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安全论文范文

2023-09-16

航海安全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航海技术专业 中高职衔接 课程体系

课 题:本文是2015年度舟山市第五批教育科研重点项目“中职校选择性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成果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高职衔接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要加强中高职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最有效载体,是反映社会人才需求的最具体呈现,是联系师生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桥梁。因此,构建中高职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是加强中高职衔接的有效举措。

自2009年起,笔者所在的舟山航海学校(中职)就与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就开展航海类专业联合办学,持续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但是依然存在较多问题。为推进高职、拉动中职健康持续发展,针对目前中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衔接现状,有必要进行航海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

一、航海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现状分析

1.高职与中职文化素质要求存在脱节现象

由于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中、初级技能人才,在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时,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严重,削弱了必要的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没有认识到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教育还应承担为培养高职教育人才打基础的任务,忽视了对支撑学生后续深造学习关键能力的培养。由于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降低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造成学生文化基础较弱,一方面学生对高职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有些难以适应,另一方面对学生高职阶段更深层次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造成一定的障碍。

2.高职阶段的专业课程难度突增

航海技术专业五年制大专一般在中职阶段设置系列专业培训合格证(简称“小证”)和值班水手适任证书对应的课程,学习难度较低。对近三届毕业生调查发现,中职阶段的技能证书考试通过率均在97%以上。而进入高职以后,值班驾驶员(海船三副)适任证书(简称“大证”)对应的课程学习难度突增,知识和技能要求大幅提高,学生技能证书考试通过率甚低,能一次性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寥寥无几,造成该专业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3.下放到中职阶段的高职阶段课程教学效果差

由于航海技术专业高职阶段需要将原本要通过三年学制完成的人才培养计划压缩为两年完成,再加上高职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在原课程体系基础上增设一定比例的选修课程,基本上很难在两年的教学时间里完成全部教学任务。所以高职院校将部分课程下放到中职阶段,由中职学校进行教学,但是教学效果很差。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时兴趣不高,主观认识这些课不是中职阶段考证所需,存在“怠慢”心理。另一方面,教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责任心不强,只是单纯地完成教学任务,并不十分重视教学质量。

二、构建航海技术专业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

1.基础课程的衔接

公共基础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专业课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中高职学校应重视合理选择基础课的内容,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提供文化基础(职业教育要求),同时满足社会对职业人才的文化素质要求(学历教育要求)。

中职公共基础模块课程的设置以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2009]3号文件为指导,设“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模块。“基础模块”是满足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的必修模块,“职业模块”是满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或职业岗位发展需要的限定选修课程,“拓展模块”是“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需要。

如本专业中职段语文课程,基础模块(必修)的教学需达到舟山市中职教学质量统测要求;职业模块(限定选修)设置《航海图书资料认识》《海事公约与法规》等职业相关文献资料学习,为专业课程学习打基础;拓展模块的教学要满足语文科目升学考要求。如体育课程,基础模块教学达到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要求;职业模块设置《航海体育》,使学生达到适应船上工作的身体条件;拓展模块设置篮球、排球、足球等,满足个性发展需要。如德育课程,基础模块实施教育部规定中职德育课程教学;职业模块设置海员心理学、海员职业道德、航运企业文化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拓展模块通过思政类讲座、主题班会课、课外实践等形式实施。

2.专业课程的衔接

中高职各阶段专业课程应结合学生就业岗位需要进行合理设置,并通过对岗位任务和在岗位上关键能力的分析确定培养目标。航海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可分为值班水手、值班驾驶员(含船舶三副、GMDSS通用操作员),其中值班水手为支持级岗位(中级),值班驾驶员为操作级岗位(高级)。在中高职衔接模式下,中职段完成专业培训合格证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值班水手的培养,高职段完成值班驾驶员的培养。

(1)层级递进,构建“课证融合”特色核心课程模块。结合行业准入制度具有国际性、强制性、标准化等特点,依据《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等法规,由国家交通部海事局主导,对船员岗位工作能力进行解构,确定了全面对接船员资格证书体系的标准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考证科目即专业核心课程),细化为专业培训合格证书与岗位适任证书课程,形成“课证融合”特色核心课程体系。

中职阶段:设置基本安全、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保安意識、负有指定保安职责等核心课程,对接海船船员专业培训系列合格证(基本安全合格证、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合格证、保安意识合格证、负有指定保安职责合格证),用于船员注册、报考船员适任证书。设置值班水手业务、水手值班实训、水手工艺实训、水手英语听力与会话等核心课程,对接无限航区值班水手适任证。

高职阶段:设置GMDSS综合业务、GMDSS英语阅读、GMDSS操作、GMDSS英语听力与会话等专业核心课程,对接GMDSS通用操作员适任证。设置航海学、船舶操纵与避碰、船舶结构与货运、船舶管理、航线设计、驾驶台资源管理、电子海图、航海仪器正确使用、雷达操作与使用、货物记载与系固、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等专业核心课程,对接沿海航区船舶三副适任证。

学生完成某一证书核心课程的学习,参加并通过海事局组织的该证书相应科目考试,可获得该证书(注:适任证书考试通过后,海事局发予培训合格证明,待进入工作岗位,取得相应岗位的规定海上资历,可获得岗位适任证书)。

(2)顺畅衔接,架构“职业拓展限定选修课程模块”。航海技术专业高职段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的衔接上层级和梯度的跨度较大,主要表现为高职阶段的专业课程难度突增。为缓和这一大幅跨度,顺畅中高职衔接,构想在中职段设计“职业拓展限定选修课程模块”,让学生在获取值班水手适任证书的同时,对今后可能发展的岗位(无线电操作员、船舶驾驶员)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提前进行熟悉,主要设置体验类、常识类和基础类课程,既能满足值班水手岗位的橫向拓展需要,为学生直接就业拓宽知识面,提升就业自信,又能满足发展岗位的纵向提升需要,为学生继续学习、适应高职段专业学习难度做好准备,提升学习能力和效率。

对于职业发展岗无线电操作员:中职段设置船舶通信常识、无线电规则、航海英文文献选读、标准航海通信用语、船舶通信设备、船舶应急知识等“职业拓展限定选修课程”,衔接高职段GMDSS通用操作员适任证课程。

对于职业发展岗船舶驾驶员:中职段设置航海地理知识、气象基础、航海应用数学、桌面船舶操纵体验、船舶避碰规则、海事案例分析、船舶常识、海上运输业务、海事公约与法规、船舶安全与防污染、海图与航线、驾驶台值班体验、航海图书资料认识、航海仪器设备、船舶货运操作、航海工作英语口语等“职业拓展限定选修课程”,衔接高职段沿海航区船舶三副适任证课程。

(3)分层分段,合理安排高职段专业课程教学与考证。另外考虑到高职段学生一次性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较低这一现状,为提高船舶三副适任证书和GMDSS通用操作员适任证书考证通过率,构想将专业课程教学和技能实训做“模块化、分段式”切割,分期参加海事局考试。这样学生可以分阶段有针对性地精心准备某几门课程或项目,提高通过海事局理论考试或实操评估的胜算。对学校而言,会大大提升反映教学质量的考证通过率。根据课程或项目难易程度,建议做如下划分,仅供参考。

高职第一学期:安排航海学(难度较大)、船舶管理(难度较小)两门船舶三副适任证书理论考试科目的教学和考证;高职第二学期:安排船舶操纵与避碰(难度较大)、船舶结构与货运(难度适中)两门船舶三副适任证书理论考试科目的教学和考证;高职第三学期:集中安排航线设计、驾驶台资源管理、电子海图、航海仪器正确使用、雷达操作与使用、货物记载与系固、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难度均适中)七门船舶三副适任证书实操评估科目的教学和考证。到此,完成船舶三副教学、培训与考证。之后集中安排GMDSS通用操作员教学、培训与考证。

3.“下放”课程调整

考虑到高职段教学任务较重,而且原先下放到中职段的部分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较差,为兼顾中高职一体化且不影响纯三年制的人才培养,建议做如下调整:高职课改要求增设的选修课融入到中职选择性课程体系的自由选修模块,其中自然科学类选修课由“职业拓展限定选修模块”替代,人文社科类、艺术类、经济管理类选修课并入到“自选课程模块”;高职两门思政课下放到中职第四、第五学期作为限定选修课开设;航行认知实习环节并入到中职值班水手四个月的顶岗实习环节,即升入高职的学生需完成三个月的水手顶岗实习和一个月的航行认知实习。

4.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框架确定

综上所述,对航海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已经有了比较明晰的认识,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逐一提出了有操作性的改革意见,在课程设置上有层级和梯度的区分,体现了渐进、深化和提高的逻辑关系,以下便是航海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见下表)。

表 航海技术专业高职段衔接课程体系框架

中职段(选择性课程体系) 高职段

必修 选修(搭起中高职衔接桥梁)

公共基础课 基础模块,满足学历教育、素质教育基本要求 1.职业模块,满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或职业岗位发展需要

2.拓展模块,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 高职高专阶段学历教育要求必修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课 “课证融合”专业核心课程,对接职业资格证书(专业培训合格证、值班水手适任证) “职业拓展限定选修课程”

既满足值班水手岗位的横向拓展需要,拓展知识面,又满足发展岗位的纵向提升需要,提升继续学习能力 “课证融合”专业核心课程,对接职业资格证书(船舶三副适任证、GMDSS通用操作员适任证)

教学进程安排上采用“模块化、分段式”模式,提高考证通过率

实践课 军训、始业教育、认知实习、顶岗实习、毕业教育(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等

三、小结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关键在于突出中职和高职的技能人才培养层次,实现专业培养的递进衔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要解决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衔接中所存在的问题,实现有效衔接,必须以整个中高职教育为出发点,制定统一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材,要以全局观念统筹构建五年的课程体系,做好中职与高职阶段各模块中的课程设置,科学搭建中高职课程衔接桥梁,保证教学内容的层级递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益武.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2]雷达.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2014(1).

(作者单位:舟山航海学校)

航海安全论文范文第2篇

当今国际社会安全形势复杂, 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等传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 经济安全、网络安全、文化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做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大抉择, 这是我们党长期探索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规律的重大成果, 这是我们党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做出的重大抉择, 这是我们党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1]。

一直以来,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使命, 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决定我们社会主义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保障, 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又是开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坚强依托。

大连海事大学作为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高等航海学府, 一直以来为祖国航运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多数校友已经成为祖国航运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高级航运人才培养过程中, 学生干部队伍发挥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作用。从用人单位反馈, 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在敬业精神、安全意识等方面仍需加强, 尤其是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的优秀毕业生所具备的管理组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达不到行业要求, 难以迅速在工作岗位崭露头角[2]。

二、航海类工作职业分析

航海类专业在培养方案上兼具技能培养本色与国防战备特色, 以大连海事大学获批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为契机, 根据航海类专业国际性、外交性、基础性、国防性等特点, 以海洋军民融合教育为主阵地,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将航海类专业学生干部建设成为维护国家安全、服务国家战略的坚强阵地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航海类工作“国际性、外交性”的特点,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加强航海类学生干部理想信念培养。“总体国家安全观”将安全与发展并重, 既重视发展问题, 又重视安全问题, 发展是安全的基础, 安全是发展的条件, 将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本地区持久安全。

航海类工作“国际性”的特点决定了航海类学生干部必然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航海类院校要建立健全国家安全宣传教育长效机制, 把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核心要义的国家安全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同思考、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帮助航海类学生进一步明晰我国面临的安全威胁和挑战, 促进航海类学生进一步增强政治使命感。

航海类工作“外交性”的特点决定了航海类学生干部必然代表我国利益适时参与全球外交。航海类院校要在国家安全观视阈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教育航海类学生干部在对外工作中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坚持“方向、全面”两原则:航海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与国家海洋运输外交发展阶段、海运企业外交发展需求相一致;航海类院校国家安全观教育着重针对全球航运产业发展融入法律、技术管理等知识, 引导航海类学生干部善于分析国家安全形势, 层层深入, 在专业领域维护国家安全及本国利益。

结合航海类工作“基础性、国防性”的特点, 以“海洋军民融合”为抓手增强航海类学生干部政治使命感与战略大局意识。军民融合战略兼顾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 是我们党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重大成果, 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 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

航海类工作“基础性”的特点决定了航海类学生干部必然在经济和平时期成为服务国家海运事业、保障经济发展基础的有生力量。航海类院校通过形势政策课教育逐步将海洋意识深入人心, 将包含国际关系、国际战略、国际法在内的海洋政治意识教育深入人心, 将包含军事战略、海上力量在内的海洋军事意识深入人心, 将包含海洋条约协定、海洋军事外交、海洋权益争端在内的海洋外交意识深入人心, 将包含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文化在内的海洋经济文化意识深入人心, 使航海类学生真正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深刻认知海运航权对于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争保障投送的重要意义。

航海类工作“国防性”的特点决定了航海类学生干部必然在军备战争期间成为军队机动保障、战略投送的主力群体。交通运输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领域, 海洋运输是军队战斗力机动保障、战略投送的有效手段, 是联系军事战略和经济布局的桥梁纽带, 事关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富国强军伟大进程。

三、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

根据航海类工作职业特点要素分析, 结合大连海事大学多年来半军事管理制度的良好教育成效及典型做法, 着重通过以下措施对航海类学生干部进行深度价值塑造与能力延伸培养:

(一) 学院半军事管理委员会与中队学生干部队伍深度融合

半军事管理是培养高素质航运人才的重要措施和途径, 是提高航海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载体。借鉴当前军队司令部机构实行横向管理, 基层组织实行纵向管理的经验做法。纵向管理专业化分工强, 便于逐步落实, 横向管理信息交流更为易行[3]。学院成立半军事管理委员会, 负责激励、监督、检查各中队一日生活制度等半军事管理执行落实情况, 军管会主席团由学院各中队主管半军事管理工作的副中队长组成, 实现军管会与中队学生干部的有机交融。以周为单位, 军管会针对本周学院各中队半军管开展情况开会总结, 各中队副中队长回到各中队进行讲评, 并由各区队主管半军管工作的副区队长及班长、副班长迅速落实, 工作效率实现良性循环, 加强航海类学生干部领导力培养。

(二) 针对航海类学生干部推出“育英行动”专项计划

“育英行动”专项计划旨在教育学生干部了解并掌握大学阶段应当具备的工作能力, 重点培养学生干部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主题报告、实践教学与参观交流等培训形式, 不断提高航海类学生干部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帮助航海类学生干部在领导力、影响力、控制力、责任感、沟通交流、目标与决策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为造就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广博知识与发展潜能、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的业界精英和社会栋梁打基础。同时, 建立航海类学生干部考核述职监督机制, 强化责任意识, 培养学生干部的担当情怀。

(三) 针对航海类学生干部开展“文化育人”实施工程

以我校获批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为契机, 加强科研育人, 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 培养学生干部政治使命感;深入军工企业考察调研学习、切实体会军工文化, 以事实激发主体民族自豪感和组织归属感;开设相关人文选修课, 丰富航海人文素养课的内容, 补充航海教育历史文化知识、敬业奉献的理念, 培养真正献身航运事业的航海类学生干部[4]。

四、结论

航海类院校根据航海类专业“国际性、外交性、基础性、国防性”的职业特点, 通过“军民融合战略、总体国家安全观”宣传教育、学生干部组织深度融合、“育英计划”、航海文化育人提升工程等措施进行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 真正将航海类学生干部建设成为维护国家安全、服务国家战略的坚强阵地。

摘要:面对大学生群体不断涌现出新的思想行为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及学科特点, 不断增强立德树人工作实效。根据航海类专业职业特点, 以大连海事大学获批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为契机, 通过“军民融合战略、总体国家安全观”宣传教育、学生干部组织深度融合等措施进行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 真正将航海类学生干部建设成为维护国家安全、服务国家战略的坚强阵地。

航海安全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教育工程,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法律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都应该关心的问题,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将来会在社会的各个岗位上工作,担负着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对高校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旨在使其成为既拥有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法律意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知识型人才。

关键词 高校学生 法律意识 知法懂法守法

法律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势,是人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在法律及法规现象的一系列理解、感知、心里体验和价值评价等各种意识现象的总称。公民法律素养的高低,是衡量这个国家、民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高校学生是将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生力量,亦是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更是国家发展繁荣富强的未来希望。因此,加强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将直接影响我国法制建设的层次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培养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是将来适应社会,工作环境的需要;是社会经济不断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国家依法治国的需要。

二、当代高校学生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一)基础知识薄弱。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虽然大多高校学生学过法律知识,但整体知识水平较低,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不重视法律类基础课,就其对法律的了解深度来说,他们也是一知半解,纯粹靠死记硬背,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掌握法律的理论和精神实质。要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按正确的法律意识去处理矛盾时,他们又表现出“知”“行”脱节,知法而不能守法、用法,在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高校的法律课程学时有限,在较短的课时内要达到普及法律知识的效果是极其困难的,因此,高校学生在课堂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

(二)观念淡薄或只重视权利。

一方面,一些学生缺乏维权意识,当遇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无法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大多以消极态度对待法律,甚至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为自己“维权”,增加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对我国法律规定的权利有了一定的了解,强烈要求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却消极回避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责任。经常把自己的人身自由权利、人格尊严权利、物质帮助权利、受教育权利、恋爱自由权利、参与社会活动等权利无限制放大,要求国家、社会、他人为其实现权利和自身价值提供条件并加以保障,而在行使权利、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却不考虑是否侵害了他人权利,是否对国家、社会造成危害,甚至根本不清楚自己应承担哪些法律义务,权利与义务发生了严重的偏差,责任心不强。

(三)当前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法制教育仍被作为高校德育的分支。

只有为数不多的高校开设了专业的法律课程,多数高校的法制教育内容都见于德育类教材中,同时在实践教学中存在重专业,轻德育,轻素质的教育培养。

2、法律素质教育被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

法律素质是学生个体通过法制环境的影响和法制教育的训练所获得,且按照法律要求自觉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特征及倾向。高校在法制教育的实践教学中,往往将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甚至忽视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不加强法律素质的教育,必然将影响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3、法律知识不等同于法律教育。

法律知识是法制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但无法替代法制教育。由于法律知识课程学时少,内容多,一系列知识点堆积、师生间交流的缺乏,直接导致的学生法律知识只停留在书本中。缺乏对学生法律意识的系统培养,即容易使学生形成“知而不信”。

三、高校学生应具备的法律意识

(一)诚信意识。

诚信意识,即是自觉遵守法律、规定和原则做事,诚实不欺,讲求信用。在当代,越来越多高校学生的诚信意识以及他们的行为、思想令人担忧。如上课故意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毕业履历上的虚假信息等,这些现象虽说不是普遍的,但也绝非个别现象。所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提高诚信意识,就必须要树立和培养诚实信用的观念和意识。诚实信用原则又称《民法》原则中的帝王原则,一切社会行为偏离了诚实信用,就很容易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自我保护意识。

当代高校学生将要面临社会中的潜在危险,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要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如《婚姻法》中涉及当婚姻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方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涉及买卖交易中的权益保护问题,《刑法》中涉及当遇到来自犯罪行为的侵害时怎样维权的问题,《民法》中涉及人们在生活中遇到民事纠纷如何解决的问题,等等。只有了解法律的基本常识,我们在遇到问题时才知道需要翻看什么法律法规,才知道应采取怎样的措施。西赛罗在《论法律》中说,罗马人自孩提时便受到如此教育:一个人要求助于正义,就去诉诸法律。因此,我们应该教导学生摒弃避讼、厌讼、惧讼的心理,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诉讼,树立正义观念,主动追求正当的法律程序,保障法律权利的正确实现,通过参加诉讼活动,监督司法公正。

(三)市场运行中的法律意识。

高校学生毕业的那天就是走向社会的开始,他们会在各个岗位上开展各自的工作,掌握基本的经济法律常识、法律规定对于他们来说是十分迫切并且必要的。例如创办公司,需要《公司法》,《反不当竞争法》,《行政法》、《税法》等的知识,在公司中工作需要了解《劳动法》,公司的章程,做股票需要有《经济法》的常识,比如《证券法》,做国际经融需要了解《国际经济法》,做海员需要了解《海商法》,做服务员需要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民法》相关知识。可以说经济是靠法律系统来制定规则,在进入经济当中,了解基本的法律规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四、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法律授课模式的多样化。

重视对法律课的讲授形式,增加学时,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以社会实际应用、维护自身合法权利为目的学习法律。为了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学习效率,在教学手段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法,运用实例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理论得以联系实际,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可以聘请一些法律专家开展法律讲座,这些法官、律师在实践中接触了大量的案件,在授课时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生动。还可以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法制演讲、辩论赛、讨论会、专题论坛、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以及旁听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审,使学生能在自主参与、身临其境中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育和启迪。

(二)丰富法制教育的内容。

法制教育的内容应不断扩展,不仅仅以校园中发生的案例,学生遇到的问题为授课内容,更应该学习基本法律的原则,这样有助于他们今后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如《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一些重点罪名,《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权利等。还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帮助将来有兴趣创业的同学了解经济方面的法律常识,如《公司法》、《商法》、《反不当竞争法》、《证券法》、《知识产权法》、《保险法》等等。

(三)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法治教育。

网络的发展为高校法制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教学空间和渠道。应充分利用网络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特点,将过去封闭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主动的教学形式。可以通过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建立QQ群,了解学生的思想,开设法律主体的微博建立与学生间的沟通,经常更新页面,建立法律知识网的相关链接,有助于学生随时随地方便学习相关知识。有目的地向学生们灌输符合网络信息时代的信息伦理知识,强化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初步了解《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指导如何做一个守法诚信的网络公民。

(四)关注心理需求。

切实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好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高校学生发生违法犯罪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律意识的缺乏,另一方面更是心理因素的反作用。高校时期的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成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学生面临着学习、恋爱和就业等心理压力,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冲破法律的约束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五)营造对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环境。

首先学校在校规校纪方面要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在日常管理学生中,对于学生生的违规违纪行为要严格按照校规处理,决不姑息迁就也不因人而异,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其次,对于法律课程学校应该充分重视,每学期对学生的法律课程的学习进行综合测评,并将测评的成绩记入综合学分。再次,在学校的橱窗、教室、学生宿舍等地张贴一些关于法制宣传的文章、案例,并定期更换。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的法制教育要从源头抓起,学校和家庭、社会紧密配合,充分发挥法制教育的功能价值。法律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观念的树立和意识的培养,都需要长期的过程,并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因此,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任务任重而道远。大学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关键时期,要重视和把握这个时机做好对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合法维权,进而促进其法制意识的形成和法律意识的提高,为社会输送一个心智都健全的能够适应法治社会需要的人才。□

(作者: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系,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9.1.1 .

[2]肖晋,刑事被指控人程序性权利研究,河北法学,2009(7).

[3]朱春霞,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07,(5).

[4]谢山河,黄张华,关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分析,教育学术月刊, 2008, (7).

[5]朱城,从学生社团的法律地位探讨学生社团工作新格局,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报,2006.6.

航海安全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素质教育是学校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抓手,它为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提供了理论支撑,必须在院校层面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并积极找寻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作为航海类高职院校,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借示范校建设契机,探索出素质教育的新思路:确立素质教育发展思路,搭建双素质并重课程体系,构建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着力提升校园海洋文化特色,彰显学校文化育人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航海类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探索

作者简介:胡明华(1965-),男,安徽巢湖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轮机工程技术。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中之重课题“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5JSJG013),主持人:马长世。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和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完成,各高职院校亟需探索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路径,素质教育作为提升学校办学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抓手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应然的价值取向与实然的社会现实存在矛盾,对于高职院校要不要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如何开展素质教育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关于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以期为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规范研究抛砖引玉。

一、对要不要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思考

《大学》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因此,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担负着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社会性功能,更肩负着育人为本与厚德载物的个体性功能。而就教育的本性而言,育人功能是其本体性功能,否则职业教育学生的所谓“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最终只能成为一曲“空城计”。素质教育将个体的全面协调发展作为逻辑起点和目标归宿,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应该也必须成为各职业院校关注的重点,因为就职业教育本身而言,“首先是‘教育’,然后才是‘职业教育’”[1]。

然而,受长期以来经世致用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过分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素质培养和精神关怀,利益价值和工具价值乘虚而入,价值理性和人文理性严重缺位,在此理念引导下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存在碎片化、单一化、表面化和单向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时间上讲,素质教育理应贯穿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学生培养的始终。但多数院校还停留在开设几门与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如《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等,且这些课程多安排在低年级阶段,课程结束则意味着素质教育的结束。也有院校试图通过举办几场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主题讲座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讲座结束同样意味着素质教育的结束。这些做法都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因为素质教育作为点化与润泽、激励与导向、制约与规范学生的重要抓手,需要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以此发挥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正所谓无意识受到的教育最“销魂”。

第二,从空间上讲,素质教育理应渗透到学校育人的各个方面和每个环节,集中反映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三个层面。但很多职业院校物质文化层面的素质教育特色不凸显、制度文化层面的素質教育管理条例不健全、精神文化层面的素质教育内涵空洞单一,无法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育人、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功能。多层面素质教育的缺失影射到学生个体身上,则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因为在一个校园文化贫瘠的土地上是无法培养出有灵性、有创造性的独立个体。

第三,从内容上讲,素质教育理应体现在学校建设的各项工作中,真正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2]。但目前高职院校可能在某些方面或某些环节的做得有些特色与亮点,相对比较成功,但在整体性和系统性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无法满足素质教育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要求[3],因为个体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整合体[4],存在各方面的需要,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素质教育的参与和投入是不完整的。

二、对开展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

《大学》在对明德、亲民、至善剖析的基础上,提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即个体素质的养成是循序渐进的缓慢发展过程。因此,作为学生素质养成的重要载体,素质教育的开展在理念上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5],在行动上要以育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和谐发展,因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不能将人当作经济人、职业人或一个社会工具去培养和训练,而应该将其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关怀和对待[6]。然而重新审视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尽管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长足进步与发展,但思想上、理论上、实践中仍存在种种问题。

第一,缺乏素质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素质教育作为彰显“人本化”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能有效规避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功利性、工具性和片面性倾向,要想在高职院校真正落实素质教育,首要问题就是在思想上突破对素质教育的狭隘理解。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素质教育在职业院校的实施尚不成熟,因而,素质教育被边缘化,对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评价素质教育实施,如何在素质教育中凸显职业教育特色、行业特色与院校特色,以及如何处理职业院校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等问题的认识相对还比较肤浅,甚至存在误区和表面化、片面化、碎片化等问题。因此,各高职院校要加强素质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从思想上根除对素质教育的错误认知,还素质教育育人的本源。

第二,对素质教育实施效果重视不够。素质教育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人才的培养质量、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强化对素质教育效果的关注有利于院校层面对后续素质教育实施的修正、改进与完善。但由于多数高职院校缺少素质教育实施细则、素质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素质教育实施存在重形式与宣传,轻内容与效果,教育目标单一,教育策略简单,教育内容粗糙,教育评价缺失,教育影响未持续跟进等问题,影射到个体身上会导致学生对素养的信念无法有效建立起来,从而极大地阻碍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各职业院校需要高度关注素质教育实施效果,从行动上摆正素质教育的实践,还素质教育的育人功能。

第三,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兼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素质教育体现在高等性上表现为较之中等职业教育有更高的智力素质、技术素质、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等要求,体现在职业性上表现为较之普通教育有更高的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行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等要求;作为彰显职业教育内涵和特色的关键性因素,专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突出表现就是重视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的培养。基于此,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理应同等受重视,缺一不可,但是单一就业导向的基本价值取向使不少高职院校机械地把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割裂甚至对立起来,更多的还表现在理念层面的认知仍停留在“素质教育服务于专业教育”或“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与之相对的实践层面于是乎就存在重专业教育轻素质教育,重操作技能训练轻精神需求关怀。更有甚者,有些职业院校仅仅把素质教育狭隘地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压缩饼干”或“缩减版本”,试图通过简单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传授完成素质教育任务,学生被培养成“工作机器”,成了“理性工具”的代名词,人文性和人本性被压抑和湮灭,教育本性行走在迷津中,出现了教育异化和“人”的失落。因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7]”。因此,各高职院校需要破解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痼疾,理念层面摆正二者的关系,实践层面妥善处理二者的关系,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8]的办学目标。

三、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的实践探索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航海教育特色鲜明的航海类高职院校,堪称航运人才的摇篮。自建校伊始就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自2011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以来,更是把探索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思想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特色为魂,行动上突出服务为重、能力为本、人文为魂。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为进一步探寻航海类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施的新路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确立素质教育的整体化思路

本着“以人为本,学生为重”的办学理念,以“学生素质教育工程”为抓手,坚持“三注重”,即注重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恪守“三结合”,即学生素质教育要与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相结合、素质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素质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基于此,宏观院校层面的顶层制度设计、中观职能部门层面的具体制度设计以及微观二级院系层面的实施细则制定都对素质教育进行翔实的设计与论证,素质教育项目和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以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基本价值追求,促进学生主动发现自我,主动进行自我价值建构。此外,素质教育项目设计紧跟时代特点和学生兴趣,通过建立“菜单式”的项目条目库使每一位学生可自定步调,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素质教育项目。考虑到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素质教育项目突出层级性和职业性,确保不同年级学生能准确定位活动项目,真正激发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突出人的主体性,实现教育起点与旨归的统一。尤其是,素质教育项目的实施囊括院校全体成员,实现了全程、全员和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系统化设计。

(二)搭建双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

素质教育既要“坐而论道”,又要“起而行之”。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徑和重要保障,这就要求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在职业素质和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按“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岗位适任能力-职业拓展能力”之“能力并进和渐进”原则,把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分解为若干课程模块,并设置与之对应的专业课程,完成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另一方面以学校“学生素质教育工程”为实施路径,结合国家教育方针和企业用人标准,将素质教育项目总体上分解为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职业素质、人文艺术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并以课内第一课堂、课外第二课堂和校外第三课堂之“三堂融合”为实现载体,通过系统化、模块化、学分化、普及化为运行机制,完成具有航海职业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此外,通过将职业素质目标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到专业教育的渗透与融合。双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设计有效规避了多数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精神培养的问题,着力培养学生成为德艺双馨的职业人。

(三)构建体现航海类院校特色的素质教育内容体系

根据海员的国际化职业特征,结合学校服务航运业的地方性和应用性特色,以思想政治素质培育为灵魂,构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内容体系,包括身心素质、人文艺术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模块。不同的素质模块设立不同的素质教育目标、教育策略、教育内容和教育程序。

1.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为根本。思想政治素质是航海类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海员职业的国际性与国防性特点决定了航海类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航海类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通过思想政治类课程强化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道德规范教育,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半军事化管理是航海类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加强学生军政素质的重要举措。通过半军事化管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严格管理要求,促进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使学生由被动管理主动向自我管理转变。此外,通过独具校本特色的“百川讲坛”系列讲座、“青马工程”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等项目进一步强化学生思想政治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最后,通过“涵远教育关爱服务团”、“筑梦领航暑期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校外实践活动使思想政治素质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环节。

2.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职业教育职业性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职业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海员职业的风险性、艰苦性、流动性和独立性特征决定了航海类专业学生除了具有一般的社会职业道德外,还要有航运业所需要的特殊职业素质。首先,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等课程强化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其次,通过课外企业专家专题讲座、企业文化进校园等活动使学生树立热爱航运、以船为家、安全第一、绝对服从、同舟共济、保护环境等认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的融合;最后,通过船舶航行认识实习和企业顶岗实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规范意识、安全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对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等元素的认知从感性走向理性。

3.以身心素质训练为基础。海员职业的特殊性要求航海类学生必须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通过课内海员职业心理学、航海心理学、水上训练等课程和课外大学生心理咨询、体育运动会、游泳运动会等活动,一方面提高学生抗眩晕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等生理素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等心理素质。

4.以人文艺术素质提高为保障。航海不仅涉及到船舶与海洋,还关乎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风俗与文化,这就要求航海类人才要有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保障。通过课内航海发展史、艺术欣赏、航运业务与海商法等课程和课外“航海文化艺术节”、“轮机动力文化艺术节”、“海军士官文化艺术节”、航海科普知識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直接感知中外航海发展历史与航海文化,提高学生对艺术、法律、公约、规范等知识的认知,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科学文化素质。

5.以创新创业素质激发为拓展。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学校一直秉持的办学方针,也是拓展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活动和以大学生科技园、产业园、创业园为依托的校外创业项目,激发学生创新灵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素质。

(四)着力提升校园海洋文化特色

校园文化作为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院以“海洋立校”为统领,“硬环境”与“软环境”双管齐下,着力构建集高职特色、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于一体的校园文化,实现文化育人的教育功效。首先,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使校园的整体风格在色彩搭配、功能设计、文化展示等方面突出海洋、海事特色,同时各区域布局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富有专业特色的文化内容,实现统一基础上的多样化。此外,学校努力在“绿化、美化、净化、亮化”上下功夫,致力于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环境;其次,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学生为重”的办学理念,制定包括行为规范和制度本身所内含的精神文化的各项学生管理制度,并通过有效的监督确保各项制度的顺利实施,突出制度的激励与规范作用;最后,加强校园职业文化建设。如学校“海涵地负,德诚志远”的校训,富含职业精神的“知行、力行、敏行”等实训楼宇称谓,带有“蓝白相间”色调的宿舍楼层,配有铁锚、螺旋桨、舵等不同标志的肩章,彰显海洋文化的系列校服,凸显航海文化精神的郑和、哥伦布等人物塑像。这些致力于营造健康向上、和谐有序的职业文化时刻润泽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素质教育立足个体生命存在,关注个体生命体验,呼唤个体生命活力,在提升个体生命质量和提高院校教育质量维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成为也必须成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高职院校要有充分的素质教育理论自信,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主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使素质教育思想全面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让素质教育能够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实践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9.

[2][3][5]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2015(6).

[4]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建构[J].教育研究,1994(10):3-8.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含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0.

[7]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C].许良英,赵中立等编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30.

[8]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Z].2015(9).

责任编辑 肖称萍

航海安全论文范文第5篇

2、高职学院学生课余时间管理探索

3、太阳能在船舶动力领域的应用

4、高校产业群,考研的最新“演练场”(下)

5、航海专业课程实现思政进课堂的可行性研究

6、浅析高职院校水上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浅析航海英语的课程性质与学习技巧

8、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海洋史观培育路径

9、我们应该进行怎样的爱国主义教育

10、航海类高职院校轮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

11、“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改革探索

12、试论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异域借鉴

13、航海类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与路径研究

14、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探索

15、对话90后:我们的志愿不一样

16、高职轮机技术专业导师制教育制度探究

17、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的应用

18、“机械设计”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探讨

19、改革须扎实培养基础人才

20、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初探

21、关于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2、海洋强国战略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初探

23、提高西部航海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效果探讨

24、创建具有航海特色的品牌专业

25、中美航海类专业学生德育教育比较

26、巧用Excel公式构建基于个人兴趣的高职专业选择平台

27、分析船企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28、高职院校航海类专业适度多元化奖学助学工作思考

29、半军事化管理视域下航海类院校第二课堂构建问题研究

30、高职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培养途径探析

31、航海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32、关于船员线上培训的探索和思考

33、探讨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的学校健康管理

34、经济全球化时代加强航海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

35、关于提高我国航海类人才综合素质的若干思考

36、我国航海文化与教育研究现状与展望

37、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策略

38、“小叶子”映现中国美

39、行走白山黑水悟学府之大美

40、我国报关员考试现状分析及建议

41、海洋强国战略中图书馆海洋文化宣传推广策略

42、合作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43、“我们拥有高质量国际化的教育体系”

44、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45、航海类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探析

46、基于应用型大学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47、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48、海军院校开展帆船航海训练初探

49、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电工学”课程创新与改革研究及实践

航海安全论文范文第6篇

《大航海时代》主要讲的是 15 世纪中期到 17 世纪末,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俄国、荷兰等国家先后对世界各地进行探索、掠夺或殖民的时代。这是我能想到的最简单的一句话总结了。

书在封面背面有这样一句总结的话:“香料在东方,财富在海上,野心与希望奔向汹涌的海洋;殖民与扩张,强权的时代,弱者的国殇。”固然各个时代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但总归是有各自的特点存在。葡萄牙、西班牙对未来的世界进行探索,寻求财富,充满希望与热情;英国、法国则眼红,进行抢夺;俄国、荷兰的贪欲猛起,不断殖民与扩张。

要说引起这一时代的重要原因,我看有一本至关重要。那就是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亦即《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大航海时代读后感》。 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岩边有金砾甚多,在渚川入海流拣之。”“黄金遍地,美女如云,绫罗绸缎应有尽有。”这样一些关于东方富足程度的夸张的描写顿时让西欧人热血沸腾起来。于是葡萄牙人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国家。随后更多的西欧国家便接踵而至……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航海家便先后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闪亮登场了。

就是这样一些故事。令我惊讶的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竟是由葡萄牙这样一块儿弹丸之地发起的。令我震惊的是,即便是世界历史的发展也有着简单的规律。先是新奇于一个大家都未知的领域,然后部分人试齐心协力勇敢地去探索、发现,接着所有的人也蜂拥而至,最后私心骤长,兵戎相见。从不勇敢到勇敢,从勇敢到残酷,从残酷到结束。

夏天

上一篇:现金审计论文范文下一篇:文化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