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护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重症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目的:探讨提高临床医学本科实习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实习带教模式。方法:選择进入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实习的2010级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学生6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学生各30名。对照组采用教师主导型病例讨论模式,试验组采用学生主导型病例讨论模式。实习结束后比较两组实习学生的出科考核成绩、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不同带教模式的带教效果,观察医疗差错发生率。结果:两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综合能力对比分析,试验组学生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医疗差错发生率比较,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对实习效果的自我评价普遍高于对照组,在提高思维能力、学习兴趣、自学能力、知识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生主导型病例讨论带教模式能更好的培养临床实习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 学生主导型; 病例讨论; 教学模式; 临床实习; 综合能力

Research on Students Leading Case Discussion Teaching Mode to Train Interns Clinical Comprehensive Ability/JIANG Xiao-gan,LU Wei-hua,JIN Xiao-ju.//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0):067-070

【Key words】 The student leading; Case discussion; Teaching mode; Clinical practice; Comprehensive ability

First-author’s address:Yijishan Hospital Affiliated by 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 241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0.019

医学临床思维是医疗人员运用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结合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所采取的思维活动,也可以认为是医疗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对疾病认识的具体化,并由此指导进行临床诊疗活动的思维过程[1]。临床本科医学生毕业实习是本科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毕业实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医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质量[2]。在医学生的临床实习过程中,病例讨论无疑是巩固所学的临床理论、提升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临床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3]。现今的临床实习教学中,病例讨论过程一般以教师为主导,实习生作为旁听者或者被动接受者参与这一过程,不符合当今教育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自学能力和终生学习的意识,启发学生思维的理念[4]。自2012年以来,皖南医学院重症医学科与危重病医学教研室在保持系统性教学基础上,创新病例讨论模式,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与临床生产实习过程中病例讨论相结合,旨在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培养学生的独立的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实践技能,以期增强实习学生综合素质,并改进临床带教方法,提高实习带教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进入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实习的2010级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学生6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学生各30名。其中对照组采用教师主导型病例讨论模式,试验组采用学生主导型病例讨论模式。两组学生基础医学学习成绩情况基本相同,实习期间实习环境、管理制度一致,实习期间参照实习大纲要求,所讨论的病例内容及诊断、病例讨论次数相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教学方法 每组学生在同一科室的实习时间为4周,实习期间由通过教师资格考核的高年资住院医师直接带教,上级医师参与指导。每周选取两例诊断相同的病例开展病例讨论,其中对照组采用教师主导型病例讨论模式,病例资料收集、整理、验证、组织讨论与问题提出由带教老师完成,病例讨论时实习生参与旁听并记录。试验组采用学生主导型病例讨论模式,病例资料收集、整理、验证、组织讨论与问题提出由学生完成,具体工作步骤包括:(1)资料收集:按照实习大纲要求选取病例资料,并将相关资料结合实习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制作汇报幻灯。(2)病例验证:小组成员对患者进行体检和病史收集,带教老师对采集的病史,体格检查进行验证。(3)讨论及问题引申:各小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采取交互式问答方式进行讨论,通過对病情特点和发展经过的汇报,发现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重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有论据的讨论,并由带教老师进行总结。

1.3 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由师生双方共同评价,包括由教师方制定的出科考核和学生方的自我评价两部分组成。(1)教师制定的出科考核在实习结束后由考核小组进行,考核内容包括理论考核和临床综合能力考核,分数各100分。理论考核题目由本教研室制作的题库随机抽取,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综合能力不仅包括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还包括病史追问、体格检查、诊疗计划等。考核由本教研室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副教授组成的考核小组参照皖南医学院制定的实习教学大纲考核内容及标准进行,并对评分标准及考核指标量化。同时记录两组学生医疗差错发生率。(2)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实习结束后,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由学生进行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的匿名评价,采用10分制,调查项目以优、良、中、差四种等级评分,每种等级分别对应10、8、6、4分。教学效果评价项目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协作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方面。共发出调查问卷60份,收回60份,回收率及有效率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出科考核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综合能力成绩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医疗差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对实习效果的自我评价普遍高于对照组,在思维能力、学习兴趣、自学能力、知识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现阶段,培养实用型人才是我国医学教育培养的目标[5],这就造成了在教学中重视临床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而对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认识不足[6]。临床思维能力体现着医生的临床诊疗水平,相对临床实际操作能力来说,其培养过程更为复杂和漫长[7]。医学本科阶段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临床能力的医生,因此需要不断进行临床教学改革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8]。而在临床实习阶段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高效地解决临床问题,从而提高疾病的诊疗效果[9]。但目前大部分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存在片面性、表面性以及被动性,对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无法系统并正确的理解,其主要原因在于教与学两方面因素[10]。因此,在医学生的临床实习带教中,既要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专业知识,还要通过合适的病例带教,让学生建立规范的临床思维模式,提高综合能力,为将来从事临床实践工作打下基础[11]。

在医学生的临床实习过程中,病例讨论无疑是巩固所学的临床理论、培养创新意识、提升临床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目前比较多见的带教模式是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无益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2]。学生长此以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仅扮演讨论记录者的角色[13]。教学的目标往往仅注重实习大纲要求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对系统的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实习生完全按照带教老师的思路进行诊疗,无法将理论与临床技能融会贯通[14],因此会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产生打击[15]。学生往往仅局限于进行开列化验检查单,书写病程记录等机械性工作,但却不理解各项检查的意义和对诊断的价值,更不能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现个体化治疗。长此以往,实习生在学习中得不到乐趣,认为实习就是写病历记录病程开具检验申请单和写病程记录,同时又因需要经常进行理论考试和对未来工作问题的担忧,实习倦怠感增强。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让实习生主动学习能力增强,临床综合能力提高是实习带教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16]。

近年来,笔者教研室在临床生产实习带教中,摸索、实践并推行了以学生为主导的病例讨论模式。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执行过程中,病例资料的收集、验证和问题的提出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发言既有对未知问题的疑问,也有对已知问题的理解性,还可以是将来问题的探讨[17],而教师自始至终发挥了积极的辅助和引导作用。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带教老师运用“病史资料收集是否完整”“体格检查是否遗漏”“实验室检查是否合理”“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是否充分”以及“未来的诊疗方案该如何调整与进行”等多元化的启发方式,鼓励学生观察、思考、探索,从而提高临床综合能力。带教教师适时监督,并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最后进行归纳和总结。

笔者通过学生主导型病例讨论模式为载体的临床实习带教实践中,发现学生可以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第一,主动学习能力增强,即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讨论学习并经带教老师归纳总结后的成果极大地满足了学习的成就感,增强了学习兴趣,从而开始了主动学习行为。第二,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即实现了“得鱼”向“求鱼”的转变。在这种实习带教模式下,学生能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问题相结合并实现独立思考,运用各种医学资源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化解决问题[18]。第三,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转变,即将“知书”转变为“获术”。实习生在个体化解决临床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积极提高临床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实习生从患者实际出发,通过所学的基础理论和所掌握的临床技能探究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主动了解病史、亲自进行体格检查,随后根据这些资料探究诊断与鉴别诊断,并应用循证医学的观念和最新医学资源来处理临床问题。从研究结果来看,学生主导型病例讨论模式可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增强知识理解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特别对于提高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降低医疗差错发生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是医学本科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将多学科复杂的理论知识初步应用于医疗实践的关键一环[19]。研究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带教模式,对于提高实习质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維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0]。学生主导型病例讨论模式可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增强知识理解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降低医疗差错发生率,从而对医学本科生临床综合能力提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鲍娟,张媛媛,赵晓红,等.谈“角色扮演法”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6):150-151.

[2]郑力峰,叶君健,林建华,等.情境模拟教学模式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9):137-141.

[3]刘波,肖际东,毛玉瑶,等.临床病例讨论法在超声诊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1):146-147.

[4]孙晓楠,刘莹,张静,等.加强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中“教师评学” 环节的研究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0):11-13.

[5]倪致雅,成信法,夏瑢. 基于非医学类专业的《中医临床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浙江临床医学,2016,18(12):2357-2358.

[6]胡青,张高岳,楼国光,等.电子病历结合PBL教学在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40(7):575-578.

[7]黄小平,邓常清.PBL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7):537-539.

[8]金辉,沈孝兵,方霞,等.自主研学与毕业论文设计的有机-以预防医学本科教育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30(4):31-32.

[9]高毅英,马宏,赵研芳,等.影响医学生实习质量的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1):76-78.

[10]孟晓燕,谭鹤长,王英,等.PBL结合CBS在肾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0):121-124.

[11]李凛,任晓燕,张海燕,等.高等中医药院校西医内科教学改革及西医临床思维培养的思考[J].中医教育,2016,35(6):64-68.

[12]马聪,陈柱,肖立志,等.PBL与LBL在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中的对比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9):933-936.

[13]刘勇.PBL与LBL两种教学方法在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比较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16):182-184.

[14]王焕勤.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呼吸内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9):153-155.

[15]刘继平,冯素梅.有声思维病例分析讨论法在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2):16-17.

[16]张金荣,韩东亮.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1):11-13.

[17]周海燕,潘央央,王锡萍,等.自主学习和能力导向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9(12):68-69.

[18]周力,续畅,陈晖.循证医学应用于心血管内科教学的效果评价与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17):132-134.

[19]吴雪树,耿敏,周典.临床本科实习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连贯性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6,6(8):55-57.

[20]张保俭,姜海兵.观察临床案例教学法在心内科监护室中的教学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9):148-150.

重症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一、 一般资料 科别:重症医学科监护室 床号:9病案号:201408275姓名:李文波性别: 男年龄:73 职业:退(离)休人员民族: 汉籍贯: 河北省保定市婚姻状况: 已婚 文化程度:高中入院日期: 2014-01-07 13:42入院方式:平车

主管医生: 李新华责任护士: 王晓静 医疗诊断: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有急性加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2.肺部感染3.II型呼吸衰竭4.肺性脑病5.呼吸性酸中毒6.人工晶体植入状态。

二、 患者的健康状况

1、 入院原因及经过:

患者于2天前自觉“感冒”,咳嗽、咳痰加重,无发热、无胸痛等症状,患者于当地诊所输液(具体不详),咳嗽减轻,入院前5小时患者出现意思不清,呼唤睁眼,不能配合查体,不能言语,于当地县医院就诊,考虑患者病情危重,转我院治疗,患者入心内科,考虑患者为呼吸衰竭,病情危重,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收入我科治疗。

2、 现在身体状况(主诉及自理程度):

患者来院查体T36.5℃ ,P81次/分,R26次/分,BP114/55mmHg,昏迷,双侧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迟钝,口唇紫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干湿性啰音。心率81次/分,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肠鸣音可,四肢无活动,双侧病理征阴性。

3、 既往身体状况(女性包括月经、孕、产史)

既往史:白内障手术史3月。

家族史:家族中否认遗传性及传染性疾病病史。

过敏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4、 辅助检查(注明日期):

胸部CT: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伴两肺感染,左肺下叶肺炎(较前好转),两肺间质纤维化伴两侧胸膜粘连增厚,左下肺多发肺大泡。两侧少量胸腔积液。2014.01.07

头颅CT:两侧侧脑室旁腔梗;两侧额部硬膜下积液。2014.01.07

血气分析:PH7.17

7、PCO2 121mmHg、PO2 62.3mmHg、BE7.9mmol/L2014.01.07 血常规:WBC 3.63*109/L、NEUT% 80.4%、HB 77g/L、PLT 57*109/L。2014.01.07

血生化:ALB 30.4g/L2014.01.07

三、 主要治疗

1. 给予特技护理,重症监测,病危通知;

2. 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抗感染,缓解气道痉挛,营养支持,化痰,抗凝,抑酸等治疗

四、 护理记录(重要情况和病情变化)

1月7日下午在我科行抗感染、平喘、调节免疫、营养支持等治疗,血气监测提示二氧化碳潴留及低氧血症存在

1月7日15:00行中心静脉穿刺术。

1月7日18:15患者呼吸困难加重,氧和下降,复查血气分析:PH7.1

55、PCO2 120mmHg、PO2 119mmHg,给予行气管插管术,予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自气管导管内吸出较多白色粘液。

1月7日18:30出现血压下降,立即给予补液升压治疗,烦躁,给予镇静。

五、 护理诊断和诊断依据

1.气体交换受损:与气道阻塞,通气不足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痰液粘稠,咳痰无力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力下降有关

4.活动无耐力:与心肺功能减退有关

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有关

6.知识缺乏:与对疾病相关知识缺乏有关

六、 护理措施

1. 严密监测病情对患者的呼吸深度,频率,心率,心律进行检测。患者采取坐位或者半卧位;氧疗的护理,当患者出现缺氧症状时,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措施。

2. 机械辅助通气护理 针对病情非常严重的患者,必须及时为患者停工机械通气,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实时监护,同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呼吸机进行功能设定,再次必须注意的是,呼吸机应当与患者的呼吸保持一致,若患者对呼吸机出现抵抗和烦躁状况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控制。在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情况的发生,引发患者病情加重。

3. 保持呼吸道通畅 按时扣背,按需吸痰。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情况实施扣背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排痰。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时帮助患者进行翻身、扣背,使患者能够将痰液排出体外;若患者的痰液呈现出粘稠的现象,护理人员应该为患者提供雾化吸入,将痰液稀释后再排出体外,使患者的通气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同时呼吸人员还必须注意患者的身体情况,注意对患者进行液体的补充,避免由于呼吸不顺畅时的患者体内的电解质出现紊乱情况;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医嘱为患者提供激素类和支气管舒缓剂药物,帮助患者的气道炎症进行改善,不断减轻支气管痉挛现象,使患者呼吸困难情况得到有效控制。

4.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由于支气管哮喘患者会出现哮喘持续发作、呼吸困难以及高热方面情况,这些均会对患者体内的水电解质造成影响,使

其出现紊乱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根据患者的需要为其提供补液。

七、 护理体会(护理风险因素评估与管理)

重症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2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1例,两组病例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观察组实施强化24 h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记录试验数据。结果: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减少患者病情加重,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呼吸内科; 重症患者; 护理干预

呼吸系统疾病是内科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累及支气管、气管、肺泡甚至胸膜[1]。患者初始症状多为咳嗽胸痛,病变严重者有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环境问题尤其是空气污染严重,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2]。尤其是重症患者,往往病情发展迅速,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护理治疗,病情进一步恶化,产生各种并发症,因而死亡率也高[3]。针对呼吸内科的重症患者,传统的护理方式已跟不上患者的要求,本院近年来对部分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在预防和减缓心肺功能减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呼吸内科收治的患者1500例,选取重症患者162例,其中男89例,女73例,年龄32~79岁,平均(58.4±5.6)岁。将16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1例。观察组81例中,男42例,女39例,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8例,支气管哮喘25例,重症肺炎14例,其他4例。对照组81例中,男47例,女34例,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7例,支气管哮喘24例,重症肺炎15例,其他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干预强化措施。

1.2.1 心理护理 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宣传教育,向患者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仔细聆听患者的叙述,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适应角色转变,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4]。

1.2.2 环境护理 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空气清新,保持室内舒适的温度和湿度,加强病房的空气消毒,给患者创造安静、舒适、洁净的病房环境,帮助患者取舒适姿势[5]。

1.2.3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饮食,注意补充营养,根据病情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以补充机体消耗,增强抗病能力,少食多餐,保持口腔卫生[6]。此外,指导患者家属掌握正确的饮食护理,保证患者摄入足够营养。

1.2.4 呼吸道护理 鼓励患者多饮水,加强呼吸道的湿化;需要雾化的患者由于病情较重,体质较差可能不能耐受较长时间的雾化吸入治疗,建议行小雾量短时间间断雾化法;鼓励患者咳嗽,协助患者取舒适姿势,以促进排痰;对于长期卧床久病体弱患者,应协助其每隔2~3 h翻身1次,并经常变换体位,协助并指导家属给患者拍背5~10 min,促进排痰。

1.2.5 病情监测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呼吸的节律和频率、心率、心律,记录24 h出入量[7]。如患者有吸氧,如发现患者出现呼吸抑制、意识障碍加重、皮肤温暖潮红、眼结膜充血水肿,特别是夜间,如果出现神志恍惚、多语躁动、头痛失眠等,说明氧疗不当,应即时减低氧流量,保证用氧安全。加强专科护理,尤其是对患者的呼吸频率和呼吸动作进行密切观察。观察两组护理前后患者病情体征变化和恢复等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实施应急护理干预措施后和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后进行对比,两组患者的体征、病情恢复和精神状况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个月后观察组在pH值、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频率和心率等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的病情、体征恢复较好,精神面貌良好。

3 讨论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往往年龄偏大,体质较差,一旦症状加重,常出现病情危急,病情复杂多变,患者无法完成日常的起居饮食,部分患者因呼吸困难引起焦虑、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8],这时需加强护理,若护理不到位,常发生意外,因而采用应急护理干预措施不但关系到患者生命的安全,而且也有利于疾病的转归[9]。采取的应急护理干预措施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传教育,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及常识,认识到氧疗、呼吸康复和戒烟的重要性[10]。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气温骤变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保持室内地面干燥,避免积水湿滑而滑倒;通过加强呼吸道湿化,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痰液稀释排出,能有效地解除支气管痉挛,控制肺部感染,改善通气障碍,缓解缺氧症状;重症患者身边始终要有家人或医护人员陪同和扶持,必要时给予协助[11]。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的频率和深度、心率等情况和意识变化情况,通过与患者进行问诊或谈话,了解患者的精神状况,若发现患者精神状态改变,出现萎靡不振、嗜睡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往往预示病情加重,要引起注意;注意药物治疗及特殊护理,对于重症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严格控制药物使用量,防止药物过量引发的中毒症状[12];重症患者如需吸氧,要相应做好氧疗的护理;同时做好患者的饮食护理和心理护理,解除患者因病而生的恐惧、急躁、忧虑等情绪,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防止悲观、焦虑和失望[13]。

本次试验数据显示,实施应急护理干预措施后,患者病情明显改善,各方面指标优于对照组。对于重症患者,控制感染和改善呼吸功能更需要应急护理干预措施。作为呼吸内科的护理人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掌握疾病特点,及时与患者进行交流以了解并掌握其心理状态,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积极提升护理服务质量[14]。对于呼吸内科的护理工作来说,肺部感染护理、肺纤维化护理、肺栓塞护理、肺部康复护理、睡眠呼吸疾病的护理等是呼吸护理今后不断发展的方向,需要护理人员掌握专科护理知识。同时还要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提高防范意识,降低病死率。在干预护理的措施中还要综合心理护理、药物治疗、预防感染、饮食护理等等。特别是在进行药物护理时,不仅要知道药物的剂量、药物的药理作用,还要知道药物有什么样的副作用,对患者会产生哪些反应,例如在输液时,随时注意观察静脉通路是否通畅,有些药物在输注时速度不宜过快,否则会产生反应。氨茶碱静脉滴注时若速度过快,常引起心悸、心律失常和血压骤降,因此要控制输注的速度,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心慌气紧等不良反应,从而保证在使用药物时的安全性,提高效率,做到准确及时。对于年老体弱者,应先协助拍背,并应在餐前进行。痰多粘稠者,可做雾化治疗。在这些护理基础上还应配合心理治疗,消除患者紧张焦虑[15]。作为慢性过程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要重视预防工作,要加强个人卫生,积极参加体育、呼吸和耐寒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改善环境卫生,消除大气污染。

本研究的初步结果证明,通过心理护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与管理、营养支持、呼吸道护理等有效的应急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改善呼吸内科中重症患者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肺疾病呼吸功能的康复,延长患者寿命,明显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玉洁,曲红,王幕鹏.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的特点及防范方法[J].吉林医学,2010,31(26):4587-4588.

[2]黄惠琨,范子英.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和对策[J].当代医学,2010,16(1):101-102.

[3]金培丽,周艳.281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排痰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104-105.

[4]叶任秋.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措施[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9):122-123.

[5]孔彬,冯琼.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8):334-335.

[6]车驰,杜以利.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护理体会[J].海军医学杂志,2011,32(2):136-137.

[7]夏萍.呼吸内科危重患者使用呼吸机停机时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4):101-102.

[8]吴畅游.慢性支气管炎综合治疗100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14):55-56.

[9]操梅香.呼吸内科老年重症患者常见护理干预方法探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4):85-86.

[10]陈明.探究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0):91-92.

[11]万晓莉,刘福波.呼吸内科总政患者的应急护理干预措施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5):85-86.

[12]唐兰荷.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3,21(2):194-195.

[13]罗琳.5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综合护理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0):3-4.

[14]刘精霞.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2,17(14):336-337.

[15]姚博.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J].健康必读,2013,12(4):522-523.

(收稿日期:2013-08-05) (本文编辑:欧丽)

重症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对重症脑外伤患者加强输液护理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将我院68例重癥脑外伤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为38例,对照组为30例。观察组进行加强输液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护理,将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治愈率、并发症率和死亡率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38例,治愈33例,治愈率为86.84%;发生并发症的有4例,比率为10.53%,死亡1例,死亡率为2.63%。对照组30例,治愈21例,治愈率为70%,并发症8例,比率为26.67%,死亡1例,比率为3.33%。两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重症脑外伤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对患者实施加强输液护理,可使临床疗效得到显著提高,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重症脑外伤;输液护理;疗效

重症脑外伤主要是由于外力作用而产生,是在较强外力的冲击下,人的颅骨脑组织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脑血管功能出现了问题,导致脑组织死亡,从而产生局灶性神经系统特征及脑水肿[1]。重症脑外伤病情十分复杂、危重且致残发生率很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神经外科损伤症,给患者带来后遗症的几率也较大[2]。其主要并发症颅内血肿的发生率为25%-45%[3]。在抢救不及时或是抢救不得当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使伤者死亡,即便是伤者脱离生命危险,也会留下很多后遗症。因此在治疗期间,临床护理十分重要,我院对68例重症脑外伤患者进行加强输液护理,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取得较好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68例重症脑外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18-48岁,平均年龄37.23岁;坠落伤2例,交通伤24例,打击伤12例;10例闭合性脑损伤,7例开放性脑损伤,15例颅内血肿,6例无颅内血肿,10例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在入院时3例合并脑疝形成,10例实施钻孔引流术,7例实施去骨瓣减压术,11例实施保守治疗。

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l3例,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4.62岁;坠落伤1例,交通伤20例,打击伤9例;8例闭合性脑损伤,6例开放性脑损伤,11例颅内血肿,5例无颅内血肿,11例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在入院时4例合并脑疝形成,9例实施钻孔引流术,6例实施去骨瓣减压术,11例实施保守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处理方式等方面,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加强输液护理,交替采用甘露醇及呋塞米进行患者脱水治疗,浓度为20%的甘露醇使用剂量为0.2-0.8mg·kg-1·次-1,使用3-5d后可以减少用量。患者进行脱水治疗时可以采取边脱边补的原则,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早期时脱应大于补,在对患者护理后期应进行补脱平衡原则,使患者在轻度脱水状态,以2000ml作为人体日常生理需求量的基础液体,对输入量不需要进行严格规定。对患者进行24h均匀输液,排除患者早期脱水时间段后患者每日尿液量控制范围为800-1500ml之间。

1.2.2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输液护理模式,控制好患者每日的输液用量。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38例,治愈33例,治愈率为86.84%;发生并发症的有4例,比率为10.53%,死亡1例,死亡率为2.63%。对照组30例,治愈21例,治愈率为70%,并发症8例,比率为26.67%,死亡1例,比率为3.33%,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3讨论

重症脑外伤在治疗中传统的输液护理缺乏针对性,不能有效的地处理好重症脑外伤的伤情。重症脑外伤会给患者带来较多的后遗症,病情相当复杂,危重而且致残率很高[4]。对重症脑外伤患者进行加强输液护理模式,运用甘露醇及呋塞米对患者进行交替脱水治疗,24h对患者进行均匀输液。与些同时,对患者的尿液量进行控制。在患者进食得到恢复后,可使输液量减少,通过此方法能够实现对重症脑外伤患者的有效护理,使患者的治愈率得到提高,并发症和死亡率也会得到降低。本院通过对重症脑外伤患者进行加强输液护理来观察其临床疗效。本院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通过将两组治疗后的治愈率、并发症、死亡率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知:观察组38例患者,治愈者有33例,治愈率为86.84%;发生并发症的有4例,比率为10.53%,死亡者1例,死亡率为2.63%。对照组30例患者中,治愈者21例,治愈率为70%,并发症8例,比率为26.67%,死亡1例,比率为3.33%,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的治愈率、并发症、死亡率等方面进行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我院通过对重症脑外伤患者在治疗中实施加强输液护理结果表明,对重症脑外伤患者加强输液护理能够使患者的治愈率提高,同时能够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其加强输液护理后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在临床使用中可以做到有针对性的治疗,有效地处理好重症脑外伤患者的伤情,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郑淑贞.急性重症脑外伤患者20例护理体会[J].九江医学,2009,24(4):52-53.

[2]唐生群.58例重症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08(3):136-137.

[3]张娜,谢血玉.重症脑外伤液体疗法的改进与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70-71.

[4]潘旭.重型脑外伤患者急救过程中的护理路径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3013-3014.

重症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4例中, 男性3例, 女性1例, 年龄最小18岁, 最大32岁, 多为青壮年。学生2例, 农民2例, 病期3~7d2例, 5~12d2例。抢救治愈

2 例, 自动出院1例, 死亡1例。

2 典型病例

患者吴某, 男性, 23岁, 农民, 乏力, 纳差3d, 巩膜黄染, 小便呈菜油样3d, 意识障碍1d, 于2000年6月27日13时以暴肝入院。T36℃P80次/min, R20次/min, BP14/9Kpa, 巩膜, 全身皮肤深度黄染, 意识模糊, 语言重复, 双侧瞳孔等人等圆, 直径4cm对光反射灵敏, 入院2h出现嗜睡、肝嗅、扑翼震颤、狂躁、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 一次量约300m L, 继而进入昏迷状态、抽搐、大小便失禁, 双侧瞳孔散大, 直径6cm, 对光反射迟钝, 即报告医生, 进行积极抢救, 一级护理改为特级护理。昏迷5d, 于2000年7月1日凌晨1时呼之能应, 继而清醒, 病情好转, 经治疗42d, 治愈出院。

3 护理体会

患者中毒严重, 精神状态差, 萎靡不振, 表情淡漠, 少言寡语虽然治疗和护理, 病情不见好转, 仍感到严重疲乏无力, 观察生命特征变化定时准确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通过常规生命体征的监测, 能发现重症肝炎的一些前驱症状, 体温若高热不退, 多和肝细胞大量坏死或严重感染有关;当患者脉搏变细速, 不规则应注意是否合并心肌炎;当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吐痰, 多为肺部感染[2];若血液持续下降, 要考虑出血的可能。

3.1 密切观察病变化

及时发现肝昏迷的早期表现, 语言重复, 性格行为, 意识状态等的改变, 应注意检查, 定时、定向、计算力、有无肝嗅。如果病人出现嗜睡、烦躁不安、谵妄、狂燥、抽搐, 注意病人安全, 防止坠床及时报告医生, 同时立即采用鼻导管给氧, 以迅速达到血氧饱和改善脑细胞缺氧, 减少肝细胞坏死。

3.2 观察生命体征, 神志, 瞳孔改变。

注意瞳孔大小, 对光反射, 意识状态, 大小便情况, 警惕脑水肿的发生可发现肝昏迷的先兆, 若病人体温升高, 伴有黄疸加深, 则表示与大量干细胞坏死有关, 单纯性体温升高, 感染存在, 体温越高, 预后越差。血压升高, 两侧瞳孔大小不等或散大, 则提示有脑水肿的可能:血压降低, 脉搏扪不清, 病人已进入休克状态[3]。

3.3 严密观察错物疗效及在治疗过程中的反应

给予对症抗感染、支持、免疫、抗肝昏迷、止血降低颅内压等综合治疗。从胃管内注入恢复神经质, 抗震颤麻痹药, 左旋多巴0.5g, 6h1次, 及其它保肝药和H2受体拮抗剂, 甲氰咪哌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和特殊药物的有效浓度, 滴速, 保持静脉通道畅通, 防止药物渗入皮下组织引起坏死。

3.4 严格准确, 及时记录出入量

注意水, 电解质及酸硷平衡。每日尿量也应保持1000~1500m L左右, 尿量少时入量也应少, 以免发生代谢性碱中毒。

3.5 加强基础护理

昏迷病人给予鼻饲流汁饮食, 不能注入牛奶, 豆浆等高蛋白饮食, 以免加重肝昏迷。应给低脂、无蛋白、高热量饮食, 掌握注入量、温度、间隔时间。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杜绝护理并发症, 保持病室清洁, 整齐, 安静, 空气流通。病员使用过的各类物品要进行一次性末终处理, 控制科内[4], 院内交叉感染。

摘要:重症肝炎是传染性病毒性肝炎中病情最为严重的类型, 病情危重, 变化快, 并发症多而凶险, 死亡率高。病理学检查出现肝细胞大块或亚大块坏死, 干细胞再生不足。临床表现为肝功能严重受损, 迅速出现肝性脑病, 凝血功能障碍, 肝肾综合症等并发症。本病至今尚无理想的治疗, 病死率高。因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加强护理, 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是提高重症肝炎治愈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重症肝炎,护理观察,体会

参考文献

[1] 许士群.重症病毒性肝炎并发肝性脑病的观察与护理[J].中原医刊, 2003, 30 (21) :55~57.

[2] 李焕青.重症肝炎的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 2009, 6 (21) .

[3] 钱同珍.浅谈肝硬化的护理体会[J].中华实践与研究, 2006, 3950:37~38.

重症护理论文范文第6篇

第一节 神经内科危重症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一、重症脑出血护理常规

(一)评估及观察要点

1.确认患者身份,询问评估患者起病情况、主要症状、既往史及发病时的伴随状况。 2.立即行心电监护、血压、指氧饱和度的监测,快速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特别是呼吸道的通畅情况。并遵医嘱监测随机指血糖和行血气分析。

3. 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情况:是否有头痛、意识障碍、言语障碍、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吞咽障碍等。快速判断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观察瞳孔的大小及四肢运动功能情况;了解脑出血定位诊断,评估患者影像学资料,初步评估脑出血的量及性状。

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评估患者是否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及脑疝的前驱征兆,观察是否伴有呕吐,并观察呕吐的量、颜色及性状。

5. 评估压疮的风险:评估患者全身皮肤情况,准确记录,做好与家属或工作人员就病人皮肤情况的交接记录并签字确认。

6.评估跌倒/坠床危险因素,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必要时给予约束,并告知病人及家属取得支持和配合,并签字。

(二)护理要点

1. 就地抢救为主,急性期尽量减少对病人的搬动,绝对卧床休息2-4周,抬高头部15-30度。

2. 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呼吸速度、深度、节律。伴呕吐者行侧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减少和预防呼吸道并发症,酌情给予吸痰、口咽通气管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性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3.避免颅内高压,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呼吸、神志、瞳孔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及时、正确使用脱水剂;避免用力咳嗽、解大便等动作;为患者吸痰时动作轻柔,吸痰管不易过深,以免诱发剧烈咳嗽反射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

4. 遵医嘱急性期伴胃液隐血阳性者禁食24-48小时,早期安置胃管,行胃液性状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遵医嘱调整病人的进食量、性状及时间。昏迷或吞咽困难者,应宜早给予鼻饲,鼻饲前先抽胃液,检查胃管是否早在胃内,观察是否有出血等,注意病人胃残留量等消化情况。

上一篇:财务收支论文范文下一篇:配网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