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范文

2023-09-21

小康社会范文第1篇

其实,坐在同一条船上的人,只要船的一端进了水,那么整条船都会沉没,无论坐在哪一边的人都不能幸免于难,所以,对于社会问题,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去帮助正在受难的一方,一定不能袖手旁观,因为古语有云:“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否则,后果将是与受难的一方一起遭受灭顶之灾。

这种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充分体现了人们的冷漠与愚蠢。其实,这个关键时刻,帮助别人就等于拯救自己。这种幸灾乐祸的现象,反衬出一个更深刻的道理:人不能为了一时的安全而庆幸,要及时发现潜在的危机,并防微杜渐。 我由此还想到当今社会问题中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发生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故之后,政府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也许他们是不担心自己的处境,但如果有一天,他们的亲戚好友遭到问题食物的迫害时,他们会有何感想呢?

小康社会范文第2篇

㈠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

2、教学目标

⑴正确认识我国的小康水平;

⑵了解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的目标;

㈡学生分析

⑴学生对于“小康水平”这一国家的基本情况是有所感受的,但这种感觉是表面、的不系统的,老师要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分析让他们清楚而全面地了解认识自己国家的基本情况。

⑵“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理解学生在思维水平上有一定难度,他们的知识背景过于单薄,需要布置他们去收集和了解一些相关情况。

㈢教学设计

1、用“什么是小康?”,历史上小康的定义导入,由此引出“我党对小康社会的几种提法”(设计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2、国情导读

⑴通过比较分析国际舆论和中国现阶段的小康水平,以及学生看到的现实中小康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小康水平。

⑵通过江泽民的十六大报告引导学生得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以“小康生活大家谈”的组织学生:

① 请描绘他心目中的全面小康生活。

通过“②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能做到什么?③小市民信箱”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不仅能树立小康观念,并能在行为上为小康做自己的贡献。

小康社会范文第3篇

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了报告,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以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过多年的发展,小康社会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用我们的话说已经总体实现小康了,但是总体和全面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们的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的,还是发展很不平衡的,是很不协调的,内容也很不全面。这些年在经济建设方面,成就是很明显的,但我们在政治小康、文化小康和服务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

在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基础上,十八大在报告主题中鲜明做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从“建设”到“建成”,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号召: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所以我们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不懈奋斗,戮力同心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小康社会范文第4篇

(一)知识结构:总体小康的成就

全面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总体小康的特点

建设全面小康的目标

小康

社会的经

济指方面的目标

标经济建设的目标工业和经济体制目标

缩小三大差别目标

人民生命方面的目标

(二)知识要点:

1、我国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明显提高。千百年来始终困扰中国人的从此得到解决。人们的消费结构,已经从消费,过渡到消费,部分向比较迈进。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大大增强。我国终于告别了的时代,多少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变为现实。

2、虽然我国人民生活已经在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还是的、的、发展的小康。实现全面小康需要长期的。

(三)、解疑释难: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是实现国民生活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人均800美元)。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

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实现全面小康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

(二)经济建设的目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目标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

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3)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4)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小康社会和建设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二、问题探究:

探究1:2006年2月11日,苏州市委书记王荣自豪的向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汇报:“对照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去年年底苏州已经基本完成各项考核任务。”苏州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做法是,在目标定位上,“快中求好,好中求优”;在路径选择上,“扬长避短,整体推进”;在工作方法上,“以点带面,典型示范”;在组织保障上,“全市一盘棋,凝成一股劲”。

到2005年底,苏州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已经达到54143元,比省均目标高1.3倍。城市化水平达到6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比省均目标值低1.7%;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6276元,比省均目标值高2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93元,比省目标值高11%;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2.5%,比省目标值高2.5%.

(1)总体小康的特征和表现是什么?

特征: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表现: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实力大大增强。

(2)全面小康的目标是怎么样的?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是什么?

三大区别:(1)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2)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小康,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外,还特别注重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

(3)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的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

三、联系实际: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16项指标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确定的原则,建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的16项指标,经济方面4项指标。

到2020年,城市化率从现在的36%提高到55%以上,城市容量7亿到7.5亿人口,信息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到全球前15名行列,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占有面积不得超过国土总面积的2%,恩格尔系数不超过35%,基尼系数35%-40%,人文发展指数不

低于80%,城乡二元结构指数1.80以下.人均预期寿命76岁,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0年,科技创新能力指数平均达到25%,科技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

四、检测反馈:

《诗经.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讲,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社会状况是()

A、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B、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

C、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D、殷实的小康社会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

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②人民生活同步富裕③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区别有()

①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 ②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③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 ④总体小康是我们的近期目标,而全面小康则是我们的最终奋斗目标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A、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C、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5、“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中的重要内容。这一目标的提出

①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②是由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所决定

③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④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相一致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6、(不定项)全面小康的标志之一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5%.200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46%,预计到2010年下降到40%,2020年前后下降到35%左右.上述材料说明

A、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下降趋势

B、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化

C、城乡居民的消费以享受性消费为主

D、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7、简答题:

简述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

(答案略)

辨析: 我国已达到小康水平。

参考答案:

① 小康水平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② 我国目前达到的是总体小康水平,是我国发展史上的伟大成就,但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刚刚迈进小康社会门槛,是一个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水平

③ 在本世纪头20年,我们将实现更高水平、更加全面、更加均衡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小康社会范文第5篇

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坐在这里跟大家一起交流自己近来的学习心得与体会。

2014年,总书记在福建、江苏等省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四个全面,既“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目标。今天呢,我就自己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学习心得和大家做个交流,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一 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及其发展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小康社会就已成为中国人民跨世纪的理想和行动目标。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强国梦最实在、最具体的表达,也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向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小康社会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意味着我们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小康梦”到“中国梦”,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小康,曾经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社会理想。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根据中国国情并参照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重新思考了在国家基础薄弱、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实现现代化的速度、水平和途径,创造性地运用“小康”来描述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当然,这里的“小康”与作为社会理想的“小康”在意义上是不同的。历代训诂家们认为其意是“百姓们太辛苦了呀,让他们休息一下吧”。(注意停顿)我们不妨将其理解为一种告诫:不要让老百姓过的太辛苦。(注意停顿)把“小康”作为理想社会模式见于西汉时期成书的《礼记〃礼运》,其中描绘了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图景:大同社会是一个财产公有、社会文明、社会保障健全和社会秩序稳定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则显示出不同的社会面貌,从古代儒家的思想渊源看,描述的是随社会规模的扩大,由氏族社会向生产分工的文明社会的转化,一个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天下为家”、靠礼仪关系维持的理想社会。

但到了近代,自进化论传入中国,“小康”就成了通往“大同”进化历程的中间环节,如根据戊戌变法的思想领袖康有为的说法,小康之世是社会从多灾多难的乱世发展到世界大同的太平世界的一个驿站。为了宣传其历史进化论思想,康有为采取了“托古改制”的方式,声称自己从孔子著作《春秋》中发现了“微言大义”,主张通过变法维新,以实现“据乱世”向“升平世(小康)”乃至“太平世”的过渡。

随着时代的变迁,“小康”、“小康之家”、“小康生活”等词语越来越成为“经济较为宽裕、生活不愁温饱”、“略有资产、足以自给”等的代名词,在民间广为流传。“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曾经是无数普通百姓的最高生活目标,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缺乏现实的基础,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浴血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才获得了实现这个千年理想的现实基础。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将其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党的十二大提出:“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总产值翻两番,即由一九八0年的七千一百亿元增加到二000年的二万八千亿元左右。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1984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曾谈到:“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最低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这同日本相比还是低水平的,但对我们来说是雄心壮志。中国现在有十亿人口,到那时候十二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达到一万亿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此后,他多次阐述了小康社会是中国在20世纪末要达到的发展战略目标。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提出的战略设想确定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长期奋斗目标,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

应当看到,“小康”是传统社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普通百姓对衣食无忧的生活向往,被中国共产党人用来定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把现代化价值理念和传统社会发展理想结合起来的睿智创造,也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具体化、现实化。对小康目标的不断充实完善,既反映出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进展和和认识深化,也体现出对人民群众总体需求的人文关怀和切实尊重。

二 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哪些新机遇和新挑战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提出,是要有依据、有底气的。现阶段,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这样的时空方位,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面临新机遇,又面临新挑战。只有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机遇

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把握住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机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认识基础和实践基础。

从内部环境看,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部署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和利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综合国力迅速提高。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万亿元,占全球经济的比重提高到10.4%,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通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跃升全球第一,在载人航天、高速轨道交通、超级计算机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创新性国家建设成效显著。主要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全球近一半的手机、彩电、显示器、程控交换机、数码相机都在我国生产。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续10年增产,突破了6亿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产业不断改造升级,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得到很大完善。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二是发展潜力巨大。抓住“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的发展空间,用好“新四化”深度融合的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以“新四化”作为推动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主要抓手,中国有望继续增长20年,从而改变全球经济版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坚实的步伐。如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城镇化这一“最大潜力”与改革这一“最大红利”结合起来,形成叠加效应,中国经济就有了长久持续的动力。未来10年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将释放巨大消费能力,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再持续20年才能达到70%。如果农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到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60%,按2012年数据测算,平均每年新增规模将超过4万亿元。而且,目前中国居民消费率只有美国的一半,大约为35%,增长空间很大。

三是政治大局稳定。政局安定,社会稳定,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这即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正如习近平强调的那样,中国人民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中国人民怕的就是折腾,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改革开放以来,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致力于转变执政方式、加强执政能力,寻求与时俱进的变革。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致力于健全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和选举制度,推行政务和党务公开,扩大群众和舆论监督,发展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使得人民的呼声成为决策的基础,人民的利益要求成为决策的依据,增强了人民对国家政权的共享感和认同感。因此,人心思稳,人心思定,人民群众珍惜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希望继续在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下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提升综合国力。

四是改革能释放发展红利。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1978年,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大门,把超过13亿人带入科学发展的全面小康时代。近十年,中国经济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更是与包括体制机制改革红利、人口红利、国企改革红利、资源红利在内的改革红利密切相关。如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务院推进的第一项重大改革就是行政体制改革。把政府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该由市场做的要多放给市场,社会能办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同时把该由政府管的事真正管好。通过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改革组合拳”,对企业创业创新、激发和释放市场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再如,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差距,也将惠及亿万人民群众。随着可持续发展的巨大红利不断释放,中国的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将规避“硬着陆”的风险。更重要的是,改革红利就是制度红利。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些都得依靠改革去实现。

从外部环境看,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期盼共创美好未来的“世界梦”。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这是思考和谋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参考因素,也是追求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参照体系。

一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调整。二十多年前,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东西方力量对比失衡,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有恃无恐地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世界变得更加不安宁。然而,近年来世界格局悄然发生重大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向着资本主义而是向着不利于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如美国于2001年和2003年先后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两场打了十多年的战争虽然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和萨达姆政权,但花掉军费近三万亿美元。特别是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从虚拟经济波及实体经济,出现全球性金融危机,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呈现零增长和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如“金砖国家”受影响较小,出现了转机,这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国际经济形势,世界正在从单极走向多极。

二是全球化带来发展新机遇。放眼世界,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加。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我国可以更好更多地利用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为加快自身发展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潮,中国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对发展中国家援助的规模、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为发展中国家累计培训了超过14万名各类人才,帮助受援国建成了2200多个与其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项目。这些无私的理念和付出,不但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我们的尊重和信任,也使得各国人民对“中国梦“世界梦”更加理解和支持。

三是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当前,世界经济稳定、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世界越来越成为命运相连的地球村。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治理结构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治理中的发言权和规则制定权,使得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我国长期坚持开放合作的发展,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我们与各方利益汇合点进一步集散扩大。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坚持不懈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变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以负责任大国的正确“义利观”赢得广泛的国际支持。

四是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一个国家能不能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潮流。当前,以信息技术为前导并由此带动的新能源、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等新科技革命已初露端倪。虽然发达国家在综合创新能力方面依然优势明显,但我国可以利用国内国市场空间大和产业化能力强的优势,利用在部分领域接近或达到技术前沿的条件,通过大力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在一些关键领域率先取得技术突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是重要战略机遇期依旧。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我们有可能争取到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在对国际国内经济大势的判断中,我们对战略机遇期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同时,又提出了要抢抓“新机遇”的重要思想。他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五年来,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但在国际环境的内涵和条件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我们必须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

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性挑战

尽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满了机遇,但全面审视国内外环境,我国发展也处于面临诸多风险的矛盾凸显期。我国已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问题和风险增多。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全球性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这些都给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带来新的挑战。

一是转变发展方式的“爬坡之艰”。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从总体上看,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与低产出、低技术、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依然存在。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模式依然存在。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仍然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

二是冲破利益藩篱的“改革之痛”。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改革向纵深推进,即迫在眉睫,又步履维艰。一方面,一些系统性的利益格局已经固化,一些曾经的改革受益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可能沦为改革继续推进的阻力,,冲破盘根错节的利益固化藩篱,面临层层重压。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往往由于利益固化的程度更为严重,对利益格局重新“洗牌”的难度也更大。政府改革如此,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资源价格、财税体制等改革同样如此。另一方面,三十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起步之时,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基层探索,当年的“单兵突进式”探索性改革如今已经演变成“综合配套式”自主性改革,任何一项改革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收入分配不公、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行业差距、区域差距过大等引发的民生问题、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倾向不扭转,改革攻坚很难进行。再单纯靠“摸着石头过河”已然无法顺时应势,强化顶层设计成为越来越迫切的课题。再加上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已然严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对改革的信心和期待。这些不利因素,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必须清除的“绊脚石”。

三是社会矛盾冲突的“燃点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社会事业,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社会形势总体是好的。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与经济建设相比,我们社会建设仍显滞后,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建设存在着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特别是由于经济发展快、开放程度高、社会转型快、流动人口多、社会治理压力大,社会矛盾出现易发、多发、群发的态势,而且社会矛盾触点多、“燃点”低、处理难,甚至出现“不点自燃、一点就着”的复杂情况,群体性事件、非利益相关性社会冲突等明显增多。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当前,可以说,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和人民最广泛、最普遍的共识。

四是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之难”。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更加频繁、交锋更加激烈,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意识形态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建立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取得新进展,中国维护国际安全与国内安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巩固。与此同时,中国与少数大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领土问题趋于严峻,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环境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凸显。尽管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总体稳定,但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改变,特别是西方国家“民主”输出,西方国家文化霸权、网络信息舆论多元传播、宗教渗透等对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等构成严重威胁。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西方国家利用现代传媒和文化产品输出,大肆宣扬他们的价值观念,质疑中国的改革开放,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话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广播、出版、影视文学、教育等多种途径推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中国的生活方式、文化思潮、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严重威胁,互联网突破了时空边界与意识形态封锁,一些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和各种思潮通过网络传播,冲击着中国民众思想,冲淡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的主导作用和功能的发挥,造成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下降,危害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进而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等等。应当看到,没有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需的国家安全就如同海市蜃楼。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制定科学完善的国家安全战略,以全面化解安全挑战,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四 结尾部分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这一系列奋斗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表明了我们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成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历史必然性。 信心托起梦想,梦想照映现实。总书记在2013年的新年贺词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风险和挑战,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们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共同谱写伟大祖国发展的时代新篇章”。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始终保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昂扬朝气和良好作风,切实推动党风和党群、干群关系明显好转,我们一定能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小康社会范文第6篇

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了报告,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以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过多年的发展,小康社会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用我们的话说已经总体实现小康了,但是总体和全面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们的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的,还是发展很不平衡的,是很不协调的,内容也很不全面。这些年在经济建设方面,成就是很明显的,但我们在政治小康、文化小康和服务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

在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基础上,十八大在报告主题中鲜明做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从“建设”到“建成”,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号召: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所以我们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不懈奋斗,戮力同心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上一篇:银行从业考试用书范文下一篇: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