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优化教学分析论文范文

2024-05-02

阅读优化教学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1 文本意识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而文本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主要载体, 是实施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凭借。它肩负着彰显作品张力、沟通课堂内外的重任。离开文本谈阅读, 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 要想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 较为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就必须立足文本, 潜心阅读文本, 深入挖掘文本所蕴含的巨大信息, 充分吃透文本。只有这样, 方能真正体悟语言文字历久弥新的张力和文本背后所蕴藏久而不衰的魅力。否则, 脱离文本, 一味地追求拓展延伸、直观形象, 仅满足于个性体验, 而不是反复研读文本, 势必造成文本泛化或压缩, 学生成为文本的匆匆过客;或者对文本挖掘不深, 甚至游离于文本之外对文本进行随意嫁接、整合或拓展延伸, 开展所谓的“个性化阅读”等等, 只能是一种异化文本、舍本逐末甚至本末倒置的做法, 只会形成“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断章取义的狭义、片面理解, 甚至支离破碎的曲解误读。例如, 有位教师在讲苏轼的《石钟山记》的时候, 重点强调了苏轼的坎坷经历, 特别是与王安石之间的政治斗争, 并播发有关苏轼的电视剪辑, 直到下课铃响起还没有讲完, 只得草草收场。试想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的认知能力如何能提高, 我们的阅读教学又如何能达到高效呢?

文本是教学之本, 阅读教学的活动都应聚焦文本。因此, 首先应让学生充分接触并完整地解读文体。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 第一是读, 第二是读, 第三还是读。”阅读教学中, 教师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文本, 与文本进行零距离亲密接触, 并尽可能地采取自由朗读、集体朗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等多种阅读形式, 引领学生品味文本语言, 让学生走进文本, “入境”、“识真”, 倾听作者的心音, 体验文本的情感, 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核, 从而完善认知结构, 提高语文素养, 而不应该脱离文本, 读都没有读好, 看都没有看完, 就让学生信马由缰, 你一言我一语, 众说纷纭。表面看来兴趣十足, 言之凿凿, 实则离题万里, 不知所云。

“作品犹如作者怀胎十月的婴儿, 它天生就带着作者的喜怒哀乐, 带着作者对人生独有的感悟、体验和述说, 带着它的历史规定性。”从这个角度而言, 每一个成功的作品都带有文化背景、时代特征的烙印。因此, 教师应让学生尊重文本的客观性, 结合文本的文化背景, 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当时的情感世界等,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 理清文本思路, 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态度, 直接贴近文本、拥抱作品, 而不能抛弃作品的文化背景、时代特征等进行随意发挥。教师不仅要能带领学生“入乎其内”, 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出乎其外”, 即在对文本充分阅读的基础上, 调动学生的灵感和亲身阅历, 深入到作品世界中, 从而获得最丰富、最真实、最直观的审美体验, 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对文本的阅读鉴赏中得到发展和提升。

2 问题意识

提问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区培民说:“语文课程中学生智慧技能的习得与发展, 与问题情境相伴而生, 随答问题能力提高而优化, 以教师提问水平优劣为基准条件。”在阅读教学中, 没有精当的提问就无法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无法对课文进行深度学习, 也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 “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近代杰出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也曾说,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因此, 首先教师应充分吃透教材, 精心“设疑”, 由浅入深、有层次地设置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探讨解决, 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发精要有效之问, 发“牵一发而动全身”之问。例如, 有位教师在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节选) 这篇课文时, 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 对主题有了初步了解后, 他便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表达他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的, 而这个理解、感悟是通过哪些材料来表现的?这一问题就是一个提挈全文的核心问题, 教师就可以把这个问题作为切入口, 如同裁缝裁布一样, 沿着这个突破口裁剪下去, 这样一来必然是势如破竹了。

其次, 教师应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呵护学生质疑问难的心理,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善于提问, 又要引导学生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 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 从而开发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相反, 只顾维护“师道尊严”, 对提问学生不理不睬, 或是踢皮球, 或是顾左右而言他, 甚至挖苦讽刺。如此这般, 学生又怎会有再次发问的勇气和胆量呢?

3 互动意识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只重视自己的教, 而忽视了学生的自学、思考和交流。常常听到一些教师说, 让学生活动了, 教学时间就不够, 教学进度就跟不上, 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再说, 学生说半天都说不到点子上, 东扯西扯的, 很难控制局面, 还不如我一个人讲。实际上,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个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的鲜活的个体, 都具有其巨大的潜力。课堂也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心灵沟通的舞台, 这个舞台上绝不单单只有教师独演, 而应该是一个展示多方思想交融的平台。因此,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不仅要善于展示自己的授课内容、授课技巧, 还应增强互动意识, 在备课的时候就应有目的地设置互动的情境, 营造学生群体活动和个体活动的良好氛围, 并且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地读、思、对话和创造,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俗话说:“水尝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而发灵光。”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动起来, 通过交流、交锋, 相互质疑、补充、修正, 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产生心灵的共鸣、共振, 达成共识。大量实践证明, 有效加强教学互动能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 对于增加学生交往、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倘若语文课堂死气沉沉, 缺少师生、生生互动, 那么可以至少断言, 这堂语文课是失败的, 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 学生们在课桌上睡倒一片也就不足为怪了。

4 合作意识

课堂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共建、共享、共进的过程。只有合作的课堂, 才能使全体学生参与学习, 得到锻炼, 才能使学生激发新的灵感, 进一步提高认识, 才能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共同成长。因此, 教师应转变观念, 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加强学生相互协作的组织引导, 使大家一起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 有位教师在讲授《曹刿论战》一文时, 他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了一段没有句读的课文, 让同桌之间先通过读的方式完成断句。接着让学生讨论这段文字是什么意思, 并将不懂的地方标识出来。接下来, 对照书本, 检查标点符号和翻译是否正确。然后, 让学生提出哪些句子的意思还不太清楚, 让其他学生先试着翻译, 不正确或欠完整的地方由教师进行纠正或补充。最后, 让学生读一读, 想一想, “曹刿是靠什么打胜仗的?”这位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相互帮助、互相讨论和沟通, 不仅读懂了课文, 而且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锻炼。这样的合作教学, 学生的所获远远超出单纯只有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所得。

5 探究意识

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和人文性于一身的综合性学科。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的特殊性给学生发现、探究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 更要让学生跳出书本, 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 学会为人处事,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 教师在具体语文教学过程中, 仅仅是抓住教材是不够的, 而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启发、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引导学生使课本所学与生活、自然、其他学科建立联系, 达到融会贯通,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体验、提升能力。

例如, 有位教师在讲授完了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这篇课文后, 给学生布置了几个与本土文化相联系的课题, 让学生从中挑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实践探究, 并形成书面调查报告。学生纷纷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乡镇、社区进行调研, 并借助报刊杂志和网络, 搜索整理资料。不仅锻炼和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更深化了学生对文化的概念, 加深了学生的乡土情结而且也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总之, 技校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摈弃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彻底改变只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不良倾向, 积极引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 不断增强文本、问题、互动、合作、探究五种意识, 从而使技校语文阅读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使技校阅读课堂活力四射, 灵气飞扬, 真正让技校生在共建、共进、共享的良好氛围中提高语文素养, 感受语文学科带来的快乐、精彩与美丽。

摘要:通过分析目前技校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探讨新形势下优化技校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措施, 并提出积极引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 不断增强文本、问题、互动、合作、探究五种意识, 切实提高技校生的语文素养, 为其终身发展奠基。

关键词:技校语文,阅读教学,五种意识

参考文献

[1] 区培民.语文课程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2] 余文森, 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 禹旭红.课堂教学如何把语文课程理念落实到实处[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8 (9) .

阅读优化教学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素质的普遍提升,对初中生的学科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核心素养作为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举措之一,成为各阶段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務之一。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初中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但是从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对阅读的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鉴于此,本文对语文核心素养做了简单的概述,分析了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正确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陶冶自己的情操,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储备,开发学生的智力,帮助学生认知世界,提升自身审美情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必须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结合学生的特点,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积极探索多种阅读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语文学科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文基本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和品德修养等。大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一)思维发展与提升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语言的运用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一般来说,思维能力包括学生的创造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品质包括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批判性等。语言的运用能力与思维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互相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有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二)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也是语文核心素养中重要的一部分,语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体验并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之美,并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名著阅读,还可以帮助学生感悟人生哲理,体会文字的独特魅力。大量的学习和阅读使审美体验发生质变,学生逐渐学会通过组织语言进行表达,可以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体验用语言表达出来。通过阅读,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体验和高尚的品位。

(三)语言系统构建与运用

语言系统的构建及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就像房子的地基,只有构建丰富的语言系统,形成语言运用能力,语文核心素养的其他方面才可能得以提升。具备了语言建构和运用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素材,形成良好的语感,当积累的素材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根据习得的知识去自学,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还可以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与其他人进行沟通;通过对以往知识的整合,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形成适合自己的良好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的传承需要文字来进行记载,而学习文字又可以从中获取不同的文化,通过学习文字来丰富自身的文化视野,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了解和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开来。世界各地的文化各有特色,即便对我国来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也各有不同,因此,我们要接受并理解文化的多样性,通过语文学习来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视野,深入分析各种文化现象,并促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阅读教学理念更新不及时,忽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广,语文教学目标发生了改变,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与重视,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理念未得到及时更新,他们还在一味地追求好成绩、学生考好学校,并没有认识到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对学生长期的语文学习来说没有益处。语文阅读教学在提高成绩方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有的教师为了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成绩,忽略了阅读教学,长此以往,反而不利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另外,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准备不够充分,只对文章中的新词、难词等不容易理解的地方进行解释,并没有引导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深入的剖析,这对学生而言,并没有什么好处,学生不但不能很好地理解全文意思,还使阅读学习受到阻碍,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受到了限制,渐渐地就对这样枯燥无味的课堂失去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根本设计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学生阅读较为被动,积极性不高

从当前初中生的阅读情况来看,大多数初中生处于被动阅读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足,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主体地位未被重视,教师过于重视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就不可能去主动探究阅读的内容,更不可能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很多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其学习积极性比较差,阅读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有效的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适当地补充课外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提升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的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思维。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直接影响着对文字的理解,也就直接影响了语文学习甚至是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受“参考答案”束缚,阅读思维被禁锢

通过深入阅读,学生可以与作者跨越时空进行交流,感知作者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思想受到洗礼。因此,当前的阅读教学更注重多元化,让学生通过多角度进行分析,深入理解阅读内容,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但是就现在的阅读教学来看,部分语文教师过分看重“参考答案”、文章结构和中心思想,学生的思维被条条框框束缚,根本没有机会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疑惑,导致所有的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都局限在一条线上,学生不再发散思维,也就不可能深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了。大家的思想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使阅读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这种束缚在“参考答案”里面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学生从多个方面理解阅读内容,而且学生有了“参考答案”就更不愿意自己动脑思考了,长期依赖教师的“参考答案”,影响初中生阅读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指导

(一)转变语文阅读教学理念,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准备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在进行重点知识及框架的讲解时,对学生提出必要的问题,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及交流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讨,从而真正地深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学生只有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之中才有可能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共同理解和探讨文章内容。同时,课堂上良好的互动也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上课进度,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反馈及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学习,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从阅读中得到快乐,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能够自觉地进行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不只是学生时代的学习任务,而且伴随人的一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甚至是个人气质,因此,阅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初中阶段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掌握阅读方法的重要时期,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初中生的阅读教学,其中,怎样提升初中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爱上阅读是教師必须解决的问题。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每天安排学生至少进行30分钟的课下阅读,可以指定阅读书目,也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喜欢的书目,然后每天在课上安排一名学生进行阅读分享,可以将优美的段落进行课上分享,也可以讲讲自己的读后感,还可以将自己喜欢的书籍向同学推荐。其次,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背景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对故事发生的背景、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情感有所了解,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并针对阅读内容设置有效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好奇和憧憬更轻易地融入阅读中,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有效提高阅读质量和教学效果。再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课堂阅读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阅读,鼓励学生坚持长期阅读,通过阅读找到乐趣所在。适当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进行阅读,如网络、图书馆等。通过阅读丰富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阅读建立起文字与社会生活的沟通桥梁,让阅读影响学生的一生。最后,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朗诵比赛、辩论赛等,学生通过活动提升参与积极性,提高阅读积极性。

(三)创新阅读形式,丰富阅读体验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过分关注“参考答案”,教学方式死板、枯燥,学生对阅读缺乏足够的兴趣,对阅读内容没有自己的见解,使得阅读教学质量差、效率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创新阅读教学的模式,设计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学生通过活动来发散思维,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增加学生表达自己感受和内心思想的自信心,活跃课堂氛围,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学习中,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要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合作探究阅读教学的模式。另外,为了更好地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加入合理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阅读理解、阅读思维、阅读方式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评价,分析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及时接收学生的反馈并进一步优化阅读教学模式,全面改善教学教学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能力的提升也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初中阶段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关键时期,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语文阅读的教学,转变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形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逐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廖巧青.基于阅读素养培养的“整本书阅读”支架系统建构策略——以《骆驼祥子》为例[J].课外语文,2021(7).

[2]徐吴学.以悦引阅,轻推阅读大门——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开展策略分析[J].读写算,2021(6).

[3]张寅玲.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质量[J].高考,2021(7).

[4]王继军.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考试周刊,2021(4).

[5]李小余.读写共生,提升素养——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A].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0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七辑)[C].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0.

作者简介:卢雪芹,女,1975年生,山东威海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阅读优化教学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特殊教育学校指的是为身心存在缺陷的人开展教育,在开展教育时会采用特殊的方法、设备和措施,以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在特殊教育中的学生一般具有某方面的障碍,比如大脑障碍、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等,需要教师能够了解这些特殊学生的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训练,以促进这类人群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在特殊教育中,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为了能够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教师需要不断地研究新型的适合特殊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本文中主要阐述了利用图式理论的特殊教育学校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图示理论 特殊教育 语文阅读 策略

引言

皮亚杰说过,图式是一种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以及思维模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框架。通常来说,人在认知时,感知的内容可能并不完整,但是心理上会自动补缺这份不完整的内容,使之变得完整,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认知框架形成的过程。对于特殊教育的学生而言,在学习语文文本的相关知识时,也应该借助于这样的图式理论,帮助其对文字进行理解,逐步感知整篇文本的内容,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

一、图示理论的概述

图示理论其本质在于构造,是大脑对过去储存知识的方式,是大脑利用旧知识整理新知识的过程。简言之就是采用结构性的认知将知识表征围绕某个主题,形成认知体系。就文本阅读而言,在学习时,都会分析文本的形式、特征、内容等,通过提炼、分析、对比,将其和大脑中的元素进行匹配,在建立好关系之后,再将文本的材料并入图示。在一次次的构建中,学习过的图示都将会存放在大脑中,在面对新的问题、新的事物时,大脑就会自动的将这些存储好的图示调用出分析、对比,作出相应的反应,将其迁移到后期的新的文本阅读活动中。图式理论具有几大特点,第一,可以实现新旧知识的比较和整合,第二,可以引导学习者主动地去反思,第三,可以实现知识的迁移[1]。

二、基于图示理论的特殊教育学校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分析

1.基于图示的预测功能,开启文本阅读

每一个图示其实均会有预测的功能,即是通过图示,特殊学生会感知到相应的信息,并基于以往的生活经验,对这部分未知的信息自动进行填补,形成一种完整的认知结构。简言之,就是图示所带来的一种猜想。在这种影响之下,会自动的预测后面可能会出现的内容。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图示的预测功能,增强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比如“一条军毯”这一节课程,该节课程需要学生能够学会一些生字词,会用“急忙”、“不但...还...”造句,能够了解刘少奇同志的优良作风,艰苦朴素的精神。为了能够增强特殊教育学生在学习该篇文本时的兴趣,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个图示让学生思考、猜想该篇文本讲述的内容。如利用多媒体播放出一个军毯的图片和人物,此时,很多学生开始联想一系列的故事。在联想故事之后,让学生阅读文本,自己去揭示文本正文的内容。其实,如果学生的预测和文本内容一致,那么就会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如果不一致,也会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印象,对于后期的学习也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

2.基于图示的整合功能,揭示文本隐含的信息

在一些阅读文本中,文本的信息可能是隐性的,需要学生深入的挖掘才能够发现其讲述的内容。针对隐性的语文阅读文本,教师可以借助于图示存在的整合功能,引导特殊学生进行挖掘、思考,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度。例如“李时珍”这一文本,需要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坚定意志、救死扶伤的志愿,学习他不畏艰险的精神。在此之前,教师可以制作一些图片,第一幅图片是生病,像头疼、发热、拉肚子的时候怎么办?引发师生之间的讨论。第二幅图引出本草纲目,让学生能够了解编写本草纲目需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且内部很丰富,记录也极其的准确。第三幅图李时珍当时想要行医,但是被父亲拒绝,发生了争吵,李时珍依旧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第四幅图描写李时珍给人看病的画面。第五幅图李时珍完成了本草纲目[2]。从图示中让学生对李时珍这一课文的内容进行思考、整合,挖掘其中的情感和精神。

3.基于图示的迁移功能,升华教育效果

罗姆哈特认为,图示具有变量,图示之间是存在一种关系的,这种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每一个变量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图示,下面包含着很多的变量。通过利用图示的变量实现知识的迁移,即是在面对一种新的问题、新的情境时,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处理。例如“海滨小城”这一内容,在学习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海滨小城的美丽的场景以及特点,在学生们所画的图片中,引出家乡之美,让学生再以家乡某个地方为例,写一篇文章。写文章时,可以借助海滨小城写作的方式,進行仿写、创新写等。

结语

特殊教育学校收纳的都是一些身体或者心理上存在障碍的学生,针对这些学生在开展阅读教学时也要因材施教,采用合理的方法去引导。图式理论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其可以帮助特殊教育的学生更好的阅读文本,实现新旧知识的整合和迁移,也能够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曹建辉.基于现代图示理论的小学全科师范生英语阅读教学导入策略研究[J].海外英语,2020(08):219-220.

[2]张帅,史伟麟.图示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重要性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4):97.

阅读优化教学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文本分析式阅读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以圈画、批注为形式的批注式阅读教学提倡根植文本,因“文”制宜,微观分析,关注到了文本的独特性;强调语文学习中涵泳浸润的作用,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与阅读兴趣的培养,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积累语文经验,有助于学生克服语文经验的落差,值得在教学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新课标 文本分析式阅读教学 批注式阅读教学

文本分析式阅读教学在我国语文阅读教学中影响深远,它以“题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框架为模式进行阅读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便于教师的课堂操作和学生的程式化学习,避免课文教学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课改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传统的教學方法受到挑战,以圈画、评点为特征的批注式阅读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受到语文教育者的青睐。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批注式阅读教学与文本分析式阅读教学的优劣,得出新课标下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优越性。

一.咀英嚼华,突出文本的独特性

(一)根植原作,因“文”制宜

文本具有独特性。钱钟书先生对此有形象的论述:

“作者人殊,一人之作,复随时地而殊;一时一地之篇章,复因体制而殊;一体之制,复以称题当务而殊。”①

钱钟书先生认为文本创作受到创作者、创作境遇、创作体裁、创作内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世界上绝不会有两篇一模一样的文本。阅读是对呈现的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必然要根植于原作,忠实于原文。由于文本的独特性,阅读也应当因“文”制宜,具体文章具体分析,切不可以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行阅读模式“一刀切”。

传统的文本分析式阅读教学以“题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写作特点”为框架,这种解读方式几乎适用于所有文本的解读,然而由于文本的复杂性,一篇课文的解读绝不可能仅限于这几个方面,作者的匠心所运之处很可能在这几个方面之外显露。如果仅仅就这几个方面进行解读则文本的亮点会被忽略。批注式阅读教学没有将分析的方向固定,学生可以发挥创造性,个性化解读文本,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实现文本独特性的发现。

提到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多数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该词是豪放词。不错,“豪放”是这首词的整体特征,但是“豪放”却并不是这首词的独特之处。论豪放,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豪放,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也是豪放,可是他们之间的区别呢?学生很少能立刻答出来。这是由文本分析式阅读教学的通行阅读模式导致的。如果采取批注式阅读,学生就可以明晓《渔家傲》的独特之处。对《渔家傲》采取批注式阅读:在“衡阳雁”、“四面”、“千嶂”、“闭”,“一杯”和“万里”下面圈画。写下:雁至衡阳的回雁峰便不再南飞,“四面”、“千嶂”、“闭”皆在描述一个闭合的空间,“一杯”和“万里”的对比,以上都是在描写一种距离感,词人一重又一重地堆砌这种与家乡的距离感最后通过悠悠羌管声将这种距离感变得愈加渺远,一切铺垫过后,克制的泪将思乡之情凝固词中。这是一种悲壮的豪放,是《渔家傲》“豪放”的独特之处。

(二)指向细部,微观分析

以2020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三单元为例,其中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果采用文本分析式阅读教学法,则教师首先会对杜甫以及创作这首诗的背景资料进行介绍,然后通读全诗、疏通字词,再分析意象,最后提炼出意蕴、情感。教师对《登高》的解读不外乎通过结合时代背景和杜甫的经历来解“悲”或者是归纳杜诗沉郁悲怆的风格特点。学生的阅读收获只是文学史上一个笼统的概念罢了。文本分析式阅读法遵循的是系统分析理论,注重教学程式的环环相扣,它凭借系统分析,以最终得出结论为目的,所以最终归纳出一个概念是必然。

批注式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细部,通过圈画、评点、批注实现文本的微观分析。要想解读出文本的独特之处,必须进行文本细读。孙绍振就说:“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彻底的分析是无所畏惧的,不可穷尽的。这正是智慧的尖端,生命的高峰体验。”②

我们只能借助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经历来感受杜甫的“悲”吗?

利用批注式阅读:“风急天高猿啸哀”在“哀”下圈点;“万里悲秋常作客”在“悲”下圈点,写下:前面用“哀”后面用“悲”,前后是否发生了情感的变化?“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评点:落叶代表着生命的凋零,滚滚而来的长江又令人想到整个宇宙间生命轮回,生生不息。灭中同时进行着生,这是多么矛盾的人生悖论啊。宇宙的无穷与人生的凄凉短暂构成了无法解答的谜题。此外,还可以在这句诗旁写下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和苏轼的《赤壁赋》进行对比。这是运用联想。

批注式阅读强调学生的发现,思考,慢下来,通过品读咀嚼让学生在思考中寻找到每一篇文本的独特魅力之处。

二.涵泳浸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一)阅读实践,生成新义

文本分析式阅读教学重在教师的引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构成一种接受关系。而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往往会变成主导,课堂变成教师的独角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作为接受者的一方只是被动地听讲,缺少课堂的主动参与。文本分析式阅读教学由于程式的固定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从而失去兴趣,使学生从主动参与者的地位掉转为被动的接受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③

新课标强调学生主动地进行阅读实践。阅读实践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思考、理解的过程。“当学习者思考、能灵活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时,理解力就在向人们展示它的存在。相反,如果一个学习者无法超越死记硬背,固执于某种思维和行为方式,这就是缺乏理解的一种表现。”④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圈定分析的方向,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与语文理解进行圈点、批注,个性化解读文本。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语文理解都是不同的,对文本的解读也各不相同。文本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的生成义。当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时,这些文本的新生成义又可以作为另一种课堂资源开拓学生的思维,丰富阅读教学。

(二)默读涵泳,提高兴趣

温儒敏教授在《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中指出当前语文教学出现“教师讲得多,讨论对话多;默读少,涵泳少”的错误偏向。即使教师注意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刻意安排、加大了课堂的讨论,可“一味追求热闹,学生根本没有机会静下心来读”、“很多问答是脱离课文的无‘语文性’的‘问答’”、“并没有把握地住的‘干货’”。温儒敏教授认为目前的语文教学只顾师生或生生的对话而忽视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对话。

文本分析式阅读教学就存在“教师讲得多”的弊端,而教师的讲授无法代替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对话。语文能力的综合培育,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要在大量的阅读中逐步习得,这就是涵泳。⑤批注式阅读教学则深入文本内部,通过批注记下阅读感受,阅读启发,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文感受力,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经验,提高语文兴趣。

以2020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十课《劝学》为例,运用批注式阅读法,学生可以对《劝学》中富有节奏感的几个排比句进行集中的阅读和批注,感受荀子在论述时那种流水般的顺畅,在旁边写下阅读感受。学生在此基础上再主动地去圈画出自身应当认识、掌握的字词,并借助工具书将字义等内容批注在这些字词的旁边。教师在学生完成这些工作后再集中地对重点进行梳理并对学生的成果做展示与评价。这相当于完成了一次探究性阅读。这种方式放手让学生成为文本阅读的主动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文言文模式化、灌输式阅读带来的枯燥感,同时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探究加深了语文知识的积累。

三.柳暗花明,克服语文经验的落差

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中指出,阅读教学有两大基本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克服语文经验的落差⑥。所谓语文经验的落差指的是学生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语文积累所无法理解的文本部分。由于时代、历史的变化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一篇文本中必然有学生所够不到的地方,这就是语文经验的落差。比如学生在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写“穿长衫的”只用了寥寥数语,这里面有什么隐含的意义呢?如果学生缺少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积累,要想一下子理解其中的复杂隐喻就比较困难。

(一)借助批注,提高感受鉴赏力

针对语文经验的落差,其实文本分析式阅读教学已经提出解决方案。通过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的介绍,教师可以填补学生对于历史时代背景知识的不足,克服学生生活经验的落差。“阅读教学中的‘背景介绍’、‘实物展示’、‘互动体验’、‘多媒体课件’以及一些‘拓展性资源’的运用,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⑦但是,学生语文经验的落差还表现在对课文缺少理解力、感受力、欣赏力。这一部分语文经验的不足无法通过补充背景知识来解决,而是需要掌握阅读的方法。

批注式阅读就是一种很好的克服上述语文经验落差的阅读方法。比如学生在阅读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背景知识不影响该诗的理解,但是蕴含其中的情韵却很难把握。运用批注式阅读,学生在“怜”下圈点,在“小扣”下圈点,仔细玩味,可以读出其中隐藏着诗人对眼前宁静氛围的热爱,不愿意打破宁静故而“小扣”。一个“怜”字更表现出了诗人对融融春景的热爱。在“关”和“出”下圈点,仔细揣摩,两个动词的使用,一下子打破了宁静的氛围,春天“动”了起来。前后联系着看,可以看到《游园不值》诗中的韵律,再进一步可以感受到的是诗人的惊喜。《游园不值》就是在表达一种一刹那的惊喜。如果不细细圈点评赏,学生就会失去一次感受鉴赏的语文经验。而这种语文经验的填补不是靠教师讲授可以获得的,还是需要学生的默读涵泳,对应的阅读方法则是批注式阅读方法。

(二)通过批注,积累语文经验

阅读教学有两大方向,一是文本的解讀,二是阅读方法的传授。文本分析式阅读教学侧重文本的解读,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思路进行文本解读,一旦脱离课堂,学生常常无法独立进行文本鉴赏。而批注式阅读教学旨在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阅读方法的前提下,自主地进行阅读积累。学生借助批注式阅读扩大了阅读量,无形中积累了大量阅读经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大量语文经验,有利于克服语文经验的落差。

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提出的18个学习任务群中第一个学习任务群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为例。针对整本书的阅读,批注式阅读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如阅读《红楼梦》,学生可以利用批注式阅读法对自己感兴趣的《红楼梦》章节进行精读。“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回,曹雪芹对各类出场人物的安排别具匠心,学生可以边阅读边对这些内容进行批注,鉴赏。学生可以对用得好的字词、细节描写等内容进行圈画,实现对这些语料的积累,这还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相对于批注式阅读,文本分析式阅读教学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中显得相形见绌。因为整本书是一个复杂庞大的体系,每一章要表达的内容往往都不同,有些书采用双线甚至是多线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文本分析式阅读法的一套固定程式不够用。此外,文本分析式阅读法使得学生的思维固化,他们会认为每一个文本都逃不出文本分析式阅读法给出的固定范式,常常不加思考就生搬硬套,“复制粘贴”,写下的鉴赏文字大同小异,没有亮点。这是语文学习的大忌。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王宁》[J].《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第1期.

[2]钱钟书:《管锥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3]孙绍振2009《名作解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M].人民教育出版社.

[5]Marylou Dantonio, Paul C. Beisenhez.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40.

[6]温儒敏.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1.

[7]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2.

注 释

①钱钟书:《管锥篇》,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0页.

②孙绍振2009《名作解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第3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④Marylou Dantonio, Paul C. Beisenherz.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40.

⑤温儒敏. 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 [J]. 课程·教材·教法,2011.

⑥王荣生.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 [J]. 课程·教材·教法,2012.

⑦王荣生.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 [J]. 课程·教材·教法,2012.

【基金项目】2020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重点 (国家级) 项目“高中语文批注式阅读的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2011117058Y)课题成果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阅读优化教学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俗话说“若想育才,必先育人”,意思是教育重在育人,应该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知识。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必学的课程之一,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文学素养以及升华阅读水平。现阶段,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语文核心素养,越来越多的家长以及教师对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也是越来越重视。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核心素养教育的教学理念,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基本的阅读目标,立足阅读文本,提升阅读鉴赏力,从而促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高。本文通过分析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阅读教学过程的影响,探究总结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新课改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核心素养应该立于小学阶段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以及终身发展的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要有关爱社会、关爱人民的责任心,以及爱国情怀。正如南通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张洪涛所说:“人的全面发展是至高目标,是永恒的追求,然而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标准多元化,孩子从小才能积攒起自信,‘一刀切’的标准往往会伤害大部分学生,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从孩子本身出发,从生长性的角度出发,不设过高的目标,也是对孩子年龄特征和人的本质的尊重。”除此之外,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提升阅读能力是实现这一核心理念的有效措施。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新课改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措施,已成为目前深化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一、目前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低年级学生普遍年龄比较小,缺乏一定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不能形成自主学习和阅读的意识,更达不到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认知能力和辨识能力不强,注意力不够集中,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懂得如何去学习等,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老师如何有效地引导他们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读懂文章内容,一直以来是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学过程形式化、教学模式简单化是目前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普遍的问题。首先,部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很多知识点一带而过,正如杨再隋指出的: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虚化现象比较多,认认真真搞形式,热热闹闹走过场,语言基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难认、难写的字不多念、多写几遍,该解释的重点不解释,该辨析的词语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或段落不能反复品味,该归纳的文章大意不归纳,对于最基本的词句、篇章知识、标点符号更是一溜而过。杨再隋的这番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明确指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其次,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认知能力和辨识能力有限,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太过单一,就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一来,尽管老师讲得很精彩,学生听不进去,又有什么作用呢?因此,老师必须找准方式方法,得让课堂充满活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语文核心素养导向,能够体现语文教学的价值。开展实施教学时,教师应该转变以往的应试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品格和能力。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强化基础知识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从字、词、句、段等基础知识抓起,把阅读教学落到实处。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思维去要求、教育他们,我们应该从他们容易理解的字、词开始,循序渐进,延伸到句、段,有效地引导他们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比如新版教材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开始由“拼音教学”改编为“识字教学”,通过初步学习了解简单常见的一些汉字,引出拼音教学的定位是工具,是识字、学习普通话的工具,便于和儿童的学前生活相连接。教材的改编体现了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因此,老师只有让学生学会、学懂最基础的字、词、句、段,才能更有效地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启迪,才能为他们今后高年级的写作打好基础,搭好过渡的桥梁。

(二)培养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学生心中所想只能通过语言表达来体现,老师应该合理激发学生“想说”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等影响因素,这就要求小学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教师不应该只会埋头教书而不顾学生的课堂反应,应该注重学生的说,只有通过了解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才能知道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当学生想要提出问题时,老师应该鼓励学生敢说敢问,给他们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让他们的个性能够充分体现出来。比如小学一年级课文中有一篇《四季》,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表达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季节,为什么喜欢,它有什么特点,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并自己组织语言描述出这个季节。然后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自己喜欢的部分可以多读几遍,通过让学生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例如草芽是春天特有的,雪人是冬天特有的。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每个季节还有哪些代表性的事物,让学生认识四季,感受四季的美好。

(三)创新教学模式,培养思维能力

毕加索曾经说过: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是长大后如何保持童心。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多数的孩子具备想象力、动手欲望以及探究欲望,他们的能力只是没有被重视,没有得到正确引导。对于小学生来說,他们的世界是自然的,万物是有生命的,这样的童真时期学生的思维最为活跃,正确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发挥想象力,能一定程度上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采取互动的方式,组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课文《影子》,课文以简洁、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影子和人“形影不离”的特点,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俏皮活泼。老师可以找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与学生共同在操场上做“踩影子”的游戏,可让学生边做动作边练习朗读。朗读形式尽量丰富多样些,可自由读、个别读、同座位对读、和好朋友一起读等等。组织学生课后仔细观察:什么情况下影子在前?什么情况下影子在后?什么情况下影子在左?什么情况下影子在右?观察后口头交流一下。鼓励学生回家后跟爸爸妈妈一块做这个游戏,并交流一下对“影子”的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是从读开始的,只有读懂才能学好。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刻的思考,从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培养并提升语文阅读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小青.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2016(3).

阅读优化教学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无穷动力所在。若学生对学习没有热情和趣味, 那么, 他们对学习语文就会感到枯燥乏味, 甚至厌恶。所以,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应想方设法, 激发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学而有所趣, 学而有所乐。

譬如教学《将相和》一课后, 我组织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 布置了简单的舞台, 便指导他们把这个历史故事演一演, 以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剧中人物性格品质的把握。这样, 通过表演小话剧,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大乐趣。又如在教学《长江之歌》一文后, 我利用多媒体, 指导学生学习唱一唱《长江之歌》。在优美的乐曲当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 而且也达到了背诵课文的目标。

二、凸显“读”字, 提升朗读水平

“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把书读好, 在读中积累语言,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想象画面, 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打开一篇篇课文, 学生的第一件事就是读。如果语文离开了读, 那就失去了语文的味道。怎样指导学生把书读好呢?首先, 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字音读准确, 把句子读通顺, 把课文读流利。在学生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趁机纠正学生的读音, 或在范读中指导, 或在指导中范读, 引导学生注意把儿化音、轻声读好, 切切实实地指导学生把书读正确、通顺。其次, 教师还要实实在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书读得动听优美。在教学《草原》第1自然段时, 我精心设计了“五读”, 实实在在地对学生进行了朗读的指导。一读, 让学生把这一自然段读正确, 读流利, 我巡视趁机正音;二读, 说说“我”看到了草原的哪些景物;三读, 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观察的;四读, 教师示范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草原的美景以及带来的乐趣;五读, 在乐曲中背诵课文, 想象草原的画面美。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 不仅能让学生美美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而且还积累了祖国的优美语言, 培养了语感。

三、重视“训”字, 强化文字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 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

1. 重视对字词句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 理解生词的意义。”所以, 在教学《草原》一课中, “在这种境界里, 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 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句话里的“回味”是什么意思呢?我引导学生把这一自然段好好地朗读了一下, 让他们感受了草原的美丽, 然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 说说“回味”是什么意思?这样一来, 学生感悟到了, 这是说草原的景色太美了, 连骏马和大牛都陶醉了。

2. 重视对说话的训练。

什么是语文?教育家陶行知的解释是:“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 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 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 就是语文。”可见,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比如, 教学《草原》一文后, 我问:“如果你们有机会来到了草原, 你们最想做什么?”学生有的说想骑一骑蒙古马;有的说想去吃手抓羊肉;还有的说想和鄂温克姑娘们一起唱歌和跳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也极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重视对写作的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安排一些练笔, 或是段落的仿写, 或是篇章的仿写, 这样, 做到在读中写, 在写中读, 读写相结合,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教学《孔子游春》第2自然段时, 我根据该自然段的构段特点, 安排了这样的练笔:请你发挥丰富的想象, 围绕“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 仿写一段话。学生是这样写的: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滚滚的春雷是她前进的脚步, 绵绵的春雨是她甘甜的乳汁, 粉红的桃花是她绽放的笑脸, 长满鲜花的草地是她的绣花鞋……通过这样的落段仿写, 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又让学生进一步地认识了总分的构段方式, 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写话能力。

四、紧扣“疑”字, 培养思维能力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 小疑小进, 大疑大进。”因而,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而思, 思而疑, 只有质疑才能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才能另辟蹊径, 勇于创新。又如《莫泊桑拜师》一课, 我让学生从课题开始质疑。于是, 学生发问起来:“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莫泊桑是怎样拜师的?”“莫泊桑拜师的结果怎样?”……于是, 我顺水推舟, 让学生带着种种疑问进入课文的学习, 从而, 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授予“法”字, 掌握学习方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可见, 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 应尤其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在教学古诗时, 我常常引导学生按照“解诗题——识作者——知背景——读诗句——说诗意——悟诗情——背诗句”的方法学习,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掌握了这样的学习方法。

六、关注“惯”字, 培养学习习惯

上一篇:城乡居民社会保险论文范文下一篇:市场营销调整战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