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教学政治理论论文范文

2023-10-16

党校教学政治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一、 什么是成就感

成就感是指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一个有成就感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充满干劲,使人的潜能很好地发挥出来,这样就能高效率完成某种任务。

二、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1.对困难的处理能力不足

初中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会缩手缩脚,不敢直接面对,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时,一方面不知道如何是好,不敢或者是不愿意请教老师;另一方面是逆反心理在作怪,总觉得自己可以独立解决一些问题。然而由于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足,往往会把事情弄得更糟,使自己陷入困境。

2.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初中生還存在一些稚气,在人际交往时往往不够成熟,这就导致了他们在交往中容易与他人发生矛盾。他们不懂得考虑他人的感受,一味的自以为是,结果只会远离集体成为边缘人。

3.放纵心理

初中生自律性不强,不能够自行控制自己的行为,结果导致上课讲话、玩其他事物、打闹等现象,对待清洁卫生也不上心,集体荣誉感不强,更有甚者会出现考试作弊现象。

三、初中政治学科的特点

初中政治学科包括人文性、语言性、针对性、实用性等特点。初中生正确的价值观,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政治课来树立和养成的。如果学生不爱上政治课,那么这将对学生的学习和个人的成长非常不利。初中政治课包括初中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基本法律知识、基本国情和体制等几大板块,可见,学好政治课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四、运用成就感教学

1.传统教学

纵观我们当前的政治课教学,大多还是延续了过去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枯燥、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知识点都是通过反复记忆的方式来加以掌握的。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收效也就不大。

2.成就感教学

成就感教学能促使学生对本科目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好本科目的愿望,进而发挥自己的潜能,更加高效地学习,从而推动各个学科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产生正面的思想,保持积极的心态,对待事情从容而客观,能用客观而积极的态度对待同学。这样的状态,很容易接受教师的引导,从而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3.成就感教学的实施

(1)教师的素质

教师,毋庸置疑就是教学的主导者。实施成就感教学的教师,应该摒弃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充分注意到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主体参与的课堂是不合理的课堂。所以教师要培养自己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学水平。

(2)实施方法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要适当引用一些身边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能感受到课堂原来离自己不远,就在自己的身边。有了活生生的例子,学生才会觉得这门课有意思,才会想学、想听,从而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其次,教师在上课和评讲练习时,要有目的地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比如,在讲到某个知识点时,让学生列举类似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例,而且刚开始的时候不要太难,要让学生一提到这个知识点就会有很多话想说。对要提问的学生教师也要心中有数,这就要求教师对本班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要让问题的本身尽可能的符合被提问者的性格、经历等。刚开始学生可能还不大敢于表达,教师要给予他们鼓励,渐渐的情况会好转。这样的教学,学生会感觉到教师的关注和鼓励,自己也能在同学面前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成就感。这种正能量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巨大的。在评讲练习的时候,练习中简单的问题,尽量让成绩较差和比较内向的学生回答。如果他们做不出来,就给他们一点时间思考,这样应该也能做出来。还有在提问了某个学生后,可以适当叫全班学生举手选择。比如,某学生选择了B选项,很明显是正确的,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选A的同学请举手……选B的同学请举手……”这样差不多全班学生在选择B选项的时候都会举手,而之前回答问题的那位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会更加喜欢课堂。教师要经常在课堂上表扬学生,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产生正能量。

五、结语

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是一种让学生发挥自身潜力的好方法,有利于实现高效教学。

(责任编辑 袁 妮)

党校教学政治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思想政治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实践教学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十分重要,通过构建原则的阐述,构建要素的了解以及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能够有效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体系化,实效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促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前言:目前,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开展实践教学十分重要,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地域性较强,开放性较大,但教学环境复杂,制约因素多,需要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升高职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需要遵循一定原则,在原则的指导下,才能够实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有效性,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化与体系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性原则。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体系需要采取系统的方法与观点,全面考察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使教学环节更加紧密,形成有机的整体,以便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有效的控制,围绕课程特定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体系要素,达成培养目标,保证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质量。

2.引导性原则。引导性原则是实践教学体系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遵循引导性原则可以重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利用科学的方法引导规范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3.可操作原则。可操作原则即教学的可操作性,遵循可操作原则十分重要,是实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在可操作性的情况下,实践教学活动才能操作实施,达到理想的操作效果。

4.科学性原则。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准确的反映实践教学,需要保证其科学性,客观的设置评价指标与量化指标,保证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要素

体系构建要素决定着体系构建质量,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准确掌握实践构建体系的至关重要。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主体。学生即实践教学的主体,在实践教学中具有主体地位,因此,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实践性以及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之中,真正得到锻炼,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行有效的理解,为实践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践教学主导。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导,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占据着主导性地位,教师作为实践教学活动的驱动者、组织者、实施者以及指导者,是实践教学有效实施的关键,教师是否具备主导能力,影响着实践教学质量,影响着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

3.實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可以准确的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有效的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实践教学目标是多维性与多层性的,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要素,影响着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设计,在实践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实践教学的管理。实践教学的管理主要包括管理人员、管理机构、管理手段、评价指标,是几者的总和,在实践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实践教学有效实施的教学保障。通过实践教学管理,既能够调动教学体系各要素的积极属性,还能够对实践教学运行结果进行信息调控、评价以及反馈。

5.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内容影响着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内容需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实践教学内容需要具有代表性,具有代表性的实践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准确的信息,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实践教学内容需要具有时代特点,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准确的运用思想政治知识,与时代接轨,因此,教学内容需要具备时代特点,较为新颖。

三、高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高职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构建高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体系十分重要,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高职思想政治课理论实践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下面对高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现状进行详细的阐述。高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的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当前,高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还未形成较为明确的体系,实践内容还较为单一,不够具体,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实践活动只限于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常规性社会活动,易导致出现实践效果不佳等问题,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2.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数量不足,教师还缺乏实践教学热情,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不利于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当前,教师人数少,上课任务重,教师的工作繁多,教师的倦怠感较重,缺乏职业热情,影响教学效率与质量,学生受到教师的感染,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对实践教学也不够重视。

3.实践教学过于形式化,缺乏可操作做性,实践教学形式化是较为常见的问题,学校会将总课程分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但是实践课程往往被压缩,理论课程的课时较大,一学期可能才三四节实践课程,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因此,实践教学形式化是高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增添了阻碍。

四、有效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一)优化并利用实践教学资源

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与利用是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能够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重要的作用。

1.及时对课堂实践教学资源进行补充与更新,多增加一些视频资料,案例资料,体现出资料的典型性、新颖性与针对性,保证实践教学资源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与利用。

2.充分利用社会实习以及寒暑假时间,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优化,通过顶岗实习、专业基地实训等机会进行实践资源的利用优化,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3.将党、政、工、团相协同,利用学生社团活动,实习实训活动开展实践教学,通过此种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可以增加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的有效率,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与优化,实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二)完善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

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是有效的约束机制,是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因此,完善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十分重要,具有重要的作用。完善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考核内容,实践教学考核的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知识灵活运用能力,通过建立考核机制,可以对教师以及学生进行有效的考核,发挥考核机制的约束作用,促进思想政治實践体系的构建。

2.量化考核指标,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量化考核指标可以保证考核的针对性与准确性,从而促进考核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考核质量。

3.制定有效的奖惩措施,以达到完善激励机制的目的,通过制定奖惩措施,可以对教师与学生进行激励,通过奖励表现好的学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惩罚表现不好的学生,可以发挥负强化作用,督促学生实践学习,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效构建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体系。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即既能够讲解理论课程,又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建设双师型教师十分重要,通过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较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实践学习条件。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大培训力度,针对教师欠缺的方面进行有效的培训。例如,可以安排实践教学能力不佳的教师去实践实训基地学习,体验,通过自身感悟,了解实践教学的重点与核心,从而提升实践能力。可以安排理论教学能力不佳的教师系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了解实事政治,提升理论教学能力,成为双师型人才。

2.引进双师型人才,为教师队伍增添新的血液,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

(四)完善管理制度及文件

完善管理制度,有效管理文件十分重要,能够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促进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完善管理制度及文件的关键在于明确教学目标。通过完善教学目标可以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合理利用组织形式,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有效进行细节管理,并对教师编写的实践教学活动计划等文件进行完善与保存。

五、总结

综上所述,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十分重要,需要遵循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注重体系构建的要素,分析实践教学现状,并依据现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因此,研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措施,切实做到实践资源的利用与优化。

党校教学政治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网络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新尝试和大趋向。课情、学情和教情是教学改革必须认真加以考虑的三大基点,课程的性质特征和目标任务是改革的着眼点,信息时代大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新变化是改革的出发点,在高校中流行和普遍使用的网络课程是网络化改革的参照点。遵循以人为本和整体性两大原则,以两个主体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为目的的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改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其面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对全部四门必修课的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和学生成绩评定等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全新设计,取得了明显成效。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能力,继续推进配套改革是进一步完善的科学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毕博平台; 网络化改革

以改革为永续动力实现科学发展是新时期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05方案”实施以来,以改革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成为全体教师的思想共识和实际行动,特别是顺应信息化时代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新变化而推行的网络化改革成为当前最具有时代特征、最符合学生认知实际、最有亮色、最具实效和最富前景的趋势、路径和措施。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改革的三大基点

作为新时期最具有鲜明特征的改革在本质上是有约束条件的优化组合和再创新,在功能上则是发展的助推动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趋向的网络化改革必须契合课程的性质特征并有助于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而背离改革的初衷和目标。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特征和目标任务是网络化改革的着眼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使其知;又要在情感和理智上感染学生,使其信;更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立场,使其行。

第一,与专业课和其他公共课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突出的实践性,兼有知识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行为教育等多项任务。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不同于一般的智力教育和文化知识课,必须从政治视野、战略高度和方向角度认识课程和教学活动,其目标是在国情、世情、党情、国史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要实现这样的理论自觉、政治坚定和方向明确,除了课堂讲授式的一般理论灌输之外,更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实践意识,贴近现实和生活,不回避问题和矛盾,针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流派,直面各种不良思潮和错误观点,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及疑点,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向,以课堂教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的社会锻炼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面向实践的意识,在关注实践、认识实践、参与实践、解释现实、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凸显理论的科学性、解释力和作用力。

第二,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强调建立在学科性和逻辑性基础上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由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门必修课组成的知识整体,从历史和现实、从逻辑到实践各有侧重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和经验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与中学不同,必须更加突出科学性、理论性和整体性,要求更加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传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更加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化成果的严密逻辑性,要把四门课的内容作为整体来处理,要讲清楚每门课程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注重理论观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立足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教材体系通过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使之形成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体系,而不仅仅是介绍知识点和具体观点的中学式教学。

总之,课程的性质特征和目标任务必然要求不能采取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观点和原理的陈旧方法,而必须贴近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实际,通过改革创新亲近学生、吸引学生。

2.信息时代大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新变化、新特征是网络化改革的出发点

融音、字、画于一体,借助多媒体和虚拟技术的网络形象生动、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情融会,其以轻松、愉快的场景、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和心理发展,特别是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一,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图片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网络信息,更具直观性、形象性和娱乐性,更多地反映为感官的刺激和愉悦,使大学生习惯于“看”信息,这必然强调灵感,忽略思考,削弱理性认识,影响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与之同时,一条信息可以以文本的形式存储,也可以制作成图形、声音甚至活动图像,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将同一条信息由一种形式转向另一种形式。这种信息存储和传播的多样性必然导致学生认可非单一性,强调多元化。

第二,网络对当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在传统教学中,虽然学生也可以根据兴趣和条件进行一些课外的拓展学习,但在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等各个方面还是比较被动的。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开始习惯于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适当的学习资源,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包括听课、课后答疑、讨论、测验练习、浏览相关课外资源、笔记等。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顺应大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新变化,延伸“触角”,直面网络。

3.在高校中已被普遍使用的网络课程是网络化改革的参照点

伴随信息和通信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课程成为大学课堂的新形式。这种主要应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手段的全新教育模式主要呈现以下基本特点:

与传统课程相比,以网络而非书籍、报纸、磁带、电视等为录存载体的网络课程拥有的资源数量大、更新快、来源多、范围广、获取方式更便捷的特点。

与传统课程相比,网络课程以同步教学和异步教学两种方式,在时间上可以全天候进行,在空间上有网络环境就可以进行,从而克服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资金的限制,延伸了课堂。

与传统课程相比,网络课程克服了按班级组织教学、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不足,可以进行交互学习并有效避免学习的孤独感。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且就各种方案进行不受时空限制的探讨,而且还可以利用BBS、新闻组、邮件列表等工具协同工作。

综之,作为变革传统教育方式、满足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的、在全世界方兴未艾的网络课程集知识性、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于一体,取得了远优于普通课堂教学的效果,作为高校课程有机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也不能孤立于这一教学改革的主流之外。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改革的两大原则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指导性文件,网络化改革必须贯彻体现其基本精神和主要原则,即“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1.必须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自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改革的根本原则。

第一,网络化改革应着眼于和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新时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必须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为学生成长和成才提供最优的服务,必须纠正过去那种只从教师工作的角度出发,把学生作为试验对象,来探寻教师所需要的教学方法的偏颇理念和做法。

以学生为本应该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必须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对学生存在的优点和缺点有深刻的了解,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和成长需求有更好的了解。并以之为基准改进教学方法、应用教育技术、讲究教学艺术、充实教学内容、增加知识总量、提升科研含量。

要做到以学生为本,网络化改革必须以服务学生为中心,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教学内容进学生头脑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和调动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为目标,以教学方式得到学生接受和欢迎为评价尺度,以改进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最好的服务,使其真正成为当代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质课程。

第二,网络化改革应促进教师的水平提升和自我价值实现。作为现代教育双主体之一的教师,自然也是网络化改革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对象。在改革中必须考虑教师的利益,以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调动广大教师认同、支持、参与和推动教学改革活动,而不能出现认为改革与其无关或对其发展帮助甚小而漠视、消极对待乃至阻碍改革的推进。

网络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新动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中的绝对权威,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将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是学生知识建构的支持者。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新形势,放眼世界潮流,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总结新经验,优化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仅要成为教学软件或教学资源的使用者和操作者,更应成为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制作者和研究者。

在提升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同时,也能从繁重的重复的机械式的课堂讲授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学研究,以学术水平的提高、专业职称的晋升、社会地位的提高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2.必须坚决体现整体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改革的整体性是指它是全员参与的,而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教师的零星的自发式改革;是对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的四门必修课的全部改革,而不仅是对某一章节或某一门课的改革;是对教学管理、教学反馈、教学监控、成绩考核、教师工作量等在内的整体改革,而不仅是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一,网络化改革是由全员参与的、对所有课程全部内容的改革。如果仅对某一知识点、某一章节或某一门课进行改革,势必割裂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理论的内在联系,影响理论本身的完整性和逻辑说服力,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之间的一致性和相互支撑作用。因为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性,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更是大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理论的重要方法。

如果不能全面铺开,针对全体学生和全体教师,在操作上必然遇到较多困难和问题。教学内容的衔接就可能出现困难,就很难有效避免四门课程的内容交叉和重复。学生较难适应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不同教学方式的并存和摇摆很难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很难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

综上,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盆景式的变革必然不能从大的方面有效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

第二,网络化改革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新旧交替,而且是教学活动的全面改革和全新组合。网络化改革是网络教学法基础上的多种教学法的有机组合和优化组合,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替换,必须遵循整体原则。毫无疑问,讲授法目前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因为抽象的理论性课程只有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才能够让学生在应有的层次上准确地理解和运用。

与此同时,要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使教师有机会以自己的人格和精神风貌直接影响学生,实现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情感沟通,促进学生情感、意志、性格等内部心理特征全面和谐的发展。

第三,网络化改革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的“组合拳”。网络化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更是教学理念的优化。网络化改革必须确立起师生双主体、双中心的理念,必须改变以教师为单一中心的陈旧观念,因为如果以教师为中心考虑问题,包括排课、选课、考试在内的整个教学活动就会向着教师去设计、布置和实施,就会用老办法去对付或应付“05方案”和新课程。

教学管理是教学方法顺利变革的保障。网络化改革要力争使全校所有学生、所有班级都能享受到素质比较好、教学水平比较高的优质教师资源并从中受益。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停留在对教师个体的要求上,就必须打破教师承包式讲课的传统管理方式,必须根据教师的专长改革教师组合方式,必须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发挥集体的力量,包括排课方式、学生选课、硬件设施、网络建设、平台维护、软件更新、教学监控、效果反馈、进度安排、考核方式、成绩比例等一系列问题,这说明网络化改革自然会涉及多个领域和多个部门。

三、以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代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改革的现实建构和发展趋向

目前,全国各地很多高校已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应该说,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比如北京大学制作了教学课件,将教学资源和教学参考资料放在网上供教学使用;山东理工大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网”设置了文献资料、课程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课件、示范课堂、在线咨询等栏目。此外,一批学校还建立了网站和网络课程推动精品课程建设。

在积极总结、吸收、改进并广泛推广相关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使用网络的经验的基础上,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于网络毕博平台基础上的整体改革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

首先,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网络毕博平台为基础的综合改革创新在全面梳理、深入调研和广泛了解的基础上,科学总结了当前运用网络教育平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缘由,在明确互联网的普及与迅猛发展这一大环境和外在动力的同时,着重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现状出发寻找改革的内生动力,以改变“四个不太满意”为契机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即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兴趣需求,使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太满意;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单一,重复劳动,教学实效性不理想,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教师不太满意;由于学生不太满意,导致有的兄弟院系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占用较多课时和学分,影响了专业课教学,部分兄弟院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太满意;由前三个不满意,导致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不太满意。

以之为前提,以从少数人到全员的整体改革,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贴近学生、理解学生,在实现教师角色由传统课堂主导到现代课堂引导转变基础上,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导性等四大原则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目前,我们已经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必修课在网络教育平台上全部开设,形成了这样的学习平台: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内在逻辑关系和章节平衡,把每门课划分为三至五个不等的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由依据教材内容体系制作的,其章节目与教材体系相匹配,专门面向学生制作的教学课件;学生网上必学的,包括文字案例和视频案例的教学案例,包括经典著作节选(马列及其他经典作家)、相关学术专著节选(国内外)、相关学术论文节选等三种类型,分为必读和选读两种类别的阅读资料;由计算机随机给出,学生测试完毕,网络自动完成评分的客观题,由任课教师在网络教育平台上给出相应评分的主观题;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实现师生网络互动和课堂互动相结合的“讨论版”功能模块。

从近三年来两三轮的教学改革实践来看,运用网络教育平台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取得如下明显实效:

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时空上的限制,大大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时空范围,进而使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实现异地、全天候的沟通和信息交流,由此教育教学的空间扩大了,时间延长了,实现了课内外、“网下”和“网上”的全覆盖。

学生学习由单向被动型向双向互动型转化。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基础上,可以相应减少课堂基础理论教学,由此把“节省”下来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互动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性教学。

网络教育平台的运用,提供了多方教育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平台,学校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部门积极参与其中,各相关部门的网络平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育平台实现即时链接,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与“大德育”体系的构建创造了条件,从而真正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改革的发展趋向和对策路径现有的探索产生了积极效果,但客观来说,初见成效的方案还存在诸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在坚持方向的同时,努力解决问题进而探寻对策。

(1)必须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 根据国际上教育信息专家的研究,确定任务、查询策略、查获信息、利用信息、综合信息和评价信息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六大信息技能。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改革过程中,教师必须学会更好地了解和使用电子图书、电子讲稿、多媒体光盘课件、网络课件、多媒体网络课程、视频流课件等各种教学软件,设计出融多媒体教学直观、活泼优势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深度与严肃性于一体的网络课件和网络课程,同时还要利用学习管理系统进行网上答疑、网上布置作业、批阅作业、组织学生网上自主学习,提供学习资源等系列教学活动。

网络化改革不仅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网络应用和各种信息工具来强化自己的能力,还要求教师掌握网络教学的思想、方法和特点等,不断提升信息意识,避免把多媒体教学方式当作“黑板搬家”,避免把多媒体教学当成向学生灌输知识新手段的“新瓶装旧酒式”的形式变革。否则,改革的意义必然是狭隘而偏颇的,效果必然是功能单一、个性化不强、性能瓶颈、对教学的支持度不高,结果自然是无法适应学生网络学习的要求。

(2)必须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材处理能力 网络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但绝不能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否则容易偏离教学目标。在网络环境中,学习者交流的主体是文字和图像,人们感官的体验仍明显不足,容易导致信息简单化、绝对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网络和网络化,同样网络也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因为网络无论多么先进,多么具有表现力,归根到底,是由人来主宰和操纵的,因为网络不仅传播着知识技术,而且也传播着思想文化价值观念。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政治判断力和政治责任感,对信息的辨别、材料的选用和网络舆论有科学的判断。特别是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网络化改革必须在把握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新的专题设计。教师的课堂讲授不能完全离开教材另讲一套,那样做不可能完成这门课的教学任务;同时,教师不能把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全都搬到课堂讲授中去,那种照本宣科的做法是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的。因此,在教学改革中,不能一切依靠技术,把教学效果完全依托于技术,搞完全的“技术流”,必须依赖于教师不断提高的理论素养和教材处理能力。

(3)必须通过配套改革为网络化改革提供条件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取得教学状况的根本改善,有一个问题不可回避,那就是要下大决心进行教学管理改革。

必须改革对教师的考核方式和制度。在全国大部分高校,与其他教师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大的不同就是教学任务过重,教师承担的教学量太大。更有甚者,在许多学校规定的教师工作量考核体系中,又特别规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量要高于其他教师,甚至授课课时数在统计工作量时要被打折计算。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变成了一种机械的体力劳动,自然缺乏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动力。

必须获得学校甚至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持续有力的支持。设计、开发网络辅助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要比设计传统的课堂教学更难,更新资源内容,对问题言论的及时反馈,重新构建整个学科的教学结构等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财力。与之同时,网络可靠性有待提高。技术并不总是百分之百可靠的,网络常常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错误,需要及时解决和不断地进行修改,所以,在设计之前就必须对所有的技术问题有所考虑。此外,计算机病毒可能在瞬间使网络瘫痪,影响教学的安排和进度,教师并非专业技术人员,常常会被这些问题所干扰,而又必须面对这些问题并对其带来的不便有所准备。因此,在网络辅助教学的进程中,教师与技术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毛建群,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整合创新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5):43.

[2] 任娟玲,等.多媒体教学的比较优势和设计原则[J].继续教育研究,2012(9):142.

[3] 叶琪瑛.网络语言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及思考[J].武夷学院学报,2011(4):90.

[4] 余进军.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探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52.

[5] 董强.论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建构与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0):12.

[6] 丁国浩.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经验与趋势[J].前沿,2013(1):145.

[7] 李红艳,等.论高校思政课教学法改革——围绕移动课堂展开[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17.

[8] 杨红云.关于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2):75.

[9] 陈素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行教学方法的利弊分析及改革趋势[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42.

[10] 康燕.基于网络技术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方式[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2):47.

[责任编辑:成方哲]

党校教学政治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课本剧表演受到很多学校的欢迎,很多学校把它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对外展示。文章简述高中政治课本剧教学存在的误区,并从课本剧表演要回归课堂、课本剧表演要突出课本知识的教学目标、课本剧剧本的编写要突出课本内容等方面,探讨解决高中政治课本剧教学误区的具体思路,希望对其他高中政治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本剧;教学误区;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传统单纯依靠教师讲授的高中政治教学模式与信息时代背景下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渐行渐远,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政治教学效率刻不容缓。当前,课本剧表演受到很多学校的欢迎,很多学校把它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对外展示。笔者任教的中学是省普通高中课本剧研究课程基地,已成功举办过多届课本剧会演。笔者在多次组织班级学生参加校课本剧会演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简述高中政治课本剧教学存在的误区,并从几个方面探讨解决高中政治课本剧教学误区的具体思路。

一、高中政治课本剧教学存在的误区

1.呈现的形式过于单一

每门学科都有一些内容适合采用课本剧的方式进行教学,高中政治教材和生活联系紧密,因此里面有很多内容适合课本剧表演模式。但主要的呈现方式还是由政治教师选题,然后组织学生编写剧本、排练并参加学校的统一会演,类似于一场文艺会演。这种学校主导的课本剧表演模式难以和平时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往往导致许多学生花了很多课余时间去排练,主要收获并非对书本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而是单纯的表演乐趣和表演能力的提升。

2.选题过于重视表演,忽视教学目标

调查发现,一些课本剧的选题过于重视表演,忽视教学目标。课本剧表演重点突出的主题应是课本知识,而不是表演本身。政治课堂中的课本剧表演本质上是一种教学方式,是让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来展示课本内容。既然是教学,就要有明确的符合课程要求的教学目标。例如“文化生活”中落后、腐朽文化和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对比,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到文化发展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不能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文化发展要为人民服务,文化发展要弘扬主旋律。而有些课本剧表演只在乎视觉上的效果,过于展示一些低俗、落后的文化现象,导致学生看后只是笑笑而已,没有受到深刻的教育。

3.剧本的编写偏重表演,过于随意,忽视课本本身的内容

调查发现,一些剧本的编写偏重表演,过于随意,忽视课本本身的内容。课本剧虽然是戏剧,但要符合课本本身的内容要求,剧本应该是对课本内容的加工与展示,而不能偏离课本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例如“经济生活”中关于正确的消费观的剧本,应该偏重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而不是偏重于展示各种奇装异服和怪异的消费现象。

二、解决高中政治课本剧教学误区的具体思路

1.课本剧表演要回归课堂

既然课本剧是用表演的方式展示课本内容,则组织者应该是教师,表演的场所应该是教室。不是课本上什么内容都适合于课本剧表演,教师要区分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哪种教学方式更好。真正适合课本剧表演的才能让学生通过一些小型的课堂课本剧表演来更好地理解知识,这样既不需要学生花费很多时间去准备和排练,也不需要学校额外安排时间来组织会演,真正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例如,教学“经济生活”中的“消费心理”时,可以安排一个主题为“来自不同家庭同学的购物差异”的小型课本剧。教学“政治生活”中的“公民行使监督权的途径”时,可以编排课本剧模拟向新闻媒体等单位反映问题,增强学生的正义感与责任感。教学“文化生活”中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可以编排课本剧模拟展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让学生理解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这些课本剧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规划并准备好相关素材,而学生主要在课堂上模拟表演,并不需要课前花大量时间去准备。时间短,方便操作,突出课本主题,这样才能增强教学效果。

2.课本剧表演要突出课本知识的教学目标

课本剧表演只是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本身没有好坏,而课本剧内容则可能是有好坏的,并不是采用了课本剧的教学方式就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是不科学、不健康的剧本内容,则会使学生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课本剧剧本的编写要求是很高的,因为课本本身是没有现成剧本的,需要编写者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剧本。

例如,关于“经济生活”中“正确的消费心理”的课本剧,其剧本应该围绕“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消费心理是健康的以及怎样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而编写。可以设计不同家庭学生的购物场景,由班级学生分别扮演从众消费心理、求异消费心理、攀比消费心理、求实消费心理的人,通过不同类型消费者购物时的内心感受与人物对话,增强学生对各种消费心理的辨别力,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一些消费经历对自我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认知,并促使自己慢慢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可见,任何课堂设计都不能偏离课程教学目标,课堂上的课本剧表演更应该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3.课本剧剧本的编写要突出课本内容

课本剧的组织者应该是教师,哪一部分课本知识适合课本剧表演以及剧本如何编写,这些工作都应该由教师来把关。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备好课,尤其是要理解课本知识本身的内涵与意义。如果仅仅找一些单纯搞笑的内容来表演,那么书本知识的掌握就是空谈,这样的课本剧实际意义不大。

例如,“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四种途径”的一个途径是社会听证制度。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会让学生模拟开一个听证会,大概花上十几分钟时间。其实,这部分知识重点是区分这四种途径,难点是区分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和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而社会听证制度并不是难点,也不需要花这么多时间去搞课本剧,否则学生收获的是开听证会的一些流程,而不是真正掌握书本知识。笔者在上这一框题时,重点选择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这个途径来设计相关课本剧。比如模拟公民通过市长信箱反映交通拥堵问题,具体环节有公民给市长写信、专门负责管理市长信箱的工作人员及时处理这些意见及回复。几分钟的表演能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很方便地采用这种途径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更好地理解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强调的是公民的主动,主动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而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强调的是相关部门把一些涉及公民重大利益的决策公示出来,主要体现了公民的知情权。可见,课本剧本质上要突出课本知识这一主题,而不是戏剧表演,这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领悟到课本剧是为教学服务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适时采用课本剧表演的方式可以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通过轻松愉悦的课本剧表演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和传统的知识讲授相比,这种教学方式更能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自觉和直观地接受知识。但过分追求剧本表演,以表演为目的的课本剧肯定是会偏离教学目标的。因此,政治课教师首先要研究政治教材,明确课本中的哪些内容适合课本剧表演,只有真正适合的才会有效果,否则仅仅达到娱乐的目的。其次需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课本剧剧本的编写,剧本编写耗时较长,可以师生共同完成,也可以小組合作完成,但教师必须是主导者。最后,要在实施课本剧表演时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书本知识,进行模拟性表演和创新性表演。这些工作对政治教师的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师要不断突破固化、简单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运用课本剧教学的技巧,真正让学生乐于学。

参考文献:

[1]李蓉.校园课本剧与政治课教学[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01).

[2]吴艳希.“政治课本剧表演”让思想品德教学绽放光彩[J].师道,2016(08).

[3]饶政顺.浅谈高中语文课本剧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孙艳丽.用课本剧“激活”政治课堂[J].才智,2014(01).

党校教学政治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系统论作为一般科学方法要求我们研究任何对象都要把它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进行综合的系统考察,直到最后达到总体的最优化。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主要包括社会、学校、课程、教师及学生五个因素。从系统论视域下观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提升不应仅仅局限在某一因素,而应从整个系统、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影响作用角度考量,以便达到总体的最优化。

关键词: 系统论 高职院校 有效性

一、系统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提升的提出

1.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效果必然关涉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任务的达成[1]。

2.切实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坚定信念及良好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目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可、接受程度低似乎已是一个客观的事实[2]。要达到高校政治教育的目的,必须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

3.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是一个有机的系统。

系统论作为一般科学方法要求我们研究任何对象,都要把它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进行综合的系统考察,直到最后达到总体的最优化。系统论原理最主要的定律是:事物的整体功能大于或优于其部分功能之和[3]。

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主要包括社会、学校、课程、教师及学生五个因素。从系统论视域下观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提升不应仅仅局限在某一因素,而应从整个系统、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影响作用角度考量,以便达到总体的最优化。

笔者认为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五个因素如图一所示,五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如图二所示。

二、系统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不高的要素分析

一般系统论主要任务以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出发研究系统整体和组成系统整体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系统思想是一般系统论的认识基础,是对系统的本质属性(包括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统一性)的根本认识。系统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根据系统的本质属性使系统最优化。

1.社会因素。

从社会的因素看,一方面当今中国社会更加的开放和包容,另一方面中国社会面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化社会思潮、多元文化冲击、社会转型、网络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等诸多挑战。这种大的背景和趋势势必会影响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个体,学校、教师、学生概莫能外。多元思潮和文化会对以倡导主流价值为己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带来冲击;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信息的传播更快速、便捷,但容易出现虚假信息、低俗泛滥等问题,如何去伪存真不仅考验每一个受众,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学校因素。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无论是数量还是在校生人数都已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因其与一般本科院校在学历层次上存在差别,高职院校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不至于让学生在就业时处于劣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技能性培训,而理论课程教学则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在实际操作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即便能保证相应的学分、学时要求,但在具体上课时段安排上不甚合理。特别随着连年扩招,一些高职院校的课室不足,正常的教学时段无法安排全部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安排无论是在班型人数上还是授课时段上都无法避免地受到影響。超大班型的教学,管理起来难度更大,不利于开展课堂互动;教学时段的不合理更会影响师生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在客观的环境保障上确实未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与专业课程同等的授课环境和时间保障,这点无疑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都实行了绩效考核方案,这本是鼓励多劳多得的一种好的激励措施,但实施后不难发现,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任教师,因其从事的是公共课教学,大多时间、精力都投入在教学上,无专业学生和专业实训、实习等项目,而到年终绩效考核时和专业教师的差距显著,一些思政教师处于绩效考核的最底层,待遇不好。

3.课程因素。

根据国内一些学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一些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一定的理论性,对自己的成长成才有影响,但是他们的学习欲望并不强。

特别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基本都是合班上课,在场地和人数的限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无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没有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仍然是灌输式的,这也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分课程,特别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部分教学内容和高中历史的中国近现代史部分,重复内容过多,导致学生在上高职思政课时有上高中历史课的错觉,从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

4.教师因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其所授课的课程意识形态性更强、理论更新速度更快,既要严守课堂的教学纪律,又要不断关注理论热点,更新知识储备,长期处于压力疲劳状态下。一些教师在授课时,好讲的内容多讲,难讲的内容少讲。一些好讲的内容,恰恰对于学生来讲也是易于理解的内容;难讲的内容,才是学生需要启发的内容。在这种状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必定受到影响。

从年龄层面来讲,年纪较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理论功底更深厚,但其教法更传统,话语体系也较严谨,不太了解和熟悉学生的语言风格,其所教的课程便易陷入“有益但无趣”的境地,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课程有效性不高;年轻的教师因其年龄和性格特质更易和学生打成一片,其话语体系更符合学生接受心理,但由于积累较少,理论功底尚需提升,所授课程往往学生评价较高,但同行和专家认可度低,存在“有趣但无益”或益处不大的问题,往往课堂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但实际信息量却少得可怜,存在“花架子”“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

5.学生因素。

目前高职院校的在校生都是“95后”,甚至是“00后”,我们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生子女群和最大的网民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与以往大学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4]。他们自我意识更强,能力也更加突出。“00后”因其成长背景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发展,较前人拥有更加多元化的性格和表现。伴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信息量来源广泛,视野更加开阔,喜欢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虽然内心深处爱国主义浓厚,但评判事物的标准更多元。如大班型教学,学生的发言和展示机会有限,他们对于传统的、教师主导型的、灌输式的方式是不喜欢的,必然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

三、系统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对策

1.积极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每个人即使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但也是社会中的一个个小细胞,既受社会风尚的影响,个体之间也会相互影响。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社会舆论的监管与控制。同时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学校等应加强对社会成员良好社会风尚的培养,帮助社会成员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舆论中做出正确的选择[5]。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树立,需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筑牢“主心骨”,持续营造“精气神”,积极弘扬“主旋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渗透,促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共同理想与价值追求的实现。

2.学校应尽量创设同样的条件。

高职院校应尽可能为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创造同样的教学环境、提供相同的物质保障基础,甚至在绩效考核、教学评价、职称晋升等重大问题上多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色和思政教师的难处,给予足够的关怀与重视,努力提高思政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思政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不断强化内容、属性。

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架构上,负责国家教材规划的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交流,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应是一个有机统一的体系,在知识和理念的架构上应下级支撑上级,不同层级之间要侧重不同,各个环节上下级相互衔接、层层递进,才有利于各个环节发挥优势,形成系统合力,达到总体的最优化。在目前状况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了解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掌握情况,才能更好地处理知识的重复与衔接问题。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属性,注意理念创新、方式创新。要实实在在地加强学习、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要吃透文件精神,提高理论素养,熟读中国历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性看待当前党内、国内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大是大非、重大原则问题上保持清醒认识,自觉坚定“四个自信”。明确“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社会主义人才观,确保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定位,发挥教研室(组)的引领作用,组织相关教研活动,统一实行集体备课,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相关重大问题讲准确、讲清楚、讲到学生心里。

4.教师要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思政课教师在师德方面做出的明确要求,严格要求自己,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修养、道德修养、法律修养,具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自觉与党中央、与祖国和人民保持高度一致,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崇高的理想信念,坚持正人先正己。教师传道,自己首先明道、信道,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就能肩负起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引路人的责任[6]。2018年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站在时代的前沿,主动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创新教学方法,注重“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让学生在增强学习获得感中提升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

5.认真研究教育对象,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我们要认真研究教育对象特点。“00后”大学生已是高职院校的主体,这一代人生目标更加多样,价值观更加多元。面对他们,我们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尽可能在课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贴近学生,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学生更易接受的话语体系,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接“地气”,更平易近人,真正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此外,还要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难度,让学生懂得学习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一定要付出努力才会有收获。加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管理,注重形成性考核,注重学生平时的考勤和课堂表现,调动课程评分机制,提升学生的课堂“抬头率”和“参与度”,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

综上,我们必须树立系统观点,增强创新意识,理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工作体系,处理好工作体系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内在关系,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曾云.“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调查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7,30(01):51-57.

[2]张应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J].教育评论,2013(65):105-107.

[3]刘敏.用系统论原理加强教学质量控制[J].职大学报,2013(04):103-106.

[4]田延辉,邓晖.培养什么样的人 办什么樣的大学[N].光明日报,2016-12-29.

[5]张选中.积极营造助力良好社会风尚的舆论环境[J].人民论坛,2018(23):62-63.

[6]王新文.打造大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课[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8):38.

党校教学政治理论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文章通过对两大观点相左的英语阅读教学理论的分析与反思,揭示了外语阅读理论对外语阅读教学的巨大借鉴作用并提出自己对中国英语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理论;阅读教学;阅读理解

[作者简介]谢徐萍,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通,226007

[文献标识码]A

目前,众多的阅读理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将阅读看作始于视觉触及印刷文字、终于大脑内形成某种表征或解释的过程的“外朝里(outside-in)”理论;第二类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始于大脑、终于给予语篇选择性注意的“里朝外(inside-out)”的高度选择化过程(Smith,1983)。第一类以实验为基础的阅读观在国外外语阅读研究中占主导地位,并对课堂教学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拟对这两种阅读观的性质、作用及局限性进行分析与反思,并结合我国实际,对英语阅读及教学进行探讨。

一、两种阅读理论观

1.“外朝里”阅读理论。“外朝里”阅读理论是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的,没有眼睛的注视就没有阅读行为。这种阅读理论认为阅读主要是对语篇作出各种等级系列决定的过程——字母被感知形成单词(通过形码到音码或口语的解码)、单词被感知形成句子、句子被感知形成段落,直到理解的产生。“外朝里”阅读理论最典型地反映在Cough(1972)有箭头指向、编制精巧的流程图里:视觉刺激—肖像贮存一扫描器一比较器一译码器一语义贮存德义。

虽然“外朝里”阅读理论提供了关于实验室环境下个体逐字逐句阅读情形描述的可靠并可复制的数据,却不符合真实情境下的阅读行为,如阅读街头标志、查阅电话号码、选点菜单、浏览报章杂志以及任何内含有趣而丰富的信息;不能解释“词优效应”,如认知SKELETON一词所花的时间一点也不比认知字母数少得多的BONG所花的时间多,也不能说明“语境效应”。如在这段话里:“Thehandsome knight mounted his horse,and gallopedofftO save the beautiful princess.On andOn,overmountainsandvalleys,until hisgalloping horse wasexhausted.Atlasthedismounted...WhereWaSthedragon?”如果读者未能注意到第二次出现的horse的拼写问题,并不说明他/她是个差读者,相反该读者是在寻找意义,是在篇章层次上理解语篇。因此具体地说,“外朝里”阅读理论不能说明“意图(in—tention)”(我们的阅读目的)、“选择性(selectivity)”(我们只注意我们所需的信息)、“预测性(predic-tim)”(我们很少为读物所迷惑或吃惊)、“理解力(comprehension)”(在语言句法语义上,我们很少去理会潜在的复杂性和歧义性)。正如字母在诸如alligator词中要比像rllaagtio之类任意组合的字母串中更容易被认知,阅读有意义的语篇无疑要比无意义的词串要容易得多。事实上,我们只有在不达意义或遇到生词的情况下才顾及单词。当然,读者以获取意义为主要阅读目的并不是说在阅读中就不要注意字词拼读,但是缺少直接或内省依据却难以使“外朝里”阅读观获得支持。此外,作为有意义阅读特征的“选择性”并不是“外朝里”阅读观借助“过滤器”或者在流程图上再添个箭头标明“反馈”就能简单处置的;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即决定一个意义单位的大小不在于纸页上的文字性质,而首先在于读者的意图和目的(这正是“里朝外”阅读观的特点),那么这种理论不能断定读者正在寻找和处理“最大意义单位”。

2.“里朝外”阅读理论。“里朝外”阅读观以意图(intention)开始:它将阅读视作动机性高、导向性强的积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进行某些范围内可能意义的假设或预测;搜索和分析印刷文字中可能获得的特征性信息以减少悬而未决的不确定性。“里朝外”阅读观试图说明无需字母识别媒介即可进行词的识别(读者利用“词优效果”搜索詞的各种特征以作出词的识别决定),并试图解释为什么词中的字母比非词中的字母容易识别、意义序列里的词比无意义序列里的词容易识别;在这两种情形中,读者根据已有的知识建立起一系列的期待以缩小选择范围,寻找所需的特征性信息,同时忽略不相干或多余信息。“里朝外”阅读观不需要借助于口语来理解印刷文字,因为文字直达意义(譬如视觉区别there和their),甚至在朗读语篇前就能理解词意了。没有原先的理解能力,许多词就不能按语法功能归类(比如house是名词还是动词),更不用说相应的语音语调了。

的确,想想人们为理解世界知识是如何组织并整合进人脑里已作出的巨大努力(这只是“里朝外”阅读分析的开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把理解阅读认作心理学家的最大成就(Huey,1908/1968;Neisser,1967)。但是,心理学家的终极成就肯定不是系列反应时研究以测量个体命名字词的时间。在说明他的“外朝里”阅读理论模式的终端部分时,Goush(1972)承认了其问题的实质所在:经过男巫的大脑叫做Merlin的处理后,句子便得到理解。然而,这种魔术般的做法并不能解释为什么读者在理解句义时不去理会字词,也不去理会潜在的歧义,甚至会出意义性的错。正常阅读似乎以意义贯穿始终,而意义的源泉存在于读者的已有知识中。如果不能反映或详述读者已知的内容,理解从何谈起?

当然,“里朝外”阅读观也远非成熟。一方面,由于对人类知识的组织方式不甚了解,还不足以为更谨慎的思考提供基础(“外朝里”阅读理论也未见得有多大长进);另一方面,“里朝外”阅读理论难以设计出“决定性”实验。由于实验的主要变量即个体已有知识和意图的不可预测性,很少有“里朝外”阅读研究实验范例可以反复进行或作量化分析。甚至最引人入胜的阅读理解研究也被认为只具说明性。大多数与“里朝外”阅读理解研究有关的数据是基于轶事、观察或内省,这与当今最有影响的口语习得理论基础是相似的。

相反,在研究文献中占主导地位的“外朝里”阅读理论因其概念的简单明了、实验的可控性和可复制性而便于进行数据分析,并通过局限于无意义字词的反应时控制取得可靠的实验结果。因为一旦被试超越实验的约束将刺激与他们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实验的可靠性就被破坏;意义使被试更容易地完成任务,但是使实验更难进行了。因此,大多数“外朝里”阅读研究要求被试没有与实验任务相关的知识与期待,同时也反映出100多年来实验心理学对“言语学习”所作的无意义研究。自从发

明无意义音节,实验就变成在被试努力将意义赋予任务,而实验者则竭力编出更有效的无意义音节之间不断地拉锯,因为只有经过无意义研究,心理学古老的“学习定律”才能得到运用(Smith,1975)。

“外朝里”阅读理论的另一种显著特征是过于重视书面语的字母性质,即把阅读仅仅看作是运用拼写与发音对应规则将字母符号“解码”成音或作“语音转录”。由于视觉刺激包含非词或词部分的字母顺序,许多实验不留余地地运用拼读规则。一些支持解码说的具体事例似乎证明学会解码是学习生词(可视作“识别问题”)或通过音的媒介记住读者大脑中贮存的成千上万形状各异的词汇并减轻所谓的记忆负担(可视作“认知问题”)所必需的技能。“里朝外”阅读理论则趋于忽略解码的关联性,认为拼写与发音对应系统过于复杂,对词的识别的可靠性有限(谢徐萍,2005)。在真实阅读情形中可利用费时少、效率高并已经口语学习很好操练的阅读策略(如语境支持)。心理学实验(包括“词频效应”、“直达心理词典”、“斯特鲁普效应”等)也表明词的识别由于解码技能的逐渐自动化就成为一种自动化过程。而且非字母文字读者似乎也不存在记忆问题,不需要媒介系统来识别各种概念。因此,解码技能不是必需的。不过“里朝外”阅读理论认为由于读者面临太多的选择而存在一个超载问题,即字母的不同组合“解码”成各种音型,使许多普通词具有不同的意义和语法功能(如house,chair,table,empty,time,narrow,open,close)。如何运用语境和已有的知识预先排除靠不住的情形和潜在的歧义,从而更有效地实践拼写与发音对应规则,这种过程有时候被称为“预测”。

二、两种阅读教学观

1.“外朝里”阅读教学理论。“外朝里”阅读理论自然转化为“外朝里”教学观,其基本信念是学生首先学字母,然后学习组合成词的“字母的发音”(作为口语的一部分),即学会阅读。如学生做不到这一点,就加大其语音学习量。由“外朝里”阅读理论派生出来的教学大纲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其原因仍然是它概念简单、易测量、易操作、好控制。“外朝里”教学观不用考虑阅读内容与阅读理解、阅读策略的关系或为什么要学生做这种练习,完成阅读任务是唯一目标。当学生掌握了解码技能,他会自动理解读物的,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外朝里”教学法在有限目标范围内还是很成功的,并且容易展示这种成功:在合适人群中(如特定年龄的学生)确立阅读目标,记载达标分数情况,甚至很方便地“诊断”出哪些是好学生,哪些学生存在“学习无能”。

其次,“外朝里”教学观方便教学大纲设计者将复杂任务分解成各个简单步骤以便教学标准化且辅之于技术支持。为了实现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大纲,一些现代阅读大纲声称只要教会学生有关阅读“微技能”(阅读技能的一部分),就能消除教师的忧虑,不用为阅读技能而担心了。由于“外朝里”教学观的量化性质,这种教学步骤最适于描述学生在读写方面进步或退步的情况。因此,“外朝里”教学观也常常被认为是“回归基础训练”。

2.“里朝外”阅读教学理论。“里朝外”阅读教学观认为学生是通过阅读学会阅读的,教师充当帮助学生阅读的角色。这种阅读教学观还认为,正如他们将意义带进学习情境从而发展了自己的口语流利能力(Macrmmara,1972;Nelson,1974),意义使学生利用推断意思和已有的知识学会阅读。按照“里朝外”阅读教学观,要求学生将字母“解码”成词并非学习词汇的便利途经;只有对词汇的熟悉度才使得字母或语音辨别更容易。同样,为获得意义或根本不为意义而要求学生准确识别词串,是最为难学生的任务。任何对学生无意义的事不仅会增加他们的学习困难,而且毫无价值。

因此,“里朝外”阅读教学观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直觉知识,为学生提供愉快而安全(不感到为难和恐惧)的学习环境,并且让学生浸没于富有意义的书面语里。从这点看,结构性较强的“外朝里”教学观就系统地丧失了许多重要信息。然而一些教师并不欢迎“里朝外”阅读教学理论。由于缺少结构性,教学的责任似乎直接落在教师身上;对于教师该做什么,如何使学生进步,如何进行测试等等问题都得教师去劳神。而且,由于“里朝外”阅读教学观并未提供方法论,不能直接将这种理论转化为实踐(Smith and Goodman,1971);该理论的目的是要教师作出自己的诊断与决定来帮助学生。不过依靠“外朝里”教学观的教师同样也要面临教学大纲、测试及专家等方面的选择,作出一些现场决定;在作这些选择或决定时同样需要了解学生的阅读学习情况。当然,“里朝外”阅读教学观并不否认教学工具、教学方法及教材的重要性,只是认为,教师应该知道何时、如何使用这些方法和材料是恰当的,何时使用是毫无意义的。“里朝外”阅读教学理论是切实可行的,但可能不易被教学大纲所接纳。

三、“相互作用”的阅读观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阅读研究者从认知心理学、语言学、信息等多角度分析阅读理解过程,阅读中已有知识和期待的相关性已经成为阅读实验研究的重要因素,其动力来自于使用计算机模拟和测试语言及思维过程假设。许多认知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开始从狭隘的语言型知识的记忆表征思考转到更详尽的阅读研究。Rumelhart(1977)就是其中一位,他将阅读描述为涉及“视觉取得(visu—allyderived)”和“预期取得(expectationderived)”信息的“相互作用过程”。Rumelhart及其他人采用计算机术语将视觉取得信息的流向称为“自下而上(bottom—up)”(相当于Smith的术语“外朝里”),而方向相反预期取得的信息流向称为“自上而下(top—down)”(相当于Smith的术语“里朝外”)。客观地说,“相互作用”阅读观在理论上综合了“外朝里”/自下而上和“里朝外”/自上而下两种阅读观各自的优点,能够解释阅读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表明阅读研究对阅读本质的认识经历了被动处理到主动处理再上升到相互处理的过程,更能体现阅读本质。但是,除了建立一般的背景理论,“相互作用”阅读研究实际上并未超过词的识别(Smith,1983),还是没有给被试多少机会展示实验室外的阅读活动中他们可能会运用的阅读策略。呈现给读者的视觉取得信息仍用于这样或那样的详尽分析,而不是让他们对信息作有目的的选择性处理。

为什么“相互作用”阅读观未能突破“外朝里”的实验倾向性呢?原因之一即这种阅读观依赖极其狭窄的构成计算机型语言模式特征的阅读理解概念。深受“格语法(casegrammar)”语言学理论的影响(Chafe,1970;Fillmore,1968),这些阅读模式倾向于将阅读理解视为一种“输人句”结构内(常以

网状关系形式表达)所含信息的抽象表征。譬如,一个句子的意义“MysisterisvisitingUS”就会以逻辑推论形式表征:

RELATION(关系):visit;SUBJECT(主词):mysister;OBJECT(宾词):us.如果理解被认为是由这样一种抽象表征结构所组成,表征(或模式)的充分性则通过输入句的具体部分能否经问答提取而得到检验。譬如,前一句就以对问句\"WhoisVis—itingus?”的回答\"yoursister\"成分的提取而达到理解。

然而,这些程式远不能解释这种事实即对一些陈述句的理解很少能机械刻板地重复,甚至不能对说过或读过的话释义;相反,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话者的说话意图。譬如,作为对问句\"CouldyOUlOUtmeupforafewdays?(能让我在你处过几夜吗?)”的回答\"Mysisterisvisitingus(我姐姐要来看我们)”,只有一种意义——no(不)。一般来说,交际不会在无意义的脱离背景的情况下发生,而是于交际双方都有真实而共同的利益。意义决定于言语外的因素或称弦外之音,即语境以及双方已往的知识与相互期待。理解就是得到信息接受者含蓄给出的问题答案,释义一句话或回忆它的能力不能称之为理解。然而,解析或释义正是计算机型阅读模式所要取得的目标。因此,除非今后在表征人类知识与意向性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否则这些阅读模式是不能为研究正常阅读情境的阅读理论提供理论基础的;同理,如果“相互作用”阅读观能摆脱对“外朝里”实验法的依赖,从理解、期待等方面来丰富其理论基础,“相互作用”阅读观对外语课堂教学实践会产生富有成效的影响,但是现在下这个结论还为时过早。

四、我国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及建议

1.教师的阅读观问题。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师对阅读教学的认识直接影响他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对“怎样教阅读”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了他的课堂活动的进行和阅读方式的设计(Gunderson,1991)。具體地说,如果教师认为学习阅读应先学习单词的发音和拼写、词义的辨别,其次理解分析句子结构,最后才是语篇和作者的观点。那么在这种阅读观指导下的阅读教学势必重视语言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在阅读课堂上所学的是如何解码语篇的基本单位,是典型的“外朝里”/自下而上的阅读教学模式。相反,如果教师认为学习阅读始于意义解读,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识别单词的含义,并在阅读过程中积极进行预测,则此阅读观指导下的阅读教学为“里朝外”/自上而下模式,阅读课程的设计体现出如推论、概括、预测等高层次技能的培养。而当教师认为阅读既以一定的语言知识和低层次技能的培养为基础,同时又需要背景知识和高层次语言技能参与语篇的解释,则其阅读观为“外朝里”/自下而上和“里朝外”/自上而下策略的相互作用,依此观点设计的阅读课既注重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又能引导学生运用“里朝外”/自上而下的阅读策略。因此,教师确立适当的阅读观是有效开展阅读教学的前提条件。

2.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的关系问题。大量的外语阅读实验证明,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取决于阅读者背景知识的多寡(Bernhardt,1991;MohammedandSwales,1984),背景知识不足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增强背景知识就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背景知识因而成为阅读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了20世纪80年代,又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如果语言熟练水平低于一定程度即阈限水平,背景知识或阅读策略对提高阅读理解力作用很小(Clarke,1979;Rigway,1997)。

实际上,客观地分析英语阅读过程和教学实践,这两者的关系是清楚的。它们是阅读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语言知识的欠缺有时可通过背景知识来弥补,反之亦然。但是,由于英语在中国是一种外语学习,对于阅读,虽然这两种知识都很重要,但语言知识应该是第一位的。这种知识达不到一定的水平,或者说没有文字信息作为基础,阅读只能是漫无边际的胡乱猜测。不过,当外语学习进入高级阶段以后,主要障碍就不再是语言,而是对语言所蕴涵的社会文化的理解。那么阅读教学就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应重点放在把握词句、欣赏整篇文章的文化内涵和寓意,包括体裁框架、篇章结构、语体差异、修辞手法等。具备这类知识,理解语篇就会容易得多。

3.阅读测试与阅读教学的关系问题。测试是衡量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重要手段,各种外语水平考试已成为升学、海外留学、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如何正确处理阅读测试与阅读教学的关系是教师时时要面临的问题。测试与教学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只认结果,它强调衡量手段的可靠性,任何影响或降低测试可靠性的因素都被排除,所以问题的答案往往只有一个,毫无讨论的余地;而后者则注重过程,并不强调衡量手段的可靠性,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现在让我们看一看2004年《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对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提出的阅读测试要求:(1)在读懂一般英语报纸杂志上的社论、政治和书评的基础上,既能理解其主旨和大意,又能分辨出其中的事实与细节;(2)能读懂中等难度的历史传记和文学作品,既能理解其字面意义又能理解其隐含意义;(3)能分析所读材料的思想观点、语篇结构、通篇布局、语言特点、技巧及修辞手法;(4)能在阅读中根据需要自觉调整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学生如何才能取得高分呢?按照“外朝里”阅读理论,这是学生自己的事。然而,富有成果的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利用阅读活动中的认知规律,采用相应的阅读策略,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外语阅读理解能力(“里朝外”阅读理论倡导意义学习)。上述英语专业八级测试的四点要求涵盖了阅读测试题中语言材料的题材、体裁以及对不同材料的不同阅读要求,测试学生是否具备较高的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特别是运用一系列阅读策略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关于学生应掌握的阅读技巧和策略,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认同以下七个方面:(1)能够利用语言背景知识预测文章的形式和内容;(2)能够把握中心思想;(3)能够识别具体细节;(4)能够辨清主旨与细节的关系;(5)能够从文中推导隐含之意;(6)能够识别文章的风格、作者的意图和态度;(7)能够作出结论或评价。这七个方面的融合就构成了阅读理解能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正是外语阅读课程的目的,测试不过是为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发展提供了比较有效的数据。

当然,还有很多影响英语阅读教学活动的因素,由于教学活动和人脑的具体复杂性,可能没有一种现成而完美的阅读理论。不同的阅读教学模式有不同的心理学和认知理论基础,并且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客观地说,各种模式都有其合理的一面。这就要求教师:(1)进行深入的理论学习研究和思考,在提出某种阅读教学模式之前,先要想清楚是针对什么问题,体现什么思想,突出什么观念,在指导思想上求个明白。(2)考察或引进某种教学模式,必须首先从理论上追根溯源,搞清楚这种模式提出的背景及其理论特点,明白它最适宜解决什么问题,容易出现什么弊端,然后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决定取舍。(3)推广某种教学模式,也必须通过理论学习经历“提炼”过程,把握住这种模式的思想内核,不仅了解应该怎样,而且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做;不仅了解这种模式的优势,而且了解其弱点以及补正措施。总之,只要我们客观地认识外语阅读理解过程,合理使用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深入研究教学对象的心理活动,就能设计出比较科学、符合心理学和外语教学法的外语阅读教学模式,达到切实提高学生外

[责任编辑:皓 生]

上一篇:IT规划银行业务论文范文下一篇:分类界定医疗器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