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洋务运动教案范文

2024-01-20

第6课洋务运动教案范文第1篇

第13课

五四运动?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经过、口号等基本情况;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分析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设置场景及相关问题,角色表演,探讨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加深对五四运动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第6课洋务运动教案范文第2篇

一、 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指导思想、及发展概况。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

3、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通过对传统道德的简要介绍与辩证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一)、教学过程

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通过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史料,帮助学生掌握借助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并提供网站课外延伸,使学生加深对历史学习方法和技能的认识,使历史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教学方法

通过影片、图片、材料、辩论、多媒体等各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用批判的眼光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用赞赏的态度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传承和发展价值,养育崇仰思想先驱的感恩情怀。

2、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它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标实验版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中的第9课。虽然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中国社会越来越黑暗,革命者最初的理想并没有实现,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只有发动新文化运动。

学情分析

1、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对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还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因此,将“感知材料—探究”的学习程序应用于本课。而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电脑以及网络操作基础,为课堂网络探究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

2、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教师在课堂上内,采用播放有关音像资料,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或引起学生共鸣。教师就有关问题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最后达成共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采用小组为单位,竞争回答课堂提问,以积分的形式评出本课“最佳学习小组”,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集体荣誉感。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北京大学的校徽(引导学生分析北大校徽及其含义,引起学生兴趣)教师概述:北大是我们每位同学梦寐以求的中国最高学府。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人文,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发源地,民主的堡垒。她引领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学术潮流,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变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而北大作为中国学术与思想文化的领头羊,就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

二、讲授新课: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新的出路在于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只有发动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兴起的?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推行反动的文化政策。

3、提问: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投影展示《青年杂志》、《新青年》,并简单介绍。

4、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民主、科学。

5、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投影出示陈、李、胡、鲁四位人物。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这四位人物,大家鼓掌欢迎,先请四位做自我介绍。然后我们请这几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6、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可以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7、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提倡民主和科学在今天过不过时呢?就让我们一起来重读新文化运动的主旨。(生齐读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8、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三提倡三反对)。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为实现民主政治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场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9、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生回答。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第二,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10、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A、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B、新文化运动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你认为呢?(分两种观点讨论,每组代表发言。)

11、教师小结: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更应尊重科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今天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新文化运动,体会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带给我们的启迪与感动。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敬仰伟人,不仅因为他们斐然的成就,显著的攻击,更因为他们有着高贵的品质和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精神力量。

教学反思

1、本课讲得较成功,我按照新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动起来,参与到教学中去,学生显得较活跃,做到了主动思考。掌握情况也不错。

2、关于课堂活动课的设计。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人物不够了解 ,因而一些问题不能准确回答,没有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

3、本课的知识点较多,需要掌握的人物、时间不容易记住,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的将图片与表格、板书相结合,学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本的重点知识。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特别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要突出新文化运动的“新”是表现在那些方面?这样学生才有更深的影响。

第6课洋务运动教案范文第3篇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

1、背景:

(1)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政治方面:①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②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③北洋军阀专制独裁。

(3)思想文化: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

2、概况:要求学生看书完成下面表格:

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主要阵地《新青年》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等 旗 帜民主 科学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层层设问:当时被称为“官僚养习所”的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谁起了重要作用?为改革北大他提出了怎样的办学方针?在旧思想、旧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北大,提出这一方针的实质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实质是允许各种科学思想自由发展,让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旧思想的阵地。

教师进一步指出新文化运动塑造了新的北大,此后北大的历次爱国活动无不与新文化运动精神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材料: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及其为什么吗?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对材料一步进行分析。 教师点拨:“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陈独秀先生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技术、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

(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打倒孔家店”

(1)树起“打倒孔家店”大旗的原因

①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逐渐变成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礼治秩序的一尊精神偶像。 ②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康有为反对共和,以及其他帝制余孽的倒行逆施,都打着尊孔的旗号来蛊惑人心。

③新文化运动要反对专制,就必然要批判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孔子之道。 (2)陈独秀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批判 (3)意义

①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批判,其意义不限于对一个历史人物或一派学术思想的褒贬。李大钊指出:“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事实上,这正是“打倒孔家店”的政治动因与文化内涵。

②“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

③这场扫荡权威、破除偶像的文化革命,为后来解放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探究】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还适用不适用于今天? ——袁世凯为巩固其统治,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文化运动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但是,这个,号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2.鲁迅与《狂人日记》

(1)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批判的特点

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攻击最为猛烈,他主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利用文学作品深刻地揭露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的黑暗,对“吃人的礼教”的抨击即出自他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狂人日记》对“吃人”的礼教的揭露

《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同时又是一篇声讨旧势力的战斗檄文。

【思考】何谓“吃人的礼教”? ——礼教是指儒家提倡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揭露了其“吃人”本质。“吃人的礼教”的说法由此而来。 (3)对贞节观念的批判

①鲁迅发表了《我之节烈观》一文,把传统的贞节观与夫权思想和忠君思想联系起来,揭露“忠、孝、节”的伦理道德的危害性。

②陈独秀也撰文批判传统的贞节观念,指出这种观念与资产阶级的人格独立根本对立。 【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等分别反映了哪一深刻的思想主题? ——《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孔乙己》反映了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对人才的摧残毒害;《药》反映了对辛亥革命由于脱离群众而失败的思考,暗示唤起民众的觉醒是取得革命胜利的良药的深刻主题;《阿q正传》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提出了启发民众觉悟,发动民众革命的重大课题;《祝福》反映了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地位,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三)、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设问: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那么为什么还要进行文学革命呢?

请一位同学朗读以下两段材料:材料一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

材料二 “这柯(棵)大树很可恶,

他碍着我的路!”

来!

快把他砍倒了,

把树根亦掘去。

哈哈!好了! ——胡适《乐观》

教师一步步设问:你能说出新文化运动中进行文学革命的原因吗? 学生一步步回答。

教师点拨:文学革命的原因是新文化、新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之中,而文言文比较难懂。

教师:文学革命需要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呢?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文学革命是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

1、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2、以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代替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 设问:文学革命起到了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载体。

2、推动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

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做了思想文化方面的准备。

(四)文化平民化

1.教育界的文化平民化

民国初年,面向群众的社会教育或通俗教育已有初步发展。这些活动主要是在城市中对群众开展通俗教育,提高其知识水平,改良其道德习惯,进而改进社会风气。随后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社会教育蓬勃兴起,形成了平民教育思潮。 2.文学界的文化平民化

(1)在文学界,随着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不断得到推广。白话小说、散文大量涌现,其中白话散文不仅在内容上反映当时流行的社会改造、妇女解放、劳工神圣、风土人情等思想内容,体现出崭新的时代特色,而且在形式上出现了政论、杂文、随笔、游记、寓言、短评等体裁,风格多样。

(2)在“诗体解放”的口号下,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积极尝试创作白话诗,这种新体诗摆脱了旧体诗的束缚,既注重内容的革新,反映现实生活,也注意形式创新,“自由成章而没有一定的格律,切自然的音节而不必拘音韵,贵质朴而不讲雕琢,以白话入行而不尚典雅”。从胡适的《孔丘》、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可以一窥白话诗之风格。 要求学生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思想 革命

提倡______与_____ 反对____与___

提倡______________ 反对_________ 文学 革命

提倡_____________ 反对_________ 根据表格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如何重铸国魂的。

教师点拨:用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去冲击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旧思想、旧文化。

教师: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呢?(引出下一标题)

三、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设问: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学生分析、讨论。

教师点拨:新文化运动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既是一次思想革命,又是一次文化革命,对封建的思想文化给予彻底的冲击,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反封建斗争的继续。 材料:

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设问:你能从以上材料中看出新文化运动的哪些积极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点拨:

1、打击了封建主义,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形成了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2、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设问: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局限性?请同学们通过下面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据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同步检测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当时各历史条件推动的产物,这些历史条件包括

①辛亥革命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③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2.《新青年》创刊后深受青年知识分子的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之所以有如此反响,是因为 a.《新青年》宣传爱国主义思想 b. 《新青年》以民主、科学思想为其主旨 3.北京大学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地,其直接原因是 a.五四运动促进了青年学生思想的解放

b.北大校长蔡元培以“兼容并包”为办学宗旨,提倡“学术思想自由” d.北大学生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强烈 a. 民主与自由 b.平等与自由

5.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当时文学革命的内容包括

①提倡白话文 ②文学要为工农服务

③使用简化字 ④建立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

6.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根本原因是 a. 儒家思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b.当时北洋军阀政府推祟儒家思想 d.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7.李大钊指出:“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这说明

a.新文化运动反孔教的根本目的是追求民主政治 b.新文化运动矛头所向是封建的儒家思想

d.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们找到了一条正确的民主政治的道路 8.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是

a.鲁迅的《药》 b.陈独秀的《宪法与孔教》

第6课洋务运动教案范文第4篇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回顾旧知,讨论回答问题:

一、二次革命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三、护国战争

四、军阀割据

【过渡】

虽然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他的一些反革命举措,特别是公然的复辟帝制,遭到一批爱国知识分子的反对。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机勃勃的新文化运动。

阮桥镇中心学校

情景导入

【展示图片】去趟民国 民国印象

(一)民初政治掠影 民国印象

(二)民初思想掠影 内容探究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局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17年初,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社也迁往北京。

3.《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2.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这是新文化运动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他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4.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过渡】

《讲坛上的教授》 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 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

,胡适

,陈独秀 ,鲁迅

,李大钊 ,蔡元培

阮桥镇中心学校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结论: (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4)阶级方面: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探究二】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进步作用。

结论: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地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进步作用: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巩固小结】

按照“背景→标志→基本内容→代表人物→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它的局限性”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阮桥镇中心学校

板书设计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背景: 时间: 开始标志: 主要阵地: 主要代表人物:

内容与意义 内容: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②提倡民主与科学③文学革命 意义: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课堂训练】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A、《敬告青年》 B、《每周评论》 C、《新青年》 D、《民报》

2. 我们纪念新文化运动,是因为它大力提倡( ) A.自强、求富 B、自由平等 C.民主、科学 D、民族、民权

3.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任务是( )

①李大钊 ②陈独秀 ③鲁迅 ④胡适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4. 下列是一位同学默写的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正确的是( ) ①提倡民主 ②提倡新道德 ③提倡科学 ④提倡新文学

阮桥镇中心学校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第6课洋务运动教案范文第5篇

“人造卫星”手抄报

教学目标:

1、通过“人造卫星”手抄报内容的学习,引起学生对搜集资料,自主编排手抄报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提炼信息,编排组织材料等能力。

3、让学生了解科学手抄报制作的完整过程,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围绕“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制作手抄报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锻炼搜集信息,整理提炼信息,编排组织材料的能力”这一主题开展的。 课前准备:

1、教师:教师在课前应大量搜集有关文本材料(文字图片等),对手抄报准备和制作过程深入了解。

2、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人造卫星和航空航天的材料并进行整理。 教学过程:

一、导言:

人造卫星的制造和发射,体现了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随着我国新卫星的不断发射成功,人们对人造卫星越来越关注。今天我们就来办一期关于人造卫星的班级手抄报,向同学们宣传人造卫星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

二、问号屋:

你知道怎样制作手抄报吗?都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答:A,我认为要画草图。B,我觉得应该确立主题和标题。C,我想应该搜集资料。

三、活动天地:

完成一期手抄报,一般需要做:确定主题、设计栏目、根据栏目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编排内容、设计版面等工作。

如果让你设计并制作一张以“人造卫星”为内容的手抄报,你该怎么做呢?

我认为制作“人造卫星”手抄报的步骤是:

1.(

) 2.(

) 3.(

) 4.(

) 5.(

)。 动手做:现在我们就来设计制作一份手抄报。请准备好4开白纸一张、彩色笔等材料。

1. 你可以参考下面给出的图片,补充相关的文字材料,自拟题目设计制作手抄报。

2. 你也可以用自己搜集的图片和资料,自拟题目设计制作手抄报。

动手画:画出你设计的草图 根据你的设计草图,在4开白纸上制作一份手抄报。

四、收获乐园: 我的收获:

通过亲手设计制作手抄报,我了解了制作手抄报的方法和步骤,同时我还了解了许多人造卫星方面知识。

五、举一反三:

第6课洋务运动教案范文第6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看录象、阅读课文、探究问题,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打破原有的封建统治,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改革才能成功。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学生观看纪录片《李鸿章的洋务生涯》片段,谈谈自己印象中的李鸿章。

教师过渡:同学们的印象中,李鸿章是一个反面人物。然而近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却这样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他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李鸿章的步伐,来学习一下”洋务运动“,了解一下李鸿章的另一面。

【课内探究】

环节一:学生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1、学生阅读课文并将学案内容在课本上标注清楚。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进行自主学习,对照课件,将相关内容在课本上标注清楚。标注课本时给大家几个建议:注意:(展示幻灯片:标注提示:1.2.3.4)

教师:巡视课堂,此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学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课文,找到主干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标注法自主学习。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统一答案,并记忆基础知识。

3、学生自己根据大屏幕对答案,看标注得是否准确。

4、精讲点拨一:洋务运动的背景

教师:同学们,自主学习的内容还有疑问吗?老师有一个疑问,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是清朝内外交困,为什么这样说呢?(师生共同探讨此问题)

环节二:篇章学习

(一)李鸿章之识 —— 洋务运动的兴起

教师过渡:内忧外患使清政府的统治集团不得不深思,该如何摆脱困境呢?作为重臣之一的李鸿章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倾听李鸿章的心声一:“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显明……实非中国所能及”……如果不“求富强”,中国将不能自立”、 “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不必尽用其人。” 这说明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即“洋务派”认识到了什么?

(二)李鸿章之才 —— 洋务运动的发展

1、倾听李鸿章心声,分组回答问题

教师: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开始了,李鸿章等人为了发展洋务,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又做出了哪些重大举措呢?刚才老师已经强调过,洋务运动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活动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活动名称是:智勇大闯关----倾听李鸿章的心声:这里有李鸿章的几段心声,相信大家都想了解,但内容有限,每个组只能选一段,派一位代表来闯关。

李鸿章的心声二: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请回答:李鸿章的话说明他想从哪方面兴办洋务?为什么?请举出这一内容的具体事例。

李鸿章的心声三:“常存然不自足之怀,节省冗费,讲求军实,造就人才,皆不必拘执常例。而尤以人才为亟要。使天下有志之士无不明于洋务。”

请回答:李鸿章的话说明他想从哪方面兴办洋务?这些举措有什么重要意义? 李鸿章的心声四:“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请回答:李鸿章的话说明他认识到什么?为此他有什么举措?请举例。

李鸿章的心声五:“中国即不为穷兵海外之计,但期战守可恃,藩篱可固,亦必有铁甲船数只洲弋大洋,始足以遮护南北各口,而建威销萌,为国家立不拔之基。”

请回答:李鸿章的话说明他认识到什么?他有什么举措?其目的是什么?

2、教师指导材料题答题技巧

教师:刚才咱们同学了解了李鸿章的几段心声,咱们同学对这部分的内容掌握的也不错。那刚才的活动归根结底是材料分析题。这是我们考试的重要题型,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多加训练,逐渐积累答题技巧,以便提高答题能力。这里老师有个温馨提示给大家“材料解析题小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幻灯片展示)

师生总结:请同学们再次核对一下“洋务运动的内容(阶段、口号、内容)”巩固一下这一知识。

(三)李鸿章之遇 —— 洋务运动的结局

教师过渡: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开展了30年,其结果如何呢?

2 学生:失败破产

教师: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最终破产。那么洋务运动为什么会有如此结局呢?请同学们阅读导学案上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1、精讲点拨二: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2、合作探究:评价洋务运动

教师: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为之辛苦为之忙的李鸿章发出了如此感慨: 学生倾听李鸿章的心声六:(视频)“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教师:可见李鸿章承认洋务运动失败了的无奈心理。那我们该如何客观地评价一下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呢?

合作探究: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还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具有进步意义。”… …

请根据视频及材料,结合课本30页内容,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看法。

教师:(补充提示):评价历史事件,要一分为二,标准有以下三点:(展示幻灯片)材料

二、

三、四:(见导学案)

3、师生得出结论,幻灯片显示:洋务运动的性质、局限性、积极意义等

教师:提示学生将课本内容标注清楚,便于记忆。

(此设计旨在指导学生学习分析洋务运动的性质、进步性、局限性,解决本课难点,并指导学生如何评价历史事件。)

环节三:拓展延伸(布置课后评价李鸿章)

教师:本节课我们倾听了清朝大臣李鸿章的许多心声,也看到了他对洋务运动的付出和对结局的无奈,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李鸿章的生平简介及别人对他的评价。(出示幻灯片) 教师:看了这些,相信同学们对于李鸿章也有了自己的认识,请同学们课后评价一下这一历史人物。提示:评价历史人物:(出示幻灯片)

环节四 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以上便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下面请你总结一下,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提示总结所学知识可用不同方式:(出示幻灯片) 环节五 当堂检测 环节六 教师总结

一个落后的国家不仅要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还要废除落后的社会制度,取得国家独立;洋务派面向世界的开放气度、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情感值得学习。

上一篇:4月读书月活动方案范文下一篇:二上识字7教学设计范文