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课堂范文

2023-09-18

传统课堂范文第1篇

1 我国民族传统健身体育项目在体育

教学中应用特点的分析我国民族传统健身体育项目, 是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创造、发展起来的

虽然这类项目从整体上具有健身性、普及性、传统性、民族性、群众性、对抗性和趣味性等特点, 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人们的年龄层次, 经济条件、风俗习惯等千差万别, 民族传统健身体育中不同的项目在不同条件下流行的状况, 也会有一定的差异。

1.1 不同年龄层次

从年龄层次上来说, 目前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 参与体育活动者大体分为儿童、青少年。这两类人中, 儿童主要是幼儿园和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所参与的传统性健身体育项目主要有二类:一类是常见的、简便易行的、带有较大游戏和娱乐特色的活动形式, 参与这类健身活动多是自发性的;另一类是常见的, 但带有一定规则特色的活动形式, 多是集体性的项目, 是在幼儿园和学校中有组织地进行的。

青少年阶段参与的传统健身体育项目, 主要是带有较大对抗性而规则严谨的活动, 多是民族传统健身体育项目中, 在运动形式特征和要求的体能素质等方面, 与一些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相类似的运动内容。

1.2 不同地域特点

我国是一个具有不同地域特点的国家, 人口分布与地域分布一样, 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对处于不同地域的人们而言, 其适应和参与的民族传统健身体育项目各不相同。只有根据自己生活、生产实践的环境选择相应的健身方式, 才能达到最好的健身功效。东北地区的寒冷气候, 为开展冰雪运动提供了良好的活动环境, 所以, 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 经常参与的是冰雪类传统健身体育活动;在南方和中南地区, 气候温和, 江河众多, 因而, 生活在这类地域的人们, 在水上所进行的传统健身体育项目较具特色;西北和北方地区, 由于有着广阔的草原, 人们常将传统的马术、射箭等项目作为自己的健身体育活动内容西南地区高山横亘, 森林茂盛, 因而, 攀登以及与狩猎有关的各种传统健身体育形式是当地群众习以为常的健身项目;而生活在平原地带的群众, 所参与的传统健身体育项目相对就多样化了。

1.3 不同风俗习惯

民族传统健身体育项目有一个能否在所有地区流行、推广的问题。不同的风俗习惯, 也是民族传统健身体育项目开展普及的一个重要因素。

2 几项适合走进体育课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2.1 打陀螺

打陀螺是我国广西、云南、贵州瑶族等地开展得较为普遍传统体育活动, 比赛打法:由一队在画好的圆圈内把陀螺旋放, 让另一队在规定的距离以外逐个撞击对方的陀螺, 击中仍旋转以时间, 打停得4分、旋胜3分、旋平2分、旋负1分、无效进攻不得分, 然后双方轮换决定胜负。 (1) 高脚竞速。高脚竞速俗称高脚马, 即截竹为马, 故又称竹马。高脚马是由运动员双手各持一杆, 同时脚踩杆上的脚踏蹬, 在田径场上进行的比赛, 以在同等的距离内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 是队员在高脚马上进行速度和力量的比赛。 (2) 毽球。毽球也称网毽, 是我国民间特有的一项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健身运动。它是从踢毽子游戏逐步发展而来的。 (3) 板鞋竞速。板鞋竞速是由多名运动员一起将脚套在同一双板鞋上, 在田径场上进行的竞速比赛, 以越过同等距离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 (4) 秋千。秋千是许多民族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 不但历史悠久, 而且种类繁多。

2.2 如何教学以空竹为例

(1) 空竹常识的介绍。 (1) 空竹竿:长度:35厘米~40厘米; (2) 空竹绳:规格:纯棉线在竿的上面。竿的后端露出手撑外约一厘米。 (2) 基本技术教学。 (1) 挂绳:单线或交叉线; (2) 起动。包括提拉起动、滚动起动、手旋起动等, 在这里面滚动起动是最简单实用的起动方法。动作方法:左竿高, 右竿低, 靠近空竹放于地面向右侧拉绳, 空竹向右滚动, 当空竹滚动到右竿近端, 左竿向左侧抽绳空竹顺势落下右竿, 右竿提器使空竹离地, 右竿继续拉, 左竿送, 使空竹滚动加快。 (3) 创新教学。空竹游戏:将参加游戏的若干人分成甲乙两组, 另有两人负责拉一根8米左右长的绳, 甲组队员在右边每人抖动一个空竹, 排好队, 最前面的人将空竹加速后放在长绳上 (要求空竹垂直于线绳方向) , 右边拉线绳者高举, 这时空竹就会顺绳向左边滚动, 待空竹滚到中间时, 左边拉线者将绳放松空竹下沉, 再突然拉起将空竹抛向空中, 乙组第一个人应将空竹接住其余人员继续做相同动作。两组队员可交换反复进行, 赛出胜负, 使参加游戏者在玩中学, 在学中合作, 在合作中创新, 这既锻练了身体又培养团队精神。

3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未来走进课堂需要改进的措施

根据学生的爱好, 成立各单项传统体育项目俱乐部, 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锻炼。课内、外紧密结合是21世纪各类学科课程体育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为使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锻炼, 学校可以成立一些体育俱乐部, 体育教师应该支持学生利用早操、课外活动以及休息时间, 到各单项俱乐部进行针对性课外锻炼, 或自行组队进行比赛, 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学校各代表队。在这里老师仅起辅导作用, 真正体现出课内教学的传授知识和掌握练习方法为主, 课外练习兴趣为主, 才能真正达到锻炼身体, 提高身心健康的目的结尾。

很显然, 全民健身是一项政府行为, 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可以说, 这项运动标志着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步人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民族传统健身体育项目是可以并且应该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得到广泛应用的。这是全民健身计划作为一项国家政策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保证之一。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 民族传统健身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作用是我们古老中华文明无限生命力的表现。

摘要:民族传统健身体育项目走进体育课堂, 如何在体育课上运用传统体育项目。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传统课堂范文第2篇

我在教学中发现, 如果渗透传统文化到语文教学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 它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让学生徜徉在古代诗词的王国, 感受词句的优美, 感受意境的深远, 他们会流连忘返;让学生细心品味传统文化的魅力, 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感受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 他们会乐此不疲, 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 对作品的理解也有自己的独到见地!其次, 渗透传统文化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传统文化在继承与扬弃中不断发展, 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经典的语句与美文, 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有助于学生丰富语言积淀, 拓展想象空间, 增加典故引用,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学生在写作时学会运用文学中最精粹、最有张力的语言, 逐步达到“下笔若有神”的境界。再次,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怀。“先天下人之忧而忧, 后天下人之乐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等, 体现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等传统美德, 教育学生“思想端, 行为正, 境界高, 眼光远, 信心足”, 达到语文教学的高级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有益的, 我认为, 如果说中学语文教材对传统文化的选择是静态的, 那么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则是动态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语文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传统文化教育, 不是将语文课讲成品德课, 而是要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让学生的心灵因为教材的内容受到净化, 让学生情感跟随教材中的情感跌宕起伏, 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起到不露痕迹、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如在教学《背景》时, 让学生感受骨肉亲情, 在教学《散步》时, 让学生感受家人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 在教学《老王》时, 让学生感觉到人生而平等等。再结合实际, 扩展开来,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让学生感动的同时, 反思自己日常行为, 体会人生因不同境遇而产生的巨大差别, 增强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认识到人生有幸运与不幸的区别, 在庆幸自己幸运的同时, 关爱、帮助不幸者, 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是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不仅要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而且要渗透到学生课后的活动中。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不能总是拘于讲解教材, 课堂以外我们要充分利用表演课本剧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多种形式,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正面引导。在学《桃花源记》的时候, 长期压抑、苦于学习的一些同学对于世外桃源很向往, 主观狭隘的理解着隐士文化, 更不太理解周敦颐的君子精神, 于是在综合性学习课时我们开展对古名人人生观的讨论课, 分析陶渊明、李白、杜甫、周敦颐的经历和人生观, 并进而开展了一堂“为别人而活、为自己而活谁快乐”的辩论赛。勿用多说, 这种活动更有助于中学生个体人格的塑造、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对人生境界的体悟。

三是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丰富传统文化积淀

我发现喜闻乐诵已成为学生中一种非常良好的学习方式, 而且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学生把自己积累的古代诗词运用到作文中, 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孔孟的仁爱、杜甫的忧思、刘禹锡的乐道、范仲淹的无私等, 都已融入学生作文, 成为值得反复咀嚼的思想精华。

四是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 弘扬传统文化之魂,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如在校园公共场所悬挂名言古训, 用富有哲理的名称为教室、宿舍等楼宇命名, 教室布置富有文化气息等, 营造一个良好的“活”环境, 引导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热爱传统文化。

五是鼓励学生走出学校, 在课外学习、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可以建议学生多读一些名家大作, 如《论语》、《史记》等宏篇巨著和艺术精品, 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珍品中感受我国悠久历史文化脉搏。可以推荐一些较成功的电视综艺节目, 如《探索与发现》、《百家讲坛》等,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拓宽他们的思维广度。还可以利用本地的文化遗产, 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参观红色旅游纪念馆, 欣赏书法碑帖, 在亲密接触中, 让学生获得心灵震撼。

传统课堂范文第3篇

现今传统中国画已渐行渐远, 不知怎的, 这些画让人想起赵无极。我们天天对“现代”的努力已倾向于将传统连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 那就是再“现代”也不是中国的“现代化”, 而是“同化”。在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 更要溯源。否则, 无根无源, 便是毁灭, 是用“现代”在消蚀我们的传统。中国画即“近”而“远”。很“近”的物体塑造却获得一种悠远沧桑的感受;“实”而没有放弃空灵、自由, 同时又在超逸的味道中获得一种隽永的境界。我们不应为观念所迷惑, 停留在形式层面, 而是向纵深走去;这个“纵深”就是中国的“像”与“境界”。境:境界是中国文人曾在山水中遥望的“彼岸”, 是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对于中国文化模式, 她的手段是“象”, 而“彼岸”是空灵的“境”。如果说确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现” (或曰“中国式抽象”) 存在的话, 那它的目的不是导向“绝对理念”, 而是指向生气氤昷的“境”。我们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宋元山水画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艺繁荣”时代的“高峰体验”, 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变的空灵之境。象:为我们展现中国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国画的“象”, 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抽象主义”。作为传统的灵魂之所在, 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结点。“象”是一个世界, 它代表宇宙与人的禅机, 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 不是实体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写实”, 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经验让我们相信, 只有实证化的探索才能确证, 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从内里真正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与“当代”的沟通与跨越;这不仅指理论学术, 也是指创作探索本身, 更重要的是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基础如何发展的走向。

我们传统的绘画根源实际上是从宋元山水入手打开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间。借助西画表现的结构化的形式创新之所长, 在个人绘画与设计的语言中找到了发展的空间维度。由此出发, 或者我们可以重建某种主体意识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的境界: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 方式、概念内涵不尽相同”, 以心象静观宇宙之气韵流变, 以山水遥望体悟人格与自然一体的彼岸之境;这无疑在重视中国山水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脉搏。而在深层意义上, 它对我们当代艺术教学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与觉醒, 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如前所述, 作为“象”与“境”的世界, 其意义不仅仅是激活我们民族原有的流变、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 激活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动力;更是在这种“宇宙之境”上与现代思维的同步与超越。如果说我们现代绘画与设计在基础教学中再不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更好的发展起来, 我们的现在艺术教学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今国际上站在最前沿的现代物理学家们已识到了这种宇宙本质的“非实体性”, 他们的论证已证明中国传统“象”的范畴所具的深远的世界意义, 中国的文化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最后无论是从画家和设计师, 还是从民族文化考量:这是一条摆脱世俗浮躁氛围, 秉持超越信念, 又发扬中国精神文脉的“当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们要按照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 把我们传统文化切切实实的融入到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中。

摘要: (1) 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 (2) 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 更要溯源。 (3) 由西画表现形式出发, 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

传统课堂范文第4篇

摘 要:对传统进行解读,认为传统是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秉承之魂。同时从广义和狭义视角下对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传承基因进行解读。在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的双向整合方面,认为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移植重构、借鉴再生的设计手法将传统民居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

关键词:传统;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传承

何为传统?不同语境下传统的内涵和界定不尽相同。在建筑学及其所在的地域文化语境中,传统作为一种重要的特质,在地域文化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传统可认为是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而这个遗传基因主要通过传统在地域文化的点滴记录和一脉相承来体现,传统不仅是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更是地域文化的秉承之魂。

1 传统是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

1.1 传统是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

文化可以是全球性的,也可以是地区性的。地域文化作为地区文化的一种代表性区域文化,根植于区域特性,受当地的自然、经济、政治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会有很大差别。而在地域文化的种种影响因素中,传统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特质,使人们在千古流传中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习俗、道德、制度等相关的有形的无形的行为方式和制度。在这种时代延续的传统中,可以追溯到地域文化的发展踪迹,更是可以通过这些踪迹去进一步寻求和探寻地域文化在当今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根植于传统特质,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变得愈加清晰,而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愿景也变得有迹可循。

1.2 传统是地域文化的秉承之魂

美国学者希尔斯认为,传统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创造的种种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在他的观点中,认为传统是地域文化的“达芬奇密码”。同时,英国学者亚卡尔桑德斯对传统的诠释更进一步的具体化,他形象的将传统比喻为存储,随着时间不断地推移,人类不断地发展,传统也就不断的存储在历史长河中,而这种传统随着人类世代的更迭,进行着不断地传承,引导着人们的物质与精神活动不断地“按常规向前推进”。因此,从以上的角度来看,“达芬奇密码”和“不断地推进”都可以认为传统在地域文化中的一脉传承作用,传统可以认为是地域文化的秉承之魂。

2 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传承基因

2.1 广义视角下的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传承基因解读

从广义视角来看,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是要根植于所在的区域大环境中,那么要对区域环境进行解读。前文提到,地域文化受所在的社会文化自然政治要素影响较大,可以分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两者综合作用于传统民居,决定了传统民居的建筑外形与建筑性质。自然要素中的气候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我国地域辽阔,从南到北,跨越几个纬度,气候和温度差异较大。在东北三省,建筑体量较大,墙体较厚,给人一种厚实的感觉,这也是由于寒冷的气候所导致的。而在两广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潮湿,很多民居采取将一楼架空的形式,而形成骑楼的建筑景观。

2.2 狭义视角下的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传承基因解读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大区域中的小区域小环境中,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与建筑特色之间也有差异,这种差异性相比大区域下的差异性相对较小,但也是属于文化传承基因的作用范围之内。例如,在云南,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中,虽然都在云南这片大区域当中,但是不同民族的传统民居具有很大差别。传统民居在建造时,要依据其所在的地形地貌,有的在平原上聚居在一起,有的顺应山势而建,有的则是一楼架空临靠河边,有的则是在丘陵地区,种种地势差异对建筑组合形态都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3 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与现代化的双向整合

传统基因传承下的民居是中华建筑文化的瑰宝,在当今现代化与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如何将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发展趋势相结合,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求当今我国传统民居发展的灵感与火花。

3.1 化整为零

不管是自然因素还是人文因素,最后综合作用于传统民居体现出来的是建筑形式与建筑特色。这些都是传统设计手法的体现,在新时代发展下,不能固守传统一味不变,也不能完全抛弃以前的形式。在传统设计手法与现代设计手法的融合问题上,化整为零是一个有效的整合方法。这种整合方法主要运用于建筑单体。例如在云南石屏古城传统民居商业步行街的改造中,将部分传统民居改造成特色商业步行街。将建筑单体大体量划分为零星小体形,将整条商业街也是进行划分进行分段处理,在各个建筑小体形和分段街道上,根植于当地云南特色传统民居特点,对建筑的门窗开间、小空间形态处理、装饰细件以及街道临街建筑的开间进深等细节空间的处理问题上,将传统设计手法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

3.2 移植重構

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空间的处理,有内部空间的营造,也有外部空间的过度。其中空间的组合是建筑设计经常要面临的问题。在对传统民居进行改造的时候,过于老旧的传统民居要进行拆除与更替,那么新旧建筑如何协调共存是改造的核心议题。其实新旧建筑共存落实到空间上,也就是传统与现代空间之间如何协调组合。在平面组合过程中,要汲取传统民居中的精华,将传统建筑文化基因体现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设计中,其中根植于传统民居原型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方位秩序、空间序列、组合方式、不同构成单元、对称与非对称等多种组合方法,来进行平面布局的组合重构。可以理解为是在现代设计手法的基础上进行传统设计元素的移植与重构。

3.3 借鉴再生

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冲击下得以延续和再生。采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对传统民居进行多种处理,强调再生是目的,借鉴是形式。为了延续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脉络和地域特征,需要不仅在形式上借鉴当地传统民居建筑的局部造型和装饰,更是要在内涵上体现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精髓。而且这种借鉴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复制甚至是抄袭,而是有的选择有的放矢的去运用,强调的是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回归,强调的是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强调的是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这样的借鉴再生,才是地域文化理性的回归。

4 结语

传统是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有意识和无意识留下的产物,传统民居和建筑文化更是传统元素在建筑中的体现。对待传统民居和所显得建筑文化,我们要持客观理性的态度,不能毫无保留全部继承,也不能不加理解一味全部摒弃。要取之精华,去之糟粕。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将传统民居文化与现代化双向整合,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参考文献

[1] 刘先峰,冯新刚,牛大刚.传统民居建筑理念、特征及其当代传承问题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2(12).

[2] 陶渊,孙杨栩,唐孝详.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十九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综述[J].南方建筑,2012(06).

传统课堂范文第5篇

一、传统连环画与传统漫画的相同之处

关于连环画和漫画很多人都笑称两者实际上非常符合那句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名言警句, 而连环画就是滔滔长江中最先逝去的前浪。从大的层面来讲, 连环画和漫画书都属于通俗美术, 是广大读者较易接受的, 连环画与漫画最大的相同之处就是二者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来共同讲述故事, 这也是连环画和漫画书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这种图文结合的艺术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是为了适应那个时期人们的精神需求, 这是艺术本身发展的必然性, 只是不同时代的文图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不同罢了。

二、传统连环画与传统漫画的不同之处

1、时代背景

连环画兴起于20世纪初, 在连环画出版不到的半个世纪里, 连环画就经历了发展、繁荣、畸变、衰落等一系列时期, 每一阶段的连环画发展都是受当时的政治与政策、经济、文化大环境和社会变化来影响当时的艺术创作的。当时的上海街头遍地都是租售连环画的小书摊, 有一两个小铜板就可以坐下来读上几本, 在当时的文化比较单一的情况下, 连环画是大众闲暇之余唯一的文化消遣方式, 它所起到的作用不亚于电影。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受外来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的大环境下, 我国的连环画出版事业, 由于各种原因, 由辉煌逐渐跌入谷底, 书店的订数从原来的每种几百万册、几十万册、十几万册降到后来的几千册、几百册, 根本无法开机印刷, 几乎成了一个不设防的阵地。于是在这期间, 境外漫画乘虚而入, 漫画产业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发展起来, 逐渐抢占了我们的图书市场, 漫画这个专门的职业随之形成, 那些漫画明星也纷纷成为了青少年们崇拜的偶像和不可缺少的朋友, 掀起纷纷订购外国漫画的热潮, 之后漫画就以一发不可收拾的态势迅速发展起来。

2、语言层面

在连环画中, 脚本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脚本是连环画的基础, 要想创作一本连环画首先都是由文字作者先编好一个脚本, 再交给画家来进行绘画创作, 有的连环画可能脚本编写和绘画创作是一个作者, 那也是先进行文字编写后规划好整部作品需要画多少幅、每一幅画什么、用什么表现手法之后, 才开始绘画创作, 否则, 连环画将难以完成。因此连环画创作一直奉行着脚本先行的原则, 这也使得语言在连环画中成为首要地位, 图像是依附于文字进行创作的, 图像必须是在语言的指导下才能够创作出来, 因为语言是一种实指, 连环画的图最终指向了文的实指, 因此容易变成被操控的对象。

日本漫画的创作则基本没有文学脚本这一说法, 最多就是有一些编辑部的要求说明, 与中国连环画脚本创作和绘画创作相分离的情况有所不同, 日本的漫画创作者通常是编、绘一同进行, 先是在头脑中形成图画的形式, 然后付诸到纸上形成流动的画面叙事, 最后才形成具体的人物对话之类的语言文本。漫画的创作流程一般是先由漫画家根据出版社编辑的委托进行选题, 然后再根据此选题开始创作。在创作过程中, 漫画家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最后在作品成形后, 漫画家把样稿寄给编辑部进行审查编辑, 最后进行校对出版发行。因此, 相对来说漫画创作的自由度比较高, 作品完全是根据漫画家自己的意图进行创作, 所以原创漫画相比于改编漫画就比较多。从上可以看出连环画和漫画的语言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色, 连环画整个脚本呈现出来的特点就是凝练、概括, 导致的叙事效果就有点类似中国传统的“说书人”的角色, 呈现出一种全知全能的叙述性的行文风格, 而漫画书并没有脚本, 书中的文字则完全是由对话式的叙述来呈现, 对话的特点就是琐碎、口语化以及具有强烈带入感。因此, 叙述与对话, 这是二者语言上给我们的直接的不同。

3、图像层面整体设计

传统的连环画在进行故事的讲述时, 通常会以全景的展现为主, 除了人物的故事发展, 还会描绘故事发展的环境背景, 从高山流水, 到房屋内景, 甚至场景中不关键人物的表情神态, 都会刻画得非常灵动, 连环画家会根据故事的需要把该有的全部呈现在整个画面的场景之中。看一本传统的连环画, 就如同是欣赏一幅幅中国传统优美的画卷, 活灵活现、如临此境, 每一单幅画作都能呈现出一种完整的美感。

然而漫画书在画面表现上更多的体现的是特写, 常用多幅小型画面紧凑拼接形成, 极少甚至从不进行全景式的画面表现, 并不追求场景的真实性, 总是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去突出某一个人物或者每一个事物, 例如画一个人害羞时就在脸蛋上画两朵红晕来表示, 闹钟响时就在闹钟周围加几条线来表示, 虽然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一眼就能看得明白, 但是整幅画面相对缺乏传统意义上的韵味与美感, 显得支离破碎。漫画中的图像也有很大的自主性, 由于观察的角度和观察的心境不同, 不同读者看到同一幅画会有不同的感受, 这也是漫画带给人不同的意义。

4、形式结构的整体设计

连环画主要表现为:小开本, 小画面, 一页纸上一般有一幅画对应着一排文字, 排版是固定的, 基本是上边文字下边图、下边文字上边图、左边文字右边图和右边文字左边图, 几乎没有文字出现在画中的情况;页数有很多, 基本上是成册甚至成套出版的;文字和图片是相互分离的, 文字是图画的补充说明, 文字与图画的作用密不可分, 是相互服务的;图画多以写实为主, 而且多以通俗化、大众化占主导地位;文字内容多位第三者叙述而非对话式;一般情况下多为自主、独立阅读。

漫画的表现形式比较灵活多变, 没有特定的要求, 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随意改变画幅和边框的大小和形状, 文字内容一般在画面上直接显示, 多采用一页多镜的排版形式, 一幅画面讲述一系列的故事, 因此视觉冲击力强, 有更好的镜头感, 读图顺序也比较灵活, 可以在场景和人物、事物的局部特写中来回切换, 能更好的表达故事情节, 增强了画面的叙述性。

5、题材选取

连环画多反映的是有着时代特色的题材内容, 如抗日战争、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等题材, 或者是一些文学著作也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西游记》、《红楼梦》、《月牙儿》等, 还有一些根据电影改编的连环画, 如《小兵张嘎》、《红宝石金项链》和《十字街头》等, 当然也有一些少儿题材的儿童连环画, 如《三毛流浪记》、《做一只风筝》等。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 这种改变会影响一连串的变化, 从日常衣食住行到艺术创作以及思维方式, 这些都会为故事漫画创作带来有别于过去的新鲜空气, 体现出这个时代的风貌, 具体表现在漫画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及其生活空间的变化上, 呈现出新的特征。当今信息交流快捷方便, 各种新闻资讯、知识资源能迅速被人们捕获, 使视野变得更为广阔, 这也为故事漫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漫画现在慢慢越来越演变成一种评议性的艺术, 不管是创作者提出自己的见解还是对现实的批判和赞扬都可以是漫画的题材来源, 或者单单只是抛出问题请求旁人的见解, 都能够成为漫画的题材, 可以说这是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给予故事漫画的厚礼, 不过总是同时存在的。

三、结语

在当今漫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传播媒介越来越被年轻一代所接受, 而传统连环画因为时代和自身的原因很难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 有的作品因过于强调纪实性而追求绘画的独立性, 缺乏给予读者想象力的欣赏要求, 并且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连环画与新媒体技术没有更好的衔接起来, 在被漫画占据市场的今天, 连环画要想生存, 必须推陈出新, 把握新媒体时代带来的便利, 满足读者的阅读习惯, 以当代人日益变化的精神需求为目的, 推出富有个性的作品。

摘要:连环画曾作为让全民迷恋的读物, 后来逐步进入低谷, 当然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一个发展、巅峰到衰落的过程。在传统连环画没落后, 形式新颖、内容夸张、题材丰富的漫画才逐步发展起来, 虽然漫画在创作手段、表现形式、题材选择、阅读习惯等与传统连环画存在很大差别, 但是这两者都是以连续的画面来叙述故事以表现这部作品的内在逻辑, 但同属于通俗美术这个基本概念未曾改变, 都是以连续性的画面来叙述故事, 传达创作者的意图。

关键词:连环画,漫画书,异同

参考文献

[1] 白宇.连环画学概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7.12.

[2] 麦荔红.图书中国连环画[M]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6.1.

[3] 曹新哲.中国连环画出版研究[C]武汉大学, 2004.05.

[4] 王辰.中国传统连环画现代动漫化研究[C]南京师范大学, 2015.03.

传统课堂范文第6篇

一、婚前礼俗

(一).托媒提亲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50年就在全国颁布实施了《婚姻法》,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反对包办婚姻,但在20世纪80年代前流渡的民间婚俗中,封建婚姻制度中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仍旧是法定标准,否则便被视为伤风败俗,使家门声誉受损。子女到了娶嫁年龄(很多甚至才几岁就定亲,俗称“娃娃亲”;也有父母投契,指腹为婚的),男家相中某家女孩子,即请亲朋中与女家父母兄嫂熟悉的人或专职媒人上门提亲。也有女家请媒人提亲的,但是很少。以做媒人为职业的媒公、媒婆,认为说合亲事,成就婚姻是功德美事,除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还常常注意观察访问,主动牵绳拉线。在成功撮合一对男女后,媒人可接到“谢媒礼”,谢媒礼通常由男家(俗称“赢家”)给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则由女家给付)。在成亲的前一天(俗称“四官月”),还要专程由男家带上礼物去媒人家,请媒人到自家,以备第二日带领迎亲队伍去女家(俗称“输家)。改革开放后,多数仍托媒人牵针引线,当事人自己作主;20世纪80年代后,托媒提亲逐渐淡化,但流渡境内“天上无云不落(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的民俗古训仍旧没丢,男女自由恋爱确定关系以后(有的是“奉子成婚”),仍要在临举行婚礼前请男女双方亲朋充当媒人,由媒人这个角色斡旋成亲环节中的若干细节。

(二).议聘 由媒人向男方传递女方提出的具体条件和要求,双方议定聘金聘礼(20世纪80年代前主要是水利人亲和衣料,改革开放后才逐渐有聘金)。女方要求男方重金厚礼,“三回九转”(问信、放信、头道人亲、二道人亲、压书或装箱、开庚等),从下聘之日起到成亲之前,逢女家红白喜事或逢年过节,男家须登门送礼,以示女方门户高贵,男方诚心诚意。如果男方中途悔婚,要自动放弃已送的聘礼;若是女方家悔婚,则要全部退还男方聘礼。这就是民俗所说的“男方不愿、一抹不算;女方不愿,一针一线”!真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后,此俗渐次淡化,前面的环节大都浓缩为定亲仪式,但男方家向女方家送一次人亲是免不掉的,女方也好藉由送人亲告知亲戚们女儿的婚姻落实情况及婚期。

(三).讨庚 男方择定吉日,准备礼品,媒人前往女家,向女家索讨待嫁女子生辰八字,俗称“讨庚”。女家若有意,即用草纸写上待嫁女的生辰八字(出生年、月、日、时)交付媒人带回男家。男家请八字(算命)先生合男女生辰八字,如果没有“八败”(克父、克母、克夫、克兄、克弟、克姐、克妹、克子女)之处,便将男女双方的八字单压在男家香火(神龛)上香炉之下放3天,3天之内若无家人病痛、死亡、打烂东西等不吉利之事,便可继续进行下聘事宜。没有安香火的人家,则将男女生辰八字单分别放在两个碗或盘内,夜深人静时将碗或盘浮在水缸两端,第二天清晨根据两碗(盘)相距远近判断二人的八字是否相合。八字合过后,男家备简单礼品交媒人送往女家,女家用红纸写好待嫁女姓名和生辰八字(俗称“开庚书”)交给媒人,双方互换“庚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继续流传承袭;20世纪80年代后,多为当事人双方一起去找八字先生合八字。

(四).择期 俗称“看期”。在镇人的传统观念中,成亲的日子关系到男女双方一辈子的幸福,多请八字先生或阴阳先生选定良辰吉日。1980年后,男女婚期多选择元旦节、三八节、五一五四节,七一节、八一节、国庆节(10月1日)。日期择定后,由男家写好红贴,托媒人到女家确定出嫁、迎娶日子(俗称“递红单”)。

二.嫁娶礼俗

(一)出嫁 女子出嫁前,女方要做很多准备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前,流渡市场未开放,物质较为贫乏,嫁女时打发不多,主要是木制家具和简单铺笼。市场开放以后,女方父母为出嫁女儿被办的嫁奁就越来越丰富了,家庭条件好的甚至按女儿出嫁后分家立室的需要置办,考虑的十分周全细致,体现了父母对女儿的拳拳爱心。

1、置办嫁妆

①木家具 有女儿的家庭,在很早就开始为女儿准备嫁妆料子(打家具的木料,以干定了的柏香木最好)。一般女方在接到男方所定婚期后就开始请木匠师傅到家里打家具,家具的多少与质量视女方家庭条件而定。一般家庭必不可少的有:大立柜1,米柜2,碗柜1,凉板1,大桌子1,小桌子1,高板凳4,矮板凳4,洗脸架1,板箱1,木撮箕1,应子(小斗)1,香锅架1,茶盆1,筷子篼1等;条件好的家庭可以增加:架子床1,书桌1,靠背椅8,矮独凳8,茶几

1、电视柜1,长沙发1或短沙发4,菜板

1、挑水桶2,提桶(猪食桶)1等。

②竹家具 条件好的家庭,还备有箩篼4,匟篼1,大小簸箕个1,粗筛细筛各1 ,罗筛1,麻筛1,晒席2,躺席1,篾箱1,撮箕1,大小筲箕各1,瓢篼1,筷子若干等竹制家具。

③金属家具 大中小灶上铁锅3,北京炉(后为回风炉)1,炉上锅心1,大小锅铲各1,菜刀2,火香锅1,火铲1,铁三脚1,火钳

1、大小锑锅、锑盆若干,大小锑瓢各

1、温瓶

2、开水壶

1、大小铁锁(锁箱子、米柜、立柜等用)若干„„

④瓷具 大小碗若干,汤匙儿若干,盐罐1,小油罐1,酒壶茶壶各1,酒杯茶杯若干,大小盘子若干。

⑤铺笼帐被 被褥(含棉絮、面子、里子,后用被套)若干,床单、毡毯若干、枕头(含枕芯、枕套、枕巾)若干,床帐1。

⑥女孩专礼 一是随女孩出嫁而赠送婆家长辈的礼物。旧时多是女孩子自己做的鞋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公公婆婆、干爹干妈都有;现在都是市场上购买的。二是打发小孩的红包。女孩出嫁到男方,进入新房后,男方亲属会让未成年的小姑子、小叔子或侄儿侄女给新娘子倒茶递水、生火加火以示亲近和关切,新娘子要给为自己服务的小孩子发一个红包,作为见面礼。现在的新娘子还要给娘家送亲的未成年人一人一个红包呢。三是为亲戚近邻准备的见面礼。流渡旧俗说“新婚无大小,洞房无老幼”,有闹新房讨喜气的习俗,女人小孩讨瓜子糖果,男子讨香烟,还说“吃了新人一支烟,赛过三年活神仙”。所以新娘要在自己的箱子里准备好瓜子糖果和香烟,用以打发闹新房的人。

以上父母打发女儿的嫁妆,大件和主头由自家备办,小件由吃人亲的亲戚根据亲疏关系赠买。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方嫁妆有了很多花式翻新。电器、摩托车、轿车也挤进了嫁妆行列,当然、许多传统的嫁妆也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21世纪后,时代发展太快,父母大多直接打发现金,既轻便省事,免去了繁杂的购买置办程序,又能让女儿女婿婚后随自己的喜欢和需要去添置。

2、哭嫁 流渡的哭嫁习俗一只沿袭到20世纪末。一般多为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有时也骂媒人和轿伕。

①哭别祖宗 流渡风俗,女孩子一般在嫁前三五天就要开始哭嫁,多的要哭上七八天,最先哭的是祖宗。哭嫁第一天的夜里子时,姑娘就到堂屋香火前跪哭。姑娘嫁前随父姓,敬奉娘家香火;嫁后即随夫姓,敬奉婆家香火,故要哭别祖宗。

②哭别父母 血浓于水,从出生到成年,姑娘和父母结下了难分难舍的深厚感情,嫁别父母,去一个陌生的家庭独当一面,前途难卜,再也不能像在娘家父母面前那样任性撒娇,这的确是一件值得细数哭诉的事。哭数的语言多是七字顺口溜,如“爹娘恩德比天地,哺育教养费心力,树欲静而风不息,恩德未报就别离。远望故里盼归期,归来又能住几时?门前小河长流水,女儿眼泪长长滴。”姑娘哭父母时,父亲会暗自垂泪,母亲要陪哭。特别是在孤寡环境里长大的姑娘,那种伤心的场面感人肺腑,动人心魄。

③哭别亲朋 姑娘在哭嫁期间,见到叔婶哥嫂、兄弟姐妹都要哭。用一张新毛巾遮面,拖长勾声边数边哭。流渡嫁女是三天,第一天邻里就来帮忙,杀猪、推磨、洗菜、切菜等;姑娘要哭帮忙的。第二天是称“酒的天”,四亲六戚都要来吃酒,姑娘要在“待客的”(福好命好嘴巴好的平辈或长辈已婚妇女,负责告诉姑娘该哭谁、该怎么称叫)引领之下,在客人坐席吃饭时逐桌哭敬,是至亲长辈的要先下跪,长辈来扶才可以站起。被哭的人要劝姑娘别哭,出去当家为人,发家发富之类,要给姑娘开口钱,也有拿其他礼物的。第三天是年月(也叫年期),姑娘照例要哭祖宗哭父母。特别是男方人夫轿马到来时,姑娘在堂屋哭,母亲在小二间哭,离别临近,真情流动,感人至深。

④打闹台 酒的天晚上,是姑娘以“姑娘”身份留在娘家的最后一夜,和姑娘耍得好的姐妹都要来想陪,在姑娘的闺房里团团围坐,姑娘哭到谁谁就要陪哭(也叫还哭),诉说迷离彷徨的女儿心事和难分难离的姐妹深情。哭诉中也有姑娘伤心人别有怀抱的,哭得甚为凄惨,于是又有人参与进来,哭着劝慰、勉励、有时是全堂皆哭,引得旁观的人们也泪下如雨。哭累了歇一阵,喝茶吃瓜子,打打闹闹,说说笑笑,然后再哭,通宵不眠。 21世纪以后,流渡嫁女已经没有了哭嫁的风俗,而是改为了装烟,“开口钱”却依然沿用着旧名称。但是发亲时姑娘的哭别仪式却没有没有免去。高高兴兴自己就上轿或上车的姑娘会被认为没有心肝;当然也有傻子姑娘听从了母亲摆布后没能领会精神,发亲时一趟爬到圈楼上,怎么都喊不下来的笑话!

3、拜别

当早饭吃过,男方来的过礼先生和女方送亲客在媒人的主持下按流渡民俗中沿习的“周公之礼”交接清楚后,吹打就“催”了起来(一般响过三番就得发亲)。堂屋香火前已经燃起了男方家来的大红烛,发亲仪式就要举行。姑娘开脸、梳妆、换好衣服后(旧俗中,嫁娘梳发髻,别发簪,包青丝帕,穿红嫁衣;20世纪90年代后,嫁娘到发廊盘发,化妆,传统红嫁衣也改穿婚纱)被待客的带到堂屋前,哭着拜别祖宗,再向前来送别的父母及各位长辈一一磕头哭别,然后将备好的一把筷子扔到地上(必须仍散,意味着早生贵子,开枝散叶;自家兄弟要马上把筷子全部捡起来),才被待客的连抱带拖拖上轿子(现在是婚车)。这时,锣鼓、鞭炮齐鸣,轿伕们抬着轿子和嫁奁(现在是迎亲车队)热热闹闹上路了。

之后三天,家里不能扫地,要等新姑爷和新姑娘来回拜后才能打扫。

(二)、娶亲 娶亲是男方家中的大事,有许多讲究,当婚前基本仪式到堂后,婚期一定,就要忙着迎娶了。关于娶亲,流渡传统民俗是这样的。

1、布置新房 旧时,男女双方迎亲的前一天,男家要请多子多福女子布置新房,忌无子女的人插手帮忙。现在则是由新郎自己和要好的哥们朋友一起布置。贴喜字,贴洞房联,布置彩灯,搭彩绸,悬挂结婚照等。

2、贴对联 请族中或近邻中的学究,头天帮忙就写好婚联并由年轻人贴上。大门联、小门联、厨房门联、楹联等各有讲究。特别是大门上,还要朝里贴上“姜太公(姜子牙)在此”,以标志镇魔驱邪,诸神回避,百无禁忌。

3、齐伕 旧时娶亲,男方要喊轿伕参与迎亲队伍帮忙搬抬女方打发的嫁奁。一般要用8桌64人,只能请托几个分属不同生产队(后来的村民小组)的人(小伕头)去代喊。到娶亲的早晨,受请的轿伕要按时聚齐在主人家,叫“齐伕”。后来改为车辆迎亲后此俗自然消失。

4、迎亲 俗称“接新媳妇”。1956年以前,镇境内接新媳妇多用大轿、小轿。大轿有4抬大轿和8抬大轿,专抬新媳妇;小轿为2抬,媒人乘坐。娶亲吉日早晨,男家燃香烛、焚纸线、鸣鞭炮(俗称“火炮”)发媒、发轿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留在家中等待拜堂。迎娶队伍前有2~4面铜锣开道,后跟若干面彩旗,轿前轿后若干名唢喇匠吹奏喜乐调,后跟着长串装有迎亲礼品的抬盒(木制)。1956年后,政府严禁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用花轿娶亲习俗渐次改为步行、或牛马车、或自行车、或摩托车,视当时条件而定。文革后,又恢复了一段时间的花轿迎亲。20世纪末,开始用汽车迎亲始,进入21世纪后,镇境内发展为用轿车扎花车,媒人和新郎乘坐小轿车,领着满载迎亲礼品和乐队的小汽车长龙去迎亲。

5、挂红 结婚又叫小登科,也是人生值得披红挂彩的大喜事。流渡习俗,比新郎备份和排行大的亲戚,要给新郎挂红。所谓的红,就是六尺红布斜挂于新郎肩肋,后来又用红毛钱的,有用红色背面的。挂红时要封赠新郎,新郎要叩头作谢。

6、拜堂 流渡婚俗中的拜堂仪式并不隆重,传统上也无傧相。迎亲队伍回来后,新郎换上女方来的衣裤鞋袜,做好准备。男方待客的负责将女方打发在正堂大桌子上摆出来,再去牵新娘进屋。新娘第一次到婆家必须从堂屋大门进,意味着堂堂正正明媒正娶。新娘进屋后站在香火的右面(俗称小的面),新郎要揭开新娘头上的青丝帕(哈哈,看清楚,别人错了人),然后向着香火磕头跪拜(新娘矜持,不会跟着拜),新娘则由待客的领着,快速走过堂屋侧门,走进新房。之所以那么快,是为了躲避打跳的人作弄新郎和新娘。

7、回车马 1956年以前,镇境内用花轿迎亲,须回车马神。新郎家设回车马席于院坝。桌上供猪脑壳、鸡、鱼和酒、插香烛,供姜太公牌位。迎亲队伍回到男家时,花轿放在回车马席前,回车马的人站在轿前口念:“日吉时良,天地开张,新人到此,车马回乡„„娘家车马请先回去,婆家车马出来迎。天无忌、地无忌、年无忌、月无忌、日无忌、时无忌,百无禁忌,大吉大利。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念完撒米。随即厨师杀雄鸡,提着流血,绕轿一周,直至洞房;并点血于洞房门楣上,贴一片鸡毛。这叫做杀“掩轿鸡”。回车马的民俗现在还有,但已经不杀掩轿鸡了。

8、置闲席 迎亲队伍回来,礼房先生先要安排送亲客在别家屋里或院里歇息,等新郎新娘拜堂完毕,送亲客要进堂屋。新郎见送亲客来,要站在小的面;送亲客在大的面一排站定,为首的要封赠新郎(祝福语)。封赠完毕,新郎向香火磕三个头,然后退到大门边,让送亲客从小的面去向香火右下角。那儿有备好的火、茶和瓜子等。休息一会儿,摆席吃饭,吃完后就由礼房先生请到另处备下的闲席上。参加闲席的是新郎内亲外戚中的长辈,媒人居上,送亲客居左,礼房和亲戚居右作陪。总管即安排上下酒菜,开席喝酒。

9、拜茶 看时间差不多了,傧相会安排拜茶。锣鼓一响,待客的领着新娘子来到堂前,男大女小站定。这时围观的人也十分拥挤,即想看新娘又想看老人公封赠儿媳妇。傧相就回站到大门槛上,按照主家拟出的请拜清单,高声吆喝:“有请XXX屋的爹、妈双福,堂前吃杯早酒咯——”就有帮忙的年轻人拿着传盆(盘子,红纸请书)去请。一般是爹到妈不到,其实当公公的又紧张又兴奋,早就等在什么地方的,一请就到。父亲一到,夫妻二人就得跪下,由儿子旁人倒酒两杯,放在盘中,递给新郎,新郎再递给父亲。父亲接过盘子,放在大桌子上,举一杯托人倒在香火脚,再举一杯托人倒在大门脚。然后重复一次,又从新郎手上接过来,两杯都喝掉。这时,只要听见他在1清嗓子了,全场就肃静了。父亲封赠儿媳妇(其实是封赠儿子儿媳)很严肃,但是玩笑笑谈笑柄都很多,稍有不慎,就会给旁人落下茶余饭后诸如“搞得拢就伙到搞,搞不拢就各搞各”之类的笑料。封赠过后,若是新娘子发现没有老人再来封赠了,就会快步离开,回到洞房。其余亲戚被喊到的要丢拜礼钱,多少不等。亲戚喊完就喊正客(新娘娘家拜礼),由懂礼的人去闲席上打千作请,正客见礼数周到就取出临行前新娘父亲交托的红包(一般有三个,请一次给一个,叫“三援三请”,后来简化成了一次交付)。钱多少不等,但均为吉利数字。最后是请厨倌师、吹倌师、鸣响师等等,总总有请,然后锣鼓响,鞭炮鸣,拜茶结束。

拜茶结束,基本礼仪就结束了。新郎可以去闲席上斟酒,敬烟。然后送亲客要离去,由为首的去堂屋向主人辞行,男主人要见面,双方在堂屋有简单的对答,实为交接中的谦辞。送亲客起身,要用锣鼓火炮送行。接着鸣响师也要到堂屋打一阵作别,主家给了红包,火炮送行。帮忙的收拾完酒席中的活儿,剩下的就是玩耍和等着闹洞房了

10、闹洞房 婚日傍晚,尊辈、晚辈、平辈均可参加闹洞房。旧时姑娘怕自己所备东西不多,总不会早早就如了闹新房的人的愿,这一来,闹房的却越是起劲。开玩笑的悄悄把海椒丢在火中恶作剧,推推攘攘不亦乐乎。21世纪以后,新娘大大方方,下午就出来装烟散糖倒酒,反倒使闹洞房失去了原有的风味。

上一篇:残疾人就业范文下一篇:拆迁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