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热点问题范文

2023-09-17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范文第1篇

新中国迎65周年华诞

2014年10月1日,新中国将迎来65周年华诞。从天安门城楼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宣告,到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放怀,到“嫦娥”奔月、蛟龙潜海……新中国的65年,是一幅中华民族梦想实现的画卷。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多激发市场活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障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涉及10多个领域的改革任务将陆续启动,措施务实给力。新的一年里,人们期待,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创造新荣光。

【考点:新中国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

201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走过一个甲子的光辉历程。60年风雨历程,从“豆选法”到城乡选举“同票同权”,从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不断完善。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增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度自信,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

【考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诞辰110周年

2014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我是实事求是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978年12月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新中国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邓小平被誉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考点:民生问题、民本思想】

第三次经济普查启动

2014年1月1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正式启动入户登记工作,约300万名普查人员将努力摸清全国1000多万个单位、约6000万名个体经营户的基本情况。经济普查,大到宏观调控,小到柴米油盐,它不仅利于“国计”,更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摸清“家底”,才能更好地服务民生,帮助百姓科学、理性地做出就业、消费、投资选择。五年一度的经济普查将让国家更清晰地了解

二、三产业发展的最新状况,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考点:列强侵华、新中国外交】

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

2014年,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此前再度参拜靖国神社,又一次翻开历史的伤口。面对中日关系,中国向来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共同维护历史正义和两国关系。四邻安则自家兴。家如此,国亦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与世界合作共赢,2014年的中国外交将会更加异彩纷呈。

【考点:中国科技成就】

“蛟龙”将首度探底印度洋 “上天入海”期待新“传奇”

2014年,“蛟龙”号将首次探底印度洋,嫦娥四号或将承担新的“登月”使命。“上天入海”已从美丽的神话走进现实,一次次的成功带给国人无限自豪。嫦娥三号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蛟龙”号让中国成为世界上五个拥有6000米以上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国家之一。人们期待,科技工作者们书写更多新的“传奇”。

【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高考改革方案公布

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推行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亮点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已有体现。2014年上半年,教育部将发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改革实施意见。这些改革举措旨在从根本

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保证公平公正、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高考时代,令公众满怀期待。

【考点:互联网】

不动产登记、网络实名集中亮相 多项登记制影响几何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范文第2篇

七年级

1、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589年,隋灭陈朝,隋朝统一全国

3、1004年,辽军攻宋——澶州之战;宋夏议和

4、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

5、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

6、1624年,荷兰大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7、1689年,清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八上:

1、1839年,虎门销烟175周年

2、1844年,中美《望夏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3、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的签订

4、1884年,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任命刘锦棠为新疆第一任巡抚

5、⑴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0周年

⑵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20周年

6、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105周年

7、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95周年)

8、⑴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⑵1924年,黄埔军校建立90周年

9、1929年,朱德、毛泽东率红四军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

10、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80周年

11、1944年,八路军、新四军开始局部反攻90周年

八下:

1、1949年,北平解放;渡江战役胜利;南京国民政府统治被推翻;新中国成立;人民空军、海军部队先后成立65周年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60周年

3、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

4、1969年,刘少奇含冤病逝

5、1979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美建交35周年

6、⑴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30周年 ⑵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30周年

⑶1984年,我国在23届奥运动会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30周年 ⑷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30周年⑸1984年,邓小平正式提出“一国两制”30周年

7、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

2014-05-27 22:17:07

历史 肖

2014-05-27 22:17:07

冲刺阶段,考生该怎么利用好时间稳中求胜?要注意养成八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中考“护航”。

1、记忆习惯。

一定要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明确一分钟写多少字,读多少字,记多少字,通过一分钟记忆来培养学习习惯。

2、定计划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优秀生和薄弱生最大的区别往往就是计划性。所以,考生要养成定计划的习惯,每一天、每一节自习课都要有目的、有计划。

3、预习习惯。

很多薄弱生明显进步,秘诀就是形成了预习、自己钻研的习惯。反之,自己不钻研,机械被动地接受别人的东西,则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提高。所以,考生每天都要给自己留出预习的时间,让自己学进去,感受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增长能力的快乐。

4、适应老师的习惯。

各学科教师,能力长短不齐,讲课方法各异。我们不可能要求老师适应每一个学生的要求。所以,学生也要学会适应老师。

5、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

这也是非常要紧的。尖子生做尖子生的事,基础薄弱的学生与其盲目攀比,不如立足自身把“小事”做好。

6、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用脑的习惯。

在课堂上,只做到专心听讲还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只有调动思维,积极参与老师的提问、同学的讨论,才能事半功倍。

7、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整理错题集是很多优秀学生公认的好习惯。每次考试之后,要学会整理错题,把丢掉的分数及时“捡”回来。

8、及时总结复习、用好课本的习惯。

冲刺复习阶段,考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完善知识体系、查漏补缺。在总结知识体系时,要通览课本目录,不能把各部分割裂开。

2014-05-27 22:20:34

历史 肖

2014-05-27 22:20:3

4随着“中考”临近,家长们的心也随着紧张起来。如何才能让孩子上一所心仪的高中,这大概是每个中考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了。然而,我们一定要知道,中考不仅仅是孩子努力孩子就能解决的。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中考成绩有很大的影响。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成为孩子提高分数的助推器呢?下面,就分享一些专家的建议,科学迎战中考。

1.营造学习氛围。创造机会,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日常生活中要寓教于乐。比如每日给孩子讲一个寓言故事,从中考察成语、歇后语以及汉字的写法。切记不要太过功利,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2.开阔孩子视野。可以给孩子分享一些成功案例,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例如在网上找一些成功的案例,分享学习方法。这一点上,一定要注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照搬别人的学习模式。

3.拥有平常心。做个平常的父母,更有助于孩子从容地迎接中考。如果家长过于紧张,势必会把情绪传递给孩子,不利于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提升。相反,我们家长要少一些絮叨,多些包容,密切关注孩子心理。孩子正处青春期,情绪容易波动起伏,为此应避免说“你必须考上重点”“你看看人家学习多好”之类的话。要多些鼓励,看到孩子的长处和进步,增加孩子自信心。

4.适时放松。找一些合适的释放压力方式,如听轻音乐,放松身心,陶冶情操。像久石让的音乐,舒缓轻盈。大家可以到网上搜索,很容易找到。

5.科学作息,督促孩子不要过分熬夜。专家建议,中考前的学生要十点左右就要睡觉,否则会影响身体排毒,严重伤肝。同时多增加营养,经常给孩子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多吃些肉类、豆类、蔬菜,为中考作身体储备。

2014-05-27 22:24:40

历史 肖

2014-05-27 22:24:40

中考是孩子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大考,随着考试时间日益临近,考生和家长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专家提醒,决战前,考生是否能够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充分利用好时间至关重要。而对于家长来说,最重要的是当好后勤兵,为孩子加油、减压,过度监管反而适得其反。

中考冲刺六大“秘籍”

针对中考冲刺阶段的复习,学大教育的专家提出以下六点建议:

一是对各科各单元的基础知识进行再次复习。把自己在做题中运用不好的知识点做重点标记,着重复习,并做一些相应的习题或试卷来帮助理解、记忆。

二是熟练各单元专题知识。对总结好的历史知识等要熟练运用。特别是综合题,考查得较为全面,也特别练习头脑。将掌握的知识点,通过做题熟练运用,是中考得分的必要保障。

三是整合、强化知识点,弥补漏洞。针对错题,要细化到知识点。如果在综合题中,因为某一知识点而导致解题出错,一定要对导致出错的知识点再次复习,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强化复习。不良的解题方法和习惯也要及时改正。

四是边做题边检查。在备考过程中需要做一定量的题来巩固和强化。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边做边检查。如果这个时候还有错别字,忽略正负号,抄错题等就会变为中考的“杀手”让你与高分擦肩而过,让你后悔不已。

五、强化中考考点,压轴总结。历年真题,教师模拟题解析、《说明指导》《时政热点》等资料,有助于把握中考方向。

六是考前浏览。把所有总结过的知识点、错题集,以前做过的习题、试卷拿出来看,主要看错题,避免中考时再犯同样的错误。

过度“监管”适得其反

中考日益临近,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已经不知不觉地上升为“监管”。殊不知,这种监管式教育易激发孩子的叛逆心理,导致厌学厌考,反而会适得 其反。学大教育专家提醒,在冲刺复习阶段,家长要适当给孩子一些休闲空间,更不要用言语刺激,以下六句话一定不能说。您中招儿了吗?

一、“孩子,要争气啊,你是我们的希望!”

把孩子的发展当成自己唯一的指望,是一种丧失自我的表现。这样的家长往往自己得过且过,患得患失。不断催逼,最后只会落得吃力不讨好。丧失自我,是为人父母的通病,但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心理。

二、“没时间管你,不挣钱怎么过日子啊?”

教育孩子不是上课,一个电话、一个眼神都是教育,和孩子相处更是好的教育契机。教育的效果不由时间长短决定,关键要看家长用不用心、会不会教育。总以“没时间”为借口忽视孩子教育的家长,就算有了时间也教育不好孩子。

三、“进了前三名,妈妈给你买„„!”

物质奖励看似是一种增强孩子学习动力的保障,可如果考砸了就惩罚,考好了就奖励,孩子会误以为自己是为家长而学、为奖励而学。这种奖励机制破 坏了孩子对学习的正常理解。如果有一天孩子不再把物质奖励当作目标,他便会丧失学习的动力。而且,这种教育方式助长了孩子的功利心,有效一时,却不能有用 一世,更容易把孩子引向“灰色地带”。

四、“没有原因!我说不行就不行!”

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源于家长头脑中“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这不仅会导致亲子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更会破坏孩子的公正心,妨碍孩子民主意识、协商能力的发展,甚至还会滋生孩子的暴力倾向,从而在备考过程中产生不良情绪。

五、“你怎么这么笨!成绩怎么总上不去呢?”

抱怨和指责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孩子自己也不情愿表现得那么差,家长什么都不说,他的心里也会自责。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往孩子的伤口上撒盐,更不能当着别人面说自己的孩子很笨。父母气急败坏的责骂孩子,会让孩子无地自容,不知所措,增加逃避心理,厌弃中考。

六、“你看看人家那谁!”

这是家长们最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孩子们最厌烦的。危害在于:它破坏了孩子的心理平衡,让孩子失去应有的信心。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范文第3篇

热点专题八 聚焦世界互联网大会,共建网络命运共同体

【背景材料】2016年11月18日,为期3天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落下帷幕。围绕“创新驱动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进行坦诚交流。大会围绕互联网经济、互联网创新、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治理、互联网国际合作等前沿热点共举办了16场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组委会秘书处高级别专家咨询委员会发布《乌镇报告》,凝聚各方共识,成为大会标志性成果。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徐麟在闭幕式致辞中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创新是互联网的基因,互联网日益成为驱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推进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互联网是无国界、无边界的,世界各国在网络空间休戚与共、命运攸关,维护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无疑,打造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的创新风口,中国有很多经验可以一起分享,也有很多难题需要共同探讨。【考点链接】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1.企业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履行好社会责任,做有担当、负责任的企业公民,为社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应该成为企业积极践行的目标之一。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回馈社会、造福人类,是互联网企业存在的价值和应有的担当。

2.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国家之间的合作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而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让这种合作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

3.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必须坚持同舟共济、互信互利的理念。各国应该推进互联网领域开放合作,丰富开放内涵,提高开放水平。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向世界,要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

4.各国之间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互联网为各国搭建了更多沟通合作平台,创造了更多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共赢新亮点,推动彼此在网络空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让更多国家和人民搭乘信息时代的快车、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6.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创新是互联网的基因,互联网日益成为驱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推进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维护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7.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本届治理论坛以描绘全球互联网发展与创新带来巨大成就的全景图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发展趋势,落脚于通过合作创新优化公共政策,实现互联网的可持续发展。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1.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互联网体现了科技的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2.维护国家主权。《联合国宪章》确立的主权平等原则是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覆盖国与国交往各个领域,其原则和精神也应该适用于网络空间。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和网络管理模式,尊重网络主权。

3.构建公正合理的网络新秩序。国际网络空间治理,应该坚持多边参与、多方参与,由大家商量着办,发挥政府、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技术社群、民间机构、公民个人等各个主体作用,不搞单边主义。要构建公正合理的网络新秩序,促进公平正义。

4.当今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网络空间,不应成为各国角力的战场,更不能成为违法犯罪的温床。各国应该共同努力,防范和反对利用网络空间进行的恐怖、赌博等犯罪活动。维护网络安全是各国共同的责任,符合当今时代主题。

5.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国家间的不同利益则是国家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根源。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搭建全球互联网共享共治平台,共同推动互联网健康发展,符合各国共同利益。

6.中国作为世界负责任的大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站在为全人类、为全世界考虑问题的平台上,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中国在世界互联网发展和技术上正在崛起,为世界的未来和人类创新技术去着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网络大国的使命和担当。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1.文化交流与传播。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互联网架设国际交流桥梁,有利于推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各国人民情感交流、心灵沟通。 2.文化创新。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定下行压力。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开拓发展新境界。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活动的空间,面对世界经济复杂的形势和风险挑战,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有利于促进各国共同繁荣。

3.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中国正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这有利于发挥互联网传播平台优势,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华优秀文化,让中国人民了解各国优秀文化,共同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4.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要尊重各个国家的发展差异,尊重不同的利益诉求,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目前网络空间的种种问题。在世界各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互利合作的基础上,努力消除网络空间的各种隐患,让全世界人民共享网络社会当中人类文明的新成果。

5.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有利于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1.意识的能动作用。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有利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多中国人民,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2.发展的观点。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互联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很多领域的创新发展起到很强的带动作用。互联网发展给各行各业发展带来历史发展机遇。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中国是互联网大国。过去的二十年我们一直是在商业模式的创新,用户体验的创新和各种微创新之间一步一步地前行,取得了非常大地成果。但是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大家关注的焦点越来越聚焦于原创性技术的创新。

4.联系的观点。目前,我国正在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这必将进一步刺激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5.整体决定部分,要树立全局意识。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把住了全球互联网治理的脉搏。唯有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才能既满足各国分享互联网发展成果的要求,又激发出各国为净化网络空间、保障网络安全群策群力的积极性。

6.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多边参与、多方参与将成为互联网治理常态,政府、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技术社群、民间机构、科研院校、公民个人等各个主体积极作为,共同推动“共享、共治”的务实合作进一步深化,为实现互联网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

7.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我们既要尊重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要依法构建良好的网络秩序,这有利于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 8.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习近平主席在大会开幕式的视频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互联网的作用,他指出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深刻变化,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的新机遇、新挑战。

9.抓主要矛盾。当前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方兴未艾,需要我们仅仅抓住新技术革命、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从消费互联网扩展到产业互联网,促进实体产业的互联网转型,做大做强数字经济,这是带动全球经济增长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0.树立创新意识。要充分发挥企业利用互联网转变发展方式的积极性,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创业探索。作为企业要更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要用好互联网带来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热点专题九

赏传统诗词之美,寻文化基因之源

【背景材料】2016年4月15日晚上,《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总决赛落下帷幕。《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传统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考点链接】

一、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1.文化塑造人生。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几乎无一字无来历,每一句诗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读之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诗词涵盖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尤其值得继承和发扬。社会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文化软实力和人的素质思想亟待并行跟进,古诗文传统文化恰恰是一种提升的力量。

3.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诗是记载人类生命文化最早的文学形式,它给人类巨大的精神支持,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强大的文化精神,对社会历史产生深刻影响。

4.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要把中华诗词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我们传承古代经典,不是单纯的背诵一些诗词,而是传统中华民族文明。也不是只知其文不解其义,而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5.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诗词本身经历的变迁和发展,始终都在记录着时代的面目,它本身固有内容的凝练性、结构性跳跃性和本身字词的韵律节奏性,让它区别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而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让古代诗歌更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6.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对于诗词作者来说,除了上述功能以外,语言是用来塑造诗词艺术形象的工具,也是沟通诗词作者和读者思想感情的媒介。通过中国诗词大会,促进诗词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7.大众传媒的作用。从汉字听写大会,到谜语大会、成语大会,再到诗词大会,媒体人一次再一次地通过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让与国家要求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入人心,成风化雨,引爆全民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潮。 8.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代就有5万多首诗、2000多个诗人,这是其他国家与我们无法比拟的。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淘洗,承续至今的古诗文,都是古代先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堪称文学典范。我们要继承和发展古诗词文化。

9.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一要继承。二要发展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坚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也是义务。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有利于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魅力,成为我们最美的文化根。

10.教育的作用。李白的《静夜思》可以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锄禾》能教育学生们从小爱惜粮食,《游子吟》能让学生体会母子之间的拳拳深情,学会感恩,等等。这些道理,通过教育的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体会和领悟。

11.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瑰宝。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夺目的明珠,是中国人的精气神。《中国诗词大会》取得的丰硕成果,体现了国家媒体文化的重要担当。这说明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12.中华文化的特征。不论是参赛选手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通过中国诗词大会让大家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唐诗宋词双峰并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和高峰。

13.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和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目前,在一些中小学校,教材大幅增加传统篇目,不论从继承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培养学生的精神心灵成长的角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4.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我国每年通过各种媒体发表的诗词作品数量是《全唐诗》的十多倍。重视古诗文,吸纳古人之长,在古人的基础上立异和升华,有利于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1.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学校教育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可通过情景剧等方式将晦涩难懂的古诗文翻译成生动有趣的白话文,减轻孩子对古诗文的内心恐惧感。也可将古诗文嵌入学校宣传栏、文化走廊等,让孩子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汉语本身是一种美的语言,具有抑扬顿挫四声,富于音乐性,使得古诗富有音韵美、节奏美。通过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激发学生身上的“诗性”。

3.普遍联系的观点。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几乎无一字无来历,每一句诗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如古诗中有大量书写春节、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的诗词,这些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

4.永恒发展的观点。古诗文是中国人、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道德精华、思想精华和价值精华,中小学语文教材在吸收世界文明发展成果的同时,要将传统文化精品,装进青春的行囊,让他们走得更远,更为开阔。

5.事物的发展道路充满曲折。当下,所谓“非主流语言”成了孩子们热捧的新人类词汇。这些“非主流语言”虽然富有趣味却已然偏离了中华文字的本源,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课堂作为学习的主阵地,应该加大古诗文在教材中的使用。

6.坚持量的积累。要树立诗不厌改、虚心求教、一字为师的理念,摒弃浅尝则止、粗制滥造、讳疾忌医的恶习,初稿写成后,要字斟句酌,反复锤炼,反复修改。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哪怕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 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纵观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把诗歌分成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等等。不同时代,诗歌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但它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即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8.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诗词语言的锤炼与修养,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有一个理论问题,对于一个诗词爱好者特别是诗词作者来说,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水平,就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努力学习,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取得实效。

9.矛盾的观点。矛盾是对立双方的对立统一。在诗词学习中,炼字(词)是炼句的基础,炼句是炼字的结果,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炼意,为了提高诗的思想性,为了创造更高更美的诗境,即诗的意境。两者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

10.矛盾具有特殊性。诗词语言是特殊的文学语言。诗词语言来源于生活语言,但又不等同于一般的生活语言,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学语言,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语言。诗词学习与写作中,要进一步提高对诗词语言特殊性的认识,自觉加强诗词语言的学习与修养。

11.辩证否定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辩证否定观点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当然,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等于对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糟粕都吸收进来,也不意味着排斥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处理。 12.重视创新的作用,培养创新意识。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才能让古诗文真正为孩子所喜欢,重新焕发时代魅力。因此,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可开设传统文化社团,通过举办“品味经典 诵读经典”、“古诗朗诵”等方式让孩子通过比赛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1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劳,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忧,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盼,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无一不是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体现了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热点专题十

关注健康中国2030,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背景材料】2016年8月19日至21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要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悠悠民生,健康最大,保障人民健康是我们党为人民奋斗的重要目标。

【考点链接】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健康的生活离不开健康的食品。质量不合格的食品不具有相应的使用价值,也就不具有价值,不是商品,而且影响身体健康,影响我们的生活。因此,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2.企业要讲究诚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重视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有利于提升商品的质量,抑制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让百姓在健康的生活中提升生存质量,提高幸福指数。

3.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优点,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针对市场上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等问题,政府必须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这对保障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食品安全和生产安全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

5.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全体人民公平获得。要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政府要有所为,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市场要有活力。 6.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因病返贫成为其间一大障碍。据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统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42.2%。健康是一切之本,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待一个更加健康的中国。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一切为了人民健康,要普及健康生活,提高人民的健康素质。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2.我国政府的原则宗旨。“十三五”时期,我国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发展方式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这说明了我国政府坚持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我国政府的性质和职能。近年来,我国政府坚持完善健康保障,增加对人民的健康投入,建设健康环境,营造人民的健康氛围。同时,发展健康产业,提升人民健康产品的供给侧质量。体现了我国政府作为人民的政府,行使加强社会建设等职能。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1.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应充分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既提升薪酬待遇、优化职业环境,又要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让广大医务人员更加积极主动为人民提供最好的卫生与健康服务。这就要求加强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只有人人健康,才有全民健康;只有人人幸福,才有全民幸福。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以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四、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1.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贯彻食品安全法,完善食品安全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

2.规律具有客观性,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生产中出现了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安全事故,往往与违背生产操作流程有关。为此,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遵循生产操作流,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提高抵御安全事故的能力。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为新时期打造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民健康而努力。

4.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控好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为健康中国提供有力安全保障。为此,企业发展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应该坚持发展的观点,防患于未然。

5.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营造健康环境是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本前提。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重点抓好空气、土壤、水污染的防治,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6.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关系,整体统帅部分,要树立整体意识。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规划、政策和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影响,意味着方方面面都要协调,每个行业、单位、机构和个人都要参与到健康促进当中。 7.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病难、看病贵,既是民生之重,也是民心之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周密部署下,我国迎难而上,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积极探索医改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

8.要着重抓好主要矛盾。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9.人民群众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就是要让全体人民幸福生活,而健康是幸福的基础和标志。为此,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

10.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立场。新国后,中国走出了自己的健康发展道路,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人”的转变。健康中国就是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人民根本利益服务,本质上就是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实现人口健康全覆盖。

11.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历史之必然,时代之担当,人民之期盼。但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为我们的卫生健康工作带来的诸多挑战,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1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人们对于就医、健身、养老、旅游、环保等与健康相关的需求要求越来越多。同时,当中国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越走越近,全民健康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道新课题。

13.辩证否定的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中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要满足全国人民的医疗卫生需求,不以改革的方式、不用创新的模式是无法实现的。只有以改革的思维和举措才能破解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所面临的难题。1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从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到维护少年儿童健康。从重视妇幼、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健康,到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做好心理健康服务,都要求我们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使健康服务贯穿全程、惠及全民。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范文第4篇

考向一

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十九大”明确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尤其是中草药,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因此中医药的发展,很有可能成为2018年高考地理考查的热点。预测高考地理会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相关资料为切入点,考查某种中药材种植的区位因素,某药企发展的区位因素,某地区医药行业发展对该地区的影响等。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归属名贵中药材,是一种喜温凉湿润环境的长日照作物,要求土壤疏松透气。陇南岷县是我国当归的主产地,占我国当归总产量的70%,出口量的90%。1989年“岷归”获世界博览会金奖,2001年岷县被授予“中国当归之乡”称号。岷县当归主要分布于洮河流域(图1),归农发现生荒地(未开垦的灌木林)育出的幼苗质量较好,一般可以获得高产,因此成为当地主要的育苗方式,据统计岷县每年育苗开垦约4000亩生荒地。以前,岷县当归主要通过原药的形式对外销售,近几年来岷县大力发展中药产业,建立了占地500多亩,集药交中心、会展中心、加工中心、仓贮中心、货运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融为一体的经济开发区,吸引了一大批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化妆品企业、保健食品企业投资建厂。目前岷县的中药材加工企业已达117户,从业人员5000人。图2为岷县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图。

图1

图2 (1)分析岷县发展当归种植业的自然区位优势。

(2)简述大批中药材加工企业到岷县投资建厂的原因。

(3)与直接销售原药相比,分析岷县发展当归加工业的积极意义。 (4)请选择下面两个问题之一作答。

①指出生荒地育苗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1 ②简析岷县当归产业的发展对山区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考向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总结出来的,对农业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17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七),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按照气象学标准,立春实际上是迎春。下图示意我国二十四节气时间表。据此完成1—3题。

1.立春时,我国的冬、春季分界线(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达10℃以上为人春)大致在

A.秦岭—淮河一线 B.海南海口到台湾高雄一线 C.太行山—燕山一线 D.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

2.40年前,指导东北某地农业生产的谚语是“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现在的谚语是“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农业谚语的变化反映了

A.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B.当地气候变暖 C.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D.当地降水增加

3.考虑“二十四节气”的节气含义,可概括为三类,其中不包括 A.反映季节时令 B.反映月相变化 C.反映气候特征 D.反映动植物表象 考向三

保护古村落、古建筑

梅关古道位于江西省大余县与广东省南雄市交界处,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古驿道。历史上,梅关古道是广东和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之一。下图示意梅关古道与关楼景观,读图回答1—3题。

1.“庚岭寒梅”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探梅胜地之一,梅花有“南枝先开,北枝后放,界限分明”的奇景。影响梅花次第开放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条件差异 B.降水条件差异 C.光照条件差异 D.热量条件差异

2.梅关是一座古老的关楼,位于梅岭之巅,是岭北与岭南分界线,游客每到此处,都要在关口两侧分别留影。关楼留影效果最佳是在 A.清明节傍晚,南侧 B.劳动节日出,北侧 C.端午节日落,南侧 D.元宵节中午,北侧

3.梅关古道现已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遗迹,造成这一职能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A.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 B.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C.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 D.社会政治的发展演变

“西归道路塞,南去交流疏。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这是描述浙西山区松阴溪地区古村落的诗句。下图为松阴溪流域古村落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松阴溪流域的古村落多分布在 A.溪谷 B.盆地 C.山脊 D.鞍部

5.根据诗句判断,该流域古村落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是 A.开发历史悠久 B.旅游开发落后 C.自然景观优美 D.地形较为闭塞

热点六 精准扶贫

“婚姻贫困”是我国在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低生育率及传统生育思想等影响下产生的性别

3 比例失衡现象。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可婚男性将过剩2 400万,贫困地区该问题会更加突出。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婚姻贫困”的原因不包括

A.生育率低 B.区域间经济水平差异 C.“养儿防老”思想 D.年龄结构失衡 2.缓解我国“婚姻贫困”的主要途径是

A.限制城乡人口流动 B.适度调整生育政策 C.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增长 D.加强胎儿性别选择

考向二

精准扶贫(交通建设、工农业发展等)

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食用品种主要种植在海拔3000米以上、降雨量300mm左右的高海拔山区,是印加居民的传统食物。藜麦营养价值丰富、全面,古代印加人称之为“粮食之母”,曾被美国宇航局用于宇航员的太空食品,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藜麦是唯一一种单体植物即可满足人体营养需求的食物,正式推荐藜麦为最适宜人类的完美的“全营养食品”。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某农业公司把引进食用藜麦种植作为扶贫项目在某地区推广,适合推广的地区应位于

A.青藏高原 B.东南丘陵 C.塔里木盆地 D.东北平原

2.藜麦引种成功迈出了地区扶贫的关键一步,为了增加该地区居民收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A.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 B.延长藜麦生产产业链,增加藜麦产品附加值

C.大规模发展藜麦种植,迅速扩大种植面积 D.加强科学研究,选育高产高品质良种

热点七 走出去,引进来

考向一

经济全球化

当地时间2016年9月25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体验我国出口的宇通客车,考察我国装备“走出去”情况。11年来,宇通客车已向古巴出口客车整车5000多台,宇通还与古巴一家汽车制造商合作,在当地组装生产客车1600多台投放市场,全部为中国品牌、中国技术。下图为古巴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古巴吸引宇通客车投资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A.气候宜人 B.生产技术先进 C.市场广阔 D.土地面积大

2.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对我国企业的影响是 ①提升国际竞争力 ②加强国际间合作 ③减少产品附加值 ④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宇通客车进入古巴市场后,可以

①改善当地交通状况 ②增加当地就业机会

③延缓当地工业化进程 ④加快当地矿产资源的开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考向二

一带一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正在打造“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该区域资源丰富,但是交通不够便利,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图示为亚欧大陆未来的国际铁路线分布图。

材料二

兰新高铁于2014年12月底全线通车,该铁路在新疆、甘肃、青海三省之间形成一条新的快速铁路运输通道,乌鲁木齐与内地主要城市的通达时间约缩短一半。“新疆不再是边疆”,为新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提供有力支撑。我国计划未来将把高铁延伸到中亚、欧洲,建立“高铁丝绸之路”。

(1)比较欧亚大路线、中亚线、东南亚线在施工中遇到的困难。 (2)简述新高铁对新疆的意义。

(3)连云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桥头堡,该市正积极申报连云港自由贸易港,简述其地

5 理位置的优势及适宜发展的产业。

热点八 推进绿色发展

考向一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推行清洁生产。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推行生态农业。虽然近年来高考对循环经济的考查较少,但试题多考查工农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新模式及其意义等,如立体农业、生态工业园等。

浙江东南部青田县地处瓯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崎岖,山地丘陵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溪谷纵横,烟江秀丽,山峦连绵、奇峰挺拔,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形成了独特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世界四大农业遗产之一。读图,回答1—2题。

1.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A.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 B.修建温室改善热量 C.兴修排灌水利设施 D.拓展市场,推进产业化 2.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 A.能灵活地适应市场 B.农产品的类型多样 C.提高了生产效率 D.稻鱼共生,保护环境

考向二

清洁能源的开发

清洁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地热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能等。由于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清洁能源的开发越来越多。高考侧重考查区域能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如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Ⅲ第37题考查风能相比煤炭、水能的开发优势。预测2018年可能以清洁能源开发为背景,考查清洁能源开发的条件、影响等。

固体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2017年5月10日起,中国地质调查局从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开采出可燃冰。2017年7月9日14时52分,可燃冰的试采井在连续60天稳定产气后正式关井,这也标志着我国首次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取得圆满成功。下图为神狐海域位置图。读图完成1—2题。

1.若在神狐海域大规模开采可燃冰,则可能 A.缓解全球变暖 B.改变海流方向 C.很快取代石油 D.影响海洋生态

2.下列地形区中,可能有可燃冰分布的是

A.华北平原 B.云贵高原 C.青藏高原 D.东南丘陵

考向三 能源安全

把气田开采出来的天然气超低温冷却,当温度达到-161.5℃变成液体后,将其压缩储存在低温储存罐内,这就是液化天然气(英文简称LNG)。亚马尔半岛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平原西北部,地处北极圈内,冰原下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目前,中俄在此合作兴建了全球最大的LNG项目。预计到2018年,“北极气”将从这里送往中国。结合材料,完成1—2题。

1.亚马尔半岛地区环境独特,对降低LNG生产加工成本有利的是 A.严寒 B.烈风 C.冻土 D.地平

2.关于中俄之间北京LNG运输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来源:Zxxk.Com] A.宜选用管道运输,可以利用中俄之间的原有管道 B.宜选用管道运输,可发挥其运量大、连续性强的优势 C.宜选用轮船运输,因俄罗斯北冰洋沿岸多优良海港 D.宜选用轮船运输,但航线季节变化会导致运费波动

热点九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考向一

大气污染的原因及防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PM2.5(10)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中直径≤2.5(10)微米的微粒物,也称为可吸入颗粒。它作为水汽的凝结核,是云、雾、霾的形成因子。雾与霾可相互转化,其区别在于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低于80%的为霾。

材料二 2013年1月7日以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相继多次自北向南出现大范围雾霾天

7 气。有专家指出,中国部分地区的雾99.9%的情况是霾。下表为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我国部分城市2012年平均PM10浓度(单位:微克/立方米)。

(1)根据材料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冬半年自北向南大范围爆发雾霾天气的原因。

(2)专家称,我国走出“霾”伏至少还需20年。请对治理雾霾提出两点合理化建议(加大宣传教育除外)。

考向二

水污染的原因及防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山区农村地区建设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建不起、养不起”的问题,作为山区的某县进行了多方探索,引进农村无动力厌氧污水处理技术化解了这一难题。所谓无动力厌氧污水处理系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化池,这种小型污水处理系统不需要任何设备也无需动力,只需利用生物软填料和碎石滤料就可达到吸附污染物过滤污水的效果。人工湿地上长满了美人蕉、芦竹、荷花等植物,周围建设了湿地公园并配备了健身器材,成为许多村民平时运动休闲的好去处。该系统治污效果良好,经处理后的水质达到了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下图为某县农村无动力厌氧污水处理系统示意图。

分析山区农村地区推广无动力厌氧污水处理系统相较传统污水处理厂的优势。

考向三

固体废弃物污染与防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厨余垃圾是指居民日常生活及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包括丢弃不用的菜叶、剩菜、剩饭、果皮、蛋壳、茶渣、骨头等。厨余垃圾含有极高的水分与有机物,很容易腐坏,产生恶臭,故应单独、合法回收,依法科学处置。

(1)分析厨余垃圾非法收集利用和混装、倾倒荒野对居民健康和环境产生的威胁。 (2)指出厨余垃圾可持续利用途径。

热点十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考向一

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

牛肝地是发育在以红层软岩(红层软岩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碎屑沉积岩,岩性以砂岩、泥岩、页岩为主)为主的区域,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土壤一般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部分组成。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变化图,完成1—3题。

1.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A.东北平原 B.江南丘陵 C.青藏高原 D.河西走廊 2.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异 B.地表形态变化 C.土壤肥力变化 D.过度农业活动

3.在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A.土壤厚度增大 B.土壤水分含量增大 C.土壤肥力提高 D.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考向二

湿地和森林的保护

人类活动切碎了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破碎的栖息地间修建的“走廊”称为野生动物通道,如“绿桥”(左图)等。班夫国家森林公园(右图)的野生动物通道结合当地气候、水文特

9 征并与植被、地形融为一体,有效降低了人类活动的干扰。据此完成1—2题。

1.“绿桥”上面一般会种上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灌木草本,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为食草性动物提供食物 B.削弱过往车辆光线和噪声 C.绿化美化“绿桥”景观 D.为了保持“绿桥”的水土

2.班夫国家森林公园“绿桥”所种植乔木的主要类型最可能是 A.常绿硬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针叶林 D.落叶阔叶林 考向三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环境保护】

鲸是世界上体形最大的哺乳动物,其中多种鲸目前已处于濒危状态。多数大型鲸类(下图所示为南极蓝鲸)集聚在南极附近海域。南极海域被国际捕鲸委员会划为鲸类保护区。然而,日本等国家在该海域的捕鲸活动从未停止过,被捕杀的鲸就包括处于濒危状态种类。

说明大型鲸类集聚在南极附近海域的原因,以及鲸类大量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滇金丝猴,被称为世界上最高贵的猴子,它栖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针叶林带,活动范围可从2500米到5000米的高山,以松萝针叶林的嫩叶、花苞等为食。滇金丝猴主要分布在金沙江与澜沧江之间狭长地带,现存自然种群几乎均处在相互隔离状态,各自然种群之间已不可能进行基因交流(下图)。

(1)描述图示两江地带滇金丝猴种群栖息地的分布特征。 (2)分析两江狭长地带有利于滇金丝猴生存的原因。

(3)说明导致两江地带滇金丝猴种群相互隔离的人为原因。

(4)滇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物种,专家呼吁要严格保护滇金丝猴,试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考向四

耕地保护

2016年我国在部分地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休耕制度试点,其中,在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实施轮作。在干旱退化地区实施多年休耕。据此完成1—2题。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东北冷凉区轮作的目的是保持土壤肥力

B.北方农牧交错区轮作的目的是退耕还牧,遏制生态恶化 C.西南石漠化区休耕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土壤盐碱化

D.西部生态严重退化地区休耕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

2.河北黑龙港地下水漏斗区季节性休耕制度实施后,播种面积可能会大幅度下降的是 A.春小麦 B.冬小麦 C.玉米 D.水稻

11 2018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参考答案

热点五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答案】(1)岷县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雨水较多,蒸发量小,气候湿润;海拔高,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地势起伏大,坡度适宜,排水条件好,土壤疏松透气。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当归的生长。

(2)岷县的当归产量大,药材加工有充足的原料;仓储、货运等基础设施和信息、会展等配套服务完善,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岷县当归的知名度高,品牌效应明显。

(3)当归的深加工,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经济效益;延长了产业链,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增加了较多的就业岗位,提高了就业率。(或稳定了当归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当归种植业发展)

(4)①生荒地育苗大量破坏灌木植被,影响生物多样性;加剧水土流失,容易诱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②山区贫困县应立足自己的地理条件,重点发展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在此基础上,招商引资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工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多样化。

热点六 精准扶贫

2.藜麦引种作为地区扶贫项目,要继续增加青藏高原的居民收入,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所以应该是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增加收入,可以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还可以加强科学研究,选育高产高品质良种,提高品质,增加产量;延长藜麦生产产业链,增加藜麦产品附加值,增加收入。而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大规模发展藜麦种植,迅速扩大种植面积容易造成生态破坏,所以不可取。故选C。

热点七 走出去,引进来

(2)加强新疆和中东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扩大铁路运输能力;便于新疆优质农产品、矿产等的运输,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带动旅游业;增加就业;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

(3)优势: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中部,具有海陆空等综合交通优势;位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带,离长三角、环渤海地区较近;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双向开放门户(联系中亚和东亚地区的纽带)。

适宜发展的产业:出口加工业,仓储物流,转口贸易,金融业。

热点八 推进绿色发展

3.是超低温液化之后储存在低温罐内的天然气,不能采用管道运输,可以采用轮船运输。北极海冰面积在冬夏季节有很大差异,所以轮船在不同季节要选择不同航线,导致运费波动

热点九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答案】(1)自然原因:冬半年空气干燥,西北风强劲,我国北方地区离内蒙古等沙源地较劲,冬季冷锋导致锋面逆温,雾霾不易扩散。

人文原因:冬季取暖燃煤、交通工具加重PM2.5含量;城市高楼林立,阻碍空气水平运动,雾霾扩散受阻。

(2)加大环保立法、执法力度;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如风能、核能和水能等;加大技术投入,发展清洁煤、液化煤等技术,排放时过滤回收粉尘;植树造林等。

【答案】工程建设投入小;运行及维护成本低;占地面积小,选址灵活,适合山区农村地区推广应用;将环境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融于一体,既处理了污水、美化了环境,又提供了村民休闲和健身场所;低成本高效率,污水净化效果好。

【答案】(1)非法收集,引发“地沟油”“垃圾猪”等事件,危害食品安全;违法运输,滤液滴漏、遗漏,污染道路,污染空气,危害居民健康;倾倒荒野,有害成分向地下渗透,污染土壤;露天堆放,受风吹日晒,影响大气质量;或腐败渗出恶水,污染江湖、农田(诱发鼠害)。

(2)合法回收后,将厨余垃圾转变为有机化肥;合法回收后,将厨余垃圾转变为沼气原料、制备生物燃料;合法回收后,将厨余垃圾转变为营养饲料。

热点十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4.读图可知,随着植物群落演替(由常绿阔叶林向牛肝地演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含水率下降,BC错误;土壤中有机质和水分含量的降低,将使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D正确;植物群落的演替伴随着植被保持水土功能的下降,将使土壤侵蚀加剧,土壤厚度变薄,A错误。故选D。

【答案】原因:主要是南极海域水温偏低,磷虾等饵料资源丰富。影响:破坏该海域的海洋生态系统;打破海洋的营养物质均衡分布状态;影响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的繁衍等。

【答案】(1)分布在两江南北狭长地带;分布高差大;北多南少;分布相对隔离,呈孤岛状。

(2)海拔高,垂直高度大,活动空间大;高山针叶林分布广,食物来源丰富;山高谷深,天敌数量少。

(3)居民点扩张;道路的修建;当地人口增长,毁林开荒、放牧等人类活动对森林的砍伐,破坏了栖息地环境。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范文第5篇

1、中日关系问题

(1)列举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华史实;抗战中中国人民的斗争。

A、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B、国民党:台儿庄战役(李宗仁);共产党:平型关大捷(第一次大捷),百团大战(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2)近代历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原因。

A、1894—194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原因: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客观);清政府政治腐败,妥协投降,军纪败坏(主观)。

B、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合作(主要);特别是敌后战场,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英勇作战;国际进步人士和爱国华侨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个战场的相互配合。

(3)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

如何正确对待日本侵华问题(日本是否承认侵华罪行)。

第 1 页 共 21 页 (4)如何才能发展健康的中日关系?(或:日本应怎么做?) ①正视历史;②以史为鉴,反省战争罪行;③信守和平承诺;④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⑤与周边地区、国家友好相处,开创中日关系美好未来。

(5)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等事件说明什么? 日本不能正视历史,军国主义势力有复活、抬头的危险。 (6)你认为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

日本前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省通过美化侵略战争的新教科书等。(或:日本政要不能正视侵华历史。)

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7)近代历史上日本发动和参与的侵华战争

发动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动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

(8)日本古代学习中国进行的改革是:大化改新(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近代学习西方进行的改革是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9)青少年应怎么做?

A、牢记历史,珍爱和平。B、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

第 2 页 共 21 页 使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C、呼吁日本右翼势力,面对历史,深刻反省,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入战争泥潭。

2、关于西藏问题

(1)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川藏、新藏、青藏公路(课本八下)。

(3)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西藏自治区(课本八下)。 (4)1959年,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今天西藏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

(5)山东援藏干部孔繁森,被藏族群众称为“活菩萨”。 (6)我国对少数民族实现的两项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各民族共同发展。

(7)从西藏民族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中,得到哪些启示?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必要前提和必然结果;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才能促进共同发展、繁荣。

藏族:《弦子舞曲》;现宗教首领:十一世**(经中央政府批准)。

第 3 页 共 21 页

3、关于台湾问题

(1)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①三国时,孙权派大将卫温到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②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③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管辖台湾,隶属福建省,加强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④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2)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解放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

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②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③都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④有“一国两制”等正确的方针、政策。⑤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有能力实现祖国统一。

(3)历史上两次被割占及回归:

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4)今天台湾与祖国不统一问题的由来: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

第 4 页 共 21 页 党残余势力退到台湾,从此,与祖国大陆分离。

(5)解放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前提;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6)今天祖国统一的阻碍因素:“台独”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最大威胁);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7)解决台湾问题的两种方式: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必要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8)在祖国统一(台湾问题)上,青少年应怎么办? ①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②同“台独”等破坏祖国统一,分裂祖国的言行作斗争;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领,报效祖国,使祖国强大。

(9)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2年)。

4、中美关系

(1)两次鸦片战争中侵略中国。

(第一次略);第二次: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2)1922年,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为美国在中国的侵略扩张提供方便。

(3)二战中联合打击法西斯;二战结束后的扶蒋反共政策。 (4)新中国成立后遏制中国的冷战政策。

第 5 页 共 21 页 (5)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6)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

现阶段美国对台军售、维护台湾“不统不独”等问题的实质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全球战略。

5、改革问题

(1)资产阶级改革:戊戌变法;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2)社会主义改革: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中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

6、民生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①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②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即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结果: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结果: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灾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今):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大发展,农村富裕起来。

(2)其它涉及农村、农业或土地问题的知识点。

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改革土地制度,解脱

第 6 页 共 21 页 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自足”。日本大化改新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九上)。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课本九上),日本明治维新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九上)。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的弊端(课本九下P10弊端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农村政策、制度的调整应遵循原则(启示):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④调动农民积极性。

7、江泽民十五大报告中所讲的“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前进道路上的三次飞跃”是指哪些事件?(三位走在时代前列的伟人)

(1)孙中山,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毛泽东,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1956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3)邓小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8、中共所开辟的两条正确道路

(1)毛泽东,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起点标志: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第 7 页 共 21 页 (2)邓小平,建设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两条道路的共同点(启示):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道路。

9、执政党建设(党的重要会议)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中共成立。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中共七大(1945年4月,延安)。

(4)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5)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十四大:1992年,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十二大~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形成历程。

10、中国近代化探索

(1)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2)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3)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资产所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孙中山: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第 8 页 共 21 页 (4)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感悟(结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哪些变化? 学技术——学政治制度——学思想文化。

11、列举中国和世界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

(1)新文化运动。 (2)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3)欧洲启蒙运动(伏尔泰等)。

12、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3、历史旅游、考察活动

(1)重访丝绸之路(课本七上地图;课本七下甘肃:敦煌莫高窟,飞天)。

第 9 页 共 21 页 (2)重走长征路(课本八上地图)。

(3)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做导游、北京(故宫、长城)第一个在北京定都的统一王朝:元朝。还有明、清。

(4)红色旅游、党的生活重要地点:上海(1921年7月中共一大)——瑞金(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出发地)——延安(1945年4月中共七大)——北京(1949年建国、首都)。

(5)考察历史文化名城(重要事件及影响):

南京:1842年《南京条约》;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27年4月,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1937年,南京大屠杀;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23日,统治人民长达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广州:林则徐虎门销烟;《南京条约》开放广州通商口岸;1924年广州黄埔军校。

北京:元都城,明(故宫),清都城,二次侵华战争入侵过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攻占北京),平津战役中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接受和改编。

14、中华民族精神

五四精神:不屈不挠、敢于斗争、乐于奉献、敢为天下先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民主、进步、科学)。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第 10 页 共 21 页 长征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依靠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抗战精神: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中华儿女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韧精神。

奥运精神:团结拼搏、为国争光。

抗震(灾)精神:不屈不挠、团结拼搏、众志成城、共度时艰、自强不息、志在必胜的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15、三次科技革命

(1)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课本九上)

影响:①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社会关系:加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分化。 ③国际格局: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2)第二次科技革命(课本九上)

第 11 页 共 21 页 影响:①生产力:推动生产力高速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社会关系: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③国际格局:东西方经济联系密切,但差距进一步拉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形成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3)第三次科技革命(课本九下)

影响:①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②国际格局: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4)启示: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我们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技本领,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

(5)交通工具:第一次科技革命(火车、轮船或汽船);第二次科技革命(汽车、飞机)。

16、“人权”问题

(1)最早提出人权观念: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人权立法: 法国《人权宣言》;

第 12 页 共 21 页 美国独立战争的《独立宣言》。

(3)列举法西斯国家践踏人权的罪行:日本——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

德国——反犹狂潮。 (4)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大成果——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17、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

(1)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对抗——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三国协约(英、法、俄)→一战爆发(1914—1918年)。

(2)一战后的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通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确立)。

(3)20世纪30年代、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1937年德国、意大利、日本结成侵略性军事政治集团(轴心国集团);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标志: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4)二战后国际关系——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形成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结束于:1991年苏联解体)。

(5)当今国际关系(政治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世界格局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

第 13 页 共 21 页 今还没有定型。

总之,20世纪至今,国际格局历经三次变化: ★①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二战后——苏联解体:苏美争霸的两极格局。

★③目前: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18、列举世界史上的主要国际组织

政治:联合国(UN)(1945年,雅尔塔会议)。 经济:欧盟(EN)(1993年)。 亚太经合组织(APEC)。 世界贸易组织(WTO)。

对峙的集团:一战时(19世纪—20世纪初):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二战时:德国、意大利、日本结成的轴心国集团——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二战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1991年苏联解体后华沙条约组织不复存在)。

19、为建立和巩固资产阶级专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颁布了哪些文献?

英国:《权利法案》。 美国:独立战争——19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

法国:《人权宣言》。 1787年宪法。

第 14 页 共 21 页 《拿破仑法典》。 南北战争——《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

20、美国历史上发生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其要解决的问题分别是什么?两次革命途径和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取得胜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1)解决问题:第一次是争取民族独立,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第二次是维护国家统一,废除南方的奴隶制。

(2)完成途径过程相同处:途径:都以战争手段解决,第一次是独立战争,第二次是南北战争;过程:革命的一方最初都在军事上一度受挫,处于不利地位,但经过艰苦斗争扭转局面,最终取得胜利。

(3)取得胜利的共同原因:两次革命都是正义的事业,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政府都采取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

(4)看法: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正义的事业,是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了的;只要采取坚定果断的政治、军事措施,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21、列举二战的主要经过及重大事件

(1)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加速二战的爆发。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3)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4)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12月

第 15 页 共 21 页 8日,美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5)走向联合:1942年1月1日,华盛顿会议(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6)转折点: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 (7)开辟第二战场: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美、英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东西受击)。

(8)加速胜利的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决定建立联合国;苏、美、英三国首脑),加速反法西斯胜利步伐。

(9)二战结束:欧洲战场: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 亚洲战场: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最终结束)。

胜利主要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或:正义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力量联合)。

二战给我们的启示:

a、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悲剧不能重演;

b、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c、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能联合起来,共同迎接挑战;

d、国与国之间应和平共处; e、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f、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如何维护世界和平?

第 16 页 共 21 页 人类应当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加强多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设计反战宣传标语,如: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二、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

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结果的认识:落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尊严要靠实力来维护。

2、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近代史上国共关系变化的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4、抗日战争的胜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5、劝戒日本“历史不容忘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民族会得到全人类的谅解;违背民意,逆潮流而上,必将遭到世界人民的唾弃;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6、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7、重庆谈判体现中共的精神: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第 17 页 共 21 页 益,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努力让人们从中感悟到的基本认识:表明中共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8、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论: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辛的、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要警惕错误思想倾向。

9、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的原则: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

10、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统一大业必将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发展两岸关系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当前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台独”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会得逞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任重道远,需要我们长期奋斗。

11、如何巩固和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地位:(1)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独立完整。(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3)适应世界潮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迅速发展。(4)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加强同世

第 18 页 共 21 页 界各国联系,提高国际影响等。

12、日本学习中国和西方进行改革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3、面对战争的悲惨和血腥的启示及人类该如何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人类应当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加强多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14、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启示: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也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15、对历史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竞争并存的局面认识:两种社会制度是可以合作共存的,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斗争是长期的,我们应防止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建设应注意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有益经验。

16、罗斯福新政的启示:“新政”是一次创新。它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为当今的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

17、罗斯福新政对当今经济活动的启示: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保证经济的均衡发展。

18、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给我们带来的启迪:(1)结合国

第 19 页 共 21 页 情,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就能促进经济发展。(2)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3)政通人和,经济发展。(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19、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取得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经验启迪联合国应如何去应对现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0、欧盟成立的启示: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促进和平与发展,实现“双赢”和“多赢”。

21、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1)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国家要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2、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感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树立崇尚科学为荣的思想;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破坏,我们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等等。

23、理想中的世界格局:世界朝着多极化发展,联合国在世界上真正起到发展经济、促进和平的作用;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共同

第 20 页 共 21 页 进步,所有国家、民族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相同的地位和权利;世界人民和平共处,谈判成为解决一切争端的唯一方法;人类不再有战争,让世界充满爱。

24、全球化使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利用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市场经济不成熟,加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制约,增加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难度。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范文第6篇

我国重大外交行动

一、【背景材料】

2013年10月8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闭幕,会议发表了《活力亚太,全球引擎——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和《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和世界贸易组织第九届部长级会议声明》,承诺加强政策协调和多边贸易体制,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深化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领导人就一系列战略要点达成一致。来自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的领导人或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活力亚太,全球引擎”,主要议题包括实现茂物目标、可持续和公平增长、亚太互联互通等。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讲话,提出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局。

2013年10月10日上午,第八届东亚峰会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召开,东盟及其8个对话伙伴国领导人就地区合作问题进行讨论。文莱苏丹哈桑纳尔·博尔基亚在峰会开幕式上致辞说,保障可持续的粮食安全是东亚地区今后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对于本地区人民生活和其他许多重要领域具有直接影响。本次峰会的重要议题包括粮食及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疾病控制和灾害管理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日在文莱斯里巴加湾市出席第八届东亚峰会并发表讲话。李克强在讲话中说,东亚峰会成立八年来,秉持东亚合作的开放包容精神,已成为连接东亚、亚太国家的重要桥梁。峰会结束时将发表一份主席声明。

二、【政治命题点】

1.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习近平提出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局的依据。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适应经济全球化,亚太经合组织通过互联互通促进了区域内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对各国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2.运用有关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提高我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我国注重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并在APEC框架内发挥着建设性作用。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促进亚洲和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2)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强政策协调和多边贸易体制,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深化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需要各国分工越来越细,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

3.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局的必要性。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局,以此带动建设各次区域经济走廊,保障本地区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稳步提升太平洋两岸成员协同发展水平,实现一体化。这些都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国家利益是一国对外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局,深化我国与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首先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4.运用有关哲学知识,分析如何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局。

(1)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局,必须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把政府、私营部门、国际机构联系起来,统筹考虑。

(2)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互联互通要积极创造条件,打通制约互联互通建设的瓶颈,创新投融资伙伴关系,积极探索拓展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

(3)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局,既要看到优势,看到互联互通的有利条件,又要看到制约互联互通建设的瓶颈,改善薄弱环节。

三、【跟踪试题】

1.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局,以此带动建设各次区域经济走廊,进而打造涵盖21个经济体、28亿人口的亚太大市场,保障本地区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稳步提升太平洋两岸成员协同发展水平,实现一体化。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局的政治生活依据是:

A.地区冲突增加,世界面临核威胁

B.国际恐怖主义猖獗

C.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2.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有利于:

①深化我国与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②有利于我国与成员国建立长期结盟友好关系 ③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④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3.习近平主席这次出访是我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东南亚和亚太方向开展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动,推动中国与印尼、马来西亚关系进入新阶段,确立中国与东盟各国关系的新目标,引导亚太经合组织取得新发展,展现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前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活动表明: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C.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D.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2013年10月10日第八届东亚峰会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闭幕,会议发表了《第八届东亚峰会主席声明》和《东亚峰会关于粮食安全的宣言》。峰会重点讨论了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灾害管理、流行病控制,以及国际热点及地区问题等,并达成广泛共识。据此回答4—5题。

4.各国之所以能对上述问题达成共识。是因为:

A.国家性质决定国家关系

B.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C.东亚各国的根本利益已经一致

D.国家关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5.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③要抓主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④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A.①②B.②③④

C.②④D.③④

6.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局。他指出,亚太经合组织要顺应潮流,做好互联互通这篇大文章。要打通制约互联互通建设的瓶颈,建立政府、私营部门、国际机构广泛参与的投融资伙伴关系。中国愿意积极探索拓展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依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要求,说明如何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局。

7.李克强总理在第八届东亚峰会上的讲话时指出:“东亚许多国家都使用筷子,一根筷子很难吃着东西,两根筷子一起用才能夹到食物,一把筷子捆在一起就不易折断。每个峰会成员国对地区的安全稳定都负有责任。互信共存是我们共同的理念,也是世界前进的趋势。”

上一篇:高考英语满分作文范文下一篇:观看榜样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