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教案范文

2023-12-20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教案范文第1篇

课程类别:专业教学课程

授课对象:中文专业(专科升本科) 课时:54 主讲教师:朱景松

指定教材: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

教学目的:现代汉语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既是一门理论课程,又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学生要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更好地了解现代汉语,从理论上提高对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汉字的规律性的认识,形成并提高对现代汉语的分析能力,提高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在教学中,适当突出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现代汉语与相关语言的比较,形成注重汉语特点的意识,以便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1 绪论

第一节 概说

一、语言、汉语、现代汉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汉语是汉民族的母语。

现代汉语是21世纪初汉民族的母语。广义的和狭义的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文学语言。

二、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

共同语和方言的概念。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普通话定义的确定。

现代汉语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关于方言区划分的几点交代。

现代汉语的特点:语音特点。词汇特点。语法特点。 现代汉语的地位。国内。国外。

2 第一章 语音 第一节 概说

一、语音的性质:生理属性。物理属性。社会属性。

二、语音基本概念:音节。声母、韵母(韵头、韵腹、韵尾)、声调。音素。元音、辅音。

三、记音符号:汉语拼音方案国际音标。现代汉语的32个音标。 第二节 声母

一、声母的发音:声母表。发音部位。发音方法。

二、声母辨正 第三节 韵母

一、韵母表

二、韵母的分类

三、押韵

四、韵母辨正 第四节 声调

一、声调的概念:调值和调类。

二、普通话声调

三、古今调类比较

四、连读变调:上声的变调。去声的变调。“一”和“不”的变调。“七”和“八”的变调。

五、声调辨正 第五节 音节

一、音节结构

一个音节中最少要出现一个音质音位,至多可以出现四个音质音位。

一个音节中可以有一个、两个甚至三个元音音位,两个以上元音音位出现在一个音节里时,一定要连续排列。

一个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也可以出现一个或两个辅音,分别出现的声母或韵尾的位置上。

每一个音节里韵腹和声调不可少。

二、拼音

3 声母、韵母拼合规律。

三、拼写规则:字母y、w的使用。隔音符号的使用。省写。标调。连写和大写。 第六节 轻声、儿化和其他音变

一、轻声

轻声的定义。轻声的分布。轻声的作用。

二、儿化

儿化的定义。儿化韵的发音。儿化的作用。

三、其他音变 语气词“啊”的发音。

4 第二章 汉字 第一节 概说

一、文字与语言

二、汉字的性质

三、汉字的特点 第二节

汉字的源流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起源于夏商之际,有的3000多年的历史。

二、汉字形体演变

古文字阶段的汉字:甲骨文。金文。六国文字。秦系文字。 隶书阶段的文字。 楷书阶段的汉字。 第三节 汉字的字形

一、“六书”理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说评论。

二、现代汉字字形分析

1.笔画和笔顺:基本笔画:横、竖、撇、点、折。 2.部件。

3、整字。

三、现代汉字的构字法

第四节 汉字的字音

一、字音的确定

汉字的字音取决于所记录的语素的发音。

二、异读字

异读字的成因。异读字的审音。

三、多音多义字

常读音。次常读音。罕读音。

四、同音字 同音字的成因。 第五节 汉字的字义

一、字义与语素义

字义来自所记载的语素的意义。

二、单义字

单义字的定义。单义字出现才场合。

三、多义字

多义字各意义没有联系。多义字各意义有联系。多义字个意义本来有联系,今看不出联系。

第六节 汉字的字序

一、字序重要

二、音序

三、部首法(形序法之一)

四、笔画笔形法(形序法之二) 第七节 汉字的整理和简化

一、异体字的整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二、汉字简化:简化的方法。

三、其他方面的整理

第八节 汉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一、汉字规范标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新华字典》。

二、正确使用汉字,消除社会用字混乱现象

三、汉字的标准化: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6 第三章 词汇

第一节 词的构造

一、词: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义结合体。

二、语素: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

语素的分类:词根和词缀。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定位语素与不定位语素。

三、单纯词:单音节单纯词。双音节单纯词:联绵词(双声、叠韵)、音译外来词。

四、合成词:复合、附加、重叠。

五、简称:减缩。紧缩。数字概括。 第二节 词义

一、词义及其性质:客观性。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

二、词义构成:理性意义。评价意义。语体意义。形象色彩。

第三节 词义分析

一、单义词和多义词:义项。单义词定义。多义词定义。

二、多义词义项分析:共时与历时。

三、多义词与同音词:现实的联系。历史的联系。心理的联系。

四、义素和义素分析:义素的定义。义素分析的方法。义素分析的作用。

第四节 词义聚合——语义场

一、语义场

二、同义词与同义义场

三、反义词与反义义场

第五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一、基本词汇:稳固性。能产性。普遍性。

二、一般词汇: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的关系。

三、古语词、外来词、方言词

四、行业词语、隐语

第七节 熟语

一、成语:定义。特点。来源。构造。

二、惯用语:定义。构造。意义。

三、歇后语:定义。分类。意义和使用。 第八节 词汇的发展和词汇规范化

7

一、词汇的发展

二、词汇规范化:新造词的规范。外来词的规范。古语词的规范。方言词的规范。

8 第四章

法 第一节

一、语法

语法是词、词组、句子,甚至句组的组织规则、结构规则。

二、语法的性质:抽象性(或称概括性)。稳固性。民族性。系统性。生成性。 第二节 语法单位

一、语素

二、词

三、词组(短语)

四、句子 第三节 词 类

一、词类概念及分类标准

二、现代汉语的词类系统

实词:名词、数词、量词(以上为体词)、动词、形容词(以上为谓词)、区别词、副词、 代词(代实词)。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代词(代虚词)。 叹词、拟声词。

实词和虚词:按传统的处理方法,实词能作句子成分,虚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体词和谓词:谓词作谓语能力最强,体词作主语能力最强,作谓语能力较弱。

三、名词

个体名词/可数名词。物质名词/不可数名词。集合名词。抽象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处所名词。方位名词。

名词的语法功能:

名词的确定:先确定是体词。体词中能受数量词限定,或能放在介词“在/到”后面的是名词。

四、动词、形容词 鉴别方法:不/没有。

用带宾语和加“很”来分清两类的界限。

动词:动词的功能。动词的小类。动词重叠。带“了、着、过”

形容词:形容词的功能。重叠。形容词小类: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关于形容词使

9 动转化问题。兼类问题。

五、区别词

功能:作定语(加“的”)。

六、数词、量词 数词:基数词和序数词。 量词:

名量词(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单位量词、复合量词、借用量词)。 动量词(次、下、回、阵、顿、番、遍、场、趟、通)。

七、副词

只能作状语的是副词。 副词小类。

八、代词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代词的运用:避免指代不明。人称代词的活用疑问代词的任指和虚指。

九、介词

介词的识别。介词的功能。

十、连词

和、同、跟、与、及,或

不但、而且、如果、既然、尚且、何况…… “和”的用法。连词“和”与介词“和”。 十

一、助词

结构助词:的、地、得,所。 动态助词:了、着、过。 比况助词:似的、一样。 十

二、语气词

啊、吗、吧、呢、了、罢了、来着(的)。 十

三、叹词、拟声词 十

四、词的兼类 第四节

短语及其分析

一、短语的类型

10 内部构造。短语的功能。

偏正短语。述补短语。述宾短语。联合短语。主谓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同位短语。

二、复杂短语的分析 复杂短语。层次分析。

三、歧义短语

短语里某个词词性不同,可能引起整个短语歧义。 短语的层次划分不同,可能引起整个短语歧义。 短语的结构关系不同,可能引起整个短语歧义。 短语里某个词语义指向不同,可能引起整个短语歧义。 第五节 主谓短语:主语和谓语

一、主语和谓语的意义

主语是话题,谓语是对话题的陈述。

二、主语的构成和分类 主语的构成。

主语分三类:施事主语,受事主语,当事主语。

三、谓语的构成及其分类

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名词(体词)性词语,主谓短语。 动词谓语、形容词谓语、体词谓语、主谓谓语。

四、动词谓语

五、形容词性谓语

六、名词(体词)性谓语

七、主谓词组作谓语

八、主谓句的分类

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体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 第六节

述宾短语:述语和宾语

一、述语和宾语的意义

述语表示行为、动作,也可以表示判断、存在等意义。宾语是述语所涉及到的对象。

二、宾语的构成和分类

能作主语的词语一般都可以作宾语。

11 宾语分受事、施事、当事三类。

三、从宾语看动词:有的动词只能带名词性宾语。有的动词只能带谓词性宾语。有的动词既可以带名词性宾语,也可以带动词性宾语。

四、双宾语

给予义动词:给、送、赔、赠、卖、教(阴平)、告诉、问、通知。 有些动词带“给”也能带双宾语。

五、存现宾语

名词性词语1+动词性词语+名词性词语2 第七节 述补短语:述语和补语

一、述语和补语的意义

补语补充说明趋向、结果、可能性、状态或程度。

二、述语和补语的构造

三、趋向补语

趋向补语由趋向动词充当,表示动作的趋向。 趋向补语的虚化或引申用法。

四、结果补语

补语表示述语所显示的动作、行为的结果。述语是动词,补语是形容词或动词。

五、可能补语 三种类型:

一类是由趋向补语、结果补语扩展而来。表示主观或客观上有无取得动作结果的可能性(趋向的实现也可以看成一种特殊的结果)。

一类类由“得/不得”(·de/·bu·de)充当,主要表示客观上、情理上是否允许。 第三类由“得了/不了”(·deliǎo/·buliǎo)充当,主要表示主观上有无能力,也可以表示情理上是否允许。

六、状态补语

补语可以很复杂,成语、复杂的动词和形容词性词组、主谓结构都可以充当状态补语。

七、程度补语

“极”、“坏”、“透”、“死”、“多”后面都带“了”。程度补语有时仅仅是形式,哪怕 补语没有出现,也可以显示程度深。

第八节 偏正短语:定语和状语

一、定语和状语的意义

定语:性质。状态。质料。领属。数量。用途。 状语:状态。程度。地点。方位。时间。方式。

二、定语的构成

三、复杂定语 三种情形。 复杂定语的次序。

四、状语的构成

五、复杂状语 三种情形。 复杂状语的次序。 第九节 句 型

一、现代汉语的句型系统:现代汉语句型表。

二、“把”字句和“被”字句 “把”字句及其使用条件。

“被”字句及其使用条件。

三、连谓句和兼语句

兼语句和主谓词组作宾语的句子的比较:看动词1,语音停顿,插入。

四、非主谓句

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名词性非主谓句。叹词、拟声词句。 第十节 复 句

一、复句的定义和特点

二、复句的类型

并列(一般并列。对比)。顺承(连贯)。解说。递进。选择。转折。假设。条件。因果。目的。

三、多重复句的分析

多重复句的分析示例。

第十一节

句子的语气

一、句子的语气分类和语气词

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呼应句。

13 语气词:啊、吧、呢、吗、了、罢了、来着、欸、呕、嚜(、的)。

二、陈述句

“了”表示新的情况,“的”表示本来如此。

“呢”有夸张色彩,让人确信;用“罢了”有故意往小里说、故意缩小的意思。

三、祈使句

祈使句表示指令、祈求等意义。

“吧”带有商量的口气。“了”多用于否定形式。

四、疑问句 特指问句。 是非问句。 选择问句。 反复问句。

五、感叹句

第十二节

常见的语法错误

一、语法错误概说

所谓语法错误,有时包括语义的问题。

二、句子成分残缺

主语残缺。宾语的中心语残缺。谓语残缺。定语、状语残缺。

三、相关的成分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大量的是语义上的。主语和谓语不能搭配。述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联合成分的类别混乱。

四、词语位置不对 主要是修饰语位置问题。

五、杂糅

同一个意思两种说法的混用。 两个句子“焊接”在一起。

14 第五章

第一节

修辞和修辞学

一、修辞的含义

二、语言环境

第二节

词语的选择和使用

一、选择和使用词语的一般要求

二、选择词语的进一步要求 第三节

句式的调整和使用

一、句子成分易位

二、主动句和被动句

三、肯定句和否定句

四、长句和短句 长句化短句。

五、整句和散句

把整句和散句结合起来使用,正散兼行。

六、紧句和松句

句子结构紧凑的为紧句,结构松弛的为松句。

七、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第四节

常用的修辞方式

一、比喻

二、借代

三、比拟

四、夸张

五、反语

六、双关

七、婉曲

八、排比、层递、反复

九、对比、映衬、对偶

十、拈连、通感、仿词 十

一、设问和反问

15 十

二、顶真和回环

十三、警策

四、辞格的综合运用

阅读书目

一、 教材(与本课程选用教材对照阅读)

《现代汉语》(重订本),胡裕树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阅读材料》(朱景松编),苏州大学文学院现代汉语教研室印。

二、现代汉语各要素研究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侯精一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语音学教程》,林焘、王理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词汇》,符淮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字学纲要》,苏培成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等著,商务印书馆。 《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著,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 《语法讲义》,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 《语法答问》,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 《汉语语法论文集》(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陆俭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三、理论知识

《语法》,[英]弗·帕默著,赵世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认知语言学概论》,赵艳芳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胡壮麟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当代语用学》,姜望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工具书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 《新华字典》(第10版),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商务印书馆)

16 《语言文字规范手册》(1997年重排本),语文出版社。 《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孟琮等著,商务印书馆。 《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郑怀德等著,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教案范文第2篇

修 辞

一、填空

1、比喻的构成要素包括 、 、 、 四种,如“月亮像玉盘”,其中的“玉盘”是 ,“月亮”是 。

1、本体 喻体 比喻词 相似点 喻体 本体

2、比喻的基本类型有 、 、 三种,如“党是阳光”是 。

2、明喻 暗喻 借喻 暗喻

3、夸张分为 、 、 三类,如“巴掌大一块地,他也种上了粮食”是 夸张,“看到青青的秧苗,他就嗅到了面包的香味”是 夸张。

3、扩大夸张 缩小夸张 超前夸张 缩小夸张 超前夸张

4、对偶从结构角度分为 、 两类,从语义角度分为 、 、 三类,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 、 。

4、严对 宽对 正对 反对 串对 严对 反对 严对 串对

5、修辞格的配合有 、 、 三种方式,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 ,“那数不清的灯火就象千万颗星星飞上了天去”是 。

5、连续(连用) 包孕(套用) 复合(兼用) 包孕(套用) 复合(兼用)

6、“ 。

6、暗喻

7、“我最近在读鲁迅”这一句话中用了借代,其借代方式是 。

7、以作者代作品

二、单项选择

1、“善者不来,来者不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运用的修辞格是( ) A、借喻 B、回环 C、比拟 D、借代

2、以下各例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格的是( ) A、这孩子像他爸爸。 B、这孩子像个猴子。

C、这孩子好像感冒了。 D、这孩子好像活过来了。

3、下面的句子里使用了拈连辞格的是( )

A、人老心却不老。 B、舍不得孩子打不住狼。 C、酒好不怕巷子深。 D、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4、下面的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格的是( )

A、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B、浇树浇根,交人交心。 C、天寒地冻冻不坏我们的决心。 D、高山低头,河水让路。

5、“瞧人家两口子,‘郎财女貌’,多般配!”这句话用了 。 A、仿词 B、夸张 C、双关 D、反语

6、关于修辞,下列最准确的说法是________。

A、修辞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格进行语言艺术的创新。 B、修辞是指有关修辞格运用的著作。

C、修辞是人们在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过程中,追求最佳表达效果的言语实践。 D、修辞就是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7、“门前是一条河。”后面接下去最顺畅的一组句子是________。

A、河边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着弥勒佛。 B、山门里有一个穿堂。弥勒佛供在迎面。三面都裁着高大的柳树。河边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 C、打谷场很大,就在河边。高大的柳树栽在三面。穿堂对着山门。迎面供着弥勒佛。

D、一片很大的打谷场在河边。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面供着弥勒佛。三面都栽着高大的柳树。

三、判断正误

1、夸张可以通过其他修辞格来实现。( √

)

2、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喻。( × )

3、“他一直是魂思梦想着打飞机,眼前飞过一只雁,一只麻雀,一只蝴蝶,一只蜻蜓,他都要拿枪瞄瞄。”这个句子使用了排比兼反复的修辞手法。( ×

)

4、修辞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选择华丽的词藻,准确地表达思想情感。( ×

)

5、一首《早梅》诗中又两个句子:“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树开”,有人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改诗比原诗更加生动准确。( √ )

6、“她是父亲唯一的独养女儿”这个句子从修辞角度看不正确。(√ )

7、句子成份易序的主要目的是要突出新信息。( √ )

8、散句一般都是短句,整句一般都是长句。( × )

9、两个不同的事物能构成比喻关键在于二者有相似点。( √ )

10、借喻就是借代,只是命名角度不同罢了。( × )

11、民谚“决策拍脑袋,行动拍胸脯,出了问题拍屁股”。其中“拍屁股”是比喻。( × )

12、古诗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中的“衣带渐宽”是借代。( 、√ )

13、“张大伯家的南瓜有地球那么大”。这句话中用了夸张辞格。( × )

14、“那座山上有数不清的杜鹃”,有两种意义,是双关。( ×

)

15、“雪莲花装点了北国,茶花染红了南疆”是对偶。( × )

1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句话辞格综合运用方式是套用。( ×

)

二、单项选择

1、B

2、B

3、A

4、B

5、A

6、C

7、A

三、判断正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四、综合分析

1、按要求变换句式。

(

(3)谁不知道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呢? (

四、综合分析

1、按要求变换句式。

(1)没有人会不否认地球不是围绕太阳运转的呢。(改成肯定句)(1)谁都承认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 (2)天上一弯月,地上灯万盏。(改成整句)2)天上一弯月,地上万盏灯。 (3)人人知道,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改成否定句) (4)虚心使人进步,而骄傲呢,则会使人落后。(改成整句)4)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指出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格。

(1)也妙,本来也算有点气魄的昆明湖,看起来只象一盆清水。万寿山,佛香阁,不过是些点缀的盆景。

两个比喻前后连用

(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反复、比拟连用)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对偶套比喻

(4)这种感情象红松那样,根深蒂固,狂风吹不动,暴雨浸不败,千秋万载永不凋谢。比喻兼排比 (5)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回环兼拟人、排比套比喻

(6)这就是文人学士究竟比不识字的奴才聪明,党国究竟比贾府高明,现在究竟比乾隆时候光明:三明主义。 排比、谐音双关、仿词、反语、借代 (7)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染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对偶、引用、对偶套比喻、排比套反复兼双关和借喻、拟人

(8)足以纪念鲁迅的,是鲁迅自己的文章,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对于仇敌的认识与战斗。 排比兼反复

(9)在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土里的竹根。(9)回环、顶真、层递

(10)风失去了雨前的野性,轻轻地抚摸着草根;水珠在草尖上闪光,象粒粒珍珠在闪耀;朵朵野花开得那么娇丽,红的似火,黄的似金„„( ) (10)朝日不如残阳,晴天不如阴天,阴天不如月夜——月夜,再加上点儿萤火,一闪一闪的在寻觅荒草里的幽灵似的。(10)拟人、比喻、对偶套比喻

(12)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又是多么高尚啊!(12)拈连、通感、对比兼比拟

(13)于今,汉匈一家,情同兄弟,兄弟之间,不就要长命相知,天长地久吗?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13)顶真、比喻、反问、回环

(14)他品味着香醇的酒味,品味着众人的甜蜜的笑声,品味着新的生活。( )

(15)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

(16)这种感情像红松那样,根深蒂固,狂风吹不动,暴雨浸不败,千秋万载永不凋谢。( ) (17)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 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岳,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18)何等动人的篇章!这些是人类思维的花朵。这些是空谷幽兰,高寒杜鹃,老林中的人参,雪岭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

(19)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3、指出下列两组中两个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归纳出它们的区别。 (1)①正是这些剥削阶级留下的臭垃圾阻塞着我们的去路„„

②一间阴暗的小屋子里,上面坐着两位老爷,一东一西。东边一个是马褂,西边一个是西装。

3、指出下列两组中两个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归纳出它们的区别。 (1)比较这两个例句我们就可以发现①是借喻②是借代。区别:

A、构成的基础不同。构成借喻的基础是相似点,即要求喻体跟本体有某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跟本体有某种联系,如借体是本体的局部、形象上的特征、穿着、商标、产地、作者等。例②就是以穿着来代表人,“马褂”代表穿马褂的人,“西装”代表穿西装的人。

B、借喻着重在“喻”,用喻体来打比方;借代着重在“代”,干脆用借体称代本体。 C、借喻往往可以改变成明喻或暗喻,借代却不能换作明喻或暗喻。

(2)①大门朝东,对着大车路。大车路前面是一片沙滩,沙滩的尽头,横着一条小河。小河的那边又是沙滩„„

②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

(2)第一个句子使用了顶真,第二个句子使用了回环。它们的区别表现在:

A、回环一般由两项构成,形式为A—B,B—A;顶真大多不只两项,形式为A—B,B—C。

B、构成回环的两项只是语序不同,词语相同或基本相同;顶真所关涉的几项是前项之尾和后项之首的词语相同。

4、指出下列句子中修辞不当之处。 (1)此处禁止小便,违者罚款。

(2)若同时抽中不同级别的奖项,只以最高级别兑奖,不准兼中兼得。

(3)我们不禁要问:难道陶忠琦同志和唐兰同志是死后方始具备了工程师和共产党员的条件吗?为什么非要在死后追认,而不承认于生前呢?

4、指出下列句子中修辞不当之处。 (1)“违者罚款”中“违”的是什么,要罚多少款,都令人不解;另外,说这句话的人是否有话语权也是值得怀疑的。 (2)“不准兼中兼得”中,“不准兼得”是组织者可以控制的,而“兼中”就不是组织者所能控制的了。再说,“不准”这个词很不礼貌,改成“不能”较好。 (3)“而不承认于生前”与“在死后追认”,在音节、句式结构上不对称,应改为“而不在生前认可和接纳呢?”。

5、指出下文修辞上的问题。

(1)慈悲而残忍的金苍蝇,展馥郁的安琪儿的黄翅,晻,颉利,弥缚缔弥缔。(译法国波特莱尔的名诗《死尸》中的句子)

(2)一早醒来,抬头往窗外一望,是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天空像一块刚被洗刷过的白板一样地清洁,万里无云。 (3)这帮人,斗地主,分田地,当兵打仗„„全是硬汉子。即使是从山崖上跳下来折断了手脚,也不会哼一声。

修辞·参考答案

2、指出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格。 (1)(2)(3)(4)(5)(6)(7)(8) (11)排比、顶真、反复、比喻 (14)排比、拈连、通感 (15)比拟套比喻

(16)明喻、夸张兼对偶

(17)排比套比喻连用 (18)比喻连用

(19)排比套比喻、反复

5、指出下文修辞上的问题

(1)在法国人眼中,因为苍蝇在叮食物时,大胆得不顾性命,从而把它比作勇敢、善战、坚强者;然而在中国人的心里,苍蝇却代表者着肮脏和丑恶。译者没有考虑修辞的民族性特点,这样的译法是不可取的。

(2)在天空晴朗无云这点上,本体和喻体具有相似性。但仅说明这一点不说明天空“碧蓝色”这一重要信息是不够的,。此外用“白板”作喻体,没有准确描绘出天空的真实色彩,而且喻体缺少美感。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教案范文第3篇

1.下列作品中,属于现代汉语修辞学著作的有(

ABC )。

A、刘勰《文心雕龙》 B、张志公《修辞概要》 C、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D、陆机《文赋》

2.解放后我国出版的修辞学专著有( CDA )。

A、《现代汉语修辞学》 B、《修辞学发凡》 C、《语法修辞讲话》 D、《修辞概要》

3.语言的三要素是指(

ACB

)。 A、语音 B、修辞 C、词汇 D、语法

4.下列属于语言环境的是( AD )。A、社会、时代B、逻辑C、思想品德D、对象 5.下列句子表达效果不好的有(ABD

)。

A、三个兄弟学校的老师来我校听课。 B、他被一位女教师抚着肩,慈爱地轻婉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C、铜臭染污了灵魂。 D、我们不仅要把文章写得生动,还要把文章写得通俗易懂。

6.语言锤炼的基本要求是( ACDB )。 A、准确朴实 B、简洁有力 C、新鲜活泼 D、生动形象

7. 下列句子,表达不恰当的有(ABD

)。

A、暑假里,爸爸陪同我去黄山玩,爬天都峰。B、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需要,一支庞大的教师队伍已逐渐形成。C、程老师的一番话,好像一股强大的暖流,流到我的心田。 D、上课以前,班主任就把王老师生病的新闻告诉了同学们。

8.下列各句在成语运用中不够恰当的是( ABC) A、她这个人清高自负,对那些衣着豪华、佩金戴银、显得美轮美奂的“贵妇人”总是看不顺眼。

B、那个黄头发的青年见魏不肯拿钱,便气极败坏地抢下出租车钥匙,来搜魏的衣袋。 C、她比大家大一点,深受大家的敬重。平时店主任在,她是营业员;店主任不在,她就代理主任的工作。主任回店,她又心安理得地回到助手的位臵。 D、巴拿马运河终于物归原主。

9.下列各句都有成语活用的现象,活用方式为“易色”的是(CA )。 A、此人的字龙飞凤舞,只能半认半猜。 B、不占不贪,理得心安。

C、为了考取研究生,已居高官的他仍执着追求,迎难而上,这种自讨苦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珠江漂流队骑“虎”难下。

10.下列各句中都有成语活用现象,活用方式是“别指”的有(CA )。 A、这出戏与原作虽貌离却神合。 B、白洋淀农民望“洋”兴叹。 C、元旦将至,商场天天人山人海,对此,一家新闻单位以《商家开始度日如年》进行了报道。 D、我校新建了一栋教工宿舍楼后,教师人人安居乐教。 11.整句包括(AB )。

A、对偶句 B、排比句 C、长句D、短句

12.下列各句对长句的特点解说正确的是(AB

)。

A、信息丰富 B、气势充畅 C、明白易懂 D、感情色彩多样

13.长句化短的方法主要有( ABD

)。 A、合叙改分述 B、运用叠用句 C、复句改单句D、抽出修饰语

14.下列对口语句表述正确的是(BCD)。 A、整齐的句子相对较多。 B、词语少、结构简单的句子相对较多。 C、语气词相对较多。 D、简略的句子相对较多。 15.下列各句属单句中成分倒装的句子是(ABCD

)。

A、可惜了,空调滴水。B、四时皆美虎山丘。 C、解剖实习了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杨的声调对我说…… D、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 16.下列对基本语音段落表述正确的是(AC D )。

A、四音节的语音段落具有很强的双音节节奏化倾向。 B、语法结构关系和语音顿歇不一致的地方只限于四音节的语音段落。C、在现代汉语的语句中,双音节是占优势的基本语音段落。D、在现代汉语语句中,三音节语音段落是为了和双音节、四音节语音段落起调节作用。

17.下列词组属偏正结构的是(ACD

)。 A、参考资料 B、南水北调 C、投资项目 D、服务态度 18.下列词组属主谓结构的是( DC

)。 A、调查结果 B、服务态度C、南水北调 D、西电东送

19.下列各句表述正确的是(BDA )。 A、现代汉语的押韵方式和古代大致相同。B、押韵是韵文区别于散文的本质特征。C、非韵文文体不能用韵。D、平声长而扬,仄声短而抑。 20.下列对叠音的表述正确的是( ACD )。

A、相同语素或音节的重叠有两类:一是重叠后自身成词,一是重叠后与其它语素组合成词。 B、数量词不可重叠。C、叠音是汉语语音修辞的重要手段。 D、相同音节的重叠带有音乐性,显得和谐悦耳,流畅动听。

21.下列著作中,对修辞格进行详细分类的有(BCD

)。

A、刘勰《文心雕龙》

B、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 C、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D、唐钺《修辞格》

22. 下列句中运用比喻修辞格的有(BCD

)。

A、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B、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C、夕阳西下,晚霞似火 D、猫在稿子上踩几朵小梅花

23.下列各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格的是(BCD )。 A、“火炉”武汉种草还是种树? B、话里有文章。C、这孩子像我碰到的千百个孩子一样,工地里出生,工地里成长。 D、我国的大城市很多,像北京、上海、广州等。

24.借代的方式常见的有( ABC)。

A、以部分代整体B、以具体代抽象 C、以专称代泛指 D、以特征代本体

25. 下列各句运用了拟人修辞格的是(ABC

)。 A、俄罗斯“和平”号轨道空间站今天回家了。 B、大树穿“盔甲”。 C、教材——让历史告诉来。 D、是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26.话语的具体环境是指( BC

)。A、社会、时代 B、上文 C、下文 D、场合 27.下列句子在语言的锤炼方面做得不够的是(

BCD

)。

A、铜臭染污了灵魂。

B、病房只住着一个被烈火烧伤的重伤员。这时,小分队的同志们已经有些累了,但谁也没有显出松懈。他们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在这一个观众面前表演起来。

C、在我们成长的每个脚印中都有您关注的目光。

D、南京万人坑的累累白骨,揭露了当年日寇大屠杀的罪行。这个血淋淋的历史事实是不会被篡改的,今天不会,明天也不会!

28.从修辞角度看,下列句子中( BD

)词语运用不当。

A、他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赢得了一阵阵掌声。 B、公安战士早就设下了陷阱,量他们也跑不了。 C、您的光临,使寒舍蓬荜生辉。D、老爷爷,您几岁了?

29.以下属于修辞方法的是( BC

)。A、疑问句B、设问句 C、反问句 D、感叹句

30.下列词组属述宾结构的是(

BC )。A、调查报告 B、调查真相C、传播消息 D、传播媒介 31.下列属于叠音词的是( AB

)。A、悄悄 B、纷纷 C、天天D、炯炯 32.下列各句属于借喻的是(

AB

)。

A、西宁八名金融蛀虫平均三十二岁。

B、山西筹建教育立交桥,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C、“火炉”武汉种草还是种树?

D、指甲——体内疾病的荧火屏。 33.下列各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格的是(AD

)。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汉语语法 认知语法 研究现状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凡是将人的语言能力当做一种认知能力加以研究的,或专门研究语言和认知之间关系的,都叫认知语言学。这是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狭义的认知语言学是: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我们一般所讲的认知语言学,都是指狭义的认知语言学。

二、认知语言学的产生

语言的认知研究从乔姆斯基就开始,生成语法主张研究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但他认为认知是天赋的、先验的,句法是一个自足的系统,由此后来引起一场对乔姆斯基革命的反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吸收语用学、生成语义学和认知科学诸多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认知语言学,其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M.Johnson和Haiman等。

三、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认知语言学有它及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基础,其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即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家所主张的经验主义不同于哲学史上早期的经验主义,也不是指被动地印在“白板”上的感知印象,而是指由人的身体构造及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运动经验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意义的范畴结构和意象图式。经验主义哲学观的主要观点是:(1)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2)思维具有想象性。(3)语言符号不是对应于客观的外部世界,而是与认知参与下形成的概念结构相一致。(4)概念结构与认知模式具有完形特性。

四、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认知语法源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语言学教授Ronaklw.langacker创建的一种崭新的语言学理论——空间语法(space grammer)。认知语法认为,认知和语义是语言形成其句法构造的内在动因,句法构造的外在形式是受认知和语义因素促动的。因此,认知语法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种种认知方式是如何形成和约束语法构造的,并深入解释语法规则背后的认知方式和心理基础,以及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仔细描写人脑在使用语言和形成规则时的心智活动及人们掌握语言单位和构成更大构造的能力。认知语法尝试给语法范畴和语法构造给出一个较系统的、一致的解释,从而为语法解释寻找经验和概念上的理据。认知语法的代表人兰盖克(Langaker)在《认知语法基础》中为认知语法描绘了一个理论框架,他认为语言是由词到句的大小不同的语言单位组成的象征系统。每个语言单位都是由相互对应的两极(语音和语义)组成的象征单位。语义的形成是概念化的过程,是认知的过程。概念的形成涉及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认知域,一个是意象。认知语法对词类和语类进行了重新定义。首先,认知语法认为词类和语类是语言范畴,与其他概念范畴相同,它们是对具有相似功能的一组词抽象的概括,是对语言范畴化认知的结果。同一词类中的成员也有中心的、典型的和边缘的之分。另外,词类是用语言对事物从概念上进行勾画,如名词不是指事物,而是凸显事物“名词”的一面,即从概念上将它看成名词。任何事物、动作、关系和过程都可以用名词指称,这样就冲破过去对词类不能自圆其说的界定,同时将名称与内容区分开来,为词性之间的转化提供认知基础。

相对于生成语法学,认知语法具有如下几个重要特征:

1.象征性:认知语法认为语言中只有三类单位:语音单位、语义单位和象征单位。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单位。语音单位和语义单位是构成象征单位的两极,即象征单位是双极性的,可表示为{[语义]∕[语音]}。所谓象征symbolic是指一定的形式代表一定的意义,而且这种代表是规约的conventiionnal.认知语法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过去语法分析中大大小小的单位,各种各样的语法范畴和语法式全都是象征单位。语法结构是既复杂又抽象的象征单位……词汇和句法只有具体和抽象程度上的差别,句法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

2.概括性:概括性是衡量各种语法理论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目标之一。概括性是“认知语法”的重要特征,沈家煊说:“认知语法以追求概括性为首要目标,力图找出一些基本的认知原则对语言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存在的并行现象做出统一的解释,以收以简驭繁之效。”如认知语法在描写词语的意义时不用语义特征而是用认知域cognitive demaims。认知域定义为描写某一语义结构时涉及的概念领域。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知觉或概念,也可以是一个极其烦琐的知识系统。时间域、空间域、颜色域和情感域是最基本的认知域。又如沈家煊的“有界”和“无界”、“正负颠倒”等理论能够对语言中的许多令人困惑的现象做出有力的解释。

3.认知性:认知语法认为所谓的“语法”只不过是“一系列语言习惯单位的集合”而已。“语言习惯单位的集合”指的是:语法是不可能生成的。新的表达方法可以说话人自己创造,也可以是他人提供的。新的表达法主要是语言使用者在解决问题的行为过程中认知发展起来的而不是原来就有的或自生的。认知原则符合已经得到验证的认知心理的规律,因此认知语法具有较强的可预测性。

认知语法从自己的哲学观和语言观出发,提出新的研究思路。主要包括:(1)语言和句法不是自治的,具有体验性;(2)以语义(等于概念化)分析为基本出发点;(3)依据几种基本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对语法做出统一的解释;(4)只设三个单位:音位单位、语义单位和象征单位;(5)用“识解”来描写语法;(6)支持整合观,接受部分组合观;(7)语法具有象似性;(8)语法具有模糊性,词素、词汇、词法构成一个连续体;(9)通过典型事件模型解释英语基本句型(王寅,认知语法概论)。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认知语法已经成为欧美语法研究的大趋势,正在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因为认知语法学的方法和理论既可以解释汉语以前尚不能解释的语言现象,又可以将过去零散的解释研究上升到认知的高度,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所以二十世纪末自它引进以来,逐渐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五、认知语法的引进

国内语法学界最早引进认知语法应始于1988年,当时黄河和叶蜚声分别翻译了戴浩一的《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和《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介绍了认知功能语法的哲学观,语言观和诸多原则,之后,一些国内学者才开始重视认知语法。当时的一些学者,如沈家煊、石毓智、赵艳芳、王勤学、林书武等相继学表许多关于认知语法的文章,但几乎都是理论介绍和探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张伯江、方梅、刘宁生、石毓智、沈家煊、袁毓林、张敏等一批学者借鉴认知语法的观念、方法研究汉语的具体问题,如汉语里多项定语的排列次序、词的重叠、词类的本质特点、肯定与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名词配价原因,领属构造中“的”字的隐现、方位表达等,取得重大成果。张敏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是最早系统介绍认知语言学的专著。他对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经验基础,尤其是句法的象似性等做了较系统的介绍,并运用句法的象似性解释了汉语的名词短语问题。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对认知语言学做了综合阐释,尤其对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形成过程及其他应用阐述得更详细、深刻,但缺少汉语具体问题珠分析。外语学界有一批学者如胡壮麟、林书武、束定芳、王寅、王德春、文旭对认知语法学进行了大量的评介与研究工作,推动了汉语认知语法研究的发展。

六、认知语法学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利用认知语言学研究汉语的人可以说越来越多,但是由于汉语认知语法研究的取向各有不同,指导理论和研究策略有异,研究同一问题得出的结论也有不同。目前已初具规模,影响较大的认知语法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与文化结合的认知功能语法研究,以戴浩一、张敏为代表。

第二种,与心理学结合的认知语法研究,以石智、沈家煊为代表。

第三种,与计算机结合的认知语法研究,以袁毓林为代表。

三家各自的取向不同,但是其中共同的地方是:主张非客观主义的哲学观语言观;认为句法不是一个自足的体系,往往由句法之外的因素促动;重视人类认知机制对语言机制的作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开始自觉地运用认知规则解释语法现象,在几个专题研究上取得较大的成就,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句法象似性研究。句法象似性,又称“临摹性、具象性,类象性”,是认知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相对,指句法结构甚至句法规则是非任意的,是有理据的,跟人的经验、概念结构之间有一种自然联系。这方面主要有:

戴浩一的“顺序象似性”研究。他在1988年提出汉语遵循时间顺序原则和时间范围原则。

张敏的“距离象似性”研究。他认为领属构造中“的”字隐现,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概念距离大小有关,最后他得出名词短语遵循距离象似性的规律,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说服力。

张敏的“重叠象似性”研究。对重叠现象做了统一的解释,比以往的研究更具有说服力。

沈家煊的“数量象似性”研究。他运用认知上的有界和无界概念统一解释与数量词制约作用有关的语法现象。如“盛碗里鱼”不能成立或不自由,是因为其中的有界动词跟后面的名词不匹配,“鱼”前面应加数量词。他还用“有界”、“无界”统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重要小类,说明划分词类的形式标准后面隐藏的概念或意义上的理据。“有界—无界”这对概念在句法结构的解释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石毓智的“意义临摹”研究。石毓智认为句法规则间的象似性并不全是简单的对应关系,由于人们的认知视点不同,同样的现实规则在语言中的表形式也会不同。他认为除成分和关系临摹外,还有意义临摹。意义临摹不仅包括对外界物质世界意义的临摹,还包括对人造的自然(如知识系统、文化系统、语言自身等)的临摹。如运用认知上的数量特征对语法结构做出解释,如汉语重叠式表示基式的概念义定量化,因此重叠式动词不能再加动量词。

2.标记与不对称研究。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石毓智和沈家煊。石毓智系统研究了汉语中的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用数量特征统一解释了词语、句法结构和语义上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即用定量和非定量的概念解释肯定和否定的使用,用离散和连续的概念解释“不”和“没”的分工。沈家煊提出用多分关联的标记理论描写和解释语法中的种种不对称现象。还用关联模式建立了形容词、名词、与句法功能之间的联系,即性质形容词作定语用形容类名词是无标记的,状态形容词作谓语用来形容个体名词也是无标记的,而统摄这个模式的是恒久性和临时性这对概念的对立。

3.空间方位与参照点的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是认知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代表人物是刘宁生。张伯江、方梅对名词和动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进行了认知解释。方经民分析了汉语的空间方位参照,也得出了一些有说服力的结论。

4.意象图式研究。意象图式是认知语法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人们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认知结构。李宇明提出空间图式是一种能产性极强的认知图式,人们习惯于把空间的范畴和关系投射到非空间的范畴和关系上,如时间范畴和社会范畴。

沈家煊提出句式是一个“完形”,即一个整体结构。句式的整体意义的把握,受到一些基本认知原则,如顺序原则、包容原则、相邻原则、数量原则的支配,并解释许多以前无法解释的语法现象。

张旺熹认为“把”字句是一个以空间位移为基础的意象图式及其隐喻系统。

5.语法化研究。认知语言学对语法化研究非常重视,因为对语法化的研究是从历时变化来看共时现象。从语言演变的规律解释语法规则,寻找语言认知动因和语言和语言变化对现代形成的作用,对语言与认知的关系研究研究重要。目前语法化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词虚化,即有实义的词单位逐渐演变为虚义的语法成分的过程,偏重于从人的认知规律来探索语法化的过程。二是词汇化,即短语或句法结构逐渐固化而成单词的过程。张伯江、方梅、和石智。张伯江、方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用“从空间概念发展为时间概念”基本原则揭示了汉语口语中“这”、“那”从空间意义衍生出时间意义的新发展,如“这”由指示较近的事物虚化为表示程度,“亏你活了这大年纪”,还引申指“现在”、“这都几点了,还不起床”。

其他方面的研究主要有袁毓林的范畴化研究,蓝纯的隐喻研究,沈家煊的转喻研究。

七、认知语法学的不足之处

认知语法大大拓宽了研究视野,大大推动了对汉语语法现象的深入探究。但是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理论,它与以前的语言理论一样,同样存在不足,正如石毓智曾经在《认知语言学的功与过》一文中所说的那样:认知语言学有它的局限性。认知语言学是传统结构主义、特别是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反动,它弥补了这些学派的一些缺点,同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抛弃了其他学派合理的地方。并指出了几个具体的问题:(1)忽略了语法系的统性。(2)完全否定了结构之间的可能的“转换”关系。(3)忽略语法系统对认知的反作用。(4)过于强调语法系统的开放性,忽略它的相对独立性。(5)过于强调语法与语义的相关性。(6)在语音研究上无能为力。(7)烦琐而随意的图解式。

八、结语

认知语法体系与过去的语言学理论有很大的区别,这种理论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性,同时因为汉语的特点与认知语法的观点具有更强的亲和性,所以我们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这种理论,汉语的语法研究一定会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沈家煊.“有界”与“无界”[M].中国语文,1995(5).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J].语言文字学,2001(3).

[5]周红.汉语认知语法研究动态[J].汉语学习,2002(6).

[6]赵杨飏.Langacker认知语法概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2).

[7]李宇明.空间在世界认知中的地位——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考察[J].湖北大学学报,1999(3).

[8]张旺熹.“把”字句的位移图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5).

[9]石毓智.认知语言学的功与过[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2).

[10]袁毓林.现代汉语名词的配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2(5).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教案范文第5篇

第一章比较简单,为节省时间,我讲得快些。

文学是形象艺术中的语言艺术,而诗歌则是语言艺术的尖端,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诗歌首先必须具有形象性,但同时还必须具有语言的音乐性和语法结构的技巧性。这是诗歌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显著特点。没有丰富的形象和充沛的感情,固然不成其为诗歌;但是如果缺乏和谐的韵律与精练的语言,同样也不成其为诗歌。

我国的古典诗歌很多在语言上经过千锤百炼,不少诗歌在语法上有所突破。丰富的形象和充沛的感情,因此,了解古典诗歌语言和语法方面的一些基本特点,不仅对理解、欣赏古典诗歌有所帮助,而且对借鉴古代诗歌语言、提高现代新诗的创作技巧,也有其积极意义。

(重点之处我复制过去)

下面就从语言和语法两个方面做一点简要的介绍。第一节、语言特点:

古诗的语言不同于散文的语言,这看来是个一般常识范围的问题。固然,阅读古典诗歌的时候,这个问题并不突出;可是,初学者一提笔写起诗歌(特别是学写旧体诗词)来,这个问题就显得突出了。因此有着重提一下的必要。

诗歌,要求用最经济最恰当的字句,描绘最动人的景物书写最充沛的情感,写出来既饱含诗意,读起来更富有诗味,既唱得来,又记得住。这就要求诗歌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最早的诗歌,由于当时无所谓韵文、散文之分,因而有的就出现一些散文式的语言,或者就是用散文式的语言记录下来的。例如相传帝尧时期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歌谣读来似乎也押韵,但用韵并不严格。尽管如此,它毕竟还是诗。诗歌要有诗歌的语言,它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 诗歌的语言大致可归纳为:

第一、诗歌要讲究声韵,格律诗更要讲究平仄韵律。 第

二、语言要求高度精炼、形象、准确。

第三、句子成分可以作适当省略。有时省去主语,有时省去谓语或其他成分。

第四、词序有时可以适当颠倒。甚至句子成分也可以倒置。格律诗形成以后,这些特点愈趋明显,要求也更加严格。而这些也正是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明显差别之处。了解这些差别很有必要,一方面,读古诗就不至于以对待散文的目光的目光去看待,另外一面写新诗就不致于写成分行排列的散文。下面一章我详细的说一下 :

二、锻字和炼句:

诗贵精炼,古今皆然,中外如此。这是诗歌这一文学体裁本身特点所决定的。所谓精炼,简言之一是谋篇要精,二是字句要炼。 谋篇要精 字句要炼。

古今中外的诗人和诗论家没有不注重诗歌语言精练的。我国晋代文论家陆机在论述文章的谋篇时曾经这样说过。

罄澄心以凝思,妙众虑而为言;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这说的是写文章必须以最简约的语言文字,容纳最丰富的内容。

罄:用尽。澄心:真挚,无杂念。以:来。凝思:认真思考。 妙众虑而为言:把典型的,大家都感觉出来的。作为自己写作的题材。挫,集中到。为文尚且如此,作诗更是这样。

至于炼字,被列宁称赞过得马雅可夫斯基有一个极精当的比喻颇足发人深省。他说:“诗歌的写作——如同镭的开采一样。开采一克镭,需要终年劳动。为了把一个字用得恰当,就需要几千吨的语言矿藏。”

我国伟大诗人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诗人发出“二字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感慨。这些感慨或有些过分,但毕竟是经验之谈,道出了古代诗人用功之勤,构思之苦。

南宋词人姜夔说过,作诗“始于意格,成于句字”。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精妙的选材,独特的构思,独到的手法,在铸成篇章时还得落实到语言文字上。这就要求诗人从丰富的语言矿藏中提炼出最纯粹的诗歌语言来煅句成篇。注意:

独特的构思,独到的手法,用这种语言写成的诗就能达到“诵之如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的神妙境界。如行云流水,是说流畅。听之金声玉振:朗朗上口。观之明霞散绮:千变万化的美的享受。独茧抽丝指含义深刻、绵长。在我国古典诗歌浩瀚的海洋里在语言艺术上放射出璀璨光芒的例子颇不少见,就写景来说,柳宗元的《江雪》可算是突出的一例。

这首五言古绝只用了寥寥二十字既写了千山、万径、又写了江、雪、垂钓翁,甚至还点出了老翁的穿戴;整个诗歌给人开拓出一片辽阔苍茫,漫天皆白的境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以二十字融情景于一炉。(白日依山尽......)作者以雄健概括的笔力,勾画出登临骋目所见的壮阔景象;既写了依依衔山的白日,又写了一泻千里的黄河。不仅如此,作者还宕开一笔,縁意造境,融境入意,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句,使全诗意境更加升华一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登高思远,胸臆顿开使人联想到千里万里更为广阔、更为高远的境界。

毛泽东的诗词更是以极其凝练的篇幅,囊括宇内,包举世界。七律《长征》以简短的五十六字历历如绘地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画卷呈现在读者眼前。仅仅一百一十四字的《沁园春.雪》,就写了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既有壮观的写景,又有豪迈的抒情;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远超历代咏雪之作。以上是就诗歌的谋篇而言。

谋篇就是立意:至于锻句,古典诗词也有很多地方可供我们借鉴。脍炙人口的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简明而有力的两句诗,犹如利剑一般戳穿了封建“盛世”虚幻的帷幕剥开了封建社会贫富尖锐对立的血淋淋的现实。封建社会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一入少陵诗,便觉惊心魄”(赵翼《瓯北诗话》),使人不能不惊叹诗人构思之深,运笔之妙。宋代诗人晏殊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后人评为“意致缠绵,语调谐婉”,的确写出了作者当时那种缠绵悱恻的心境。也许作者曾经为此二句呕心沥血,因之特别珍视,以致一入于诗,再溶于词。刘禹锡的富于哲理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写个人沉滞遭遇的同时表现了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憧憬,反映了新陈代谢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象这一类写眼前景“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的诗句,并不是诗人毫不经意,信手拈来的,而恰恰是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的结果。是诗人在语言艺术上高度成熟的标志。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锻句当然离不开炼字。炼字:

古典诗词,往往某一诗句中一字之差,便是败笔,使全篇为之减色;而一字之切,却可以使全篇大为生色。

切,准确。所谓“石韫玉而山暉,水怀珠而川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唐代诗人贾岛的“推敲”,早已成为炼字的佳话。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炼字的甘苦,不妨旧话重提:贾岛到京师考举人,有一天,骑在驴上偶然想起一个句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用“推”字,后来又改成“敲”字,到底用哪个字确定不下来,于是在驴背上念叨不止,还时时用手做“推”和“敲”的姿势,这时韩愈正好经过,贾岛问韩愈用哪个字好。韩愈想了一会说,我看还是用“敲”字好。从此以后,人们就把斟酌字句称之为“推敲”。石韫玉而山暉;石头因含玉而生辉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古代诗人炼字的又一突出范例。据说仅仅为了这个“绿”字作者就煞费苦心,把原稿改了十多次。原稿最初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到”字太一般化,于是改为“过”字;“过”字淡而无味,又改为“入”字;“入”字不响,又改为“满”字;仍不惬意……最后才定为“绿”字。“春风又绿江南岸”充满生机,使整个诗篇都“活”起来了。

鲁迅不仅文风犀利,诗风也颇为卓绝。鲁迅的诗歌看似平易,其实字斟句酌同样是倾注了作者的无限心血的。内容且不说,就是在锻句炼字方面,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据说他后来写入《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的那首著名的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就曾经四易其稿,几乎是每字都有所改动。

例如这首诗的头一句末三字“过春时”,原来写的是“度春时”,据许广平说:“这一句的推敲是经过相当考虑的。”至于颈联的修改,则更是注入了作者当时全部愤激之情。这一联第二稿还是“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到第四稿也就是(也就是写入《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的时候,“眼看”改为“忍看”、“刀边”改为“刀丛”了。这两字之改,把诗的意境更升华了:“眼看”态度未免消极,“忍看”则饱含着诗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无限愤激之情;“刀边”固然反映了当时险恶的环境,“刀丛”则进一步揭露了当时四面潜伏杀机的非人间的惨象。仅从这些修改,我们就可以看到鲁迅对遣词造意严谨到何等程度。同里钱秀才叫季重,喜欢填词。但他好喝酒耍性子,有不可一世的感觉。他有三个儿子,过分溺爱,不让他们念书。

饭后就带领他们嬉戏,唯恐不当他们的意。曾经写了一个帖子贴在柱子上说:“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真是一个狂人。可以看出“饭饱甘为孺子牛”,在季重的笔下不过是吃饱了饭之后无聊的嬉戏。可是一到鲁迅笔下,仅仅改换了两个字,就赋予无限新意,正象郭沫若所指出的,“起了质的变化”

毛泽东的诗词可谓字字珠玑,光彩四溢。陈毅称赞说“妙语拈来着眼高”,确非虚语。现在就已经知道的某些诗句的修改也可以看出其运用语言艺术达到何等高深的造诣。下面仅举数例作为学习参考:

在七律《长征》中,颈联的起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原来是“金沙浪拍悬崖暖”;后来改“浪”字为“水”字,改“悬”字为“云”字。“云崖”自然比“悬崖”更高更险。 在七律《送瘟神》二首中,第二首颔联“红雨随心翻作浪,春风着意化为桥”,初稿是 “红雨无心翻作浪,春风有意化为桥”“无”和“有”构成对仗,无论从意境从字面看,已经是够工整的了,但是作者并不以此为满足,最后还把“无心”改为“随心”,把“有意”改为“着意”。这一改,全诗就更加生动、形象,更富于诗意了。

在七律《登庐山》中,首联对句“跃上葱茏四百旋”初稿却是“跃上葱茏四百盘”“盘”和“悬”在《平水韵》中固然分属不同韵部(盘属于上平声“十四寒”,“边、悬、天、烟、田”属于下平声“一先”),但是从诗歌用字的准确性、生动性和“诗味”来看,以“旋”字代替“悬”字确实要优胜得多。在这里也使我们看出作者用韵是何等的严格。

在《沁园春.雪》这首词中,上片“原驰蜡象”一句中的“蜡”原来写作“腊”字。“腊象”看来似乎有点费解,但是改作“蜡象”,不仅跟上句“山舞银蛇”中的“银蛇”构成极为工整的对仗(《沁园春》词这两句要求对仗,“银”和“蜡”都象征白色),而且形象、生动、更便于理解。

象这样的例子在毛泽东诗词中是很多的。

学习古典诗歌的锻句炼字,在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还应当从中得到借鉴,以提高当代诗歌创作的水平。无论谋篇也好,锻句也好,炼字也好,贵在以最精炼、最准确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不是为了争奇斗胜。贵在以最精炼、最准确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教案范文第6篇

古文字学导论

不对称与标记论

古代汉语语法变换研究

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

汉语认知功能语法

系统功能语法导论

汉语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

上古语法语法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张伯江方梅

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马庆株

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申小龙

语言论[美]布龙菲

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石毓智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范开泰张亚军

现代汉语语法理论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探索

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

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第二辑)

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文集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范晓

确定筹委会委员名单(等待确定)

会议议程(基本不变)

会议须知(基本不变)

开幕词(其他组员)

第二届研究生会筹备工作报告(自己写 大头) 第一届研究生会工作报告(其他组员)

选举办法(基本不变)

监计票人名单(我们去找不是候选人的计票) 监计票人工作职能(不变)

(一定程度上改写)倡议书

闭幕词(其他组员)

候选人简介(其他组员)

代表名单(等待确定)

上一篇:乡村基层党建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巡察整改第一责任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