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论文范文

2024-02-09

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1篇

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笔者在近30年的教学中, 探索出了一些方法。

一、乐学乐教方为师

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要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就要让学生亲近老师, 敬佩老师, 甚至把老师作为偶像。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乐教”, 即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 进而对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 笔者认为, 要让学生“亲师”, 那老师就要有本钱, 这本钱首先就是教师的学识。教师应具备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为此, 需要教师“乐学”。陶行知提倡“做好学之师”。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活动, 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热情唤醒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兴趣有作用于教师的热情, 教师“乐教”, 学生“乐学”, 两者有机结合, 就能够成为“教与学”的最佳点, 取得最佳的效果。

二、善教巧教成名师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对于“善教”颇有感悟, 归结起来, 大概有以下几点:

1、精心备课, 不打无准备之仗!

2、教法灵活。

下面笔者略举几个实例: (1) 计时活动教学法。课堂四十分钟, 教师一定要有相当强的时间观念, 把每一个教学环节视为一个比赛的活动, 用秒表卡住时间, 让学生皆成为参赛的运动员, 在这样分秒必争的比赛氛围中, 学生自会你争我夺, 你追我赶。 (2) 教学内容更新法。历史知识绝不是单纯的课本知识。笔者参观访问课、听记课、课外书籍阅读课等灵活开设, 让历史课堂永远充满新意。这样, 学生总能津津有味地听课。 (3)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随着电教设备的越来越先进, 多媒体教学也越来越受到了老师们的高度重视,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充分做好每个课件, 把经典的历史故事, 精彩历史战争片段。用来吸引学生眼球, 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空前高涨, 通过师生共同欣赏, 进入新课。难道还愁这样的课堂不“活”吗?还可布置学生从网上查阅资料, 拓展视野。这样的教学不愁学生不喜欢!

三、乐学善学乃自主

教师乐学乐教, 会很大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带动学生走上乐学之路。要让学生善学, 还得讲究学法。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效果才会事半功倍。学生尝到了甜头, 才会走上自主学习的快车道!

笔者在教学的工作中, 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在此介绍几种重要的学法:

1、以课堂为中心的良性循环学习法。

笔者研究发现, 初中学生学习的学习现状是:初一以语、数、外为主要科目, 初二加物理, 初三再加化学。学生对历史学科学法不好的原因主要是课前没有预习, 课下又没有时间去复习, 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 最后只有厌学历史了。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探索出了一套“以课堂为中心的良性循环学习法---学在师前”。

所谓“学在师前”就是要求学生在老师教学之前, 做好较为充分的预习, 在课堂上形成“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良好氛围, 有了“学在师前”, 学生在课堂上才会表现得更加优秀。

2、错题集。

对每次作业、检测的错题收集, 形成自己独特的错题集, 征服错题, 这是获取历史高分的法宝。

此法的要点: (1) 分门别类。 (2) 弄清错因。 (3) 考前浏览。

3、“小本助记”法。

此法就是请同学们把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记在小本上。随时翻看, 默想答案。

4、速效记忆法。

瞬间记忆能力是不容忽视的, 它是学生记忆力的基础。老师在课堂上把那些“边角余料”的时间利用起来对学生进行训练, 费时不多 (半分钟、一分钟、两分钟) , 学生特别活跃。对重点知识等宜用此法。

四、习惯养成, 持之以恒

有位名师指出, 教学就是两点:一是教聪明, 二是养习惯。诚然, 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学生一生的财富。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不仅局限在课堂内, 因此, 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有预习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认真思考的习惯、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以及训练和复习的习惯等, 并努力使其规范化。教师必须把它作为学习方法指导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一项基础的教学工程来实施。

习惯养成并非一日之功, 需要持之以恒, 老师一方面加强指导;另一方面, 加强检查, 加强激励。

综上所述, 谁的地盘谁做主。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 务必要乐学善教。最终, 把学生引上自主学习的宽阔大路, 在自己的学习地盘上, 自主地学习, 最终实现教学的最高理想:“教是为了不教”!

摘要:本文阐述了自主学习的定义, 强调了在初中历史学习中, 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笔者最后结合自己近三十年的教学实践, 论述了教师要怎样乐学善教, 学生才会乐学善学, 最终实现自主学习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自主,乐学,善教,善学

参考文献

[1]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刘芳主编, 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0年3月版.

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自主合作学习是一种快速、高效的学习模式,并在许多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自主合作学习,能使历史教学变得更容易,大幅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自主合作学习也不例外,所以,教师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其优势,摒弃其劣势,努力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进步。

关键词:自主合作学习 初中历史教学 利弊分析

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模式,美国在20世纪末就已经普及了这种学习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历史教学有它自身的特点,以史实为主,所以教师多以讲述为主。大多数的初中历史知识都是一些简单的历史事件,不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学生主要靠记忆来学习。但是,自主合作学习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并大幅提高学习效率。

一、历史课堂现状

历史本来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但是由于教学方法不当、教师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容易使历史课变成历史“填鸭”课。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第一,有些历史教师的基础知识差,知识储备量不足,所教的知识仅限于书本,上课毫无新意;第二,教师备课不充分,讲课随意性强,与考试纲要相去甚远;第三,教师对历史教学不重视,对教学不负责任,只管自己教学,不管学生的学习效果;第四,教师缺乏教学热情,整堂课只知道照本宣科。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它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自主合作学习原理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建立良性的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主合作学习是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运用比较广泛的学习模式。近年来,由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也被运用到众多的学科教学中,它既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自主合作学习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

三、自主合作学习的利弊分析

(一)自主合作学习的有利之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的局面仍然存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难以形成有效交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严重抑制,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自主合作学习模式能有效改变这一困境,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习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所以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就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很多学生认为是教师“要”自己学习,因此在学习上很被动。引入自主合作学习后,教师就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开展学习小组活动,不仅增进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而且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如在分析历史人物时,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思考的空间,教师只讲述历史人物的真实事迹,由学生自由评判。

2.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但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充当了说书人的角色,学生则相当于听众,即使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只是图一时耳快,难以形成师生之间的交流。然而,在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而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如在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笔者要求学生提前收集关于二战的一些知识,在课堂上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和角度来讲述,并和身边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笔者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做出总结,并没有过多地干涉学生的交流和讨论,但教学效果非常好。

3.活跃课堂气氛,促进交流

课堂环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和谐的教学气氛、良好的师生交流、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都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学生没有主动性,但在自主合作学习的环境下,这种情况将得到大大改善。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知识比较枯燥,学生往往提不起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地扩展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古代经济和社会生活时,笔者就适当地增加了与当时生活环境有关的人文趣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主合作学习能充分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与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相互学习和帮助下增进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学习历史,不仅是记住历史上发生的事情,而且还要学会怎么看待事情、怎么从中获得认知。如在教学王安石变法时,教师应启迪学生谈谈自己对待变法的态度,或者想象如果自己是王安石会怎么做。这样一来,学生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知识,比只記忆书本知识学得更深刻。

(二)自主合作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弊病

1.教学进度慢,教师的教学计划难以完成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给学生灌输大量的内容,然而在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活动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以至于教师难以完成教学计划。如小组讨论往往在十分钟左右,导致教师不得不压缩后面的课程内容或者拖堂。

2.课堂纪律松散,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

课堂上,虽然教师开展了合作学习,但只重形式,只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课堂气氛看似热闹,实际上与学习内容的关联度不高,致使讨论效果大打折扣。其实,很多学生都愿意参与讨论,只是缺少了教师的监管,产生了学习的惰性。

四、结语

从总体上来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学习是利大于弊的。虽然在教学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但是它们完全可以通过探究和改进得到圆满解决。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坚持自主合作学习是很有必要的。现阶段,教师应努力实施和完善这种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享受历史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慧敏.初中历史教学实施合作学习的实践初探[J].文教资料,2006,(16).

[2]吴向丽.合作学习[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

[3]力强益.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初探[J].新课程学习,2011,(4).

[4]李润琴.积极倡导合作学习——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1).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锦溪中学)

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3篇

一、创设教学情境, 打造“生本课堂”

对于初中历史学科, 一些学生接触到大量的时间、人物、事件后, 觉得难写难记, 枯燥烦琐, 于是产生厌学情绪, 进而完全失去学习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 我采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紧紧把握新课程的理念, 充分利用新版历史教材中的精美图片、地图、精当的史料、精彩的故事导入,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营造师生和谐的教学氛围, 创造优美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情绪上受到强烈感染, 同老师形成互动,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不喜欢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是讲过去的事情, 时间相隔太远, 无法理解当时的历史氛围, 也无法体会当时历史人物的感受。所以我们可以采用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 通过创设历史情境, 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 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走进历史情境, 体验人物心灵, 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历史教学中, 我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教学目标, 学生根据教学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在此基础上展示落实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说, 让课堂有效呢?针对这种情况, 我充分利用好了四人小组,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 展开小组之间的竞争, 沉默状况被打破, 学生也愿意积极思考问题作答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主动去参与。讲《美国的独立》涉及到评价华盛顿, 我通过展示平台显示出评价人物的方法:明确历史人物的身份、地位;举出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或主要事迹;对历史人物及其活动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学生通过这一方法, 经过小组交流高效地完成了“美国国父”华盛顿这一子目, 这是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 印象深刻, 这些环节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 所以, 学习方法的掌握在课堂有效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引导自学质疑, 培养学习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有意创设一个个暗藏玄机的问题情景, 刺激学生好奇心的膨胀, 奇而生疑, 产生问题。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左宗棠镇压过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又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还是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 反差很大, 会引起学生产生想法。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 善于提问, 要学生明白提问在学习中的作用。逐步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引导学生从低层次提问向较高层次的提问发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好个别问题和普遍问题的关系, 使学生善于思考归纳出带普遍性的问题, 找到规律。教师还可使学生从认识感性问题向理性问题发展, 感性问题是不能用正确概念来表述的问题, 边界模糊, 初中学生提问大多处在这一阶段, 要学生认识到只有把问题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问题才真正具有价值。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学生的提问, 不要扼杀学生思维提问的火花。初中学生的提问可能是荒谬的、幼稚的, 但要知道这是学生头脑里想出来的, 是学生想知道, 想了解, 想探究的, 这正是学习的最高目标所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 要实行鼓励性的评价;去发现学生的每一个创造点, 要象年轻的父母看待新生儿的一举一动那样去充分地肯定赞赏学生的提问。学生的提问可能还会使教师产生尴尬, 教师会无法满足学生的提问要求。这里教师也要转变观念, 因为现代社会, 师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同等的, 教师也有一个终身学习的问题, 也是一名学习者, 不可能全能, 教师的责任是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培养学生思维、探究,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难倒教师, 这不正是教师教学的最大成功。作为现代社会的教师, 要接受学生的挑战, 要在学生的挑战面前不断地充实自己。在寻找问题解决答案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解决过程到无现成答案的问题解决, 不要迷信标准答案, 要让学生知道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可能有现成的标准答案。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才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发现的过程、创新的过程,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要鼓励学生自由、大胆、敢想、敢讲, 不要受教师和教材的拘束, 答案可以是一个、两个, 甚至是多元答案, 重要的是言之成理。

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首先, 让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构建出本课的知识网络, 了解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其次,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再次, 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设计问题, 带到课上, 师生共同解决。要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敢于奇思妙想、别出心裁, 甚至异想天开。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允许学生找教师的错, 与教师唱“对台戏”.“师云亦云”培养不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教师应在教学中大胆尝试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历史观点阐述自己的理由, 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三、开展课内外活动, 提高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初中阶段;价值观

初中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形成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其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在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打造高效历史课堂成为现阶段教师较为重视的方面。所以,教师针对学生问题应及时做出教学创新,整合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在初中时期不断完善自己,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树立的同时,为学生打造高效、科学的初中历史课堂。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初中历史中蕴含着我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才能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以及学习效率的提升,帮助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不断完善自己。

一、培养初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作为一门文化学科,不仅蕴含着知识点,其中包含更多是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历史文明,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是不应该知识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成绩的提升,要保证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教学中收获更多的内涵,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此外,在新课标改革的大背景下,核心素养是目前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教师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保证初中历史课堂变的更加高效生动。

二、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具体措施

(一)以历史故事做为新课前导入,激发学生民族认同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科学运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初中历史教师打造高效课堂工作中需要重点思考的一方面。首先,教师应遵循历史故事的史实进行故事应用,此外,所选用的历史故事要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课前引入是一节课气氛好坏、效率高低的关键条件,所以教师务必做好课前导入教学。

例如,教师在讲授“抗日战争”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授“抗日战争”中英雄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认同感,国仇家恨不可忘记。历史教材中的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故事,利用这种英雄事迹激发学生对知识渴求和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历史认同感,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结合小故事使这一节课在课前导入的有趣氛围下成为高效的历史教学课堂。

(二)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丰富教学环节

历史知识的学习是纷繁复杂的,其中历史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历史知识形成了一个横纵交错的知识网络。教师针对复杂多样的历史知识内容,在进行教学时就可以将多媒体教学技术引入到课堂中,将教材中涉及相关历史知识内容的图片或者视频制作成课件的形式,学生在观看课件时,便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历史知识的相关资料,如荆轲刺秦片段、焚书坑儒的图片等,这对于课堂内容的优化有着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最大程度的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历史进行情景再现,让书本中的抽象的文字知识变得更加生动起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历史知识的魅力,充分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一大弊端,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举措的深入研究,教师则更为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思维素养的发展,在保证课堂效率化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让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感受历史的魅力所在。此外,初中历史教师在如此的大背景环境下,应充分结合教育多媒体技术,整合教學资源,将教材中的文字、图片结合视频等多元化的方式直观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用历史故事讲述的方式,为学生烘托出家国情怀的浓厚氛围,促进学生民族历史认同感的产生,让学生在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中提升自身的历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的同时,为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唐洪平.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读与写,2018,(15).174.

[2]余秋萍,杜玲.基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20).49~52.

[3]崔英文. 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2021(2):122,124.

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5篇

1 创新意识的培养

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 而不是其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 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 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东西, 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奇性心强, 接受能力强, 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 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大胆想象, 智力冒险是合理的, 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意识, 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 独创性人才。如以讨论、辩论等形式, 使学生各抒己见, 想人之所不想, 见人之所不见, 做人之所不见。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 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 联想的新颖, 思路的开阔, 每一堂课, 我都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 让他们大胆的想、问、辨。刚开始绝大部分同学胆小, 也不知如何提出问题, 我就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如讲维新变法运动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假如没有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 你认为变法的结果会怎样?鼓励学生大胆的作答, 只要能积极思考回答, 不论答案正确与否, 都给予表扬或肯定, 这样, 课堂气氛活跃了, 思维打开了, 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书上的内容, 还将课外知识, 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 融会贯通, 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许多学生能在老师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对学生的关心、尊重及尽责的美好情感, 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效应, 从而转化为创造性和内驱力, 激活他们的思维主动性、创新性。如讲《明末农民战争》时, 一位原发言就脸红的学生, 却自告奋勇地根据所学知识, 对“闯王进京”作了创造性的场面描述:“1644年3月19日中午, 李自成头戴毡笠, 身穿青布衣, 肩背弓箭, 腰悬宝剑, 骑着高头大马, 率领农民军官兵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入北京城。城内百姓, 张灯结彩, 欢迎农民军进城……”通过创造性的描绘, 一个保持劳动人民本色的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学生如身临其境, 分享到农民军推翻明朝封建统治的胜利喜悦。这位学生的发言也博得了满堂彩。可见,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潜意智能, 并使之成为创新意识的策源地。

2 教会会学,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所以, 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习如何学习”。显然, 掌握学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 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 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 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 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 才能传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 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才是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例如:世界史中有关改革的问题。日本、俄国等国发生过重大的改革, 我重点分析了大化改新的原因、内容、影响, 使学生理解大化改新, 使日本历史发生转折, 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 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那么, 在以后学习“明治维新”的时候, 我就让学生参考“大化改新”, 分析其原因, 学生就会以分析“大化改新”原因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借鉴, 从而得出。由于封建统治的危机, 阶级矛盾尖锐, 内忧外困, 同时辩出两者的不同, 前者是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 后者是封建社会的内外交困的危机, 每当讲完同一类问题时, 都要总结出这一类问题规律性的东西, 分析共性和个性;当讲完所有改革时, 我引导学生思其共同原因, 不少学生能归纳出“落后的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导致危机的出现”, 能够从现象分析到本质。通过实践, 我认为,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知识, 而且要教给学生会学知识, 学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形成, 是一个由不知到知, 由感性到理性, 由模糊到清晰, 由生疏到熟练的发展过程, 是一个从“教会”到“学会”, 再到“会学”的过程。只要让学生自己“会学”, 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人生的征途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时代的“活水”。

3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标新立异

“疑乃学之始”。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 有利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才能在此基本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 对于神机妙算、遇事先知的“智多星”诸葛亮, 我认为教材只从正面谈到他的智慧、才能, 而历史上的诸葛亮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 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我这样说以后, 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 各抒己见, 有的学生提出了诸葛亮的不聪明之处: (1) 用人多疑, 不会招贤; (2) 事无大小, 亲自过问; (3) 实无大事, 缺少勇气和判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 提出疑问, 这一行为本身就蕴含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 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是这样, 可不可以那样。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 不唯书, 不唯上。“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 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在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敢于打破“常规”, 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当然, “新”和“异”并非随心所欲, 毫无根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史实, 进行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评价、判断, 不能为创新而创新, 哗众取宠。

“创新意识的培养”、“学会到会学”的飞跃等创新教育的尝试,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跃了课堂气氛, 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另外, 必须注意的是培养创造性的同时, 教师一定要强化自身的创造意识, 调动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 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塑造其创造精神, 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为宗旨,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 不断探索和改进, 才能益完善。

摘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 并使之成为创新意识的策源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知识, 而且要教给学生会学知识, 学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形成, 是一个由不知到知, 由感性到理性, 由模糊到清晰, 由生疏到熟练的发展过程, 是一个从“教会”到“学会”, 再到“会学”的过程。只要让学生自己“会学”, 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人生的征途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时代的“活水”。

关键词:自主学习,创新

参考文献

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6篇

1用生动通俗形象的语言, 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讲到商朝的“炮烙之刑”时, 笔者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 ’是一种酷刑, 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 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 就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行走, ‘ 犯人 ’ 刚踏在铜柱上, 只听到 ‘ 哧 ’ 的一声, ‘ 犯人 ’ 的脚板立即冒起缕缕青烟, ‘犯人’摇晃两下, 站立不住, 就‘扑通’一声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烧死了。 ”这样, 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 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2让学生表演历史剧, 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在讲“中国共产党成立”时, 先让五名学生扮演历史剧中不同的角色, 来表演“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片断, 再现历史事件的过程,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又出示图示说明:中国共六党成立的条件和历史意义。 这样从而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生动, 便于理解, 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3引入恰当的故事, 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讲“吴越争霸”时, 结合“卧薪尝胆”的故事, 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 吃苦耐劳, 就一定能够成功。 又如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 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教育了学生。 第二单元学完后, 组织学生举行讲故事比赛, 学生不仅故事讲得好, 体会也写得好, 不仅得到了启示, 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4积极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破解彩陶之谜”这个内容。 先由图片引出话题, 再结合相关的内容, 使学生对彩陶有一定的了解, 然后让学生根据三幅彩陶的图片, 让学生思考彩陶盆上人们手拉手的图案, 体现了人们什么样的生活情景? 学生讨论的很激烈, 进行了大胆的想象, 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 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

5采用历史故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历史课教学中, 要想给学生营造一个快乐、活泼的课堂氛围, 采用典型历史故事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这里所说的历史故事并不是随便选取一个故事就可以了。 而是要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兴趣、年龄特征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故事, 而且是耳熟能详的故事。 在上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故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并运用相关理论, 得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由教师加以总结。 例如讲述《三国鼎立》时, 先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歌, 随后问学生就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渴望什么?你会帮助谁?为什么?导语的巧妙设计及构想, 即有助于课堂教学, 同时也是课堂创新的一中体现。 创设历史情境, 感悟历史。 历史是有血有肉的, 如果让学生身临其境, 那受到的教育将是书本上所做不到的。 当然情境的创设离不开书本没否则那就是凭空捏造了。如讲述西周分封制是怎么一回事。学生可以分角色扮演来重现当时的情景, 虽然表演有一点难度, 但只要教师事先指导还是可行的。 学生表演完了, 不用教师讲, 大伙基本上都明白了什么是分封制。 相反让学生看两遍书, 然后提问什么是分封制, 好一点的学生把整段课文读了下来, 对不对呢?当然对, 要不然教材就有问题, 然而过后你要再问他什么是分封制, 他保证回答不上来。 而学生表演参与之后相当长时间内, 他都不会忘记。 这里对学生参与后得出的结论, 应该给予及时的评价, 对于教新颖的观点, 应及时表扬, 同时也要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在课堂上积极发言, 真正地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 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活泼。

6尊重学生,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兴趣

现代的初中生, 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在心理上更注重别人对他们的感受。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 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 面向全体学生, 给他们以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 即使在学生回答错误时, 也是平心静气地指导他们重新认识和更正错误。 这样, 从上第一节历史课起, 就要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合作关系和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 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建立起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总之,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用多种形式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使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就愿意去学, 去探索, 去求知, 去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 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知识,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真正减轻老师和学生的负担, 实施素质教育, 推进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

摘要: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当中, 教师应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素质, 促进学生各学科的进步。本文就学习历史兴趣方面的做法阐述了观点。

上一篇:投资效益审计探究论文范文下一篇:报刊英语建构主义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