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文化论文范文

2024-02-25

航海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航海技术专业 中高职衔接 课程体系

课 题:本文是2015年度舟山市第五批教育科研重点项目“中职校选择性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成果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高职衔接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要加强中高职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最有效载体,是反映社会人才需求的最具体呈现,是联系师生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桥梁。因此,构建中高职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是加强中高职衔接的有效举措。

自2009年起,笔者所在的舟山航海学校(中职)就与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就开展航海类专业联合办学,持续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但是依然存在较多问题。为推进高职、拉动中职健康持续发展,针对目前中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衔接现状,有必要进行航海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

一、航海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现状分析

1.高职与中职文化素质要求存在脱节现象

由于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中、初级技能人才,在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时,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严重,削弱了必要的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没有认识到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教育还应承担为培养高职教育人才打基础的任务,忽视了对支撑学生后续深造学习关键能力的培养。由于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降低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造成学生文化基础较弱,一方面学生对高职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有些难以适应,另一方面对学生高职阶段更深层次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造成一定的障碍。

2.高职阶段的专业课程难度突增

航海技术专业五年制大专一般在中职阶段设置系列专业培训合格证(简称“小证”)和值班水手适任证书对应的课程,学习难度较低。对近三届毕业生调查发现,中职阶段的技能证书考试通过率均在97%以上。而进入高职以后,值班驾驶员(海船三副)适任证书(简称“大证”)对应的课程学习难度突增,知识和技能要求大幅提高,学生技能证书考试通过率甚低,能一次性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寥寥无几,造成该专业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3.下放到中职阶段的高职阶段课程教学效果差

由于航海技术专业高职阶段需要将原本要通过三年学制完成的人才培养计划压缩为两年完成,再加上高职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在原课程体系基础上增设一定比例的选修课程,基本上很难在两年的教学时间里完成全部教学任务。所以高职院校将部分课程下放到中职阶段,由中职学校进行教学,但是教学效果很差。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时兴趣不高,主观认识这些课不是中职阶段考证所需,存在“怠慢”心理。另一方面,教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责任心不强,只是单纯地完成教学任务,并不十分重视教学质量。

二、构建航海技术专业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

1.基础课程的衔接

公共基础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专业课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中高职学校应重视合理选择基础课的内容,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提供文化基础(职业教育要求),同时满足社会对职业人才的文化素质要求(学历教育要求)。

中职公共基础模块课程的设置以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2009]3号文件为指导,设“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模块。“基础模块”是满足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的必修模块,“职业模块”是满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或职业岗位发展需要的限定选修课程,“拓展模块”是“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需要。

如本专业中职段语文课程,基础模块(必修)的教学需达到舟山市中职教学质量统测要求;职业模块(限定选修)设置《航海图书资料认识》《海事公约与法规》等职业相关文献资料学习,为专业课程学习打基础;拓展模块的教学要满足语文科目升学考要求。如体育课程,基础模块教学达到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要求;职业模块设置《航海体育》,使学生达到适应船上工作的身体条件;拓展模块设置篮球、排球、足球等,满足个性发展需要。如德育课程,基础模块实施教育部规定中职德育课程教学;职业模块设置海员心理学、海员职业道德、航运企业文化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拓展模块通过思政类讲座、主题班会课、课外实践等形式实施。

2.专业课程的衔接

中高职各阶段专业课程应结合学生就业岗位需要进行合理设置,并通过对岗位任务和在岗位上关键能力的分析确定培养目标。航海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可分为值班水手、值班驾驶员(含船舶三副、GMDSS通用操作员),其中值班水手为支持级岗位(中级),值班驾驶员为操作级岗位(高级)。在中高职衔接模式下,中职段完成专业培训合格证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值班水手的培养,高职段完成值班驾驶员的培养。

(1)层级递进,构建“课证融合”特色核心课程模块。结合行业准入制度具有国际性、强制性、标准化等特点,依据《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等法规,由国家交通部海事局主导,对船员岗位工作能力进行解构,确定了全面对接船员资格证书体系的标准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考证科目即专业核心课程),细化为专业培训合格证书与岗位适任证书课程,形成“课证融合”特色核心课程体系。

中职阶段:设置基本安全、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保安意識、负有指定保安职责等核心课程,对接海船船员专业培训系列合格证(基本安全合格证、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合格证、保安意识合格证、负有指定保安职责合格证),用于船员注册、报考船员适任证书。设置值班水手业务、水手值班实训、水手工艺实训、水手英语听力与会话等核心课程,对接无限航区值班水手适任证。

高职阶段:设置GMDSS综合业务、GMDSS英语阅读、GMDSS操作、GMDSS英语听力与会话等专业核心课程,对接GMDSS通用操作员适任证。设置航海学、船舶操纵与避碰、船舶结构与货运、船舶管理、航线设计、驾驶台资源管理、电子海图、航海仪器正确使用、雷达操作与使用、货物记载与系固、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等专业核心课程,对接沿海航区船舶三副适任证。

学生完成某一证书核心课程的学习,参加并通过海事局组织的该证书相应科目考试,可获得该证书(注:适任证书考试通过后,海事局发予培训合格证明,待进入工作岗位,取得相应岗位的规定海上资历,可获得岗位适任证书)。

(2)顺畅衔接,架构“职业拓展限定选修课程模块”。航海技术专业高职段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的衔接上层级和梯度的跨度较大,主要表现为高职阶段的专业课程难度突增。为缓和这一大幅跨度,顺畅中高职衔接,构想在中职段设计“职业拓展限定选修课程模块”,让学生在获取值班水手适任证书的同时,对今后可能发展的岗位(无线电操作员、船舶驾驶员)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提前进行熟悉,主要设置体验类、常识类和基础类课程,既能满足值班水手岗位的橫向拓展需要,为学生直接就业拓宽知识面,提升就业自信,又能满足发展岗位的纵向提升需要,为学生继续学习、适应高职段专业学习难度做好准备,提升学习能力和效率。

对于职业发展岗无线电操作员:中职段设置船舶通信常识、无线电规则、航海英文文献选读、标准航海通信用语、船舶通信设备、船舶应急知识等“职业拓展限定选修课程”,衔接高职段GMDSS通用操作员适任证课程。

对于职业发展岗船舶驾驶员:中职段设置航海地理知识、气象基础、航海应用数学、桌面船舶操纵体验、船舶避碰规则、海事案例分析、船舶常识、海上运输业务、海事公约与法规、船舶安全与防污染、海图与航线、驾驶台值班体验、航海图书资料认识、航海仪器设备、船舶货运操作、航海工作英语口语等“职业拓展限定选修课程”,衔接高职段沿海航区船舶三副适任证课程。

(3)分层分段,合理安排高职段专业课程教学与考证。另外考虑到高职段学生一次性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较低这一现状,为提高船舶三副适任证书和GMDSS通用操作员适任证书考证通过率,构想将专业课程教学和技能实训做“模块化、分段式”切割,分期参加海事局考试。这样学生可以分阶段有针对性地精心准备某几门课程或项目,提高通过海事局理论考试或实操评估的胜算。对学校而言,会大大提升反映教学质量的考证通过率。根据课程或项目难易程度,建议做如下划分,仅供参考。

高职第一学期:安排航海学(难度较大)、船舶管理(难度较小)两门船舶三副适任证书理论考试科目的教学和考证;高职第二学期:安排船舶操纵与避碰(难度较大)、船舶结构与货运(难度适中)两门船舶三副适任证书理论考试科目的教学和考证;高职第三学期:集中安排航线设计、驾驶台资源管理、电子海图、航海仪器正确使用、雷达操作与使用、货物记载与系固、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难度均适中)七门船舶三副适任证书实操评估科目的教学和考证。到此,完成船舶三副教学、培训与考证。之后集中安排GMDSS通用操作员教学、培训与考证。

3.“下放”课程调整

考虑到高职段教学任务较重,而且原先下放到中职段的部分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较差,为兼顾中高职一体化且不影响纯三年制的人才培养,建议做如下调整:高职课改要求增设的选修课融入到中职选择性课程体系的自由选修模块,其中自然科学类选修课由“职业拓展限定选修模块”替代,人文社科类、艺术类、经济管理类选修课并入到“自选课程模块”;高职两门思政课下放到中职第四、第五学期作为限定选修课开设;航行认知实习环节并入到中职值班水手四个月的顶岗实习环节,即升入高职的学生需完成三个月的水手顶岗实习和一个月的航行认知实习。

4.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框架确定

综上所述,对航海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已经有了比较明晰的认识,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逐一提出了有操作性的改革意见,在课程设置上有层级和梯度的区分,体现了渐进、深化和提高的逻辑关系,以下便是航海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见下表)。

表 航海技术专业高职段衔接课程体系框架

中职段(选择性课程体系) 高职段

必修 选修(搭起中高职衔接桥梁)

公共基础课 基础模块,满足学历教育、素质教育基本要求 1.职业模块,满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或职业岗位发展需要

2.拓展模块,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 高职高专阶段学历教育要求必修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课 “课证融合”专业核心课程,对接职业资格证书(专业培训合格证、值班水手适任证) “职业拓展限定选修课程”

既满足值班水手岗位的横向拓展需要,拓展知识面,又满足发展岗位的纵向提升需要,提升继续学习能力 “课证融合”专业核心课程,对接职业资格证书(船舶三副适任证、GMDSS通用操作员适任证)

教学进程安排上采用“模块化、分段式”模式,提高考证通过率

实践课 军训、始业教育、认知实习、顶岗实习、毕业教育(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等

三、小结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关键在于突出中职和高职的技能人才培养层次,实现专业培养的递进衔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要解决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衔接中所存在的问题,实现有效衔接,必须以整个中高职教育为出发点,制定统一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材,要以全局观念统筹构建五年的课程体系,做好中职与高职阶段各模块中的课程设置,科学搭建中高职课程衔接桥梁,保证教学内容的层级递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益武.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2]雷达.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2014(1).

(作者单位:舟山航海学校)

航海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高职院校机制专业实施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可以提升机制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装备制造业的能力。在简述高职院校机制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先转变师生的职业教育理念,再具体从课程学习过程、课外指导过程到顶岗实习过程进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并结合校园文化氛围和考核评价体系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所提出的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途径,可以有效指导高职院校机制专业开展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改革实践。

关键词 高职院校;机制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课程体系;校园文化;顶岗实习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mechanism major; technologyskilled tal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curriculum system; campus cul-ture; post practice

1 前言

職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1]。高职院校机制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方面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相应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的形成情况。关于素养的培育途径,既是培育方式方法的具体化,又是培育过程的展开和程序化[2]。高职院校机制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途径在于从转变师生观念开始,以课程学习为重点,结合课外培养和文化氛围熏陶,到考核评价反馈结束等。

2 转变职业教育理念为注重职业素养培育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3],当代职业教育的价值理念已从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转为注重职业素养的培育[4],教师和学生都要知晓和适应职业教育理念的这一转变,从而可以在大学教育实践过程中切实做到职业素养培育。

对于转变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可以派教师参加相关的师资培训、学术会议,引导其学习有关职业教育政策文献、查阅教育教学改革论文等,使其理解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内涵和要求。要鼓励教师开展装备制造领域的行业企业调研,准确把握机制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工作中要求具备的职业素养,进而通过教学研讨活动修订实施职业素养培育的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督促教师结合所教课程开展实施职业素养培育的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教学改革研究等,为开展实施职业素养培育的教学活动夯实基础。

对于转变学生的职业教育理念,要从新生入学时抓起,在做专业介绍时就要阐明机制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职业素养要求、毕业条件要求、就业岗位群等,并请企业人员和行业专家为学生介绍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与其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等,以及组织学生收看一些装备制造领域高技术技能人才事迹介绍的视频,让学生从入学起就理解机制专业职业素养培育的涵义和重要性,使其做好在大学阶段顺利接受职业素养培育的思想准备。

3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课程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和载体,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5],因此,先要抓好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高职机制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每门课程都要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同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内容有所不同,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培育了学生完备的职业素养。现以高职机制专业核心课程为例,说明各门课程主要培育的学生职业素养,见表1。

高职机制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不同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侧重点也不同,相应地要采取不同的培育方法,以全面培育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对于道德与法律、思想与理论、形势与政策等,主要通过讲解和分析的方式;对于就业与创业课程,主要通过讲解和实践的方式;对于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等课程,主要通过开展活动的方式;对于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主要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对于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夹具设计等课程,主要通过讲解、分析和课程实习的方式;对于电工电子技术、公差与技术测量、液压与气动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课程,主要通过讲解和实验的方式;对于AutoCAD、UG三维设计、机械CAD/CAM等课程,主要通过演示讲解和上机操作的方式;对于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电气控制与PLC等课程,主要通过理论讲解、演示操作和课程实训等方式;对于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自动化生产线装调与维护、智能制造执行系统、三坐标智能测量技术等课程,主要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对于金工实训、电工实训、先进制造综合实训等课程,主要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

4 在课外指导过程中培育学生职业素养

高职专科学生课余时间比较多,课外指导已经成为高职专科学生培养的重要补充途径,教师可以在课外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培育部分学生的职业素养,参与的师生人数越多,加强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覆盖面就越广。

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可以提高学生对某一职业岗位知识的理解度和技能的熟练度,并强化遵守规程、吃苦耐劳、钻研技术、工匠精神、安全操作、爱护设备等素养;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可以提高学生对某几门课程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强化开拓创新、钻研技术、团队合作、终身学习、积极乐观等素养;指导学生主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可以培养学生从事项目开发和应用研究的能力,并强化有责任心、忠诚守信、开拓创新、钻研技术、沟通协调、吃苦耐劳、奉献精神等素养。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学习科研方法和科技论文写作,并强化治学严谨、求实创新等素养;通过积极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和志愿服务工作,锻炼单项特长能力和学习组织管理方法,并强化拼搏进取、敬业奉献、沟通协作等素养。

5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培育学生职业素养

高职专科学生的顶岗实习时长一般在一个学期左右,此阶段学生既已学完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是在企业环境工作,可以进一步对接行业企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素养要求,培育职业素养。

要利用顶岗实习过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就要优化顶岗实习的安排,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努力,让机制专业学生去装备制造领域的企业工作,在顶岗实习期间,每位学生都要有企业指导师傅的及时指导和学校指导教师的定期指导;制订好加工、装调、设计等岗位的轮岗实习计划,安排好循序渐进、合理全面的工作任务;让学生接受企业的各种内部培训,并且让学生接受与企业员工一样的管理。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特定领域具体的生产知识和技术技能,以及企业师傅的经验知识和操作技能,按照生产要求规范操作和控制质量,思考企业采用的技术、工艺、方法等的合理原因,反思自己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之处,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和发展规划,尝试与企业同事的互助协作和友好相处,寻求解决生产中所遇问题的新办法。同时,要巩固自己的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有责任心、团队合作、遵守规程、安全操作、爱护设备、质量意识、吃苦耐劳、钻研技术、终身学习、工匠精神、开拓创新、关心集体、积极乐观、着装整洁、保护环境等素养。

6 利用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学生职业素养

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培养有潜移默化、重复作用的效果,在校园文化氛围中加入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元素,既符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要求,又有助于增强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效果。

在校园文化大环境中,如校园的公共教学楼、报告厅、食堂、道路、广场等,通过海报、展板、实物等宣传展示学校各专业共性的职业素养,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责任心、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队合作、开拓创新、终身学习、沟通协调、忠诚守信、积极乐观、保护环境等。

在校园文化的小环境中,如二级学院的教学楼、实验实训室内部、宿舍楼等,通过海报、展板、标语、作品等宣传展示二级学院各专业共性及个性的职业素养,如机械工业发展概况、智能制造技术、安全生产要求、历届学生优秀作品等与装备制造技术技能有关的内容,以及遵守规程、安全操作、爱护设备、质量意识、钻研技术、工匠精神、着装整洁等与机制专业相关的素养。此外,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网站新闻、专家报告等形式,介绍职业教育相关政策、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案例、学生比赛获奖情况等,激励学生崇德尚技、务实成才。

校园文化氛围要保持及时更新,以紧跟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形势、装备制造业技术发展状况、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求等,使得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作用符合时代要求。

7 应用考核评价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培育

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能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起到引导和督促作用,学生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体系要覆盖面广、形式多样、权重恰当地进行。学生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体系要贯穿大专学习阶段的全过程,包括对所有课程学习、校内实习、参加活动、顶岗实习等各个环节的考核。

对于课程学习和校内实习方面的职业素养考核,是在原来考核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加入素养考核内容。其中,思政类课程考试中加入关于素养的论述题;体育与心理健康、就业创业、英语、数学和计算机应用等课程总成绩中计入素养过程考核成绩;专业课程和校内实习中的素养考核,参照职业资格考证对素养考核的要求进行。

对于参加活动方面的职业素养考核,主要是考核素养,每次活动都计分,形成累计积分。对于顶岗实习方面的职业素养考核,由企业按照对员工职业素养考核的方式进行,在顶岗实习结束时给出评分。

学生职业素养的总成绩,是根据各門课程和校内实习成绩、活动中素养积分、顶岗实习中职业素养评分等评定出百分制的成绩,用以反映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

8 结语

高职院校机制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途径是贯穿大专学习阶段全过程、多渠道共同作用地展开的,旨在培育智能制造形势下机制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所需的职业素养,以提高机制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服务装备制造产业的能力。机制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途径可以直接应用于高职院校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实践,在具体实施时需要发挥整个机制专业办学力量、协作联动地进行。同时,要在改革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机制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途径。高职院校机制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途径也可为高职院校其他专业开展职业素养培育的改革探索,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郭长龙,姜庆华.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8):55-59.

[2]商志晓.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3]李玉静,刘海.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发展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7(24):21-28.

[4]郑永森.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状况的实证分析:基于全国40所职业院校教师、学生以及合作企业的调查[J].高教探索,2015(11):99-103.

[5]何昌伟.航海类专业高职课程改革的困局及对策[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2):93-96,100.

航海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阐述了如何从完善教学大纲和计划、选择合适的教材、优化教学方案、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提高教师素质、完善监控体系等方面改进航海英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考试合格率和航海英语应用能力,提高航海类职业院校英语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航海英语 教学质量 适任证书考试 合格率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考试发证规则》规定:在中国籍海船上任职的船长、高级船员和值班水手、值班机工应当持有与其所服务的船舶航区、种类、等级或主机类别和所担任的职务相符的有效适任证书。为促进船员不断地提高技术业务水平,保障船员生命与财产的安全,保护海洋环境,必须全面提高船员的素质。航海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海员队伍”的责任。航海教育采用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形式,航海专业学生在校经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培训后。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要通过国家海事局船员适任证书全国统一考试的理论和评估所有项目,取得相应职务的合格证书,才能上船I作,,航海类驾驶专业学生在适任证书理论考试中,往往感到《航海英语》困难较大。面对适任证书考试要求和今后海上实际工作需要,学好《航海英语》是必经之路。

“如何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考证合格率和航海英语应用能力,提高航海类职业院校英语教育教学质量”一直是航海英语教师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要提高考证合格率、增加就业率、提高办学水平,就要不断改良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航海英语》课程教学必须结合实际,符合学生特点和客观需求。

一、不断完善和修正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改革英语课程设置并改革课程考试和评分标准,都是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举措。在航海类职业教学中。教师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通过平时教学中的总结,扬长避短,不断地进行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每年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题库进行重审和修正,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以符合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教学大纲和计划的定位决定了教与学的大方向,是教师日常教学的所围绕的核心和依据,但它们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墨守成规、脱离现实,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对它们进行完善和修正时要慎重地考虑到:海事主管部门的法律法规、国家《海船船员统考航海英语考试大纲》的要求、航运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还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水平,各门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和课时分配等各方面因素定夺。

而且对于同专业可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和计划。例如:对OOCL公司的外派海员“订单”式培养班级,制定特殊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除了使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符合STCW公约的要求、国家海事局海船船员考试大纲外,较多地考虑到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强化外派英语口语教学,《英语听说训练》始终伴随《航海英语》专业课程,日常口语和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兼顾,增强船上实用性。相关的《航海英语》考证评估有听力,朗读,口述,问答四种形式,要求掌握英语实际会话结合专业操作技能。内容有:公共用语,进出港业务,靠离与锚泊业务,装卸作业,航行,修船与船体保养,事故处理,消防与船员自救作业,救助,遇险,港口国检查等。

另外,对同专业不同层次和基础的班级,制定适合他们学习能力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用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从改革基础英语课程设置做起。基础英语是航海专业学生统一开设的基础课程。它要与航海英语教学有效衔接,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为专业英语学习打好基础。

通过对实践教学的总结,把英语课从单一的《基础英语》改为两门课程:《基础英语》和《英语听说训练》,并且调整课时比例。《基础英语》采用符合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教材,着重致力于学生英语读写能力的提高;《英语听说训练》采用简单实用为主的教材,用话题的形式循序渐进,强调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培养英语口语会话和听力水平。这样做的好处是强化学生的口语能力,并减轻了《基础英语》教学任务过重的压力。

同时,特别为《英语听说训练》设计了课程考试和评分标准。此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日常交际口语,具备一定的听力能力和较流利的会话能力。因此,考虑到它的课程特点,考试方式决定采用口笔试结合的办法:英语听力考试是在期末考试时以试卷闭卷笔试形式进行,听录音选择正确答案,考试时间30分钟;英语口语考试是由任课教师抽题卡口试,每个学生单独面试。命题的要求和范圍应紧扣课堂教学内容,并考虑“全国英语等级考试”所规定的内容。口试和听力两项成绩分别占学生学期期末成绩的50%,确保英语听说能力的同步培养。

2.分层教学为教学和就业做准备。现实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尽快获得操作级船员“三副”、“三管轮”适任证书,因为考证科目多,难度大。而支持级船员“水手”、“机工”证书相对较容易取得。部分学生学习能力水平有限,不能达到操作级船员考证要求。为使这部分学生也能就业,可以在基础课程学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几轮筛选,学习能力强的驾驶专业学生考“三副”证书、轮机专业学生考“三管轮”证书;学习能力较差的驾驶专业学生考“水手”证书、轮机专业学生考“机工”证书。这样做“一石:鸟”,一可以保证考操作级船员适任证书的学生质量,从客观上提高合格率。二可以让无法取得操作级船员适任证书的学生避免把时间荒废在一次次等待补考中,可以持有“水手”或“机工”证书先在船上工作,一边积累实践经验、一边考取操作级船员适任证书。就是常说的:先就业,再考“大证”。当然国内航运企业也需要大量水手机工从事船舶运作,而且每年有一些国内外航运企业来学校招收具有良好英语水平的外派“水手”、“机工”从事东南亚或国际航线航运工作。专业英语教学走单一化、专业化道路,可以为考证提高合格率、增加就业率铺平道路。

3.增加航海英语考证培训英语课时,加大辅导力度,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必须对考证有清醒的认识,有足够的重视。学完《航海英语》各知识点后要有足够的时间对考证进行针对性培训。使用补充复习资料和题库练习,加强时历次适任证书考试试卷的分析和理解,强化考前模拟训练和考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积极应对考证,有备而来才能打胜仗。

二、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选用航海英语教材要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海事局统考为依据。强调实用性,难易程度适中,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对考证有很大帮助的教材

为好。简单地讲,就是要既符合教学要求又符合考证需求的教材。

另外,还要选用最新的与考证对口的教辅资料和题库进行复习训练。

三、优化教学方案

作为专业英语,《航海英语》课文内容丰富、知识面广、信息量大、理论性强。每个知识点要掌握大量的词汇,每个章节可以说是其他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英文缩影。内容多、难度大、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会使学生学习上望而生畏。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须设计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案。

1.按需教学。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抽取一个国内沿海航区三副驾驶班(50名)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询问他们“航海英语学习中难度最大的是什么?”

图1调查数据显示:船舶驾驶班50个被调查的学生中有14人(占28%)认为“扩大英语词汇量”难度最大;20人(占40%)认为“英文词组和句子的理解”难度最大;2人(占4%)认为“掌握正确的发音”难度最大;14人(占28%)认为“航海专业知识的掌握”难度最大。从图1中我们确立了航海英语教学的重点,在“英文词组和句子的理解”上多费功夫,并结合“扩大英语词汇量”和学习“航海专业知识”,兼顾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各方面。

实际上,这与提高考证合格率是一致的。航海英语理论考试的题型全部是单项选择,提高了对“英文词组和句子的理解”能力,才能取得高分。

为提高《航海英语》课程学习的实用性,学习内容上也应该与时俱进紧扣考证方向。船舶结构、船上安全、货物运输、航海仪器、气象、海上通讯、海上应急、国际海上避碰规则、航海日志等都是专业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内容。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教学改革必须以提高学生船上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

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词汇到课文再总结,留于表面的逐句翻译,枯燥乏味,效果不佳。教师就像在给孩子做菜:有了新鲜和多样的口味才能使孩子胃口好、吃得多。这“口味”就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一是航海英语课堂尽量采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教学。英文结合图片、动画、录像等多种途径提高学习理解能力。学习船舶结构、甲板设备、消防救生设备英文名称时使用图片形式;学习船舶运动和《国际海上避碰规则》时使用动画形式更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学习海上应急时可以使用录像片配英语解说。

二是理论结合实践的合作教学。STCW公约“关于STCW公约及其附则的建议与指导”部分,第二章“关于船长和甲板部的指导”中指出,船员培训中包括“理解引航员用英语发出的舵令”的项目。学习此内容时可以先用2个课时在英语课堂上学会舵令的基本术语,注意发音的准确性。另外的4个课时可以在船舶模拟器中0开展。授课教师由航海英语教师和操舵实践课教师共同指导,让学生在学会船舶操纵的同时使用标准航海专业用语应答引航员的舵令。

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是针对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手把手地教技能,使学生真正能理论结合实践。知识一学到就能用,使学生增加了学习兴趣,产生自信心。手、脑、口三项并用更有利于记忆。此外,还可以带学生到船舶上参观体验,用简短的英语说出见到的船用设备的名称和用途。航海英语实践性强,与其他航海专业课密不可分。既不能把航海英语课简单地当成学英语语言的课来上,也不能把它当成理论的专业课来上要把握好尺度兼顾双方。

三是增加生动的课堂教辅资料和讲座。加强与航运企业的联系,使用最新的船上资料(可以是图片或影音资料)作为教辅,开拓学生视野。最好是英语语言、中文字幕的影音资料,使学生理解航海英语专业术语在日常工作中的使用。并训练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能力。可以聘请企业高级船员来开设一堂课“航海英语考证学习方法探讨”,谈谈他是如何通过这门功课考证的;也可以请船员模拟引航,与学生进行航海英语标准船舶用语的对话等,这些方法能使学生学习更具实用性。

四是考证复习期间多采用计算机模拟考试。《航海英语》适任证书考试自2009年以后采用无纸化考试,也是以100题单项选择的形式进行。考证复习阶段是总结和提炼知识的阶段,为提高综合运用能力、不断提高得分率,必须采用多次习题和模拟考试。采用计算机模拟考试可以基本杜绝作弊现象,而且自动批卷,迅速让学生复查错误的题目,更快进步。考前留一定时间给学生自主式学习:就是学生自习,教师全程陪同管好纪律,并随时采用个别答疑形式辅导、查漏补缺。

实践表明,与旧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学生思维积极,知识面广了;课堂气氛活跃,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加强了。开展多種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投入教学热情和耐心,多动脑筋想办法。促进学生对专业英语知识整体的学习与理解。

四、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学习目的的不同会导致学习方法的不同,取得的效果也不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很重要。调查“《航海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时,07驾驶班42%的学生认为是:考证合格;2%的学生认为是:学以致用;56%的学生认为是:两者都是。说明有近半数的学生只为考证合格而学习。

但航海英语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适任证书考试,也是为了学以致用。所以学习方法上不能死记硬背题库,应该力求理解,这样的学习效果才会更好。更何况没有哪本题库保证是考证的“圣经”,很有可能死记硬背功夫白费。

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是关键。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心、敬业精神、服从和合作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等。很多学生不知道以后在船上具体做些什么工作,不知道该掌握些什么技能。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好高骛远,有的得过且过。我们要继续明确他们的就业意识,做好航海职业定位。尽早使他们明确就业压力,树立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使他们有目的、有目标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五、提高教师素质

学生就业前的船员适任证书考证合格率就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照本宣科不会有任何效果,教师要树立实干和进取意识,坚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为学生的考证服务,探索更直接而有效的教学方法。要胜任《航海英语》教学工作,教师需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主动为学生考证服务。

现在大多数《航海英语》教师是普通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他们没有经过航海类专业培训,没持有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这类英语教师对基础英语教学在行。普遍缺乏航海专业知识。因此,在实践中经常与船舶驾驶专业教师讨论,阅读大量的航海方面的资料,都是必须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志。对自己所教的课程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要有深层次的了解,才能应付教学中出现的各种航海专业问题。

航海英语教师还要灵敏地觉察考证最新动态,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

六、完善监控体系

要使《航海英语》教学越来越有效,就要在过程中实时监督。随时提供修改意见。方式可以有许多种,例如:

1.经常进行英语教研室的集体听课活动。结束后进行讨论研究。除了起到教师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作用外,还能起到监督教学环节和进度的作用。

2.每学期一次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或教学座谈会,可以直接反馈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授课情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使教师随时获得真实的信息反馈。做到“教”为“学”服务。

3.教务科和教研室每学期三次(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集中检查每位教师的常规教学。内容涉及:授课计划书的合理性、授课进度检查、教案的规范性、预备课量是否充足、听课情况、作业批改情况等各方面,从日常教学的每个环节上督促教师正规有效地授课,并在检查后给出纠正预防建议。

七、多方合作培养学生

学生的培养是多方协作的过程,从学院行政管理、到任课教师、班主任、各教辅管理人员和学生家长都要通力合作,才能取得实效。加强学生管理,航海英语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联系和沟通,使课堂教学成为学风建设的重要部分。有力促进教学效果。

结语

可喜的是:以考证为动力,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的方法与措施,经过航海英语教学模式的改进,在实践教学中的确提高了考证合格率。在2009年12月9日3000总吨及以上沿海航区船舶三副适任证书考试中,06驾驶班43名学生有19人通过《航海英语》考证,合格率为44.2%,在浙江省全省名列前茅(2009年12月浙江省的《航海英语》平均合格率为35.48%)。

英语使用能力是航海专业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改进航海英语教学模式。提高考证合格率,提高教学质量”是一条长远而有利的道路。不仅要改革航海英语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而且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完善监控体系等都是应采取的措施。解放思想,脱离旧的思维模式,才能迈出新的步伐。因此,我们必须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以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航海英语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我国船员整体素质,提高我国海运的整体实力和形象。

航海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素质教育是学校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抓手,它为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提供了理论支撑,必须在院校层面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并积极找寻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作为航海类高职院校,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借示范校建设契机,探索出素质教育的新思路:确立素质教育发展思路,搭建双素质并重课程体系,构建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着力提升校园海洋文化特色,彰显学校文化育人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航海类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探索

作者简介:胡明华(1965-),男,安徽巢湖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轮机工程技术。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中之重课题“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5JSJG013),主持人:马长世。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和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完成,各高职院校亟需探索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路径,素质教育作为提升学校办学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抓手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应然的价值取向与实然的社会现实存在矛盾,对于高职院校要不要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如何开展素质教育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关于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以期为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规范研究抛砖引玉。

一、对要不要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思考

《大学》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因此,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担负着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社会性功能,更肩负着育人为本与厚德载物的个体性功能。而就教育的本性而言,育人功能是其本体性功能,否则职业教育学生的所谓“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最终只能成为一曲“空城计”。素质教育将个体的全面协调发展作为逻辑起点和目标归宿,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应该也必须成为各职业院校关注的重点,因为就职业教育本身而言,“首先是‘教育’,然后才是‘职业教育’”[1]。

然而,受长期以来经世致用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过分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素质培养和精神关怀,利益价值和工具价值乘虚而入,价值理性和人文理性严重缺位,在此理念引导下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存在碎片化、单一化、表面化和单向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时间上讲,素质教育理应贯穿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学生培养的始终。但多数院校还停留在开设几门与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如《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等,且这些课程多安排在低年级阶段,课程结束则意味着素质教育的结束。也有院校试图通过举办几场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主题讲座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讲座结束同样意味着素质教育的结束。这些做法都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因为素质教育作为点化与润泽、激励与导向、制约与规范学生的重要抓手,需要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以此发挥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正所谓无意识受到的教育最“销魂”。

第二,从空间上讲,素质教育理应渗透到学校育人的各个方面和每个环节,集中反映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三个层面。但很多职业院校物质文化层面的素质教育特色不凸显、制度文化层面的素質教育管理条例不健全、精神文化层面的素质教育内涵空洞单一,无法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育人、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功能。多层面素质教育的缺失影射到学生个体身上,则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因为在一个校园文化贫瘠的土地上是无法培养出有灵性、有创造性的独立个体。

第三,从内容上讲,素质教育理应体现在学校建设的各项工作中,真正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2]。但目前高职院校可能在某些方面或某些环节的做得有些特色与亮点,相对比较成功,但在整体性和系统性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无法满足素质教育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要求[3],因为个体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整合体[4],存在各方面的需要,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素质教育的参与和投入是不完整的。

二、对开展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

《大学》在对明德、亲民、至善剖析的基础上,提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即个体素质的养成是循序渐进的缓慢发展过程。因此,作为学生素质养成的重要载体,素质教育的开展在理念上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5],在行动上要以育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和谐发展,因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不能将人当作经济人、职业人或一个社会工具去培养和训练,而应该将其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关怀和对待[6]。然而重新审视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尽管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长足进步与发展,但思想上、理论上、实践中仍存在种种问题。

第一,缺乏素质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素质教育作为彰显“人本化”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能有效规避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功利性、工具性和片面性倾向,要想在高职院校真正落实素质教育,首要问题就是在思想上突破对素质教育的狭隘理解。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素质教育在职业院校的实施尚不成熟,因而,素质教育被边缘化,对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评价素质教育实施,如何在素质教育中凸显职业教育特色、行业特色与院校特色,以及如何处理职业院校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等问题的认识相对还比较肤浅,甚至存在误区和表面化、片面化、碎片化等问题。因此,各高职院校要加强素质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从思想上根除对素质教育的错误认知,还素质教育育人的本源。

第二,对素质教育实施效果重视不够。素质教育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人才的培养质量、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强化对素质教育效果的关注有利于院校层面对后续素质教育实施的修正、改进与完善。但由于多数高职院校缺少素质教育实施细则、素质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素质教育实施存在重形式与宣传,轻内容与效果,教育目标单一,教育策略简单,教育内容粗糙,教育评价缺失,教育影响未持续跟进等问题,影射到个体身上会导致学生对素养的信念无法有效建立起来,从而极大地阻碍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各职业院校需要高度关注素质教育实施效果,从行动上摆正素质教育的实践,还素质教育的育人功能。

第三,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兼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素质教育体现在高等性上表现为较之中等职业教育有更高的智力素质、技术素质、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等要求,体现在职业性上表现为较之普通教育有更高的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行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等要求;作为彰显职业教育内涵和特色的关键性因素,专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突出表现就是重视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的培养。基于此,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理应同等受重视,缺一不可,但是单一就业导向的基本价值取向使不少高职院校机械地把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割裂甚至对立起来,更多的还表现在理念层面的认知仍停留在“素质教育服务于专业教育”或“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与之相对的实践层面于是乎就存在重专业教育轻素质教育,重操作技能训练轻精神需求关怀。更有甚者,有些职业院校仅仅把素质教育狭隘地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压缩饼干”或“缩减版本”,试图通过简单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传授完成素质教育任务,学生被培养成“工作机器”,成了“理性工具”的代名词,人文性和人本性被压抑和湮灭,教育本性行走在迷津中,出现了教育异化和“人”的失落。因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7]”。因此,各高职院校需要破解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痼疾,理念层面摆正二者的关系,实践层面妥善处理二者的关系,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8]的办学目标。

三、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的实践探索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航海教育特色鲜明的航海类高职院校,堪称航运人才的摇篮。自建校伊始就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自2011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以来,更是把探索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思想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特色为魂,行动上突出服务为重、能力为本、人文为魂。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为进一步探寻航海类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施的新路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确立素质教育的整体化思路

本着“以人为本,学生为重”的办学理念,以“学生素质教育工程”为抓手,坚持“三注重”,即注重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恪守“三结合”,即学生素质教育要与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相结合、素质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素质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基于此,宏观院校层面的顶层制度设计、中观职能部门层面的具体制度设计以及微观二级院系层面的实施细则制定都对素质教育进行翔实的设计与论证,素质教育项目和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以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基本价值追求,促进学生主动发现自我,主动进行自我价值建构。此外,素质教育项目设计紧跟时代特点和学生兴趣,通过建立“菜单式”的项目条目库使每一位学生可自定步调,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素质教育项目。考虑到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素质教育项目突出层级性和职业性,确保不同年级学生能准确定位活动项目,真正激发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突出人的主体性,实现教育起点与旨归的统一。尤其是,素质教育项目的实施囊括院校全体成员,实现了全程、全员和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系统化设计。

(二)搭建双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

素质教育既要“坐而论道”,又要“起而行之”。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徑和重要保障,这就要求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在职业素质和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按“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岗位适任能力-职业拓展能力”之“能力并进和渐进”原则,把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分解为若干课程模块,并设置与之对应的专业课程,完成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另一方面以学校“学生素质教育工程”为实施路径,结合国家教育方针和企业用人标准,将素质教育项目总体上分解为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职业素质、人文艺术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并以课内第一课堂、课外第二课堂和校外第三课堂之“三堂融合”为实现载体,通过系统化、模块化、学分化、普及化为运行机制,完成具有航海职业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此外,通过将职业素质目标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到专业教育的渗透与融合。双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设计有效规避了多数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精神培养的问题,着力培养学生成为德艺双馨的职业人。

(三)构建体现航海类院校特色的素质教育内容体系

根据海员的国际化职业特征,结合学校服务航运业的地方性和应用性特色,以思想政治素质培育为灵魂,构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内容体系,包括身心素质、人文艺术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模块。不同的素质模块设立不同的素质教育目标、教育策略、教育内容和教育程序。

1.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为根本。思想政治素质是航海类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海员职业的国际性与国防性特点决定了航海类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航海类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通过思想政治类课程强化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道德规范教育,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半军事化管理是航海类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加强学生军政素质的重要举措。通过半军事化管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严格管理要求,促进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使学生由被动管理主动向自我管理转变。此外,通过独具校本特色的“百川讲坛”系列讲座、“青马工程”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等项目进一步强化学生思想政治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最后,通过“涵远教育关爱服务团”、“筑梦领航暑期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校外实践活动使思想政治素质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环节。

2.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职业教育职业性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职业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海员职业的风险性、艰苦性、流动性和独立性特征决定了航海类专业学生除了具有一般的社会职业道德外,还要有航运业所需要的特殊职业素质。首先,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等课程强化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其次,通过课外企业专家专题讲座、企业文化进校园等活动使学生树立热爱航运、以船为家、安全第一、绝对服从、同舟共济、保护环境等认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的融合;最后,通过船舶航行认识实习和企业顶岗实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规范意识、安全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对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等元素的认知从感性走向理性。

3.以身心素质训练为基础。海员职业的特殊性要求航海类学生必须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通过课内海员职业心理学、航海心理学、水上训练等课程和课外大学生心理咨询、体育运动会、游泳运动会等活动,一方面提高学生抗眩晕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等生理素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等心理素质。

4.以人文艺术素质提高为保障。航海不仅涉及到船舶与海洋,还关乎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风俗与文化,这就要求航海类人才要有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保障。通过课内航海发展史、艺术欣赏、航运业务与海商法等课程和课外“航海文化艺术节”、“轮机动力文化艺术节”、“海军士官文化艺术节”、航海科普知識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直接感知中外航海发展历史与航海文化,提高学生对艺术、法律、公约、规范等知识的认知,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科学文化素质。

5.以创新创业素质激发为拓展。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学校一直秉持的办学方针,也是拓展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活动和以大学生科技园、产业园、创业园为依托的校外创业项目,激发学生创新灵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素质。

(四)着力提升校园海洋文化特色

校园文化作为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院以“海洋立校”为统领,“硬环境”与“软环境”双管齐下,着力构建集高职特色、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于一体的校园文化,实现文化育人的教育功效。首先,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使校园的整体风格在色彩搭配、功能设计、文化展示等方面突出海洋、海事特色,同时各区域布局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富有专业特色的文化内容,实现统一基础上的多样化。此外,学校努力在“绿化、美化、净化、亮化”上下功夫,致力于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环境;其次,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学生为重”的办学理念,制定包括行为规范和制度本身所内含的精神文化的各项学生管理制度,并通过有效的监督确保各项制度的顺利实施,突出制度的激励与规范作用;最后,加强校园职业文化建设。如学校“海涵地负,德诚志远”的校训,富含职业精神的“知行、力行、敏行”等实训楼宇称谓,带有“蓝白相间”色调的宿舍楼层,配有铁锚、螺旋桨、舵等不同标志的肩章,彰显海洋文化的系列校服,凸显航海文化精神的郑和、哥伦布等人物塑像。这些致力于营造健康向上、和谐有序的职业文化时刻润泽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素质教育立足个体生命存在,关注个体生命体验,呼唤个体生命活力,在提升个体生命质量和提高院校教育质量维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成为也必须成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高职院校要有充分的素质教育理论自信,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主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使素质教育思想全面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让素质教育能够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实践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9.

[2][3][5]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2015(6).

[4]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建构[J].教育研究,1994(10):3-8.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含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0.

[7]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C].许良英,赵中立等编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30.

[8]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Z].2015(9).

责任编辑 肖称萍

航海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2、高职学院学生课余时间管理探索

3、太阳能在船舶动力领域的应用

4、高校产业群,考研的最新“演练场”(下)

5、航海专业课程实现思政进课堂的可行性研究

6、浅析高职院校水上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浅析航海英语的课程性质与学习技巧

8、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海洋史观培育路径

9、我们应该进行怎样的爱国主义教育

10、航海类高职院校轮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

11、“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改革探索

12、试论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异域借鉴

13、航海类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与路径研究

14、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探索

15、对话90后:我们的志愿不一样

16、高职轮机技术专业导师制教育制度探究

17、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的应用

18、“机械设计”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探讨

19、改革须扎实培养基础人才

20、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初探

21、关于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2、海洋强国战略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初探

23、提高西部航海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效果探讨

24、创建具有航海特色的品牌专业

25、中美航海类专业学生德育教育比较

26、巧用Excel公式构建基于个人兴趣的高职专业选择平台

27、分析船企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28、高职院校航海类专业适度多元化奖学助学工作思考

29、半军事化管理视域下航海类院校第二课堂构建问题研究

30、高职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培养途径探析

31、航海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32、关于船员线上培训的探索和思考

33、探讨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的学校健康管理

34、经济全球化时代加强航海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

35、关于提高我国航海类人才综合素质的若干思考

36、我国航海文化与教育研究现状与展望

37、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策略

38、“小叶子”映现中国美

39、行走白山黑水悟学府之大美

40、我国报关员考试现状分析及建议

41、海洋强国战略中图书馆海洋文化宣传推广策略

42、合作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43、“我们拥有高质量国际化的教育体系”

44、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45、航海类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探析

46、基于应用型大学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47、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48、海军院校开展帆船航海训练初探

49、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电工学”课程创新与改革研究及实践

上一篇:幼儿美术教学论文下一篇:互动教学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