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师论文范文

2023-09-16

民办教师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民办高职院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具备品牌经营的视野。品牌竞争时代,民办高职院校经营和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如核心价值模糊,品牌特色不鲜明;地位和政策支持与公办校差别悬殊,品牌资产不足;管理不规范,品牌信任度低;师资队伍素质有待加强,缺乏品牌形象代言人;教育产品的价格与价值形成反差等。基于此,民办高职院校改革要从打造品牌核心价值、品牌特色、品牌形象、品牌认同、品牌运营资本等方面入手,凸显办学理念,走以“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发展之路,营造浓厚的文化底蕴,规范管理,拓展资源获取渠道。

关键词 民办高职院校;品牌经营;内涵发展;改革策略

与民办高职院校相比,公办高职院校普遍拥有政府的支持、优质的办学条件、规范化的管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激烈的竞争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需要树立品牌经营战略,立足于学校的长远目标,面向市场、社会等外部环境来确定自己的整体优势,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以品牌经营为核心,全力提升学校内涵和塑造外部形象,提高学校的信誉和公众认可度。民办高职院校品牌经营是经济学的品牌理论在高职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和运用。品牌经营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提供智慧和动力上的支持,确保战略目标实现,提高高职院校的声誉和形象,进而推进学校的发展。

一、品牌竞争时代民办高职院校经营与发展困境

21世纪,品牌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人类步入了品牌竞争时代。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深受品牌竞争时代的影响。高职院校品牌经营是一项具有全局性的活动,是高职院校经营范围的科学规定,是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制定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立足点。借助现代企业品牌经营管理的理念,高职院校品牌经营应将高职院校品牌视为独立的资源,作为整合、重组、引领其他资源的主导性力量,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最大社会效益,增强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市场经济时代下品牌经营视角来看,民办高职院校的创办和运转是一种经营活动与经营行为。与公办高职院校相比,民办高职院校品牌经营面临四大瓶颈。

(一)核心价值模糊,品牌特色不鲜明

品牌核心价值是整个教育品牌的灵魂,是统率民办高职院校所有品牌经营活动的根本,同时也是民办高职院校品牌资产的关键所在,成为民办职业教育品牌经营的基本要义。核心价值帮助学生家长更加方便、准确地识别高职院校品牌的利益点以及个性,在无形中让消费者能够认同、接受并乐于购买这样的教育产品,并积极向其他消费者进行品牌传播。不少民办高职院校品牌往往缺乏核心价值理念,更多地停留在诸如“以生为本”“关心学生成长”“仁爱”等大众化的广告语或“修德砺能、自强不息”等口号层面,缺乏对职业教育的特色提炼,失去了发展个性。

民办高职院校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差异化、特色性的品牌产品。受职业教育市场不成熟的影响,当前我国还未出现大的个性化职业教育需求市场,客观上导致了千校一面。在高职院校品牌竞争中,职业教育产品类型少,教育同质化产品功能性缺乏,民办职业教育缺乏特色,家长和社会对办学质量满意度不高[1]。

(二)地位和政策支持与公办校差别悬殊,品牌资产不足

从身份地位、待遇分析,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明显处于劣势地位。第一,民办高职教育政策法规不完善。民办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民办职业教育政策法规有助于民辦教育的发展。但是,不少地方民办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得不到有效落实,农村地区民办高职院校经营和管理无法可依,难以实现“以良法推善治”[2]。第二,一些政府主管部门对公办高职院校与民办高职院校的对待并不一视同仁,对民办高职院校不仅缺少相应的财政支持与政策扶持,更为严重的是,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在操作过程中存在偏差,对民办职业教育机构还存在着“管”“卡”“压”现象[3]。第三,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没有事业编制,不享受公办高职院校教师同等的工资待遇,进修培训机会极少,对优秀教师吸引力小。

地位和政策支持的困境带来了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再加上政府财政对职业教育机构投入主要集中在公办职业教育机构,而对于民办高职院校基本上没有财政资金的支持,民办高职院校发展举步维艰,结果必然导致民办高职院校收费过高。除了办学资金不足,学生的正常支出、房租、水电费、教师工资及社会保险等诸多方面庞大的经费支出,导致学校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差,教师工资偏低且流动性高,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缺少品牌经营的必要资本支持[4]。

(三)管理不规范,品牌经营服务差,影响品牌信任度

首先,与带有公益性质的公办高职院校管理政治挂帅不同,民办高职院校管理是效益挂帅,要求取得合理回报。民办高职院校自主权较大,但同时自身也面临着较大的生存与发展压力。除了一些办学质量好、收费高昂的高职院校外,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仍属于营利性高职院校,缺乏一套高效规范的管理模式。

其次,政府对民办高职院校的监管力度不够。一直以来,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与其相对应的职能管理部门的数量却较少,远远满足不了对民办高职院校监管的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职业教育进行监管的专职人员基本没有,一般是由管理其他教育事务的人员来兼管,而这样的管理队伍还不能肩负起对各类民办高职院校进行业务指导与管理的责任。不少地方教育管理部门为了充分鼓励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满足地方职业教育需求,在民办高职院校办学审批方面把关不严,相关的评估和监管机制比较松散,导致民办高职院校管理上的不规范、不科学,影响其在公众心中的形象,损害公众对其的信任[5]。

(四)师资队伍素质有待加强,美誉度低,缺乏品牌形象代言人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民办高职院校品牌的最佳形象代言人。然而,师资队伍素质问题是悬挂在民办高职院校品牌建设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第一,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存在教师配备不足的问题。大多数教师劳动强度大。第二,师资队伍质量无保证。在民办高职院校中,教师学历层次偏低,本科学历的民办高职教师随处可见,部分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职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教育方法单一,实训教学问题较大[6],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少。另外,教师缺少教育工作经验,教学责任心不强。第三,师资队伍不稳定。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不稳定突出表现在流动性高。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待遇差,教师没有事业单位编制,享受不到公办高职教师同等的待遇,福利、教育培训机会远远比不上公办校。这种境况使得民办学校教师职业发展缺乏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职业素质难以得到提升。造成民办高职院校很难吸引优秀的教师,整体层次偏低,个别优秀民办教师遇到待遇好些的高职院校时极有可能选择跳槽,人员不稳定,教师流失严重。师资队伍的高流动性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极为不利。

(五)收费混乱,教育产品的价格与价值形成反差,口碑不佳

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民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收费由市场调节决定。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参差不齐,使得不同高职院校收费标准不一,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郑州、南京等地的民办高职院校先后被曝出学费每年十万多元,畸高的价格已经背离了教育公益性的基本宗旨,使得部分营利性民办高职院校沦为牟利的“企业”。办学条件优越、生源情况较好的民办高职院校收费高,而那些规模较小的民办高职院校为了争夺生源,同时又要保障办学的获利,要么压低学校办学条件,带给消费者低质量的教育产品,要么采用虚假广告招生,乱收其他费用。总体来看,学生家长普遍反映民办高职院校收费昂贵、教育质量不高。“教育产品的价格与价值形成反差”等问题成为普遍问题,给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影响已经初现端倪。

二、基于品牌经营的民办高职院校改革策略

民办高职院校面向市场办学,参与市场竞争,首先应考虑加强自身品牌经营,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并且依靠科学、规范的管理,优质的教育教学,一流的服务质量铸造品牌的持久生命力,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作为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民办高职院校品牌形成需要采取经营策略,努力提升其形象,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知名度、美誉度,促进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一)品牌经营之魂:凸显办学理念,明确发展定位,重塑品牌核心价值

民办高职院校品牌经营的首要前提是要具有鲜明的办学理念及正确的发展定位,以理念来重塑高职院校品牌核心价值。

一流的民办高职院校一定要有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先进的办学理念实际上是高职院校的教育观、学生观、发展观、人才观、教师观的集中体现。民办高职院校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质量,实际上是践行鲜明办学理念的生动体现。同样,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和正确的发展定位是民办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行动导向,民办高职院校要有自己的办学使命、目标、宗旨、承诺与方向。具体来说,民办高职院校鲜明的理念、正确的发展定位包括先进职业教育理论的吸取、明确的发展目标、院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与近期具体的工作安排,教师对办学观念的认可程度、学校特色氛围的营造等方面。适合不同民办高职院校特点的鲜明的办学理念一经形成,科学的办学定位一旦确定,意味着民办高职院校就有了特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明确了前进的道路。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民办高职院校在后来的发展中不偏离最初设定的发展方向呢?寻求一套富有特色的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极其关键。另外,民办高职院校特色管理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应根据校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值得一提的是,民办高职院校品牌经营领导者和引路人(包括董事会、学校各层领导等)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在民办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和品牌经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不仅包括前瞻、开放的办学视野,敏锐的市场分析力与正确的发展定位,还包括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借鉴以及高职院校长期发展经验的总结,独特的发展目标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把这些因素融入到民办高职院校的硬件、软件建设中,融入到特色氛围的营造当中,以及贯彻到民办高职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民办高职院校面对办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理性地思考与分析,根据自身条件,综合考虑其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科学定位其发展方向。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成熟体现在学校自身能够不断完善,加强建设,在办学过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等方面体现自身特色。

(二)品牌经营之基:走以“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发展之路,注重品牌差异化

首先,民办高职院校品牌经营建设的关键在于走以“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发展之路。其特色的发展不仅体现为规模的壮大(如生源的扩充、办学场地的增大、设施的完备等),更重要的是发展理念的不断改进、办学质量的提高、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技能培养与品德塑造的日渐完善。这样的发展模式是以“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而非单纯的外延式扩张。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民办高职院校要着重澄清两种错误的观念:一种是把民办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看成是短期的形象工程;另外一种误区在于把特色发展看成是开设几门特色课程或是对学生开展特长教育,这些观念上的误区都是民办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的错误。事实上,民办高职院校特色发展影响着学校的所有成员,首要受益的是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以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建设应当渗透到高职人才培养与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特色内涵发展是民办高职院校精神和意志的集中体现。民办高职院校特色发展是学校经过长期发展与持续不断努力而逐渐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结合民办高职院校自身的文化特色,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方能成就民办高职院校的品牌。

其次,探索富有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当今高职院校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有不少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学生父母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待高职院校。教育与服务的水平决定社会对其价值的认可程度。民办高职院校品牌经营要以教育为根本,形成一套独特的教育模式,这就涉及到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一所好的高职院校,一定能够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场所,应该有适合其自身特点的、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模式,这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因此,民办高职院校要在鲜明办学理念和正确发展定位的指引下,在浓厚文化底蕴的长期熏陶下,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对自身的教育思想理念、教育目标、教学原则、教育手段等进行反思与改革。如果一所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以及工作人员的素质高,教学方法比较多,教育模式新颖,职业教育质量好,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好,这所民办校在公众心中的地位和形象就会比较好,品牌效应就逐渐形成。

(三)品牌经营之根:营造浓厚的文化底蕴,沉淀品牌形象

文化是创办一流民办高职院校的灵魂。民办高职院校文化有助于凝聚全体人员的力量,关乎到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品牌形象,同时,对于全体员工以及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民办高职院校品牌经营要把文化底蕴作为发展的灵魂。不少民办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但对于文化底蕴的内涵以及从哪些方面下手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以校训为例,不少高职院校都打出“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敬业”“知行统一”“明德强技”诸如此类的口号和标语。另外,在民办高职院校校园建设方面,脱离高职特色,大搞学生课外文化活动,热衷于举办各种活动却缺乏文化品位。还有不少民办院校大興土木,投入重资进行校园环境的建设[7]。事实上,民办高职院校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民办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是指高职院校设施设备、教育教学环境等等。物质文化作为一种显性文化,最能直接被人所感知。而民办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指的则是高职院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设计、管理办法等等,制度文化直接影响着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精神文化则是民办高职院校文化的核心,包括一些核心的价值观、思想观念与道德等,它是民办高职院校整体精神风貌的集中表现[8]。校园文化主要是民办高职院校通过对文化的传承、选择批判创新而逐渐形成的历史性过程。加强民办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对学校环境进行精细的设计,力求把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充分利用起来,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另外,还应充分发挥民办高职院校课堂的文化功能,在课堂活动中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

(四)品牌经营之要:以人为本,规范管理,重视品牌认同

高效、规范化的管理是确保民办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协调高效运转的关键。民办高职院校品牌经营建设的坚强后盾在于管理,要规范管理,提高管理的效能,坚持管理过程中的人本思想。第一,要建立和健全民办高职院校的岗位责任制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完善高职院校信息管理系统,用制度来规范高职院校运转的全过程,以保证高职院校的健康运营与发展[9]。尤其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民办高职院校的正常运转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因此,必须要有专项经费来保证高职院校各项管理工作和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规范经费收入和支持的管理。第二,要注重发挥管理的情感功能,以情感人,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和促进,实现民办高职院校管理的人性化,提高学生对教育服务质量的满意度[10]。第三,民办高职院校规范管理要坚持以学生和教师为基,以家长为重的原则。借鉴现代企业制度中各种先进的管理理论,从民办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出发,对民办高职院校的人事、财务、保育、教学、后勤、服务等所有业务流程进行量化、实现细化管理,提高管理效能。第四,正确处理民办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与政府主管部门对其监管之间的关系。随着民办高职院校竞争的加剧,一所优秀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在加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同时,一定要树立市场经营意识,领导者要充当好经营管理者的角色,把关全局,严把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以优质的质量以及一流的服务赢得社会的认可,获得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

(五)品牌经营之本:合作联合,拓展渠道,增强品牌运营资本

民办高职院校的品牌反映的是其整体形象,体现的是民办高职院校良好的声誉和形象,是民办高职院校按照教育规律规则在办学方面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先,人先我特”。良好的民办高职院校品牌是通过人们的亲身感受、亲眼所见而达到的口碑宣传的效果。所以,真正的品牌经营应当体现在民办高职院校软件与硬件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课程优化、教学水平、教育组织、学生管理、校园生活、校企互动,而这一切无一不与充足的品牌运营资本相关联。

民办高职院校品牌经营建设的保障在于资源获取渠道是否畅通。高职院校获取的资源越丰富,就越能够保障其运营与发展。因为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民办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不能不讲究经营,不能只讲投入而不管产出,而是要努力追求自身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在充分挖掘学校经营潜力的基础之上,密切与社会的联系。民办高职院校内部建设与外部的资源支持是相辅相成的,内部建设做好了,才能不断提高获取外界资源的能力;而外界支持能进一步促进民办高职院校建设的不断完善。

民办高职院校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开放办学,为高职院校的发展获取更多的社会支持。民办高职院校应拓展从外界获取自身所需各种资源的渠道,比如资金支持、信息资讯、生源等等。通过吸引社会资金的支持,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引进各种新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加强与公众交流,提高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另外,通过积极的沟通,赢得家长、社会对高职院校发展的认可和支持。通过与外界的沟通交流,提高品牌经营的理性认识,自觉遵循品牌建立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学会经营和管理自己的品牌。此外,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以及优质的教育质量,赢得政府部门的支持,争取民办公助、以奖代投、水电费优惠、师资培训等各种政策与资金的优惠。

参 考 文 献

[1]田汉族.学校品牌经营原理与策略[M].北京:首都師范大学出版社,2009:209.

[2]毕宪顺.大学治理:理念·规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245.

[3]曾向东,刘颂,董青.民办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南京市为案例[J].南京社会科学,2001(3) :72-81.

[4]赵阳.河北省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工作现状调查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 2016.

[5]张海生.民办高职院校引入CIS实施品牌战略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2012.

[6]阎惠全,褚文静.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23) :27-29.

[7]王怀宇.高职院校基于行业特色的文化重塑:“成才”走向“成人”——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 (17) :68-71.

[8]李英林.现代职业院校师生的伦理精神及其校园文化生成[J].职业技术教育, 2017(11) :77-80.

[9]汤翔.民办高职院校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改革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5(35) :131-132.

[10]高红琴.不同学生群体对民办高职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2):34-38.

民办教师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借鉴西方公共管理和现代公司制度有关治理理论,提出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的内涵和必要性。并结合我国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以及进一步落实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时代背景,构建了我国民办高校财务的治理模式,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对于我国民办高校的风险防范和内涵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办高校 财务治理 内涵与模式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取得快速发展。根据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民办高校718所(含独立学院),占全国高校总数(不含成人高校)的28.82%;在校生557.52万人,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22.80%。民办高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扩大高等教育投入、增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加强高校内涵发展、全面提升质量以及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改革的重点,这也使得民办高校的科学化管理和内涵式发展日趋重要和紧迫。在此背景下,加强民办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民办高校财务治理模式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

一、当前我国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的内涵及必要性

(一)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的内涵

“治理”是在西方国家理论研究和政府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与绩效管理理论一样,在西方政府公共管理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政府部门也在不断探索和重视公共管理领域的治理相关问题,并上升到国家管理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高度,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强调指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财务治理”的概念源于现代公司制度的产生,在当前公司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战略目标下,广义的财务治理是指公司财务共同治理,即公司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对公司财务进行治理,即用以协调和平衡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财务关系、财务权利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其核心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教代会等权力机构对公司财务权利和责任进行配置的系列制度设计和安排。

与发达国家私立高等学校不同,由于生存环境特有的历史规定性和政治规定性,我国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路径和运作模式存在明显的中国特色。既有资本逐利性的市场化驱动,又受着从事公益事业非营利性的现实制约。这种特征,就是当前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的外延。而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正是借鉴上述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司制度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思想,以及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的外延,形成了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治理内涵和发展方向。总体来说,民办高校的财务治理内涵是指基于举办方(投资者)、管理者(校方)、政府、社会、教职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内在关系基础上,所构建的多元、多向和共同的财务治理结构、治理机制以及相应的制度设计和安排,目的在于协调和平衡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关系及权利。

(二)当前我国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的必要性

1.民办高校内部财务管理的现状与民办高校发展规模不适应。民办高校内部财务管理的现状与民办高校发展规模不适应,主要是指民办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的规模都在不断壮大,使得其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战略性日趋提升,而且在现有教育领域的经济事项日趋复杂的情况下,民办高校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权责利不对称。这主要表现在财务机构的设置和运行模式方面,这种差异,实质反映在财务负责人的地位和权利方面:要么权利过高,如财务负责人由投资者的亲属担任,具有相当大的权利,甚至超过了校长,演变成董事长领导下的处长负责制,学校校长的权利和地位被架空;要么权利过低,如财务负责人由外聘的专业人士担任,但其权利以及对学校财务情况的了解程度,还不如由投资者亲属担任的出纳;要么校长权利过大,独揽财务、人事等核心权利,架空了投资者和上级管理部门(如少数公办学校的二级学院)。二是财务管理的功能没有凸显。在当前民办学校规模发展模式和资本逐利性的驱动下,许多学校想方设法扩大生源、盲目的追求升本或应付评估,相对关注的都是招生、就业等领域,而与学校建设密切相关的财务领域及风险容易忽略。这些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只发挥了基础的核算职能,而对于财务管理的重要功能,如财务投资决策、融资决策以及财务风险防控等方面,没有充分发挥,甚至被忽略。

尽管有的民办高校建立了董事会等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是执行起来仍然存在上面的问题。究其原因,既与民办高校当前家族式管理现状和政府的单向、单一监督管理模式有关,更与当前投资者对高等教育领域的财务管理和风险防范的意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有关。为此,从民办高校自身情况出发,改变投资者观念,建立现代管理体制,优化内部财务治理模式,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2.民办高校外部财务监督的现状与民办高校发展质量不适应。民办高校外部财务监督的现状与民办高校发展质量不适应,主要是指在我国民办高校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型过程中,民办高校的风险防范和质量提升更加重要,而在当前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要求和形势下,政府部门等外部力量对民办高校的现有财务监督模式不能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法律法规的规范效应有限。首先,这主要由于法律法规文件本身的不完善所致。例如,尽管《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但是,如何通过相关的税收、会计等规定计算取得,怎么的比例才算合理,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营利性民办高校如何从宏观上更好的兼顾和平衡教育事业的后续发展和民办高校的资本逐利性,也缺乏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文件。例如,现有民办高校执行的会计制度,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无法及时、客观和有效地为政府提供有关的财务信息。其次,政策执行的不到位也是导致民办高校财务问题和经济纠纷乱象的原因。比如,法人财产权的过户问题,尽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民办高校要落实法人财产权,出资人按时、足额履行出资义务,投入学校的资产要经注册会计师验资并过户到学校名下,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或侵占”,但从这几年的实际情况看,没有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的学校比比皆是。

3.分类管理原则下的财务治理要素及结构优化。对于民办高校外部财务治理要素和结构来说,在分类管理原则下,对于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种类型的学校同样必须分类设计和优化。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外部财务治理要素应当吸收更多的政策性要素进来,通过政策性的指导和规范,运用监督检查、绩效评价等手段,加强外部财务治理。比如加强教育、财政等主管部门以及部门内部相关业务处室的联合与协同,尤其是对民办高校财政资金的规范使用和效益提升等方面,通过专项检查、绩效评价、督导团等方式加大监督力度;比如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吸收政府部门、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有关管理、教育、财务等领域的专家,建立民办高校发展战略委员会,对民办高校治理结构以及财务治理加强指导和规划。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外部财务治理要素应当吸收更多的市场性要素进来,通过市场性的引导和调控,运用社会审计、风险管理等手段,加强外部治理。比如组建行业联盟,通过行业自律和行业自治等方式,加强行业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运作管理;比如吸收银行、社会利益群体等,加强外部的监督。

对于民办高校内部财务治理要素和结构来说,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种类型的内部财务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总体趋同,均要强调董事会、校务会和教代会在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分立与制衡上,但在分类管理的原则下,其财务治理结构主要优化思路是体现外部要素在内部财务治理结构的嵌入程度有所区别和侧重。对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内部财务治理结构,应当将政策性的外部财务治理要素以咨询专家、董事会成员以及教代会成员等不同方式嵌入到内部财务治理结构中,赋予相应的权利和责任,通过协同与融合,提升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内部财务治理水平。对于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内部财务治理结构,应当将市场性的外部财务治理要素(如行业代表、银行等债权人代表、社会利益群体代表)以行业联盟、风险基金管理委员会等方式融入到内部财务治理结构,赋予相应的权利和责任,通过协同与融合,提升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内部财务治理水平。

4.综合治理目标下的财务治理协同与融合。综合治理目标下的财务治理协同与融合,主要是指通过内、外部治理要素之间的协同、内外部治理治理结构的协同与融合,通过相关的运行机制,实现共同治理和双向治理。主要包括外部治理要素在外部财务治理结构的协同、内部部财务治理要素在内部财务治理结构的协同以及外部财务治理结构与内部财务治理结构之间的协同与融合等方面。

外部财务治理要素在外部财务治理结构的协同,如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协同、政府主管部门与行业联盟和外部融资体系的协同、行业联盟与社会利益群体的协同等。外部财务治理要素与内部财务治理结构的协同与融合,主要是指外部财务治理要素在内部财务治理结构的嵌入性以及外部财务治理结构对内部财务治理结构的引导和驱动作用,如行业联盟代表、政府部门代表等,参与到民办高校内部的董事会、教代会机构中,行使相关的决策和监督权力。

内部财务治理要素在内部财务治理结构的嵌入性,如通过董事会、校务会和教代会等机构的设置,加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三权分立与制衡。尤其是要改善当前家族式管理模式,赋予校长一定的决策权和充分的执行权,赋予教代会充分的监督权。内部财务治理要素在外部财务治理结构的嵌入性,如学校负责人、投资者加入行业联盟,参与到政府政策及制度的设计和制定过程。

内部财务治理结构的协同以及外部财务治理结构与内部财务治理结构之间的协同与融合,主要是通过内外部财务治理要素的相互嵌入和互动发展,加强运作管理的协同,实现内外部的共同、双向财务治理和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绪卿.治理背景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管理的转型[J].中国高教研究,2014,(8).

2.王义宁.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比较[J].高教探索,2014,(1).

3.张宏博.民办高校治理结构失衡的制度根源[J].教育发展研究,2012,(7).

4.宋长森.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6).

5.徐绪卿.关于民办高等教育政策顶层设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

民办教师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行动导向法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它在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法学教学中的应用是通过引导课文教学法、案例分析法与角色扮演法培养学生的法学专业能力,通过多角度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构建行动导向法的考核机制,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现学生一专多能,满足用人单位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使学生们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行动导向法;法学;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

一、行动导向法应用于民办本科院校法学教学的意义

(一)研究意义

1.民办本科院校向职业教育转型。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生俱来具有二重性: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在我国的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学术研究以“985”、“211”普通高校为代表,职业教育以高职(专科)院校为代表,而作为夹心层,地方普通高校的定位比较尴尬 ,高不成低不就。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解决此就业结构性矛盾,目前,国家教育部已明确表明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即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其中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1]。因此,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是必然发展趋势。

2.法学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我国是一个属于以成文法为基础的大陆法系国家,法律规范体系严谨,客观上要求学生应全面、系统地掌握法学专业基础知识。但是传统的讲授法又将学生置于学习的被动地位,法学理论知识枯燥、单调,一些学生上课参与度不高,他们常常是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刷微信,或看其他书籍、做考证课程的相关练习,他们甚至逃课,导致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的学生毕业后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专业人才需求,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对于法学专业的教学而言,如何实现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培养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实现一专多能,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在此,本文借助于高职院校中推行的行动导向法,由此进行迁移,探究该种方法在民办本科院校法科教学中的运用,推动法科教学的改革发展。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行动导向法最早是由德国提出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德国创造的Handlung-sorientierung,英译为Action-orientation,翻译成中文为行动导向或行为导向。Meyer认为,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同一[2]。

除了德国之外,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在教育中也特别强调培养人的综合能力。英国在职业教育中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美国在实施教育改革过程中,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指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日本提出要发展学生在复杂的技术社会里承担领导重任所必需的想象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2.国内研究现状。行动导向教学是近年来我国引进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學理念,国内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马庆发学者认为,行为导向的教学论通常包括几种具体教学方法,即项目教学法、模拟、表演、案例研究、角色扮演[3]。赵志群教授认为,行动导向学习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有本质区别。行动导向学习强调学习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建构,强调个体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的自我反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外部强化因素,把学习看作是外部控制的条件反射过程,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内因作用[4]。在社会实践中,行动导向法是职业教育在一种新的概念与模式下的运作,它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在中、高职院校中得到广泛推行。

二、行动导向法的基本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行动导向法的基本思想

行动导向法是当今世界上一种比较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它以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5]。行动导向法的核心在于统一了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行动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今后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民办本科院校和职业教育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但行动导向法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思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可以看作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在法学教育中可以吸收的合理内核。

(二)行动导向法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现在的大学生都是1990年后出生的,相对于“70后”、“80后”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个性张扬、乐于表现,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他们个性发展的需要。

2.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建立在自己的经验背景基础上,无法由他人代替。对于现代社会,信息社会的来临,使得教师和大学生处于同一个信息源的背景之下,教师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甚至有时由于种种原因,教师的信息更新比不上大学生,也是常有的事情。此时教师一方面要及时更新信息,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并注意提炼理论;另一方面就得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因势利导,和大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三、行动导向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行动导向法的核心意图是突出学生个体综合能力的培养,训练他们的职业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下面笔者就这三方面的能力在法学教学中的表现进行具体分析。

(一)提升学生法学专业能力

法学专业能力是和未来从事法律职业直接相关的能力,是通过专业教学获得的,是法科学生职业能力中的基础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获取法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对于大陆法系的学生而言,他们必须接受法律系统的知识、原理和制度,但是法学理论知识枯燥、单调,传统的讲授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行动导向法有助于改变这一现状。行动导向法主要是通过引导课文教学法的方法实施。即教师首先布置本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然后由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讲授出答案,并说明答案中哪些是需要加强理解的知识点,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进行适当的调控,直到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这方面的专业知识点为止。到后期,可以由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学习任务。这样法科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大大锻炼了自身的学习能力。

该方法在施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它对法科学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对理工科学生不能适用。原因在于法律基本理论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学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社会生活经验理解课本上的专业知识。二是选取一本合适的教材。教材内容既不能过于简单,对专业性名词没有解释,又不能过于复杂,讨论的问题过多,让学生看不明白,类似于研究生教材,教材的选用应适合于本科生学习。

2.培养学生分析与运用法学知识的能力。对于法科学生而言,此种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

一是案例分析法。法学案例分析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

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法科学生需要通过分析案例情境,不断深化理解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形成一种分析、处理、迁移性的应用能力,学习过程潜移默化于案例分析的过程之中。该方法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案例。相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合适的案例一般具有真实性、代表性、启发性等特征[7],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法学原理以及法律规范的适用,提升他们的思考高度,培养他们全面的思维能力。

二是角色扮演法。角色理论是通过分析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动逻辑,以阐述社会关系对人的行为的重要影响。这一方法可以运用在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去分析人的动机、策略和现实效果。在法学教学中,角色扮演的特定情境是案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任何一个诉讼案件都会包含不同的角色定位,如原告、被告、证人、法官、律师等,不同的角色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需要,每一种角色都会选择有利于自身的最佳行动策略,纠纷的最终解决是在尊重法律原则、规则的前提下多种策略相互博弈的结果。在整个角色扮演过程中,抽象枯燥死板的法律原理、规则被活化在具体的案件纠纷解决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案件、解决纠纷的职业能力。

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这两种教学法关系密切,案例分析的情境中常常可以穿插角色扮演,但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案例分析一般以“事件”为纽带,关注事件发展的最终结果,角色扮演以“人”为中心,强调角色扮演、角色冲突,充分展现不同角色的利益博弈。

(二)锻炼学生方法能力

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需要的工作方法。对法科学生而言,关键是要具备独特的批判性法律思维。批判性是一种独立的、多角度的分析视角,一名律师需要从多元角度对同一事实和法律提出不同意见,一名法官需要有兼听各方意见并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8],不

能出现舆论审判。

在某种程度上,批判性思维能力比法学专业能力更为重要,因为在信息时代和法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

生在短暂的四年时间内,很难学习完多如牛毛的法律知识,即使学完了全部法律知识,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法律也会被修改,新的法律会不断产生。所以学生在校学习的不仅仅是现有的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形成法律思维,这种思维方法取之不尽,有助于学生应对将来法律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解决各种复杂和新鲜的问题,成为合格的法律职业者。

另外,在培养法律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学习习惯和日常生活习惯区别开,日常生活中应有“和为贵”的精神,如果学生之间发生纠纷,应该注意包容,会不争辩,惹不起躲得起。但在学习中需要争辩,要培养像法官、律师那样的思维,进行全面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各自站在原告、被告的立场上去分析问题。方法能力的获得可以通过前文的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进行,也可以通过现场讨论法进行,在现场讨论中,要求学生从学习的角度去进行辩论,不得进行人身攻击。

(三)增强学生的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是个人所具备的社会交往、沟通,和他人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不单指法律职业,它具有职业普遍性。对于法科学生而言,这种能力体现在,一名合格的法学毕业生应当不仅仅了解法律条文,具备批判性的思维,还应当有与各种相关人员打交道的技能、出庭发表法律意见的技能等。就像一名合格的律师,他除了应当对社会现象有所了解,有能力对事实进行判断,把握社会动态外,还要有能力与各种当事人打交道。但相对于法学专业知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言,这种技能和素质的培训往往被学生忽视。

社会能力的训练可以在多种实践场合进行,不必局限于课堂,如学生的社团活动、兼职、创新创业活动等都可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当然在课堂内也可以进行,如角色扮演中的角色互动就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另外,现场讨论法和小组分析法也是比较好的训练方法。现场讨论法能够在一定的情境下提高人的沟通能力,这毋庸置疑。小组分析法,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小组,6—7个学生一组,通过小组讨论,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可以培养学生共同的学习情感,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调能力。

四、行动导向法考核机制的构建

第一,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机制。有的学生课堂参与度低,能不参加会尽量不参加,对于此种情形,可以通过抽签的形式逼迫其参与,将他们拉入到课堂的情境中来 ,并将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记载的重要依据。

第二,选出参与度高、分析能力强、表现积极的学生,用班费给予适当奖励。一方面,鼓舞他们再接再厉;另一面,对其他学生而言,也可以树立榜样,创造良好的氛围,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

第三,在学生期末考核中,减少卷面中仅靠记忆就能得分的题量,而要侧重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增加案例分析的分值和比重。

总之,行动导向法改变了教师上课一言堂的教学格局,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它以行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引导他们学会“思维”和“行动”的统一。行动导向法在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法学教学中的表现是培养学生的法学专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社会能力,实现一专多能,满足用人单位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庞丽静.600所本科转型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酝酿大变

[EB/OL].2016-07-10].http://www.eeo.com.cn/2014/

0509/260258.shtml.

[2]刘邦祥,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研

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5).

[3]马庆发.行为导向:职业教育教学的新取向——职业教

育教学论研究之二[J].外国教育资料,1997,(2).

[4]赵志群.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J].职教论坛,2008,(20).

[5]趙莉丹,李建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行动导向教

学法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2).

[6]刘天君.法学案例教学法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海南广

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

[7]郝晶.新建本科院校法学案例教学法探析[J].牡丹江大

学学报,2010,(5).

[8]王晨光.法学教育的宗旨——兼论案例教学模式和实践

性法律教学模式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6).

民办教师论文范文第4篇

民办高校中的青年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和骨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发展也受着各种条件的制约,通过对民办教师现状分析,进一步从师德教育、发展培训、评价体系等方面探索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

\"进一步确定教学中心地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范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初期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师资队伍建设是整体队伍建设的核心和重中之重。在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占了绝大多数,所以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研究,是民办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分析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现状并探索培养机制,对于促进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民办高校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现状

对大多数的民办高校来说,年轻教师都占据着师资队伍的绝大多数,很多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即踏上教师岗位,据调查显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到了70%以上,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缺少认识,缺乏经验,心理上极不稳定,对职业发展容易产生动摇,存在诸多问题:

师德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民办学校的爬坡发展阶段,引进的大批中青年教师,占到了教师总数的绝大多数,这支年轻队伍充满活力,激情澎湃,为民办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学校的教学工作扛起了大梁,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总体上,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状况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绝大多数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能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支青年教师队伍普遍地存在着教学阅历短、经验欠缺,基础或专业知识面不够宽泛的缺陷。尤其是个别青年教师在师德方面还存在诸如敬业精神缺乏、育人意识不强、身教作用较差、协作观念欠缺等现象,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人文道德滑坡,有的甚至还比较严重,从而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师资队伍能力、结构、数量尚不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学历、职称和年龄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矛盾,教师队伍还存在非常严重的结构性缺陷,笔者了解多加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学历层次偏低,本科学历的青年教师占自有教师总数的近一半,显然不符合高校教师队伍的水平和标准。二是年龄结构失衡,多数学校教师队伍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年轻教师多,反聘离退休的老教师多,是典型的“老少”型师资队伍,中年的、年富力强的专家或学术带头人少,承上启下的中年骨干教师紧缺,师资队伍新老交替任务非常繁重;三是职称结构失衡,高级职称数量偏少,而年轻的主要是讲师及以下职称,几近断层是队伍建设的最大缺陷;四是专业结构不合理,部分专业人才紧缺,个别学科高级人才奇缺。

青年教师的发展,受到各种环境的制约。一是一些民办高校通常不稳定、无保障、待遇低。所以, 有些青年教师把在民办高校工作看作是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跳板,不安心工作,一旦找到更加合适的工作或者有机会继续深造,就一走了之。这种思想上的不稳定往往会影响其他教师,并降低教学质量;二是青年教师想坚守民办高校教师岗位又找不到合适的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途径。如何帮助青年教师更快更好的自我发展,是一个十分现实又十分紧迫的课题,应该引起所有民办高校的高度重视,并努力探求科学的解决办法。三是目前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学术研究氛围不浓,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科研激励措施不得力,同时民办高校的教师往往身兼数职,这无疑加大了教师教学的工作量。而青年教师又背负着来自社会和生活的巨大压力,为了多挣钱养家糊口,只能多上课,没有时间和精力搞科研。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这些都使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无法得以提高,使得科研呈现有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影响到民办高校教师的知识更新,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制约着学校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所以民辦高校必须重视对青年教师的教育、培训和使用,营造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形成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和个人进步的机制,让青年教师看到职业发展的巨大空间和希望,增加他们在工作中的动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自身潜能,促进他们迅速健康成长,让他们从工作中体会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使个人自我发展与学校发展同步,最终达到学校与个人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青年教师培养的途径与模式

以德为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责,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首先是先学做人,后学做师,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就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校要逐步完善并修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师德规范,将其纳入教师培训计划,每个新学年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并对整个教师队伍进行分期轮流培训,不断探索增添师德典型和警示教育的培训内容,并将“师德师风”一票否决纳入对其年终考评的内容当中。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大各项培训力度。加大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通过多种方式,走出去或请进来,将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学历补偿与素质提高相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更新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实施中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支持计划,根据各学科群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和教师自身发展需要,建立教师职业生涯支持体系,构建学位教育、技能培训、高层次研究等多位一体的培训制度。对中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予以早规划、早指导、早培养,借助个人职业心理分析,结合个人科学素养、创新素质和学术交流能力等,建立有针对性的职业方案和个性化事业发展支持计划,实现聘期内的过程跟踪、培养机制。

继续完善新教师导师培养责任制。围绕提升新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完善政策与考核体系。坚持开展岗前培训,学科带头人等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充分发挥骨干教师、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由各二级学院负责人选派导师,重点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环节进行指导,加快青年教师成长。

實施实践进修,能力提升计划。根据各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为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一代专业人才,鼓励各二级学院结合建设需要,在相关实习实训基地设立教师实践基地,每年利用寒暑假有组织有计划的选派40岁以下青年教师参加顶岗实习或实践能力培训,使之在培训中获取新讯息、了解新需求、把握新方向,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采取多种途径,改善青年教师的学历结构。加快提高青年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学校可以根据有关规定为青年教师的进修提供条件和帮助,鼓励他们报考硕士或博士。作为校方还要关心在读硕、博研究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学成回校,要及时兑现有关待遇和奖励。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可以有针对性地分批选送青年教师进行单科进修;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有利环境,使之成为学校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凸现办学特色、树立学校信誉的中坚力量。继续完善并实施教师其他培养和选拔计划。

设立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发展基金,鼓励青年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科研是提高青年教师素养的\"源头活水\"。要强化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潜心钻研,同时教师搞科研要做到学科分类,术业专攻,每学年至少写好一篇专业学术性科研论文,学校定期组织学术沙龙、交流评比;并设立\"优秀论文奖\",激发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

完善评价体系,改进和细化教师师德和教学效果考核。将师德、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并作为师德评价、职称晋升和评优的重要依据。完善师德、教学能力量化考核办法,坚决地引入优胜劣汰机制,结合教学科研日常管理和教师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对其相形见绌,师德和能力不符合要求标准的予以转岗或淘汰解聘,使教师队伍呈现良性互动和生机勃勃的良好局面,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发挥中坚力量。

关于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问题,是一个始终困扰着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培养和建设数量足够、结构合理、质量合格、相对稳定的青年教师队伍是民办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在当前形势下,要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必须深刻认识和分析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进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

(作者单位:1.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人事处;2.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人事处商学院)

民办教师论文范文第5篇

2016年11月7日,教育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专题研究保障信息安全问题。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杜占元出席会议。

会议强调,各单位要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网信工作总体部署,结合教育事业发展实际、结合工作职能和业务需要,提高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认识,以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自觉将教育行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纳入国家网络安全总格局和服务国家信息化建设总目标。

会议要求,教育部近期要推动理顺工作机制、制定教育数据管理办法、开展网络安全综合治理活动等三项重点工作。各单位要提高认识,明确责任,主动作为,在推进教育系统信息安全工作的过程中,注意处理好安全与发展、使用与责任、内容与设施、信息采集与开发应用、教育部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教育部:关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使用新规出台

为加强对中央高校自主开展科学研究的稳定支持,财政部、教育部2016年11月27日公布了《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使用和管理,提升中央高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

办法指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以下简称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支持中央高校开展自主选题研究工作,使用方向包括:重点支持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提升基本科研能力;支持在校优秀学生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支持优秀创新团队建设;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基础性、支撑性和战略性研究;加强科技基础性工作。

办法强调,基本科研业务费的使用和管理要纳入中央高校财务统一管理,专款专用,资金的使用范围和标准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全过程管理制度,注重绩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办法还强调,基本科研业务费不得用于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工资、奖金、津补贴和福利支出;不得购置4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不得分摊学校公共管理和运行费用;不得作为其他项目的配套资金;不得用于偿还贷款、支付罚款、捐赠、赞助、投资等支出;也不得用于按照国家规定不得列支的其他支出。

办法明确,中央高校应当按照国家科研信用制度的有关要求,建立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科研信用制度,并按照国家统一要求纳入国家科研信用体系。

教育部:全国教师在国家级平台“晒课”400万堂

2015—2016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工作推进会,目前在宁夏银川市召开。据悉,在不到5个月时间里,全国共有4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报名参加活动,“晒课”近400万堂,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大量鲜活、生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

据了解,2016年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于5月正式开放“晒课”。根据活动要求,教师所提交的网上“晒课”内容应包括一堂完整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所用课件及相关资源或资源链接,有条件的老师还可以上传课堂实录和测评练习等。

安徽:民办职业学校学生可申请国家助学金

为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安徽省发文鼓励按“非禁即准”尝试多种办学模式,符合招收条件的民办职业学校学生可申请国家助学金。

安徽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物价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学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技工院校)、普通高中学校,其招收的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申请国家助学金。对在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符合国家标准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一、二、三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除学费标准给予补助。民办高校招收的符合条件的普通本专科学生,其中包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的学生,可以申请国家奖助学金。

广西:开展中小学开齐开足国家课程专项行动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教育督导办近日下发《开展普通中小学开齐开足国家课程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全区中小学配足配齐课程教师,开齐开足音乐、体育、美术等课。

通知指出,要配足配齐课程教师,提高乡村教师待遇。通过调剂编制、加强人员配备等方式向村小、教学点倾斜,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標准。通过公开招聘、特岗计划、定向培养、学费代偿等多种方式,重点补充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乡(镇)村小、教学点教师。加大全科生毕业从教和特岗教师从事英语、音乐、美术、体育教学的人数比例。实施中小学教师走教计划和县域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

通知提出,多种形式增加学科教师供给,加强对乡村学校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师资紧缺学科教师尤其是转岗教师的培训,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各地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解决农村中小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师资结构性紧缺问题。同时,完善教学活动场所,配齐配足教学仪器等设施设备。

首届中俄青少年冬季运动会进行赛事外人文交流

2016年12月1日,首届中俄青少年冬季运动会新闻发布会在哈尔滨召开。主办方透露,赛会期间将组织速度滑冰、冰球、高山滑雪等项目的两国运动员混合训练,并由中俄两国参赛教练员对两国运动员训练情况进行点评。其中,开展中俄两国之间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被列为与比赛同等重要的活动。

为此,本届运动会期间,除进行体育比赛之外,组委会还安排了中俄参赛运动员经验交流、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交流、中俄运动员联欢、参观哈尔滨城市风貌等活动,旨在促进中俄两国之间人文特别是体育交流,增进两国青年之间的友谊。

首届中俄青少年冬季运动会定于2016年12月7日至11日在黑龙江省举行,共设置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高山滑雪5个分项27小项。中俄双方各派出由117人组成的代表团参会,运动员年龄在13岁至21岁之间。本次赛会由国家体育总局、黑龙江省政府主办,黑龙江省体育局承办。

浙江: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三年内全面铺开

2016年11月25日,浙江省中小学教师“縣管校聘”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现场会在嵊州召开。省教育厅副厅长丁天乐出席并讲话。

会议指出,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既是中小学校校长、教师交流的制度保障,也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需要,要进一步深化对该项改革的认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改革的合力。要明确改革对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消除顾虑,促进教师认同与参与,同时还要保障改革各个环节的公平公正公开。

会议强调,“县管”就是探索建立编制岗位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统筹使用的新机制;“校聘”就是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按岗聘用、竞争择优、强化考核的新机制。要做好这项工作,一方面要明确教育等各个部门在中小学教师“县管”中的管理职责,科学合理地统筹配置好师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另一方面要强化中小学校在教师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落实用人自主权,并探索竞聘上岗、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根据部署,接下来,被确定为“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试点的杭州市上城区、临安市等28个县(市、区)将于2017年9月前完成首次改革任务,全省将在2耀3年时间内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制度。

河北:石家庄“教师+志愿者”托管5.9万名学生

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局、省会文明办、共青团、关工委联合发文,倡导建立“教师+志愿者”的托管服务模式,推动形成“教育部门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托管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参与免费托管学生达5.9万余名,占在校生人数的31%,基本实现“公办小学全覆盖、申请学生全纳入”,解除了12万余名家长的后顾之忧。

志愿者服务主要以协助学校看护学生为主。在此基础上,志愿者可发挥自身特长优势,在学校统一组织下开展形式多样的托管活动。内容上,志愿者可协助教师看护学生,可开展体育、艺术、科技等兴趣社团活动,可开设书法、篆刻、剪纸等传统文化课程,也可举行专题讲座,传授卫生、防灾等生活常识,改变了学校单一托管的管理形式,进一步丰富了托管活动内容,促进了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北京:空气污染“红色预警”不再统一停课

2016年11月24日,新修订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对外公布,将现行的“红色预警”统一停课,调整为采取差别化应对措施,实施弹性教学。

根据新修订的预案,预警由北京市教委统一发布,各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区域实际污染情况采取差别化应对措施。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时,小学、幼儿园、少年宫及校外教育机构停课,中学(含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弹性教学方式,由区教委、学校根据所在区域空气质量状况灵活掌握。

弹性教学具体有三种模式:学校不停文化课,缩短学生在校时间;学校实施半日制上课;学校实施停课,可利用与邻近的周六或周日进行调休安排。

此外,预案提出高等院校要严格落实红色预警指令的有关措施要求,指导学生安排好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减少户外活动,停止户外体育、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

吉林:大力发展足球运动和冰雪运动

吉林省日前出台《吉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提出通过建设国家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打造四级足球竞赛体系,加快发展足球运动。吉林还提出,要加强对青少年冰雪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开设冰雪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达到500所以上,青少年冰雪活动基地达到100个以上。

吉林省将着力加大足球场地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小型、多样化的足球场地;推动青少年足球运动深入开展;抓紧完善常态化、纵横贯通的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级足球竞赛体系;推动延边州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和长春市净月区校园足球特色县区建设;建设国家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50所左右;引进国内外高水平足球讲师指导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竞赛,开展校园足球管理人员、(专、兼职)教练员、体育教师业务培训;相关高校修订完善体育专业人才培训方案,鼓励学生选修足球专业。

江苏:2017年起职称评定取消外语计算机门槛

从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该省出台《关于调整我省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从2017年1月1日起,不再将外语水平与职称评审挂钩,取消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为人才“松绑”。

按照最新政策,从2017年起,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江苏省各类专业技术资格,对职称外语水平原则上不作要求。对县及以下基层单位、年龄满50周岁的、已取得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或外语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外语水平要求不高的系列(专业),一律不得将职称外语作为申报和评审的必备条件。确实需要评价外语水平的,不得作为申报必备条件,可作为评审时的参考因素,按评审权限事先报经同级政府人力和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同意,并向社会公开。

政策同时规定,彻底取消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今后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江苏各类专业技术资格,不论层级、不论单位性质,一律不得将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职称申报和评审的必备条件。

吉林:长春校园及周边食品监管无死角

吉林省长春市食品安全办等6部门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方案》,将校园及周边食品经营者全部纳入监管范围,要求学校周边的食品经营者全部要进行许可、备案、登记。

《方案》要求,以学生为就餐主体的食堂,学校不得以学生食堂的名义对外承包。在校园内或利用学校房产开办的主要为学生服务的小卖店、超市中的食品流通活动,学校应将其纳入学校食品安全范畴进行管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依法依规对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校园周边小食品商店、小餐饮、家庭托餐等进行许可或备案、登记,将学校校园及周边食品经营者全部纳入监督管理范围,实行监管全覆盖。

根据要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学校校园及周边地区作为日常检查、随机抽查和飞行检查等重点地区和单位,进一步强化监督检查和食品抽检,每年春秋季开学后对学生食堂、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和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开展专项检查。

首个开放式职教集团在江苏挂牌

近日,江苏开放大学职教集团在江苏开放大学正式挂牌成立。该集团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导,由江苏开放大学联合行业、企业、教育机构等单位共同组建的紧密型联合办学实体。

据介绍,江苏开放大学将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实现从中职、高职到应用型本科的全程对接。其中,依托江苏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在学习成果累计和学分互认方面的功能,将有力推动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之间的互通、融合。

据了解,集团今后将着重探索建立不同教育类型的同一化质量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优化办学业态。

民办教师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针对当前民办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学生上课出勤率偏低、不认真听讲、课前课后学习积极性不高、考试纪律性较差等学风现状问题,文章分别从学生自身因素、客观环境因素和教学管理因素角度分析了影响民办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改善民办高职院校学风现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民办高职院校 学风建设 影响因素 对策建议

1 民办高职院校学风现状

近年高考生源逐渐减少,民办高职院校生源的校际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如何通过改善办学质量来提高社会名誉度,以此来应对校际竞争,摆脱生源危机,就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值得探索的问题。

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期间,通过网上问卷调查、院校走访和个别访谈等方式,对广东省内25所民办高职院校各年级专业的601名在校生进行学风现状调查。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学风现状总体表现为部分民办高校对学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管理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改善措施;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纯、态度不够端正;学习适应能力差,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方法策略不科学,学生厌学情绪和浮躁心态日益浮现。在日常学习行为中,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会不断下降,另外许多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出勤率低、旷课迟到、课堂气氛不活跃等问题突出。大部分人不能做好学习计划安排,只偏重理论学习而轻视实操应用,进入大学后未能改变过去完全依赖老师讲授的学习方式,不能适应大学较为独立自主的学习模式。

2 影响民办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因素分析

2.1 学生自身因素

大部分民办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属于学习成绩较差的群体,学习基础不牢,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经过紧张的高考后,来到较为宽松的大学校园里往往会更加放松学习。不少学生旷课睡懒觉,沉迷于上网聊天、看电影和打网络游戏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在关于身边是否存在有同学因过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沉迷网络游戏而影响学习的调查中,仅有13.7%的人认为不存在,52.1%的人认为身边个别存在这样的情况,34.2%的人认为身边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大学教学及学生学习方式与中学具有很大差异,不少民办高职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在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等方面也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他们当中不少人表示来上大学只是为了跟随社会形势发展,混张纸文凭,又或顺应父母要求,不得已继续读大学。这种应付式的求学动机和学习态度,很容易导致他们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未来职业规划目标和对专业的学习兴趣,自然也不会有动力去学好专业知识技能。在调查中发现,42.3%的人认为自身学习基础、学习态度、目标及方法等因素对学风状况影响程度很大,45.4%的人认为影响程度一般。此外,52.3%的人还认为对学校和专业的满意度及兴趣也是影响他们是否有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

2.2 客观环境因素

由于民办高校的特殊办学体制,许多民办高职院校地处偏远郊区,教学软硬件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日常教学缺乏实操实训环节,使学生对理论教学产生厌恶情绪;生活配套服务跟不上,不能给予学生一个安心学习的校园环境。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可知,许多民办高职院校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宿舍学风和班风较差,部分爱学习的勤奋学生深受此种环境干扰影响,日久后在学习方面也会产生惰性。在调查中发现,41.2%的学生表示曾想过要认真学些专业技能,但散漫的校园环境逐渐侵蚀他们原来的目标,最后他们也只能安于现状,随波逐流加入到“混文凭”的队伍中。近年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失业现象屡见不鲜,同时社会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认可度普遍不高,这些社会形势很容易使民办高职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慢慢会陷入从不思进取、自我放弃到读书无用论的恶性循环中。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物质至上、享乐主义和急功近利等社会不良风气也蔓延至高校,严重影响着民办高职校园风气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

2.3 教学管理因素

目前,部分民办高职院校领导管理层变动性较大,教学管理制度也朝令夕改,在学风建设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一些民办高职院校的投资人只重视对学校基建、招生宣传等方面的投入,对有利于学风建设的软硬件投资以及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经费支出则很少将其纳入到学校重点建设范畴。虽然一些民办高职院校虽已明显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制度措施实施方面不能严格执行,使学风建设大多流于形式,例如:教师日常停调换课频率较高、考勤制度不能做到严抓不放、考风考纪制度不能严格执行、补考重修课程缺乏严格的考评态度,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都会助长校园“学风不正”的现象。

民办高职院校相对其他普通高校而言,每周课时较多,但工资福利待遇却较低;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现象明显,专兼职、中老青年教师比例不合理,任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这些问题不利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从严重地影响到校园学风建设。一些教师对民办高职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因而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心态不稳,不能全心投入教学管理工作中,有的教师忙于每天备课上课而疲惫不堪,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部分返聘的退休中老年教师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辅导员忙于日常学生管理的一般事务性工作,容易疏忽学风教育工作.

3 改善民办高职院校学风现状的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可知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上课出勤率偏低、考试纪律较差,因此,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考勤管理,严抓考风考纪,改革考试制度,适当给予学生考试和毕业压力,以期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在调查中发现,有64.52%的人认为学校在评优评先评奖学金时,更加注重考试成绩,对学风建设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29.3%的人认为这样做会对学风建设起到很大作用。因此,学校在评优评先进评奖学金活动时,应当结合各专业课程任课老师的意见,适当提高专业科目考试成绩的比重,并加大对优秀学生的嘉奖力度,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更多学生争优评先。

3.2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授课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选择旷课或迟到早退,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授课乏味或学生本身缺乏对专业的兴趣。针对此类问题,学校应该加强对优质师资的培养和仿企业教学环境的建设,一方面应不断督促各系专业教师做好授课前的准备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以提高课堂授课水平;另一方面应创造有利条件帮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与企业实际工作接轨,了解企业所需人才的特点,将企业工作岗位要求带入课堂,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各系部还应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使专业知识系统衔接,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未来就业方向,同时还应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学习和探索国内外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丰富课堂内容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改善教学软硬件设施,增加实训实操课时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向是强调学生动手操作技能。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理论基础普遍较差,他们对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缺乏足够兴趣,学习热情不高。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学软硬件设施投入,增加实务型及操作类课程的实训实操课时,抛弃传统理论讲授的教学模式,应持续补充、完善教学所需的各种现代化设备设施,建设仿真工作环境,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枯燥的理论讲授课堂,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务实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3.4 积极开展和组织参加各类校内竞赛活动,积极开展学习标兵评选活动

从调查中发现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外内竞赛活动热情度比较高,因此,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以竞赛为载体,经常开展各种与专业知识技能相关比赛活动,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比赛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应注重利用宣传效应营造学习氛围,提升整体学风。先进的个人事迹往往能对群体产生一定的触动作用,学校应该积极开展类似校外重大比赛获奖团体个人、学习标兵、校园感动人物、专插(升)本先进个人等评选表彰活动,以点带面,通过宣扬这些优秀学生的个人事迹,号召更多学生向他们学习,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5 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认清自身优势和树立未来职业目标

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目标缺乏规划,即使少部分学生有学习目标和未来职业目标,但他们往往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从众心态比较严重,受外界各种因素影响,最后还是形成慵懒的学习态度和散漫的学习生活作风。对此,学校应在新生入学时就要做好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教育,使他们树立明确的大学学习生活目标,通过专业毕业就业情况介绍和职业通识教育让学生对未来职业工作有大致了解,从而促使他们逐渐确立未来职业发展目标。与此同时,通过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使他们比较清晰地认识自身的优劣势,教育他们要克服自卑心理和浮躁心态,应朝着未来职业目标踏实地努力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磊.民办高校学风的现状分析及建设机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07.

[2] 刘亮军,王金蕊,刘云.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1).

[3] 刘小张.江西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调查研究——以江西S学院为个案[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1.

[4] 汤祝琼.民办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C].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2009年.

[5] 马小红.以特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民办高校学风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2).

上一篇:经营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食品化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