1979~1995年,平均为

2一阶段上升了523;第二阶段为1996~2011年,平均为35。后一阶段竟比前2%!与相似增长阶段的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现阶段增量资本产出比明显

0的水平,偏高,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日本,其增量资本产出比基本维持在2

此后则缓慢下降。

显然,过去30余年中国经济增长虽然长期居于高位,但速度过快,难免“泥沙俱下”,其中包含的“水分”不可小觑。如此,倘若我国经济在增长速度下降的同时,大大压缩了其中包含的“水分”,换言之,如果增长速度之下降换来了效益的提高和质量的改善,那么,我们的经济增长将更为真实,人民将因此得到更多的福祉。这种变化不仅不可怕,而且是值得欢迎的。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客观地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这种差距在根本上决定了两类国家的经济差距。因此,所谓发展问题,所谓赶超问题,所谓超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实质上是缩小两类经济体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问题。因此,比过去稍慢但质量和效益均有所提高的增长速度,恰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恰为我们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切实的物质保证。

三、新阶段必须调整宏观调控思路

总书记最近强调,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在当今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及早向供给管理转型,政策重点尽快由短期的救市和维稳,转向效率的提升和增长潜力的提高,哪一个国家就能更快地调整好自身结构以适应全球发展新格局,也就能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竞赛中胜出。

四、宏观稳定,微观搞活

着眼于调整结构,为未来经济增长培育后劲的宏观经济政策,可概括为“宏观稳定,微观搞活”。这种政策转变的核心便是,从关注需求管理转向关注供给机制的培育,转向关注激励、效率、竞争、生产率以及资本形成等这些有利于提高潜在产出的因素。

今后,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有效解决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而解决产能过剩的政策工具,也应通过改革,主要从供给方寻找。

其一,从产能过剩的表现来看,更多是由于供给过剩而非需求不足。目前,一些传统产业以及新兴产业所出现的产能过剩,从投入产出角度看,是有了大量投入,却形成了一些无效的或过剩的产能。

其二,从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来看,尽管有周期性因素影响,但更主要是体制性的、供给面的原因。一些企业(特别是那些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在扩张过程中,不计成本、不顾后果、盲目扩张、重复建设,这是导致产能过剩的主要因素。有人说,重复建设在市场经济中也是正常现象,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市场经济中,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的损失是由企业自己来埋单的,而在中国目前这种情况下,造成的损失可能最终由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来埋单,因此,一些企业或地方政府在投资决策时就会更加“大胆”,它们会通过给土地、赠予

矿产资源、低价甚至免费的方式推动投资,使其投资行为发生扭曲。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经验研究表明,产能过剩较严重的产业,恰恰是政策倾斜产业和扶持性产业。

其三,从治理产能过剩的思路看,要想从根子上解决产能过剩,还需要供给管理的思维。过去我们主要通过上项目、重投资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这或可因新投资需求的出现而暂时缓解当前的产能过剩,但会导致未来新一轮规模更大的产能过剩。鉴于此,我们必须摒弃以创造新的投资需求来消弭过剩产能的传统做法,应通过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企业和市场的作用,来最终抑制我国产能的盲目增长。

第二篇: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

海南大学《形势与政策》 2013 学年——2014 学年第 2 学期

题目: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成绩:姓名:张琴学号:20111702310039班级:班

任课教师:吴新(讲 师)

摘 要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平稳,但也面临多年未有的错综复杂局面。全球经济复苏艰难,仍然不提供“增长红利”;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两难”问题增多,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应对这一局面,需要智慧和勇气,仍然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优先考虑的选项,从激活经济内在活力入手,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字: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矛盾

一、当前国内经济形势

总的来看,近年来, 中国经济增长在高位回调后逐步趋于平稳, 宏观经济保持了回稳向好的基本态势, 经济运行正在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一)经济增长持续回调, 内在增长逐步趋于平稳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 中国经济从 2008 年下半年开始受到严重影响, 实体经济增长明显下滑。

(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在应对危机、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以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 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为重点的 50个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正抓紧进行,一大批重大装备、 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制成功, 科技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

(三)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农村居民人均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时有所增长。三是世博会召开将刺激消费增长。世博会在上海举行,使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

增加。

(四)工业生产继续快速回升

企业利润大幅增加。推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基数因素抬高工业增速。二是库存回补将拉动工业增长。三是先行指数走高显示工业处于景气上升期。四是出口形势好转将有利于工业出口交货值增加。我国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随着外贸出口的恢复由负转正,并且不断增加。外需增长将促使工业出口交货值提高,推动工业生产稳步上升。

二、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效率下降,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达10.1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8万亿元,但对实体经济支持效率并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增长较快,大量货币资金被用于“借新还旧”。而且,不少社会资金“避实就虚”,包括部分资金通过理财产品等形式在金融机构之间互相持有,并未用于实体投资;一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矛盾长期累积,一旦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生变化,就会出现短期流动性不足。这些原因引起了6月中下旬国内银行间市场资金骤紧,同业拆借利率大幅飙升,引发股票市场恐慌性暴跌。

(二)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刚性财政支出增加。

上半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长7.5%,增幅同比回落4.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教育、科技、文化、社保和医疗卫生等领域支出刚性大。上半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增长10.8%,增速高出财政收入3.3个百分点。财政赤字压力加大,政府债务负担和财政风险上升,财政政策空间明显收窄。

(三)是制造业产能过剩严重,化解任务艰巨

产能过剩行业已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扩展到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多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5%,处于严

重过剩。

三、经济增长下行的外因内因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仍然不提供“增长红利”。发达经济体中,美国经济预期也被调低。、日本经济研究中心认为今年一季度日本经济将有所增长,预计全年实际经济增长率将超过2%。安倍政权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支持公共投资等一系列经济支援预算案的通过,起到了日元贬值、股市上涨效果,将提高经济增长率0.5个百分点。但这些政策措施均非安倍原创,别国经验早已证明其效果并不持久。

国际社会曾津津乐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虽初现端倪,但未成气候。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显现出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但这个新事物要成为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经济景气的强大动力则云路尚遥。

从内在原因看,我国经济增长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研究表明,世界上大多数经济体都经历或将经历“结构性增速”和“结构性减速”这两个过程。1978年至2008年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8%,这是“结构性增速”过程,其经济机理是生产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都推动“增速”。从生产要素看,劳动投入增长和劳动参与率的提高、资源要素资本化和资本形成能力的增强、工业技术的广泛采用;从产业结构看,资源配置从效率低的一次产业向效率高的二次产业转移,这些经济活动都支撑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现在这些因素都发生了变化,劳动投入和劳动参与率趋向下降;资源资本化已基本结束,资本报酬递减导致资本投入增速亦呈下降之势,二次产业的技术创新面临瓶颈;产业结构缓慢向三次产业转移,但三次产业中的技术创新以及传统行业的效率提高都面临动力不足的挑战,这些因素都导致我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将进入一个位于7%至8%之间较以往略低的速度水平上。我们要正确认识到当前增长速度下降是客观经济规律使然,片面追求快速度,已无经济规律依据,唯有强调质量和效益,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

这些信息表明,虽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行,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趋于改善,而这正是今后要着力追求的目标。

四、 怎样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

不刻意追求快速度、但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长速度仍然是重要的。怎样保持我国经济的合理增长速度是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是两条:一是依靠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来激活经济的内在活力;二是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适时、适度地调节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变量关系,使之达到新的平衡。从目的和效果上观察,前者着眼于长远的体制与机制建设,调整的是结构关系,通过改革达到结构优化的目的,但在不少情况下,它难以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还需要国家采取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措施。通过这些调控措施较快地改变经济运行中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内外需求的数量关系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但这些调控措施往往都只有短期效果,不解决经济内在活力问题。

当前,我国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短期经济运行问题相互交织,发展经济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例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大与保持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矛盾、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与发挥财政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的矛盾、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与发挥制造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和调整产业结构的矛盾、房地产价格上涨与稳定房地产投资的矛盾、稳定出口市场份额与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矛盾等现象,都说明简单依靠政策调控来改变数量关系,特别是依靠刺激内外需求,都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会加大财政金融风险,恶化经济结构,进一步弱化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因此要多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视角来探寻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当然,在必要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适时适度地采取政策调控措施仍然是保持经济合理增长速度不可或缺的手段。

第三篇:当前我国的周边分析形势

与思考

学院:网络工程

专业:信息安全

目录

当前我国的周边分析形势与思考 ................................................................................................... 1 提 要 ................................................................................................................................................ 3 关键词 .............................................................................................................................................. 3 导语 .................................................................................................................................................. 3 一.我国周边地区形势的基本概况 .................................................................................................. 4 二. 地区分析 .................................................................................................................................... 4

朝鲜半岛 ................................................................................................................................... 4 日本........................................................................................................................................... 5 东南亚....................................................................................................................................... 6 俄罗斯....................................................................................................................................... 6 印度........................................................................................................................................... 7 巴基斯坦 ................................................................................................................................... 8 三.我国周边形势思考 ...................................................................................................................... 8 调查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提 要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条件最复杂的战略主体。步入新世纪10年,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安全环境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呈现着更明显的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此时,我们更应明确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存在的一系列不安全因素。与此同时,周边安全环境在地缘方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态势。在外部因素中,美国则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

关键词

中国 安全 周边形势 安全环境

导语

为了调查对我国周边形势的了解,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做了社会调查。调查以问卷形势,深入的社会各个角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调查表明,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呈现着更明显的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此时,我们更应明确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存在的一系列不安全因素。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大国之间相对平稳。我国周边特别南海地区的交不安全。

一.我国周边地区形势的基本概况

中国是世界上陆海邻国最多的国家。陆上邻国15个从东到西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海上邻国8个日本、朝鲜、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此外还有一个特殊的“邻居”那就是美国。邻国数目的众多使得我国周边承受巨大的安全压力。

一如古语所云:唇齿相依,唇亡而齿寒。周边地区是我国对外战略的重要依托,也是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一环。周边形势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的安全利益,事关国家和平发展和战略机遇期的实现。中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进入21世纪后,中国周边政治格局依然呈现出“陆缓海紧”的态势。

二. 地区分析

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可谓始终牵动着大国利害关系,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朝鲜于宣称,针对最近朝鲜半岛“非同寻常的局势”,朝鲜将采取新的先进方法进一步加强核遏制力,以应对美国的敌视政策和军事威胁。新时期的朝鲜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朝鲜与美国,韩国的矛盾以及利益冲突可谓是根深蒂固,不排除未来以武力解决朝核问题的可能性。朝鲜半岛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接壤国,是我国东北部战略缓冲的要塞。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

日本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可谓是曲折坎坷。中日两国在处理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的对抗正迅速从政治层面扩展至民间,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将有可能逆转为战略对抗关系。中日间对抗不断升级也波延到文化经济领域。日本不断突破二战以来的军事限制,其实施海外军事干预意志和能力的增强将成为东亚地区的潜在威胁和中日冲突的隐患。虽然中国政府从大局出发,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

中国与日本的交往由来已久。同为东亚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在历史的舞台上,谁也无法忽略谁的存在。中日关系又是国际关系中复杂的一环,充满了许多变数。这些变数无疑给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中日关系的走向,不仅是中日双方所关心,也为世界各国政要所注目。总的来说,中日关系的发展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国际因素的影响。

东南亚

东南亚国家对外战略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依托于一个地区性的同盟。东南亚地区形势的振荡还体现在海洋上,尤其是南海形式更是趋于复杂化,其中南海海权争端及岛礁主权争议颇为剧烈。受到政局动荡和恐怖主义的影响,东盟各国的经济受到打击,海外市场缩小,外资流入减少,旅游业衰退,如何实现国内政治的稳定和经济复苏成了东盟国家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虽然中国与一些东盟国家之间存在南海“海权”争端,但总体形势是平稳和可控的。双方在经济上有竞争,在政治上有共同的战略利益,两方的关系必将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密切,无论是合作的内容还是合作的层次,都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俄罗斯

所谓战略伙伴关系,是指我们两国在总的、重大的、战略的和主要的国际关系和国际问题方面进行协作。这一战略伙伴关系只能发展,不能后退,只能深化,不能停滞。为什么?从中国方面来看,至少有三点理由:第一,中国确定20年的战略机遇期,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需要国内有稳定的形势,希望周边国家和地区有稳定的形势,也希望国际形势比较稳定。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具有4300公里的共同边界,稳定和发展与俄的关系非常重要;第二,当前台海两岸关系比较紧张,而且前景具有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

在海峡两岸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我国北部边境的安宁更显重要。俄罗斯在台湾问题上对我们的理解和某种形式的支持对我们非常重要;第三,美国在战略上把中国作为21世纪主要的竞争对手之一,采取各种手段遏制中国,而稳定、友好与合作的中俄关系是我们保持大国关系平衡的重要因素。我认为,对于俄罗斯来说,也有三个原因使它需要和中国保持和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一是俄使经济实力翻一番,然后继续发展,逐步恢复俄罗斯的经济大国地位。这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保持和发展睦邻合作关系;二是美国以及北约仍然在遏制俄,通过北约不断东扩,挤压俄罗斯在前苏联地区特别是独联体的空间,这对俄不利。从应对北约东扩,改善地缘政治环境考虑,加强俄中关系对俄非常重要;三是从外交战略上看,和中国一样,俄罗斯也反对单边主义,而主张建立多极世界,建立合理的国际格局和国际政治秩序,特别是进一步发挥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个方面俄罗斯需要和中国一起努力。

印度

中印两国外交政策都是独立自主、追求世界和平稳定的。中印两国的外交实践表明,两国不仅在诸如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发展,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等问题上持相似的立场,而且在反恐、核安全保障以及在一系列国际和地区事务方面有着类似的主张。中印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的战略利益,这是双方开展合作的坚实政治基础近年来,两国在联合国、多哈回合及其他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上相互支持和密切配合,就是有力的证明。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是我们的好伙伴。

三.我国周边形势思考

在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增强综合国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长久之计从苏联解体以及冷战历史教训得出,国家的竞争主要是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发展中心,以军事为后盾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是确国家安全的长久之计。

调查总结

从以上对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分析可以看来,中国的周边政治格局总体态势良好,局部地区比较动荡。我们只有与周边和睦相处,才能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才能有长期稳定与和平。但我们还应注意到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隐患,扫除和平发展的一切障碍,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条件最复杂的战略 主体,也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统一的大国,维护国家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需要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开展睦邻外交下开展国际军事交往,增强军队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只有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才能处理好外部事务,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 参考文献

《迈向21世纪的中国形势与政策纵横谈(漆权等)》 《宏观中国:形势.问题.对策(石齐平)》 《形势与政策(张清学)》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周边形势(薛君度)》

第四篇: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及我国的应对思考

工商1101 潘泓

1101100124

一、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形势

1、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

首先,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近期美国经济出现改善苗头,但长期增长的势头依然微弱,欧盟经济今年只能蹒跚前行。日本经济长期靠外需拉动,但受日元升值、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2011年日本出现了30多年未见的贸易逆差,加上国内部分产业呈现外迁趋势,日本经济今年增长前景黯淡。在新兴经济体中,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等国经济虽然保持增长态势,但由于通货膨胀困扰,在控通胀和保增长方面面临两难选择。

其次,欧洲主权债务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欧盟长期高福利政策以及巨额开支使财政赤字、公共负债难堪重负,但这些国家还没有来得及进行政策调整,自身根上的问题和全球金融危机交织在一起,就出现了欧债危机。希腊等高负债国家历史遗留问题严重,经济持续负增长,政局普遍动荡。欧债危机对欧洲经济、政治的影响还在继续发酵,看不到彻底解决的希望。风险正从希腊等边缘国家向欧元区核心国家扩散,从公共财政向银行业扩散。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上半年,主权信用尚好的德、法等欧元区核心大国也受到冲击,市场信心较为脆弱。

再次,全球物价走势不容乐观。当前,供需矛盾尚未有效缓解,多种商品实际仍处于脆弱的紧平衡状态,加上发达国家持续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埋下了通胀的种子。在经济复苏放缓、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的同时,发达国家通胀水平却在逐步攀升,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加大。

总之,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面临诸多变数,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变化的过程极其复杂。世界经济完全走出低谷可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复苏前景不容乐观。

2、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

自2008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总体走势经历了一次由2010较快复苏到2011再次减速的变化。2011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既不平衡,又很脆弱,经济下行风险有所抬头。世界经济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复苏步伐明显放缓,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这种不确定性对于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在“二次衰退”的悬崖边上“蹒跚前行” 。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的三分格局出现,一个富国,世界经济的龙头老大仍然是美国。二是欧元区,三是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2011年的上半年,世界经济显示出可持续复苏的态势,进入下半年后,世界经济坏消息频传,欧洲债务危机深化,市场信心走弱,日本面临灾后重建。发达国家经济基本面数据再现疲态。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减速,通胀压力普遍较大。

在全球经济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下,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虽仍维持了9.2%的增速,进出口贸易仍增长了22%,但经济和贸易增长的下行压力也日益凸显,投资和消费增长动力不足。如何在稳定增长中力求通过深化改革寻求新的增长活力,已成当务之急。所以,密切跟踪掌握全球经济的发展变化吗,主动应对,贯彻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的指导思想,继续发挥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优势,确保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是2012年面临的艰巨任务。

二、 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前景

(一)发达国家增速放缓,经济复苏动力不足

1、美国经济复苏显著放缓,经济复苏乏力。

金融危机以来的2010年,美国经济有一定的改善,但2011年的增速却比我们原先预想的要低的多。美国的经济以目前的经济增速的水平,很多人仍然找不到工作,失业率仍然比较高,失业是美国经济的大问题。

美国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它的需求不足,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经济的增速非常非常的缓慢,这两者是息息相关的,而它增速缓慢反过来又使消费者的需求不足。他们的收入不足,他们不得不储蓄更多的钱,因此,消费不足。美国经济增长75%以上来自私人消费,受房地产低迷和失业率高的双重影响,消费增长很慢。从这两个数字相比较你就可以看出美国经济方面遇到的巨大问题。美国是世界经济的龙头老大,目前美国国内总需求不足,市场信心不足,表现为投资疲软,美国的私人投资基本停滞,有钱人囤积货币,等待投资,这就出现矛盾,因为投资才能促进经济复苏,这种现象势必对整个世界经济造成极大影响。

现在,还有一个挑战美国的问题,就是它的赤字问题。美国财政状况持续恶化,财政赤字攀上历史高峰。

2、欧元区经济身陷债务危机,自身难保。

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2011年欧元区经济整体动荡。包括德、法、英在内的欧洲主要经济体的同期经济增速均出现下降。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扩散,今年3月20日,希腊政府开始债务重组。

目前,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拖累整个欧洲。法国国债规模高达1.59万亿欧元,占GDP比重高达81.7%,预期未来几年债务负担都难以下降,为此,穆迪调低法国农业信贷评级,显示市场已开始警惕法国银行业所存在的危机。

2012年将是欧债危机“肆虐”的一年。2012上半年,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三国的到期债务额将达5190 亿欧元。如此庞大的偿付压力,可能在短期内给金融和经济体系带来新一轮剧烈冲击。欧元区与中国关系密切,对中国影响较大。

3、日本经济缓图复苏

由于受到东北部大地震、海啸和核泄漏影响,2011年3月起,日本经济再现衰退迹象。这次大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万亿日元,企业生产遭受重创,出口大幅减少。日本内阁府公布的CDP统计结果显示,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后,日本实际GDP环比连续三个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尽管如此,日本内阁府和日本央行对日本经济充满乐观情绪,预计下半年日本经济温和复苏,特别是生产和出口有望回升;预计个人消费增长0.2%;但国际社会对日本经济仍不看好。

日本频繁换相的“走马灯怪圈”,20年换15个首相,难以保持政府政策的连续性。

(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增速仍将继续放缓,整体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力量有限。

金砖五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加南非)2011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仍保持稳定增长。中国经济前三季度增长9.4%,俄罗斯经济上半年增长3.7%。1--8月,中国和巴西出口增速超过20%,印度一季度出口增长率同比超过50%。联合国《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和展望》报告指出,今后两年内,中国、印度、巴西将领跑全球经济复苏。(法国一本书的书名《中国不高兴,世界就会哭》)。但新兴经济体国家也面临经济发展的诸多压力,包括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通胀压力增大以及随着货币政策收紧和利率上调可能诱发的热钱涌入等。(热钱又称游资,是投机性短期资金,只为追求高回报而在市场上迅速流动。热钱炒作的对象包括股票、黄金、其他贵金属、期货、货币、房产乃至农产品例如红豆、绿豆、大蒜。从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流入中国的热钱平均为每年25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同期外汇储备的9%。热钱与正当投资的最大分别是热钱的根本目的在于投机盈利,而不是制造就业、商品或服务。)目前,新兴市场国家平均通胀率已经超过5%。

三、世界经济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虽已呈现缓慢复苏态势,但主要靠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刺激。(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指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比如直接发行货币,货币量多了,需要贷款的企业和个人就更容易贷到款,一般能使经济更快发展,是促进繁荣或者是抵抗衰退的措施),但内生的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尤其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结构失衡、债务危机、财政赤字等问题频出。主要发达国家非但没有认真反思其政策失误,反而将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归结于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其结果导致了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合作动力不足,从而使得全球经济复苏基础很不牢固,复苏进程仍面临多重矛盾,致使中国面临的国际经贸环境更趋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稳固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受到重创,消费和投资增长乏力,主要国家纷纷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上升,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上涨,财政赤字和主权债务大幅上升,并使债务危机的隐患迅速膨胀。此外,西亚北非局势动荡、日本特大地震等一系列突发事件也增加了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世界银行2011年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11年及2012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为2.8%和2.9%;欧洲为1.4%和2.0%,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为负,发达国家将进入低速增长期。经济学家洛嘉尼在《金融与发展》发表题为《失业的悲剧》的文章中指出:“当前,世界正面临失业危机。估计目前全球失业人口达到2.1亿”。 国际劳工组织称,全球就业恢复到2007年水平还需5年。大规模失业正在威胁世界经济。

2.欧元区继续深陷欧债危机泥潭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世界经济前景面临的最大风险。欧洲问题国家债务规模史无前例,欧债危机尚在持续发酵,2012年,随着部分国家主权债务陆续进入偿还高峰期,如果不能及时出台有效的救助措施,一旦欧洲银行业风险集中爆发,必将对世界经济金融体系产生新的重大冲击。欧债危机还要持续多久、恶化到什么程度、最终会是怎样的结局,仍需密切跟踪研判。

实际上,主权债务危机仅仅是一个表象,核心问题是整个系统出现了机制性的问题,希腊仅仅是个缩影,现在已经发展到它的核心国家。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问题就是,欧元区的高工资、高福利没有建立在劳动生产率增长上,这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你的一切报酬高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常常就会出问题。

欧洲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洲经济的稳定对我开展经贸合作有利,所以采取适当的方式,通过加大经贸合作,力促欧洲经济的稳定复苏,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

3、地缘政治风险将影响全球应对经济危机能力。

北非、中东等地缘政治风险居高不下,各国经济不振导致执政者垮台及政局不安的连锁效应,更影响全球合作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比如石油供应问题,今后10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量的90%也需要由中东地区承担。当前国际原油供需仍处于脆弱平衡的状态,一有风吹草动,市场很容易产生供应可能发生短缺的恐慌心理,进而推动石油价格上涨。有专家估计,国际油价每上涨15美元,美国经济增长率将降低0.5个百分点。同时,许多国家也将面临严重的通胀压力。如果国际油价走势居高不下,很多国家将被迫采取更严厉的紧缩政策,以防通胀恶化。这意味着,2012年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将会进一步放缓。

4.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增大

面对世界经济贸易环境趋紧,也可能促使某些经济体采取更多的保护主义措施。贸易保护主义压力上升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发达国家经济低速增长,国内消费和投资疲弱,需要通过国外需求的增加来弥补国内需求的低迷,为此各国都在强化出口支持政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第二,经济低迷、高失业率、财政紧缩、贸易失衡、汇率问题等将会继续成为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

第三,部分发达国家经济衰退与选举政治周期叠加,为转嫁危机和转移国内矛盾,经贸问题政治化倾向明显,可能采取更多的保护本国产业的措施,以满足国内各种利益团体的保护主义诉求。

2012年将是世界经济最为动荡的一年,欧、美、新兴经济体做为世界经济的3个支点,任何一个出现体力不支,都会给全球带来灾难性结果。特别应注意的是,一些国家通胀、失业、社保等问题和两极分化加剧相互叠加,可能导致政局不稳、社会矛盾;冲突加剧,各种风险触发点增多,都可能对世界经济产生难以预料的冲击。

在这种形势下,各自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我国的应对思考

2012年是“十二五”的关键之年,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中国既有挑战也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1、 今年中国经济运行面临诸多潜在风险

今年为什么中国经济会相对艰难,由于外部经济环境将更加恶化,加之中国经济面临过热和通胀压力。

从国内看,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仍然存在,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经济金融等领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

在美欧经济复苏乏力、世界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的形势下,国内面临内外需乏力、货币政策收紧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 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如何审慎再平衡?,是中国经济运行面对的主要问题。

2、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2年中国经济定调。会议提出,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准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3、2012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

2012年经济社会工作任务繁重,涉及许多方面和领域,概括起来讲,就是“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

稳增长。伴随着欧债危机的逐渐升级,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深化等因素的影响,以及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性的增强,稳增长的重要性又显得比其他时候更加突出。

控物价。过去的一年,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物价始终是生活中的关注点。延续着2010年物价水平的逐步走高,2011年上半年的物价形势十分严峻,通胀压力与日俱增。中央政府一直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摆在宏观调控首要位置,当前国际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劳动、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和环保要求提高等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仍然存在,对物价问题绝不可掉以轻心。

调结构。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有扶有控,力促结构升级,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2012应努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实现内生增长、创新驱动和结构优化的发展。继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惠民生。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在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领域仍有不少待解难题。今年,应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把促进社会公平特别是机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抓改革。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自觉性,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应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财税金融、资源环境、收入分配、社会事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促和谐。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机遇期,也处于矛盾凸显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努力从苗头上和源头上消除影响经济稳定、社会和谐的负面因素;积极稳妥地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和民间借贷中存在的风险;深入研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统筹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和维护稳定这个第一责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隐患,防止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这六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稳增长是保持今年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基础和关键,控物价是关系群众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调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的基本途径,惠民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抓改革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而持久的动力,促和谐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创造良好环境。只有把各项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才能取得预期效果,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

总之,希望2012年,我们的龙年,我们中国龙能腾飞得更高、更远、更快、更强劲。

第五篇:试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我国的应对策略

——形势与政策

今年以来,以欧美为主的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给世界经济复苏增添了新的变数。21世纪头10年的世界经济先是繁荣发展,随后便经历了风雨飘摇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阶段,世界经济进入了艰难复苏的“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今年伊始,世界经济总体上在上年的基础上保持着复苏态势。但事实上,复苏进程还很脆弱、很不平衡。中东、北非局势动荡不定,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的全球性通胀压力增大,日本地震和海啸,以及近一段时期欧美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和一些发达国家经济明显放缓,都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风险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出现回落,一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也有所放缓。特别是前期量化宽松政策刺激带动的复苏,随着量化宽松政策执行的结束或减弱,停滞的可能性有所增加。

第二,随着部分国家主权债务违约风险形势的骤然紧张,欧元区又一次被推上了债务危机的风口浪尖。如果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蔓延趋势不能得到有效遏制,欧元区核心国家有可能被拖下水。债务危机成为欧元区挥之不去的阴影,也为世界经济形势增添了另一层面的不确定性。

第三,通胀成为世界经济形势基本面中潜在的重要风险因素。各种大宗国际商品价格轮番波动,虽然有受到全球极端天气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但也进一步表明,市场上流动性泛滥和投机炒作是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今,通货膨胀已成为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从上述世界经济的基本面看,世界经济正笼罩在部分发达经济体债务危机和经济疲弱及失业率上升的阴影下。欧美能否从债务危机的泥潭中拔出双脚?世界经济的走势又将向何处发展?这一切的答案依旧存在着悬念,需要时间做出回答。但可以确定的是,目前世界经济并未全面走出危机,也没有恢复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仍然面临着下行风险。

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既有挑战也有难得发展机遇,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近一个时期主要新兴经济体为缓解通胀压力纷纷采取加息等措施,经济出现一定程度放缓,但长期增长动力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近一个时期,关于世界经济可能二次探底的议论再度引起各界关注。对此我们必须加以重视。从世界经济的风险因素看,虽然未来世界经济仍将处在一个复苏阶段,但下行风险犹存。

首先,美国经济可望步入新的增长周期,但增长率将会有所减缓,失业状况要想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比较困难,消费疲软仍将是美国难以化解的难题,为此美国则有可能进一步扩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规模,继续刺激经济。一旦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失灵,美国经济可能再度衰退,世界经济也将受到冲击。

其二,在债务危机仍得不到缓解的情况下,欧元区经济有可能出现反复和波动。其三,虽然前一段时期日本经济正在逐渐摆脱长期衰退的困境,但地震和海啸以及紧随其后的核泄漏危机又将日本经济带入了一个非常时期,再加上日元升值和经济结构性问题以及政府频繁更迭等因素影响,其经济增长速度受到制约,其间经济出现反复也有可能。 其四,新兴经济体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并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不断升温的通胀压力和加剧的贸易保护主义正严重影响着新兴经济体的复苏,而且如果发达经济体陷入经济衰退必然也会拖累新兴经济体。与此同时,一旦美国加大刺激经济措施的力度,美元的新一轮贬值将导致全球性通胀上升,新兴经济体将承受更大的压力。

但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我国既有挑战也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尽管美欧经济复苏乏力、世界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但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方向是确定的,这使得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着较好的环境和机遇。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总体上仍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国内外两个大局互动加深,相互联系更为紧密,为我国在全球范围提高配置资源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机遇;全球科技产业变革趋势,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和产业整体跃升创造了条件;国际经济体系和治理结构进入调整期,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多样性更加受到重视,为构建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使我们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可能。

而且,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世界可能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绿色发展成为一大趋势。不少发达国家已出台“绿色新政”,制定未来发展战略,大幅增加研发投入,支持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领域创新发展。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正在兴起,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有些领域,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对较小。在这样的背景下,只要我们把握趋势、应对得当,就可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推动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我国发展情况看,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趋于改善,经济与社会发展趋于协调,一些突出矛盾正在逐步缓解,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我国经济增速略为放缓,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动调控的结果,处在合理水平,没有超出预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前景,将是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强大力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党内监督条例全文解读下一篇:当前经济形势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