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兼顾范文

2023-09-20

统筹兼顾范文第1篇

二.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

三.怎样统筹城乡发展

四.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

1、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目标,就是要通过积极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和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既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又充分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逐步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城乡之间全方位自主自由交流与平等互利合作、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良性互动,通过文化、人员、信息交流,经济、教育与科技合作,把城市现代文明输入农村,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2、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不仅仅指经济范畴,它包括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都要实现城乡统筹。

在经济上应把农民致富与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结合起来,长富于民,藏富于民,实现农民“有其利”;

在政治上应把善待农民与尊重农民、组织农民结合起来,给农民国民待遇,让农民当家作主,实现农民“有其权”;

在思想文化上应把教育农民与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起来,弘扬勤劳、善良、讲修养的传统美德,增强民主、科学、讲公德的现代文明意识,实现农民“有其教”。

具体说来,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三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

四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即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统一编制城乡规划,促进城镇有序发展,农民梯度转移。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促进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三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

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纠正体制上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残留影响,保护农民利益,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四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完善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交通、环保、生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其中的一项内容。

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

当前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五大失衡

(1)城乡公共品供给失衡,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城乡居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差距拉大。

(2)城乡民间投资失衡,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拉越大。

(3)资源要素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失衡,农民就业环境改善缓慢,城乡就业差距在扩大。

(4)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失衡,收入、消费差距不断扩大,农村消费品市场份额在持续萎缩。

(5)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失衡,农村制度供给落后,各种相关制度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

三、怎样统筹城乡发展 ?

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中国经济发展新时期的战略任务,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统筹城乡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围绕“统筹”做文章,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要建立城乡互动机制,通过城乡有机融合,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要在“发展上”下功夫,最终形成城乡协同共进、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区建设。必须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致力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乡空间联系,尽快形成城乡系统配套、相互融合的基础设施体系。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加大对城乡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力度。重点解决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就业、大病医疗、工伤问题,然后再逐步推进到养老、生育等其他项目,才能实现“城乡居民人人平等享受社会保障”。

统筹城乡医疗卫生。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卫生差距,以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核心是实现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水平的均衡化发展,重点是在师资力量配备、

完善硬件设施、城乡结对共建等方面寻求教育均衡化的突破口。

统筹城乡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农村文教卫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坚持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民向市民生活方式转变。

统筹城乡制度改革。要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推进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建立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土地流转机制,保证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制度获得稳定收益。

四、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意义?

统筹兼顾范文第2篇

摘 要:为了协调好私营企业中的劳资矛盾,使企业发展与实现职工合法权益相得益彰,建设和谐企业,私营企业党组织必须立足劳资兼顾的原则,积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关键词:和谐;劳资兼顾;私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要推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加强私营企业党建工作,建设和谐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当前,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总体上处于稳定态势,但由于私营企业中天然具有“资强劳弱”的特征,职工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在相当一部分企业中程度不同地存在。能否有效协调私营企业中的劳资矛盾,建设和谐企业,在微观政治层面上,是衡量私营企业中的党组织工作成效的大小和职能是否到位的基本标志。

对这一问题,私营企业中的党组织必须从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予以把握,既不应片面强调劳资利益的统一性而无视其矛盾性,也不能片面强调其矛盾性而忽视其统一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企业党组织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和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党章》据此做出了新规定。这就明确了党组织在私营企业中开展工作的一项原则,即:正确反映和维护劳资双方的合法利益。坚持劳资兼顾原则,有利于建立协调有序的劳资关系,促进私营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加强党同私营经济领域群众的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劳资关系不和谐的 基本原因与劳资兼顾的根据

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性质和劳资双方所处地位的差异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坚持劳资兼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劳资兼顾,则是党在私营经济领域坚持和谐原则、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要求。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私营经济领域的劳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毋庸讳言,通过资本占有而获得剥削收入的私营业主同雇佣职工之间存在着雇佣劳动关系,但产生并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下的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具有不同于此前任何一种私有经济劳资关系的基本性质。从利益角度看,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全社会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劳资双方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双方的关系上,互利合作是主要的,对立冲突居于次要地位,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的矛盾关系。从发展趋势看,劳资双方在财富和价值的创造中相互协同,不是以“两极分化”为特征的分裂式发展,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步由不同程度的对立与冲突趋向和缓与合作,由雇方利益独享的单边机制向劳资双方利益共享的双赢机制过渡,而且,因独具的制度条件,这一进程在根本上更具有自觉性。从政治取向看,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劳资双方有着平等的政治地位、趋同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政治利益需求。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劳资双方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推动生产力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成为当代中国“人民群众”的重要成员。因此,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本质上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人民内部矛盾关系。

然而,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私营企业毕竟是建立在雇佣劳动基础上的。企业主作为生产资料的占有和支配者,能够支配企业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也支配着劳动力;而职工作为劳动力的所有者和提供者,是以工资为基本收入的。在私营企业中,企业主和职工是两个具体的利益群体。前者(包括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和投资者在内)由于拥有优势资源(知识、资本等)而趋于精英化;后者则由于缺乏资源而趋于边缘化。相对弱势者与相对强势者共存一体,其具体利益追求、对企业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对社会的认识、对政治的要求和愿望等等都会存在明显的差异。企业主当然地追求利益最大化、成本最低化(包括尽可能降低职工工资等支出);职工则希望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提高收入、增加福利、改善劳动条件等。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劳资间也必然存在冲突、摩擦的关系。

把握劳资双方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掌握好其中的“度”,促使双方协调合作、共谋发展,是私营经济领域党组织工作的重要任务。 

二、劳资兼顾的主要内容与 和谐劳资关系的实现

2000年,中央组织部颁发的《关于在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指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要执行党章规定的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在广大职工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劳资关系方面,党组织的具体职责就是:“协调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关系,坚持原则,化解矛盾,维护企业和社会的稳定。”为此,就必须坚持劳资兼顾的原则。

坚持劳资兼顾,要求私营企业党组织积极促进劳资双方实现共识、共谋、共建、共享,为达到劳资互利和双赢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所谓共识,是指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促使劳资双方增强互惠互利、互谅互让的意识,建立劳资互信机制,保证企业内部的和谐稳定。所谓共谋,是指党组织要根据企业劳资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推动建立协调劳资主体利益的长效机制,在具体利益问题上,促进双方通过协商来解决。所谓共建,是指和谐劳资关系的建立,在根本上离不开劳资双方的共同参与,而非“一厢情愿”的结果,因此,党组织要通过相应的组织形式和制度,促进双方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化解矛盾,营造和谐的关系。所谓共享,是指党组织要促使劳资双方在和谐企业建设中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劳资关系和谐的企业,才能拥有增强生机和活力的空间,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并为全面实现双方各自的权益奠定物质基础。企业发展的成果最终要使劳资双方都受益,实现“劳资两利”和“双赢”,并以此来强化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兼顾劳资关系必须遵循一个社会共同接受的底线,就是:保护资方的合法赢利、保障劳方在企业的合法权益,促使企业健康运行。由于劳资关系会随着企业外部政治经济环境与内部治理状况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劳资双方力量对比的互动而不断变化,党组织工作的侧重点也要随之变化和调整。在当前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应更多地强调规范企业主行为、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劳资双方的利益,是私营企业中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党组织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劳资双方的合法利益。显然,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党组织既不能机械地套用过去在国有和集体企业中的工作方法,更不能只强调其中的对立性而做某一方面的“代言人”。这就要求我们,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劳资兼顾原则,在私营企业党组织工作的理论和思路、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等方面,大胆探索和创新,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努力成为企业发展的促进者、文化建设的引导者、劳资关系的协调者。

三、劳资兼顾中蕴含的和谐价值与目标

坚持劳资兼顾原则,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和谐价值,其重要意义始于微观而达于宏观,对我国经济、政治及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私营企业中的党组织坚持这一正确的原则,才能真正起到企业中政治核心的作用。

一是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在私营经济领域,党同各方利益群体的关系是党群关系的重要内容。私营业主和雇佣职工阶层都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社会基础。兼顾劳资利益,立足于实现劳资“共赢”,是党增强社会整合能力的必然要求。它能够把私营经济领域的群众全面而有效地凝聚和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增强党对私营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吸引力、辐射力,巩固并拓展党的执政基础,从而有利于消除发展私营经济这一重要的社会变迁和利益格局调整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排斥或消极放任劳资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党与固有的或新崛起的社会力量的联系纽带都将松弛甚至断裂,其中的先进力量都不可能被吸收、补充为党的新鲜血液。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角度看,作为执政党,我们党理应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当各阶层人民参与民主政治的工具。要做到这一点,在私营经济领域,党就要广泛深入地了解企业主和职工在想些什么,需要什么,党的执政对他们的吸引力,就在于对双方的合法利益诉求都给予充分了解和尊重,并通过自身社会整合功能的发挥,在协调、兼顾中促进这些利益的实现。

二是推动企业管理的优化,促进私营经济健康发展。和谐的劳资关系是私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劳资兼顾,协调私营企业中的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党领导、驾驭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支点。企业发展了,经济才能发展。私营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外部投资环境,还必须有良好的微观管理环境,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兼顾劳资,构建劳资互利关系,适应了私营经济发展的要求,促使劳资双方对对方合法权益的相互承认,有利于消除双方的对立情绪,增强企业内部人员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充分发挥其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共同致力于企业的发展。相反,如果不能做到兼顾双方,而是偏袒其中的任何一方,都只能带来企业中冲突隐患的上升和矛盾的积累,最终使企业的活力被压抑,生产经营陷入困境,给劳资双方都带来损害。因此,党组织要促进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坚持兼顾劳资双方利益的原则,促进双方权益的实现。

三是引导和建设健康的企业文化。私营企业在发展中不仅要向社会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要增进有价值的社会共同生活。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私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同样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体现着企业精神与社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可见,劳资兼顾也是私营企业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保障。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包括了企业的劳资双方。实践证明,仅仅靠薪金是难以建构职工对企业的长久忠诚的,劳资双方的彼此信任才是保证企业内部协调稳定的更深层的因素。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党组织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维护劳资双方利益及以劳资双方互利共赢为基本的价值取向,营造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的共同的价值信念和精神,在企业内部形成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团结向上的氛围,增强企业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使他们真正将自己的理想目标与企业的宗旨、信念等融为一体,使企业的长期发展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之上。

四是建设和谐企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从本地区、本单位、本企业做起,使从属于这一伟大系统的子系统都成为和谐地区、和谐单位、和谐企业等。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和谐水平,可谓是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晴雨表。作为目前社会不和谐现象的一种表现,私营企业的劳资冲突直接影响着劳资双方的切身利益,在地方经济或者行业发展中产生着负面效应,并必然会对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不良影响,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私营企业中的党组织必须加强劳资矛盾的协调工作,统筹兼顾双方的利益,促使企业主增强社会责任感,更多地关注职工的生活;促使员工关注企业的发展,及时有效地缓和、化解矛盾,融洽企业内部环境,增强各方的创造活力,在企业的发展中不断实现企业主和劳动者利益的共同提高,实现“双赢”。劳资关系的和谐,必然有利于社会公正和实现社会共同富裕,使广大群众普遍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责任编辑:王清明

统筹兼顾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网;税务;统筹

一、开展税务统筹管理的背景

(一)税务监察力度不断加大

随着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和社会各界对电网企业关注度日益增强,税务机关不断加大对电网企业的税收征管力度,外部税务检查的频率逐年增加,大型电网企业涉税事项检查风险逐步加大。

(二)大型电网企业所属纳税主体数量增加较快

大型电网企业经营业务发展导致企业所属纳税主体数量迅速扩大,下属各单位普遍存在税务管理基础工作有待加强、税务管理人员素质需要进一步加强、税务风险防范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

(三)大型电网企业纳税范围不断拓宽

随着大型电网企业各项业务不断发展,企业纳税范围也不断拓宽,扩展至电力销售、电网建设、节能服务等多个行业,要求大型电网企业积极开展税务工作研究,实施税务统筹管理。

二、大型电网企业开展税务管理存在问题

(一)降低税务成本意识不强

大型电网企业经营范围较广,应税范围涵盖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多个税种,税务成本成为企业成本中的一项重要开支。降低税务成本对提高企业效益,增加税后利润起着重大作用,但税务管理人员降低税务成本的意识普遍不强且税收风险意识薄弱,产生税收处罚成本的可能性较大,容易为企业带来不必要损失。

(二)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税法知识更新不及时

由于国家税收政策法规更新越来越快,税务管理人员普遍不能做到充分、及时掌握税务法规的变化,且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相关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际业务处理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三)税务管理在企业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

通过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可以充分结合国家的各项税收优惠、鼓励政策和各项税种的税率差异,进行合理投资、筹资和技术改造,最大程度地压缩税务成本。目前大型电网企业税务工作多采用事后补救方式,由于经济业务已经完成,纳税结果往往不可更改,从而无法体现出税务工作对企业经营工作的支撑作用。

三、加强税务统筹管理的设想

(一)加强税务管理基础建设,着力支撑税务统筹管理

1.强化制度保障

根据国家税务法律法规和地方政策,全面梳理大型电网企业涉税业务,加强对特殊经济业务的税务研究,明确各项经济业务的适用政策,制定相应税收政策的应对措施,将企业税务工作要求和措施固化到企业税收管理制度中并组织实施。

2.规范税务业务流程

严格税务业务管理,规范并明确申报纳税、发票管理、涉税会计处理以及税务筹划等方面的相关业务流程,充分考虑流程关键管控点的设置,强化关键管控点的管控,要求税务人员严格按照流程开展税务业务工作,使税务业务操作做到标准化和规范化。

3.深入开展税务培训

一是邀请税务机关和税务师事务专家所对企业税务人员进行最新税务知识更新培训。二是对于重大税务问题进行重点培训,培训内容涵盖税收优惠政策讲解、所得税汇算清缴、研发项目加计扣除等重点业务讲解等。三是利用大型电网企业内网开展税收知识培训,进行在线税务知识解答,提高税务人员的知识水平。

(二)加强税务统筹工作内部控制,提升税务管控能力

1.实现税务业务管控信息化

开展大型电网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将税务统筹管理的措施和要求固化到税务信息管控系统中,深化税务管控系统、发票系统建设,同时做好税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集成等工作,提升税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强化税务风险管控能力。

2.建立税务风险预警机制

加强与税务部门沟通,结合大型电网企业实际情况,梳理明确税务风险点,建立税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通过税务风险预警指标分析,设定合理区域值,对超过正常范围的指标进行实时监控、预警分析,实现税务风险管理常态化、日常化,确保税务风险的可控、在控和能控。

3.定期开展税务检查

定期组织所属单位开展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以及发票管理等专项自查,并在自查的基础上对重点单位开展现场检查。通过对税务业务的系列检查,及时发现税务业务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进行及时纠正。对于存在的税务管理缺陷,通过制度健全、修订等方式予以完善,防范风险。

4.严格开展税务工作考核

提高税务统筹管理水平离不开考核与监督。在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责任认定和具体评价措施方面,实现详细量化考核。重点评价各单位税务管理、筹划和沟通的综合能力,通过考核与监督,查找典型,总结先进经验,促进税务统筹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强化税务筹划,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所得税

(1)接受用户资產免税政策。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网企业接收用户资产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35号)相关规定,协调业务部门推进用户资产接收工作,最大限度争取税收优惠,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提升公司效益。

(2)研发费及残疾人员工资加计扣除。一是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方面。制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工作的整体规划,在研究开发费发生的过程中加强过程督导,协调组织相关业务部门进行收集相关资料,达到所得税减免的资料备案要求,节约企业所得税。二是残疾人员工薪加计扣除方面。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确定残疾人员名单,并积极督导相关部门收集材料,保证企业利益最大化。

增值税

加强进项税抵扣管理,尤其加强固定资产进项税管理。引导督促所属单位工程物资收货确认和进项税结转工作,重点关注发票取得、账务处理等关键环节,设置进项税抵扣率指标开展进项税抵扣工作考评,确保进项税应抵必抵,降低企业现金流支出,提高企业效益。

个人所得税

在个人所得税管理方面,重点开展年终奖个税筹划,探讨个税缴纳的无效区间,研究企业年终奖数额增加到或超过某个临界点时出现“得不偿税”的情况,制定相应对策,减轻职工个税负担。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税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和税收法规政策的不断完善,税务统筹管理在提高企业税务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效益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大型电网企业开展税务统筹管理工作迫在眉睫,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研究并及时组织开展,进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

蒋平(1975-)从事企业税务管理。

统筹兼顾范文第4篇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有农村与城镇相互协调发展,才能够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立足我县实际,如何更好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真正使农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经过调研,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

一、统筹城乡发展,要以规划为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改变过去城乡规划一边冷的状况,大力发展乡村建设,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根据现今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城乡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一是统筹城乡产业规划,按照我县“十二五”战略目标以及资源分布情况,抓好文化旅游业及其它特色产业发展。 二是统筹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住宅、农业与生态用地,不断完善重点乡镇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道路、交通、运输、电力、通信、商业网点设施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不断扩大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服务领域和受益对象。

四是统筹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对农村要按照路面硬化、

卫生洁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的要求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目标,以农村宅基地整治、非法用地处理、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发展农村吊炕、沼气等为切入点,借鉴兄弟县、市建设管理的成功经验,进行社区化管理。

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相当迫切。在改革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的实质在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和方面,逐步消除影响城乡互通的政策障碍,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以及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未来几年,农村综合改革应当从农村最突出的矛盾出发,主要解决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制度保障、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和改善乡村公共治理。以此为起点,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经济社会制度安排。

三、加大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我县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适度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当看到,农村基本公共产品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关系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

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城乡经济结合点,推进城乡产业稳步、协调、可持续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解决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实现农业工业化、现代化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中

起着关键作用。

五、努力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

从现实来看,城乡公共服务的严重失衡、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严重缺失,已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并成为城乡分治的焦点所在。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纳入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大格局中,并作为基本任务完成好。

一要加大财政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建立城乡统一的基础教育办学标准和师资配备,提高从事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的知识和收入水平,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

二要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配好配强农村医疗卫生医生,缩小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条件的差距;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实现城乡基础医疗卫生均等化。

三要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农村困难群众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

统筹兼顾范文第5篇

一、坚持以经济发展带动全面发展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发展的第一要务,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经济实力日渐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总量小、竞争力弱、财力不足状况尚未根本转变。在新阶段增强县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更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协调不是没有重点,要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立足比较优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税源经济,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财力支持。要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不断壮大经济总量。农业方面在继续发展壮大烤烟、豆腐皮、水果“三蜜”、畜牧水产等重点产业的同时,要突出做特做强以苗木花卉为主导的绿色生态农业。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用工业化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以三明景秀园林公司、永明育苗中心、元生花卉公司为龙头,把苗木花卉产业做为调整结构、培育特色、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做强,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工业方面突出做大做强以氟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经济,继续扶持壮大东莹化工公司、华腾矿业公司、金山矿业公司等萤石矿精选深加工企业,加快建设永福化工有限公司,不断拓展延伸下游系列产品,形成产业集聚,同时大力发展林产工业、矿产工业、机械加工、农产品加工、建材工业、水电、服饰加工等重点产业,做大工业经济总量。三产方面突出做旺做强以原生态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落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快北斗山、九龙湖景区和温泉休闲度假区等重点景区建设步伐,抓好景秀园林公司苗木基地、里田花卉基地等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建设,进一步优化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吃、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配套设施建设,主动融入全省、全市旅游的大盘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二、坚持速度与效益并举,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统筹兼顾范文第6篇

二.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

三.怎样统筹城乡发展

四.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

1、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目标,就是要通过积极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和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既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又充分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逐步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城乡之间全方位自主自由交流与平等互利合作、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良性互动,通过文化、人员、信息交流,经济、教育与科技合作,把城市现代文明输入农村,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2、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不仅仅指经济范畴,它包括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都要实现城乡统筹。

在经济上应把农民致富与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结合起来,长富于民,藏富于民,实现农民“有其利”;

在政治上应把善待农民与尊重农民、组织农民结合起来,给农民国民待遇,让农民当家作主,实现农民“有其权”;

在思想文化上应把教育农民与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起来,弘扬勤劳、善良、讲修养的传统美德,增强民主、科学、讲公德的现代文明意识,实现农民“有其教”。

具体说来,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三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

四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即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统一编制城乡规划,促进城镇有序发展,农民梯度转移。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促进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三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

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纠正体制上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残留影响,保护农民利益,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四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完善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交通、环保、生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其中的一项内容。

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

当前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五大失衡

(1)城乡公共品供给失衡,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城乡居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差距拉大。

(2)城乡民间投资失衡,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拉越大。

(3)资源要素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失衡,农民就业环境改善缓慢,城乡就业差距在扩大。

(4)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失衡,收入、消费差距不断扩大,农村消费品市场份额在持续萎缩。

(5)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失衡,农村制度供给落后,各种相关制度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

三、怎样统筹城乡发展 ?

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中国经济发展新时期的战略任务,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统筹城乡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围绕“统筹”做文章,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要建立城乡互动机制,通过城乡有机融合,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要在“发展上”下功夫,最终形成城乡协同共进、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区建设。必须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致力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乡空间联系,尽快形成城乡系统配套、相互融合的基础设施体系。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加大对城乡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力度。重点解决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就业、大病医疗、工伤问题,然后再逐步推进到养老、生育等其他项目,才能实现“城乡居民人人平等享受社会保障”。

统筹城乡医疗卫生。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卫生差距,以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核心是实现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水平的均衡化发展,重点是在师资力量配备、

完善硬件设施、城乡结对共建等方面寻求教育均衡化的突破口。

统筹城乡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农村文教卫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坚持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民向市民生活方式转变。

统筹城乡制度改革。要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推进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建立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土地流转机制,保证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制度获得稳定收益。

四、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意义?

上一篇:勤奋好学的名言范文下一篇:节后收心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